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

时间:2019-05-13 00:4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

第一篇: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

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误区,当前古诗词教学有哪些误区呢?

一是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取代了古诗词的诵读吟唱、语言品味、情感感悟。自主、探究学习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各科教学的共性。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有着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就没有了古诗词教学的“味道”。

二是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目前古诗词教学大都停留在这一层次。一些以学习经典诗文为特色的学校,学生可以背诵许多古诗文,但诵读水平不高,品位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品诗”,没有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当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

一、语言的品味

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许多老师都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如“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

1、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

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感情色彩、表现手法。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但不应停留在诗句内容的浅层,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

2、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

古诗词的诵读、吟诵,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

一些古诗词教学读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读不出味道来。关键在于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开来。

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送元二使安西》先让学生自读题,有的学生把“元二使”三个字连着读。教师再引导学生看注释,学生分别理解了“元二”“使”的意思,就读得正确了。

一些成功的课例都是伴随着大量的诵读,学生加深了对诗的语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3、教师的示范诵读,是对语言品味的导向。

重新认识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示范诵读的功能。学生对语言的品味,通过教师的范读,领会、感悟、传神。

教师重视范读,而且读的水平很高。声情并成,既传韵,传达诗的韵味,又传情,传达诗的感情。有的一次又一次范读,每次读的目的不同,节奏、语感,情感的表达不同,或是鲜明对比,或是层层深化。既体现了教师的文化底蕴、语言艺术,也体现了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这就和一些教师的教学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以播放录音代替范读,有的吝惜到全程仅作一次范读。这反映了教师没有整体把握好诗词教学的特点,没有刻意去提高自己诵读的水平。

二、情感的感悟

必须把握好古诗词以诗传情这一特点。古诗词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1、“情感态度”这一教学目标的维度必须恰当定位。

由于诗词时代背景的独特,学生学习时空的距离,“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必须与文本深入对话,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的意境,情感及其表现手法,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观摩课所执教的一些诗词主题鲜明,情感强烈,情感目标的定位都比较恰当。例如:

如:教杜甫的《春望》,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诵读,比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自然体会到诗人爱国爱家、优国优民的情感,引起了共鸣。

2、情感的感悟和语言的感悟要融为一体。

古诗词情感的感悟,必须立足于语言感悟的逐步深化。随着对语言的感悟,学生对诗词情感的共鸣也不断升华内化。

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古诗词教学应特别强调:以读带情,以读悟情。

观摩会大多课例都重视处理好语言的理解品味和情感的体验熏陶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反复品味语言,以诵读作为基本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既深化了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又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

3、教师要提高语言素养。

古诗词教学对教师的语言有更高的要求,老师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语言魅力,以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的语言,以自己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二篇:链接诗文进行古诗词教学

链接诗文进行古诗词教学

单位: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小学

邮编:222143

姓名:张艳梅

【内容摘要】

古诗词意蕴丰富,“言近而意无穷”,为了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蕴,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艺术境界,可以通过链接相似匹配的经典词句、诗文,以诗解读诗,准确阐释诗人的形象,把握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领悟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

【关键词】

古诗词以诗解诗意蕴感悟

【正文】

古典诗词以精练文字达深厚意蕴,常常“言近而旨远”,甚或“言在此而意在彼”,语言如此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在教学中我们逐字、逐句的翻译常常是弄明白了诗词的大意,却也流失了诗的神韵。用诗来解读诗,这将有利于我们对诗歌的入境与感悟,而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一、解疑析难,准确阐释诗人的形象。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更是诗人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整首诗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如何让学生深刻地领会诗人高尚情操,把握“石灰”与诗人人格的共通之处,便成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石灰吟》时,我引入了诗人于谦所作的《入京》一诗: 师:你了解于谦吗?

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于谦的资料。

师(出示于谦图,总结性描述):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朝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后来却被奸人所害。出示《入京》: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师(朗诵全诗,描述):诗人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于谦当时任山西巡抚,却为人正直,做官清廉。当时的社会风气,地方官进城奏议时,都要带很多当地名产作为打通气节乃至献媚取宠的礼物。而于谦进京,总是两手空空。

同学们再读读《石灰吟》,于谦16岁时看到石灰烧制的过程,情不自禁地吟诵: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仅仅写的是石灰吗?他是在写什么呢?

生:不是,诗人在写自己,石灰正象征着诗人的品质。

师: 面对瓦剌雄兵,他会想起什么呢?

生:他会想起明朝千千万万的因战争遭受苦难的老百姓。

师:面对强劲的敌人——瓦剌雄兵,他怕吗?读:

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别人劝他要带上土特产去朝廷进贡的时候,他说:

生:读---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他被奸人所害,押赴刑场的时候,他问心无愧地对大明子民说,读: 生:读——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读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读懂诗人

引用了《入京》一诗使这首咏物诗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厚,诗人于谦刚正不阿、不怕牺牲的形象跃然纸上,也已经扎根于学生的心底。

二、对比阅读,把握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

对于描写的是同一主题或者是主题相关的内容的古诗词,可以进行对比阅读。如果能让学生阅读时由此及彼,在对同一主题的材料进行对比阅读后,用心思考,用心感悟,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也更能够把握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须归”,那么你觉得作者钓到的是鱼吗?他真正钓到了什么?

生1:作者应该还钓到了快乐。

生2:我觉得作者还钓到了悠闲。

师:张志和因得罪了权贵,遭到被贬,此刻他却钓到了快乐,钓到了悠闲,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显得怡然自得。我们还学到了一首相关的古诗,大家一起读。

大屏幕出示:《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读《江雪》看看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生1:我觉得读起来没有生机。

生2:我觉得读起来感觉心里冷冰冰的。

生3:心里倍感凄凉

师:你知道柳宗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请大家再读《江雪》

生:(低沉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轻快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同是被贬,为什么却写出不同意境的诗来呢?

生1:这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也许张志和心胸比较豁达吧。

生2:这是由他们的遭遇决定的。

生3:我觉得这和他们所看到的景象有关吧。柳宗元看到的是冬天江面的冰冷和萧条,而张志和看到的却是春天的生机勃勃。

生4:我猜也许是因为生活的年代有关,和当时的历史有关吧。

„„

师: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未置可否,课后,请你边继续研读,边比较两个人的生平,也许你读到的不只是一首诗,而是一个美丽的人生,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

教师引导学生对《渔歌子》和《江雪》的主题进行对比赏析,引发了学生的多元理解。由此可见,对词的理解并未止于词,课堂的结尾老师给学生留下的是一个可以引发学生沉思的缺口,学生由此得到的也许不只是对一首词的理解,而是掌握了阅读古典文学的方法,是对词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人生态度的良久沉思。

三、平中见奇,领悟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引导学生阐释《游园不值》这首诗的意蕴时,另辟蹊径,紧紧抓住这一平常的字眼“值”让学生感受到人生往往是不遇中有遇,没有完美,我们要知足。

师:为什么我们能感受到的那么多,想的那么多?想象园子有多美园子就

有多美,有多热烈就有多热烈,有多热闹就有多热闹。这一切都缘于一枝红杏。应了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在闹中,我们突然地发现,园还是那座园,压根儿我们都没有进去过,这一切都是我们想的。突然我们明白了,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一切都全凭于我们的心呐。那就让我们一起静静地轻轻地回去,把我们所感受到的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中吧!

音乐起,配乐师生齐读。

师:一枝红杏出墙来(两遍)来——

师:再来,挂在枝头永远定格在你心头的那枝红杏,一枝红杏出墙来(第三遍读)

师: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所以我还要必要非要进园子内不可吗?还要见园主人不可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雪夜访戴不遇》(出示《雪夜访戴不遇》),再读读《游园不值》看看,你有怎样的发现?

生:我觉得和这里的游园不值,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已到了自己要去的地方,进去也没有必要了。叶绍翁也觉得自己已知道春意盎然,所以没必要进园子里了。

师:所以如你所说的异曲同工之妙,原来那么多的不遇,是因为不遇中已获得了满足,已有了巨大的收获。让我们再读读王子猷的感慨。

师: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换成我们游园的感慨。

生: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园主人呢?

生: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要进园子呢?

师:让我们再看“不值”。如果说“不值”的意思是不遇,猛然间,同学们的感慨,又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不是不值,在不值中,还有一份不忍,舍不得,他不想打破那一枝红杏永远留给他的深深的回味,美好的感觉,所以同学

们这“不值”那就是说,不遇中有(板书:遇)不遇中有遇!

老师读,不遇中

生接:有遇

师:人生啊,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太多了。就象我们所感觉到的,可是在不遇中往往会有不知中的可知,不能中的可能,不遇中依然有遇。所以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游园不值》,游园虽不值,但不遇中有遇。不值就是值!

有了一个最具相似匹配型的阐释模板,学生对于全诗所蕴含的哲理的领悟就显得水到渠成。

阅读古诗词是一个由言到意的过程,把诗词名句引入古诗词教学,脍炙人口的诗句来替代了枯燥的讲解,这样就减少了诗意、诗韵的流失,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那美不胜收的诗词艺术境界,发掘和品味诗歌的意蕴,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新课改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2、《江苏教育》2009年第11期

3、《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第5期

第三篇: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需要进行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需要进行审美教育

摘要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它们以丰富多彩的意象、深邃优美的意境、凝练生动的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美育资源,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词中的意象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寓审美教育于古诗词教学之中,以美的形象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美育

绪论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教”的传统,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在总结《诗经》的作用时说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对诗歌价值的这一界定,形成了我国诗歌教学的一大传统,对我们后来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一度边缘化,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篇目也不断减少。但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人们也重新开始认识到了“诗教”的意义以及古诗词的美育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忠,必须落实其审美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诗词中的美,加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尽管广大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并且也身体力行地进行着古诗词的美育教学。然而,目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其美育效应也并未凸显出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语文教师对美育功能认识的不足,目前中学语文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仍是以知识为中心,教学重点放在背景介绍、句子翻译和写作特色上。轻视了学生的感性体验,普遍忽视了古诗词审美功能的实现,造成学生基本的审美和想象力的缺失,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本文通过探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分析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必要性以及论述中学[2][1]语文古诗词教学实施美育的内容及方法。让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并在此基础上受到古诗词之美的感染和熏陶。

一、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理论基础

(一)美育及其功能

美育,也称为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与审美活动来激发与提高人的创造美的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是丰富的情感、健全人格、提升人的境界的一种教育活动。”

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正如王国维所说:“美育者一方面使人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方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美育的实质就是情感教育,美育中又包含着德育与智育,而且将智育与德育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德育是各育的灵魂和方向,智育是各育的前提和基础,美育是各育的内在动力,三者相互渗透。

但具体来说,美育功能的实现需要从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审美想象力的激发、审美情感世界的丰富出发。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精华,无论从语言、内容、情感等方面都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是对中学生进行美育的好素材。[4]

[3]

(二)美育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地位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到:“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还应通过对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也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些规定说明了美育任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越来越占据明显的位置,也明确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综合价值。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审美教育的规定,无论是出于低级阶段的初中生,还是心智趋于成熟的高中生,都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语文课肩负着美育的任务,而语文中的古诗词蕴含着大量的美育资源,与其他的文学作品相比,更具形象意境美、风格气韵美和语言音韵美,是给学生进行美育的珍贵资源。

[6]

[5]

(三)古诗词教学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

审美对象包括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这些审美因素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都有生动鲜明的反映和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脍炙人口,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所勾画的种种意境,无不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使人们从中领略大自然的美,获得美的享受。如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再到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些诗句无不给我们展示了劳动生产之美,劳动人民的淳朴之美,田园生活的和谐之美。中国古代诗词或为五言律诗,或为七言绝句,或为乐府歌行,或为长慢小令等,其格式结构都有相对固定的要求,无论是讲求音律追求对仗,还是参差错落寓于变化,都呈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之美。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词开篇连用十四个叠字,自然流畅,无形中在舌齿音交切中传达出浓浓的吞愁忍恨的艰涩,同时又富有层次的展现了女词人“寻而不得”的绝望和战栗,在字字浓愁句句含泪中唤起读者无限的惆怅伤感之情。我国古诗词短小精悍,意境优美,音韵和谐,形象生动,寓意深远,节奏分明。同时又孕育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是给学生展开审美教育的极佳教材。

二、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美育的必要性

(一)中学语文古诗词 教学的现状分析

新课标的要求和美育功能的重新认识,使得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也越来越备受关注。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入的古诗词篇目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但是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并没有充分的挖掘这些美育资源。无论是在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首先,从教师教的方法方面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只是对古诗词进行简单的翻译,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引导;过于重视理性分析,而将诗歌的意境鉴赏却抛之不提;注重知识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

其次,从学生学的困境来看。一方面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疏远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大量网络信息和网络娱乐已经另他们应接不暇。中学生很难去品味古诗词的优美的文字,感受古诗词中深邃的意境,体会古诗词中丰富的情感。另一方面是来自中高考的压力,使得所学的古诗词不能学以致用,抑制了学生的审美追求。

这样一来,不仅是导致无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且连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也是大大下降,进而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古诗词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语文教育中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它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开展中学生全面教育的重要指标,它包括审美鉴赏力与审美创造力。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因此在教学送要重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力就是指审美主体调动多种因素,对审美对象展开全面而深刻品评与感悟的能力,这是一种融入多元素的综合能力。在古诗词的学习鉴赏中,要先引导学生从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万千的诗歌语言着手,审美鉴赏的重点在于“披文以入情”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建构出新的艺术形象,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创造力就是指审美主体在充分调动审美感知、想象和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手或口创造性地表现美、展示美的能力。古诗词以其高度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带给学生无限的审美遐想,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兴趣。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诵或对仿写,体验古诗词的审美情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古诗词教学可以完善中学生的健全人格

现在美育的功能非常明确地定位在完善人格上,“审美教育要求将审美的诸种价值的选择集中于人格塑造上来,以人格的丰富完善——不妨称其为审美的人格。”中学生正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

中学语文所选的古诗词中充满着终极关怀,读这些诗词,可以净化学生们的心灵,升华他们世俗的情感,完善其人格。在学习这些古诗词中,他们可以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中获得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悟;可以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境遇中释放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的悲情;可以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遗憾中寻找一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慰藉。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在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豁达胸襟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在不知不觉中是心灵变得圣洁而美好,精神自由而开阔,理想伟大而崇高。这样一种健全的人格,为未来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

三、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施美育的内容及方法

(一)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音乐之美

诗歌是文学的一大体裁,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都是作者对现实感悟的基础上有感而发,都是用来反映和认识生活的。但由于反映生活和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它又有着其独特的文学特点。古诗词在中国古代都是可以入乐的,因此又有很强的音乐性。正如朱光潜所说:“论性质,在诸艺术之中,诗与乐也是最近。它们都是时间艺术,与图画、雕刻只借空间见形象者不同。节奏在时间连绵中最易见出,所以在其他艺术中不如在诗与音乐中的重要。诗与乐所用的媒介有一部分是相同的。音乐只用声音,诗用语言,声音也是语言的一个重要成分。声音在音乐中借节奏与音调的‘和谐’而显其功用,在诗中也是如此。”诗歌艺术美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具有韵律,也就是音乐中的节奏和音调。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特点反复吟咏,要求声情并茂的节奏、韵律等更好地、直观地再现古诗词的音乐之美。比如《诗经》章法、句法和韵法变化多端,[8]音节低徊往复、一唱三叹,音乐性很强,因此在教学《诗经》二首词就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吟咏,把握其节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朗读时,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吟诵朗读,如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个人朗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会美读古诗词,做到字正腔圆、节奏切合、音调和谐、感情起伏以便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诗词内容,品味诗词意蕴,感受诗情之美,体会不同的诗词风格。如苏轼《定**》这首词中,上片表现出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过片“山头斜照却相迎”既为上片所写的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的人生感慨作铺垫,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反复美读才能把握词中的“风雨”一语双关,才能把握全词,词人所表现的那种醒醉全无、无悲无喜、胜败两忘得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二)在联想想象中赏析古诗词的画面美

古诗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了很大的篇幅,并且诗词以它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一幅幅神奇多彩的画面。有《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春景图;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夏景图;有“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的三峡秋景图;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江乡雪景图等等。每一首诗都是一副瑰丽的图画。诗人很多都是画家,他们能用平凡无奇字句却写出饱含诗情的诗句,所以诗人将自己的情感都寄寓在诗句之中,将看似毫无关联的景物用自己的情感为引线联系在一起。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几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景象却绘制出一副和谐统一、相互融合的画卷。

古诗词是诗人词人内心的真情流露,是情到深处的自然宣泄。所以,我们在读诗词的时候,必须发挥想象,读懂诗人的感情,才能看到那些美丽的画面。

在诗歌中绘制画面,在绘画中融入诗意,我们不得不提王维。“他通晓音乐,又擅长绘画,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在我们中学所选的《山居秋暝》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初秋的傍晚,空旷的的群山刚沐浴完一场新雨,皎皎的明月从松隙中洒下青光,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淙淙流淌,竹林处响起浣纱归来的姑娘们的欢笑之声,莲叶轻轻摇荡,原来一条渔舟穿过。着景象是多么的静谧、优美!在教读这首诗时,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透过这优美的诗句去品味其生动鲜活的画面。

古诗词中大都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古诗词中都描绘了形象生动的画面。教师作为指导者,在教古诗词时应遵循古诗词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从古诗词的画面着手,让学生走进想象的广阔空间。在想象中与诗人进行心灵交流,感受其诗词中的表达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其审美兴趣,完善学生的完美人格。

[9]

(三)在整体感之中领略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作者的审美体验、内心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古诗词艺术存在的灵魂,是作者主观情致和客观景物的统一。“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10]作者截取一个或几个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因此,评定诗词是否出彩也应该从诗词的意境着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11]

意境是诗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因此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古诗词的情深意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在分析古诗词时,要把握诗词中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统一。如:在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要引导学生把握“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洋溢着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情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描绘了恬静优美、自由淳朴的乡村生活,这些意境都表达了诗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悦之情。

对古诗词意境的把握,要建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美感体验,引导他们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进行补充和丰富。学生只有在用心品味古诗词中的意境,如临其境时才能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审美体验。

结论

综上所述,美育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培养人的感知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健全人格的功能。中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对处在中学阶段的他们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中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实现其自我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中十分重视语文的审美教育,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地位,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没有美育的语文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古诗词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但是由于中高考的压力,中学生对古诗词兴趣的下降和语文老师对美育功能认识的局限,导致了中学语文古诗词美育的价值挖掘不够。本文通过对古诗词中的音乐美,画面美,意境美这三个因素的深入挖掘,旨在希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古诗词的审美因素着手进行教学,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美育渗透。这样才能使语文美育不至落空。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83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2 [3]陈炎主编.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40 [4]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王国维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 [7]黄良.现代美育范畴构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8][10]朱光潜.诗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115,46——47 [9]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7 [11]王国维著,徐调孚校注.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2:3

第四篇:浅谈古诗词教学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白山市二十六中学 梁晓华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古诗词教学的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词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1、诗歌是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它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诗歌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往往是作者个人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因此,我们赏诗之前,应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这就是“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闻官兵收河南北》,此诗节奏明快,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人自“天宝之乱”以来,备尝艰辛,流落蜀川,时时忧国怀乡,忽闻乱事平定,不禁大喜若狂,激动欢欣之情奔涌喷薄而出,不可遏止,因为喜集一身,神驰万里,归心似箭,便有了尾联的神来之笔,诗人仿佛乘长风,插双翼,直飞洛阳故居。尾联的字里行间,明显地跳荡着一种浓郁的“喜”的旋律,鲜明的“快”的节奏,不仅将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且在狂喜之时的心情一气贯注、奔泻直下后,进一步把这种情感推向高潮。它是诗人沉郁心理的一种释放。这里,并无实景的描绘,诗人凭借心中的激情,通过发挥想

象,为全诗开拓了深远的意境。在教学古诗词之前,我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人身经历以及作品创作的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中不但体会了诗词之意,同时也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了解。

2、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谈心。古诗和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朗读指导,反复诵读。

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朗读及朗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

做好朗读指导,使朗读有的放矢。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诵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五言句为三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句为四个音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等。引导学生自主诵读,让他们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

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地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使他们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和“诗眼”去品析诗情,晓诗意。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再做整体理解,体会意境。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中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如果在天亮后再看看这春雨后的锦官城,到处都应是带着晶莹雨珠的红花。诗人赞美了春雨,抒发了喜悦的心情就显而易见了。再如: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正是这意境。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通过对文中的各种的想象和联想,学生已经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便是所谓的“诗眼”。作者往往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凝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词或一句之中。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解读诗词的关键所在,即诗词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快速把握诗词大意,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的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所以我们要重视古

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分析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那该如何做呢?就应该有必要抓诗眼知感情了,即抓诗的意象;抓住诗中的重要字词句和重要章节。

四、抓住诗中的重要字词句精心设计提问,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也可从文章中找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在品味中引导学生真正明白作者的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中说:“能够把少年‘拴住’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巧于提问,启发阅读,引导深思,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想和创造才能。在较短诗词的教学中,学生进入创设的诵读情境后往往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哪些句子体现了该诗的感情基调?试做分析。”“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打动了你?”“这首诗中哪几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等等。

五、古诗词的教学还要注重积累。

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加强学生整诗的积累、诗文名句的积累是丰富学生知识、扎实学生语文功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一有好诗名句我就要求学生积累下来。古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我在教古诗词的时候,还要有意识地加大古诗词的量,以诗带诗,以词引词,用思乡之情、爱国之情或其他的情愫贯通几首诗词,尽可能走进学生的情感深处。如在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诵读几首关于送别的诗:《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赠汪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并让学生通过自学理

解搜集一些古人关于送别的名句背诵展示。这样就达到了以新带新、拓展诗词量的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如果这样长期地坚持下去,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语文底蕴也就变得深厚了。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扬长避短,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论,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诗词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感性的文字,从中体会诗人的善良和博大的胸襟,感受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何种坎坷,都要勇敢乐观地生活。

第五篇:古诗词教学

透过英美“新批评”方法,初探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内容提要】

新批评方法认为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意思表达,是含糊的,任何明确的表达都有相对的不确定。不仅意思是多重的,情感也是多重的,研究他可以感受不同的情感。他们提出了对作品“细读法”和“作品的四层面分析法”如能按照这样的办法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从学生自己的角度去欣赏诗歌,将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从小就知道读诗要有自己的见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兴趣,进而对语文感兴趣。

【关键词】 细读法 四层面 声音 语义 意象 象征

一、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声音美

新批评方法认为文学作品里有韵律、节奏、拟音等所有音乐性的要素。

人的精神成长和生命演变如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一样,时序是不能变更的。儿童时代是人生的早春,这是一个想象丰富,充满梦幻的时期。我们不能跃过这一重要时段,让冷酷的冬天过早地降临。否则,就是悖逆了孩子精神成长的自然法则,其结果只会导致孩子童心丧失,灵性泯灭。诗歌是抒写心灵的艺术。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诗歌所具有的抒情性、音乐性特点,通过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步入诗歌的殿堂。

案例描述:

教例: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四季的脚步》教学片段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四季的美丽景色,并配乐朗读诗歌。

(学生欣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脸陶醉)

师:美吗?刚才从你们那专注的神情中,可以知道你们已被深深地吸引。

师:说说你刚才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知了的叫声。

师:是啊,还有可爱的知了呢!你能不能把话说完整呢?

生:我听见知了在树上叫着。

师:瞧,听得多仔细呀!

生:我听到了落叶落下的声音还有雪花飞舞的声音。

(师生对话,交流感受最深的情景。)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里想到了哪些好词好句?

生:六角形的雪花无声无息地飘着,地上、树上、屋顶上全都白了。

师:这个句子美,你的声音更美!

生:花儿在春风的吹拂下张开了花瓣,燕子在天空中一边飞一边欢快地叫着,仿佛在祝贺着春天的来临。

师:真好,你肯定是一个爱学语文的孩子!

生:夏天的雨后,空气是那么新鲜,其中还带着泥土的芳香味。

生:河两岸新生的小草,笑眯眯地像是正在和蒲公英的小黄花悄悄说话。

师:在大作家、小作家的笔下,四季显得更加多彩。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

师:有一位叔叔把四季的美景写成一首诗。(教师板书课题)师:刚才你听到什么声音就用什么声音读课题吧

(学生齐读课题)

师:认认真真把这首诗默读一次,思考:这首诗有几个小节?节与节之间有什么共同点?看谁发现的规律最多。

生:老师,它们的行数都是五行,而且句式差不多。

生:我发现每个小节都有“——“。

师:你的小眼睛真亮!

生:诗歌中的“到、道、蹈”读音很像!

师:你真会动脑筋。不仅只有这些,还有“悄”、“笑”等,我们称为押韵,那这些字押的都是什么韵呀?

生:“ao”韵!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小溪”、“金蝉”、“落叶”、“北风”都唱起了歌儿。

师:他们都唱起了什么歌呢?

(指导学生读好象声词)

„„

师:来,我们分四人小组学习,先将你喜欢的季节读一读,再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巡视指导。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会学习!现在,来谈谈你的收获吧!师:刚才我们读诗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了读诗的声音朗朗上口,好听。生:我发现了诗歌里边有音乐。

师:对啊,诗歌里有各式各样的旋律,只要你多读,认真去体会就可以感受到。

【分析与讨论】

文学是语言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但是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音乐具有着细致、优雅、朦胧之美,而语文的世界是人性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诗与歌本是一家,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诗歌的思想内容,让诗与歌融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从中受到教育和陶冶,进而产生共鸣。

(一)、音乐的感染可以渲染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品味意境,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能力。在学习第一小节时,一曲欢快动听的《春天在哪里》,很快就将教师和学生带入春天盎然生机的意境中,桃花、梨花、蜜蜂、蝴蝶„„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扑面而来,对春的喜爱和赞美已蕴在心底。这就不仅仅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美好无比的春天,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在美的享受之中,读通了课文,读懂了课文,读透了课文,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二)、用音乐的形式沟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不仅融洽了感情,而且充分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新课伊始播放与文本内容及情感相应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然就能扣动学生心弦,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诗歌教学,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在案例中的老师充分注意到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韵律美,使学生产生爱学诗歌,乐学诗歌的感情。《四季的脚步》

整首诗押的是“ao”韵,如“悄、到、笑、道、蹈„„”,而且采用反复吟诵“XX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的手法,老师让学生读诗歌,找出节和节之间有什么特点,这样从整体入手,学生更易于品味诗歌的整体意韵。所谓“三分诗,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让歌与诗中的内容结合到一起,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沟通情感,并让“歌”为“诗”的情感升华,一浪高过一浪,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实现“我”、“诗”、“歌”三者的共鸣。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诗歌教学,应用灿烂的阳光照耀他们,应用清纯的雨露滋润他们,更应用优美的乐曲熏陶他们,使它们在明媚的春光中盛开多彩而艳丽的花朵。

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画意美。

新批评认为作品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意思表达,是含混的,作品通过字面的意思使真实的意思隐藏起来,说话者的真实意思不同于他的表达意思,目的是引起人们注意并且激发新的意思。

宋张舜民有诗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至今,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二者同体也。人们也常说“如诗如画”,由此可见,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经常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歌里的画,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诗歌里的诗,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里蕴含的情思韵致。诗画相融的境界即是所谓的意境。中国的优秀诗歌都是有意境的。而阅读、欣赏诗歌一个必

要的也是一个很难的环节就是入画入境。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诗词多属于不必解作品,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作必要的字词疏通外,不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旨意的挖掘上,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入画入境。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就是一首将多幅富有动感的画面高度浓缩于46字之中的传世佳作。但它又只不过是等待读者激活的一串符号,在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从文字进入画境,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气韵生动的画面,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新批评方法,我们用作品四层面分析法里的第二层(语义层)的分析办法,先引导学生想象茅檐、青草、小溪等单独的画面,然后又通过小溪这条线将“瓮媪”、“大儿”、“中儿”、“小儿”等多幅画组合成一幕有立体感的生活场景图,然后,她又引导学生想象画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不知不觉中,孩子们脑海中的画面被激活了,变得有血有肉有生命了。

教学《长相思》也是如此,1.对诗人纳兰性德身在何处的生活画面描述。

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

2.对“故园情景”画面的描述。

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

这就是诗中的画,它的意蕴无限,内涵无穷,它能将人带回到古代诗人的生活中,让读诗的人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诗激活画,让孩子们脑海中的意象立起来的过程,不就是学生读懂诗词的过程吗?

三、让学生透过诗里的画感悟诗里的情。

新批评方法认为,读作品我们要透过字面意思看到里边隐含的情感,当然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情感。“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的目的即表情达意,情意统称为意蕴。意蕴中情是根本。因此读诗的最终旨归是入得其情、会得其意。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实录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在诗画中品情会意。例如: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这个“卧”。看图,小儿的“卧”是什么意思?

生:(七嘴八舌)趴、躺。

师:把“趴”“躺”送进诗句中,说说感受。

„„„„

师:小儿的两个脚丫翘起来,想分开就分开,想合上就和上,想前后摆就前后摆„„总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送他一个词!

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天真无邪。悠闲自得„„

师:这是“卧”动态的时候,可“卧”还指“睡觉”或休息的时的安静,例如“卧佛”,多么安详宁静。那你再看小儿“卧”剥莲蓬的表情,再送小儿一个词!

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旁若无人„„

„„„„

从诗中的一个“卧”字入手,让学生反复咀嚼想象,不仅激活了孩子们脑海中关于小儿的那副画面,而且又透过画面十分自然的想到了使这幅画面有灵性的小儿身上流溢出来的那份悠闲自得,若无旁人之情。

同时,“醉”字也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的一个诗眼。当学生明白了瓮媪为什么而醉,醉成什么样的时候,我们也醉了。诗人心中那丰富的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不就跃然纸上了吗?

诗中有画,诗中有乐,画乐中渗融情意。“读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蹉叹之,蹉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有名的“诗言志”的主张。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感”。因此,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做:

1.从主题展开。面对奇特的自然景观,变幻的社会生活,曲折的个人经历,无论谁都不禁心生感慨,嗟叹不已。于是,面对同一轮圆月,多少诗人写下自己心中情;面对同一处庐山,多少诗人表达出心中感慨;面对一次次朋友的分别,多少诗人描绘了对友情的眷恋。这种围绕同一主题而抒写的诗作,在诗歌的宝库里比比皆是,只要加以恰当的运用,就会对学生情感的触动作用巨大,意义明显。如教学《村居》这首古诗,诗的前两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醉”的理解是“让人陶醉”,究竟是哪些景物让人陶醉呢?结合学

生学过的描写春光的诗句,学生纷纷回答,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橘黄柳绿时”„„对春天赞颂的情感,一触即发。在诗句诵读中一次次撞击儿童的心胸,以一首整合多篇的呈现方式,让生情与诗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3.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因此,必须加强朗读。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入情。所以,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品味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要求学生反复颂读,把热爱春天的感

情读出来,读着,读着,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看着他们的表情,似乎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中,在美好的春光里神游遐想。读后,心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无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于是,纷纷发言:“啊!春天,我爱你!”“我要为贺知章的《咏柳》配幅美丽的图画。”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方肯罢休。

四、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新批评方法认为我们读诗要透过联想看到更大的空间。也就是象征(神话)这一层次。小学生不象我们成人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但,孩子能感受到的东西我们承认往往给忽略了。所以我认为在这个层次里因为有前面的层次做铺垫,可以让孩子畅所欲言,让他感受到什么就说什么。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

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问”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学习诗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语文教师尤其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让诗歌的精华,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使生命在诗歌的滋养中得以鲜活的成长,与诗歌相伴,芬芳一生。我们透过新批评的方法,拉着孩子们的手,去靠近诗歌,走进诗歌。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当代高度发达的物化生活里,揉进生活的诗情画意,那应该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诗化生活。一个炎黄子孙,能得到古诗词的熏陶浸润,也许更能谱写出自己的诗意人生。在语文课堂里,让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也呈现“万紫千红”的美丽,让我们的引导也有“润物无声”的渗透力,让我们的“用心教学”也能“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吧。来,挽起孩子们的小手,快快乐乐,走进古诗词!

参考文献、资料:

1、《文学批评原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鉴赏》 作者:袁行霈

3、《文艺理论教程》精编版2002童庆炳

4、《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5全国小学语文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师》

下载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古诗词教学范文大全

    第 1 页 共 1 页 化年青古教宝的少诗学中库高年,略一居每,遭及而歌充意国中尚奋都谈、易一因遇写具的分境是熠情发是点探说首此作作体吟了的诗熠操有历个究:“诗,一特了诵解......

    古诗词教学范文合集

    从王嵩舟《长相思》课堂看古诗词教学 教师教育学院 07021415 胡燕尔 在我的脑海中经历过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往往都有着书声琅琅的氛围,有种“读词百变,其义自见”的味道。从小......

    古诗词教学浅谈

    古诗词教学浅谈 古诗词教学值得研究,本文就古诗词教学作一探讨。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长河中,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博大......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要回归传统吟诵 ——以省优质课一等奖《使至塞上》为例山东省宁阳县教科研中心 孔令军 邮编 271400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不小,古诗词教学自然就成了......

    浅谈古诗词教学

    浅谈古诗词教学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入诗·入境·入情”的三重境界 古诗词教学“入诗·入境·入情”的三重境界,即“诵读感知——知人论世——文本解读——想象体验——文本还原”五个步骤。 第一......

    浅谈古诗词教学

    古色古香诗意课堂——浅谈古诗词教学新兴小学陈云摘要: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魅力,无不影响着我们语文教学素养的点点滴滴。优秀的古诗词,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

    古诗词教学浅谈

    ◎栾 梅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眼。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诗眼”、“词眼”。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诗眼”、“词眼”的分析便尤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