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读书心得

时间:2019-05-13 00:3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读书心得》。

第一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读书心得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和魅力十足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经常会感觉到自己的课堂欠缺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不断磨练。恰好同事推荐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本书。在本书中,各位名师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分析细节能力,善于品味细节、分析细节,能从一些细小的动作,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从一句简单的话语中,体会学生内心变化,感悟学生的兴趣点,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更完美。书中的那些文字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而每个教学案例都值得我去思考。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智慧,让人领会到课堂真的是因生成而精彩。

一堂充满精彩的语文课堂,来自于生成。这本书通过四个篇章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课堂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大困惑。课堂上怎么走生成的路?只要生成就都是有效的好的方面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读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语文天地中,在识字语言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案例《雾凇》一课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多种视觉感官来发现自然之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冬天美景,观看雾凇奇观的画面,生动、直观地感悟自然美语言,进而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童趣,学生们在互动活动中感悟到了语文的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课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交流中发现文字的魅力、语言的多样化。

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现代课堂上应该尽量避免过去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积极。例如在教学案例《北风和小鱼》这一课时,可以分三个步骤:先是要求学生能把每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初步认识北风吹一吹青草、梧桐树和小鸟与吹一吹小鱼的不同。然后组织小组之间交流,想一想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吹,那勇敢的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也不会怕北风吹。最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把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启发讲给同学听。通过独立尝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对本篇文章作者的真正想表达的想法给予认知、理解和接受。

模仿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方法之一,但模仿仅仅是手段,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从模仿到创造,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模仿、创造落到实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不断地产生“为什么”。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虽然学生有的想法还不很成熟,但这激发了学生的很多创造灵感,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人性化的评价语,如“善于观察,肯于动脑,敢于提问,太好了!”、“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的分析!”、“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真了不起,给他掌声!”等这些自然、精炼的评价语,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不同的见解,来享受成功的愉悦。这样在课堂生成中才能更好的有精彩的生成。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文本解读上有个人心得,同时要博览群书提高文化素养,精心预设教学过程、方法和要提出的问题,还需善于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做有效的催发者,做生成信息的裁判者,从而才能使课堂勃勃生机。以期在身临课堂“意外”之际,能从容不迫,化“意外”为“不期而遇的精彩”。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在课堂上,当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的时候,他们随时都有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力,使课堂更精彩。因此,我们教师要积极努力地去构建这样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善于捕捉“动态生成”的契机,发现课堂的闪光点,使生命的活力在动态生成中涌动,使课堂教学在生成中精彩无限!

第二篇: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推荐)

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

——例谈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挖掘与创设

【摘 要】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那么如何挖掘生成性资源,让预设与生成携起手来共同演绎精彩课堂,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阐述:一﹑捕捉意外,迸发“生成”;

二、创设障碍,激发“生成”;

三、立足真实,深化“生成”;

四、延伸探究,完善“生成”。

【关键词】 生成资源 挖掘 创设

‚……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叶澜 新课程倡导动态性、生成性的教学,强调对教学目标、策略、过程方法的“预设”,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且如今这“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也已经成为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现实教学中,面对生成,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少之又少;而更多的时候,或束手无策,或有意回避,或熟视无睹,或强行拉回„„。如何挖掘生成资源,让预设与生成携起手来共同演绎精彩课堂,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阐述:

一、捕捉意外 迸发“生成”

现实生活中,许多科学发现、发明大多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从而取得成功。我们在观察、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敏锐地判断意外情况。教师研究意外情况,适时修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 1 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即时巧妙的应对,看似偶然触发,信手拈来,似乎丝毫不费功夫,实际上却是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和历经反复实践思索的艺术结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也是一种预设。

案例1:《磁铁的两极》教学片段及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磁铁有南北两极,并能指示南北方向以及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师:(教师出示一块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谁能用今天的所学知识判断这块磁铁的磁极?

生:老师,我能。(学生们纷纷举起手)师:那你能演示给同学们看吗? 生: 能。

(我把手中的磁铁递给他,他却没有拿住,磁铁掉在地上摔断了)

生:老师,你的磁铁,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了。(有位学生大叫起来)师:(举起两块断磁铁)磁铁断了以后,真的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吗? 生:(有的点点头,有的摇摇头,还有的则茫然地看着我,不知所措。)师:既然同学们的都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呢?

生:做实验。(异口同声)

孩子们都忙碌开了,有的孩子将断的磁铁的断口与标明磁极的磁铁的南极接近,发现吸在一起,然后又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有的孩子则用线系在断磁铁的中间,等它静止后,果然磁铁又指向南北了……。从各自的实验中孩子们发现磁铁摔断了以后,断磁铁还是有南北两极的。

分析:磁铁掉在地上摔断了是教学中意外生成的,并不是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师及时“改道”,调整教学方案。“真的是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吗?”一问击起了学生心中的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他们的猜想,学生们个个兴致盎然,他们所能想出的办法及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大大出乎了教师的意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想这样的教学在学生心中留下的痕迹是永恒的,影响是深远的。

案例2:《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片段及分析:

教师在每张实验桌上摆放了一个装有红色液体的烧瓶,在瓶口塞上带有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伸入瓶中的液体内)。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生:装有红墨水并带有玻璃管的烧瓶。

师:现在老师想请你们把这个装有红色液体的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水槽中,你们猜会怎么样呢? 生:红色液体会上升。生:不对,可能会下降。生:肯定会上升。……

师:好,那我们来试试。(学生动手实验)

生:我发现玻璃管里的红色液体上升了。

生:(有一学生大叫起来)老师,我们这组的红液体从玻璃管里冲出来了,喷得好高哦!

师:这表明你们这组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实验很成功。生:(很疑惑地看着我)好像跟他们的不一样。

听学生这么一说,我也觉得不对劲,课后我仔细地观察了这组的实验装置,又重新做了一遍,结果还是上升地非常快,并很快冒出来了,将烧瓶拿出水槽,红色液柱下降得也非常快。通过与其他组的对比发现原来正常的烧瓶内的液体装得满满的,而这个小组烧瓶内的液面离瓶口还有一小截距离,意味着这一小截被空气占据着。由于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会促进玻璃管中红色液体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分析:如果教师本人有着丰厚的知识积淀,良好的科学素养就能快速判断意外现象,并及时调整方案,引导学生探究“这个烧瓶的液面为什么升得快,下降也快”,通过两组实验的比较,追根究源。既可得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又带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一石二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做也达成了知识的意外生成,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及时排解学生心中的疑问。

二、创设障碍 激发“生成”

在我们的课堂上或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许有着很多的功利,好像课堂上非得给孩子一些什么,尤其希望孩子们在经过“热热闹闹”的过程之后,非得顺顺当当地得出一些像模像样的“结论”,否则,心中总存着一些遗憾。现在我们 要生成就不妨给孩子制造些麻烦,设置些障碍,犯些错误,课上的顺不顺当又有什么关系呢?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上登载过这样一个课例:在密度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学习研究,学生都知道白蜡会浮在水面上,于是教师出示两块白蜡,一大一小,让学生猜测:哪一块会沉下去?这样的问话在暗示学生其中必有一块会沉下去。学生在老师的“误导”下,有的学生说:大的会沉下去。有的学生说:小的会沉下去。然而,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大出意外,也让他们恍然大悟:只要是白蜡,不管多大多小都会浮在水面上,同一种物体的密度是一定的。这位老师故意让学生犯错误,而学生在犯错的同时大彻大悟。

案例:《电路出故障了》教学片段及分析

师:(教师故意给每一组同学准备了一些好几年弃置不用,故障众多的电路元件)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电路,请同学们用老师给你们准备材料接亮小灯泡,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最快?(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连接电路了)

生:这是从哪里捡来的垃圾,怎么接不亮(一学生自言自语道)(师保持沉默)

生:老师,好像不对,这些材料好像不行。(又有一学生嚷道)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要细心哦,千万不要抱怨,如果不亮,我们该怎么办呢?生:去找原因。师:对,老师相信你们。

(学生也许是受了老师的鼓舞,便更专注地投入到实验中了)生:老师,我知道了,原来我的电线老化了。生:我的接头生锈了。生:我的开关接触不良。生:我的电池没电了。……

(孩子们开始忙着修理电路:电线老化了,换条电线;接头上端生锈了,从下端去接;接触不良,用手按着使之连接……)生:亮了!亮了!(学生们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分析:正所谓是拨开云雾见阳光,学生经历“挫折”之后,会倍感成功的喜悦和学习乐趣的所在。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都有了新的飞跃,同时也做到了知识的实时生成。

三、立足真实 深化“生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不可能全部完美。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只有真实才是最精彩的。叶澜教授曾提出用五个实来做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扎实﹑朴实﹑平实﹑丰实﹑真实),就让我们用“求真求实”的胸怀,去追求好课的境界。

案例1:《植物的一生》教学实践及分析

在《植物的一生》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完成凤仙花的一生记录。在这单元教学的伊始,我就给每位学生分发凤仙花种子,教给学生种植凤仙花的方法,并让学生每天及时记录凤仙花的生长情况。一开始几天,学生兴趣很高,每天一到学校看到我就跟我说这说那的,每天汇报时,同学总能说很多,但时间一长,学生的兴趣淡下去了,汇报的内容也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单了。当进行到中间阶段时,有一次我发现每个同学汇报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甚至苗高、粗细等都是如此。这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凤仙花都带到学校里,在课堂上观察并予以汇报,却发现每个同学说得各不相同,异彩纷呈。

‚前几天你们的凤仙花的记录是一样的,今天你们的观察凤仙花却各不相同,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有的低下了头,有的脸红了,有的则承认自己是抄别人的……原来他们的记录均出自一个女同学之手。于是,我及时地表扬这个女同学,能持之以恒地观察并做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好习惯,是值得全体同学学习的,也是我们科学学习所希望看到的,同时也表扬了那些敢于承认错误的同学,我想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同学也一定会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老师相信你们。从此以后,学生的观察记录大为改观,学生种植凤仙花的知识也在一点点生成。

分析:通过表扬让同学们认识到没有亲自观察、亲自记录就把它当成是自己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道德的,求真求实才是科学教育的灵魂。良好的科学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对孩子的将来受益无穷的。

案例2:《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实践及分析

对于饲养蚕,生活在城市的小孩是非常陌生的,但孩子天生就是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我到蚕农那里带回蚁蚕,分给孩子饲养,并设法为孩子提供桑叶。看着小蚕一天一天长大,孩子们饲养蚕的经验也在一天天的生成,他们与蚕宝宝共呼吸同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论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等到了提升,同时也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养蚕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有一天,一个孩 子向我报告这样一个消息,‚老师,我只有一个蚕蛾就产卵了。‛‚怎么会呢?‛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雌蛾和雄蛾交配后才能产卵。一下子争执不下,有人提议最好的办法还是观察。经过几天的观察,孩子们发现雌蛾没有受精也可以产卵,没有受精的卵和受精卵从颜色上就可以区分开来。又过了几天,孩子告诉我那些没有受精的卵出生得早,没有一颗变成蚕宝宝的。而那些受精卵晚出现,却有一些孵化成了蚕宝宝,从这里学生明白了蚕宝宝是由受精卵孵化而成的,从而也学到了比书本知识更为现实有用的知识。

分析:如果孩子们没有亲自去实践,那么他们肯定不会发现这么多,只有这样让学生亲自实践探索而生成的认知才是深刻的、持久的。同时也知道了这样道理,科学是需要实证的,仅有推测和乱说一气是不够的。

四、延伸探究 完善“生成”

在以往的课上,也有许多学生在许多时候生成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和思考。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很紧,不容许老师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计划外,否则就要影响教学进度,违反教学计划。很多时候,当学生的生成不期而至时,教师仅用一句简单的“课后再研究”挡了回去,课后却不了了之。而现在,我们要让孩子生成,就要打破时间的限制,不妨在一堂课中留个“小尾巴”并延伸到课外研究。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科学课程标准提出)。

案例1:《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教学片段及分析

(教师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一个、干电池一节、电线4根)

师: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呢?请你们在小组里商量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生:我们组想要让这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师:其他组呢?

生:跟他们组的想法一样。

师:你们的这个想法不错,我也有此想法,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两个小灯泡都亮起来呢?

生:我们得先制定一个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学生制定计划、实验)(在同学们完成了电路的连接后,更多是他们为自己的成功欢呼……他们也发现有些电路小灯泡亮不起来,有些电路一个亮另一个则不亮……)生:老师,我们组的不亮。(学生疑惑)生:我们组怎么只亮了一个?(很不解地问)……

(为了寻找原因我要求学生把自己连接的电路画下来,虽然下课时间马上到了,我还是坚持着让他们把失败的电路画下来,并要求学生课外去探究。课后,我和那些失败的同学一起探讨,找到了正确的连接方法,同学们欢呼着,雀跃着……)

分析:在课外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也无形之中得以培养,同时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案例2:《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实践及分析

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观察蚕蛹的活动,需要学生把蚕茧剪开。蚕茧剪开了,孩子们看到的一条还没有化蛹的蚕宝宝。这时,我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剪破的蚕茧。学生们提议把这个剪破的蚕茧不要扔掉,看看它会怎么变化。几天过去了,这个剪开的缝隙竟然被慢慢补上了,而且是由这条已经不动的蚕自己吐丝缝上口的。那为什么已经不动的蚕会醒来吐丝,这个问题就值得孩子们课外去研究了。

分析:孩子们自行设计实验可能并不完美,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不仅探究能力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且新的认知能力也会在探究中得以生成。

总之,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设计观,既要预设更要生成,两者不能舍弃其一。只有着眼生成,充分挖掘课堂生成资源,使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存、相互转化,让课堂充满变化,成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智慧,焕发生命激情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那么生成因预设而精彩,预设因生成而灵动将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就让预设携手生成共同演绎精彩,让课堂成为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华彩。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基础教育》

叶澜

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3、《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澜 《解读中国教育》

4、《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沈大安

第三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生成性教学案例分析

英山县南河镇中心小学 王丽君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充分的预设,还要有巧妙的捕捉和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一位优秀的教师可以很好的处理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案例对预设、生成的探索。

一、研读文本,预设生成

生成性教学的预设要立足于新课标与学生的学习特点。上课前应做到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体现从已知到未知、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的预设,这是实现生成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时我就预设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谈一谈应该如何修改一篇作文”的讨论话题。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学习实际联系紧密。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多的学生或结合自己平时修改作文的经验或从平时老师的写作指导中获得的经验进行讨论,总结出了很多修改作文的方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另一方面在结合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与叶圣陶老先生有相似之处,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重新认识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实现了预设的生成目的。

因此,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学”,并且应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等等,这些老师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成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此,生成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通过精心预设下的灵光乍现。

二、偶发资源,意外生成

叶澜教授还说过:“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给出一些令老师比较意外的答案。此时如果教师置之不理或者是运用所谓的“教师机智”敷衍塞责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错失捕捉偶发性课堂资源的良机。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独到的教学敏感度适当放手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在讲授《搭石》这篇课文之前,我预设了两个课时。从字词的认识到对这篇课文的整体感知。从家乡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幅幅画面美中让学生感悟家乡人们朴质而善良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向作者家乡人们学习这些美好品质的欲望

在课堂学习中,我提到“理所当然”的意思时。我以为孩子们会用字典里的意思或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可是有一个小男生站起来说:“理所当然的意思就像爸爸妈妈每天都要去上班一样,必须的。”听到这个小男生的回答后,又有几个学生说:像我们每天都要上学一样,像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一样。。。。孩子们的小手像雨后春笋般的高高举起,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此时的我感到非常的诧异也非常喜悦。诧异于他们想象力之丰富,喜悦于他们给我的这节课带来了我预设范围之外的活跃氛围。因此,我因势利导提出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有哪些事情是乡亲们认为的理所当然的事呢?”的问题。A生说:“如果有人来作者的家乡旅游,家乡的人们一定会告诉他“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这样他就不会掉入水中。

B生说:“如果有小朋友要过河,家乡的人们一定会蹲下身来背他过河。

当同学们络绎不绝的回答时,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这是一群多么为他人着想的乡亲们啊!”听到这位学生的回答后,其他学生也跟着去赞扬家乡的人们来。在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中有个孩子突然说:“我们应该学习作者家乡人们的这些美好的品质,从今天起我要帮助板上的值日生打扫卫生。”另一个学生说:“我要主动帮助我的同桌提高学习成绩。”。。。。。。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氛围热闹极了!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因激动而被涨红的小脸,我陷入了沉思:让学生体会家乡人们的美好品质并激发他们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的热情,这不正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吗?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并没有给学生太多的引导,只是给了学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讲出来,但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却在孩子们的活跃氛围中自然生成。生成性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孩子们,让他们的思维得到释放。

三、感受体悟,精彩生成

预设应当按照学生的心里活动规律,适当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空间,才能更好的促进生成。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运用大量的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秋天的美景,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课文充满着童真、童趣,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我看到学生萌发的表达欲望,提出了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模仿描写春天的雨。学生热情高涨,写下了一句句美妙的文字:春天的雨是一位温柔恬静的少女,踏着那轻盈的步伐,给大地带来了一片生机与活力;春天的雨好像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带着画笔来到了大地上。她把桃花染成了粉红色;把油菜花染成了黄色;把小草和绿叶都染成了绿色。。。。。写完之后,我让学生们读出自己写的句子,同学们都惊讶的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写出这么美的句子来,激动不已。这种模仿性的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优美语言的积累而且调动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效预设教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让课堂充满魅力。

四、案例反思

生成性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根据课程进展,在师生、生生的合作对话,思维碰撞中出现超出教师原有预设的范围内的新问题、新情况,随着教学的环境、教学的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通过教师不同的处理方式,对课堂产生的不同的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念。

生成性课堂与预设性课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成性课堂教学观是相对于预设性课堂教学观而提出的。与预设性课堂教学相比,它有偶发性、开放性、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被学生的回答而感到惊讶,让课堂开出意想不到的精彩之花。但是,因为生成性教学具有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可能有些是可以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有些对课堂教学起到破坏性的作用。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机智而迅速的辨别并合理利用。因此,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综合素养:(1)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视野,具有活力的思维。很难想象一个知识贫乏、视野狭隘,思维古板的教师可以很好的捕捉到偶发事件中有用的生成性资源。正如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的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2)扎实的专业基本功。(3)丰富的教学经验(4)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教师才能更好的捕捉到课堂偶发事件,才能更好的规避不利的因素,让课堂因生成性教学而变得更加精彩更加美好!

第四篇:课堂因生成而具活力

课堂因生成而具活力——对小学数学生成问题的思考

内容提要:课堂上的生成应当是学生围绕问题解决,通过积极思维所形成的对问题的理解、感悟、解决方案以及疑问等。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一方面要把课前的预设用生成的状态呈现给学生,不露强加的痕迹。另一方面,要及时补足未意识到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期盼演绎杜绝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过程。而具有活力的精彩的数学课堂取决于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课堂生成又源于学生的思考过程。

课堂上的生成应当是学生围绕问题解决,通过积极思维所形成的对问题的理解、感悟、解决方案以及疑问等。根据教师预先期望的范围,课堂生成可分为预设生成和预设之外生成。所谓预设生成,就是师生在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的;所谓预设之外生成,就是师生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在教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部分。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一方面要把课前的预设用生成的状态呈现给学生,不露强加的痕迹。另一方面,要及时补足未意识到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我想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期盼着预设生成、演绎未预约的生成泛化的生成。

一、期盼丰富的预设生成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要达到的最起码要求,如果这一底线坚守不住,过于重视预设之外的生成目标,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可以说,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当然,预设生成不是借学生的口说出教师想说的话,而是把教师的预设用生成的状态呈现给学生。这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探究材料,选择多样而有效的学习方式,特别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案例1: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一般的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特殊的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在对称性方面的不同点,学生较难主动意识到。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自主生成?我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研究材料,并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学生操作后,交流研究成果。生1认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轴对称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生2马上反对,认为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并拿出手中的三角形进行示范。而赞同生1意见的学生也不示弱,纷纷拿出手中的三角形,无论怎样对折,都不能让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生3发现了秘密:生1和生2的三角形不一样,一个是一般的三角形,另一个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接着,生4说梯形也存在这种情况:一般的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而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上面的教学过程,围绕“判断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展开,学生通过操作、观察、验证、争辩、交流,不仅对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而且学习了探究数学的方法,体会到数学内容的辩证关系。这一教学过程更彰显了“用事实说话”的理性精神。数学知识生成了,数学的思想方法生成了,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成了。教学的成功得益于教师精心的预设:在给各小组提供学习材料时,有的组提供一般的图形,有的组提供特殊的图形,从而让学生在交流时产生冲突、引发争辩,逐步完善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虽是不着痕迹的自然生成,但一切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运筹帷幄,就不会有课堂中游刃有余。

二、演绎未曾预约的精彩

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课堂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状态,正如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课堂的物理环境也在变化。变动不居的课堂充满不确定性,学生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随时可能不期而至,超出教师的意料。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设目标(也有可能改变)加上预设之外的生成目标。预设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教师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即时作出判断,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演绎未曾预约的精彩。

案例2:在教学“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在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我习惯性地让学生读教材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刚读完,一个学生就疑惑地问:“这段结语中,用了两个„通常‟,是不是重复了?当意识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马上决定放弃继续教学下一环节的念头,说:“是啊,这里为什么用两个„通常‟呢?是不是编书的老师大意了呢?”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展开交流。

生1:第一个“通常”之外,是分母扩大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生2:第一个“通常”之外还有一个意思,当分母缩小若干倍后恰好是100时,也可以直接化成百分数。生3:第二个“通常”的意思是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通常”之外是指有特定要求时,就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

……

学生在字斟句酌的探索中,深入参与分数化百分数方法的分析、解释以及例证的再发现、“再创造”活动,获取自我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应对预设之外的生成,重要的在于教师要拥有一颗爱心。教师少了一颗爱心,就会因学生随意插嘴而妄加指责,课堂上就会少了与教师想法相左、与常规相悖的声音,课堂就会因缺乏激情而失去生气;教师少了一颗爱心,就不可能耐心倾听学生断断续续、不具条理但却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见解,课堂上就会继续演绎着“一言堂”,学生创新的火花也就不可能点燃。应对预设之外的生成,重要的还在于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教师要善于敏锐地捕捉课堂情境中的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和每一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或挑起一场争辩,或引次讨论,或促成一次合作。这要求教师有宽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专业积淀、厚重的教学底蕴。拥有了这些,未曾预约的精彩就会不期而至,课堂就会弥漫一种开放的、浸润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文化。

三、杜绝课堂生成的泛化

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选择重点进行引导。尤其是当预设与生成出现矛盾时,教师应着眼于“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去解决。面对课堂中出现的“节外生枝”,我们应立足发展,放眼全体,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以智慧来启迪智慧,以“生成”来应对“生成”,课堂教学中主体与主导就能相得益彰,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才得以落实。

我曾阅读过“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课前预设教学圆柱的认识,但上课伊始,有学生就发表意见,说要研究圆柱和圆锥。教师表示同意。当学生自主选定的学习内容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发生偏差时,教师果断地放弃了预设(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笔者不禁要问:教师据部分学生(甚至是个别学生)的意愿就轻易放弃了课前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否还需要预设?圆锥的认识离不开实物的观察,在这种毫无教学准备的情况下,教师如何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材料?如果学生提出“我准备研究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不知道教师将会如何处理?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被看成纯粹的个人行为,恰恰相反,主体的建构必定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并是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得以实现的。显然,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强调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并非意味着生成是可以随意的,并不等于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一方面,教学投射、蕴含着教师的主观意趣,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师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另一方面,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过分强调前者,教学就会成为强加灌输的活动;而过分强调后者,教学就会沦落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因此,生成的课堂不能缺少教师教学中所应具有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为了“迎合”少数学生的“表现欲望”或惟“生成”而忽视了由此对大多数学生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课堂上,面对无意义的“不确定因素”,教师不应立即予以肯定,而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这些说法的恰当性进行讨论或及时加以引导。这样,不仅有益于相关的当事者,而且也有益于其他所有学生认知活动的深化。

有效生成的课堂更具有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有效地组织,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第五篇: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潼川二小 李全香

摘要: 我们不应该把学生课堂上的错误看成遗憾,而应当把错误当作检验教学成果的试金石,允许学生犯错;把错误当作契机,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探寻合适的方法,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关键词:错误 遗憾 精彩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笔者认为这句话包涵了以下几层意思:一是指教育作为一门艺术,人们潜意识里要求其尽善尽美;二是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摄影、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电子游戏(第九艺术)等。艺术都有其研究和创作对象,教育与其它艺术创作的对象不同,它的创作对象是有灵魂有思想的人;三是正因为这种差异性,尽管老师们都望生成龙,却又免不了恨铁不成钢,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这遗憾既有教育方法值得改进的地方,也指课堂上学生呈现出来的错误。教育方法方面的遗憾我们老师通过教学反思能够加以改进,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对待课堂上学生呈现出来的错误,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一、把错误当作检验教学成果的试金石,允许学生犯错。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们大人尚且不能保证完全正确,不犯一点错误,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孩子。孩子学知识出错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个人接受能力的差异;可能是上课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错过了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也可能是相似知识的混淆„„无论什么原因,只要孩子在课堂了上出现错误,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有不足的地方,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孩子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错误,把它当作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记得在教学拼音时(我们使用的是语文出版社的S版,教材的编写中,是声母和韵母穿插学习,注重拼读的训练),学完韵母aoe后学声母bpmf,并进行拼读训练,无论是拼读还是单独写字母,孩子们都完成得很好,可就在学了声母dtnl后,问题就来了,在练习拼读时,我把前面学过的b的拼读放入本课的练习中加以复习时,在拼读b—a→ba时班上就出现了两个声音“ba”“da”,孩子们还为此争论不休,原本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被破坏了,看到这里,我十分生气,很想训人。可转念一想:孩子还小,这又是他们第一次正规地学习知识,如果第一印象错了,将来就很难纠正过来,我应该听一听犯错孩子是怎么说的?于是我请了一个读对的孩子和一个读错的孩子起来再次拼读,其它同学帮他们分析,他们之所以会拼出不同的读音是因为他们在拼读时声母的发音不一样,一个读的是“b”,一个读的是“d”。再问:“是谁读对了?”请这个同学再读一遍。紧接着我板书“b”和“d”又问:“这两个声母长得很像,我们学习是容易混淆,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准确地记住他们?”一时间,孩子们纷纷开动脑筋想办法,当孩子们畅所欲言后,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方法,并表扬他们是爱动脑筋和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后,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更足了,现在班上的孩子们在意见不同时学会了讨论,学会了求同存异。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我就怒气冲冲地把学生训一顿,然后简单机械地加以训练,表面上看问题是解决了,但犯错的孩子会抬不起头,甚至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其他孩子的思维也得不到拓展,更别说后来孩子们的长足发展了。所以,当孩子们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要急于强加纠正,要有容人之量,允许他们犯错,把这种错误当作一种正常现象,我们扮演领路人的角色,帮迷路的羔羊回家。

二、把错误当作契机,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学问。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生产车间流水线上的工人,这就充分说明了我们职业的重要性。工厂的工人生产的产品不合格,可以回炉重铸,可是人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因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灵魂比什么都重要。谁都不想犯错误,都觉得犯错误丢面子。我们的学生正在成长中,错误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挫折,在面临错误和挫折的时候,需要我们适时适度的扶一把,既帮他们重拾自信,又帮他们找到努力的方向。记得在一次课堂检测时,我出了一道题,让孩子们选择用“再”“在”填空。题目是这样的:“星期天,我()家里做作业,我已经读了一遍课文,妈妈让我()读一遍。”我抽了我们班的小红到黑板前面来做,这个女孩子成绩中等,胆子很小,平日里上课总是端坐在自己座位上,从不举手回答问题。只见她把题做成了这样:“星期天,我(再)家里做作业,我已经读了一遍课文,妈妈让我(在)读一遍。”她刚写完,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孩子们指指点点,七嘴八舌地说着:“错了!”“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她把头埋得低低的,尴尬地站在那里。我走过去,拍拍她的肩,表示没什么,然后我对班上的孩子说:“这两个字是同音字,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用错,有时候老师也会用错,有没有同学能帮老师准确地记住它们的用法。”这时,坐在下面的孩子纷纷举手,我请了几个孩子来发言,孩子们说:“‘在’表示在什么地方,或正在干什么,‘再’表示之前做过,又一次做,是‘又’的意思,还用在‘再见’这个词语里”,孩子们说完,我拉着小红的手问:“小红,你听懂了吗?”她腼腆地点点头,我接着说:“那我们一起谢谢帮助过我们的同学好吗?”我带着她向同学们鞠了一躬说:“谢谢大家!”然后又问小红:“现在你能不能把这道题改对呢?”她望着我用力地点点头。我让她自己改错,她没有让我失望,我对班上的其他孩子说:“小红学东西可真快,我们给她鼓励好吗?”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小红在掌声中回到了自己的座位。第二天的语文课堂上我惊奇地发现,小红开始举手回答问题了,看着她的转变,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试想一下,如果小红做错了题,我就让她直接回到座位,然后直接订正错误,那这个胆小的孩子将来还会这样自信吗?谁说错误带来的都是遗憾,这难道不是精彩吗?

三、探寻合适的方法,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前面提到的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机智地处理孩子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回报我们的就不是遗憾而是精彩。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有法,如果我们能在遇到孩子犯错时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责备,多一些机智,少一些简单粗暴,一切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我想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绽放精彩。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是对学生长远发展有利的都是好方法。我将继续探索,让我的课堂不断绽放精彩。

下载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这个题目我是借用了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在上学期,我有幸参加了酒泉市承办的一次“名师引路”教研活动,领略了华应龙老师的风采,聆听了他的教学和关于“课堂......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大全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本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深地懂得:课堂的精彩,与其说是源于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倒不如说是由于学生们活跃的思维、独特的......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2009年11月5日上午第二节课,从初二(1)班教室传出悠扬的歌声,该校青年教师陈小玲正在组织学生学习《纪念白求恩》,只见一位女......

    课堂因倾听而精彩

    课堂因倾听而精彩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上倾听能力的培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主动、有意识的听。良好的倾听能力是......

    课堂因活力而精彩

    课堂因活力而精彩 ——“活力课堂”课改心得体会 大牟家中学 范培军 “活力课堂”改革给我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课堂因“错误”而精彩(定稿)

    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昌乐外国语学校 吕继芹 当今课堂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时不可避免的导致大量错误的生成。“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

    课堂因激情而精彩

    课堂因激情而精彩 ——听张凯老师讲授《示儿》之感 七年级 张伟丽 听课是一名教师的必修课,是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为此,学校按照惯例组织了新学期以来......

    课堂因想象而精彩

    课 堂 因 想 象 而 精 彩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教学案例 阳朔县阳朔镇第二中学 廖继妹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技小品,也属于科幻小品,不过是更加的讲究文艺的笔法,行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