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怎么能牛起来?
课堂教学怎么能牛起来?
——综述课堂三模建设
课堂教学牛在哪?牛在教育者!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2、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是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和创造者。
一.课堂是什么?
这个问题对所有教师来说不是问题,马上就能回答上来,就是教师教书、学生学习的场所。有的教师很富有诗意的解读课堂,如,“课堂是一个舞台,师生是这个舞台的主角,包容着成长、欢乐与忧愁、快乐!”“课堂就像一个小世界,丰富多彩,什么角色都有,让我们向理想课堂进军!”
课堂要唤醒学生的自觉。课堂有时很单纯,像潺潺小溪,有时很复杂,又像多变的大海;课堂有时是太阳升起的清晨,有时又是落日的黄昏;课堂有时是是非之地,有时又是快乐而充满希望之地;课堂有时让人折戟沙场,有时让人驰骋疆域;课堂有时是充满生机的死亡之谷,有时又是布满荆棘的快乐之峰;课堂有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有时成为人们舌尖上的鸡肋……
从理论上讲,讨论课堂是什么,应该干什么?就应该从作用和功能方面思考,便于我们教师知道自己在课堂上干什么,怎么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传递知识,人类的知识是积累下来的,所以要传递,这是课堂首要的作用就传递了思想和知识层面的信息。
实现交往,课堂活动是在集体中发生,成员之间有差异,必然要进行交往,才能实现知识的掌握。
情感归属,课堂有着互相探讨、理解、分享快乐的交流,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态度和情感。
个性发展,课堂要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功能,课堂上学生所体现出的不是一样的表现,进步也不是一样的,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观察课堂应该从构建有效课堂教学入手,实现课堂展现其魅力,诠释其意义,课堂的实质是教学活动在于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为将来着想的发展!
课改对我们教师的要求:
做一个会上常态课的教师。
上一堂常态化的好课后的感觉,就像初恋般迷人。“午后的阳光与我此时的心情一样湿润而湍急,此时,我理解了他。经由这首诗,我听到了历史的呼唤。历史从来存在,对有准备的人来说只是缺少历史深处的一声呼唤而已。这堂课呼唤我向历史的深处穿越:陶渊明微笑着站在南山之下,目光深邃,笑容淡然;梭罗坐在瓦尔登湖的窗前,握笔沉思,书卷舒展。在苍茫的宇宙间似乎独为我擦亮一点亮光。”
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是一种幸运,于我而言更是一种启迪。回顾过去的课堂,其实我们一直在沉睡。我们总是一直责备学生的浮躁,可是我们自己何曾真正地带领他们回归经典?
细节
我们常常以为,花了同样的时间和经历,或花費了更大的力气,便一定会有收获,但事实上,我们会被小小的细节打败。
做一个会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师。
古人云:“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维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根本所在。因此,着力培养学生形象、准确、敏捷的思维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那么,怎样激活学生的思维?
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种思维的情境,使学生尽快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去。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等结合一体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课件,能有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也可以采用微课教学。“微课”定义的理解:“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形式:自主学习;目的:最佳效果;设计: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媒体,可以视频,可以动画等;内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简短;本质:完整的教学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以联系为主的教学。建立探究学习的方式。
激发思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体验学习。体验:
1、谓亲身经历;实地领会。
2、指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
有人说体验就是“涵泳”,这样说来,体验就包含了“分析、研究”。二.传统课堂与课改课堂的区别
三.新课堂结构
有效的教学模式1.什么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最先将模式一词引入到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研究的人,当推美国的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
后我国教育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模式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出现。回顾有典型意义的四大教学模式:
(一)近代以前的“典型结构” 模式:讲——听——读——记——练
(二)夸美纽斯结构(捷克教育家)
模式:观察——记忆——理解——练习
(三)赫尔巴特最著名的“四段论教学模式”(德国教育家)模式: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四)一个“底朝天”的典型结构(美国教育家杜威)模式:发生困难——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论——验证
我们考虑效率优先:要善于放下我们的姿态,虚心向世界优秀文化学习,融贯东西方,优选其方法,形成方法和方法论群体。就能争取时间,率先取得突破,实现效率优先。表达方式:知识性——个性——创造性
在学习领域,有一个联动结构:
互动—主动—能动
谁要使学习者进入一流水平的培养状态,谁就要使学习者的联动进入常规状况。
表达方式:互动——主动——能动
过程优化
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过程。即使掌握了培养人的最核心、最先进的方法技术,人的培养已不可能在一个早上培养出来。再加上人具有复杂的社会属性,因此,对人就不能进行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实验。这是教育实验的特殊性。实际上,对人的实验实际上是一个亚实践文化范畴。因此,我们就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既要大胆实验、又要及时总结调整,力求保证全过程优化。
在教学论领域,谁把西方擅长的个性、创造性与东方最擅长的知识性有机地整合起来,并使之大众化,谁的教学水平就走入世界前列。
教学模式的学校、学科、个人三模建设
学校模建设,学校要有统一的宏观模式,统领课改,指明方向,改变观念,共同进步。学科模的建设,各个学科在学校宏观模式的统领下,要有学科模式,文科模的建设:语、数、英、物,理科模的建设:化、生、历、地;两者各不同。以语文单元整合为例,语文单元整合模式流程
整合目的:1.使学生真正读进去,走出来。该整体读得要整体读,不该整体读的要跳读,抓精彩片段,把握教材的精髓。2.拓展学生的阅读量。3.情景写作。
采用新授课、阅读课和写作课的形式,形成周期性,链条式滚动,建构语文
教育系统:
1、汉字的认字和写字系统,2、汉语的听说读写系统,3、母语文化生成系统!
单元整合形式:一般一单元整合成三到四课时,第一课时为预习课,第二课时为读探课,第三课时为拓展课,或者再加一节阅读欣赏课;单周两节阅读课;双周两节写作课。
个人模的建设,根据教师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可以是教学的某一点,或者是自己的某一方面,符合自己的教育风格。
2.举例对六步教学模式加以解读
六步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课堂教学分为六个主要环节:导入示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释疑、达标反馈、拓展提高。
第一步:导入示标
就是呈现目标,在黑板上呈现,或者用大屏幕呈现,学生宣读,教师解读,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什么,怎么有效学习。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引发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出示学习目标,明确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第二步:自主学习
自学什么?个人自学,对照导学案,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思路,然后通读教材,熟悉内容,圈点勾画批注,进而自主解决问题,应尽量“裸读”:可以借助工具书,不要依赖教参或教辅;经过独学悬而未决的问题以及重点,用双色笔做好标注,带入“合作探究”中解决、强化。独学环节完成后,组员及时告知组长,然后由组长向老师报告自学进展情况,便于教师掌握时间及进程;习惯养成后,便可自我控制。
此时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巡视,参与到组,把握学情,并督导个别生,尤其指导学困生认真阅读并思考,做好即时性点评;重在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做好必要的问题记录;监控学习进程,适时转入“合作探究”环节;在独学环节完成时,就学习状态对各组作点评。如果独学是在课前预习进行,要提前做好抽检,了解学情并组织各组做好课前互评和自评。
第三步:合作探究
组内合探,组内要形成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合探要依次对答案,逐题逐步进行,在座位上或在黑板前进行。
同质互学:相同层次结对,对照导学案,互教互学、互通互鉴,力求解决双方在独学中未能解决的部分或全部问题;经过互学悬而未决的问题,带入“群学”中解决。
异质帮学:相邻层次结对,对照导学案,咨询请教或辅导帮扶,重在解决部分或全部在对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真正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或全组群学:组长组织组员,按层级安排中心发言人,以其为蓝本,对照导学案,有秩序地交流学习成果、讨论未解问题,出现分歧要说明理由,自有“请教或帮带”之意,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获得共识,解决大部分甚至全部问题,达成基础目标。组内展示,即“小展示”——人人过关的同步展示。
学生提前将“合探”中探讨的题目,除简单个别问题,梳理出来。在组长主持下,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成果(文科)或暴露问题(理科);通过集体合作,交锋协商,统一意见,拓展生成,初步达成目标,并最大限度地暴露“合探”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教师的作用: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或组长就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所作汇报,与他组相同的不再重复,检索近共性的疑难问题、有价值的新生问题、有创意的成果,以便结合备展内容,经归类、整合后,化成任务,带入“大展示”集中解决或共享。
具体概括为:深入各小组,收集共性问题
收集有价值的新生问题整合问题,带入“大展示”集中解决。
第四步:展示释疑
坚持教师退到最后一步的原则,小组代表汇报展示本组学习成果,进行小组间的释疑解惑,教师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知识补充和启发引导,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精讲点拨重点和难点内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促进知识的整合升华。
不怕有问题,如果一个问题都没有,不是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就是提前准备了,不是常态课。有了问题不要紧,教师能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当堂解决,使课堂展示更加精彩。展示一定是“深化提高、拓展生成”,而绝不是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都会的不展示,在大展示环节一般不展示比较基础的内容。展示要透过现象(问题)看本质;在知识的生发点、易错点、拓展点处实现知识的前挂后联、左顾右盼,达到“举三反一”(文)与“举一反三”(理)的目的;落脚点在于对知识的全面梳理,形成知识构架,归纳规律方法,达到提升的目的。
第五步:达标反馈
针对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安排一定的基础性训练内容,反馈诊断当堂学生达标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缺欠进行及时的辅导与补充落实,加以弥补,争取学生全员完成课标的基本要求。①选题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②题型要多样,题量要适中,题目按照易中难7:2:1比例设置,以5分钟左右完成为宜。
还可以是:
①问答、检查、自助式作业、开放式作业、实践性作业。
②自主反思:留有一定的空白,学生对学习的内容、问题、方法、行为表现及启示、经验、感悟等反思,以免宝贵的“再生资源”丧失。反思不能面面俱到,要对照目标,突出主题、问题,有实质内容,哪怕反思一个点,也要点点入地,不能假大空。
第六步:拓展提高
教师布置理解、运用的综合性问题,提出分层要求,让学生迁移知识提升能力,提出分层要求,促进各类学生提高。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包括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归纳整理、动手操作、一题多解、手工制作、设计创新等类型,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实践活动,视情况而定,围绕教学目标灵活把握,切忌僵化。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有效的教学是由一系列的教学模式组合而成的。教学模式适合不同的教学目标,但是一经融合便形成了最具有代表的课程。教学模式年复一年地卓有成效,这源于他自身的原因,用时也由于教学模式的支持材料——导学案的呈现。
四.编制导学案
五.学生有效学习的框架
我这样理解学生观学生是一个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发展中的人学生是“有着丰富背景”的“个性人” 学生是“有成长需求”的人
所以,我们要格外关注学生,要懂学生,比给他爱要好,现在大部分学生不需要爱,需要理解,学生的发展是无限的。有些“问题学生”的产生,是他的正常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探索性的状态。作为学生发展促进者的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特有的潜能,背景和需求,让他们快乐成长!
对学生个体素质结构的特点和发展的全新认识。
学生的个体学习过程,首先学生要学习新知识,第一次重建个体素质结构;然后通过问题解决,再次重建个体素质结构;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还要重建个体素质结构。这三个构成不是截然分开的,是交叉的、融合的。
我们了解学生的个体素质结构的目的,就是为更好地建立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无论哪一级模式必须符合学生的情况,不能与学生的个体素质相脱节。有的学校宏观模式完全是从校长的喜好出发建构,并不符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不符合学校文化的实际,这也是在课改过程中要注意的。
课改从感知到悟再到行动(内心有滞,诸法不同)。
从“感知”到“认知”,用心感知,明白课改道理。认识,知道,知见。“感悟”就是实践,即“行”,悟出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如,醒悟、领悟、参悟、感悟、觉悟。“初步感悟”——“大彻大悟”。一粒种子在空气阳光肥料等的作用下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其内因是种子内部的“力”在主宰整个生长过程。
我也希望每位教师能享受课改!
第二篇: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让英语课堂教学“活”起来[范文]
让英语课堂教学“活”起来
实施目标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学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从小抓起,从课堂抓起,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进而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但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普遍存在着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的局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互助,只有灌施。这种状况对小学教育,特别是对于小学英语教学为不利,因而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改变这种沉闷的局面,让英语课堂教学“活”起来。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认识谈点粗浅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活”起来。单
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易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枯燥贫乏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0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学生难免会出现做小动作或小声讲话等不良习惯。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机,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游戏、唱歌、编歌谣、做动作、抢答竞赛等,使学生既专心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就能 1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当然更加明显。
二、运用教学媒体,激“活”教材,使课堂活起来。
教材只是单纯的教材,既不能说话也不能动。而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两者难以交流。我们应该根据其特点,想方设法,利用电教器材如电视、VCD、电脑、录像等,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发出声来,让“活”的教科书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觉得生动形象,趣味盎然,从而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以达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的小学英语第四册Unit 4 It’s warm today.这一单元时,就将“小动物爬山”的情景利用抽拉式投影片制成“小电影”,教师配音,把枯燥的文本内容活化为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有声有色,使学生看得有味,听得清楚,理解得透彻,从而充满激情地完成了从听、读到说,乃至模仿、自编自演对话的过程。条件允许,还可将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参与意识,让学生“活”起来。
1、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中心,知识中心,课堂中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泯灭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必须彻底地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正确摆正教师的指导地位,从而从真正意义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以往的禁锢中开放出来,让学生自己行动起来,成 2
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促进其主动参与。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其参与意识,才能使课堂活起来。否则,一切便成为空话。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英语科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语言的交际功能,讲究对话的艺术,这就要求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的毛病,积极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因此,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做到多鼓励少批评,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我都注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语言材料,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如每单元的Let’s learn, Let’s talk的教学,我让学生看图、听录音跟读到口述、表演整个故事,再自编自演对话。这样一来,本来只有几句话的内容,经过学生的处理,就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了。长期的训练,不懈的鼓励和引导,学生终于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的表演。
3、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老师不是绝对权威,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这样既有助于教学,亦有助于师生双向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力求做到“三带”、“三允许”(1),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创造一种心灵放松、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心灵负担,从而真正动起来。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课堂“活”起来。
高效的学习活动总是由浓厚的学习兴趣引起的,只有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巧妙地安排、设计新课的导入,如: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最佳心理状态,然后因势利导,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到学生中去。
例如课前布置相关的活动情景,认真组织课前活动,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轻松的听说训练活动,听录音表演说唱等,让学生以宽松、愉快的心情迎来即将开始的英语课。
此外,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做到全身心投入,以最佳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英语第四册Unit 6 At a farm 中的单词“cat, rabbit, pig, duck, dog”时,我一边教学单词,一边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或动作,学生学得意趣盎然,教师也教得轻松自如。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使教学“活”起来,能使学生从以往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能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致,学生能全身心参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能力和 4
创新能力,很好地适应了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注释:
(1)“三带”指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三允许”指允许学生想、允许学生说、允许学生做。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摘 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落花生》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兴趣
教学一旦唤醒了学生的主体生命意识,课堂上便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师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样的课堂才会使师生感到教育的幸福。那么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活力注入语文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我认为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让课堂“活”起来,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设民主情境,轻松愉快学习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我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产生了兴趣,就产生了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就拥有了动力,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首先应根据教材内容,依据小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创设适合每节课的教学情境,营造出艺术教学氛围,以趣激情、以趣生情。及时捕捉学生兴趣的激情点,使学生产生强烈写作的情感,从而顺利引入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是联系生活实际展现的情境,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强化学生的体验,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是实物演示的情境,实物可以是模型、图片、照片等,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实,更容易入境;还可以是角色扮演的情境,教师分配给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进行文章情境真实再现,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感受、理解文章,还可以创设想象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触动学生的思维情境。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我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我认为学生理解得还比较抽象,我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我自然顺畅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四、创设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有兴趣,乐意去学,选择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十分重要。而小组合作已成为语文课上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之一。在许多的课中我们都需要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五、尊重个体差异,体验成功喜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心,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加以引导,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建立自信心。每个学生都有被认可的渴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给学困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取得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只有课堂上的弱势群体也被带动起来,语文的教学课堂才能真正地活起来。
总而言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课堂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尊重个体差异,带动弱势群体,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赋予生命活力,这样才能真正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第五篇: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乐”起来
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乐”起来
【摘要】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与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语文教学要源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一致。本文就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中年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角度出发,对当前素质教育及语文新课程改革个实施给予实践性的启示。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音乐教学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音乐课标要求教学的内容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我们要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教育家陶行知就曾说过“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解决当前音乐教学中教育内容的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做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怎样实施新课标的理念和陶行知的教育生活论呢?本人觉得应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认知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逐步获得聆听、表演、创造、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和素养,实现让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以至提高音乐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主要有聆听、表演(歌曲)、创造三个方面,下面我就具体从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聆听”教学生活化的设计
1、把生活融入课堂,激发学生聆听的兴趣。
(1)用讲故事、猜迷语等方法激趣:如在欣赏《在阿维翁大桥上》 时,我根据学生在生活中喜欢猜谜语、听故事的心理,通过猜谜语和讲述歌曲创作背景,大大激发了学生聆听的兴趣。
(2)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激趣:如在欣赏歌曲《劳动歌》时,我一上课便出示小矮人的头饰问:他们是谁?老师为什么要把他们带进课堂呢?问题一提出,孩子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有的说“他们是白雪公主的好朋友,”有的说:“他们每天都去劳动是勤劳的小矮人”„„,看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我便巧妙的转入聆听环节:“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小矮人们一边劳动一边演唱歌曲的快乐情景吧,”就这样孩子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了这一课的学习。
2、用为乐曲起名字、编故事的方法,抒发独特感受与见解。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引导每一个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展开想像,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用自己最喜欢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为乐曲起名字,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展开与自己生活经历相似的联想。
二、“表演”教学生活化的设计
1、用游戏导入,在游戏过程中解决歌曲难点。游戏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喜欢玩的活动之一。用游戏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唱新歌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获取知识,解决歌曲中的难点,充分体现了“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如歌曲《嘎达梅林》的教学,重点解决节奏,我先带领学生玩骑木马的游戏,接着让学生感受骑马时的动作,这样学生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掌握了歌曲的节奏。
2、将歌曲中的音乐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标志。例如歌曲《森林狂想曲》中的节奏教学,我就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巧妙让学生用生活中熟悉并喜爱的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读节奏,在快乐的小动物叫声中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使学生轻轻松松地在游戏般的生活情境中完成了整首歌曲的节奏教学,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创造”教学生活化的设计
1、为歌曲创编动作。如歌曲易于用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发挥想像,自编动作来表现歌曲。如在教唱《小蜻蜓》这一课时,我想方设法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想像,创编出了优美的舞蹈动作。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创编出了许多优美的舞蹈动作:唱“飞到西来飞到东”时许多学生都用双臂模仿飞翔的姿势,或前后飞、或左右飞、或旋转飞;唱“不吃粮食不吃菜”时有的同学双手晃动,有的同学单手晃动,好像在告诉别人,小蜻蜓不吃粮食也不吃菜;学生对自己创编的动作特别有感情,因此练习起来也很认真。
2、为歌曲改编歌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新的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演唱新歌的兴趣,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唱《粉刷匠》时,当学生唱会了歌曲后,我便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粉刷匠》的曲调创编歌词。经过小组讨论后,有的同学将歌名改为《我是一个值日生》:我是一个值日生,工作很负责。我要把那大教室,擦得很干净。擦了桌子又擦窗,抹布飞舞忙。哎呀我的两只手,酸呀酸死了。学生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曲,创造力顿时被激发出来。一个同学唱完自编歌词的歌曲后,其他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创编的歌词唱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再例如:我让三年级学生自编《放牛放到小河边》歌词,大家歌词编得很幼稚好玩,有一个学生这样编的:“蓝呀蓝格格天呀、蓝是蓝格格天呀,草儿青青,太阳公公笑。妈妈欢笑、爸点头。我呀我格格心呀,心情真格格愉快。我们大家,一起来!又吃蛋糕又喝水。”我采取表扬为主的方式,这样一来,能保护大家创编的积极性。放学后,就有几个同学自编了其他的歌词让我点评。
总之,“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设计”是从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它既是一种教学观念,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考察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尺度。为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2、徐春霞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探微 教育探索2004(10)
3、王本余 简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课程思想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2)
4、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5、杨春芳 新课改下重提生活教育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4(11)
6、徐春霞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探微 教育探索2004(10)
7、徐春妹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新课改的启示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