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速写论文教学论文:结合“描”与“写”的素描教学
速写论文教学论文:结合“描”与“写”的素描教学 内容摘要:速写与素描分开教学的现状,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文章指出素描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通过速写的方式研究对象,在确立正确素描观念的基础上,纠正学生对“深入”一词的曲解,有益于学生正确把握素描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对将来的创作形成有力支撑。
关键词:速写 素描 深入 教学
一、速写与素描的关系
速写与素描都是训练造型能力的方式,一般认为速写是一种构思简洁快速的素描,属于素描的概念范畴,指在较短时间内,以简练概括的笔法迅速地记录对象的主要特征,表现画者对对象强烈鲜明的感受。速写不是“快画”,“速”是相对于长期素描而言,有时间短、画幅小、表现形式简略、手法肯定的意思。要在短时间内,以简练、生动的线条表现物象最本质的形、神、意、韵,其难度不亚于素描。素描偏重理性的控制分析,速写偏重感性的表现;素描偏重全因素的深入塑造,速写偏重灵性的多角度捕捉。
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术专业普遍重视速写及素描训练,造就出许多造型基本功扎实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工作者。当前数码相机的普及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收集素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们对速写的忽视,导致造型能力的普遍下滑和绘画感觉的迟钝。创
作者在创作中获得的视觉经验,使他们在观察同一景物时用各自业已形成的形式美的眼睛去观察,照片的真实毕竟不能对应内心感受的真实。
创作者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的艺术体现,凭借“术”——技艺才能达成,创作者进行美术创作时,视觉概念的区分程度越高,就越是需要具有熟练的绘画技巧,这样才能达到自己视觉所把握到的那种程度。绘画技艺的纯熟无疑来自于不断的绘画实践,速写与素描是绘画实践的最基本方式。
素描的学习过程应把长期作业与速写结合起来,就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交叉进行,通过速写的方式抓住对象的大体动势和精神状态,然后由视觉感受的中心开始做深入刻画。深入进去进行一段理性的探究,以避免只有大体感觉而少了丰厚;再跳出来进行一段主动捕捉形体的训练,以避免陷入细节而失了感觉。如此交叉进行,加强素描与速写的联系,可取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当前除考前班的学生,已经很少有人画速写了,据与笔者所在学院部分同学的交流,很多学生一年中画的速写尚不及考前班一个月的数量。目前美术院校训练素描的方式,多采用长期作业的方式,先用简洁的直线概括形体,然后深入表现细节,在整体与局部的不断反复中,虽然物象的比例、结构、质感都表现得比较准确,却丧失了最初面对物象时的新鲜感。那些常画速写的同学在素描训练中往往开始就下笔
肯定,动态把握准确,神态传达得自然,最终的画面效果也比较生动。
以学院二年级油画专业的人体素描课为例,共计56课时,学生须完成两张全开人体素描,可选择自己满意的一张上交,教师根据作业评定成绩。据笔者观察只有少数同学在课堂针对模特画速写,对模特结构特征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素描写生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物象的习惯,对整体结构有较全面的了解,为从特定角度描绘表现对象形成准确的理解。所以学生交一张长期素描作业的同时再交五张不同角度的速写,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整体观察物象的习惯,准确了解对象的结构特征;2.使素描及速写水平同步提高,对创作形成有力支撑;3.根据素描作业及速写对学生进行考评,对其真实水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更加公平合理。
二、确立正确的素描观念
由于素描的概念来自欧洲,很多学生就认为素描是欧洲的发明。又因为曾长期受原苏联教学体系的影响,很容易拿别人的标准来对照自家的不足。欧洲介绍素描的历史,从远古的岩画开始,同时绝不局限于西方,他们认为素描是跨越时空和地域的,并不是自己的独创。任何绘画形式,在实质问题上总是有共同的内容和要求,不管国画、油画还是民间艺术,在对于造型的把握、运用以及创作意识和审美感觉上
是有共性的。素描作为美术的基础学科,成为联系各美术专业的纽带。
很多学生在学习绘画之初,即被告知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学习素描大多被当做训练造型能力的手段,过多地强调了技术层面的训练目的。目前国内很多画家也很少用素描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然而那些无需为提高造型能力而努力的大师却常画素描。举例来说,安格尔、梵高、席勒、莫兰迪、菲钦、弗洛伊德等等,他们的素描和油画在造型方式上高度一致,不同艺术家之间的风格差异也非常的鲜明。由此看来,素描不仅可以是艺术家建构个人造型语言风格的探索,也是画家用以实现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怎样的素描就有怎样的油画。
可见,学好素描是每位习画者不得不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环节。可喜的是在基础教学实践中,各画种探索性和表现性的素描,正悄悄地改变着单一素描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多元化格局、多专业的素描教学体系正应运而生,它的拓展和现代人的创新意识在艺术创作的百花园中多元并存,形成一种新的素描教育观念。
三、纠正对“深入”的曲解
停留在准确描摹物象阶段的“深入”是肤浅的。素描忌讳对细节表现得面面俱到,整体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而应该
是有机的结合,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即是这个道理。深入是对物象细节的表现,有些细节是看到的,还有的细节是感受到的,但能进入画面的细节一定要能表现物象的精神特质,能表达出物象带给画者最真切、最深刻的感动。深入应该是对画面所要表达思想的明晰与强化。
自然形态不等于艺术形态,尽管在整个塑造过程中要对结构、体积和空间等进行整体的观照,但决不能把素描看做是只讲究技巧而不考虑精神内容的习作。对于学生来说,更不能因为技能的欠缺而失去表达的勇气。绘画是一种视觉表达,若等到掌握了足够的规律知识与技巧,或许早已失去了表达的欲望与激情。
在素描教学中,训练的目的要有所侧重,妄想在一张作业中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切实际的,总体上要分清两个基本阶段:一是对造型诸要素的理解分析阶段。此阶段的素描重在解决物象结构、体积和空间等在画面上的处理,使学生获得正确塑造对象的能力,画面上应对物象局部作细致的描绘,但决不是平均对待,要有所强调,着重在画面中建立一定的视觉层次感和秩序感。二是培养主观感受力的艺术表现阶段。仅靠模仿自然的视觉逼真难以掩饰主观意识的欠缺,此阶段应训练学生在基于强化感受力的基础上对物象的生动表达。学生可对结构、体积和空间等绘画诸要素做主观上的处理,在工具材料上多做尝试,采用适度变形和强调的手法,对能表现物象精神特质的细节做深入的刻画,因为这些细节关乎一幅画的生命,它们承载的是心理和精神的信息。
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8级 美术教育方向研究生
第二篇:高职工科工业设计素描与速写教学探析
,高职工科工业设计素描与速写教学探析
文章编号:1672-2965(2008)01-0030-03
毕翼飞1 王年文1 毕南海2(1.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175;2.河北唐山陶瓷研究院,河北唐山 063020)
摘 要:结合高职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在传统素描与速写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与速写的教学现状、教学特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适应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业设计;素描与速写;教学模式)1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纯理科生入校之前很少接受美术教育,加之大部分的工业设计教师都来自艺术院校,导致我国高职院校的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与速写教学很不容乐观。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完全是因为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所致。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模式。在我国,几乎所有担任素描教学的教师都是来自艺术院校,他们上课的思维模式很多还是沿用原来绘画学科的教学程序和内容,还在单一地讲授着人物写生、石膏像写生、风景写生等课程,对与产品相关联的设计素描则较少触及与研究,未能充分认识到工业设计素描教学的目的、模式与绘画素描的不同,工科类学生与艺术类学生的不同。这种现状必然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远远不能适应工业设计专业设计教学的需求,也必然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个与工科工业设计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为将来创造性的设计铺路。
除此之外,在我国把设计素描和设计速写放在一起作为一门课来进行教学的院校也是微乎其微。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的工业设计专业,都未将设计速写作为一门系统课程纳入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来,而是安排在课外完成,或穿插在其他产品设计课中。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并不会自觉地利用空余时间去锻炼设计速写,结果导致很多学生一味地依赖电脑,却对手绘无从下手,甚至不敢动笔。这种现状也导致了很多公司和企业对我国工业设计行业表示极为担忧。按道理来讲,从课程的性质出发,工业设计素描与产品设计速写本身就是一个前后衔接的环节,只不过是慢快的问题。虽然电脑可以代替人完成很多不可想象的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更为合适的造型训练方法,取代设计素描与速写对产品的形体塑造功效。因此,如何将设计素描与速写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适应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实际需要,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以下是我们对设计素描与速写教学的一点探讨性思路。
2教学特点分析
工业设计素描与速写课程除了培养对形体的准确描绘能力,对形体结构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形体的解构与重构的组织能力外,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眼(观察)、心(理解)、手(表现)的协调能力:眼的训练在于培养视觉的认识能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和对事物特征的把握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手的训练在于培养对技能的掌握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对视觉信息的传达能力,即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造型能力和徒手绘制能力;脑的训练在于培养对事物的分析、理解和富于理智的认识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最终目的是通过设计素描与速写的训练,使学生认识自然,发现设计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扎实的造型基础。除此之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仔细分析工科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与速写的教学特点。2.1锁定专业方向
为区别其它专业对素描的要求,我们结合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实际需要,将《设计素描》和《设计速写》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设计素描与速写》,使其更加贴近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更加具有针对性。把速写训练作为对长期作业的补充纳入该课程中,在设计素描层次上去掉了石膏像写生、人物头像写生、风景写生等环节。从结构、明暗和质感表现的角度,大量增加了自然物素描写生(蔬菜、瓜果等)、人造物写生(工业产品)和自然物、人造物组合写生等与后续课程《产品效果图》、《表现技法》、《产品设计》密切相关的内容。工业设计素描与速写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合理的人造物,所以设计素描以人造物的素描为主。在设计速写层次上,为了和设计素描有效地衔接起来,从形式和审美的角度大量加强了产品的单线速写、明暗速写和着色速写训练。总之,素描与速写的训练是运用简练概括的线条快速捕捉物象的外部形体关系与空间关系,是表达设计创意、收集设计素材、交流设计方案的基本技巧和表现语言,是学生将来进行产品设计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必备的基本功。2.2掌握学生特点
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思考问题、思维构成都比较冷静。他们的优势是善于思考、分析问题,弱点是认为自己没有美术基础,对自己能否学好专业课存在着信心不足,以至于在训练过程中过于拘禁、不敢下笔。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电脑设计存有模糊认识,轻视素描与速写的训练。作为专业课教师,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画素描和速写,不是为了绘画,而是为了培养设计造型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进行的形象思维系统实践训练,掌握从设计思想向工业产品转化的手段。同时,作为专业教师,我们不能对学生存有偏见,不能认为他们缺少艺术细胞,无从教起。俗语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面对工科类的学生犹为如此。关键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我们的理工科学生在数字、记忆、逻辑思维方面都是优秀学生,这实际上也是他们的很大优势,应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去寻找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避免走弯路和无用功。
3教学内容、方法探讨
按照正常的教育模式,基础课程的教学都有一定的专业指向性,好比有什么样的建筑就有什么样的基础一样。同样,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与速写基础教学也不例外,也有培养方向的问题。工科工业设计专业是艺术、技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性专业,设计素描与速写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造型活动。实施设计素描与速写的教学与训练,是为了学生在今后的产品设计活动中能根据产品设计的需要有效地运用素描与速写这种形式传达、记录、转化视觉信息的结果,并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来应对产品设计的需要。因此,工业设计素描与速写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应与产品设计相关联,反映产品设计的基本属性,成为产品设计的有效手段。
在当今的工科工业设计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作品的形式感差,二是作品的表现力差。两个问题都影响到作品的质量,两者的病根都源自素描和速写基础的训练与认识不扎实。设计素描与速写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形体的塑造和表现是产品设计的第一位,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造型作品的质量。为了使工科工业设计素描与速写教学更能有的放矢,我们必须弄懂以下两点。
第一,应该明确工科工业设计素描与绘画素描的区别,否则就会陷入误区。传统素描是以写实为重点,注重强烈的感性认识,主要以单色线条和明暗来塑造物体形象。而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是为产品设计所服务的,它是由传统绘画素描,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分离出来的一门新的视觉造型艺术学科。工业设计素描偏重以线为主,同时注重表现物体的内在结构和外部型体,以及物体的质感、量感与空间感的塑造和表现。过去也有部分工业设计教师,习惯性地将设计素描理解为结构素描,其实不然,结构素描虽然也属于设计素描的一个分支,但是这种素描的特点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不施明暗,没有光影变化,突出强调的是物象的骨架空间结构特征。而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不仅要求培养准确的描绘能力,还要求掌握对象的明暗层次和表现效果。因此,工业设计素描具有自己本身不同的特点,需要区别对待。根据高职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设计素描主要定位在结构素描、明暗素描、质感素描三个基本环节。在学时分配上,侧重单件产品形态的分析与表现、产品空间组合的分析与表现、产品局部构造的分析与表现、产品装配关系的分析与表现,主要倾向于设计素描在产品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工业设计的素描,应该充分考虑为以后产品设计培养结构、形态的表现、创造而服务。工科学生的素描课时有限,目的性应该非常明确,开宗明义地突出规律性,淡化表现性、个性、生动性等绘画因素。经过认真的思索,总结素描的本质规律和针对性内容、方法,扬弃绘画素描教学的程序模式,改为线框分析——几何形体、静物组合写生训练——传统线条形态写实训练,即结构素描、明暗素描、质感素描的程序模式,大量增加工业品形态、机械形态的素描训练。为了克服没有美术基础的工科学生的心理压力,在教学中首先很有必要加强与画法几何、机械制图、透视阴影等课的内在联系,这是工科学生的思维优势。这就要求从可视的几何线框模型结合石膏形体画起,把那些被遮挡的“看不见”的线、面、体方便地表现出来。所画的空间形体比例、结构应该明确,富有节奏、动势。运用透视学原理,着力训练整体把握的方法。这些课中的点、线、面相交及其投影规律、几何形体相贯及其规律、轴测图的绘制,都可以使学生更方便地研究各种形态组合,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交点、切线、中心线、结构线的运用,从而掌握复杂形态的产品设计素描,然后为了表现产品的明暗关系、色彩关系,这就要求结合感性和理性的分析方法来认识和表现产品,即在用线刻画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简单的明暗关系,如物体的光感、明暗调子的虚实、强弱变化等。最后,为了表现产品的市场性、创造性、功能合理性以及材料、造型、色彩、表面肌理等因素,需要设计师用有风格特点的三维空间实物形态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加入表现材料质感和肌理效果的因素。
第二,为了与设计素描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入了产品设计速写这个环节。在产品设计中,为了把头脑中的各种各样的构想快捷、形象地表达出来,仅仅依靠设计素描绘制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掌握快速表达的设计手法,即设计速写。设计速写是设计素描的延伸与拓展。所谓设计速写,是指在产品设计初期的策划阶段、造型设想阶段、造型研讨阶段和造型汇总阶段,为了展开和确认造型,用单线法、明暗法、着色法而绘制出的草图和效果图。具体可分为:单线速写、明暗速写、着色速写三类。单线速写——通过大脑控制手指,准确地将意念中的图形用简易的线条绘制出来,对透视、比例等要有一定的把握;明暗速写——在简单的手绘稿上加上产品外部形态、结构分析、功能说明、素描关系、产品尺度和简单色彩倾向等;着色速写——从黑白明暗到彩色明暗的过度,通过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材质或突出材料的特点。通过大量的草图和效果图表现方法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表达能力、创意能力和审美能力。
设计素描与速写作为工业设计各科学习的基础,既是造型能力的培养,又是造型观念的确立,更是造型素质的培养。如果素描与速写的基础薄弱,很容易形成“眼高手低”的尴尬场面,你只有熟练掌握了素描与速写的表达方式,才能做到“心存目想,神领意造”,才能使设计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结构、明暗和质感素描到线型速写、明暗速写和着色速写,是一个慢与快、塑造与表现相衔接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将素描与速写结合在一起作为一门课程的目的所在。
短暂的教学改革实践还不甚成熟,但面对从零开始画素描与速写的工科学生,用此方法尽快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造型能力还是行之有效的。经过多次的教学探讨,该课程教学实践符合工科造型基础训练的目标和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规律。
4结束语
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与速写教学作为一门设计基础课程,要始终贯穿以设计观念为指导思想,既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继承性,又要看到在未来的发展上对学生到底能产生多大的效益,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影响有多大。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具备较好的草图绘制能力和形态鉴赏力。之所以把设计素描与速写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学生的视觉想象和空间形体创造打下坚固的基础。参考文献:
[1]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2]周至禹、谭平.现代西方素描鉴赏与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3]阿恩海姆.艺术与视觉[M]:商务印书馆,1982.------------------
第三篇: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论文
摘要:
目前,我国写作教学的现状是在教学中将读与写分离。针对这种情况,文章从加工教材、积累资料,学习课文,提高技巧,写前指导,点拨思路,比照课文、以课文评作文等角度,研究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将读写结合。
关键词:
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读写结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得如何显然与吸收的程度紧密关联。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然而,当前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是读与写往往分隔为两个互不相干的“领域”,课堂上忙着进行课文教学,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作文的写作。即便学生在阅读或写作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其写作能力依然难以令人满意。鉴于此,文章对读写分离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读写结合”措施策略。学生写作文常常无物可写、技法单一,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活体验不足,缺乏生活常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看似平淡的生活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作文应该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的记录,善于观察思考才能因小见大,从而挖掘出耐人寻味的主题。高中学业的繁重和升学的压力使得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内度过,少有时间和机会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大多数学生不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是缺少生活体验。二是阅读面狭窄,写作素材匮乏。学生阅读局限在知识点的机械学习和掌握上,阅读面狭窄,影响学生信息的获取以及知识的积累,对写作没有实际的帮助;许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也没有得到较好的阅读能力训练,致使思维的活跃度不够,即使有生活素材也不善于思考挖掘深意,不知怎样发现生活中的亮点。三是教师本身缺乏写作的实际经验。《孟子尽心下》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语文教师缺乏必要的阅读与写作理论知识,未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阅读教学可以应有效促进作文教学。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读写结合”?
一、加工教材,积累资料
目前,入选课本的语文教材,都是精挑细选下来的,有的文章用了好多年都未曾更改,堪称各时期各领域文章中的典范,其中包含了精妙的写作技法。这些文章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为学生写作资料的积累及加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加工,可以使课文材料巧妙地运用于不同主题的作文之中。1.烛之武角度:“责任”“顾全大局”“爱国”“国家利益高于一切”。2.郑伯角度:“知错能改”“责己恕人”“能屈与伸”。3.“以退为进”“换个角度看问题”。总之,教师若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积累资料,不仅可以让学生将中学阶段所学之课文变成作文写作的论据材料,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对课文材料的深加工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学习课文,提高技巧
入选教材的课文,经历了多方的验证,必然是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无论是立意选材、遣词造句,还是在谋篇布局、语法修辞,都是学生写作学习的典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范文、范段、范句,是作文练笔的最佳参考。因此,教师应该对课文教材的写作技巧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课文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及时运用阅读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帮助学生在课堂阅读中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升自己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夜色》时,可以让学生学习叙述明暗线交织的双线展开方式;《劝学》可以让学生学会巧妙的比喻论证方式;《六国论》和《伶官传序》可以让学生学习其中的对比论证方式;《林黛玉进贾府》可以让学生学习人物形象塑造技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让学生学习环境描写及伏笔的巧妙设计等。实践证明,这种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以读促写、以写代读的教学形式,能让学生在领略经典作品的魅力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写作技能技巧。这样,教师教活了,学生也学活了,从而实现了读写双赢。
三、写前指导,点拨思路
近几年,盛行在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指令,让考生在真实情境下发表看法,对事件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对考生提出了较高的写作要求,需要学生做更多的阅读、写作的积累。鉴于此,教师进行写作思路点拨、方法指津时,可以引导学生把从课文中新学到的写作知识、写作技巧,及时通过写作实践内化为写作能力。如苏洵的《六国论》虽是古文,但其精巧的论证布局是议论文结构借鉴的典范,尤其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思维导写有启发价值。笔者将其中的思维模式归纳如下:1.开篇用简洁的语言转述材料,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2.紧扣观点(看法)就事论事,进行简要阐述,强化观点。3.文章主体部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或正反论证,或因果分析,或假设分析,或道理论证等。4.进而联系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5.结尾部分再次呼应材料(题目),总结全文,升华主旨,或呼吁劝勉。另外,像《劝学》《游褒禅山记》等课文的谋篇布局形式,都是中学生写作可以学习借鉴的。
四、比照课文、以课文评作文
常规的作文教学,通常是教师布置作文题目,审题指导,接着学生开始写作,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批改等。最后,教师将本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分类整理,集中讲解。这样的写作教学,看似教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但学生收获甚微。究其原因,在于讲评的过程容易出现“空”对“空”的现象,即使教师能从学生的写作选出部分所谓的范文(优文),但学生常常无法从中得到有效的启示。鉴于此,笔者以为,充分利用教材课文的艺术特色,进行写作安排,并将学生平时写作中存在的优缺点带到日常的课文教学中去,渗透到课堂中进行讲评,转变观念,变“教课文”为“用课文教”,这样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针砭时弊,破立结合,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之观点,堪称议论文写作的典范,为高中声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提供了诸多的启示。因此,进行议论文写作指导,可以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先破后立的构思、比喻、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等,讲评时可以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论证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同课文作比照,引导学生发现之间的差别,领略巧妙安排篇章结构,恰当运用论证方式等的重要性,让学生不仅明白所以然,更有模仿借鉴的对象。充分利用课文的篇章构思、论证方式等讲评作文,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看到自己作文的瑕瑜,也能使学生们从中受到写作的启迪,能提高学生欣赏课文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乃至写作能力都能同时得以提升,可谓“一箭多雕”。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无疑是一个重要而成效明显的做法。在中学的语文课文教学中加强对中学生作文写作的实践,把课文“阅读”和作文“写作”通过适当的方式,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语文课文教学重在“阅读”,作文教学重在“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在积极推行新课改,追求课堂效率的今天,我们应该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适当关注文本的篇章构思,适当重视技巧手法的学习,教会学生在分析教材中文章的各种妙处的同时,懂得运用类似的手法让自己的作文展现出同样的妙处,甚至更胜一筹。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读写结合”,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关写作知识的教学点,巧妙地带领学生在阅读学习课文中积累写作技巧、写作素材等,培养学生写作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课文阅读中得到提高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杨李梅.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2]俞发亮.议论文课时写作教程[M].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3]王召强.主题写作十二课[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4]张宏礼.语文知识的内化外显——浅析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14(7).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结合论文
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结合论文
摘要: 科学活动生活化探究旨在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学生的科学探究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中。①从教材,学生周围生活实际及其它学科中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信息,让学生探究;②提出构建大课堂教学观的活动模式,即学生在课前准备生活化材料尝试活动,教师课堂创设直观性、描述性、欣赏性、体验性生活情景引导探究,最后课后延伸生活探究;③注重学生生活化活动评价。这样让活动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科学活动贴近生活,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科学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解决身边问题。
关键词: 科学课 活动 生活化 正文: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一、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① 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科学素材,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② 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③ 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这就是很好的可用课程资源。例如,在做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同学们带来了几十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材料,有的甚至把比较昂贵的热带水果也带来了,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换材料进行实验,兴趣盎然。如果是学校统一购买,就只能是几种价钱便宜的普通材料了。在教学中有些观察实验周期长,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察和实验时间,如果在实验室里做,不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观察。例如观察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可采取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亲眼看着一颗小小的种子从土壤中悄然萌发,开始了它神奇的生命历程。加强科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堂,允许在科学课中选择与科学有关的其它学科的现实问题,不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吸收更为丰富的营养。
二、构建活动生活化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课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课堂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生活内容,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学基本流程是:课前自行探究准备——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大组汇报,相互补充→运用科学,解决问题——课后延伸探究。课前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尝试活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准备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小刀,可乐瓶,弹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热胀冷缩的现象,看谁知道得多。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时间是探究的保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前生活探究时间。课前准备探究时间可分为长时探究,短时探究和即时探究。针对一些需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变化或需要一段时间观察,不能马上知道结果的内容,一般采用长时课前探究(大约需要一、二周)。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较熟悉,而平时又没有有意观察的编排内容,一般采取短时探究,针对一些课前探究有难度,学生不宜探究的内容,教师可课前创设兴趣性较强的情景,引导学生即时探究。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和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① 创设直观性生活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科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② 创设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③ 创设欣赏性生活情境。欣赏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用摄像机录制天天陪伴他学习生活的校园花草树木。让学生欣赏熟悉的花草树木后,说说你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④ 创设体验性生活情境。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等,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课堂汇报。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学生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课后还可以利用课堂知识能力将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方法,更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实践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委员会会刊
第五篇:中职设计素描教学探讨论文
一、设计素描教学的基本任务
所谓设计素描,是依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对传统素描的一种改造。一般而言,它注重对客观形态的比例尺度、透视规律、三维空间观念、内部结构剖析等方面的把握与表现,旨在训练学生预想能力、新的视觉形象表达能力。作为设计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其核心任务是训练学生恰当分析与再现客观事物的构造特征、发现与概括其本质属性特征的能力,以便在随后的专业课学习阶段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架起从基础课转向专业课的桥梁。
设计素描是设计师职业生涯的起点与基础,是“自然人”升华为“设计人”的必由路径,是设计从业人员收集创意资料、表达创意构想、沟通设计方案的专业语言,是设计师培养创意思维与提炼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设计素描以培养设计家为目的,而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因而设计素描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引导学生着力研究客观形态的内在构成关系与外观形式的整体感,强调以想象能力、创意能力彰显艺术设计的特质,而不是像传统素描那样强调对客观形体的描摹与再现。设计素描不仅是训练造型能力、观察方法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形成和物化设计思维、创新思维的重要载体,是连接基础教学与专业课教育的纽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宜广征博引,全面借助具象设计素描、结构设计素描、抽象设计素描、表现设计素描等形式的训练,在观察、归纳、表现等设计素描训练的全过程中时刻强调设计元素、设计审美和设计思维的融入,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从素描到设计、从写生到设计、从客观形态到设计”的奥妙,掌握其间蕴藏的一般性规律。
二、设计素描的主要特征
传统素描以关注与强调画面的量感、质感、空间感以及三大面和五大调为特征,重在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设计素描既不是对传统素描的简单颠覆,亦不是以线造型或生硬地图解客观形态的内部结构,更不是盲目而随意地对表现对象进行打散重构、夸张变形,而是重在训练学生观察、认识、归纳、组构、创想客观形体的能力,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造型理念训练。可以说,“始终把设计放在首位、始终强调设计思维的训练”才是设计素描的主要特征。
从美术文献看,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达·芬奇就曾经多次尝试设计素描,他留下的诸多以素描形式为载体的建筑、飞行器设计方案,堪称成熟的设计素描作品。
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则在设计教育史上首次清晰地确立了现代意义上设计素描的形式与功用,提出了“设计不是纯艺术,设计能力必须经过特别的训练方能获得”的经典理论。
在我国中等、高等艺术教育中,设计类专业独立设置的历史很短,且在相当长时期内深受绘画类专业的广泛影响,一度被简单理解为“实用+美术”,而设计素描仅仅是20世界末才被真正引入我国设计类专业的基础教学体系之中,至今还未能形成认可度较高的体系与理论,尤其需要更多基础课教师的实践与探索。综合国内外相关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践,笔者认为开展设计素描教学应从以下方面多下工夫:
一是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对结构的理解、对实质的观察,多进行速写练习;强调学生用“简练的线”而不是“繁琐的光影”来表现对象。
二是尝试用尽可能多的工具与造型语言进行表达。在设计素描训练中,铅笔、木炭条、毛笔、中性笔等可混合使用;涂、染、抹、擦、印、贴等都是对画面的有效补充;画面可以是单色的,也可以是素描与色彩的结合。
三是提倡个性和创新精神,强调多元与开放,把思维能力的锻造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
三、对中职设计素描教学的构想依据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接纳能力的特点,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的设计素描教学可将重点放在概念认知、方法点拨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上。
1.认知设计素描。教师通过课件、范画、理论讲解等手段使学生知晓设计素描的基本特征,感知设计素描的魅力,理解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差异与关联,掌握从传统素描转型为设计素描的一般路径。通过欣赏与临摹优秀的设计素描作品,引领学生掌握初步的观察理解方法、理解多维度的组合与表现,理解设计素描对表达设计思维、设计创意的价值。
2.方法点拨。在此阶段,教师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借助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尽快形成新的造型语言,建立感性认识与逻辑思维的统一,尽快适应设计素描的训练要求。
3.能力培养。通过研读经典范画和定量的实际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设计能力。这一阶段,除了技术性训练,更应强调学生对画面的构思能力、颠覆常规视觉经验的能力、求变求异的能力、化繁为简的能力以及从具象到抽象的能力。概括来讲,学生经过此阶段的训练,应具备综合表现能力、形态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快速表现的能力,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中职层次的设计类专业分设有多个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方向对教学设计有不同要求。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只有立足差异,立足相关专业方向的个性化需求,合理安排课时、训练内容,从专业教学出发建构合理知识体系,把素描训练有机融入专业训练,才能使设计素描教学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