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照高中生心理成长特点 改进美术鉴赏教学
参照高中生心理成长特点 改进美术鉴赏教学
一、从一则美术教学案例说起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心理的成长速度要慢于其身体的发育,但是,教师往往看到他们长得高大,就以为他们可以像成人那样体会到艺术作品中所传递的复杂的人生感悟和精神体验。这就使得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即当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理解水平与欣赏美术作品所需的生活和理解力之间脱节,从而得出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
例如,有一次笔者在鉴赏课中介绍梵高的作品。众所周知,作为后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人物梵高,他是一位生活坎坷并对绘画艺术有着独特贡献的艺术家。梵高把艺术创作看作表现其个人主观情感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简单地对现实的模仿,因此,他的作品往往色彩明亮、笔触奔放,整个画面如同火焰般灼人。虽然生前其作品不被人理解,但是其艺术成在当代被誉为现代绘画艺术奠基人之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作品内涵和艺术成就,笔者着重介绍了这位画家坎坷的生活经历,他的穷困、劳累、不被理解、精神创伤,等等。但讲到他因痛苦而自残,割去自己的耳朵时,学生当中居然发出了不小的笑声;等再讲到他因精神失常而最后自杀时,学生们居然哄堂大笑„„他们哪里是在听一位艺术家凄惨的经历,简直像是在听一位疯子搞笑的一生。而这种教学经历却是笔者经常遇到的。虽然可以通过课堂纪律方式加以管束,但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仔细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可以发现这是与高中生的心理发育水平有着密切关系的。我们必须明白,美术作品虽然有其客观的艺术价值,但是其鉴赏确实是一个高度依赖鉴赏个体个性的过程,如果忽视高中生这个群体的心理发育水平和生活经验,而单纯从美术作品本身去介绍,就难以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其心理状态
高中课堂教学简单地看起来是一个孤立的、几乎完全由老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但由于美术鉴赏课的互动性质,导致教学过程和效果容易受到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有时还夹带着大到社会、小到学生家庭所产生的各种因素,从而对互动教学带来了不可预料的后果。因此,美术鉴赏课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许多学生心理成长的诸多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三种较为常见的干扰教学的学生心理状态: 1.逆反心理。
从学生的心理资料上看,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青春期心理发育的常见特点,特别是在正统的思维定势的教育模式下,在高压单向式教学体系中最容易诱发学生的这种心态。而在中国高中生群体中,由于高考的压力很大,在目前应试教育体系下,学生在家庭以及社会的压力之下不得不接受这种标准单向式教育模式。而作为非主流课程的高中美术鉴赏互动教学,却不幸成为他们发泄怨气并施展其逆反心态的一个好场所。就以梵高作品鉴赏课为例,以学生现在的丰富信息渠道来讲,他们是不可能对梵高一无所知的,更应该知道能选上课本的作品都可谓是精品中的精品。但由于自身的逆反心理作怪,他们“恶搞”艺术家及其作品,将书本上的结论通通否定掉,对此,若教师一味抓课堂纪律,那互动教学就难以继续,由此,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受影响。2.教学要求与学生心理不匹配。
美术鉴赏是一个需要高度的知识和修养才能进行的艺术活动。仍以梵高的作品为例,其实在梵高在世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包括美术界、艺术界精英们,没有人承认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否则也不存在梵高的人生悲剧了。但是他死后,其作品却被社会所接受,并广受赞誉。可见,对艺术作品的鉴赏绝不是对绘画技法的科学鉴定,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价值趋向发展而变迁的,这也是人类艺术活动发展的动力之源,当然也是美术鉴赏课所要传递给学生的重要信息之一。但教师们常常忽略高中学生的价值观还远没有成型,而且在信息源充沛的时代,他们的判断力还会受到社会快餐文化的干扰。因此,凭借其鉴赏力,还远不能自如鉴赏这些古典的并包含丰富的社会、历史价值内涵的艺术作品。其实,即使对高中美术教师而言,也都不敢说有能力摆脱书籍来自如鉴赏每幅美术作品。教师要讲好一堂课,往往需要查阅大量专业书籍甚至历史等其他相关书籍,才能掌握和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在鉴赏课中,教师总是企图以一个或两个小时的时间来介绍一个时期的多幅美术精品,这样,学生又怎么可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呢? 3.对非主流课程的放松心理。
由于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应试教育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改变是教师们必须面对的事实。在这个指挥棒的引导下,高中学生就像要进入战场的战士,心理承受着连成年人都不愿承受的压力。而各科主课的成绩如此一目了然,令每个学生都无从回避这个特殊战场的战况。因此,作为非高考课程类的美术课,就成为学生感到最为放松的课程之一。所谓放松心态,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不重视,上课听着玩玩,不打算参与互动教学,甚至有的学生在课上补习其他主课没有完成的功课;二是进行“自我心理放松治疗”,虽然主动参与互动教学,但是课上故意或明或暗地对着来,有机会就搞笑一下。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属于第一种类型,而第二种类型的学生较少,但只要有一个,其影响就很显著。
三、改进美术鉴赏教学的几点策略
以上都是学生在青春期心理发育的必然现象,正如别林斯基所指出的“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是分裂的、不调和的„„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或是对于人类,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法则。”因此,任何教学方法的改进都是不能回避或压抑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这个事实的。其实,学生逆反心理是高中学生在成长中建立自我意识的现象,其本质是学生要求形成自己独立和自尊的人格。教师必须适应高中生这种日益增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而不是仍然使用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方法来要求他们。因此,笔者认为,高中美术教学应当采取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鉴赏教育形式,来改进现在的标准化倾向传统教学法。其具体内容主要有三点: 1.尊重学生要求独立的心理需求。
所谓尊重,首先就是不强求。在教学上就是不强求学生一定要接受某某权威或书本的观点,本来美术鉴赏就是一门建立在高度的个人感受基础之上的,与鉴赏者的经验和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直存在许多不同观点和看法。例如,毕加索的著名作品《格尔尼卡》是一幅属于现代抽象的艺术作品,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饱含了作者自己的情感、价值和思想,再加上其表现手法特别,鉴赏难度较大。如果直接拿出来让学生品评,就会适得其反。但若首先拿一幅儿童作品让学生鉴赏一下,他们很快就会被儿童纯真的心态所感动,了解儿童们是用“心”在作画,而不仅仅是眼睛。此时,再拿出作品《格尔尼卡》,同学们就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也会对作品所使用的各种“符号”产生好奇心,这样因势利导,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尊重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建立“求同存异”的氛围,在教学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避免无谓的辩论。教师要能静下心来听他们的,但他们也要静下心来听其他同学的。要知道,他们有时嘴上强词夺理,但是心里还是会接受更加高明的看法的。因此,没有必要强求他们当堂当众“低头认错”。
2.直面可能诱发学生逆反心理的话题。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要事先对可能诱发学生逆反心理或恶搞心态的作品有所准备,要采取直接面对的做法,而不是抱以回避的心态。例如,介绍古典希腊雕塑作品时,面对众多的裸体表现形式,中国学生肯定会有所反应。在上课时采取直接切入的方法,课堂效果就会改进很多。例如,首先就探讨“为什么中国人面对裸体艺术不太适应”的话题,由于首先点破这个问题,大家都不再遮遮掩掩,一举搞清“海洋文明”和“黄河文明”的差异性以及艺术表现的差异性,接下来,对古希腊雕塑作品的鉴赏就会进行得比较顺利,想“恶搞”的学生也失去了着力点。3.采取“轻松”的教学方法。
美术鉴赏课是一门非高考主流课程,那就不能按照主流课程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学生既然要放松,若教师想通过强制方式来改进,不仅学生不买账,就连学校各方面也不支持。既然学生抱着放松心态,美术教学就必须利用这种心态,采取“轻松”的教学方法,当然,这里所谓的“轻松”,不是不负责任地“放鸭子”教学,而是花更多时间研究如何利用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力来进行美术鉴赏活动。如通过与时代以及社会的热点问题相结合,来开展对古典美术的鉴赏活动,以及如何通过美术作品的鉴赏活动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育,培养他们去热爱人生、热爱他人、热爱生活。例如,在介绍梵高的作品时,笔者首先从作为一个现代高中生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开始讨论,通过发掘学生的有限生活经验来取得他们欣赏作品的共鸣;然后逐步展开对梵高作品的鉴赏,其中穿插对梵高人生经历的介绍,使得他们能充分体会梵高作品中所表达的不被世人理解的痛苦;最后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如何理解他人以及努力被他人理解。再如,在介绍现代抽象美术作品时,组织学生一起探讨奥运祥云火炬的设计以及开幕式的艺术表现问题:哪些段落最感动人,哪些环节还可以再做改进等问题。这样的美术鉴赏课,不仅达到了让学生学会鉴赏作品的基本知识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理解互助、互爱的生活哲理。
总而言之,要有效地开展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本身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还要理解和照顾到课堂之外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中国教育的现实条件。如果对之进行仔细地分析和研究,就可以化为促进美术教学的推动力。
第二篇:依据高中生心理成长特点改进美术鉴赏教学
依据高中生心理成长特点改进美术鉴赏教学
一、从一则美术教学案例说起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心理的成长速度要慢于其身体的发育,但是,教师往往看 到他们长得高大,就以为他们可以像成人那样体会到艺术作品中所传递的复杂的人生感悟和 精神体验。这就使得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即当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理解 水平与欣赏美术作品所需的生活和理解力之间脱节,从而得出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
例如,有一次笔者在鉴赏课中介绍梵高的作品。众所周知,作为后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人物梵高, 他是一位生活坎坷并对绘画艺术有着独特贡献的艺术家。梵高把艺术创作看作表现其个人主观情感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简单地对现实的模仿,因此,他的作品往往色彩明亮、笔触奔放,整个画面如同火焰般灼人。虽然生前其作品不被人理解,但是其艺术成在当代被誉为现代绘画艺术奠基人之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作品内涵和艺术成就,笔者着重介绍了这位画家坎坷的生活经历,他的穷困、劳累、不被理解、精神创伤,等等。但讲到他因痛苦而自残,割去自己的耳朵时,学生当中居然发出了不小的笑声;等再讲到他因精神失常而最后自杀时,学生们居然哄堂大笑„„他们哪里是在听一位艺术家凄惨的经历,简直像是在听一位疯子搞笑的一生。而这种教学经历却是笔者经常遇到的。虽然可以通过课堂纪律方式加以管束,但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仔细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 可以发现这是与高中生的心理发育水平有着密切关系的。我们必须明白,美术作品虽然有其客观的艺术价值,但是其鉴赏确实是一个高度依赖鉴赏个体个性的过程,如果忽视高中生这个群体的心理发育水平和生活经验,而单纯从美术作品本身去介绍,就难以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其心理状态
高中课堂教学简单地看起来是一个孤立的、几乎完全由老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但由于美 术鉴赏课的互动性质,导致教学过程和效果容易受到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有 时还夹带着大到社会、小到学生家庭所产生的各种因素,从而对互动教学带来了不可预料的 后果。因此,美术鉴赏课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许多学生心理成长的诸多现象。笔者在教 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三种较为常见的干扰教学的学生心理状态: 1.逆反心理。
从学生的心理资料上看,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青春期心理发育的常见特点,特别是在正统的思维定势的教育模式下,在高压单向式教学体系中最容易诱发学生的这种心态。而在中国高中生群体中,由于高考的压力很大,在目前应试教育体系下,学生在家庭以及社会的压力之下不得不接受这种标准单向式教育模式。而作为非主流课程的高中美术鉴赏互动教学,却不幸成为他们发泄怨气并施展其逆反心态的一个好场所。就以梵高作品鉴赏课为例,以学生现在的丰富信息渠道来讲,他们是不可能对梵高一无所知的,更应该知道能选上课本的作品 都可谓是精品中的精品。但由于自身的逆反心理作怪,他们“恶搞”艺术家及其作品,将书本上的结论通通否定掉,对此,若教师一味抓课堂纪律,那互动教学就难以继续,由此,导致课堂教 学效果大受影响。
第三篇: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1不平衡性
少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 心里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社交和道德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
2.动荡性
高中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者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你另一方面,也造成里高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
3.自主性
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世能力逐渐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他们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经常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
4.前瞻性
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有着最广阔的未来前景和最佳的前景距离,他们对发展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这种面对未来的前瞻性是的高中生特别富于理想,他引发高中生迫切地追求自我实现。
5.进取性
高中生了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向上。
6.闭锁性
高中生不像儿童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非常希望有单独的空间,有个人的抽屉并喜欢写日记。这种心理發展的閉鎖性使得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渴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
7.社会性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影响,他们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感兴趣,喜欢探听新鲜事,很想像大人一样对周围的问题作出报别的评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日益活跃。
高中生认知发展特点
1、认识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高中生各种认知能力不断完善,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认知活动的直接性明显增强
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生的观察力、有意记忆能力、有意现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加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感、意志和个性因素协同发展
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等,对认知活动起着定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高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加广泛和稳定,学习动机更加强大,理想和世界观开始形成,行为的自觉性更高,这一切都给认知发展以强大的推动力。同市,高中生思维的成熟以及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于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高中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1、高中生情绪体验方面的特点:
情绪体验。是人在主管上的感受、直觉或意识到的情绪状态。高中生认知能力和意识水平的提高,使情绪体验呈现延续性、丰富性、性特点。延续性:高中阶段,情绪爆发的频率减低,作为心境的延长时间加大,加上情绪的控制能力的提高,情绪体验的时间延长且稳定性高。丰富性:高中生正处于多梦的年龄阶段,几乎人类所有的情绪种类都能在高中生的身体体现出来,并且强度不一有不同的层次。特异性:里面包括了个性的差异、自我感知的差异和性别的差异。
2、高中生情绪表现方面的特点:
高中生在情绪变现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内隐文饰型,二是两级波动型。内隐文饰型:随着高中生社会化的逐渐完成和心理的成熟,他们能根据一定的条件或者目的表的自己的情绪,形成外部表现和内心体验的不一致性。两级波动型:两级的情绪波动明显,情绪反应的强度大,很容易走极端。
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1、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和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只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随着高中生性的成熟,社会成人对其态度的改变,他们越来越把注意力指向自身。具体有如下几个表现:
一:自我明显分化,从“无我”到“唯我”。
自我的分化使中学生主动地对资金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进行观察,分化为了观察者的“我”和被观察者的“我”。然而,这种分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矫枉过正。它使得高中生容易自我炫耀、唯我独尊,不把权威传统和社会规范放在眼里,容易对周围一切事物不顾。二:对自己形象的热切关注。
三:对自我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意识。
对于高中生,未来逐渐成为时间的主要量度,时光流逝的主观速度显著加快。高中生会经常考虑自己的能力和前途,从而把今天的自我看作只是未来自我的保证,是个人成长的关键。
四: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
2、高中生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个性倾向性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体意识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等,它表现了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性和选择性。而具体表现在价值观方面的特点有:
一:能对事物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
二:高中生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三:高中生价值观的内容日益丰富。
四:高中生的价值取向具有突出的从众心理和明显的短暂性。
高中生比较容易受同辈人的影响,青年中出现新的价值规范与目标,一般来说,容易受影响和传播。
第四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特点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特点
来源:《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作者:马建青
高中阶段正值一个人身心迅速发展的黄金阶段。高中生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楚;有友爱的温馨,也有误解的痛苦;有追求的充实,也有挫折的迷茫。这些客观事实反映在他们的生活中,愉快的体验往往给他们带来生活的信心、前进的动力,而不愉快的体验会使他们沮丧或烦躁,日积月累则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引起严重的心理疾病。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健康”和“比较健康”的。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充满朝气,自信乐观,乐于学习,团结合作,心境良好,适应环境。这是我们对当代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估计。
但也有部分高中生的心理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个别人甚至是“不健康”状态。面对社会竞争、学习紧张、个人成长等外界各种压力时,一些人容易出现心理困惑和失衡,产生烦恼、忧虑、失落、愤怒、绝望等不良情绪,严重的引起心理障碍。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特别关注,并给予相应的辅导和治疗。
关于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有一系列的调查数据,其比例从5%~50%,如此之大的差距,使许多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感到很困惑,更不要说普通百姓。我们认为,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除使用的测验工具、衡量的标准不同以外,还有一些是概念的失误所造成的,因此对发表的各类数据要做鉴别,做深入的分析,否则容易产生偏差和误导。比如以下几个数据的表述明显有误,但却被广泛引用:“1987年,„„对上海市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27%的学生心理异常”;“1993年,„„对东北地区1万余名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发现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1994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1414名中学生中,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为26.17%”;“1994年,„„对广州市1000多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53.2%的中学生有心理危机” 事实上,中小学生中够得上“心理异常”、“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比例是很低的,绝对不会像上述的数据那么大。问题出在混淆了上述概念与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症状之间的区别,后者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既包括像“心理异常”、“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包括一般的心理问题。而青少年学生以一般性的心理问题为主。
汇集近年来国内各地心理专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正常的,但大约有20%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综合大家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以下特点:
(1)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发生率或严重程度有上升的趋势。一般高一学生处在从初中到高中的转折期,因而由于不适应带来的心理困惑也比较多,但多属一般性的适应问题,程度较轻;如果高一的适应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就可能延续到高二,一般来说,高二学生的心理问题比高一学生更复杂;而高三学生由于直接面临高考的压力,许多潜伏的心理问题都可能由于巨大的高考压力而爆发出来,或不自觉地把高考压力转化成身心健康问题,通常,高三是心理障碍的多发期,程度多强于高二。
(2)重点中学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非重点中学。这是因为重点高中学生承受的学习压力、竞争压力和心理压力更大一些造成的。并且由于这些人在初中时期多是优秀分子,面对新环境中的失落一些人难以承受,心理容易失衡和压抑。
(3)男生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女生。这是因为高中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宣泄的愿望和途径更多,她们可以通过朋友交谈、日记书写、流泪哭泣或找父母老师倾诉等方式,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良情绪。女生的情绪来得快宣泄得也快。而男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不愿暴露自己的软弱,故往往闷在心里,由于得不到及时消除,使问题逐步严重化。
(4)农村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高于城市学生。这可能与农村学生生活环境相对闭塞,父母文化程度较低,教养方式简单粗暴,较少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等原因有关。也由于农村学生进入市县高中后,一些人可能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与城市同学比较的过程中,感到自卑和压力,从而引起心理困扰。
(5)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数属于一般性的适应问题,表现为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危害不明显。但也有少数已达到心理疾病的状态,多见的是神经症,如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疑病症、神经衰弱、抑郁症,更严重的已出现精神病症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特点是相对而言的,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个体身上很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不同的研究者由于使用量表或取样对象或观察视角的不同,结论也可能有别。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多表现在学习、交往两大领域中,以认知歪曲、情绪不适、意志缺陷、个性障碍、行为偏差等形式表现出来。常见的心理症状包括紧张焦虑、自卑抑郁、恐惧退缩、冲动暴躁、偏激逆反、敏感脆弱等。下面我们来看若干典型的案例:
一位高二男生因为在省级竞赛中没有取得优秀的名次,而觉得实在没脸活在世上了。他悄悄地给同学、老师、家长写了三封绝笔信,离校出走了。在一张留给同学的信中写道:“我已经尽力了,但现实令所有人失望,对不起养育我的父母,教育我的老师,关心我的同学。不用找我,该走的走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脆弱地夭折了。
一位重点高中的借读生,由于学习基础和能力与重点高中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生活在自卑的情绪中。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使他喘不过气来,每次考试都是心惊肉跳,考试中不时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有时还伴有腹泻等躯体症状。见到考题脑中一片空白,记忆再现困难,无法抑制自己的紧张情绪,考试成绩可想而知。考完后又怕同学的议论,怕老师的责备,怕家长的训斥。渐渐地他的目光不敢与人对视,习惯低着头走路。对学习心灰意懒,对前途悲观失望。在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他出现了拒绝见人、拒绝上学的退缩行为。最后该学生因无法坚持正常学习而休学。
某高一女生因面部烫伤留下了疤痕,认为自己很丑,产生嫉妒貌美女生的心态,经常抑郁苦闷。她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埋怨父母对她照顾不周,认为做人没有意思,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见人,曾几次想轻生以求解脱。
一位高三女生几乎每天都是在紧张中熬过。每晚就寝时总要盯着其她同学,尽管自己昏昏欲睡,却非要苦苦支撑——决不能比别人早睡。早晨一定要设法比别人早起,能比同学们多念几个外语单词心里就舒服,不然就会一边读单词,一边紧张地观察同学们的动静。进入安静的阅览室,一看见同学们专注学习的样子,立刻会感到心慌、呼吸急促,产生一种厌恶和愤怒的冲动。
一位平时学习成绩排名第十的高三学生在一次大考中得了梦寐以求的第一名后,从此不再读书,而是到处看病——他觉得自己得了“狂犬病”,其实是对以后考试中得不了第一名的恐惧,这种恐惧转化为了疑病症。
一位高中生整天生活在教室的天花板要倒下来的恐惧中,明知不会,担心这些东西很无聊,可无法摆脱,以至于上课严重分心,痛苦不已。
这样的例子在各个学校都可以见到。在后面的各个章节中,我们将围绕着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障碍问题做具体深入的分析。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说,应该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以关注心理发展为主,但本书选择以高中生的心理障碍为切入点,一方面是因为高中生的心理障碍问题相比于小学生、初中生来说更为突出,另一方面是因为专题探讨高中生心理障碍的著作不多。我们将主要侧重于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障碍问题来展开,适当兼顾高中生一般性的心理适应问题。
第五篇:西方美术鉴赏心理感受
学习《西方美术鉴赏》心得体会 班级:
姓名:
学号:
这学期,我选修的课程是《西方美术鉴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在此前,我对西方美术并不了解,也没有什么兴趣。只是简单的知道一些毕加索、达芬奇、梵高„„看见一幅画会觉得,恩,不错,好眼熟。但是没有兴趣仅仅是因为不了解。通过学习后,我虽并不算完全了解西方美术,但至少是开始了解了。
我开始了解阳刚恢弘的巴洛克画派;阴柔细腻的洛可可新古典主义画派;强调科学风景画法的巴比松画派;用细小彩点堆砌的点彩画派„„我开始了解表现内心世界的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歌颂自然淳朴的巴比松派画家米勒;一生悲剧的表现主义画家莫迪利安尼„„相比写实的画,我跟喜欢表现内心世界的画,像蒙克的《呐喊》、《生命之舞》、《卡尔。约翰街的黄昏》等。欣赏这些画总给我一种内心的震撼。蒙卡曾说“我们不应该去画椅子,而是应该去画某人对这椅子的感觉。”我很同意他的话。他的画仿佛就是将人内心波涛汹涌时的那一刻定格住了。看到那些粗犷的线条对比鲜明的颜色,我当时甚至被震到了,眼神都离不开那些画,用心在感受画家想要表达的深意。
老师所放的电影也很具有代表性。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部《莫迪与毕加索》,莫迪那独特的爱,对艺术的执着,还有他那不幸的人生都让人感动。影片末尾展出那幅画了珍妮眼睛的画,想起他曾对珍妮说,只有当我了解你的灵魂时,我才会画你的眼睛时,我真的被彻底地感动了。
我的专业是建筑学,最近刚刚完成一个建筑先例分析的作业。我分析的是密斯。凡德罗的吐根哈特住宅。在找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吐根哈特的平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风格派画家陶爱斯保的名作《俄罗斯舞蹈的韵律》的影响。《俄罗斯舞蹈的韵律》用同样宽度、长短颜色不同的横竖线条,组成了一幅不对称的动态构图,有一种空间感和流动感。密斯的吐根哈特同样给人以相同的感觉。除此以外,柯布西耶的萨伏依别墅受到了现代主义美学的影响,安藤忠雄的狭长水库历史博物馆也受到了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的影响。美术与建筑是相通的,相信对美术的欣赏会给我很大的帮助。
说实话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并不多。对于老师的讲课,内容丰富,安排合理,风趣幽默,我很喜欢。如果一定要提点意见的话,我觉得老师可以再留出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谈谈西方美术对建筑、工业、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可能会给大家更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