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习教师教学心得:如何正确地看待学生的犯错现象
实习教师教学心得:如何正确地看待学
生的犯错现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过程和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题记
转眼间,我来这里顶岗实习已经两个月了。
两个月不长,两个月也不短。
两个月,有开心,也有烦恼。
两个月我已经和这里的孩子们成为了好朋友,两个月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里所有的一切。
两个月,正是这两个月,我成长了很多,同时,我也在见证着这里的学生们在一点一点的成长。
说到成长,这历来是个说不完也道不尽的热门话题。
你有你的成长,他有他的成长,我们都在成长,一起成长着的我们一起品味着岁月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如何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犯错现象。
我觉得现在初中阶段的孩子存在两种犯错现象:无意犯错和故意犯错。
所谓无意犯错是指学生因能力和见识不够等原因产生的正确的犯错现象。故意犯错是指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逆反心理,故意与老师对着干,通过故意犯错这种幼稚的行为来博取老师和学生的关注度,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学生的犯错行为呢?
有的老师喜欢批评学生,其实我不赞成这一做法。学生的心理本来就很脆弱,一味地批评学生,只会加重他们的叛逆心理。我认为,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但是给予帮助最多的一方还是教师。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从学生阶段过来的,其实,学生现在经历的事以及他们现在的心理大多数是我们过去的一个影子。学生所犯的错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看我们怎么去认识和处理了,处理好了会让错误成了转变的契机,相反会成为经常犯错的起点。
卢冀川老师曾经说过的一些话,让我记忆很是深刻。
不用担心孩子犯错,孩子成长中的体验非常重要,而孩子一次犯错并因此承受的代价取得的教育效果远胜过无数次空洞的说教。如果在犯错后给他帮助,降低消极影响,就再好不过了。从这个角度讲,学校就是允许孩子犯错的地方,学校就是孩子成长的地方。人人都会犯错,作为实习教师,我们一下子从学生转变成了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导师,我们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孩子犯的错误可控,对孩子的伤害可控。或许,我们在半年内不能很好的掌握这项技能,我们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久更久。但是,这是从事教育事业毕生的任务。正所谓教育教育,教书育人嘛,教书和育人两者皆不可少,但是我认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一些,教书的过程就是在潜移默化的育人。虽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老师的想法,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孩子犯错误的权利,给孩子以安慰,减少孩子的恐惧和焦虑。
学生毕竟是学生,在老师眼里,学生永远都是一个孩子的存在。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在处理学生犯错的时候、在和学生交谈的时候,要多考虑教师说的话,是否在学生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内。和学生之间构建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更好地接受教师处理事情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助于教师的进步,师生共成长,何乐而不为呢?
学生的心灵需要极大的关注和爱护,教师的关系和爱护是学生改正错误、不断前进的兴奋剂,教师只有做到了尊重学生,才会换得学生给予教师的相应的尊重。教师必须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一起进步!
第二篇:如何看待教师体罚学生现象
如何看待教师体罚学生现象
一、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中已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但是,还是有少数教师我行我素,照罚不误。这是因为,这些教师太迷信体罚的管理功能,忽视适当的体罚,可以起到警戒作用。但是,体罚既是有伤害性的行为,自然得有个度的要求,还有个动机要求——警戒。在小孩子逐渐长大,逐渐具有理解是非好歹的能力时,说服性的教育和感化性的教育是方向和最终手段,而体罚作为适当的辅助手段而应逐步取消。我个人认为体罚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让学生打扫卫生,做一件有益于班级和同学的事,写检讨等等。体罚最重要是让学生警醒以至于不再犯,而不是发泄老师心中的愤怒和不满。体罚也可以人性化性,不一定是肉体的惩罚,而且体罚学生时不应该带有蔑视、不尊重和残害的成分。
教师总以为自己在校绝对权威不容冒犯。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处罚,是因为学生的行为妨碍了自己预设程序的进行。所谓“双边活动、启发性原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已是空中楼阁。由于教师放宽了处罚的范围,由于教师无力创设使学生轻松自如的环境,所以他们就在课堂内外频频实施体罚,给教育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危害性极大。
1、难以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虽然体罚可能达到在特定情境中制止某种行为的目的,却很难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体罚与变相体罚只能使学生学会逃避体罚,而不是诚心转变态度,改正错误。
2、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杀鸡儆候”式的体罚使学生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也不利于班集体形成文明、和谐、轻松的氛围。
3、体罚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焦虑。这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反而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经常体罚会提高学生对体罚的极度反感,学生对体罚反应迟钝,逐渐失去对体罚的敏感。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往往又要加重体罚,这样就导致体罚的恶性循环,带来不堪设想的教育后果。
4、体罚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使师生产生冲突乃至对抗。这既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也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
我个人认为惩罚要有度,教育要有爱,爱要善于欣赏,爱要善于引导,爱还要善于感化,爱同样需要“惩罚”!但要温柔地惩罚,用爱的艺术托起生命的厚重,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教育的源泉,有
了爱才有教育的生机。尽管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没有爱的教育却是不成功的教育。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特别是在育人方面应该学会艺术的处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解决。很多时候学生的心理是很敏感的,需要老师细心的呵护。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的犯错,在犯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所以对于学生的错误老师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过来。惩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
体罚也应该从学生的性格和犯错程度入手,每个学生的性格和抗挫能力不同,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就像做衣服一样量身定做才是最合适的。首先,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委,问清原由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处罚学生;然后从他们的性格入手,用适合他们性格的方法去教育他们,不能光用打人和体罚,这样不仅违法,而且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伤害,也降低了老师的人格。体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怎样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
事实上,教育学生只用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老师,也就是“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老师,学生心里只有憎恨。作为教师应有一种奉献精神,在工作中,我认为应该采用以下措施:
1、“软方法”处理。体罚必然引起更严重的师生冲突,自己生气不说,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妨使用试用“软方法”处理。面对学生故意的对抗行为,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以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以显示老师的权威,而是调整消极情绪,运用教育机智,不仅避免了师生冲突,融洽了师生关系,带使学生主动承认错误,并发展了学生的特长,真可谓一举多得。
2、表扬式教育。教师在学生违规时,应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方法,使学生心服口服,而不是一味地去体罚学生,收到较好的效果。
3、即兴教育。即兴教育,即把学生错误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迹。例如有位班主任在下课时发现几个同学把扫帚当作棍转,他走上去不予批评,而是说:“你们连下课都为班级做好事,打扫班级卫生,真是难能可贵。我相信你们的扫地水平一定不错吧,今天放学后,你们再为班级做一次好事,怎么样?”这几位同学高兴地接受了教师的处罚,同时,也领悟到拿扫帚玩是错的,而打扫卫生是对的。
实践证明,每个同学都会犯错误,但希望老师用科学的手段来教育学生,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之材。
如何看待学生的错误
每次作业总是能发现或多或少的错误,作为低段的任课老师,该怎么办?静下心来面对这些错误,发现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总会犯些错误,但学生犯点错误不足为奇,关键是我们做教师的如何对待那些犯错误的学生。当学生有不正确的言行或不良习惯时,老师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听之任之,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和教育。在我们的周围,经常有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犯错误的学生,非打既骂,对于学生为何犯了错误,不闻不问,只是一个尽的责备学生,结果是教师出了气,学生不服气,这样的批评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有的老师对犯错误学生非打即骂,有的老师则是放任不管,这些方法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方法。打骂是不尊重孩子人格的做法,会严重挫伤学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而放任不管只会使孩子越来越放肆,行为越来越不受控制。
批评作为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教育艺术,作为教师要善用批评、少用批评、要用正确批评过我们高明的批评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育效果,让每名学生的童年记忆少一些批评的阴云,多一些表扬的阳光吧。
第三篇:如何看待学生穿名牌现象
议中学生的名牌消费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不断完善,消费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目前中学生人数高达7300万,中学生是多梦时节,是求美求新的狂热年龄,是对流行时尚反应最为敏感也最为剧烈的群体。因此,中学生的消费市场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中学生的消费状况也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但在中学生消费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中学生追求名牌消费的不良倾向,应引起中学生朋友和家长们和社会的重视。
眨眼一看,现在学校学生身上到处都是名牌服饰醒目的标志,从头到脚,什么安踏、特步、李宁、森马、德尔惠、贵人鸟、耐克等„„
有调查结果显示,关注名牌的中学生远高于23%的比例。对名牌“十分关注”的学生有15%;“一般关注”的有47%,选择所购物品时,约五分之一的同学追赶时尚;四分之一的同学较重品牌。调查表明,在实际购买行为中,热衷于追求名牌的中学生并不是很多。有23%的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这个比例不算低,但这个数据并不表明另外77%的学生拒绝名牌,并且中学生对日常消费品的识别度很高。50%以上的学生对名牌很敏感,并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通过有限的信息接受渠道,行程了较强的品牌识别能力。
仔细分析学生热衷于名牌的原因:
攀比。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以显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要好过你,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当然,攀比心理隐含着孩子的竞争意识,只不过这种竞争用错地方罢了。
自卑。自己感觉不如别人,自卑的表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总觉得别人穿名牌,用名牌时,而自己没有,就产生自卑心理,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其实也是一种学习和生活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的后果。
妒嫉。通过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在一起的同学穿名牌,用名牌时,便产生嫉妒心理。
适应环境。记得前不久电视上有一期关于讨论中学生的名牌消费的节目,其中嘉宾中几位家长表示省吃俭用,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名牌消费要求。说这不是溺爱孩子,而是为了让孩子融入周围环境,融入集体,因为周围同学都或多或少穿名牌,惟独你的孩子没有,反而显得另类,会被其他同学看不起和排斥。长期被同学疏远的孩子不能融入同学圈子里,没有好朋友,会很孤独,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因此满足孩子的名牌消费要求,也是迫不得已。
怎样看待这一 现象呢?我认为崇尚名牌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名牌质地优良,代表时尚。换句话说,中学生崇尚名牌是崇尚现代精神,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现代人,尽管可能伴随一些攀比的虚荣心理,追求现代的主旨却是不变的。
但学生该不该穿名牌?又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名牌对待时尚?我的态度是:在名牌面前既不趋之若骛,又不视为洪水猛兽惟恐避之不及。名牌的优势有目共睹,在名牌面前怦然心动是正常心理,但名牌往往价格不菲,作为学生,我们应树立一个理性消费的观念,因为我们学生是纯属消费的一个群体,没有经济独立的能力,衣食住行完全依赖于父母。如果失去理性盲目崇拜名牌,非得名牌加身,紧追时尚,那就是拿父母的钱摆阔,这是一种没有责任感的表现,是一种叫虚荣的心理在作祟。贫富差距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客观存在的,是否选择名牌应量力而行,如果随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我们的良心会不安的。家境不富裕的学生更不能在名牌面前动摇,要用一颗平常心看待名牌,只要自己穿着不邋遢,整洁、大方就行,保持朴素、纯洁的本色也是一种让人心动的美丽。
当今世界,许多取得重大成就的人穿着并不时尚,世界巨富李嘉诚为中国的慈善事业慷慨解囊,但自己穿着扑素,很少买新衣服,更别说名牌了。可他照样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还有世界闻名的那些科学家,没有一个是穿名牌穿出名的吧?
一个品牌之所以成为名牌,是因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上去了,消费一些名牌产品,提高生活质量也在情理之中。当然,如果中学生在学习阶段为了名牌而形成攀比之风,影响学习,这是不可取的。攀比名牌的问题不在于名牌产品本身,而在于中学生的心理。我想即便是没有这些名
牌,有的人也会用别的消费方式来进行攀比。所以,我认为:要改变如今中学生名牌消费中的一些不良现象,还是应该从思想素质教育入手,应从反思和改进消费教育做起。而非单一的排斥名牌产品。我们反对攀比,但不反对名牌。
第四篇: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学设计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运用人口迁移、人口容量等相关知识结合城市化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农民工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图文素材让学生充分理解“民工潮”现象和农民工的现状,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深入讨论农民工现象对城市发展和人口发展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大量图文素材让学生了解农民工的发展现状和困境,以更宽容更理性更尊重的态度对待这一批特殊的城市建设群体,共建和谐社会。2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体会到农民工现象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的各种影响,但是对这一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缺乏理性的认识,对众多农民工抱持着批判和漠视的态度,急需科学理性的引导。3重点难点
1、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
2、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农民工现状及存在的的问题
4、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与途径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问题
【展示农民工现象的图片,教师讲述】:春节前后,一个最引人注意的新闻就是关于农民工的,每年几乎一致的现象是,那些的数以千万计的面孔,拥挤在狭窄的火车车厢里,在年关来临时如候鸟般飞回故乡,而在每年的新春,又有更多的渴望而迷茫的面孔,从农村涌向城市,从而形成了一股民工潮。“农民工”是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课题,对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负面的一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探讨这一课题。活动2【活动】
一、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
【教师讲述】一提到农民工,很多人的脑海就会条件反射地出现一个场景:建筑工地的工人,街头提着刷子等零活,家庭保姆,饭店服务员,摆摊设点的小贩,走门串户的修理工,蹬着三轮送货送水,搬家公司的搬运工等等。“全是些报酬少、劳动强度大、社会声望低、城市人不愿意干的活儿,很少有人到公司白领阶层去寻找民工的存在。”
【学生分析】虽然在城市中要承受歧视和磨难,他们为什么还要告别家乡来到城市呢?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动机与原因又是什么? 活动3【讲授】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
【老师讲授,同步归纳】3月6日,《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在郑州市江山书香名邸的施工工地上采访了10来位休息的民工,从与他们的交流中梳理出了他们进城打工的目的。
“出来打工就是为了生活、挣钱、养家糊口。”来自开封杞县的搅拌工孙某说,在农村里只有种地谋生,现在地也不多了,也挣不了多少钱,但是花销却非常大,修房子、娶媳妇和供孩子上学的费用翻了好几倍了!受访的绝大部分民工和孙的观点都是一致。
“在农村,我们被看成是城里回来的,成了城里人,在城市,我们是土包子,是地道的农民。”22岁的小钱谈起来城市的原因,归结为喜欢城市的生活,他对城市的理解几乎全部是从电视上获得的,感觉比在农村的生活“好玩的地方和花样都多。”
还有一个理由是想通过在城市打工获得经济独立和未来的定位。从商丘农村出来的小李只有18岁,他告诉记者,由于家里穷没能上成学,他也不想一辈子呆在农村,就想出来打工,攒点钱然后学门技术,将来可以糊口。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掀起“民工潮”。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目前离家外出打工3个月以上的农民已达1.4亿人,其规模比日本总人口还多一千万,而且今后还将继续增加。规模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已成为了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课题。【同步板书】
1、挣钱、养家糊口
2、向往城市生活
3、获得经济独立和未来的定位
活动4【活动】
二、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师展示材料】: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对我国城乡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亿万农民进入城市就业,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也为城市发展和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打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加现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对改变中西部地区落后状况的有力支持。据统计,2002年9400万外出打工农民一年的工资收入高达5500亿元,四川、安徽、江西等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农民外出打工总收入相当或超过全省财政收入。农民进城既为农村带回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又为家乡脱贫致富和实现农村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亿万农民工已成为推进城乡统筹的主力军。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小组谈论整理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同步板书】
1、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2、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方便做出了重要贡献
3、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为农村带回先进技术及经验
4、推进农村城镇化,缩小城乡差异 活动5【活动】
三、农民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伴随超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由于认识及相关政策措施严重滞后,农民工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小组活动】下面,请各小组将收集到的资料展示出来,并归纳农民工现存的问题有哪些? 【教师同步板书】
1、生活工作条件差
2、权益屡受侵犯,社会保障缺位
3、教育培训滞后,子女求学无门
4、受社会歧视,城市治安堪忧
【教师补充】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可以做以下适当的补充。
在2005年1月份的某一天,深圳某报纸出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名称:“砍手党”。顾名思义,就是砍手的党徒。某人正打着手机,不想却连手机带手一起被砍下。据报道,这个真的砍了人家手臂的恶煞叫许国亮,才18岁,他和19名成员组成了一个抢劫团伙,其中年龄最大的20岁,最小的仅17岁。他们专门采用砍手、砍脚等残忍手段,一年内先后做下25宗劫案,砍伤路人12名,抢劫了大量手机、手提包和现金。据称,在深圳“以此为业”的劫匪远不止这十来人,竟有百十人之多。这些党匪,聚众害人,竟然全是同乡,都来自广西天等县上映乡温江村,被称为“上映帮”。
又据媒体报,这上映乡温江村并非“水泊梁山”,更少地痞流氓,并非成就“砍手党”的温床。它距中越边境仅30余公里,虽偏僻贫穷,却是温良之地。温江村2004年未曾发生一宗刑事案,上映乡在2004年的刑事案才有十宗之多,就连那个天等县也是广西连年的社会综合治理模范县。如此说来,乡下的老实青年,一到城市怎么就眨眼成了见钱眼开的悍匪,成了热衷血腥的恶魔?
有三个方面有待深思。一是,生存压力。农民工进城,面临的第一个压力,就是生存压力。据报道,“砍手党”成员都是出身贫寒,才进城打工。但是,城市的生存压力并不比乡村少。打工不仅要学历,还要吃尽苦头,一个月下来也不过百十元工资。生存压力,导致道德底线崩溃,最终还是贫穷生乱。二是,教育不够。这些打工者往往生于乡野,读书不多,本身生存技能知之甚少,但是年轻人总有不满足于现状,对自己自视甚高。及至到了城市,城市的生存竞争远高于农村,自然很难获得满意的职业;他们或许在乡下曾受过淳朴的道德教育,此时,面临城市严峻的生存竞争,这些道德观念早已溃不成军,烟消云散。因此才有人多年有家不回,无面见父老,只在城市里如禽兽一般,靠掠劫伤人而生。三是,心理落差。生存艰难,道德崩溃,就很难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了。再加上城市财富相对集中,难免看了眼红。
如何使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工作及生活圈,使其安居乐业,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最近十几年,我国虽然在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据专家对农民工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面临的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择业差别待遇、权益屡受侵犯、负担不断加重、社会保障缺位、教育培训滞后、子女就学无门、受社会歧视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广大农民工实质上已成为城市社会中最辛劳、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据估算,仅2002年拖欠农民工血汗钱的总额高达1000亿元以上,如加上历年拖欠,总额将达几千亿元。部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乃至歧视性行为,加上一些用工单位虐待农民工现象,不仅引发了相互的感情对立,也激发了一些农民工的逆反心理,由此产生的非理智行为,给城市治安及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活动6【活动】
四、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与途径
【合作探究】农民工的生存生态严重恶化,不仅对农民工团体而言令人失望和愤怒,对整个社会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毒瘤,它将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社会发展,急待我们去解决,请大家小组谈论:如何解决名民工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知识梳理】
1、提高认识,重视农民共安置问题
2、关爱农民工,维护农民工的权益
3、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和再教育
4、加大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问题 【展示农民工现象的图片,教师讲述】:春节前后,一个最引人注意的新闻就是关于农民工的,每年几乎一致的现象是,那些的数以千万计的面孔,拥挤在狭窄的火车车厢里,在年关来临时如候鸟般飞回故乡,而在每年的新春,又有更多的渴望而迷茫的面孔,从农村涌向城市,从而形成了一股民工潮。“农民工”是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课题,对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负面的一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探讨这一课题。活动2【活动】
一、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
【教师讲述】一提到农民工,很多人的脑海就会条件反射地出现一个场景:建筑工地的工人,街头提着刷子等零活,家庭保姆,饭店服务员,摆摊设点的小贩,走门串户的修理工,蹬着三轮送货送水,搬家公司的搬运工等等。“全是些报酬少、劳动强度大、社会声望低、城市人不愿意干的活儿,很少有人到公司白领阶层去寻找民工的存在。”
【学生分析】虽然在城市中要承受歧视和磨难,他们为什么还要告别家乡来到城市呢?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动机与原因又是什么? 活动3【讲授】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
【老师讲授,同步归纳】3月6日,《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在郑州市江山书香名邸的施工工地上采访了10来位休息的民工,从与他们的交流中梳理出了他们进城打工的目的。
“出来打工就是为了生活、挣钱、养家糊口。”来自开封杞县的搅拌工孙某说,在农村里只有种地谋生,现在地也不多了,也挣不了多少钱,但是花销却非常大,修房子、娶媳妇和供孩子上学的费用翻了好几倍了!受访的绝大部分民工和孙的观点都是一致。
“在农村,我们被看成是城里回来的,成了城里人,在城市,我们是土包子,是地道的农民。”22岁的小钱谈起来城市的原因,归结为喜欢城市的生活,他对城市的理解几乎全部是从电视上获得的,感觉比在农村的生活“好玩的地方和花样都多。”
还有一个理由是想通过在城市打工获得经济独立和未来的定位。从商丘农村出来的小李只有18岁,他告诉记者,由于家里穷没能上成学,他也不想一辈子呆在农村,就想出来打工,攒点钱然后学门技术,将来可以糊口。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掀起“民工潮”。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目前离家外出打工3个月以上的农民已达1.4亿人,其规模比日本总人口还多一千万,而且今后还将继续增加。规模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已成为了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课题。【同步板书】
1、挣钱、养家糊口
2、向往城市生活
3、获得经济独立和未来的定位
活动4【活动】
二、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师展示材料】: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对我国城乡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亿万农民进入城市就业,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也为城市发展和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打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加现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对改变中西部地区落后状况的有力支持。据统计,2002年9400万外出打工农民一年的工资收入高达5500亿元,四川、安徽、江西等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农民外出打工总收入相当或超过全省财政收入。农民进城既为农村带回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又为家乡脱贫致富和实现农村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亿万农民工已成为推进城乡统筹的主力军。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小组谈论整理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同步板书】
1、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2、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方便做出了重要贡献
3、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为农村带回先进技术及经验
4、推进农村城镇化,缩小城乡差异 活动5【活动】
三、农民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伴随超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由于认识及相关政策措施严重滞后,农民工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小组活动】下面,请各小组将收集到的资料展示出来,并归纳农民工现存的问题有哪些? 【教师同步板书】
1、生活工作条件差
2、权益屡受侵犯,社会保障缺位
3、教育培训滞后,子女求学无门
4、受社会歧视,城市治安堪忧
【教师补充】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可以做以下适当的补充。
在2005年1月份的某一天,深圳某报纸出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名称:“砍手党”。顾名思义,就是砍手的党徒。某人正打着手机,不想却连手机带手一起被砍下。据报道,这个真的砍了人家手臂的恶煞叫许国亮,才18岁,他和19名成员组成了一个抢劫团伙,其中年龄最大的20岁,最小的仅17岁。他们专门采用砍手、砍脚等残忍手段,一年内先后做下25宗劫案,砍伤路人12名,抢劫了大量手机、手提包和现金。据称,在深圳“以此为业”的劫匪远不止这十来人,竟有百十人之多。这些党匪,聚众害人,竟然全是同乡,都来自广西天等县上映乡温江村,被称为“上映帮”。
又据媒体报,这上映乡温江村并非“水泊梁山”,更少地痞流氓,并非成就“砍手党”的温床。它距中越边境仅30余公里,虽偏僻贫穷,却是温良之地。温江村2004年未曾发生一宗刑事案,上映乡在2004年的刑事案才有十宗之多,就连那个天等县也是广西连年的社会综合治理模范县。如此说来,乡下的老实青年,一到城市怎么就眨眼成了见钱眼开的悍匪,成了热衷血腥的恶魔?
有三个方面有待深思。一是,生存压力。农民工进城,面临的第一个压力,就是生存压力。据报道,“砍手党”成员都是出身贫寒,才进城打工。但是,城市的生存压力并不比乡村少。打工不仅要学历,还要吃尽苦头,一个月下来也不过百十元工资。生存压力,导致道德底线崩溃,最终还是贫穷生乱。二是,教育不够。这些打工者往往生于乡野,读书不多,本身生存技能知之甚少,但是年轻人总有不满足于现状,对自己自视甚高。及至到了城市,城市的生存竞争远高于农村,自然很难获得满意的职业;他们或许在乡下曾受过淳朴的道德教育,此时,面临城市严峻的生存竞争,这些道德观念早已溃不成军,烟消云散。因此才有人多年有家不回,无面见父老,只在城市里如禽兽一般,靠掠劫伤人而生。三是,心理落差。生存艰难,道德崩溃,就很难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了。再加上城市财富相对集中,难免看了眼红。
如何使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工作及生活圈,使其安居乐业,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最近十几年,我国虽然在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据专家对农民工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面临的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择业差别待遇、权益屡受侵犯、负担不断加重、社会保障缺位、教育培训滞后、子女就学无门、受社会歧视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广大农民工实质上已成为城市社会中最辛劳、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据估算,仅2002年拖欠农民工血汗钱的总额高达1000亿元以上,如加上历年拖欠,总额将达几千亿元。部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乃至歧视性行为,加上一些用工单位虐待农民工现象,不仅引发了相互的感情对立,也激发了一些农民工的逆反心理,由此产生的非理智行为,给城市治安及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活动6【活动】
四、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与途径
【合作探究】农民工的生存生态严重恶化,不仅对农民工团体而言令人失望和愤怒,对整个社会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毒瘤,它将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社会发展,急待我们去解决,请大家小组谈论:如何解决名民工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知识梳理】
1、提高认识,重视农民共安置问题
2、关爱农民工,维护农民工的权益
3、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和再教育
4、加大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第五篇:如何看待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如何看待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案例:1.“单腿站立,罚站!”“手抱住头,蹲下!”今年六一节后不久,市民曹女士和5岁的女儿玩“角色互换”游戏时,被女儿扮演的“老师”吓坏了。“后来女儿告诉我,这些都是老师平时让他们班小朋友们做的。”曹女士气愤地告诉记者。曹女士与女儿班级其他家长们沟通后发现,全班17个孩子,15人曾遭类似体罚(据《济南时报》报道)。
2.曹女士是第一个发现孩子被体罚的家长。她告诉记者,上周三下午接孩子回家,想问问孩子学的什么,“有什么好问的,除了看动画片就是罚站呗!”孩子说。“我当时非常吃惊,想问问是怎么回事,可是越问她越不说,后来我想出了个办法,说妈妈扮孩子,孩子扮幼儿园老师。”曹女士告诉记者,游戏刚开始,孩子就很大声地说了句:“××,你蹲到厕所里去!”“我说怎么蹲啊?我不会。孩子就双手抱在头上,蹲了下去。等我在厕所里照她说的那个样子蹲下,她立马关了灯、关了门出去了,还说了句:让你出来才能出来!那个声音和语调,真不是孩子平时的样子。”
3.再做“游戏”,这次孩子让她做的动作是“金鸡独立”,双手举过头顶,一条腿向后抬着。曹女士告诉记者,孩子还告诉她,受惩罚期间,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她想找孩子老师理论,孩子却哭着说:你别找,你要是去了,我又要挨罚了!是老师扎的,上课随便说话被扎,规定时间做不完题目也被扎,我们中午睡觉时,老师拿着那个东西巡逻,如果有人动,她就把小孩秋裤脱了,扎我们的腿。”小强到现在也不知道,扎他的那个东西是妈妈手中缝衣服的“针”。
一、常见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
1、殴打。教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处罚方式。如果说谩骂、侮辱不足以体现教师地位优越的话,那么对学生打耳光,就表现出教师地位的至高无上了。本以为打耳光是处罚调皮学生最安全的课堂控制方法,但是不仅不会达到预期效果,还会招致社会的谴责和学校的处分。
2、罚站。相对而言,罚站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体罚方式。从学生习以为常的表情来看,罚站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有教师认为:我既不打学生耳光,又不拉学生头发,更不殴打学生,罚站学生,根本不算体罚。同时,罚站也很少招致社会、学校、家长批评,学生又承受得了。因而,只要是学生违规就随时可以让他罚站。甚至有些教师把罚站这一招称之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频频使用,屡屡得手。其实罚站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甚微。
3、羞辱。有好大一部分教师,不顾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任意地训斥、辱骂、讽刺、挖苦和嘲笑学生。这样的差辱必然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因痛苦而失望,而变得灰心丧气,学习成为没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千方百计躲避这样的教师,远离学校甚至离家出走。
4、威胁。一些教师经常威胁、恐吓学生。比如说什么,“你这辈子也改不了!”“以后再做错题就不要你了!”“把家长叫过来!”这种威胁表面上学生感到无所谓,内心却是非常痛苦的,势必会造成学生各种反抗心理的产生,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体罚与变相体罚的危害性
教师总以为自己在校绝对权威不容冒犯。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处罚,是因为学生的行为妨碍了自己预设程序的进行。所谓“双边活动、启发性原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已是空中楼阁。由于教师放宽了处罚的范围,由于教师无力创设使学生轻松自如的环境,所以他们就在课堂内外频频实施体罚,给教育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危害性极大。
1、难以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虽然体罚可能达到在特定情境中制止某种行为的目的,却很难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体罚与变相体罚只能使学生学会逃避体罚,而不是诚心转变态度,改正错误。
2、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杀鸡儆候”式的体罚使学生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也不利于班集体形成文明、和谐、轻松的氛围。
3、体罚与变相体罚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焦虑。这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反而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经常体罚会提高学生对体罚的极度反感,学生对体罚反应迟钝,逐渐失去对体罚的敏感。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往往又要加重体罚,这样就导致体罚的恶性循环,带来不堪设想的教育后果。
4、体罚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使师生产生冲突乃至对抗。这既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也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
三、教师应该实施有效的教育
事实上,教育学生只用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老师,也就是“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老师,学生心里只有憎恨。作为教师应有一种奉献精神,在工作中,我认为应该采用以下措施:
1、“软方法”处理。体罚必然引起更严重的师生冲突,自己生气不说,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妨使用试用“软方法”处理。面对学生故意的对抗行为,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以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以显示老师的权威,而是调整消极情绪,运用教育机智,不仅避免了师生冲突,融洽了师生关系,带使学生主动承认错误,并发展了学生的特长,真可谓一举多得。
2、表扬式教育。教师在学生违规时,应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方法,使学生心服口服,而不是一味地去体罚学生,收到较好的效果。
3、即兴教育。即兴教育,即把学生错误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迹。例如有位班主任在下课时发现几个同学把扫帚当作棍转,他走上去不予批评,而是说:“你们连下课都为班级做好事,打扫班级卫生,真是难能可贵。我相信你们的扫地水平一定不错吧,今天放学后,你们再为班级做一次好事,怎么样?”这几位同学高兴地接受了教师的处罚,同时,也领悟到拿扫帚玩是错的,而打扫卫生是对的。
实践证明,每个同学都会犯错误,但希望老师用科学的手段来教育学生,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