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0:0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反思》。

第一篇: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反思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坡头一小

张静静

新课标教材中有关时间的内容安排都比较靠前,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等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至于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在上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后,我有以下几点困惑:

1、“时间”和“时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而书本P62上的2时=()分却没有这样的区分。

2、另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

3、“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我把这一知识结合到生活实际中去,让学生每天算一算如做作业所用的时间、在校的时间等。

第二篇: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5篇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

因为学生每天都和时间打交道,比如睡眠的时间,飞机飞行的时间,营业的时间等。所以上课多以引导,以生活事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计算经过的时间。如:老师上班是7时05分出家门,7时45分到校。问老师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呢?教材中也安排了简单的求经过的时间的例题,难度并不大,书上呈现的例题是通过在线段图,和钟面上直接数,非常直观的得出结论。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就涉及到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把所有时间转化为24时计时法,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但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容易跟多位数加减的退位搞错。另一类睡觉问题又另很多学生摸不着头脑。因为这里涉及到跨天的计算,比较复杂。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这两个时刻是在两天中出现的,应当分天计算,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就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我还发现学生在时刻与时间的概念上比较模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5时指的就是5: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5点,这是一个时刻,而平时生活中所说的5小时指的就是经过了5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

随着学生认识和理解的深入,加强练习,相信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会更有经验,让时间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也让学生们能真正了解时间。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2

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但时间的计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点的难度。在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时,课本出现了数格子和列式计算的方法。从整堂课讲,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节奏把握适当。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好的方面

1、利用猜谜游戏引入课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休息兴趣。

2、本节课重在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新课时、我能把题目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小组交流活动探究、结果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同时也能体现出数学算法的多样化。

3、教学中、比较关注对学生的评价、从评价中得到启发。

二、不足之处

1、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探究例2的解题计算方法,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不会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好想法,小组长写出了算式就直接给组员看,合作学习还是流于形式,没能达到合作的效果。

2、课后巩固不到位。如:在完成“小红去商店”的解决问题中,学生都会列式计算“9时-8时40分=20分”在学生口算的过程,如果能把它转化为“9时-8时40分=8时60分-8时40分=20分”把这一个过程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会更深刻。

总之,本节课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你结合教材将练习内容进行了拓宽,教学效果也较好,师生配合和谐,是一节另我满意的数学课。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探索时间计算的方法的过程,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有两个知识点,第一让学生学会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第二根据数学信息能够求经历的时间。

本节课,第一个知识点学生掌握的不错,我先从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全班同学都会算了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第二个知识点,我完全放开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小明从家7::30出发,到校时间是7:45,小明从家到校用了多长时间?有的孩子通过列算式的算法算出一共花了15分钟,有的列7:45-7:30=15、还有的同学直接列成45-30=15(分。孩子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个孩子举手说:“老师还可以这样想,我先把7:45看成750,7:30看成730,再745-530=15”,这时我尊重学生的有个性的回答,赞成可以这样想。但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的时候问题来了,当学生完成“做一做”的时候部分学生还是按刚才的思路 求经过的时间,8:40——9:00经过多长时间?孩子用同样的.方法求出60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备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深刻去思考各种预设,预设的不够好,那课上生成问题你处理的不太好。

在以后的备课或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多预设,读懂教材,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这样我才能上好一节课。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4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的教学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虽然学生还没有学到整十数乘一位数,学生还是可以正确计算出来的。但是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

1、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反复强调了“现在时间”和“经过时间”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现在时间,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是经过的时间。我还把课本上的几时=( )分,改成了几小时=( )分。因此在教学中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规范说法,可是费了不少的时间。

2、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如: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但是我以为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和11:20+25分=11:45,这两种写法都可以,后来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答案: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因为如果写成11:20+25分=11:45的话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这就不对了,而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话,就是时间加时间等于时间,但是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这样的书写比较合理。

3、“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虽然在教学中也让学生用学具表去拨钟表,进行计算,但是效果不算太好。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看来还得花时间让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去理解了,我相信到了期末这部分知识已不是绊脚石,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它。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5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几小时,几分钟,钟面上的某个时刻等。对于时间的换算和经过时间的计算学生学习还是比较难,特别是经过时间的计算,要逐一层次的理解很重要。

本次反思先重点就来谈一谈经过时间的计算。教材中安排了简单的求经过的时间的例题,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了分段时间的计算,所以课后思考中认为在这个环节还可以分层次教学。求经过的时间是比较简单的,就是要抓住“后一时间--前一时间”,那么在教学时可以分成第一层次求7:00到8:00经过多少时间,第二层次求7:30到7:45经过多长时间,第三层次求8:40到9:00经过时间,最后是求11:40到12:05经过时间。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从简单的减法:只看几时大数减小数到只看几分的大数减小数,再到几时几分到下一个整时的计算方法,给最后的分段计算打下基础。这是学生第一次计算时间的经过,因此看钟面数格子的方法和算式的方法都要求孩子掌握。在本次的教学中教学了数格子和算式方法但在教学11:40到12:05经过时间时只介绍了数格子方法而没有提出分段的'算式方法,没有为以后的时间计算打下基础,在这段教学中应让孩子明白先计算11:40到12:00经过了多长时间,再想12:00到12:05经过了多长,把两个时间加起来就算出来了。让学生学会分段去计算经过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就容易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时刻与时间的概念上比较模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平时生活中所说的2小时指的就是经过了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但在书本中都统一成了2时,例题中的2时=( )分就是我们平时口语中的2小时。那么在本节课中如何让孩子更好的理解这两个概念呢?是否需要具体提出让孩子来理解也是我比较困惑的。尤其是在本次教学中就有一位学生提出了把时刻看成从零时算起的经过时间从而来进行计算。我在课堂上是马上给予了否定,但是课后也有老师提出有些教学杂志上介绍了这种算法,在第一次出现时间的计算中就出现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否会给学生对于时刻与时间的概念混乱,都是值得商榷的。

WiseMedia 最后练习部分,设计时,我尽量地想做到习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从具体情况看,学生的参与面还是不够,也就是应该让大部分的同学都有练习的机会。比如可进行一些小活动,如一个同学说前一个时刻,后一个同学说出与前一同学时刻相隔20分的时刻,这样,同学们就可能会有更高的参与积极性,在玩中学。同时,教师应该即时抓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回答和思想上的闪光点,进行一步拓展,或给于肯定和评价,会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6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的时间的计算,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对于课本上时间的计算学生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还能接受和理解。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练习题上应该扩展到什么程度为止,比如学习巩固中有这样的题:

1、如果你晚上8时30分开始睡觉,到第二天早晨6时30分起床,你一共休息了多少小时?爸爸和妈妈工作很辛苦,他们一般到晚上11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10分起床。他们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吗?

2、小艳周末的作息时间是12:40午休,到下午2时25分弹琴,午休多长时间后开始弹琴?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计算这样难的题,学生能掌握和理解吗?所以我认为学习时间的计算是不是放到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和《24时记时法》以后才学这些内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也没有这么多的.错误了。

时间的计算练习课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互化。在练习环节中,我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练习内容,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同时还教给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效果较好。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7

学习经过时间的计算这节课时,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按照由易到难的过程分别提出2个关于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一个是时相同,容易计算的和时不同、分不够减教难算的两种,让学生自由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有目地的解决时间计算,可有利用减法计算,也可以推算,只要正确对学生的方法都给予肯定。

但在这节课上,我也感到有点困惑,如果停留在只让学生感悟经过时间的推算,不让学生形成固定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估计作业中的错误率会很高,特别是差生,缺失了方法会无从下手,特别是碰到分段计算经过时间会更棘手,如果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后,所有的经过时间都套用这一公式去算的话又显得太呆板。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40分钟里既能让学生充分感悟,又能很快的掌握一般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我想学生的学具应该得到进一步改进,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感悟出经过时间就是分针和时针在钟面走过的一段时间,然后得出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有些题目,如分减分不够减要向小时借1小时再减,再用这方法比较麻烦,最后还是决定让学生改过来,列成几时几分-几时几分的算式,列竖式来计算的方法,特别要强调60进制。要让每个孩子掌握这种方法,习惯用这种方法,一定能大大提高正确率。

只是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教师也只能对这部分内容,特别是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更多的练习,讲解。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8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单元《年、月、日》的内容,经过时间的计算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84页例3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数出经过的时间,还可以通过观察线段图来理解,为了让大多数学生能较好的掌握这两种方法,上节课我讲解了如何看钟面来解决本题,本节课我将讲授如何画图以及通过观察线段图来解决此题。本节课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浓厚,我先讲解例题,后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相应试题,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学生的思维能充分发挥出来,对学习知识的帮助很大。

但是,一节课下来,问题还是有很多:

1、讲解线段图时,我并没有讲解清楚、讲解透彻如何观察线段图算出经过时间,我看似教给学生了如何画、观察线段图,然而计算时还是走的老路——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这是由于我在课前自己就没有掌握如何观察线段图计算时间的精髓,今后我还需注意上课前一定要多研读教参、教材,把握不住的多向老教师请教。

2、教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太少。我讲课的短处一直都是总喜欢自己讲解,总认为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虽然一直都在注意,尽量去改正可是一站在讲台上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今后为我应多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相信学生能够完成,课上也要多多展示学生的想法,抓住学生的`生成并能利用好学生的生成。

在平时教学中应时刻清楚本节课将要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这样在课上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探索时间计算的方法的过程,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有两个知识点,

第一让学生学会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第二根据数学信息能够求经历的时间。

本节课,第一个知识点学生掌握的不错,我先从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全班同学都会算了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第二个知识点,我完全放开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小明从家7::30出发,到校时间是7:45,小明从家到校用了多长时间?有的孩子通过s数格的方法算出一共花了15分钟,有的列7时45分-7时:30分=15分、还有的同学直接列成45-30=15(分)。孩子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个孩子举手说:“老师还可以这样想,我先把7:45看成750,7:30看成730,再745-530=15”,这时我尊重学生的有个性的回答,赞成可以这样想。但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的时候问题来了,当学生完成“做一做”的时候部分学生还是按刚才的思路求经过的时间,8:40——9:00经过多长时间?孩子用同样的.方法求出60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备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深刻去思考各种预设,预设的不够好,那课上生成问题你处理的不太好。在以后的备课或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多预设,读懂教材,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这样我才能上好一节课。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0

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我是这样设计的。

是时间单位的换算。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先让学生复习1时=60分,1分=6秒。通过复习1时=60,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有没有其他这样的算式。先让学生探究,再进行反馈交流,然后进行说想法。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找到学生最初的想法。在这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很好的掌握知识。

例2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集中精神学习和掌握例2的知识点,是这堂课的关键。我用学生自己熟悉的情境上课的时间引入,接着问一节课40分钟,什么时候下课呢?学生因为是熟悉很快说出来,然后给出两个时刻,让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计算经过时间要形成了一定的格式,练习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和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指出喜欢的电视节目以及说出该节目开始播放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按照由易到难的过程分别提出4个关于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有目地的先解决整时段时间计算,可有利用减法计算,也可以推算,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形成固定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反馈时,我没有抓住一些典型的错例在反馈。一般,这样的学生是有一定的想法的,如果没有反馈出来,没有进行引导、纠正,那么对他的这堂课的学习是有阻碍的。所以,在反馈时,还要做到反馈到位,善于抓住学生的错例。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1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发现学生对于时间的计算存在几个问题:

1.对一个时间表示的是时段还是时刻不明确,没有详细地思考计算的结果究竟是时段还是时刻,从而造成表示的错误,如用电子表的格式表示经过的时段。

2.学生没有分析计时方法是否一致,没有考虑是否应该转换计时方法。

3.学生不会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进行解题,甚至有些学生对各种方法存在混淆的认识。

分析学生的作业与练习,我认为在教学计算时间的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在读题的基础上,要注意题目中时间表示是用了哪一种方法。

2.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准确地表示时间,如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经过的时段,让学生对时刻和时段有更清晰的认识。

3.让生明确几种方法的优缺点,在读题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题目条件与要求,选择相对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如填空题,如果求经过的时段并不是很长,而且开始和结束时刻都是整时且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可以选择用数手指的方法。

4.利用箭头的方法求时间时,应该采用三到四个箭头,这样有利于将难度降低。

5.如果时段的计算跨越到第二天,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将难度降低,分别先算出第一天经过的时段和第二天的时段,再进行相加。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2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的时间的计算,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对于时间的计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我在这节课上是这样设计的:

我主要是用了教材上的例1和例2,在情境的设计上有所改动,例1通过去物资交流大会上游玩了两小时,让学生感受“经历时间”和时间段,同时引出1小时等于60分的进率关系,这是计算的基础。教学例2时,学生出现了数学格子和列式计算的方法。这是课前有所预设的。从整堂课讲,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节奏把握适当。

但教学完例2,是否应该进一步拓展,展开跨小时段的计算呢,考虑到习题中有个别这样的题,我只是在课堂上稍加渗透,即由看少儿节目从5:20到6:00,学生得出可把6时看作5:60分进行减法运算的方法后进一步追问,那5:00至6:05分呢?即得出可先算出6时以前的40分钟,再得出6时后的5分钟,最后把两个部分加起来40+5等于45分钟,那从学生的反映即掌握情况看,应该可以进一步层层深入,可水到渠成的将这个知识点学懂,即可继续出题:5:20到6:15呢,5:20到6:20呢,5:20到6:30呢。但我还是按照原有的教学程序继续教学,从而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提高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课堂上应该即时地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更有效的教学安排,当然,这需要在课堂对本节课有充分的预设,以及对学生知识基础的了解。

第二大部分练习部分,设计时,我尽量地想做到习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从具体情况看,学生的`参与面还是不够,也就是应该让大部分的同学都有练习的机会,所以,练习的形式出可以更多样,如出现一些一放题,即与3:10分相差40分钟,会是什么时刻呢?那学生即可往前算得2:30分,也可往后算得3:50分,这样,学生就可活学活用了,而且还可有效地训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还可进行一些小活动,如一个同学说前一个时刻,后一个同学说出与前一同学时刻相隔20分的时刻,这样,同学们就可能会有更高的参与积极性,在玩中学。同时,教师应该即时抓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回答和思想上的闪光点,进行一步拓展,或给于肯定和评价,会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3

在设计和开展本节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不仅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同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能更好地实现目标中的要求,使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体现出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在学习时,全体学生同时进行操作,当最快的学生做完全部练习时,最慢的学生还没有做到一半。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他们做完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后,可以让他们做相关的练习,他们自学新知,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对有些吃力的'学生,可以针对他们不懂的地方,再次给他们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练习。实现了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4

在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时,教材出现了数格子和列式计算的方法。这是课前有所预设的。从整堂课讲,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节奏把握适当。例1是时间单位的换算。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先让学生复习1时=60分,1分=60秒。通过复习1时=60分,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有没有其他这样的算式。先让学生探究,再进行反馈交流,然后进行说想法(自己说、互相说)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找到学生最初的想法。在这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很好的掌握知识,学习兴趣也很浓厚。例2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集中精神学习和掌握例2的`知识点,是这堂课的关键。我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想了很多方法,在试教的时候,也尝试了许多。最后我确定用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过的运动会情景来串联,在配合钟面辅助学习,学习效果明显,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浓厚。这样贴近生活的情景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辅以钟面,学生学习起来不吃力。而且,我始终让学生先自己试着做,试着想,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有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交流反馈,学生的思维能充分发挥出来,对学习知识的帮助很大。

但是,一节课下来,效果很好,问题也存在一些。比如,教学时间的计算时,我辅以钟面,始终在钟面的帮助下让学生进行计算。这样,学生是不是依赖习惯了,脑子里没有钟面,形不成表象,无疑,对他的学习是有障碍的。所以,应该慢慢淡化出来,直至脱离直观的钟面,要在脑海中形成钟面。又比如,在反馈时,我没有抓住一些典型的错例在反馈。一般,这样的学生是有一定的想法的,如果没有反馈出来,没有进行引导、纠正,那么对他的这堂课的学习是有阻碍的。所以,在反馈时,还要做到反馈到位,善于抓住学生的错例。

最后,我还有一些始终没有很好的方法去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使学生脱离钟面后,能很好的计算经过时间。尤其是从上午的某一时刻到下午的某一时刻共经过多长时间,这一类型的题目学生错误率很高,因为没有学过24时记时法,学生用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就不行了,利用钟面在思维上又比较复杂,对于成绩中下等学生就很困难了。我想,这是我在这堂课后还需要去研究的地方。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5

新课标教材中有关时间的内容安排都比较靠前,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等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至于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在上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后,我有以下几点困惑:

1、“时间”和“时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而书本P62上的2时=( )分却没有这样的区分。

2、另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

3、“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 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我把这一知识结合到生活实际中去,让学生每天算一算如做作业所用的时间、在校的时间等。

第三篇:《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5篇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

学习《时间的计算》这节课时,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上课的时间引入课题,接着问一节课40分钟,什么时候下课呢?学生因为是熟悉很快说出来,然后给出两个时刻,让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计算经过时间要形成了一定的格式,练习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和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指出喜欢的电视节目以及说出该节目开始播放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按照由易到难的过程分别提出4个关于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有目地的先解决整时段时间计算,可有利用减法计算,也可以推算,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40分钟里既能让学生充分感悟,又能很快的掌握一般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我想学生的学具应该得到进一步改进,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感悟出经过时间就是分针和时针在钟面走过的一段时间,然后得出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有些题目,如分减分不够减要向小时借1小时再减,再用这方法比较麻烦,最后还是决定让学生改过来,列成几时几分-几时几分的算式,对此我又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与学生纠正,学生容易理解,正确率也有所提高。

只是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教师也只能对这部分内容,特别是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更多的练习,讲解。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2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的时间的计算,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对于课本上时间的计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计算经过多少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因为生活经验有限,而且三年级学生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比如练习册中有这样的题:

1、如果你晚上8时30分开始睡觉,到第二天早晨6时30分起床,你一共休息了多少小时?爸爸和妈妈工作很辛苦,他们一般到晚上11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10分起床。他们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吗?

2、小艳周末的作息时间是12:40午休,到下午2时25分弹琴,午休多长时间后开始弹琴?如:7:30——9:05。学生对于几时减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减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茫然。

另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出现几种答案:有的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有的写成11:20+25分=11:45到底怎样的书写比较合理?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3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几小时,几分钟,钟面上的某个时刻等。对于时间的换算和经过时间的计算学生学习还是比较难,特别是经过时间的计算,要逐一层次的理解很重要。

本次反思先重点就来谈一谈经过时间的计算。教材中安排了简单的求经过的时间的例题,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了分段时间的计算,所以课后思考中认为在这个环节还可以分层次教学。求经过的时间是比较简单的,就是要抓住“后一时间--前一时间”,那么在教学时可以分成第一层次求7:00到8:00经过多少时间,第二层次求7:30到7:45经过多长时间,第三层次求8:40到9:00经过时间,最后是求11:40到12:05经过时间。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从简单的减法:只看几时大数减小数到只看几分的大数减小数,再到几时几分到下一个整时的计算方法,给最后的分段计算打下基础。这是学生第一次计算时间的经过,因此看钟面数格子的方法和算式的方法都要求孩子掌握。在本次的教学中教学了数格子和算式方法但在教学11:40到12:05经过时间时只介绍了数格子方法而没有提出分段的算式方法,没有为以后的时间计算打下基础,在这段教学中应让孩子明白先计算11:40到12:00经过了多长时间,再想12:00到12:05经过了多长,把两个时间加起来就算出来了。让学生学会分段去计算经过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就容易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时刻与时间的概念上比较模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平时生活中所说的2小时指的就是经过了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但在书本中都统一成了2时,例题中的2时=( )分就是我们平时口语中的2小时。那么在本节课中如何让孩子更好的理解这两个概念呢?是否需要具体提出让孩子来理解也是我比较困惑的。尤其是在本次教学中就有一位学生提出了把时刻看成从零时算起的经过时间从而来进行计算。我在课堂上是马上给予了否定,但是课后也有老师提出有些教学杂志上介绍了这种算法,在第一次出现时间的计算中就出现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否会给学生对于时刻与时间的概念混乱,都是值得商榷的。

WiseMedia 最后练习部分,设计时,我尽量地想做到习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从具体情况看,学生的参与面还是不够,也就是应该让大部分的同学都有练习的机会。比如可进行一些小活动,如一个同学说前一个时刻,后一个同学说出与前一同学时刻相隔20分的时刻,这样,同学们就可能会有更高的参与积极性,在玩中学。同时,教师应该即时抓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回答和思想上的闪光点,进行一步拓展,或给于肯定和评价,会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探索时间计算的方法的过程,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有两个知识点,第一让学生学会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第二根据数学信息能够求经历的时间。

本节课,第一个知识点学生掌握的不错,我先从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全班同学都会算了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第二个知识点,我完全放开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小明从家7::30出发,到校时间是7:45,小明从家到校用了多长时间?有的孩子通过列算式的算法算出一共花了15分钟,有的列7:45-7:30=15、还有的同学直接列成45-30=15(分。孩子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个孩子举手说:“老师还可以这样想,我先把7:45看成750,7:30看成730,再745-530=15”,这时我尊重学生的有个性的回答,赞成可以这样想。但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的时候问题来了,当学生完成“做一做”的时候部分学生还是按刚才的思路求经过的时间,8:40——9:00经过多长时间?孩子用同样的方法求出60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备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深刻去思考各种预设,预设的不够好,那课上生成问题你处理的不太好。

在以后的备课或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多预设,读懂教材,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这样我才能上好一节课。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5

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我是这样设计的。

是时间单位的换算。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先让学生复习1时=60分,1分=6秒。通过复习1时=60,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有没有其他这样的算式。先让学生探究,再进行反馈交流,然后进行说想法。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找到学生最初的想法。在这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很好的掌握知识。

例2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集中精神学习和掌握例2的知识点,是这堂课的关键。我用学生自己熟悉的情境上课的时间引入,接着问一节课40分钟,什么时候下课呢?学生因为是熟悉很快说出来,然后给出两个时刻,让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计算经过时间要形成了一定的格式,练习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和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指出喜欢的电视节目以及说出该节目开始播放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按照由易到难的过程分别提出4个关于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有目地的先解决整时段时间计算,可有利用减法计算,也可以推算,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形成固定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反馈时,我没有抓住一些典型的错例在反馈。一般,这样的学生是有一定的想法的,如果没有反馈出来,没有进行引导、纠正,那么对他的这堂课的学习是有阻碍的。所以,在反馈时,还要做到反馈到位,善于抓住学生的错例。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6

在设计和开展本节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不仅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同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能更好地实现目标中的要求,使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体现出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在学习时,全体学生同时进行操作,当最快的学生做完全部练习时,最慢的学生还没有做到一半。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他们做完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后,可以让他们做相关的练习,他们自学新知,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对有些吃力的学生,可以针对他们不懂的.地方,再次给他们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练习。实现了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7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的教学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虽然学生还没有学到整十数乘一位数,学生还是可以正确计算出来的。但是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

1、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反复强调了“现在时间”和“经过时间”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现在时间,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是经过的时间。我还把课本上的几时=( )分,改成了几小时=( )分。因此在教学中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规范说法,可是费了不少的时间。

2、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如: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但是我以为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和11:20+25分=11:45,这两种写法都可以,后来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答案: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因为如果写成11:20+25分=11:45的话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这就不对了,而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话,就是时间加时间等于时间,但是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这样的书写比较合理。

3、“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虽然在教学中也让学生用学具表去拨钟表,进行计算,但是效果不算太好。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看来还得花时间让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去理解了,我相信到了期末这部分知识已不是绊脚石,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它。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8

在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时,教材出现了数格子和列式计算的方法。这是课前有所预设的。从整堂课讲,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节奏把握适当。例1是时间单位的换算。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先让学生复习1时=60分,1分=60秒。通过复习1时=60分,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有没有其他这样的算式。先让学生探究,再进行反馈交流,然后进行说想法(自己说、互相说)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找到学生最初的想法。在这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很好的掌握知识,学习兴趣也很浓厚。例2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集中精神学习和掌握例2的知识点,是这堂课的关键。我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想了很多方法,在试教的时候,也尝试了许多。最后我确定用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过的运动会情景来串联,在配合钟面辅助学习,学习效果明显,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浓厚。这样贴近生活的情景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辅以钟面,学生学习起来不吃力。而且,我始终让学生先自己试着做,试着想,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有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交流反馈,学生的思维能充分发挥出来,对学习知识的帮助很大。

但是,一节课下来,效果很好,问题也存在一些。比如,教学时间的计算时,我辅以钟面,始终在钟面的帮助下让学生进行计算。这样,学生是不是依赖习惯了,脑子里没有钟面,形不成表象,无疑,对他的学习是有障碍的。所以,应该慢慢淡化出来,直至脱离直观的钟面,要在脑海中形成钟面。又比如,在反馈时,我没有抓住一些典型的错例在反馈。一般,这样的学生是有一定的想法的,如果没有反馈出来,没有进行引导、纠正,那么对他的这堂课的学习是有阻碍的。所以,在反馈时,还要做到反馈到位,善于抓住学生的错例。

最后,我还有一些始终没有很好的方法去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使学生脱离钟面后,能很好的计算经过时间。尤其是从上午的某一时刻到下午的某一时刻共经过多长时间,这一类型的题目学生错误率很高,因为没有学过24时记时法,学生用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就不行了,利用钟面在思维上又比较复杂,对于成绩中下等学生就很困难了。我想,这是我在这堂课后还需要去研究的地方。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9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发现学生对于时间的计算存在几个问题:

1.对一个时间表示的是时段还是时刻不明确,没有详细地思考计算的结果究竟是时段还是时刻,从而造成表示的错误,如用电子表的格式表示经过的时段。

2.学生没有分析计时方法是否一致,没有考虑是否应该转换计时方法。

3.学生不会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进行解题,甚至有些学生对各种方法存在混淆的认识。

分析学生的作业与练习,我认为在教学计算时间的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在读题的基础上,要注意题目中时间表示是用了哪一种方法。

2.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准确地表示时间,如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经过的时段,让学生对时刻和时段有更清晰的认识。

3.让生明确几种方法的优缺点,在读题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题目条件与要求,选择相对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如填空题,如果求经过的时段并不是很长,而且开始和结束时刻都是整时且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可以选择用数手指的方法。

4.利用箭头的方法求时间时,应该采用三到四个箭头,这样有利于将难度降低。

5.如果时段的计算跨越到第二天,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将难度降低,分别先算出第一天经过的时段和第二天的时段,再进行相加。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0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单元《年、月、日》的内容,经过时间的计算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84页例3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数出经过的时间,还可以通过观察线段图来理解,为了让大多数学生能较好的掌握这两种方法,上节课我讲解了如何看钟面来解决本题,本节课我将讲授如何画图以及通过观察线段图来解决此题。本节课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浓厚,我先讲解例题,后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相应试题,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学生的思维能充分发挥出来,对学习知识的帮助很大。

但是,一节课下来,问题还是有很多:

1、讲解线段图时,我并没有讲解清楚、讲解透彻如何观察线段图算出经过时间,我看似教给学生了如何画、观察线段图,然而计算时还是走的老路——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这是由于我在课前自己就没有掌握如何观察线段图计算时间的精髓,今后我还需注意上课前一定要多研读教参、教材,把握不住的多向老教师请教。

2、教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太少。我讲课的短处一直都是总喜欢自己讲解,总认为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虽然一直都在注意,尽量去改正可是一站在讲台上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今后为我应多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相信学生能够完成,课上也要多多展示学生的想法,抓住学生的生成并能利用好学生的生成。

在平时教学中应时刻清楚本节课将要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这样在课上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1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的时间的计算,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对于时间的计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我在这节课上是这样设计的:

我主要是用了教材上的例1和例2,在情境的设计上有所改动,例1通过去物资交流大会上游玩了两小时,让学生感受“经历时间”和时间段,同时引出1小时等于60分的进率关系,这是计算的基础。教学例2时,学生出现了数学格子和列式计算的方法。这是课前有所预设的。从整堂课讲,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节奏把握适当。

但教学完例2,是否应该进一步拓展,展开跨小时段的计算呢,考虑到习题中有个别这样的题,我只是在课堂上稍加渗透,即由看少儿节目从5:20到6:00,学生得出可把6时看作5:60分进行减法运算的方法后进一步追问,那5:00至6:05分呢?即得出可先算出6时以前的40分钟,再得出6时后的5分钟,最后把两个部分加起来40+5等于45分钟,那从学生的反映即掌握情况看,应该可以进一步层层深入,可水到渠成的将这个知识点学懂,即可继续出题:5:20到6:15呢,5:20到6:20呢,5:20到6:30呢。但我还是按照原有的教学程序继续教学,从而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提高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课堂上应该即时地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更有效的教学安排,当然,这需要在课堂对本节课有充分的预设,以及对学生知识基础的了解。

第二大部分练习部分,设计时,我尽量地想做到习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从具体情况看,学生的参与面还是不够,也就是应该让大部分的同学都有练习的机会,所以,练习的形式出可以更多样,如出现一些一放题,即与3:10分相差40分钟,会是什么时刻呢?那学生即可往前算得2:30分,也可往后算得3:50分,这样,学生就可活学活用了,而且还可有效地训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还可进行一些小活动,如一个同学说前一个时刻,后一个同学说出与前一同学时刻相隔20分的时刻,这样,同学们就可能会有更高的参与积极性,在玩中学。同时,教师应该即时抓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回答和思想上的闪光点,进行一步拓展,或给于肯定和评价,会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2

今天上的“时间的计算”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例1:2时=分,简单的单位换算;例2:7:30到7:45中间经过了多长时间。

对于例1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除了教学教材中的例题,还增加了一些其他的单位换算,如:120分=( )时、150秒=()分()秒。这两道题的出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最后一题,充分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不仅更好的掌握了时间之间的单位换算,而且也培养了能力。

本节课,我还注重将新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对于例2的教学,我将题目变成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很快学生便发现了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的方法。还有学生利用我手中的钟表,发现了用“数大格”的方法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对于例2的教学,我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借此机会将怎样计算“从家出发”的时间、怎样计算咱们这节数学课“下课”的时间。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所以,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求“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的计算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本节课我还增设了一道判断题——体育课上跑400米,小明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谁跑得快?快多少秒?这一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多数学生也正确解答出了此题。

总之,本节课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教师结合教材将内容进行了拓宽,教学效果也较好,师生配合和谐,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3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的时间的计算,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对于课本上时间的计算学生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还能接受和理解。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练习题上应该扩展到什么程度为止,比如学习巩固中有这样的题:

1、如果你晚上8时30分开始睡觉,到第二天早晨6时30分起床,你一共休息了多少小时?爸爸和妈妈工作很辛苦,他们一般到晚上11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10分起床。他们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吗?

2、小艳周末的作息时间是12:40午休,到下午2时25分弹琴,午休多长时间后开始弹琴?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计算这样难的题,学生能掌握和理解吗?所以我认为学习时间的计算是不是放到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和《24时记时法》以后才学这些内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也没有这么多的错误了。

时间的计算练习课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互化。在练习环节中,我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练习内容,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同时还教给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效果较好。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4

1、本节课我在设计时分成了两种情况:计算当天的经过时间、计算隔一天的经过时间。在教学时两种情况我都要求学生先画线段图然后再计算,这样做的确培养了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然而我却忽视了老师应让学生感知在做数学题时需要择优选择,选择最简便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计算当天的经过时间时我们发现画线段图和直接用结束的时间减开始的时间这两种算法当然是后者更容易些。我想我课前对本节课的把控还是不够好,然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正是要在这些小小的细节中体现,今后我在上课前还需对课上的每一环节都认真研究。

2、讲解线段图时,我并没有讲解清楚、讲解透彻如何观察线段图算出经过时间,我看似教给学生了如何画、观察线段图,然而计算时还是走的老路——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这是由于我在课前自己就没有掌握如何观察线段图计算时间的精髓,今后我还需注意上课前一定要多研读教参、教材,把握不住的多向老教师请教。

3、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太少。我讲课的短处一直都是总喜欢自己讲解,总认为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虽然一直都在注意,尽量去改正可是一站在讲台上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今后为我应多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相信学生能够完成,课上也要多多展示学生的想法,抓住学生的生成并能利用好学生的生成。

4、在平时教学中应时刻清楚本节课将要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这样在课上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5

因为学生每天都和时间打交道,比如睡眠的时间,飞机飞行的时间,营业的时间等。所以上课多以引导,以生活事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计算经过的时间。如:老师上班是7时05分出家门,7时45分到校。问老师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呢?教材中也安排了简单的求经过的时间的例题,难度并不大,书上呈现的例题是通过在线段图,和钟面上直接数,非常直观的得出结论。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就涉及到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把所有时间转化为24时计时法,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但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容易跟多位数加减的退位搞错。另一类睡觉问题又另很多学生摸不着头脑。因为这里涉及到跨天的计算,比较复杂。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这两个时刻是在两天中出现的,应当分天计算,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就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我还发现学生在时刻与时间的概念上比较模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5时指的就是5: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5点,这是一个时刻,而平时生活中所说的5小时指的就是经过了5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

随着学生认识和理解的深入,加强练习,相信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会更有经验,让时间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也让学生们能真正了解时间。

第四篇: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的教学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虽然学生还没有学到整十数乘一位数,学生还是可以正确计算出来的。但是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

1、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反复强调了“现在时间”和“经过时间”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现在时间,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是经过的时间。我还把课本上的几时=( )分,改成了几小时=( )分。因此在教学中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规范说法,可是费了不少的时间。

2、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如: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但是我以为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和11:20+25分=11:45,这两种写法都可以,后来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答案: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因为如果写成11:20+25分=11:45的话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这就不对了,而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话,就是时间加时间等于时间,但是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这样的书写比较合理。

3、“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虽然在教学中也让学生用学具表去拨钟表,进行计算,但是效果不算太好。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看来还得花时间让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去理解了,我相信到了期末这部分知识已不是绊脚石,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它。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探索时间计算的方法的过程,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有两个知识点,

第一让学生学会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第二根据数学信息能够求经历的时间。

本节课,第一个知识点学生掌握的不错,我先从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全班同学都会算了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第二个知识点,我完全放开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小明从家7::30出发,到校时间是7:45,小明从家到校用了多长时间?有的孩子通过s数格的方法算出一共花了15分钟,有的列7时45分-7时:30分=15分、还有的同学直接列成45-30=15(分)。孩子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个孩子举手说:“老师还可以这样想,我先把7:45看成750,7:30看成730,再745-530=15”,这时我尊重学生的有个性的.回答,赞成可以这样想。但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的时候问题来了,当学生完成“做一做”的时候部分学生还是按刚才的思路求经过的时间,8:40——9:00经过多长时间?孩子用同样的方法求出60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备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深刻去思考各种预设,预设的不够好,那课上生成问题你处理的不太好。在以后的备课或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多预设,读懂教材,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这样我才能上好一节课。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3

今天上的“时间的计算”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例1:2时=分,简单的单位换算;例2:7:30到7:45中间经过了多长时间。

对于例1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除了教学教材中的例题,还增加了一些其他的单位换算,如:120分=( )时、150秒=()分()秒。这两道题的出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最后一题,充分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不仅更好的掌握了时间之间的单位换算,而且也培养了能力。

本节课,我还注重将新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对于例2的教学,我将题目变成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很快学生便发现了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的方法。还有学生利用我手中的钟表,发现了用“数大格”的方法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对于例2的.教学,我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借此机会将怎样计算“从家出发”的时间、怎样计算咱们这节数学课“下课”的时间。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所以,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求“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的计算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本节课我还增设了一道判断题——体育课上跑400米,小明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谁跑得快?快多少秒?这一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多数学生也正确解答出了此题。

总之,本节课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教师结合教材将内容进行了拓宽,教学效果也较好,师生配合和谐,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4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的时间的计算,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对于时间的计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我在这节课上是这样设计的:

我主要是用了教材上的.例1和例2,在情境的设计上有所改动,例1通过去物资交流大会上游玩了两小时,让学生感受“经历时间”和时间段,同时引出1小时等于60分的进率关系,这是计算的基础。教学例2时,学生出现了数学格子和列式计算的方法。这是课前有所预设的。从整堂课讲,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节奏把握适当。

但教学完例2,是否应该进一步拓展,展开跨小时段的计算呢,考虑到习题中有个别这样的题,我只是在课堂上稍加渗透,即由看少儿节目从5:20到6:00,学生得出可把6时看作5:60分进行减法运算的方法后进一步追问,那5:00至6:05分呢?即得出可先算出6时以前的40分钟,再得出6时后的5分钟,最后把两个部分加起来40+5等于45分钟,那从学生的反映即掌握情况看,应该可以进一步层层深入,可水到渠成的将这个知识点学懂,即可继续出题:5:20到6:15呢,5:20到6:20呢,5:20到6:30呢。但我还是按照原有的教学程序继续教学,从而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提高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课堂上应该即时地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更有效的教学安排,当然,这需要在课堂对本节课有充分的预设,以及对学生知识基础的了解。

第二大部分练习部分,设计时,我尽量地想做到习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从具体情况看,学生的参与面还是不够,也就是应该让大部分的同学都有练习的机会,所以,练习的形式出可以更多样,如出现一些一放题,即与3:10分相差40分钟,会是什么时刻呢?那学生即可往前算得2:30分,也可往后算得3:50分,这样,学生就可活学活用了,而且还可有效地训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还可进行一些小活动,如一个同学说前一个时刻,后一个同学说出与前一同学时刻相隔20分的时刻,这样,同学们就可能会有更高的参与积极性,在玩中学。同时,教师应该即时抓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回答和思想上的闪光点,进行一步拓展,或给于肯定和评价,会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探索时间计算的方法的过程,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有两个知识点,第一让学生学会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第二根据数学信息能够求经历的时间。

本节课,第一个知识点学生掌握的不错,我先从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全班同学都会算了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第二个知识点,我完全放开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小明从家7::30出发,到校时间是7:45,小明从家到校用了多长时间?有的孩子通过列算式的算法算出一共花了15分钟,有的列7:45-7:30=15、还有的同学直接列成45-30=15(分。孩子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个孩子举手说:“老师还可以这样想,我先把7:45看成750,7:30看成730,再745-530=15”,这时我尊重学生的有个性的回答,赞成可以这样想。但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的时候问题来了,当学生完成“做一做”的时候部分学生还是按刚才的思路 求经过的时间,8:40——9:00经过多长时间?孩子用同样的'方法求出60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备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深刻去思考各种预设,预设的不够好,那课上生成问题你处理的不太好。

在以后的备课或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多预设,读懂教材,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这样我才能上好一节课。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6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的时间的计算,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对于课本上时间的计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计算经过多少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因为生活经验有限,而且三年级学生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比如练习册中有这样的'题:

1、如果你晚上8时30分开始睡觉,到第二天早晨6时30分起床,你一共休息了多少小时?爸爸和妈妈工作很辛苦,他们一般到晚上11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10分起床。他们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吗?

2、小艳周末的作息时间是12:40午休,到下午2时25分弹琴,午休多长时间后开始弹琴?如:7:30——9:05。学生对于几时减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减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茫然。

另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出现几种答案:有的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有的写成11:20+25分=11:45到底怎样的书写比较合理?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7

学习经过时间的计算这节课时,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按照由易到难的过程分别提出2个关于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一个是时相同,容易计算的和时不同、分不够减教难算的两种,让学生自由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有目地的解决时间计算,可有利用减法计算,也可以推算,只要正确对学生的`方法都给予肯定。

但在这节课上,我也感到有点困惑,如果停留在只让学生感悟经过时间的推算,不让学生形成固定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估计作业中的错误率会很高,特别是差生,缺失了方法会无从下手,特别是碰到分段计算经过时间会更棘手,如果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后,所有的经过时间都套用这一公式去算的话又显得太呆板。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40分钟里既能让学生充分感悟,又能很快的掌握一般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我想学生的学具应该得到进一步改进,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感悟出经过时间就是分针和时针在钟面走过的一段时间,然后得出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有些题目,如分减分不够减要向小时借1小时再减,再用这方法比较麻烦,最后还是决定让学生改过来,列成几时几分-几时几分的算式,列竖式来计算的方法,特别要强调60进制。要让每个孩子掌握这种方法,习惯用这种方法,一定能大大提高正确率。

只是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教师也只能对这部分内容,特别是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更多的练习,讲解。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8

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我是这样设计的。

是时间单位的换算。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先让学生复习1时=60分,1分=6秒。通过复习1时=60,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有没有其他这样的算式。先让学生探究,再进行反馈交流,然后进行说想法。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找到学生最初的想法。在这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很好的掌握知识。

例2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集中精神学习和掌握例2的知识点,是这堂课的关键。我用学生自己熟悉的情境上课的时间引入,接着问一节课40分钟,什么时候下课呢?学生因为是熟悉很快说出来,然后给出两个时刻,让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计算经过时间要形成了一定的格式,练习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和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指出喜欢的电视节目以及说出该节目开始播放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按照由易到难的过程分别提出4个关于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有目地的先解决整时段时间计算,可有利用减法计算,也可以推算,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形成固定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反馈时,我没有抓住一些典型的错例在反馈。一般,这样的学生是有一定的想法的,如果没有反馈出来,没有进行引导、纠正,那么对他的这堂课的学习是有阻碍的。所以,在反馈时,还要做到反馈到位,善于抓住学生的错例。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9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发现学生对于时间的计算存在几个问题:

1.对一个时间表示的是时段还是时刻不明确,没有详细地思考计算的结果究竟是时段还是时刻,从而造成表示的错误,如用电子表的格式表示经过的时段。

2.学生没有分析计时方法是否一致,没有考虑是否应该转换计时方法。

3.学生不会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进行解题,甚至有些学生对各种方法存在混淆的认识。

分析学生的作业与练习,我认为在教学计算时间的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在读题的基础上,要注意题目中时间表示是用了哪一种方法。

2.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准确地表示时间,如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经过的时段,让学生对时刻和时段有更清晰的认识。

3.让生明确几种方法的优缺点,在读题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题目条件与要求,选择相对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如填空题,如果求经过的时段并不是很长,而且开始和结束时刻都是整时且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可以选择用数手指的.方法。

4.利用箭头的方法求时间时,应该采用三到四个箭头,这样有利于将难度降低。

5.如果时段的计算跨越到第二天,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将难度降低,分别先算出第一天经过的时段和第二天的时段,再进行相加。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0

在上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后,这两个方面需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1、首先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如: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我问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答案: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因为如果写成11:20+25分=11:45的话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这就不对了,而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话,就是时间加时间等于时间,但是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这样的书写比较合理。

2、“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内容。学生对于几时~几时(或同一小时内分的计算)的掌握问题不大,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难度就比较大了。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来进行的:学生先自主交流自己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逐渐归纳出方法——6时10分-4时45分=( )先用6时-4时=2时,10分不够减45分,从2时里拿出1时=60分,60分

+10分=70分,70分-45分=25分,25分加1时等于1时25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边做边说,练习几次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还不错。

除此之外,我还向学生渗透:相同单位才能直接计算,单位不同要先换单位;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就从高级单位退一,再换成这一级单位:如1时换成60分,如果是退1米换成10分米,退1元换成10角等。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1

因为学生每天都和时间打交道,比如睡眠的时间,飞机飞行的时间,营业的时间等。所以上课多以引导,以生活事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计算经过的时间。如:老师上班是7时05分出家门,7时45分到校。问老师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呢?教材中也安排了简单的求经过的时间的例题,难度并不大,书上呈现的例题是通过在线段图,和钟面上直接数,非常直观的得出结论。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就涉及到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把所有时间转化为24时计时法,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但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容易跟多位数加减的退位搞错。另一类睡觉问题又另很多学生摸不着头脑。因为这里涉及到跨天的计算,比较复杂。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这两个时刻是在两天中出现的,应当分天计算,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就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我还发现学生在时刻与时间的'概念上比较模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5时指的就是5: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5点,这是一个时刻,而平时生活中所说的5小时指的就是经过了5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

随着学生认识和理解的深入,加强练习,相信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会更有经验,让时间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也让学生们能真正了解时间。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2

1、本节课我在设计时分成了两种情况:计算当天的经过时间、计算隔一天的经过时间。在教学时两种情况我都要求学生先画线段图然后再计算,这样做的确培养了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然而我却忽视了老师应让学生感知在做数学题时需要择优选择,选择最简便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计算当天的经过时间时我们发现画线段图和直接用结束的时间减开始的时间这两种算法当然是后者更容易些。我想我课前对本节课的把控还是不够好,然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正是要在这些小小的细节中体现,今后我在上课前还需对课上的每一环节都认真研究。

2、讲解线段图时,我并没有讲解清楚、讲解透彻如何观察线段图算出经过时间,我看似教给学生了如何画、观察线段图,然而计算时还是走的老路——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这是由于我在课前自己就没有掌握如何观察线段图计算时间的精髓,今后我还需注意上课前一定要多研读教参、教材,把握不住的多向老教师请教。

3、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太少。我讲课的'短处一直都是总喜欢自己讲解,总认为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虽然一直都在注意,尽量去改正可是一站在讲台上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今后为我应多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相信学生能够完成,课上也要多多展示学生的想法,抓住学生的生成并能利用好学生的生成。

4、在平时教学中应时刻清楚本节课将要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这样在课上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3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单元《年、月、日》的内容,经过时间的计算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84页例3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数出经过的时间,还可以通过观察线段图来理解,为了让大多数学生能较好的掌握这两种方法,上节课我讲解了如何看钟面来解决本题,本节课我将讲授如何画图以及通过观察线段图来解决此题。本节课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浓厚,我先讲解例题,后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相应试题,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学生的思维能充分发挥出来,对学习知识的帮助很大。

但是,一节课下来,问题还是有很多:

1、讲解线段图时,我并没有讲解清楚、讲解透彻如何观察线段图算出经过时间,我看似教给学生了如何画、观察线段图,然而计算时还是走的老路——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这是由于我在课前自己就没有掌握如何观察线段图计算时间的精髓,今后我还需注意上课前一定要多研读教参、教材,把握不住的'多向老教师请教。

2、教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太少。我讲课的短处一直都是总喜欢自己讲解,总认为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虽然一直都在注意,尽量去改正可是一站在讲台上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今后为我应多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相信学生能够完成,课上也要多多展示学生的想法,抓住学生的生成并能利用好学生的生成。

在平时教学中应时刻清楚本节课将要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这样在课上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4

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但时间的计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点的难度。在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时,课本出现了数格子和列式计算的方法。从整堂课讲,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节奏把握适当。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好的方面

1、利用猜谜游戏引入课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休息兴趣。

2、本节课重在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新课时、我能把题目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小组交流活动探究、结果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同时也能体现出数学算法的多样化。

3、教学中、比较关注对学生的评价、从评价中得到启发。

二、不足之处

1、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探究例2的解题计算方法,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不会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好想法,小组长写出了算式就直接给组员看,合作学习还是流于形式,没能达到合作的效果。

2、课后巩固不到位。如:在完成“小红去商店”的解决问题中,学生都会列式计算“9时-8时40分=20分”在学生口算的过程,如果能把它转化为“9时-8时40分=8时60分-8时40分=20分”把这一个过程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会更深刻。

总之,本节课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你结合教材将练习内容进行了拓宽,教学效果也较好,师生配合和谐,是一节另我满意的数学课。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5

学习《时间的计算》这节课时,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上课的时间引入课题,接着问一节课40分钟,什么时候下课呢?学生因为是熟悉很快说出来,然后给出两个时刻,让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计算经过时间要形成了一定的格式,练习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和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指出喜欢的电视节目以及说出该节目开始播放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按照由易到难的过程分别提出4个关于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有目地的先解决整时段时间计算,可有利用减法计算,也可以推算,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40分钟里既能让学生充分感悟,又能很快的掌握一般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我想学生的学具应该得到进一步改进,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感悟出经过时间就是分针和时针在钟面走过的一段时间,然后得出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有些题目,如分减分不够减要向小时借1小时再减,再用这方法比较麻烦,最后还是决定让学生改过来,列成几时几分-几时几分的算式,对此我又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与学生纠正,学生容易理解,正确率也有所提高。

只是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教师也只能对这部分内容,特别是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更多的练习,讲解。

第五篇: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的时间的计算,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对于课本上时间的计算学生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还能接受和理解。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练习题上应该扩展到什么程度为止,比如学习巩固中有这样的题:

1、如果你晚上8时30分开始睡觉,到第二天早晨6时30分起床,你一共休息了多少小时?爸爸和妈妈工作很辛苦,他们一般到晚上11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10分起床。他们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吗?

2、小艳周末的作息时间是12:40午休,到下午2时25分弹琴,午休多长时间后开始弹琴?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计算这样难的题,学生能掌握和理解吗?所以我认为学习时间的计算是不是放到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和《24时记时法》以后才学这些内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也没有这么多的错误了。

时间的计算练习课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互化。在练习环节中,我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练习内容,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同时还教给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效果较好。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2

新课标教材中有关时间的内容安排都比较靠前,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等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至于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在上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后,我有以下几点困惑:

1、“时间”和“时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而书本P62上的2时=()分却没有这样的区分。

2、另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

3、“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 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我把这一知识结合到生活实际中去,让学生每天算一算如做作业所用的时间、在校的时间等。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3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的教学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虽然学生还没有学到整十数乘一位数,学生还是可以正确计算出来的。但是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

1、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反复强调了“现在时间”和“经过时间”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现在时间,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是经过的时间。我还把课本上的几时=()分,改成了几小时=()分。因此在教学中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规范说法,可是费了不少的时间。

2、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如: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但是我以为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和11:20+25分=11:45,这两种写法都可以,后来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答案: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因为如果写成11:20+25分=11:45的话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这就不对了,而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话,就是时间加时间等于时间,但是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这样的书写比较合理。

3、“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虽然在教学中也让学生用学具表去拨钟表,进行计算,但是效果不算太好。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看来还得花时间让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去理解了,我相信到了期末这部分知识已不是绊脚石,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它。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探索时间计算的方法的过程,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有两个知识点,第一让学生学会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第二根据数学信息能够求经历的时间。

本节课,第一个知识点学生掌握的不错,我先从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全班同学都会算了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第二个知识点,我完全放开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小明从家7::30出发,到校时间是7:45,小明从家到校用了多长时间?有的孩子通过s数格的方法算出一共花了15分钟,有的列7时45分-7时:30分=15分、还有的同学直接列成45-30=15(分)。孩子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个孩子举手说:“老师还可以这样想,我先把7:45看成750,7:30看成730,再745-530=15”,这时我尊重学生的有个性的回答,赞成可以这样想。但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的时候问题来了,当学生完成“做一做”的时候部分学生还是按刚才的思路求经过的时间,8:40——9:00经过多长时间?孩子用同样的方法求出60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备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深刻去思考各种预设,预设的不够好,那课上生成问题你处理的不太好。在以后的备课或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多预设,读懂教材,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这样我才能上好一节课。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5

在上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后,这两个方面需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1、首先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如: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我问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答案: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因为如果写成11:20+25分=11:45的话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这就不对了,而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话,就是时间加时间等于时间,但是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这样的书写比较合理。

2、“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内容。学生对于几时~几时(或同一小时内分的计算)的掌握问题不大,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难度就比较大了。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来进行的:学生先自主交流自己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逐渐归纳出方法——6时10分-4时45分=()先用6时-4时=2时,10分不够减45分,从2时里拿出1时=60分,60分

+10分=70分,70分-45分=25分,25分加1时等于1时25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边做边说,练习几次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还不错。

除此之外,我还向学生渗透:相同单位才能直接计算,单位不同要先换单位;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就从高级单位退一,再换成这一级单位:如1时换成60分,如果是退1米换成10分米,退1元换成10角等。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6

1、本节课我在设计时分成了两种情况:计算当天的经过时间、计算隔一天的经过时间。在教学时两种情况我都要求学生先画线段图然后再计算,这样做的确培养了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然而我却忽视了老师应让学生感知在做数学题时需要择优选择,选择最简便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计算当天的经过时间时我们发现画线段图和直接用结束的时间减开始的时间这两种算法当然是后者更容易些。我想我课前对本节课的把控还是不够好,然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正是要在这些小小的细节中体现,今后我在上课前还需对课上的每一环节都认真研究。

2、讲解线段图时,我并没有讲解清楚、讲解透彻如何观察线段图算出经过时间,我看似教给学生了如何画、观察线段图,然而计算时还是走的老路——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这是由于我在课前自己就没有掌握如何观察线段图计算时间的精髓,今后我还需注意上课前一定要多研读教参、教材,把握不住的多向老教师请教。

3、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太少。我讲课的短处一直都是总喜欢自己讲解,总认为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虽然一直都在注意,尽量去改正可是一站在讲台上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今后为我应多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相信学生能够完成,课上也要多多展示学生的想法,抓住学生的生成并能利用好学生的生成。

4、在平时教学中应时刻清楚本节课将要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这样在课上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7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单元《年、月、日》的内容,经过时间的计算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84页例3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数出经过的时间,还可以通过观察线段图来理解,为了让大多数学生能较好的掌握这两种方法,上节课我讲解了如何看钟面来解决本题,本节课我将讲授如何画图以及通过观察线段图来解决此题。本节课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浓厚,我先讲解例题,后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相应试题,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学生的思维能充分发挥出来,对学习知识的帮助很大。

但是,一节课下来,问题还是有很多:

1、讲解线段图时,我并没有讲解清楚、讲解透彻如何观察线段图算出经过时间,我看似教给学生了如何画、观察线段图,然而计算时还是走的老路——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这是由于我在课前自己就没有掌握如何观察线段图计算时间的精髓,今后我还需注意上课前一定要多研读教参、教材,把握不住的多向老教师请教。

2、教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太少。我讲课的短处一直都是总喜欢自己讲解,总认为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虽然一直都在注意,尽量去改正可是一站在讲台上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今后为我应多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相信学生能够完成,课上也要多多展示学生的想法,抓住学生的生成并能利用好学生的生成。

在平时教学中应时刻清楚本节课将要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这样在课上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8

在设计和开展本节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不仅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同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能更好地实现目标中的要求,使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体现出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在学习时,全体学生同时进行操作,当最快的学生做完全部练习时,最慢的学生还没有做到一半。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他们做完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后,可以让他们做相关的练习,他们自学新知,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对有些吃力的学生,可以针对他们不懂的地方,再次给他们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练习。实现了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9

新课标教材中有关时间的内容安排都比较靠前,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等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至于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在上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后,我对于以下三点有一些困惑:

1、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反复强调了“时间”和“时刻”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我还把书本p62上的2时=()分,改成了2小时=()分。事实上,2时就是我们平时口语中的2小时,2小时规范的说法就是2时。因此在复习课是,一定要纠正这个不规范的说法。

2、另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如: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这是我在教学时与别人有分歧的地方。后来我问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答案: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因为如果写成11:20+25分=11:45的话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这就不对了,而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话,就是时间加时间等于时间,但是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这样的书写比较合理。这个问题在复习课上也是要重点纠正的。

3、“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看来还得花时间让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去理解了。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0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几小时,几分钟,钟面上的某个时刻等。对于时间的换算和经过时间的计算学生学习还是比较难,特别是经过时间的计算,要逐一层次的理解很重要。

本次反思先重点就来谈一谈经过时间的计算。教材中安排了简单的求经过的时间的例题,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了分段时间的计算,所以课后思考中认为在这个环节还可以分层次教学。求经过的时间是比较简单的,就是要抓住“后一时间--前一时间”,那么在教学时可以分成第一层次求7:00到8:00经过多少时间,第二层次求7:30到7:45经过多长时间,第三层次求8:40到9:00经过时间,最后是求11:40到12:05经过时间。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从简单的减法:只看几时大数减小数到只看几分的大数减小数,再到几时几分到下一个整时的计算方法,给最后的分段计算打下基础。这是学生第一次计算时间的经过,因此看钟面数格子的方法和算式的方法都要求孩子掌握。在本次的教学中教学了数格子和算式方法但在教学11:40到12:05经过时间时只介绍了数格子方法而没有提出分段的算式方法,没有为以后的时间计算打下基础,在这段教学中应让孩子明白先计算11:40到12:00经过了多长时间,再想12:00到12:05经过了多长,把两个时间加起来就算出来了。让学生学会分段去计算经过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就容易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时刻与时间的概念上比较模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平时生活中所说的2小时指的就是经过了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但在书本中都统一成了2时,例题中的2时=()分就是我们平时口语中的2小时。那么在本节课中如何让孩子更好的理解这两个概念呢?是否需要具体提出让孩子来理解也是我比较困惑的。尤其是在本次教学中就有一位学生提出了把时刻看成从零时算起的经过时间从而来进行计算。我在课堂上是马上给予了否定,但是课后也有老师提出有些教学杂志上介绍了这种算法,在第一次出现时间的计算中就出现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否会给学生对于时刻与时间的概念混乱,都是值得商榷的。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1

通过这一单元《时间的计算》的教学,练习题上应该扩展到什么程度为止,比如学习巩固中有这样的题:

1、如果你晚上8时30分开始睡觉,到第二天早晨6时30分起床,你一共休息了多少小时?爸爸和妈妈工作很辛苦,他们一般到晚上11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10分起床。他们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吗?

2、小艳周末的作息时间是12:40午休,到下午2时25分弹琴,午休多长时间后开始弹琴?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计算这样难的题,学生能掌握和理解吗?

所以我认为学习时间的计算是不是放到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和《24时记时法》以后才学这些内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也没有这么多的错误了。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互化。在练习环节中,我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练习内容,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同时还教给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效果较好。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2

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我是这样设计的。

是时间单位的换算。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先让学生复习1时=60分,1分=6秒。通过复习1时=60,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有没有其他这样的算式。先让学生探究,再进行反馈交流,然后进行说想法。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找到学生最初的想法。在这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很好的掌握知识。

例2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集中精神学习和掌握例2的知识点,是这堂课的关键。我用学生自己熟悉的情境上课的时间引入,接着问一节课40分钟,什么时候下课呢?学生因为是熟悉很快说出来,然后给出两个时刻,让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计算经过时间要形成了一定的格式,练习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和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指出喜欢的电视节目以及说出该节目开始播放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按照由易到难的过程分别提出4个关于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有目地的先解决整时段时间计算,可有利用减法计算,也可以推算,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形成固定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反馈时,我没有抓住一些典型的错例在反馈。一般,这样的学生是有一定的想法的,如果没有反馈出来,没有进行引导、纠正,那么对他的这堂课的学习是有阻碍的。所以,在反馈时,还要做到反馈到位,善于抓住学生的错例。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探索时间计算的方法的过程,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有两个知识点,第一让学生学会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第二根据数学信息能够求经历的时间。

本节课,第一个知识点学生掌握的不错,我先从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全班同学都会算了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第二个知识点,我完全放开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小明从家7::30出发,到校时间是7:45,小明从家到校用了多长时间?有的孩子通过列算式的算法算出一共花了15分钟,有的列7:45-7:30=15、还有的同学直接列成45-30=15(分。孩子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个孩子举手说:“老师还可以这样想,我先把7:45看成750,7:30看成730,再745-530=15”,这时我尊重学生的有个性的回答,赞成可以这样想。但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的时候问题来了,当学生完成“做一做”的时候部分学生还是按刚才的思路 求经过的时间,8:40——9:00经过多长时间?孩子用同样的方法求出60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备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深刻去思考各种预设,预设的不够好,那课上生成问题你处理的不太好。

在以后的备课或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多预设,读懂教材,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这样我才能上好一节课。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4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发现学生对于时间的计算存在几个问题:

1.对一个时间表示的是时段还是时刻不明确,没有详细地思考计算的结果究竟是时段还是时刻,从而造成表示的错误,如用电子表的格式表示经过的时段。

2.学生没有分析计时方法是否一致,没有考虑是否应该转换计时方法。

3.学生不会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进行解题,甚至有些学生对各种方法存在混淆的认识。

分析学生的作业与练习,我认为在教学计算时间的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在读题的基础上,要注意题目中时间表示是用了哪一种方法。

2.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准确地表示时间,如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经过的时段,让学生对时刻和时段有更清晰的认识。

3.让生明确几种方法的优缺点,在读题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题目条件与要求,选择相对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如填空题,如果求经过的时段并不是很长,而且开始和结束时刻都是整时且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可以选择用数手指的方法。

4.利用箭头的方法求时间时,应该采用三到四个箭头,这样有利于将难度降低。

5.如果时段的计算跨越到第二天,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将难度降低,分别先算出第一天经过的时段和第二天的时段,再进行相加。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5

今天上的“时间的计算”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例1:2时=()分,简单的单位换算;例2:7:30到7:45中间经过了多长时间。

对于例1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除了教学教材中的例题,还增加了一些其他的单位换算,如:120分=()时、150秒=()分()秒。这两道题的出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最后一题,充分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不仅更好的掌握了时间之间的单位换算,而且也培养了能力。

本节课,我还注重将新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对于例2的教学,我将题目变成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很快学生便发现了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的方法。还有学生利用我手中的钟表,发现了用“数大格”的方法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对于例2的教学,我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借此机会将怎样计算“从家出发”的时间、怎样计算咱们这节数学课“下课”的时间。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所以,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求“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的计算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本节课我还增设了一道判断题——体育课上跑400米,小明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谁跑得快?快多少秒?这一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多数学生也正确解答出了此题。

总之,本节课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教师结合教材将内容进行了拓宽,教学效果也较好,师生配合和谐,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

下载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反思(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反思(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过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经过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的时间的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经过时间的计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教学方......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5篇

    学习《时间的计算》这节课时,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上课的时间引入课题,接着问一节课40分钟,什么时候下课呢?学生因为是熟悉很快说出来,然后给出两个时刻,让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计算......

    12、简单经过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简单经过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开始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和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指出喜欢的电视节......

    《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5篇范文

    《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在设计时分成了两种情况:计算当天的经过时间、计算隔一天的经过时间。在教学时两种情况我都......

    计算教学反思

    计算教学反思 篇一:计算>教学反思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果,因此,使学生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至......

    《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共5篇)

    《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

    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

    《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 略阳县仙台坝镇中心小学 章红艳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四的第4、8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

    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时间的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