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路径探析
校企合作模式实现路径探析——基于职业教育的视角
2005年国务院提出职业教育领域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进一步提出,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发展规划。响应国家及政府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精神要求,围绕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系列实践与研究成果,同时也面临诸多瓶颈与阻力。
如何选择合理的路径、制定科学的策略,已成为推动中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2]诉求。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经济发展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与职责。在高职院校推行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职能, 兼顾社会、企业和劳动者三方的利益
[3]诉求,实现人才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并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基于一线教师的视角,系统梳理所在学校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切身参与、观察、体会与思考,将校企合作模式的实现路径,分析、归纳为供需对接、高层互动、人员交流和合作共赢四个基本步骤与环节,具体阐述如下:
一、供需对接
之所以要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根本动因是要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招聘存在脱节的矛盾和尴尬:一方面,高职院校培育的学生难以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与平台;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面对众多求职人员,难以找到满足职业活动情境挑战的适格人才。这种矛盾和尴尬,究其本质是供求之间的矛盾,是劳动力供给方(学校)与需求方(企业)之间的矛盾。高职教育中,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实现供需双方更具针对性、更为有效的信息和需求对接。为此,校企双方首先需要以供需对接作为合作的契机与出发点。我国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定位于培养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突出社会适应性、灵活性和区域性特征是其人才培养的特点表现。为此,高职院校依据所在区域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灵活自主地进行专业设置,以满足和适应
[4]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要求。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培育的人才能否满足职业活动实践的需要,并不能由学校自行评价与衡量,需要交由企业进行评价与反馈。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依据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展开,并依据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遵循科学有效的学习理念予以实施。以开放心态进入一线调研,界定职业活动实践所需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应该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在供需对接环节,职业院校需要做出主动、积极、贴近实践的行动努力,对企业一方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做出界定。校企双方的需求沟通,会促使企业对自身人才需求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与思考,进而在后续合作过程中获得更直接、更具针对性的人才供给。通过供需对接的长期博弈,基于职业活动实践内在需求进行课程设计的高职院校,可以为其锁定的目标行业、企业提供更具实用性、针对性的职业技能人才供给,进而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内缓解并最终解决教学与实践、培育与需求脱节的现实矛盾。可见,供需对接是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逻辑起点。
在校企合作模式构建过程中,充分发挥政策层面的引导与激励作用,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激发学校与企业进行供需对接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校企双方的良性交流机制与平台,有助于促进供需对接环节的顺利进展。
[1]
二、高层互动
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离不开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高层领导的良性互动。高层领导对组织资源具有无可替代的支配作用,对校企合作的意愿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校企合作这一全新培育模式与协作机制,必然面临诸多全新挑战与困难,需要来自双方高层领导的全力协调与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推进深入、持久的实例,毫无例外地揭示出来自双方高层领导的鼎力支持与全力推进,如此才能最终克服中间出现了各种障碍与困难,步入正轨,获得合作成果。发生在笔者身边的几个见到实效的校企合作实例,正是由于校企双方高层领导认识一致、协调有力,形成了彼此理解、相互信任的高层互动机制,为扫除合作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奠定了良好基础,才最终获得了互利共赢的合作效果,校企合作模式才最终得以落地生根、结出果实。
校企合作模式实质是在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中通过利益协调得以形成的。校企合作模
[6]式的构建离不开机制创新,离不开共同需求、愿景的构建与协调,离不开战略层面的设计与安排。而这一切,均需要来自高层领导的互动、协调与共同规划。可见,基于校企双方战略视角,在高层互动基础上,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是校企合作模式得以形成的重要环节。以高层领导为核心,成立校企合作项目协调小组,负责校企合作模式各项事宜的协调与推进工作,有利于整合双方资源,协调合作各方在利益诉求、人才培育层面的需求,发挥各自优势与专长,是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可行选择。
三、人员交流
校企合作模式要取得深入推进和良好发展,核心和关键是推进校企双方人员的深度交流。在高层互动框架下,制定措施鼓励校企双方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构建校企资源互通渠道,[7]有助于促进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
近年来,企业导师、双师模式成为校企合作深度推进的表现之一。构建机制,为职业活动实践一线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用人单位人员,提供在职业院校承担课程设计、职业活动认知及课程实施等相关职责的机会,发挥其职业教育领域在企业导师的作用和影响,有助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度推进,为职业教育添加实用性、应用性的鲜活特点。当然,企业导师要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还需要在教学理论、理念与技巧层面,做出相应调整与改变。企业导师制度的建立与推进,对学校一方具有极大合作价值与意义。合作贵在双赢,采取有效措施,设立相应机制,引导学校教师到企业一方兼职实践,将自身专业所学与企业经营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为企业一方提供专业建议与知识支持,则有利于企业一方从感性运营实践中获得更多理性思考,形成更科学、更规范、更具宏观视角的经营理念与模式,具备更强竞争优势。从一层面上讲,构建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平台的人员交流机制,对企业一方可彰显更大合作价值与意义。校企合作模式下,构建校企双方人员交流的有效机制,有助于实现合作双方更深入、更紧密的利益协作,实现校企合作机制的持久运行。
人员交流机制的设立,是校企合作模式有效运行的关键路径。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模式之初,学校便将校企深度合作作为突破职业教育封闭瓶颈的核心课题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寻求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进行供需的有效对接。在严格筛选的基础上,选取与学校专业紧密相关、具备一定实力与影响的行业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高层互动,构建良好合作基础,进而通过聘请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合作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创新课程设计与实施,将来自企业用人一线的用人需求更深入、更全面地带入到学校的课堂教
[5]学中,以有效增强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性。此外,学校还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优秀教师进驻企业,通过挂职实践与实地调研,在挖掘企业用人需求、界定人才培养方向的同时,注重发挥外派教师的专业特长,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等智力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多合作利益。可见,外派教师通过企业挂职实践,获得了全方位、近距离观察职业活动实践的机会,可以更深入、精准地界定并把握来自职业活动实践一线的用人需求,进而通过对感性认知的深刻梳理与加工,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促进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改革。同时,还可以通过向企业提供咨询与培训等智力支持,在企业这一广阔平台验证自身所学,彰显更大社会服务价值,从而增强教师这一职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更好地激发其教书育人、提升业务水平的信心与动力,对教师学习与工作动机形成有效激发与强化。
四、合作共赢
校企合作模式能否有效构建与健康运行,关键是看合作双方能否通过合作获得收益,能否实现双方合作共赢的利益诉求。某种程度上讲,合作共赢是校企合作模式的立足点和价值归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8]纽带。构建合作共赢的利益机制便成为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目前, 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合作关系主要靠“关系和信誉”
[9]建立、维系, 未能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致使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推进遇到瓶颈与困境。究其根源,与校企合作模式未能深入推进到合作共赢这一核心环节紧密相关。职业教育领域中的校企双方,分别承担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职责与角色。唯有合作,才能实现有效的供需对接,一方面为高职院校提供实用性、针对性的人才培育指南与参照,进而确保高职院校培育的人才能够在职业活动实践中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与平台;另一方面为企业一方提供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适格人才支持与保障,为企业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层面的竞争优势。可见,通过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有助于达到双方不同的利益诉求,进入合作共赢的理想境界。校企合作能否具备生命力, 能否健康运行,取决于
[10]合作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 取决于能否构建合作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五、结语
供需对接揭示了校企合作的动机根源,高层互动构建了校企合作的基础与框架,人员交流铺筑起校企合作模式运行的核心道路,合作共赢彰显出校企合作模式的终极归宿。四个步骤,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共同构成校企合作模式从启动到运行、进而再到深化发展的实现路径,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内生系统。校企合作模式下,基于供需对接、高层互动、人员交流、合作共赢四个环节的实现路径,有助于在不断演变发展的职业活动实践背景下,达到人才培育与企业运营的和谐匹配,实现社会促进就业、企业赢得竞争、人才获得发展的终极目标,让社会、企业和劳动者个体三个层面的共同受益。
第二篇:浅析校企合作模式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析校企合作模式
浅析校企合作模式
[摘要]近几年,职业学校对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越来越重视,从初期的输送毕业生到现在的合作开发课程迈进了一大步,尽管如此,学校并不满足,希望进一步深化合作,拓宽渠道,提升其顶岗实习的内涵。由于会计与审计专业的特殊性,企业出于安全和成本的考虑,不愿意提供顶岗实习,因此本文从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顶岗实习实际情况出发,介绍了会计顶岗实习的方式、组织管理、学生体会及能力的改变等作翔实介绍,并提出存在的困惑,以期能在以后的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培养目标的确立,教学效果评价的更新等诸多方面起到正确指导的作用。
[关键词]会计与审计专业;顶岗实习;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195-02
1前言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新的一轮教学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以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强化课程改革,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的需求,正在成为职业学校的发展目标。
顶岗实习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很好的把握,才能体现其实际意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工作中一定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以及敬业态度,会计部门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机构,对其从业人员一定要有很高的素质要求,严谨的工作态度。会计人员要对数字有一定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弥补会计核算过程的不足;同时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会计部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门,对下要收集会计信息,对上要汇报会计信息,对外要与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搞好关系。在和各个部门各种人员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沟通方法,协调好相互间的工作关系,工作最重要具备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针对会计专业的特殊要求,结合我校校内实训基地及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从2006届审计与会计专业开始到现约500人学生在学校领导关心和支持及多位会计教师的指导下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单位范围包括汽车行业、服装纺织业、制药业、医疗卫生、电子行业、建筑行业、造纸行业、旅游业以及商品流通等大中型企业15个实习点;实习内容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树立诚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同时熟练掌握企业会计操作的全部技能,包括:各种账簿的设置,各种原始凭证填制方法,对各种典型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各种账簿的登记方法,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及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培养学生分工协作能力;提高在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条件下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
每个实习生都在实习前制订了一份详细的实习计划,实习期间每天写一份实习日志,实习结束后根据自身的实习情况写一份详细的实习总结。每个实习点都对实习生做出了实习鉴定(实习单位盖章有效),在鉴定中对每个实习学生做出了客观评价,450余名学生单位实习鉴定成绩全部合格,其中有50人被评为“优秀实习生”。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达到了教学预期目的。学生在学校与社会角色转换关键时刻,实习环节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同学们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顶岗实习采取集体联系、分散实习形式,实习单位覆盖面很广,实习企业总体核算水平也比较高。实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采取的实习方式
一般实习单位都采取指定人员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双重任务。他们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同学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3有效的组织管理
实习指导老师经常深入实习单位,检查和指导实习工作,协调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前,系部在每个班级开了实习动员会,阐明实习大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老师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及评定工作,参加实习交流会,完成实习总结报告。指导老师平均每周至少到实习单位和学生及企业交流一次。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不仅指导具体工作,还无私的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经验。
4提高了工作及社交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参与企业财务岗位的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善于经常做工作总结。工作中坚决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工作要未雨绸缪,努力做到更好。坚持学习,不仅学到会计有关的知识,还学到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其他知识。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沟通能力,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有吃苦的决心、平和的心态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作为一名新人,平和心态很重要,做事不要太过急功近利。多观察,多听,少讲,不说与工作无关的内容,多学习别人的艺术语言和办事方法。
5改善了校企关系
实习前后实习老师专门拜访、答谢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后系里向实习单位发出感谢信。实习学生积极配合企业工作,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绩效对企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校企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6实习收获丰富
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水平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一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有可能促成就业。四是为以后的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
7实习体会深刻
返校后在每个班级都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既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的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对就业应聘以及将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尽管同学们通过系统的、完整的会计核算岗位的实习,但是由于实践时间较短,学生们共同的体会之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从原始凭证的识别、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以及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等都需要宽泛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有的单位工作专业性较强,学生下班回来找书找老师求教,其他实习点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遗憾学习时不够努力刻苦。一个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同学们都希望能多组织类似的实践活动,以系统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增强实践能力。我们下一步计划适当增加实践时间,使以后的学生能够有更长的参与实践时间。在2008年已将财务岗位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存在部分问题,企业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针对学生实习态度不积极,虽然也安排学生进入财务岗位实习,但仍有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进入车间做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以后的实习安排中调整实习单位,让学生能真正的在财务岗位开展实习。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从实习中了解到,目前社会需要大量的会计人才,可是,现在会计学生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客观表现为企业一般招聘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其实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人才,这里折射出来的是:应届毕业生不算是人才。我们不能改变招聘条件,只能使自己成为人才。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人才,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我们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使学生能够在进入企业前成为企业肯用、能用的人才。
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得以运用,锻炼了能力,增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长了才干,为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经验,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在当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强的情况下,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全方位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学到有用、够用、实用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张俊美.学校与企业——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最新【精品】范文
第三篇:校企合作七大模式
校企合作的七种模式
南京信息技术学院张旭翔、王钧铭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一期撰文《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中指出: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实现与经济融合的必由之路,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要素。
一、校企合作的七种模式
1、“企业引入”模式。由学院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学校,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得到了学校在厂房、技术及技术工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学校获得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参与技术开发等机会,取得了生产与教学双赢的效果。
2、“设备共享”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提供设备,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进行生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双方的设备兼具教学和生产功能,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3、“技术推广”模式。由企业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企业产品),以学院教师为主体针对本院学生及社会人员开展的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培训。通过这种合作,学生获得了最新的技术培训,掌握了先进设备的操作技能,而企业则达到了发展潜在客户的目的。
4、“岗位承包”模式。学院承接企业生产流程外包业务,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开展生产活动,教师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学生交替进行顶岗工作。通过这种合作,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而学院的师生都得到了真实生产的锻炼。
5、“校企共训”模式。将企业的内训机构引入到学院,学院免费提供场地和设备,双方共同组建“捆绑”式培训团队,为企业员工和学院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这种直接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培训师资的模式,使学院的课程能紧跟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同时扩充了兼职教师队伍。
6、“培训移植”模式。移植跨国公司的员工培训项目,由企业提供设备及教师培训,教师取得企业的资格证书后,为企业培训员工,同时面向学生实施“订单式”培训。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校不仅在设备、技术上获益,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7、“实训承包”模式。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师资,在校内建设仿真实习场所,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同时承包学院的相关实训课程。
二、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点
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通过合作和“订单”培养,优先获得适用的高职毕业生;利用学校的设备、师资和场地,进行员工培训,降低内训成本;借助学校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工艺的改造;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在学校里推广企业的产品(新设备),培养潜在的客户等。
高职院校要善于分析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在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开拓渠道,充分挖掘学校在场地、技术、设备、人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以赢得企业对于教学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实现利益“双赢”的合作才是长久的、稳定的。
三、深化校企合作的着力点。一是寻求更为全面的校企合作。二是寻求更为深入的校企合作。三是寻求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建立。
第四篇: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从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浅谈我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摘要: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职业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而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实现与市场接轨的重要举措。校企业合作办学模式是我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校企合作,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我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办学模式;班级企业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初高中毕业人数逐年减少,职业学校生源相应出现严重的滑坡,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与以前大有不同,教师的共同感受是学生比以前更难教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情绪比较严重。这与进一步大力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培养初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相违背,因此,改革办学模式,更新教育理念是职业学校前进的方向。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目前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校企合作从理念上不容置疑,但在实践上却难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学校所处的环境、专业的设置、双方合作的主动性、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校企合作的内容、层次、形式、途径及程度等方面也必然有其特殊性,合作形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校企之间虽然签订合作办学的协议,而真正开展实质性合作的学校比较少,况且协议的内容多为松散式的合作意愿,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
尽管国家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明确表达,促使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约束力和驱动力,在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标准制定方面难以得到行业、企业制度化的参与。
(二)从企业看“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主要原因是一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都很难满足企业需求。学生在从“学生”到“员工”的思想转变过程中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随便离岗离职,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生产;职业院校对实习学生疏于管理,学生在实习中自由散漫,因此,企业普遍反映 的问题是企业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风险太大,学生在实习操作过程中出现意外,公司要承担所有的责任,这是公司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导致校企合作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从职业学校看“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受办学成本高、资金投入不足、社会认可度低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职业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念无法跟上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缺乏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学校没有让企业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让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评价和课程评价机会更少,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很少,很难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综合以上因素职业学校难以培养 “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在学校看来花大力气培养的学生无偿地“送给”企业,结果还受到企业的冷遇,双方的合作呈现出严重的不对等性。
以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难以广泛、深入地开展。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和尝试,深刻地理解“面向企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这一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根据我校与宁波技嘉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望春园等众多企业多年来的合作情况浅谈开展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二、职业学校应该主动“走出去”和“请进来”
我校与宁波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从2007年秋开始,主要是学校领导积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主动与企业联系、沟通,并多次考察企业实力和管理水平,感受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学校与企业的进行有效沟通,根据企业当前和长远所需人才要求,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时充分征求企业的要求和意见,形成开放办学,实现学校与企业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对接。
我校主动“走出去”迈开了校企合作成功的第一步,学校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出发点,在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设置、课程和教材调整、实验室的完善,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时,我校积极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企业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并就合作的细节进行设计、沟通和谈判,最终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与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主板维修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等专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同时让企业明确认识到我校办学的实力和技术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并全力支持和配合与我校合作的各项工作。企业在2007年底及时把2008年人才需求信息传递给学校,帮助学校规划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和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派遣技术人员到学校作兼职教师,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进行就业指导,2008年3月正式接受我校第一批106位学生顶岗实习,学校派出我为实习带队教师,在与企业共同管理学生的同时,学习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计算机主板维修方向和维修技巧等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回校后对教学定向、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课程建设、实验室的进一步完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班级企业化的管理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校企合作促使企业对实习学生的高标准培养
企业对培养实习学生维修计算机主板的能力非常重视,在校平时学习比较松懈的学生对待学习都非常的认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上升了一个台阶,企业对实习学生的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责任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动手操作能力。
企业对实习学生采用的培养模式对于学生的培养和管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校部分专业推广了这种教学和管理模式,在学生和教师的眼里,学校就是企业,班级就是企业的一个车间或部门,按照企业严格的制度管理约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或者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单独或者分组完成某一个项目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校企合作加强了我校“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校企合作项目更好的开展,就要求学校要有一支既熟悉理论知识,同时掌握企业先进的管理和培训模式、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产品加工和生产的工艺流程,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三师型”教师队伍。在新技术的掌握上、项目课程设计和校编教材的开发、教案编写上,我校每年暑假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面,加深对企业实际工作的理解,锻炼和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水平,确保教学水平和技术能力超前企业水平,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第一线的生产实践,使教师感受企业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及工作责任感,感受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这样可使教师既承担理论教学,又能承担实践性工作,将企业文化和
管理模式融合到教学中,快速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的“企业化”水平和实践技能,优化“三师型”教师队伍。
五、推行学校班级管理实行“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随便离岗离职,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的培养不够重视。为了使“学生”尽快转变为企业的“员工”,学校鼓励专业教师、专业班级班主任下企业学习,让教师了解企业的文化制度,提升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实行班级企业化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实质上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实行班级企业化管理是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适应社会、适应竞争、实现三自管理为目的的创新管理模式,使学生在学校不但能够学好文化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业道德,适应企业制度化的管理,吸引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对文化、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从中领悟企业精神的内涵,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工作纪律观念,并积极调动学生干部有效地管理好班级,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一种美好向往,促发他们对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一种渴望。“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可以突出学校的特点,在班级管理中,将班干部改为企业干部职务,比如“班长”为“经理”,“副班长”为“经理助理”,“学习委员”为“技术部长”等,提升班级班干部的管理能力,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
六、学校按企业要求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在校实训实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达到企业的要求,“顶岗实习”须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学校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的日常行为规范并进行严格的管理,采取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学生“顶岗实习”岗位技能训练水平和生产安全,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烹饪专业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设备、工具、环境开起了实习餐厅,烹饪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变成了“厨师”,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菜谱加工出有形的“产品”,酒店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成了“服务生”,按照酒店的高标准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吸引了不少学生和老师光顾,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提升了学生的管理能力、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我约束意识和团队精神。学校完全做到了将学生、学校、企业、社会有效地联系起来,与社会、企业的发展接轨,真正让学生能够“走”得出去,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对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总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蕴涵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结合我校成功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采用校园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和校企合作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摆脱学校教育的单一管理体制,建立起面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学校管理体制,克服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经营,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从而实现校企双方真正意义上的互惠共赢。只要我们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不断“上下求索”,认识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刻意义,努力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尝试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就一定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
[1]刘素婷,论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6);
[2]徐洪波,袁晓建.探析校企合作共建的双赢特征和发展思路[J].交通企业管理,2006,(2);
[3]霍晓光.校企合作 产学互动 订单培养[J].中国培训,2006,(2)
第五篇:校企合作模式1
烹饪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多年来文登职教中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实现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上,有了新的突破。烹饪专业是学校的传统特色专业,多年来,该校烹饪专业一直坚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坚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路子,烹饪专业招生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近几年来改变了原来与企业合作松散型、单个型、“放羊式”的状况,使烹饪专业的校企合作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做法是:
一、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多对多”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三制”原则
(1)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三重转变:从与单个企业合作,到与企业群合作;由简单推荐就业,到“订单式”培养;由校企合作,到校企合一;
(2)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过程管理: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成立校企“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制定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实行专业带队教师、企业指导教师、辅导员构成的“三位一体”学生管理模式。
(3)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三结合”新模式: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教学模式,把学校与企业合作深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资源利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甚至产品的合作生产等层面。通过校企合作,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准确地确定培养目标,科学进行课程设置和调整。
二、校企合作采取的主要形式
(一)“利用假期,工学交替”模式
根据学校烹饪专业学生多、班级多、校外基地多的特点,利用学生寒暑假,和众多的餐饮企业积极联合配合,增加学生的校外实习机会,既提高了学生的烹饪技术,又增长了社会阅历,丰富开多了眼界,为更好地完成学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引入企业资源,依托真实职业环境,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同步培养”高技能人才。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践和优化“做中学,学中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利依托烹饪协会、餐饮协会,与多家四星以上宾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合作开展对烹饪人才需求情况分析,确定厨房岗位工作过程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实现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用。
(二)“顶岗实习,联动就业”模式:
学生在完成校内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外,学生至少要安排一年的下企业的顶岗实习。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成立校企“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制定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实行专业带队教师、企业指导教师、辅导员构成的“三位一体”学生管理模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顶岗实习与学生的就业联动,实习企业往往就是学生将来的就业单位。在实习期间,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也对企业进行选择,在双方满意的情况下,实习结束就签订就业协议,留任企业工作。近几年,实习就业联动率达60%以上。
目前,烹饪系顶岗实习就业联动企业有29家。
(三)“校企合作,产、教、学、研一体化”模式:
烹饪专业坚持走“产教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把学校与企业合作深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资源利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甚至产品的合作生产等层面。通过校企合作,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准确地确定培养目标,科学进行课程设置和调整。
(四)“企业冠名,订单培养”模式
职业学校试行企业冠名班,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目前,烹饪系已有北京科力淮扬春企业和摩登经典两家企业冠名班级。
(五)“企业投资,校内共建仿真实训基地”模式
烹饪系与海泰庄园达成深度合作项目。企业是以经营休闲饮食为主的一个大型企业,在全国已有很多家连锁店,该企业实力雄厚、发展潜力大,每年以增加30个连锁店的速度扩张,各连锁店特别需要厨师长和店长的人才。烹饪系与该企业进行多方面的合作,首先是该企业在烹饪系建立一个冠名班级,冠名班的培养方向是该企业各分店的厨师长和店长,该企业每年可为冠名班提供不少于十万元人民币的助学和奖学资金,并帮助学校建立一个设备不低于20万元的实训室,该实训室主要用于冠名班企业培训学习所用,其他班级也可使用;烹饪系每年必须保证为该企业提供一个烹饪班(30-50人)的实习生到该企业实习锻炼。此项目今年2月份就开始实施。
(六)“开门办学,为企业开发服务项目”模式
烹饪系本着开门办学的原则,为社会餐饮企业提供最佳的人力支持、智力支持和科研支持,竭诚为社会餐饮企业服务;同时在与企业合作中,也不断提升自我,丰富教学资源。
合作原则:校企合作 互利互赢 携手并肩 共同发展
合作项目:
1.参于餐饮企业的经营,为餐饮企业的经营出谋划策:提供金点子、好办法,为餐饮企业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把脉,排忧解难;
2.协助企业营造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设计企业理念、口号、店训、店标、店徽、店歌,出版企业小报;设计菜单菜谱等;
3.为企业输送厨房生产的实习生、毕业生;
4.为企业采取多形式、多内容的员工培训;
5.为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技术援助;举办各种形式的美食节;
6.为企业训练参加各类烹饪大赛的金牌选手;或以企业的名义组织参加各类烹饪大赛;
7.为企业加工饮食产品、半成品;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场所和研发技术支持;
8.为企业编写出版企业书籍、特色菜谱、企业论文等;
9.为企业承包厨房生产;
10.其它。
(七)企业文化进校园,资助教学促改革
烹饪系与中国生产调味品最大的企业凤球唛达成深度合作协议,学校引进企业文
化和企业广告宣传,企业将资助烹饪专业的教学,包括部分实训调味品和教师工作服以及专业技能竞赛的资助等,为实训室的“7S管理’增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