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本站推荐)
浅析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
摘要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本文中笔者以典型性课文《森林里的绅士》教学为例,浅析了散文阅读教学的相关教学经验,以求为提高相关教学水平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散文阅读修辞手法亦庄亦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散文阅读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难题,要突破这一瓶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本文中笔者以茅盾先生的《森林里的绅士》(以下简称“例文”)课文教学为例,论述相关教学经验。例文课堂教学设计
笔者将教学重点确定在品味例文“亦庄亦谐”――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讨论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前15分钟笔者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同时进行相应的思考:
(1)划出文中写豪猪“绅士风度”的词、句子。(2)思考本文语言采用了什么手法?(3)作者纯粹是为了写豪猪吗?其真实的写作目的是什么?(4)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接着,用10分钟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笔者请几位学生发言,讨论以上四个问题。最后,归纳总结。例文之语言特点
2.1用反语使语言具有幽默、讽刺的效果
文中使用许多加引号的词语,在上下文中,这些词语都是作者对其本身意义的活用,被赋予了特殊含义,或反话正说,或寓谐于庄,不仅使文章幽默风趣,可读性强,而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增加了批判的力量。分析文章里的关键句或词的含义是高考中传统的题目,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把握词义、句义才能准确作答。①
2.2运用拟人方法,让人读了亲切自然
本文虽然篇幅不长,却综合调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其中拟人方法的运用尤为成功。无论是描写豪猪的形态、动作等外在特点,还是揭示豪猪绅士风度的内在本质,作者都充分使用了拟人方法,十分精彩。这种把动物人格化的拟人方法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审美性,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②
2.3运用比喻的手法,更生动形象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如作者把豪猪的特殊刺毛比喻为“特别的长毛大衣”和“救生衣”就非常形象,也极为贴切。③总之,由于本文采用了反语、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不仅使文章幽默风趣,生动形象,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亦庄亦谐。高考中分析句义时不可忽视句子的修辞手法,这对准确把握主题有重要作用。例文的写作手法
3.1象征手法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如例文中实写豪猪的“绅士”风度,作者以有形的豪猪之刺衬托无形的绅士之刺,深刻地揭示了绅士们虚伪狡猾的丑陋面目;同时,绅士与豪猪本无关联,文章却认为绅士们摹仿豪猪,而且“青出于蓝”,从而对现实生活的绅士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表现了作者对绅士们的憎恶和轻蔑。文章第九段再次以豪猪比拟绅士,形象地刻画了“可敬的绅士们”无病呻吟的丑恶嘴脸,深刻揭露了他们装腔作势虚伪透顶的丑陋本质。④
按照一般理解,从容持重、雍容大度的绅士风度是令人景仰的。然而,作者通过对森林绅士豪猪生活方式的描写及其种族命运的揭示,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这种“典型的绅士式的”生活方式后面的巨大忧患:过度的懒散悠闲最终必将导致种族灭绝的悲惨结局!对此作者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态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严酷的现实,加入竞争的行列中,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无敌于天下,使我们的民族兴旺发达,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2虚实结合
本文实写豪猪,实际上在给某些“绅士们”敲响警钟,深刻揭露了他们装腔作势虚伪透顶的丑恶嘴脸,对他们懒散悠闲,不思进取,缺乏忧患意识,缺乏竞争力给以无情地鞭挞,给我们留下深刻的人生思考。状物散文中,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也是高考中常选考的一类文章。通过以此文为例抓住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的探讨,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及辛辣的讽刺意味;通过写作手法的探讨,又深刻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领会了文章的中心;同时又教会同学阅读状物散文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对于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大有好处。
第二篇:高中语文散文单元教学设计思考
高中语文散文单元教学设计思考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应改变教学中机械、呆板、繁琐的教学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灵活运用教材,让教材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真正成为学生实际的学习材料,寻找久已失去的语文乐趣。
第三册第三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散文,共有四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泪珠与珍珠》。
四篇课文,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有高妙的艺术性,其风采与魅力难以一言尽叙,值得认真诵读和鉴赏。但另一方面,散文,既没有小说那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诗歌那样动人的韵调节律;它所写的,常常是作者平日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感思,构思不拘一格,行文又信笔而书。学生在预习时反映对这些课文毫无感觉,现在的学生对小说和诗歌都很麻木,让他们爱上散文,确是难上加难。
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感叹:“越美的文章越难上。”对于教材提供的文情并茂的散文佳作,怎么教才能充分展示文本之美,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这是一个难题,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在这个单元散文教学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
散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创设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激发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本。
1、“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如《故都的秋》的导入:请同学们想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抒写秋景的?比如说,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绘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绘秋景的?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生机的?”随着这一串提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背诵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文,唤起了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就呈现在眼前,这时再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朗诵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故都的秋景的。
如《道士塔》的开讲:利用课件,展示敦煌及莫高窟的图片资料(佛像、壁画、曲子词等),告诉学生这只是敦煌文化的沧海一粟,让他们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既而指出一个现状“中国的研究者如今只能一次次从外国博物馆购买胶卷”,在学生感到诧异时提出“谁之过”,使学生产生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
2、对这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我们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或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
如《故都的秋》中品味“秋晨静观”这一环节,让班德瑞的音乐萦绕始终,营造出悠闲、恬静的氛围,教师深情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在音乐中边听边联想,边读边品味,无需多讲解,学生可以在音乐声中联想、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文字的内涵。
3、用背景情境——展示与文章相关的事件、历史背景、时代特色、作家生平等材料,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如《记念刘和珍君》上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读本中的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和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让学生了解“三一八”惨案,了解刘和珍这个人,对于我们解读《记念刘和珍君》,有很大的帮助。
如《故都的秋》的教学中,介绍郁达夫生平经历,知人论世,通过对背景的了解,学生感受到郁达夫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对《故都的秋》一文的影响,很容易沉浸到“清、静、悲凉”的气氛中,与作品产生共鸣。
二、品味语言
散文本来就是文学语言的范本,课本所选的又都是名文,字字珠玑、声情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古罗马文艺批评家郎吉弩斯说过:“就真正的意义来说,好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由此可见,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美尤显必要。
本单元学习课文语言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诵读、默读、抄写、批注、选词、填词、仿句、改句等。
如《记念刘和珍君》可用改写、比较的方法来揣摩语言,以第四部分第一段为例,可以把这一段的虚词去掉让学生朗读,再读原文,一对比,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虽然意思相同,但情感内涵相差甚远,从而体会到大师语言的精深之处。
如《故都的秋》,在找出五幅秋景图后,可采用反复品读批注式――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爱、觉得最有意味的段落、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勾画、批注,把这些句子、语段标划下来,作评点,写感悟,然后全班交流,以赏析的形式深入课文,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提升性指导。
如《道士塔》,可以设计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单独成诗的句子,例“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一个民族的伤口在滴血”等,反复诵读。通过寻找散文中的诗句来体会本文语言诗化的特点。
三、鉴赏情感
人们一贯认为,散文是作者个人的自叙传,也就是说在散文中最能见到作者的本来面目、真实面目。所以鉴赏散文,要揣摩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内涵、来由和线索,发现作者的独特的情怀、抱负和气质。
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深入体会散文思想情感的有效途径。
“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怎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时,唯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学生从一个旁观的毫不相关的角色引导成与作品之中的人物、内容息息相连的角色,才能深切意会到作品中思想情感。
如《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提出这样的假设:“如果“微笑”“和蔼”的刘和珍是你同学和朋友,她去请愿被杀害,还要受诬蔑,你内心会有怎样感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到鲁迅的悲愤之情。
同样是《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在教学最后设计这样一个讨论题:请以刘和珍、鲁迅和一个现代人的身份来思考请愿的意义。学生讨论后认为:
刘和珍:“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民族没有自由、独立的情况下,何谈个人的生命价值和自由追求,请愿在当时有积极作用,值得。
鲁迅:请愿对于人类历史的进步来讲是无谓的牺牲,但在当时可以激励民众。
现代人:应当改进运动的方式,使生命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讨论中,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换位思考,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
如《故都的秋》中设计“如果是让你来写故都的秋,你会写些什么?作者为何不写故都的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而写寻常巷陌中随处可见的景物?”体会郁达夫平民意识,忧郁而优美的情怀,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
如《道士塔》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两个自读思考、讨论题:
1、敦煌的罪人到底是谁,是王道士,中国官员,还是洋人?如果你是他们,在当时,你会怎么做?
2、如果给你非凡的神力,穿越时空拦下车队,敦煌的文物你将让它走向何方?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不难发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复杂性,不难体会浸透在文中的历史意识、文化气息和爱国精神。
如《泪珠与珍珠》教学中可以设计:
1、这些眼泪分别为什么而流?
2、结合你的感受和亲身经历,谈谈对书中这些眼泪的看法。
借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交流彼此心声,读懂文中几种泪水的包含的情感,感受琦君怀乡之情和深邃的爱心。
以上是我在这个单元教学中一点粗浅尝试和一些具体的做法。散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绵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散文与诗歌阅读
散文与诗歌阅读
1、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备课资源,所以不从教学常规来谈。
2、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选取一个比较小的角度来谈。
3、有些问题思考的还不够深入和缜密,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4、我的谈话主题是:高中语文第三册古代诗歌与散文解读教学
二——六
先:我们先一起来看新课程标准:阅读目标、阅读教学和阅读评价中的一些文字。
后: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并列,阅读重视的是理解。
阅读:理解与鉴赏(有的阅读学将阅读作为一个大的概念,包括了理解和鉴赏。)
文学阅读需要做两件事:第一是理解,第二是鉴赏。对于某篇文章要了解其中的各句各段及全文的旨趣,这是属于理解的事;想知道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这是属于鉴赏的事。(《叶圣陶集第十六卷》)这第一步便是理解,第二步则是鉴赏。
七、解读与理解
1、理解的价值。理解是从自身活动和外在世界中获得意义。人在理解中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失去理解,人生变成一片无意义的阴影。理解是构成人存在的一种基本状态。狄尔泰说,自然需要说明,人则必须理解;理解是在你中再发现我自己。
2、解读的价值。理解借助语言文字表达流露,成为解读。所谓意义解读,也就是人际之间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解释。一旦失去了对意义的探求与表达,人自身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勇气,也就丧失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3、文学的解读是两个视界的融合。文学作品有它自己的世界,解读者也有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在解读者的理解中发生接触后,融合为新的世界——意义。真正的理解没有随意性,总是受到两个视界的限制,一个是作品的视界,一个是读者或解释者的视界。八、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
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
九、语文文学解读是针对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教学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而既遵循文学解读规律,又遵循教学规律。
文学作品意义的丰富性和解读过程的个人性使解读产生的意义必然是多元的。文学解读教学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自主解读的基础上平等对话,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存留己见;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培养文学解读能力,形成多种解读方法。
十、文学解读深受解释学的影响。传统解释学理论认为,解释的目标是恢复作者原意。由于读者与所要理解的对象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中,这就要求读者克服时空距离,摆脱历史的成见,以求保持解释的客观性。现代解释理论认为,解释的目标是出于现代的需要,解读的时空距离无须克服,而是要利用它,因为意义是在时空距离中展开的,既可看清自己,又能看清前一代人;成见更无须摆脱,正是它使理解的历史性成为可能,开拓出新的意义领域,意义的创造是读者参与的结果。文学解读也先后出现了三种理论: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
用心爱心专心 1
作者理论认为:解读就是恢复作者原意。要恢复作者原意,可以有两种途径: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语法解释就是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桥梁,以理解作者原意。这里的语言文字是指作者生活的时代的共有的公众性的语言文字和作品所给定的具体语境中的语言文字。语法解释又被成为“客观”的解释,因为它抹去了读者的思想个性,试图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桥梁,以理解作者原意。心理解释就是通过重建作者的心理个性和历史情境,来恢复作者原意。这就要求解读者排除自己的思想观念,牺牲个人的见解,消解自我,悬置自我,超越时空的间隔,实现自我和作者的心理转换,重建作者的精神世界。
文本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自生的,与作者、读者无关,它蕴含在文本的语言符号和结构中。海德格尔说:“艺术家比起作品来是微不足道的,艺术家犹如一个个通道在创造过程中,作品诞生了,通道却消失了。”解读文本就要分析它的基本结构,了解它的基本层面,并在各个层面上理解文本意义。
读者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读者参与阅读的结果。解读过程是读者参与文本创作的意义再生的过程。即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一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同时将自己的认识注入文本,扩展了文本的意义。朱光潜曾对读者的作用作了如下论定:读诗就是再作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感情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
十一
三种解读理论对文学解读可以有这些启发: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来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或蕴藏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具体语境的理解来揣摩文本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来理解文本意义。
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来创造性的理解文本的意义。
当我们尝试用这些方式来理解文学文本时,呈现给我们的意义一定是丰富的、多元的,那么也就意味着文学解读在本质上应该解读出多元的意义。
根据这些启发,我尝试从三个方面形成解读的思路和相应的解读方法。
三种解读思路和方法之间也并不是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可以交叉。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的特征,侧重于某一种解读思路和解读方法。
十二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尤其需要通过理解作者来深入理解文本,尽量做到知人论世。对于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有必要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和精神世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往往会在进入文本之前,简要介绍作家的相关内容,对作品的意义形成暗示。这种介绍很难让学生贴近作家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意义暗示也会抑制学生的自我理解。我们可以尝试其他的方式,使学生走进作家。比如直接让学生阅读古代传记或当代的与古代作家相关的作品,或者利用视频资料了解作家的故事。这些活动可以安排在学生初步接触文本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了解作家,从而纠正误解、深化理解。
在解读屈原的《离骚》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屈原。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连环画:屈原的故事
《屈原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提示:该文从历史的纵深角度阐述了屈原的思想人格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对中国文人性格的影响。
通过解读作者世界,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作家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汲取到作家精神世界中对我们依然有益的文化品格。
十三
个人的文学解读是读者个人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解读产生的意义由读者和文本这两极来决定,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解读由教师和学生的对文本的公共解读来完成。这种公共解读是老师和所有学生在个人解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交流,形成一些能被群体认同的公共意义。在教师、文本和学生的三极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均为解读的主体,但两种主体在语文文学解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教师是解读活动的先行者。在进入课内解读之前,教师首先应该已经对文本进行了充分的自主解读,结合各种参考资料,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了解他人的解读思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理解文本的意义;其次教师还要结合文本的特征,思考一些适应学生的解读方法,以供课堂上学生选用;另外,教师要考虑到学生整体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尽量为学生理解文本准备一些阶梯性的材料。作为解读者先行者的教师是带着理解和方法走进课堂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解是固定不变的,当他和学生一起再次解读文本时,也可能在学生理解的影响下深化甚至改变自己的理解。
教师是解读活动的组织者。在课堂的解读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文本的需要,设置恰当的解读情境,设计科学的解读环节,提供适当的解读方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作为解读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意识,通过解读活动,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还要尽量为学生的自主解读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一定解读方法的指导下充分的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的理解,并能够交流个人的理解。
学生在解读活动中是倾听者。学生首先要倾听文本,要结合个人的体验走进文本,透过语言层面,获得文本意义,这个意义是个人和文本的遇合,是学生的主动建构;学生其次要倾听教师,要努力从教师那里获取一些解读文本的方法,倾听教师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学生还要倾听同伴的声音,与同伴一起交流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这种倾听是有准备的、有选择的,并且能够促进个人发展的。
学生在解读活动中是言说者。学生有权利表达他对文本的个人理解,有权利反驳别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文学解读中的自由表达是学生生成解读能力的直接途径。伽达默尔说,在会话中存在意味着与他人一起思想,去向某个他人而回到自身。
十四
文学文本自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有了独立的意义和价值。解读者要理解文本的内涵,就必须深入文本,而不能仅凭对作者的了解或别人的评价来理解文本的意义。但是,如何深入文本,获取文本蕴涵的丰富意义呢?我们需要从文本意义生成的角度和层面入手,熟悉文学意义产生的途径,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文本。
1、外层意义与内层意义
从文本的意义结构来分,我们可以从外层和内层两个层面来解读文本意义。外层指由文字语言直接呈现的意义,内层指由文字意义指向的联系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所构成的意义。外层意义是显性的,能被所有读者所捕捉到的意义;内层意义是内隐的,需要读者深入文字之后去细心体味的。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指出作品意义“有隐有秀”。“隐者也,文外之重旨者也”,指与文外相联系的深层意义;“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指卓然独立于文字中警策之言,应是外显的意义。“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外层意义以明朗、鲜明、卓绝为佳;内层意义须以繁复、多义、深邃为好。
文学文本的意义结构并不必然的分为两层,如果作品本身不仅文字浅显、形式简单,而且指向明确,那么读者也未必要去煞费苦心的寻找内层意义。内层意义的形成往往与作者的用心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家的生平和创作的特定背景来揣摩;内层意义的形成还与作品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关,意义丰富的作品往往会运用隐喻、象征、借代、双关等手法,对这些表现手法的分析,会使我们收获新的意义。
《白马篇》:曹植
外层: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
内层:其实,这个游侠少年就是诗人梦想中的自我形象,诗中流露了诗人的英雄情结,展示了诗人的军人梦和对功名的向往。曹植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我们可以依据曹氏父子间的关系和前人的一些评论来揣摩出这一层意思。朱乾《乐府正义》说:“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也。”
李商隐《锦瑟》:朦胧诗
意象的叠加,构成一幅幅虚幻飘渺的画面:庄子梦蝶、杜鹃伤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外层意义几乎难以捕捉,只能揣摩这些意象的隐喻意义。
有人说,“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有人说,“此悼亡之诗也”;有人说,锦瑟“令狐家青衣名也”,有人说:诗写艳情,“盖始有所欢,中有所恨,故追忆之而作”;今人有说,“此诗伤唐室之残破,与爱情无关”;或说“是李商隐全面回顾毕生政治遭遇的”;或说,“《锦瑟》实际上是义山一生遭遇踪迹的概括”以及其他等等。虽然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概括地说是诗人写自己一生的遭际(包括爱情):
中间两联连用四个典故作隐喻:庄子梦蝶,喻人事变幻,转瞬成空。杜鹃伤春,喻往事可悲,内心伤痛。“沧海月明”,鲛人泣珠,喻旧情已逝,遗恨无穷。“蓝田日暖”,喻往事如烟,只留下朦胧的回忆。命运坎坷,功业未成,爱情遭受磨难,华年悄悄逝去,抚今追昔,只有愈加令人惘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这首诗有两层结构。
表层的结构,就是记叙的一个梦,一个游天佬山的梦。作者并没有到过天佬山,所有关于天佬山的描述都是一种虚拟和想象。
深层的结构则是隐喻了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就是对他42岁入朝为官的两年多生活的经历。这是对自己从年轻时代就开始了的“愿为辅弼”的政治理想幻灭的一个概括。
这表层的结构的虚和深层的结构的实可以很好的对应起来。表层的虚就是一个游山的梦,从思山、入山、到游山,梦醒,层次非常分明。而这对应着生活中的实的一面:正好与李白两年长安的思想历程相吻合。
2、核心意义与边缘意义
理解文本意义,可以着眼于整体,也可以着眼于局部。从文本整体获得的意义可以称之为核心意义、从文本局部获得的意义可以称之为边缘意义。核心意义相当于中心或主题,这种意义是读者对作品的概括性理解,具有一种核心价值;所以在我们的文学解读教学中,几乎成为必须实现的教学任务,追寻这种意义成为解读的目的,这种过分的追寻,使得一些边缘性的意义难以显现。边缘意义是从文本的局部语言中获得的意义,可以来自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文段;诸多边缘意义的合成才能产生核心意义,而核心意义往往有统摄着边缘意义,但是也会出现边缘意义逃逸的现象,即边缘性的意义是悖离核心意义的,这种现象是作者的思想矛盾在作品中的体现。
《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长期以来,历代文人多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浑身静穆的隐逸诗人。《归园田居》正是其仕宦情结与田园情结激烈碰撞而最后以田园情结获胜的精神产物。陶渊明曾受老庄、玄学、佛学等思想的影响,而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一拍即合,加上家境的衰败、社会的动荡、世风的陡变,使他产生了隐逸思想。他专注于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体现其生活的快乐和心灵的安慰,体现其生命的变奏,人生的变调;在田园生活中实现其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
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可为什么又会“误落尘网中”而且“一去三十年”,诗人走上仕宦道路真的是“误落”的吗?
陶渊明虽出生于没落士族,但处于封建时代,一般文人所追求的仕宦之途他也无法摆脱。他早年就曾以济苍生的壮志进入仕途,并应征出任江州祭酒,先后担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因此说他并非“误落”。之所以说“误落”,是对他无法适应官场生活,无法忍受仕途的污浊,无法施展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反省。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这首词虽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豪壮,豪壮情调表现有二:一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二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但词的最后一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壮志难酬的苦闷,与豪壮情调显然是不能吻合的。
这里其实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他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同时与和尚往来亲密,精通禅学。这样,在苏轼的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因此,在苏轼词中就具有了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
《琵琶行》
小序:“予出宫二年,恬然自安,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有人认为这句话应该反着理解,因为《琵琶行》里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境遇的:“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但我觉得两者都是真实的,是不同的情境中的两种感受。在远离朝廷的生活中,处于政治的边缘,心理上感觉自然会宁静自然得多,可是当听到琵琶女的京都之音,又油然升腾起被贬谪的伤痛,这两种感受会不断交织出现。
3、形象意义、情感意义与哲理意义
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意义呈现的载体是不同的,因此解读意义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寻找不同性质的意义。
以形象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形象意义,这类文本主要有小说、记人的散文;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情感意义,这类文本主要有抒情性的散文和诗歌;以哲理为主要表达方向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哲理意义,这类文本主要是哲理性的散文和诗歌。但是,这三种意义并不分散的存在于各种文体中,而是可以并存于同一种文体,同一个文本,读者要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多角度的解读文本意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流传千载的动人篇章,其中就蕴涵着这三个层次的意义。就形象意义而言,这首诗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一个是“谪居卧病浔阳城”的诗人;一个是古代出色艺人的代表,一个是古代正直文人的代表;他们的形象意义超越了个体,是整个封建时代中两类人的典型。就情感意义而言,“同是天
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更是超越了时代的普遍情感:由命运的相似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在坎坷的人生之途中聊以慰藉。就哲理意义而言,我们也可以读出这样的意义,人生的命运纵然无法把握,但在困逆中也不会永远孤独。
第四篇:高中语文散文优秀作文
高中语文散文优秀作文合集
导读:小编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语文散文作文》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中生都写过哪些散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以供大家阅读。
篇一 :唯雨入我心
雨声,仿佛是世界上最纯净的声音。
偶尔不尽人意。
走在校园的林荫小路上欣赏着雨,是如此的惬意舒适,没有压力没有烦恼。
曾经对于雨天实在没有什么好感,显得如此苍白又无力。
雨天,曾经不想外出,也不想说话,不想运动,冷寂的天气,回传动辄我的身体着凉。
晾晒好的衣服还没享受到阳光的沐浴就被打湿,心也跟着烦躁不安。
对雨天渐渐有着好感,还是在夏天的时候,也许是有人陪伴着自己看雨,两个人的欣赏,不匆忙,打湿衣服也不要紧。水珠顺着发缕滑过脸颊,引起一阵寒颤,但也温暖,只因为那人就在旁边,不急着找地方避雨,只需沉浸在那一刻的欢喜。
从那一刻开始,便钟爱夏天,钟爱雨天。当然也只是做个聆听的雨者。
也许听听雨可以让我忘记那些已经发生而又不愿面对的事实,雨水滴答滴答,让我不寒而颤,一点一点的落下,转而融入地面消失不见。
待在济南上学快两年了,很少看到有这么静且又轻柔的雨。我起身走进雨中,感受那拂面轻柔的抚摸。只有我一个人,同样不匆忙,也不怕着凉,我喜欢一个人静静的淋雨,喜欢雨落带来的欣喜。
雨天什么都做不了,思绪不在眼前,雨落让我沉默,从容。
也是雨天带走了我所有的沉思。
如果不是雨天,或许离别的那一天不会这迅速。
以后的以后,或许还只是我一个人独自欣赏这雨。
雨,继续下着,而我,还在停滞不住。
雨是纯净的,它不会让我痛苦,更不会让我烦躁。
雨天只会让我心情舒惬,想起夏天一起淋雨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去淋雨,没有惋惜,没有遗憾,没有埋怨,没有悲痛,更不会有恨,况且我也找不到什么理由去让自己牵强。
雨似乎要停了。
雨是惬意的。
雨停了,思绪也随之停留下来,雨水会不会把记忆一同冲洗掉,不留痕迹。
这是我想要的结果。
不过,此时如果有一个人陪着我一起淋雨,我会相反的希望雨水把沾染在脑海中记忆上的灰尘冲刷走,让记忆依旧鲜明。
耳机里剩下的是寂静,雨已停止,飘荡的思绪,也该停止了。
篇二 :长相守
偶然的相遇,演绎成一段难舍的情缘。此时,只想与你长相守。
依在你的肩头,偎在你的怀抱,十指紧扣,点点滴滴的温柔尽在无言的凝视中。小小的房间里,简陋的家居,是你的笑容驱散了夜色的清冷,是你的歌声温暖了冬日的小屋。黑夜,因为你分外多情。
有了你,忘了时间的流逝;有了你,不知凛冽的寒风;有了你,方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快乐的时日总是很短,而你已渐成了我生活的重心。怕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分开,怕我们的幸福不够长久,怕一个转身的距离就再也抓不到你的手,亲爱的,我变得胆怯了。
环住你的腰,靠着你的背,久久地不愿松开。只想时间在此定格,只想万物在此静止,只想就这样与你紧紧相拥。眼眶又变得湿润了,泪花开在你的脊背,也把心底的狂潮掀起,因你,再次迷失了心的方向。
与你视线短暂的交错,都让我有着淡淡的失落。想到你的名字,心都好疼。亲爱的,时间好像只能用秒计算了,贪恋与你的分分秒秒,不要错过和你的时时刻刻。欢笑因你,忧愁为你,生命里有你的存在,我的世界才会这样的充实多彩。
亲爱的,如果你是灯,我愿做蛾,用那辉煌的片刻换取和你的交融;如果你是山,我愿做风,昼夜把你环绕拥抱;如果你是森林,我愿做小鸟,栖息于你的世界日日为你高歌;如果你是海,我愿做沙滩,任你朝来暮去的抚摸。
而此时,只想牵着你的手,只求与你长相守。
篇三:满地落红铺绣
花疏香短春阑,千姿万骨成仙。满地落红铺绣,装点数篇痴恋。
----题记
又到了伤春时...又到了伤春时节,身边不时有花瓣飘落。它们就像是一个个青春失尽的女子,貌似美人迟暮,或近风烛飘摇的残年,韵华暗淡不再散发亮丽的光泽。几日来接二连三的疾风劲扫,更现落瑛成阵。这光景,不由得看花人连连唏嘘不已。我也在花树下捡拾起一串,被风摇落的小花,捧在手中,清香依旧在,可怜娇颜老。纵然、叶成荫,子满枝。也抵不过乍见到衰红的惆怅心情……
望着掌中的落红,无边的落寞,立刻充斥了身心。茶水新,思绪旧。落花飞,惹人愁。岁月如此这般光影,时间又在擅自作主,将这一泒秀美怡人的春色“朝令夕改”。仿佛那些春花才刚刚露出愉悦的笑靥,可转瞬间一地红泥便入了眼。虽然杨柳堆烟、虽然鸟语狂欢、虽然万物都已重生,但面对落红,我还是忍不住抱怨时间的无情。斑驳流年,一面让人们感恩自然风光无私的馈赠,一边又在匆忙中为晚春饯行……
面对此时此景,不由得令我想起,才情与多情集一身,且又蔳命的林黛玉。她虽有柔美的玉颜,却是纤柔无骨体弱多病,但又不失一腔纯情的心境。东风后,她手持花帚,肩担花锄,她伤逝怀远,亲手埋下花冢。她雅洁深秀,赋有那首千古绝唱的葬花吟。将她满满的闺中情思,暮春时愁情四溢的感怀,从心底里逐一铺散开来。尤其是开头那句“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与结尾处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沁入骨髓的直言愁意,深刻地表达她对落花的怜惜之情,感叹每个青春女子都会像这落花一样,有春颜老尽的一天……
既然挽留不住巧笑嫣然的枝枝桃红,那我就在绿意荫荫的翠树下重筑一个新梦。让那些正在漫舞的花魂精灵,在无数次的轮回中,早点读到诗意含情的文风,展示人们对百花仙子、对远方、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你来是为了红尘中象征生命的绿意萌动,你来是为了给百花绽放幽梦。你是为了北方的归燕而生,你是为了蜂飞蝶舞快乐地生活在花丛。你去是为了将来再一次重生,你去是为了文人骚客点墨弄情……
朱淑真,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文字幽艳,流韵成篇。“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春阑在她笔下刻画的如此凄婉与惆怅,我想这句已足够人们过目不忘,她作词的独特手法与意韵。但她这位封建社会的才女,虽才思悠远,能文善画,精通音律,可最终敌不过情感上的摩擦与负累,后因抑郁而早逝,从此这世间又多了一枚,一不小心坠落的花仙……
或许有很多时候,人们会不咸不淡地说一些时光怎样斑驳,人生里怎么会有那么多事情无果。更多的时候,会因无可奈而已习惯去等。等待生活中呈现的几丝暖意,等待某些真情还没有被假意湮没,等待亲密友人一句简单的关心问候,等待一颗素心逐渐走进淡然的一个入口…… 世间里痴恋落花的人,似乎是大有人在。可我偏偏记住了,李邴的“满地落红铺绣”。且不说这句算不算是名句,也不说他这词的原意,我独独爱上这“铺绣”二字。状若凌乱,实则尽显时尚锦裂,完胜了季节的奢华之美。试问天下人,大自然的什么风物,能在瞬间铺成一地锦绣。虽愁,那愁得也的确煞人。可想想那壮观的场面实在是够美,既美哭了葬花人,也薰醉了读诗诵词的人,想必人人都会在那些无奈的怅诗意境中想入非非……
我想把这些“片刻春光”的风情,全部收集在文字里。再用真心与热情,收录着有关于“你”的一切传说。人都说,“落红不是无情物”,我也相信林徽因笔下的美妙的人间四月天,会温暖、会伴随、会萦绕我的今生。我在杜宇催春的陌上,缓缓而行。我眷恋你孤单、憔悴的背影,以及入袖盈怀的香容。我特想在”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时光里,用文字将“铺绣”镌刻成永恒……
第五篇:高中语文散文知识点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散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散文知识1
散文结构形式
(1)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2)按空间位置安排结构。记事性散文和游记散文多按此展开,不突出时间因素,或隐没时间因素,只突出空间位置的变化。
(3)按事物性质、类别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4)以中介物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即把中介物作为串联作者思想感情和材料的媒介。所谓的中介物,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问题、概念、思想等。
(5)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6)以双线结构(复调)行文,分明线和暗线。明线,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如记事写景的时间线或空间线;暗线,即作品中未直接描述或间接呈现出来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线索,如记事写景中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
(7)环扣式结构。写两件以上的事,写完一件再写一件,各件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起来;事件间或层层深化,或互相映衬,或互相对比,或相互反复、强调。
(8)“阳光散射式”结构。即围绕一事或一物,写与之相关的事件或事物。
高中语文散文知识2
方法小结
1.分析散文的整体结构思路
主要有两大题型:
(1)根据文章内容(线索)梳理思路
(2)梳理文章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逐层概括文意,追寻行文的思路、内容上的变化、表达方式上的变化和作者情感的变化。
2.分析散文局部语段的作用
主要有两大题型:
(1)分析局部语段在全篇的作用
(2)分析散文局部语段能否删除。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综合分析)。
高中语文散文知识3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高中散文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