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教育学谢安邦 第十三章 大学生实践活动及指导模拟题
一、选择题
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A)。
A.培养学生
B.获得经验
C.了解社会
D.增长知识
2.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B)的特点。
A.实践性
B.双重性
C.理论性
D.紧密联系实际
3.下列不属于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关系的是(D)。
A.目的的统一性
B.活动的主体有差别
C.所获知识的层次不同
D.理论体系的不一致
4.整个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B)得到充分体现。
A.教师的主体性
B.学生的主体性
C.教师的指导作用
D.活动的灵活性
5.社会实践中学生所学的知识以(A)的知识为主。
A.理论、系统
B.间接、抽象
C.概括、精炼
D.直接、感性
C.非专业实践活动
D.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
9.下列哪项活动不属于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D)。
A.军事训练
B.专业实习
C.生产劳动
D.班级活动
10.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贫困地区的活动形式是(B)。
A.专业实习
B.智力扶贫
C.生产劳动
D.参观考察
11.在编制实践活动计划时,下列不属于计划内容的是(C)。
A.活动目标
B.参加人员
C.结果评估
D.过程安排
12.把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列人计划,系统地安排,并根据不同年级和阶段的特点、要求,开展不同内容的实践活动的原则是(C)。
A.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原则
B.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
C.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
D.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
二、填空题
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
2.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大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是(),在选择活动的方式、组织活动和采取应急措施等方面都可以自行决定。
4.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的目的是()。
5.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景具有()、()的特点。
6.根据社会实践活动是否列入教学计划,可以分成()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两类。
三、简答题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有哪些?
2.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哪些作用?
3.列举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有哪些?
5.试析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注意处理的几对关系。
四、论述题
1.论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别。
2.论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程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效果表现为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和才干,完善了品格修养,改造了自身,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因此,正确答案选A。
2.B
解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双重性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实践主体、目标和应遵守的规律的双重性。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既是高校的学生又是实践的主体,既是学习者又是生产者,是双重身份。因此,正确答案选B。
3.D
解析: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环节,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各具特点而又联系紧密,主要表现在目的的统一性,活动的主体有差别,所获知识的层次不同,知识获得的环境有差别这几个方面。因此,答案选D。
4.B
解析: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弱化,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具体的组织者、实行者和评价者,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正确答案选B。
解析: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的规模、计划性、稳定性及组织者不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根据是否有较为固定的对口实践单位或场所,可以分为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与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答案为A。
8.C
解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活动的内容与专业学习的关系,可以分为专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实践活动。其中,非专业实践活动包括那些与专业内容不直接相关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公益劳动、科技服务等。因此,答案为C。
9.D
解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军事训练、专业实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参观考察。班级活动不包含在内。因此,正确答案选D。
10.B
解析:此题考查智力扶贫的概念。智力扶贫是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贫困地区的活动形式,智力扶贫是大学生接受现实教育的一种很好形式。因此,正确答案选B。
11.C
解析:为了使社会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应把活动过程按计划形式确定下来。活动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活动目标、参加人员、过程安排、预算活动经费等。结果评估应该属于活动结果方面。因此,答案选C。
12.C
解析:此题考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是指把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列人计划,系统地安排,并根据不同年级和阶段的特点、要求,开展不同内容的实践活动。因此,正确答案选C。
二、填空题
1.培养学生
2.直接;现实
3.活动的主体
10.参加人员;预算活动经费
11.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12.小组形式;个体形式
三、简答题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有哪些?
答: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效果表现为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和才干,完善了品格修养,改造了自身。同时,大学生深入工厂、田间主要是为了了解生产的程序和技术,明白工作的艰辛与甘苦,树立劳动意识和服务意识,参加军训也是为了体验军营生活,掌握基本的军事常识和技能,激发爱国热情。
(2)有定向选择的内容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是指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接受哪些方面的教育。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其内容一般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国情、民情教育;社会规范与社会角色教育;心志磨练与个性养成教育;劳动和专业技能教育。这些内容的选择既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
2.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哪些作用?
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
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印证、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处理具体问题的思路和进一步认识世界的工具。
(2)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通过把大学生直接引入社会生活,使其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了解人民、了解社会,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法规意识、公德意识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并能够较快地融人现实社会之中。
(3)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选择活动的方式、组织活动和采取应急措施等方面都可以自行决定。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其对现实的感知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是在封闭的环境中所无法比拟的,也就易于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举动。因此,社会实践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它所提供的一个可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开放环境有关。
(4)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大学生要同各种各样的社会人员接触,学会如何处理与群众的关系,学会关心、尊重他人,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考验与养成大学生社会修养品行、完善其个性品质的重要途径。
3.列举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军事训练
军事训练是指高等学校为了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军事技能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其接受相应的学习与操练的过程。军事训练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军事知识、操练军事技术、体验营地生活、参观军事设施等。军事训练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防观念,激发爱国热情,培养纪律观念、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指高校组织大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到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接受基本技能训练,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的活动过程。专业实习多以一定的实习基地为依托,学校与实习接受单位共同把实习列入计划,由接受单位派出有经验的工人、技术人员或其他人员作现场指导。
(5)智力扶贫
智力扶贫是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贫困地区的活动形式。智力扶贫是大学生接受现实教育的一种很好形式,大学生深入贫困山区,与贫苦农民一起生活劳动,了解导致贫困的深层原因,利用自己的所学尽力提供智力帮助。
(6)参观考察
参观考察在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增长见识等方面有明显的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观考察活动的内容范围非常广,其对象可以是车间工地、历史遗迹、博物馆、科技馆、革命圣地、旅游景点等,也可以是对某地域的风俗习惯、自然风貌等方面的考察。参观考察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等方面有明显的作用,通过参观考察可以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亲近人民的感情。
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有哪些?
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 教育效益为主就是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把拓展学生知识、培养实际技能和锻炼意志品质作为活动的中心目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意识和为社会做贡献的服务意识,兼顾社会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
社会实践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善于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还要根据不同的活动类型、活动主体、活动方式,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保证重点,从而带动和引导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面展开和普遍提高。
(3)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
把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列入计划,系统地安排,并根据不同年级和阶段的特点、要求,开展不同内容的实践活动。
(4)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
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耗资性活动,应合理规划与使用有限的活动经费,并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就近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5.试析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注意处理的几对关系。
答: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正确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1)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个出人才的过程,也是一个出成果的过程,但培养人才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而出成果则是相对次要的目的。
(2)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
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三个基本途径,三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不可或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要做到三者并重,同时亦各有侧重。
(3)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大学生面对相对开放的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自主精神;同时,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4)深人性与广泛性的关系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性是指要在活动过程中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确有所获,而其广泛性则是指活动的内容要有广泛的涉及面和保证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5)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
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有集体形式、小组形式和个体形式等三种,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具体的情况决定其组织形式。
四、论述题
1.论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别。
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新的活动形式也在不断涌现。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的规模、计划性、稳定性及组织者不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不同种类:
(1)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社会实践活动是否列入教学计划,可以分成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两类。
①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是为了配合一定的教学过程而开展的,包括教学实验、专业实习、军事训练、生产实习及部分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等。
②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一般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社团发起、组织,有时学生个人也会自发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社会考察、科技文化服务、勤工俭学、社团活动等。
(2)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与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是否有较为固定的对口实践单位或场所,可以分为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与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
①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有固定的活动基地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化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②非基地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泛指那些没有固定的活动基地,而根据实践活动主题临时确定或变换地点、场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3)专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实践活动
根据活动的内容与专业学习的关系,可以分为专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实践活动。
①专业实践活动又称专业实习,指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的进展,深入工厂、医院、矿区等社会实际工作环境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实际专业技能的过程。
②非专业实践活动包括那些与专业内容不直接相关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公益劳动、科技服务等。
2.论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程序。
答: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应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活动内容和场所
确定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场所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把抽象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指标内容的过程,恰当的内容可以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选定活动的内容以后,就要与社会取得广泛联系,确定活动的场所或基地。
(2)编制活动计划
为了使社会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应把活动过程按计划形式确定下来。活动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活动目标、参加人员、过程安排、预算活动经费。
①活动目标。阐述本次社会实践活动预期实现的结果,活动目标的阐述要注意具体和可操作性,并点出各步活动的主要内容。
②参加人员。列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指导教师、实践地的接待或指导人员。
③过程安排。包括实践活动的基本程序、经费安排和时间安排,以及为达成目标所用的方法、途径、具体的手段等。过程的安排注意为突发事件留出一定的时间,并对提出的条件留有一些余地。
④预算活动经费。预算活动经费对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益和工作水平来说,既是要求,也是途径,高校活动经费的有限性使经费预算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预算所应考虑的方面主要有:差旅费、联系交往费、资料费、邮件费、应急专项费及奖励费等。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在进行经费预算时同样要留出较大的弹性。
(3)组织活动过程
根据活动方案,组织活动的开展,组织活动既要按照计划有序地进行,又要及时根据情况与条件的变化进行灵活的调整。
(4)评估与总结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和教育目标的要求,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与总结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培养人才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般说来,评估内容主要包括:
①大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②对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及社会对实践活动的评价;
③经费的运用及收支情况;
④在评估的基础上撰写总结报告,报告应从成绩和失误两方面分析,为将来开展活动提供借鉴。
第二篇:高等教育学谢安邦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模拟题[范文模版]
高等教育学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D)。
A.文学博士学位
B.医学博士学位
C.理学博士学位
D.哲学博士学位
2.我国学位授予的权利机构是(C)。
A.国家教育部
B.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C.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D.各省市自治区的学位办公室
3.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高等学校招生主要实行(A)。
A.统一考试制度
B.单独考试制度
C.推荐入学制度
D.高中证书制度
4.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D)。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分配制度
B.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制度
C.统一分配制度
D.自主择业制度
5.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级。
A.三
B.四
C.五
D.六
A.缓聘
B.辞聘
C.拒聘
D.受聘
9.我国高校教师的聘用期限一般为(B)年。
A.1
B.2
C.3
D.4
10.法国的(D)的培养对象是各种技术人才,其生源既可以是高中应届毕业生,也可以是在职工人。
A.短期大学
B.初级学院
C.社区学院
D.短期技术大学
11.(C)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为“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意大利
12.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的学习年限一般为(B)。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13.15世纪末,硕士一般授予(A)学生。
A.文科
B.神科
C.法科
D.医科
14.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B)。
A.建国初期
B.民国时期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15.下列哪项不属于博士学位的学术标准?(D)
A.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B.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C.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D.具备相应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填空题
1.(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是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分段以及学生人学年龄、修业年限的(基本依据),它体现了统一性的原则。
3.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4.195 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高等教育是作为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教育。
11.(保送生制度)是对部分品学兼优或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实行免试录取的招生制度。
12.自1986年我国开始逐步推行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一定程度打破了高校教师铁饭碗的局面,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13.(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
14.所有高校都由政府来举办,并统一接受政府的某一主管部门的垂直领导,这种办学模式为(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
15.(研究生院)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6.在当今世界各国,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的教育形式也在逐步(体系化)和(机构化)。
17.广播电视大学主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远距离教育,招生对象为社会上具有高中毕业程度的人员以及(应届高中毕业生)。
18.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哲学博士)学位的设立。
19.美国比较正式的学位层次通常有:(副学士或协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以及博士学位。
20.实行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模式的典型代表国家是(日本)和(美国)。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学制?学制建立的依据有哪些?
2.简析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特征和微观特征。
3.简述我国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向。
4.简述世界各国几种常见的招生制度。
5.简析招生并轨改革,并说明实行招生并轨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6.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哪些原则?
四、论述题
1.如何改革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
2.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该如何解决?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解
一、选择题
1.D
解析:德国哲学博士学位的设立,丰富了学位的内涵,体现了学位的学术价值和水准,其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又推动了学位授予过程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标志着现代学位制度的建立。因此,答案为D。
2.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办法》规定:学位授予权利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因此,答案为C。
3.A
解析:在亚洲地区,实行统一的考试来录取新生的做法被普遍采用,在东南亚的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家也都实行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因此,答案选A。
4.D
7.C
解析:美国学者伯顿根据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不同特点,从举办者角度将其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其中“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是指高等教育主要由地方举办,且不同程度上受中央政府的影响。因此,答案为C。
8.A
解析:我国自1986年开始逐步推行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聘任的主要形式有招聘、续聘、解聘及缓聘。辞聘、拒聘、受聘都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的。因此,答案为A。
9.B
解析:我国高校教师的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聘任期内工资应与职务挂钩,并享受相应职务的其他待遇。因此,答案为B。
10.D
解析:法国的短期技术大学的培养对象是各种技术人才,其生源既可以是高中应届毕业生,也可以是在职工人。短期大学是对日本的一种大学的称呼,初级学院和社区学院都是对美国一种大学的称呼。因此,答案为D。11.C
解析:根据美国学者伯顿对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分类,美国和日本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为“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分”;德国属于“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属于“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意大利则属于“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因此,答案为C。
12.B
解析: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招生对象主要是社会企事业部门的职工,以专科教育为主,部分为本科,夜大学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因此,答案为B。
13.A
解析:学位产生之初并没有高下之分,直到15世纪末,博士和硕士头衔所代表的资格就出现较大差异,硕士一般授予低级科,也就是文科学生,博士科则授予高级科,即神、法、医科的学生。因此,答案为A。
14.B
解析: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时期,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教育部颁布了《学位分级细则》,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因此,答案为B。
15.D
解析:博士学位的学术标准有: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而具备相应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则属于高校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学制
2.基本依据
3.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研究生院
4.《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5.大学和专门学院
6.学位
7.中世纪大学
8.《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9.择优录取
10.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
11.保送生制度
12.教师聘任制
13.教师的合法权益
14.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
l5.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
16.体系化;机构化
17.应届高中毕业生
18.哲学博士
19.副学士或协士学位;硕士学位
20.日本;美国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学制?学制建立的依据有哪些?
答:(1)学制的概念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高等学校的学制即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
(2)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①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开始出现,它不仅要求拥有大量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工人,而且还急需一批拥有各种专门科学知识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就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至此,在一些欧洲国家如德国、法国等,一个贯穿初、中、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率先形成,随后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在几乎所有现代国家都建立了现代学制系统。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即大多高校由各省(市、区)举办和管理,部分由教育部负责;与此同时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2)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
①层次结构轮廓清晰,各层次间基本能够保持衔接,相互连贯,但培养规格上还有些模糊,特别是专科教育的定位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②由于高等教育在我国目前依然是稀缺资源,进入各层次高等学校都有比较严格的入学条件限制,实行严格、规范而统一的或比较统一的考试制度,是我国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做法。
③在学习方式和修业年限上,近些年来我国各高校尝试作了一些改革,试图增加灵活性,但总体上说,比较刻板、划一的现状无多大改变。
3.简述我国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向。
答:自从1980年我国建立学位制度以来,它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我国学位制度在近20年的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亟需加以完善。
(1)我国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
①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间不相协调,硕士、博士学位的授权学科、专业存在口径偏窄,基础学科和传统学科的比例过大,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所占比重过小等问题。
②研究生学位以学术性学位为主,有重学轻术之嫌,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应用性专业学位还明显不足。
③学位管理中评估制度不够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远未能得以发挥。研究生学位的授权学科、专业点和博士生导师的评审权过于集中,应适当下放到地方和部分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以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权力下放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
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是由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或者是社会中的考试机构,对整个国家或局部区域的考生,进行统一的考试,并把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基本参照依据的考试方式。实行统一的考试制度,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不同的高等学校学生入学水准的相对统一性,实行择优录取。它的前提条件是现有教育资源不足以满足全部申请入学者的需要,而通过统一考试则起到一个有效而合理的筛选作用。统一考试的组织者既可以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是社会中的民间组织。在亚洲地区,实行统一的考试来录取新生的作法被普遍采用。我国的台湾地区,目前仍实行大学联考制度。在东南亚的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家也都实行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
(2)由高校单独组织人学考试的形式
这种招生制度由高校自主决定考试方式、自己命题、自主录取新生。一些实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国家,为保证部分顶尖大学的学术水平,以体现大众化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特征,允许一些高校依旧采取竞争性的严格选拔的单独考试制度。
(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这种招生制度是在相对统一的考试基础之上,高校或高校内部具体教学单位再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要求,举办一次笔试或面试,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方式。实行统一考试与大学的单独考试相结合,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准确地把握考生的详细情况,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弊病。实行该形式招生制度的国家主要是日本的国立、公立大学。同时,在许多国家高校的招生制度中也采取了推荐入学的方式,为具有卓越才华和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特殊的机会。
5.简析招生并轨改革,并说明实行招生并轨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答:(1)招生并轨改革简析
招生并轨改革属于招生制度改革的范畴。我国的招生制度包括招生计划、招生政策、选拔形式、入学考试、录取办法等方面的内容,招生并轨改革属于招生计划形式和录取办法的改革。这项改革在招生计划形式的执行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将按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和调节性招生计划(含委托培养和自费生)形式分别划定两条录取分数线(双轨)来选拔新生的办法,改为按总的招生计划划定一条分数线(单轨)进行录取,在同一地区实行同一录取标准。将执行招生计划的“双轨”变为“单轨”即为招生“并轨”,这是招生中的一项改革。
(2)实行招生并轨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①收费制度的改革。要建立科学的收费制度。在双轨制条件下,国家任务招生计划与调节性招生计划之间的收费标准悬殊很大,随着招生录取中两种计划形式的并轨,收费本身也有一个并轨的问题。由于收费标准是影响考生填报志愿的一个因素,因此需要在招生时向考生明确收费办法和收费标准。收费制度的建立是高校转换机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收费标准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实际培养费用,又要考虑到学生家庭的承受能力。各地、各校、各专业的收费标准可以不同。对学校而言,收费标准的确定还要考虑到并轨前收取学杂费的总量,按国家有关规定合理确定收费标准。
②奖学金和贷学金制度的改革。除原已设置的优秀奖学金外,高等学校要设立与就业挂钩的专项奖学金,以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艰苦地区和艰苦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否则,原来国家任务计划所要保证的用人岗位就补充不到毕业生。设立专项奖学金的比例和专业范围由国家根据需要确定。
③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除上述建立与就业挂钩的专项奖学金以外,还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就业咨询等措施,引导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同时,要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需要的单位去工作,发挥毕业生专业所长,人尽其才。
④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他们毕业后自主择业。通过推行符合我国国情的学分制、主辅修、双学位、德智体综合测评等学籍管理制度,用更灵活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毕业后适应社会的需求。
6.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系统原则
在考虑一个岗位的设置是否合理时,应把这个岗位放在整个教师队伍的全局之中,从总体上分析它在系统中的作用。
(2)整体效应原则
每一岗位的设置,都要以教师队伍的整体工作目标为中心,并且所有岗位彼此间要保证能有效合作,以保证实现工作目标和任务。
(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
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岗位的数量应限制在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最低数。
(4)动态性原则
岗位的设置还要从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如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调整,以及学校的长远发展的角度来予以综合考虑,以保证教师队伍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四、论述题
1.如何改革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
答:高校扩大招生后,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由于思想观念、体制和工作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具体来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要加快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实际需要。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为了适应就业需要,要加强对高等专科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深化用人制度改革,逐步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劳动保障、教育和人事部门要积极研究探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具体办法。
(2)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各级人民政府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引导并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
(3)切实解决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有关问题
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公安机关要积极放宽建立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及时、便捷地办理落户手续。用人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所聘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保障其合法权益。从事个体经营和自由职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按当地政府的规定,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交纳社会保险费。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商和税收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积极给予支持。上述人员的档案管理,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4)制订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
①落实企业用人自主权的规定,鼓励用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多招聘高校毕业生。
②取消对接收高校毕业生收取的城市增容费、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费、出系统费和其他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政策。
③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放开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省会以上城市也要根据需要,积极放宽高校毕业生就业落户规定,简化有关手续。
(5)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秩序
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应主要在高校内举办。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须经当地省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并接受其监督。要采取措施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
(6)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
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使高校毕业生树立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加强就业指导,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新闻媒体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报道,提高用人单位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宣传在基层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校毕业生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到基层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2.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该如何解决?
答:(1)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①聘任制流于形式。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必须有明确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和聘任期限,必须确立平等的聘任关系,实现聘任关系契约化,聘任过程社会化,形成竞争和择优机制。但由于与高校用人制度相应的配套措施严重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才流动渠道不畅通,加之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偏差,造成聘任制难以落到实处,聘任制的实质无法得以体现。
②评价体系不健全。当前,建立在现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基础之上的教师评价机制很不完善。评价理念混乱,要么过分注重管理目标,忽视教师个体的特殊性和主观能动性;要么片面理解以人为本,不能对教师业绩进行有效管理。评价内容简单,局限于对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业绩的定量考核,缺乏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定性分析;评价标准单一,过于强调教学、科研成果的数量,不重视甚至忽视质量。评价导向偏差,重科研业绩,轻教学成果。在目前的这种评价体系下,学术必然要为个人利益所驱动,而丧失其独立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③过多强调短期效益。现行聘任制下形成的某些效益观在人才引进、使用、培养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短视行为,缺乏战略性科学规划;政策不具有连续性,忽略了教师劳动的特点和职业的特性;不注意对教师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放松了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未能建立教师管理制度的长效机制。
④管理工作不够到位。在实施聘任制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未能深人细致地把握学科特点,在聘任条件、考核标准等方面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严重违背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对教师队伍中有违职业道德和学术精神的现象不想管、不敢管、不会管,严重涣散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管理部门尚未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行政干预学术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2)改革与完善教师聘任制的措施与建议
①科学设岗,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地设置教师岗位是搞好教师聘任制的关键环节和首要问题,也是解决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的根本措施。各个高校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办学目标和条件,切实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和长远要求出发,科学地规划教师岗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②健全教师职业准人制度,探索新型用人方式。在改革与完善教师聘任制的过程中,各高校必须把教师资格制度落到实处,同时,创造条件,建立、健全教师职业准人制度,严把人口关。
③建立科学全面的绩效考核机制。在考核方法上,应根据学科类别与学科层次、岗位类别与教师职级的具体情况,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重点考核与全面考核相结合,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并要注意考核的频率和节奏。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既要考核专业能力,又要考核师德学风;既要考核科研,又要考核教学;既要考核学术工作,又要考核社会工作;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体现人文关怀。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关键是要处理好教师个体发展与学校建设目标之间的关系。
④加强聘后管理、培养和服务,建立学术信用制度。要克服重聘任、轻管理的做法,根据聘任合同的约定和绩效考核的结果,严格对教师的管理;要彻底打破终身制,真正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要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做法,不断提高师资水平;要克服重考核、轻服务的观念,关心教师,积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安心教学科研工作。
⑤形成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教师发展制度。优秀的教师应当具有突出的教学科研能力。在改革与完善教师聘任制的过程中,要始终重视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问题。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教师培训进行制度创新。
⑥争取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要依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按照《教育法》的规定,在用人制度、人事任免制度、分配制度、评审制度等方面赋予高校更多自主决定的权利。
第三篇:高等教育学谢安邦 第十二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模拟题
一、选择题
1.(B)已成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A.学校教育
B.科学研究
C.继续教育
D.科技的普及
2.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C)周围的“硅谷”的成功和美国政府科技政策的影响,许多大学相继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
A.哈佛大学
B.哥伦比亚大学
C.斯坦福大学
D.普林斯顿大学
3.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对经过审核的科技成果,分理论性研究成果和(A)两类分别进行评审或鉴定。
A.应用性研究成果
B.技术性研究成果
C.实践性研究成果
D.综合性研究成果
4.(A)获得了具有创新特色的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新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
A.清华大学
B.北京大学
C.上海交通大学
D.复旦大学
A.理论联系实际
B.注意理论的层次性
C.加强综合研究
D.改进研究的效率
7.与专业的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不同,对于一名大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可着重从(B)和研究教学方法进行。
A.研究教学成果
B.研究教学内容
C.研究课程体系
D.研究教学过程
8.下列哪项不属于大学科研成果?(D)
A.理论性成果
B.应用性成果
C.阶段性成果
D.实践性成果
9.在大学研究成果中,有明确的实用目的,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并有广泛应用特性的科技成果是(A)。
A.发展性成果
B.理论性成果
C.教学研究成果
D.应用性成果
二、填空题
1.()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2.()与300家公司建立了“大学工业联合计划”,学校为公司提供各种科技服务。
3.我国逐渐形成了一批以大学为核心,以研究机构为依托,以()为主要内容的()新兴科技产业试验区,极大地推动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4.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途径有结合()和()进行的科研指导。
5.科研活动有本身的规律,科研准备阶段包括()和()。
6.在大学的科研成果中,()指为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三、简答题
1.简述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
2.简述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3.简述大学生科研指导的实施途径。
四、论述题
1.你如何认识大学在从事科学研究中的优势和劣势?
2.论述高校科研活动的一般程序。
3.论述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原则。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科学研究已成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要培养高层次人才,离不开科学研究,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使高等学校同时具备了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两大重要职能。因此,正确答案选B。
2.C
解析: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大学科研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其应用和开发研究的课题常常来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成果也能很快应用于实际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斯坦福大学周围的“硅谷”的成功和美国政府科技政策的影响,许多大学相继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各种形式的“科学园区”纷纷涌现。因此,正确答案选C。
3.A
解析: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对经过审核的科技成果,分理论性研究成果和应用性研究成果两类分别进行评审或鉴定,鉴定会通过鉴定后,要填写“技术鉴定证书”。因此,答案选A。
6.D
解析:高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原则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注意理论的层次性原则和加强综合研究原则。改进研究的效率并不包含在内。因此,答案选D。
7.B
解析:大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可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教学内容和研究教学方法。这是大学教师与专业的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不同的地方。因此,答案为B。
8.D
解析:大学的科研成果通常可分为六类,主要包括理论性成果、应用性成果、发展性成果、阶段性成果、教学研究成果、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实践性成果并没有包含在其中。因此,答案选D。
9.A
解析:此题考查发展性研究成果的定义。在大学的研究成果中,发展性成果是指有明确的实用目的,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并有广泛应用特性的科技成果。因此,正确答案选A。
二、填空题
1.科学研究
2.麻省理工学院
3.高新技术开发;智力密集型
11.人文科学研究
12.开发研究
三、简答题
1.简述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
答: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大学具有的人才、学科及研究条件的优势,有责任也有条件担负起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性重任。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执行主体,是技术创新系统执行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在我国重大科技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科学创新与基础研究基地、国家关键技术攻坚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基地,是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举足轻重。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是新学科产生的基础
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在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社会需要的交叉点上诞生出众多的新学科。当今涌现的一批新学科、新专业,往往首先是在大学不同学科教师协作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且在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了不少高新技术产业。因此,无论是已有学科的发展,还是新学科的创建,其基本途径是科学研究。
(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是学校声誉的重要源泉
高等学校的声誉主要是指学术声誉,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称之为一流就是其拥有一流的科研成果。
在知识经济时代,要确立高等学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加大投资强度和依托力度,使其更好地发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心、新兴学科的摇篮、科技与实业结合的桥梁的作用。
2.简述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答: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应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科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改善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高校科研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又必须在开展具体研究项目的过程中不断与市场、企业等需求方保持联系,按照社会需要调整研究计划,以保证获得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当然,即使是那些能够解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成果,也应该是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内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
(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高校历来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地,基础研究是发展科技的源泉,同时,高校也承担国家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研究。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关系,基本的原则是以应用、开发研究来支撑基础研究,在承担应用、开发研究时,积累资料、数据等资源,为开展基础研究打好基础。
(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培养人才与出研究成果是大学的双重任务,教学的开展与科研的进行应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应该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学的财富,还要鼓励本科生、研究生参加科研;同时,应引导科研人员主动承担人才培养工作,在一些有条件的单位,实行教学与科研人员定期互换。
3.简述大学生科研指导的实施途径。
答:高等学校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能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能力。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1)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的科研指导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大学教学本身就带有科研性质,因此,结合教学活动是指导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形式。具体形式包括:
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科研指导,即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有计划地进行科研内容、科研方法的教学。
②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科研指导。各种参观、调查和实习都是进行科研指导的有效形式,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报告会、讲座或讨论会;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或学术研究会等。
(2)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 学年论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综合运用一门或数门课程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比较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毕业论文是在学生掌握了本专业要求的全部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各种初步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创造性有重要作用。
四、论述题
1.你如何认识大学在从事科学研究中的优势和劣势?
答:大学从事科学研究是在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我对其认识具体分析如下:
(1)大学在从事科学研究中的优势
①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现代科技革命所提出的研究任务的综合性越来越强,迫切需要不同学科协同对客观世界进行综合研究。高校学科门类齐全,配套合理,具有开展综合性科学研究,开拓新兴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
②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高校兼有传授和开拓人类知识新领域两方面的职能。高校教师在把学生带到学科发展前沿的同时,把研究成果不断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推进了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直接训练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通过高水平的科研训练,新生力量不断涌现,可以有效地防止科学思想僵化,使科研队伍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③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都把基础研究作为其整个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支撑力量。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高校的科研水平,也有赖于基础研究的发展。
④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高校都是智力和知识高度密集的地方,具有开发信息资源的条件和能力。在未来的信息社会,高校无疑将成为更重要的信息生产、存储、加工、传递和处理,以及新的信息理论产生的场所。
⑤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近二十年来,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除师范大学外,理、工、农、医和文科院校也都建立专门研究机构,结合各校的教学、科研实践,进行科学研究。
(2)大学在从事科学研究中的劣势
①由于历史原因,高等学校科研事业费一直缺乏,虽然高等学校从各种经费渠道争取到一些投资,充实了一批高精尖的仪器设备,但人力与物力的优势从总体上还没有充分发挥。
②高等学校虽然学科众多,具有综合优势,但科研力量缺乏强有力的凝聚力。③高等学校擅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因人力和资金的限制,高等学校缺乏一支专门从事把科研成果向商品转化的队伍,以及支持这种开发工作的资金和政策。
2.论述高校科研活动的一般程序。
答:科研活动有本身的规律,其一般程序有以下几个步骤:
(1)科研准备阶段
①选题。从事科研的教师,必须熟悉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方向,并遵循国家公布的科研项目指南,从中选取科研题目。或者以合同的方式,承担以解决社会机构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目的的研究课题。
②申请课题。有了好的选题,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或者参加投标,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各类基金会都定期发布《项目指南》,使申请者了解基金会的资助方针、范围,学科政策,历年资助情况,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的规定和做法,以指导申请,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分散,把科研力量组织到四化建设最需要的方向上来。
(2)科学实验阶段
科学研究就是从已有的经验、知识和为获得一定的研究结果而进行实验所得的数据中,寻找物质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因此,科学实验阶段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还可以分为设计、进行实验、寻找一般规律、检验和完善假设、关系式、参数、原理等步骤。
(3)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
①科研成果的审核。大学的科研成果通常可分为六类:
第一,理论性成果:指阐明自然现象、特性或规律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科技成果。
第二,应用性成果:指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第三,发展性成果:指有明确的实用目的,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并有广泛应用特性的科技成果。
第四,阶段性成果:指在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进程中取得有相对独立应用价值或学术意义的科技成果。
第五,教学研究成果:指在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内容、实验技术、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成果。
第六,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
②研究成果的评审和鉴定。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对经过审核的科技成果,分理论性研究成果和应用性研究成果两类分别进行评审或鉴定,鉴定会通过鉴定后,要填写“技术鉴定证书”。
③研究成果的登记、申报和报奖。学校对经过鉴定的成果,连同完整的科技材料及时上报主管部或局,各部或局从学校上报的成果中,选择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以上和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成果按隶属关系逐级报省(市)科委及教育部进行重要成果登记。
凡属于发明的科技成果及重大理论性的研究成果,在上报成果的同时,可以向国家科委申请发明奖与自然科学奖。其他应用技术成果,在鉴定后的一年内,取得较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可向省(市)或中央部(委)申请技术进步奖等奖励。
④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大学研究成果的推广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将所取得的应用性成果推广到国民经济的有关部门、有关行业,使之在建设中发挥作用;其二是将所有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理论成果推广于本学科教学中,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实现教材更新,有的可写成专著,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论述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原则。
答:(1)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
与专业的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不同,对于一名大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可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
①研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更新和综合化研究是当前教学领域值得研究的课题。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高校课程内容急剧增加,在授课时数增加有限的情况下,要把大量的新内容全部教给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把有关学科最基本的理论、方法与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学到手,就必须进行研究和试验。
②研究教学方法。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广大教师已经作了许多尝试,有的教师用“问题一方法一结果一条件一应用”十个字来归纳其在课堂教学中按照这一程序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再发现知识的过程;有的教师在启发教学中强调“提问题”、“教思路”、“教方法”;有的教师通过模型教具等形象化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比较难建立的概念;有的教师侧重于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①理论联系实际。任何科学研究,即使是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大学教育科研,如果不注重理论高度的抽象,也难以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研究;而只追求学科的理论体系,这样的学科体系易脱离实际基础,势必成为空中楼阁。
②注意理论的层次性。鉴于大学学科繁多,门类有别,大学教学理论只能是一般的规律、原则与方法的阐述,而不可能深入探讨各门学科教学的特殊规律、原则和方法。各科教学法研究的成果又可丰富、充实大学教学理论。
③加强综合研究。在研究中应持整体观点,亦即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去考查对象。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综合,坚持从综合出发,其思维方式是“综合一分析一综合”。
第四篇:高等教育学谢安邦 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模拟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句话是片面的或不正确的?(B)
A.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B.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
C.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D.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
2.在教学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教师是主体
B.学生是主体
C.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D.A、B和C均不正确
3.就教学的静态结构而言,教学是由多项内容构成,不属于其构成内容的是(D)。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介
C.教师和学生
D.教学原则
4.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B)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
A.被动学习
B.自主学习
C.间接学习
D.接受学习
5.学生的学习,一般地说主要是系统地学习(C)的过程。
A.直接经验
B.直接知识
C.间接知识
D.新的知识
6.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教学工作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自学能力和(B)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A.记忆能力
B.创新能力
C.科研能力
D.辨别能力
B.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D.学科专业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 10.在高等教育中,既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共性中的个性,又要重视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共性的支持,这是(B)教学原则决定的。
A.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B.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D.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11.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探索研究的能力,这是(D)原则决定的。
A.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B.理论联系实际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D.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12.只有将各教学原则紧密结合在一起,彼此互相补充,实现教学原则体系的(C),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A.整体化
B.系统化
C.最优化
D.紧密化
二、填空题
1.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
2.()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3.教学过程是由()、学生、()、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构成的,缺少哪一方面都无法构成系统的教学过程。
4.自学能力和()是大学生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5.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是由认识主体——大学生的()和社会化的()所决定的。
6.()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的概念和特点。
2.简述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3.制定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四、论述题
论述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这个题目考查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因此,答案选B。
2.C
解析:此题考查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认识,正确的观点是教师的教在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学生的学在教学中是主体,单纯看待教师或学生的地位都是片面的。因此,正确答案选C。
3.D
解析:就教学的静态结构来说,教学的构成部分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几个部分,教学原则并不是其中的构成部分,应予以排除。因此,答案选D。
4.B
解析:此题考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认识。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并不是其他形式的学习,因此,正确答案选B。
5.C
解析:学生的学习是系统的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即学习就人类知识总体来说是已知的、被实践证明了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因此,答案选C。
解析:此题是对大学生学习特点的考查。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在逐步得到增强。大学生独立性的增强包括独立的预习和复习等;自主性增强表现在重视科学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分配和重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两个方面;探索性是指由于科学研究进人了教学过程,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初步的训练,他们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探索成分。因此,正确答案选A。
9.D
解析: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科专业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是大学的教学原则,因此,答案选D。
10.B
解析: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能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发展水平,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教学,统一要求则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就要求在高等教育中,既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共性中的个性,又要重视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共性的支持。因此,正确答案选B。
11.D
解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只有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探索研究的能力,因此,正确答案选D。
12.C
解析:将高校教学五个原则贯穿在同一过程中,彼此互相补充,妥善安排,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教学效率的提高,而这个相互贯穿、补充的过程就是实现教学原则体系最优化的过程。因此,正确答案选C。
二、填空题
1.认识过程
2.教学
9.理论联系实际
10.教学规律
11.教书与育人相一致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的概念和特点。
答:(1)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过程;是学生以所知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除具有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属性外,还具有特殊属性,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①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指导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
②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一般地说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即学习就人类知识总体来说是已知的、被实践证明了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
(1)独立性的增强
大学生学习独立性增强包括独立的预习和复习这些自学活动,以及阅读一些参考文献,并逐步过渡到一些学习内容主要靠自学。
(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
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重视科学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分配,使他们能够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
②重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使他们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
(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由于科学研究进入了教学过程,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初步的训练,他们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探索成分。
3.制定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答:高校教学原则是根据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制定高校教学原则的目的是促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觉地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制定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教学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
高等学校教学活动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只有从教学过程内部基本因素的内在联系中,从动态中去探索才能揭示出来。只有揭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内部矛盾运动的联系,教学原则才具有科学意义的指导作用。
(2)制定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必须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任何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也决定了教学原则的制定还必须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3)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
高等学校的特定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其教学过程也有专业性、研究性、自主性等特征,这些方面决定了大学教学原则的特殊性,制定教学原则时必须以此作为重要依据之一。
四、论述题
论述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答: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高校教学原则是根据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高校教学原则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尽可能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要求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教师应做到:
①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跟上科学发展的潮流。
②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③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知识积累与能力的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能力是在对一定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养料”为开展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做到知识积累与促进能力发展两方面的相互促进,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等都处于积极的状态。
②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③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
④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要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紧密地结合起来:
①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
②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③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能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发展水平,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则要求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
②坚决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③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④利用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
⑤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清实践是人们获得真理的重要来源,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促使他们善于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积极地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具体做到以下两点:
①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实验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
②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篇:新版高等教育学模拟题-注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下表对应题号的空格内)1.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始于(B)(P2)
A.学园(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学校,柏拉图,雅典)B.中世纪大学(欧洲,专业教育)C.宫廷学校(专业教育)
D.柏林大学(教学与科研统一,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1810,德国)2.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大学是(A),它的创建拉开了中世纪大学建设的序幕。(P2)
A.博洛尼亚大学(全世界第一所大学,意大利,1088年)B.萨莱诺大学(欧洲最早的医科大学,11世纪,意大利)
C.巴黎大学(法国,原诺丹主教学校,以研究神学著称)
D.牛津大学(英国,创建于12世纪初)3.欧洲最早的医科大学是(B)。(P2)
A.博洛尼亚大学 B.萨莱诺大学 C.巴黎大学 D.牛津大学 4.美国最早建立的大学是(C)。(P2)
A.耶鲁大学
B.哈佛大学(原哈佛学院,1963年建立)
C.哈佛学院(1963年建立,今天的哈佛大学)
D.威斯康星大学(美国,另一所赠地学院,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最完善,影响最大)5.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是(A)。(P2)
A.柏林大学
B.哈佛大学 C.牛津大学 D.威斯康星大学
6.首先确定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方针的大学是(C)。(P2)
A.牛津大学
B.哈佛大学 C.柏林大学 D.威斯康星大学
7.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教育”始于(D)。(P3)
A.工业革命初期 B.中世纪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8.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是(C)。(P3)
A.右学(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商代)
B.稷下学宫(当时历史影响最大的高等学府,战国时期的齐国,齐桓公,百家争鸣的中心)C.鸿都门学(世界上第一所文学专科学校,汉代)
D.书院(萌芽于唐朝(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宋朝开始流行,四大书院)9.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学堂是(B)。(P3)
A.京师同文馆(我国第一所近代高等教育学堂,清朝,1862年)
B.中西学堂(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学堂,1895年,天津,盛宣怀,1903年改名为北洋大学堂,是现天津大学的前身)
C.南洋公学(是现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1896年,上海,盛宣怀)D.山西大学(前身为1902年建立的山西大学堂)10.我国近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是(A)。(P3)
A.京师同文馆
B.中西学堂 C.南洋公学 D.山西大学
11.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B)。(P3)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清朝,光绪皇帝1898年,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当时我国最高的国立教育机关,是现北京大学的前身)
C.天津大学 D.山西大学 12.“威斯康星精神”主要体现了大学的(C)职能方面。(P18)
A.人才培养
B.科学研究(柏林大学)
C.服务社会(威斯康星精神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D.文化创新
13.促使大学跳出“象牙之塔”,成为社会社会生活中心的是(A)。(P18)
A.《莫里尔法案》
B.洪堡改革
C.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D.康奈尔大学(赠地学院运动中产生的一所著名大学)14.被认为是高等教育课程目标追求方向的是(A)。(P27)
A.“三张国际护照”(被认为是高等教育课程目标追求方向(学术性的,职业性的,事业性和开发性的))
B.“教育的四个支柱”(被认为是高等教育课程目标价值选择和取向(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C.通识教育
D.“全人”教育
15.被认为是高等教育课程目标价值选择和取向的是(B)。(P27)
A.“三张国际护照” B.“教育的四个支柱” C.通识教育
D.“全人”教育
16.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出规定的是(B)。(P29)
A.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1998年《高等教育法》 1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P31)
A.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素质教育 C.通识教育
D.“全人”教育
18.教育与(C)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P32)
A.生产实践
B.社会需求 C.生产劳动
D.社会实践
19.不是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的是(D)。(P34)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孔德、纳托尔普、涂尔干、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范.海斯 A.柏拉图
B.孔德
C.那托尔普
D.亚里斯多德 20.不是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的是(D)。(P34)
个人本位论:亚里士多德、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斯宾塞、罗伯特.赫钦斯
A.柏拉图
B.卢梭
C.老子
D.亚里斯多德 21.体现了“专才教育”思想的是(B)。(P37)
A.永恒主义
B.职业教育 C.“七艺”(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进行专业教育的机构)D.要素主义
22.体现社会本位论观点的是(A)。A.绅士教育
B.自由教育 C.自然教育
D.博雅教育
23.学制属于“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的国家是(D)。(意大利)(P53)
A.法国 B.澳大利亚 C.美国 D.意大利
24.学制属于“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的国家是(A)。(法国)(P53)
A.法国
B.澳大利亚 C.美国
D.意大利
25.学制属于“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的国家是(B)。(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P53)
A.法国
B.澳大利亚 C.美国
D.意大利
26.学制属于“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的国家是(C)。(美国、日本)(P53)
A.法国
B.澳大利亚 C.美国
D.意大利
27.世界高等教育系统主要层次是(A)。(P54)
A.大学和专门学院(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主要层次)
B.研究生院(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次)
C.短期大学(反映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
D.初级学院(反映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28.世界高等教育系统最高层次是(B)。(P54)
A.大学和专门学院 B.研究生院 C.短期大学
D.初级学院
29.标志着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正式确立的是(B)。(P59)
A.《学位授予法》(1935年国民政府,我国最早的学位制度规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C.《学位分级细则》(1935年教育部,我国最早的学位制度规程)
D.《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出规定)30.我国高校收费两种体制并轨始于(C)年。(P70)
A.1985
B.1990 C.1993
D.1998 31.我国教育部决定开展高校自主选择录取新生改革试点始于(A)年。(P74)
A.2003
B.2004 C.2005
D.2008 32.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属于高等教育(B)管理。(P86)
A.微观(微观管理也称高等教育内部管理,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后勤管理)
B.行政(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也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包括高等院校的设置和发展规划、经费划拨、师资队伍建设)
C.教学(属于微观管理)
D.人力资源(属于微观管理)
33.经费划拔属于高等教育(B)管理。(P86)
A.微观
B.行政 C.科研
D.后勤 34.实行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典型国家是(A)。(法国、意大利、瑞典)(P91)
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澳大利亚
35.实行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典型国家是(B)。(美国)(P91)
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澳大利亚
36.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典型国家是(C)。(德、日、英)(P92)
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澳大利亚
二、判断正误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在相应题号前的括号内画“√”,如果是错误的,请在相应题号前的括号内画“×”。)
(√)1.中世纪大学围绕学科、专业组织教育活动,是一种专业教育。(P2)(×)2.萌芽于宋朝的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和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萌芽于唐朝,流行于宋朝)(P3)(×)3.高等教育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P4)(高等教育现象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
(√)4.现代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P19)(√)5.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P24)
(×)6.高等教育目的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上,受社会现实制约,不具有主观性。(P24)(高等教育目的既具有主观性的一面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
(×)7.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核心内容。(P26)(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8.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与高等教育目的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P26)(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9.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P26)(√)10.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通才教育。(P36)(×)11.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普及意味着精英教育的终结。(P40)(×)12.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P40)(公立大学)(×)13.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以公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P40)(私立大学)(√)14.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和柏拉图。(P42)(√)15.学制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P52)
(√)16.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P57)
(×)17.高度的学术自治是保持高等教育存在和健康发展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18.只有弱化高校行政管理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去行政化”。(P99)(“高校去行政化”,不是弱化行政管理,更不是告别行政管理,而是要摆正行政与学术的关系。)(×)19.“去行政化”的实质就是实现高校办学自主,行政权力不再干预大学办学。(P99)(“去行政化”的实质是“改变目前政府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从‘行政权利主导型’配置模式向‘教育规律主导型’配置模式的转变”)(√)20.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是指各类高等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P104)(√)21.学科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P120)
(×)22.学科分类以专业为基础,学科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P120、121)(专业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23.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和课程三位一位的组织形态。(122)(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是课程的来源;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课程授受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课程是学科划分和专业差异的表现形式。)(√)24.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P121)(√)25.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P121)(√)26.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P121)(√)27.从选课形式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P121)(√)28.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P121)
(√)39.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P121)
(√)30.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P121)(√)31.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P125)(×)32.教学计划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P126)(教学大纲)
(√)33.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P127)
(√)34.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P138)
(×)35.高等学校工作必须以科研为主。(P138)(以教学为主)(×)36.选用教学媒体越先进,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越高。(P154)(×)37.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事实判断活动。(P157)(教学评价——价值判断活动)(×)38.教学测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P157)(教学测量——事实判断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简述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P4)
(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的了解高等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4)有助于高校教师有专业化发展 2.简述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P5)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表现为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教育为政治服务主要体现在四个基本方面:(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目的、内容 3.简述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P7)(次重点)
高等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能动地作用于政治。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实现其政治理想。
(1)通过传播政治观点、思想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2)通过培养政治、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服务于政治(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4.简述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P8)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5.简述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P9)(不考)
高等教育主要通过培养高层次的、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和开发知识的创新,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6.简述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P14)(需注意)
高等学校部门本身便是文化意义上的机构,因此,它决不只是消极地接受文化的影响,而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文化。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高等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3)高等教育具有选择和净化文化的功能(4)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7.简述高等教育目的作用。(P27)(1)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5)选择作用
8.简述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P29)(重点)
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9.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P31)(重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其理论要点如下:
(1)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看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2)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看人全面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
再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10.简述你对“社会本位主义”与“个人本位主义”看法。(P34)(1)这两种价值观观察高等教育的视角不同
(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11.简述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P37)(非常重要)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2)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12.简述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P37)(非常重要)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它也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1)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3)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13.试论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现实性。(P38)
(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体,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14.简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P41)(重点,需要简单扩展)(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15.简述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P43)
(1)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二是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三是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16.简述我国当前在高等教育经费紧张情况下,如何提高高等教育效率。(P46)(重点,需要简单扩展)
(1)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
(2)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3)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这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4)国家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17.简述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P52)
(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3)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4)学制的建立受本国学制传统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8.简述我国学位制度的存在的问题。(P61)(看一看,不重要)(1)学位等级结构不完整(2)学位类型不全面
(3)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发展不平衡(4)行政权力对学位管理影响过大
(5)学位点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地区间差异过大(6)专业学位中“专业”特色不强(7)研究生占比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8)高级学位“含金量”日趋下降
19.简述我国学位制度问题解决对策。(P62)(看一看,不重要)(1)设立副学士学位,完善学位体系(2)顺应社会需要,调整学位类型(3)重视学术性与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4)加强学位管理和评估,重塑学术权威(5)加快西部地区学位建设,协调区域发展(6)突出专业特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7)在研究生扩招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管理
20.简述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P70)(1)扩招:大众化进程加快
(2)一年两次高考:考生机会增加
(3)3+X与高考内容的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4)网上录取:防范高等学校招生腐败(5)放宽限制:拓宽终生教育渠道(6)收费与助学贷款:兼顾公平与效率(7)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 21.简述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P78)(非常重要,需背诵)(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
(2)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3)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22.简述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P86)(重要)(1)管理目标体现管理的方向。
(2)高等教育目标体现高等教育管理方向。
(3)高等教育管理要体现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任何管理举措都应有利于高等教育目的实现,有利人才培养。
23.简述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P87)
(1)人处于管理活动主体地位,是管理活动核心。
(2)必须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征求和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3)注重制定决策的民主化、执行决策的民主化、检查决策的民主化。24.简述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P88)
(1)管理的效益是在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条件下实现管理目标的程度。(2)效益性原则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按照管理目标的要求,力求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或提供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3)高等教育的效益是多方面的。25.简述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特点。(P89)(1)国家主导评估方向
(2)评估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3)评估系统结构化、评估功能多样化
(4)突出评估的地位,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5)注重特色,强调多样性。
26.简述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P94)(重要、背诵)(1)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正朝着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2)高校与政府间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日益明晰。(3)高等教育管理日益民主。
(4)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重视。27.简述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P98)
1984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基本确立了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
(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
(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28.简述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P99)
(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设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
(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5)高等学校去行政化。“高校去行政化”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减少行政对高校办学的干预和管理;二是高校内部要减少行政权力对教学的影响,行政、后勤部门加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三是去除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
29.简述世界高教结构改革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启示(P106)(重要、需背)(1)高等教育的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2)高等教育为要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30.简述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P110)(1)人类文化的继承者(2)人类文明的传播者(3)专门人才的培育者
(4)科技、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5)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 31.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P111)(重要)(1)劳动的典范性和严格性(2)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3)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4)劳动的互动性和双边性(5)劳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6)劳动的后延性和长效性
32.简述合理优化我国高校教师整体结构要注意哪些方面工作。(P114)(1)完善教师聘任制。
(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33.简述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P115)(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34.高校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及其教育要求(P116)(非常重要,论述题)
(一)新生阶段大学生的特点:
(1)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的理想;
(2)新的思维方式正在形成之中,但没有完全脱离中学时代的习惯和意识;(3)思想单纯,可塑性较大;
(4)渴求知识,但专业思想不巩固;(5)渴望温暖和友谊;
(6)要求自由和民主,但缺乏自治和自理能力。
(二)二三年级阶段大学生的特点:(1)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不稳定性;(2)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3).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4)层次差别日益明显;(5)希望获得爱情的体验。
(三)高年级阶段大学生的特点:
(1)思想较为成熟,自助支配意识强;
(2)工作、生活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3)关注毕业分配。
35.简述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及其教育要求(P117)
主要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高校师生间的情感关系等。其中高校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关系主要体现为:
(1)教师经常主动的接近学生,学生也愿意自动的接近教师;(2)教师真诚对待学生,学生愿意向教师打开心扉;(3)在面对矛盾和困难时,学生会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36.简述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及其教育要求(P117)
主要表现为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高校师生良好的工作关系表现为:
(1)课堂不再由教师一统天下,师生间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畅所欲言,在教师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的同时,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也都有义务尊重他人的发言,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2)师生间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关系,沟通的双方都必须关注对方的信息和对方的反应;(3)师生的认识不再是如出一辙,对于不同的观点,师生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37.结合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谈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P118)
(1)在社会学意义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在是被动的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2)在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38.结合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理解,谈如何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P118)(重点掌握、背诵)
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它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注意:(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
(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要树立正解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39.简述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P122)(重点掌握、背诵)(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40.简述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P127)(重点)
(1)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
(2)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3)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配以精选精制的插图、照片、图表,便于学生学习。(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编写者应从全局出发,积极配合,以提高教材的总体质量。41.简述大学课程建设的意义。(P128)(重点掌握、背诵)(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
(2)推动其他与教学有关的工作规定(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
(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5)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学术梯队 42.简述大学课程建设的内容(P128)(重点)(1)师资队伍建设(2)教学内容建设(3)课程资源建设(4)教材建设
(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6)体制机制建设
43.简述大学课程建设的要求(P128)(重点、熟知)(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2)教材要合适;(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
(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6)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44.简述我国高校课程存在的问题(P132)(重点掌握、背诵)(1)课程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牾(简答)
1)知识本位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2)“专门职业化”的课程设置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片面强调“科学主义”割裂了知识的相融性 4)强调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2)课程结构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简答)
1)重专业素养轻综合素质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 3)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 4)重理论轻技艺、重思辨轻实践
(3)课程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不够紧密 45.简述世界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P134)(重点)(1)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开展通才教育(2)实行学科整合,注重课程内容综合化(3)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设置灵活、多样(4)强调人文修养,课程人文化
(5)建立探究式学习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 46.简述高等学校教学的特点(P137)(重点、背)
(1)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3)教学过程是学生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
(4)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47.简述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P138)(重点、背)(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48.简述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P139)(重点)
教学原则作为基本的教学要求,应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并反映一定社会的需要。(1)制定教学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
(2)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任何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原则的制定还必须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3)教学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49.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及其对教师的要求(P140)(重点、背、论述)
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并尽可能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应做到:
(1)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3)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50.简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及其对教师的要求(P140)(重点、背、论述)
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教师应注意以下方面:
(1)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处于积极的状态。
(2)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3)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
(4)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要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51.简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及对教师的要求(P140)(重点、背、论述)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紧密地结合起来。(1)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2)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3)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52.简述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师的要求(P141)(重点、论述)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既能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发展水平,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教学;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不同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
(2)坚决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既不能随意降低或增加教学的难度或深度,也不能随意迁就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在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
(4)利用选修课,开拓学生的视野。(5)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53.简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及其对教师的要求(P141)(重点、论述)
教师引导学生认清实践是人们获得真理的重要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促使他们善于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积极地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具体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实践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
(2)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54.简述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P143)(重点)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是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55.简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根据好课的要求,谈如何上好一门课)(P144)(重点)(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结构紧凑(5)气氛热烈
(6)教学效果优异
56.简述学年制的特点(P147)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57.简述学分制的特点(P147)
(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
(2)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3)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
58.简述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意义(P148)(重点、背)(1)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2)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3)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59.简述讲授法的优缺点(P149)讲授法的有点有:
(1)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的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相对较高;(2)成本低,比其他教学方法的费用要低的多;
(3)通用性强,一堂讲授课的内容是通用的,可以通过增加或删除其中的某些内容以适应教材和学习者的变化。讲授法的缺点是:
(1)讲授法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过多的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2)讲授法作为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3)讲授对记忆的影响较差,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对较长课时的课程尤其明显。60.简述讲法的基本要求(P150)(重点、背诵)
(1)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2)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
(3)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4)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
(5)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定。61.简述组织讨论课的要求(P150)(重点)
(1)为避免讨论课的无计划性,教师要在课前认真钻研谈论题目,明确讨论主题,确定讨论规模与讨论进程,并制定一定的规划,以保证讨论的质量和效率。(2)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各抒己见。(3)教师要善于控制讨论的进程,分配讨论的时间。
(4)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总结,指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62.简述教育方法的改革趋势。(P151)(重点、背诵)(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
(3)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4)网络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63.简述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业评价。(P157)(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2)编审试题;(3)建立试题题库
(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阅卷评分
(6)考试结束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64.简述高校科学研究的特点。(P163)
(1)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
(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3)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
(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65.简述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P164)(重点、背诵)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 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66.简述高校德育的原则(P184)
德育的原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的准则,是德育过程中的规律性反应。高校德育的原则,必须遵循和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1)方向性原则(如何理解)(2)疏导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如何理解和运用)(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67.简述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P186)(1)精神性(2)创造性(3)复杂性(4)长期艰巨性
68.简述如何在德育工作中运用说理启发法(P184)
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运用说理启迪法,应把握三点:
(1)说理不是说教,要以理服人;(2)说理不是压服,要便于接受;
(3)启迪不是硬灌,要结合学生切实经验。
69.简述如何在德育工作中运用榜样教育法(P185)
榜样教育法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它通过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具体化和人格化来起作用,用具体的人或事来感染学生。运用榜样教育法应把握三点:
(1)所选择的榜样具有先进性、针对性;(2)善于发现和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3)要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