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作文走进生活
让作文走进生活
摘 要:诗人何其芳曾经说过:“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寻找生活化的写作内容,本应引起所有教师与学生的重视,但是观察当前高中生写作现状,效率低、内容干却是课堂常态。为转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必须在作文课堂上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
关键词:作文生活化;教学方法;多媒体;2016年高考作文;社会热点
曹雪芹先生曾经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正如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高中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习作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立足于学生生活,从生活中为学生供应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
一、教学过程生活化
传统作文课堂,教师给出一个话题,立刻安排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习作。学生没有准备时间,对于所给话题没有独特的感悟,写出来的文章犹如空中楼阁,一点不接地气。让作文走进生活,就是转变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教师要在课上给学生体验、酝酿的时间,让学生将目光集中在所要解决的话题上。
例如,在《奖惩之后》(2016年全国卷1作文题目)课堂写作过程中,按照以往的教学过程,教师可能给学生找几篇范文,分析模板,安排学生当堂写作。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关注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与话题之间的互动,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事实上,《奖惩之后》是最适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的,考试成绩难道不是时时牵动着学生的神经?教师可在习作之前,组织班级学生对漫画内容进行一次讨论:你如何看待漫画中家长的做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
高中生写了这么多年作文,已习惯于正襟危坐、埋头苦写的课堂教学流程,却忘记了将笔尖点入生活,因此,习作时常常脱离实际,空泛无味。安排学生习作前进行简单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也能在“头脑风暴”中升华写作情感,加深对习作话题的理解。教师要有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学会将这些真情实感体现在字里行间。
二、教学手段生活化
现在的高中生是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传统“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起了逆反心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校园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再现生活情境,将作文教学延伸到现实
生活。
例如,在《“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6年北京卷作文题目)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段《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谭维维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你有没有关注华阴老腔这个节目?听了谭维维的演唱之后,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老腔有什么样的音乐魅力,你是否体会到了老腔给人带来的震撼?
作文生活化,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在走形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现实情况所决定的。大部分高考作文题都是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但是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很多学生却没有这些生活体验。试想,根本没有听过华阴老腔,学生能写好文章吗?利用多媒体,将学生熟悉、不熟悉的东西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反映出来,能帮助学生唤起生活体验,激发写作兴趣,将学生的习作行为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大千世界。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写真话,表真情”是作文训练的基本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但是,仔细翻阅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全然不见个“真”字,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空洞编造、脱离生活等问题全都集中在高中生的习作里。写作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将习作当作生活的延续,这样才会喷薄出无穷的创作动力。
研究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作文题目都在考查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身边问题的能力。2016年浙江卷《虚拟与现实》、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2016年全国卷3《小羽的创业故事》等作文题目,无一不是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热点话题,谈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语文高考现在是越来越接地气了,学生如果能学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高考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大部分学生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很多语文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语文现象。给学生任意一个话题,学生能写出非常“伟光正”的文章,但是却少了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只剩下仰望星空的长篇大论。习作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是当前语文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生活,使学生想写、愿意写,将写作变成学生多彩生活的一部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留心学生的生活,留心身边的热点话题,让学生从广阔的生活中积累素材,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参考文献:
高榴红.联系实际生活,升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12).
第二篇:让作文走进生活
让作文走进生活
作文是一项需要激情并创造激情的思维活动,一名教师,要想使学生充满激情地写作,就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信心和期望。
如果像以往那样,给学生提出过多、过高的作文要求,让学生闭门造车,必将泯灭学生的作文信心和热情,使他们怕作文、烦作文。因此,使学生自主参与作文势在必行。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吧!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多姿,去体验父母的辛劳,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是与非、对与错。教师会发现,把孩子真正当作了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点,就等于给学生打开了通往世界的一扇门。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作文、用作文,从而使他们产生想写、想写好的内在动力,形成乐写、会写、善写的良性循环。
一、让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只要被一双充满兴趣的眼睛捕捉到,就可能成为美妙故事的开端。生活是无边无际的,学生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都能成为作文中鲜活的材料,教师要给他们一个充分自由的取材空间,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进行作文训练,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如我教五年级上学期《智谋》这一单元时,结合单元主线,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让他们分成小组自己批来报纸,然后在街上叫卖,看谁的办法多、方法巧,能使自己的报纸在最短时间内卖完。学生们对这一活动感到特别新鲜有趣。因此,特别投入。有的学生卖了一上午的报纸,只卖了一张,赚了一角钱,而有的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孩子,一下就把报纸卖完了。这次活动让孩子们受益非浅,他们总结了许多经验,如:报纸要分门别类放好,标题要醒目,要善于吆喝,要找准目标„„他们的感受也非常多,有第一声吆喝的艰难,卖出第一份报的惊喜;也有赚钱的艰难,从而更加体会到父母的不易;还有的从卖报这次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再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学生怎能不文思泉涌呢?
还有一次,在执教三年级的开放单元《集市和超市》时,我带学生到华联去参观采访,一方面让他们观察商品分类、了解专有名词、搜集最有趣的广告语,还让他们注意商品价格,试着用五元钱搭配几个色香味美的菜(包括主料与配料),用一元钱买一样最物美价廉的东西。在活动中,学生不知不觉学到了语文知识,同时积累了很多情感的体验:深切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学习语文的美好。有一个小组还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他们竟然查找华联与其他商场的不同之处,并现场采访一下营业员,找出它生意好的原因,有的看到顾客随意乱扔 商品的现象,给商场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他们深切感到自己是 在做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对人对事的认 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次作文光题目就叫人眼花缭乱:《我是配菜师》《采访记》《有趣的语文》《我设计的广告语》„„
看来,只有把学生融入到社会 之中,融入到生活当中,让他们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他们 写出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
二、注意情感互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 真理的追求”。作文教学就要从作文的情感交流功能人手,在课 堂上激发情感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与人交流的快乐。如在执教三年级上学期《成长的经历》这一单元时, 结合单元主题,本单元的作文训练我想引领学生回顾成长的历程,触发学生对父母的一份感激之情。“情为所动,文思泉涌”, 如何找准切人点呢?我首先开了主题为“成长的足迹”的班会, 每个学生都带来自己从出生到现在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照片, 向同学们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些平凡朴实
–
孩子未来无小事,点点也是一种坚持!的家庭故事讲述 出来,在幼小的心灵里攥起一圈圈涟滴。有的学生还把爸爸妈 妈珍藏着的小时候的纪念物也拿来了,有的拿-支胎毛笔,有 的拿来了父母记录的《成长日记》„„把这些珍贵的纪念物看 一看,读一读,心中怎会不激起对父母的无限感激之情呢?父母 关心自己的一幕幕场景就会像放电影似的一一重现。作文写完后,我鼓励学生依据作文内容给父母写一封充满 感情的信,并要他们的父母看了信后也写一两段自己的感想,孩 子的信虽然写得很幼稚,但却是用心写出,真诚热情,洋溢着对 父母深深的爱,父母从孩子的举动中也体味到了人生的乐趣,感 受到亲情的温暖。这是情与情的碰撞,这是心与心的交流,它使 学生认识到作文也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学生在运用作文进入 人际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作文带来的无限乐趣,从而产生积极 而持久的作文热情
三、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作文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能使学生处于 最佳的精神状态,让学生在做中学作文、玩中学作文,游戏中学 作文,在课堂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构建活动情境,激发观察动 机,引导自主观察,使学生入境入情入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 性的发展。如我在教三年级第六单元《鸟儿》时,让学生描写小鸟。我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了一只鹦鹉,这只鹦鹉色彩斑斓,逗逗它,如果它开心,还会叫你一声“妈妈”呢!学生很感兴趣,认真观察鹦鹉的外形,千方百计逗鹦鹉说话。在活动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心 想、嘴要动、手要写”,为了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我要他们作现场 解说,由于活动组织了全班同学的全员参与,使现场的解说模拟活动充满了欢乐、真实的气氛。全班每个学生都十分投 人,调动了大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作文的训练效果呈现最 佳状态。
还有一次,天气晴朗,四年级第九单元的作文课时,我干脆把学生带到操场的草地上,学生席地而坐,柔和的阳光洒向大地,微微的风掠过脸庞,我打开录音机,让学生静听了一段音乐,这段音乐中有雨声、风声、刹车声、鸡鸣狗叫声„„我让每个孩子在心中想象这段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然后,我绘声绘色地说了一个文章开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 晚,张小明正坐在桌前写作业,突然窗前红光一闪„„”。学生 正侧耳倾听,我嘎然而止,然后要学生续编故事。由于环境的清 新,再加上身体无束缚,学生思想上的条条框框似乎都彻底解 除,他们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 氛围中,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学生想象非常奇特。有 的把红光想成是飞碟,有的想成是时光倒流器„„在教学过程 中,我尽量不打断他们,我和周围同学一样沉浸在孩子们自己 创设的故事情境中,有时听了他们故意设置的悬念,我也和其 他学生一样问:“后来呢?”听了学生的口头作文,让我大为惊 讶,惊讶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惊讶于他们内在潜能的巨大。看来,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与学生平等对话,把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让儿童“思维无禁区”, 使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这样,就能让学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激发出创新的潜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发展。
四、自主选择作文方式,放飞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自己选择作文方式,才能使他们常学常新,百写不厌。一次,我结合五年级第六单元的单元主题《水》,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水中的微观世界,学生看到了平时难以发现的细菌,我让学生自主命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作。有的学生在观察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写的童话妙趣横生;还有的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又通过查资料上网、向自然老师请教等多种途径了解了更多的细菌知识,写的科普小文章使人读了受益匪浅。
五年级第二单元要求同学们分成小组合编探险故事,我给了孩子们充分的自由。首先让他们自由讨论,撰写活动计划,计划中要写明活动内容、时间安排,特别要写清分工。然后根据计划各施其责,分工搜集资料,集体讨论撰写形式、故事情节,沿着情节脉络编写故事。孩子们的文章异彩纷呈,很有个性。有的采
–
孩子未来无小事,点点也是一种坚持!
用小剧本的形式,写成了多幕剧;有的用章回小说的形式,每一节都设置悬念,使人读来饶有趣味;还有的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整篇文章脉络清楚。读完他们的文章,我感到非常惊喜,看来,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文方式的权利,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儿童当做儿童看待,尊重他们特有的观察、思考的特殊性,学生们就能在作文的蓝天上自由飞翔,产生更多的好作品。
五、积极鼓励,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乐趣,享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呈现给孩子的常常是冷酷的一面,作文写得再好也不能得满分,评语是冷冰冰的:描写不具体,语句不生动,中心不明确„„如此一来,谁还敢“亲近”作文呢?我想,只有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用心灵对话,才能真正激起他们对作文的热爱。首先,我把评语情感化,呈现出评语“温情”的一面,如:“你观察得真仔细,老师都没发现这一点呢!”“好可爱,老师真想见见它!”“这次没考好,下次再努力,没必要这么难过!”“这一处写得不够好,能把外貌部分再修改一下吗?”„„学生很喜欢看我的评语,因为这是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对话,即使我指出了作文中的不足,他也能从评语中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每次改作文,我都努力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用红波浪线画出来,看到学生欣赏自己作文的得意劲儿,我想:那渗入心田的甘泉不正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吗? 看来,只有改变过去那种闭门造车式作文教学方法,构建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模式,还给儿童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解放孩子的身、解放孩子的脑、解放孩子的心,才能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说,无拘无束地写,让作文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写作成为孩子们最快乐的事!
–
孩子未来无小事,点点也是一种坚持!
第三篇:让作文走进生活
让作文走进生活
燕中心小学 成丽
何谓作文?简单地说,作文就是将自己平日生活中的见闻真实地写下来,并将自己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过程。
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对作文总是敬而远之,他们总以为,作文就像一尊佛像高高地占据在神坛之上;重视写作技巧的训练,强调作文格式、套路,使作文远离了孩子,远离了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所以,作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起步阶段的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孩子们热爱生活、留心生活、感悟生活、在与生活接触中捕捉写作素材,为孩子们打开丰富多彩的生活天地,让作文变得新鲜有趣,使孩子想写、乐写、并渐渐成为他们精彩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热爱生活
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一草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春日的万紫千红,夏日的朝气蓬勃,秋日的硕果累累,冬日的银装素裹„„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关爱、同学的互助„„生活是美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究根到底是因为缺少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教给孩子们健康的审美观念,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让其和生活融合,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成长,懂得我爱生活,生活才会更加爱我的道理,明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变成美好的人间。只有这样我们孩子的作文中才会更加富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才会爱意流淌,才会表达出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也才会打动我们的心弦,进而爱上作文„„
二、体验生活
学会热爱生活还不够,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元素,我们还必须融入其中,走进生活。
我们的“生活”完整地说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社会与自然。谈起生活,我们的 孩子往往一脸茫然。因为,他们的“生活”实在不像是生活!——学习、还是学习,占据了他们的所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孩子们与生活完全脱节——不论是自然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即使有一些闲暇时间,也被电视、电脑“霸占”了,仿佛他们是天外飞仙,生活在他们的眼中,仅仅成为一个遥远的名词而已!乡下孩子不再“乡下”,这是我对当今孩子的感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孩子们带出课堂,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去观察、去触摸、去聆听、去感受。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经带了几个孩子出去野营,可是孩子们对自然美景熟视无睹,只顾看着各种卡通漫画,于是三毛不禁惊叹:孩子们被商业美术俘虏,抛弃大自然了„„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芳草萋萋、鸟语花香,和风细雨、雪花纷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展现她那令人心醉的美。可是,我们的孩子却被老师、父母圈禁在教室里、题海里、看似“精彩”的卡通动画前,他们被俘虏了,对自然渐渐失去了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生活,我们的写作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了。我们要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投身到广阔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去欣赏红花绿草,去领略湖光山色,去聆听流水潺潺„„
春天到了,我们可以开展“我与春天的约定”摄影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手中的相机拍下自己心中最美的春天;端午节到了,我们可以开展“端午知识知多少”活动,孩子们通过阅读、查找、寻访,搜集到许许多多的相关知识,既锻炼了自己又丰富了知识;为了感知童年的幸福,我们可以开展“我与爷爷奶奶比童年”的活动,通过对比,既了解了老人们辛酸的童年生活,又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
三、思考生活
对于生活,我们不仅仅是欣赏者,更是参与者。我们应积极动员我们的孩子参加到社会的各项活动中去,去感知去体验。
生活是什么?每个人的见解各不相同,因为他们对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的孩子虽然留心观察了生活,却往往难以写出很精彩的文章,不在于观察不仔细,而在于缺少思考,缺少感悟生活,因而他们的作文往往空洞、流于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水账”。
一个善于思考生活的孩子,他往往能够从小草的执着中感受到坚强,能够从太阳的升起与落山中感受到时间的飞逝,能够从老师眼里的目光中读懂老师的关爱,能够从钓鱼岛事件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语文新课标》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学习课文后、带领孩子观察自然之后,可以让孩子进行一番不同角度的思考。他们凭借自己的理解,再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进一步感受思考,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让生活在脑中得以升华,只有如此,才会写出灵动、个性张扬的佳作来。
总而言之,作文最重要的不是高超的技巧,而是真切的生活体验。如果我们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就难以积累写作的生活素材,也就无从谈起真情实感,写作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活处处有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才能够发芽开花结果,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带领孩子走进生活,让作文走进生活。
第四篇:让作文走进生活
让作文走进生活
南郑县华燕学校
余
玲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生的作文一改应试教育的空洞编造、脱离生活的弊端。倡议学生“写真话、表真情”成为作文训练的基本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作文的基本要求。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把写作活动当作是生活的一个延续,写作的无穷动力就会焕发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会理解生活,表达生活,注重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们打开丰富多彩的生活天地,让作文变得新鲜有趣,使孩子想写、乐写,并渐渐成为他们精彩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生活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活泼而富有生命力。诗人何其芳也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然而,当前学生作文效率低,内容枯燥,其根本原因就是生活——这一习作的丰富资源往往没有被学生重视,更没有被教师重视。我们平常的习作指导也是重形式上的指导,重写法上的统一,给学生谈范文、讲模式,这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尊重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背道而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生活中引水,寻找生活化的习作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少写或不写那些让学生无话可写的命题作文。教材中的作文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就写,远离学生实际的可以不写,使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得于生活的供应。因此,平时我提倡让学生写日记,日记写得好的学生可以免写课本中的作文。日记是学生生活的直接的反映,学生写起来束缚少,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另外,教师还要有一颗慧心,做写作教学的资源的开发者。生活无处不教育,留心生活,留心学校,留心社会,从小事着手,让学生心“动”起来,再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学生才能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二、作文素材贴近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要想积累生活素材,学生就得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生活就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源泉,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利用多种渠道,捕捉生活中的信息,自觉广泛涉猎身边的鲜活素材,才能写出情感真实的文章。有一回,我让学生写《一件难忘的事》。有一位同学写他上学路上见到一位小学生扶着一位盲人伯伯过马路的事。但文章的字里行间,根本体会不到难忘的情节,文章的最后,他却要这样写“这件事多么难忘啊!”简直无病呻吟。我把这位学生找来,问他:“这件事是你亲眼看到的吗?”他摇了摇头。我问他为什么不写亲身经历过的令人感动的事。我进一步启发他:“你身边的人,如父母、老师、同学等,有没有做过让你难忘的事情。”他茅塞顿开地说:“两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冒发高烧,当时下着倾盆大雨,爸爸又在外地打工,妈妈独自背着我去看病,我很快就退烧了.妈妈却因为被雨淋湿而病倒了。”听他这么一讲,我就引导他说:“好,这就是一件非常难忘的事。你要把你妈妈当时的情景尽情地表达出来,定会写出一篇感人的文章。”后来,他的文章字句间真情流露,真实地反映出生活中母子情深的感人场面。从这个事例中我体会到:只有正确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题材,才能真实感人,使读者置身其中,产生共鸣。
三、教学过程贴近生活
有了汩汩流淌的“活水”,还需要把 “水”巧妙顺利地引进 “田”中,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的通力合作。生活化作文与传统作文的区别之一也就在于写作前的准备,传统作文根本就没有准备阶段,全凭平时积累,生活化作文则重视写作前的素材积累,在写作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写作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去实践,体验,感悟。带着任务,学生就会有目的的观察所要寻找的事物,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不断去探索,那么在写作的时候他们就能对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有感而发。如写关于动物的文章,在写作前一段时间,教师就应告诉学生习作的要求,范围,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对动物进行观察,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把些小动物带进教室,让没养动物的同学也亲自养养,观察他们的外型、吃相、习惯、爱好等,体验这种亲近大自然的乐趣。这样一来,如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困难,或思路阻塞或材料短缺而觉得无话可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把目光转移到可以帮自己解决问题的物体上,而不是抄袭范文或向家长和教师求助。
四、教学手段贴近生活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正襟危坐,这是习作个性化文章的障碍。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想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最好能使用一些工具,给学生一个惊喜,或者再现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现代教学媒体恰巧以其形象性、虚拟性、再现性等特点能把学生熟悉或不熟悉的、感性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如,在“童年趣事”为主题的习作指导课,我先播放了一组关于童年生活的图片,分别从“我的成长历程”、“我的学习生活”、“童年的游戏”三个方面,播放了童年成长的照片,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快乐的童年游戏,这些画面一下子唤起学生的记忆,进入回忆的空间,唤醒了固有的情感体验,在兴高采烈地观看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他们习作时就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自从多媒体作文进入课堂,课堂便活跃起来,学生在找到写作材料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代或地方。
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让学生走入生活,去说去写生活,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到习作是有实用的东西,从而对作文产生好感,产生趣味。在“作文生活化”的理念下,愿作文的指导能真正服务于学生,为学生喜欢作文,写好作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叶圣陶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3、《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任淑梅
4、《如何走出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崔云宏《语文教学通讯》
5、《小学教学》(语文版).河南教育报刊社.2007年4月
第五篇:让作文走进生活
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学生快乐作文
——多种途径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研究
语文组高淑松
【摘要】“文以载道”是古人提出的艺术命题,在当今,我们可以理解为文章是用来传达道理、承载思想、表达情感的。而现在的作文教学让很多老师发愁,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文完全没有感觉,总有一种“言之无物”“下笔空洞”的应付之嫌。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发现原因是学生缺乏兴趣,没有生活感悟,何以传达思想?生活与作文本来就应该紧密相连的,本文以突破作文教学难点为目的,联系生活,以“作文”为教学载体,以表达与交流为操作平台,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为教学起点,构建具有特色的作文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作文兴趣多种途径
我们的小课题组已经成立半年多了,经过半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的课题已经有了一些小小的收获,现在将以研究论文的形式提交。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使学生喜欢作文,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感到有东西可写,有一种想表达的强烈愿望,从而在不断地写作实践中掌握写作技巧,感悟写作真谛,提高写作水平。
我们的基本做法是:改变以往作文教学中写作指导与作文讲评相结合的单调性,通过各种途径,如美文共赏法、借鉴法、补白法等,从兴趣出发,去诱发学生的写作愿望,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心情愉快
地去思考,去表达,去倾听。使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也采用改变作文评价等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表达与交流。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课本与自编作文题目相结合,不打乱现有教材体系中表达与交流部分的教学,遵循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指导形式多样化单调的给材料作文训练,狭窄的训练空间,使作文教学不知不觉陷入了一种贫困的深渊。传统单一的作文指导课,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采取了如下作文指导:
1、梯度训练——仿写法所谓仿写是指在形式、思路、语言表达等方面有相仿之处,而在具体的语言运用方面又有创新的习作训练。习作仿写可以从句子仿写,片段仿写,到全文仿写,形成阶梯度。句子仿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运用消化,使学生从自己的写作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写作的兴趣,激发写……
2、、片断训练所谓的片段训练就是课堂上,就教材的某一方面,就某一事情的某一观点学生随意发表言论,训练口头表达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开放创新的思维训练。比如,“从《苏武牧羊》一诗中看苏武”,你怎么看待陶渊明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思想等等,要求学生口头交流、表述,并形成文字。以片段作文的形式训练学生作文。同时也为日后的大作文积累写作素材。
3随时表达训练————以日记、周记形式进行书面表达,交流感情同时训练学生合理叙述,恰当表达感情。
4兴趣话题自选训练——在给定的几则作文材料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及话题来作文,小组间互评,推荐佳作,美文共赏,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二、以恰到好处的评语激发兴趣,鼓励进步。
学生作文后,我们及时给予肯定。因为每个人都想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他人的肯定,学生更是这样,他们更想得到老师的肯定。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可以不精批细改,但评语是不可缺少的。不管是眉批还是总批,都要以鼓励为主。这样做,有利于增强他们学好作文的信心。有些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一看到学生的作文简单、语句不通顺或是抄作文,只是在作文纸上随便写一个“阅”字或“中心不突出”“结构混乱”等批语。这样做不但抹杀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对失去了信心,还增添了怕写作文的畏惧感。所以我们要用恰到好处的评语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批改时,我们要用商量的口吻,让学生看后有一种亲切感,易于接受——突出建议性。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得中肯——强调针对性。对文章的修改提出自己的参考意见——体现指导性。当看到学生作文的精彩之处,教师可作着重号,也可写些批语,如“这段写得非常精彩!”“生动形象”“很有新意”等等。如果哪个部分写得不满意,可以写“如果怎样怎样写就会更好一些”等批语,给学生指出修改的方向,学生也乐于接受。如果是抄袭很多的,可以写上勉励的话:这篇作文的思想性很好……但“仿”的痕迹过于
明显,经过努力,你一定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文。学生在看到那些恰到好处的批语后,不管自己写得好不好,都会有一种舒服感,更激发了他们写好作文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三、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大舞台中寻找素材培养兴趣。
1、每天课前设置“每日要闻”或者“每日必谈”的形式利用2——3分钟时间完成,让学生利于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轻松积累最有意义的生活素材。
2、每两周一次运用自习课,将师生共同收集的书报集中起来分给同学们阅读,与书报交朋友,以便从中了解重大事件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为写作积累素材。
四、以成果展示激发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强烈的成就感使人前进的动力会更大,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要为学生习作创造展示的机会,共同分享他们的成果,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在班中开设“作文展示平台”,让所有学生的习作都有机会在平台中得到展示,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被选上的学生喜形于色,深受鼓舞,没有被选上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对于那些写得很好的作文,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黑板报、各地报刊杂志投稿,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一旦有学生的习作发表或获奖,老师就在班上大力宣传,表扬。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个人作品收藏,把作品集结成册,积累下来,留下美好的回忆。这些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也乐此不疲地积极参与。写作对他们来说,再不是一件苦差,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了。
当然,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只是浅显之谈。不光是在研究课题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努力的去探索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途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快快乐乐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