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范文)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入手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有感情地朗读是促使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面对小学生,在课堂上,如何组织好朗读,发挥朗读的最大作用来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悉心指导,激发兴趣,打好学生朗读基础。
教师能准确地朗读并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能读好停顿、重音、轻读、拖音、语调,且掌握好速度、富有节奏感,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优美意境、观点主张、情调韵味,就能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触摸心灵,引起共鸣,排除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隔阂,达到身临其境、忘我的境界。这样便自然地避开了课堂上那些不必要的枯燥无味的满堂灌,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充分调动学生乐学的积极性,发挥了朗读教学的应有效能。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开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训练方式。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是以齐读作为朗读的重头戏来抓,齐读已不占优势。当然,认真使用齐读,恰当安排,精心指导,可使训练面广,加强朗读气势,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滥于齐读,也明显体现出它的不足,会读的不会读的,认真读的不认真读的,都混杂在一起,滥竽充数,学生有时顾了整齐顾不及准确,顾了响亮顾不及感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读一字停一顿、千篇一律的拖腔唱读,远离了朗读的要求。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推动论文范文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交给学生读书的权力,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
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我让学生轮流承担朗读第一遍课文的任务,调动班上每一个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帮助学生树立读书的信心,相信“我会读”。读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自己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像教《走,让我们一起去植树》,上课前,我就布置由第二组的学生负责在课堂上朗读第一遍课文。学生为了顺利地完成朗读任务,就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读,结果在课堂上,我听到了第二组学生最好的一次朗读。在评读中,大家都认为将少先队员的高涨热情读的淋漓尽致。此时,我才真正的体会到当老师把学生定位为读书的小主人时,不待老师教,学生以读导悟。
三、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放手让学生去读
现代的教育观,要求教师把民主带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所以,学生开始读书时,教师可以微笑着,亲切地说:“请同学把这一句(段)读一读,看谁读得最认真。”学生读的时候,不督促不打断,耐心听。学生读得不好,加字丢字或读错字时,不批评,而是用肯定加建议的方式说:“你读得真棒。能不能再看清楚一点,把这句话(这个字)再读一遍,好吗?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在遇到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时,切忌让学生去“说解”,应放手让学生去“读感受”,去尽情想象。让他们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另外,朗读教学时,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读书的伙伴,和学生一起读书。这样,学生置身于一种宽松自由、平等合作的读书环境中,才会喜欢读书,才会读得生动,读得愉悦。
四、构建开放的展示舞台,让学生展示表现的才华
1、在课堂上,留出给学生分角色朗读和情境表演的时间。在情境表演中,学生完全的投入,把自己与文中的形象融为一体,感情就自然流露,十分真实。《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在默默无闻中凸现。本节课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学习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为了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美,我采用“品读”的方法。在教学中,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把阅读的时间和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孩子读中品,品中读,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语感,鼓励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 2
美的画面,并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为孩子创造活动的时空,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真正做到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熏陶孩子的情感,努力达到 “意文兼顾”,做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给学生“思”与“评”的时间,在指点练读词句是,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让其他学生评评这样读好不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读课文时进行有意识地思考和处理的好习惯。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这一课时,如何读“迷人的张家界,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引起了学生的争论。
一个学生提出“这句应读得喜悦,语调轻快。”
我马上肯定他的想法,并用轻快的笛子乐曲为他伴奏,请他朗读。他体会到了作者当时愉快的心情。
一只小手又举起来,“老师,我觉得应该读得激动些,为人间能有这样的美景感到自豪。”这个学生体会得更深一层,领悟到作者对祖国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行呀,你读读试试。”我马上找到一段高亢的琵琶曲和着他的朗读播放。他的朗读情绪饱满,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还有别的想法吗?”我想孩子们一定还有不同的体会。
“老师,我想也可以读得含蓄些,让人感觉回味无穷。”又是一个“意想不到”。
“为我们读读,行吗?”我鼓励她。
在古琴悠扬的旋律下,她圆润的嗓音加上独特的理解,把我们仿佛带入了一个仙境,大家半天都没出声,沉浸在朗读创造出的艺术情境当中。我相信在她朗读时,眼前一定出现了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
诵读吟咏是阅读中不可缺少的。这中间往往需要凭借情境,在学生情绪被激起时,利用学生的联想,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形成“视象”,使文章所描写的情境仿佛就在他们眼前。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3
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如《我爱你啊,中国》一课时,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课文。“我们骄傲,我们自豪„„”齐读则表达出了学生赞美祖国、热爱祖国的心声。
另外,我还经常开展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朗读能力。
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第二篇: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摘 要】朗读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方法;过程
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这样学生不仅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还能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因此,我认为朗读教学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二、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1)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2)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3)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
(4)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自觉提高自身的朗?x水平,精心做好课前的朗读教学计划,课堂上认真及时调整朗读教学内容,让学生爱上朗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目 录
内容摘要...........................................................................................................2 〇、前言...........................................................................................................3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3
二、开展朗读训练的方式..............................................................................4
三、结语...........................................................................................................8 注释...................................................................................................................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内 容 摘 要: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学习语言规律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以及提升鉴赏力,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从而形成系统、科学、特色、高效的朗读教学呢?本文试图从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如何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两个方面来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关 键 词:朗读
地位
形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〇、前言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小学生需要通过朗读时的语言来激发情趣,开启思维能力,完善学习能力。通过朗读,可以增进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以及提升鉴赏力,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朗读是学习语言规律的要求。
朗读就是对文章进行反复感知的过程,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规律。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某件事物的注意力稳定性较差,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力。因而,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中优美的词句,达到熟读成诵,就可以将书本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儿童在朗读中通过“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儿童以朗读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课文。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语言现象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通过朗读,学生
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鲜明、形象,从而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四)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每篇文章都蕴含了作者的感悟与思考方法,小学生经过反复朗读,逐步体会文章的寓意,可以学习作者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将作者的思维方法,通过潜移默化形成自身的思维方法,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
(五)朗读有助于小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的表达,对于小学生来说,分为读和写两种形式,读即是这里所说的朗读,写即是以书写的方式来表达。读是写的基础,没有读这个基础,写很难有立身之地。小学生在对课文的朗读中,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从“外化”到“内化”,达到对文章的描述表达自如、声情并茂的目的。
(六)朗读有助于小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联想力等心理活动;一是学生在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能力。两个方面在审美活动中经常是同时发挥作用的。”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都是一些精品佳作,内容隽永而深刻。儿童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的感觉,从文章中的人格美、艺术美、文字美之中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二、开展朗读训练的方式
朗读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指导,使学生能有滋味地读,能恰如其分地读,帮助学生提高朗读的实效性。那么如何在小学
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从而形成系统、科学、特色、高效的朗读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乐意、认真、投入地朗读。
1、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
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来渲染课文情境,让学生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真实感。这样,不仅能激发出学生读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抒发真情实感。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以及浓厚的兴趣下展开朗读,就能读得有声有色了。
2、“以情传情”,从而诱发学生朗读的自发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往往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作品中。“以情传情”就是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把学生的感情“移”到教材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达到“感情共鸣”。这时候,朗读成为学生抒发感情的需要,朗读也就有了自发性。
(二)尝试多种形式朗读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半在声音里头。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来选择恰当的朗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特色朗读,在浓厚的朗读兴趣的支撑下读出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目标朗读
课堂上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想法后,要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为了避免学生泛读走过场,要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朗读,以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加深对文本理解的目的。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提出“读”的具体目标:1、初读课文。这一层次要求学生正确地读,正音正字,理解字词,感知整体。2、细读课文。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进行明义性的朗读,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的效果。3、精读课文。这一层次侧重表情朗读,从研究文章的精华之处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逐步进入情境,介入角色,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2、配乐朗读
教师可以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适时采用配乐朗读,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形象,把儿童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他们的感情,经典的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课文的优美意境。
3、教师范读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如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
4、重点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有些词语用法精确,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句段、词语,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的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①读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反复
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5、比较朗读。
我们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古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绿”字的巧妙之处,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用“度”、“吹”、“拂”等词替换“绿”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比较朗读中体会作者遣词的精炼及活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课文中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可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如《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②可以先请同学们把句子变成陈述句读一读,比较与原句之间的区别,这样既能使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这些句子的特点,又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骄傲自豪的情感。又如《瀑布》一文最后一句“如烟,如雾,如尘”,若指导学生变换顿号去读,并和逗号的读法进行比较,体会作者无限入神的样子,让学生更能感受到瀑布在风中飞扬的美,更真切地感受到瀑布的飘渺、朦胧。
6、评价朗读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可采用全班齐声读、小组评议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开火车轮流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学生领读、个人自读、指名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课内外的阅读形式。
三、结语
总之,朗读在小学语文活动中有着不能忽视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只有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掌握合理的朗读方法,朗读才会变得既富有感情,又有灵气和创新性。我们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读书境界:“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
注
释
① 语文.五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5页 ② 语文.四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页
第四篇: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青浦区徐泾中学 孙兆静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言文的魅力历久弥新,其蕴含的文化精髓哺育了一代代中国人,尤其是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中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最佳途径,因此,近年来,文言文的教学逐步引起更多的关注。而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又是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手段,也是为人广泛运用的。
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下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朗读的巧妙运用对于教学的好处。对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是陌生的,他们还处于文言文学习方法的积累之中,所以,我们的教学期待让学生通过多形式、多种角度地朗读,如自由读、集体读、师生齐读等;使学生读得有味,读得有神,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
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以读贯穿始终,体现以读为本,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我将朗读的层次分了四步,这四步各有不同,各有作用,每一步的朗读都力图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让学生通过朗读更深地走进文本。
第一步:读准。第一次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能够根据纠错后的提示,读准文中的多音字,生字,从而达到读准字音的目的。比如在《为学》这篇课文中就有“语、鄙、恃”等易读错的字,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不但要认真纠正其中的错误,还要及时补充该词的含义,这样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达到理解地读的目的。在《卖油翁》中,学生正是在这一步朗读中,认识了“矜、忿、颔”等词,这是感知文本内容的第一步。这一步朗读,以学生的个别读并纠错开始,以整体齐读易出错的词并最终达到准确结束。
第二步:读通。第二次读,在读准的基础上,能够更加流利地朗读课文,语言没有障碍。同时,也包括停顿无障碍,因为停顿的障碍通常就是不理解,在第二次读的过程中,就是要解决学生朗读中的不当停顿。“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样熟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减轻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同时,熟读更有利于理解,也有利于背诵。在《卖油翁》的教学中,学生正是通过这一步朗读,明白了“但微颔之”“唯手熟尔”的句读。这一步朗读以学生个别质疑开始,以集体答疑,个体体验朗读,并最终确定准确的句读结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越读越熟练,读通的过程千万不能忽略,因为,只有这个过程的准确无误,才能保障下面的理解文意的过程更顺畅。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第三步:读懂。主要是通过朗读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进而理解文章主旨。在《为学》中体会富和尚,穷和尚两个对比鲜明人物,他们的语言精炼,但是蕴含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学生就可以通过听朗读中人物的语气,来分析人物当时的情感,然后再透过这个情感的层面,去分析理性的层面,从里达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在《卖油翁》中,学生正是在这一步朗读中,通过对陈尧咨和卖油翁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的品读,理解其人物形象,理解文本告诉我们的道理。文中共出现两位人物,陈尧咨的骄傲自矜,我们很快就可以感受到。有世人的盛赞“举世无双”,更有自我感觉良好的“自矜”,后文还有“十中八九”的证明,这一切都让初入眼帘的陈尧咨形象十分鲜明。但是随着卖油翁的介入,陈尧咨情感的变化就需要深入地思考才能够体会了。在卖油翁“但微颔之”过后,他连着两句追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这里包含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仅看两个问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成反问,包含着一种气愤,但是,我们仔细地理解一下这两个句子,其实,陈尧咨第一句情感上包含着疑问,同时,更有一种轻蔑,这种轻蔑的情感就体现在一个“亦”字上,而这正是学生忽略的地方,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着一个“亦”字,进行了故意漏读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我漏读了一处,然后进行是否可以把这个“亦”字去除的假设,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然后想一想“亦”字在这里能够体现陈尧咨怎样的心理,学生在比较朗读中,感受到了陈尧咨言外之意中的轻蔑,真是这种深入地沉浸文本,才能够让学生在简单的文字背后看到陈尧咨生动的心理变化。
第四步:读出味。准了,通了,懂了,下面的就是读出文言文的味道,那吟咏朗诵的读书声,该以怎样的形式传达出来才有文学的美感,在准确的基础上,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对人物的充分解读,以及对文章蕴含事理的体会,有声有蕴地朗读,读出语文味。而这有别于刚刚三个部分的朗读。
这里可以播放名家朗读视频。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仔细认真地听,然后自行体会,然后再跟着朗读视频跟读,通过名家示范朗读,进一步激发学生进入情境,感知文意,感知作者的心意,而名家声情并茂的朗读也更能引领学生的朗读,教师也可以进行范读。
以朗读这个最易入手的方式,体会人物语气,把握人物情感,进而揭示文章主旨。《为学》中最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两个和尚,穷和尚和富和尚,两者对话精炼,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是十分鲜明,富和尚“子何恃而往?”、“子何恃而往!”两句值得细细地体会,可谓字字句句见分晓,而穷和尚一句“一瓶一钵足矣”也昭示那自信敢为的形象。从朗读的语气出发,把握人物的情感,进而我们不难得出,立志去为,立志不为的差别,也就自然明白了事在人为的道理。
在这四步朗读中,穿插了多种朗读形式,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完成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让课堂充满了朗朗书声,充满了语文味儿。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作者:艾红英
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年第37期
我班虽说是县城的中学,但班上仍以农村孩子居多。农村孩子淳朴可爱,但语文口语表达基础较差,特别影响到朗读,学生多存在唱歌式的读,也就是唱读,一字一顿读。这样无情感的朗读,很难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起费力。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有感情地表达事物,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加强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
一、以学生听为诱,激发兴趣
组织学生听汉语拼音的正确发音,教学生读准确的字音;利用语文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比如在学到《春》这篇课文时,不仅让学生听范文朗读,还让学生反复听,一句一句的听,听了后还得跟着朗读;让学生注意听新闻广播,模仿发音。比如今年比较火的《舌尖上的中国》,我都是让学生认真听过,边听边想象画面,学生也较感兴趣,在听中也能体会语气、情感等。教师在平时范读课文时也让学生跟着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性知识,从听觉上感知准确的读音,语气的轻重缓急,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表达等。
二、传授一些朗读方法
学课文,教师都把传授朗读方法作为重点,使学生强化理性知识,领会各种文体的朗读技巧,学到一定的朗读知识。诗歌的朗读:有诗味,把握诗的意境,注意押韵的字和节奏。古诗的朗读:单句尾字押韵,也可不押韵,但双句尾字必须押韵,要重读。散文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句子、段落间的停顿,注重轻重缓急和表情。朗读必须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围绕中心展开想象和联想,产生真情实感,进入文中角色。
三、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利用晨读时间,结合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进行朗读训练。比如教师范读、录音范读、分角色朗读等。比如《金色花》这篇课文,就适合录音范读,学生听了录音后会更加理解诗中小男孩对妈妈的爱;而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则适合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读文中妈妈与我与爸爸以及万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教学中则以讲练读,读中再讲。阅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以学生自读为主,大力加强课堂朗读和对话训练。新教课文时,让学生试读、领读、比赛读,要读得有声有色,富有情感。还利用班会课进行朗读比赛、故事演讲等。
经过这样的教学训练,学生终于不再唱读课文,在朗读时也能不读错音、字,并且停顿适中,读得准确、流利、富有情感,为语文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