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
让朗读为课堂增添色彩
作者单位:南乐县元村镇百尺小学姓名:贾利敏电话:*** 科目:小学语文
内容摘要: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
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做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
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火烧云》、《五彩池》、《观潮》、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
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四、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
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
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参考书目:
1、《小学教学》2010年第十期
2、《小学教学》2011年第四期
第二篇: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
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
获嘉县亢村中心校丰乐屯小学
语文
崔彩丽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通过朗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关键词:规范 理解 感悟 体味 入情入境 朗读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语文具有工具性,小学语文教学正是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课标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提出了较高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
用普通话朗读规范的现代汉语,有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语言。正确规范地朗读课文要做到发音标准,要吐字清晰,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不仅能进一步强化识记字形,巩固字词,还可以把文章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适时加以指导,可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激发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如《祖父的园子》一文,女作家萧红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祖父的园子。
在园子里,我们看到了各色的蝴蝶、蜻蜓、蚂蚱,有“胖乎乎”、“圆滚滚”的蜜蜂,还有“毛嘟嘟”的狗尾草,还可以看到“蓝悠悠”的天空„„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课文,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卷仿若浮现在眼前,也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眼前事物的满心喜爱,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如“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明白了因为萧红自己是自由的,所以觉得一切都是自由的,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的快乐,心灵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朗读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课文读得朗朗上口,就像自己在说话一样自然,毫无滞涩的感觉。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写景的文章,既要读出景物的美好,还要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要体会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凡是优秀教师的教学,无一不重视朗读训练。他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看了《幸福天堂》一文后,窦桂梅老师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教学生如何批注,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和感受,多角度读出故事的不同味道的教学方式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一开始,窦老师就引领学生读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在读诗中走近“卖火柴的小女孩”,近距离感受小女孩的不幸,表达对小女孩的同情怜悯,触动学生的情感,进入情境之中。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解读不幸时,窦桂梅老师主要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渲染出小女孩的无助、弱小,通过朗读对奶奶的深情呼唤,再现了小女孩凄凉的境遇。其间,卓有成效的朗读是走进并再现文本的重要策略手段,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色彩。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进入了角色,融入了文本,从心灵上更贴近卖火柴的小女孩,对小女孩的不幸感同身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课堂教学要注重感情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悟情,同时为课内外阅读构建一座桥梁,引导学生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去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促进课内外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我加强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其中,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是朗读的重点。“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晏子对楚王的第一次回击,在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指导学生抓住“是„„不是”、“只有„„才”、“到底”等关键词语,通过朗读促进学生感悟晏子语言的巧妙。晏子与楚王的第二次斗智更精彩,“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不仅要抓住晏子精彩的语言,感悟其语言的巧妙,而且要注意到晏子的表情也很生动,他“装着很为难的样子”和“故意笑了笑”,表面上似乎是为自己的无能难为情,实际上正是在这不动声色的装模作样中,回击了楚国,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不仅对此心领神会,还从“只好”一词中感受到楚王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句话极具讽刺意味,比正颜厉色更有力量。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朗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再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亲切感人,朗读时指导学生做到情真意切、满含深情;最后三个自然段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在朗读的时候指导学生把握好语感。志愿军战士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只能反复地用呼唤的方式来表达,朗读时,指导学生读出朝鲜人民与中国志愿军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读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通过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的眷恋,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的感受表达出来,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朗读过程中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它要求学生的眼、口、耳、脑协同作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桥》一文时,我反复耐心地对学生进行了朗读训练,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他们想象、体会洪水的泛滥和老汉的威严、冷静。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些句子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更有“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样的描写,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和情况的危急表现得淋漓尽致。读了这样的文章,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定会浮想联翩,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再现当时的情景,把朗读与思维融合在一起。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到人物的情感,摸准了文章的脉搏,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一个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了,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由此引出以“桥”作题目的内涵。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汉的敬仰,使学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朗读中,学生一步步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触摸到了人物的灵魂,这就是思维的过程。朗读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各年级对朗读训练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但无论哪个年级都要加强对朗读的训练。有效的朗读指导,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将朗读训练贯穿于教学始终,必会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四期 主编:包南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18、19页
2、《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教材》 主编:许月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52、53页
2009年4月23日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摘要: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加强朗读指导,方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以读促听,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共同提高。本文就这个问题,从“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朗读的目的要明确恰当,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要加强朗读训练”这四个方面分别作了简单的阐述。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读书为主,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谓朗读,就是用爽朗生动的标准语音,把书面上用文字写出的成段、成篇的文章作品念出来,成为有声的活语言,使许多人听见后,了解并接受,不仅产生等于书面作品的表达效果,还可以由于声音的运动,增强效果,使听者不仅知道,而且得到更深刻的感受。朗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如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训练,也就不能叫完整的语文教学。
以往的语文教学,正是太过于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词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老师“讲”出来的,这样以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停滞不前,仍然不会“说话”、“作文”,原因就是学生读的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了,语言积累的太少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摒弃纷繁复杂的分析,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一、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发挥范读的作用。
我范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根据文章语言精美和树海四季的不同颜色,主要抓住了“美丽”这一全篇的主线。范读时,句读分明,感情真切,读出语言文字精美、朴实的特点,起到介绍景物,以景引人的感染作用,使学生如临其境,饱览小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春、夏、秋、冬四季树海的特点,要用不同的语调来展示,但没有什么跌宕起伏。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要语调明朗,富有朝气。
夏天,树木枝叶茂盛,郁郁葱葱,要语势热烈,修饰语重音鲜明,语速较快。
秋天,虽说黄叶片片,红叶满枝头,但它正是向人们献宝的季节。开始读时,语调稍为
平缓,但读到献宝处,又渐趋明朗,赞美丰收。
天,气氛、色彩比较冷清,风雪交加,应以徐缓的语速,较深沉的语调,一字一句清楚地读出东北冬天那大风雪的情景。
最后一句很重要,读时语调稍扬,充满赞美之情,重读关于小兴安岭的富、美的描写,使之有较强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到:啊!祖国的山多美呀!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把范读分为以下几种 :
1、范读全文。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会贯通。
2、范读重点段落。有些课文重点段的语调较难处理,有的是衬托人物内心活动的地方,学生对语速不好掌握,我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如《月光曲》的想象部分,《老水牛爷爷》一课的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等。
3、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声音重轻强弱难以处理的语句要范读。如《狼和小羊》一课中“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呢!”
4、有些课文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同学范读,但次数不易过多,读前给予提示,读后加以指导,以老师带学生,以学生促学生。
二、朗读的目的要明确恰当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朗读要求,而且应该认真地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演性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做细致而科学的阶段安排。
一般来说,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该掌握并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现的情境和感情。在学习完全篇课文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体会并表现出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
三、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应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定,不可牵强迈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评读、竞赛读和配乐读。
评读:是对学生或老师的朗读质量作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评读可以是自评或他人评,可以是老师评学生,也可以是学生评老师。既评朗读的感情,又评朗读技巧,长期坚持这样训练,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竞赛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有时适当运用竞赛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好,哪一个同学读出了感情。学生的好胜心较强,采用竞赛朗读,不但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还可以激发他们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
配乐朗读: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艺术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当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
不到的效果。例如教《草原》一课,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中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在优美的音乐中,在脑海重现课文中叙述的优美意境,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
四、要加强朗读的训练
1、端正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受统考升学率的影响,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我在教学中,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并加强朗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今天,加强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决不是绊脚石,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金钥匙。
2、制定朗读计划。教师制定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时,要辅之朗读计划。全书中那些是重点指导朗读训练的文章?这些文章各具有什么特色?哪些是全文指导?哪些是片段指导?都要事先安排好。在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方面,本期要达到什么要求等,都要明确提出来。只有朗读计划周密,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3、课外阅读博采众长。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课内阅读要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博采众家之长。首先要激发兴趣,使学生有阅读的欲望,想阅读。二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随时能读到好书。三要教给方法,如浏览法、摘抄法、剪报法、批注法等等,促使学生养成动笔墨、动工具书、动脑子的良好习惯。同时,再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形式。总之,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长此下去,学生的读书能力以至说话能力、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必能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这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一般地讲,教师忽视朗读训练与指导,学生对朗读表现出随意性,很难练就好朗读的基本功,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情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露或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学生起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产生美感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不断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些在多数情况下是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如忽视朗读就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不重视朗读,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去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去感受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 意识渗透和恰当点拨,同样会影响学生思想的升华。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 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 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 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 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 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 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 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 “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 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 “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 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 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训练的三个阶段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范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不仅仅是理解文本内容、体悟文本情感、积累文本语言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能力,这种能力不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形成,要靠充分的朗读实践,要靠 扎实的朗读训练。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上,朗读确实得到了老师们前所未有的重视。老师们不敢“滔滔不绝”,这也分析,那也分析,生怕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削弱了朗读这样重要的言语实践。朗读的形式也颇多样: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对读、轻声读、全班大声诵读。朗读的时间长、朗读的形式多,朗读训练就一定卓有成效吗?其实不然。在对学生进行朗读单项考核时,我们发现学生错读、漏读、回读、唱读的现象颇为严重,不能读出正确的语调、语流的学生不在少数,学习成绩好却不会朗读的学生大有人在。朗读教学存在着颇多问题,我们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大力解决这些问题,扎扎实实抓好朗读训练。
一、教师首先要过好朗读训练关,要能给学生以很好的朗读示范。有人请教台湾著名教授王财贵怎样教语文,他说:“跟我读”。一篇文章,倘若教师自己读不好,如何让学生“跟我读?”因此,要扎扎实实抓好朗读训练,教师首先要过好朗读训练关。
几年前,教师为了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了强化训练,普通话水平大有提高。这就证明,训练是可以出成效的,朗读这样重要的言语实践,通过训练,是可以练出来的。教师对自己要有信心。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倘若缺少教师的示范朗读,那是非常糟糕的。对于这一点,老师们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有了这种认识,你才不会掉以轻心,才不会安于现状,才会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花大力气、下苦功夫练读课文,才能教学生准确地读出字的声、韵、调,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调、语流,恰切地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非常重视朗读,他说他备课,首先得备朗读,只有教师自己读出味儿来,学生才能读出味儿来。窦桂梅、支玉恒等优秀语文老师也都非常重视朗读,他们的朗读有一种魔力,能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心,激发孩子们的情,引领孩子们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他们的朗读字正腔圆、富有激情,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震撼学生。
二、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又要作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常对学生说:“你们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是为了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但是,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出现偏差,感情表达不恰切时,一味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行吗?显然不行。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不等于不要教师的示范、指导、点拨,在学生理解不到、体会不深、朗读不好的地方,教师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尤其是文中感情蕴涵比较丰富的句、段,教师要范读,也要作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才能把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表达出来。
如果教师连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也不敢涉及,任由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良好的朗读技能何期能练就?例如,《丰碑》一文中“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一处通过将军的表情、动作描写展现了将军得知眼前被冻僵的老战士居然就是军需处长时真实而复杂的内心情感:一是惊讶,军需处长掌管部队所需给养,他居然会因为没有棉衣穿而被冻僵,这是将军完全没料到的;二是自责、内疚,“多好的军需处长啊!我刚才还一个劲儿地责怪他失职,自己对战士不了解、不关心,自己才失职呢!”三是心痛,将军为革命队伍失去这样一个优秀战士而心痛不已;四是感动、崇敬,将军被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面对死亡处之泰然的精神所感动,心中油然而生对他的崇敬之情。这么复杂的情感,学生都能体会到吗?
怎样读才能把这么复杂的情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呢?教师可在范读之前或范读之后作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让学生明白朗读时语速应是缓慢的,语调应是低沉的,“愣住”、“湿润”、“久久”、“深深”、“缓缓”等词应突出重音,这样才能把将军真实而复杂的内心情感表达好。
三、要抓准朗读训练的“点”,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不善于寻找文本中突出的朗读训练点,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必将导致朗读训练“失度”、“失效”。
有经验的语文老师总是凭借自己对文本语言的敏感和警觉,捕捉朗读训练的“点”,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潜心品味语言描摩之妙,领略文章意境之美,感受作者情感之真。
一、要善于抓住文中情感表达的聚焦点。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沉甸甸的爱,这份爱感天动地,震撼人心。让学生反复诵读,反复感悟,有利于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要善于抓住文中语言表达的精彩点。如《鸟的天堂》中“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段话成功地描绘了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长句、短句相互交错,再加上排比句的一气呵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语言表达很有个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反复品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语言表现力。
当然,像《燕子》、《匆匆》、《海上日出》这样短小的语言精品,是应该整篇拿来进行朗读训练的,在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中,实现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和积累语言的完美结合。
四、朗读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给所有学生朗读的机会。有些语文教师为了不影响教学进程,朗读训练只面向会读的学生。对于不会读的学生,少给甚至干脆不给他们读的机会,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训练。
从表面上看,会读的学生撑起了门面,课上得极顺利,教学效果极好。可实质上,这样做的后果相当严重:那些不会的学生由于经常被冷落,参与朗读的积极性受到重挫,一般处于懈怠状态,只是在集体诵读是跟着滥竽充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朗读是眼、耳、口、心俱到的“全身运动”,要使语言出于自己的口,入于自己的耳,了然于自己的心。小和尚念经式的朗读极不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要读正确、流利就已不易,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了。
因此,朗读训练时要多关注不会读的学生,要善于激励,哪怕他只读好了一个词、一句话,或只读准了一个字;要善于等待,读得不好再让他读一次,若还不好,再读一次,让他经历由读不好到读得好的过程,帮助他逐步树立读好课文的信心。在很多名师的语文课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给孩子自我修正的机会,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在自我修正中一步步得到提高;我们常常可以听到鼓励的话语:“老师相信你,只要多练读几遍,一定会读得更好。”“同学们看到了吗?有努力就有收获,他这一回可比刚才读得好多了。”“真没想到,你能读得这么好。”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理解文本内容、体悟文本情感、积累文本语言的重要途径。于永正老师说:“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大力解决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抓好朗读训练。
竺厚奎
20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