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时间:2019-05-13 14:2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朗读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阅读,就很难掌握其中的含义。读得越熟悉,领会越深,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今,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了形式。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正确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学生的朗读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从教十几年我发现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作者的情思。

2、朗读的指导不够灵活。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

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3、朗读的层面不够宽泛。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的方式单一。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利用到教学中朗读的较少,大部分是利用早读时间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而有的学生齐读时漫不经心,不是假读,就是不读,集体朗读时还拖音明显,节奏性差,有时还不整齐。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1、教师要保证朗读时间。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给学生足够的是时间去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方法,发现问题。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教师要重视朗读,加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读水平,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3、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可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还可以运用合适的课文让学生们进行表演读等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

“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4、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可采用以下方式:(1)听朗读。新教学大纲里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因为它是一种能训练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2)范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3)引

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4)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5)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此外,还有领读、散读、轻读、分组朗读等方式,只有恰当的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5、加强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要想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本。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总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我相信只要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努力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每一次朗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语文教育教学服务。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 向阳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

摘要:朗读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努力探索使朗读不会流于形式,能够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田。本文将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分为读通、读懂、读透、读活四个过程,并进行了阐述分析。

关键词:朗读指导;朗读训练;灵魂;探索

在执教语文课的几年中,我一直摸索并反思着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发现我在朗读指导方面曾走过不少歪路,学生读书流于形式,看起来“书声朗朗”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更没有得到语言文学的训练,反而挫伤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甚至养成了“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的朗读习惯。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分析了错误的方法,请教了一些老教师,再通过自己的实践,认识到要使朗读训练扎实有效,应当少讲解、多朗读,还必须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去沧州学习,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四个阶段:读通、读懂、读透、读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类作文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读通:整体感知课文,解决生字的字音问题

读通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例如《黄山奇石》这一课,学生都有知道黄山有奇石,通过读都会想:黄山的奇石奇在哪里?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查一查字典,扫清了字词障碍。读完后,初步感知到课文内容,这篇课文讲的“金鸡叫天都”不太好懂,所以只能算是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标好自然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读懂: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达成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

读懂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课文含义和思想感情。

(一)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如《一株紫丁香》的第一节从语气、语速、语感上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朗读,初步学习了长句子的朗读方法。

(二)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如《难忘的一天》一课,结尾描写“我”离开展览馆时兴奋高兴的心情,表面上看只是描写景色的句子,学生朗读时并没有产生什么特别的感情。为了拔动学生的心弦,我便将这段话提出来让学生轻声读,并划出描写景色的好词和好句。接着提问:这是写“我”为邓爷爷表演完计算机时高兴的心情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在旁提示:这最后一段是写“我”激动的心情,可是却描写了景色,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这样,学生通过仔细读这句话,理解了隐藏在语句中的深刻含义,表达了“我”要把计算机的普及发扬下去的坚定信念。

三、读透:把握课文的人文教育因素,品味文本的细节,体会和学习表达方法

读透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全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一)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如《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通过品读欣赏,学生理解了总分总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二)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如《王二小》一课,我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教师配乐朗诵课文,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师生共同研究各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完全相契合,深刻体会到王二小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三)品读欣赏,体会情景,进行演读。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可以借助图像看图朗读,这样既对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训练,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二年级课文《秋天的图画》,通过观察图画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金色的秋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还有课文朗读可以身临其境地配乐朗读。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有的课文还可以创设情境地想象朗读。这样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如《坐井观天》一文,可以创设情景进行分角色朗读,使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而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备。

四、读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阅读向口语交际、习作等综合延伸,由阅读向生活实践延伸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所谓的“三分钟热情”。因此,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组织形式会更利于帮助他们对课外阅读实践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教师可以帮助孩子们选择适当的读物,为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鼓励孩子多读书。

(二)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精讲多读”,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2.将每周二和周五的下午自习课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我们班建立了“小图书箱“,号召学生将自己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

4.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专门印制了课外阅读资料汇集本——《记忆的碎片》、《我的小收藏集》、《五花八门》等口袋书,指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和感悟及时记录下来,不拘形式,张扬个性。

总之,注重朗读教学,这个为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仅不可摈弃,而且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在往外泼洗澡水时,连同坐在浴盆中的婴儿一齐倒掉,这做法是最愚蠢的妇人也不取的。”当今的语文教改,对传统教法中有生命力的“婴儿”,非但不可横扫,而且应该倍加钟爱,并促使其成长。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随着语文课堂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晓解“读”的要义,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我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心灵架起一座缤纷的虹桥。

第三篇:小学朗读训练心得体会

小学朗读训练心得体会

小学朗读训练心得体会

朗读在语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曾讲过,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剧的一位外国教授,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其次,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再次,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物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面的正确、流利是最基本 的要求,正所谓是熟能生巧,多花些时间问题不大。但是“有感情”中的感情从何而来,这需要一些 技巧。那么在语文课上怎样进行这样的朗读指导呢?我根据自己的摸索及借鉴别人的经验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提示式朗读

这种方法多适用于低年级,因为低年级同学能够正确、流利,按结构停顿,标点停顿读出一篇文章,已经完成了大纲要求的70%左右,但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同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以合理地运用提示式朗读。例如《哪座房子最漂亮》一文中,有一句“青青的瓦,白白的墙”,“青青”“白白”这两个描写颜色特点的词语要适当重读。我先让孩子们看图,用小手指出图上的瓦和墙,然后提问:“这是什么样的瓦,什么样的墙?”孩子们齐声回答:“青青的瓦,白白的墙”,重音自然得到了强调。

二、对比式朗读

调换字词,转换句式,让学生去比较,通过比较,确定重音强调语气,也是一种很常用的朗读方法。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影子》一课时,文中说“影子常常跟着 我”,我先把”“常常”换成了“天天”,让学生来读,然后问:“换了可以吗?”小朋友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通过讨论决定不能换,因为如果没有光,就没有影子。小朋友们明白了意思之后,我们又把“天天”换成了“常常”,孩子们再读时“常常”就被读出来了,不仅指导了朗读,而且还理解了课文,轻松至极。

三、情境式朗读

有些课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学生无法入境入情。这种情况下需要老师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做好感情铺垫。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在指导这一段的朗读时,我设计了 一个问题:小女孩为什么不愿意让奶奶走?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奶奶是她唯一的亲人,奶奶在的时候最爱她,最疼她;有的说小女孩生活很凄惨,她想让奶奶救救她,保护她„„我马上总结说:“是啊,一个孤苦无依的苦命的孩子,奶奶是她唯一的幸福的源泉,更是她的救命稻草,她多想跟奶奶一起逃离这苦难悲惨的生活,逃离这充满饥饿寒冷的世界,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帮小女孩向奶奶请求吧!”示意学生齐读这几句话。学生们在有了更深体会后,把小女孩这几句心灵的呼唤读得淋漓尽致。

四、过把瘾式朗读

语文课上把朗读做为一个重点,但过多的重复而单调的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容易让学生厌倦。儿童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很强的模仿意识,所以在语文课上,我经常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舞台,给他们一个角色,让他们在朗读中过把瘾。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一文中,董存瑞请求任务时,对连长说了七个字:“连长,我去炸掉它!”这七个字怎样指导得力呢?我对学生说:“我是连长,你是董存瑞,你怎么请求任务呢? 读像了,我就批准。”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再指名读,学生争先恐后要当董存瑞,在角色的扮演中,这句话的感情自然得到了渲染,朗读得生动真切。像这种人物对话,比较适合转换角色,进行过把瘾式朗读。

五、情感体会法

朗读指导,如果一味追求重音、停顿等技巧,并不能完全适用。像《瀑布》一文中:“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雾,如尘。”如 果只引导学生把“珍珠”重读,“如烟,如雾,如尘”读得轻些,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朗读的效果,更不能体会到那种缥缈美丽如仙境般的境界。为了读出那种意境,我没有刻意去做技巧性的指导,而是让学生自我琢磨,自我感受,再试读,通过评价,肯定并推广优秀的读法。

其实情感体会法,也就是以前的商讨式朗读,学生试读——集体评价——学生再读。这种读法比较适合于高年级同学,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感受。

不论怎样去指导朗读,都要注意导之有方,导出层次,导到实处。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所以朗读指导切忌一导到底,而是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不可做单一要求,要允许“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存在”。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江西省瑞金市解放小学 赖朝贵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朗读的总要求。而评价学生的朗读,则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本文对朗读的概念,朗读训练的功能,朗读训练的要求以及朗读训练的原则和策略等一些问题作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

一、什么是朗读?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同时它也是是学生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内潜性的观念活动,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

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三、朗读训练的要求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1、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语,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读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

2、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有关研究表明,要做到流利地读,主要是扩大“视音距”。所谓“视音距”,是指在朗读过程中要先用眼睛看,然后再读,阅读心理学中把这种看先于读称为“视音距”。刚上小学的学生视音距几乎为零。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知识的丰富,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视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由于视音距加大,视知觉也渐趋扩大。这时,学生开始进入以词句为单位进行朗读的阶段,朗读不流利的现象也就减少了。

3、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以语调为例,句子的语调主要有四种:升调,一般表示疑问、设问、反问等;降调,一般表示陈述、肯定、赞许、感叹等;平调,一般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曲调,一般表示幽默、含蓄、惊奇、夸张、双关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

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

四、朗读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3.朗读与默读的关系。默读是阅读的另一种主要形式。默读时,学生不用把视觉感知的每个字都读出来,可以直接从文字符号转化为意义单位,因此,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默读时,靠视觉和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以达到理解,便于学生反复揣摩、体会,这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等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发展。一般来说,低年级朗读训练的比重较大,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就课堂教学的训练程序而言,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给学生提供了机会、学习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机会;先默读,再朗读,既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具体的感受,又能检查学生对课文掌握的程度。

(二)层次性

1.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同。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朗读训练的要求和指导要有所不同。基础较差的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读错字音、读破词语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一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教师应帮助他们掌握生字生词,朗读的要求应着眼于正确、流利。有些学生虽能比较流利地朗读,但却读不出感情来。这些学生或者是因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不深,不甚了解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是因为虽已体会到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只是不知道究竟该怎样读。对于前一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

想感情,还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形象、意境,使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相互作用,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视觉表象,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对于后一种情况,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语速等朗读技巧的指导。

(三)实效性

1.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朗读训练的安排要合理,目的要明确。什么时候进行感知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现性的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的安排。此外,还要把握住朗读训练的恰当时机。一般在学习课文重点句或重点段落时进行朗读训练。

2.要重视和加强具体的朗读指导。阅读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前,只是说: “我们要带着喜悦的感情朗读”,并认为这就是朗读指导。其实,严格说来,这不是朗读指导,而是朗读要求。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例如,《繁星》第三段写作者在海上看星天,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深蓝色的天空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朗读这句话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深蓝色的天空”后稍作停顿,表现出星空的广阔无垠。“悬着”要读得轻一些,并稍作停顿,使人感到“悬”字所体现的那种四面无依无靠的形态。“无数”要重读,以突出夜空星星数量之多。“半明半昧”要读得慢一些,语调轻柔一些,“半明”之后稍作停顿,体现星光闪烁的情态。

五、朗读训练的策略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的朗读有着积极地作用,以下就是教学工作者在课堂实践中常运用的方法 指导技巧:

1、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因文而异、灵活安排,展开阅读活动。例如 可以经常开展“朗读会”“故事大王”“儿歌表演评比”等朗读比赛活动,在学生中评出“朗读擂主”“故事大王”“最佳演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受读书的欢乐,提高朗读能力。像《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课文中多有总起的排比句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朗读“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这样的总起句加以引导,学生顺着老师的语气朗读具体描述的句子,就会起到水到渠成、大雪无痕的情感带动作用,如在课文中读 惊险 磅礴 不拘一格 等词语就要 显现出 重音 停顿 等朗读技巧

2、在教学中,要提倡 “以读为主。阅读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读的次数多、时间长就算完成了任务。我们应该做到每一次指导学生读的时候,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做到有效的朗读。例如 “在领读中”,由老师或读得好的学生领着大家读,可以读句子、读一个层次或一个段落。低年级可以是一

句句或一段段地领读全文,高年级可以是领读重点的片段,也可以是引读,即由老师读上句,学生接读下句,或师生双方根据课文中的逻辑关系,加入适当的词语串读。

如 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可以这样引读: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什么?)一手(拿着什么?向人们(怎样做?)跟人们(说些什么?)傣族人民(干着什么?)一边向周总理(怎样?)祝愿他(怎样?).通过引读,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描述的情境,逐渐感悟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哲理或情感。有如《观潮》一文的第四自然段有四个分句,可以把学生分成四组来做游戏,第一组全部读,读第二分句时第二组加入,读第三分句时第三组加入,第四组只读最后一个分句。这样的朗读符合浪潮由远及近,潮声由小到大的实情,容易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阅读中要注意 语速 重音 等方面的阅读技巧,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很高。

3、阅读教学中还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注重阅读的语调。例如我在训练学生读《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让学生将“连忙招呼老山羊”“装出一副又老实又可怜的模样”“半闭着眼睛、摇尾巴、咧开嘴、龇着牙”等表情、动作表演出来,增强了朗读的效果,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像《再见了,亲人》、《匆匆》这些饱含着深情的课文,可以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场景或者表演,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分角色的进行情感朗读。教师有效的朗读指导是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搭建一座体验的桥梁,打开一个情感的世界,开拓一方思维的天地。让我们以满腔的热情赋予学生多元的智慧,开启学好语文的窗户,通过朗读,读出学生的童趣,读出学生的真情,读出学生的心声。

4、在阅读中创设情境,以创设情境此方法来指导学生朗读。在开展各种活动时还要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如《小溪流的新家》一文的基调是欢快活泼的。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基调是深沉悲痛的,学生分角色读时要安排 不同性格不同声调的学生来读,因为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文章的内容不同采用的基调也不同读的时候要注意区别。又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小白兔说:“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读这篇课文时可以使两位学生扮演两只小兔子的情景剧 ”其中读“自己种、吃不完”要读重音.重音是表示情绪或情感的重音,它一般落在句中的修饰语上,如课文《一粒种子》中“啊,好个光明的世界!”重音应落在“光明”。也可以在停顿和语速方面指导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作品.。例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中“董存瑞向四周一看,这桥有一人多高。没有放炸药包的支架,也找不到棍子,炸药包放在哪儿呢?”因为董存瑞已经来到桥下,形势非常紧迫,不能从容观察和慢慢考虑。所以,描写这种情境的字句,不能机械地按常规来读,停顿要缩短。后面的“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此时,因为董存瑞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眺望远方”包含着英雄崇高的革命理想,“用尽力气高喊”及喊的话,反映了英雄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这篇课文要找班级声音大地男同学来读 因为,要那这段课文 读得响亮饱满,而且每个停顿都应比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一般停顿稍长。表现兴奋及愤怒感情的句子,读时一般用快速;表示庄严、沉痛、宁静内容的句子,读时一般要慢些。

总之,在教学中,老师要积极探索朗读指导的方法并要灵活运用,使学生悦读、爱读,在朗读过程中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增加语言积累,充实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赖朝贵,男,小学语文高级教师,1994年参加工作,现任职于瑞金市解放小学,从事小语教学近二十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撰写的论文在多家省级刊物发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多次在省、市获奖;指导的学生在省、市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电话号码:*** 邮箱:rjlcg@163.com.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摘要: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加强朗读指导,方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以读促听,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共同提高。本文就这个问题,从“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朗读的目的要明确恰当,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要加强朗读训练”这四个方面分别作了简单的阐述。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读书为主,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谓朗读,就是用爽朗生动的标准语音,把书面上用文字写出的成段、成篇的文章作品念出来,成为有声的活语言,使许多人听见后,了解并接受,不仅产生等于书面作品的表达效果,还可以由于声音的运动,增强效果,使听者不仅知道,而且得到更深刻的感受。朗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如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训练,也就不能叫完整的语文教学。

以往的语文教学,正是太过于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词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老师“讲”出来的,这样以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停滞不前,仍然不会“说话”、“作文”,原因就是学生读的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了,语言积累的太少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摒弃纷繁复杂的分析,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一、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发挥范读的作用。

我范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根据文章语言精美和树海四季的不同颜色,主要抓住了“美丽”这一全篇的主线。范读时,句读分明,感情真切,读出语言文字精美、朴实的特点,起到介绍景物,以景引人的感染作用,使学生如临其境,饱览小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春、夏、秋、冬四季树海的特点,要用不同的语调来展示,但没有什么跌宕起伏。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要语调明朗,富有朝气。

夏天,树木枝叶茂盛,郁郁葱葱,要语势热烈,修饰语重音鲜明,语速较快。

秋天,虽说黄叶片片,红叶满枝头,但它正是向人们献宝的季节。开始读时,语调稍为

平缓,但读到献宝处,又渐趋明朗,赞美丰收。

天,气氛、色彩比较冷清,风雪交加,应以徐缓的语速,较深沉的语调,一字一句清楚地读出东北冬天那大风雪的情景。

最后一句很重要,读时语调稍扬,充满赞美之情,重读关于小兴安岭的富、美的描写,使之有较强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到:啊!祖国的山多美呀!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把范读分为以下几种 :

1、范读全文。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会贯通。

2、范读重点段落。有些课文重点段的语调较难处理,有的是衬托人物内心活动的地方,学生对语速不好掌握,我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如《月光曲》的想象部分,《老水牛爷爷》一课的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等。

3、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声音重轻强弱难以处理的语句要范读。如《狼和小羊》一课中“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呢!”

4、有些课文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同学范读,但次数不易过多,读前给予提示,读后加以指导,以老师带学生,以学生促学生。

二、朗读的目的要明确恰当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朗读要求,而且应该认真地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演性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做细致而科学的阶段安排。

一般来说,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该掌握并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现的情境和感情。在学习完全篇课文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体会并表现出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

三、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应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定,不可牵强迈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评读、竞赛读和配乐读。

评读:是对学生或老师的朗读质量作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评读可以是自评或他人评,可以是老师评学生,也可以是学生评老师。既评朗读的感情,又评朗读技巧,长期坚持这样训练,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竞赛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有时适当运用竞赛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好,哪一个同学读出了感情。学生的好胜心较强,采用竞赛朗读,不但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还可以激发他们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

配乐朗读: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艺术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当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

不到的效果。例如教《草原》一课,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中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在优美的音乐中,在脑海重现课文中叙述的优美意境,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

四、要加强朗读的训练

1、端正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受统考升学率的影响,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我在教学中,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并加强朗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今天,加强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决不是绊脚石,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金钥匙。

2、制定朗读计划。教师制定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时,要辅之朗读计划。全书中那些是重点指导朗读训练的文章?这些文章各具有什么特色?哪些是全文指导?哪些是片段指导?都要事先安排好。在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方面,本期要达到什么要求等,都要明确提出来。只有朗读计划周密,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3、课外阅读博采众长。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课内阅读要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博采众家之长。首先要激发兴趣,使学生有阅读的欲望,想阅读。二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随时能读到好书。三要教给方法,如浏览法、摘抄法、剪报法、批注法等等,促使学生养成动笔墨、动工具书、动脑子的良好习惯。同时,再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形式。总之,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长此下去,学生的读书能力以至说话能力、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必能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这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doc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庐山路小学刘金华 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看: 首先,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朗读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平均不足7分钟。 其次,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摘 要: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话题,分别从激发兴趣、夯实朗读基本功、朗读指导、分层朗......

    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最终定稿]

    让朗读为课堂增添色彩 作者单位:南乐县元村镇百尺小学姓名:贾利敏电话:*** 科目:小学语文 内容摘要: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

    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

    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 获嘉县亢村中心校丰乐屯小学语文崔彩丽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通过朗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形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形式 【内容摘要】 在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朗读的兴趣。为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训练(吴丽霞)★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训练 零陵区珠山镇中心小学吴丽霞 摘要:朗读,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是语文课上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看,只用目用脑。读,既要用目......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层级训练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层级训练[内容摘要] 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语感,提高理解、欣赏的重要方式,它能加强理解的深化、言语的敏化、情感的美化。然而,审视现今的小学......

    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训练与指导

    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训练与指导 河曲县实验小学 教师:赵学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书读得熟了,不用解说,自然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可见,古人早把:“读书”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