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的指导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的
指导与训练
神林小学 薛婉慧
内容摘要: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的训练 1.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2.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3.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4.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加强 朗读 指导 训练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心存‚应试‛,偏重背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感悟、运用语言的能力。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 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 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 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朗读的训练 1.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时的焦急心理,送总理时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也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2.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 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 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3.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 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增进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知识丰富,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我‛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 来了,‚我‛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进而达到背诵。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广大教师 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究适合农村教育现状的新思想,新路子,以便更快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篇: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训练与指导
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训练与指导
河曲县实验小学 教师:赵学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书读得熟了,不用解说,自然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可见,古人早把:“读书”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上。这就足以警示我们不能以任何理由对“读书”掉以轻心。《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要“鼓励学生多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朗读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和指导。针对该问题,我想把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拿来与各位共享。
一、关于一年级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
一年级学生刚进学校,一切习惯有待养成。首先,识字很少,但记忆力却特别的好。一篇课文、诗歌,孩子们很快就会背的滚瓜烂熟。但是,翻开书让他们一字一字地读出来,孩子们就未必能顺利完成;其次,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容易出现“唱读”现象。学生不会连词、断句子,掌握不好语速、语调,更读不出句子的语气和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面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循序渐进地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朗读时,严格要求“四到”。即:眼到、手到、嘴到、心到。意思是说,学生在读文时,首先要用眼看到,其次必须要用手指指到,读到哪个字就指到哪个字,然后张大嘴巴读出文字,要读得字正腔圆,最后还要把这个字放在心里,感悟生字宝宝的音、形、义。
(二)严把细心朗读关,要求一字不错。这一环节可以抽生读,其他孩子仔细听,说说那里加了字或漏了字,那些字读错了等等。也可以同桌互读互查,纠正读错的地方。然后,采用男女生赛读、小组赛度等形式,比赛谁读得最仔细,谁听得最认真,最终达到准确、流利、一字不错的朗读效果。
(三)加强老师的范读和指导。第一阶段,在老师的范读时,要让学生注意倾听,看看老师在哪里停顿,哪些词语读得重,并且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比如,在上《我多想去看看》时,我激情澎湃、抑扬顿挫范读全文时,孩子们很快就感受到了文章的重音所在:弯弯、遥远、非常壮丽和诗歌最后一句等地方。然后,我让孩子们练读,并且谈了自己的感受。最后孩子们朗读全文激情饱满,充分读出了山里娃急切想去北京亲眼目睹北京壮丽风采的情感。第二阶段,是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和语气。比如在《称象》一文中,学生在读“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时,由于是陈述句,学生很容易读得平淡,这时老师就要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大象的高大。再有当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学生容易把它当作普通的疑问句来读,实则不然。读课文时就要抓住角色的个性化特点。曹操是大官呀,这可是大官说得话,要读出大官的风范来。这时,老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
二、关于二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与感悟。
学生到了二年级,识字量增加了,词汇量增多了,理解词语的能力增强了,对人物感情的领悟提高了。所以,二年级的朗读重点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和张扬朗读个性这两个方面。放手让学生自己感悟人物语言的语气和语调,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对此,我是这样做的:
(一)勤读代替多讲多问。
朗读教学应避免“重讲轻读、重问轻读”(这里的“读”指学生自主朗读)。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勤读代问,少问多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从单纯理解课文的情节内容转入体会、了解语言文字。比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有两个重点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和“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学生们第一次接触这种反问语气的句子,很难把握句子的真正意思。当时,我并没有急着去给孩子们解释,而是放手让孩子们自读自悟,当意见出现分歧时,我及时给出了相应的陈述句:“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和“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对比,注意比较每组中两个句子的语气、意思。领悟能力好的学生马上就领会了其中的奥妙。再通过指导、范读来自己品味弄清楚感叹句和反问句跟陈述句表达的意思一样,但是语气却更加强烈。在此基础上,我立刻让句子回归课文,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种葫芦人的大错特错。这样做避免了课堂中的满堂问、满堂灌,使学生有时间去读书、去品味、去感受优美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知识、情感,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注重“小老师”的作用。
这一阶段孩子们的想象丰富,部分学生如果让他们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他们就能读出其中的味道来。在上《坐井观天》时,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在朗读小鸟和青蛙的一段对话时,我直接放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朗读,让他们自读自悟,结果他们读得维妙维肖:那青蛙的大话,那小鸟站得高望得远的心态,完全用他们的朗读表现的淋漓尽致,更是感染了全班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激动的评价到:“我好像看见小鸟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飞,青蛙蹲在井底跳不出来!”课堂一下子就掀起了朗读热潮,学生们争着抢着扮演小鸟,扮演青蛙。整节课就在两位小老师的带动下轻松、愉快地学完了整篇课文。重视“小老师”有两大好处:第一,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第二,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增强了学生间的榜样作用,促进了和谐课堂的发展。
(三)注意细节处理,美化朗读。
朗读的细节处理是否得当是决定朗读好坏的关键。教师必须懂得技术地处理好细节,从而使朗读更为专业化,让朗读变得更为美妙。这一过程中,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初步懂得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用作修饰的词、对比词、比喻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要读重音。第二,把握语调。语调是语言、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的情感的课文读得要高昂激动、响亮明快;表达悲壮的、伤心的、凄凉的情感的文章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方式。这种朗读方式也最能表达孩子们对文本人物情感和思想的感悟程度。分角色朗读必须建立在读熟课文、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在分角色朗读之前,首先要弄清每个角色的身份、年龄和特点,接着讨论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角色的特点,然后抽生试读,之后大家评,评了再读,再评。最后可以按四人小组自由分配角色尽情朗读,释放每个孩子的激情。在一遍遍的分角色朗读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渲染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使学生越读越爱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尤其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全面加强听说读写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朗读训练和指导,巧妙的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适时发挥好教师的范读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插上朗读的翅膀,将课文读得有情、有味、有特色。
第三篇: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
城厢中学
齐国芳
汉语的音乐性强,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决定着汉语教学必须以朗读为主,这是我国几十年语文教学积淀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历史上的文学大家、教育家们总结出广为人知的学习语文的至理明言,一直被历代学子奉为圭臬,但是由于受教学成绩的影响,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采用教材分析为主的授课模式,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的课堂表现形式,形成了语文教学不读或读得不多的怪现象,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失误。人们在冷静思考、总结失误的教训之后,频频发出回归传统的呼声。有人却对此表示担心,认为强调朗读是死记硬背,会让学生成为“三味书屋”里摇头晃脑的书呆子,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完全多余的。因为毕竟时代不同了,教材教法发生了根本变化。必须明确,民族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民族教育的沃土中,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理由如下:
一、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因为语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理解语言,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敏捷。反复诵读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诵读,把文章读得琅琅上口,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已经十分熟悉,这样,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
二、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要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必须依靠对课文的正确诵读。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并非轻易可以练就,它是在千百遍按照汉语普通话规则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形成的。“熟读是把一切成例化成习惯。”如果能促进学生用普通话千百遍地正确朗读课文,形成了习惯,方言及语言渣滓也就容易清除了。
三、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体裁和不同的教学程序去选择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例如,在课文分析之前,通过齐读,让学生熟悉内容,有利于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在课文分析之后,再借齐读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朗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大有帮助
反复吟咏典范文章,“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章节、段落,予以反复吟诵体味,久之,对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就有了章法。毛泽东青少年时读书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味,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威。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五、饱含感情的朗读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樊云芳就是听了齐越广播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感动不已,而立志当新闻工作者的。我很重视发挥朗读的作用,或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或放朗读磁带,或组织学生录音。可读全文,可读片段,可分角色朗读,戏剧选场则可指导学生表演。朗读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节奏分明。语速适当、感情真挚。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首先让大家回忆了周总理的音容笑貌,介绍了十里长亭送总理、万人空巷哭英灵的情景,接着表情朗读了全诗:通过人们热切的呼唤和山河、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逐步展现了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画面,赞颂了周总理为人民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的深厚感情。老师的真情感染了学生,朗读到最后,同学们个个眼里闪耀着晶莹的泪花,有的还失声痛哭起来。
六、通过朗读还能发现默读中不易发现的问题
我们常以“琅琅上口”、“佶屈聱牙”来评判文章的优劣,这显然是从朗读时的语感来说的。有些文章的语句默读时倒还感觉不到有什么问题,一集中精力朗读,便觉语感不对。例如我在教《从三到万》一文,读至“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过程中有若干重要的环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学习的成败”一句时,是学生发现了错误,提出“处理不好”只会“影响成功”,怎么会“影响失败”呢?于是,我发动学生讨论。结果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病句,“成败”应改为“成功”。
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讲”、“读”、“教”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运用,并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朗读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阅读,就很难掌握其中的含义。读得越熟悉,领会越深,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今,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了形式。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正确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学生的朗读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从教十几年我发现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作者的情思。
2、朗读的指导不够灵活。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
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3、朗读的层面不够宽泛。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的方式单一。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利用到教学中朗读的较少,大部分是利用早读时间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而有的学生齐读时漫不经心,不是假读,就是不读,集体朗读时还拖音明显,节奏性差,有时还不整齐。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1、教师要保证朗读时间。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给学生足够的是时间去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方法,发现问题。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教师要重视朗读,加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读水平,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3、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可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还可以运用合适的课文让学生们进行表演读等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
“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4、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可采用以下方式:(1)听朗读。新教学大纲里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因为它是一种能训练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2)范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3)引
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4)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5)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此外,还有领读、散读、轻读、分组朗读等方式,只有恰当的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5、加强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要想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本。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总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我相信只要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努力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每一次朗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语文教育教学服务。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摘 要: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话题,分别从激发兴趣、夯实朗读基本功、朗读指导、分层朗读训练以及自主品读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举措。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训练方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老说:“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欲望;再次,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夯实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略,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丰碑》一课。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现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也能初步地做到声情并茂。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并且掌握范读的形式。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军魂》、《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母子之间的亲情,母爱的伟大无私,头脑中形成一幅儿子抱母亲的亲情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乐读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度、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以读而读,应对各个阶段的读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老师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如果再有感情会更好的。”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同学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这样的朗读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学会了如何说话,如何评价一个人。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注重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
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中流淌。
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的入境
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呀!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不难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