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硕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1、试卷满分:150分
2、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试题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案例分析题
4、论述题
5、教学设计
三、主要参考书
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四:考查内容
(一)语文课程性质、理念与目标
1、掌握工具性,人文性,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语文素养等基本概念内涵。
2、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并能结合语文教学实践的具体表征加以分析;
3、了解新课程的理念
4、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并能分析应用;
5、把握语文课程目标的结构特点
6、分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具体表征
(二)语文课程内容
1、掌握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知识,语感,定篇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2、理解语识与语感的关系,能联系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语感。
3、掌握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语文实践活动的种类
4、理解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三)语文教材
1、掌握“语文教材”的含义,2、了解新课程语文教材的基本特色
3、掌握语文教科书内容构成要素
4、掌握语文教材选文的标准
5、熟悉语文练习的类型及其设计
(四)课程资源
1、了解语文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2、了解语文课程资源的类型,开发途径,基本模式
3、能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五)语文教学
1、了解教学过程的含义,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2、熟悉“八字教学法”、“导读基本式”、“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课堂教学六步法”的基本内容
3、能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
4、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
5、了解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区别,并能有自己的理解
6、掌握“范式”、“对话”、“理解前结构”“视域融合”等基本概念
7、掌握语文对话教学的基本模式。
(六)阅读教学
1、掌握阅读,阅读教学,阅读策略等概念的基本含义(161)
2、了解阅读能力的构成
3、了解阅读策略教学的内容
4、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并能运用
5、能运用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评析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写作教学
1、掌握和理解新课标作文和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2、了解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能结合新课标的相关精神进行评析;
3、了解网络与写作及写作教学关系。
第二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2015年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1、试卷满分:150分
2、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试题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案例分析题
4、论述题
5、教学设计
三、主要参考书
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四、考查内容
(一)语文课程涵义、特点与价值
1、掌握“语文”和“语文课程”的概念与内涵
2、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及不同层面的阐释
3、了解新课程四个方面的核心价值
(二)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
1、掌握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2、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其与语文课程的关系。
3、掌握不同学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
4、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概念、历史沿革和内容结构
5、理解语文课程内容的内涵,掌握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以及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三)语文教材
1、掌握“语文教材”的含义和主要功能
2、了解新课程语文教材编制的新理念及其构成要素
3、掌握语文不同版本语文教材选文的特点与结构特点
(四)语文课程资源
1、了解语文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2、了解语文课程资源的类型,开发途径,基本模式
3、能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五)语文学习心理、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
1、了解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学习理论。
2、熟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多元智能理论”和语文学习的关系。
3、能分析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4、理解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的内涵,并能有自己的理解
(六)阅读教学
1、掌握阅读,阅读教学,阅读策略等概念的基本含义
2、了解阅读目标的内涵,并能结合案例对阅读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3、了解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在阅读教学过程的运用
4、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的意义、模式的发展并能运用到语文课例中
5、能运用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评析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写作教学
1、掌握和理解新课标作文和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2、了解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新要求,并能对写作教学目标进行学理分析
3、掌握写作教学的基本方法并能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4、了解写作教学一般流程,并能运用新课程理念对写作教学课例进行评析。
(八)语文教师
1、理解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2、知道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3、掌握说课与评课的基本方法并能具体运用到校本教研中。
4、了解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基本路径。
第三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科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要求考生系统掌握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语文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一)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教师专业发展观。2.了解中学语文教育的构成与运行规范,具有中学语文教育理念。
3.能运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第一编 语文教育
第一章 最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育的冲击
第一节 建构主义与语文教育
一、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建构主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四、建构主义视域内的语文教育
第二节 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育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贡献
四、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五、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语文教育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与语文教育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特征
二、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想
三、语文教育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第二章 相关学科理论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学—语文教育理论的宏观背景
一、社会学的基本内涵
二、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三、语文教育的社会学特征
四、学习社会学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心理学—语文教育理论的心理依据
一、心理学与语文教育
二、心理学理论与语文教育
三、心理学方法与语文教育
第三节 教育学—语文教育理论的基源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二、教育学与语文学科理论的关系
三、教育学对语文教育实践的影响
四、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
(二)考查内容第三章 语文教育理念自身的巨大变革
第一节 语文教育理念及其变革
一、语文教育理念的内涵
二、语文教育理念变革的背景
三、语文教育理念变革的内容
第二节 语文教学观念的变革
一、传统的传话式语文教学观
二、从传话式向对话式的转变
第三节 语文学习观念的变革
一、以接受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
二、以发现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
三、接受与发现相统一的语文学习观
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 第四节 语文师生观念的变革
一、传统语文师生观
二、新型语文师生观
三、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语文教师
第五节 语文评价观念的变革
一、评价功能观的转变
二、评价方式观的转变
三、评价主体观的转变
第六节 语文教育理念的提出
一、语文教育本体论
二、语文教育主体论
三、语文素养论 第四章 语文教育目标
第一节 语文教育目标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目标与语文教育目标
二、语文教育目标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位置
三、制定语文教育目标的依据
四、语文教育目标的分类和描述
第二节 我国语文教育目标的历史回顾
一、解放前语文教育目标的脉络
二、解放后语文教育目标的发展
三、2l世纪语文教育目标的阐释
第三节 当代国外语文教育目标的多元取向
一、注重实用与共享知识
二、注重民族感情,立足“语言教育立场
三、注重文学素养与信息交流技术
四、注重共同文化基础上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五、注重多元目标与共同责任 第五章 语文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语文课程
一、课程
二、课程形态
三、课程资源
四、当代语文课程 第二节 语文课程资源
一、教材——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二、教师——不可或缺的语文课程资源
三、学生——最易被忽视的课程资源 第三节 语文学科课程
一、语文学科课程的历史
二、语文学科课程的特点
三、语文学科课程的实施 第四节 语文活动课程
一、我国语文活动课程的历史
二、语文活动课程的特点
三、语文活动课程的类型
四、语文活动课程的实施
第五节 语文教育中的隐性课程
一、校园文化中的语文隐性课程
二、大众文化传播中的语文隐性课程 第二编 语文教学 第六章 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标准及其特征
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联系
三、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第二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生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修正与发展
三、从语文课程标准到语文教学大纲
四、语文课程标准的回归
第三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与特点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第四节 国外母语课程标准
一、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二、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三、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第七章 语文教材
第一节 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功能
一、语文教材概念的界定
三、语文教材的功能 第二节 语文教材的编制
一、语文教材编制的基本理念
二、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
三、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 第三节 语文教材的建设
一、蒙学、经学与文选
二、文白合编,单元组合
三、“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
第四节 语文教材的使用
一、理解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
二、把握语文知识体系
三、把握范文体系
四、把握练习体系
五、合理选择与使用教材
第八章 语文知识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语文知识与语文知识教学
(一)语文知识的特点及其分类
(二)语文知识教学
二、语文陈述性知识教学
(一)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本质
(二)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
(一)语文程序性知识与语文能力
(二)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四、语文知识的建构
(一)语文知识体系建构的意义
(二)语文知识体系的静态建构
(三)语文知识体系的动态建构
第九章 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上)
第一节 阅读与语文阅读
一、阅读的本质
二、阅读的基本类型
三、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节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最优化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学以致用原则
第四节 语文阅读心理
一、语文阅读的心理过程
二、语文阅读障碍
三、语文阅读障碍的排除与阅读能力培养第十章 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下)
第一节 语文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一、单元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二、单篇课文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三、单课时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
第二节 文体阅读教学的设计
一、常用文体阅读教学的设计
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设计
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设计
第三节 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内容交叉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二、教师主导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三、师生互动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四、学生自主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
第四节 语文阅读技能训练
一、朗读训练
二、默读训练
三、速读训练
四、精读训练
五、略读训练
六、语感训练
第十一章 作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作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作文教学中的“断层”
二、“作文”与“写作”的滥用
三、作文教学目标的含混
四、作文中“教”与“学”的颠倒
第二节 作文教学的目标
一、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
二、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
第三节 作文教学的体系
一、文体写作训练体系
二、作文能力训练体系
三、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
第四节 作文教学的设计
一、制定作文计划
二、展示作文要求
三、开展作文指导
四、进行作文评价
第五节 作文心理
一、作文过程
二、作文策略
三、作文指导
四、作文评价 第六节 作文能力
一、作文能力的构成
二、作文能力培养的一般原则
三、作文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 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口语与口语交际
一、口语
二、口语交际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
一、语文教学视野中的口语交际教学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四、口语交际教学与说话及听说教学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一、交际策略
二、场景策略
三、互动策略
第四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
一、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二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 第十三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综合性学习与综合课程
二、综合课程与语文学科
三、语文本位的综合课程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及形式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师
一、教师意识的觉醒
二、教学途径与方式的转变
三、教学原则的掌握 第十四章 语文教学艺术
第一节 教学艺术的本质及特点
一、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
二、教学艺术的本质
三、教学艺术的特点
第二节 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
一、课堂教学结构艺术的特点
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艺术的原则
三、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
第三节 营造语文教学氛围的艺术
一、教学氛围及其作用
二、教学氛围的维度指标
三、积极教学氛围的营造
第四节 把握语文教学节奏的艺术
一、教学节奏
二、语文教学节奏艺术
三、把握语文教学节奏的条件
第五节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科学基础
二、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表现
三、提高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
第十五章 语文教学技术
第一节 教学技术
一、教学技术的概念
二、教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三、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语文教学技术的种类
一、传统语文教学技术
二、现代语文教学技术
三、信息化语文教学技术 第三节 传统语文教学技术
一、教学语言
二、板书
三、图示材料
第四节 现代语文教学技术
一、视觉媒体
二、听觉媒体
三、视听媒体
四、视听综合训练媒体
第五节 信息化语文教学技术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
二、语文远程教学 第十六章 语文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语文教学评价概述
一、语文教学评价的内涵
二、语文教学评价的特点
三、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
四、语文教学评价的实施 第二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二、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四、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五、自评和他评
第三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观察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日常检查法
四、纸笔测验法
五、表现评价法
六、卷宗存档法
第四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
一、识字和写字
二、阅读
三、作文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十七章 语文学法指导
第一节 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与目标
一、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
二、语文学法指导的目标
第二节 语文学法指导的内容与方法
一、语文学习常用方法指导
二、识字写字学习指导
三、阅读学习指导
四、写作学习指导
五、口语交际学习指导
六、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
第三节 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与途径
一、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
二、语文学法指导的途径 第三编 语文教师
第十八章 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内涵、指导思想、原则、要素
二、语文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
三、语文板书与练习作业设计
四、语文教案设计 第二节 语文说课与评课
一、说课的功能、特点与要求
二、说课的类型与程序
三、评课的意义、依据与内容
四、评课的原则与类型 第十九章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一、概念的辨析
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重构与专业能力、情意的发展
四、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
第三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提供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激发语文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8
第四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大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扬州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学教研室
2010年12月修订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
先修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教育学、心理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教学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理论和实际,熟悉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方法,具备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
绪论
第一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
一、课程与课程论
二、教学与教学论
三、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二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第三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一、“教授法”阶段
二、“教学法”阶段
三、“教材教法”阶段
四、“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
五、“教学论”阶段
六、“教育学”阶段
七、“课程与教学论”阶段 本章重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第一章 语文课程性质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含义
一、“语文”概念辨析
二、语文课程的内涵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特点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
二、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几个层面
第三节 语文课程的价值
一、人的发展价值
二、提升素养的价值
三、文化传承的价值
四、审美陶冶的价值 本章重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语文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第二章 语文课程目标 第一节 语文课程目标概述
一、课程目标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简述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三、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简析
第三节 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
一、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二、高中语文必修课课程目标简析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目标简析 本章重点:
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素养
第三章 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
一、20世纪前期的国文国语课程标准
二、20世纪后期的语文教学大纲
第二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外**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第三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结构比较
二、语文新课程标准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比较
三、比较中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本章重点:
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
第四章 语文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语文课程内容概述
一、语文课程内容的概念
二、语文课程内容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三、语文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
四、教师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生成
第二节 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主体
二、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
三、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本章重点:
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第五章 语文教材的编制 第一节 语文教材的内涵与功能
一、语文教材的内涵
二、语文教材的功能
第二节 语文教材编制的新理念及构成要素
一、语文教材编制的新理念
三、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
一、分编型语文教材
二、合编型语文教材 本章重点:
语文教材的类型 语文教材的价值
第六章 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 第一节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
一、基本情况
二、新教科书体现的编制意识
第二节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
一、基本情况
二、新教科书体现的编制意识
第三节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
一、人教版
二、语文版
三、苏教版
四、粤教版
五、鲁人版
六、新教科书体现的编制意识 本章重点:
中小学语文新教科书的价值追求
第七章 语文课程资源 第一节 语文课程资源概述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概念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类别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分布
第二节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筛选机制及原则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宏观开发和利用
四、语文课程资源的微观开发和利用
第三节 语文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一、语文地方课程
二、语文校本课程 本章重点: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八章 识字写字教学 第一节 识字写字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确定
二、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内容
第二节 识字写字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识字写字教学的历史发展
二、识字教学方法与策略
三、汉语拼音教学策略
四、写字教学策略
五、书法教学策略 本章重点:
集中识字 分散识字
第九章 阅读教学 第一节 阅读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表述
二、阅读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节 阅读教学方法
一、朗读
二、默读
三、讲述
四、问答
五、讨论
六、提要
七、阅读教学方法的辩证性
第三节 阅读教学过程
一、探究阅读教学过程的意义
二、阅读教学过程模式的历史发展
三、阅读教学过程的基本框架
四、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几对辩证关系 本章重点:
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
第十章 写作教学 第一节 写作教学的目标
一、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目标的表述
二、写作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节 写作教学的方法
一、写作教学的原则
二、写作教学的一般方法
三、供料式半命题作文的写作教学方法
第三节 写作教学过程
一、审题
二、选材
三、立意
四、谋篇布局
五、批改
六、讲评 本章重点:
写作教学目标 写作教学过程和方法
第十一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表述
二、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方法
一、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
二、创设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
三、开展互动的口语交际活动
四、拓宽口语交际教学的途径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与设计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过程
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本章重点: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教学过程和方法
第十二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第一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及其目标
二、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及其目标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设计 第三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指导
本章重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语文教学评价概述
一、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
二、语文教学评价的体系
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理念
第二节 语文学习评价
一、语文学习评价的特点
二、语文学习评价的内容
三、语文学习评价的常用方法
第三节 语文教师评价
一、语文教师评价的原则
二、语文教师评价的内容
三、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四、语文教师评价的实施
第四节 语文考试
一、考试类型
二、语文考试的题型
三、语文试卷编制 本章重点:
语文教师评价 语文学习评价
第十四章 语文学习心理
第一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
第二节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学习
一、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二、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四、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育
第三节 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
二、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
三、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 本章重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
第十五章 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
第一节 语文学习方式
一、学习方式的一般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二节 语文学习方法
一、语文学习方法的概念和特征
二、语文学习方法的作用和系统
三、语文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第三节 语文学习习惯
一、对语文学习习惯的认识
二、语文学习习惯的内容
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思考与练习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十六章 课外语文学习第一节 课外语文学习的价值
一、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推动课堂语文教学改革
三、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二节 课外语文学习的特点
一、实践性
二、自主性
三、综合性
四、开放性
第三节 课外语文学习指导
一、课外阅读指导
二、课外写作指导
三、课外口语交际指导
四、课外综合性学习指导 本章重点:
语文课内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活动的关系 课外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指导
第十七章 语文教师 第一节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
二、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三、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
四、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五、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第二节 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一、语文教师的师德素养
二、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
三、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
四、语文教师的心理素养
第三节 说课与评课
一、说课
二、评课
第四节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三、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 本章重点: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第十八章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语文课程
一、远古至西周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
三、秦汉时期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隋唐五代时期
六、宋元时期
七、明代
八、清代
第二节 中国古代语文教材
一、蒙学教材
二、经学教材
三、文选教材
四、诗选教材
五、作文教材
第三节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
一、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
二、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弊端
第四节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家
一、孔子
二、孟子
三、荀子
四、韩愈
五、胡瑗
六、朱熹
七、王守仁
八、曾国藩
第五节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论著
一、《学记》
二、《颜氏家训》
三、《朱子读书法》
四、《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五、《家塾教学法》
六、《教童子法》 本章重点:
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问题和弊端
第十九章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概述 第一节 中国现代语文课程
一、清末民初的语文课程
二、“五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语文课程
三、建国初至“汉语”、“文学”分科时期的语文课程
四、“大跃进”至“文革”时期的语文课程
五、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语文课程
六、21世纪初的语文课程改革
第二节 中国现代语文教材
一、清末民初的语文教材
二、“五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语文教材
三、建国初至“汉语”、“文学”分科时期的语文教材
四、“大跃进”至“文革”时期的语文教材
五、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语文教材
六、21世纪初的语文新课程教材
第三节 中国现代语文教学
一、清末民初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法时期
二、“五四”前后学习欧美教学方法时期
三、20世纪30至40年代“精读”、“略读”时期
四、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时期
五、20世纪60年代“精讲”、“多练”时期
六、“文革”以后多元探索时期
七、21世纪初新课程语文教学
第四节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家
一、蔡元培
二、夏丏尊
三、叶圣陶
四、朱自清
五、吕叔湘
六、张志公
第五节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论著
一、《新著国语教学法》
二、《中学国文教学概要》
三、《中学国文教学法》
四、《阅读心理•国语问题》、《阅读心理•汉字问题》
五、《美日苏语文教学》
六、《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
七、《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八、《思索•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
九、《顾黄初语文教育论集》 本章重点: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对当今语文课改的启示
教材:
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徐林祥、张中原主编《语文教学技能全程训练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教学参考书:
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吕叔湘著《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张志公著《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钱梦龙著《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于漪著《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顾黄初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徐林祥主编《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课程教材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五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整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
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通常所说的“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1950年6月,在《初级语文中学课本》将“语文”作为学科名称被正式使用。对于它的不同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语文是语言文学;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是语言文章;语文是语言文化。叶圣陶认为语文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2.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意义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既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又具有突出的人文性。语言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所谓的人文性是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内容。
工具性是语文用于交流交际的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承载文明的属性。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4.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5.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6.语文课程汉语文字的特点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
1.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2.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学习应注重的五方面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3.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素养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与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发展、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提升、社会文化的积累、情意人格的陶冶等密 1 不可分的。
三.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
2.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目标追求,从三个维度来建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2)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尊重理解多远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4)突出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建构作用,力求实现建设有序、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想。
(5)着眼创新精神,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6)强调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发挥多种评价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四.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
1.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2.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
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是指经过分类的语文教材的组织结构形态。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类型主要有分编型和合编型。
3.分编语文教材
分编语文教材指的是按照语文课程内容要素的不同性质和种类,分编为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的教科书,供教学时单独使用或配套使用。从编辑思想上看,可分为两类:(1)教学分科,教材分编;(2)教材分编,教学并进。
4.合编型语文教材
合编型语文教材指的是把语文课程内容合编成一套教科书。它主要包括主次配合式和综合组元式。
五.语文课程资源 1.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指形成语文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六.识字写字教学 1.集中识字 集中识字简单地说就是在儿童启蒙阶段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认识2000个左右的汉子。集中识字一般采用“分散难点,逐步占有”的方法。
集中识字的优点在于识字的效率比较高,对汉字的结构意义理解比较深刻。但是,对于汉字在特定语境的意义理解重视不够,遗忘率比较高。
2.分散识字
分散识字也叫做“随课文识字”。由斯霞从1958年开始实验。
随课文识字,可以使字词句文联系紧密,容易形成概念,记忆长久;有助于识字、写字和口语交际的综合,促进思维的发展。但是也会对识字量、识字速度产生一定影响。
七、阅读教学 1.阅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2.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3.阅读教学的目标
(1)获取知识。(2)培养能力。(3)陶冶情操。(4)发展思维。(5)形成习惯。(6)积累言语。
4.阅读教学方法
(1)朗读;(2)默读;(3)讲述;(4)问答;(5)讨论;(6)提要。
八.口语交际教学 1.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声语言和相应的态势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
2.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者,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
九.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1.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的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
2.综合性学习特征
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生成性
3.研究性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中的语文、社会中的语文、生活中的语文问题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课程活动。
4.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为中心,以反思为线索
十.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1.当代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角色期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3.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十一.中国古代语文教材 1.三百千 “三百千”分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他们同属于中国古代语文教材的蒙学教材,在蒙学教材中影响最大,这三本教材也主要以识字为主。
2.《三字经》
《三字经》的编者,有说是南宋的王应麟,有说是宋末的区适之,也有认为最初作者可能是宋人,后经众手不断增订,在流传中又得以进一步完善而成的。
3.《百家姓》
《百家姓》作者现已无从考证。以“赵钱孙李”开头,后人推断是宋人的作品,它由没有意义的单字组成,但也体现了鲜明的皇朝正统思想。书名中的“百”不是实指,而是虚指,因为全书收集了单姓446个,复姓61个,共507个姓。
《百家姓》只是一本识字课本,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作者把散乱的字合理地编排在一起,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因句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学易记。在南宋,《百家姓》已经是广泛采用的启蒙识字课本了。
4.《千字文》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周兴嗣所编。作为通俗的识字课本,《千字文》虽然字数有限,但内容涉及天象、岁时、名贵物品等方面。全书条理清楚,押韵自然,晓畅易读,琅琅上口。所选的1000字,没有很生僻的字;用文言的标准看,艰涩难懂的句子很少;引古书,用典故的地方有一些,不太多,也不算艰深。《千字文》其四字一句,句法整齐,讲究声律对仗,追求文采辞藻的特点。它编成了以后,很快成为了流行各地的通俗识字课本。
5.《急就篇》
《急就篇》,一名《急就章》,西汉史游编撰,共34章,合计2144个字。据宋代王应麟考证,最后的128字是东汉人补加的。就前边的2016字来看,大致是把当时常用的单字编集起来,使之成为三言、四言、七言的韵语,以便记诵,尽可能避免重复字,同时尽可能使每句都表达一定的意义,借此在识字教育的过程中多少教给儿童一些常识。
6.“四书”
“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学生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学生言行的书。《大学》相传是曾参的学生记述曾参言论的。《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孟子》是孟子及其学生的著作。南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大学》、《中庸》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学习的入门读物,始有“四书”之名。
7.“五经”
“五经”即儒家经典著作《易》、《书》、《诗》、《礼》、《春秋》的合称。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始有“五经”之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五经”的内容包含了古代政治、伦理、哲学、历史、文化、教育等方面,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作为我国最早的一套语文教科书,流传之久,使用之广,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8.《文选》
《文选》是我国现存的编选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它的编者萧统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字德施,天监元年立为太子。死后谥名“昭明”,故其《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文选》共收入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间的130多位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余篇首,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基本具备。自唐初李善加注释后,《文选》流传更为广泛,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古代语文教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般认为,《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语文阅读课本。
《文选》的入选者具有“沉思”和“翰藻”的特点,开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之先河,且符合我国作为文章大国的国情,因此一直为后世所仿效。
9.《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成书于乾隆年间。全书上起东周,下至明末,共选文222篇,编为12卷。全书以散文为主,兼收一些少量骈文、韵文。选入的文章,大多数作品是千古传涌的佳作,体裁风格多样,注释评点简明扼要。以先秦历史散文为重点,全书重《史记》略《汉书》,编选者的观点是“重其所当重,轻其所当轻”。所选文章,体裁是多种多样,有论说、奏议、诏令、赠序、、杂记、碑志、辞赋、骈文等等。其编写体例,以时代为经、作家为纬,打破了过去文选以文体分类的框框。《古文观止》易读易学,在清末的语文教育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流传甚广。
10.《神童诗》
《神童诗》相传为北宋末“神童”汪洙所作,后人补增搜集而成,是影响颇大的训蒙读物。《神童诗》集录诗作虽只有34首,但内容丰富,包括劝学、科举、四季、闲适等,反映的思想也比较复杂。其以诗歌形式对童蒙进行知识、思想教育和语言训练。《神童诗》全部选用五言绝句,篇幅短小,诗味浓郁,格律严谨,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平仄准确,读起来琅琅上口,情趣盎然,易于记诵。
11.《千家诗》
《千家诗》最早为南宋刘克庄编集。全书原名《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辑录唐宋诗作22卷,分14类。此书在宋元时就有很大影响。后来,明人对这个选本进行选录编订,集成《千家诗》,定为蒙学课本风行全国,影响不亚于“三”、“百”、“千”。明《千家诗》称“云淡风轻近午天”本。《千家诗》中诗歌基本上以季节为序,清新朴实,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而且多数诗歌浅近易懂,脍炙人口,又多名家名篇,因此,家喻户晓,在我国语文教育中,特别是诗歌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千家诗》对于语文教学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既是集中识字教学向分散识字教学的过渡形式,又是识字教学向阅读教学的过渡形式。
12.《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为清代乾隆十六年进士蘅塘退士孙诛所编选。全书选入了75位唐代诗人与无名氏2人的诗300多首。全书共分八卷,既有绝句也有律诗,涵盖了我国古诗中的各种诗体。编者注重精选历来为人们广为传诵的佳作,名家名篇入选甚多,注意到入选作品的代表性,使其风行海外,历久不衰。
十二.中国古代教育家 1.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韩愈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关于古文运动和读书、作文的论述与实践中。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包括“文”和“道”两个方面。在文的方面,是要用所谓三代两汉文体代替魏晋以来的骈文;在道的方面,是要用儒学代替佛教和道教。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说,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是一场古文教育运动,是恢复古代散文传统、反对骈俪文风的教育运动,其实质是语文教育观念的转变和革新。
在读书方面,他主张读“三代两汉之书”,除了经书,还要读“诸史百子”。读书首先要弄懂词句的含义,更要理解书中的内容。读书既精读,又要博览。韩愈强调读书要刻苦,要专心致志。
在作文方面,他主张“闳中肆外”。“闳中”就是思想内容博大丰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学儒家经典中的“道”。“肆外”就是语言表达汪洋恣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三代两汉之书”里学习表达方法。在语言运用方面,他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2.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徽州人,南宋思想家、教育家。
朱熹根据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人的心理特征出发,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分别指出这两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其编纂的多种教材中,其中《小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颇有影响的蒙学教材,《四书章句集注》则成为元明清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影响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达800年之久。
朱熹思想的核心即“性即理也”。他把自然、社会和人生中的一切现象、一切问题,都归结为“理”和“气”。就人性而言,“理”指伦理观念,他构成人的“天命之性”;“气”指阴阳二气,它构成人的“气质之性”。朱熹的人性二元理论就与“去人欲,存天理”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了,这就是教育存在的根据。
哲学上的“理”与“气”的关系,必然表现在语文教育方面。譬如“文”与“道”的关系,在朱熹看来,“理”就是“道”,“气”就是“文”。他还进而提出“文便是道”的命题。
十三.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论著 1.《学记》
《学记》系《礼记》中的一篇,据考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学记》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经验,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教学论著,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可以说《学记》是我国最早的语文教学论著作。
《学记》对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学原则、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提纲挈领性的论述。《学记》提出的“藏息相游”“预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引导”“教学相长”等教学原则,归纳的问答、讲解和练习等教学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学记》提出的这些教学原则和方法仍有实用价值,书中所展示的教育理念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2.《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谈读书方法的书。由朱熹弟子辅广集编,张洪与齐息增补,共4卷,约4万余字。其中有读书六法:一是循序渐进,指读书必须按照次序,逐步推进。二是熟读精思,指读书既要读的熟,又要精于思考。三是虚心涵泳,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反复咀嚼,不能穿凿附会。四是切己体察,指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五是著紧用力,指读书要抓紧时间,不能松垮。六是居敬持志,指读书要专静纯一,全神贯注,同时要有远大志向,不能瞎读书。这六条读书法是一个整体,相互间有内在的联系,而且不是单独谈方法,而是贯穿着道德修养、治学精神和学习态度的要求,对明清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四.中国现代语文教材 1.《开明国文百八课》
是由夏丏尊和叶圣陶合编的,此教材1935年出版,全套计划编六册(实际编出四册),每册18课,合计“百八课”。该教材的“编辑大意”里说:“本书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文话以一般文章理法为题材,按程度配置:次选列古今文章两篇为范例,再次列文法或修辞,就文选中取例,一方面仍求保持其固有的系统;最后附列习问,根据着文选,对于本课的文话、文法或修辞提举复习考验的事项。”这种单元编排方式的探索,对后来语文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影响。
十五.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家 1.夏丏尊
夏丏尊(1885—1946),浙江上虞人,著名语文教育。创办了开明中学函授学校并担任校长。1925年,他到上海后,一边教书,一边兼编辑出版工作。
夏丏尊的语文教学思想,首先体现在他对语文教育目标上的认识。他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侧重在形式的讨究”,因为经验、知力、修养是要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阅历增广而逐步提高的,同时也是学校各科所应共同协力培养的。其次,在阅读教学方面,他首次提出“传染语感学生”。他认为,理解、鉴赏、触发是阅读的基本功夫。他还主张课内外阅读要结合。再次,在作文教学方面,他认为作文是生活,而不是对生活的点缀。学作文,也是学做人。他主张作文应该先有读者的 7 预想。另外,他还主张作文要多读,多作、多商量,作文要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
夏丏尊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著,都收录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编辑出版的《夏丏尊文集》第三卷《文心之辑》中。
2.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
叶圣陶认为,语文是工具,是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他主张,语言、文字和思想的训练要联成一贯。此外,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师尤其要善于“导”。关于阅读教学,他认为“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各有各的目的。”“练习阅读不只是练习写作的手段,练习阅读自有它的目的。”叶圣陶十分注重教师自身的修养,主张教师要试试注意增加“本钱”。
叶圣陶关于语文教育的著述,大都收录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和《叶圣陶教育文集》中。
3.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著名散文家、诗人、语文教育家。
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始终把语文看作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完美的训练。从发展学生完美的人格出发,他强调语文教育要重视文艺教育,重视经典训练,重视学生表情达意的“至诚”。二是在阅读教学方面,他提出了很多以欣赏为核心的精辟见解。三是在写作教学方面,他认为写作教学应着眼于应用。
朱自清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述,大多汇集在《经典常谈》、《语文拾零》、《语文影》、《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专著以及他和叶圣陶的合著《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等书籍中。
十六.语文课程评价
1.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2.关于阅读的评价
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默读的评价,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浏览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3.写作课程评价策略
(1)写作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
(2)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3)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
(4)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十七.零散
1.简述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巾》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 等教学方法。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
2.简述“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为了避免语言、文学混合教学所产生的弊端,我国语文教育在1956年秋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汉语系统地讲授汉语知识,文学强调纯文学和文学史系统。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探索。时间虽短,却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3.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
(1)识字教学方面
识字教学经验的核心是:既要依据汉语文字的特点,又要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主要经验有两点:一是集中识字,二是使用韵语和对偶。(2)阅读教学方面
一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文”“道”不可偏废;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熟读、精思、博览。
(3)写作教学方面
一是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词”(辞章)“意”(义理)并重;二是写作教学的基本步骤——先“放”(放胆文)后“收”(小心文);三是写作教学的基本方法——多作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