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差异性教学在班级中的实施 Microsoft Word 文档
语文差异性教学在班级中的实施
辰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学生观已发生根本的转变,“只有差异没有差生”这一观念已彻底打破过去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 “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强调了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在教学策略上由统一规格向差异性转变。新课程从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与个体性差异,允许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层次,要求用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方法为每一个学生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如何针对各自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已成为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差异性教学”活动,正是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实施有效的教学和训练。所谓“差异性教学”,是指依据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每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让学生乐学, 善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得到健康和谐发展。因为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发展的共同规律,同时又存在着明显的群体差异与个体差异,存在着个体间和个体内差异。诸如性别差异、认知差异、社会文化背景差异等。在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小学儿童学习差异,课堂行为差异、社会文化差异等都是十分明显的。可以说“差异”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正如柏拉图所说:“世界上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而是对不同学生作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施以每个学生积极的、发展性的教学与评价;要正视差异,尊重差异,视差异为资源。要带着爱心走向学生,带着微笑走向学生,带着鼓励走向学生,把学生当自己的朋友看,要俯下身子,以平等、宽容的心态走向学生,做“平等中的首席,把五彩缤纷的学习天地呈现于儿童面前,还儿童一片灿烂的天空。
一、教师完全开放自己,倾听与交流,从深层感受和理解。语文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置学生于作者案前,或倾听,或发问,或感叹,或高歌,或仰慕,或自省,让学生成为作者的知音;语文教师要出示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把学生引入文中之境,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举刀,如伤自身,逝人,如亡亲人,受辱,如凌自己„„如果教师创造性的做到了这些,那么学生会用心灵去感受文章的每一个词,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美的画面,并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应完全开放自己,谦逊、平等地与学生交往,思考性地倾听,其中包含着自我反省、自我更新,避免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理解。师生平等交流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更多的是“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不单是指师生通过语言进行的回答与争鸣,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彼此敞开心扉,并随时接纳对方。对话时,我们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就意味着民主。交流中我们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无歧视,更关爱后进生,对后进生的心理,情绪、知识反应技能达成情况及时掌握了解,为他们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学习指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从深层真切地感受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理解学生,进行自我调适,重新建构,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建构课堂的远景目标和具体的行为目标,致力于寻 求解决课堂分歧和问题的途径,尊重差异,实现积极的共同理解、共同进步,体现多样性的平等,实现课堂教学的差异性。
二、形成课堂学习小组,培植学生势力,展现个人化的智力。由于班级从人数规和模上来说都不是小群体,不可能进行内部的全员直接交往,因此,教师应把班级划分成若干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课堂学习小组,进行课堂学习功能小组的建构,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基本单位就不是班级,而是课堂学习小组。由于课堂学习小组的出现,学生个体之间以及学生个体与班级之间便产生了一种有机的组织联系。其结果,学生个体的课堂行为便可能含有群体动力的机制,学生,既是一种个体性存在,又是一种群体性存在。学生在课堂学习功能小组中,协同学习、发现、研究,赋予学生在学习中一定程度的自立自主,培植学生势力,降低学生对教师学习指导的依赖性。从而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有能力运用自己的独特的智力优势和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呈现个人化的智力,体现个人独特的价值。师生之间改变传统的权威服从关系,代之以顾问、同伴关系,在平等友好自如的气氛中共同探究。
三、弹性的课堂设计,灵活民主的课堂管理,为学生的差异留下发展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情景,关注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弹性的教学设计,但并不主张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要求有计划地设计,教学设计粗线条,教学目标有“弹性空间”,留下不确定、可变化的空间。实行灵活民主的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尊重他们的选择,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对文章知识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要大胆,超越教材,超越老师,真正把文章知识学活。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乌鸦也可以用别有办法喝水呀,把小石子扔进去多慢呀?”,于是,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有学生说:“乌鸦可以把瓶子斜倒,用翅抱着喝。”有的说:“乌鸦可以把水倒在树洞里喝”等等。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说出了很多办法,对这些答案,都给予鼓励。这样既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关爱,而愿意亲近老师,这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调节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纪律也要有弹性。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可以不先举手,等待老师批准后方才回答,想说站起来就说;对愿意展示朗读才能的学生,让他们都可以站起来,大声朗读;只要学生在听课或不干扰其他同学上课,怎么坐都可以;还可以允许学生插嘴或给老师提意见,宽容学生的小错误。对遵守课堂纪律好的学生要及时奖励,老师的一个微笑,口头表扬、或物质的都行。对严重违反纪律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如暂扣平时表现操行分或取消参加某种娱乐活动的权利,也可暂时收回某种奖励。这样通过老师群体,任务等促成学生自律以达到维持良好课堂纪律的目的。为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主动参与留下空间,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契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四、对学生进行情景性评价,针对个体独特的学习模式,进行适切的教育。《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教师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景性评价,评价目标有层次、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法多样化,而不是标准化考试的单一标准,从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不是结果性、终结性的评价,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弱项,给予强项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同时运用强项领域作为弱项领域的“入口”,促进弱项的发展,建立起学生自己有效的学习方式。采取差异性教学,根据学生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学习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建构一种可选择的课堂教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发展需求。在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进行适切的教学评价。如评选“识字大王”“未来的作家,诗人”等荣誉称号,满足学生的成功感。激发学生上进的欲望。而且评价用语还应有灵活性、针对性。如果“你真棒”“你真聪明”这些语言用久了就会成为形式化。那评价便不中用了。必须把评价升到本质上来。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进行适时点拔,发挥评价的导向和矫正功能。《妈妈的账单》一课课文大意是彼德在家里劳动后列了一个账单,向妈妈索要报酬。有教师教学完课文后,多数学生感悟到:孩子要孝敬妈妈,不应向妈妈要报酬。可有一学生却认为:“付出了劳动,就应该得到报酬。”老师于是启发说:“你的想法有对的一面,但要考虑对象,不能跟父母讲报酬。”这名学生不罢休,放学后继续找老师理论:“我在家里经常做事,就没有得到报酬,这不公平。”老师没有与他争论。而是使出《爱的教育》,以商量的口吻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书里,你回家去帮老师找找,好吗?”结果第二天一大早,该学生兴冲冲地跑来告诉老师:“妈妈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却从来没要报酬,因为妈妈爱我们,我们也要爱妈妈,所以不能和妈妈讲报酬。”正是老师巧妙的点拨,促进了学生人文精神的逐渐形成。
古希腊哲人留下一句箴言: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愿我们每位教师运用班级差异性教学促使自己成为点燃学生“火把”的“星火”,且成为善于、擅长点燃学生“火把”的点点“星火”。愿点点星火燎原。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差异性教学
浅谈(讨论)语文教学中的差异性教学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张扬,我们在发展个性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个性中的差异教育。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生长环境家庭教育等的影响以及个人接受教育的能力和学习努力的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致使各年龄阶段中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要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 语文学科说到底就是一门阅读学科,语文学科中的文章都凝聚了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只有对文章的内容真正的理解了,才会打开思路的闸门。由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以及他们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他们在阅读文章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的不同,有的学生擅长于直观记忆,有的学生擅长于语言记忆,同一篇文章会有许多观点,虽然有的观点与文本的价值观相背离,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分析可以纠正过来,但有个别学生,仅仅局限于语言感知,从文章中很少能获得自己的知识,甚至阅读完了,不知道文章究竟写什么。针对上述情况,他们在阅读理解能力上的差异是很大的。
2、听课接受能力的差异 不容置疑,上课时,有的学生反映敏捷,有的学生反映迟钝,所以他们听课时,接受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在小学时语文基础比较好,对老师的授课接受快,而有的学生由于语文基础差,接受能力也相对的差一点,这样在一个班级就形成了不同的层次,学习成绩自然有高低分之差了。
3、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 由于学生性格各不相同,有的学生爱动,有的学生爱静,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同。有的学生上课时能很好的控制自己,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而有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上课喜爱讲小话,做小动作,听课经常走神,更有个别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上课时往往想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上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语文学不好。
4、写作能力的差异 同一篇文章会有许多观点,虽然有的观点与文本的价值观相背离,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分析可以纠正过来,但有个别学生,仅仅局限于语言感知,从文章中很少能获得自己的知识,甚至阅读完了,不知道文章究竟写什么。针对上述情况,他们在阅读理解能力上的差异是很大的。
二、针对上述情况那么我们语文教学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差异性教学,现归纳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师通过充分了解学生已有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设立分层次的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充分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进步。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讲五分钟的故事,也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谈谈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针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前进行五分钟的口头作文、即兴演讲、有感而发等,也可以采取分层法,把学生分成几种不同层次进行教学加强课内协调与课外辅导,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3、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
教师依据学生的差异,本着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机会的原则,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设计的练习和作业题一般可按问题难易程度和涉及问题的多少分为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练习,使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具有弹性,实现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完整正确地解决基本问题和一些变式问题达到大纲规定的学习要求,对那些基础好的学生,设计一些综合题让他们解决,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设计一些简单而又有丰富内容的题,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4、进行差异评价 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的差异所在,进行有针对性带有鼓励性的差异评价。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断要求他们能够正确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鼓励他们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中,我们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差异性教学,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个性的目的。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
曹本法
句容市春城中学,江苏 句容 212400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是以一种整合的状态出现的,这种整合的状态有利于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一、充分开发资源,拓展综合性学习的领域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综合性学习内容不限于语文课本,不限于语文学科,而是以语文学科为主,兼顾各门知识的综合,其学习资源无处不在。
1、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综合性学习要依托教科书进行开发。大多数的综合性学习,都是综合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按照课本主题或通过改进来设计的。如“编手抄报”、“初中生错别字调查”、“神话”、“青春期的困惑”、“我观学业负担”、“关注‘下岗’职工”、“每周话题评论”、“桥之旅”等。
2、读者俱乐部资源。课堂小天地,图书大课堂,图书内容包罗万象,汇纳百川,钻进图书馆,就是投身生活。根据新课标要求,我规定学生购买中学生课外必读篇目,每学期规定读什么、读多少和指导怎么读,要求有读书笔记(文摘、心得体会、读后评等),至少每五页有旁批、圈点、点评。还组织学生自出题目,进行考查,形式多样,有答题比赛,有辩论会,也有演讲会等形式,另外,班上有的学生自费订阅《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作文报》、《故事会》、《语文报》、《初中生阅读》、1 《演讲与口才》等多种报刊杂志,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又开阔了学生视野,收到了极好效果。
3、地方资源。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我们倡导学生体验民间生活,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活动,我组织学生到句容著名的旅游景点茅山进行了“秋游”。秋游那天,学生们饱尝了亲手做的草地午餐,举行了山水诗文朗诵比赛,摄影比赛,现场写下了所观察到的景物„„这样的主题活动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而且在活动中,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也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开展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语文新教材中每一单元结束后都有一次综合性学习,但我认为并不是一个单元只搞一次综合性学习,而是让综合性学习贯穿于我们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经常性地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本中的一单元一次的综合性学习只是“砖”,而真正的“玉”要靠老师来“引”,老师应将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渗透于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充满趣味地学。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1、竞赛型 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如:查字典比赛、成语串联、朗诵会、辩论赛、课本剧表演赛、演讲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可以使师生沟通,达到共同进步。这也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2、表演型 初中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或童话剧,学生不 2 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还能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促进语言发展,增强自信和勇气。
3、辩论型 中学生好胜心强,不服输,常常为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根据这一特点,我常在课上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学生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积极准备资料,编写提纲,辩论中唇枪舌箭,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4、游戏型 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语文活动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必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服务课堂,开放课堂,引入竞争,想办法刺激学生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课内课外都营造一种语文学习的氛围。
总之,综合性学习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课程,而是一个需要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学生、社会多方参与的一门课程。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一个与传统课程完全不一样的课堂,它需要教师花上更多的时间来准备,需要学生全员参与,需要学校深入改革教学评价体制,只有这样才能让综合性学习这门新课程大放异彩。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少教多学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少教多学
摘 要:随着少教多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在这其中需要教师做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回归于学生。在这种模式之下,教师少教,学生同样会有很大的收获。
关键词:少教;多学;引导
一、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因为这是新选入的篇目,所以我在教学时没有一个头绪。对课文进行梳理之后,我决定让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这些细节去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教师要相信学生独立学习的潜能,不断地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才会提高。
二、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研读
在教学中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古诗文阅读,都要透过文字领悟其深邃,从而加深对文章内涵的深刻理解。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时,对“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一句话,其字面意思的理解是: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地探究,只求领会意旨。对这句话大部分学生没有疑问,但一问学生:先生为何好读书又不求甚解呢?对这一问题,需引导学生根据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来研读思考这个问题。
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发表见解的时间
有时学生的见解也是值得回味的,假如不让学生说,学生的个性将会逐渐失去。如:在讲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时,老师提问:山河破碎风飘絮和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能否调换顺序?学生回答不能,有一位学生问道:身世风尘雨打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天祥爱国的体现,因为爱国所以参加抗元战争,由此在外漂泊。对于这一问题,我倒从来没有思考过,并且翻阅各类参考书也没有解析到这点。由此看来,学生的见解也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
小组间的互相交流,就是生思维的碰撞。小组合作可以采用兵帮兵形式,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完成《芦花荡》一课人物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的性格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细节描写,一一找出在组内进行交流,充分感受老头的这一性格特征。
在课堂上老师应让学生畅所欲言,人人都有体验的机会,人人有收获。老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把课堂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树立一种观念:老师少教,学生同样有不少收获。
参考文献:
张雪丽.语文“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微探.祖国:建设版,2013(08).编辑 谢尾合
第五篇:浅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浅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模式,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语文学科及时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课堂气氛;感受;开放;思维
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党的报告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素质教育是创新的体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我们应该明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不只是口号,不只是停留在思考、理论阶段的概念,而是已经应用与动态的实际操作和运行中。以下是本人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丰富课堂形式 活跃课堂气氛
赞可夫说:课堂上应该创造出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愉悦、和谐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呆板枯燥,学生有的噤若寒蝉,一言不发;有的昏昏欲睡,兴趣索然。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这时老师每一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就会使学生感到一种爱的鼓舞,一种情感的交融,从而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
二、创设情景,增加学习的新奇感受
情景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是人们活动的特定舞台。情景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一系列心智活动。创设情景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谜语法(适用于生字教 学)、歇后语法(适用于词语教学)、故事法(适用于导入新课与新课简介)、图画法(适用于领会课文主要内容)、多媒体操作法(适用于较系统理解课文)、表演法(适用于对文章思想、人物感情的理解)、直观法(适用于作文教学),以及教师的形体动作设计、变换教学模式、重组教学形式和手段,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加新奇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的熏陶,进行素质教育。
三、改变学习方法,开放语文课堂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还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方法,指导学生自拟学习的过程与步骤,并注意提供学生交流学习所得的机会。课堂学习的目标和内容、方法和步骤是学生的自我需要,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学习中实现自主发展。同时,还可开展学生间的多种合作交流,如:小组内的“讨论式”、“任务分工式”、“评价式”、“观点辩论式”、“竞赛式”。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习惯、技能的培养,发挥合作学习应有的效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才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适当的目标,又能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的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也就是说,除了智力有障碍的人外,一切正常健康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我们要求学生有创造力并不是要他们都成为天才、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而是要通过训练,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虽然不能像杰出人物那样有重大成果,但是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就具备了成为杰出人物的可能。因此,我在教学中是重思维的过程,而轻结果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如果他摹仿的老师是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那么学生也会 像老师一样不自觉的学习创新。身教重于言教,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哪怕不下一百次地强调创新的重要,也不及实实在在的一次创新来得直接。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课堂教学规律,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才能走出目前语文教学“耗时多,负担重,效益低”的误区;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健康,知识渊博,会学乐学,有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的跨世纪人才。
作者简介:
段永刚(1977.11~),男,汉族,河北保定清苑县人,大学专科学历,毕业于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教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东闾乡东闾小学,任教的班级曾获得保定市“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多次获得清苑县政府嘉奖和学科优胜奖等奖励,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曾多次获得省、市级奖励。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