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苏教版必修2
《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晚唐杰出的诗人、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板书:《阿房宫赋》杜牧)上一节课,吴老师指导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扫除了文字障碍,疏通了文意,并复习了有关“赋”的知识,今天我们这节课是在同学们已经读懂这篇“赋”的基础上,上一节“文言文鉴赏课”,去欣赏《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今之人对它的评价。
〔投影〕
(元朝)祝尧曰:“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古赋辨体》)
(清朝)金圣叹曰:“穷其极丽,至矣尽矣!却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细读之!”(《金圣叹批才子古文》)
今人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从古今之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阿房宫赋》的确很有欣赏价值。下面首先来欣赏它的结构:师:(板书:一赏结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投影〕思考:①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②《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③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生边读边思考,2分钟)
师: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生:(部分):写了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宫中美女、金银财宝。
师:同学们说得比较细致、具体,如果把前半部分对阿房宫的叙写归一下类,分几个层次? 写了阿房宫的什么?
(生沉默、思考)
生1:分三个层次。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都是写宫殿,第二层写妃嫔媵嫱,第三层写宫廷的摆设。
师:表述上再简练一些。(生思考)
师生共同归纳:三个层次分别写了宫殿、美人、珍宝。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板书:宫殿—美人—珍宝)第三段重点写了什么?
生1:写秦的贪得无厌。
生2:写秦的灭亡。..师:秦为什么灭亡?
生(部分):横征暴敛、穷奢极欲、腐败堕落、肆意挥霍导致亡国。
师:很好。〔板书:(秦)奢侈亡国〕
师:第四段重点写了什么?
生1:劝戒统治者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
师:“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在劝诫谁?第三个“后人”指谁?
生2: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很好。(板书:(唐)勿蹈覆辙)
师:《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叙事,后半部分是议论。
师: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前后两部分的联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铺事,后半部分是写志。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赋”的特点是“铺事写志”,又叫“托物言志”。
(板书:托物、言志)
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生思考)
生1:铺事是写志的基础。
生2: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师:(板书:(基础)(目的))
师:文章的第三段与第四段可不可以对调?为什么?
生:(沉默片刻,后齐声)不可以。
生1:第三段是由一二两段引出的议论,紧承第三段,所以不能与第四段对调。
生2:前半部分是“现象”,第三段是透过“现象”揭其本质,穷奢极欲必然导致亡国。第四段承接第三段,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言之成理。三四两段确实不能对调。理由是第三段的感慨是由上文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的对比中引申出来的;后一段的议论则以更深远的历史眼光,把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开去。
师: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生(部分):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
师:由此看来,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齐声):严谨、巧妙。
【点评】结构美,在于它为内容的排铺提供了舒畅的空间,并具备使前文后语有机承接的逻辑机制。授课教师抓住了这一要津,从概括《阿房宫赋》的内容入手,让学生感受课文结构与内容的和谐,其间注意引导学生审视各段文字的内在联系。教法合理,推进顺畅。“假设置换”,给学生以深入探究的机会,亦属妙着,果然有收效。
《阿房宫赋》“铺事”的材料极为丰富,作者精心切分、钩连,由物及人,再由人及物,为“写志”奠基蓄势,堪称“巧妙”。欣赏这点,似应着力强化。
师:欣赏完了《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再让我们欣赏它的语言之美。《阿房宫赋》的语言之美是众口同声的。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颜色、有声响的。你甚至可以听到百姓的叹息声、宫女的啜泣声、帝王的呵斥声、戍卒的呐喊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去领略美、品味美吧!
师:(板书:二品语言)下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句子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哪句话、哪段话最精彩? 为什么?
(生读书、思考3 分钟)
师:(巡场、了解学生情况)同学们画出的值得品味的句子很多,比较集中的大概有十几处,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句子共同咀嚼品味。
同学们先看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很多同学都画了这一句。它好在哪儿?
生1:简洁。两组偶句,12个字极俭省地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资。
生2:概括。从“六王毕”到“四海一”,历史漫长,作者只用了六个字。
师:好。从“(秦)孝公据肴殳函之固”到“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从“毕”到“一”,横扫百年时空,可谓力扛千钧。这六个字体现了“赋”的什么特点?
生(部分):跳跃。
师:对,跳跃。“赋”非诗非文,亦诗亦文,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跳跃。除此之外,这句话还好在哪儿?
(生沉默)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同学们看“兀”“出”两个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儿?
生1:用得好,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
师:留下什么样的想像空间?想到了什么?
生2:我想,用的木料一定很多。
生3:我想,为建阿房宫死的人一定不少。
师:请同学们再从地理位置上考虑,由蜀山到关中,要经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砍伐者为什么放弃距阿房宫较近的“秦陇”,而偏要舍近求远,去蜀山砍伐树木呢?
生3:蜀山的木材好。
生4:附近的木材全都砍光了。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从一“兀”一“出”中,同学们想到了“路途之艰、用料之多、死人之众”。这六个字里有没有什么“暗示”或者说“伏笔”?
生5:有。暗示六国已亡,唐不久将亡。
师:看来,这句话为此后许多文字埋下了根,真不愧是大手笔,起势雄健,涵盖无穷。
师:再看第二句,“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句话用了什么写法? 好在哪儿?
生1:用了比拟的写法,非常形象。
生2:运用骈句,句式整齐。
师:还用了四个表示动物官器的名词,有—— —
生(齐声):腰、牙、心、角。
师:好处是什么?
生:用这种器官比拟建筑物杂然交错的样子,形象、新颖。
师:今天“钩心斗角”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内心的活动”,不是也很形象、很生动吗?
请看第三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好在哪儿?
生1:用排比和夸张的写法,渲染美女之多。
生2:写美女之多,用意是突出秦始皇骄奢淫逸。
师:说得对。作者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又用“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写美女之多,实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真可谓“笔里藏锋,意在言外。”
请看第四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宫女;钉头磷磷,多于在瘐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世人之言语。”好在哪儿?
生1:同一意思,不重复,而是变化多端地加以深化。
生2:虽然是议论,但极为形象,没有枯燥之感。
师:这六个排比句极为经典。前半句写阿房宫的事物,后半句写有关民间事物,前后对比,尽情夸张,把封建帝王将奢侈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本质,揭露无遗。用笔真是精彩!
请看第五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好在哪儿?
生1:简练。14 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始末。
生2:这句话意味深长,让人深思。
师:“可怜焦土!”与开头哪句话照应?
生(部分):“阿房出”。
师:对了。“可怜焦土”以4个字了结了前文大量的铺陈渲染,于严峻中包含无限感慨,并引出末段议论。
用心
爱心
专心
最后看第六句:“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好在哪儿?句中“后人”共出现4 次,重复吗?所指一样吗?
生1:有哲理味儿。
生2:精辟。“后人”出现4 次,没有重复之感。第三个“后人”,是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所指一样,都指秦以后的统治者。
师:答得很好。这句话是超越时空的预言,精辟奇警,如夜半鸣钟,远天走雷,令人惊心动魄。前面令人目眩的铺张描写,都要在这里结穴,找到依附与归宿。
下面请同学们小结一下《阿房宫赋》的语言特点。
(生思考)
师:刚才我们所举的六句话,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写法?
生(部分):夸张。
师:对,夸张。夸张的效果怎么样?
生(部分):真实。
师:(板书:夸张—— — 不过度)文章后半部分用了什么写法?
生(部分):议论。
师:对,议论。议论的效果怎么样?
生(部分):形象生动。
(师板书:议论—— — 不干枯)
【点评】教师以精准而儒雅的文学语言作导语,带领学生进入《阿房宫赋》这座华美的语言殿堂,别具匠心。文学鉴赏课需要教师制造艺术气氛,授课者深谙此道。
在“品语言”的过程中,恰切自然地输出精要的知识(如“赋”的诗歌性)以指导鉴赏活动,体现了中学文学教育的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议论性文字的审美价值,是提高他们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课上,教师很下了一番功夫,也确见收效—— — 所谓“议论—— — 不干枯”的评价语,便是学生在教师点拨下通过语言品味后的“发现”。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最后,我们再读《阿房宫赋》,重读《过秦论》,然后比较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再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点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
〔投影〕思考:①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②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
(生看书、思考4 分钟;师板书:三作评价)
师: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
生1:同是借古讽今之作。
生2:均涉及了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及秦朝灭亡之事。
生3:一个希望汉文帝以“仁政”治天下,一个希望唐敬宗勿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
生4:都使用了“赋”的写法。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请看屏幕:(投影)
相同点:1, 同是“借古讽今”之作;2, 均涉及了同样的史料;3, 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4, 都用了“赋”的写法。
师:也许有同学会问《过秦论》既然通篇用了“赋”的写法,为什么不叫《过秦赋》? 这就涉及了《过秦论》的中下两篇,教材所选是《过秦论》的上篇,就上篇而言,的确通篇用“赋”,但中下两篇却是以议为主的。
好,了解了两篇文章的共同点,下面请同学们再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
用心
爱心
专心 《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
生1:在材料详略安排上,《过秦论》比《阿房宫赋》要详;比如,六国灭亡、陈涉起义等。
师:对,这点讲得非常好。
生2:在艺术构思上两篇文章有明显不同。《过秦论》是借助历史史实言志;《阿房宫赋》是借助丰富想像托物言志。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
不同点:
1, 《过秦论》陈涉起义等史料详写;
《阿房宫赋》陈涉起义等史料略写。
2, 《过秦论》借助历史史实“言志”;
《阿房宫赋》借助丰富的想像“托物言志”。
师: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这两篇文章不愧是文言文中的极品,难分高下,各有千秋。下面就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点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
(生思考,师巡场并与学生交流)
师:(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还记得《过秦论》的作者贾谊是多大年纪离开人世的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贾谊33 岁忧郁而死。(学生笑)同学们也许觉得一个大男人怎么会忧郁而死? 如果换成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差不多,但是贾谊的确因忧郁而死。贾谊才华横溢,遭人嫉妒,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因此忧郁而死。苏轼曾经对贾谊就有过这样的评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我们读读《过秦论》,看看“文”真的如“其人”吗?
(生读《过秦论》思考)
生1:《过秦论》写得很有气势。
生2:针砭时弊,说理透彻。
生3:很有男人气,“文”不像“其人”。
师:同学们评得很准确。贾谊虽然性格内敛,可文章却写得汪洋恣肆,似大江奔流,一泻千里。很有男人气,这种男人气又叫—— —
生:(齐声)阳刚气。
师:如果用一个短语来表示就是—— —
师生:阳刚之文。(板书:阳刚之文)
师:《阿房宫赋》呢?
(生思考)
生1:脍炙之赋。
生2:华美之作。
师:哪个说法更好?
生:(几乎异口同声)华美之作。
师:好,“华美之作”与“阳刚之文”还是个对句呢。
(板书:华美之作)
师:今天这节课欣赏了《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同学们一致认为它是一篇华美之作,确是“古来之赋,此为第一”。这么好的文章,我们是不是该把它背下来?(生:点头)中学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多背些古代诗文,将是人生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点评】比较,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在“比较”中,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感悟优劣的灵性都会得到提升。坚持这样做,思路、视野就会越来越开阔。
用心
爱心
专心
这节课的“比较鉴赏”自有特色。教师将示范与引导结合起来,据文说理,扎扎实实,一步一进,不断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交流渐入佳境。
鉴赏课,在师生“共识”中收束,就本节而言,很完美;但,它不是固定模式,仅是一种样式。同一篇作品,同一个鉴赏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有分歧,见仁见智,不仅是正常的,恐怕还是经常的。但愿文学鉴赏课百花齐放。
附板书《阿房宫赋》 杜牧
一、赏结构:
宫殿→美人→财宝
↓
托物(基础)
↓
(秦)骄奢亡国→ ↓ →(唐)勿蹈覆辙
言志(目的)
写作意图: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
二、品语言
三、作评价:
夸张———不过度
《过秦论》———阳刚之文
议论———不干枯
《阿房宫赋》———华美之作
〔教学后记〕
备课思路与构想:
①为什么选定《阿房宫赋》作研究课?
基于两点考虑:一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偏重词语教学,忽视对篇章结构、写作技巧的鉴赏。即使讲,也只是给结论,几乎没有鉴赏过程,形成了一种可怕的“程式化”教学模式。二是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特别强调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编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约占60%,文言文约占40%,《阿房宫赋》既是文言文,又是文学作品,从这个角度看,最有研究教法的价值。
②为什么从“鉴赏角度”解读文言文?
钱梦龙先生说“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于是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赏结构”“品语言”上。
③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的思路是什么?
整个教学中由“赏结构”“品语言”“作评价”三个审美环节构成。三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整体—局部—整体,避免了语文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法。再有,教学中还有意安排了三次诵读:默读、轻声读、比较默读,三次诵读分别穿插在三个教学环节之中,每次诵读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陶醉,在诵读中作出理性的评判。在整个审美活动中,不但可以充分发挥“鉴赏主体”的个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
《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
文章结构和语言鉴赏
师: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晚唐杰出的诗人、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板书:《阿房宫赋》杜牧)上一节课,吴老师指导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扫除了文字障碍,疏通了文意,并复习了有关“赋”的知识,今天我们这节课是在同学们已经读懂这篇“赋”的基础上,上一节“文言文鉴赏课”,去欣赏《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今之人对它的评价。
〔投影〕
(元朝)祝尧曰:“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古赋辨体》)
(清朝)金圣叹曰:“穷其极丽,至矣尽矣!却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细读之!”(《金圣叹批才子古文》)
今人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从古今之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阿房宫赋》的确很有欣赏价值。下面首先来欣赏它的结构:师:(板书:一赏结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投影〕思考:①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②《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③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生边读边思考,2分钟)
师: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生:(部分):写了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宫中美女、金银财宝。师:同学们说得比较细致、具体,如果把前半部分对阿房宫的叙写归一下类,分几个层次? 写了阿房宫的什么?
(生沉默、思考)
生1:分三个层次。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都是写宫殿,第二层写妃嫔媵嫱,第三层写宫廷的摆设。
师:表述上再简练一些。(生思考)
师生共同归纳:三个层次分别写了宫殿、美人、珍宝。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板书:宫殿—美人—珍宝)第三段重点写了什么?
生1:写秦的贪得无厌。
生2:写秦的灭亡。..师:秦为什么灭亡?
生(部分):横征暴敛、穷奢极欲、腐败堕落、肆意挥霍导致亡国。
师:很好。〔板书:(秦)奢侈亡国〕
师:第四段重点写了什么?
生1:劝戒统治者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
师:“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在劝诫谁?第三个“后人”指谁?
生2: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很好。(板书:(唐)勿蹈覆辙)
师:《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
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叙事,后半部分是议论。
师: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前后两部分的联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铺事,后半部分是写志。
师:“赋”的特点是“铺事写志”,又叫“托物言志”。
(板书:托物、言志)
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生思考)
生1:铺事是写志的基础。
生2: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师:(板书:(基础)(目的))
师:文章的第三段与第四段可不可以对调?为什么?
生:(沉默片刻,后齐声)不可以。
生1:第三段是由一二两段引出的议论,紧承第三段,所以不能与第四段对调。
生2:前半部分是“现象”,第三段是透过“现象”揭其本质,穷奢极欲必然导致亡国。第四段承接第三段,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言之成理。三四两段确实不能对调。理由是第三段的感慨是由上文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的对比中引申出来的;后一段的议论则以更深远的历史眼光,把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开去。
师: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生(部分):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
师:由此看来,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齐声):严谨、巧妙。
【点评】结构美,在于它为内容的排铺提供了舒畅的空间,并具备使前文后语有机承接的逻辑机制。授课教师抓住了这一要津,从概括《阿房宫赋》的内容入手,让学生感受课文结构与内容的和谐,其间注意引导学生审视各段文字的内在联系。教法合理,推进顺畅。“假设置换”,给学生以深入探究的机会,亦属妙着,果然有收效。
《阿房宫赋》“铺事”的材料极为丰富,作者精心切分、钩连,由物及人,再由人及物,为“写志”奠基蓄势,堪称“巧妙”。欣赏这点,似应着力强化。
师:欣赏完了《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再让我们欣赏它的语言之美。《阿房宫赋》的语言之美是众口同声的。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颜色、有声响的。你甚至可以听到百姓的叹息声、宫女的啜泣声、帝王的呵斥声、戍卒的呐喊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去领略美、品味美吧!
师:(板书:二品语言)下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句子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哪句话、哪段话最精彩? 为什么?
(生读书、思考3 分钟)
师:(巡场、了解学生情况)同学们画出的值得品味的句子很多,比较集中的大概有十几处,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句子共同咀嚼品味。
同学们先看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很多同学都画了这一句。它好在哪儿?
生1:简洁。两组偶句,12个字极俭省地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资。
生2:概括。从“六王毕”到“四海一”,历史漫长,作者只用了六个字。
师:好。从“(秦)孝公据肴殳函之固”到“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从“毕”到“一”,横扫百年时空,可谓力扛千钧。这六个字体现了“赋”的什么特点?
生(部分):跳跃。
师:对,跳跃。“赋”非诗非文,亦诗亦文,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跳跃。除此之外,这句话还好在哪儿?
(生沉默)
师:同学们看“兀”“出”两个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儿?
生1:用得好,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
师:留下什么样的想像空间?想到了什么?
生2:我想,用的木料一定很多。
生3:我想,为建阿房宫死的人一定不少。
师:请同学们再从地理位置上考虑,由蜀山到关中,要经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砍伐者为什么放弃距阿房宫较近的“秦陇”,而偏要舍近求远,去蜀山砍伐树木呢?
生3:蜀山的木材好。
生4:附近的木材全都砍光了。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从一“兀”一“出”中,同学们想到了“路途之艰、用料之多、死人之众”。这六个字里有没有什么“暗示”或者说“伏笔”?
生5:有。暗示六国已亡,唐不久将亡。
师:看来,这句话为此后许多文字埋下了根,真不愧是大手笔,起势雄健,涵盖无穷。
师:再看第二句,“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句话用了什么写法? 好在哪儿?
生1:用了比拟的写法,非常形象。
生2:运用骈句,句式整齐。
师:还用了四个表示动物官器的名词,有—— —
生(齐声):腰、牙、心、角。
师:好处是什么?
生:用这种器官比拟建筑物杂然交错的样子,形象、新颖。
师:今天“钩心斗角”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内心的活动”,不是也很形象、很生动吗?
请看第三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好在哪儿?
生1:用排比和夸张的写法,渲染美女之多。
生2:写美女之多,用意是突出秦始皇骄奢淫逸。
师:说得对。作者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又用“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写美女之多,实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真可谓“笔里藏锋,意在言外。”
请看第四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宫女;钉头磷磷,多于在瘐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世人之言语。”好在哪儿?
生1:同一意思,不重复,而是变化多端地加以深化。
生2:虽然是议论,但极为形象,没有枯燥之感。
师:这六个排比句极为经典。前半句写阿房宫的事物,后半句写有关民间事物,前后对比,尽情夸张,把封建帝王将奢侈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本质,揭露无遗。用笔真是精彩!
请看第五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好在哪儿?
生1:简练。14 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始末。
生2:这句话意味深长,让人深思。
师:“可怜焦土!”与开头哪句话照应?
生(部分):“阿房出”。
师:对了。“可怜焦土”以4个字了结了前文大量的铺陈渲染,于严峻中包含无限感慨,并引出末段议论。
最后看第六句:“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好在哪儿?句中“后人”共出现4 次,重复吗?所指一样吗?
生1:有哲理味儿。
生2:精辟。“后人”出现4 次,没有重复之感。第三个“后人”,是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所指一样,都指秦以后的统治者。
师:答得很好。这句话是超越时空的预言,精辟奇警,如夜半鸣钟,远天走雷,令人惊心动魄。前面令人目眩的铺张描写,都要在这里结穴,找到依附与归宿。
下面请同学们小结一下《阿房宫赋》的语言特点。
(生思考)
师:刚才我们所举的六句话,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写法?
生(部分):夸张。
师:对,夸张。夸张的效果怎么样?
生(部分):真实。
师:(板书:夸张—— — 不过度)文章后半部分用了什么写法?
生(部分):议论。
师:对,议论。议论的效果怎么样?
生(部分):形象生动。
(师板书:议论—— — 不干枯)
【点评】教师以精准而儒雅的文学语言作导语,带领学生进入《阿房宫赋》这座华美的语言殿堂,别具匠心。文学鉴赏课需要教师制造艺术气氛,授课者深谙此道。
在“品语言”的过程中,恰切自然地输出精要的知识(如“赋”的诗歌性)以指导鉴赏活动,体现了中学文学教育的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议论性文字的审美价值,是提高他们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课上,教师很下了一番功夫,也确见收效—— — 所谓“议论—— — 不干枯”的评价语,便是学生在教师点拨下通过语言品味后的“发现”。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最后,我们再读《阿房宫赋》,重读《过秦论》,然后比较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再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点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
〔投影〕思考:①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②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
(生看书、思考4 分钟;师板书:三作评价)
师: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
生1:同是借古讽今之作。
生2:均涉及了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及秦朝灭亡之事。
生3:一个希望汉文帝以“仁政”治天下,一个希望唐敬宗勿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
生4:都使用了“赋”的写法。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请看屏幕:(投影)
相同点:1, 同是“借古讽今”之作;2, 均涉及了同样的史料;3, 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4, 都用了“赋”的写法。
师:也许有同学会问《过秦论》既然通篇用了“赋”的写法,为什么不叫《过秦赋》? 这就涉及了《过秦论》的中下两篇,教材所选是《过秦论》的上篇,就上篇而言,的确通篇用“赋”,但中下两篇却是以议为主的。
好,了解了两篇文章的共同点,下面请同学们再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
生1:在材料详略安排上,《过秦论》比《阿房宫赋》要详;比如,六国灭亡、陈涉起义等。
师:对,这点讲得非常好。
生2:在艺术构思上两篇文章有明显不同。《过秦论》是借助历史史实言志;《阿房宫赋》是借助丰富想像托物言志。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
不同点:
1, 《过秦论》陈涉起义等史料详写;
《阿房宫赋》陈涉起义等史料略写。
2, 《过秦论》借助历史史实“言志”;
《阿房宫赋》借助丰富的想像“托物言志”。
师: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这两篇文章不愧是文言文中的极品,难分高下,各有千秋。下面就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点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
(生思考,师巡场并与学生交流)
师:(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还记得《过秦论》的作者贾谊是多大年纪离开人世的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贾谊33 岁忧郁而死。(学生笑)同学们也许觉得一个大男人怎么会忧郁而死? 如果换成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差不多,但是贾谊的确因忧郁而死。贾谊才华横溢,遭人嫉妒,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因此忧郁而死。苏轼曾经对贾谊就有过这样的评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我们读读《过秦论》,看看“文”真的如“其人”吗?
(生读《过秦论》思考)
生1:《过秦论》写得很有气势。
生2:针砭时弊,说理透彻。
生3:很有男人气,“文”不像“其人”。
师:同学们评得很准确。贾谊虽然性格内敛,可文章却写得汪洋恣肆,似大江奔流,一泻千里。很有男人气,这种男人气又叫—— —
生:(齐声)阳刚气。
师:如果用一个短语来表示就是—— —
师生:阳刚之文。(板书:阳刚之文)
师:《阿房宫赋》呢?
(生思考)
生1:脍炙之赋。
生2:华美之作。
师:哪个说法更好?
生:(几乎异口同声)华美之作。
师:好,“华美之作”与“阳刚之文”还是个对句呢。
(板书:华美之作)
师:今天这节课欣赏了《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同学们一致认为它是一篇
华美之作,确是“古来之赋,此为第一”。这么好的文章,我们是不是该把它背下来?(生:点头)中学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多背些古代诗文,将是人生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点评】比较,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在“比较”中,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感悟优劣的灵性都会得到提升。坚持这样做,思路、视野就会越来越开阔。
这节课的“比较鉴赏”自有特色。教师将示范与引导结合起来,据文说理,扎扎实实,一步一进,不断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交流渐入佳境。
鉴赏课,在师生“共识”中收束,就本节而言,很完美;但,它不是固定模式,仅是一种样式。同一篇作品,同一个鉴赏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有分歧,见仁见智,不仅是正常的,恐怕还是经常的。但愿文学鉴赏课百花齐放。
附板书《阿房宫赋》 杜牧
一、赏结构:
宫殿→美人→财宝
↓
托物(基础)
↓
(秦)骄奢亡国→ ↓ →(唐)勿蹈覆辙
言志(目的)
写作意图: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
二、品语言
三、作评价:
夸张———不过度
《过秦论》———阳刚之文 议论———不干枯
《阿房宫赋》———华美之作
〔教学后记〕
备课思路与构想:
①为什么选定《阿房宫赋》作研究课?
基于两点考虑:一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偏重词语教学,忽视对篇章结构、写作技巧的鉴赏。即使讲,也只是给结论,几乎没有鉴赏过程,形成了一种可怕的“程式化”教学模式。二是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特别强调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编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约占60%,文言文约占40%,《阿房宫赋》既是文言文,又是文学作品,从这个角度看,最有研究教法的价值。
②为什么从“鉴赏角度”解读文言文?
钱梦龙先生说“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于是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赏结构”“品语言”上。
③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的思路是什么?
整个教学中由“赏结构”“品语言”“作评价”三个审美环节构成。三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整体—局部—整体,避免了语文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法。再有,教学中还有意安排了三次诵读:默读、轻声读、比较默读,三次诵读分别穿插在三个教学环节之中,每次诵读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陶醉,在诵读中作出理性的评判。在整个审美活动中,不但可以充分发挥“鉴赏主体”的个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三篇:阿房宫赋教学实录
《阿房宫赋》教学实录
——临清市第三高级中学 陶磊
上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晚唐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
(幻灯: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请齐读一遍。(纠正错误字音“王”,应读为“wàng”,意思是“称王”)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什么为本?(学生回答:“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今天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看一看他对这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秦王朝的盛衰荣辱有何看法。
(幻灯
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2.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3.学习杜牧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高尚情怀。)这里既有知识目标,也有情感目标。
(幻灯:阿房宫图)
阿房宫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
(幻灯:赋,铺叙。特征是“铺采摛(chī,舒展,铺张)文,体物写志”。形式上:“铺采摛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内容上:“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结尾议论,寄托讽喻。)师:二者的关系是?生: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
(幻灯: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对于这一切,杜牧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通过导学案的预习,我们已经基本扫清了文字障碍,下面就带着问题来读课文。(幻灯:1.文章可分为几部分?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2.《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3.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接下来大家就自由诵读课文,有两个目的:
一、把字音读准,二、回答这三个问题。(学生自由诵读三分钟)好,下面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一要整齐,二要读出气势,争取读出感情。(学生齐读后纠正字音)接下来回答刚才的三个问题,同桌之间可以小声的讨论一下。(讨论两分钟)师:文章分为几部分?生:两部分。师:前面是“体物”,后面是“写志”。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生:阿房宫占地广,楼阁高。师:我们分析课文要从文本出发,不能架空分析。这些特点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覆压三百余里”,说明占地广;“隔离天日”,说明楼阁高。师:“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说明什么?生:楼阁密。师:“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又说明什么?生:高。师:彩虹还能说明什么?生:七彩,漂亮。师:对,不但写出了形态的高大,而且色彩绚丽。师:从“歌台暖响”到“而气候不齐”呢?生:从心理感受上说。师: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第一段的内容,是什么?生:阿房宫。师:对,就是宫殿。(板书:宫殿)师:住在阿房宫里的都是些什么人?生:皇帝,还有妃子。师:对,第二段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说明什么?生:妃子们从哪里来。师:也就是来历。从“明星荧荧”到“焚椒兰也”是她们在做什么?生:梳妆打扮。师:有什么感觉?生:很奢侈。师:仅仅早晨起来梳妆打扮就如此奢侈,那么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穷奢极欲可以想见。她们漂亮吗?生:漂亮。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尽态极妍”。师:对,“妍”的意思就是“美丽”。打扮给谁看?生:秦始皇。师:见得着吗?生:见不到。师:你怎么知道?生:“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师:秦始皇自十三岁继位为秦王到四十九岁逝世,总共在位三十六年。这说明妻子终生没见过丈夫,她们幸福吗?生:不幸福。师:她们虽然过着奢侈的生活,但表面的繁华掩盖不住背后的苍凉。这段话用一个词概括,是什么?生:妃子。师:对,就是美人。(板书:美人)师:我们来阶梯教室上课,先看到屋子,还有在座的同学和各位老师,可是没注意到投影仪、讲桌、桌子和椅子,这些是什么?生:摆设。师:对,这是陈设。阿房宫的建筑、美人都介绍了,该介绍什么了?生:宫里的陈设。师:都有什么?生:金银财宝。师:从哪里来的?生:六国。师:六国的珍宝从哪里来?生:从百姓那里来。师:你怎么知道?生:“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师:六国的财富集中于秦,“倚叠如山”,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值钱了。低贱到什么程度?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生: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师:翻译的很准确。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护官符”中的话来说就是“珍珠如土金如铁”。(板书:珍宝)秦始皇过着奢侈的生活,可老百姓也想过好日子,为什么搜刮起来锱铢不留,用起来却挥金如土呢?作者在这里为什么极力铺叙阿房宫宫殿之奇、美人之众、珍宝之多?生:是为了说明秦始皇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师:这种生活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生:搜刮民财。师:对,带来了什么后果?生:“使天下
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师:这句话包含了哪句俗语?生:敢怒而不敢言。师:写出了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秦统治者知道吗?生:不知道。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师:最终导致什么恶果?生:“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师:秦终于自食其果。那么第三段的重点是什么?生:秦朝灭亡。师:杜牧认为秦朝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生:奢侈。师:(板书——(秦)奢侈亡国)杜牧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吗?生:不是。师:对,如果是那样的话,这篇文章到这里就该结束了。历史上总结历史教训的名文有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他总结秦亡的原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北宋的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杜牧的这篇赋却另有深意。大家一起读第四段。(学生齐读第四段)师:“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两句话是不是违背了历史事实?生:没有。说明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师:下面两句话中都有“使”,是什么意思?生:假使,表示假设。师:做到了吗?生:没有。师: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不爱其人。师:六国不爱其人,终于灭亡;秦不以六国为鉴,自食其果;如果唐朝的统治者不以秦亡为鉴,又会导致什么恶果呢?由此可以感受出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真是一声长叹!第四段的重点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生:要吸取秦亡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师:(板书——(唐)勿蹈覆辙)《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回答。生:前半部分是“体物”,后半部分是“写志”。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师:(板书——体物、写志,基础、目的。)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生:借古讽今。
师: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幻灯:“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巧妙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言中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之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去领略、品味这种美。请大家轻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并画出来,说一说精彩在什么地方。(学生找句子,教师巡视)我们一起来品读精彩而优美的句子。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有什么特点?生:简洁,概括。师:对。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到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中间经历了漫长的一百余年,但一百多年的历史仅用了六个字,可谓高度凝练。这是阿房宫建造的历史背景。阿房宫位于现在的哪个省?生:陕西。师:可是为什么“蜀山”光秃了?生:因为四川的木头好。师:对,还因为什么?生:附近的木头都被伐光了。师:交通方便吗?生:不方便。师:蜀道难„„生:难于上青天。师:还能想到什么?生:路上人会受伤,还可能会死。师:当时运石工匠有首歌唱到“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
可以想见阿房宫的庞大,秦始皇的骄奢;可以想见建造的过程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百姓的生命。如此多的内容仅用了六个字,可见其高度凝练。但是赋体文章的特点是铺叙,这在第二段的哪几句话中可以体现?请全体女同学一起读一读。(女生齐读“明星荧荧”到“焚椒兰也”)这几句话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都有哪几种?生:比喻、排比、夸张。师:仅仅截取了美人们生活的一个侧面,晨起梳妆,却间接写了什么?生:美人之多。师:实际上在写谁?生:秦始皇。师:对,实际上写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真是“意在言外”。更能体现赋这一铺叙特点的句子在第三段中是哪几句?请全体男同学读一读。(全体男生齐读“使负栋之柱”到“多于市人之言语”)使用了几种修辞手法?生:排比,夸张。师:还有吗?前半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事物?生:阿房宫中的。师:后半句呢?生:民间事物。用的是对比。师:对。这样一来形象的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种情形,同时也指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再来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一句。该怎么读?(学生试着带感情去读)“可怜”是什么意思?生:可惜。师:与开头那句话照应?生:“阿房出”。师:仅用了四个字就了结了前文大量的铺陈渲染,且含无尽感慨于其中,又开启了后文的议论,真是简练至极!作者该描写时挥墨如泼,毫不吝惜;该概括时惜墨如金,高度凝练。既放得开又收得回,大家要把这种方法应用于今后的写作实践中。当然,这篇文章中最有警示意义的一句话是什么?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师:这句话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以更深远的历史眼光,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穷奢极欲必然导致亡国。北宋的欧阳修对此有精辟的总结——(幻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个教训值得每一个朝代包括当代借鉴!
本节课我们一同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还品读了文章的语言,这都便于大家很快背诵。另外,在学习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应学习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高尚情怀。
师:下面还有五分钟时间,请大家当堂背诵文章的最后一段。(学生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师:大家一起背诵最后一段。(学生集体背诵)(幻灯:1.总结本课文言现象。2.背诵全文。)师:这是今天的作业。
下课!谢谢大家的合作,再一次感谢大家!
2010年10月16日
第四篇:高二语文《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2 人教版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中学高二语文《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2 人教
版
师: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晚唐杰出的诗人、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板书:《阿房宫赋》杜牧)上一节课,吴老师指导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扫除了文字障碍,疏通了文意,并复习了有关“赋”的知识,今天我们这节课是在同学们已经读懂这篇“赋”的基础上,上一节“文言文鉴赏课”,去欣赏《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今之人对它的评价。
〔投影〕
(元朝)祝尧曰:“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古赋辨体》)
(清朝)金圣叹曰:“穷其极丽,至矣尽矣!却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细读之!”(《金圣叹批才子古文》)
今人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从古今之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阿房宫赋》的确很有欣赏价值。下面首先来欣赏它的结构:师:(板书:一赏结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投影〕思考:①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②《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③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生边读边思考,2分钟)
师: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生:(部分):写了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宫中美女、金银财宝。师:同学们说得比较细致、具体,如果把前半部分对阿房宫的叙写归一下类,分几个层次? 写了阿房宫的什么?
(生沉默、思考)
生1:分三个层次。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都是写宫殿,第二层写妃嫔媵嫱,第三层写宫廷的摆设。
师:表述上再简练一些。(生思考)
师生共同归纳:三个层次分别写了宫殿、美人、珍宝。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板书:宫殿—美人—珍宝)第三段重点写了什么?
生1:写秦的贪得无厌。
生2:写秦的灭亡。..师:秦为什么灭亡?
生(部分):横征暴敛、穷奢极欲、腐败堕落、肆意挥霍导致亡国。
师:很好。〔板书:(秦)奢侈亡国〕
师:第四段重点写了什么?
生1:劝戒统治者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
师:“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在劝诫谁?第三个“后人”指谁?
生2: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很好。(板书:(唐)勿蹈覆辙)
师:《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叙事,后半部分是议论。
师: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前后两部分的联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铺事,后半部分是写志。
师:“赋”的特点是“铺事写志”,又叫“托物言志”。
(板书:托物、言志)
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生思考)
生1:铺事是写志的基础。
生2: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师:(板书:(基础)(目的))
师:文章的第三段与第四段可不可以对调?为什么?
生:(沉默片刻,后齐声)不可以。
生1:第三段是由一二两段引出的议论,紧承第三段,所以不能与第四段对调。
生2:前半部分是“现象”,第三段是透过“现象”揭其本质,穷奢极欲必然导致亡国。第四段承接第三段,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言之成理。三四两段确实不能对调。理由是第三段的感慨是由上文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的对比中引申出来的;后一段的议论则以更深远的历史眼光,把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开去。
师: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生(部分):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
师:由此看来,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第五篇:高中语文 阿房宫赋达标课后练习苏教版必修2
我夯基我达标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索绕).B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遥远).C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美丽).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借鉴).解析:B项中的“杳”为“杳然无声”。答案:B 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解析:“钩心斗角”,文中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气候”,文中意思是“气象,天气”;“收藏、经营”,文中指“金玉珍宝等物”;“可怜”,文中为“可惜”之意。答案:C 3下列加点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焉:相当于“然”,语气词。而:并列关系,承接关系。夫:成年男子的统称,语气词。于:都表示比较,译为“比”。答案:D 4以下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解析:A、B、C三项为判断句,D项为被动句。答案:D 5下列分析鉴赏,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A本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
B第1段运用比喻、夸张、衬托的手法和虚实结合的写法,通过写阿房宫耗材之多、占地之广、规模之大,突出了阿房宫的恢弘气势。
C第2段从两个方面进行铺陈:一是由人的被践踏写到物品的被践踏,一是写尽豪华奢侈和荒淫骄横。这些描写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的特点。
D第3段写秦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推翻其统治;第4段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后人”如不知借鉴,必将重蹈覆辙,这两段议论由古及今,卒章显志。
解析:A项中“向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的说法不妥,应为“向唐朝当权者发出警告”。答案:A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不同。B(1)句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1)句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相同。解析:(1)句中前一个“之”是代词,后一个“之”是助词。(2)句中前一个“而”表转折关系,后一个“而”表承接关系。答案:B 7对文中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孤单的人。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解析:“锱铢”,古代重量单位;“呕哑”,象声词,这里指音乐声;“独夫”,失去人心而极端孤单的统治者,指秦始皇;“楚人”,指项羽。答案:B 8根据文意分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所指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B.①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④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解析:结合课文语境和主旨理解。答案:B 9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1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2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解析:C项“同情”的说法有误。答案:C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
①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
②议郎、给事中。帝每宴,好其繁声。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③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④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
注:①洽闻:见多识广。②繁声:音律轻妙多变的乐曲。③郑声:原指春秋时代郑国的音乐,后世称淫靡之音。④雅颂:儒家所认为的正统音乐。
10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清行致称 致:得到 .B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 拜:拜见 .C不与席而让之曰 让:责备 .D而今数进郑声 进:演奏 .解析:B项中“拜见”的说法有误,应为“授官”。答案:B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 .B吾所以荐子者 ..C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 ..D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 ..解析: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国家:古义,国家与家庭;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推进:古义,推举,进荐;今义,使前进。答案:A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3
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A B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望能以忠正导主弘闻之不悦C D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A项前一个“遂”是“于是,就”,后一个“遂”是“实现,满足”;C项前一个“以”是介词“用”,后一个“以”是连词“来,用来”;D项前一个“之”是代词,后一个“以”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B 1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宋弘恪尽职守、不徇私情的一组是()
①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 ②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 ③谭至,不与席而让之
④谭见弘,失其常度 ⑤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解析:①④不属于宋弘的行为。答案:C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弘能恪守礼义,为人不苟。怒斥桓谭是其不苟处;引咎自责是其不苟处;面责皇帝,仍是其不苟处。
B桓谭受到宋弘的责备后,在朝廷宴会上,当光武帝命他鼓琴时,他见到宋弘而“失其常度”,说明桓谭仍有羞耻之心,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C宋弘多次举荐贤能,同时又是一位不徇私情、正直不阿的良臣,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D光武帝刘秀听了宋弘对自己的委婉的规劝后,便面有愧色,表示歉意,并有了“不复令谭给事中”的实际行动,对于一个封建皇帝来说,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解析:宋弘没有“面责皇帝”。答案:A
二、语言运用
15阅读下面一段报道,分条概括出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据《经济日报》报道:据国家税务局最新统计,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结构已经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工薪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占主体,逐渐转为工薪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占主要份额。
据了解,去年,在我国全部个人所得收入中,来自工薪所得占428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占287%,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占2012%。这三个项目的收入占个人所得税的9168%。据介绍,个人所得税收入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活动和税收政策的调整以及税收征管加强的结果。
解析:要注意“分条概括”的要求,把每一段的内容都要包含进去。答案: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活动和税收政策的调整以及税收征管加强。读书做人
真正的文人从任何角度都能读到整个社会,他们每每听到、看到人间的种种不平事,便
用心
爱心
专心 禁不住将自己手中的三寸笔管,化作铮铮飞镝,奋力一射。杜牧就是这样的一位读书人。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作者的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
然而,现在的读书人,大多数是为读书而读书,或为在人前显示资本,也或为着个人的“光辉前程”,更不用说是人格独立,忧国忧民,以平天下为己任了!作为肩负国家和民族发展重任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怀有一些善良和同情,以一颗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心,做一些正大光明,人性洋溢的事情呢?作为中国“读书人”中的一员,你对此又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