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
关于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 高二年级语文组
一、课题的提出
1、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染熏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注学生的终身教育,使课堂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让学生能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境界,品读、领悟、积累、探索、创造,自主地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2、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打破过去阅读教学中的诠释化倾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体验、感悟和思考,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阅读过程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和创造过程,要打破过去单纯接受式的静态阅读模式,倡导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倡导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增进学生阅读的多样化效果和延伸性效果。
3、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要具有丰富的素养,因此,我们在新课标下更需要加快步伐,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再上一个台阶,让学生更自主地阅读、体验、揣摩、欣赏、积累,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操和艺术修养,让学生产生浓厚的语文阅读兴趣,积极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二、理论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有“教是为了不教”之说,这些以人为本、相机引导的理论是开展本次研究的核心理论。它启迪我们,本课题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围绕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和配套系列化教材,探索出一套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强化个性体验、珍视独特感受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途径,为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朱作仁教授曾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新课程理念核心内容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引导学生阅读实践,并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淀民族文化底蕴。
三、研究目标
从儿童语言发展的活动规律出发,探索小学生语感培养的途径;开拓阅读领域,探索自能阅读的方法,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汲取更多的养分,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能“化乎其心”准确运用。难点是在“有效”上做文章,创设省时高效、和谐、愉悦、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研究内容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自动性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探索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以培养语感为中心,注重积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探索阅读方法。探索针对语言材料及本年级进行有效语言积累指导的方法。着眼点是学生能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并用此方法去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4、探索本年级段儿童的特点与其所喜好的读物,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开拓阅读领域。
5、探索让学生在阅读实际中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实践能力,进而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
五、研究对象
高二年级年级的学生
六、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以探索新的教育行动方式,实现师生双向协调的一致性,确保行动结果的绩效。
2、个案法:对个别学生(优等生、潜能生),进行个案分析,跟踪调查研究。3.调查比较法:及时发现并收集实验全程中的有关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4.系统培训法:对教师分期、分内容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5.经验总结法:把实验过程中经验加以分析、总结、归纳,上升为理论,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6.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
七、研究的程序
本研究分三个阶段完成,时间跨度为2012年9月—2011年9月
(一)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0年10月
1、组建成立课题组
2、上报《课题申请表》
3、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7月
1、及时收集研究的过程性材料。
2、利用测验法及时了解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以及能力水平,对全体学生在自学能力方面作出一个阶段性的评估。
3、及时总结研究工作经验,认真做好阶段性研究反思,及时调整研究行动。
4、继续积极、深入地开展行动研究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2年月——2011年9月
1、举行一个课题研究成果分享会,利用讲座、主题发言、座谈等形式分享研究成果。
2、整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分析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3、汇编课题研究论文、优秀教学设计以及其他课题研究成果。
八、研究成果形式
1、论文(基于课题研究的各类论文)
2、来源于学生的多样化的延伸性的阅读成果(活动记录、原始资料、各类作品等)
3、课题结题报告。
漫谈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高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张星宇: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接受教育,同时还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语文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指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自主学习的地位。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汝筱燕: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应是消极的听众,而应是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要让学生去参与作者的创造,去对作品中的“未定点”与“空白”进行创造性的补充与组织,从而形成自己新颖独创的见解,而不被前人、专家的定论所束缚。戴丽花:语文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硬环境,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语文教师还要要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式自主学习,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一贯主张的“师道尊严”,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进行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注意沟通师生情感,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要特别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殷雪虹:语文教学的难易度应处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都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而且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过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建立恰当目标。教学生会学习,切不可脱离开具体的教学过程,单纯地教条式地讲授思维方法,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自己领悟,逐步体会其中三味。这种探索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教学中应展现出完整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曲折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管建刚: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比较熟悉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独立学习的时候,尽可能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学习方法去学习,使其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不能用一种方法去限制学生。同时还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难度。每个人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学也得因人而异,不能强迫学生,否则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设计弹性的、多层次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难度学习。
第二篇: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学能力
朋友的孩子读初三,前几天和他聊天谈起了孩子的学习情况,朋友很发愁的说:孩子进入初三的几次考试成绩都在年级70名左右,周一到周末每晚放学之后都要到老师家里补习各科,功夫比初一初二下的多了,成绩却越来越差。朋友的孩子在初一初二都是年级20名以里的孩子,这样的成绩让朋友很难接受,百思不得其解。听了朋友介绍孩子的目前学习现状,我试着分析说:我觉得孩子的主要问题就出在补课上,初三本来学习节奏就快,孩子需要一个消化理解反思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而你周一到周五每天安排孩子放学后出去补习各科,孩子几乎等于总在被动的接受学习,学习的知识总是不能及时的消化吸收,不能将知识系统化,长此以往造成孩子的对知识掌握不扎实,还容易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觉得你现在应该马上停止各科的补课,每天给孩子留出一定的时间复习巩固。预习、课堂、复习、反思每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反思、总结在初三阶段更加重要,学而不思则惘。朋友听了我的话,半信半疑,打算照我说的做观察一段时间。
现在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不注重对孩子长久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不影响孩子暂时成绩,很多家长选择随波逐流的让孩子去补习功课,这样做也许暂时对孩子的成绩是有所帮助的,但是我觉得孩子要想成为真正出类拔萃的孩子,家长协助老师帮助孩子养成一定的自学能力更重要。这一点我非常感谢女儿的各科老师,初一时他们就注意引导、培养女儿养成自学的能力,及时归纳总结反思的能力,女儿的老师从不要求女儿随同学一起补课,他们总要求女儿独立预习,有不会问题归纳整理后一起找老师帮忙解决,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养成了女儿很强的自学能力。现在面对紧张的初三学习生活,习惯了初三快节奏生活的女儿,并没有顾此失彼应接不暇的忙乱,相反近来学习越来越轻松,每天晚上回家又可以悠闲的看小说和杂志,或者上网玩一会儿,对各科的学习大有“运筹帷幄,调控自如”之趋势,从平时各科小测试的成绩反馈来看,知识学得也还扎实。
女儿的状态和一些每日放学后还要到老师家补课,整日搞得疲惫不堪,成绩却未见明显长进的同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此有些同学百思不得其解,说女儿的脑袋特殊,如果他们这样轻松的学习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成绩和女儿一样好。还有的家长经常问我,女儿都补了哪几科的课?是不是我每天晚上要亲自辅导女儿?当我说出女儿到初中从不补课,我除了关注女儿的情绪状态,及时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或者偶尔对女儿的学习方法指点一下外,从来不亲自参与女儿具体的学习问题,他们总是很羡慕的说:你真幸福,孩子的事情不用你操心!其实哪里是我对孩子的学习不操心,只是关注的重点不同而已,为了孩子的长久发展,请不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起跑的输赢上。
第三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题研究小结
“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课题研究小结 我校开展“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课题研究活动后,我们课题组成员学习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先进经验及模式;杜郎口中学“三、三、六”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入手逐步运用在了自己的教学中,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现小结如下:
本次期末考试教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全班56人,平均成绩74分,及格40人。比上学期平均分提高了5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学困生人数减少了3人。初步养成了语文学习的自学习惯。“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模式被学生逐渐接受了。我在具体的教学中是从以下方面入手的:
一、具体的预习方法指导
教师提出具体的预习方法指导,为学生的课前自学制定具体的目标,教给具体实现目标的方法,同时给学生留给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强调学生要根据自己需要进行体现自己特点的自学。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又给了学生方法上的指导。既学到了新的知识,又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预习方法和预习目标的提出是“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基本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并对课前自主学习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
二、多种形式的自学成果展示,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心的摇篮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成果。必须通过课堂展示出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感,才能形成一种持续的自学兴趣,进而形成自学的习惯。所以教师必须搭建多种形式的学生展示平台。比如 “课文朗读我最棒”、“词语展示台”、“字词练习”、“我最喜欢的句子”、“我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问题”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采用师评、互评、自评、小组互评等多种形式及时肯定自学的成果,及时纠正预习中的错误,为自学导航。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课举手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出现了争着学习、比赛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三、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方向标
教师根据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有导向性的进行教学,既顺应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的完成了学习任务。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采取课堂上多种形式的自学方式,将课前的自学和课内的自学结合起来。根据展示的预习成果,制定课堂上自学的方向和方法。采用独自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内的自学。从而不断完善学生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成果的有效性。
四、注重自学方法的总结提炼
对学生已有的自学方法要注重总结和提炼,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某一知识点让学生说出自己学习的方法,通过大家交流汇总,提炼方法,达成共识,从而使方法优化,内化为一种有效的自学能力。还可以结合练习,针对某一题型,总结出方法,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解决难题,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模式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把课堂教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
课题研究小结
大源学校:李 萍2010年7月
第四篇: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浅谈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川省宜宾市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李天平
[文章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而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同时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计算机工作者不断地去学习。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养成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因而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载体和工具,在各学科的学习及日常工作中应用之广、作用之大,已为人们所深知。计算机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是它的发展和更新速度极快,需要计算机工作者不断地去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作为计算机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变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不学习,就要被淘汰”已成为许多企业员工的共识。而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再加上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怕吃苦,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只是老师教一步会一步,教一个会一个,甚至更有学生根本不学习„„这些情况使得课堂所学不能为将来所用的情况越来越突出。
问题的思考
要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跟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这就需要学生会自主学习,具有主动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由于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的大大下降,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自主学习能力差,分析原因如下:
学习动机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自律能力极差。
部分学生,他们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动机往往带有无奈、随意或者无所谓的思想。比如某些学生对所报专业不甚了解,不少学生是冲着“上网和玩游戏”而选择计算机专业的;有的学生出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来“混”张文凭;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学生,没家长管教,又不到进入社会的年龄,把职业学校当成是避难所„„这些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和理想根本就没有作过考虑,那么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动机与目的自然就更是模糊、迷茫的。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单薄
在小学、初中阶段,学生都学过信息技术课,但那时的课程多为计算机应用中常用的操作,内容简单,涉及的范围较小,学习起来通俗、直观,而进入职业学校后,计算机专业课课程内容较深入,系统性、专业性、严谨性更高,例如学生在逐渐接触《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课后,逐渐感觉抽象的理论多了,能力要求高了,不少学生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失去了学习兴趣。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欠主动
这种情况的学生占多数,主要是在初中或小学就没有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职业学校后依旧“我行我素”。这些学生大多惰性大,依赖性强,学习不主动,课堂上不听讲、不做笔记,或者根本不知如何听课;做作业喜欢抄袭甚至干脆叫别人代做;整个学习过程无计划,无目标,不懂装懂;知识面窄,抽象思维能力弱,迁移能力不足„„
教学对策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主导,即对学生进行指导、启发和影响,是为了学生的“学”。正如《老子》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教学过程不只限于将现成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使学生学会学习。
计算机本身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知识要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掌握。因此,教师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结合学科特点少讲精讲,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知识变为会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兴趣才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学生对计算机一般都有一种神秘感和好奇心,但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棘手的困难,使得他们产生畏惧的情绪。在这种欲望与恐惧的较量中,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理进行必须的调节,也就是要放大学生的学习欲望,减弱学生的恐惧心理,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有多种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对于操作系统方面,学生用得多,真正动手安装的极少,主要是学生认为其高深莫测,对其中的过程不了解,怕中途出错。对此首先可以用尽可能简洁的方式交代一下安装的整体步骤,这样学生就有一种非常简单容易掌握的心理,让学生“放松放心”的学习操作,然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知识点和困难点一点一点的呈现出来,各个击破。
采用目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我定向
所谓目标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每一节课前与学生共同探讨和确定学习内容、学习重点难点以及学习方法。设定的教学目标应遵循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让学生明确下一节课的任务,安排学习程序,制订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例如在讲述Windows资源管理器时,可以给学生设定的目标是能够熟练运用至少两种方法进行文件的选取、复制、移动、查找和删除操作。有了明确的目的后,学生很快就抓住了重点,做到了有的放矢。重视实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只靠看书学习,不去动手操作,那就是纸上谈兵。因此计算机课堂不应该成为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应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主创新的乐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大胆探索、敢于发现、敢于创新的意识。例如在讲授如何使用Windows2000附件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画图软件绘制出较精美的图画,使用录音机录制自己的声音文件,这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为了提高上机的质量,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劳动。例如在学习Excel数据处理软件时,可以给学生一个班级的成绩数据,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Excel的菜单功能计算出总分、平均分,按平均分进行排序、单科分类汇总、筛选出及格与不及格学生名单等。这些看来只有教师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动脑筋思考。通过创设这样的主动学习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该在实验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判断和讨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自主学习计算机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使知识系统化
学生最初学习的知识是零散的,如果不将所学的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们就不能全面透彻地掌握并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归纳总结知识。如在学习完每一章节后,采用小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每一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握重点,使知识系统化,力争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记忆深刻,掌握牢靠。
合理运用辅助教学软件,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其实,提高学生计算机自学能力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通过机房开放式,在机房里安装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辅助教学软件,学生在上机的时候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性地学习,既提高了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给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创设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例如可以安装金山打字通、Flash、Dreamweaver、Photoshop等教学辅助软件。教师还可以将开发的计算机教学课件、测试软件放在网络上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的辅助教学软件进行自学。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除了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充分施展才华、展示自己新奇想法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定期举办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竞赛,通过表彰奖励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学校以外或者市、省以外的专业竞赛,例如,让学生参加学生图形图象设计大赛、Flash动画制作比赛、网页设计制作大赛、计算机组装大赛等。通过比赛使学生的团队协作、知识方向扩展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竞争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要想培养出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首先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新的、好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授人以‘鱼’三餐饱,授人以‘渔’一生享”。是的,给予别人一种能力将会给他一生受用无穷。我想,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不是看他给了学生多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金钥匙,也就是说,你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我对《大纲》的认识归纳起来就是三句话:培养能力是重点;搞好自学是关键;狠抓作文破难关。
一、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 填鸭式”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上使用的方法,其结果必然是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过去的语文教学只看重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我感到:语文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语言文字是车间加工产品的“零件”。为了确保“产品”的合格,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教学原则:上每节课前一定根据教材特点和单元重点明确:这节课我要给学生什么知识,训练学生什么能力以及怎样去训练。我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路子是:教师引导,提示规律、辅导探索、放手实践、抓住不放、反复训练。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学误区。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
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我让同学们过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讲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具体辅导。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音、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连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出所学生字)。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学生完全养成习惯,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学生完全掌握,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主动学习掌握。学生掌握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高了,看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项细致、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这里仅就在课堂教学中,怎样阅读能力浅谈一些做法。
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学生在阅读中经常遇见,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有教育意义的事,需要记叙下来。因此,我在备课时不仅确定在字、词、句、章方面要传授哪些知识,而且把培养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作为教学和重点。正如《大纲》上所说:“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和作文。”
那么怎样培养呢?我反复阅读、研究、思考找出这类记叙文的特点和规律,简略归纳为两点:1.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
楚、明白。2.在记叙过程时,要把重要的场面、中心话语写具体生动。教学时,揭示以上规律,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以上两点自学,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只用了一堂课,使学生既清楚、明白、深刻懂得了这篇文章,受到了教育,学到了知识,又初步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接着,我又用了一课时,叫学生根据老师归纳的两条规律,试分析“习作选”上的同类文章。由于学生手中有了“工具”,独立实践很快就把文章的时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具体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的路子是:
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
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
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
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自学的四个步骤,二十字的自学方法,开学初我便教给学生,以便学生按法自学。由于开展了自学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逐渐形成了:“主动学、动脑思、学踏实、学方法、勤实践、好又精”的良好学风。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必须抓好作文教学,突破这一难关,培养写作能力。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教师感到难,学生更感到难,只有突破这一难关,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给自己的作文教学定了“两紧”、“两多”、“一改”的教学原则。“两紧”是:紧密联系阅读联系阅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两多”是多读、多写。“一改”是改革指导和批改的方法。
紧密联系阅读联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每篇课文都是学生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这只是纸上谈兵,要把知识化为能力非多写不可。我每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就要求同学们进行一次小练笔,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
例如:学了《人物描写一组》一课,我就要求学生写写班内最有特点的学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搞清楚了。我又设计了短文练习进一步培养和检查学生的能力提高如何,短文的题目是:“记一次自己深受教育的事”。作业效果较好。
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是多种多样的。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充分发挥课文应有作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将相和》、《晏子使楚》这些写人的文章,我就重点训练学生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进行写人记事的能力;
学习了《草原》就重点练训学生描写景物特点的能力;学习了《白杨》就重点训练学生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借物喻人的能力;学习了诗歌就培训学生的朗读及欣赏诗句的能力„„这样抓住不放,积少成多、学生的能力就在一节课一节课中逐渐形成了。
课堂教学的实践,使我尝到了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甜头,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从每一节课中增长了知识,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慢慢“入了门”、“上了路”,有了自己的独特感悟,独立的实践,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语文是工具,亲自使用工具,才能掌握好工具。所以,语文教学要提高效果,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同做任何事情一样,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勤于实践,能力必强。我常想:几个月能培养出一名熟练的汽车司机,二、三年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就在于他们学了知识后天天实践。小学生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这个“实践”就是“自学”。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要总是“抱”着学生走,生怕学生摔倒了;也不要把课文“嚼”得太烂,像给学生吃米糊似的,久而久之消化能力就会逐步退化了。我给自己订了一个教学原则:给自学让路;把时间“还给”学生;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具体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的路子是:
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
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
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
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自学的四个步骤,二十字的自学方法,开学初我便教给学生,以便学生按法自学。由于开展了自学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逐渐形成了:“主动学、动脑思、学踏实、学方法、勤实践、好又精”的良好学风。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必须抓好作文教学,突破这一难关,培养写作能力。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教师感到难,学生更感到难,只有突破这一难关,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给自己的作文教学定了“两紧”、“两多”、“一改”的教学原则。“两紧”是:紧密联系阅读联系阅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两多”是多读、多写。“一改”是改革指导和批改的方法。
紧密联系阅读联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每篇课文都是学生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这只是纸上谈兵,要把知识化为能力非多写不可。我每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就要求同学们进行一次小练笔,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
例如:学了《人物描写一组》一课,我就要求学生写写班内最有特点的学
生的形象,由于学生对课文的表述方式很熟悉,因此写起来得心应手,很快一个活脱脱的人物形象就展示在我面前:有顽皮好动的男孩子,有勤奋好学的好班长,有乐于助人的同学、、、、、、学生笔下描写的人物细腻生动,他们对于写作也充满了兴趣。再如《再见了,亲人》、《草船借箭》、《桥》等课文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写好人物形象的优秀范文。阅读后,我设计了“记两件小事”的写作训练。要求第一件事一定用对话形式写实际生活中的一件事,第二件事一定用描写环境、动作、神态及人物语言的方法写出人物品质,但选材一定要真实。结果学生写出了内容丰富、生动的好文章。
多读、多写
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多读多写。这是有效的经验。在教学中我为同学们创造多读多写的条件,促进其能力的提高。
多读:1.我在班级办了个“小图书馆”有多种儿童读物,供大家课余时间阅读,并鼓励大家摘抄好的词、句、节;充分利用去校图书馆阅览时间,帮助他们找好书、看好书;节假除了要求他们多注意在大街、小巷、家里耳闻目睹的新鲜事,还要求用一小时时间读各种类型的书籍;从天文、地理到花草、鸟禽;从历史人物到现代英雄等等。使用权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增长了知识。
2.每星期抽一、二节语文课,由老师或同学介绍一两篇好文章,师生共同细细欣赏。从而达到学写作方法,品好词好句,练写作能力目的。
多写:笔勤出好文。我们班坚持每周两篇小作,两周一篇大作,有的同学还坚持写日记。这样,每周动三次笔进行写作练习,思路会开、笔头会活、文章会精。改革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
写作量一大,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一定要改革。我的方法是:一是亲自“下水”二是认真记录;三是面批面改;四是加强评讲。
亲自“下水”:教师跟学生一起作文,是无声的战鼓,最能激励、启发学生。同时能发现写作时,可运用哪些学生学过的知识技能加以指导;能发现写作时的重、难点加以帮助。
认真记录:学生初稿我都认真记录下优缺点,便于面批,评讲时用。
当面批改:为了使批改更有效,我见缝插针,挤出每堂下课十分钟,面批一、二人,中午上课前面批五、六人,两天就可面批二分之一,且批改效果好。
加强评讲:(1)读好的例文;(2)找出病句、病节抄在小黑板上,全班同学当“小医生”为其“治病”。(3)学生互相评阅。
除了上述所说,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还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实际出发,这样学生才能写出体会最深、感情最真的精品。
“万丈高楼始于基石”。小学语文教学的成败,关符到学生将来学习的成败,因此,改变你那“填鸭式”的教学法吧!让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