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作文的开放式教学研究
《小学作文的开放式教学研究》
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课标》实施以来,科研活动已向纵深阶段推进。作文教学的研究,也有不少教师付出了心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然而,在教学实际中,一线语文教师还是感到作文教学是个棘手的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作文程式化、成人化现象还存在,而反映少年儿童的童心、童真、童趣、童韵的作品却寥若星辰。如何摆脱这种现状,挣脱作文教学的种种人为的束缚,走出作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来。我们应在作文教学中推崇并实行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开放与创新。
二、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从课题组成员通过多种途径精心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看,国内外有很多教育机构或教师已经或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基于对小学作文教学多年的经验和研究,提出了建立开放性作文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作文教学向生活开放,向学校各科教学开放,向研究性活动开放,向“全域”开放。在《张化万作文教学》的专著中,对进行开放式作文教学作了大量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
又如:杭州市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的范国标、陈国英老师,开展了《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的实验研究,经过一年的试行,作文教学大有气色。
所有这些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既增强了我们课题组成员进行这项研究的信心,也为我们这个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追求习作目标的开放——从学生实际出发,探索与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目标体系。学生要达成的目标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不是僵化的、静止的;应该是分层的、多极的,而不是笼统的、单一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目标可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兴趣目标,二是基础目标,三是发展目标。
2、追求习作内容的开放——寻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作文教学内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不应受课本的限制,而应不断补充拓展一些学生喜欢的内容和信息,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习作能力,真正实现习作内容的开放。
3、追求教学过程的开放——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习作教学模式。实现课前开放,课中开放,课后开放,努力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4、追求习作时空的开放——拓展学生习作的空间。作文如果局限于每周的两节作文课,拘泥于学校、教室里进行作文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作文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应该是开放的,时时、处处都可以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采用“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学科间互动”等方法,开辟学生习作的广阔天地。
5、追求习作评价的开放——探索符合学生个性和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我们的教学评价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采用“自评和互评,校内集体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开放式作文教学本着“以人为本”,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和能力的新颖人才为最终目的。
2、开放式作文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乐于写作,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开放式的作文教学,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如: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积极有效的创造性思维、协调发展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高尚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等。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准备阶段:(2014.8——2014.9)
1、作好课题申报、方案设计工作。(负责:钟先华)
2、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包括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等方面(负责:楼云丽 参与:全体课题组成员)
3、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进行交流学习并汇编成册。(负责:葛幼欢 参与: 全体课题组成员)
4、通过座谈、问卷、测试等方法对学生现有的写作情感、写作态度、写作习惯以及现有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等作出客观的分析。(负责:钟先华 参与:全体课题组成员)
(二)、实施阶段:(2014.9——2015.5)
1、确定研究重点和子课题,自行探索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作文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负责:马明霞 参与:全体课题组成员)
2、举行不定期的课题研讨活动,合作研究切实可行的作文开放式教学方式、方法。(负责: 赵文悦 参与:全体课题组成员)
3、整理出课例和教案,对前期研究作分析、总结。(负责:赵晓梅 参与: 全体课题组成员)
4、适时举办几期成果展览。(负责:钟先华 参与:全体课题组成员)
5、开展后期研究,撰写实验论文,进行经验交流。(负责:钟先华 参与:全体课题组成员)
(三)、总结阶段:(2015.5——2015.7)
1、通过座谈、问卷、测试等方法对学生实验后的写作情感、写作态度、写作习惯以及现有的认知发展、能力发展等进行客观分析和终端测试,得出相关数据,力求对本实验的实施成效作出量化评估。(负责:赵晓梅 参与:全体课题组成员)
2、总结、整理研究成果,对优秀的教案、案例、论文等进行汇编。(负责:马明霞 全体课题组成员)
3、撰写结题报告。(负责:钟先华 参与: 全体课题组成员)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国家教育部制订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为这个实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操作标准。本实验的指导思想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关于习作教学的基本理念。
2、本课题成员富有探索精神,且有一定的教科研工作经验。课题组成员均为中段语文教师,同在一个办公室,会有许多的机会在一起探讨,会有很多的共同语言,这有利于进行合作研究。
七、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及成果。
1、本课题作为校级课题,本校几位优秀教师已经积累了许多的成功经验.2、2014年 8月26日,课题研究方案定稿讨论。(负责:钟先华)3、2014年 8 月,由课题指导寿清英老师(校教科室主任),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等方面。
4、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进行交流学习并汇编成册。(全体课题组成员)
5、通过第一次问卷测试,对学生现有的写作情感、写作态度、写作习惯等作出客观的分析。(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葛幼欢老师写了案理分析)
6、分头撰写教学案例。
7、对课题实施情况作阶段性总结。
8、经过前一阶段的初步研究与探索,最大的收获是开放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思想。
本方案执笔:钟先华
2014年8月
第二篇: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研究阶段报告
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研究阶段报告
我们实小课题组自承担“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这一研究课题半年来,经过深入认真地学习、求真务实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的社会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面对以知识为标志的21世纪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开放社会,呼唤着学校教育的开放。邓小平的“三
个面向”指示,江部书记的“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的指示,这一切都应和着开放时代的呼唤。因此,开放教育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呼唤。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统一是21世纪学校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建立开放教育正是顺应人的和谐自然发展的需要。因此,开放教育是深化改革和教育自向身发展的需要。
改变儿童学习起步阶段主体地位不受尊重的现状,让学生参与选择决策,以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要求。因此,开放教育是适应学习者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必然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与理论支点
1、开放教育的“开放”在课题中的界定:所谓开放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开放的环境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成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的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就阅读教学而言,那就是:阅读信息空间和沟通的多元化,阅读时空的纵深化,阅读方式、方法的多样化,阅读技术手段的网络化,阅读组织形式的弹性化,阅读教学评价的个性化和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2、主要理论支点:
素质教育的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管理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强调实现人的潜力的最大开发,提出以人为本,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师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育中不干预学生的思想,起一个组织引导者、点拨指导者、启发诱导者、解惑辅导者的作用,学生自己表达交流、自己学习评价、自我创新创造、自我选择判断。
叶澜的新基础理论:将生命哲学的理念引入教育,主张教学活动具有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
1 现代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理论: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传播规律化和系统粘合性,使教育信息多元与教学目标的系统有机粘合统一起来。
三、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自身的阅读是其他人所替代不了的,不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完美地结合起来,采用启发式,把教学的目的内化为师生共同的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生动性原则。针对小学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阅读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内容、方法、形式等必须具有吸引力。不仅在外部形式上要生动,更要发掘其内在情感作用,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成功和愉悦的体验。
3、发展性原则。学生的阅读活动是动态的。教育“应当着眼于儿童发展的明天!”在阅读实践中要体现出层次性;在课内外阅读活动中要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到里的逐步发展和提高,充分反映学生发展的过程。
4、实效性原则。开放本身只是手段,开放式阅读教学重视形式的完美,更追求阅读目标的落实,不搞花架子,要发挥开放的多种功能,使每项阅读开放活动都能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取得实效。
四、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注重学生自读
这是改变陈旧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关键。目前,新旧教学模式的碰撞首先体现在这一点上。
语文素养是由学习主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不断沉淀的结果,是长期熏陶感染积累的结果。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自身,应让学生自发地和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果每件事情都教给学生,就会妨碍他的发明或发现。因此教学过程不应该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决定了阅读教学更是如此,应当注重学生自读自悟,在自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达到语文知识的夯实、能力的建构、情感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素养的提高。这种能动式阅读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
(1)保证自读时间,提供实践机会。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过程。语文的实践性要求阅读必须把读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必须保证学生在语文课内的自我读书时间,促使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参与这一活动。一篇课文要让学生读通——读懂——读好,最有效的手段那就是“读”,“读”贯穿全过程,学生的体验、感悟、品味、想象、积累都是在阅读中达成。一节课四十分钟,得保证一半以上的读书时间。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则是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学生的阅读心理,想方设法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最终培养学生“好阅读”的 2习惯。
(2)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大课堂”、“大语文”观指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选择学习途径,进行积极、能动、有效的学习。21世纪,人类将面临的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的信息化时代。当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时,我们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广泛而有效地汲取。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限于仅有的几本教材,指导学生自由学习,广泛涉猎,学会找到正确的信息源。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采取切实的措施,除了备课、上课之外,要把相当的精力放在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上,教给学生查阅学习资料的方法,重视课外阅读。比如学了《坐井观天》,引导学生读一读其它的成语故事;学了《丑小鸭》,引导学生读一读安徒生爷爷其它的童话故事;学古诗《锄禾》后,引导学生读读背背其它的古诗。
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有言“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陶行知先生说得更详:“花草是活上,树木是活书„„(这些)都是活的知识宝库,便是活的书。”把自然和社会视作“无字的书”或“活书”,不正是大语文最好的比喻吗?课程标准中也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引导学生读书,除了引导读那些“有字之书”,还要引导学生读那些“无字之书”。大自然是万物之中最值得潜心品味的。雪花飘飘时宁肯移一下上课时间,也要让孩子去及时感受这冬天的厚礼:下雨了,我们一起满怀喜悦去看教室外面的雨景,然后一起欣然动笔写下自己的所看所想所感。社会事件更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的好教材。校门口摊点密布,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根源和解决办法,假期调查人们对过年和过圣诞节的看法,压岁钱的多少及用途,学写调查报告,尽管文章还很幼稚,但孩子们能面对社会、思考生活就是最大的收获。
2、指导学生的质疑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是变革学习方式的核心内容。自主学习是个体的探究,合作学习是群体中的探究。而探究的内在动力则就是学生在自读中脑海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语言文字是思维的工具,阅读从思维的角度看,就是一个“生疑质疑、释疑解疑”的过程。那如何指导学生质疑呢?所谓质疑,就是提出疑问,发表不同的观点。要使学生在阅读中生疑,继而质疑。首先得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常常能显示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应着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冲突,组织学生的阅读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刚开始,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提不出问题,提问的只是部分好生;二是问题没有质量。这时不但需要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这一活动,还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和示范。没有教师的指导,这一活动就会失控或低效。在初始阶段,应以鼓励和 3 示范为主。在学生敢问能问的基础上,要逐步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仔细听别人的提问或回答,认真读书积极思考,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述等,使“质疑”成为学生各种能力获得发展的一项活动。
3、重视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一项较高层次的活动,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语文“活动教学”则把讨论、交流作为学生语言实践的一项重要活动,促使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1)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
一堂成功的课,不能满足于老师是否完成教案任务,更重要的在于营造学生好学的氛围,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人参与深入的讨论,我们可采用“小组围坐型”、“大组围坐型”、“自由走动型”等新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学生间交流的距离拉近了,心理放松了。特别是“自由走动型”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主权,就连平时胆小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都能按自己心中谈得来的伙伴一起讨论、交流。
(2)鼓励学生发表独创性的见解。
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这是汉语言文字自身的丰富、空灵特点所决定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阅读者体验、感悟、理解的个性化。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有个性的见解。这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就是要求学生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是依托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设身处地去感受、品味、体悟。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讨论、交流”合作式学习不是形而上的东西,而是根据实际学情,即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了凸显阅读重难点的共性问题,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学习才能解决时所采用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要注重“讨论、交流”的实效性。不可为讨论而讨论,为交流而交流,仅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只能在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中才能达成。
4、着力开放练习
开放性语言语练习是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一项综合性语文活动。
(1)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任何学科都不可能单独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特别是具有工具性特点的语文学科更是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语文教学要与音乐、美术等学科有机整合起来。如:学习古诗时,为激发学生想象,进入古诗意境,可进行配乐朗诵和诗配画。
(2)组织社会考察活动
4 美国教育家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从生活入手增进理解;运用语文,以生活为内容;离开了生活,语文工具的交际功能就不复存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读和听,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写和说,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日常活动结合起来,要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如学习《海滨小城》一课进可带领学生参观城市、参观小区等,平时,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公园、报社等。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制定方案,自行探索研讨,使学生切实处于积极活动、主动学习的状态中。
(3)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对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形成一种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主动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认识和实践的各种能力。它不以取得现成的结论性知识为满足,而是在不断地研究中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经常接触研究性质的作业,让学生在处理信息、研究信息中发现真理,发展认知,培养和提高研究能力。例如教学“写通知”这一内容,不必直接讲解写通知的格式,而是设计这样一个方案:让学生到社会上收集几个通知,从中找出规律。又如学了《21世纪的能源》一课,可让学生以“能源”为主题进行调研。这样不仅记得牢,而且培养了探究发现能力,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
5、引导积极评价
(1)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对事物的看法是由自己来调节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调节和监控,通过对学习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分析,掌握学习策略,并运用学习策略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发展方向,教师要在一个阶段之后,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反思得失,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以利于进一步改进并选择学习方法,并加强了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训练。
(2)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阅读方法等进行评价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的内在潜力的激发,有赖于一定的激励,尤其是不同的学习习惯都应恰如其分的评价,使每个学生能有成功的体验,同时教师也能从中分享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师生、生生间和谐、愉悦的心态,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诚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能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直至教学态度等给予评价,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学生可以从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逻辑性、结论的合理性、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等方面对教师的讲课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分析、评议。如:每学期初和期末可请学生总体上提出教师教学中成功和不足之处及改进意见;平时可对一篇课文说 5 说如果让他来当老师可如何上;还可以以“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为题,说说自己教学思想。这样尊重学生,大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还可以运用批注、写笔记、摘记的多种形式对教材进行分析、评议,训练学生的独创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
五、成效
1、学生能力得以发展
由于开放式教学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树立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相分离的局面,让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深入生活,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收到比书本教育更好的效果。
如:通过每周一节的读书活动课及课外阅读,开展广泛阅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学生读书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
又如:在语文课外活动时,通过搜集材料、采访培训及模拟采访等系列准备,培养了学生的采访能力,写作能力、考察能力等,体味到了当一名记者的快乐与艰辛;通过让学生自办班报,学生学会搜集、摘录、编排,还提高了书写绘画水平。训练了动手操作能力,把语文学习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2、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
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感到语文不只是枯燥单调的方块字,语
文是丰富多彩的世界,语文学习是那么有趣,那么神奇。同时,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不单单在语文课上可以学到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无处不在。他们通过看电影、电视、逛商场,观光旅游,都随时积累语文知识。
语文兴趣的提高,也激发了学生其他的兴趣和爱好,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自开展开放式教学后,学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00%的学生普遍都有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多项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大增,由14%长升到86%。学生兴趣爱好广泛,除看书、写作、书法外,很多学生爱上了唱歌、画画、棋类、器乐、球类运动、手工制作、科技活动、服装设计等等。
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进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开放式教学为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铺垫的是一条多彩的道路。我们只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开放式教学将为素质教育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6
第三篇: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研究阶段性报告
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研究阶段性报告
东丰县实验小学 关丽红
我自2009年年初承担“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研究”课题,已经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实践,也有了一些思考和做法,现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关键词】 开放 阅读
是指语文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时间的延伸性和空间扩张性。【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这种“开放”是与“封闭”相对应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封闭而呆滞的。而开放的语文课程则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据,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开放式阅读教学】
开放式阅读教学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界定:
①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开放性的。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行全方位语文素质发展,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拥有丰富的人类文化资源,成为具有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人。
②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方法应当是开放性的。要不遗余力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自由地交流、随意地辩论、创造性地写作,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创业创新的能力。
③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也应该是开放性的。要提倡语文教学上的“三大突破”,一是突破课本。要求教师不受现行语文教材的限制,能够站在语文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驾驭教材,从课本扩展开来,为学生创设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进而跳出课本,让学生从大量的报刊杂志和多媒体网络中获取信息,选择课题,进行多种形式的创造性写作。二是突破课堂。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懂得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社会交际、参观访问。旅游观光等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充分利用和挖掘学生生活视野中的人文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范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从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中引入新鲜活泼的语文学习内容,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的需要结合起来,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三是突破考试。不受考试内容和考试模式的局限,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懂得怎样去思考问题,怎样面对陌生的领域去寻找答案,以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的提高和突破。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始终摆脱不了语文“工具”,本课题的研究将着重于语文教学在人文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着重于语文教学对学生智力、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突出语文教学对学生整体素质形成的影响。也更加体现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本课题的研究同样将对语文教学的实践产生影响,将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将教师和学生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使生活的一切空间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课堂,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一切成果都可以转化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手段。教师的任务将传授知识为主而转变为以指导学生学习为主,“教”师将成为“导”师。
三、课题提出的依据。【理论依据】
(1)陶行知生活教育和创造教育的理论。陶行知强调“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主张教育向整个社会生活开放,“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濡目染的到身心兼顾的。”以生活为中心,给学生以活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提倡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眼睛、空间、时间,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发展,以创造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2)邓小平三个面向理论。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进一步从时间、空间和发展趋势上明确了教育面向生活的视野,是当代开放式大教育观形成的理论基础。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实施教育改革,处理好人、社会、教育三者的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
(3)现代大教育理论。作为20世纪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教育理论,它突破了传统的就教育而论教育的小教育观,而把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中进行研究,采取全方位的、系统论的观点,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网络教育、个人自我教育纳入整个教育的视野加以综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育设施的功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
(4)现代素质教育理论。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不仅注重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而且注重人的个体自身的发展功能,要求学生做到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适应、会健体。教育只有向社会开放、向生活开放,吸收并利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才能真正培养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挑战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人才。
(5)现代信息教育理论。本世纪出现的教育传播学运用信息传播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成果探索教育改革的内容和形式,把教育过程看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而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学资源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和丰富,使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增多、容量扩大,认知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现实依据】
(1)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全方位的开放式教育已经拉开帷幕。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日趋开放,学校、社会、家庭在教育上的全面合作为开放式语文全新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2)当前,开放式教育、创新性教育研究在国内己渐成气候。大语文观、大教育观、开放式创新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为开放式语文创新教学实验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环境条件。开放式教学必将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一)主要任务。
1、从理论上阐明开放式语文教学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界定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内涵与要素,研究如何突破现有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考试方式的束缚,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入手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品质、个性品质和创造力品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在实践上探索并总结开放性阅读教学基本规律,并探讨语文教学开放化的内容、途径、方法,构建语文教学开放化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更加致力于教学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开放式阅读教学研究;
2、开放式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形式的研究;
3、开放式阅读教学中学生信息搜集、整理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个案研究法: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教学个案进行研究,探讨教学过程中的封闭与开放、守旧与创新的实质性区别,探讨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开放与学生思维的开放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确定开放式语文创新教学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式。
2、教育实验法:根据开放式阅读教学研究的目的,人为地设置一定的条件,让一种或几种因素发挥作用,从而引发或产生某种现象,再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比较,提示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和客观规律,从而为研究的进行提供科学的依据。
3、调查分析法:通过对学生学习语文现状的问卷调查,个别访问以及学习效果测试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开放式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实际进展情况,并对课题的探究过程进行调控。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对开放式语文阅读教学中取得成功的经验不断地进行总结提高,探讨规律,加以推广。
5、实验对比法:选择对比班跟踪比较,不断比较和完善教学。
六、课题研究的初步体会和收获。
(一)理论体会
1.理论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封闭式教学与开放式教学的区别实质上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区别,封闭式教学强调培养目标的单一性、纯洁性。将学校与社会隔离,用单一的教材、用层层审定、多方限制后提供的所谓“经过时间检验”的“纯粹”的教学内容和陈旧的教学和考试的方法来将学生封锁在教室里,束缚在课本内,隔绝了他们与社会与时代的联系,遏制了学生想象力、好奇心,打击了学生创造热情,导致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教育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相冲突。而开放化的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的教育与信息时代的发展相一致,满足了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2.理论研究还使我们认识到,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高低上,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高低又取决于一个人文化背景的广阔与否和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这便是一个人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所形成的语文素质所起的作用。根据这一发现,我们确定了开放式阅读教学研究的一个目标,即:语文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着眼于人的持续发展,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内容上突破课本限制、在教学空间上突破课堂限制、在教学要求上突破考试大纲的限制,全方位地实行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模式。
3.理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明确了开放式阅读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并不单纯是一门学科,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了自然、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语文课程的学习,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课程本身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那么怎样拓宽呢?
(1)、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跨学科的学习包含以下两层意思:①学科教育蕴含丰富的可用以语文学习的语言材料。数学、科学、社会等学科,学生只要理解、掌握教材上的知识、定律等即可,但用以表示这些知识、定律等的语言显然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良好材料。一般来说,语文书上的语言以文学语言居多,具体、生动;而数学、科学等学科的书面语言则概括、简练,这样的语言形式和表达风格同样也是学生需要的。②学科教学离不开语言的沟通和交流。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因此,我们提倡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多作沟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鼓励学生自觉吸收、运用其他学科语言。(2)、运用现代教育科技手段,丰富语言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教学内容的开放指的是在教学中改变由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现象,把决定学习内容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选择教科书上的内容,而且可以选择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如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互联网上的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内容,都应该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4.教学形式的开放包括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教学过程和教学空间的开放指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向课前、课后、家庭、社会开放。学生可以预先知道所学内容,课前查找资料、思考问题,做好预习。可以将课内未解决的问题带出课外、带向图书馆、带向家庭、带向社会、带向生活,去查阅、去观察、去思考、去与不同的人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答案。教学方式的开放指采用不同的课型调动学生学习、创新的积极性,如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采访式、实验式、演出式、条馆式。小组式、实话实说式等等,最大限度地开发。
(二)实践效果及反思
开放式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操控能力。通过多次观察和考核对比,不难看出,我们实验班学生知识面比同年级学生稍广,阅读兴趣更加浓厚,阅读能力提高很快,他们逐渐养成了在课外积累语言的好习惯,更有学生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喜欢观察和反思社会现象,表达的欲望强烈而且善于讲话、乐于写作,写作比较生动和有见地。在本期校报中有五位学生的作文被发表,还有三名同学的文章在校电视台播报。李诺同同学的几篇文章分别在《智慧少年》《妙笔作文》上相继发表。他们独到的见地和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应该是和新语文教学的开放密不可分的,这些喜人的成绩较之对比班有明显的优势。我想在以后的教学实验中我们更应该注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备课到上课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会有哪些问题,学生喜欢哪种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什么问题更感兴趣,„„教学中我们更应该体现出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学的开展,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感情的熏陶、感染、升华,思维的撞击,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为目的的,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再只是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更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使教学成为一种多方位、多层次、主动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感情交流的过程。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七、小结。
我们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潜心实验,在理论上做了一些探讨,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但限于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的不足,实验仍再继续,研究的效果还不明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还有些问题还没有意识到,还需要领导和同行的指正和帮助。我们还将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在领导和同行们的帮助下,把我们的课题做得更科学、更完善、更有成效。
第四篇:小学生低年级开放式识字教学研究
《小学生低年级开放式识字教学研究》阶段性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背景
科技高速发展,社会信息日新月异,要想更多地获取信息,就要具备充足的识字量,新的时代,对学生的识字量提出了高要求。素质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更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首要任务。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培养语感。随着新课程标准、新实验教材的全面推广,识字教学又面临新的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宏观调控思路是“小学低段侧重解决识字,小学中段侧重解决阅读问题,小学高段侧重解决写作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因为只有识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阅读,只有阅读量大了,才可能高质量表达。在21世纪信息时代,及早阅读无论对学好各门课程,还是对主动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抑或对学生一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而《语文课程标准》中又对学生的识字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仅靠课堂教学,让孩子认识这么多的常用字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而今的识字教学,依然没有走出“高投入”、“低效能”的困境:(1)识字教学未受重视,许多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课文内容上,用许多方法帮助学生感悟文本,而识字却是草草过场,一带而过;(2)识字教学平均用力,一篇课文十几个生字,教学时,既要读字音、记字形还要懂字意,说话、组词„„面面俱到,效果却不大理想;(3)识字形式呆板,教材安排多种形式识字:在韵文中识字、查字典识字、看图识字、想象识字„„教材编排的目的在于丰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识字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图教学方便,在课堂上仍靠单纯的讲解,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4)识字途径单一,学生没有课外识字意识,他们的识字途径局限于课堂,识字量难以得到量的突破。因此,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新课标,新教材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呢?
本校学生来自农村,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学生的识字渠道局限于课堂,尽管偶尔从电视节目中认识一些字,但相对城区孩子,识字储备仍有所欠缺。在启用人教版教科书后,识字量相对浙教版成倍增加,识字成了学生的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学困生,课堂上记起来吃力,课后又容易忘。显然,传统的识字教学很难使学生的识字能力得到质的提升。为此,本校低年级语文教师一直在摸索一条高效的识字途径,在四十分钟内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降低识字难度,同时,亦在寻求一条有效的课外识字途径,希翼通过拓宽学生识字渠道来巩固识字效果,增加学生的识字储备。(二)研究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提出了明确的识字要求,明晰地体现出向独立识字发展的方向。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美国著名的确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是片面的,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成他们当中相当的人虽然学习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弊端。开放式识字教学以该理论为指导,旨在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识字。
二、研究的目标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
1、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激发识字兴趣,开发学生识字潜能,扩大识字量。
2、优化识字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各种识字教学方法,构建科学高速高效的识字教学体系,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
3、培养学生识字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全面提高素养,巩固识字效果。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 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2、观察法
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研究经验。
4、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5、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6、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研究经验。
三、研究内容(一)营造高效课堂
1.形式多样,激发学习兴趣(1)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合二为一,利用这一技术,能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优化识字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哭”字,利用多媒体,先出示一个卡通哭泣脸谱,然后依次将两只眼睛演变成两个“口”,将鼻子和嘴演变成“大”,将眼泪演变成点,转眼一个“哭”字就出现了。学生看得认真,学得快乐,在愉悦的环境中不知不觉记住了这个字,掌握了字义,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思维也会更加活跃,记忆也就深刻。如“奶”字的笔顺和第四笔“ㄋ”不易掌握,制作一个写“奶”字的动画,一笔笔写出来,配之笔画声的音乐,让学生认识笔顺,“ㄋ”这个笔画学生难写到位,显示这一笔时,动画速度放慢,出示后再闪动几下,学生看了动画,印象也加深了。(2)运用游戏
对儿童来说,游戏是最有趣味的活动形式,在游戏的形式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的兴趣和动力。在教学中利用游戏来调动学生学习文字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游戏的形式十分丰富,在课堂上要根据所学内容而定。
常用的有猜字谜、编儿歌、摘苹果„„在教学“告”字时,给学生出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学生兴致很高,而且很容易就记住了它的字型。又如“两个小人坐在土上”“一边红,一边绿,绿的一边喜水,红的一边怕水”„„猜字谜的方法激发了学生识字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字形。遇到难写的字,笔顺容易错的字,还可以编儿歌帮助记忆,既有趣又有效。例如:“弯”字:“一点一横长,11在中间,左一点儿,右一点儿,下面弓字来帮忙”这样,学生把顺口溜背熟了,也会写“弯”的笔顺了。
把游戏的形式放在复习巩固生字中,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送信:让课堂上最认真的学生当小鸽子,把生字卡片当成信送到同学的手中,送完信后,小朋友一起拍手唱儿歌:“XXX,X的朋友在哪里?”拿到信的小朋友一个个上台来领读,并记忆字形。又如添砖加瓦:写出一个不完整的字,让学生把笔画补充完整。如教完水、牛、羊三个字后,做添砖加瓦的游戏,学生既记住了“水”字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也分清了“牛”与“羊”字一竖的不同。
玩是儿童的天性。在低年级识字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儿童的爱玩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适时地运用各种游戏,为学生创造快乐,轻松的的学习氛围,使识字教学步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境地。(3)给字配画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简笔画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而且内蕴丰富,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给字配“画”恰当地结合在图画与文字的巧妙联系中,能丰富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生动地识字。如教“木”字,就展示树木图;教“林”字,就展示树林图,因为“林”字是由两个“木”字并排在一起构成的。“独木不成林”,有了两个木便可以表示有较多树木的地方就是“林”了。树木很多,密密麻麻的就是“森”林了。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像,学生们个个都兴趣盎然,都为汉字的构形规律感叹不已。这种方法既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让学生学得满怀信心。2.教给方法,难度逐步提升
低年级的学生不是不会记忆生字,而是缺少有效的方法。因此,在识字起步阶段,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让他们在模仿中迁移运用,举一反三,掌握识字的方法。教版实验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注重渗透汉字的构字方法,在语文园地“我的发现”栏目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教学中,教师结合典型课例,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抓住汉字的音、形、义的联系,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使学生逐步具有自主识字的能力。从简单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到“编儿歌”、“编谜语”,再到结合字意编个故事,甚至可以用肢体语言来表示等等帮助学生记忆生字,巩固识字效果。
(1)抓住汉字构字规律,掌握识字方法。
如《口耳目》一课中的生字都是象形字,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字和图片,在对比中发现字和图相似的特点,在观察中充分发挥儿童形象记忆的优势,让一个个文字符号在学生面前活起来,以图画的形式记忆在头脑中,从中学到识记象形字的方法,以后遇到这类字也会用象形的规律来学。又如“火”“山”这些字,可以把汉字的起源,演变展示给学生看,那么学生既记住了字,又对祖国文字的历史有所了解。有些字可以拆笔画,形象记忆。如“鸟”字。上面的撇是鸟的冠,横折钩是鸟头,中间的点是鸟的眼睛,竖折折钩是鸟的身体,一横是鸟的尾巴。这样比喻,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形声字都是由声旁和形旁两部分组成的,这些字的声旁都是相对固定的,只是根据字义的不同来匹配形旁,如在教“睛、情、清、请、蜡、晴”这些字时,启发学生比一比能发现什么,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这些字右边都一样,只是偏旁不同,学生感悟到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学生不但能很快记住这些字,而且会慢慢地根据形旁去推测字义,并从中总结出“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识字方法,并把这一识字方法延伸到课外,培养识字能力,扩展识字量。偏旁相同的字:如在教“跳、跑、蹦、趴、蹈、踢”这些字时,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它们的秘密,发现这些字都是与脚(足)有关的,揭示构字规律,举一反三,在学习中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读音,通过直观手段,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小故事。如教学“呆”字时,用形象化繁荣语言来形容“一个人张大着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还可以把字比作人身体上的头、手、脚、肩。如教“商”字,就这样形容“一个商人头戴帽子,留着八字胡子。”教学“木、禾、永”这样带有撇、捺,两边对称的字是就把它形容成“一个人穿着一条不长不短的裙子”。教学“起、超、还、这”等半包围结构的字时,就对学生说“这笔捺就像一条长手臂,稳稳地把里面的东西托住。”学生就牢牢地记住了这些半包围结构的字。学生轻松学习汉字的同时,明白了中国汉字的特点,并明白了汉字是历史的,美丽的,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汉字。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
识字方法只有适合与否,没有对错优劣之分。学生的识字基础、识字方法的应用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式识字。有一定识字基础、表现欲强的孩子,可以让他当小老师,教大家识字;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可以让他选要好的伙伴一起识字,在交流中提高识字能力;有的喜欢读儿歌、故事,就在语言环境中巩固„„只要学生能够尽快的记住汉字,方法不求统一。学生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就不会觉得厌倦,而会觉得是一种乐趣,一种心理需求的满足。当然,在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的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的特点,运用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直观演示法、字理讲解法、奇特想象法、儿歌记忆法、自编谜语法、形近比较法、加减替换法„„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和游戏中识字。
正如崔峦老师所说:“要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在比较中找到汉字的共同点,不断发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比较强的识字能力。”在教学中,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一开始由教师教给识记方法,在班中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识记方法的基础上,再由小组合作记忆生字,鼓励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后,小组内各选几个字,在短时间内,利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学习生字,掌握教给同伴,并从同伴那里学习几个字。因为要教同伴自己所学的生字,学生必然会调动所有的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全身心地投入,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同时,在向别人讲解时,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得到了强化,并且受到同样的启迪,学到好的识字方法。合作学习时,自主合作意识得到培养。说的同学使出浑身解数,画、写、演、讲,听的同学专心致志,不时发问也跟着画写演讲。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二)创造语言环境 1.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学生很多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校园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样,在识字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资源,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1)教室
教室是学生的学习的场地,是他们最为熟悉的。开学初,安排好座位后,在每位学生的课桌上用卡纸写上姓名与姓名的拼音,方便学生随时认读,学生在教室里走动,便可看到同学的“名片”,让学生互相认识,知道姓名。课间休息时,鼓励学生互相认识,互相介绍自己的名字,再通过培养老师的小助手,帮助老师发本子来动员学生多认同学的姓名。这样一来,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都认识了全班同学的名字,识字量大增。黑板报也是学生生字的好材料,经常更换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用图文并茂的板报吸引学生,让他们在读读看看中认识更多的字。在教室相应的物体上贴上它们的名字:“黑板”、“电视机”、“讲台”„„把每个学生的名字写在漂亮的小卡片上,课间活动时,互相认识自己的名字;在教室中布置“识字广场”,展出优秀的“采蜜集”,定期展出带字的彩色卡片,如“萝卜”、“西红柿”、“大白菜”,挂上一些商品的包装或者贴上一首儿歌、古诗等„„一个月一次专题,定期更换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能丰富识字储备,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汉字海洋之中,耳濡目染汉字传递的方方面面的信息,一个个生字也就都牢牢地进入了每个孩子的心中,让教室成为学生识字的乐园。(2)校园
学生识字的天地十分广阔,不能仅限于一册课本,也不能只限于小小的课堂。校园内处处有字,时时育人。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认识校名、校风、学风、专用教室名,校园中花草树木名称以及墙上的一些宣传标语„„这时整个校园就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识字乐园。校园中的这些汉字,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美丽的学校。
比如“城”字,因为校名中带有此字,几乎全班学生在开学初已全部认识,每天的上放学,都会见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学生就会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的校园环境与识字有机地融为一体。平时,让学生从注意观察每间教室,如“一(1)班”、“计算机房”、“书法教室”„„一次班会课,带领学生一边参观校园一边认字,引导学生认识“一日之际在于晨”;“小学生守则”;“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等标语或校训。这样,引导学生把熟悉的校园环境与自主识字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的识字兴趣也大增。2.家庭环境
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家庭中识字,孩子更为放松,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主动识字,久而久之,学生的识字量必然提升得很快。(1)家庭用具
与家长一起,给家中的各种用具(如家具、家用电器等)制作“名片”,并挂在相应位置。把识字和生活环境结合起来,通过反复的接触,同样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增加识字量。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生字,无疑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给家中的生活用品、家具、电器制作并贴上标签,对孩子们来说是新奇的,兴奋的,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爱家的情感,培养了动手能力,也提高了识字效果。(1)亲子共读 学生一般在家有听故事的习惯,在识字量多了后,家长引学生自主阅读各类读物,从听故事、阅读中识字。因为有了家长的陪伴,孩子读得也会加倍认真,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一个故事可以引申出很多话题,孩子在轻松愉快的读书过程中对自己的想法和评价不掩饰,碰到的问题、生字也乐于向父母求教。鼓励学生多买童话书,同时,争取家长支持,协助做好亲子阅读,及时记录不认识或有困难的生字,做好记号,强化记忆。它的作用在于不仅使孩子认识了生字,更使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识字量扩大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知识面也逐渐扩大。而大量阅读又反过来巩固了生字,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汉字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阅读儿童拼音读物,把识字寓于读课外书的过程中,在与父母共读的轻松中,掌握更多生字。3.社会环境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有意无意中不断的和社会环境融合,学生总是对外界环境充满了好奇心。而现代社会环境处处有学生识字的空间和机遇。(1)从街上的标语、广告牌中识字
生活在商业化的社会里的学生,每天都面临各种标语、招牌,走在街上就能看到“人本超市”、“购物中心”、“钱江摩托”、“荫荫芳草,踏之何忍”„„在教师的引导下,家长的陪同下,到生活中去识字是学生乐于做的。小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和社会很感兴趣,有着极大的识字热情,经常问问招牌上写的是什么,那个店名叫什么,只要家长耐心地告诉他,时间长了,很多字就潜移默化地被记住了。长此以往,他们自己也会主动去认识这些汉字,享受识字的乐趣。(2)从商标、说明书中识字
鼓励学生收集各类商品的商标,将各类商标剪下来,如“上好佳”、“母亲牛肉棒”、“旺旺碎碎冰”„„贴在自己的“采蜜集”上,认认商标上的字。学生在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商标中接受了文化,学习了汉字,而且在动手剪贴中加深了对商标上汉字的印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玩具,而玩具一般具有名称,说明书之类的文字,这些文字是对玩具功能、使用的说明,家长引导学生自己去看这些文字,不认识的从旁指导,为了使用玩具,学生愿意主动去阅读说明书,识字积极性也会大增。(3)从影视、网络中识字
学生在家喜欢看动画片,不管是碟片,还是电视里的、电影里的。引导学生多多注意动画片上出现的文字,在家长的陪同下,主动看字幕,还可把看过的动画片的标题、角色名记录下来,如学生感兴趣的“蓝猫”、“神兵小将”、“憨巴龟”等人物形象制作成卡片,贴在自己的“采蜜集”上,时常拿出来看看,与同学交流,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将其中的字记住。上网时,鼓励学生用拼音输入法打字,在浏览网页时找找自己认识字,并试着浏览儿童网站,寓学习于娱乐,学生更乐于接受,还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可谓一举两得。
四、研究措施。
(一)、激发识字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于识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1、要创设识字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以提高识字效率。
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心情愉快,乐于思考,敢于探索。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识字的情境,以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 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针对汉字中合体字尤其是形声字多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或者说我们和学生共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即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谜语、拆一拆等等。每次在课堂上当我提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时,他们就会兴奋不已,各抒己见。如:提手旁加“立”就是“拉”用手拉;“松”减去木字旁就是“公”;“服”的月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报”;谜语:人在云上走,谜底是“会”字;“最”能拆成“曰”“耳”“又”。在识字教学实践中,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识字内容创设一些具体场景和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识字。让学生先感知体验,理解运用。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多媒体、表演、绘画、音乐帮助学生识字。比如,在学习“狮”字时可以结合情境图,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狮子的样子,并表演一下小狮子练功时的神态动作,再学学它的滑稽幽默的动作等。这样,抽象的“狮”字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好奇心,以及学生的表现欲很好地结合起来,再让孩子们说说自己见到的狮子当时在干什么,不但巩固了字形,同时也丰富了孩子们的词汇,对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是一大促进。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生活情境中识字,就不感到单调,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识字效果。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2、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3、多表扬鼓励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爱听好话,只要教师一表扬,便劲头十足,往往会有出色的表现。特级教师高林生曾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要学会‘哄’孩子”,“要准备一百顶高帽给学生戴,要真心实意地给他们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以表扬为主。
(二)、教给识字方法
在学完汉语拼音后鼓励学生尝试读一些有趣的拼音读物,激发学生识字兴趣。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识记字词呢?教师就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任务就是识字,所以课堂是学生最主要的识字途径,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课前我们认真地进行备课,仔细研究每一节课学生要认识的生字的特点,探究适合学生掌握的识字方法。如:《口耳目》一课中安排了一组象形字,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生动的识字课件,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知汉字的演变规律,形象而逼真的图→简洁而形似的象形字→端正而神似的楷书字,清楚而鲜明的呈现方式,是学生豁然开朗,并且很快记住了本课生字,同时学生也掌握了这种利用事物的形来记住,相对应的象形字的识字方法,在这之后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形象的记住了诸如“伞”“鼠”“足”“身”等字。
2、在课外阅读中,认识积累生字。
所谓在课外阅读中识字,就是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注意圈画,积累不认识的字,并通过请教别人、查字典等办法识记不认识的字。
3、在生活实践中,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
学生识字的载体不仅仅是教材,周围的一切或者说生活中凡是有文字的地方都是学生自主识字的源泉,生活就是学生课外识字的源泉活水。
(1)利用“用具”识字
“用具”识字,包括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玩具识字,文具识字,生活用品识字。如:在学习了《在家里》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在自己的玩具上,在家具上,在电器上,在生活用品上都相应贴上名称标签,每当学生用到或是看到它们时就顺便读一读,认一认,然后再把这些标签带到学校与小伙伴交流。
(2)利用“名片”识字
一年级新生在入校两周左右,都能互相叫出对方的姓名,但却无法准确辨认写在作业本上的名字,主要是由于他们不认识姓名中的生字。于是,班内开展了“互送自制名片”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漂亮,精美的名片,上面写上姓名、地址,然后送给其他的小伙伴,同时细心积攒别人的名片,并会认上面的姓名。结果,孩子们很喜欢这项活动,从中认识了许多姓氏。
(3)利用“食品包装”识字
小学生对儿童食品情有独钟,为迎合这一心理特点,商家在食品包装上大做文章,充分刺激了小学生的感官,香甜可口的食品学生爱吃,五彩缤纷的包装学生爱看,为何不很好的利用它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呢?可以引导学生收集食品包装并把上面写有生字的商标剪下来贴在本子上,并拿出一些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自己所积累和认识的饿各种形形色色的商标,以此来扩展识字的途径。(4)利用“电视、广告、门牌和报纸”识字平时多鼓励学生把在电视、广告、门牌中认识的字写下来,以便学生反复识记和积累,这样学生不但记住了许多生字,而且丝毫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可见,在生活实践中学生也可以认识更丰富的生字,而且由于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学生认起字来既容易又充满乐趣。
正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书籍中、生活里认识了许许多多的生字,使他们逐渐的不甘心于只对单个生字的积累,在实验的后期可以试着鼓励学生去收集好词好句,并初步的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如看图写话、自编故事、周记等,学生能够较正确的使用自己认识的生字,运用平时积累的词句,同时与工具书的查找相配合来表达心中想说的话,完全改变了以往一年级的学生在写作中无话可说,口语连篇,大部分不会写的字以拼音代替,而是几乎完全脱离拼音的帮助,并能运用少量的书面语言,我想这就是学生大量识字的结果。
(三)、建立大语文观,家校联手,拓宽识字渠道。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参的精神,我们把识字教学从课堂扩展到课外,精心设计了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各种识字活动。
1.利用学校的文化氛围,使识字教学走出课堂。学校是一个文化氛围极浓的场所,处处都会展现出汉字的无穷魅力。首先我们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教室,认识门牌中的“班、级”,然后观察教室内的板报主题,从醒目的大标题开始认起,由优秀学生领读、带学;再让学生走出教室,认识学校内各种功能用房的门牌,如:舞蹈训练房、微机室、合唱团、餐厅、厕所等;最后观察校内的宣传标语,如:学风“文明勤奋、自立创新”、警句“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较熟悉,甚至有一部分已经认识了,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认读下来。
2.调动家长积极性,使识字教学走进家庭。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合而为一的巨大作用。我们是镇小,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相对来说比较高,他们对孩子的成长也格外关注,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家长会、家校练习册、家长开放日等各种形式,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进行家庭识字。先让家长把家里的各种常用的物品名称制成卡片,分别贴到实物上,然后让学生每天到家对照实物,读卡片,这样字与物相结合,学生容易记忆。然后再认识父母的姓名、单位等,最后扩展到认识亲戚朋友的姓名、称呼、家庭住址、单位等。3.利用母语环境,使识字教学走向社会。学习了拼音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观察从学校到自己家要经过哪些单位,看见哪些广告、标牌,运用学到的“看拼音识字”、“看图识字”和“问—听—读”等方法,认识生字,回家后自己说一说,并让家长写下来。这些活动,使师生深深的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从而逐步建立大语文的学习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五、研究成效(一)教师方面
在研究过程中,组内每位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节课,并认真引导学生把识字的目光投向社会环境,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识字,培养他们自主识字的意识。同时,认真做好评价,培养学生积极的识字意识,增加学习的成就感,树立识字的信心。在学习中,组内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发展。1.教学理念得到了转变
之前,识字教学的成败,我们习惯于用识字量的多少来衡量;使用教材时,较少注意教材的整合利用,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没有很好地利用„„开展研究以来,组内教师一起磨课,一起探讨,一起研究,理念得到了改进,主要表现为:(1)重视培养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把学生识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首位,注重学生识字的过程与方法,淡化对量的要求;(2)能灵活地使用教材,先放手让学生学,以学生的学习决定教法;(3)树立大语观,带领学生从课本、课堂中走出来,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真正体现“使教材成为学生的世界转变为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的新课标理念。
2.教学方法得到了改善
在以往的识字课上,用得最多的便是“齐读”、“小组读”、“比赛读”、“当小老师读”,记忆字型时习惯于自己讲,最常用的就是“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通过研究,每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都得到了改善、丰富:(1)能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如借助多媒体、游戏法、竞赛法、阅读法„„字谜、顺口溜、动作演示等多种方法的导入,提高了学生识字积极性;(2)识字方法灵活有效。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音、形、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提高了课堂效率;(3)注重评价,以评价促进步。(二)学生方面
识字兴趣大为提高
通过对刚入学不久的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识字量少,识字途径不广(具体见附件4)。他们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都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对识字兴趣不浓厚,课堂参与率不高。在研究中,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既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又保持学习形式的新颖,情境创设得有情有趣,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渐渐喜欢上了识字。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效率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然而,怎样才能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识字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采用了单元主题的编排方式。《识字1》是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的第一组教材中的第一篇“看图学词识字”。8个四字词语,写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和景象:“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总写春天给人的感受,“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则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具体描绘出春天的美丽。8个词语排列整齐,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学来兴趣盎然。在教学中,我首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然后让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歌曲?等学生回答后,老师再接着说:“是啊!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春天,开始学习《识字1》”。另外,教材还具有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课堂中多采用图文结合、读演结合、识字与生活结合等方法进行教学,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在教学《识字1》,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然后用完整的句子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大家。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紧接着让学生观察思考图中有什么鸟?它们各自在做什么?教师提示,黄莺在唱歌,我们可以用“莺歌”来表示;燕子在跳舞,我们可以用“燕舞”来表示。随后教师相机出示词卡──莺歌燕舞。再让学生细心观察,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教学“柳绿花红”、“冰雪融化”、“百花齐放”。三个成词语的教学均按看图回答──出示词卡──以点到面地读──再看图——有感情地朗读的程序进行。在“再看图”和“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环节,对于“柳绿花红”这个成语要引导学生观察红绿相映的色彩,体会色彩之美,读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绿、红”读为重音;“冰雪融化”要让学生明白融化是因为气温升高的原因,所以语速稍快,读出温暖之感;“百花齐放”要让学生通过看图了解春天许多花儿都会开放,要读出花儿种类多,“百”字应为重音。
二、运用文本,提高识字效率
课堂是学生识字的主场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让学生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随文识字,落实识字任务。如每组的“语文园地”中都设了一个“我的发现”,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发现字、词、句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如教学“语文园地一”,就可以让学生懂得并掌握“加偏旁”和“换偏旁”这两种识字方法。再如“园地二”是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字,“园地五”是反义词识字,“园地六”是通过加一笔、减一笔的趣味识字等等。我们帮助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就等于给了学生识字的最具威力的武器,在以后的识字过程中,学生们就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字,从而使识字的效率大大提高。-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识字效率
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广阔天地,家庭、街道、商店、村庄、田野都是学生识字的好环境。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有很多的触角伸向生活。如“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注意街道两边的招牌。这样也能认很多字呢?”“我在看电视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让我读给大家听”等。根据这个特点,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方法教学生识字。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工厂,公园,展览馆等,学生一边游玩,一边参观,一边识字,识得兴高采烈。再如布置学生收集商标,关心广告宣传标语、车站牌、店铺招牌,还可以鼓励学生集“水浒卡”、“三国卡”等,学生根据这些来识字,识得兴趣盎然。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报纸或看电视电影,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又从中学到了汉字,大大地提高了识字量,真是一举数得。具体的方法很多,如大街上有各种各样的招牌,但由于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招牌书写很不规范,错字相当多,我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收集自己发现的错字,在“展示台”中展示,学生不光认了字,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效果很好。另外,还指导学生自编识字课本等方法,实践证明,识字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展示教师才艺,提高识字效率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必须要求老师要有内涵,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人教版实验教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做到“涉猎广泛,多才多艺”。如教师在教“三字经”识字、“对子”识字、“字谜”识字时,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这些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缺乏这方面的修养,教学时一定会觉得很尴尬。再如第一单元要求学生画春天,第六单元要求学生画故乡等,就要求教师具有绘画方面的基本技能,如果教师没有美术方面的功底,教学时必定感到很别扭。还有,第二十五课《快乐的节日》,课文本身就是一首儿歌,在讲课时,如能让学生唱唱这首歌,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教师没有一些音乐方面的才能,教学时一定会觉得非常的遗憾。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如在教学《语文园地5》的“我会读”时,我就利用自己曲艺方面的特长,用快板书的形式来上,学生兴趣非常浓。再如教学《快乐的节日》时,我在开始上课时用口琴、笛子这两种乐器演奏了这首儿歌,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使识字效率得到了提高。
总之,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实施多种策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从而使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第五篇:高校土木工程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论文(xiexiebang推荐)
摘要:
实验教学在高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开放式实验教学逐渐受到高校的重视。本文基于土木工程专业传统封闭实验教学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对比及实验案例分析,通过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提出了“三层次”+“三阶段”+“四开放”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最后给出了适应于应用技术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建设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高校;土木工程;开放实验室
自2002年起我国开始逐步告别精英教育,迅速步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行列。大学教育逐渐将从精英式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单一化向以大众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多元化转变,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的零距离结合[1-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知识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中心正走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中心模式,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大批处于“金字塔塔身”的地方高等院校之必然选择[4-6]。我国目前处于大规模的城市基础投资建设时期,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综合性土木工程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工科专业的代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7-8]。然而,目前传统封闭式实验教学已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特色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深化应用科技大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而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研究是改革传统封闭式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本文以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转型为背景,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的研究,最终提出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合理化建议,为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提供研究基础。
一、土木工程专业传统封闭实验教学
罗杰尔培根曾说过“没有实验,便没有科学”[9]。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即担负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又是应用技术高校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对地方高校的走访调查,发现传统的封闭实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实验教学内容固定且单一,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②实验教学方法落后,多以灌输性教学为主,学生缺乏自主能动性;③实验操作单调,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难激发学生对学科实验的兴趣[9]。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科学思维方式、学习基本的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然而,土木工程专业传统封闭实验教学整个过程以“验证”为主,让学生们固定而单一地按照老师给出的实验步骤完成,使学生失去了体验探索的乐趣,从而很难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验证性”实验作为传统封闭实验教学的主体,不仅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混凝土结构中简支梁实验为例,传统的实验教学的实验准备过程,从简支梁试件的设计、选料、制作、养护、安装、粘贴应变片、接线、架设测试设备都是实验教师进行准备,学生并未参与其中。因此,实验课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做的仅仅是加载、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实验报告。学生处在被动的接受,教师在主导地位,学生对钢筋的切割、绑扎、定位等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无法通过实验获得,而且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仍然停留在概念层面,无法体会到探索知识的乐趣,无从产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也感到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当以目前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需求重新审视实验教学时,不难发现传统实验教学已不能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土木工程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面的不足日益凸现。如何增强实验中实践的趣味性,如何将实验、实践、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需要重视并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
传统实验教学模型逐渐向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转变是实验教学发展的需求。所谓开放式实验教学,即将实验室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针对教学要求自行设计实验,然后根据课程安排选择时间开展实验[2]。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特点:①教学内容丰富,为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实验项目;②教学对象多样,可对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开放,充分利用实验仪器设备,实现资源共享;③教学方法灵活,利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通过实验时间、实验空间、实验资源的开放,以及实验教学类型、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观念、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等的开放,全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创新实践平台[3]。因此,实施开放实验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以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实验为例,可增设结构优化与模型设计开放式实验。可提供一些如多层建筑、桥梁、高耸结构等的工程设计题目,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模型设计选型、分析计算、加工制作,然后进行加载实验。通过模型设计选型,使学生了解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性;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合理的施工工艺对结构整体安全的重要性,体会建筑施工课程以外的专业知识;通过模型加载实验,观察模型在荷载下的响应和最终的极限承载力,让学生对“结构优化与设计”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模型加载过程实际是结构服役过程与破坏过程的展示,通过整个实验使学生认识结构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力极限状态时的工作性能,进一步增强对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解。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将更好地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三、应用技术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明确提出“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高校转型的意义不仅仅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而且也是给希望继续学习的社会人员提供一个通道,也能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储备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也希望转型能够改变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及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等不良境况。转型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而对于技术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完全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1.基于专业课程特点实施传统实验设置改革。实验项目的设置结合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多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例如混凝土结构综合性实验,在学习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后开展的实验教学,可启发学生通过自主设计结构实验深入探索和理解结构构件破坏状态,而不再是课堂上抽象的讲解和传统实验教学中结构实验的演示,而是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来体会构件破坏的状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设计、制作、加载的整个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拓展实验教学平台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方式。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场地可以拓展到户外或者施工现场,可以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基础工程现场,可让学生制定相关检查方案以及确定相关的加载分级表,通过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审核批准后,让学生分组独立进行静载荷试验的实验。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实验方法而且了解了实际操作的步骤,同时感受到实验结果对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此外,教师可以结合科研项目及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开设开放性实验教学,积极鼓励具有钻研精神的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使得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培养有兴趣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及实验时间,突破课程的限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搭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将大量仅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进行总体优化设计,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实验教学分解到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安排仍以教学年安排,但是学生可以在不同学期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实验时间,知识结构上按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基本规律设置,增加开设综合实验及设计性实验。为搭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实验教学体系可将实验教学分解为“三个层面”和“三个阶段”,即在第一阶段(大
一、大二阶段)设置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开放实验时间及实验场地;第二阶段(大
二、大三阶段)设置设计性综合实验,开放实验方案、实验时间、实验场地;第三阶段(大
三、大四阶段)设置研究性创新实验,开放实验项目、实验方案、实验时间、实验场地。
4.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从欧洲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实践及我国高等院校办学实践来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开放性实验教学的需求,更是办好应用技术型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而目前高校既有博士学位又有五年以上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微乎其微。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定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兼职政策,鼓励教师参加企业新技术培训等多种途径,提升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以适应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满足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建立“三层次”+“三阶段”+“四开放”实验教学模式
在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探索的基础上,对已有土木工程实验进行精简和整合,增加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特点的实验项目,是土木工程传统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时间上即按照专业教学基本规律,将实验教学体系拆分为三个层面和三个阶段,同时要做到四个开放,真正做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两手抓。因此,通过分析提出“三层次+三阶段+四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三层次”是指:基础性、设计性、开放性三个层次的实验;“三阶段”,是指:①基本阶段(大
一、大二),②提升阶段(大
三、大四),③跨越阶段(大
三、大四);“四开放”是指:开放实验教学时间、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开放实验教学方法、开放学生评价。“四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贯穿于“三层次”和“三阶段”的实验教学。首先,在基本阶段通过基础实验让低年级学生认识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概念及原理,同时培养学生对实验设备的基本操作能力,掌握实验方法及实验处理分析方法;在提升阶段,通过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根据实验条件、专业知识及工程问题自行设计实验,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跨越阶段,通过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类试验,在研究型开放性实验中,实行全方位开放,完全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实验课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安排实验时间,重点培养部分优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式研究型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勤于开拓的科学思想。
四、结论
本文基于土木工程专业传统封闭实验教学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对比及实验案例分析,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提出了“三层次”+“三阶段”+“四开放”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并给出以下合理化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平台
一方面,土木工程专业要根据理论教学内容不断地优化实验课程体系,贯彻自主设计实验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实行全方位实验平台的开放,其次,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构建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
搭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并保证开放时间多元化、开放内容多元化、开放模式多元化。
(三)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
整合实验室资源,改革实验教学经费,制定设备共享制度等。
(四)建设和完善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平台
通过建立实验教学管理平台,提高实验教学开放式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达到科学有效地利用实验室资源,推动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彬.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及教学安排[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76-78.[2]胡杰.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内江科技,2009,(1):190-191.[3]白文辉,梁超锋,孙斌祥,王伟.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25-27.[4]孙文彬.构建多层面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3):107-111.[5]黄发军,刘红飞,李嘉,熊厚仁.土木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嘉兴学院学报,2010,22(6):131-135.[6]纪静.地方工科高校实验室开放共享平台的构筑——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7]孙文彬.加速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5):79-82.[8]杨大田,刘红.导师制在土木工程开放式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6):47-49.[9]肖红霞.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的内在机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0(8):326-328.[10]黄本笑,刘信信,邢俊瑜.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J].大连大学学报,2008,29(2):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