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南京师范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论原理、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均为源远流长积累丰厚的学科,1997年,各院系的学科学术力量统合为一个研究中心,并率先(国内)以多方向联合申报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授权点,获批准。
本学位点拥有博士生导师12人,引领着5个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原理方向,杨启亮教授以传统与现代、域外与本土、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学术特色研究基础理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单樽教授、涂荣豹教授、喻平教授在竞赛数学、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学哲学等领域形成了融理论于实践的研究特色;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刘炳升教授在理科实验教学及理科教材国际比较研究领域广有建树;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周志华教授、李广洲教授以注重教学心理学探究为特色形成了理科问题解决、问题表征研究的优势;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孙庆祝教授、顾渊彦教授、田雨普教授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基础,拓展研究体育信息化对策、国际体育课程比较、全民健身体育等领域里的重大课题。本学位点拥有坚实的教学科研基础保障,不仅有充实的物质设备基础,更有教育部人才培养基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原理和学前教育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还拥有国内唯一的专门化教育图书馆(华夏图书馆)。
本学位点学术队伍结构均衡且实力雄厚,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1人,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70多部,承担省及以上项目40余项,研究成果获省及以上奖励10项。本学位点的导师们创造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如《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数学教育心理学》、《体育信息学》、《社会体育研究》、《化学问题解决研究》等著作,《论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准备性》、《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关怀普及:淡化教学实践中的精英化取向》、《自我监控对数学解题作业的影响》、《体育领域应用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展望》、《理科“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等论文;本学位点承担着重要的科研项目,如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文化视野中的数学教学论研究》、《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的阶梯及其教育的研究》、《西方课程社会学新发展研究》等。本学位点的科学研究既密切关注前沿理论进展,也求真务实地坚持研究课程与教学实践,既博采借鉴外国之长,也寻根求源继承弘扬中国传统精华,既追求卓越建构高层理论,也普适传播创造繁荣实践。
本学位点博士生培养中的课程设置、课程管理、学位论文均采用集中与分散相辅相成的特色模式。在公共学位课设置基础上,各方向博士生共同集中开设专业基础学位课,分散至各相关院系及导师开设方向课;由教育科学学院集中宏观学术管理,分散至各院系日常及专业学术管理;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写作过程及答辩,均采用原理与学科方向导师共同参与指导的形式。本学位点已招收博士生64人(不含2007年),授予博士学位34人,他们以基础理论扎实、敏于发现善于探究长于实践为特色,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且德才兼备,均在高校或研究部门担任专业教师或专职科研工作。近五年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68篇,出版学术专著 8部,博士学位论文也已陆续出版。
本学位点学科历史渊源深厚、学术氛围和谐稳重、治学风格儒雅素朴,近年来一批年轻学者及博士新生力量加盟本学位点,创造了跨跃式发展的繁荣势头。本学位点的未来发展目标已初步形成:建成以课程与教学论原理、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体育和健康课程与教学论、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人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历史、思政、外语、艺术)为研究方向的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
附:本学位点首席学科带头人、负责人杨启亮教授,通讯地址为:江苏南京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邮编210097),联系电话:025 83598138
博士生导师介绍
杨启亮教授
杨启亮,男,汉族,1949年3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79年考入曲阜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12月毕业,教育学硕士。教育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杨启亮教授自1971年任青岛市小学、中学教师,自1982年在曲阜师范大学任教师,1992年评聘教授。曾任教育系副系主任(主持工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等职。1995年调入南京师范大学工作至今,1997年领衔主持申报我国第一个由课程与教学论原理与各学科教学论联合的多方向结构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授权点,并获批准。
杨启亮教授的专业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理论。兼从事教育学原理、德育理论、教师教育理论、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等领域的研究。其学术研究以中国传统教育与教学思想、域外课程与教学论的前沿理论、当代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融会贯通为特色,成果注重博约相兼、雅俗架构,做出了原创贡献。他在儒学人本主义、道家自然主义、墨学逻辑理性等领域,在传统教学精神之现代意义研究方面多有新论;在外国20世纪教学论发展研究方面提出了文化比较、新教学论批判、课程与教学之和而不同论等观点;在课程与教学论之实践研究方面提出了走进田野、关怀普及、释放实践智慧等建设性观点。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含核心期刊40余篇、权威期刊12篇,《论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准备性》、《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关怀普及:淡化教学实践中的精英化取向》、《教法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张力》、《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教材的功能:一种超越知识观的解释》等论文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主持的课题中国传统教学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进展健康。
杨启亮的科研成果曾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是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通讯地址:江苏南京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邮编:210097 电
话:025-83598138
李如密教授
李如密,男,汉族,1964年7月生,山东费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现代教学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198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被评为讲师,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2000学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做国内高级访问学者,2002-2005年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攻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为曲阜师范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山东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曾历任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曲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曲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等。2006年10月调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工作至今。
主要从事教学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著有《教学艺术论》(专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教学风格论》(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现代教学理论研究》(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专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专著,中华书局2008年版)、《教学论》(与田慧生博士合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新世纪教师教学艺术策略》(与孙元涛博士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等著作10余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关于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影响较大。
主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两项,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两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子课题两项,主编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教材一项。曾荣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编:210097 电话:025-85891908(H),***(手机)E-mail:lirumi1964@163.com
吴永军教授
个人简介
吴永军,男,汉族,1964年10月生于南京,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南京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育学系主任。教育部新课程实施教学专业支持工作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学研究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1983—1985年在南京大学生物专科班学习,1985—1988年在南京市青岛路中学任教,做过班主任,任过校团委副书记。1988—1991、1991—1994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原理专业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1996—2001年,被南京师范大学派往无锡东绛实验学校任副校长。
长期从事教育社会学、课程论、教学论的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等方面的研究形成特色,先后出版专著《课程社会学》、《新课程学习方式》两部,主编著作6部,参与10部专著若干章节共计60余万字的写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在《国外社会科学》、《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权威及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有十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教育学》、《中小学教育》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等刊物全文转载。
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我国新课改的回顾与反思——基于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践的社会学研究”,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成长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曾主持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西方课程社会学新发展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创新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中小学课程的社会学研究”和省教研室重点资助项目“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结构研究”;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和“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的工作。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的研究成果“教学的社会学模式初探”获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的研究成果“课堂教学社会学”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曾于1997年获南师大第五届青年教师工作学习“双优奖”一等奖,2000年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近五年来的成果: ▲著作类:
1、新课程学习方式,专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2、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
3、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新课程核心理念例解 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新课程核心理念学科例解·小学语文 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版; ▲论文类(均为独著,核心刊物)
1、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全文刊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8期全文复印;《教 育文摘周报》2006年9月6日摘登。
2、当代西方课程社会学的新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4期全文复印;
3、赋权·增能·建构自主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
4、再论新课程教学核心理念及其有效性,《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期;《中国教育科学》2006年登载;
5、其实有很多误解:接受式学习再认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5期;
6、试论学习方式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7、超越技术:学习方式转变的回家之路,《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4期;
8、教学设计:影响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6期;
9、难逃厄运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产生与发展探微,《现代教育论丛》2005年第2期;
10、再论影响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20期;
11、再论学习方式对于新课程的意义,《教育科学》2004年第5期;
12、再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核心理念,《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3期;
13、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语文建设》2003年第11期;
14、课程改革呼唤理性精神,《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4期全文复印;《中国教育科学》2005年登载;
15、试论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好课观,《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7期;
16、再论小班教学的理念及其相关策略,《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7期全文复印;
17、新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人民教育》2003年第23期;
18、语文教学案例评点,《语文建设》2003年第8期;
19、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教育评论》2002年第5期;
20、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0期。▲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我国新课改的回顾与反思——基于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践的社会学研究”,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成长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通信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电话:(025)83598605,邮箱:wyjun2003@tom.com
涂荣豹教授
涂荣豹:个人概况 姓
名:涂荣豹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47.7.工作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专
业:数学 研究方向:数学
数学教育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职
称:教授
社会兼职: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
理事长
江苏省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
理事长 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 江苏省数学学会
理事 南京数学学会
理事长 《数学教育学报》
常务副主编 《数学之友》杂志
主编
从事数学教育研究和数学课程与学科教学论研近30年,是南京师范大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已指导硕士研究生63人,博士研究生8人。在国内主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50 多篇理论研究论文以及著作多部。多次在教育部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和中国数学会数学教育论坛作主报告。
专著
出版著作10余部,代表作《数学教学认识论》,《新编数学教学论》 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30 余篇,代表作有:
“论数学教育研究的规范性”,“提高数学教学的认识”,“我国数学教学的若干特点”,“论数学反思性学习”,“数学解题的有意义学习”,“数学解题学习中的元认知”,“建构主义观下的数学教学论”,“论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把握数学数学概念的本质”,“数学活动的过程知识”,“教学案例研究—函数的单调性”,“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和设计”,“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和主要特征”,“教学生成观”,“专家知识特征及其数学教学启示”等。
喻
平教授
喻平,男,汉族,1956年6月出生,重庆涪陵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办公室主任、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全国高师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数学教育学报编委。
1990年在广西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工作,任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桂林市数学会秘书长。1999年到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取得教授职称,2001年调入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工作,2002年取得博士学位。
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数学学习的认知心理研究。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主持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6项,获奖3次。其中,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发表的系列论文“数学教育科研方法及其案例分析”、“数学课堂教学及其评价”等均获得学界好评,并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喜爱。
通讯地址: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
话:025-83598985(O),025-86309592(H)。电子邮箱:yuping1@njnu.edu.cn
李广洲教授
李广洲,男,汉族,1950年7月出生,江苏宿迁人。中共党员,理学学士,教授,课程与教学论(化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课程与教学论(化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兼任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化学教与学》杂志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编委,江苏省教育学会化学教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温州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化学系获学士学位,并在南京师范学院(大学)工作至今。其间1987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忻新泉研究小组进修计算机在化学教育中的应用,1989年在江苏省教委培训班进修英语、1991年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国家教委强化培训班进修日语,1992年和2004年先后两次作为中国政府派遣研究员赴日本国立琦玉大学、爱知教育大学进修并从事理科(化学)教育访问研究。曾担任化学系化学教学论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99年至2004年担任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
从事专业为课程与教学论(化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与中学生化学学习心理(问题解决及教学、概念转变及教学等),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现代化学教育技术,化学教学实验等。积极参与了化学系学科教学论(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课程与教学论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组织及申报工作。先后主持“中学化学活动课程研究”、“基础教育中理科综合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子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和江苏省教育厅教改立项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著述有《化学问题解决研究》、《化学教育科研方法》、《化学教育统计与测量导论》、《化学教学论实验》等,近年来公开发表了 “高中生解决计算类化学问题的表征及其与策略关系的研究”、“基于Web的化学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理科‘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等数十篇论文;主持的《中学化学骨干教师教学素质的培养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树勋教师教育科研一等奖,《化学教学论课程》获普通高等学校贰类优秀课程;《教师教育化学课程群建设的实践与创新》获江苏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还曾获教育部高教司优秀教学软件奖。
通讯地址: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邮编:210097)电
话:025-83598362
*** 电子信箱:liguangzhou@njnu.edu.cn
田雨普教授
田雨普,男,汉族,1947年6月出生,河北武邑人,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毕业,教育学硕士,教授。任南师大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组成员,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体育社会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体育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66年在哈尔滨市高中毕业,1968年下乡至尾山农场参加农业劳动;1972年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系学习;1974年毕业留校任教;1978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研究部学习;1981年毕业,回哈尔滨体育学院任教,先后任科研处长、院长及党委副书记等职。
主要从事体育社会学和群众体育学的教学研究工作。近五年,曾先后主持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走向与对策》和《独生子女社会背景下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2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以及《试论新世纪体育在社会经济文化中地位和作用》、〈借鉴奥运经验,提高十运会社会经济效益的探讨〉等4项省部课题。在国际上发表8篇学术论文,其中2篇分别入选悉尼奥运会科学大会和雅典奥运会科学大会报告。在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先后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4部学术专著。
近五年,科研成果曾获得8项奖励,其中,省部级奖励4项。被评为省优秀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被国家体委和北京体育大学评为“为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毕业生”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发展战略、社会体育。
第二篇: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基本条件
附件二—2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基本条件
一、学术队伍
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均较合理,且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活跃的学术队伍,能持续不断地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其整体学术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前列;学术队伍中有若干名60岁以下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并有一定数量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人员;学科、专业点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均有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治学严谨、为人正派的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学术带头人中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至少有1位具备了指导博士研究生的水平和能力。
二、科学研究
有较宽的学科研究领域和较好的科研基础,有3个以上相对稳定的主要研究方向,其特色突出,优势明显。
科研工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面向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学术水平较高,贡献较大,在国内同一学科中居于先进行列,并在国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近5年来科研成绩显著,有较多的高水平的学术专著、论文,或取得较多的重要的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工程技术和实践性强的学科、专业,其科研工作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直接贡献。
目前承担有较多国家、省部的重要项目或其它有重要价值、学术水平较高的项目,有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
三、教学与人才培养
一般应已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有比较丰富的培养研究生的成功经验,培养质量比较好。能够开设高水平的研究生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设置合理,能够指导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掌握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的最新成果。
四、工作条件
有培养研究生的实验室和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具有及时获取开展研究工作所需信息的技术和设备,有必要的国内外图书资料,能满足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需要。
五、相关学科条件
学科、专业点所在一级学科或与其紧密相关的其他学科领域,有较好的学科基础和较强的学术力量,已有硕士学位授权覆盖的学科面较宽。具备按宽口径培养研究生的学科条件。
六、管理工作
研究生考核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人员落实。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的专业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的专业介绍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一、专业解析:
(一)学科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该学科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正朝着新的、更高水平的理论综合和不同学科教学论专门化研究的方向发展。
本学科着重探索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研究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积极参与现行的课程教学改革。
(二)培养目标
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能够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够完成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学科的外语文献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01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02基础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注:各个招生单位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以上以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为例)
(四)考试科目
01)101政治理论
02)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03)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各个招生单位考试科目略有不同,以上以长春师范学院为例)
(五)相近学科
与此专业相关的学科有:教育学原理,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考研过程中,大家肯定会选择辅导班,关于报辅导班的问题我有几个特别的建议,如何选择合适的辅导班,是有方法的。
方法1:了解这个机构历年考上的情况,有没有视频版的经验谈,考上多少人。这个得详细了解一下,这样就能大致判断出这个机构情况怎么样。例如凯程,2013年考入五道口金融学院29人,占五道口录取总人数50%,名单和经验谈都在网站有公布,是非常可信。方法2:看资料,看看这个机构有没有配套的资料和课程,如果连讲义都拿不出来,说明他们没有开课经验。据我所知,凯程是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的。方法3:实地去考查,看看他们有没有正规的学校,有没有教学楼、食堂、宿舍、操场等设施。
方法4:和咨询老师详细沟通,看看是否专业。通过这样的几个策略,就基本能够搞定了。
考研全程复习安排:(1)起步阶段(第一轮复习)
首轮复习的目的是全面夯实基础。英语、数学复习都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而专业课内容庞杂,因此它们的第一轮复习都安排在起步期。政治复习可以暂缓,等新大纲出版后再进入首轮复习。
(2)强化阶段(第二轮复习)
所有科目的第二轮复习都安排在强化期。这一阶段要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专项复习,对各科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同时注意解题能力的训练。(3)冲刺阶段(第三轮复习)
本阶段复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归纳总结,升华提炼,查漏补缺,二是强化应试训练,模拟考试
考研辅导班有用吗? 首先有用是肯定有用的,考研辅导班内部资料以及考研的程序,步骤,专家指导,押题,针对性教学还是比较不错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奥运会高水平运动员都有高水平的教练,而不是自己在家里训练,这是社会化分工,高水平的教练员能够让运动员快速提升成绩,少走弯路,提供高质量的指导,再加上运动员的刻苦训练
当然你报班需要找个比较靠谱的辅导班,这是很关键的,建议实地去考察一下,和他们的咨询老师聊一下.据我所知,凯程考研有自己的集训营,老师很认真很靠谱.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题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毕业论文写作参考题目
一、教育教学
1.试论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新课程的语文教学 2.浅谈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 3.试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功能
4、试论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5、语文学习兴趣研究及对策思考
6、试论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
7、试论中学古诗文中人文精神
8、论蔡元培的语文教育思想
9、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10、浅谈对语文课程的认识
11、试论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12、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的艺术
13、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14、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
15、浅谈教师的语言修养
16、语文美感教学的理论思考
17、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18、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
19、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陶行之创造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改革研究
21、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
22、阅读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23、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
24、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5、中学语文情感教育探究
26、中学语文教材教育思想的研究
27、阅读教学的原则
28、试论语文教学的创新
29、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途径 30、论中学语文学习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31、语文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初探
32、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33、试论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34.浅谈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 35.论阅读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二、教材教法研究
1、新教材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2、高中语文新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
3、《我与地坛》教学方法与艺术
4、浅谈《孔乙己》中的人物描写
5、浅谈《荷塘月色》的写景艺术
6、《边城》的人物性格分析
7、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与收束艺术
8、语文教师备课的艺术
9、浅谈教材处理艺术
10、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浅谈
11、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艺术
12、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学
13、中学语文教材文化的视角研究
14、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考
15、浅谈阅读教学中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16、谈新教材中的审美情趣
17、浅论中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
18、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19、论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20、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导读角度初探
21、中学语文听说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
22、中学文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3、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研究
24、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研究
25、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研究
26、口语交际教学策略之研究
27、浅谈新课的导入的艺术
28、试论《林黛玉进贾府》精妙绝伦的艺术特色
29、谈谈如何确定语文的教学目标 30、谈谈如何确定语文的重点
三、教育教学改革
1、口语交际的话题选择与活动组织
2、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语文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作文教学策略
4、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的思考
5、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6、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研究
7、新课标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初探
8、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9、对新课程标准下古诗文教学的思考
10、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11、新课程语文教学评价研究
12、新课程教学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
13、新课标理念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14、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15、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
四、多媒体与教学
1、多媒体与阅读教学
2、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3、试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4、谈多媒体课件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5、中学语文阅读课多媒体课件的类型
五、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
1、浅谈学生作文教学
2、作文教学之我见
3、试谈中学生创新作文写作
4、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5、口头作文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6、试论开放式作文教学
7、试论话题作文
8、命题作文研究
9、高中作文思考
10、浅谈中学作文教学
六、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2、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创造性个性
3、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创新意识
4、浅谈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5、班主任素质之我见
6、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
7、班风建设与班主任自身素质
8、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9、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艺术
10、班级“主题活动”的创新
11、浅谈班主任正确处理与科任教师的关系
12、赏识——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13、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下中学语文课外作业的创新思维 网络状态下诗歌六步自读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试论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的“衔接” 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的流变与反思 语文教育中的合作教育 高中语文新教材批判
论语文教学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职业中专应用文交往教学模式初探 试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 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作文教学模块建构 学生语文成长记录袋评价研究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
农村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观照与反思——新邵县语文课程改革研究
关于我国当代中小学诗歌教学的思考 语文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的研究 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论语文美育与人格塑造
科学主义与中国语文教育百年改革 拓展“期待视野”发现“意义空白点” 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研究 中学生言语表达技能 训练模式初探
关注词语的多元文化信息 增强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后现代课程观与语文教育 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诗歌教学的传统与现状及其策略 细节描写的鉴赏与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语文情感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初中语文的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呈现策略的设计 “文选型”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练习体系”的建构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 西方现代文学观和批评方法对职校文学教育的启示 论作文教学中的说写结合 现代语文教育人本论
高中写作教学困境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汉语成语在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功能 对话精神与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高中生中文写作与英文写作的比较 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研究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实现“意义建构”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 文本意义的阐释与建构
中学语文阅读策略与英语阅读策略教学之比较研究 言语教育观念的迷失与回归
语文教育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探析及培养策略 语感本质探求与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诵读教学法溯源与重构 用联想开启中学作文教学之门 思维训练与中学写作教学的整合 论语文民主教学观的建构
经典阅读教学研究朱自清阅读教学思想研究 语文内隐学习理论与实践
大陆、台湾九年一贯制《语文课标准(纲要)》的比较研究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中学语文阅读评价改革研究 基于网络的作文评价系统研究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学校语文教育 语文个性教育研究
语文积累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 语文人本化教材研究 语文反思性教学探索
简评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自主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精神的贯注 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研究 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探 论中专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自主阅读的理念与实践 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最佳学习状态激活与维持的探究 中专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策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设计 语文信息化教学理论综述与教学探索 初中生写作语言素养的形成
现代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教学整合研究 职教语文教学现状及激活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索 初中语文交往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审美教学刍议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中文科学生数学思维特点实证研究 试论语文课程中的发展性学生评价
语文情感教学初探 运用熵原理构建开放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体系 高中语文研究性写作教学探微 在语文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
高中生物新课程下探究教学的研究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
张天亮 136330
2013下半年,我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实验的实践研究”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内容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所列的探究性活动,包括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下,学校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可行性及途径以及初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的重点是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策略,难点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
半年来,我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研究”三个子课题的中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尤其是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发生重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有了很大改进,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现把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的阶段性研究报告如下。
一、立题背景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实施,教学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这要求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必须真正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式教学能够适应这一要求,它是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实际,我以探究式教学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典型的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为研究载体。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和假设
(一)课题研究的依据
探究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模式,在其处理理论与实践、结构与功能以及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显示的特征。这也是我研究和实践的依据和原则,如结构性、多侧面性、情境性、引导性、合作性、诊断性、反思性、建构性、累积性、开放性等。
(二)课题研究的假设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我提出如下假设:通过该项研究,能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革,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策略 根据课题研究性质不同,我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还采取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在工作策略的选择上,具体做法是:组织保障,科学评价,强化合作,不断优化;从师德修养、理论学习、教学常规、科研活动四个方面加强管理,做好科学评价,点面结合,协调发展;通过定期培训,外出学习,合作交流,目标激励等方法,积极创设条件,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全身心投入到课题实验中来。
四、课题研究的发展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整体上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每个子课题组完成1~2个实验的方案设计以及实验工作并总结,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实验的方向和进度。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完成子课题组阶段实验报告、参加实验的教师每人写一篇实验论文或总结。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课题,每个教师完成一篇实验论文,每个子课题组学生完成3~4篇实验报告。课题组撰写实验总报告,并将实验的成果汇总、结集。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对研究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对有些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吸收这一年中探究教学的成果,对所形成的观点进一步的完善,整理好相关的资料,申请对课题研究的验收。
五、探究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这是探究教学的第一步,通过创设情境,要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的目的。创设情境,激发疑问的方法有很多,仅举两例。
1.设计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例如,在讲“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时,设计一个小实验:一个小烧杯装有热水,另一个小烧杯装有自来水,然后分别向两个小烧杯加入一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在通过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起来了,充满探究激情。
2.设计情境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主动参与探究。在讲“遗传的基本规律”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先给学生出示两幅图,一幅是两只黑色豚鼠交配,生下三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另一幅是一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交配,生下两只黑色豚鼠。然后问:“为什么两只黑色豚鼠交配,能生下白色豚鼠?”“为什么黑色和白色豚鼠交配,可以只生下黑色豚鼠呢?”通过探究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过程。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此过程承接上一过程。同一情景可能会激发学生产生多个疑问,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提炼概括学生的疑问,形成一两个核问题作为当堂课的知识目标,学生则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自学探究。
目标确定后,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引导下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部分或全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尝试解决问题。此过程应该明确学生的探究是自主的、有创造性的,教师的作用是引导、点拨、鼓励,不是用教师早已构想好的蓝本去限制学生的探究活动。
(三)总结探究过程,得出探究结论
此过程要求学生对所学、所思、所悟进行总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并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对知识探究的结论,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
六、探究教学实施的两点建议
(一)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式教学,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在这个方面,我曾走了弯路。例如,在糖的分类和结构的教学中,我总想采用探究教学,费了很多功夫,课堂效率较低。后来经过反思和研究,我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生物学的实事、定义、运算法则等类型内容时,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会更有效;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精妙的、学生容易误解且需要他们亲自加以探究、检验的内容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二)探究教学要转变教师的理念
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不难,但要把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此,我把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探究教学作为转变教师理念的突破口。
搞好教学设计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先导,把教学设计中的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关键。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转变,我采取了集体听课、评课、互相交流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把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进行总结和推广,对失败的方面深刻分析和探讨,并研究矫正的方法和策略,坚持不懈。如针对学生不积极参与探究的现象,一方面我对探究问题的难度设置进行了研究,难度的设置应该要有坡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另一方面我也对如何引导和鼓励学生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进行了讨论。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基本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取得了初步的成绩:1.初步形成了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2.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转变;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1.评价体系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受到高考成绩的影响,虽然探究教学和高考成绩的提高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2.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有时需要时间较长,而课堂教学的一课时是四十五分钟,教学任务比较多,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3.进行研究的一线教师侧重教学实施的研究,教育理论相对研究较少,对课题研究向更高层次的延伸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能在课堂中有效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使其系统化、模式化且高效地在课堂中广泛开展,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和努力的目标。我会一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