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音乐教学如何突出“音乐性”
试论音乐教学如何突出
“音乐性”
学 校:凤凰一中
教 师:杨艳萍
音乐新课程已经实施几年了,在新课程理念之下,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格式、以及与之而采取的教学手段不断呈现,课堂教学五彩纷纭,一派生机。但是在我们更深入地进行课改实践的同时,我们也渐渐地发现随之而来出现的一些问题,即在如何掌握音乐的教学理性和还原真实的音乐课堂中,不知不觉地陷入了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忽视了音乐课中最重要的一环——突出“音乐性”。现通过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谈一些心得体会。
要注重音乐课的丰富多彩性 但不能忽视音乐课的音乐本体性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要求教师尽力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让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让学生变得更加文明、博爱。但我们有些教师就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音乐的本体性。
例如:我在教唱新疆民歌 《青春舞曲》时,需要让学生理解的是什么是青春,也希望学生要把握青春。但是,这不是主要目的,我的目的是要通过课前教育与学生一起唱响这首《青春舞曲》,较快地进入课题,集中学生精力,马上投入课程的音乐环境中。用实际的音乐本性唤起学生的青春激情。
所以,音乐教学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要体现音乐性,要以音乐为本。不能削弱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
在注重综合性的同时 更要突出音乐个性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教师为综合而综合,如利用音乐课中歌词内容、作品年代、作者生平等去大力渲染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历史、人文等脱离音乐教学目的的内容,在教学中基本上脱离音乐艺术的属性和文化内涵,失去了音乐个性。应该说适当地渲染也是必须的,然而却不是音乐课最终的目的。
也正如我《青春舞曲》的教学一样,应突出本课的音乐教学,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新疆民族歌舞的意境中,并利用三个不同版本的《青春舞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不同表现力。
所以,在教学中不能为综合而综合,而改变了艺术课程的性质。当然我们应该重视共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运用多种艺术的关联,把艺术和生活、文化、科学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把音乐、美术、舞蹈等有机的融合起来,让学生对各类艺术共通的特质有所体验和认识。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个性,这就是我们要强调的音乐课的灵魂——音乐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 突出教师的积极主导地位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音乐教学,有直观、快捷的优势,它能将文本、动画、音乐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也能使音乐教学更添活力。但我们也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师为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俏、动感效果。虽然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学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各种音乐外的东西上,忽略了真正欣赏音乐的内涵。所以教学效果一般。因为教师让学生初听感受歌曲时,他们感到音乐课宛如看动画
片一样,兴趣盎然童心大起。然而他们津津乐道的却只是动画的内容而不是音乐的主旋律。所以,教师运用多媒体虽然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同时它也影响了学生专心聆听音乐规律,变成了视觉为主而削弱了听觉的音乐冲击。因此,多媒体仅仅是为优化教学过程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多媒体带来的综合情绪,巧妙地、有意识地进行合理搭配,恰到好处,将直观效果引导到音乐的听觉效果上来,这样才能达到音乐课中教师的主导目的。
认真开展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教学 围绕主题注重教学实际效果
教师在音乐课题中,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法,能唤起学生音乐课堂中的自主性、互动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大多数的情况是教师没有指明合作的目的,以及如何调动学生互动学习,更没有一整套实施的办法和手段。所以,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流很少。只等候老师的安排,实际上仍停留在独立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层次上,教师虽然卖力教唱,最终结果也仅仅是教会了一首歌,而且学习效果很差。
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创造学生乐于合作的情景,根据教学内容,歌曲特性,设计出不同形式的领唱、合唱、对唱、轮唱以及器乐独奏、合奏、伴奏等多种方法,组织学生自主解决,合作解决,达到与教师的默契配合。这样,整堂课的实际效果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全面重视综合素质开发 突出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培养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审美教育,强调了综合素质的开发,丢弃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基本上不涉及音乐技能的传授和培养,甚至连最基本的节奏、识谱等内容也变成了轻描淡写,这是教师对理念理解上造成的误解而产生的一些偏差。应该说审美教育也包含了音乐美的教育。但是在音乐课堂中进行脱离音乐美的审美教育,真正丢失了音乐知识传授和音乐技能的培养。这不是我们音乐教学的真正目的。我在《青春舞曲》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中展现的与歌曲相关的画面中,突出歌曲旋律节奏型,虽然也渲染了大草原的美、民族服装的美,但同时努力突出情景交融,情为重,景次之。而这个情,恰好是歌曲反映的听觉冲击,真正的听觉美的享受,让学生不自主地由景、由舞自然潜移到《青春舞曲》的优美旋律中来。这样,学生不但增添了音乐知识,而且还掌握了利用音乐知识去认识生活的技能。
我觉得审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又离不开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强调审美不能弱化音乐知识的学习,必须注重知识传授,浓化双基学习。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轻松环境中不仅学习了知识,同时反过来又用所学知识为审美服务。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体会音乐美、表现美、创造美,成为高素质的音乐人才。这才是中小学音乐课教学的真谛。
第二篇: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性如何显现
课程改革过程中,各种观念百花齐放,音乐课堂从以前纯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授到加入了各种其他的因素,例如人文知识的贯穿,例如姊妹学科的渗透甚至综合等等,本文转自免费教育文稿网www.xiexieba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这些新的元素来到音乐课堂,让很多教师如看见了万花筒,不知该如何取舍,这些内容的被有的教师不加方法地引进,有的音乐课堂变得杂而不纯,有的音乐课堂充斥着各种知识却恰恰减弱了音乐的魅力,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就在这些因素的冲击下被减弱了。
课程改革一直就有它的成功之处,既然是改革,避免不了出现问题,而这个改革的过程,也的确让以前单一的音乐课堂变得有趣味了,变得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了,使初中音乐课堂更贴近大音乐教育而区别了专业音乐教育,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成功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因为尺度的拿捏问题,课堂音乐性的的把握问题在喧闹的音乐课堂过多之后,又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音乐课堂是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的,离开了这个知识结构,盲目以夸大其他元素的作用,那音乐学科就会没有自己的存在价值。
要表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是一个非常艺术的过程,一个拿捏不当,音乐的美感就会被破坏,音乐的魅力就会被淹没,所以,使音乐课堂具有音乐性,首先是教师的一种艺术,一种方法的艺术,在实践课堂中,我越来越觉得要使课堂音乐性得到完美的体现,要创造这样一种课堂的艺术是需要多方面的精心设计策划,实在是并不容易的事情。
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感动学生的,应该是音乐本身。大音乐教育的音乐课堂,学生只是音乐的尝试者,并不是专业音乐人,教师想从音乐技法上吸引学生,学生还没有这么专业的鉴赏力,想单从音乐的兴趣上激发学生,我们的课堂音乐在流行音乐面前,完全不能使学生有更特别的兴趣。所以,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首先需要的就是设置情境,加强聆听的魅力。设置情境就是教师课堂艺术的具体体现。
首先,给学生一个音乐背景,这个背景要生动,时间和空间具体,情感悬念强烈。例如,在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教师应该设想到,这个乐曲起伏颇大,包含着人生的起落悲喜,并且和贝多芬本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习习相关,因此,教师就应该着重介绍贝多芬的性格,生活处境,历经的坎坷,还应该结合当时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风起云涌,让学生感受乐曲诞生的大时代背景。这种背景介绍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启发学生的情感悬念,才能让学生在后面的音乐中有感我听,才能使学生在聆听时进入音乐情境。
其次,教师要设计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这个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当面尽量完美地做好准备。硬件软件环境对音乐课堂非常重要,良好的音响设备,是演绎音乐最好的载体,换了一个稍微差一些的设备,这些经典的音乐片段在音质不佳,断断续续的效果中,都会让学生大失所望,音乐不再感人,教师的讲述也会立刻变得苍白无力,所以,教师在课堂前就应该着手准备完美的音乐资料和尽量优美的播放设备给学生。这个在最近学校配备了专业的音响到教室后,我有了非常深刻的感受,以前,学生对《喀秋莎》《游击队之歌》这些歌曲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但在我精心挑选了黑鸭子的合唱歌曲版本,又在新的音响设备下播放出来后,学生是从喧闹的无所谓而转为入神地聆听天籁一般的不同。人声的纯净与秀美,不需要教师的夸夸其谈,是真正从声音中传递到每个人心中。音乐之美,不是教师的讲述能强加给学生的,只能是聆听,只能是优美的声音效果让学生自己感受。精致的教师,是会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最优美的声音效果给学生,而不是寻找客观理由,找一些凑合的声音给学生。如果在常规教学中,学生欣赏到的都不是最优美的音乐,那长期如此,学生对音乐就开始持怀疑态度,不再认同音乐的感人魅力了。对此,我对某些出版社教材中的配套音像资料颇有意见,那就是,这些磁带灌制质量并不高,优美的《祝酒歌》在我们课堂播放时候,不光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甚至让有的学生尖声讥笑,这样的音乐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听,实在是适得其反。所以,音乐的聆听,是需要教师选取最优美的音乐资料,用好的音响效果呈现出来给学生聆听的,并且,一定要成在常规,长年累月积累,给学生一种完美的音乐感受。最后,教师应该重视音乐课堂中音乐聆听所占的比重。其实,在音乐面前,教师介绍多少,说多少音乐的美,那都是教师的个人感受,这种感受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要学生认同,还不如教师提点一两句,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听,给学生感受。一堂音乐课,学生听的时间应该起码有半堂课。可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1、先完整的听。可以闭上眼睛,教师应该提点学生尽量完整地静下心来闭目聆听。完整的音乐形象对学生非常的重要,第一遍完整的聆听,学生其实有很多所感,这些感受有的学生并不会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也不应该追求在这个过程之后,有多少个学生说出了自己听音乐的体验。这种说出来的体验是表象上的,更深层的体验其实在心里,教师只需要注意学生是不是对这个音乐明显有了兴趣,明显沉浸到了音乐中,就成功了。
2、多次聆听。在多次聆听中,学生有了自己重视的片段,熟悉了音乐旋律,并且喜欢跟唱。这就是学生喜爱上了这个音乐的表现,也是音乐魅力吸引了学生的表现,反复的聆听,其实是我们健康音乐和流行不良音乐对抗的唯一有效办法,单靠教师讲述想纠正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好根本不可能,但只要课堂有时间反复地听,学生在耳熟能详,有充分机会聆听透彻健康音乐的基础上,音乐自然能让他们有所改观,音乐教师千万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就轻视音乐的魅力。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一下语文教学中的“美读”这一方法。多读,自然能感受其美,多听多唱,自然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其美。教师要是转换一个角度,不单从自己教上去想,而是从学上去体验,就能感受到,原来,学生喜欢的是听和唱,不喜欢的恰恰是教师讲得过多。我曾经实验过,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歌曲,要是整堂课用大部分的时间给他们听唱,其实最后,他们都不自觉地下课了还在哼唱,这让我感受到,我们音乐教师其实并没有正视过音乐本身的魅力,而是太迷信自己讲述的魅力了。
3、教师的升华和提炼是聆听最后必不可少的,但是贵在精致,贵在画龙点精。如果通堂课让学生去聆听,学生的聆听毕竟有他的盲目性,这样也并不可取。所以,教师可以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知识介绍,不过,可以有一些艺术的处理方式。例如,想介绍欧洲音乐风情,很多教师想将欧洲建筑和文化给学生一个印象,这个当然有助学生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可是,为什么不能将这些文化建筑图片在音乐播放的过程中作为一种辅助的视觉效果呈现呢?这样完全可以不打算音乐的连续性,不影响音乐的聆听,学生的看和听是可以同时进行了,所以,这些人文风景的介入,既完全恰当,也没有影响课堂的音乐性,恰恰成了一种非常好的辅助,所以,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理念非常正确有效,只是教师在操作时候,没有找到最恰当的方法而已。再例如,大音乐教育的课堂中,每堂课对音乐技巧和知识的传授,是循序渐进的,每堂课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并不多不特别复杂,这些知识目标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聆听奏鸣曲时,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教师将图式呈现在黑板上,一个简单的讲解,学生就能够理解了,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在聆听中对照图式进行区别,需要的还是聆听,教师要节约这些知识讲解的语言时间,如果把这个变成了数学课上的分析或者语文棵中的段落分析,音乐的魅力一样会荡然无存。教师在这些讲解中,更需要拿捏深浅和多少的艺术。
第三篇:钢琴演奏教学应音乐性与技术性相结合
钢琴演奏教学应音乐性与技术性相结合
长期以来,对于提高钢琴演奏水平所进行的专业训练,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往往只是指单纯的技术方面的练习。但事实上,这种观念是对钢琴表演艺术片面和肤浅的理解――技术技能的训练固然是影响钢琴演奏水平的重要部分,但它既非钢琴演奏的全部,也不是钢琴演奏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
关于钢琴演奏中音乐与技术的结合,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范围很广的课题。因此,笔者将就如何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处理好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钢琴表演艺术中音乐性与技术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前苏联杰出的钢琴家兼音乐教育家涅高兹曾提出过,任何表演都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即被表演的作品(音乐)、表演者和用以演奏的乐器。只有彻底掌握这三种要素,才能保证优秀的艺术表演。而表演者和用以演奏的乐器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表演者能否全面了解、掌握用以演奏的乐器,就可以理解为我们平时所说的技术问题。音乐和技术可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技术上的进步都在实质上促成了音乐的进步,而音乐上的改进则是技术改进的前提。
在钢琴演奏的专业训练和学习中,音乐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音乐是内容,是目的;技术是形式,是手段。钢琴演奏就是用音乐与听众交谈。为了要说话,让别人听你说话有内涵、有趣味,不仅应当善于辞令,而且首先必须言之有物,尽善尽美的演奏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结合的结果。而且,当演奏者对所演奏的乐曲态度越肯定,意图越清晰(即目的越明确),就越容易找出确切的、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的。
二、钢琴演奏与教学实践中音乐性与技术性的结合在学生练习或演奏过程中,无论是对音乐本身不够重视,忽视了内容、艺术构思和形象方面的作用,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从技术方面去掌握乐曲,把所有问题归结为狭义的技巧问题,或是没有充分意识到要得心应手地演奏必须要全面地掌握乐器、驾驭乐器,都必然会导致不够完美、不够严谨的演奏,使表演变得肤浅庸俗,流于表面,缺乏应有的专业水准。在钢琴演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较常见的是前一类的错误,有时甚至不自觉地就会犯这样的错误。当学生开始学习一首全新的乐曲时,总会希望最终演奏得尽善尽美,无论音乐上还是技术上都能得到完整的体现。然而当他们在练习中不断遭遇各种各样来自技术方面的困难和阻力后,往往就会不由自主地钻进死胡同,把自己的视野越缩越窄,把所有的思想、精力都聚焦在这些技术难点上,陷入了纯技术练习的怪圈,总想着“我先把技术问题解决了,再慢慢考虑音乐上的处理”。但是,最关键的一点恰恰被忽略了――当进行所谓技术上练习的时候,最终评判技术问题得以解决的标准就是演奏能否完整恰当地再现作曲家的意图,是音乐。因此,学习一首乐曲,从一开始就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记: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表演最高、最根本的原则是音乐。
不可否认,娴熟的技术是完整体现音乐内容、塑造音乐形象的奠基石,笔者强调的是,一切技术练习都必须以有正确的、清晰的音乐理念指导为前提。克服技术难点的过程始终贯穿着音乐性、理解力的深化,不要让自己的演奏被纯粹的技术性所掩盖。只有遵循这一原则,音乐与技术两方面才能在练习的过程中相互促进。也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怀疑,技术上的不断完善确实对于揭示、塑造音乐形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当我们遭遇技术上的瓶颈时,关于这部作品音乐上的抽象理解到底能不能对技术训练起到真实有效的、具体的促进作用?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举一个浅显的例子:当一个学生同时学习《丢手绢》和拜厄的任意一首《练习曲》时,他学习《丢手绢》的主动性和效果要比学习《练习曲》明显好得多。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在我看来,不外乎以下两点。第一,弹奏自己熟悉、喜爱的乐曲首先就能激起学习和表演的兴趣,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使其能积极投入地进行集中的练习,这种心理因素能显著有效地提高练习的质量,情绪饱满、精神集中的练习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形成良性循环(练习的热情――良好的效果――更多的热情)。而学习《练习曲》时,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学生会由于《练习曲》相对较枯燥的特点而丧失学习的热情,随之产生恶性循环。第二,由于《丢手绢》是学生所熟悉的乐曲,他对于乐曲的风格特征、情绪变化和整体结构布局已有了一定的感知、认识,有了相当明确清楚的目标。那么,在平时的练习中他就会自觉地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即用什么样的速度、用断奏还是连奏、有什么样的强弱变化、应该怎样划分乐句乐段等等,并最终通过直线进行的练习,使演奏成为具有整体性、有表情的表演。而当他演奏一首纯技术的、没什么艺术内容的《练习曲》时,他的演奏总是带有随意的成分,成为缺乏目的性的乏味的演奏。
因此,教师在针对学生所进行的专业训练时,更应该注意这样的问题。首先,在选材上最好选择学生熟悉、旋律性较强、风格形式多样的乐曲与练习曲相结合。如一些根据儿歌、民歌、经典名作改编的乐曲,内容应该涵盖各个不同时期流派、不同国家作曲家的作品。其次,在布置新作业的时候做示范,可以让学生听相应的音响资料,一是可以引发他的学习兴趣,二是能够使他在脑海中对于将要学习的乐曲的具体音响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概念――这个工作必须在上琴练习之前就做,并贯穿整个练习过程。一般来说,初中级的曲子音乐内容和技术课题都还相对较简单,在一开始就要启发学生做这样的思考,即这首曲子塑造的是什么样的音乐形象、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在整个过程中、主题是怎么发展变化再现的、和声是如何转换的、情绪上有什么趋向转变、为了表现这样的内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演奏手法等等。经过深入细致的读谱分析后,练习时就能够做到胸有成竹,避免走弯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越明确,最终的演奏效果就越好。另外,应该要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有表情地严格按照分句把主旋律唱出来,然后模仿自己所唱的去弹(包括呼吸、走向、强弱变化),当出现困难时一定要有耐心放慢练,但即使是慢速练习时也要按照最终的音响效果在心里有音乐的前提下带表情地去弹,尽量使演奏人声化,用手指歌唱。
通过总结自己多年的专业学习和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音乐是内容和目的,技术是形式和手段。当你对作品音乐内涵和艺术形象的理解越清晰准确,就越容易找出恰当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的。因此,在钢琴演奏与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遵循音乐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原则,才能更有技巧、更有效率地教学钢琴演奏,从而让学生达到尽善尽美的艺术表演。
(责任编辑 肖松)
第四篇: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在音乐教学中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摘要】音乐课堂教学在实施课程改革之后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在新的形势下展现出良好的一些方面: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方式方法也得到改进;但也存在一些偏差和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表面形式,忽视了音乐课堂中的一些实质性的东西,音乐教育出现形式化倾向.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必要重视和坚持“音乐本位原则”,让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新颖,而且实在.【关键词】“音乐本位原则” 课堂教学 学科特点 课程改革 【正文】
音乐本位原则,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应将音乐置于音乐教育的本来(原来的、主要的、中心的)位置或其职能位置.音乐本位原则是音乐诸教学原则中的主导教学原则,是展示音乐教育体系的一面旗帜.那么,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如何科学有效地贯彻和实施这一原则呢?
1、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以音乐为基础.教学目标是教学所预期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它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并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同时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例如课例《广东狮子锣鼓》,教师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具体而又操作性强.教师选择了广东狮子锣鼓中比较简单的“三星锣鼓”,适合低年级学生进行合奏.目标强调“感受广东狮子锣鼓音乐”,通过律动表演、演奏乐器“感受、体验广东狮子锣鼓的节奏特点和狮舞的特点”等.整节课抓住音乐节奏——“三星锣鼓”为基础,通过看、听、读、奏、舞、创等一系列活动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身心投入,既学习音乐又开阔视野,学习效果非常好,这其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中心突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充分突显了音乐学科的特点,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音乐为本”.2、明确、突出主要教学过程——以音乐为主线.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要明确是用音乐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音乐,要善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抓住音乐,并充分挖掘音乐,让鲜活的音乐形象走进学生的心里,让音乐情绪感染和熏陶学生.例如课例《劳动歌》,教学过程的中心是通过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从而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教学主线:欣赏歌曲(感受)——模唱歌曲主题旋律、进行音乐律动(体验)——根据主题旋律创编歌词(创造),从模仿小矮人的劳动到歌唱自己的劳动(填上自己劳动的歌词创作自己的《劳动歌》),这是音乐的一个内化过程,也是学生体验劳动情感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音乐旋律自始至终萦绕在学生耳边,不需要牵强的学唱,只需记住旋律,然后再进行发展、创造,音乐的学习与掌握自然而然水到渠成.3、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音乐为中心.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中对音乐的体验和把握应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始终,课堂活动的设计要直指音乐本身.特别是综合课,只能是以音乐为中心的综合.例如课例《琵琶与十面埋伏》,教师用了大量时间讲琵琶的构造、演奏技巧等,而音乐《十面埋伏》只作粗略欣赏.殊不知乐器本身并没有魅力,而是音乐赋予它生命得以焕发光彩,因此,脱离音乐去讲乐器必定是“舍本逐末”.设想教师如果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同时展示琵琶的各种演奏技巧,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乐器在音乐当中的表现力,在感受和理解音乐《十面埋伏》的基础之上,再来领略琵琶的独特魅力,肯定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刻到位.因此,在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以音乐为中心”,避免单纯的知识技巧学习等.在音乐教学中,实现音乐本体的价值和功能是第一位的,否则音乐课就会“忘本”和“越权”.4、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音乐为灵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更加要注意目的性和针对性,切忌盲目.音乐课堂教学主要有演唱教学、欣赏教学、音乐表演活动等,下面简单举例说明:(1)演唱教学
有表情地歌唱应该是演唱教学中的主要目标.对任何一首歌曲,老师都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曲意境等.而后,再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去表现歌曲的情感.例如歌曲《嘀哩嘀哩》,首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曲调;此后通过有节奏的朗诵体会其口语化的歌词以天真的语气歌唱了美丽的春天;再通过活动体验歌曲的独具特色(四分、八分休止节奏的贯穿);最后用富有弹性的声音轻松地进行演唱体会和表现歌曲的情感与意境.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注意音乐基础,还要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2)欣赏教学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欣赏音乐时应少些语言讲授,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应把情感纽带首先抛给学生.例如欣赏乐曲《天鹅》,不用教师刻意解释什么,学生直接可以从音乐当中体会到那种淡淡的忧伤,只是年龄与生活经验的限制致使他们不能用语言很准确地描述和表达.其实音乐有时应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教师无需太多语言讲解,只需让学生静静地欣赏,通过律动、描画线条等活动体验音乐的各个层次旋律线条和音乐特点等,并理解音乐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对音乐情感表达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3)音乐表演活动
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老师要把表现音乐情感和刻画音乐形象放在重要位置上来加以处理.也就是说,老师要在处理歌曲、乐曲的力度、速度、音色、和声、织体、情绪上下功夫;在刻画歌曲、乐曲的音乐形象上下功夫.例如歌表演《小红帽》,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会演唱歌曲之后引导根据故事当中的几个角色进行歌词创编,然后进行表演.此时的表演就不是单纯的语言故事表演了,每个角色是唱着适合自己角色的歌词来进行表演,演唱表演时因角色不同在音色、力度、速度、表情、动作等各方面都会不同,这之中就融入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表现与创作能力.例如妈妈的演唱音色柔和、速度中速、表情温柔,歌词“小红帽今天你要去外婆家里,请带上糕点路上小心……”;而大灰狼的演唱则音色低沉、粗哑,表情狰狞,歌词“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饿得我浑身直发软呀……”.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与创作会各有不同,但无疑这种以音乐为本的表演创作是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手段.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表演技能也是很必要的.无论音乐课程改革如何进行,但是音乐课堂一定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要坚持以音乐为本的“音乐本位原则”.让我们广大音乐艺术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音乐课程的自身魅力和价值,“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抛开“虚浮的表面形式”,追求“音乐的真情对话”,让师生在音乐课堂中共同因音乐而起舞,因音乐而飞扬!
第五篇:注重内涵突出音乐的表现性音乐教学反思
一般来说,音乐有打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内涵上。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过分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不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那么,学生将会失去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兴趣。所以,我认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以情感感人,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的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让他们不知不觉的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激发学生的音乐表演兴趣和欲望。如在欣赏《骏马奔驰》时,在教学中我结合了各种乐器模拟人声的演奏,让全体学生表演,这种载歌载舞的律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之中,既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果,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生直接的受到了艺术的感染,把自身的感情抒发出来,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表演能力,鉴赏能力,使心灵和音乐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