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古典诗歌的音乐性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共5篇]

时间:2019-05-15 02:3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渗透古典诗歌的音乐性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渗透古典诗歌的音乐性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

第一篇:渗透古典诗歌的音乐性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

渗透古典诗歌的音乐性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

孟晓梅

一、语文教学审美观照的重要性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诗歌国度,其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并以其精炼优美而形象生动的语言、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受到人们的喜爱。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俄国艺术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也曾指出:“诗是心灵之火”。可见,诗无论是在文化体制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

(一)中学诗歌教学现状

中学的诗歌教学,尤其是近十几年,不被人们重视。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

第一,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学识修养不高。

许多语文教师对诗歌的认识是陈旧的、过时的。他们对诗歌的了解还是大学时学到的知识,时代在发展,诗歌理论也在发展,而早先很多文学史又只重思想内容评价、轻艺术技巧分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意象、意境,对诗歌的喜爱在递减,相当多的教师对诗歌感受不多。因此,遇到诗歌篇目,就感到不太好掌握备课的尺度,学生学习效果如何也就不言而喻。

第二,教师将诗歌鉴赏这一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程式化、标准化。

大部分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和中考试卷上出现的诗歌试题的题型进行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步骤:文学常识的识记,关键字的理解,分析重点字句的含义及重点句所表达作者的感情等。对如何品味、如何鉴赏诗作,则一带而过,甚至将其程式化、标准化。这一点也是造成学生对诗歌阅读厌烦的一个原因。

第三,诗歌教育的困境和尴尬还与整个时代语境密切相关。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科技图腾、物欲霸权、感官膨胀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用主义的商业浪潮中,社会、学校和家长都无疑是在为培养实用型、效用型的“人才”而努力,学生参加各种培训班,而却恰恰忽视了对学生心灵的培养和润化。

(二)审美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原因,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用古今中外经典诗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帮助其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基于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趋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性质中就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1同时还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而所谓“审美”,就是由美的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就是通过文学作品中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而诗歌以其独具魅力的审美特性对中学生的审美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正如大师歌德所强调的:“谁不倾听诗歌谁就是野蛮人。”

二、诗歌的音乐美特性及教学策略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式,对语言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所以诗歌被成为语言的“炼金术”。“诗”,从造字上讲“从言从寺,寺亦声”,诗歌对事物和存在个体自身神秘而神圣的言说方式,是对世界的重新发现与命名,是对词语和想像的双重挖掘与照亮,是不可言说的言说,是散文的语言无法转述和稀释的隐秘部分。语言不但有义,还有音。语句的节奏和抑扬变化是诗歌抒情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听觉艺术形象的主要因素。因此,一切有成就的诗人都很重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梁宗岱认为,坚持诗之为诗的固有的特性,关键在于确认和坚持诗歌的音乐性。伯雷蒙更是认为,诗是最隐秘的灵魂之吹奏者,诗与音乐,诗人与音乐家是同一回事。变形开始,表述变得诗意起来,成为诗……诗人不过是众人中一音乐家。诗,音乐,是一回事。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首先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

(一)指导学生“美读”,感受诗歌的行板

朗读吟诵是学习诗歌的传统方法,叶圣陶先生就强调:“文章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2。好的朗诵能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入诗歌情境当中。“读”本身就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像、思维等能力。诵读美读是审美的主要手段,通过教师的诱发疏导来审美,要以美读训练为基础,与美读指导相结合,深入理解诗文,并给以技巧上的指导。在美读过程中,目视、口诵、心想,理解内容,构想意境,感知其音乐性和“绘画美”(闻一多)。美读形式是多样化的,可老师范读,学生朗读,配乐朗读,磁带范读等,通过声音的媒介,使诗的内容更为立体化、形象化,从而更为直接有效地拨动学生的情弦,产生“高山流水”共鸣。

诗歌可以表现诗人繁复的情感波澜,而情感喜怒哀乐流动本身就是具有特殊节奏的,或欢快、或深沉、或激越、或感伤……那么,如何把握诗歌的节奏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美读”的技巧,这样既可降低朗读的难度,也可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1.诵读的音节特点

①古典诗歌诵读的节奏:大致可以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的特性及音节规律分为如下的朗诵节奏: 三字句: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苏轼《明月几时有》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王实甫《西厢记》 四字句: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五字句: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月》 六字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七字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可见,古典诗歌的节奏规律是: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学生掌握了这个规律,便于诵读。②新诗诵读的节奏:在新格律体、新诗中诗歌的音乐性(闻一多等)是相当明显的,如新月派闻一多的诸多诗作。典型的如《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从上引的一节诗来看,每一行都是四个音节,都由三个两字音节和一个三字音节组成,这就使得全诗节奏平缓,读起来琅琅上口。

梁宗岱说“艺术得生命是节奏,正如脉搏是宇宙底生命一样”3,他认为节拍的大致整齐不仅可以“增加那松散的文字底坚固和弹力”,而且能够在深化诗歌的节奏和意蕴时“保持精神底经营”和“抵抗时间底侵蚀”。可见,节奏之于诗的重要。2.诵读的语气轻重、语调变化、节奏快慢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诗作指导学生每一首诗诵读的语气轻重、语调变化、节奏快慢。诵读时,平声韵字可稍稍延长,仄声韵脚不延长。例如词的分阕处要有较长的停顿。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应把重音放在“伤离别”和“清秋节”上,且略 放慢语速,这样便把词人在凄切寒蝉鸣叫的无限伤感中却要与情人分离的内心无限的不舍表现出来。读诗的过程就是探求诗人灵魂的过程。此时教师还应找到学生生活经验与诗歌所述之情的契合点,“语文的边界就是生活的边界”,恰到好处地点拨激起学生已有的相似情感,体验作品的情境,实现“诗中有我”的融合。闻一多的《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绝望”、“半点”要重读,强调诗人的主观感受,也写出了污秽、滞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不可救药的特点,任凭清风吹过也毫无生气。这里的“清风”的象征意义也不难理解;“不如”、“爽性”正是诗人忧愤心情的写照,要读出决绝的语气。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他们读诗的姿势和腔调教师不必在意,只要与诗意、诗情合拍即可。这样,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就会极其高涨,自然 而然地能感知诗中的审美因素。

(二)句式的长短错落和诗行的特殊排列

长句子音节多,节奏就比较舒缓;短句子音节少,节奏就比较强烈、急促。诗行的排列 对诗歌节奏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也可以说,正是诗人内在情感的变化,导致诗行的特殊排列和节奏变化。一切艺术创造都需要作者有充沛的情感,艺术思维是需要强烈的感情相伴随的。

1.诗句的长短错落美

例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开始部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 咸阳。

这种长短错落的句式,形成了诗歌汹涌澎湃的主旋律,像黄河东流,开始是顺流而下,不可阻挡,继之是排空的巨浪,声形皆殊。急湍之后,大流浩荡,天然音响,美不胜收。再有五四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如《天狗》等,以激越的火山喷发般的情感彰显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反之,柔缓美好平和的情绪会形成舒缓的诗歌节奏,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全诗共五句,一、三、五为短句,二、四为长句,长短句相间,构成轻微起伏、柔婉缓慢的节奏。全诗韵律悠扬,写尽了男女双方告别时那种不舍的情愁。

2.特殊的诗行排列

在一些诗歌中诗行排列得到相当重视,例如朱湘的《采莲曲》就相当注重诗歌的呈现形式。以第一节为例: 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

前四行抒写和设置了一个优美而舒缓的场景。为全诗的展开和深化奠定了一个基调。轻舟在微风中缓缓行进,杨柳轻拂,荷叶微摇。这种场景,这种古典的想像会使现代读者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快乐和诗意的想像。而第一小节接下来则进行了相当别致的安排。“日落”、“微波”单行排列。这种设置就使诗思和由此产生的音乐性和阅读感就显得很短暂、干脆而又突出。而接下来的“金丝闪动过小河”,句长明显加长了许多,而相对而言又增加了诗内容的容量,而在阅读上则时间相对延长,停顿深长。那么在一短一长,一轻一重,一急一缓的转换和承接中,诗的音乐性不仅丰富多变,抑扬顿挫,更使之在读者阅读时产生音乐性上相当舒服和悦耳的感觉。所以这首诗也非常适合朗诵。而接下来的四节都采用了大致相同的节奏和结构安排。这样,读者就在反复的音乐性的渲染中享有了一种音乐的快乐,诗歌的快乐。再如舒婷的《神女峰》中诗句排列形式: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这三个简单的有形排列,其本身并不含多大的意义色彩,但它却是全诗音乐性的一个重要注脚,该诗本来是极富有音乐感的,像一首小夜曲一样幽婉动人,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易地体察到这一点。“高一声,低一声”这种简单明亮、循环反复的明显的音乐性,是诗篇的音乐性的一个窗口,让人由此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全诗音乐性的流动和变奏。又如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仿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中的“独自仿徨”和“悠长又寂寞”这两个词组,按照常理是不应分割开的。但是作者有意将他们分开,构成独特的断句和提行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旋律。诵读时,势必在第一行末尾的“独自”和第二行末尾的“悠长”二字上,作出起势突兀又嘎然而止的停顿。于是,读者好像听到了雨点打在油纸伞上所发出的声响,感受到了雨正在淅淅沥沥不停地下着,被诗句的节奏所感染。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西诗人为了强调诗的音乐性和意味而创造了一种“立体诗”,即通过诗行排列呈现出不同的图像,如用诗行排列成鸽子形象来象征和平。这种立体诗同时强调了诗歌的音乐性、建筑美。

(三)韵律

韵律,同样是构成诗歌音乐美的重要因素。韵律是一种放大了的节奏。它表现为诗句之间、诗节之间的一种节奏关系。节奏感形成韵律美,使诗歌的音乐美更丰富。韵律包括平仄、押韵、句式等基本内容。

1.平仄——声调的抑扬顿挫美

平仄艺术称得上诗歌音乐美的精华。

① 古典诗歌的平仄:诗歌中,平声如果是波峰,仄声就是波谷。平声和仄声在诗句中 相互交替,能使声调协调,有一种高低抑扬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收到和谐的音乐效果,形成美的节奏旋律。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② 新诗的平仄:尽管新诗不如古诗那样平仄明显,但在很多诗作中同样呈现了平仄变 化的音乐美。

音节相同的诗行之间,平仄大体相同的现象较多。例如,郭沫若《瓶》中的诗句:

春雨/撒上/流沙,平仄仄仄平平

轻烟/散入/流霞,平平仄仄平平

沙弥/礼赞/菩萨。

平平仄仄平平

从上面的例子可见,位置相同处的音节的平仄排列相似,可以显示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和谐。2.押韵

押韵,也是构成诗歌音乐美的重要因素。

①古典诗歌的用韵

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韵脚“徊”、“来”加强了诗作的节奏感,仿佛是琴盘上的琴键,稍一触动,乐声即迸出,而作者那种顿开茅塞的喜悦之情就跃然眼前。这里,轻快的音乐组成诗的音乐,长留于人们的记忆。

② 新诗的用韵:在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朱湘等新诗人那里的用韵也是相当讲究 的,学生在读中会获得别样的审美享受。例如,闻一多的《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逢双行押韵,每节换韵。平声和仄声错综间离,音调抑扬顿挫,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体现了音乐美。3.句式回环反复

回环反复是音乐作品里反复出现的旋律扩展手法,有很强的抒情作用。诗歌中也有相

同的手法,有很强的抒情作用,通过重章叠句,反复吟唱,增加诗歌的音乐性,传达诗人的感情和诗的韵味。例如: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全诗三章十五句,中间只换了九个词,却强烈地表达了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壮志,这是反复叠唱造成的艺术效果。

再如,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的前四节: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这四节诗的词语安排极其巧妙,每节第一行的两个关键性词语在第二行中以并列词组的形式再次出现(如上文中加点的词语)。正是这些词语的有意重复,构成了诗句回环反复的旋律,又恰巧熨帖地反映了桂林地区山环着水、水绕着山的特殊风貌,是这种独特景色的音乐化的表现,给人以美的感受。

还有,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中一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抒发了诗人与康桥一一不舍的离别之情。诗的节奏是轻快的,旋律是柔和的。音乐性极强的诗句为我们刻画了诗人的形象:他的潇洒飘逸的风度,轻盈的脚步,甚至那多情温柔的神态,似乎都通过音乐的旋律表现了出来。再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第三节: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在此,艾青用四句以“你的”开头的构成排比的诗行,强调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真切思念,而回环反复的诗句的运用,则达到一唱三叹,回肠荡气、感人肺腑的情感效果。海子的《亚洲铜》:

亚洲铜 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诗句的回环反复,决不是重复和原地踏步,而是适应感情起伏的节奏,把韵律逐步推向高潮的一种手段,对诗歌韵律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也是逐渐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在感情上距离的最好手段之一。韵律产生的音乐功能,易于帮助作品去扣读者的心扉。

以上谈到的平仄、押韵、句式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使诗歌呈现出优美动人的旋律。

此外,双声、叠韵、叠字也是强化诗歌音乐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它们的运用,能使诗歌语言音调铿锵,行文流畅,增强韵律美。如杜甫的《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烛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这首七言律诗中的“清秋”、“永夜”、“荏苒”三个词语为双声,“幕府”、“独宿”、“萧条”、“伶俜”、“栖息”五个词为叠韵,节奏分明,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再有,叠字本身就具有音乐性。“潺潺”似流水,“叮叮”状伐木,“唧唧”摹叹息,“哗哗”似大雨,虽然这些叠字的本身意义并不复杂,单独放置,美学价值也不见大,但安排恰当,就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使人仿佛如闻其声。重叠的使用起到了字本身所不具备的意义,当它变成了拟声词,不但把流水、伐木、叹息、大雨的声音形象地写出来了,而且那么逼真,那么生动,又那么上口,使人体会到一种韵味,一种音乐美。

三、结语

总之,诗歌的音乐美来自语言文字的内部,只有厚载情感的语言,才能将潜藏在语言内部的音乐美借节奏、平仄、押韵、句式、双声、叠韵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熨帖地传达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和内在情绪,并引起读者的心灵感应和共鸣,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需要说明的是,诗的节奏和韵律其实是难以分开的,本文只是为了论说之便才加以区分,因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郭沫若语)。所以,本文着重论述诗的节奏、韵律,源于它必然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反映。

让我们铭记孔子的警告——“不学诗,无以言。” 注释: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3、梁宗岱:《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

参考文献:

1、霍俊明《诗学传统的转换:论汉语新诗的格律和音乐性问题——兼与郑敏先生商榷》,《山花》,2004年第1期。

2、霍俊明《纯诗视阈中的音乐性探求——梁宗岱的新诗音乐性理论探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霍俊明《谁会从听众席上站起》,《北方文学》,2005年第10期。

4、霍俊明等《新诗传统与音乐性》,《诗选刊》,2004年第6期。

5、杨云惠《传统诗歌中的音乐元素》,《民族音乐》,2006年第6期。

6、麦凤应:《论戴望舒〈雨巷〉与〈等待〉的诗歌创作形式和音乐特性》,《凯里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7、李建英、谢泽滔:《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探幽》,《教研天地》,2005年第8期。

8、童科军、钱利娜:《流行音乐之于诗歌文学》,《综合天地》,2005年第7期。

9、龙清涛:《诗歌节奏与音乐节奏》,《诗探索》,2006年第1辑。

10、那立亭:《浅析古典诗歌的音乐性》,《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第5期。

11、沈亚丹:《论汉语诗歌的内在音乐境界》,《南京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12、肖体仁:《论诗的内在音乐性》,《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13、梁华珍:《诗与歌——试论诗歌的音乐性与传播媒介问题》,《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

14、李明:《试析汉语和诗歌的音乐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5、王珂:《当代新诗人极端重视诗形建设的个案透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6、蒋丽敏:《课堂上的创新朗诵》,《小学教学研究》,2002年第8期。

17、梁宗岱:《梁宗岱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

18、墨雷:《现代诗论》,商务印书馆,1937年。

19、梁宗岱:《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20、何其芳:《诗歌欣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2、张闳:《声音的诗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3、孙光萱:《诗海拾贝——古今诗歌艺术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

24、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第二篇: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探究

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探究

【中文摘要】我国新树立起的教学理念开始特别强调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精神,即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而其中美育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呼唤诗教的回归,诗歌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诗教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里,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诗教传统,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在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功利化,成为缺少情感和想象力的人,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知道除了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还要学会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诗歌教学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及其对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一线教师的视角,查阅大量有关古典诗歌审美艺术特征的书籍文献,结合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古典诗歌篇章的实际情况,首先探讨中学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地位和作用,其次分析当前中学语文古典诗歌课堂教学师生共同面临的问题,最后结合中国古典诗歌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艺术特征来探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如何施行审美教学,示范教学案例,具体阐述如何教才能发挥诗歌的陶冶功能等。

【英文摘要】Our new set of ideas began to talk about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don’t stress on the subject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a cultural tastes, and beauty appreciation and cultural qualities, and scientific quality cultural spirit.for this chinese discipline of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al, and aesthetic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human aesthetic to develop an important value.therefore,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poetry, poems to the return of young people to grow up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poem is not to teach Training of the poet, but to improve the taste of the beauty of the kinds of seeds to their heart, this is a modern man must have quality.and because we have two thousand years of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so teaching is a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the important But now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classical poems of the teaching known enough, the teacher’s teachings and students to study law is obsolete, did not fully realize that poetr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so this is to explore the poetry of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 and cultural qualities of the important role.This article from a teacher’s perspective, access to the classical poetry of art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the current books to teach 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s selected edi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e tex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light about the high schoo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position and role of the current high school.analysi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classroom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mon with the problem.Combin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music, and to artistic beauty and emotion and beauty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school classical poetry to teach how to be aesthetic education, instruction in the case on how to teach to refine the function of poetry, etc.【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典诗歌审美教学 教学案例

【英文关键词】High schoo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esthetic teaching Emotion teaching cases 【目录】中学语文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探究4-57-8Abstract

5引言7-10

摘要

一、问题的引出8-10

第一章 中学古

二、当前诗歌教学面临的问题典诗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10-1310-1

1一、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地位

第二章 中二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作用11-1

313-16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者13-1

4一、当前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受教

二、当前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施教者14-16

一、诗意朗读,聆听诗歌的第三章 论诗教的审美教学16-29音乐美16-1818-2

2二、鉴赏品评,把握诗歌中的意境美

四、参

三、倾听心声,发掘诗歌中的情感美22-25

结论29-30

注释30-31教学案例展示25-29

考文献31-32致谢32

第三篇: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中国语文报协会课堂教学“古典诗

歌内容教学”主题研讨会有感 有几年的时间不曾外出听课了,因为德育副校长的头衔仿佛把自己与教学隔开了。虽然从不曾离开自己心爱的课堂,教学也还得心应手,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但听听大师的点拨,看看名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教学的粗糙,自己教学的肤浅,自己教学的浮躁!两天下来,就古典诗歌教学有了一点思考!

文字·文学·文化

透过文字的层面,看到文学的灵动,积淀文化的精华。几位执教老师无一例外的都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建平学校郑朝晖老师执教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郑朝晖老师先是从字词入手品读诗味,聪明的孩子们纷纷找到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日暮苍山远”中的“远”字——不仅是一种空间距离,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天寒白屋贫”中的“贫”字——诗人在慢慢风雪中前行,看到山中的人家很少,突然看到“柴门”,听到狗叫,感到非常惊喜,这是一个过渡,从前面的悲凉过渡到后面的惊喜。除此而外,在教师剥茧抽丝一般的引导下,学生们还品味了“白”字渲染的旷远意境、“暮”字所隐含的苍凉意味,“黄昏”这个意像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品到

了“风雪夜归人”的“归”字:

生:“归”字用得好,有惊喜感,归属感。

师:“归”字对我们中国人有特别的意义。

„„

师:刘长卿有没有真正“归”呢?他还投宿在别人家里,这首诗中还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生:还有漂泊的无奈,“归”只是暂时的,明天他还要继续漂泊!

师:我们不是漂泊者,这首诗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

生:因为我们内心都有孤独感。生:我是这样看的,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生命的旅途中寻找自己的家,这首诗唤起我们内心深处1 的这种情感,引起我们的共鸣!

师:我们要为他鼓掌!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家园,一个精神的家园。“归”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名片。

一首孩子们幼儿园时就会背诵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郑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透过那看似浅白的文字,领悟到了诗中蕴含着的丰厚的文化元素。一节课下来,相信孩子们会顿悟:清水一般的诗句,却原来也是文化大餐!相信听课教师也会顿悟:诗意的解读必须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

文化的传承者!

心境·情境·意境

诗言志,诗歌是从诗人心底流出的泉水,诗人的心境决定泉水的流向:心境愉悦,泉水则流向鲜花芳草;心境郁闷,泉水则流向夕阳黄昏;心境安宁,泉水则流向空谷幽兰;心境孤独,泉水则流向荒山大漠„„心境的流向决定了诗歌的情境,境从心生,情从景生,情景相合,则成悠远的意境。

作为教师,古典诗歌教学时就要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方能拎清诗歌的情感脉略,走进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领悟诗歌或微妙悠远,或闲适恬淡,或华美壮丽,或清新自然,或雄伟壮阔,或沉郁悲凉,或萧瑟凄凉,或慷慨激昂的丰富多彩的意境。

几位教师执教过程中都关注到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作为诗人情感载体的丰富内涵,通过意象群的建构所组合成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把学生引领入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境界!

其中典型的是南京29中的徐溪老师,她以《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景物与乡愁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典型的问题,这就找到了诗歌教学的最佳角度:从意象出发,沿着意脉不断注入情感,最后把学生领入诗歌创造的最高艺术境界——意境。

同是以“乡愁”为主题,两首诗

所选取的意象截然不同,一组昏暗苍凉,一组开阔明朗,但两组意象群都诗意的表达出“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第一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这样总结:巧点羁旅处境、乐景衬托哀情、选景寄托乡愁、绘景渲染意境。对于第二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虽然没有做出概括性的总结,但在她的引领下学生基本明确了:青山绿水只不过是眼前暂时的美景,自己的目的地还在渺远的前方;虽然风平浪静水面开阔,但更衬一叶白帆的渺小孤寂;残夜朦胧中升起的太阳,旧年岁尾时来临新春,时间的流逝,冬春的更替,只会使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如果大雁有情,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吧,告诉我的家人,虽然我思乡心切,但一切还好!

这样的引导赏析,就是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种景物,原来都附着着作者的感情啊!对于七年级的孩子们来讲,虽然执教者没有说到“意象”“意境”这样的词语,但她却以一种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境,领悟了诗歌的情境,让孩子们走入一个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艺术佳境——意境。

柔情·激情·真情

五位执教者中三位男教师,两位女教师,根据词的内容,五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大体分为三种:秦燕、徐溪两位女教师婉柔,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

激昂,郑老师则是淡定儒雅。但婉柔也好,激昂也好,淡定儒雅也罢,五位教师无一不是用真情激发着学生的真情,用灵动激发着学生的灵动。

两位女教师课堂上的温声细语,不紧不慢的引领着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无论是钱塘江畔的早莺春燕、乱花浅草,还是北固山下的潮水风帆、江春海日,亦或是漫漫古道上的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在两位美丽的女教师引领下,孩子们都充满悟性的解读了景物里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亦或是生机萌发的早春带来的欣悦,亦或是天涯游子的思乡愁怨。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这样的顿悟:万水千山都是情!

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不约而同执教的都是辛弃疾的词,一个是《摸鱼儿》,一个是《破阵子》,在两位老师激情的演绎下,辛词内容的厚重,辛词风格的阳刚,辛词情感的复杂与豪放都得到很好地诠释。两位老师在关注词的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词人的情感变化。

周老师引领学生把握《摸鱼儿》的情感脉络:惜春不长、怨春不语、留春不住,任时光老去人亦会老去的哀怨,任春景由盛而衰王朝莫不如是的感慨不言自明;春在走,时在变,不变的是报国的情感,但小人当道,报国无门,一腔忧愤终化为勃然而张的诅咒“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但愤怒的诅咒终当不了现实的残酷,闲愁最苦,惟

有君知啊!至此,周老师的倾情演绎,学生们无不被辛弃疾的炽热爱国情怀感动!

孙旺老师比起年轻的周老师执教辛词更多了一份文化积淀的厚重,更多了一份知人论世的明朗,鉴于此,孙老师的情感引领更沁人心扉。孙老师的课堂更知性,更人文,整节课孙老师以方法引领学生译读,以方法引领学生品读,以方法引领学生评读。一节课下来,孙老师没有代替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在他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引领下,诗意的翻译词句,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朗读全词;妙语连珠的品味意象意境„„更可贵的是,孙老师以自己的激情激发着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感染下,词人辛弃疾无3 限深厚的爱国热情、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豪情、报国无门老之将至的悲情,一切的一切,在师生共同的激情演绎下是那样的真诚、真切、真实。孙老师的板书也别充满个性,一柄长“剑”占据半个黑板,霸气、豪气,也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剑本该直指长空,直指敌寇,但词人手中的剑啊,只是成了夜半梦回时刺向心中的长痛。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豪放词人辛弃疾啊,却原来是一位悲剧英雄!

马鞍山一程,见了、听了、想了,今后再做了,这就够了。

今天上了一节特别让我享受的课—《春》《济南的冬天》小结课,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远远出乎我的预料,他们太聪明,太有灵气,太有潜力。

导语:今天我们对《春》《济南的冬天》进行小结,这两篇文章是经典美文,语文教材几经改编但这两篇文章依然作为课内阅读教材保留,下面每组展开讨论,至少找出一条理由说说它们之所以长盛不衰的让人们喜爱的原因。

第四篇: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中国语文报协会课堂教学“古典诗歌内容教学”主题研讨会有感 有几年的时间不曾外出听课了,因为德育副校长的头衔仿佛把自己与教学隔开了。虽然从不曾离开自己心爱的课堂,教学也还得心应手,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但听听大师的点拨,看看名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教学的粗糙,自己教学的肤浅,自己教学的浮躁!两天下来,就古典诗歌教学有了一点思考!

文字·文学·文化

透过文字的层面,看到文学的灵动,积淀文化的精华。几位执教老师无一例外的都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建平学校郑朝晖老师执教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郑朝晖老师先是从字词入手品读诗味,聪明的孩子们纷纷找到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日暮苍山远”中的“远”字——不仅是一种空间距离,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天寒白屋贫”中的“贫”字——诗人在慢慢风雪中前行,看到山中的人家很少,突然看到“柴门”,听到狗叫,感到非常惊喜,这是一个过渡,从前面的悲凉过渡到后面的惊喜。除此而外,在教师剥茧抽丝一般的引导下,学生们还品味了“白”字渲染的旷远意境、“暮”字所隐含的苍凉意味,“黄昏”这个意像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品到

了“风雪夜归人”的“归”字:

生:“归”字用得好,有惊喜感,归属感。

师:“归”字对我们中国人有特别的意义。

„„

师:刘长卿有没有真正“归”呢?他还投宿在别人家里,这首诗中还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生:还有漂泊的无奈,“归”只是暂时的,明天他还要继续漂泊!

师:我们不是漂泊者,这首诗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

生:因为我们内心都有孤独感。生:我是这样看的,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生命的旅途中寻找自己的家,这首诗唤起我们内心深处1 的这种情感,引起我们的共鸣!

师:我们要为他鼓掌!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家园,一个精神的家园。“归”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名片。

一首孩子们幼儿园时就会背诵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郑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透过那看似浅白的文字,领悟到了诗中蕴含着的丰厚的文化元素。一节课下来,相信孩子们会顿悟:清水一般的诗句,却原来也是文化大餐!相信听课教师也会顿悟:诗意的解读必须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心境·情境·意境

诗言志,诗歌是从诗人心底流出的泉水,诗人的心境决定泉水的流向:心境愉悦,泉水则流向鲜花芳草;心境郁闷,泉水则流向夕阳黄昏;心境安宁,泉水则流向空谷幽兰;心境孤独,泉水则流向荒山大漠„„心境的流向决定了诗歌的情境,境从心生,情从景生,情景相合,则成悠远的意境。

作为教师,古典诗歌教学时就要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方能拎清诗歌的情感脉略,走进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领悟诗歌或微妙悠远,或闲适恬淡,或华美壮丽,或清新自然,或2 雄伟壮阔,或沉郁悲凉,或萧瑟凄凉,或慷慨激昂的丰富多彩的意境。

几位教师执教过程中都关注到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作为诗人情感载体的丰富内涵,通过意象群的建构所组合成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把学生引领入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境界!

其中典型的是南京29中的徐溪老师,她以《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景物与乡愁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典型的问题,这就找到了诗歌教学的最佳角度:从意象出发,沿着意脉不断注入情感,最后把学生领入诗歌创造的最高艺术境界——意境。

同是以“乡愁”为主题,两首诗

所选取的意象截然不同,一组昏暗苍凉,一组开阔明朗,但两组意象群都诗意的表达出“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第一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这样总结:巧点羁旅处境、乐景衬托哀情、选景寄托乡愁、绘景渲染意境。对于第二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虽然没有做出概括性的总结,但在她的引领下学生基本明确了:青山绿水只不过是眼前暂时的美景,自己的目的地还在渺远的前方;虽然风平浪静水面开阔,但更衬一叶白帆的渺小孤寂;残夜朦胧中升起的太阳,旧年岁尾时来临新春,时间的流逝,冬春的更替,只会使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如果大雁有情,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吧,告诉我的家人,虽然我思乡心切,但一切还好!

这样的引导赏析,就是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种景物,原来都附着着作者的感情啊!对于七年级的孩子们来讲,虽然执教者没有说到“意象”“意境”这样的词语,但她却以一种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境,领悟了诗歌的情境,让孩子们走入一个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艺术佳境——意境。

柔情·激情·真情

五位执教者中三位男教师,两位女教师,根据词的内容,五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大体分为三种:秦燕、徐溪两位女教师婉柔,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激昂,郑老师则是淡定儒雅。但婉柔也好,激昂也好,淡定儒雅也罢,五位教师无一不是用真情激发着学生的真情,用灵动激发着学生的灵动。

两位女教师课堂上的温声细语,不紧不慢的引领着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无论是钱塘江畔的早莺春燕、乱花浅草,还是北固山下的潮水风帆、江春海日,亦或是漫漫古道上的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在两位美丽的女教师引领下,孩子们都充满悟性的解读了景物里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亦或是生机萌发的早春带来的欣悦,亦或是天涯游子的思乡愁怨。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这样的顿悟:万水千山都是情!

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不约而同执教的都是辛弃疾的词,一个是《摸鱼儿》,一个是《破阵子》,在两位老师激情的演绎下,辛词内容的厚重,辛词风格的阳刚,辛词情感的复杂与豪放都得到很好地诠释。两位老师在关注词的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词人的情感变化。

周老师引领学生把握《摸鱼儿》的情感脉络:惜春不长、怨春不语、留春不住,任时光老去人亦会老去的哀怨,任春景由盛而衰王朝莫不如是的感慨不言自明;春在走,时在变,不变的是报国的情感,但小人当道,报国无门,一腔忧愤终化为勃然而张的诅咒“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但愤怒的诅咒终当不了现实的残酷,闲愁最苦,惟

有君知啊!至此,周老师的倾情演绎,学生们无不被辛弃疾的炽热爱国情怀感动!

孙旺老师比起年轻的周老师执教辛词更多了一份文化积淀的厚重,更多了一份知人论世的明朗,鉴于此,孙老师的情感引领更沁人心扉。孙老师的课堂更知性,更人文,整节课孙老师以方法引领学生译读,以方法引领学生品读,以方法引领学生评读。一节课下来,孙老师没有代替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在他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引领下,诗意的翻译词句,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朗读全词;妙语连珠的品味意象意境„„更可贵的是,孙老师以自己的激情激发着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感染下,词人辛弃疾无3 限深厚的爱国热情、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豪情、报国无门老之将至的悲情,一切的一切,在师生共同的激情演绎下是那样的真诚、真切、真实。孙老师的板书也别充满个性,一柄长“剑”占据半个黑板,霸气、豪气,也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剑本该直指长空,直指敌寇,但词人手中的剑啊,只是成了夜半梦回时刺向心中的长痛。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豪放词人辛弃疾啊,却原来是一位悲剧英雄!

马鞍山一程,见了、听了、想了,今后再做了,这就够了。

今天上了一节特别让我享受的课—《春》《济南的冬天》小结课,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远远出乎我的预料,他们太聪明,太有灵气,太有潜力。

导语:今天我们对《春》《济南的冬天》进行小结,这两篇文章是经典美文,语文教材几经改编但这两篇文章依然作为课内阅读教材保留,下面每组展开讨论,至少找出一条理由说说它们之所以长盛不衰的让人们喜爱的原因。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渗透法制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渗透法制教育

——兴义市猪场坪乡中学 赵滢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我们教育者的主要课题。然而,我国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中小学生犯罪率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便成为了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语文是基础学科,肩负着人文教育的重大责任,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也可以渗透法制教育,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下面就是我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现代眼光解读传统观念,学习法律知识。

在教学《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写得酣畅淋漓、痛快至极,让人大声叫好。体现出主人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为在封建时代“恶人横行,好人受欺”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而在今天的法治社会中,教师应告诉学生可以学习鲁达除暴安良、扶弱济贫的精神,而不能仿效其行为。同时教育学生我们要有伸张正义的精神,赋予正义感;我们要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治人;我们如遇歹徒,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不可也不应该鲁莽行事。同时,对于我们初中学生来讲,我们应该机智,充满智慧地去解决问题。可以请求他人,可以发短信,也可以直接拨打110……总之,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或损失。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法制观。这样学生在听老师的精彩故事中就学会了法律知识,真是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在解读写作背景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教学杜甫的《三吏》《三别》时,可以通过介绍杜甫生存的社会背景,突现封建社会的残酷、黑暗,从《石壕吏》的教育中,我们看到了老妇一家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悲痛场面,从中看到的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哀,看到战争给劳动百姓带来的巨大苦难。在教学中可以渗透和平、民主、法治的社会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唤起学生对今天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三、在语文活动和阅读材料中,拓展延伸法制教育。

(一)渗透种族歧视观念的法制教育。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时,我们看到夏洛克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吸血鬼的典型。他具有贪婪、固执、残酷的本性,揭示批判资本主义商人唯利是图的剥削本质。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人们对夏洛克,既鄙视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这是明显的种族歧视。进而让学生明白,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决杜绝大汉族主义的滋生与蔓延,五十六个个民族一律平等,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和谐民族关系,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亲如一家。

(二)渗透治安管理意识的法制教育。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孩子们在看社戏的归航途中,偷吃了六一公公的豆。这放在小说中是表现少年纯真的友情,赞扬农村少年的一些美好的品质。但在教学中有必要向学生讲清偷豆是违反社会公德的,虽然还未成年,但也应该接受治安处罚。杜绝学生盲目模仿。渗透偷窃、骗取、抢夺少量公私财物的,违反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三条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在我们国家刑法中第263条、264条、第269条都有关于盗窃罪的规定。偷窃少量公私财物,虽然只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一般违法行为法律意识,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讲,也是可耻的。

(三)渗透森林法的法制教育。在教学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时,对作者登西山的“斫榛莽,焚茅筏”的做法进行适当提醒,今天的法律是不允许的。这种做法容易引发森林火灾,大量砍伐和焚毁山林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三十九条: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滥伐株数五倍的树木,并处滥伐林木价值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违反保护森林法规,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还可以请学生讨论“月半、春节、清明节等坟上随意烧纸、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吗?等问题,渗透法律意识。

(四)渗透环保法意识。教学《秃鹰之死》一文时,文章开头以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秃鹰的事件,引出了“光化学烟雾”、废气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然后又介绍了废水污染、废渣污染、核污染、石油污染等等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的问题。链接《环保法》“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

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讨论“随手抛弃废旧电池,可以吗?其它物品呢?” 最后发出呼吁,在运用新技术时,千万不要忘记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使学生懂得不能随意抛弃污染物,要遵循国家法律,特别是《环境保护法》,(五)渗透野生动物保护法。教学《心中的鹰》、《斑羚飞渡》等文章时,针对小战士打死鹰和狩猎队围攻斑羚等行为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总之,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与普通的动物在法律上是不同的,它们比其他动物享有更多的权利,伤害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是要负法律责任的,甚至要负刑事责任。

(六)渗透文物保护的意识。在教学《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文章时,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同时,又要向学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让学生树立对国家文物的爱护意识,让学生明白:如刻字“某某到此一游”、私自据为己有,私自贩卖等凡是故意破坏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名胜古迹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渗透很多的法制教育,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肩负起这个重大的责任,把法制教育深深扎根在我们的教学中,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法律知识。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给他们撑起一把安全的保护伞,让他们健康成长。

下载渗透古典诗歌的音乐性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渗透古典诗歌的音乐性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西古典爱情诗歌之比较

    翟宇卉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外语系,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人类语言的积淀和最美的凝练。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爱情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主题,留下了无数名......

    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修辞手法。 2. 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句意理解)。 3.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教学重难】 【考点分析】......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 贵州省兴仁县大山中学黄国超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源远流长。提到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教案 临澧一中语文组酉世明 德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行有馀......

    古典诗歌鉴赏之哲理诗学案

    古典诗歌鉴赏之哲理诗学案 一、初步感知: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2、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

    于诗歌意蕴之美产生的教学启示

    于诗歌意蕴之美产生的教学启示 摘 要:针对现阶段中学生诗歌学习方法的总结与归纳,教师应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掘诗歌中蕴含的美,更加科学高效地提高中学生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提高学......

    浅析中学语文之现代诗歌教学

    浅析中学语文之现代诗歌教学 陈春德 摘要:现代诗歌主要指用现代汉语写作的“现代诗歌”和用现代汉语翻译的“外国诗歌”,它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