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典诗歌教学设计(陈芳)
寻芳不觉醉流霞
——七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顺德区龙江镇龙山初级中学
陈芳
【学习内容】: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第15课。【教学设想】:
1、课堂设计为板块教学,课堂显得条理清晰,目标明确,较容易完成任务。
2、通过语言渲染和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互助、互学、互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4、以展示学生作品、练习写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5、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如何理解诗歌的意境之美。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3、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学习重点】:
1、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学习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工具】:
PPT课件
【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给不会读的生字词注音。
2、学生自己会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读至少5遍。
3、读后思考,诗歌各描写了哪些景物,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4、上网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5、上网搜索四首诗歌相应的图片。
【课堂学习】:
第一板块: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百蝶图》(演示),并说说你的感受。(学生欣赏图片,学生举手说出自己的感受)
我们都被这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蝴蝶所着迷,自然陶醉于这图画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之中。正如郭沫若写道:“百日秀成百蝶图,看来真个费功夫。美中极致浑忘我,欲问庄生醒也无。”(演示),这节课,老师带领着同学们继续去欣赏诗歌带给我们的美感,继续陶醉于其间。
2、展示预习成果。
⑴ 选择优秀作业,展示有关诗歌的作者资料写作背景。(演示)
⑵ 选择优秀作业,展示有关诗歌相应的图片。(演示)
⑶ 明确:“审美陶醉”是这节课的主题。(演示)
3、明确目标:(演示)
⑴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⑵ 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⑶ 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⑷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设计意图:在导入的部分,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和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快地把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意境美中。】
第二板块:层次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律之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展示朗读。
⑴ 小组合作探讨四首诗歌的节奏划分和朗读时语感的处理。
⑵ 展示小组合作成果,老师明确四首诗歌朗读应注意的节奏和语感。(演示)⑶ 小组展示朗读。
4、学生配乐朗读。【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诗歌这一特殊的文体,更是要把朗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所以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通过明确要求自主、合作、多形式的朗读激发兴趣。教师的范读引领提升,让“读”真正落实到位。学生配乐朗读,更充分调动学生审美品味。】
第三板块:品析表达——品出诗歌的意境之美。
1、小组合作探讨,出示讨论提纲:(演示)
⑴ 感官品析《观沧海》 :
① 全诗以“观”字展开描写,作者“观”到什么景物?景物有何特点? ② 哪些诗句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⑵ 情景品析《次北固山下》 :
① 诗人的羁旅之愁是怎样寓情于景?
② 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⑶ 寻美品析《钱塘江春行》 :
① 诗歌描绘了西湖早春之美,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 ② 哪些诗句体现诗人陶醉于早春美景中? ⑷ 绘图品析《天净沙 秋思》 :
① 根据《天净沙 秋思》的内容绘幅图,并说说各自绘图感受。② 这首诗歌写景抒情有何特点。
2、小组回答,学生评价,教师点拨提升:(演示)
⑴ “观”到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波涛等景物。水——澹澹(动荡的样子);山岛——竦峙(高高的挺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巨大的波浪)——涌起(汹涌澎湃)。
⑵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汗灿烂,若出其里。”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3、小组回答,学生评价,教师点拨提升:(演示)
⑴ “客路”后写“行舟”,作者人在江南神驰故里,作者的羁旅之愁已显露出来。江面之“阔”,视野之“阔”,那帆顺着风,和着风,鼓成弧形,已达到“悬”(端端直直地高挂)的效果,“残夜”未消却“海日”东升,“旧年”未逝却显露春意。此景之美妙,蕴含自然理趣。自然乡愁愈浓,鸿雁以递。
⑵ 春潮涌涨,江面开阔,风轻和煦。放眼望去,平野直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一叶小舟,帆端正悬挂,行使青山绿水间。
4、小组回答,学生评价,教师点拨提升:(演示)
⑴ 水面——湖面与堤岸一样平,白云显得很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早莺、新燕——“早”、“新”、“几处”、“谁家”细腻地写出初春的景物之美。“争暖树”、“啄春泥”生动的把春天生机勃勃的动态之美表现出来。
乱花、浅草——“乱”写出花之繁多。“浅”写出草儿的鲜嫩。“渐欲迷人眼”把“乱花”欲绽未绽却整装待放的自然之美生动的表现出来。“没马蹄”写出了西湖的热闹,写出初春充满活力的景色。
⑵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体现诗人陶醉于早春美景中。
5、小组回答,学生评价,教师点拨提升:(演示)
⑴ 《天净沙 秋思》描写了九种景物,描绘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凄苦之情。
⑵ “古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个个让人刻骨铭心的凄凉镜头,正是天涯断肠人心境的直接反映。与“小桥流水人家”形成对比,凸显了背井离乡之人愁肠寸断的悲苦与寂寞。
6、诵读诗歌,领悟诗歌的音乐之美。
⑴ 配乐诵读,再现诗中画。⑵ 看画诵读,再现画中诗。(演示)⑶ 全班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习方式的变革。采用不同形式的学习方法,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一个合作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在任务中积极承担个人责任,让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互相支持、互相配合,遇到问题能互相探讨,并能协商解决问题。通过合作,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展出诗歌的再造之美。
1、拓展练习,再创造画中诗。
⑴ 展示学生预习作品,学生评价。(演示)
⑵ 选一作品,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演示)⑶ 展示学生课堂练习,学生评价。
2、布置作业:(演示)⑴ 背诵诗歌。
⑵ 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 秋思》的情景给父母听,与父母探讨一下诗歌的意境之美。
2、结语:
我们在诗歌美的意境中陶醉着,我们通过学习,感受到诗人心灵世界的美与现实世界的美、艺术形式的美与语言技巧的美,品味到丰富的美学道理。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能获得更多美的精神财富。
【设计意图:这板块主要是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背诵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而背诵能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诗歌。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再现美的能力,也就是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布置的作业让学生把美延伸到生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 秋思》的情景给父母听,与父母探讨一下诗歌的意境之美。
第二篇:鉴赏古典诗歌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鉴赏古典诗歌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及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2、了解有关人物形象的命题方式和解题策略
3、关于人物形象的解题和命题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归纳
1、人物形象的类型
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苏轼的《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中的词人是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地吟啸徐行的仕人形象。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当然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这首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2、常见人物形象的类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8)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形象。如杜甫的《兵车行》、曹操的《蒿里行》等作品通过战争给人发带来的不幸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批判。
9)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10)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11)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的《定**》。12)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3、怎样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关键字词,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有时须联系诗人的相关背景,进行合理的想象。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诗的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再如《高冠谷口招郑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结合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愕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以看出,郑愕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二)、真题展示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访 隐 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 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3、(20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答案:(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命题方式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
2、答题策略
分析步骤:1)什么形象(一个名词);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几个修饰词);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 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如:
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分。参考答案:
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相看两不厌,孤独但乐得清闲,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 衷 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四)实战演练 1.2011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三四两句与一二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一二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三四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高度和谐统一,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2.2011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 ;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补充注释】
⑴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一位和尚。
⑵苕溪: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经余杭、杭州、湖州等地,进入太湖。⑶西庵:智老所居。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禅伯:形容智老精于禅学。
⑷北栅:天经所居。亦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儒生:形容天经精于儒学。固穷: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⑸纶巾鹤氅: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参考答案】
(1)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3分)(2)答案示例:
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5分)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点 绛 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问题: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分析: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玉 阶 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问: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个思妇形象。萤虫飞回休息,夜已经很深了,主人公借着缝制衣服来打发时光,表现对爱人的思念。诗人借思妇这样一个形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答案: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容易写错的字一览表(注:括弧内是正确用字)
1.安祥(详)
37.重迭(叠)
73.粗旷(犷)
109.蜂涌(拥)2.甘败(拜)下风
38.渡(度)假村
74.针贬(砭)
120.复(覆)盖 3.三步(部)曲
39.防(妨)碍
75.震憾(撼)
121.复(覆)灭 4.食不裹(果)腹
40.幅(辐)射
76.凑和(合)
122.松驰(弛)5.泊(舶)来品
41.一幅(副)对联
77.脉博(搏)
123.家俱(具)6.按步(部)就班
42.天翻地复(覆)
78.迫不急(及)待 124.欣尝(赏)7.指手划(画)脚
43.言简意骇(赅)
79.既(即)使
125.迷(谜)团 8.一愁(筹)莫展
44.气慨(概)
80.追朔(溯)
126.精萃(粹)9.穿(川)流不息 45.一股(鼓)作气
81.草管(菅)人命 127.偶而(尔)10.哈蜜(密)瓜
46.悬梁刺骨(股)
82.娇柔(矫揉)造作 128.善(擅)长 11.挖墙角(脚)47.再接再励(厉)
83.萎糜(靡)不振 129.迁徒(徙)12.一诺千斤(金)48.老俩(两)口
84.沉缅(湎)
130.打腊(蜡)13.不径(胫)而走 49.黄梁(粱)美梦
85.名(明)信片
131.蒜苔(薹)14.做(坐)月子
50.了(瞭)望
86.默(墨)守成规 132.颂(诵)读 15.不落巢(窠)臼 51.爱(艾)滋病
87.大姆(拇)指
133.人材(才)16.烩(脍)炙人口 52.杀戳(戮)
88.沤(呕)心沥血 134.座(坐)落 17.洁白无暇(瑕)53.痉孪(挛)
89.凭(平)添
135.雾淞(凇)18.死皮癞(赖)脸 54.美仑(轮)美奂
90.出奇(其)不意 136.精减(简)19.兰(蓝)天白云 55.罗(啰)唆
91.修茸(葺)
137.增殖(值)20.鼎立(力)相助 56.蛛丝蚂(马)迹
92.亲(青)睐
138.蹚(趟)水 21.磬(罄)竹难书 57.一如继(既)往
93.弦(旋)律
139.装祯(帧)22.入场卷(券)58.鬼鬼崇崇(祟祟)94.膺(赝)品
140.发韧(轫)23.声名雀(鹊)起 59.金榜提(题)名
95.渲(宣)泄
141.夜霄(宵)24.笑咪咪(眯眯)60.走头(投)无路
96.寒喧(暄)
142.元霄(宵)25.常(长)年累月 61.趋之若骛(鹜)
97.竭泽而鱼(渔)143.九宵(霄)26.公诸(之)于众 62.终身(生)事业
98.滥芋(竽)充数 144.萤(荧)光 27.谈笑风声(生)28.人情事(世)故 有持(恃)无恐 30.额首(手)称庆 31.旁证(征)博引 32.饮鸠(鸩)止渴 33.打破记(纪)录 34.名符(副)其实 35.灸(炙)手可热 36.宁缺勿(毋)滥 终生(身)受益
99.世外桃园(源)名不符(副)实
100.脏(赃)款
不能自己(已)101.迴(迥)然不同姿(恣)意妄为
102.弹(殚)精竭虑 雄奇俊(峻)拔
103.张惶(皇)失措 身体姿式(势)104.泰(淡)然处之 69.了了(寥寥)无几 105.床第(笫)之私 尤(犹)如猛虎下山 106.老声(生)常谈 维(惟)妙维(惟)肖 107.开天劈(辟)地 72.可望不可及(即)108.一杯(抔)黄土145.急燥(躁)146.坐阵(镇)147.就序(绪)148.九洲(州)149.俏(悄)然 150.峻(竣)工 151.编篡(纂)152.格(恪)守 153.蜇(蛰)伏 154.表帅(率)63.64.29.65.66.67.68.70.71.
第三篇:古典诗歌单元“爱情诗”教学设计
古典诗歌单元“爱情诗”教学设计
广州培英中学
卢彦元
教授对象:高中一年级
课型:古典诗歌鉴赏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的六首诗歌:《静女》、《氓》、《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上邪》、《饮马长城窟行》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力。学习古代优秀作品,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因此本课教学遵循感觉、鉴赏、思考、领悟、应用、发现的学习路径,以师生、生生合作的听、诵、读、析、写为基本的活动形式。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并能够准确表述。
3、掌握《诗经》、乐府、民歌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特点,对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技巧做出个人评价。
4、体味作品展现的爱情情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准确表述作品基本内容。
2、能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技巧。
教学难点:
用比较法阅读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3课时
课前准备:
开学之初已布置学生背诵《静女》、《氓》、《迢迢牵牛星》、《上邪》、《饮马长城窟行》、《孔雀东南飞》精彩章节。上课前一周内完成如下的预习作业:
1、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扫清文字读音、词义理解的障碍。
3、借助辅导资料和《语文基础知识手册》掌握《诗经》、乐府诗、民古代民歌的基本常识和特点。
4、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合作小组,每一个小组约为5—6人。
5、各小组自行准备好诵读的音乐背景。
6、根据各自的兴趣,就课文中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教师做好课件,充分准备好教学使用的材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华秋实,是自然规律;少男慕情,少女怀春,是人之常情。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妇孺皆知;一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戏剧,老少同唱。这不,走进高中语文新教材,同学们也会发现这里也有不少的爱情诗!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第2页的目录,说一说第四单元古典诗歌里边有几首是爱情题材的诗歌?(生回答:《静女》、《氓》、《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上邪》、《饮马长城窟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几首爱情诗。读了它,同学们就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就会知道什么是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同时也会明白:人生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爱情也不都是甜如蜂蜜,夏花不结秋果,爱情,只有在适宜的季节,适宜的土地,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诵读
1、听《氓》和《饮马长城窟行》配乐朗读。
2、指导诵读。
① 四言诗的节拍一般是二二,五言诗的节拍有二二一或二一二。② 根据诗歌情感基调,注意诵读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
3、诵读比赛活动。
①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或章节诵读。
② 诵读形式不限,由小组成员讨论后确定下来,可以单人、男女双人、小组等形式,也可以邀请其他小组或全班同学一起参与。③ 每一个小组派出一名同学但任评委并商定评分标准。④
教师评点活动情况
三、小结:诗歌的语言不同于其它文学样式的语言,尤其是古典诗歌的语言节奏感特别明显,能够反映作者感情的起伏。郭沫若在论诗的节奏时说:“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发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 古代诗歌作品风格多样,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也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或慷慨激昂,或哀婉低沉,或轻松活泼,或缠绵悱恻,因此,吟诵时也应该有所区别。用贴近诗歌情感的语音、语调、语速传达出诗歌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无声的文字中蕴涵的情感变为有声的可感知情感,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这节课的诵读,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凄婉,也领悟到了诵读对学习古典诗歌特殊意义重要性,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给大家在今后的古典诗歌学习中提供一个的好方法。
四、布置作来:
①课后再认真诵读6首诗。②概括每首诗的内容大意,品味诗歌形象的异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用声音抒唱了爱情的美丽,用耳朵聆听了爱情的凄艳。这一节课,我们用眼睛寻找爱情的光芒,用心灵探索爱情的真谛。
二、研读
1、这六首诗分别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爱情?请各小组讨论后写出每首诗的的内容大意。
讨论归纳后明确: 《静女》:诗歌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
《氓》:诗歌以第一人称“我”(女青年)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遣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孔雀东南飞》:诗歌描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因家长迫害而离别、抗婚、殉情的悲剧故事。
《迢迢牵牛星》:诗歌借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表现织女星的相思之苦和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上邪》:诗歌描述了一位女子对天发誓,永远忠于爱情。《饮马长城窟行》:诗歌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对远出未归的丈夫的思念和自己孤凄无依之情。
2、比较六首诗歌,它们都有哪些共性?
讨论归纳后明确:①没有确切的作者。②主角都是女性。③格律不严格。④都抒唱爱情。
3、诗中的女性形象都一样吗?你能说说她们给你的印象吗?是哪些诗句或字词让你有这种印象的?
讨论归纳后明确:不一样。“印象”的答案可五彩缤纷,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下面略举一些例子: 静女:文雅美丽(静、姝、娈)
俏皮活泼(爱而不见)
真诚大方(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氓太太:美丽善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勤劳能干(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对爱情全心投入、专一(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也不爽)对爱情产生怀疑、哀怨(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刘兰芝:漂亮(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知礼(上堂谢阿母;十六知礼仪)
聪明(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勤劳能干(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对爱情忠贞(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性格倔强刚烈(临走前的打扮及最后的殉情)
织女:思念丈夫魂不守舍(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相思的无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上邪》女主角:直率大胆(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对爱情忠贞不渝(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饮马长城窟行》女主角:对丈夫日思夜梦(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孤苦无依(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4、这些女性的爱情或美丽或苦涩,你是如何评价她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从她们身上你又获得什么启示? 自由讨论发言,答案不拘。
二、小结: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一直是文学的母题之一。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6首诗就是其中的一朵小浪花,这些诗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而美好的情感世界,既有初恋甜蜜的遐想,也有婚姻痛苦的怨恨,既有对执着爱情的礼赞,也有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爱情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爱情的成长需要有适宜的季节和土壤,夏花不结秋果,希望每一位同学认真对待自己的情感,在适宜的季节和土壤再播种爱情的种子,这样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否则,带给大家的将是无尽的痛苦。
三、布置作业:课后查阅资料,每人收集三首古代爱情题材的诗歌并作点评。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从内容和形象两方面鉴赏了六首诗歌。今天,我们将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更深入的品味诗歌的韵味。
二、品读
1、请一位同学讲述《诗经》的基本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2、“赋、比、兴”是古典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请把六首诗中运用了这几种表现手法的诗句找出来并简述其作用。赋: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氓》);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孔雀东南飞》)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上邪》)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迢迢牵牛星》)
比: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
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氓》)。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饮马长城窟城》)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作用:赋能能了的叙述事物,抒写感情;比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兴起到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烘托或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
三、拓展阅读
学生出示收集的诗歌并稍作点评。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设计说明:
古代诗歌单元是必修课模块
(一)的第四单元,教材所选的诗歌容量大,共有11首诗歌,课时安排又比较紧张,一般都只能安排8或10课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每一首诗都要具体研读是不可能的。语文课标明确了语文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在设计本课时,我特别注意到了对学生人文情感的熏陶,把诗歌单元中同一类型的题材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充分认识到了诗的教化功能,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谓“兴”,就是说诗能激发人的情感,能兴起人的好善恶恶之心,从而陶冶性灵,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正是处于十五六岁的花季年龄,对爱情开始有了朦胧的意识。因此,我就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诗歌的特点设计了本课例。旨在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必要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康的爱情观,让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其所属社会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并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情感、态度。
第四篇: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中国语文报协会课堂教学“古典诗
歌内容教学”主题研讨会有感 有几年的时间不曾外出听课了,因为德育副校长的头衔仿佛把自己与教学隔开了。虽然从不曾离开自己心爱的课堂,教学也还得心应手,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但听听大师的点拨,看看名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教学的粗糙,自己教学的肤浅,自己教学的浮躁!两天下来,就古典诗歌教学有了一点思考!
文字·文学·文化
透过文字的层面,看到文学的灵动,积淀文化的精华。几位执教老师无一例外的都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建平学校郑朝晖老师执教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郑朝晖老师先是从字词入手品读诗味,聪明的孩子们纷纷找到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日暮苍山远”中的“远”字——不仅是一种空间距离,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天寒白屋贫”中的“贫”字——诗人在慢慢风雪中前行,看到山中的人家很少,突然看到“柴门”,听到狗叫,感到非常惊喜,这是一个过渡,从前面的悲凉过渡到后面的惊喜。除此而外,在教师剥茧抽丝一般的引导下,学生们还品味了“白”字渲染的旷远意境、“暮”字所隐含的苍凉意味,“黄昏”这个意像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品到
了“风雪夜归人”的“归”字:
生:“归”字用得好,有惊喜感,归属感。
师:“归”字对我们中国人有特别的意义。
„„
师:刘长卿有没有真正“归”呢?他还投宿在别人家里,这首诗中还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生:还有漂泊的无奈,“归”只是暂时的,明天他还要继续漂泊!
师:我们不是漂泊者,这首诗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
生:因为我们内心都有孤独感。生:我是这样看的,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生命的旅途中寻找自己的家,这首诗唤起我们内心深处1 的这种情感,引起我们的共鸣!
师:我们要为他鼓掌!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家园,一个精神的家园。“归”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名片。
一首孩子们幼儿园时就会背诵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郑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透过那看似浅白的文字,领悟到了诗中蕴含着的丰厚的文化元素。一节课下来,相信孩子们会顿悟:清水一般的诗句,却原来也是文化大餐!相信听课教师也会顿悟:诗意的解读必须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
文化的传承者!
心境·情境·意境
诗言志,诗歌是从诗人心底流出的泉水,诗人的心境决定泉水的流向:心境愉悦,泉水则流向鲜花芳草;心境郁闷,泉水则流向夕阳黄昏;心境安宁,泉水则流向空谷幽兰;心境孤独,泉水则流向荒山大漠„„心境的流向决定了诗歌的情境,境从心生,情从景生,情景相合,则成悠远的意境。
作为教师,古典诗歌教学时就要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方能拎清诗歌的情感脉略,走进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领悟诗歌或微妙悠远,或闲适恬淡,或华美壮丽,或清新自然,或雄伟壮阔,或沉郁悲凉,或萧瑟凄凉,或慷慨激昂的丰富多彩的意境。
几位教师执教过程中都关注到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作为诗人情感载体的丰富内涵,通过意象群的建构所组合成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把学生引领入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境界!
其中典型的是南京29中的徐溪老师,她以《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景物与乡愁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典型的问题,这就找到了诗歌教学的最佳角度:从意象出发,沿着意脉不断注入情感,最后把学生领入诗歌创造的最高艺术境界——意境。
同是以“乡愁”为主题,两首诗
所选取的意象截然不同,一组昏暗苍凉,一组开阔明朗,但两组意象群都诗意的表达出“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第一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这样总结:巧点羁旅处境、乐景衬托哀情、选景寄托乡愁、绘景渲染意境。对于第二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虽然没有做出概括性的总结,但在她的引领下学生基本明确了:青山绿水只不过是眼前暂时的美景,自己的目的地还在渺远的前方;虽然风平浪静水面开阔,但更衬一叶白帆的渺小孤寂;残夜朦胧中升起的太阳,旧年岁尾时来临新春,时间的流逝,冬春的更替,只会使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如果大雁有情,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吧,告诉我的家人,虽然我思乡心切,但一切还好!
这样的引导赏析,就是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种景物,原来都附着着作者的感情啊!对于七年级的孩子们来讲,虽然执教者没有说到“意象”“意境”这样的词语,但她却以一种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境,领悟了诗歌的情境,让孩子们走入一个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艺术佳境——意境。
柔情·激情·真情
五位执教者中三位男教师,两位女教师,根据词的内容,五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大体分为三种:秦燕、徐溪两位女教师婉柔,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
激昂,郑老师则是淡定儒雅。但婉柔也好,激昂也好,淡定儒雅也罢,五位教师无一不是用真情激发着学生的真情,用灵动激发着学生的灵动。
两位女教师课堂上的温声细语,不紧不慢的引领着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无论是钱塘江畔的早莺春燕、乱花浅草,还是北固山下的潮水风帆、江春海日,亦或是漫漫古道上的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在两位美丽的女教师引领下,孩子们都充满悟性的解读了景物里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亦或是生机萌发的早春带来的欣悦,亦或是天涯游子的思乡愁怨。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这样的顿悟:万水千山都是情!
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不约而同执教的都是辛弃疾的词,一个是《摸鱼儿》,一个是《破阵子》,在两位老师激情的演绎下,辛词内容的厚重,辛词风格的阳刚,辛词情感的复杂与豪放都得到很好地诠释。两位老师在关注词的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词人的情感变化。
周老师引领学生把握《摸鱼儿》的情感脉络:惜春不长、怨春不语、留春不住,任时光老去人亦会老去的哀怨,任春景由盛而衰王朝莫不如是的感慨不言自明;春在走,时在变,不变的是报国的情感,但小人当道,报国无门,一腔忧愤终化为勃然而张的诅咒“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但愤怒的诅咒终当不了现实的残酷,闲愁最苦,惟
有君知啊!至此,周老师的倾情演绎,学生们无不被辛弃疾的炽热爱国情怀感动!
孙旺老师比起年轻的周老师执教辛词更多了一份文化积淀的厚重,更多了一份知人论世的明朗,鉴于此,孙老师的情感引领更沁人心扉。孙老师的课堂更知性,更人文,整节课孙老师以方法引领学生译读,以方法引领学生品读,以方法引领学生评读。一节课下来,孙老师没有代替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在他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引领下,诗意的翻译词句,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朗读全词;妙语连珠的品味意象意境„„更可贵的是,孙老师以自己的激情激发着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感染下,词人辛弃疾无3 限深厚的爱国热情、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豪情、报国无门老之将至的悲情,一切的一切,在师生共同的激情演绎下是那样的真诚、真切、真实。孙老师的板书也别充满个性,一柄长“剑”占据半个黑板,霸气、豪气,也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剑本该直指长空,直指敌寇,但词人手中的剑啊,只是成了夜半梦回时刺向心中的长痛。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豪放词人辛弃疾啊,却原来是一位悲剧英雄!
马鞍山一程,见了、听了、想了,今后再做了,这就够了。
今天上了一节特别让我享受的课—《春》《济南的冬天》小结课,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远远出乎我的预料,他们太聪明,太有灵气,太有潜力。
导语:今天我们对《春》《济南的冬天》进行小结,这两篇文章是经典美文,语文教材几经改编但这两篇文章依然作为课内阅读教材保留,下面每组展开讨论,至少找出一条理由说说它们之所以长盛不衰的让人们喜爱的原因。
第五篇: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中国语文报协会课堂教学“古典诗歌内容教学”主题研讨会有感 有几年的时间不曾外出听课了,因为德育副校长的头衔仿佛把自己与教学隔开了。虽然从不曾离开自己心爱的课堂,教学也还得心应手,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但听听大师的点拨,看看名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教学的粗糙,自己教学的肤浅,自己教学的浮躁!两天下来,就古典诗歌教学有了一点思考!
文字·文学·文化
透过文字的层面,看到文学的灵动,积淀文化的精华。几位执教老师无一例外的都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建平学校郑朝晖老师执教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郑朝晖老师先是从字词入手品读诗味,聪明的孩子们纷纷找到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日暮苍山远”中的“远”字——不仅是一种空间距离,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天寒白屋贫”中的“贫”字——诗人在慢慢风雪中前行,看到山中的人家很少,突然看到“柴门”,听到狗叫,感到非常惊喜,这是一个过渡,从前面的悲凉过渡到后面的惊喜。除此而外,在教师剥茧抽丝一般的引导下,学生们还品味了“白”字渲染的旷远意境、“暮”字所隐含的苍凉意味,“黄昏”这个意像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品到
了“风雪夜归人”的“归”字:
生:“归”字用得好,有惊喜感,归属感。
师:“归”字对我们中国人有特别的意义。
„„
师:刘长卿有没有真正“归”呢?他还投宿在别人家里,这首诗中还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生:还有漂泊的无奈,“归”只是暂时的,明天他还要继续漂泊!
师:我们不是漂泊者,这首诗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
生:因为我们内心都有孤独感。生:我是这样看的,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生命的旅途中寻找自己的家,这首诗唤起我们内心深处1 的这种情感,引起我们的共鸣!
师:我们要为他鼓掌!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家园,一个精神的家园。“归”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名片。
一首孩子们幼儿园时就会背诵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郑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透过那看似浅白的文字,领悟到了诗中蕴含着的丰厚的文化元素。一节课下来,相信孩子们会顿悟:清水一般的诗句,却原来也是文化大餐!相信听课教师也会顿悟:诗意的解读必须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心境·情境·意境
诗言志,诗歌是从诗人心底流出的泉水,诗人的心境决定泉水的流向:心境愉悦,泉水则流向鲜花芳草;心境郁闷,泉水则流向夕阳黄昏;心境安宁,泉水则流向空谷幽兰;心境孤独,泉水则流向荒山大漠„„心境的流向决定了诗歌的情境,境从心生,情从景生,情景相合,则成悠远的意境。
作为教师,古典诗歌教学时就要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方能拎清诗歌的情感脉略,走进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领悟诗歌或微妙悠远,或闲适恬淡,或华美壮丽,或清新自然,或2 雄伟壮阔,或沉郁悲凉,或萧瑟凄凉,或慷慨激昂的丰富多彩的意境。
几位教师执教过程中都关注到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作为诗人情感载体的丰富内涵,通过意象群的建构所组合成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把学生引领入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境界!
其中典型的是南京29中的徐溪老师,她以《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景物与乡愁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典型的问题,这就找到了诗歌教学的最佳角度:从意象出发,沿着意脉不断注入情感,最后把学生领入诗歌创造的最高艺术境界——意境。
同是以“乡愁”为主题,两首诗
所选取的意象截然不同,一组昏暗苍凉,一组开阔明朗,但两组意象群都诗意的表达出“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第一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这样总结:巧点羁旅处境、乐景衬托哀情、选景寄托乡愁、绘景渲染意境。对于第二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虽然没有做出概括性的总结,但在她的引领下学生基本明确了:青山绿水只不过是眼前暂时的美景,自己的目的地还在渺远的前方;虽然风平浪静水面开阔,但更衬一叶白帆的渺小孤寂;残夜朦胧中升起的太阳,旧年岁尾时来临新春,时间的流逝,冬春的更替,只会使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如果大雁有情,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吧,告诉我的家人,虽然我思乡心切,但一切还好!
这样的引导赏析,就是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种景物,原来都附着着作者的感情啊!对于七年级的孩子们来讲,虽然执教者没有说到“意象”“意境”这样的词语,但她却以一种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境,领悟了诗歌的情境,让孩子们走入一个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艺术佳境——意境。
柔情·激情·真情
五位执教者中三位男教师,两位女教师,根据词的内容,五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大体分为三种:秦燕、徐溪两位女教师婉柔,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激昂,郑老师则是淡定儒雅。但婉柔也好,激昂也好,淡定儒雅也罢,五位教师无一不是用真情激发着学生的真情,用灵动激发着学生的灵动。
两位女教师课堂上的温声细语,不紧不慢的引领着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无论是钱塘江畔的早莺春燕、乱花浅草,还是北固山下的潮水风帆、江春海日,亦或是漫漫古道上的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在两位美丽的女教师引领下,孩子们都充满悟性的解读了景物里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亦或是生机萌发的早春带来的欣悦,亦或是天涯游子的思乡愁怨。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这样的顿悟:万水千山都是情!
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不约而同执教的都是辛弃疾的词,一个是《摸鱼儿》,一个是《破阵子》,在两位老师激情的演绎下,辛词内容的厚重,辛词风格的阳刚,辛词情感的复杂与豪放都得到很好地诠释。两位老师在关注词的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词人的情感变化。
周老师引领学生把握《摸鱼儿》的情感脉络:惜春不长、怨春不语、留春不住,任时光老去人亦会老去的哀怨,任春景由盛而衰王朝莫不如是的感慨不言自明;春在走,时在变,不变的是报国的情感,但小人当道,报国无门,一腔忧愤终化为勃然而张的诅咒“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但愤怒的诅咒终当不了现实的残酷,闲愁最苦,惟
有君知啊!至此,周老师的倾情演绎,学生们无不被辛弃疾的炽热爱国情怀感动!
孙旺老师比起年轻的周老师执教辛词更多了一份文化积淀的厚重,更多了一份知人论世的明朗,鉴于此,孙老师的情感引领更沁人心扉。孙老师的课堂更知性,更人文,整节课孙老师以方法引领学生译读,以方法引领学生品读,以方法引领学生评读。一节课下来,孙老师没有代替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在他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引领下,诗意的翻译词句,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朗读全词;妙语连珠的品味意象意境„„更可贵的是,孙老师以自己的激情激发着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感染下,词人辛弃疾无3 限深厚的爱国热情、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豪情、报国无门老之将至的悲情,一切的一切,在师生共同的激情演绎下是那样的真诚、真切、真实。孙老师的板书也别充满个性,一柄长“剑”占据半个黑板,霸气、豪气,也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剑本该直指长空,直指敌寇,但词人手中的剑啊,只是成了夜半梦回时刺向心中的长痛。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豪放词人辛弃疾啊,却原来是一位悲剧英雄!
马鞍山一程,见了、听了、想了,今后再做了,这就够了。
今天上了一节特别让我享受的课—《春》《济南的冬天》小结课,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远远出乎我的预料,他们太聪明,太有灵气,太有潜力。
导语:今天我们对《春》《济南的冬天》进行小结,这两篇文章是经典美文,语文教材几经改编但这两篇文章依然作为课内阅读教材保留,下面每组展开讨论,至少找出一条理由说说它们之所以长盛不衰的让人们喜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