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小学古典诗歌教学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01:2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对小学古典诗歌教学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对小学古典诗歌教学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对小学古典诗歌教学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关于对小学古典诗歌教学调查报告

姓 名:邢志华

专 业:汉语言文学(本)年 级:2008秋 学 号:20081650170998 指导教师:梁秀玲

关于对小学古典诗歌教学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 古典诗歌文字简约、蕴涵丰富,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传统的诗歌教学存在不少误区。本文对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难点和教师针对学生在诗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做一个调查,并听了一节古典诗歌的教学课。总结出: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知人论世、把握主旨;融情于读,把握感情;激发想象,把握意境;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为核心、以合作为平台,切实地去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学生学习的难点 诗歌的特点 调查课采取的策略

一、调查概况:

调查时间:2011年3月20日--2011年4月 10日 调查方式:访谈交流、收集资料 调查对象:鄯善县库尔干学校教师 调 查 人:邢志华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使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以学生为主体,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知人论世、把握主旨;融情于读,把握感情;激发想象,把握意境,切实地去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诗歌的特点给诗歌教学和学生学习诗歌带来的难点和优势: 难点: 一是诗歌的意象、意境,学生难以形成完整鲜明的形象。诗歌的意象是什么?当代诗论家李元洛解释道:“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的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和境界。”这就是说,意象就是景情的融合。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具有客观性特征和对外部世界再现的描述性,具有用拟物、比兴等手法将抽象的、不可见的情感具象化,折射出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深刻认识和强烈感受的拟情性,还具有说出的大大超过其没说的意指性,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意蕴。学生对诗歌所创设的意境缺乏直接体验,也缺乏感性认识,尤其是难以在脑海里形成诗人在诗歌中所创设的特境,以及要表达思想感情深层的蕴意。这些理解、体验不到位,就很难真正读懂诗歌,更难进行审美教育了。

二是诗歌语言凝炼、含蓄、隽永而富韵律,学生难以理解、领会字词表里的指意,加上语言的跳跃性大,还往往涉及文言词汇、语法或典故,如果学生没有弄懂,就难以准确理解,甚至有时如堕五里雾中。

三是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语言、生活认知以及情感上的隔膜,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也就难以引起共鸣而产生情感的冲击力。

优势:但是,诗歌那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具有丰富的想象、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这些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的特点,也对儿童的言语发展有着积极的潜在作用。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怎样去因材施教,有效地去发展儿童年的言语,想象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激发他们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呢?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不能“满堂灌”,沉溺于支离零散的解析中,只告诉学生分析的结果却不重视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老师应该精选一定的诗词文章,通过启发引导,而不是越俎代疱,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甚至是参与者。最为重要的是,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要突出,切实地去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学设计要体现科学性、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对策与分析

我在南宁市秀田小学听了丘捷老师上的一堂课——《赠汪伦》,丘老师针对该班同学学习鉴赏诗歌时的难点,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精心备课,认真上课,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了科学性、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性与针对性

(1)知人论世、把握主旨

孟子最早提出了:“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夫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所谓“知人论世”,不仅是指要了解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作家写作该作品的意图,而且要了解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背景、作者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诗人的身世境遇决定着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一首诗,必须和诗人的经历遭遇结合起来。现在的社会与古代诗人生活的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迁,生活经历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不同,况且学生的阅历短浅,与古代诗人丰富的社会经验有着极大的距离,所以,古典诗歌的教学首先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课伊始,丘老师就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的哪些诗吗?我们来做个古诗接龙游戏,老师读上句,你们接下句。”在老师和同学合作完成游戏后,教师又说:“你们有谁知道有关李白的事情呢?”在同学们复述有关李白的知识后,教师又补充介绍李白与汪伦的事情,有声有色地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的导入让同学们初步认识了李白作此诗时的状态。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在几次通读全诗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补充穿插介绍李白与汪伦的故事,同时让学生思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就会联系作者与汪伦的故事,自可明白: 李白与汪伦情深这一点。这样的教学流程最后就会水到渠成,学生就可以对诗歌有全面的理解,进而掌握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感情。

(2)融情于读,把握感情

读是学生文本性的最直接的方式。我国古典诗歌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音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诵读既能表现古典诗歌铿锵的音调、和谐的节奏,让悦耳的声音回响在耳边;又能展现古典诗歌动人的场面、深邃的意境,让精彩的画面浮现在眼前;还能表露多变的情愫、鲜明的爱憎,让奔腾的激情流淌在胸间。

丘老师上课的时候,多次让学生诵读诗歌,就是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意境美,音乐美,把握诗歌的情感。首先,在介绍了诗歌写作背景后,丘老师借用多媒体展示幻灯片,以李白和汪伦在潭边辞别为背景图案,以《赠汪伦》整首诗为背景文字,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让全班同学看着大屏幕朗读一遍。同学们朗读的声音很洪亮,但是没有读出重音和节奏感。

从这里我们发现,虽然古诗语句整齐,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即使这样,如果机械地没有节奏地去诵读,也是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的。所以,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丘教师就指导学生把握诗句的节奏,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引导学生把节奏划分好,把握重音,又让学生按节奏诵读一遍,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受到古代诗歌音乐美熏陶的同时,把握诗中传递的信息,初步感知形象,整体把握诗歌内容。这一回同学们读出了节奏感,但是感情不够强烈。

丘老师并不放松。经过几遍读诗,下来的教学环节,他就和同学们一起理清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含义,让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同学们去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寄托的作者怎样的感情。总结出,诗歌的首联用惊喜的口吻读;颈联和尾联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读出款款深情,体现诗人与汪伦的情深。同学们明白后,老师再次让全班齐读全诗,同学们读出了节奏也读出了感情。多次诵读后,丘老师播放课文录音给同学们听,让同学们打开听觉、视觉和想象,感受诗的图画美、意境美。这无形中又加强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到最后学生对整首诗歌可以熟读成诵了。

在这里,丘老师让学生诵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诵读和聆听中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真实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同学们加深了对诗歌的感悟,把握好诗歌的感情。而且老师利用了古典诗歌大都情景交融的特点,用多媒体创设教学环境,放映了相宜的景物图画,配以美妙的音乐,无疑是重视了古诗词的意境,让学生在现代教学媒体营造的诗情画意中驰骋想象,沉浸在浓郁的感情里,在一种“放松性警觉”状态下,受到美的的陶冶。

(3)激发想象,把握意境

诗的特点是通过形象的艺术概括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情感形象。所以,情和物高度的融合才是诗的意境所在。好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只有景情交融,才能创造出“境、意”渗透的艺术境界。王夫之说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正因如此,语文教学就要通过诗人捕捉的流动多变的形象画面,“披文入情,沿波讨源。”领略诗人美的情感,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赠汪伦》这首诗,诗人以饱满的热情,勾勒了一幅深情款款的送别图。因此,丘老师在引导学生诵读和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设置了一个课堂表演环节,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看着送行画面通过想象表演说一说辞行时的话语,最大程度地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维持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眼,口,耳并用,真正实现多种器官一起活动促进智力发展,通过想象和表演,学生更深切的感觉到李白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和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高尔基说过:“只有作家描写的一切历历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能够从个人的经验、个人的积累印象和知识出发,想象出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人物和性格,而且对这些有所补充的时候,作家的作品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打动读者的心。”孩子们富于浪漫的想象和联想,而浪漫想象这种延伸的思维方式,往往可以极大地拓展诗歌的意境,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语句。

因此,丘老师就运用语言手段,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复苏他们头脑中的经验、信息,引导学生沿着诗歌感情发展的线索去想象和联想。这一教学手段的使用,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切实解决了学生读诗难的问题,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灵活性与开放性

以探究实践为核心、以合作为平台。

学生学习诗歌其最终目的不止是为了增大记忆量,而是要达到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写作手法借鉴、思想感情熏陶、社会认识水平提高等多重功效。

丘老师的这堂课体现了师生互动,双促双发和民主、开放、和谐、发展的课堂理念。既没有“满堂灌”,也没有“满堂问”,学生也没有被动接受学习,而是主动学习,互助合作,独立思考,课堂上精彩的场面不断呈现。

同时,这一过程也体现出了合作精神,强调了整体意识。语文课堂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以合作为平台,因为个人的力量的十分有限的。这种合作,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合作、学生与老师的合作、学生和媒体的合作。学生只有合作,才能实现不断进步,教师要让同学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所以在这堂课中,班里同学通过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

三、思考与小结

总之,我领悟到了古诗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一个真谛: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是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体现科学性、灵活性、开放性和针对性,了解和针对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点和难点,竭力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并一以贯之地引导学生阅读、质疑、探究。在诗歌教学中通过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须的作家介绍、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注重个性化解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去开拓诗歌的意境,理解关键词句,在教学中不必一味地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惟其如此,学生的语文能力才得以真正的培养,语文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总之,诗歌教学可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我只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法国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诱导出来。诗歌作为教育的内容之一,也应该体现这一点,即让学生学会运用方法,通过与诗人的对话,去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与感悟,从而内化为创造性思维,发展成自身的创造能力。

第二篇: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中国语文报协会课堂教学“古典诗

歌内容教学”主题研讨会有感 有几年的时间不曾外出听课了,因为德育副校长的头衔仿佛把自己与教学隔开了。虽然从不曾离开自己心爱的课堂,教学也还得心应手,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但听听大师的点拨,看看名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教学的粗糙,自己教学的肤浅,自己教学的浮躁!两天下来,就古典诗歌教学有了一点思考!

文字·文学·文化

透过文字的层面,看到文学的灵动,积淀文化的精华。几位执教老师无一例外的都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建平学校郑朝晖老师执教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郑朝晖老师先是从字词入手品读诗味,聪明的孩子们纷纷找到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日暮苍山远”中的“远”字——不仅是一种空间距离,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天寒白屋贫”中的“贫”字——诗人在慢慢风雪中前行,看到山中的人家很少,突然看到“柴门”,听到狗叫,感到非常惊喜,这是一个过渡,从前面的悲凉过渡到后面的惊喜。除此而外,在教师剥茧抽丝一般的引导下,学生们还品味了“白”字渲染的旷远意境、“暮”字所隐含的苍凉意味,“黄昏”这个意像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品到

了“风雪夜归人”的“归”字:

生:“归”字用得好,有惊喜感,归属感。

师:“归”字对我们中国人有特别的意义。

„„

师:刘长卿有没有真正“归”呢?他还投宿在别人家里,这首诗中还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生:还有漂泊的无奈,“归”只是暂时的,明天他还要继续漂泊!

师:我们不是漂泊者,这首诗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

生:因为我们内心都有孤独感。生:我是这样看的,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生命的旅途中寻找自己的家,这首诗唤起我们内心深处1 的这种情感,引起我们的共鸣!

师:我们要为他鼓掌!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家园,一个精神的家园。“归”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名片。

一首孩子们幼儿园时就会背诵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郑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透过那看似浅白的文字,领悟到了诗中蕴含着的丰厚的文化元素。一节课下来,相信孩子们会顿悟:清水一般的诗句,却原来也是文化大餐!相信听课教师也会顿悟:诗意的解读必须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

文化的传承者!

心境·情境·意境

诗言志,诗歌是从诗人心底流出的泉水,诗人的心境决定泉水的流向:心境愉悦,泉水则流向鲜花芳草;心境郁闷,泉水则流向夕阳黄昏;心境安宁,泉水则流向空谷幽兰;心境孤独,泉水则流向荒山大漠„„心境的流向决定了诗歌的情境,境从心生,情从景生,情景相合,则成悠远的意境。

作为教师,古典诗歌教学时就要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方能拎清诗歌的情感脉略,走进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领悟诗歌或微妙悠远,或闲适恬淡,或华美壮丽,或清新自然,或雄伟壮阔,或沉郁悲凉,或萧瑟凄凉,或慷慨激昂的丰富多彩的意境。

几位教师执教过程中都关注到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作为诗人情感载体的丰富内涵,通过意象群的建构所组合成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把学生引领入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境界!

其中典型的是南京29中的徐溪老师,她以《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景物与乡愁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典型的问题,这就找到了诗歌教学的最佳角度:从意象出发,沿着意脉不断注入情感,最后把学生领入诗歌创造的最高艺术境界——意境。

同是以“乡愁”为主题,两首诗

所选取的意象截然不同,一组昏暗苍凉,一组开阔明朗,但两组意象群都诗意的表达出“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第一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这样总结:巧点羁旅处境、乐景衬托哀情、选景寄托乡愁、绘景渲染意境。对于第二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虽然没有做出概括性的总结,但在她的引领下学生基本明确了:青山绿水只不过是眼前暂时的美景,自己的目的地还在渺远的前方;虽然风平浪静水面开阔,但更衬一叶白帆的渺小孤寂;残夜朦胧中升起的太阳,旧年岁尾时来临新春,时间的流逝,冬春的更替,只会使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如果大雁有情,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吧,告诉我的家人,虽然我思乡心切,但一切还好!

这样的引导赏析,就是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种景物,原来都附着着作者的感情啊!对于七年级的孩子们来讲,虽然执教者没有说到“意象”“意境”这样的词语,但她却以一种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境,领悟了诗歌的情境,让孩子们走入一个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艺术佳境——意境。

柔情·激情·真情

五位执教者中三位男教师,两位女教师,根据词的内容,五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大体分为三种:秦燕、徐溪两位女教师婉柔,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

激昂,郑老师则是淡定儒雅。但婉柔也好,激昂也好,淡定儒雅也罢,五位教师无一不是用真情激发着学生的真情,用灵动激发着学生的灵动。

两位女教师课堂上的温声细语,不紧不慢的引领着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无论是钱塘江畔的早莺春燕、乱花浅草,还是北固山下的潮水风帆、江春海日,亦或是漫漫古道上的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在两位美丽的女教师引领下,孩子们都充满悟性的解读了景物里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亦或是生机萌发的早春带来的欣悦,亦或是天涯游子的思乡愁怨。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这样的顿悟:万水千山都是情!

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不约而同执教的都是辛弃疾的词,一个是《摸鱼儿》,一个是《破阵子》,在两位老师激情的演绎下,辛词内容的厚重,辛词风格的阳刚,辛词情感的复杂与豪放都得到很好地诠释。两位老师在关注词的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词人的情感变化。

周老师引领学生把握《摸鱼儿》的情感脉络:惜春不长、怨春不语、留春不住,任时光老去人亦会老去的哀怨,任春景由盛而衰王朝莫不如是的感慨不言自明;春在走,时在变,不变的是报国的情感,但小人当道,报国无门,一腔忧愤终化为勃然而张的诅咒“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但愤怒的诅咒终当不了现实的残酷,闲愁最苦,惟

有君知啊!至此,周老师的倾情演绎,学生们无不被辛弃疾的炽热爱国情怀感动!

孙旺老师比起年轻的周老师执教辛词更多了一份文化积淀的厚重,更多了一份知人论世的明朗,鉴于此,孙老师的情感引领更沁人心扉。孙老师的课堂更知性,更人文,整节课孙老师以方法引领学生译读,以方法引领学生品读,以方法引领学生评读。一节课下来,孙老师没有代替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在他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引领下,诗意的翻译词句,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朗读全词;妙语连珠的品味意象意境„„更可贵的是,孙老师以自己的激情激发着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感染下,词人辛弃疾无3 限深厚的爱国热情、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豪情、报国无门老之将至的悲情,一切的一切,在师生共同的激情演绎下是那样的真诚、真切、真实。孙老师的板书也别充满个性,一柄长“剑”占据半个黑板,霸气、豪气,也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剑本该直指长空,直指敌寇,但词人手中的剑啊,只是成了夜半梦回时刺向心中的长痛。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豪放词人辛弃疾啊,却原来是一位悲剧英雄!

马鞍山一程,见了、听了、想了,今后再做了,这就够了。

今天上了一节特别让我享受的课—《春》《济南的冬天》小结课,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远远出乎我的预料,他们太聪明,太有灵气,太有潜力。

导语:今天我们对《春》《济南的冬天》进行小结,这两篇文章是经典美文,语文教材几经改编但这两篇文章依然作为课内阅读教材保留,下面每组展开讨论,至少找出一条理由说说它们之所以长盛不衰的让人们喜爱的原因。

第三篇: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中国语文报协会课堂教学“古典诗歌内容教学”主题研讨会有感 有几年的时间不曾外出听课了,因为德育副校长的头衔仿佛把自己与教学隔开了。虽然从不曾离开自己心爱的课堂,教学也还得心应手,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但听听大师的点拨,看看名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教学的粗糙,自己教学的肤浅,自己教学的浮躁!两天下来,就古典诗歌教学有了一点思考!

文字·文学·文化

透过文字的层面,看到文学的灵动,积淀文化的精华。几位执教老师无一例外的都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建平学校郑朝晖老师执教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郑朝晖老师先是从字词入手品读诗味,聪明的孩子们纷纷找到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日暮苍山远”中的“远”字——不仅是一种空间距离,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天寒白屋贫”中的“贫”字——诗人在慢慢风雪中前行,看到山中的人家很少,突然看到“柴门”,听到狗叫,感到非常惊喜,这是一个过渡,从前面的悲凉过渡到后面的惊喜。除此而外,在教师剥茧抽丝一般的引导下,学生们还品味了“白”字渲染的旷远意境、“暮”字所隐含的苍凉意味,“黄昏”这个意像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品到

了“风雪夜归人”的“归”字:

生:“归”字用得好,有惊喜感,归属感。

师:“归”字对我们中国人有特别的意义。

„„

师:刘长卿有没有真正“归”呢?他还投宿在别人家里,这首诗中还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生:还有漂泊的无奈,“归”只是暂时的,明天他还要继续漂泊!

师:我们不是漂泊者,这首诗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

生:因为我们内心都有孤独感。生:我是这样看的,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生命的旅途中寻找自己的家,这首诗唤起我们内心深处1 的这种情感,引起我们的共鸣!

师:我们要为他鼓掌!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家园,一个精神的家园。“归”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名片。

一首孩子们幼儿园时就会背诵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郑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透过那看似浅白的文字,领悟到了诗中蕴含着的丰厚的文化元素。一节课下来,相信孩子们会顿悟:清水一般的诗句,却原来也是文化大餐!相信听课教师也会顿悟:诗意的解读必须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心境·情境·意境

诗言志,诗歌是从诗人心底流出的泉水,诗人的心境决定泉水的流向:心境愉悦,泉水则流向鲜花芳草;心境郁闷,泉水则流向夕阳黄昏;心境安宁,泉水则流向空谷幽兰;心境孤独,泉水则流向荒山大漠„„心境的流向决定了诗歌的情境,境从心生,情从景生,情景相合,则成悠远的意境。

作为教师,古典诗歌教学时就要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方能拎清诗歌的情感脉略,走进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领悟诗歌或微妙悠远,或闲适恬淡,或华美壮丽,或清新自然,或2 雄伟壮阔,或沉郁悲凉,或萧瑟凄凉,或慷慨激昂的丰富多彩的意境。

几位教师执教过程中都关注到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作为诗人情感载体的丰富内涵,通过意象群的建构所组合成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把学生引领入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境界!

其中典型的是南京29中的徐溪老师,她以《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景物与乡愁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典型的问题,这就找到了诗歌教学的最佳角度:从意象出发,沿着意脉不断注入情感,最后把学生领入诗歌创造的最高艺术境界——意境。

同是以“乡愁”为主题,两首诗

所选取的意象截然不同,一组昏暗苍凉,一组开阔明朗,但两组意象群都诗意的表达出“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第一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这样总结:巧点羁旅处境、乐景衬托哀情、选景寄托乡愁、绘景渲染意境。对于第二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虽然没有做出概括性的总结,但在她的引领下学生基本明确了:青山绿水只不过是眼前暂时的美景,自己的目的地还在渺远的前方;虽然风平浪静水面开阔,但更衬一叶白帆的渺小孤寂;残夜朦胧中升起的太阳,旧年岁尾时来临新春,时间的流逝,冬春的更替,只会使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如果大雁有情,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吧,告诉我的家人,虽然我思乡心切,但一切还好!

这样的引导赏析,就是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种景物,原来都附着着作者的感情啊!对于七年级的孩子们来讲,虽然执教者没有说到“意象”“意境”这样的词语,但她却以一种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境,领悟了诗歌的情境,让孩子们走入一个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艺术佳境——意境。

柔情·激情·真情

五位执教者中三位男教师,两位女教师,根据词的内容,五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大体分为三种:秦燕、徐溪两位女教师婉柔,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激昂,郑老师则是淡定儒雅。但婉柔也好,激昂也好,淡定儒雅也罢,五位教师无一不是用真情激发着学生的真情,用灵动激发着学生的灵动。

两位女教师课堂上的温声细语,不紧不慢的引领着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无论是钱塘江畔的早莺春燕、乱花浅草,还是北固山下的潮水风帆、江春海日,亦或是漫漫古道上的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在两位美丽的女教师引领下,孩子们都充满悟性的解读了景物里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亦或是生机萌发的早春带来的欣悦,亦或是天涯游子的思乡愁怨。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这样的顿悟:万水千山都是情!

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不约而同执教的都是辛弃疾的词,一个是《摸鱼儿》,一个是《破阵子》,在两位老师激情的演绎下,辛词内容的厚重,辛词风格的阳刚,辛词情感的复杂与豪放都得到很好地诠释。两位老师在关注词的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词人的情感变化。

周老师引领学生把握《摸鱼儿》的情感脉络:惜春不长、怨春不语、留春不住,任时光老去人亦会老去的哀怨,任春景由盛而衰王朝莫不如是的感慨不言自明;春在走,时在变,不变的是报国的情感,但小人当道,报国无门,一腔忧愤终化为勃然而张的诅咒“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但愤怒的诅咒终当不了现实的残酷,闲愁最苦,惟

有君知啊!至此,周老师的倾情演绎,学生们无不被辛弃疾的炽热爱国情怀感动!

孙旺老师比起年轻的周老师执教辛词更多了一份文化积淀的厚重,更多了一份知人论世的明朗,鉴于此,孙老师的情感引领更沁人心扉。孙老师的课堂更知性,更人文,整节课孙老师以方法引领学生译读,以方法引领学生品读,以方法引领学生评读。一节课下来,孙老师没有代替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在他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引领下,诗意的翻译词句,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朗读全词;妙语连珠的品味意象意境„„更可贵的是,孙老师以自己的激情激发着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感染下,词人辛弃疾无3 限深厚的爱国热情、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豪情、报国无门老之将至的悲情,一切的一切,在师生共同的激情演绎下是那样的真诚、真切、真实。孙老师的板书也别充满个性,一柄长“剑”占据半个黑板,霸气、豪气,也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剑本该直指长空,直指敌寇,但词人手中的剑啊,只是成了夜半梦回时刺向心中的长痛。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豪放词人辛弃疾啊,却原来是一位悲剧英雄!

马鞍山一程,见了、听了、想了,今后再做了,这就够了。

今天上了一节特别让我享受的课—《春》《济南的冬天》小结课,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远远出乎我的预料,他们太聪明,太有灵气,太有潜力。

导语:今天我们对《春》《济南的冬天》进行小结,这两篇文章是经典美文,语文教材几经改编但这两篇文章依然作为课内阅读教材保留,下面每组展开讨论,至少找出一条理由说说它们之所以长盛不衰的让人们喜爱的原因。

第四篇:古典诗歌中的对写法

“对写法”是我国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中学诗歌鉴赏中常常碰到。所谓“对写”,是指抒情主人公有意撇开自己,从对方着笔,虚写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形象真挚的表达自己的思念怀想,将深沉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真切动人,使诗歌意境更显深邃。运用此法,可以收到一石二鸟之效,得一击两鸣之功,能极大的增强抒情力度,丰富诗歌意境。

如唐代诗人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就在于运用了对写法。诗人搬家之际,湖上亭的一草一木如此深情,柳条藤蔓牵住衣襟,黄莺更是不舍以至啼鸣。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和物抒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深深依恋,诗趣盎然。

再如高适的《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有着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袭人。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惯常写法诗人应要倾吐此刻的悲凉心绪了,可是,诗人却又撇开自己,从对面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其实,这也正是“我”“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

可见,对写法可使诗作含蓄蕴藉,别具韵味,耐人咀嚼,这就有必要对“对写法”的特点加以探讨。

一.巧用衬托,虚实相生

古诗中有不少诗句是将设想之境与当前之境进行对比或衬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而这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比直接写自己来得委婉、曲折,但感情却达到了双向交流的结果。具体的意象,典型的细节,虚实的意境与衬托的手法结合在一起,使诗歌感情显得更加深沉,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

如唐代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首两句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了将士忠勇敢战的献身精神,尾二句笔锋一转,不再写将士,也不写自己感慨,而匠心独运的写闺中妻子仍然梦着已成白骨的丈夫。人已成骨,作者却想象家中的妻子那热切美好的希望。一实一虚,国情家情互为衬托,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二,意境深远,主体隐晦

“对写法”诗歌中经常出现月色如霜、夕阳西下、清猿哀鸣、闺房深深、寒风幽幽、愁梦长长的意象,组合形成悲凉哀怨、感人至深的意境。这意境更多的是诗人想象当中客体所处的情境,这就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想象余地,使诗歌韵味无穷,深婉动人。如杜甫《月夜》:“今夜鄢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身,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含蓄。由于诗歌既写到妻子望月之痴情,又写到小儿女尚未懂事,不解母亲望月情由,从而使得抒情主体飘游不定。其实,抓住“郎州”、“遥”、“长安”、“双照”等词即可明断,妻子只是抒情主体的诗人抒情的凭借。

三.语言质朴,主题鲜明

“对写法”诗歌言词口语化,往往以生活画面入诗,生活气息浓郁。诗歌语言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却于平淡之处蕴含浓郁的诗情,表现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强烈眷恋。质朴自然的诗句,饱含诗人的一片深情,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等诗句也无不体现出上述特点。

这些诗句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史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却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羁旅远方的心灵飞归故乡之急,思念亲人之切,诗人自作多情之态、思情成痴之状跃然纸上,引起无数读者的心灵共鸣,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五篇: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议

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议

塘尾万里学校 余泽薇

【摘要】古典诗歌鉴赏对学生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教学中存在着重背诵重默写轻品味、依赖教参而少个性解读、缺少诗意缺少激情、吟唱偏失、反馈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有必要加大鉴赏教学的重视力度,开发多种形式深入解读,唤醒学生学习热情,优化作业反馈形式。

【关键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方法

一、古典诗歌鉴赏教学重要性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诗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深远的中华文化载体和代表。30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古典诗歌仍能振奋我们的精神,陶冶我们的情感。古典诗歌的教学关系到文化的传承,个性的塑造。

古典诗歌的教学除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对学生的思想具有启迪作用。“它能纯洁、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具备基本文化人格中对人类整体关爱的那种悲悯、慈善的情怀”,“古典诗词古朴的意境,能使学生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古典诗词独有的音韵美、画面美,能带给学生美的滋养和熏陶”。[①]对初中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

(一)重背诵重默写轻品味

古典诗歌教学重背诵重默写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一则,在初中现行的学习考察中,古诗文默写占了较大的分值比例,并且有错一字整句不给分的评价标准。这种制度对于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意识、严谨的意识,都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须的。学生流行一句话:“靠靠靠,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学生重背诵中默写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二则,教师把“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条古训作为借口,剩下了引导学生进行品味的“麻烦”。在浏览论坛时,看到一教师自言其看法很传统:“古代诗歌需要的就是背诵!没有积累,什么都没有,至于理解和领悟,以后再说。”教师的这种重背诵积累轻理解领悟的意识也是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成为薄弱环节的原因之一。但强记强背的结果就是导致许多中小学生虽然会背诗歌,但已经失去了诗歌的韵味了。在诗词教学中遵循“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古训,在教学中一味让学生诵读,而忽视对诗歌的理解。诗词教学加强背诵是毋容置疑的,但仅仅让学生背过就万事大吉,这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对诗词的内容和形式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品味关键句子、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甚至可以以板书的形式形成“导学图”,理清层次,交代写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二)依赖教参而少深入解读

《中国教育报》曾披露:“目前语文教师的读书状况堪忧。许多教师只是在看一本参考书。一本参考书外加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仿佛有了永远的看家本领。”[②]照本宣科成了教师自我减负的“常规”途径。“当前诗歌教学过多的依赖教参之类的东西。对于诗歌,不外乎是作者生平介绍—写作背景—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这样的流水线操作。所谓教学策略只不过是变着法子贩卖教参。”[③]又有“最常见的模式是:引题—破题—简介作者—自读或范读—诗句解析—背诵—巩固练习”,诗歌教学一旦形成了某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那将等同于一滩死水。

而与深入的个性化解读相对立的就是,“背离科学化的过度多元解读”而矫枉过正。如果一味追求“个性化”解读而忽略诗歌的本真,那无异于哗众取宠。多元解读也应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既要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又要承认教学用书等权威阐释的历史合理性。

(三)缺少诗意缺少激情

如果一个教师上课时能激情投入,往往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并迅速呈现出一种兴奋的入境心理状态。语文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才能煽起学生的激情,唤醒他们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诗歌。在所听过的古典诗歌教学课中,至今有一节课让我记忆犹新,那位老师的魅力就是在我听了那节课之后,若干年直至现在,我的脑海里总会时不时浮现出一个豪情万丈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他的激情和语言感染了我。

(四)吟唱教学传统日益消亡

《诗大序》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汉人对诗歌源起的见解,诗歌是由情而发,于是带有音乐和舞蹈的符号,最初人们就是把它拿来吟唱的。诗歌之不吟唱者历来也久,但如果能把吟唱引进课堂中,无疑又为诗歌解读增添了一种乐趣。“如台湾师大教授潘丽珠的昆腔演唱古诗词别具特色,台湾师大王更生教授的古诗词吟唱录音,对我们的诗歌教学也很有帮助”。[④]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如能偶尔伴以吟唱,不仅可以呈现古诗词的文采之美,而且可以展现古诗词声情并茂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五)反馈内容和形式单一

对于诗歌的反馈作业,一般不外乎抄抄背背练练,内容和形式都较单一。这也容易师诗歌教学僵化,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作业的布置上也是有文章可做的,如有的教师把绘画或表演作为诗歌作业,有的把诗歌朗诵录音作为作业,有的把诗词的演唱当作作业„„成长期的青少年都较喜欢新奇的东西,这种不拘一格的古典诗歌作业就较贴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三、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思考

(一)加大对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视力度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指引着我们的行动方向。虽然我们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但在现有考核形式未有大的更改的情况下,考察内容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教学的方向标。如上面提到的,默写分值大,于是教师、学生都重背诵重默写而轻品味。从这点来说,要加大教师、学生对诗歌鉴赏的重视力度,相应的可以以加强中考古典诗歌鉴赏考查力度作为一种补充途径,或以引用或化用古典诗歌作为作文加分的重要依据。

(二)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深入解读

1、积淀文化,提高素养。“功夫在诗外”,这是陆游对诗歌创作的精辟见解,也是对诗歌鉴赏的最高要求。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如若不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难免会贻笑大方。掌握鉴赏有关的知识:首先,让学生了解格律,分清类别,积累古典诗歌常见的文学掌故。例如:“杨柳”在古代有离别之意。其次,掌握古典诗歌鉴赏一般方法:一读二找三析。读指读课文,标题;找即找诗眼,或是诗中最能表现出作者情感的词;析指分析诗歌的意象。再次,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一般方向,如作品语言、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作品形象,作品内容及主题思想等。

2、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所谓诗歌的比较阅读,即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认识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比较阅读,可以是诗歌与其他艺术样式间的比较阅读。在教授画面感比较强的诗歌时,可以让学生把诗歌与美术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特质与内蕴。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绘画的形式展示作品内容。可以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间的比较阅读。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级形式,是对美的一种极致追求,教授诗歌,可以把它和其他的文学样式进行比较,小说、散文、剧本,改写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一次意象的再创造。还可以是诗歌与诗歌间的比较阅读。如骆宾王《在狱咏蝉》是狱中之作,诗人将遭受不白之冤的悲愤与凄楚孤寂的思乡之情融在一起,蝉是诗人绝望中的呐喊,愤懑中的期待;李商隐《蝉》诗人借蝉来悲叹自己的处境,自己的悲哀要远胜于秋蝉。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借咏蝉来剖白自己的心境。题为咏蝉,实为自咏。可以是同“诗眼”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居秋暝》中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这些“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学生可以懂得。《鹿柴》中“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达了隐居者的安闲的心境;《山居秋暝》中“空”写出了秋雨过后,洗涤后的大山清新,将作者来到山中,离开那宦海的飘浮,远离市朝的吵闹、喧嚣,心中感到的特别的清净、空灵和惬意的情趣表达了出来。[⑤]

3、常规和个性化教学并重。一方面要重视诗歌教学的常教常新,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诗歌教学的常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展开诗歌专题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可以让我们有更大的空间选用诗篇。如李白诗歌朗诵专题、苏轼诗歌特色鉴赏专题、诗歌意象专题等。这些内容和方法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都较常规,除了继承传统的诗歌教学内容和方法外,还要敢于进行创新尝试。如善于写作的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帮助学生投稿;善于朗读的教师,可以组建诗歌朗诵小组,组织学生参加朗诵竞赛;口头表达能力强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动情的讲解打动学生。善于组织活动的教师,可以多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至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事实上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如对于朗读、写作、歌唱或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展示自己的特长„„

(三)唤醒学生学习热情

1、唤醒学生的激情。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学生接触到诗歌,很难一下子就被其打动,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情境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的是情读诗歌,品读出诗意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激情去体会情真意切的情感,还原诗歌的创作情境。

2、吟咏背诵,滋养语感。吟咏吟诵,是诗歌情感体验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对学生诵读技巧的指导。强调“三到位”“四步走”。“三到位”即眼到位,口到位,心到位,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四步走”指学生在“诵读”中“冥想”,在“冥想”中“揣摩”,在“揣摩”中“感悟”,在“感悟”中“体味”诗情。对诗歌的形象感知,仅有吟咏的工夫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积累背诵一定量的古典诗歌名著。根据内容的需要,让学生作一些“主题化”的归类背诵。.尝试发挥诗歌的吟唱作用。吟唱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形式,吟唱古诗词对提高中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熏陶情操,升华艺术趣味有积极影响。因此,应当让课堂上偶尔响起古诗词的吟唱声。上海师大附中特级教师彭世强。他开出了令许多同行震惊的 “古诗词吟诵唱鉴赏”课程,令学生从没想到还可以这样轻松学习古诗词,从而让诗词的韵味浸到了骨子里。吟唱资料可以购买或下载。如((古典诗词吟唱曲谱》(附光盘)是一部古代经典诗词的吟唱曲谱,全书收录了众多诗人如孟浩然、李白、王维、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陆游等人的诗词作品,旋律优美动听。另外,网上还能搜索到许多诗歌吟唱的资料及网站,如南京师大陈少松先生的《古诗词文吟诵》,国内叶嘉莹学术网还提供了几位先生吟诵的MP3。一方面要听别人吟唱,一方面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吟唱,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古诗词配的谱曲是否合适或恰当。[⑥]

3、课堂表演。课堂表演容易让学生在视听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课堂表演将书面的文字用身体语言、神情体态、情绪变化再现出来,是必须经过一番想象和联想的。

(四)优化诗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布置一个富有创意的作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设计趣味型作业,可以寓学于乐。设计探讨型作业,可以寓学于思;设计实践型作业,可以寓学于做。常给学生换新口味:时而抄背时而作文,时而观书时而品人,使学生的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扩写诗词类—诗词言简意赅,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给诗词补白,把一首诗词扩写成散文或记叙文等。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做课件,力求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可以让学生对对子,了解一点诗歌的平仄知识。可以鼓励学生为诗词谱曲或配画,这是品味诗歌意境的好方法。可以让学生上交自己的朗读带,上课时让学生猜猜是谁的录音,也较有趣。可以充分利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特点,布置古典诗歌作业时诗画结合等。内容和形式的多样追求,无非是保持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

【注释】

[①] 于德甫《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及方式浅探》,《语文月刊》,2010年第1期,第47页。

[②] 朱孝伟《让诗意流过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41页

[③] 虞黎明《一首诗从什么地方教起》,《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2期,第46页

[④] 陶有宏《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现状问题研究》,第19页。[⑤] 柳苏琴《刍议比较阅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科学教育》,2011年第1期。

[⑥] 何郁《且吟且唱学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9期,第54页

下载关于对小学古典诗歌教学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对小学古典诗歌教学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东方古典诗歌

    内容简介东方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以典雅优美的风姿、沁人肺腑的清香,撩拨着读者泉涌不尽的神思奇想,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的天国乐园。它以高度深缩......

    古典诗歌教案

    古典诗歌朗诵 一、古代诗歌朗诵的基本常识。 诗歌是表达人类情感的最佳载体,担负着比小说、散文等文体更为抽象复杂的使命。只有将它还原为有声语言时才能领略其全部美学内......

    2012专题:古典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古典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尽管对诗歌中的意象不应做机械理解,但的确有些意象经过人们的反复使用,逐......

    古典诗歌常用典故

    古典诗歌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

    浅谈小学古典诗歌教学策略的创新

    浅谈小学古典诗歌教学策略的创新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中国人,从小感知古典诗歌语言的精妙,感受母语的优美,感悟中华文明......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李锦巧 摘要: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学生必须了......

    古典诗歌教学设计(陈芳)

    寻芳不觉醉流霞 ——七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顺德区龙江镇龙山初级中学陈芳 【学习内容】: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第15课。 【教学设想】: 1、课堂设计为板块教学,课......

    鉴赏古典诗歌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鉴赏古典诗歌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及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2、了解有关人物形象的命题方式和解题策略 3、关于人物形象的解题和命题训练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