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作文评改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时间:2019-05-13 01:4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六年级作文评改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六年级作文评改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第一篇:小学六年级作文评改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小学六年级作文评改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

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问题的提出: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作文心理品质,发展语言意识性,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当然也直接关乎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目前小学作文评改现状及效果:1.高耗。传统的作文批改通常是教师把学生的作文全部收起来,在办公室批改,有人叫“背对背”批改。教师对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标点符号、用得不恰当的词、语病、表达不明确的句子、自然段的划分等等要一一涉及。以批一本作文花五分钟为例,每两周一次作文计算,两个班八十人,两个周就要花四百分钟批阅作文,大量耗费老师的时间和精力。2.低效。绝大部分学生很少甚至不看老师的批阅与评语,对其视而不见,而看了的学生当中为数不多的几乎也看不懂,老师的批阅形同虚设,毫无价值,收效甚微。

2.问题的价值与意义:

鉴于上述情况我想研究作文评改的有效策略,在实际的作文评改中给予学生方法指导的基础之上,开展学生自评,互评,群体评价与老师面批点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使作文评价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由重视文本到关注人,由重视分数到重视学生习作兴趣、情感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才能真正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习作素质的切实提高。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关键词界定:

小学作文评改: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作文心理品质,发展语言意识性,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对小学生作文的评价是提高小学生作文素质的重要一环。

有效性策略:有效的作文批改策略属于教学评价策略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是衡量并促进学生的综合语言实践能力。因此,作文批改应该提尚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教师应该对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做出具体客观的教学评价,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修改意见。

2.研究方向: 我想通过自己一年的实践研究,针对所教六个级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作为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发展性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一定要改变以往评改作文时间过长,教师单方面参与的状况。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改变作文评改的现状,最终期望达到师生双边互动积极参与,全面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设想、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的初步设想:

1.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相关问题的研究,确立小课题。

2.搜集整理相关小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3.教学活动中开展调查研究,探索作文评改有效性策略。研究的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

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调查问卷。研究的时间: 一年 研究的步骤: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3年9月——10月 1.发现问题,提出课题

2.在个人博客上传相关资料。

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3月 结论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 研究举措:

1.确立小课题,修订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2.搜集整理国内外相关的小学作文评改有效教学策略的教学理论。

3.反复研讨开题报告,确立研究可行性。

5.整理教学反思,相关作文教学论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6.及时上传研究成果,注重交流分享,根据指导教师建议,调整研究内容,提高研究效率。

7.搜集各类研究资料,撰写修订结题报告。观摩他人研究成果,汲取先进经验,指导教学实践。

四、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预期成果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1.调查问卷,会议讨论记录。

2.作文教学评改创新设计、案例、课件及反思,文字形式呈现。3.组员心得体会、论文、照片等资料。

五、课题领小导组和专家顾问组 1.课题领导小组:

谭鹏洲平昌江口第二小学校长 刘 华平昌江口第二小学教导主任 胡学洪平昌江口第二小学教导副主任 2.专家顾问组:

曾 旭 巴中市教育科研所副所长 祝万林平昌教研究室副主任

第二篇: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有效性初探

盐城市射阳县外国语学校

夏锦云

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素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使作文教学更有效,是我们小学高年级段的老师一直努力研究的课题。

一、转变观念,提倡“写实”。《课程标准》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可见,小学生的写作是表达与交流的需要,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因此,我们提倡作文要“写实”,走出“假、大、空”的怪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转变观念。

1、提倡生活作文,抒发真情实感。高年级提倡“生活作文”,“生活”即“写实”。要求学生的作文必须以自己的现实生活为素材,叙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之事,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避免内容空洞和一味地模仿作文选,更不能以成人化的、政治化的、甚至文学化的高要求来指引学生。我们必须“蹲”下来,以儿童的视觉来观察、审视生活,关注儿童的内心体验,做到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写‘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

2、突破传统束缚,题材自由多样。小学生是最富有创造力的,我们不能以前人的“框框”来约束学生的写作。我们所看到的例文,如课本、作文选,都是经过挑选的精美的文章,大多是表现生活中“美”的、“好”的一面,这就使许多学生对生活中的阴暗面不敢去写,许多不合常理的话不敢说,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作文变得虚伪,显得不真实。学生心中会产生一些不合理的、违背道德的、甚至的错误想法,这很正常,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表达出来,我们教师才可以合理地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学生写作的题材应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力求多样、有创新。

3、摈弃华丽庸俗,追求朴实文风。学生的写作主要是为了表达和交流,力求通俗、朴实,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用词准确,就是好文章,当然用一些适当地修辞,增加文采也是必要的,这和堆砌词藻不是一回事。精确的用词、合理的修辞,应能增强文章的愉悦性,而不是使文章变得深奥难懂。对小学生而言,“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是最重要的,儿童的写作应该用儿童的语言,我们不能用成人的习惯来“规范”学生的语言,使学生的作文具有儿童性格。

二、激发兴趣,有话可说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作文了;对学生来讲,最难怕的也是作文,有很多学生提到写作文就“头痛”。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首先要扫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调查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不关心——对作文认识不足,认为写文章是作家的事,自己不想当作家,于己无关;(2)怕麻烦——他们说:作文难、作文难,讲到作文心就烦;(3)没词写——没有留心生活,不注意积累素材,没东西写;(4)没法写——有些同学虽然有积累生活素材,但不懂得如何写,从何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写作兴趣,谈不上写出好作文。即使叫学生硬着头皮写下去,也只不过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而已。学生怕写作文,就是对写作不感兴趣。试想一下,一桩很有兴趣的事,哪个不想去做?哪个又不愿意去做?要写好作文,就得使学生感兴趣,而写作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因此,教师是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者、诱导者、激发者。

1、正确引导,树立责任心和责任感。

有些学生认为写文章是作家的事,自己不想当作家,就可以不要学习写作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文,了解作文,通过实例说明作文教学的目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如我们日常工作中要写工作计划、总结、报告;农村有时贷款要写申请报告,工厂生产的产品要写广告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要给亲友写信等等。写作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技能。

同时我们还要学生想一想,如果没有写作,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能够流传下来吗?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如果没有文字的说明能够推广和应用吗?使学生认识到写文章不仅是我们工作、生活的需要,而且还是社会的发展、人类进步的需要。教育学生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应该明确时代赋予的重任,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然离不开写作知识),长大才能为建设祖国作出更大贡献,从而树立起学习写作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2、“通阻开源”,逐步克服畏难心理。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任何文章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产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的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我平

时注意了解学生,从日常接触中、从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作文中,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从他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中选择作文的内容,让他们先说再写。这样他们要说的内容就多了,有的说“捉泥鳅”、有的说“采野果”、有的说“跳家家”、有的说“捉迷藏”……引导他们把自己参加这些活动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让他们用“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这样贴近他们生活,他们就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逐步消除畏惧情绪。

3、体验成功,树立信心,培养作文兴趣。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如果我们的学生总是经历失败,从未尝试成功的喜悦,他们就有可能丧失信心,永远得不到成功。因此,在写作上,应该说 “成功是成功之母”。要经常表扬、鼓励学生,特别要鼓励程度较差的学生。要树立他们进步的信心,把他们的习作作为黑板报的稿件刊登,或推荐到红领巾广播站播诵等形式,让学生有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用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信心,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

(1)、引导学生阅读精美文章,领略作者抒发自己思想感情、表达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真实目的,要么描写自己对一处风景的观后心情,要么抒发自己对一个人的无比崇拜、敬佩之情,要么描写自己对一件事的认识与评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较为熟悉的人和事,做到按照自己的欣赏价值、敬佩程度、认识程度,写出自己心中真真实实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评所论,谈一家之言,表一家之风格,白一家之志向,从根本上避免空洞与虚幻,初步实现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实感受。

(2)、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与自己水平相近的作文或文章,注意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小学生一般都具有怕写作文的特性,教师尽量要在学生面前少谈或不谈作文的深奥与奇妙,尽可能的缩短中低水平同学与高水平同学作文写作的兴趣差距、信心差距,注意从学生心理上消除写作难的观念,在精神上鼓励全体同学的写作信心,在写法上着眼于培养中低水平学生的写作实力和写作兴趣,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学生尽早掌握创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3)、选拔少数优秀小作者的创作范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结合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充分发挥大家的观察模仿能力,从模仿中实现自我创造。小学生具有跟着别人学习一切的本能,只要是教师选择恰当的范文让他们进行阅读,然后给予恰当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要领,他们就会消除对作文的神秘感,增加别人的作文与自己生活的贴近感,学习写出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消除怕作文的不良感觉,从而产生写作兴趣,积累写作技巧,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4)、开展作文展览,交流写作经验,增强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中低水平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评选出写作能力较好的一部分学生作文,进行一次较具规模的作文展览,让大家阅读作文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从而达到学生对作文教学的自觉参与与借鉴,增强写作能力。同时选拔一定数量的作文,给予奖励,让中低水平的同学占有一定比例,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写作趣味,扬长避短,对症下药,努力做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与培养写作兴趣的有机结合,只有培养学生增强了写作兴趣,写作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逐步提高,语文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持续日记,积累素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学生为什么找不到作文的材料呢?一是还不会观察,二是较少参与实践,三是没有积累。写日记是积累素材的最好方法。

1、回归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物

关于作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对此,叶老也常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实的路走去,便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一句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通过思考,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通过活动,品尝成功的自豪、品尝交往的愉悦、品尝生活的美好、品尝探究的乐趣,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自由抒写,训练表达能力 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写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 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小学生的习作,应注重生活体验的积累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并不要求学生能写出多优秀的作品,学生的写作应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产生倾诉的欲望,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快乐。

3、独具慧眼,及时捕捉素材

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节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习作素材既潜藏于课内,也潜藏于课外;既潜藏于学校,也潜藏于家庭、社会与大自然中。资源既来自于我们相对静止的文本的挖掘,也来自我们对师生与生生之间对话、合作、交流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察觉与把握.这一切需要教师的慧眼。

同时我们也要开启学生的慧眼。要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在用常规的、传统的眼光看待它的同时,要学会独辟蹊径,从不同寻常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老师要能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其中所潜藏着的不同意义和价值,让他们学会提炼素材、发掘素材。使他们学会如何将看似简单的事情写成好的文章的能力。比如,有一位同学自习课上突然呕吐。面对秽物,不少同学闪着身子捂着鼻子,而班长却不声不响,动手帮着把呕吐物打扫干净。针对这件事老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面对同一种现象,会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假如你有一天也有困难是希望人帮助,还是乐意人躲避?就此要求同学们写一篇日记,结果这天同学们的日记都写得有声有色感情充沛。

4、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

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由日记转入作文的练习,同学们因此懂得了记日记的过程就是积累素材的过程,日记中的素材都可以作为作文的材料,这样作文时就不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学生由于在日记中对生活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录,作文时选取材料就可以得心应手,所以,只要经过腹稿构思,就完全可以直接进行写作。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确,日记并不等于作文。日记重在记,记人物、记事件,记述清楚就行。而作文,重在 “意”,就是立意,不是堆砌材料,要把材料合理的加工、组织、安排,通过写文章让人明白一定的道理,受到一定的启迪。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通过写日记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受启发,再转变为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技巧,就是陶行知先生思想的最好实践,应该在教学中加以更好地总结和推广。

四、分层教学,共同提高

由于学生的写作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1、以学定教,目标分层——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道理每个教师都很明白。但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运用起来,恐怕也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就难在这一个“都”字。让每个学生都摘到桃子,如果用整齐划一的目标去要求,恐怕是永远也难以企及的。而目标分层恰恰就解决了这一难点。

我们先仔细研究了作文教学总目标之后,结合每一册中每次习作的教学目标,我又分别制定了每次习作的上限目标和下限目标,这样,A、B、C三组分别确定了基本符合本组学生水平的习作目标。这样分层制定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了适合他们学习基础的教学目标,使之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促使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向现实发展水平过渡,使其能够“跳一跳,摘桃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习作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作文教学目标制定后,在整个习作指导过程中都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因为这是他们要摘的桃子,如果连摘哪个桃子都不清楚,那结果注定是失败的。

2、因材施教,指导分层——让我给你不同的帮助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是高度个别化的工作,不应以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教材来教育所有的学生,教师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因此,教育应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并鼓励学生负责任地计划并监控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帮助学生逐渐地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与发展这些潜能的方法。实施指导分层,对每位学生提供适合其需求的写作教学,以促进差异学生写作水平多层次发展,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基本途径。为此,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习作”上,引导学生参与实现教学目标的全过程。(1)选材分层指导。三组学生作文倾向能力不同,体现在他们对作文取材的把握能力上也是不要样的。一般来说,A组学生审题能力强,作文前不需要细致的辅导,讲得太多反而会束缚他们的思路。而B组和C组的学生则在选材上直接存在以下问题:思路不够开阔,选材不新颖;感觉没有什么内容好写;审题后选材离题等。那么对于这两组学生易通过集中指导引导学生仔细审题,把握要求,先求切题,再求新颖。

(2)作文分层指导。对于A组学生,较好的做法是课前先让他们自主审题后完成作文初稿。教师初步批阅之后从中挑选一到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讲评,讲评起到两个作用:一是面向B组和C组,通过范文讲评指导本次习作的要求该怎样去落实,二是面向A组学生,指导在谋篇布局、文章立意、语言文字再还应怎样修改。通过这样的指导,再结合习作审题指导,B组学生的问题一般就解决了。对于C组学生,则还教师需在作文过程中加强巡视,个别辅导。

(3)修改分层指导。我们比较有效的做法是:A组,组内互批,互改和自改相结合。B组,请A组学生协助批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C组,教师面批个别指导。通过这样的尝试,我感觉到只要在习作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分层指导,就能真正帮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提高。

3、以人为本,评价分层——成功再体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要求人们尊重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以予人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人才能获得发展。作文分层教学正是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为前提,通过分层指导已经使学生有了成功初体验。那么,实行评价分层,就能使每个学生拥有一次成功的再体验,在进一步体会作文成功的喜悦中增强作文的兴趣。分层评价要依据以下原则:

(1)科学性。学生的分层评价要科学合理,避免印象式、主观随意性。在分层施教过程中,学生原有的作文水平教师是比较清楚的,因此,评价中要实事求是,基础差的要看到他进步的地方,使之有继续努力的勇气;基础好的要指出他不足的地方,有继续改进的方向。

(2)灵活性。对各组学生的习作水平给予关注,根据他所在小组的习作目标来给予评价。对于在一定阶段内作文水平进步大的同学,要及时调整他的组别。不要小看这样的微调,对学生来说,这是对他努力的一种肯定,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鼓励性。批改、评价过程要充分体现对学生写作的不同要求,各个层次的学生只要达到所在层次的目标要求,就应给予肯定。在我班学生的作文本上,九十多分的作文是比较常见的,只要基本达到自己小组的要求就能拿到,有时候,我还经常以一百零八分、一百十分这样的高分来鼓励。每次有同学得到这样的分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对于那些平时作文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伴随着一个“九十八”分的成绩,会是多大的兴奋与自豪!我相信,这将激励他下次付出更多的努力,来争取更好的成绩。于是,一个以分层评价为依托的良性循环便建立起来了,她将激励着学生从乐写逐渐进步到善写。

五、活动搭台,作文“唱戏”

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个途径搭建展示学生作文的舞台,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因为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当自己的作品得到他人的欣赏、肯定,这种正面激励将化作学生前进的内驱力,比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育效果好得多。那么,在班级中,怎样开展习作成果展示呢?以往的做法就是教师范读加上张贴优秀习作。应该说,这样的方法比较实用,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还不是最大,所以,同样是展示,同样是范文,形式多样而富有吸引力,这一点相当重要,教师要动脑筋搭建舞台,让学生尽情秀出作文的风采。

1、开展各类作文竞赛,像口头作文竞赛、征文比赛,现场作文竞赛等等,再分组各评出一、二、三等奖,分别给予奖励。因为是分组竞赛,学生会觉得只要自己努力,获奖的希望很大,这就为他认真参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2、开展作文朗诵会。由学生挑选自己的得意之作,先分小组比赛,各推荐出优秀选手参加全班的比赛,使他们的作文能够得到充分地展示。而且,学生在准备自己的展示作文时,也是反复吟咏,反复动脑筋继续加以修改。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很有好处。

3、开辟佳作园地。在班级的走廊的橱窗中,在教室的墙上,开辟出佳作园地,把平时发现的优秀作文、优秀片段及时进行展示,以供大家学习,这样做快捷高效,这对学生也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4、出刊学生个人优秀作文集、优秀作文合集等。出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敢想也不会去想的问题。但是,当你告诉他们,一本优秀个人作文集就是一本书的时候,那些平时作文基础好的同学总会怦然心动,我班的周云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教师的鼓励下,在“出一本自己的书”这个目标的激励下,她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作文,总要做到精益求精。一学年之后,当她终于捧出一本凝结着自己心血的作文集时,成就感是别人所无法想象的,而她这样做的意义还在于使更多的同学也在心里埋下了一个愿望。这样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现在,我班已有近十位同学正在修改、整理自己的作文,希望也能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了。

5、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增强自信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6、向各级报刊杂志投稿。

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使学生的作文得到了展示,也使学生在展示的同时收获了自信。学生充分享受表达的过程,更享受成功的乐趣。这样一来,作文不再成为一件苦差事,学生还会不喜欢作文吗?

我们在高年级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上做出了初步的探索,但还不够完善。希望我们的研究对作文教学有一定的促进和提高。

第三篇:小学生习作评改有效性研究调查报告

一、调查意义

评改学生习作,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件繁重而复杂的工作,耗费了老师们大量的精力。但是很遗憾,大部分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评”充耳不闻,对习作中的“批语” 不屑一顾。何以如此?只要审视一下习作教学过程便可明白。传统习作教学的一般过程为“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很明显,“教师评改”是习作教学的终结环节,是对学生习作的“终审判决”。学生们普遍认为,既然自己的习作优劣已定,再听“讲评”再看“批语”还有何用?更何况马上又开始下一次习作训练了,根本无暇弥补这次习作的不足。于是,教师的评改意见无人顾及,学生在这次习作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在以后的习作中仍会再现。看到学生们对自己“尽心尽力”、“呕心沥血”的评改视若无睹,有的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便不再用心,批语套用模式,没有针对性,书写潦草难辨,课堂上的讲评轻描淡写,习作评改纯粹应付领导的检查。学生则认为作文写成后不必再去下功夫,评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情与己无关,无形之中缺乏自主评改的意识,这很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而教师“体无完肤”的评改并没有起到实效性,学生当作“耳边风”,作文本发下来只看看分数,没有二次修改和二次习作的习惯,老师的劳动大多付诸东流水,事倍工连半都达不到,许多习作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为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发现问题,了解师生习作评改的方法,探索适合师生评改习作有效性的捷径,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减轻老师的劳动负担。我对振兴聚宝小学中年级段的习作评改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目的1、了解小学生高年级段习作自评互改的现状。

2、寻找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水平的对策,寻求一条适合师生评改习作有效性的捷径,促进我校学生作文水平的的全面提高。

三、调查形式、内容

对聚宝小学五年级一班38名同学进行调查,采用谈话、访问、目测等方法进行调查。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的作文水平差距很大

这种差距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一个班中,成绩高与低的差距较明显。25—27分的一等作文仅仅6人,而24分以下的作文居多,有32人,占全班人数的84%,其间最高与最低相差约20分左右;班级之间,五二班一等的作文多,而五一班三等的作文占一大半;学生优秀的作文可以写五、六百字,书写干净整齐,选材新颖,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而成绩差的学生作文则是二、三百字左右,书写凌乱,龙飞凤舞,难以辨认,根本没有中国汉字方正的特点,错别字、病句也多。

2、学生作文内容贫乏、空洞

从抽样的作文来看,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还是没内容好写。作文材料贫乏,不够典型,内容空洞,泛泛而谈,认真阅读学生的作文分析原因便一目了然。究其根底,关键是不具备独立选材的能力,眼皮底下的材料视而不见,不会发现、捕捉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更不要说对事物的敏感和认识的分析了。

3、学生没有修改习作的习惯

在学校存在一种现象,每次教师批改后的作文本发下去,有的学生只是修改了习作中的错别字;有的学生只顾分数,感觉自己能得七八十分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连看都不看,直接完成下一次的习作。据课后访问调查,90%以上的学生写完作文后从来没有修改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水平永远没有进步,学生也厌倦了习作。

4、学生写作后不会修改

“三分文章七分改”。由此可见,修改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修改的形式多样,可自改、互改,也可集体改。而学生写完后就认为是老师的责任了,草草了事,态度不端正,有的是错别字特多,而自己却熟视无睹。

5、学生不会运用教师所教的习作评改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习作中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教师教给了学生习作评改的方法,可是学生在评改习作时,只是注重错别字、词、标点符号的修改,忽略了习作构思、选材、详略、语句通顺与否等的修改,更有甚者根本不会修改作文。

6、老师评改习作的评语不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老师以成人的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去评改学生习作,常常改得满纸通红,耗时耗力,收效甚微,而教师“体无完肤”的评改又往往很容易挫伤学生写作积极性。学生根本不接受教师的评改意见,把评改意见当作“耳边风”,教师的评语常常是:语句通顺,故事完整,中心明确,详略得当等老一套评改语言,根本不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积极性。

7、评改习作的方式多样,但多流于形式

虽然习作评改方式多样,有教师自行评改、面批面改、学生分组评、集体评、互评、自评、家长评等方式。可是在大部分学校,由于时间紧,教学任务重,学生学习任务多,教师经常使用的还是课后自行批改习作,采用其他评改习作的方式只是偶尔进行,很多情况下只是部分学生参与。而家长由于知识层面不同,加上工作、大量家务活,很难做到认真细致地评改孩子的作文。

五、改进作文评改的思考与建议

1、加强多方位引导,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作文的内驱力。《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习作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上。因此,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加强读写结合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阅读,使阅读与写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品,都是作者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亲身感悟写出来的。教学时,我们除了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外,还要认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即看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又是怎样写具体的?如果文章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就不失时机地练一练,可仿写、续写、补写等。

(2)积极开展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地引导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并要求学生在读书时遇到好词、佳句多读读、多记记、多品品,并逐步把书面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必要时,老师跟学生一起赛跑,看谁读得多、记得多。这样习作时就能做到“先积而后发,厚积而薄发”。另外,教师还要成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可经常给学生找些精彩片段让学生赏析,提高鉴赏能力。还可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加强实践活动,丰富写作题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创作理论强调: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这都是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丰富而又充满童真、童趣的活动,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如春天野外踏青;夏天聆听鸟叫虫鸣;秋天漫步田园;冬天雪中即景。那种感觉别提有多惬意!也可根据需要有的放矢组织一些有益的实践活动,如做家务、种花、养小动物、办小报、贴叶子画、粘种子画等。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留心观察、体验,同时把感受写下来。这样不仅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还做到了说真话——“我口说我想”,表达真情实感—— “我笔写我心”,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天天坚持写日记,并每天在班上交流,及时点评,多鼓励,激发习作兴趣。

2、注重修改,使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

“三分文章七分改”。由此可见,修改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修改的形式多样,可自改、互改,也可分组改、集体改、家长改、老师改。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1)学生自改、互改

学生自改和互改的过程,实际上是习作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的第三阶段目标中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自改和互改呢?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 学生自评自改习作很关键。对于学生自评自改,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评自改的意义,教给他们评改习作的方法,使学生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法、推敲法等方法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并做出评价,写上评语!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在学生自评自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互评互改。让学生认真阅读、思考、研究别人的习作,找出优缺点。推己及人,汲取别人的精华,去其糟粕。这种平等地位的评改,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评改中角色不断转换,相互启发,互相合作,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2)家长评改习作要讲究方法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们,可以说对于孩子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父母和孩子在情感上更容易沟通交流,如果方法得当,相信孩子很愿意把自己刚刚完成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这时,父母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孩子的习作进行点评,真正成为孩子习作起步的“领路人”。凡是有家长指导的学生,习作水平进步很大,家长不在家或指导不了的,就可以读给哥哥、姐姐听,让他们帮助修改。

(3)教师评改方式要灵活多变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面批面改。面批面改是一种直观、互动、有个性、针对性强的作文指导方式,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能力、修改能力都会有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可在每次作文中或作文后,找几个学生进行面批面改,争取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至少一次面批面改的机会。对个别学生的作文还可以进行重点辅导,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修改的优秀习作,还可以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发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其次,教师可以在快速浏览全班学生习作的过程中,随机简单批阅部分作文,再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讲评。再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挑选一些他们认为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讲评。最后,教师的评价语要克服俗套,多用鼓励表扬语言,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总之,教师评价方式的灵活多变,利于客观地、多角度地评价学生的习作,能使习作评改更扎实有效。

要注重习作评价方式的改革,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通过适当的评价诱发学生的习作动力,激起学生奋发向上的习作热情。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切忌用一把尺子去量水平各异的学生。对每个层面的习作都应该作纵向比较,发现进步及时鼓励。此外要多渠道、多层次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孩子们品尝到了习作的乐趣,激发了强大的创作动力。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

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有效教学,投向了教师的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手段、有效教学评价等直接关系学生成长的关健要素。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堂课的效果如何,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的教师教学行为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二)研究意义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各种组合和发展方法的可能性,我们就会发现课堂教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许这正是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

学生的主体性即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积极能动的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的内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也是有效教学的价值体现。当下,教育应该为我们的民族培养具有鲜活特性和创新意识的个体。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的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是我校数学教学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3、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能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4、学水平。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为了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来说,现在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有效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等。这些研究特点是:①倡导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②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③对传统的“注入式”、“操练式”教学方法的摒弃。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县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的行动研究,来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构建小学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

三、课题的界定和假设

(一)课题的界定

1.有效教学: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的指导下追求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2.策略: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

3.有效数学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备有为发展学生一切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课题的假设

1、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2、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3、通过研究,使学校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色。

4、通过研究,取得了全校推广研究的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收集并整理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剖析影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特征,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建构有效教学的课堂,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具体目标分为两个方面:

(1)是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转变数学教师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形成学校有效教学特色。

(2)是通过课题研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合作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成为会学习会创造的人才。

(二)研究的内容

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研究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系统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其中,科学性对应的是与学生的发展规律相适应的问题,先进性对应的是创新和特色的问题,实践性对应的是结合本校师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学水平现状的问题。通过此课题研究实验使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我校数学教研工作,促进我校数学教学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层面向纵深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策略?”结合我校实际初步探索:

1、“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基本模式。

2、实施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3、构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评价体系。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对该课题全面展开研究。

(1)文献研究法: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对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

(2)调查访谈法:调查访谈分析目前小学六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现状。

(3)行动研究法: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邀请专家诊断指导。

(4)经验总结法:定期反思经验,形成论文或研究报告,科学概括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方案准备阶段(2011年3月初至2011年4月初)

(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我校数学学科教学实际,拟定《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

(2)理论学习。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明确进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案例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有效教学的策略。

(3)制定方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

(4)开题报告。召开课题组成员和参与讨论课题活动的教师会议,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方案实施阶段(2011年4月中旬至2011年11月底)

(1)案例分析。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每月开展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2)交流小结。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

(3)撰写论文。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总结验收和结题(2011年12月)

(1)论文交流。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

(3)研究结题。召开课题阶段性成果报告会,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鉴定和验收。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课题论证报告、阶段性报告和结题报告。

2、收集有效教学的典型案例,并把它整理成案例集。

3、撰写论文,总结影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为我们课题组购置了《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教学》等理论书籍,有先进的现代学习理论作支撑,有可能借鉴的成功经验,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研究视角,尽快获得成果。

2、课题组成员老师长期在教学实践和科研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个人能力和集体攻关能力强。

3、我校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学校有良好的教研氛围。学校愿意提供可靠的政策、经费及物质保障。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人员组成:

1、课题主持人

李凌娟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数学一级教师,课题报告执笔人。

2、课题组组长、副组长

陈宝根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数学高级教师,参与计划制定

撰写开题、结题报告撰写论文。

蔡华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小学一级教师,参与计划制定

3、课题组成员

袁卫兵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撰写开题、结题报告、撰写论文

马翠萍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撰写开题、结题报告

朱健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问卷调查

黄美琴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设计访谈提纲撰写论文

史忠余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数据收集整理撰写论文

(二)课题分工:

李凌娟 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和全面工作,承担课题研究总报告 陈宝根 负责参与计划制定撰写开题、结题报告、撰写论文。蔡华 负责参与计划制定

袁卫兵 负责参与撰写开题、结题报告、撰写论文 马翠萍 负责参与撰写开题、结题报告 朱健 负责参与问卷调查 黄美琴 负责参与设计访谈提纲 史忠余 负责参与数据收集整理撰写论文。

第五篇:《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研究课题鉴定成果概况

课 题 名 称: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课题类别: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课题批准号:

GS(2010)Z045 课题鉴定证书号:GSGB【2013】J005 课题负责人:张旭东

所在单位:

金昌市金川区第一小学

课题组参与人员: 姚兴瑞 刘婷娟 杨兆光 王文君 李其霞 张 莉 杨永涛 武功颜 张海生 顾秀文

鉴定等级:优秀

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让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构建新课堂,我们结合本市区小学实际,根据自身条件,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经多方论证,精心选题,确定《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有效学习策略研究》上报为省级课题,2010年10月被省教育科研组批复立项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

三年多来,经过课题组成员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我们对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有效学习的策略、教师的教学手段、有效学习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模式、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等,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下面将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它要求把学生的交往活动即合作学习纳入语言学习活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民工进城打工创业,他们也渴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城里孩子所能得到的优质教育,这就造成了城市学校班额太大,再加上学生层次不齐,给我们教育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很快适应和扭转这种局面,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了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有效学习策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习效果,在大班额环境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尤为重要。

2.我市教育现状的需要

截至目前,全市原有的162所完全小学已调整为142所;20所独立初中调整为16所,撤并了中小学24所。虽然通过集中力量办较大规模的寄宿制农村中小学,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后,改善了办学条件,使农村中小学生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对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

距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力度还是不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跟不上广大农村家长对高质量学校的需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使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将孩子送往城市学校读书。目前我市农村学校生源越来越少,班额越来越小,老师过剩。相反,城市学校生源越来越多,班额越来越大。如何解决大班额环境下的教学质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3.我校实际情况的需要

我校在金昌市范围内是一所比较特殊的城市小学,说特殊是因为我校属城市小学,但是区属职工的子女少,而来自金川区宁远和双湾两镇和外来进城打工的子女多,虽学校各年级都增加了班级,还是满足不了源源不断增加的学生,每个班级学生都在60人左右,这样学校班额大、学生多,班级人数远远超过了正常班级人数的要求。一个专职的小学英语教师要负责的有近三百五十个学生,甚至更多。在英语课堂上,一方面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如果还依然采用“一刀切”的办法进行教学,在长期“齐步走” “一言堂”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也只是简单的分组进行个别的合作学习而已,教师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内难以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鉴于此我们提出了 “大班额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课题,结合本校的实际,力争以其作为深化并打造我校英语特色学校的着力点,借他人肩膀,加自身努力,希望能在小学英语课教学这块领域,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学习兴趣与态度及认知水平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提供依据,为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实践指导。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英语学习是高效的,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效率却总是有高低之分。老师面对这些学习效率不同的学生终归于基础较差,学习不努力,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等等。其实,这类解释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为,它们过于笼统。一个基础差的学生听了这样的解释之后,仍然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基础”好起来。我们从事本课题研究就是希望培养学生在英语课上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把握好学习的方向,减少学习的盲目性,通过体验、探究、合作等多种学习策略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尽快形成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四、课题的基本概念界定

1、学习:作为结果,指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变化。作为过程,指个体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

2、有效:是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

3、有效学习:什么是有效学习呢?很简单,有效学习就是那种善于优化我们的学习环境以达致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

五、研究的目标

通过合作研究,拟达到以下目的:

1、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其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道德品质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2、通过应用研究,探索一套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

3、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六、研究的内容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的内容:

1、小学英语学科有效学习中课堂情境的设立。

2、小学英语学科有效学习中学习策略的建立。

3、小学英语学科有效学习中评价体系的建立。

(二)、课题研究的拟创新点:

有效学习的策略模式构建是解决有效学习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的拟创新点。

(三)具体研究内容有:

1、调查分析我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情况、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

2、调查分析我校学生家长对英语教学开展有效性学习的态度、认识及对孩子学习习惯等的关注程度。

3、设计“有效学习成绩”评价表”

4、建立健全家校合作联系卡

5、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

6、建立智多星卡评价表

7、建立社会教育联系网络:即:课外家庭合作小组。由“居委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学生”五级代表和学校骨干教师共同组成。

8、建立课外家庭合作学习小组。专门设计一个星期的表格进行检查和反馈。主要有以下的小组形式:

(1). 帮学结对小组。(2).住址就近小组

七、课题研究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采用集中和分散学习,利用网络和有关课题书籍,充实自我,吸取精华,提升科研能力。

2、学校建立督导小组,定期上示范课,研究组成员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赛课活动。

3、课题组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身修养,本期各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4、定期组织开展课题研讨、交流和实践活动,组员之间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课题组根据课题开展定期总结。

5、完善课题专题学习网站,每位成员认真完成各块资料,随时上传课题文字资料、图片等。

八、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定位在应用性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归纳整理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措施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小学英语教育实践中。先在我校部分班级中开展研究,在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后再逐步滚动到我校所有班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路线,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实验研究等方法。

(三)技术路线

根据行动研究的路线,首先通过调查研究明确我校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制定计划,然后实施计划,再评价反思;之后进入第二个研究循环:新问题——计划——实施——评价反思,总共设计三个研究循环。

九、研究过程及成果经验:

本课题研究采用整体构思与单因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步研究,及时总结,层层推进,分步论证,不断积累创新,保证了本研究的有序、有效开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前期工作:(2010年3月)

1、选定研究课题,搜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全组的学习讨论和调查研究,摸清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撰写了课题研究方案。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

2、召开课题组会议,制定并健全了学习交流制度。本阶段主要采用讨论法。

3、修改研究方案。方案制定后,请学校领导及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出了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了实施方案。本阶段主要采用讨论法。

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3月---2013年5月)

(一)、准备阶段(2010年2月——2010年12月)

⒈对目前小学英语状况作调查与分析,找出起点,把握研究的各种动向。

⒉积累和甄选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作研究借鉴用。

⒊研究现有的英语课题研究模式与方法,提出自己的实验假设,完成实验的总体设计。

⒋组织本课题组成员进行有关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二)、中期实施阶段(2011年2月——2012年12月)

⒈按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实验中对学生的英语素质进行跟踪调查,作好数据的统计、分析、整理工作。

⒉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作方式。

⒊定期作好阶段性工作总结,对实验效果做公正合理的评价,及时反思实验中的存在问题,并作出分析调整。

成果总结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5月)

召开课题组会议,商讨结题工作。课题组全体成员着手整理资料,总结经验。

十、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严格按照课题的计划来开展教育教学和研讨工作,通过不断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的高效课堂模式,并在全校和金川区进行推广,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开端引趣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新课导入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着眼于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可以使一个人超潜能的发挥,怪不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中公认的道理。也正因为如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应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我们数学教学无可推卸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由新课导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巧设悬念导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2)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

(3)故事激趣导入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4)运用猜想导入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路,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2、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

3、刻意求新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 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点点。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使教学有新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带着微笑进课堂。教师的微笑是对学生的尊重,带着微笑进课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蔼、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敞开心扉与教师沟通、对话,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喜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

(2)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施课堂改革中,必须建立和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为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力争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具体地我们要从教材、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主体性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由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人的发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尺度,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

(1)、给学生制定合适的规矩,使每天的学习活动都有规可循,让学生知道规矩意味着什么。(2)、在目标、要求明确的情况下,给学生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来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

(3)、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专心学习或集中精力做事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心情才会自然平静下来,自觉主动配合教师完成一次活动。

(4)、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不断调整要求,分类提一些明确统一的规则。(5)、提供经过认真设计的挑战,鼓励学生为自己哪怕是微小的成功而庆贺。(6)、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努力和学习的过程上,而非成绩上。

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就能轻松地、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

“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多提问题和善于提问题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尝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去做:

首先,是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让学生敢问;教学必须实行民主化的原则,对学生的回答不要一锤定音,只要有合理的一面,就应该肯定;对有主见的敢于跟教师争辩的同学更要大力表扬,课堂上要允许学生随时发问。教师一旦放下架子,在课堂上营造了浓浓的民主气氛,学生就一定会活跃起来,敢于质疑课本和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会有力地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次,我们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善问。鼓励学生多疑多问,并不是让学生漫无边际地乱问,而是要讲究实效。让学生在质疑提问过程中更深入理解各方面内容,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培养他们不迷信权威,努力探索真理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多疑多问,让课堂更加活跃起来,这是学生的强烈愿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究的效果分析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选用适宜的教学模式。我们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施、总结、应用、修改、完善等几个环节,围绕有效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一四六”的课堂教学模式;小学低年级有效创设教学情景的课堂教学模式等。

(五)、促进了学校发展。

1、形成了较好的教科研氛围。在课题实施的三年中,开展教研活动80余次,其中市级公开示范课15节,研讨会8场,校内研究课60余节,并协助教研室承担了市优质课评比、教坛新星评比、新课改教师培训,名师献课两次,市级1次,区级1次,送教下乡4次,课题汇报课8次(每学期两次)等大型教研活动。

2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张旭东撰写的《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巧借突发事件,为课堂增色》发表于2011年第五期《教育与探索》和《金昌教研》。杨永涛论文《关注教学细节,构建生命课堂》在全国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中分别荣获甘肃赛区一等奖,论文《让小学英语课堂绽放生命的美丽》在金川区教育局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刘婷娟撰写的论文《如何有效的开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获金昌市教育教研活动一等奖。张旭东先后5次参加了市区举办的各种比赛,均获得一等奖,在2012年代表金昌市参加的甘肃省英语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姚兴瑞老师在甘肃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杨兆光老师在金川区高效课堂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课题组教师积极参加论文撰写,多篇论文在金昌市获奖,6人次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奖,7篇在案例评比中获奖,从2010年12月开始每年举办一次金川区英语文化周活动,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三年来,学生在各类英语竟赛中获奖.有18名同学在”全国少儿英语风采大赛”金昌赛区获奖,有2名进入省级决赛,有19名同学分别获全国英奥一,二,三等奖,张恬和梁艺佳同学获“全国小学生英语书信大赛”甘肃省二等奖。

十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张试卷定升学的今天,如何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观念与做法,如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阶段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与发展性功能,形成与课程改革相适应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是一个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3.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跟踪指导,把握课改的脉搏,进一步推陈出新,为构建更好的教学策略教育而努力工作,为提高我校英语教师教研水平,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载小学六年级作文评改有效性策略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六年级作文评改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问题,这些策略包括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白驹镇中心小学 丁玲 本课题组成员通过收集资料、组织讨论、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生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

    论文编号:2019年宁远省教育研究论文学科类别:小学语文论文题目:小学生习作评改现状简析及策略作者姓名:钟倩倩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湾井完全小学专业职称:小学一级教师通讯......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摘要] 当前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出现了“新倾向”、“新问题”。课堂教学调查分析中发现,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依然普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_4(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 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5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问题,这些策略包括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

    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本站推荐]

    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下的新理念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的和方法都要有进一步的提高,现在课堂教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