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教上门工作方案
三长学校“送教上门”活动方案
为保障因生活不能自理而又无人到校陪读等原因不能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重度智力残疾少年接受教育权利,我校将开展智力重度残疾“送教上门”活动。现制订如下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确保智力重度残疾儿童少年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发展,逐步建立健全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理念,更好地推进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服务对象
“送教上门”服务的对象为具有三长户籍,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但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6-16周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
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我校“送教上门”的对象是张楠同学,他居住在南浔镇息塘村章浜,属于智力残障四级。智力低下且生活方面有些无法自理。
三、服务原则
1.“送教上门”服务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免费教育的原则。
2.送教内容要注重发展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3.采取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相结合的原则,“送教上门”的教师在做好服务对象教育的同时指导好家长,正确教育、训练服务对象。
四、师资保障
“送教上门”所选派的老师要责任心强、热爱残疾学生,思想、业务水平较高。
五、“送教上门”经费
学校要申请设立“送教上门”服务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送教上门”服务教师的交通费、劳务
六、领导小组及送教教师 组长:钱永飞
送教教师:黄莺、沈慧明、杨柳、邱斌
七、服务时间
每个服务对象每周一次
八、工作目标
1.送教老师要根据服务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采取适合重度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效益。
2.承担“送教上门”服务的教师,要针对“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方案。
3.“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的学籍应纳入承担学校的学籍管理之中,学校要建立“送教上门”工作档案。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发展评价资料、教学过程资料、个别化教育方案、训练记录、家长反馈等。
九、送教内容及措施
1.指导残疾儿童的家长,印制适应智力残疾儿童需求的资料。
2.鼓励和帮助残疾儿童树立信心。
3.知识教学和康复训练:认知、感知、运动(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社会适应及生活技能。
十、其它事项
1.调查摸底,确定服务对象,资料上报学校。
2.入户家访,了解学生现状,制定教育计划。由“送教上门”送教教师对服务对象逐一入户家访,制定教育、康复计划。
3.上报接受服务残疾儿童花名册,建立学籍。
4.制定“送教上门”活动时间表。
第二篇:2018-2019“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方案
玛曲县城关九年制学校2018—2019学
第一学期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
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市上工作交流会议精神,推进我县特殊教育的发展, 我校将本着“为了每一个残障孩子,为了残障孩子一切”的原则,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让每个残疾孩子享受教育的权利。专门成立残疾儿童班级是残疾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二、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营造残疾儿童受教育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1.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促进社会文明,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将按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实施特殊教育。通过深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全国助残日”、“志愿者助残”、“手拉手”等活动,弘扬人道主义,宣传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儿童少年的新风尚。
2.学校将特殊教育工作纳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成立残疾儿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朱胜利
(校长)
副组长: 王国华
敏晓良
组
员: 唐致平
常学智
各班班主任
为加强特殊教育工作,同时建立由校长室牵头,教导处、政教处、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参加的学校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并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强化管理,深化改革,保证特教班工作的实效性。
1.规范鉴定程序,建立残疾生学生档案学籍
学校将严格执行原国家教委《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和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四类《残疾标准》,加强对三类(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的筛查和鉴定,鉴定结论不予公开.仅由有关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任课教师掌握,不在学生中扩散。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为其健全教育档案.2.依法治校,确保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学校将增强依法治校意识,不拒收区域内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读;招收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入学年龄与普通儿童相同;并安排适当的时间与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活动,补偿生理和心理缺陷。
3.加强个别教学,提高残疾学生的整体素质
学校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个别教育”计划,确保特殊儿童与普通孩子一样享受平等的优质教育,努力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残疾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学习潜力。要求各科教学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教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残疾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生理缺陷的矫正、补偿。教师在班级的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与残疾学生的关系,应当以集体教学为主,并要对个别残疾学生加强个别辅导,切实做学生的个别化教学.加强残疾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逐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真正使其受到适于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无特殊原因,任何人不得将残疾学生停学停课或停止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残疾学生学习期满,学校将发给毕业证书或义务教育证书.4.注重家长培训,家校联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学校校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残疾学生家长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其子女的心理、生理特点,基本的教育训练方法和辅助用具的选配、使用、保养常识,对其子女做好家庭教育训练工作。
5.严格评估标准,切实做好考核评估工作
学校按照《残疾儿童少工作评估指标》的要求,注重过程管理。加强对残疾学生的考核评估,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知识缺陷矫正和补偿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对班级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估,充分肯定他们为残疾学生付出的劳动并在奖金发放、评优、评先、晋职等方面有所倾斜。每学期定期进行总结自查,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
(三)增加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特教工作。
加强对承担班级的任课教师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了解班级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时选派热爱残疾学生,思想好、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除按要求积极参加区统一组织的教师培训外,还组织教师到外区参观学习,开阔眼见,丰富经验,提高认识。校内定时、定点进行培训,并开展交流活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学习特殊教育理论,研究探讨工作的方式方法。架起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的桥梁,利用教室的设备与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特殊学生服务与协助,为教师提供特殊教育需求的资料经验和个别辅导的场地和设备。同时为家长提供协助,给他们提供有关的书籍,听讲座,让他们认识到智力落后是人口常态分布中必有的现象,帮助他们逐步从痛苦中走出来,加深他们与孩子感情的亲近,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一些辅导孩子的方法,使资源教室成为家长与孩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沟通的桥梁,使我们的教育更加主动。并安排专职或兼职老师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和班级教师要与残疾学生家长建立经常的联系,随时交流学生情况,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
第三篇:2017-2018“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方案
玛曲县城关九年制学校2017—2018学
第二学期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
工作方案
当同学们每天健康成长时,还有一部分残疾儿童由于身体原因不能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为了给这些孩子送去一些温暖,为能让这部分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我校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残疾学生康复教育需求,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关爱工作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维护残疾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残疾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二、领导机构
组 长:刘旺庆(校长)
副组长:王国华 敏晓良
组 员:唐致平常学智 各班班主任
三、工作目标
积极探索、创新残疾儿童教育管理模式,把学校建成残疾儿童的温馨家园和成长乐园。组织全体教职工认领受助学生,分析研究,找到影响这些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为残疾学生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实现残疾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目标。
四、主要措施
1.建立帮扶学生档案,签订承诺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残疾儿童的底数,建立每残疾儿童的专门档案。学校与党员教师签定帮扶残疾儿童工作承诺书。
2.建立健全教职工与帮扶学生的谈心制度
教职工要经常与结队学生谈心,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职工要不时与帮扶互相交流、沟通,掌握被帮扶残疾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定期家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帮助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定期召开教职工、受助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
3.开展人文关爱活动。注重对帮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思想上出现问题、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结对教职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多与学生交流,作到细致入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充分利用我校的心理咨询室,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他们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结对学生积极参加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和学校、老师们对他们的关心。4.加强与帮扶学生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
通过电话家访、实地家访等方式充分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孩子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学生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还要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残疾儿童的帮扶工作将作为全体教职工学期考核和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年终评出模范教师,也就是学校的先进工作者,凡工作不够认真深入的不得参加学校的评优评先活动。
第四篇:关爱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方案
下马渡镇枫林铺完全小学关爱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
实施方案
当同学们每天健康成长时,还有一部分残疾学生由于身体原因不能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为了给这些孩子创造更适合的学习条件,引导教师针对个体科学施教,让这部分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对在校的残疾儿童尽可能降低该部分学生因为个体特殊原因对学校和学科教师教学质量统计造成的负面影响,更真实体现任课教师的教学成果;对个别残疾儿童不能到校学习的,安排教师进行“送教上门”,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残疾学生康复教育需求,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关爱工作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维护残疾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残疾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二、领导机构:
组 长:蒋鹏
副组长:陈岚 组 员:全体教职工
三、工作目标:
积极探索、创新残疾儿童教育管理模式,把学校建成残疾儿童的温馨家园。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为残疾学生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实现残疾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目标。
四、主要措施:
1.每学年初,认真调查摸底,摸清残疾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一名残疾儿童的专门档案。
每年3月、9月及双休日不定期进行送教上门教育。
2.各班新增残疾儿童后,班主任要调查清楚情况,报告学校思教处。学校和班主任根据学生残疾类型、残疾情况做好儿童家长培训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若学生残疾导致无法正常参与学习,无法获取正常学习成绩,应做好儿童家长思想工作。取得家长同意和配合后,为肢残儿童收集整理 疾病证明相关材料,有必要时应协调办理保险理赔或休学复学相关事宜;造成永久性伤残并且严重的,学校应建议残疾儿童家长为其办理残疾人证明。
3.引导家长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为疑似智力残疾儿童(弱智生)进行智力鉴定,若鉴定结果为四级及以上智力低下水平,学校应认定为智力残疾儿童,并按照区教育局要求提交资料审核,其考试成绩不列入考核统计。为减轻此类儿童家长经济负担,经家长提交智力鉴定申请,学校同意进行智力鉴定的,鉴定完成后,学校存档。学校每学期从学生公用经费中安排相应经费用于此项补助,每学期补助限额500元。
4.全校师生要关心照顾残疾儿童。班主任是残疾儿童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老师应尽快摸清班级残疾儿童人数及其残疾状况,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并且教育班级其他学生也要关心照顾他们,不得歧视、欺负、侮辱他们。
5.学科教师要根据残疾儿童的残疾情况因材施教,分层要求,适当降低其学习目标;既要确保其人身安全,又要努力让他们学有所得。教学中,要摆正心态,正确对待残疾儿童,不得因为追求教育教学质量而歧视、侮辱他们,努力为残疾儿童营造安全、愉悦的学习环境。
6.学校要建立残疾儿童帮扶机制。每学年统计完成残疾儿童表册后,学校应结合师生实际情况,鼓励和安排教职工与残疾儿童结对,不定期开展结对帮扶“送教上门”工作。教职工要经常与结队学生谈心,沟通,掌握被帮扶残疾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定期家访与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帮助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定期召开教职工、受助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
7.注重对帮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对教职工要多与帮扶对象交流,作到细致入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充分利用我校的心理咨询室,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他们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结对学生积极参加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和学校、老师们对他们的关心。8.加强与帮扶学生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通过电话家访、实地家访、送教上门等方式充分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孩子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学生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还要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实现自食其力。
第五篇:厦门同安区送教上门工作方案
厦门市同安区“送教上门”工作实验方案
一、基本状况
近年来,同安区深入贯彻《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切实保障重度残疾儿童少年享受平等义务教育的权利,逐步完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保障体系。
在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建立“零拒绝”入学机制、推行“拎包入学”就学机制、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强化“随班就读”指导、组织残疾人“扫盲教育”活动、拓展学前教育和职高教育等多样化教育模式,特殊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一体两翼”(即以特教学校为主体,以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为补充)、“两头延伸”(即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延伸)的特殊教育体系,全区三类残疾生源入学比例已连续五年达到99%以上,但是仍有少部分中、重度残疾儿童因生活不能自理等客观原因,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为了切实保障此类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提高我区残疾儿童入学率,现就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实验区工作,提出以下方案: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闽委„2009‟1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国办发„2014‟1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14‟67号)、《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教育局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方案的通知》(厦府办„2014‟17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通知》(教基二厅函„2015‟1号)等精神,积极探索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经验,逐步完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为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但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同安区在籍户口义务教育阶段适龄(3—16周岁)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残疾类别以智力残疾为主,所有送教上门教育的实验对象,统一纳入同安区特殊教育学校学籍管理。
四、实验目标
(一)立足“以人为本”原则,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采取适合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入家庭、进入社区开展送教工作,切实提高农村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认知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更好地为他们早日独立生活、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二)提高本区域内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倡导公平、公正、平等的素质教育,切实保障每一个残疾学生重教育的权利,切实做到区内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都能享受适合自身发展的九年义务教育,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力求取得实效。
(三)创建送教上门工作服务平台。创建以区政府、区教育局、区残联为引导,以区教育主管部门、社区委员会、社会大众为主导的“送教上门”的教育监察小组,以区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要服务单位,以送教上门实验对象为主题的送教上门工作服务平台。如图一:
图一:送教上门工作服务平台
(四)探索送教上门教育服务体系,确认具体送教上门教学模式,如图二:
图二:送教上门教学模式
(五)在探索与实践中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好点子、好思路,积极引导社会大众参与到关注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工作中来,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
五、建章立制,明确职责
(一)区政府
成立以区政府领导为组长,由区教育局、区委编办、区卫计局、区民政局、区残联、区人社局、区各镇(街、场)等组成的区领导工作小组,有区政府牵头负责协调区各部门工作,加强部门联动互补,优化整合教育、卫计、残联、民政、编办等部门资源,并指导区各部门落实改革实验区工作,促进送教上门工作服务平台的建立及有效运行。为了保障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的有效实施,在人员分配、资源配备、教育管理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或倾斜,出台相关的制度,协调各个部门的联动机制;同时能够严格执行,加强宣传,并积极向社会和残疾儿童少年家庭推广送教上门服务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残疾儿童少年的良好氛围,保障了送教上门实践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区教育局 1.成立区分管领导小组
成立以区教育局分管局领导为组长,由区教育局、区教师进修学校特教教研室、区特殊教育学校等部门组成的送教上门领导小组及师资培训小组,全面负责同安区送教上门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工作;负责师资培训,增强送教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与素质,保障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
2.保障生均公用经费
加大财政投入,根据送教学生人数实际,给予保障送教专项经费标准。依据文件精神,保证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生均公用经费按每生每年特殊教育学校学前至高中阶段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逐年提高到普通初中的8—10倍安排。给予承担送教服务工作的学校在公用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工作经费,用于购置送教上门教学设备的配备及消耗性教学用具,同时要求交通费补贴标准每人每日不少于50元。
3、师资配备经费
配齐配足施教人员。结合送教上门服务学生人数,按教师工作量每周完成12课时标准配备送教师资,教师工资标准按同安区教育聘用校外教师标准每人每年6万或按照区劳务派遣人员薪金标准;如送教师资由在编教师额外完成,工资标准参照执行。另外由于本区域送教上门对象分布广且分散,为了送教人员的安全出行,保障送教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制订应急预案,同时为每位送教上门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承担,标准为500元/人,具体名单由教育局审核,拨款由财政局监督执行。
4.指导、考核与评估
定时对送教上门相关工作进行指导,促进送教工作的有序开展;将送教上门实验工作纳入考核评估,对于在送教上门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而对于不配合送教上门工作执行的,也将进行相应的通报批评教育,并影响其单位及个人的有关评优资格。
5.送教师资队伍素质提高培训
成立“国家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实验区师资力量建设专项经费”预估40万元。通过与高等院校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华东师范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学前系、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系等高等院校对接,充分发挥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特教理论在送教上门方面的作用,提升送教上门教师及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为更好地服务送教上门对象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区财政局 1.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以财政局为主导力量,协同区发改局、教育局等部门落实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大力推进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在硬件及软件上全力扶持承担送教上门任务实验基校的发展。同时,应严格保障送教上门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的拨付,弹性安排送教上门学生的康复基金。
2.设立送教上门专项经费
建立由区财政、区残联、区卫计局、区民政局、特殊教育学校组成的医教结合工作小组: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保障生均公用经费按时发放;设立送教上门人均康复经费基本标准和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康复专项经费,建立康复服务投入咨询、公告和考核制度,合理配置康复资源;同时,为送教上门学生提供相应的辅助器材、教具等,如平板电脑、咀嚼器、手功能组合训练箱及相关生活用品等资金支持;审核送教人员的薪资标准,保障足额发放;同时要监督送教人员人身意外保险的购买和执行。
(四)区民政局
1.根据《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将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送教学生纳入低保户,按规定给予救助。
2.将符合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条件的送教学生纳入救助范围。
(五)区残联
1.负责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少年儿童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收集提供全区就学年龄段的残疾少年儿童的花名册及残疾基本情况。
2.配合教育、卫计等部门,指导、协助有需求的送教残疾学生进行康复训练、行为矫正等工作。
3.协助教育、财政、民政等部门落实送教残疾学生的康复补助和就学补助政策。
(六)区卫计局
1.全力配合区残联、区教育局、各镇(街、场)部门每年定期组织对0—15岁少年儿童进行筛查鉴定工作。再组织医疗、教育、心理等专业人员组成的鉴定小组进行综合鉴定。2.协助市康复医疗工作小组,做好康复对象评定及康复方案及康复训练、心理咨询等。
(七)区镇(街、场)
及时统计本镇(街、场)残疾儿童少年,配合区残联和区教育局成立评估鉴定工作小组,每年定期组织对0—15岁少年儿童进行筛查鉴定。对有残疾儿童少年的家庭给予帮扶、关爱,社区应为每个送教上门学生成长创建更健康、更友善的社会环境,积极宣传特殊教育,积极与送教上门家庭以及社区进行沟通,配合送教上门工作顺利开展,鼓励普通家庭学会包容残疾儿童少年。
(八)区进修学校
配合区教育局、督导室等成立送教上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和组织送教上门工作。要求下设办公室,对送教上门教师进行师资培训,教学研讨,同时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考核。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的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协同区教育局做好送教上门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
(九)同安区特殊教育学校
经过评定小组评定后,进行教育筛查,对符合进行教育教学送教上门的对象,进行送教上门服务,为了保证送教上门服务的有序有效开展,要完善相关制度。包括送教上门师生管理制度、筛查制度、教育教学制度、评估监督制度、资源配置和使用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