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时间:2019-05-13 01:5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第一篇: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蕴含着诸多传统文化。同时,古诗文教学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以《将进酒》为教学案例,具体分析了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以及其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词: 古诗文 教学 传统文化

一、引言

1.1 中学古诗文教学概况

中国古诗文以其灿烂绚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并流传了千百年。传承和发扬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责任。广大老师也应该为传承古诗文做出自己的努力,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古诗文教学,并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新课改以后,古诗文占据的比例增大,这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语文老师也应更加重视古诗文教学。目前我国的古诗文教学主要还停留在表面阶段,老师在古诗文教学,重视的是古诗文单个词句的意思,对学生的要求也主要是背诵和记忆,没有深入古诗文的背景意义中,更没有重视古诗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中学语文老师应该有更大压力,应正视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应积极改革传统古诗文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领略古诗文的美丽和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1.2 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审美情趣、传统文化。中国古诗文文风婉约,辞藻华丽,具有显著的文学特色,具有现代白话文所无法取代的文学地位。古诗文精美、含蓄,流传了千百年,并将一直流传下去。古诗文不仅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反映当时宏观的社会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且优秀的古诗文蕴藏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学习古诗文,并不仅仅是领略古诗文的美丽,更重要是领会古诗文中所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古诗文的意境常常引人深思,融合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环境。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千年绝句,激励我们乐观看待分离,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豁达与开朗;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可歌可泣的诗句,表现出作者的英雄气概。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领悟。

二、结合案例,具体分析

本文以高中的《将进酒》为教学案例,具体分析古诗文的教学,以及古诗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下为《将进酒》教学设计,主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更多注重古诗文的立意,并学习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韵律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且能够在一定程度掌握文章的立意。(2)能够较好地理解文中有深意的句子,体会作者写本文时的感情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学习作者洒脱豁朗的精神和不为权贵所屈的贞节。(3)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课文中充斥的浪漫主义色彩。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课文有自己的见解,不拘泥于老师的解读。2.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理解课文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理解诗文中出现的意象以及品味诗文的意境。古诗文重在立意。

(2)领悟诗人书写时多变的情感,读懂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的缩影。2.3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关于古诗文朗诵的节奏,并给学生做出示范,带领学生多朗诵课文,初步体会文章含义。

(2)讨论法。给出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并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鉴赏古诗文的知识来进行解答。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学生给出自己的看法,不必拘泥于老师的讲解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4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安排学生熟读课文,并逐一理解词句的含义。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和《将进酒》的背景知识。

(2)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与杜甫齐名,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的诗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个人特色浓重,诗风飘逸豪放,创造了继屈原之后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顶峰。李白还有一个美名,即酒仙,他的诗歌将诗与酒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蕴含着丰富的酒文化。

诗歌背景:《将进酒》是汉乐府的旧题,题义即为劝酒歌,虽然李白这首诗用了旧题,但是并不妨碍李白的惊人才华,一首将进酒可歌可泣,把饮酒与现实结合起来。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十一年,此时距离李白离开长安已有八年之久。期间,李白继续过着游历山水的生活,而此时的唐朝,官员腐败,百姓怨声载道,唐玄宗沉迷于女色,社会一片混乱黑暗。李白对此社会现状深有不满,无奈自己无法改变社会,颇多踌躇。这时候,有好友相邀李白,李白借此登高饮酒之际,作出这首流传千古的《将进酒》,一吐胸中豪情与积郁。

(3)初步朗诵课文。

a、首先,教师师范朗读,并指出朗诵的韵律和转折点。

b、学生朗诵。应初步掌握文意;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和喜欢的原因;在熟知课文后,归纳课文主旨,划分层次。

提示:在朗诵本文的过程中,应重视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根据诗人感情来把握朗读韵律和节奏变化,不能我行我素,根据个人喜好来朗诵诗歌。c、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作出相关解答。

阐述文中的名句。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体会诗人在这两句诗句中使用的夸张手法,以及诗人此时悲愤的心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出诗人感叹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的看法,领悟诗人的无奈之意。

引导学生探索诗人的感情变化。从开头的伤感之情,到欢乐之情,再到愤懑之情,到最后的狂放之情。从文中诗句发掘诗人的对应感情,并遵循诗人的感情变化来感知诗人的心境变化。掌握诗人写作本文时的复杂情感。

(4)深入探讨课文。

本文名为将进酒,即为劝酒歌,那么是谁劝谁喝酒呢?诗人李白是客,理应是主人劝李白喝酒,但结果反而是李白劝主人喝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劝诫大家及时行乐,不要辜负了金樽美酒,因为朋友相聚是人生一大乐事,李白认为大家应该高高兴兴喝酒,此时的李白已经不再沉湎于官场失意的愁绪中。

2.5 教学赏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新课改对语文的基本要求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而古诗文教学对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尤为重要。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也应当重视其中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而不是停留在古诗文的字面意义上。

本文是古代诗歌的一篇优秀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将进酒》,即为劝酒歌,表现出中国古代的酒文化,以及诗人与朋友之间的友情,诗人豁达开朗的精神。其中的酒文化值得我们注意,中国古代诗人似乎都格外钟情于酒,并与酒结下了良缘,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都与酒有关。时至今日,朋友相聚,逢年过节,我们生活中也缺不了酒,酒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酒往往还与朋友相关,一个人是喝闷酒,而朋友之间喝酒,才显出酒的意义与价值。《将进酒》还表现出诗人李白豁达开朗的人格精神,这都值得我们学习,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这并不是消极的人生观,而是诗人在当时无奈的社会环境下的自我开解,表达出诗人的乐观精神。

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三、结语

绚丽灿烂的古诗文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时,古诗文也与我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重视中学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改革传统古诗文教学模式,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古诗文,重在古诗文的立意,并学习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从我国中学的古诗文教学概况和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出发,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将进酒》为教学案例,具体阐述了古诗文的教学过程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参考文献

[1]张媛,宋兴斌.探究式教学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08):134-137.[2]唐瑛.百年来古典诗文今译的回顾与反思[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2(05):238-232.[3]滕世群.文人生命与历史使命的冲撞—高中选修《将进酒》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0(03):322-325.

第二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临朐县龙泉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汇报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体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从内涵方面讲,是人生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事的准则。要修身养性,通达事理,以此最为便利。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增加文化积淀,培养爱美的情趣,传承、积淀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审美能力,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可以提升学生的品位、气质。

临朐县龙泉小学自2008年开始进行书香校园建设,制定了“读经典书籍,做博雅少年”的书香育人方略,提出了“书香育人,铸就理想幸福学校”的发展愿景,着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律。从书香校园到今天的书香教育,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索方面已完成一个华丽的转身。

一、建设书香特色学校,氤氲传统文化

龙泉小学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团结协作的锐意改革精神,一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培育学生健康成长根基。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华经典诵读全国优秀学校、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示范校、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潍坊市主题学习优秀示范校、市第二批活动育人课程示范学校、书香校园、根基教育实验校等荣誉称号。

(一)营造书香氛围。书香校园建设从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营造开始。在校园的四周,展示了唐诗、宋词、元曲等,让“文苑飘香”浸润心灵。在大厅,校园北墙展示名篇名著、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论语、经典简介、毛泽东诗词及各个年级的必读必背篇目等,让“墙壁经典”彰显无穷魅力,让学校处处充满传统文化教育。

(二)创新图书管理使用模式。为方便师生阅读,提高图书利用率,2010年学校经过充分论证,本着宁“少”勿“烂”的原则在教学楼、实验楼走廊建立起开放式图书超市,让图书从图书室“走”出来,“活”起来。2013年5月全县中小学图书报刊使用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校召开,随后又在市、县中小学图书管理员培训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三)开展书香活动,奠基幸福人生。每年举办读书节(今年已是第八届),让学生尽享读书快乐。历时两个月的读书节系列活动主要内容有:亲子共读大赛、美文诵读演讲诵读展示、我讲主题故事比赛、读书漂流等。每学期举行大型的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人人上台,学生们放声吟诵,尽展班级魅力。最后进行集中展演,老师家长和学生同台展示,尽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让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启动经典诵读工程,给师生们提供一个展示国学经典诵读风采的舞台,学校和各班级不定期组织诵读展示活动。在师生们高涨的诵读热情的感染下,一些家长也自觉地加入到国学经典诵读的队伍中来,有的还与孩子展开了诵读竞赛,同时促进了“亲子共成长工程”的深入实施。在饶有兴趣的诵读中,提高了师生们的国学素养,打亮了师生们做人的底色。这项活动开出成效,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华经典诵读全国优秀学校”荣誉称号,《百年古韵》获市经典诵读二等奖,《木兰辞》获市经典诵读三等奖。

(四)开发书香课程

制定年级递进的阅读目标。从文学、科学、人文三方面制定各年级的总阅读目标和学期阅读目标,让老师明确阅读目标。

在年级段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出具体的阅读内容配档。除县教研室提供的必背古诗词和市教科院推荐的三十本必读书籍外,根据年级特点,共同商定需增加的必背必读古诗篇目和数量,作为各年级保底的阅读数量。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加入自己的特色。如低年级人文类。在基础书目《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的基础上,以诵读童谣、儿歌作为阅读的开始,根据节令的变迁及从《晨诵读本》上搜集一些适合孩子诵读的童谣或者儿歌。此外,还注意学科间渗透整合,尝试各学科的大阅读。通过阅读,开阔了学生视野,陶冶了学生情操。

根据前期的书香课堂经验,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课堂整合,将教师辅导下的有向阅读教学大体分为三类:阅读前期的推荐导读课、阅读中期的阅读推进课、阅读后期的交流展示课。从推荐课开始,到中期的故事会,再到最后的表演课,课型环环相扣,学习过程得以完整体现,学生在读经典中学会了做真事,做真人,并让孩子通过读一本书而爱上一类书。

4.运用发展性评价

建立阅读成长档案袋。内容包括读了哪些书,怎么读的,读了多久,班级共读还是自读,读后有哪些收获或感想,还想读哪些书,自我评价、老师或同伴寄语等。

加强督导评估和量化考评,将督导评估结果、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成果作为绩效考核和评优树先的条件之一,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开展阅读水平专项检测,并将考评、检测结果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整体考评。

至此,我们学校已是书香满园,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浓厚。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显著提高,一年级保底阅读量达到10万字以上,六年级保底阅读量达到300万字以上,并在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成绩突出。

二、大力实施书香教育,培养核心素养

从2012年开始,我们着力打造书香课堂,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连接,从书香校园逐渐过渡到书香教育。

在语文课中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为学生阅读提供指导方法和时间保障。书香课堂设计了读物推荐课、阅读指导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读写迁移课等,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到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来。这几种课型,也是整本书阅读的流程。每学期教师按照推荐书目,选择需要阅读的书籍,再按照以上课型与学生层层展开阅读,并在年级之间相互共享。每个年级段阅读承载的目的任务不同,指导时有所侧重,所选择的课型也有所不同。

低年级学生培养兴趣是阅读的目的。可选择经典诵读课、阅读欣赏课等,中年级在此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更多的选择读物推荐课、班级读书会、阅读方法指导课等,高年级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选择班级读书会、读写迁移课、阅读汇报课等。

通过读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不断提高,书香课堂的开展,让老师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教学天地。这期间,老师们的课堂可谓百花齐放,有绘本课、儿歌诵读课、科普阅读课、经典诗词诵读课等。如儿童诗诵读课程,课堂上老师带领孩子们或吟或诵或唱或舞金子美玲的儿童诗,学生脸上写满阳光。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慢慢受到感染,学生开始有了写诗的热情。他们建立了丑小鸭班级博客,用诗人的眼光观观察生活,用诗人的胸怀感受生活,他们的笔下开始流淌诗意。

2014年3月,在我校举办了全县书香研讨会。甘肃、广西、青岛、临沂等地教师代表到我校参观书香教育,研讨书香课堂,多次在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观摩会、主题学习实验校及教师论坛上介绍书香教育开展情况。先后承办市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观摩会、全国中小学生态语文研修会议分会场和潍坊市小学阅读能力提升工程区域推进现场观摩研讨会议的分会场,做了书香教育工作汇报和经验成果介绍。《潍坊教育》《潍坊日报》《大众日报》等相继对我校书香教育进行了专题报道。书香教育的经验做法两次获县政府成果奖。

无论是“书香校园”“书香课程”还是“书香教育”,其核心都是为了让学生“快乐读书,幸福成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生活化、形象化、活动化和常态化。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真正让师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养核心素养,幸福快乐成长。

三、依托传统节日文化,挖掘育人资源

(一)进行育人课程开发。按照传统节日的时间点编排,把春节、仲秋节等传统节日,从节日来历、风俗、礼仪、传说、故事、诗词、名作及活动方案设计等几部分系统整理,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编写活动育人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地方特色,在每个节日的后面设计了一个主题活动,比如:“走进端午”主题活动设计。教师围绕 “走进端午”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通过屈原的故事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还锻炼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创新德育途径,丰富活动形式。除在语文、思品、艺术等学科中渗透传统节日教育外,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深化传统节日教育。利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国旗下的讲话、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浓郁节日氛围,达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目的。如中秋节期间,利用国旗下讲话,以“团结、团圆、庆丰收”为主题,通过开展的读书活动,充分利用晨读、班会课、阅读课、课外活动等时间,诵读有关中秋的诗词歌赋,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节日的意义所在,灵活地激发每位学生的探索创造精神。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大力宣传展“中秋节”的由来,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利用班队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系列主题活动。传统节日教育,在主题实践活动中逐步加以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有了进一步了解,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民族自豪感增强,育人效果显著。

活动育人课程《传统节日文化探究》获县一等奖。《走进春节》在潍坊市“互联网百度搜索”教案评选中获二等奖。

第三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热点链接】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武亦姝、彭敏、陈更等诗词“达人”成了年轻人的追捧对象,也成了万千父母培养孩子的“榜样”。

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古诗词闯关测试游戏。游戏过程犹如一场诗词联句擂台赛,还会根据你的答题情况给出结果评价,如“明天让家长来一趟”“语文老师已在厕所哭晕”等等。在省直机关上班的诗词爱好者林先生说:“这种测试游戏很有趣,不仅能让人感受诗词之美,还带动大家学诗词,挺好的。”

诗词类图书销售火爆。2月14日,记者走访郑州市的松社书店、阅开心书店、中原图书大厦等多家书店后发现,古诗词鉴赏类的图书销售量大幅增长。新乡市新华书店总经理杜宏甫说,新乡市新华书店仅一家门店诗词类销售品种就由26类增加到76类,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92%,销售册数增长252%。

【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中公教育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重要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

中公教育

容。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要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加强政策保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操作性。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统筹整合现有相关资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项目。制定和完善惠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项目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国家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遗产资源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奖励、补贴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或共建相关文化项目。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培养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中华文化代表人物。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激励表彰制度,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传播交流作出贡献、建立功勋、享有声誉的杰出海内外人士按规定授予功勋荣誉或进行表彰奖励。

3.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修订文物保护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相关法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关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在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城乡建设、互联网、交通、旅游、语言文字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内容。加大涉及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律法规施行力度,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各行政主管部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联动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依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形成礼敬守护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法治环境。

4.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各类文化单位机构、各级文化阵地平台,都要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

中公教育

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充分尊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先进模范的表率作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发挥文化志愿者、文化辅导员、文艺骨干、文化经营者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中公教育

第四篇: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利用现代课堂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解读古诗文如《道德经》、《中庸》、《孟子》等书,了解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公理解释体系,能议论、衡量、评定、辩析、分析和说明事理,这种文化是对人类社会行为准则的说理,是对人类社会公理解释、价值取向的说理,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诸子散文 唐宋诗词 明清小说

从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到目前为止,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175所,分布在156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已逐渐建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

文化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文而化之,化自身,然后化家庭,然后化社会,化的过程,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作为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全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古诗文,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基于此,本文从古诗文常见的三类文章着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看古诗文的教学中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诸子散文德行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形成各具风采的诸子散文。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论语》为先导的《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优秀文化著作,尤以《论语》中的篇目学得做多。“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这些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句子无不昭示出孔子的“仁学”思想。从“仁”的本义上说,“爱人”就是“仁”的最本质、最基础的意义,也是做人的最高原则。儒家伦理思想自经孟子、荀子依据孔子思想发扬光大而形成体系后,遂使儒家伦理思想之内涵及实践要点亦更加充实明确,可归纳为重品格,行仁道,推忠恕,讲中庸,倡王道,勉实践。这种文化体系的形成有助于今人更系统的学习和发扬。一九九一年五月间,台湾地区新学识文教出版中心曾邀集两岸知名学者举行过一次书面聚谈会,其结论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是可以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伦理道德,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时也能切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之所以有此共识,主要是因儒家思想核心—伦理道德,不仅可用于古代而且还适用于现代,此种宜古宜今放之四海皆准的思想,如果我们能深切的体会实践,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自会由我们的努力而提早实现。譬如韩国的现代化就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所以,在对古诗文尤其是诸子散文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二)唐宋诗词情溢四方

唐宋诗词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闪烁着不朽的艺术光芒,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李清照,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向我们说话,向我们呈现他们整体的人格、气质、风骨,凸现出唐宋诗词在传统人文中的独特魅力,感受灵魂难言的欣悦和洗礼。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华夏民族崇尚友道珍惜人伦形成一种风尚。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伦情怀是一种不但在空间上不分地域,普遍存在的情感,而且在时间上不分古今,十分持久而又十分高尚的情感。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说明只要世界上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在天涯,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李白与王昌龄的关系不错,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李白写过一首诗,寄托自己的一往情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芙蓉楼送辛渐》是这一类诗中的名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作于王昌龄官江宁丞之日,诗人正遭谤议,送挚友远行,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又是与朋友和亲人们的共勉之词。苏轼的《南乡子·送述古》下阕中写词人送走了朋友归来后的感受,“秋雨晴时泪不晴”,词人面对荧荧的灯儿,听窗外绵绵的秋雨,友去的失落感让词人难以自持,恐怕是雨停了,泪水也不会停。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文性的体现并不是客观、静止的,孤立、冷峻的,而是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的,动态的探寻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的真诚与恒久。友情厚重,恋情也缠绵。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字字珠玑的警策之语,闪耀着人文的熠熠光芒,像这种追求自由,歌颂爱情,体现人性真爱的诗词数不胜数。有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恋情缠绵,亲情更深沉。唐代溧阳县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的深情厚爱,亲切感人。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传唱至今。

中国文化之所以重视情感,是因为国人自觉地意识到,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内在需要,人而无情,不可以为人,但情感是理性的,它提倡高尚的情操、情趣、情怀。唐宋诗词中,洋溢和渗透在其中的浓浓的友情、恋情、亲情,如同醇酿,让人沉醉,代代飘香。

(三)明清小说海纳百川

有意思的是,尽管小说地位历来不及诗词散文,可是在中国社会,一个受过初级以上教育的人,大概不会不知道《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中间,这些小说的普及率更可以肯定地说超过了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的诗篇。在普通的中国人的历史观、伦理观、人生观、社会观里面,笔者相信可以随处轻易地发现传统小说的影响,且其影响未必就比孔子、孟子、老子要小。举一个例子,《三国志演义》第一回开篇有一首词,这首词从来不曾入选任何一本词选,但词中所隐藏的文化观——那是一种对人世的悲凉感触与历史文化的自然而然的混合物,在普通中国人心中所刻下的痕迹,未必会比任何一本著名的史书小。至今仍在生活中活跃的熟语,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都可以和这首词的基调相印证。即使不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传统小说也是中国文化里的活跃因素,在中国普通大众包括读书人中间一向有着很高的普及率和很深的影响。毫无疑问,谈到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决不能忽视小说。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诞生翻开了中国小说研究的全新的一页,给小说研究带来了历史的眼光和审美的视野,有了鲁迅,传统小说也就变成了我们和中国历史、文化联系的一条纽带。我们会从小说里读到我们的前人和前世,也就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一部《红楼梦》,涉及到了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性文化许多问题,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就曾说过“《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就拿选进课本里的《林黛玉进贾府》举例,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其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展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文化。而众多人物的华丽登场,更透视了贾府这个“诗礼之家”的至尊至贵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明清小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表现为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也表现在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历程的生动象征,还表现在它是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鲜明展示。

中华传统文化著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而我们在教学中精选、精读、精讲优秀古诗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重要环节。我们与学生一道读《论语》,读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我们与学生一道读唐宋诗词,读得热血奔涌,读得神清气爽,读得闲适恬静;我们与学生一道读明清小说,读成忧国忧民,读成海纳百川,读成世事练达。

这就是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既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归宿点。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新编》 王玉德 邓儒伯 姚伟钧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年9月

《唐诗鉴赏辞典》傅德岷、卢晋主编 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5年 “中华诗文鉴赏典丛”

《唐宋词鉴赏辞典》傅德岷、卢晋主编 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5年“中华诗文鉴赏典丛” 《春秋战国文化史/断代文化史系列》吕文郁 东方出版中心 2007年 《略论明清小说中的军师形象及其文化意蕴》孙琳 辽宁师范大学 2007年

第五篇: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承

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主流,在中华大地传承了几千年。语文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它不同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古诗文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修养,积淀民族文化的底蕴,使传统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

传统文化这笔财富如何能成为中学生所认识、了解,并被他们接受、传承和发扬,就要取决于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自身的专业修养。教师不单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继承者,而且更重要的是做好传播者。所以,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更新语文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渗透进去,在保障语文教育为主的情况下,有机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既学到语文知识,又学到传统文化知识。如教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可根据现在有些学生总借口学习太苦、太累而不思进取,甚至放弃努力的现象,引导学生将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和过去学生的处境作对比。这样学生在对比中就会发现,要想学有所成,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乐以忘忧的品质。并从文中作者求师之难的情节中,了解古人尊师的传统美德。进而得出结论: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这样,让学生从古人身上感受到优秀的学习品质和思想品质,并将这种品质传承下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要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学习古诗文不再有畏难情绪,就要培养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引领他们诵读诗句。如,看到春天到来,就引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看到花朵凋谢时,就会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遇到学生灰心丧气时,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劝慰;当学生面临抉择时,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激励。这样一来,学生们既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又能引导他们认识人生价值,强化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健全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使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不仅停留在朗读和背诵层面,延伸了学习的外延,使学生对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还要带着学生们去欣赏一些流传千古的文化作品。因为各类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材中选录了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片段:如《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等。这些选录的作品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不仅显出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而且充分反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小说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特征,也为后人继承前人遗产,创造新的诗歌样式,文章样式,繁荣传统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用新的眼光,新的方法钻研教材,通过认真分析去发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有的放矢的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从书本中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鉴赏时,不但要注意感受其形式方面的美,而且要激发学生深层的学习动机。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学生不仅欣赏了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雄伟景象,也领略了“迁客骚人”,一明一暗,一悲一喜的览物之情。但对文中的疑难问题探索时,同学们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反映了范仲淹盲目“忠君”的思想,他是在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应予以批评。有的同学则认为评说范仲淹不应脱离他所处的年代,因为在封建社会,皇帝代表国家,如果身为臣民一遇不悦就起“二心”,那国家岂能长治久安,两种意见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在这时,教师引导并鼓励同学们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展开辩论。甲方慷慨陈辞: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荒淫无度,无法识别人才,许多有志之士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一贬再贬,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干脆学习陶渊明、吴均等,既然仕途不如意,不如遁迹山林,避世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乙方也毫不示弱:《论语》中,孔子用“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生们在激烈的辩论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使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学生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之外,更重要的是充分理解了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增长知识,洗涤心灵,提高修养。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当代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语文教师,任重道远,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传授一些传统知识外,主要是结合语文教学,在讲授语文文化时认真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涵,有的放矢地传承优秀文化,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自觉地去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在古诗文的学习中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刘 萍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这也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古诗文教学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将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阅读古诗文,可以和古代文人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闲适淡定的陶渊明,怀才不遇的韩愈,乐观豪放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安贫乐道的刘禹锡,洁身自好的周敦颐,豪放旷达的苏轼,„„他们向我们呈现他们整体的人格、气质、风骨。引领学生同传统文化进行对话,同古人进行心灵的沟通,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提高他们对人生的洞察力与感悟力,这样可以使这些青少年人性发现,名利心淡泊,灵魂净化,品德高尚。让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开展了“亲近古诗文”系统工作,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采用以下对策:①要求学生每天语文课前诵读一首古典诗文。②每周写一张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③每月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④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等);并进行一次测试。此活动的开展,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到底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东西,以及如何来弘扬呢?这就是我们语文工作者的责任了。我们最主要的阵地就是课堂。

第一,在强烈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来进行古诗文教学,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不仅要讲解课文,要让学生自然联想到我们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还要将思维很自然的涉及到“三苏”;学习《陈涉世家》不仅让学生知道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不凡抱负,还要了解司马迁遭受宫刑并完成《史记》的过程;学习《武陵春》,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有个“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伤感的李清照,还要知道曾经的女词人也有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欢乐生活,使学生们了解李清照的变故。只有这样,古诗文教学才会更有意义,更有趣味。

第二,在古诗文教学当中我们要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诗文中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背诵《鱼我所欲也》中“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使得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学习《岳阳楼记》,让学生懂得,作为年轻人不仅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第三,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古代“英雄形象”及优秀个人品质的弘扬,以此来极力鼓舞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素养。在历代古文中不乏塑造或体现优秀人物形象的精华篇章。如:《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忠心耿耿,《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爱莲说》中的周敦颐“予独爱莲指出淤泥热不然”洁身自好,《饮酒》中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闲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等等。在讲解这类课文过程中,注重文章中心人物或作者中心思想的弘扬,以此来熏陶、激励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情操,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从文学艺术上,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我们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过程中,要从多方面进行弘扬,充分发掘一篇古诗文的艺术内涵,使之大放异彩。比如:我们要从语言方面来鼓励学生学习并体会优秀的辞藻,看看古人是如何创造出如此优美的句子的,从中汲取艺术养分。《小石潭记》就是一篇在语言艺术上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古诗文。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如此优美的语言,如果不注重去体会去感受去学习的话,那就是一种浪费。此外,一篇好的古文,必须有上乘的思想内容,缺乏灵魂的文章不会成为优秀的篇章。因此,我们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还要注重文章思想内容的学习,看看作者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作者的思想内容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写文章怎样才能塑造出如此之深的思想高度。我们在学习《出师表》这篇文章时,正是要深刻体会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忠君思想。我们还要注重从文章的写法上、结构上、修辞上等等来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只有这样真正作到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品味文章的韵味美、音乐美。吟诵、熟读、背诵是传统语文教育基本的读书方法。要求学生明确了诵读的重要性,就会充满热情的投入其中,品尝大量诵读带来的甜美滋味。

第五,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等资源积极查阅资料,主动了解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教师在授课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需要了解掌握的有些是零碎的,只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显然是不够的。比如我们在学习《五柳先生传》时,教师在课前就应当让学生去查阅资料,看看陶渊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官场是怎样的。学习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让学生去了解苏轼为什么去到密州做太守,知道他因为在朝廷内和王安石等主张变法派不合才遭贬。

我们不单单是为了教学某一篇古诗文的识读背诵,我们要站在一个认知的高度,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古诗文教学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其必要的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更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修炼和熏陶,学生在无形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培养了审美情趣和自由意识,也形成了高尚的人格。正如魏书生所说,“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命运”。随着学生思想认识的逐步加深,古典文学精华,必将从学生头脑中渗透于他们的思想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里!总之,古诗文的学习中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让学生的精神更为丰富,让学生的心灵更为充实,让学生的目光更为敏锐。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得我们的学生将会更加真切的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

下载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王屋琴书是由洛阳琴书流入济源的王屋、邵原、大峪、下冶一带,吸收当地音乐素材演变而成。清道光年间,洛阳琴书艺人王水定到济源演出,受到当地民众欢迎,鼓......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麻城市第三小学六(3)班邓姝锐 “爱国”这个词从古至今一直在世人口中常常提起。周恩来为中华之山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坚定不移,毫不犹豫。......

    诵读优秀经典 传承传统文化

    诵读优秀经典 传承传统文化 为进一步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蓟县第七小学在师生中持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经......

    新课标理念下古诗文教学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策1

    一 《古代经典阅读与传统文化传承》课题的基本思路,已有成果,研究内容主要方法及实施步骤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以经典诵读为先导,传承“礼仪之邦”的美誉。浓厚的历......

    古诗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范文

    古诗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国旗下的讲话稿 范孝华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

    传统文化传承

    传 承 传 统 文 化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人们对中秋等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呼吁一直不断;可尽管有上述呼吁,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

    中学古诗文教学探讨

    中学古诗文教学探讨 姜山镇中学 王芳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中学语文......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