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郑州市第七十八中学
摘要:那是鲁迅生活的年代,可是今天的时代就不同了,“先生们”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渠道来帮助学生体会作品的意境,这便是信息技术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势;优化语文课堂;兴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到了各个领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以达到提高语文教学的目的,在此进行浅谈。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写道: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完全陶醉了,沉浸在了作品的意境中。可是陶醉的只有先生,先生有多年的阅历,积淀了多年的文学素养,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意境,而文中的“我们”都趁先生陶醉之际溜之大吉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读不懂呀,“我们”也只能“疑心”那是极好的文章。所以先生 的课堂便出现了学生逃跑的情况。
那是鲁迅生活的年代,可是今天的时代就不同了,“先生们”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渠道来帮助学生体会作品的意境,这便是信息技术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那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占据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定位:“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基于这种表述,我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本质是工具,不应成为教学中的亮点,真正的亮点应该是运载的内容,真正的目的是学生的学习。将现代信息技术特点、语文教学特点、学生主体性特点三者统一于教学实践中,才是合适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
信息技术究竟怎样优化语文课堂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可加大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效率。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还要大量地板书,板书势必会占用课堂时间。而利用电教媒体便可将这部分时间放在教师备课的时间,从而有效地节约课堂时间。
除此之外,语文课堂还要大量的引证、举例,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最好的方法就是读给学生听,而在有电教媒体的课堂老师便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都起到了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可及时反馈课堂信息,促进师生互动。
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传统的作文教学,老师大量地批改,学生存在的问题自然是很多。但是作文评奖课堂上,老师就单用一张嘴,很难将作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直观地反映给学生。而在有电教媒体的课堂上老师便可以将作文中的问题提前呈现在课件中,再将此信息合理的反馈给学生,并作出正确的引导。学生们也能直观地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又怎样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呢?我个人有以下看法:
一、运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狂热,让学生加入到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中去。
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的听;可是如今的语文课堂如果还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就会认认真真地跑神。
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是学生心中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神。学生们很听老师的话,很崇拜自己的老师。可是如今的课堂,坐满了老师所意想不到的各路“神仙”,他们可能是网游高手,可能是电脑黑客,可是老师不是。
因此现在的学生已经不是若干年前的学生了,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而且能力很强。老师不会的他们会,对于电脑学生有着强烈的兴趣,那么语文课堂就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有现代教学的课堂中来,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具体来说,班班通工程的使用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更便捷的手段,而学生对于这个新技术很感兴趣,很乐意去做,于是我们便让学生参与进来。课件的制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课件的制作中去,并定期举行学生课件展览和评比,这样一来学生们为了做好一个课件会反复朗读教材,不仅为学生的上网指明了方向,而且加强了他们对课本的阅读与学习,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
二、利用网络开展学生的阅读与写作。
随着获取信息渠道的的不断增多,网上阅读已经不再新鲜,而学生网上阅读的兴趣又远远地超过了拿着一本书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们便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鼓励学生多渠道阅读。并鼓励学生参与网上组织的各种作文竞赛,一想到自己的作品要被很多读者阅读与评论,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都高了。
除此之外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微博,写写自己的心情。传统写日记的方式我们沿袭了很多年,觉得那是平常的事情,但是学生似乎厌倦了那种方式,每周的日记上交时都有很多同学完不成,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练笔的方式,我们鼓励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来书写自己的心情。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空间、博客随时抒发自己的感受,事实证明学生喜欢这种方式。
只要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合理的整合,它就会成为我们教学的助手,为我们的教学发挥着有利的作用。
因此对于语文课堂来说,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又会给学生带来哪些影响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多种渠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学习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不仅能提高知识传播的速度,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
传统教学中,学生想广泛阅读、多方涉猎是比较困难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却有着极大优势,它可以拓展学生阅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拥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还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各种信息的加工、汲取,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汲取语文信息的数量及质量,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时式学习。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中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各种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综合发展的方向。每个人都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有一天是要走向社会的,因此我们不能与时代脱节。时代需要
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要努力打造什么样的人才,今天的时代要求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的庸才。因此我们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给学生传递时代的信息,这样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才不会被淘汰。今天的时代是个信息的时代,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而且给学生明确了发展的方向。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虽然给语文教学及学生学习语文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它毕竟只是我们教学工作中的辅助工具,只是为学科服务,而不能本末倒置,将其凌驾于语文课堂之上,那又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总之,经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的合理整合,使其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2011-5-20 6
第二篇:浅谈美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美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首次完整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美育在教育方针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美育对于人认识世界、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还对其它各种教育活动(尤其是德育、智育)有促进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必须的。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美育教学的主要途径。而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语文学科中具有许多强烈的美育因素。如优美、丑陋、崇高、矮小、喜剧、悲剧、滑稽、荒诞、均衡、对称、典型等。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从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中学美育的实际情况,也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只能由音乐、美术等学科完成,但这些学科课时太少,而语文学科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科目。因此在中学进行美育教学,语文学科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步骤实施: 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由浅入深。下面我就谈谈对这几方面的看法。
感受美,就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和现实中的美好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如何树立学生初步的审美观呢?我们应该紧扣教材,挖掘出各种课型里美的因素,来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美的范式:有无产阶级光辉思想的美有崇高思想境界的美,有艺术形象的美,有文章结构的美,有语言形式的美,还有题材新颖的美等。在教学中不同文体的教学侧重点不同:体会写景类文章的境界美,写人的文章,一、欣赏感受美。体会人物性格,感悟人物人格美,说理类文章,体会其中的深刻的哲理之美,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体会散文诗歌教学的音乐美、形象美和意境美。方法很多,其中教材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共鸣是一种好方法。
从课的结构设计上体现美:
1、课堂导人,要有兴趣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一开始就牢牢地抓住学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先声夺人。
2、在美读过程中充分感受美。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语言文字便成为学生直接感知的材料。因此要重视语文教育中的听读教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来感受课文形象,接受课文的美的熏陶,而美读则是听读教学中感知美、获得美的主要途径之一。
美读指老师有魅力的范读,也包括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后的表情朗读。俗话说 “三分文章七分读”,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最适宜美读。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通过美读把诉诸视觉的无声文字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描述,通过再造想象的活动,在头脑中再现课文的情境,从而进入作品的意境,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如在朱自清的《春》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的美读,使学生领略散文内容的意境美、语言的形式美。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说话的艺
3、教学板书,要有艺术美。板书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好的教学板书是反映术,用优美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思考的灵感。课文内容的“镜子”,是教师教学的“导游图”,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朱光潜先生说:“美是客观方面的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现象的那种性质。”板书从“性质”到“形状”,或者说,从内容到形式要和谐统一,要体现出艺术美。艺术美就是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的和谐统一。因此,教学板书要做到:内容的完善美,语言的精炼美,构图的造型美,字体的俊秀美。
4、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美育的形象功能,创设美的情境,给予学生美的体验。
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录音、投影、挂图、幻灯、电视录像等等。不管在教学中运用哪一种手段进行审美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文章的形象感,创设一个美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美,体验到美。讲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可以先播放钢琴曲《蓝色回旋曲》与《命运》的剪辑片断,然后按课文内容先后打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的幻灯片,学生全神贯注地体会音乐的内涵,仿佛置身于大海之滨,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以音乐来渲染气氛,用图画再现情景,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生动的艺术感受,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循境入文,理解鉴赏美。
所谓鉴赏,就是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和现实事物美的现象的本质的理解,掌握正确地鉴别美的标准,提高评判和欣赏美的能力,以及提高审美兴趣和爱好。有些学生对美的理解有一个误区,认为那些丑的、荒诞不经的事物不属于美的范畴,应把它们打入另册。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式的喜剧才是美的,那种肝肠寸断,给人带来遗憾的、伤感的悲剧是不美的。学生这种对美的评判的标准是错误的,若不及时纠正这种错误的观点和看法,就会给他们造成偏见。我给他们讲美的范畴不仅有优美、崇高、喜剧还有丑、荒诞和悲剧,同时给他们讲清悲剧的性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语),同时鲁迅先生对悲剧的评价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通过对美的范畴的解释和悲剧的分析,同时举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的例子,如《哈姆雷特》、《麦克白》等,纠正了学生的偏见,培养了他们正确鉴赏美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理论修养和审美兴趣。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美育的又一职能,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地鉴赏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判断事物的美和丑,并且不断提高鉴赏美的水平。这种对于事物美丑的鉴别力,同样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只能在日常教育活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事实表明有爱美之心,并不等于就有了美学修养。世界纷繁复杂,中小学生往往分不清真假、善恶和美丑,有的盲目崇尚“哥儿们义气”,有的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暴力动作,有的盲目追求“流行”。由于缺乏对美应有的鉴别力和鉴赏力,难免会出现美丑颠倒,是非混淆的情况。况且由于人们的生理基础、心理素质、文化教养、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在各不相同的审美情趣中不但有高下之分,而且有健康与病态,进步与落后之别。凡此说明,对中小学生确实需要通过美育教育培养他们正 确地鉴别美丑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使人们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审
三、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和表现美。
表现美就是对美的感受与认识的实践,是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学生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和正确欣赏美的保障下,就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来表达美。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说、多练。如我在上《陋室铭》后,让他们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包括环境描绘、寓意等)通过合适的、最恰当的途径表达出来。有的学生通过手中彩笔将简陋的茅屋、碧绿的青苔、台阶描绘出来,有的学生用文字表达了对主人高尚情操的仰慕之情,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另外对美的表达也就是爱心的流露。没有对审美对象的爱,能有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吗?
作文也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最好方式。写作是“用”的体现,是创造美的过程。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美及揭示人物心灵美,风格品德高的文章。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以教材为借鉴,以情入文,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情感,进行实物写生,激发学生注意观察平时接触的人们,周围发生的事情,日常看见的景物,让他们知道宇宙间万物万事,千姿百态,有无数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等待我们去挖掘。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发现、创造大自然之美,用自己的新鲜语言来描写,创造宇宙间的一切美。例如:描写一棵松树,它笔直向上,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再展开合理的想象,它有什么特点,美在何处:“它不畏严寒,四季常青,刚劲挺拔,积极向上,不正是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的吗?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不正是需要松树一样敢想、敢冲的一代新人去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出力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写作中创造了美。
此外,表演课也是在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之后,表现美的一种形式。课堂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把自己学过的课文编成课本剧,把生活中美的事件编成小品演绎出来,并请大家来参与审定、评议。如教小说《变色龙》时,可以把课文改编成一个独幕短剧,和学生一起扮演剧中角色。学生都很有兴趣去满足一下他们的表演欲望,通过表演让学生们充分显露了他们的创造才华,并且品尝到了创造的乐趣。学生不仅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课程,还有了很好表现自己的机会,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 美标准和审美理想,从而满怀激情地去追求应该追求的美。沟通。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教育改革大势力所趋,也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审美教育还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素质的优化,能够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使人的个性更加全面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这种教育应该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美学知识,不断探索,将审美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始终。
2008年6月18日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南漳县武安镇白龙中心小学 尹松刚老师
内容摘要: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本文论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多媒体 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所以语文教师要尽量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现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其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如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通过播放歌曲《春在哪里》创设情景引入,随之通过多媒体向大家展示几幅美丽的图片,再用一系列的配音图片(如小鸟的叫声,青蛙的叫声,小河流水声,夜晚中各种昆虫的混叫声等等),描述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听觉、视觉的刺激,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新奇的知识,引起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再播放文章朗诵,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确实存在着语言。这样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并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
俱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由于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各种云的形状,但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字,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到了相应的图片,并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一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既加深了学生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容量。
语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把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占据二龙山等片段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认识鲁智深,会讲述他的故事,还要指导学生观察鲁智深的言行举止,乃至神态变化,分析、思考、讨论鲁智深的形象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等电视剧中的歌曲,并链接后人对鲁智深的评价;还可以同《水浒传》中其他人物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就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现代信息技术交互性强,反馈及时,这个特点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认识基础,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不同的学习情形,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材料,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自觉地探究有关问题,对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解决学习疑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在教学《荔枝蜜》一文时,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用《荔枝蜜》作为题目,而不用《蜜蜂》作为题目呢?他还写了哪些文章?作品的主要风格是什么?他的这篇文章想告诉人们什么?从作者的这篇文章或其他作品中找出相应的依据。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寻找答案,去探讨问题,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或提示。
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然趋势,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寻求现代 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材
第四篇: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兰光小学
杨金莲
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是最关键、最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一个环节。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拓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途径。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的联姻,新世纪的教学时空如星云一般空前拓展,面对丰富和快捷,前瞻的选择或许就是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冲浪”的阵地。我经过几年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的尝试,深切感受到多媒体犹如一缕春风,一扫以往作文课的枯燥沉闷,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学生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 集中。用录音作示范和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学生共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而多媒体网络中,浩如烟海的信息,恰恰可以让学生汲取丰富的知识,可以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阔学习者的视野。
1、要写好作文,观察是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由于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因此很多小学生虽然置身现实生活中,但对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细致观察,难以发现其间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关系,以至于出现作文内容重点不突出、条理混乱,不能清楚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因此,需要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 按顺序、有重点地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而多媒体课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可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作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如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先在电脑上显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再用“闪烁”的方法,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并充分利用特写镜头、慢镜头、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白兔可爱的外形,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因而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再现场景,能较好地解决怎样写的难点,为学生描述创设了条件。由于再现场景,使观察的对象比较集中,观察的时间比较充裕,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还可以在再现的场景中自选画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这样就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我在指导写《美丽的秋天》时,让学生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想象不出,于是,我播放了有关秋天的一段录像:在悠扬的乐曲中,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果园,有稻田,有田野,有庄稼,有水果……看完录像,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争着说,“我到果园里寻找去秋天,我发现了黄澄澄的梨,我认为秋天是黄色的。”“我来到了田野,我发现了红红的辣椒,我认为秋天是红色的。”“我到果园里寻找去天,我发现了紫色的葡萄,我认为秋天是紫色的。”……紧接着我说:“我们大家发现秋天有这么多颜色,3 我们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学生的思维的到了充实和发展,学生开阔了思路。
3、大量、广泛地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Internet下载与学生作文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教给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上网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往要求学生阅读作文的内容,学生总是显得兴趣不浓,而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下载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改变评改方式,提高评改质量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于是,我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学生写成作文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投影在银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鞭所指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 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
总之,多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为学生的作文引来了活水,给作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第五篇: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模版]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姓名:李翠芬
单位:隆化县汤头沟中学
邮编:068155 电话:0314-7329596 ***
[摘要] 新历史课程强调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度大,要学好、记牢、理解、运用并非易事。尤其以往干巴巴的讲述和记忆,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无疑会让学生视野开阔、从中受益。
[关键词]: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以其强大的优势进入课堂教学,给以往“讲史”、“说史”的历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下面就近一年多来我对网络的使用,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一、利用信息技术让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众所周知,历史学科讲述的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曲折发展的历程,其内容极其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
事、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等,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历史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不可能再现重演,因此就有了学习历史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误解,其实不然。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可以肯定的说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如何把枯燥的历史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老师们一直比较棘手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凭借其容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等优势就把这一问题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经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焦点问题为切口,联系历史,强化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同时为加深理解现实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在执教《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西藏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问题时,我针对当前西藏拉萨发生的3.14事件随即发动学生结合所学所知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在他们充分交流之后,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适量有关西藏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以及中央对对西藏地区实施有效管辖并逐步加强的文字资料、历史图片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理解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历代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势必遭到人民的反对,也终将遭到失败的命运。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再如:执教《鸦片战争》时,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19世纪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成果展示给同学门,这样学生从直观的材料就能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的落伍了,不仅填补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盲区,加深了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理解,形成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和奋发图强信念,同时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也会增强。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为新课改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现行课本的浓缩和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贫乏,决定了学生的自学水平低,效果差,其主体地位无从谈起。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网络恰恰可以为研究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例如:执教《 亲王扫六合》和《伐无道,诛暴秦》时,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微机课或月假时登陆网站,收集秦始皇的相关资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围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历史小论文以培养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微机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登陆网站查询了大量信息,同时通过课堂及自习时间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或是直接求助老师的指导。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理解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同时又了解他作为封建统治的者的种种暴政,进而学会结合历史环境评价历史人物,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大为提高。网络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而且使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更为可能。在这次活动中,小组成员尤其是班内一些学习基础较差但被公推为电脑高手的同学大显身手,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以达到小组学习目标的圆满完成,同时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成长。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代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同以往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课外知识面正在不断拓宽,信息量不断增加,求
知欲也越来越高,这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应该具有渊博的学识,是教育的行家,不能靠吃老本,而应该加倍努力,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为自己充电,认真学习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的人民教师,进而教师在课堂上“导”的作用会更加淋漓尽致。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课前的“充电”无非就是教师课前根据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用书提供的内容以及一些相对陈旧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进行备课、上课,而备课、练习题的资料只能局限于教材、教学参考用书等有限的资料,并且这些资料的内容相当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备课的需要,使广大教师的备课显得内容不够丰富、完善,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再提高作用不大。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针对自己在教学中将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随时通过计算机到相关历史教学方面的网站上去查阅,不仅使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而且能使历史教师的备课更加充分、完善,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精讲点拨,科学引导,给学生创设恰当的历史情景,切实发挥好教师“导”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的进行网上学习,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及史学研究成果,通过不断的再学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向,使自己的教学真正顺应时代的要求,教师的素质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例如: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每教一课都要精心设计学案,通过网络查找了各课的大量资料并从中进行筛选,找出重点知识和教师精讲的内容,并对本节课的导课环节进行精心备课。上课之初,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每课导入框中的图片及相关故事资料。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了课堂;另一方面通过资料的查找使我对各课的重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真正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成长,从而提高了自身素质。
四、利用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减负增效
新历史课程强调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度大,要学好、记牢、理解、运用并非易事。尤其以往干巴巴的讲述和记忆,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无疑会让学生视野开阔、从中受益。通过详实的文字材料、生动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适量的历史资料,用以再现不可能重现、重演的历史,通过直观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印象,提高记忆和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今年的全县联考复习中,我和学科组的全体教师集思广益,与学生合作的基础上,以单元、专题等形式把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内容分门别类制作成幻灯片,这样师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通过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课堂容量随之扩大,学生学习负担相对减轻,实现了历史教学的减负增效。
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对丰富教学资源、教学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科知识的综合等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历史教学开创出更新、更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