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东师大培训学习个人总结范文
华东师大培训学习个人总结
2008.10
2008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淄博市临淄区教育局组织的“初中英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于10月19日至10月25日赴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脱产培训。据说,这是建国以来临淄区组织的规格最高的英语教师培训,区教育局及教育中心的各级领导经过前后多次协商、论证和考察,才最终决定了这个培训模式,加上各校校长的大力支持,我们才得以成行。一同前往的48位骨干教师同行都倍加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外出培训的机会,满怀着感激之情踏上了华东之旅。在华东师大,我们每天学习八个半小时:上、下午各三个小时,晚上两个半小时,一直学到晚上九点钟,每天都过得忙碌而又充实。最紧张的时候是学习的最后两天,我们到上海的几处著名的初级中学听课,中午的用餐时间几乎只有半小时左右,大约十一点五十开始用餐,而十二点二十就得出发,赶往向明初级中学、格致初中等学校听课,因为上海的作息时间比较集中于一天的中间段,下午一点就开始上课。所以,我们要赶在一点之前到达学校。这样,我们吃饭就像打仗一样速战速决,绝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耽误了行程,48位参加培训的教师无一落队,以较高的素质保证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华东师大,我们听了七位教师的讲课:上海市教委研究室英语教研员汤青老师的《课堂教学的建议》、特级教师,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英语教研员宋贤序老师的《聚焦课题——案例》、特级教师,上海青云中学校长蒋青的《如何设计好一堂英语课》、副教授周彬博士的《叩问课堂:课堂教学的“前因后果”》、副教授赵健博士的《教学效能与教师专业发展》、沈金荣副教授的《中学英语试题编制研究》、以及俞红珍副教授的《英语教材分析》。其中宋贤序和周彬两位老师的课尤其精彩,他们潜心钻研教育教学,对中学教育问题一语中的,分析独到而精辟。讲课过程中老师们时而掌声热烈,时而会心地微笑,都沉浸在大师营造的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不觉中三个小时到了才发现中间都没有休息。我们也特别佩服宋贤序老师都六、七十岁的年龄了,还精神矍铄、不知疲惫地给我们连续讲了三个小时的讲座,精神可嘉,值得我们的尊敬和学习。外出的观摩课我们主要是到了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上海市建青中学以及上海市格致初中听了四节观摩课并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培训期间,我在思想上,尤其是在课改和教育学生方面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和洗礼,在听课和学习中感触颇多。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次的华东师大之行的心得和体会做一下总结和汇报。
首先,是这次培训学习的收获颇多:
其一、了解了上海英语教学的基本现状,对比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到不少启示。
上海的教材并不是类似于我们的人教版或鲁教版,而是根据实际需要自己编写的。参与编写的教授、专家和教研员都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信息,了解教学新动向。因而他们的教材实用性强,既联系学生实际,又符合英语语言学习的规律,从容量、难易程度以及内容形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并给老师和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去扩展和延伸。从我所听的几节课中不难看出以上特点。他们的每一章都分为Reading, Listening, Language, Speaking, Writing, Using Enlish和 More practice.与我们的听、说、读写相比,他们的教材还包括了练和用,并把语法也单独拿出来讲,而我们的现行教材效仿西方,是不讲语法的。事实证明,初中阶段应该适当讲一点语法,毕竟我们还没有西方人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每年上了高中的学生都会有人打电话跟我说:“老师,幸亏你还给我们讲了些语法!”
上海的阅读课很有特色。通过阅读课,他们能完成很多任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用来扩充词汇量、巩固语法,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所谓的一本异构大概如此吧。比如《Fishing with birds》这节课除了以上特点,还渗透了情感教育,我们在听这堂课的过程中既欣赏了人与自然的美妙与和谐,又为鸬鹚捕鱼这种中国古老的捕鱼方式的前景而担忧和惆怅。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能力,还接受了情感教育。上海市教研室英语教研员汤青老师给我们作的题为《课堂教学的建议》的报告中就提到了2006年上海市就确立了两纲教育在学科领域中的渗透。所谓两纲教育,指的就是民族教育和生命教育。这是上海教育的一大闪光点,而实践也证明了两纲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汤青老师提了几点关于课堂教学的建议:树立目标意识、树立主体意识、树立训练意识、树立反馈意识。目标意识主要落实在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4.激发学生求索、创新的精神;5.陶冶学生的情感意志。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而主体意识主要是由重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英语教学的难度不是加深,而是加宽,不是单靠讲座,而是做好基础知识的夯实。而“一本异构”的教学设计也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挖掘、整合教材,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延伸和拓展,以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佳境界。这跟我们临淄区目前正在实践着的“五步教学法 ”是非常相似的。
另外,汤青老师有一句话让我反省良久:“英语课程是为每一个学生开设的。”扪心自问,我们的潜意识里是否认为英语课程是只为好学生而设计的呢? 特别是初
三、初四的学生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后进生越学越不会,有些甚至几近一窍不通的地步,考试只得二、三十分,还是靠瞎猜得来的。到了这个份上,学生自己彻底放弃了英语学习,老师也几乎崩溃,认为很难再教会他们。事实上,我们是否是在潜意识里就没有打算让他们会,没有为他们设计、创设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呢?!其实,上海的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很大,所以他们的英语教学是分层教学的,不分层很难实施因材施教。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实践。
其二、了解了教师素质和授课技巧方面的一些前所未闻的知识。
宋贤序老师在阐述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时为我们出示了这样一个公示: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素质。由此可见,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师素质。也就是说,教师素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我认为教师素质是可以改变和提高的。比如通过阅读、业务学习、集体备课、教研等形式,尤其是在一些大学校里,同一级部的英语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同时还可弥补教师素质的不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不同的老师所教学生的成绩所差无几的原因吧。
宋老师还点出了“三讲”、“三不讲”。“三讲”问题不大: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点。难的是“三不讲”: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也不会的。实际情况是,我们讲了学生不会的,也讲了学生会的。浪费了时间,降低了效率。“三不讲”应该在我们的教学中特别关注才是。
其三、我学到了以前在教育学上没有学到的知识。
周彬博士是专门研究教育现象的专家。他的讲座中有一个专题叫做《我们离学生究竟有多远?》值得我们反思。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眼中的学生”和“真实的学生”有什么不同,可能我们一直在认为我们眼中的学生就是真实的学生;更没有想到学生眼中的我们和真实的我们到底差别有多大!事实上,是“学生眼中的我们”而不是“真实的我们”在教育并影响学生。所以,我们要了解的不是反思真实的自我,而是要明确“学生眼中的自我”到底是什么样?或许有一天,我们真正了解到自己在学生眼中是“这样的”或是“那样的”,我们会大吃一惊的。
当然,此次上海之行也有一些遗憾。
首先,是行程的安排上时间太紧促。这就导致了老师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及时梳理自己的思路,写好每天的心得体会。尤其是晚上也安排讲座学习,大大减少了我们思考和沉淀的机会。尽管最后一晚上我们的小组交流总结会开得很热烈、很充实,但我认为沉淀得还是少,没有深度。
其次是到建青中学听课时,由于交通堵车,我们的车迟到了一个多小时。致使原来的二、三节课临时调成了三、四节。应该说该校对我们的到来非常重视,也很珍惜向我们展示自己学校的风采的机会。校长亲自带领我们参观了他们学校的硬件设施,讲公开课的老师还在其他班里进行了试讲,并安排了德高望重的特级教师施志红老师来评课,重视程度由此可见。可惜的是,由于临时调课,导致了施老师自己的课有一节与公开课冲突而没听,因而在评课是施老师只评了一节。施老师是从1984年开始就从事从幼儿园到初中九年一贯制英语教学的研究的特级教师(全上海初中部只有三名特级教师)。她的评课非常地道,细微之处也绝不放过,甚至连课件制作中的字的颜色和底色顺彩也特别指出,因为她认为这样做没有以“人”为本,让学生看不清楚,影响了学生的视力和学习效果。施老师的评课精辟独到,我们听了都感到受益匪浅,真正学到的东西。只可惜施老师只听了一节课,要是能再评一下第二节课该有多好啊!因为从高水平的评课中我们的确能学到很很多。我觉得施老师没评这节课对我来说真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啊!
最后,我想说说对未来的期望和打算。
首先,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老师们得到学习和提高,这也是对我们的教育负责和做出贡献的一种方式。能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这项活动会使我们的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
第二、我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教育的资金的投入。看到上海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高级的教学设施,我们羡慕不已。我自己身处农村,到现在还没有自己的办公电脑,打个试题、文件等还要忙到深夜在家里打。所以,我希望在教学设施待遇上能让农村的老师和学生跟城里的一样平等。
第三、今后我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并在教学中注重口语教学,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在向明中学听了那位年轻的英语老师用流利而自然的英语说课后,我蓦然感觉自己望尘莫及。立刻意识到教了这么多年以后,自己的英语素质水平下降了。我暗暗告诫自己:往后要坚持学习,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业务上的,都要常抓不懈。
以上,是我的一些尚不成熟的想法和见解,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华东师大培训有感
李景璞
或是在陌生环境有些兴奋,或是对培训充满期待„„培训的第一天,天刚亮,我和刘萃便再也睡不着。拿起地图、趁着清晨的凉爽,想早尽早一睹“梦中学府”的风采。不到10分钟,我们就来到华东师范大学的正门。穿过大门,漫步在林荫道中,鹤发童颜的教授、斑驳的墙壁、参天的古树„„想想,能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培训学习,本身就是对思想的一种洗礼、身心的一种修炼。
我们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以专家讲座的形式进行,我有幸见到了许多“偶像”。如:崔允漷教授、钟启泉教授、柯政教授等,听他们的讲座是一种享受,和他们交流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自己的几点心得与体会:
一、“讲座”与“讲站”
7月2日上午,是崔允漷教授为我们带来的主题为《课堂观察》的报告,整场报告崔教授都是站着讲。我们担心累着他,劝他坐下来。他却笑着说,别的专家是“讲座”,他是“讲站”!他还说自己以前是坐在前面讲,觉得自己思考有深度、讲座内容写得精彩„„而现在是“讲站”,因为他要看到学员的反应,是否在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等。面对崔教授的幽默,开心之余,更多的是思考:由“讲座”到“讲站”这不正是崔教授关注“学生的学”的最好诠释吗?我们的课堂,由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不也应当从“讲座”到“讲站”,这些看似细小的地方做起吗?
二、“应当”与“不当”
《留在“应当”和“不当”之间的思考》是马兰霞老师在谈到如何提高学生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时,引用的一个案例。案例反映出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两大偏差:一是道德教育的注意力偏于两极——即对“不当”行为的矫正和对“应当”境界的提倡,而没有给合乎“正当”的行为以充分的肯定,这往往使我们的道德教育缺乏广泛的基础性和可接受性;二是对于“应当”境界的提倡,即自律道德的培养,往往仍然诉诸权威的力量,忽略道德主体动机的激发和情感的升华。
是的,没有人有“用鞭子把孩子赶到天堂的权利”!可是,对德育目标过高的追求,常常让我们在实际的过程中显得“急功近利”。自己的亲身体验和马老师的报告结合起来,才深深地意识到:自律道德发生的前提是道德信仰的确立,这是一个知、情、意、行综合提高的过程。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受教育者走入大量看似无心插柳、实质精心构思的道德情景中,才能获得潜移默化的效果。急功近利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奏效的。意识到这些,我写下了《美到极致是常态》。
三、“问题”与“问题意识”
其实,在我的实际教学中对于“问题意识”一词,并不陌生。曾经接触过几次这类的培训,也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过研究。一直以来,因缺乏理论的支撑,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该如何展开分析?怎样寻找策略?一直困惑着我。7月3日上午,听了吴刚平教授关于《校本教研中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的报告,似乎找到了答案。
怎样判断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对此吴教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教研中的问题必须是:
1、自己的问题,即实实在在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
2、真实的问题,即不能为了功利或其他,而构造虚假的问题。
3、问题应是主要问题,而非次要的、细小的,不起决定作用的问题。
4、可以解决的问题,即提出的问题是在自己分析、解决的能力范畴,否则研究就显得空泛。
如何展开分析、寻找策略?分析与寻找对策的过程,就是找原因!对此,吴教授提出了“解决问题过程”的简化版模式:现象——原因——对策。并指出,问题意识的核心就是找原因;正确策略的找出,必须要找到与之匹配的原因。而找原因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反复尝试与实践的一个过程。对此,我恍然大悟。自己以前所做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提出问题的“表层”,并未由此进行深入的分析,更谈不上找原因了。
四、羡慕与思考
7月5日上午,上海市一师附小的周云燕校长为我们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报告。报告中,周校长毫不吝啬地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成功心得与体会。惊叹:不起眼的事物,经他们“奇招怪招”的加工,而变成一种校本资源;佩服:他们敏锐的嗅觉和团队精神!在一声声的感叹中,更多的是对她们学校的羡慕。羡慕他们的小班化教学,这样任务量相对较小,教师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同时,学生得到的关注机会也大大增加;羡慕他们教育教学经费充足,可以买下几千万元的教学大楼,可以给老师不少的学习经费„„羡慕他们有良好文化历史,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和较好的教育机构强强联手„„
羡慕之余是自己的思考:相对“落后”的我们该怎么办?抱怨?照搬?还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不是我们所能改变。在教学资源相对比较缺少的情况下,我们该怎样进行自己的校本研究呢?众所周知: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因此,课程设置的理念可以学习,课程模式的设计可以借鉴;但内容并不一定要照搬,正如周校长所说:要从自己学校学生的兴趣出发,要考虑自己的老师特长和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只有从这三个方面想去,多找一些“招”,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才是适合的、有特色的。
五、由“消化不良”想到„„
记得有位专家说过,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培训的过程中,大多数的时候,专家的观点能引起我的共鸣与思索。但也有让我至今“消化”起来,有困难的地方。钟启泉教授是我敬仰教育界泰斗之一,7月3日下午,我有幸听了钟教授《静悄悄地革命》的报告。听报告的过程中,我很努力地听讲,并联系实际教学,可惜——对其中一部分观点仍有些迷惑!看着周围老师聚精会神的倾听、认真的记录、与专家的互动交流„„有种“掉队”的感觉。
渐渐地,我有了点儿感觉。睡觉前,我和刘萃针对我们听不懂展开了讨论。最后总结出几个原因:首先,平时学习用心程度不够,书读得太少,以至于对于很多专有名词闻所未闻,更谈不上理解了。其二:平时缺乏研究意识,对一些基本理念认识停留在文字层面,以至于理论和现实的脱节。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需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有过动摇,毕竟垂涎过景区的风光与清凉,庆幸选择了静下心来培训学习;有过失落,自己的确有听不懂的时候,感谢同伴帮自己找到了原因;有过兴奋,因为专家说的正是我们遇到过的问题;有过喜悦,我发现专家的观点只有不断学习才可以“消化”……在这一周里,专家引领,让我感受到的是渊博与睿智;同伴互助,让我收获了友情与快乐。一切对于我来说不仅是视野的开阔,更是一次全新的成长!
回味十余天的学习体会和对上海的感受,但又不知从何下笔,只有想到哪说到哪。
(一)信步南京路初见东方明珠
报完到,时间还早,对于初到上海的我来说,尽管长途的跋涉已经令我疲惫不堪、困乏不已,但绝不想让时间浪费在宾馆那狭小的空间,于是,在我的兴致勃勃下,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开始了游逛。
队伍首先开拔到南京路,因为最能让女人眼前闪亮的当然是服装了。迈进一家商场,天!件件天价!上千元的的毛衫,几千一件的外衣,一件皮草令人眼睛发光,近前,价格也让人心头一震:28000元,开玩笑!卡上的钱透支也走不了的,饱饱眼福,悻悻出门!
咱看不要钱的明珠去!来到外滩!嗬!如织的游人,灿烂的阳光,浑浊的黄浦江,向往已久的明珠,庞大的轮船,别致的观光船,转身!风格各异的建筑,让眼前一亮。走进,屋内金碧辉煌,墙体厚实别致,各具特色,尽管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依然显示着它的精致。不赖!不管当初怎样的割地画租,看看这些“万国建筑”,当初让人生恨的老外也是为中国人民整出点贡献的。
(二)再看外滩
都说外滩最美在晚上,于是我们趁一天晚上没课,再次来到外滩。
真的美极了,远处的东方明珠,在夜空闪耀着它的魅力,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在灯光的照耀下,变得晶莹剔透,彰显着它的美丽。就连游船也形态各异,闪烁着别致的光亮,徐徐飘过眼前。而身旁的游人,有像我这样惊喜不已的,有悠闲踱步的,有不断拍照的,这样的美景中,少不了的当然是亲昵无比的情侣,最闪眼的还有那冻得瑟瑟发抖拍婚纱照的新人。
(三)上海新天地 看过一大会址,体验过当时革命的艰辛,接受完革命传统教育,我们来到一大会址的周围。因为教授说到上海,外滩、城隍庙是要看的,但一定要到新天地瞧瞧,否则不算见识了上海的今天。怀着对教授的无限敬重,怀着对新天地的那份新奇,我们要感受一下上海的时尚休闲之都——新天地。
只穿梭了两条街,我就惊叹:真是一个融入了西方浓情的时尚之街,风格浪漫的建筑、形态各异的设施、浪漫气息的酒吧、温馨之极的咖啡厅、可爱的卡通、漂亮雅致的桌椅,脑子里还是石库门的影子,眼前就出现了这么赏心悦目的西方影像,真不愧是中西合璧的巧妙融合。
俺提议坐下喝杯咖啡,他们说:晚上的氛围更好,迷离的灯光、满眼的老外、漂亮极致的美女,那才是喝咖啡的时候,可是直至学习结束,俺也没尝到新天地的咖啡什么味道。
(四)上海印象
我眼中的上海是立体的(高耸林立的楼房、多不胜数的高架桥、呼啸而过的地铁、太显狭窄的空间),人是热情的(热情的让你觉得那么感动),教育是前沿开放的(参与教育改革的老师就在孩子们的身边,孩子们还可以随性的直接接触国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育工作者自上而下是有思想有实力的(无论是教授、局长、校长还是老师),生活节奏是马不停蹄的(没有午休、到处是匆匆而行的人们、地铁上的人大部分在闭目小憩,一部分人利用这个时间上网看小说),生活方式是简洁明快的(领导竟然可以用份饭招待),所以整个城市是迅猛发展的,是国际化的。
(五)热情的上海人
以前听说,上海的人高傲、排外,看不起外地人,也以为上海人见惯了各地蜂拥而至的游客,一定很冷漠,但在几天的时间里,却让我深深的感到,什么叫国民素质,什么叫耐心细致,你问路,坐地铁,无论保安还是市民,他们热情的跟你讲,不怕麻烦的指来划去。在新天地,我看一件漂亮的外套,一保安竟然热情的跟我打岔,要我买上一件,一下子,让我觉得身穿制服的人不再那么可怕。
(六)我欣赏的生活方式
到上海嘉定二中考察,听报告一直到中午十二点多,最后作报告的是这个区的教育局的副局长,那没有讲稿的总结,井井有条,简洁清晰,指示精神明确,真叫一个水平。
报告会结束,学校像平时那样安排了午餐。听几位校长说,他们所有的人都吃工作餐,不喜欢应酬,一个不断有着各种外事活动的学校一年的招待费也不过2万多,这才算感受了。走进餐厅,一份份套餐放在桌面上,刚吃上两口,一抬头,那位让我特佩服的局长也与老师们一起走进来,坐下吃饭,天!我生在不起眼的小城市,但没见识过局长和老师们一起吃工作餐的,哪怕股长到校检查工作,你就是学校经费再紧张,也要整桌招待的,整份工作餐,想让领导给穿小鞋?可是,我亲眼看到这样的作风,没有丝毫的做作和作秀。
我边吃心里边嘀咕,如果都能这样做,学校要减轻多少负担?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何愁学校不发展?
(七)上海为什么被称为国际化大都市 通过学习,通过考察上海的学校,我明白了,正是上海的开放化、国际化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开放化,也正是上海教育的前沿化、开放化,所以促进了整个城市的飞速发展。这是邓小平设计师的伟大举措,是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
(八)华东师大的教授德高望重
听华东师大的教授们讲课,实属一种享受,令我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思想境界一下子提升了许多。教授们清晰的思路,精炼而准确的语言表述,审时度势的教育理念,都让我深深的感到:丰富的知识才是一个人永远的资本,而教授们高尚的人格和无形中渗透出的魅力更让我觉得敬重,五十多岁的老教授上课也是一丝不苟,竟然会忘记时间,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深深的震撼着我。
(九)我要学习什么?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十天的时间,每天迎着晨曦,踏着暮霭,只听得头也晕来眼也花,只累的腰也疼来背也酸,一位位知识渊博,伶牙俐齿的博士、特级校长,也毫不吝啬的一股脑的把他们系统的前沿的知识硬生生的塞进我的脑中,令人来不及仔细琢磨。我到底要学习什么?
今天望着我厚厚的记录,大致梳理,仔细品味,发出无尽的感慨后深思:我千里迢迢赶往上海,是学习这些科学严谨的理论?是前沿的管理模式?这些都是不可能,理论是必须建立在实践上的,也要立足于本地实际的。因为每个地区的体制是不一样的,每个学校的情况也是不相同的,我该汲取的是教授及那些特级校长前沿的思想和教育的新思想,还有一些前沿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法。
(十)做就做一名有自己思想的校长。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的悟出:这些特级校长的出色并非只是因为他们身后有着雄厚的物质保障,他们身上还具备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前卫而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他们是用自己独特的管理让学校散发生命活力和独特魅力。所以,做就要做有自己思想的校长。
(十一)拾趣
**我们要报道的宾馆是:上石大酒店!因为通知上写:金沙江路上石大酒店,没有逗点,于是,有一学习的老师就告诉面的司机:金沙江路上——石大酒店,于是面的司机兜上好大一圈,也没整出来石酒店,打电话问才明白!有老师说过司机竟然自己分节:金沙江路——上石(师)大——酒店,问是上海师大?哈!这个酒店的名字太随和,跟谁都可以派对成功!
**在地铁站换乘,因为地铁换线,我们下车等待,车疾驶而去,身旁挺聪明的老郭突然大叫:呀!地铁脱壳了!引来群人惊诧,我们捂嘴偷笑!
**几个爷们嘴馋,我们出去找饭店,越走人显得越少,最不爱走路的老魏沉不住气的向一位低头赶路的女同志问路:哎!粗粗的毫无谦诚的声音从高高壮壮又没有任何面部表情的老魏嘴里发出,女同志惊愕的抬头:干嘛?!老魏竟然哑口无语,呆立不动!女同志匆匆而逃!我们见此景笑翻!
**早上去上课,电梯里,老魏说:唉!昨晚打牌,竟然不知道谁把我的鞋穿错了,我们都笑他,还行!竟可以穿上,电梯里笑声萦耳。(因为他是串了场的,跟他一起打牌的人以为在另外一场穿错了,没人在意。)走出大门,老甘低头,哦!我穿了你一只,两人换。老魏自语:那一只也不知道谁穿着呢。老甘这才伸脚去看,哦!这一只也错了?天!所有人大笑!幸亏只是鞋子!
不虚此行!累也是值得的!
第二篇:华东师大学习培训情况介绍
华东师大学习培训情况介绍
——————郑永华
一、理论学习培训
5月1日----10日、5月25日---29日分为两段时间进行的理论培训。培训内容有: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科研使用策略、校长角色的转变、学校管理诊断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等;一共有华师大的10位教授(其中有3位是兼职教授,兼职教授中2位是上海市中学特级校长、一位小学校长)。
二、教育实践活动
5月11日-----24日安排教育实践活动,实践学校有华师附小、长宁区开元学校、普陀区金州小学、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教育实践活动内容:
1、到学校参加听课、评课和相关的教研活动;
2、参与学校管理流程及相关工作;
3、参与学校教职工大会和部门工作会议;
4、参与学校工作研究会。
在上海学习培训中,通过听、看、问,感受到上海的基础教育确实在全国是领先的,领先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有的管理经验、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现就他们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向大家作介绍:
(一)学校管理————精细管理
1、学校常规管理
(1)学校目标规划、愿景。围绕学校发展至少制定学校3年的发展规划或学校发展愿景,这3年学校发展的路径要让全校教职工完全清楚、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按照规划一步一步的去做,每个阶段或每一步都要有过程监控、检查、考核、评比。最后检验是否实现规划或愿景,如果没有回头查找原因,实现总结经验。
(2)学校管理人员。学校管理机构设置及分工:校长室—负责学校全面工作。党支部室——负责全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抓学校德育、少先队工作。教务室——教务室同时设3个处:教务处、科研处、德育处—下设少先队大队部,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总务处。(有的学校还设有:人事部、发展部等)二级管理层:年级主任、教研组长(按学科设置)、备课组长(按年级、学科设置)。各个管理层、1
人员分工具体(细)、明确,每开展一项工作或活动负责人员必须全程跟踪和全程亲自参与,不当“翘脚老板”(如果是“翘脚老板”式的安排任务,这件事可以不做,为什么?可能这件事不重要);特别是年级层的管理人员,不能出现工作推诿、瞻前顾后、怕这怕那,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考核是绝对不合格,考核不合格就免职;并进行责任追究,同时必须做到团队合作(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中国人种的智商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种】,两个中国人是一条猪,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意思就是说中国人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因为当今时代一个人的思维、智慧,想在一个团体、组织中起绝对代表的时代已经过去,要想让一个团体、组织在发展中领先,必须要集一个集体的智慧和能力,必须要集集体的思想和理念,发挥集体的力量。
(3)制度建设。任何一个区域,大到一个联盟、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为了实现目标、愿景必需要建立自己的制度,目标、愿景不可能实现。当今管理文字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是管理需要的最低层次,要把制度形成一种文化那才是最高层次,就是把有字制度变成无字制度,让制度渗透到每个人的内心,形成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有位科学家这样说教育:什么是教育,真正的教育就是从学校出来什么也不知道,走入社会中不自觉表现出来的都是规范的东西,这就是教育。)
(4)校园文化构建。规划、制度、管理、环境育人氛围等这些都是文化。环境育人氛围这是最低层次的文化,也是反应学校精神面貌、特色的东西。
为什么是精细管理?我的理解是管理落实到人头,每项工作有人跟踪、有人亲自参与指导,每个环节不出现空挡。这种管理再差都有七成。
2、班主任管理。(1)长期坚持对班主任进行培训;(2)每期评选“金爱心”班主任和教师(学生、家长、教师参与评选);(3)每两周开一次班主任例会。
3、教师专业发展(借华师附小的做法进行介绍)
专业要求:
师德自律、专业自豪、学术自治
专业指引:
理解学生;运用知识;
营造环境;尊重多样;
教学资源;多元途径;
测试评价;家庭参与;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
(1)理解学生
富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具备丰富的关于儿童发展和与学生交往的知识,从而能够了解、理解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力、愿望和价值观。
(2)运用知识
富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拥有学科和课程的必备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而做出合理的决定,清楚知道在学科领域中什么对学生是重要的,并如何运用于探索他们生活中以及周边世界的重要问题。
(3)营造环境
富有专业素养的教师能够建立一个关怀照顾不同的学生、提供充满激励和安全的学校社区,以便学生能够进行知识探究,享受民主的教育,进行合作和自主的学习。
(4)尊重多样
富有专业素养的教师能够在尊重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差异基础上,熟练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技巧帮助学生的学习。
(5)教学资源
富有专业素养的教师能够创造、评定、选择和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包括教育信息技术运用,以及教职员工、社区成员和学生等其他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
(6)多元途径
富有专业素养的教师能够提供学生学习每门学科中心概念的多元途径需要,探索在学科领域中显现出来的重要主题和专题,沟通知识和理解。
(7)测试评价
富有专业素养的教师能够懂得不同测评方法的优劣,把教学基于进行性评价,并鼓励学生学会监督自己的学习。
(8)家庭参与
富有专业素养的教师能够创造与学生家庭的积极关系,使家长积极参与儿童的教育。
(9)自我反思
富有专业素养的教师能够并善于常规性地分析、评价和加强他们教学事业的质量和效能。
(10)同伴互助
富有专业素养的教师能够与同事一起工作,共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他们自身和整体的知识和实践水平
专业培训:
• 设计专业成长规划
• 建立新型观课文化
• 形成良好反思习惯
• 提高专业研究能力
(二)教学工作————精细管理
1、课程管理————要有学校特色
(1)基础课程。基础型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自然、唱游、美术、品德与生活等)体现国家教育意志。学科开齐,课时开足,全面重视,不偏科,全面完成教学任务。(2)拓展课程(校本课程)。拓展型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凸现学校特色。结合学科教学、提高质量、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对期内容进行扩展,拓宽知识面。如:说话与表达、朗读与阅读、绘画、棋类、机器人等各种兴趣班(有的是选修、有的是必修)(3)研究课程。研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锦州学校开展的“农垦文化”、学习了鲁迅的文章就安排“探究鲁迅”等。
校本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
2课堂教学管理————精品课堂
课堂教学首先要实现“为学而教”,语文教学要做到:用教材来教语文(听、说、读、些写,感悟),不能用教材来教课文(体现叶老的教育思想)。数学教学要做到有时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会做);要让学生体验;关注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管理:备课、上课、作业(作业设计—包括内容的精选、时间的控制;作业的批改要求)、辅导、教学基本环节的评价—目标设计、情景创设、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学生回答问题的面、板书设计、知识拓宽的程度、知识达标度、预习情况、全班学生的精神面貌、回答问题的表现—态度、语速、声音等。
3、艺体学科管理————体现学校特色
4、学校科研管理————体现发展水平
(三)德育工作————常规+特色
1、常规工作。(1)开展好常规活动;(2)课题研究—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3)开展“校园明星”评选,分三级:示范星、榜样星、进步星(评出的示范星和榜样星的学生负责值勤、监督检查、评比);(4)创设温馨教室—教室环境设计布置、图书角,教室里学生的关系、文明程度、卫生,全班学生的学习风气、氛围。(5)升旗旗手评选。一是班级评选优秀、进步大的学生当旗手;二是星期一升旗前旗手就职演说。(6)家校合作。一是教师、家长、学生参与的班级交流会(商量开展活动、怎样配合开展教育和教学辅导等);二是建立社区服务队。
2、班队主题活动——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3、少先队工作。出以上的常规工作外,在队员发展上分成两个阶段:
一、二年级学生为“苗苗儿童团”—戴绿领巾;三年级及以上为“少年先锋队”—戴红领巾,入队必须达到规定要求,没有达到要求的不能入队,同时安排高年级队员进行一对一帮助,什么时候达到要求才能入队。
总之,所有工作必须做到:首先要有制度,第二要有检查,第三要有考核评比,第四要有奖惩,第五要有总结;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严格的过程监控,不进行检查评比,不进行奖励处罚,一切工作都是形式。学校工作有些是过场、是形式,是过场、形式的建好档案,能应付检查就行了,但是有些工作是不能应付的,学校管理、教学、科研是要扎扎实实的干的,而且是要想办法、出主意,创造性的干出成绩的。
借用教授的话:TRY哲学——成功=尝试+努力
第三篇:赴华东师大培训总结
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师教学水平
——赴华东师大培训总结
青海省格尔木市第八中学
王学惠
2011年2月10日至2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海西州教育局组织的“青海省海西州第二期小学数学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培训时间历时13天,在培训学习期间我们通过专家的讲座、观摩课堂和现场考察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使我在教学一线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或多或少的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现就培训作如下总结。
第一堂课是胡东芳博士的《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科研的实用策略》,这堂课使我在教学的科研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胡博士从我们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针对教科研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
1、为什么我们总找不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2、怎样理解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科研的新特点?
3、为什么我写的论文老是被专家认为是经验总结报告?怎样才能写出所谓的论文来?
4、学校教科研有什么捷径可走?发表文章有无秘笈可言?
围绕这四个问题,胡博士逐一进行了阐述,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如何开展“教科研”。我知道我们最缺乏的就是创新意识,从今以后我们做研究必须要研究多数人不知道的新的发现,把偶然的现象上升为必然的规律。要大胆的去假设并小心求证,要从我们的学生出发。我们还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将复杂的 问题系统化。
胡教授又介绍了“论文发表”的十大秘诀,并将其分为两类:巧练内功五秘诀;苦练外功五秘诀。内功五秘诀分别是:学会“骄傲”;学会“抄”;学会为我所用;学会“小题大做”;学会创新。外功五秘诀分别是:刺激编辑的眼神经—标题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读透编辑的心——投稿一定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减少编辑的麻烦——写作要从编辑的角度进行;投编辑所好——关心时代热点;坦诚文章的研究层次。这样逐条解析,每一个秘诀都是我们一线老师所想知道也是能做到的。
所以,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入研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胡东芳教授的《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科研实用策略》无疑使“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这一过程也是教师有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2月11日和12日,我们又分别学习了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吴亚萍教授的《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生成与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与发展动态》、《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有效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等讲座。吴教授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进的实战型教育专家。她经常深入各地的教育一线,走进课堂现场。她根据自己对教学的长期观察和研究,用翔实的课堂案例,生动分析了我国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 的不足问题,并介绍了新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教育的转型研究内容及策略。她提出了“基于教学要素关系把握的资源开发,基于教学养成关系把握的系统策划,基于教学互动关系把握的开放设计”观点。我非常认同她有关上好一节课的说法:“利用资源,备好一类类的课,才能上好一节节有关联的课”。吴教授“三放三收”的教学过程设计,以及“基于一堂课的研讨五问”,让我重新认识了观课的意义与评课的实质。
听了吴教授的讲座,我认为我们在上课中应该去利用好资源,特别是学生。学生是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解决课堂上学生出现难懂、易错等一系列问题的最好资源。因此,吴教授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备好每一节课。同时,在备课过程中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备课的原则,吴教授也谈的非常详细,具体有以下几点:
1、备好一堂课的困难与障碍(1)知识编排点状的束缚
现行的教材的编排上,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割裂现象,即割裂了知识整体之间内在的联系,割裂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二是演绎现象,即教师不会用教材或不能用教材,而是演绎教材,演绎教案,演绎情境,演绎活动。有例子说,老师上课时经常是情境一,情境二,活动一,活动二等等,但是各环节之间没有联系。情境不是万能的,有时候也是对学生思维的舒束缚。
(2)思维方式定势的束缚 主要表现在:教与学关系的对立,活动时间与练习时间的对立,思维的习惯有:打断学生,重复学生答案,一问一答的程式化对答案现像等。程式化的弊端是课堂上平均的使用时间,造成课堂上时间不够用。例如做练习,不要让学生每个习题都去做,练习量不要太大,但练习要有层次,跨度不要太大。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困难要有足够的预知,要把练习融在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中。例如概念课教学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形成知识的过程是什么,从而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直接将这个概念给学生。
(3)忽视知识的整体关联
吴教授提到了过去与现在教师备课的不同之处。她指出,过去教师备课主要关注知识的教学,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知识是否理解、公式是否把握、运用解题能力是否提高,成绩是否上升……可以说,过去是备一节课,上一节课,再评一节课,学生收获的是知识的累积,其他收获的就很少。而现在教师不仅关注知识的教授,更追求学生养成的教学,也就是培养一名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备好一类课,同时在学生主动发展意愿、学生结构迁移能力、学生研究方法把握、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思想文化感悟和学生思维方式形成等方面努力下功夫。
总的来说,备课不仅仅要看到一课时的内容,更多的是联系此课时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以及读懂学生的学情,去认真地备好一类课,应该是我们一线教师备课的新方向。
2、备课的原则 一要读教材,研究教材的育人价值,研究教材的发展脉络。二要读学生,了解学生目前的状态,潜在的状态和发展的可能。(学生的已有经验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困难是什么,个体的差异是什么;教育的最好的境界和最好的状态是让学生从进教室和出教室要有发展变化)
三要定具体目标,这里是指教学的三层目标,即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
四是要开放,要有弹性,即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个体的差异做出开放式的设计。
紧接着,王斌华教授关于《学生评价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讲座,让我感触颇深。王教授从我国评价学生的现状出发,阐述了由于我们狭隘的片面的学生观,造成了三种严重的后果: 一是缺乏创新能力(例如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能力倒数第五;我国半数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有障碍,而造成创造性思维的4种主要障碍分别是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二是缺乏实践能力(例如,据有关数据表明,家务时间世界平均30分钟/天,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平均7分钟/天);三是荒废了杰出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然后具体讲到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形式、评价记分。最后讲到评价方向: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听完,自己的思想又有一次撞击,这是我每次听讲座时热血沸腾的特点。新课程以来,我们不仅在做课堂教学改革,评价学生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不能再以“分数论”来决定学生的命运,否则,我们还在扼杀更多的爱迪生和爱恩斯坦。“高度决定视野”,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更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容许学生对问题“胡说八道,但求自圆其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每件事情都有一百多种做法”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在评价学生时,既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又要关注部分学生认识不到位或解决问题方法的不简便等情况。合作交流学习时,学生在求异探索、同思共想、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相互交流,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激励。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但通过合作交流把“臭皮匠”也转变成“诸葛亮”正是新课程中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一大体现。
对学生的评价,我们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来决定,而采取合适的方法。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而影响他们成功体验最大因数应是他们的自信心和努力程度。丑小鸭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它是一只天鹅,正因为它自己不认同自我,才确认自己是丑小鸭。所以作为教师要给这批丑小鸭提供一个成功的舞台(如分层教学、作业分层布置等等),让他们一步一步认同自我,不断在成功体验中发展自我。这批小鸭的基础扎实了,再求更远更高的发展目标,对他们而言,未尝不是好事。
评价方法中,传统的考试方法比较容易操作,但是分层考试、建立学生档案袋可能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必须跟学校的评价机制联系起来。但是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注重除书面考试外其他测试手段,注重不易量化的评价目标如数理化题目、语文词汇、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在注重死记硬背的基础上也不忽视能力培养(忽视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解决问题),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分数的同时分数名次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学生的起点与进步,与原有起点、基础的比较,看进步幅度,多鼓励与表扬困难难学生。课堂上还要关注学生表达式创造能力、技能式创造能力、革新式创造能力、发明式创造能力、突变式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言而之,正确评价学生,才能焕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身为一个教育工作着,我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帮孩子树立自信心,让孩子有求知的欲望,求知的快乐,求生的技能。在这基础上还要有创新的能力,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不败之林。
《课堂观察与分析》
这节课由上海华东师大戴立益教授主讲。他主要讲述了“怎样让教师的课堂找到回家的路”。他让我们明确了课堂观察的概念、特点、目的、理念等,所以,我们每个教师在观摩别人的课堂时要有明确的目的:
1、观摩别人课堂的教学经验;
2、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
3、反观自己课堂观察的不足;
4、探究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戴教授指出只有走进教师群体,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通过对他人课堂教学的学习观察,我们才可能真是地反省自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成功的地方继续成功,在失败的地方避免失败,从而找到超越课堂的方法与策略。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听别人上课时,不要总是找失败的地方,而是学习别人的成功之处,学习别人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 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全球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王建军教授的讲座,通过王教授的讲座我越来越感觉到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当今及未来的教育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这些期望直接或间接地转嫁于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应对社会压力的主要手段。教育研究的进展使教育界认识到,教师对于学生发展的实际影响力比材料、设备和方法都要巨大而深刻,提升教师素养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还有世界性的少子化趋势,使学校和教师面临越来越紧迫的竞争压力,专业发展成为学校和教师求存的需要。日趋频繁且渐深刻的教育改革不断诠释着“好教学(好教师)”的标准,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界对教师的职业价值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要求越来越高。
最后,徐校长结合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为我们做了《教学特色形成途径与规律》的讲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例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教学特色,以及在他的教学特色下,不千篇一律要求教师,让其个性张扬的、活跃的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一个有特色的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个人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宽松、开放的人文环境。个人的不懈努力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必须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从学校、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教学风格,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最深的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不断更新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今后自己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第四篇:华东师大培训汇报
华东师大培训汇报
哈尔滨市呼兰区利民二中史占秋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校长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使我在大学毕业十年之久又再次回到了大学的课堂,这次是即带着教育教学中的诸多困惑又带着参加工作十年之后的些许经验走进专家的课堂,此次培训我感觉对我个人而言真是受益匪浅,华东师大培训汇报。在华东师大参加为期7天的培训活动时,享用着华东师大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为我们准备的丰盛的文化学术大餐。华东师大的教授、专家代表着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派,每一场讲座对我们来说就像是餐餐盛宴,醍醐灌顶,发人深思。
学习期间,我既感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感到自己的压力和责任。说到不足,是因为自己距离专家的遥远,虽然是面对面地聆听专家的讲座,可是专家的思想、理念、学识,离自己是那么地遥远,那么高高在上。说到压力,是因为自己内心深处急切渴望发展,而自己的底子太薄,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需要做的事太多,前进的路很长很艰辛,自己最终能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未知数。其实,我知道,路是需要一步步走的,日子也要一天天地过,只要我不枉费每一天,只要我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前进的路一定会充满无限美好的风光。因此,学习期间,我就边学习边反思,边学习边感悟,下面摘录几点与大家共同学习。
第一点感受:我们的职业追求是从教书匠到课程与教学专家——做一个有“心”的教师。
教育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实现学生成长的过程,更应该是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即从教书匠向课程与教学专家发展的过程。只有做到学生成长与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机结合,才能体现出教育的真正意义。而要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实现发展,就需要每一位老师做一个有“心”的教师。我们者经常听到这样的问话“你是干什么的?”而我们的回答常常是“我不过是一个教书匠而已。”其实,“匠”在一定程度上是指技术非常娴熟,游刃有余,现实当中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达到了教书匠的程度。庖丁解牛中的庖丁就是一个匠,那意味着庖丁解牛的技术是非常的熟练。而我们教师如果能够上课时不带任何教科书和教学参考材料,而对教材内容和课标把握得滚瓜烂熟,我们才可以称之为教书匠。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内容一定要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成为教书匠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达到的程度,但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阶段。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专家型教师。屠宰匠,泥瓦匠等都是职业人士,所以我们教师不要把自己下降到职业人士,不要把教师的职业当成是谋生的手段,如果那样我们的付出和所得就远远不成正比了。
一、从“教书匠”到专家的前提:理解教师的层次与追求。
案例:大家都知道扁鹊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但是大家是否知道扁鹊其实还有两个哥哥,他们也是从事医务工作的。大家知道扁鹊三兄弟在医学上的造诣有什么不同吗?答案如下: 看“病”特点 医学境界 扁 鹊 治大病、治难病。治病 扁鹊二哥 抓生病苗头、让人不生大病。防病 扁鹊大哥 提高自身的抵御疾病的能力。让人不生病 从案例中讲述的扁鹊三兄弟的医学境界(显然扁鹊大哥的医学境界最高)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其实教师群体也会出现类似的三个“境界”:即教会学生知识点的第一境界;教会学生应对考试的第二境界;教会学生学习能力的第三境界。当然这第三境界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教师要实现个人的专业化成长首先要看:
(一)教师教学水平三层次:
在现实中,教师教学水平的三层次主要表现为: 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 参与机制 记忆性水平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 让学生记忆和再现知识 记忆和联想 解释性水平认知主义心理学 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思维 发展性水平人本主义心理学 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实现价值 全身心参与
(二)教师成长的基本历程
教师成长的轨迹一般经历了从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的阶段,而从胜任型教师的阶段之后,教师队伍就会在发展上出现分化,一部分教师向业务精干型教师发展,而另一部分教师则通过自身的研究探索,实现了向专家型发展的更高境界。这种分化也许就注定了一部分教师从教了一辈子最终却停留在教书匠的层面,而一部分教师则升华到教育教学专家的层次。
(三)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变化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上看,教师队伍中呈现三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职初型教师,这类教师能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点,能够运用基本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讲解好课本知识。第二类是经验型教师,这类教师多是从教10年以上,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积淀了一定的学科案例和材料,在教学中有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方法。这类教师通常表现为能够教会学生很好的解出各类考试的题型。第三类就是专家型教师,这类教师研究过当今的教育教学主流理论,并能很好地将这些教育理论形成课程教学的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能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反思,改进策略,这样做到了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发展。
(四)过去与将来的课程与教学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呢?我们不妨从过去与将来的课程与教学的比较中找到答案。根据教育课程论的研究,过去的课程,是指信息课程(information curriculum),是为了传递这些信息而存在的。而未来的课程,是为个人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的课程,信息只是一种素材而已。
如果在今天及未来,教师仍然把教学定位于“信息课程”的传递,那么不久的将来,学生就可能不需要我们教师了。因此从上述课程论发展的角度看,我们更需要的是专家型的教师。
(五)教师的层次与追求
从上述来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要不断追求更高的教师发展的层次。
应该做到 层 次 追 求 具体表现 教书“匠” 教“书” 书=教材上的知识 专业教师 读“书” 书=促进成长的材料 专家教师 写“书” 书=师生共同提高
三、从“教书匠”到专家的关键:实践有“心”教师的步骤与策略
从教书匠到专家型教师的实践策略,即做一个有“心”的教师。
所谓有“心”教师,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要做到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二是要感性的人与理性的人的结合。
(一)从“教书匠”到专家: 做一个富于感性的人
1.做一个用心的教师
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个体的特征性,关注孩子的自身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学生的细微处,当然发现学生的薄弱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用“心”。
案例:法国著名油画家雷诺昂,以画女性肌肤的画著称。他的画非常逼真,非常传神。经常有记者和画家问他:“为什么你能在油画当中把女性的肌肤画得如此惟妙惟肖,如此以假乱真?”他只回答了两个字“用心。”每当我在画油画的时候,画着画着我突然产生一种冲动想上前去摸一摸的时候,这幅画的美感就已经形成了。在你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你产生过这种陶醉感吗?你产生过这种冲动感,这种美感吗?一个不能打动自己的教师怎么用自己的教学打动别人,打动你的学生呢?要想感动别人必先感动自己,这就是用心的内涵所在。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用心的教师呢?办法非常多,而且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三条常见的用心的策略:
三大效应:
一、首因效应策略:心理学名词,也叫第一印象策略。当你和陌生人第一次交往的时候,如果能给对方留下一个非常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那么对方会把对你这个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保持相当长的时间,甚至终身不变。从而为你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但是反过来如果你和陌生人第一次交往,给对方留下非常差的印象的话,那么在以后的工作或交往的过程中有可能你要花上十倍或者百倍的努力都扭转不过来,从而是事倍而功半的效果。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因此当我们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当我们说第一句话的时候,当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当我们处理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用心,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率性而为,一定要给你的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否则的话可能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也扭转不过来的。
印刻效应:如果哪一天你感觉特别的无聊,你买来了鸭蛋和鸭妈妈开始孵化小鸭子,蛋孵化成功以后,你就把鸭妈妈赶走,站在小鸭子的面前,如果小鸭子刚离开蛋壳睁开眼看到的就是你的话,它就会把你当成它的鸭妈妈,你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为你赴汤蹈火而在所不惜。这就是生物学上的印刻效应。如果我们每位老师都能让你的学生对你产生印刻效应,对你产生追随感,那么你的教学的问题就显得非常的简单了。
什么才是成功的老师?成功的教师的标准有哪些?那就是如果你是一名男教师,那么所有你教过的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在她们的内心深处都产生这样的想法,那就是长大以后都希望嫁给你,做你的老婆,那就是你最大的成功;同样如果你是一位女教师,那么所有你教过的学生尤其是男学生都会在内心深处有这样一种想法,长大以后都希望娶到像你这样的女人做老婆。那就是你最大的成功。教学的本身就是使你的学生对你产生亲近感,产生追随感,如果你能深深的吸引你的学生,让你学生对你产生亲近感,追随感,这样的案例哪里都可以找到。一个学生之所以数学学得非常好就是因为他非常喜欢数学老师,如果他语文之所以学得非常差那就是因为他不喜欢语文老师,敬而远之的教师就不好了。
第二大策略:断臂维纳斯效应
断臂维纳斯雕像非常的美,非常的感人,非常的让人产生联想,遐想。当维纳斯雕像第一次出土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为维纳斯的美感到惊讶,所打动,但人们也产生了深深的遗憾。人们都为她的美而感到遗憾,这是残缺的美,不完美的美,缺憾的美,无论想了多少种补救的方案都。接上两条段了手臂,但无论哪一种方案都还不如断臂的追求完美的本身,作为就是不要刻意追求完美,给我们老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什么启示呢?给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什么启示呢?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老师以追求完美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坦率的告诉大家,追求完美本身并没有错,但作为教师,你不要刻意的追求完美,因为越是完美的教师你离你的学生距离越远,反而丧失了你的学生赶上你超过你的信心,所以今天我们主张我们的教师追求不完美的美,你不是想让你的学生发展吗?那你就要学会适时的在你的学生面前暴漏你的无知,暴漏你的不足,甚至犯错误,让你学生知道你也是人,也是不完美的人。
够苹果原理:一伸手就能够到的话那么这个苹果会长成什么样子?如果树上有一个苹果,人们够一够,够不着,但跳一跳就够得着的话那么这个苹果就实现了它的价值。如果树上有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可是人们够一够够不找,跳一跳够不找再跳一跳仍然够不着那么这个苹果只能在树上烂掉了,答案大家自己去选。
第三:金庸效应
金庸效应这些教育学中的理论潮流在做一个用心的人。我们的教学和我们的教科书怎么能和金庸的武侠小说比,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的书籍营养在哪里呢?良药不一定要苦口,忠言也不一定要逆耳啊?那不是更好的实现它的价值了吗?津津有味。
我们是教师我们不是相声演员,但作为教师我们或多或少的应该具备一些相声演员的素质。相声演员能事先设计好表演的节目,我们备课中的重难点要备在学生的理解中,最近发展区里原理。
我们不是魔术师,但我们教师也应该具备魔术师的能力。魔术都是假的,但魔术的效果却能达到被骗了还在哈哈大笑呢,让他的观众产生探究欲,一场成功的课是时不时的让你的学生长生探究感。
2.“共同遭遇者”的教师
所谓“共同遭遇”,是指许多老师通过实现了与学生就某一课题的共同研讨、合作探究的有效过程。这就使得老师的教学重心下移,体味“同学”(与学生一同学习)的新意。同时这也就可以实现教师的撰写教案的转变,即真正做到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
3.做一个用“情”的教师
有这样一个案例:这是一道哈佛博士生招生考试的一道题目:只要把屏幕中间画上一条对称轴,你就会发现第一幅图只不过是一个正向和反向的1,第二幅图只不过是一个正向和反向的2,第三幅图只不过是一个正向和反向的3,以此类推是一个正向和反向的4、5、7,那么缺少的就是6,有的人用的是感性思维,而有的人用是逻辑思维,于是不同的人得出的就是不同的答案。训练两种思维一种是感性思维,一种是逻辑思维也叫做理性思维,而我们教师面对的更多的是未成年人,于是教师在需要逻辑思维的同时更需要感性认思维。
没有热情的教师不是成功的教师。试想一位没有热情的教师怎能传递给学生学习的热情,怎能激励学生不断推进学习的动力?因此,无论是教育研究还是平常的课堂教学,都要理解教育用情的真谛。
(二)从“教书匠”到专家:做一个充满理性的人
1.反思的教师
根据教育学家波斯纳的观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实践所产生的经验与反思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他有进一步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2.创新的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而要实现教师的不断创新,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破除自身在教育教学上的思维定势;不断地打破“囚徒困境”的思维;不断打破“跳蚤人生”的思维。
四、从“教书匠”到专家的实现:体悟一段话、实践一哲学
我们时常会聊到这样一个话题:现在的教师是一种职业还是一种事业?我想,既然我们选择了粉笔生涯,那么应该用心探索下去。让我们去体会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教育名言吧: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工作汇报《华东师大培训汇报》。——苏霍姆林斯基
我想,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不断努力,不断尝试,实现教师境界的不断提升,实现由教书匠向专家的发展。
送给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句话:“作为教师不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实现我们的理想,而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实现他们的理想;作为家长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实现我们的理想,而是要帮助我们的孩子实现他们的理想。”
第二点感受:
1、用赞美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
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学校,学生非常顽皮,常用豆弹暗中弹射老师,学校很无奈。有一次—个教育家去参观,居然也吃了几颗豆弹.当时校长在旁,很难为情。但是这教育家却并不惊奇,反与校长讨论怎样利用学生正当的尚武精神。隔了几天,这位教育家再次到校去演讲,对于“吃弹”的事一字不提,并特地教学生们怎样射箭,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去学习。从此以后学生们课余时间,就去练习射箭。至此弹豆的游戏就慢慢消失了。
因此,当我们遇到学生的一些偏激行为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多发现学生行为中的积极因素,并因势利导,转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潜能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得到释放,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2、不要让你的奖励成为学生的负担
我们常说要赞美学生,要赏识学生。其实 “奖励要讲究策略,不能廉价,不能过度奖励,否则会让学生逃避表扬。” 表扬学生要有度,千万不能让学生成为负担,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因自己的闪光之处而得到适时适当的赞许。
3、给学生“练”的机会
在培训期间,几乎所有的专家的报告中都渗透着这样的思想,那就是教学一定是学生自己学,而不是老师代替学生学。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练”的机会,“做”的机会。可能很多老师都和我一样,曾经有过这样的感慨:“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总是出错。”而每当此时,我们私下里总把怨气撒在学生身上,怨学生上课不好好听,怨学生学习不够积极。其实,细细想来,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我们教师自己,虽然同样的问题我们讲过很多遍,可每一次都是蜻蜓点水般地一掠而过,又不给学生理解消化的时间,学生又怎么会记住呢?所以,我们要想让学生学有所获,牢固地掌握知识,那就要给学生“练”的机会,“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切实的“做”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活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就像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所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会理解。”
4、不要让课堂被虚假的繁荣塞满
通过专家的引领我知道有效教学应该是有深度的教学,应该是基于学生需要的教学。所谓有深度是指课堂教学要有问题引领,并且所提问题必须是有一定思考价值和思考空间的问题,而绝不能是简单的“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的一问一答。表面上看学生齐声高喊“对!”“是!”似乎热情很高,其实这又能在学生记忆中留下什么呢?所以我们决不能再让那些表面很热闹的一问一答塞满我们的课堂,应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施展创造性思维的有利场所。
5、发挥板书的魅力
重视板书,发挥板书对学生记忆的影响力,是我从几位专家那里学到的又一条法宝。在教学实践中也深刻感受到了板书带给教学的成果。不知从何时开始,因为有了多媒体的强力支持,人们在各类的公开课、优质课中就不再重视板书,即使写,也只是写个标题。斗转星移,现在人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讲实效,教学的一切手段和活动都必须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合理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有序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印记。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板书的作用,并且要尽可能设计出精美、合理的板书,从视觉、知识、学科等方面给学生全方位的享受,让板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好帮手。让学生设计板书已经成为我校教学的一种有利的手段,我们一线教师也更深切的体会到了三块黑板带给课堂教学的益处。
6、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教学中,教师认真考虑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材、教师“之间的关系,合理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让教学活动更为有效。如对学生学情资源的开发,既要注重学生的前在经验,又要注重学生的潜在可能和个体差异。对教材文本资源的开发,既要做到从教育立场整体把握知识,又要注意将散点知识进行结构加工,同时还要将符号化的知识还原加工。对教师个人来讲,要注重自身资源的开发,要用教师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乐学、爱学。
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吴亚萍教授强调:“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因为上课的花样、技术跟别人不一样,而是从整体上跟别人不一样。如果你具备了以上资源开发的能力,你就具备了引领别人的能力。”
7、重视结构教学的好处
从吴亚萍教授的报告中,我知道了结构教学的模式和好处。无论是一节课,还是一单元,还是整册书,都可使用结构教学法。所谓的结构教学模式,即“整体→部分→整体”。首先整体上要初步感知整个教材的整体内容和教学价值,然后要知道所讲部分与整体知识间的联系,清晰此部分在整体中的位置,最后再从整体上引导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整合,实现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我个人的理解其实就是熟悉课标,让课标引领我们的教学,使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有标可循,不做无谓之功。
8、教师上课要带好自己的钉子和钩子。
吴亚萍教授和李正涛教授都是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的得力弟子,李正涛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每次作报告都要带好两样东西,即带好自己的钉子——钉住听报告老师的心;带好自己的钩子——把听报告老师的好东西钩出来为我所用。”
带好自己的钉子和钩子,听起来很新鲜,也有点俗,但细琢磨还真有些道理在其中。教学中我们追求什么?不就是希望所有学生的心都牢牢钉在学习上吗?不就是希望每堂课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能围绕教学内容而不断被激活扩展吗?所以,教学中我们真的需要带好自己的钉子和钩子,每节课都将学生的心紧紧钉在学习上而不会溜号走神;钩住来自于学生的有效教学资源,使整个教学在彼此的互动中绽放异彩。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这对教师是一种挑战。如何让每一位学生的心都扑在学习上?如何让我们的课生动有趣?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如何创造性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不断研究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正如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其实,专家带给我们的感受岂是几句话就能说清的,专家说的再好,也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玉”能不能琢成,关键还得在我们自己,能否将我们听报告过程与专家思维碰撞时所产生的火花保持下去,并使之燃烧起来,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并将学习所得渗透到自己教学的每一环节。
9、“评价”可以让我们知道教学的路子走得对不对,效率高不高,这与提高课堂效能是相契合的。
10、能不能给教师一些自由的空间,让教师自主地整理课程,自主地设计教学,自主地命题,自主地评价。
其实教案写多少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案中要有教师自主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的理念和思想。有句话说:“当没有规矩的时候,创新就是整个世界。”
老板与打工者的区别是:老板敢冒险,打工者不敢冒险;老板“有问题”,而打工者只知道“解题”。
我们教师要创新,而创新也意味着要冒险,而谁能承担得起这个风险呢?很显然,教师的力量是很单薄的,抗风险的能力是有限的。这需要教学领导为教师加把力,引领教师去创新,或者说,走在创新的前列,为教师承担冒险(创新)的风险!第三点感受:在华东师范大学研修期间,美国塔尔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哈佛教育学博士王涛先生在历经两天的报告中给我们传授了许多有关心理学、认知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又找到了对知识的如饥似渴的感觉。王博士在谈到教育的核心问题“满足需要”与“坚持原则”的关系时,给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位真正的马语者——Monty Roberts。《Monty驯马的启发》视频,让人回味无穷,引起大家深度反思。
故事讲的是美国西部牛仔Monty的父亲是美国西部农场的驯马者,他从小生活在牧场里,每天与奔驰的骏马生活在一起,三岁就获得了八岁孩子组的赛马冠军。生活在牧场的他,从小就要接受父亲的训练——驯马。Monty很小的时候跟父亲学习驯马技术,十七、八岁的时候已经青出于蓝了。驯马是一项苦活,因为马很倔强,不轻易屈服,要将其驯服需一个多月的时间,期间要不断暴打(吊着打、将其掀翻在地用皮鞭猛抽等),使其恐惧以致精神崩溃,最后屈服为人类所用。Monty非常喜欢马,不忍心用如此残忍的手法驯马,于是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文明驯马的新法子。经过十余年的不断试验,他终于找到了驯马的最好办法。但当他去推广此法子时竟无人相信,还说他是骗子。转眼间Monty六十岁了,他觉得不能再等了,于是决定去西部草原找一匹野马再次验证自己的“Monty驯马法”。
父辈们的驯马方式是“捆、绑、打、吊”,再狂妄的野马,经过人们一个月的残酷折磨也会折服的。但是Monty认为这是不人道的,他要用人道的方法训练马匹。他通过仔细观察马的行踪、行为,观察母马对小马的惩罚方法(当小马犯错误时,母马就将小马推出马群,让小马孤零零地站在马群外,孤立它,小马好似反思,过些时间,小马回到母马身边时,母马再和小马进行交流沟通,而这时的小马就会格外的乖,因为小马害怕离群,那样它就会失去安全感,当母马孤立它时,它会感到来自外界的威胁,于是开始妥协,请求回到母亲身边,寻求保护,所以当母马给予它一段时间的离群惩罚后再与其交流,小马就会完全接纳,变得顺从听话。),提出完全不必用如此惨烈的不人道的手段驯马,可以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使马服从人们的意志。大人们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驯马,而小Monty只用了一天就驯好了马。当他兴致勃勃告诉父亲并演示给父亲的时候,却招来了父亲的毒打。因为父亲绝对不能接受自己的儿子改变他一生为之骄傲的驯马技术,这种挑战他不能容忍。Monty的坚持没能换来父亲的理解,相反父亲与他断绝了关系,并且终身没有得到父亲的原谅,但他却向世人证实了“心服”胜于“折服”这一应用于“动物”身上的训导理论。他还在澳大利亚创办了“青少年教育问题”中心,教育、辅导有问题的孩子,为人类做着最伟大的事业——拯救问题青少年心灵的“天使般”的工作。
Monty相信任何生物都有“满足”的需要,但世事也有“原则”要坚持。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把握好“度”,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成效。由于他的驯马方式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认为他是提前训练好了马,再来教授人家驯马。因此在Monty62岁高龄的时候配合英国BBS电视台联合录制了他三天驯服野马的过程:首先,Monty在一群野马中挑选一匹野马,并请助手们帮忙将选中的马和马群分开。野马受惊猛跑,Monty不停地跟着它,24小时后,野马不再跑并不停地看着Monty;我们能够看到的是野马的桀骜不驯,在草原上发狂的奔跑,谁也不知这匹野马将要奔向何方!而62岁高龄的Monty在24小时内不停地追赶野马,让野马尽情地奔跑,宣泄自己离群的痛苦,发泄自己不愿为人所用的情绪。在第一个24小时中,Monty唯一的动作就是追赶,没有任何语言;而后再用了近24 小时开始与马进行近距离的交流,他不停地与马作交流,亲切地称野马为BOY;野马停下来了,慢慢地人和马距离拉近,只要马停下来,Monty马上给予奖励(用背对着它让它感到少了威胁多了亲近,几次反复,终于,Monty跟野马站在一起并抚摸着马头。敌意消减,信任增多,Monty开始给野马上马鞍,自由惯了的野马肯定拒绝,Monty知道不能强迫,又不断抚摸它,继续减少野马的敌意,慢慢的,把垫铺上去了,但上马鞍的时候,野马还是拒绝,几次三番,Monty一再坚持,意思告诉马必须要上马鞍,最终,马接受了。Monty的助手骑上马,野马引颈长嘶,试图甩掉对它的羁绊,几次无果,慢慢的野马就接受了驯化,最终成为人们的坐骑。
在这72小时中,Monty满心充盈的是对马的“爱”,有了这个“爱”,才有了矢志不渝的等待;这是一种理性的爱,是一种基于理解的爱,是一种有奖励有惩罚的爱(不断的追、不停的靠近、拉与蹭等训导过程)。它类似于一种信仰——对马充满了执着的期待,所以,就产生了一种不放弃的追求,就产生了一种恒久的耐心。耐心是基于爱心之上的,没有耐心是因为心中不爱,或爱之不深。短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Monty 驾着自己的马跟随着那匹野马,不离不弃,直到野马自己慢下来,他才试探着靠近,交流,他的每一步都没有强迫的成分,但最后他却达到了驾驭的目的。
从Monty驯服野马的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之所以能成功地将野马训练成良马为人所用,就在于他对马的爱、尊重、理解和耐心。在这72小时中,Monty满心充盈的是对马的“爱”,有了这个“爱”,62岁的老人才能24小时不断地追逐,虽然追逐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全身疼痛,还不能休息);在训练野马的过程中,马儿也会有躁动不安的时候,可我们看不到Monty对它的任何责骂和鞭打,相反是调转马头,让它能感觉到压力没有那么大,更愿意和自己靠近。在尊重的前提下,他让马儿了解自己需要学习到什么,必须遵守的规矩是什么。
在后进生的教育中,我们要遵从用“爱和尊重”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原则,用真诚作为沟通心灵的桥梁,多用“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的情感去体验孩子内心世界,与学生建立超越友情、高于母爱的师生情,并在此基础上辅之以“规矩”,让“野马”,成为“良驹”。
Monty是一位“马语者”,他何尝不是一位懂得教育的人呢?我们谁又是真正懂得教育的人呢?
抱怨孩子的顽劣,是因为你不懂他的心;责备孩子的无理,是因为你不懂他的需要;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你不够谦卑;教育无效果,是因为你的爱交流不够,在哪个“问题”学生的身上你用过72小时不间断的训导呢?野马亦能驯服,人不及马吗?
在这之后,Monty又做了这样一项试验,把用传统方法驯服的马和他驯服的BOY同时放回到野外,现在大家猜想一下,这两匹马最终会做怎样的选择,是回来还是去找自己的同伴,回归马群?结果传统方式驯服的马被放归野外之后就一去不返,而BOY在离开三天之后回到了Monty身边。
这个视频给我的触动很大。让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教育工作与之相通之处。1.耐心。教育孩子和驯马道理相似,就像“马语者”对待野马的耐心,我们也要跟随孩子的方向,关注他,观察他,给孩子接受的时间和空间,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开始沟通。让他解除戒备,愿意接受你的要求。这个“愿意”的过程非常重要。就像Monty 后来所有沟通技巧的应用,都是建立在他和马最初那一天一夜的陪伴过程中。但我们的老师、家长有时则缺少这种耐心,只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观念灌给孩子,却不考虑自己与孩子之间是不是已经建立了这个让孩子愿意听的信任基础。2.爱心。Monty的父辈祖辈所用的驯马的方法让很多倔强的马儿就范,这种方法就是强制,就是野蛮,就是服从。他们同样获得成功,这与Monty一样。但是,他们驯马的过程毫不相同,这是因为支撑他们驯马方法的理念不同。很显然,Monty的驯马师建立在对马儿的尊重的基础上,他对马儿的爱心改变了以往传承的驯马的野蛮。我们的教育过程中,爱心无疑是浇灌花儿的雨露,在我们爱心的感召下,很多孩子学会了向善,学会了感恩,学会了进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还有许多强制,还强调学生要服从,还缺少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3.艺术。驯马是讲究艺术的,同样,教育也是一门艺术。从Monty驯马的过程中,我们也许能够有所启发,领悟如何艺术地和学生交流、交往,从而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促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
送给大家的话:
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诅咒
在仇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争斗
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害羞
在耻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内疚
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耐心
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自信
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欣赏
在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正义
在安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有信心
在赞许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爱自己
在接纳与友谊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在世间寻找爱。
华东师大丽娃河畔的浪漫气息,并没有冲淡我们正酣的学意,我很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仔细聆听,认真思考。坐在中国教育思想最前沿的讲堂里,我开始重新审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价值追求。春风化雨,炳文达人,在感悟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第五篇:华东师大培训心得体会
华东师大培训心得体会
吴晶 徐州三中教科研
2015年7月,我有幸参加徐州市第三中学暑期教师业务学习培训班。当我在教育实践中感到彷徨和迷惑的时候,当我的教育理念、教学思路还不够清楚明晰的时候,这次的培训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搭建了一个与大师零距离交流的平台。
在培训中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培训的方式是活泼生动的,专家教授们每一次的讲座总是把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用朴实风趣的话语分析一个个典型案例的同时,每一次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专家教授们对教育前沿的思考、精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对学生独特的感悟、深厚的教育素养令人折服。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们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本次培训学习本人产生了颇多感悟。
这次我们赴华东师范大学,聆听华东师大范国睿教授所做的《大数据背景下的学校改革》、王建军副教授《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程亮副教授《教师职业道德的伦理反思》等精彩讲座,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深刻地洗礼,洗去心灵深处的一些灰尘与尘垢,让自己对学校教育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与思考、剖析与反思。
导师们站在理论的高度,阐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授课内容从国外到国内、从传统文化管理到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从教师成长到新型评价、从学校管理的诊断到学校改进的策略,从开发资源到有效沟通,从多元智能到心理健康,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案例,使我们眼界大开;多角度、前瞻性的讲座,使我的教育管理理念得到更新、相关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我们享受着心灵碰撞带来的震撼与兴奋,享受着精神洗礼带来的幸福和愉悦。培训中,我按要求认真撰写学习心得,结合自身的办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并不断梳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