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忧思

时间:2019-05-13 01:4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教育忧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教育忧思》。

第一篇:农村教育忧思

我是海123:农村基础教育十大忧思

作者:我是海123 发表于:2013-03-12 本文被顶了25次

农村基础教育十大忧思

—— 一位编外代表给李克强总理的一封公开信

尊敬的李总理:

您好!我是一名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师,今年45岁,任教已二十多年。关于农村教育问题多年来一直在思考,我想趁着现在热情与忧思尚存,人还没有更多的世俗化的年龄,写一些有关农村基础教育的感触,请您在百忙中抽空一阅。先举例介绍一下我们镇初中本次期中考试的部分数据: 学生数平均分 及格人数 及格率 八年级 151 48.4 36 23.8% 九年级 146 52.9 46 35.6% 再列举我们镇中心小学的期中考试的部分数据:全校由于期中考试成绩不尽人意,上报数据时每班各减去5个最差的学生计算成绩,全校14个班达标情况(及格人数占85%,优秀人数占.40%为达标):语文只有4个班,数学达标只有2个班。其中小学一年级语文数据如下: 学生数 及格人数 及格率 一(一)班 60 20 33.3% 一(二)班 59 16 27.1% 小学一年级语文,学生学习历程中最早期的年级,学生成长阶段最基础的学科,只有30%左右的得分率,令人痛心。

我想我们的社会要发展前进,我们的国家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这个国家的前进道路上的有些问题与矛盾是回避不了的,比如三农问题、农村医保与养老、城镇化、政治体制改改革、房价上涨、教育改革等等。国家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改革,有些问题已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如农村医保。但有的矛盾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教育问题,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暴露出很多弊病。中国社会从来都不曾也不敢忽视农村问题,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农村学生占全国学生的绝大部分,那么我们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也理所当然应受到社会的重视。关于这一问题,千家万户的家长和教师们议论颇多,当然看得最清的或许是我们第一线的教师,问题着实令人忧虑。

一、农村留守生比例庞大,隔代养问题突出。来到过乡村的人都知道,大多数村子只有老弱病残者常年留在村子里。所谓留守生,指的是父母常年在外经商或打工而无法直接照顾的学生,.以我们这个学校为例,初步估计这一比例应不低于80%,这些学生常年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照顾,尤其是由祖辈照顾的孩子,他们得到祖辈的溺爱,缺乏父辈的严爱与辅导,学习成绩往往普遍偏差。我们估计农村留守生问题会荒费约三分之一的农村孩子的学业。评:在外父母每天给孩子打电话应不低于10分钟,给孩子心理和学习辅导。

二、无处不在的网络,沉迷了多少少年。包括:网吧、游戏室和手机。多少年来,我就相当纳闷,为什么国务院不取缔网吧和游戏室呢?有人或许会说,网吧不让未成年人进入。但你看看社会上的网吧,哪个不是生意兴隆,且绝大部分上网者为青少年?如果没有青少年,多数网吧都会自动倒闭。这些少年多沉缅于上网打游戏,一玩就是通霄,俗称包夜。我校有个学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时我没钱玩,但我坐在网吧也舒服”。包夜后的第二天上课时,这样的学生从早上第一节课就开始打瞌睡,推醒数次依然又睡着,哪里来的学习效果?长期以来网吧为何禁止不了未成年人?与文化部门为了部门收入而无法下狠心有关吧?其次是手机,曾有一位高中的校长说过“手机就是一个活动的网吧”,为此他曾取消了数个无视学校纪律、执意上课玩手机的学生的学籍。现在的智能手机,上网速度快,互联网上的几乎所有应用都可体现在手机上,孩子们想不上瘾都难。而且农村家长要和留守生联系也几乎完全依赖手机,所以家长也不舍得没收孩子的手机。估计网吧、游戏室和手机问题也会荒费三分之一农村孩子的学业(两个三分之一,令人痛心啊!)。

评:关闭网吧,安装固话。包括在家里,在校园,在学生宿舍安装固定电话。不要为了图便利、省了固话的座机费而误了孩子的学业。

即将启动的城镇化改革,实在是国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步高招妙招,城镇化改革若能成功,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尤其是农村问题可迎刃而解或极大的缓解,比如农村无人养老问题,城市流动人口过多问题。特别是针对以上第一、二两条中留守生问题、学生上网问题的解决有着极大的作用。

三、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为了升学与学生成绩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上一味针对的是考试相关内容和题型的讲解,而忽视了课堂的趣味性与思想性。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被扼杀,国家未来急需的创新型人材哪里去寻找?课后又是书山题海,让学生疲于应付。近几年老师们常言:“试卷难度越来越大了,不像我们那一代人当时只学和考课本上的东西,没有额外的课外作业,所有的练习都附在课本的每一章节后,课外可以有很多玩乐的时间,学好了课本上知识就可考高分”。现在的学生,只学好课本中的知识根本无法考高分,甚至分数会会很低。有的教研部门发下来的试卷,难度大,怪题多,好像不出难题就无法体现出卷人的水平,好像不是为了测试学生,而是为了考“倒”学生。学生平时学的多为都是一般规律,考试考的多是特殊知识。此次全市小学一年级期中数学试卷就有104个空需要学生填满,命题人可知考试时间只有区区45分钟?可知他们是进入小学只有两个多月甚至连试题都看不懂的孩子?有的学校除设有早自习,还有中自习;初中除了第一趟晚自习还有第二趟晚自习。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常感概读书苦。而城里的学生呢,从幼儿园开始就开始接受各种名目的培优,如钢琴培训、剑桥英语,奥数培训(当然城市的学生也许更苦,只不过他们获得了更多适合中国考试制度的教育资源)。农村的学生呢,什么培训也没有,只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机械的应试教育。如果去查一下北大清华有多少农村户口的学生,我想恐怕只有10%左右吧。如果再去统计一些二三类大学和高职高专,农村学生比例一定高得多。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答案很简单:同样的考试,不一样的教育。

评:改革考试制度,素质教育应与考试制度关联;重先分配优质教育资源,名牌大学和一类大学应按人口比例分配给农村考生。教育资源是整个社会的,不完全是城市考生的。

四、教材改革没有照顾好农村学生。英语教材尤为突出,课本起点高,跳跃性大,重口语,语法面面俱到。比如高中阶段依然较难的定语从句和虚拟语气部分移到了初中课本。原九年级才学完的8种时态全部体现在了八年级的英语教学中,甚至多于8种。新教材缺乏板块性网络性,学生缺少成功感。为了学生们考得好,英语教师的教学时间大部分都花在浩与烟海的各种题型中、其中许多都是偏题怪题,真正重要的听说读写不得不搁在一边。在物理化学科目,农村有限而老化的实验器材(许多20多年了)涵盖不了课本中所有的实验,实验效果大打折扣。

评:降低农材教材难度,缩小广度。英语考试可以只考听力、阅读、写作。不考语法,只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过多的语法纠错打击了国人学英语太多的积极性,我们不必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语法学家。

五、读书无用论抬头,抄袭作业蔚然成风。这些年,由于年轻人就业难,工作后收入不稳定,城市中房价高等因素导致农材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他们中许多人曾是向往城市美好生活、从农村苦读而考上大学的年轻人。同时由于农村教育质量低,学生成绩差,教师逼得紧、且缺乏父母监督等原因,导致学生抄袭之风盛行,屡禁不止。以本校为例,按我们观察,八年级长期抄袭作业者应不低于50%,九年级应不低于70%。评:减少学生学习任务,尽可能把作业安排在课堂上。

六、教师老龄化严重。以本镇为例,6万人口,中心小学与中心初中各一所,另有三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最多100多学生,多为中低年级。这些农村教学点全部是50岁以上、民转工的老龄教师。许多教师感慨,教师这一行不像医生越老越吃香。教师年纪大后缺乏激情,学生于是缺乏学习兴趣。

评:改革分配制度,大幅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应让农村教师收入远高于城市教师,吸引中青年优秀教师自愿去乡下服务乡村孩子,或让部分城区教师与农材教师轮岗。(实际情况是城市教师收入高得多,这打击了农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他们扎根农村换不来国家经济上的承认)。

七、幼儿园投入不足,缺乏有教师资质的幼师。本镇中心幼儿园有400多名小孩,走进课堂中的教师大多原为社会上无业妇女,他们没有受过幼师培训,自我意识中临时工的思想严重,缺乏相应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她们的月收入只有700元左右,工作积极性不高。评:幼儿教师应与义务教育教师同工同酬,培训有更多资质的幼师去农材。

八、教师待遇太低,社会地位下降,难以安心教学。很多教师感慨,解放前一个私塾先生就能养活全家老小,现在一个农材中小学教师绝对不可能养活一家人。以我为例,夫妻俩都是教师,工龄22年多,工资2千零几十,年终各有3500元的绩效工资,其中每年扣住房公积金、医保、工会费、党报费(被迫订,不征询个人意见直接扣工资)、防汛费等不下于2000元。实际月工资约2100元。孩子上大学每月生活1000元,学费每年七、八千,再包括其它杂费,每个月至少需要一个人的工资用在孩子身上。另外一个人的工资至少约1000元出来人情应酬,最后每个月用在夫妻俩身上的钱只有几百元。若按日计算平均收入只有70元,而本地一个泥瓦工或木工的日平均收入达到150—200元,小工的日平均收入达到120元左右。有教师感言:“工资达到小工的水平也好啊!国家每年投入巨资用于教育,为什么唯独忽视对教师这一教育的主导者的投入呢?”教师们中常有人有上访、罢课的冲动,都忍了,为什么呢?一是教师如果这样做社会影响极坏,二是也不敢这么做。由于收入水平低,许多教师出门和人交流时常隐瞒自己的职业。也许有人要说,教师休息时间多,按工作日计算工资会高一些。但是在休息日我们能做什么呢?除了给学生补课什么都不会做,而补课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严令禁止的。还有人或会说,现在的教师只会说钱,不讲奉献精神。试想在这个已达小康的经济社会,在这个号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度,我们教师群体为何没有分享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成果呢?还有人或许说公务员的收入和你们教师差不多啊?但我要问为什么大家削尖了脑袋考公务员而不是教师呢?个中原因谁都知晓。不怕大家好笑,我们夫妻俩教师的独生女还办了每年6000元的助学贷款。

我有一同事,夫妻俩也都是教师,才上班三五年,每人工资只有1500元左右,生了小孩后,婴儿每月牛奶费、防预费、尿不湿等费用约1500元,每个月赶钱应酬要大几百元,剩下给自已夫妻俩的工资只有几百元了,如果不是双方老人接济,这几百元根本无法正常生活,他们夫妻俩常有弃教从商的打算。前几年教育局还让我们在假工资表上签字,以应付上级对教师待遇问题的检查。那套假工资表上的虚拟工资,比起实际工资要高很多。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赵传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评:凭心而论,国家给教育的投入确实很大,但给教师的投入太少。在收入方面,应让教师们在社会上抬得起头,应改革分配制度,增加教师收入也关系到百年大计!

九、教育管理行政化倾向过高。教育管理人员人编过多,占用了太多的教育资源;教育管理的部门过多,学校和教师疲于应付各种检查。一个教育局,一般下辖很多科室:教研室、仪管站、勤工办、局长办公室、人事股、纪检组、成教股,招办、基教股、普教股,计财股等等十多个部门,此外还有县(市)直一些部门的各种名目的检查,每年数次,学校应付起来往往应接不暇,有的甚至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教学的正常秩序。我们常说给学生减负,为什么不考虑给学校和教师群体减负呢?平时学校会动用相当比例的国家拨款来接待上级部门,比如给检查者派烟、派车、高规格的餐饮甚至娱乐休闲(再也看不到骑自行车或坐公汽来乡村学校检查的上级领导了)。有人戏称:“吃伢的来了”。而且很多检查学校被迫弄虚作假,甚至教学生说谎,比如:有人问有没有“乱收费”,教学生说“没有”,有没有“订资料”,也教“没有”。否则检查就通不过。另外,一个教育局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高级职称,而一个百十来个教师的学校,每年分来的高级职称的指标往往只一个,这不也是占用了教育资源吗?

有必要单独说一个机构:学区。要说学区首先要说一下它的名称的演变,什么是学区呢?它介于教育局与乡镇各学校之间,是教育局派来管理一所乡镇诸多学校的一个机构。以前称教育组,后来称学区,现在称中心初中(而我们初中称初级中学),为什么现在要换成一个与初中类似的名字呢?由于这几年乡镇学生数急剧萎缩,一些乡镇只有各一所小学与初中了,住得远的学生每日乘车或住校,这两所学校可以跳开学区直接与教育局联系,于是学区这一机构就没有多大存在价值了。前几年上级要求撤销学区这一机构,然而这三四年又死灰复燃,所以换一个与初级中学相似的名称也有不得已之处:为了机构的延续。学区一般有6、7人,别小看了这几个人,每年消耗国家拨款几十万,有的学区内吃喝盛行,人浮于事(本身没什么事可做),像养老院一样。评:去行政化,精简机构,减少检查,严禁吃喝,违者重罚。

十、学校新增债务过快,岂一个划债了得?以我校为例,前几年,上级给我们学校划清了所有债务,也就是所有的债务由帮忙国家还了。但是仅仅最近两三年,我校的债务已上升到200万以上,除了搞建设用钱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各种理由的餐饮招待、用车等费用,而且用车用餐的标准大大提高。去年为了欢送一位本地镇委领导调任它职,招待两餐就用了一万元。而本校只有500多学生,真不知道凭本校经济状况是猴年还是马月能还清债务。有人戏说:“国家每年帮忙划一次债就好了,这样学校永远不会缺钱用了”。

评:学校公款支出不能暗箱操作,应公开透明,必须接受社会和普通教师监督,每次较大支出应轮换一名教师全程监督。

结束语:写完本文,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农村教育、百年大计、让人忧虑。希望教育部、国务院领导能到一些农村学校去微服暗访、调查研究,而不是浩浩荡荡的前呼后拥的检查。希望决策层能真正发现当今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矛盾,为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第二篇:中国文化忧思

汉字书写亟待规范--《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七场复赛观后感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中国人的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拥有五千年 历史华夏文明中国,正在紧追着时代的步伐而忘却了那个曾经在璀璨文明中起到 主要作用的文化。天文,地理、数学、中医等在历史哪个不是名列三甲的,而现 在呢?中国的文化衰落了吗?对,是衰落了,更准确的说,几乎快要消失了,再 不加以利用,只能留着以后纸上谈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着绝迹的重 大危机。在随着中国崛起,国外兴起了中国热,孔子学院已经在各国成立,已有4000 万学生。中国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能吸引这么多的人关注,我认为根其所在是 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天文地理等一些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按顺序说一下十二生肖?24 节气呢?常看电视剧中的“三更”是 什么时候„„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我想99%的人不会知道。中国 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已经失去我们的文化底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上,我们因该结合我们几千年文化来建设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说说儒家思想。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 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 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 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 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 级制为

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 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 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 所能办到。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 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 “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 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 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 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孔子把“仁”作为最高 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 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 之一。“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在计时使用的都是西方,而我们老祖宗很早就已经使用了。在中国古代的 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 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 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

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 个时辰,用12 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 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 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中国历来是个农业大国,古时候人们靠什么来看节气啊,古人通过观察,定 出24 节气,为我们的农业和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帮助。先把24 节气的名称按次 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 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 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 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 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 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 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 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 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

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 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 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这个问 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 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 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 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原因 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太阳照射 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 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 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 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 定四季的标准。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这 个标准是天文标准。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 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 价值的。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通常把直感 的四季称气象四季。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 四季。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

三个期。24 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 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四季八节是 24 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 的枝条或肉。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 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 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从 “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 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 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 “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 “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秋分与立冬之 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 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 域的气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 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所以说:24 节气实 际是全世界适用的。24 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24 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但 是 24 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 24 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 24 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

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 15 天,有的近似16 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 24 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 重要任务。一个中国孩子从被怀孕、出生、哺育、受教育(幼、小、中、大学)、找工 作、结婚、维持家庭、对待年老父母,到他或她自己如何得到娱乐和精神满足,如何应对疾病、挫折,最后如何面对死亡,这里面还有多少儒家文化的影响?又 有多少传统文化的总体形态(包括传统的技艺,如算盘、中医、书法、民乐、京 戏或地方戏)的影响?从身体上看,是西医的方法和技术占主导,接生、打疫苗、查体、诊断、下药、开刀、„„,不弄到西医束手无策,很少有人会求助中医。教育上,从小就开始了 abcd 等教育,但有什么用呢,最后素质哪里去了,这是 应试教育的弊端,我们为什么不从小就开始加强对少儿的素质教育,《三字经》 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 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 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 口。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 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 益非浅。现在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为什么不去读他呢?儒家语言集中存在于《四 书》、《十三经》等经典中。经过白话文运动和以拼音文字为目标的简化字异变,再加上民国后禁止在学校中读经,以及语文教学中的西式“科学化” 的影响,当 今的年轻人极少能够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言世界,即能够直接阅读传统经典(不含标点、竖排的繁体文本),并能用古文写作散文和诗词。传统语言目前只 能以“成语”、“引语”一类的破碎形式残存于人们的话语,以“戏说”的方式 闪现在历史小说之中。呜呼哀哉!中文的悠久、丰厚和诉诸直觉的灵性在世界文 字中是无与伦比的,摧残它真比砍伐原始森林、变草原为沙漠还要罪过。此外,官方承认的节庆假日中传统文化还有几个,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而我们却偏要学 别人不属于自己的文化,“中国向何处去?”我们因该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不 是说复古,而是那些优良文化的精髓,做有特色文化底蕴的中国人。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我们更要加以重视,多加练习,将这一文明好好传承。孩子放学后玩电脑的时间有很多,汉字书写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刚观看完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七场复赛,心中有颇多感慨,不吐不快啊!与前几次收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所不同的是,这次笔者专门留心参赛选手写字的规范化水平,主要是记录下选手们所写汉字的笔顺、笔形是否正确,而不管这些汉字是否符合比赛的标准答案。

比赛统计结果令人揪心

由于电视画面频繁切换,笔者无法观察到选手写字的全过程,只就所能看见的情形作了统计,结果在广西、辽宁、四川、河北4支代表队的16名参赛选手中,有13名选手不同程度存在着汉字笔顺、笔形书写错误的情况,占比高达81.25%。

在笔顺方面,“卵”字最后写点,选手却写成了竖;“婉”字女字旁最后写横,选手却先写横;“甘”字最后写横,选手却写成了

竖;汉字中的“区”最后写折,选手却写成了点;汉字中的“巨”最后写折,选手却写横;“登”字右上方部件应先写撇,选手却先写捺;…… 在笔形方面,汉字中的“束”第二画是竖,选手却写成竖钩;竹字头的第二画是横,选手却写成了点;“膏”字最后部件的第一画是竖,选手却写成了撇;病字旁的第三画是撇,选手却写成了竖;“乌”字第一、二画分别是撇和折,选手却将其合二为一;……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要是在汉字的笔顺、笔形方面也严格要求,绝大部分参赛选手都要提前离场。

这些选手都是各自分赛区的佼佼者,他们的汉字书写状况尚且如此揪心,广大中小学生的汉字规范书写能力的确令人堪忧。

规范书写利于亲近汉字

笔者注意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这场比赛坚持到最后的三名选手(广西两位、辽宁一位),恰好是汉字规范书写能力最好的,他们的汉字书写不仅端正大方,而且在笔顺、笔画方面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堪称表现完美。

尤其是在本场赛点,两名选手(广西、辽宁各一位)经过了五轮对决,方才决出胜负,使得整个比赛跌宕起伏、悬念横生。记得最后获胜的那位小姑娘,在介绍她的短片中说:她从小爱读各种书籍,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比如《三国志》等。在读书时,遇到生字都要不厌其烦地查字典,要搞清楚它的含义、读音、笔画、笔顺,还要一笔一画地抄写若干遍,直到记牢为止。

笔者曾记得,在学生时代时,但凡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大都学习成绩优秀、为人处世圆通。这一现象表明,规范汉字书写对于我们熟悉汉字、亲近汉字、精通汉字、奠定汉字深厚基础、增进智力水平、提高自身修养的极端重要性。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

要掌握规范汉字,平时就要下功夫,要勤查字典、多练习字。可是,在当今的学业压力和浮躁心态下,有多少孩子像这位小姑娘那样,静下心来,舍得花时间去查字典、去练写字呢?好多字词都认不得、认不全、写不出。缺乏了汉字基础,人们不得不感叹,当今社会连大学生、研究生这样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汉语表达能力也在持续下降。这个能力可是我们国家持续发展的最大软实力啊!规范汉字要有技术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要求在全社会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然而,国家在推广规范汉字方面远不如推广普通话成效显著,规范汉字也没有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通过推广汉语拼音来推广普通话,但是,国家推广规范汉字却缺乏相应的手段和办法。

学生书写汉字时没有了约束,先写哪一笔,往哪个方向写,完全没有了章法,以至于写出的汉字缺胳膊短腿,像“蟹爬”或像“蚁爬”。有教育家感慨道,这不是在拼写汉字,而是在拼凑汉字。规范书写汉字、正确拼写汉字,对学生们来说,成为了不必完成、同时也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即便对那些受过良好文字训练、曾经深谙汉字拼写法的成年人来说,也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笔者为此深深地忧虑着,苦苦地寻找着破解此等难题之道。最近,网上出现了叫做汉谷拼形的输入法和字典,让笔者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汉谷拼形将汉字分解为九个字母组成,使得汉字输入如同英文输入一样简单方便,汉字是由哪些字母构成的,就输入哪些字母,输入汉字的过程就是拼写汉字的过程。将这九个字母对应九个数字键,巧妙地实现了汉字的数字化打字和查字。汉谷拼形

输入法是严格按照国家语言文字规范设计的。要是参赛选手学会并经常使用这一输入法,绝对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尴尬和遗憾。因为汉字字形的每一变化都会灵敏、准确地反映到汉字字母上来,一旦写错笔形、笔顺,您就打不出想要的汉字来。汉谷拼形一点都不比汉语拼音逊色,她首次让汉字的数字键盘输入达到甚至超越了字母键盘输入的速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汉字单打世界冠军。要享受汉谷拼形带给您的高效、方便、保健等利益,您就不得不接受她的强制和引导,自觉不自觉地掌握了规范汉字的笔形、笔画、笔顺、字母、架构。

要是广西的这位小姑娘使用汉谷字典查字,就不用那么辛苦、那么劳神费力了。因为汉谷字典是按汉字数码来直接翻页的,再难的汉字都是一检即得、几秒钟搞定。要是不相信笔者的隆重推荐,您可上网去免费下载,体验一下就会感叹汉字的神奇与伟大啦。

(本文来源:中国汉谷网)千姿水 发表于:13-09-14 14:25 0

第三篇:家访忧思录

农村中学家访忧思录 陈店中学

邹慧珍

“家访进万家”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固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可许多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又再度揪住了我们的心,让人不由忧思重重。

忧思之一:重男轻女思想死灰复燃。

2011年11月22日晚8:30分,又一个女生黄冰倩被她的爸爸妈妈带出了校门,她妈妈留下的堂皇的理由是:孩子压力大。

这压力并不是大家所习惯认为的学习压力,而是做父母的重男轻女思想。黄冰倩的父母在汉打工,带着她7岁的弟弟租住着一室一厅,黄冰倩的弟弟在武汉就学,黄冰倩在陈店中学就读,享受一学期1000元的物质待遇,另外就是一个月也难得有一次的电话联系。孩子小,还不大懂得合理利用这些钱,买一本青春杂志,买一套漂亮衣服,日子就捉襟见肘了。于是不上学,在家呆着(爷爷奶奶家是不去的,怕唠叨,他们也忙,根本没人想到这孩子没上学),肚子饿的没辙了,就弄点米煮粥吃,有一次还连饿了两天„„

几次家访,无数次的促膝而谈,孩子时来时走,看着这爹不疼娘不爱的小可怜,我们的心都跟着疼痛起来。

其实,这样的事例,在我们农村学校并不少见。就我如今所带的班级而言,这已经是第二个了。另一个女孩叫孙丽,父母离异后又各自组织了家庭,孙丽随父亲和继母生活,在继母生下儿子之后,孙丽就沦为小女佣,渐渐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进入九年级,孙丽就再也没有踏入学校一步了。

就学生就学比例而言,男生是远远高出女生的,而且越到高年级越发比例失调,这和农民的重男轻女意识是紧密相关的。

窥一斑而见全豹,在农村,一度甚嚣尘上的重男轻女思想在经过短暂的沉寂之后又死灰复燃了,尤其是在对待子女受教育问题上。

忧思之二:拜金短视增大教育难度

这个时代似乎变成了遍地金条的时代,随便一对农村夫妇,哪怕连小学都没上完,只要上上东北抹抹灰,几个月下来就能挣个大几万、上10万回家。金钱就像勾走了他们的魂,他们纷纷外出淘金,谁也不愿留在家里带孩子,孩子就交给爷爷奶奶吧。爷爷奶奶呢,管吃饱管穿暖不掉膘,儿子媳妇回来能交代就行。至于学习,爷爷奶奶既没法管也管不了,就由他去吧。于是,孩子本来一周在家的时间也不多,再加上宠溺的爷爷奶奶,基于补偿心理的父母要啥给啥,给许多孩子造成了唯我独尊,贪图享乐,不重视学习的负面影响,大大增强了学校教育的难度。

去家访的几个村里,几乎只有老人和孩子在家,青年、中年劳力都基本上外出了。老人们除了客气地说几句感谢外,就只能说“老师,我当年也没读多少书,教不了孩子,请你们多费心”。“多费心”,多么轻巧的一句话。于是教育的责任就全盘落在了教师肩上。

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试想,仅教师一肩能承载如此重担么?

第四篇:农村教育

政府

杨燕在“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年12期《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改善对策》”中提到政府要加强各级教育机构的领导与管理: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校之长应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强化先进的教学理念,既要是先进理念的倡导者,也要是教育的行家里手、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新课程改革中,校级领导需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勇敢地当一个教育实践的领头羊,既是素质教育的参与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体验者。

李雪明在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中提到.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设施: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对地方财政不足的部分进行补贴,改善办学条件,使我国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尤其要加大对音乐方面的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可以让老师了解更多的最新音乐消息,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自身杨燕在“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年12期《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改善对策》”中提到认真贯彻新课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学生的传统观念:注重音乐教学活动是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采用开放式教学。

推进教学方法科学化、教材内容多元化:(1)把流行歌曲元素运用到课堂(2)开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课(3)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校李雪明在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中提到一方面.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把音乐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他们的能力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面对农村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

第五篇: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撤点并校”十年是否该叫停?

http://.cn2012年05月31日 09:56华商网-华商报微博

农村教育问题,因2011年频发的校车悲剧而凸显,校车事故的背后,是农村学生上学的路越来越远。而“上学难、上学贵、上学远”的现象背后,则是持续了十年之久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俗称“撤点并校”。5月18日,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举行“农村教育办学布局调整研讨会”就这十年进行反思:这项政策给农村到底带来了什么?

“你能让你的孩子在山里走3个小时去上学吗?”杨贵平坐在发言席上,面对一排排的教育界专家说,怒不可遏。

20多年来,这位早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在美国生活了40年的老太太,足迹遍布了中国云南、贵州、内蒙、河北、宁夏等10多个贫困农村的学校,见证了乡村教育在“城镇化”过程中的衰败。

不久前,她在云南一个贫困县遇到了一群孩子,这是一群让这位老人心碎的群体:“她们背着干粮走3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夜晚留宿在学校,可山区学校只有男老师陪寝,带的都是女孩子,这些学生的安全到底有没有保障?”

杨贵平的眼眶有些红了,她瞪大了眼睛,拍着桌子说:“十年了,撤点并校政策给农村带去的伤害已经够多了,是不是到了该停一停的时候?

村庄没了学校

走向消亡是迟早的事

上个世纪80年代起,杨贵平就对中国农村的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关注的是30年后甚至更长时间里,这群孩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她曾从孩子们浓郁的乡土情结中看到了他们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从小就与泥土为伴,帮助父母干农活,和弟妹一起上山砍柴、喂牛、养猪,在烧柴火的锅里做饭,在属于自己生长环境和传统的地方长大,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地度过童年。

但是,在课堂上孩子们却学到的是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老师们总是教导这些孩子,农村是多么的贫穷,一切是多么的落后,有出息的孩子应该去城里,没出息的才会在家种地。”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家长(微博)们希望孩子长大后,离开农村,永远不在田间劳作。从上学开始,家庭的一切重心都在孩子的教育身上,为了孩子,他们可以背井离乡,放弃一切。山西黄河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让杨贵平感触颇深,村子里原来有100多户人家,有一所小学。7年前,学校被撤并了,孩子们需要到离家十几公里外的中心小学去上学,短短两年间,就有30多户家庭搬走了,土地也开始荒废起来,留下的都是最贫穷最没有能力的家庭。

而一所农村小学不仅是几间校舍和几位普通话不好的教师那样简单,它曾一度是村庄的中心,它的希望和灵魂,“一个村庄没有了学校,没有了孩子,就没有了灵魂和生机,走向消亡只是迟早的事。”杨贵平忧虑地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1997年-2006年,村庄数量的减幅达到了13.85%,村庄学校的减幅却为45.33%。而更大规模的减幅来自2001年国家实行“教育布局”调整之后。

对于家长而言,与其走几十公里的山路让孩子去中心小学,还不如直接带孩子去教育资源更优越的城市。

让杨贵平更痛心的是,10年寒窗之后,农村孩子能考上本科的不足10%,但这些孩子的生长经验已经被“城市化”了,他们很难再回到农村。

“这些孩子,这些父母,和那些走向衰落的村庄,他们的未来在哪里?”杨贵平问。5800万留守孩子

你能想象他们的人格状态吗?

“家庭有能力的孩子都去城里上了学,留下的是最贫穷的家庭和他们的孩子。”这是北京西部阳光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梁晓燕从事农村支教这十年来的最大感触。

根据中国妇联统计,我国目前有留守儿童5800万人,占到了全国儿童数量的28%。另一项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2011年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城镇人口达69079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

而在农村留守的这部分孩子的辍学率十分惊人。

梁晓燕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前不久,一位清华大学(微博)的教授找到她,问她:“你知道中国农村教育的真实情况吗?”

原来,这位教授在四川某县考察时发现,有个村庄的辍学率很高,校长说:“确实是有1/3的孩子辍学。”教授不信,他和同行的老师们询问了4个村庄后,结果证实有70%的孩子辍学。

“撤点并校后,在这个村庄10公里的地方,有一所小学,但是不属于这个村子的行政区划。孩子们必须去20公里外的一所小学上学,这是这些孩子辍学的主要原因。”梁晓燕说。华中师范大学(微博)教育学院教授雷万鹏的实地考察也让这个话题沉重起来。近期,他去山西石楼县进行调研,在一个小规模的农村学校,一个班只有3个小孩在这里读书。他询问了三个孩子的家庭背景:有一个是因为父亲出车祸,母亲外出打工没法带,老人带孩子;另外两个仍然在教学点上学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里贫穷。

“如果你把教学点拆掉,这三个孩子一定会辍学。”雷万鹏说,“撤点并校的十年,我们忽略了这部分孩子,没有家长愿意孩子辍学,只是他们无力负担。”

更重要的是不可预见的社会心理代价,和失去安全感自信心的一代人。敏感、冲动、恐惧、孤独、沟通焦虑、学习焦虑,这些都是留守儿童、寄宿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2008年4月,REAP(农村教育行动计划)项目调查发现,在10所陕西寄宿学校的2000多名1至5年级学生中,9.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较为严重。

梁晓燕说,“当我们社会发展以城乡二元作为代价时,付出代价的就是这样一代人了。你能想象未来这一代人的人格状态吗?”梁晓燕说,“有时候,想想未来就后怕。”大规模撤并

一场昂贵的成本转嫁

在大多数的“撤点并校”中,节约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决策层看来,放弃小规模的学校正是为教育资金和师生资源相对集中,从而解决城乡教育不平等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微博)教育学博士范铭在走访陕西安康、渭南十三个县的乡村学校后发现,所谓的节约资金根本就是一个幻想:“孩子到更远的学校上学,有寄宿还好,如果没有,老人带着孩子在县城租房子,费用全部转到农民身上。”

校车一度被许多专家以为是解决走读学生上学的最关键工具,然而受限于山路、学生资源的不集中等问题,一所乡镇中心小学根本不具备校车的条件,以及承担该项费用的能力。2011年11月16日,甘肃正阳县幼儿园发生校车事故,致21死43伤;11月17日,甘肃庆阳再发生校车事故,21人遇难。一系列的校车安全事故让直管领导如履薄冰,很多人不再赞成校车模式。

那么,寄宿孩子的生活又怎么样?北京大学(微博)附属中学前任校长康健对农村寄宿制的研究发现:“包括睡觉、吃饭、安全、营养、医疗、亲情,哪个学校研究过孩子生病了怎么办?女孩青春期怎么办?教育局说我们根本没有配置!”

康健认为,10年急速行政化的“撤点并校”后,农村教育机构并没有做好准备。

东北师范大学(微博)农村教育研究所学者刘善槐为记者展示了一组画面:在农村的寄宿制学校里,上下两排的床板上平行放着十几位孩子的被褥,被单已经发黑,除此之外,简陋的宿舍再也没有落脚之处。

“没有卫生间,学生们一到晚上根本不敢喝水;宿舍气味很大,进去了能把人熏晕,这样的寄宿学校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刘善槐问,“撤点并校的布局调整,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受教育?”

最严重的还是家长经济负担的加重。他对乡村800余名住宿生进行了调查,一年的伙食费、交通费超过4000元的有21位,占2.48%;2000元到 元的82位,占9.69%;1000元到2000元的有289位,占34.1%; 元以下的有454位,占53.66%。住宿生平均年花费为1157.38元。

刘善槐的结论是:学校撤并并不是简单地节约了经济成本,而是把部分政府的成本转嫁为农民的经济成本、学生的时间成本和安全风险。

北京理工大学(微博)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微博)认为,各地积极撤点并校不外乎两种动机。一是顺应学生人数减少而撤并;二是人为地加剧撤并,其动机往往是非教育的。

“这一政策之所以获得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学校撤并规模越来越大,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撤并可明显减少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另一方面,它正在演化为一项新的‘政绩’运动。在地方政府‘城市化率’的攀比中,撤点并校成为拉动县镇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杨东平说。

荒芜的校舍

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这场长达十年的撤点并校结构调整**中,快速的撤并,凸显了教育改革的缺乏战略性和无序。

西北师范大学的教育博士白亮在对甘肃省某县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大量的无序撤并,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截至2009年初,该县闲置的学校十一所,包括峡口小学、下焦湾小学、上河小学、中河小学等,这些小学的希望工程投资为25万元至70万元不等,总资金接近320万元。

不仅是这些希望小学被废弃,其他撤并村小学里偌大的校园里也只有学前班,大量教室闲置。

即使是这样,2008年9月在甘肃酒泉召开的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决策者还提出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要以撤点并校为基础,以创办寄宿制中小学为突破,坚持“高中、初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小学向中心乡镇集中,学前教育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规模办学思路。

据此,该县教育局又制定了《县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提出2011年当地中小学校将从103所减少至28所,也就是2年内撤并75所学校。这些撤并的学校中不少是2004、2005年新建的学校,甚至有2008、2009年刚刚竣工的学校。

“一面是农村学生的辍学,一面是对学校资源的疯狂合并,谁又为此曾向公众和善款的捐赠者解释过呢?”

就这样,一些学校被废弃,另一方面,却为了让资源集中的学校有条件接纳更多的学生,增加投资扩大原有的校舍,大兴土木。

范铭博士调查显示,2009年延安市计划新建5所、改扩建3所,包括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投资约 亿元,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另在宜川、延长、子长、安塞、志丹、吴起、洛川等县城区新建8所学校,扩建13所学校,总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投资约10亿元。而另外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初,延安全市公办中小学由2000年的4803所整合为1445所,累计撤并3358所,撤并率达到69.9%,全市布局调整累计投入资金达10.8亿元。“这种把资源集中当做资源优化的做法,国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做过研究,并提出质疑。20世纪90年代,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在大规模地进行学校合并前,政府宣称学校合并将会为纳税人节约数百万美金,但是学校合并后民众却发现,州政府在学校合并上的花费超过十亿美元。”范铭说。

反思十年

过度撤并之风必须刹车

然而,多年坚持“计划生育”和“城镇化”加快的大背景下,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党国英教授认为,农村布局调整是“大势所趋”,调整后的布局情况肯定比调整前合理了,教育资源的相对集中也带来教学质量的上升,但现在的问题是,“一刀切”的模式布局调整过快。

在近期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撤点并校”研讨会上,不少专家支持这一观点。杨东平直陈“撤点并校”的弊端:将学校从农村“连根拔起”,对农村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教育自身。家长进城陪读,不仅影响生产、老人赡养,而且导致离婚率上升和家庭破裂。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处长高学贵在近期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的一项会议上坦言:“如果因为我们撤并学校导致学生辍学,这与我们的方针政策是背道而驰的!”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也承认:“中国农村教育的办学重心现在看来,我觉得应该是适当的下移,而不能简单化把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县城集中,甚至在有些地方,高中在县城也不办了,要向大城市集中。”

“中国缺少一本《教育法》,它应为撤校和建校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就像美国老的教育法规定的那样,有50户人家建一个小学,有150户人家建一个中学。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撤点并校建一个你想要多大就多大的学校,这是我们10年来应该反思的问题”,康健说。雷万鹏教授批评:“为什么一个小学的规模必须300名学生?240名学生,一个班40个孩子,6个年级为什么就不行?缺乏法律约束的撤点并校政策,带有太大的随意性。”记者发现,早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曾指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然而,落实政策的重点却放在了“撤点并校”,忽略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这一前提。

“过度撤并农村学校之风必须降温和刹车!”杨东平说,“国家主管部门的意见发出了明确的信号,但更重要的,是需要破解农村教育的危局,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记者:刘斌)

下载农村教育忧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教育忧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青年教师忧思录(汇编)

    高校青年教师忧思录:无法明言的无助感 作者:艾青椒 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有为”式的学术GDP主义,而是无为而治的放任,营造一个人文的自由散漫的氛围,提供最基本的学术环境,给每个青......

    2016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2016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一)一、基本概况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不同历史阶段的共同话题之一,在现代文明社会和知识经济的语境......

    农村教育之我见

    2000年7月22日至7月27日,我随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三下乡队伍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社会实践,农村教育之我见--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

    关于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我们在贵州省黄平县重兴乡枫香寨作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其中前两天为调研,走访调查,对象是枫香寨的小学学生及家长;后三天是教学实践,地点是枫香小学,对象是枫香寨小学学......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精选合集)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范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农村教育明显落后于城市教育。我国农村有着9亿人口,其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提高......

    科学发展农村教育

    西部农村教育现状之我见 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

    关于农村教育调查报告(定稿)

    关于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9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

    关于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2015关于农村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教育问题目前状况调查时间:2016年7月12日 调查对象:城乡中小学 调查方法:网上调查法实施人:王禹锡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