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农村教育

时间:2019-05-12 15:0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发展农村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发展农村教育》。

第一篇:科学发展农村教育

西部农村教育现状之我见

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

①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这段话虽然看似简单,却反映出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重大问题:教育教学质量严重滑坡。这一现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出现,到目前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它既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折射了中国教育本身的畸型发展。教育是国民大计,是国家大计,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希望,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步伐加快,教育所反映出的城乡差别、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别越来越明显。而农村教育因经济发展滞后、教学设施落后、高素质教师严重短缺、信息闭塞、观念陈旧等综合因素,不仅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且随着这些先天不足而进一步恶化,农村教育面临着萎缩、倒退的局面。我们号称有8亿农民的农业国家,农村教育不仅不能使农民子女享受到公平优质教育,而且连起码的满足农民子女上学的要求也成了问题,这不能说不是可悲的。

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教育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及沿海地区,即使是西部地区本身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西部农村教育面临的挑战形势是严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西部农村教育几近瘫痪。也许,有人并不赞成我的看法,但如果我们到农村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了解一点农村的教育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1.农村经济落后,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西部农村,自然条件差,靠天吃饭的耕作经济现状决定了农民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短时期内无法彻底改观的现实。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拥入城市打工,这些“农民工”的后代被留在家中,“留守儿童群”游离于父母目光之外,缺失了儿童应享受的家庭之爱,跟着多半是文盲的祖辈生活,而祖辈们本身因受教育不足(更多的是没有受到过教育),对教育认识相对不足。而农村学校基础差、底子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施落后、设备不能更新、信息阻滞,教师大多半教半农,收入微薄。这些客观条件,导致农村教育处于一种涣散状态,家长对教育的不满也就自然表现出来,农民对农村教育的失望,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教育的没落。据报道,甘肃省环县被称为甘肃农村教育缩影,自然条件恶劣,一位教师因母亲病危回家,返校时从下午4时走到次日凌晨5时才赶回学校,手指被冻坏,不得已只得截掉。而该县一个乡,全乡只有3部电话,不通电、没有路、没有水,“与世隔绝”,一位在该乡从事教学的老师,离家100多里山路,步行走到学校需两天时间,中途不得不在老乡家借宿。在天水市张家川县,一位英语教师这样说:“我们学

②校连一台录音机也没有。”时至今日,城里的学校为学生带手机而苦恼,为治理学生mp3、mp4头疼,而这里的老师过着“原始”的生活。教育从何发展,可想而知。

2.农村学校撤并,表象上是一种使农家子弟享受更好教育的途径,实质却是直接导致学龄儿童失学的原因。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农民代表杨月娥说,“学校撤并,孩子们不得不去镇上上学,一些孩子离家就是二三十里,车费、住宿费、伙食费,一年保守都要

③1000元,实际上农民的负担反而加重了。”这是在发达的广东。那么,对于经济并不发达的西部农村而言,可谓是不堪重负。西部地区农村地域面积广大而人口密度小,许多村寨与城镇连车子都不通。原来村村有学校,学龄儿童就近入学,即便校舍简陋、教师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但农民的孩子还是能及时受到教育。可是,学校撤并之后,不少地方乡镇只设小学,县城设置中学,小学低年级,孩子年龄小,全部寄宿,而绝大多数的西部学校住宿条件并不具备,无法接纳这么多的孩子。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也为学校安全管理带来巨大隐患。而学生家长因学校无法满足住宿要求,不少家长要跟读,荒芜农田,对于他们要满足的最低生活而言,不得不放弃上学,使得不少学龄儿童失学,每天与猪鸡狗作伴。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过早地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两基”达标中,关注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却在另一头制造着一批新文盲,这是更为可怕的农村教育恶性循环。一项调查显示:“据统计我国每年仅小学就有250万人辍学。在整个2.2亿学生中,1/3左右只能读到小学,1/3只能读到初中,再读到高中的已不到30%。1989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7.4%,而在④贫穷落后的贵州,6—11周岁儿童入学率只有65%。”这不能不说是农村教育改革的失败。

3.教师生存状态堪忧。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农村教师的生活状态确实令人寒心:

①收入微薄,不能养家。农村教师工资低,福利少,待遇远远落后于城镇同类教师。而他们的工作量大,任务重,大多数教师都是“通才”,各种课程都能教;城市教育则是专业教育。在农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付出倍于所得,教师缺乏职业的崇高感、神圣感,对工作失去信心,辞职另谋他职是农村教师的无奈选择。这是一位城市教师的心里话:“我工作近20年,现在月工资才一千零几。有时朋友聚在一起问起我的月工资都不好意思说。现在物价一路上涨,房价也是一路飙升,而我们的工资却不见长,我们实在是活得很艰难。”⑤合川市一名教师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无奈地说。其实,一些工作了十几年的代课老师的待遇更低,每月仍然只有四五百元,比广东省最低工资标准还少。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奋战在广大农村的教师的生存状态更是什么样,很多地方农村教师没有医疗保险,没有住房公积金,难怪有教师悲愤地发问:“为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收入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农民工?”在西部农村学校,更是悲惨。这是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中一对教师夫妇的材料: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海拔2800米,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18年如一日,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教书育人,共培养了6届共149名学生。陆建芬现在还是代课老师,1个月的工资才230元。夫妇俩第一次来到北京,连照相机也没有。是他

⑥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②个人发展空间小,对教育职业倦怠。农村学校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狭窄,主要表现在:教学比赛机会少、评优选先机会少、进修提高机会少、培训研究机会少。教师的专业发展、业绩考核、职称评定等直接关系到教师个人利益的种种情况,农村教师鲜有机会。比如: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共评出1846名,而其中的农村教师少之又少,而全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承担着1.62亿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重任,这个占到了中小学生总数的80%的教育集体却在全国优秀教师名单中找不出几位,岂不是悲哀吗?2008年笔者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已是连续四年)审阅资料,看到了我的中学数学老师、语文老师、英语老师和历史老师的送审材料,他们没有让评委们感到满意的业绩,他们不是不够高级职称的条件而是他们根本没有获得这些条件的机会,他们的学生遍及全国,自己却连最基本的职称问题也解决不了,这不是一件可悲的事吗?他们因种种原因而事业受挫,因种种原因而发展受限,对于这一崇高的职业感到失望,于是,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对教学产生厌倦感,没有了进取心。据报道,甘肃省环县三中,10年间,学校来了120名教师,走了80名,被人

⑦们戏称为“热门学校”“中转站”,是山区教师通向县城学校的“跳板”。如此,农村教育将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③师生流失,农村学校陷入尴尬境地。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并不高,但更多的教师为摆脱困境而坚持不懈地奋斗,他们或托关系找门子调离农村学校,或通过提高学历、努力在教学上做出一些成绩,借此来寻找更好的工作环境、更适于发展的学校。因此,目前农村学校呈现出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学历老化、职称偏低等状态,这对于农村教育而言,是致命的硬伤。优秀教师逐级上涌,乡镇学校的优秀教师调入县城,县城学校的优秀教师调入地区以上学校;而地市以上学校的优秀教师又流向经济更为发达的沿海地区。我们从各大报刊的教师招聘启事中不难发现,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大中城市、重点学校、本科以上文凭、地区级以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省级以上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等。这从一方面反映出对优秀教师的需求,能达到这些条件,就有机会进入待遇更好、条件更优越的学校。从某种程度上,使得基层学校优秀教师逐级提升,农村教师中优秀教师也便自然向上流动。就学生而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而真正转移的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或者是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对于教育的关注程度高,对子女寄予的希望大,这部分孩子学习成绩较好,随着父母离开农村而进入城市读书,另外一些稍有能力的家庭也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加之撤并学校的原因,他们及早将孩子送到城市上学,这样农村学校的生源质量不能保证,原本薄弱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据《甘肃日报》的一则名为“45名教职工自动离职公告”,说的是甘肃农业大学的45名教职工长期不上班的事。而一位人大代表说过这样一句话,令人震惊:“在过去10年里,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的水平的⑧大学!”这是教师中的塔尖高等学校,那么农村中小学的情况更为严重。据报道,广西合浦县2008年暑假共有143名教师申请调换岗位,一些教师招聘来还不到两年。新疆昭苏县

⑨三中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流失高中教师43人,最近3年流失14人。教师流失、学生流失,就像大西北的沙漠一样,人退沙进,农村教育面临着严重的“沙漠化”。

4.政策鞭长莫及,农村教育边缘化。国家有关教育的政策,因受地方经济的制约而显得无能为力。比如教师工资问题,根据教师法,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这一条连某些城市的教师都不能执行,更何况农村教师,这只是一个写在法律文本中的条款而已。农村教师编制严重不足,而地方财政承担不起在编教师工资,地方政府能卡则卡,能压则压,能拖则拖,造成农村教师专业化模糊,有的学校甚至能把课开足就是很有不错的了。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常宝宁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位教师既带四年级语文,又带五年级数学,还要带三年级英语,还兼带音乐、美术课。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中,是极常见的现象。地方政府却借增加教师编制之机,随意安置三亲六故,致使学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曾在教育界产生哗然影响的陕西省华县因重点中学进人把关不严而导致教师整体素质下降、高考成绩严重滑坡的教育

⑩局长被迫辞职的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大量代课教师的存在,反映了农村教育的畸型现状。据报道,截止目前,我国仍有21万代课教师,这些代课教师“在少数西部贫困农村中小学校,甚至仍然担当着教育教学的主要力量”。(2009年4月21日《光明日报》)农村教师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培训、进修深造机会,他们只能从每年教师节的领导讲话中听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提高教师待遇”“教育是头等大事”的口号。因此,农村教育,特别是西部农村教育成为被经济建设边缘化的事业。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立国之本”,那么占有中国80%的农村教育更是本中之本,而作为西部教育中的农村教育,在开发西部的经济大潮中却面临着巨大的发展障碍,那么,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振兴的背景之下,农村教育特别是地域广袤、自然地理条件较差、经济欠发达的西部教育,如何走出困境,这是每一位有识之士都极其关心的问题。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逐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是明智的选择:

1.国家要从全国教育发展的高度,认识到西部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出台具有符合西部农村教育特点的政策,加快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速度。西部教育特别是西部农村教育因其特殊的区域特点和经济特征,有着自身的特点,比如民族教育等,那么如果能出台一个类似于振兴西部经济的大开发样的振兴西部教育的“大开发”政策,必将使西部教育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获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教育,不搞一刀切,从最基础的村寨教育抓起,奠定农村教育的坚实基础。中东部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学校教育相对集中,而西部农村,因其人口居住相对分散,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山区,教育滞后。因此,应从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西部农村教育的意义,将村寨学校教育、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结合起来,减少适龄儿童的失学人数,提高教育的惠民程度。

3.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保障教师的权益不受侵害。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依靠在基层学校默默工作的教师,他们专业知识的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作为教师权益的全力保障,都是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各地政府都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教师的重要性;出台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制定培训计划并真正落在实处,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大特岗教师调配力度、提高特岗教师待遇,使特岗教师能真正深入到农村教育的第一线,真正能沉下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真正能留得下来,成为发展西部农村教育的有生力量;在评优选先、职称评聘、教师进修等工作中,对农村教师予以充分的关注,甚或在政策上加以倾斜,使他们能感受到虽然工作在艰苦环境中,但能得到政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从而坚定在农村工作的信念。

4.集中精力解决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真正解决对农村教育认识不足、投入不足、关注不够的问题,将发展农村教育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解决好农村教育中基础设施落后、解决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稳定、解除农村教师后顾之忧。只有将教育发展真正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真正使教育成为各级政府时时关注的工作,才能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使教育城乡并重、和谐发展。

振兴中华在教育,振兴教育在教师,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但要把它落实在实际的工作中,尚需许多人的不懈努力。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捧着一颗心不,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精神正经受着现实的严峻考验,西部农村教育乃至整个中国农村教育正期盼着一个真正的教育的春天,这个春天的到来,需要国家的政策、需要政府的努力、需要有识之士的关心,更需要有良知的教师的艰苦奋斗,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关于农村教育科学发展的思考

一、对照科学发展观,认清农村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上下正掀起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热潮。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落实到农村教育工作中,就是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大对偏远镇乡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把教育作为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把教育普及水平和人均受教育程度作为重要指标;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国民教育之中,增强学生爱护环境、珍惜资源意识等。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要求我们认真总结教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切实采取新的发展战略和对策,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对照科学发展观,目前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城区教育与农村教育失衡。城乡二元教育发展使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农村教育问题较多。城区学校投入大,条件好,综合资源丰富且优质;农村学校经费少,条件差,还存在着不少危房,学生辍学现象较严重。

2、基础教育与职成教育失衡。与基础教育相比,由于经费、人员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各镇乡成人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工作成绩不明显,学校办学条件急需改善。农民教育与培训工作的相对松懈将逐渐增大城乡人口素质的差距。

3、中学教育与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失衡。高考和初中“联招”成绩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焦点,也是社会各界评判地方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这种定势使不少地区、学校把主要财力、人力投入到中学教育,使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发展明显滞后。

4、硬件建设与软资源失衡。有的地方采取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不注重内涵发展,而是外延式发展。很多学校花重金搞形象工程,而相对忽视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教学效率等指标的升级,使软资源隐性失衡。

5、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与普通学校建设失衡。与普通学校相比,一些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为“做大做强”,纷纷向银行借款,“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在硬件建设上不惜斥巨资,过分追求发展的数量和速度。而随着办学行为的日益规范,随着择校“三限”政策的逐步落实,这类学校的还贷能力将越来越弱,从而影响发展。

6、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失衡。与学校教育的集中性、单纯性、科学性相比,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对薄弱,存在着教育的复杂性、多元性和不规范性。不少教师感叹“5<2”(五天的学校教育比不上两天的社会教育),证明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尴尬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失误。

7、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失衡。残疾儿童、贫困地区农村儿童、下岗职工子女、流动人口子女等教育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令人担忧,教育发展需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以确保教育公平。

8、学校发展与人的发展失衡。不少学校过分追求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硬件建设,以及规模的扩大和师生数量的增加,忽略对全体师生思想、心理、情感和人文素质发展的投入和关怀。有的学校过分强调家长、成人、社会的当前的需要,忽视学生主体个人发展的兴趣、需要和未来生活的需求。过分强调学生的分数、成绩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和教师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使学校发展与人的发展严重失衡。

二、实施“七大工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平衡、协调发展

1、实施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工程,科学制定教育发展规划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服务,主要是培养各类人才和做出智力贡献。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要立足实际,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不能过分超前发展。要使各类教育既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又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必须根据现有的教育成本、发展成本、区域经济等相关因素,从经济、社会等角度,根据市场化原则,科学、全面、精确地测算近、中、长期的事业发展规模,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投入,从而实现农村教育事业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2、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同步发展

当前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策略主要应关注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整体标准化。农村教育办学标准化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不断对均衡发展提出新要求。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从整体上、面上达到标准化,缩小校际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当前,特别是要把排除农村中小学危房纳入教育工作“重中之重”,把排危作为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工程的奠基工程狠抓落实,并把排危工作与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有机结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农村学校的协调发展。

3、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教育扶贫制度,要把治理农村薄弱中小学和做大做强城区品牌学校同抓共举,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以防止城乡教育办学水平和效益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我们要鼓励优秀教育干部到农村学校挂职,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支教,提倡城乡学校之间、师生之间开展“手拉手”等活动。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对农村学校和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对贫困地区学生升学就业给予适当照顾等。、实施弱势群体关爱工程,确保教育公平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特困生档案,完善特困生救助办法。要办好特殊教育学校,为残疾儿童的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减轻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负担。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随打工的父母进城读书的农民子女将越来越多。各地在做城市教育发展规划时要对此做出科学预测,提前统筹规划。要改变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使适龄儿童按居住地入学。各级政府可根据财力情况,考虑将本地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财政预算,公办学校要成为吸收流动儿童就学的主渠道。

5、实施新课改工程,注重以人为本

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今后一段历史时期依然存在,新课改要注意引导和校正“指挥棒”的方向,使之朝有利于检测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发展能力等方向靠拢。新时期的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借实施新课标契机,统一协调发展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幼儿教育等各类教育,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衡量各类教育的统一标准,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共同提高。

6、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缩小城乡信息化水平差距

乡村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地理位置的相对偏僻,接受教育的信息点相对分散等特点,决定了乡村教育接受新教育、先进教育的速度和质量逊于城市教育。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点,农村学校完全可以利用“校校通”工程,加强农村教师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农村学校完全可以利用“空中课堂”,开阔农村学生视野,使农村学生接受城市甚至国内外的先进教育。

7、实施农民教育与培训工程,缩小城乡人口素质的差距

各级成人学校要深入实施“燎原计划”,大力普及农村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参训数量和质量,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好务。各家长学校要加强对农村学生家长的培训,加强与社区、村社的联系与沟通,努力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网络,在提高农民家长素质的同时提高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水平。

第二篇:农村教育

政府

杨燕在“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年12期《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改善对策》”中提到政府要加强各级教育机构的领导与管理: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校之长应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强化先进的教学理念,既要是先进理念的倡导者,也要是教育的行家里手、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新课程改革中,校级领导需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勇敢地当一个教育实践的领头羊,既是素质教育的参与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体验者。

李雪明在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中提到.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设施: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对地方财政不足的部分进行补贴,改善办学条件,使我国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尤其要加大对音乐方面的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可以让老师了解更多的最新音乐消息,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自身杨燕在“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年12期《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改善对策》”中提到认真贯彻新课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学生的传统观念:注重音乐教学活动是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采用开放式教学。

推进教学方法科学化、教材内容多元化:(1)把流行歌曲元素运用到课堂(2)开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课(3)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校李雪明在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中提到一方面.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把音乐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他们的能力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面对农村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

第三篇: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撤点并校”十年是否该叫停?

http://.cn2012年05月31日 09:56华商网-华商报微博

农村教育问题,因2011年频发的校车悲剧而凸显,校车事故的背后,是农村学生上学的路越来越远。而“上学难、上学贵、上学远”的现象背后,则是持续了十年之久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俗称“撤点并校”。5月18日,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举行“农村教育办学布局调整研讨会”就这十年进行反思:这项政策给农村到底带来了什么?

“你能让你的孩子在山里走3个小时去上学吗?”杨贵平坐在发言席上,面对一排排的教育界专家说,怒不可遏。

20多年来,这位早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在美国生活了40年的老太太,足迹遍布了中国云南、贵州、内蒙、河北、宁夏等10多个贫困农村的学校,见证了乡村教育在“城镇化”过程中的衰败。

不久前,她在云南一个贫困县遇到了一群孩子,这是一群让这位老人心碎的群体:“她们背着干粮走3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夜晚留宿在学校,可山区学校只有男老师陪寝,带的都是女孩子,这些学生的安全到底有没有保障?”

杨贵平的眼眶有些红了,她瞪大了眼睛,拍着桌子说:“十年了,撤点并校政策给农村带去的伤害已经够多了,是不是到了该停一停的时候?

村庄没了学校

走向消亡是迟早的事

上个世纪80年代起,杨贵平就对中国农村的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关注的是30年后甚至更长时间里,这群孩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她曾从孩子们浓郁的乡土情结中看到了他们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从小就与泥土为伴,帮助父母干农活,和弟妹一起上山砍柴、喂牛、养猪,在烧柴火的锅里做饭,在属于自己生长环境和传统的地方长大,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地度过童年。

但是,在课堂上孩子们却学到的是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老师们总是教导这些孩子,农村是多么的贫穷,一切是多么的落后,有出息的孩子应该去城里,没出息的才会在家种地。”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家长(微博)们希望孩子长大后,离开农村,永远不在田间劳作。从上学开始,家庭的一切重心都在孩子的教育身上,为了孩子,他们可以背井离乡,放弃一切。山西黄河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让杨贵平感触颇深,村子里原来有100多户人家,有一所小学。7年前,学校被撤并了,孩子们需要到离家十几公里外的中心小学去上学,短短两年间,就有30多户家庭搬走了,土地也开始荒废起来,留下的都是最贫穷最没有能力的家庭。

而一所农村小学不仅是几间校舍和几位普通话不好的教师那样简单,它曾一度是村庄的中心,它的希望和灵魂,“一个村庄没有了学校,没有了孩子,就没有了灵魂和生机,走向消亡只是迟早的事。”杨贵平忧虑地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1997年-2006年,村庄数量的减幅达到了13.85%,村庄学校的减幅却为45.33%。而更大规模的减幅来自2001年国家实行“教育布局”调整之后。

对于家长而言,与其走几十公里的山路让孩子去中心小学,还不如直接带孩子去教育资源更优越的城市。

让杨贵平更痛心的是,10年寒窗之后,农村孩子能考上本科的不足10%,但这些孩子的生长经验已经被“城市化”了,他们很难再回到农村。

“这些孩子,这些父母,和那些走向衰落的村庄,他们的未来在哪里?”杨贵平问。5800万留守孩子

你能想象他们的人格状态吗?

“家庭有能力的孩子都去城里上了学,留下的是最贫穷的家庭和他们的孩子。”这是北京西部阳光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梁晓燕从事农村支教这十年来的最大感触。

根据中国妇联统计,我国目前有留守儿童5800万人,占到了全国儿童数量的28%。另一项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2011年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城镇人口达69079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

而在农村留守的这部分孩子的辍学率十分惊人。

梁晓燕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前不久,一位清华大学(微博)的教授找到她,问她:“你知道中国农村教育的真实情况吗?”

原来,这位教授在四川某县考察时发现,有个村庄的辍学率很高,校长说:“确实是有1/3的孩子辍学。”教授不信,他和同行的老师们询问了4个村庄后,结果证实有70%的孩子辍学。

“撤点并校后,在这个村庄10公里的地方,有一所小学,但是不属于这个村子的行政区划。孩子们必须去20公里外的一所小学上学,这是这些孩子辍学的主要原因。”梁晓燕说。华中师范大学(微博)教育学院教授雷万鹏的实地考察也让这个话题沉重起来。近期,他去山西石楼县进行调研,在一个小规模的农村学校,一个班只有3个小孩在这里读书。他询问了三个孩子的家庭背景:有一个是因为父亲出车祸,母亲外出打工没法带,老人带孩子;另外两个仍然在教学点上学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里贫穷。

“如果你把教学点拆掉,这三个孩子一定会辍学。”雷万鹏说,“撤点并校的十年,我们忽略了这部分孩子,没有家长愿意孩子辍学,只是他们无力负担。”

更重要的是不可预见的社会心理代价,和失去安全感自信心的一代人。敏感、冲动、恐惧、孤独、沟通焦虑、学习焦虑,这些都是留守儿童、寄宿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2008年4月,REAP(农村教育行动计划)项目调查发现,在10所陕西寄宿学校的2000多名1至5年级学生中,9.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较为严重。

梁晓燕说,“当我们社会发展以城乡二元作为代价时,付出代价的就是这样一代人了。你能想象未来这一代人的人格状态吗?”梁晓燕说,“有时候,想想未来就后怕。”大规模撤并

一场昂贵的成本转嫁

在大多数的“撤点并校”中,节约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决策层看来,放弃小规模的学校正是为教育资金和师生资源相对集中,从而解决城乡教育不平等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微博)教育学博士范铭在走访陕西安康、渭南十三个县的乡村学校后发现,所谓的节约资金根本就是一个幻想:“孩子到更远的学校上学,有寄宿还好,如果没有,老人带着孩子在县城租房子,费用全部转到农民身上。”

校车一度被许多专家以为是解决走读学生上学的最关键工具,然而受限于山路、学生资源的不集中等问题,一所乡镇中心小学根本不具备校车的条件,以及承担该项费用的能力。2011年11月16日,甘肃正阳县幼儿园发生校车事故,致21死43伤;11月17日,甘肃庆阳再发生校车事故,21人遇难。一系列的校车安全事故让直管领导如履薄冰,很多人不再赞成校车模式。

那么,寄宿孩子的生活又怎么样?北京大学(微博)附属中学前任校长康健对农村寄宿制的研究发现:“包括睡觉、吃饭、安全、营养、医疗、亲情,哪个学校研究过孩子生病了怎么办?女孩青春期怎么办?教育局说我们根本没有配置!”

康健认为,10年急速行政化的“撤点并校”后,农村教育机构并没有做好准备。

东北师范大学(微博)农村教育研究所学者刘善槐为记者展示了一组画面:在农村的寄宿制学校里,上下两排的床板上平行放着十几位孩子的被褥,被单已经发黑,除此之外,简陋的宿舍再也没有落脚之处。

“没有卫生间,学生们一到晚上根本不敢喝水;宿舍气味很大,进去了能把人熏晕,这样的寄宿学校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刘善槐问,“撤点并校的布局调整,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受教育?”

最严重的还是家长经济负担的加重。他对乡村800余名住宿生进行了调查,一年的伙食费、交通费超过4000元的有21位,占2.48%;2000元到 元的82位,占9.69%;1000元到2000元的有289位,占34.1%; 元以下的有454位,占53.66%。住宿生平均年花费为1157.38元。

刘善槐的结论是:学校撤并并不是简单地节约了经济成本,而是把部分政府的成本转嫁为农民的经济成本、学生的时间成本和安全风险。

北京理工大学(微博)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微博)认为,各地积极撤点并校不外乎两种动机。一是顺应学生人数减少而撤并;二是人为地加剧撤并,其动机往往是非教育的。

“这一政策之所以获得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学校撤并规模越来越大,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撤并可明显减少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另一方面,它正在演化为一项新的‘政绩’运动。在地方政府‘城市化率’的攀比中,撤点并校成为拉动县镇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杨东平说。

荒芜的校舍

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这场长达十年的撤点并校结构调整**中,快速的撤并,凸显了教育改革的缺乏战略性和无序。

西北师范大学的教育博士白亮在对甘肃省某县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大量的无序撤并,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截至2009年初,该县闲置的学校十一所,包括峡口小学、下焦湾小学、上河小学、中河小学等,这些小学的希望工程投资为25万元至70万元不等,总资金接近320万元。

不仅是这些希望小学被废弃,其他撤并村小学里偌大的校园里也只有学前班,大量教室闲置。

即使是这样,2008年9月在甘肃酒泉召开的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决策者还提出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要以撤点并校为基础,以创办寄宿制中小学为突破,坚持“高中、初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小学向中心乡镇集中,学前教育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规模办学思路。

据此,该县教育局又制定了《县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提出2011年当地中小学校将从103所减少至28所,也就是2年内撤并75所学校。这些撤并的学校中不少是2004、2005年新建的学校,甚至有2008、2009年刚刚竣工的学校。

“一面是农村学生的辍学,一面是对学校资源的疯狂合并,谁又为此曾向公众和善款的捐赠者解释过呢?”

就这样,一些学校被废弃,另一方面,却为了让资源集中的学校有条件接纳更多的学生,增加投资扩大原有的校舍,大兴土木。

范铭博士调查显示,2009年延安市计划新建5所、改扩建3所,包括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投资约 亿元,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另在宜川、延长、子长、安塞、志丹、吴起、洛川等县城区新建8所学校,扩建13所学校,总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投资约10亿元。而另外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初,延安全市公办中小学由2000年的4803所整合为1445所,累计撤并3358所,撤并率达到69.9%,全市布局调整累计投入资金达10.8亿元。“这种把资源集中当做资源优化的做法,国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做过研究,并提出质疑。20世纪90年代,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在大规模地进行学校合并前,政府宣称学校合并将会为纳税人节约数百万美金,但是学校合并后民众却发现,州政府在学校合并上的花费超过十亿美元。”范铭说。

反思十年

过度撤并之风必须刹车

然而,多年坚持“计划生育”和“城镇化”加快的大背景下,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党国英教授认为,农村布局调整是“大势所趋”,调整后的布局情况肯定比调整前合理了,教育资源的相对集中也带来教学质量的上升,但现在的问题是,“一刀切”的模式布局调整过快。

在近期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撤点并校”研讨会上,不少专家支持这一观点。杨东平直陈“撤点并校”的弊端:将学校从农村“连根拔起”,对农村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教育自身。家长进城陪读,不仅影响生产、老人赡养,而且导致离婚率上升和家庭破裂。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处长高学贵在近期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的一项会议上坦言:“如果因为我们撤并学校导致学生辍学,这与我们的方针政策是背道而驰的!”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也承认:“中国农村教育的办学重心现在看来,我觉得应该是适当的下移,而不能简单化把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县城集中,甚至在有些地方,高中在县城也不办了,要向大城市集中。”

“中国缺少一本《教育法》,它应为撤校和建校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就像美国老的教育法规定的那样,有50户人家建一个小学,有150户人家建一个中学。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撤点并校建一个你想要多大就多大的学校,这是我们10年来应该反思的问题”,康健说。雷万鹏教授批评:“为什么一个小学的规模必须300名学生?240名学生,一个班40个孩子,6个年级为什么就不行?缺乏法律约束的撤点并校政策,带有太大的随意性。”记者发现,早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曾指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然而,落实政策的重点却放在了“撤点并校”,忽略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这一前提。

“过度撤并农村学校之风必须降温和刹车!”杨东平说,“国家主管部门的意见发出了明确的信号,但更重要的,是需要破解农村教育的危局,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记者:刘斌)

第四篇:2016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2016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一)一、基本概况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不同历史阶段的共同话题之一,在现代文明社会和知识经济的语境中,教育更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繁荣昌盛、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保证。而农村教育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奠基性工程,肩负着科教兴农、提高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缩小社会差距、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如何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视野中,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来重新审视农村教育,认识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以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我利用暑假的时间对农村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目前农村教育现状。

调查时间:20**年8月23日至25日

地点:广西省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不倚村

二、调研经过及内容

广西省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不倚小学位于六堡镇西北部,距离镇中心15公里,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创建于1934年,建国后该为现名。学校建筑面积908平方米,内设有图书馆、阅览室、远教室等,各室配备均达三级标准。学校现有学生169名,开设了7个教学班,全校教师9人。学校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一所集花园、学园于一体的村级小学。虽然不倚小学现在各种的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调查中还是发现存在着几个问题:

(1)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不倚小学在教学楼和设施配置上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是很有限的,在很多大的方面的很多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现在小学还没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师,有的一台电脑还是人捐献的,基本都是老师有时候用一下,学生基本没有接触到有关电脑方面的知识,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学校的篮球场很是泥地,下过雨之后要天晴几天才能用,而且很多设施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是由于缺乏资金维修或者是去买新的。

(2)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突出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潜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出来。从这次的调查中得知,现在不倚小学的教师队伍存在着几个问题:

第一、虽然最近几年教师的工资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不倚小学的教师的工资待遇还是比较偏低,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500多元。社会经济地位不高。

第二、教师的继续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现在不倚小学的很多教师的学历都是中专的水平,但是现在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师已不多,师专正在减少,演变为师院,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加入教师教育的行列,一个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制正在形成。由于现在小学的学历水平比较低,很难跟得上现在的教育观念,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教师的继续教育的质量。

第三、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在不倚小学中,年龄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的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很多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个阶段形式。这种原始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村里的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了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3)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4)读书无用论回潮导致辍学率反弹

虽然我国宣布在2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通过这次的调查,我知道了学生失学的现象还是常有发生,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贫困,少部分是家长不重视教育,特别在打工浪潮涌动的今天学生辍学打工的现象较多。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才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人小学都没有毕业。在调查中,当提到孩子应该多读书考大学学文化时,有的村民说:“读书有什么用,花钱又多,将来也不分配工作,还不如在家种地放牛,或者出去打工,早点赚钱呢。”这是大部分村民思想的突出表现,村民之所以有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同时他们对现代的就业制度也不了解,认为大学不包分配工作,上大学没有用,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即使几年大学后仍旧找不到工作。怀有这种思想的村民在教育子女时,就会灌输这种思想于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头脑之中,使那些孩子对读书失去兴趣,读完小学或者中学之后就辍学回家了。也有很多村民是非常看重读书的,希望子女成才,能出人头地。他们教育子女要好好学习。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他们的收入低,让很多村民深感供养一个初中生就有一定的困难,并且现在的家庭不止只有一个孩子,所以造成了许多的村民无力供养,导致了一些孩子不得不辍学。供一个初中生就感到吃力了,更何况供一个大学生呢!农村的经济条件使许多孩子无法圆了他们的大学梦。改变农村的经济现状尚有一定困难,但读书费用是否能降低到农民的平均经济水平所能承担的范围之内,这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三、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育现状

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使农村教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1)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教育与经济师密不可分的,贫困地区的经济得不到发展,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想方设法突破教育经费极度短缺这个教育瓶颈,改善农村教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的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农村学校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2)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了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高低,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我国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实施的当务之急。

第一、保障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这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关键。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学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冲。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条件和生活待遇。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聘期考核,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第二、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充分发挥进修学校和培训基地的短期集中培训引导功能,完善教师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农村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3)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四、收获和感悟

这次的社会实践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农村教育发展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同时,也了解到了农村教育的现状。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教育现状,是农村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农村教育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农村教育需要国家和政府更高的重视和不断的探索。

这次实践也让我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们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社会实践中,也使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二)在今年的暑假我参与了我市遵义师范学院组织的以“勇担强国使命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间,我们深入遵义市道真县棕坪乡进行了为期1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支教扫盲、文化宣传、法律普及、义务劳动、开展农技知识培训、社会调查、济困助学、走访老党员和重走长征路等。其中,我重点参与了义务支教和社会调查两项。

此次活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够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近距离和农民接触,了解当下农民的生活现状。对中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有了整体的感性认识,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此次活动,也使我们当代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磨砺了意志。对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进步、**、科学的光荣传统,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活动以支教为主,故所得成果也是与教育有关。现将活动成果汇报如下:

此次“三下乡”活动重点针对棕坪乡的小学、初中学生进行假期补课。()授课内容以中学阶段的主科为主,兼办有兴趣特长班。我在这当中担任七年级和九年级的数学老师,支教为期十天,共授课21课时,教授学生一百余人。其间利用休息时间,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通过当堂授课、家访以及同当地学校领导座谈,对农村的教育状况有了大略的认识,并为之作了相应的整理和思考,从而得出了一些初步分析结论和建议。

1、存在的的问题:

经过这么多年的新农村建设,且加上近来大搞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就目前而言,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供水供电不成问题,教室教具给配充足(比如也能实现多媒体教学),学生食宿很有保障。所以,现在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已不再是硬件设备跟不上的问题,而是出现在软件上。具体而言,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在这种乡镇中学是严重不足的。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再者是进来了留不住。这是农村教育长期缓慢发的展的关键因素。

其次,教育往往是双向的,一方面需要学校的管理,但家庭的管理会起更大的作用。但就调查下来的结果来看,家庭这一块基本上没能对学生的教育作多大的贡献。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家长大多是农民,平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儿童则祖父母辈就更没有闲暇也无精力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于现在子女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没有能力进行专业的指导的,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多数农村学生并不同城市的学生一样用很多的课余时间来学习,相反,农村的学生自律能力普遍不强,这主要是观念差异所致。所以谈及如何提高成绩这个问题上,学生和家长由切身体会而得出统一的结论是,老师严则成绩高,反之则低。这也合乎眼下应试教育的规律,这种教育体制下,并不要求学生有多么高的自主发挥,而是看谁肯下功夫,肯花时间,只要拼命做、背,就会成效显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试教育在维系城乡升学公平上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然,农村学生的基础不牢固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但通过调查下来的情况来看,基础不厚不过是疥癣之疾,劲头不足才是心腹大患。因为基础不足尚可以亡羊补牢,劲头丧失、锐气大减则是釜底抽薪。曾经想当然地以为农村的生活条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农村的孩子为改善改变这种状况而奋发读书。但实际考察下来与理想大相径庭。具体是何种原因造成今日之农村学生思想之贫大于物质之贫尚待查明。或许是今日农村的物质生活相对提高,也或许是电视网络的舆论作用。总之,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此外,地方保护主义也是阻碍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力量。据了解,当地的初中学生一般不会在中考时填报遵义市的重点中学,其原因并不是没人有那个实力,而是填本县以外的高中,万一落榜,即便是上了本县高中的分数线也不一定能上该中学。所以多数的学生为求稳妥不得不填报本县的一般高中。学生水平有限固然是事实,但当地教育部门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鼓励也就算了,还如此设置障碍对学生就太不公平了。升学管道不畅通,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地方特色和整体优势,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首先是在学生方面,虽然大多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其资质还是相当不错的。山村虽然物质条件不甚丰裕,但基本的能保证青少年健康发育成长的物质所需还是有的。学生大多淳朴可爱,反应敏捷,可塑性强。所以,基于这个还算不错的客观条件,只要老师在学生身上多花心思,严格要求,并且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够提高的。

另外,在支教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专业知识强,敬业程度高的优秀教师。不光如此,也有老师放弃了外调升迁的大好机会,甘愿扎根留在这穷乡僻壤,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止息。对于此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当地教育部门,当地政府应该加大扶持,重点关照。对这类安心扎根农村的教师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进行培训,促成其更好地为本地教育事业服务。

然而以上两点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和程度毕竟有限,这个长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长效的机制才得以彻底解决。在这当中,唱主角的正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倾向和重点帮扶。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穷字,但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知识、穷技术、穷观念,归根到底是穷人才。只有想办法让无数的知识人才前赴后继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的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目前就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去向来看,基本上没有主动积极考虑去到农村就业的。其中责任并不在于大学生,而是在于国家的政策性导引不够。并没有足够的鼓励来弥补其物质条件的匮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的建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来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强,相信随着城市就业的饱和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不断有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生活,而城乡教育的差距届时将会逐渐缩小。

现总结如下,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配备不足,留不住人才;最严峻的现状是学生学习渐成不够积极主动的氛围。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可以尝试加强严看硬管式的应该教育的传统方法,着重要给学生树立起积极拼搏的意识。其根本的和实质性的改善则必须举全国之力而为之,且要坚持下去。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三)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一、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

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第五篇:农村教育之我见

2000年7月22日至7月27日,我随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三下乡队伍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社会实践,农村教育之我见--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周家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230户人家,800口人,其中党员19名。村固定资产120万,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点击查看更多调查报告范文,查看完整文章:农村教育之我见--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放飞理想,青春无悔计算机人事管理工作实习总结我县安全生产情况工作汇报会计实习调查报告地税局转变作风学习心得体会洁白的荷花天使的心(护士演讲稿)农民工工作计划初一一班班主任工作计划城管执法改革解决对违法自然人执行难问题的调研报告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在公司总彰会上先进个人代表发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单位会议发言稿小学生大队委竞选演讲稿在XX县庆“八一”建军节暨双拥工作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班长竞选发言稿关于加强县委自身建设的决定市政协机关保持先进性教育第一期活动总结电信下半年工作计划委托代理合同夷陵中学工会工作计划学生会竞选演讲稿将节约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演讲稿在迎新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凤历堂题记》读后感×建设局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的感想体会竞聘演讲稿(7)超市社会实践报告04级高三学年班主任工作计划师风师德建设培训班总结会上的讲话党支部保先活动分析评议阶段实施方案关于发展女党员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城市规划人员人个总结*供电公司创建文明单位工作计划履行“一岗双责”制度的情况汇报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

下载科学发展农村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发展农村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我们在贵州省黄平县重兴乡枫香寨作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其中前两天为调研,走访调查,对象是枫香寨的小学学生及家长;后三天是教学实践,地点是枫香小学,对象是枫香寨小学学......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精选合集)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范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农村教育明显落后于城市教育。我国农村有着9亿人口,其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提高......

    关于农村教育调查报告(定稿)

    关于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9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

    关于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2015关于农村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教育问题目前状况调查时间:2016年7月12日 调查对象:城乡中小学 调查方法:网上调查法实施人:王禹锡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及地点 2011年8月5号----8月12号 永州市的某一山区二.调查目的 通过对农村教育情况的相关调查,初步反映当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生活和学习情况和当代大学生对农村教育......

    关于农村教育论文

    贵阳农村基础教育论文论文摘要: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面临诸多问题。解决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难题,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财政投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办好......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一、 乡村学校负债累累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

    农村教育忧思

    我是海123:农村基础教育十大忧思 作者:我是海123 发表于:2013-03-12 本文被顶了25次 农村基础教育十大忧思 —— 一位编外代表给李克强总理的一封公开信 尊敬的李总理: 您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