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文诗的审美意识和功用
散文诗的审美意识和功用.txt喜欢我这是革命需要,知道不?!
你不会叠衣服一边呆着去!以后我来叠!
我一定要给你幸福,谁也别想拦着。
散文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功能
2008年3月17日 星期 一 文章作者:诗词知识 发布时间:2007-9-29 0:31:00 阅读:142次
散文诗是在现代社会应运而生的一种新文体。与自由分行新诗一样,散文诗被引进中国以后,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创作上的实绩。数十年来尽管不断有人否认或贬抑这一新的文体,但是诗学界普遍认为散文诗作为一种现代文体先后出现于西欧和世界各国,正是诗体演化“与时俱新”的正常表现,文学史上,每当文化转型带来审美风尚的变异之际,新的文体也往往得以应运而生。散文诗产生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正是西方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时期,中国散文诗和自由分行新诗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也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中国散文诗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演化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不同审美风格的文本样式以及代表着这些不同审美样式的代表性作家,但散文诗的现代性审美意识和审美功能在一度失落丢失之后,重又得到了当代散文诗作家的真切体认。从某种程度上采说,散文诗的现代性审美意识和审美功能的突显和强化,正是这种现代文体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散文诗区别于现代自由分行新诗和现代散文的标志性特征。
波德莱尔在《巴黎的忧郁》卷首献词里对散文诗所要表现的内容、散文诗语言以及散文诗的结构都作了相当准确的理论描述。散文诗的内容:一种现代的,更抽象的生活;散文诗语言:没有节律和韵脚、非常柔和、相当灵活、对比性强;散文诗结构:所有的篇章都同时是首,也是尾,而且每篇都互为首尾。按内容外化为形式的文体生成规律来看,散文诗的语言及结构都是其表现的内容——“描绘一种现代的、更抽象的生活。„„足以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这里所谓“更抽象的生活”,就是指现代人的内心生活,现代人的感觉、情绪和想象,表现在散文诗里,即指“具有多得多的自由、细节和讥讽”的叙述和描绘。波德莱尔为什么在写出了《恶之花》后觉得意犹未尽,又雄心勃勃地去“创造诗的散文的奇迹”呢?难道像《恶之花》这样的作品不能表现现代人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吗?比如《头发》、《黄昏的和谐》、《给一位过路的女子》、《薄暮冥冥》等也都是为表现现代人的精神焦虑和苦闷而作,按波德莱尔的说法,是“旨在再现现代青年精神骚乱的历史”,“旨在表现现代青年的精神骚乱和忧郁”,“表现精神在恶中骚动”,但是,波氏在卷首献词接下来的文字里说得很清楚,只有这种“诗的散文”才“足以”适应表现现代性的情感,也就是说,用自由分行诗来表现现代的、更抽象的心灵真实以及现代人的感觉、情绪和想象将有所欠缺。因为分行讲究节奏和意象经营的形式化限制,使现代情感受到人为的限制而不能更自由地表达出来,从波德莱尔的切身写作体验中可以看出,散文诗固然是从自由分行诗中分化出来的一种诗的新形式,但这种进化确实是由于现代性的经验意象积极参与了传统的认知结构,从而引起人类情感趋向繁复、细密所引起的。|||
以象征主义为起点,自西方漫延至整个世界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基本上可以表述为对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的社会运动,以及与之相应的追求现代性的心理模式和思想文化的质疑、反省和批判”。而这种质疑、反省和批判的目的是为了获救,卡夫卡的一段话可作为所有现代主义文学的根本宗旨来看待:
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在你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不管是生活在波德莱尔时代的巴黎,还是生活在当今的中国,一个基本的残酷的事实是人的自然性的异化,人从自然中走来,又不断被自己所创造的文明所异化,尤其是在科学理性高度张扬的近现代社会,物质力量和技术力量使人类沦为失去灵性和个性的群体,人的感性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肢解。为了对抗这股强大的异化力量,寻找自我的形象,生活在这个世代的诗人们就必须从单调乏味的外部世界回到丰富鲜活的内心世界中,通过内心世界碎片般的回忆,重建一个自然的、完整的自我。波德莱尔一生都在对抗社会的这股异化力量,他忧郁重重,宁可独来独往,也不愿附和庸众,随波逐流,他写作《巴黎的忧郁》,再现资本主义社会种种无奈复可悲的现实,透过审丑的目光表现他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质疑、反省和批判,作为时代心灵的代言人,正如卡夫卡所说的,他用另一只手记下了他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而且比别人看到的更多、更细,因此他通过象征主义的诗歌文本《恶之花》,以及比《恶之花》具有多得多的自由、细节和讥讽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实现了自我的获救。
散文诗作为现代诗的一个派生文类,与自由分行新诗和散文相比,其质疑、反省和批判的现代性审美意识和精神救赎的审美功能是较为突出的,这是散文诗作为现代背景下的一种新出文类的特征性标志之一。散文诗从它以散文的形式,承载“具有多得多的自由、细节和讥讽的叙述和描绘”,从而形成了一种现代新诗的特殊类型以来,已将现代文学的这种现代意识推向了空前的高度,也就是说,散文诗成为现代人表现这种审美意识最得心应手的载体。其主要的表达功能为,通过现代人内心情感的充分展示和宣泄,通过对这种立体交叉和网络状情感的隐喻式、悖论式或反讽式叙述和描绘,使现代人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和救赎。《毛诗序》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诗歌生成理论对于现代散文诗来说同样适用,不过传统社会人的内在之情与现代社会人的内在之情,其结构是不同的,现代生活的经验意象参与传统的认知结构导致现代人的内在情感的焦虑、矛盾、复杂、多元,以散文诗这种在形式上相当自由,在语言上又紧贴着内在语流的特殊文本来表现、传递、交流现代情感,那么这种复杂、矛盾,充满悖论和反讽意味的审美意识和认知态度,对于散文诗诗人和散文诗的接受者双方都觉得更加适宜,这就是波德莱尔所说的“足以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
纵观散文诗的历史,基本上可以看出,以质疑、反省和批判的审美意识进行创作的散文诗作品——为了揭示现代人内心感情的深刻性和复杂性,而以隐喻、通感、变形、跳跃、意识流、含混复义等积极修辞手法而写成的散文诗则更具有艺术的生命力,相反,流于浪漫主义式的直接抒情或散文式直白叙述的散文诗作品皆极易被抒情散文淹没,因为浪漫主义式的抒情风格和散文的直白性叙述语言本身与散文诗的审美特征——隐喻性、象征性、反讽性、自审性和批判性基本上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成功的散文诗作品,不管是短小精微之作还是长篇巨制,不管是呈示内心情感、情绪的还是描写客观事物的,都带有强烈的现代主体感受性(主体性)。也就是说,散文诗所表现的情感状态是个人化的、独特的,同时又是典型的,因独特而挣脱传统审美意识 的羁绊,因典型而通向社会的共同记忆,即使是描写、叙述一个客观景物或一个故事、事件,也必须“按照情感模式构造出艺术形象”,“必须反映着某种情感概念”,而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情感概念(情感结构)是现代式的。泰戈尔《吉檀迦利》之六十描写孩子们在海滨聚会、嬉戏无忧的生活场面,作者显然已将这个极其常见的生活场景加以情感的模式化处理,使它对应着某种现代化的情感概念(情感结构),具体地说,它是将现代人情感的立体交叉组合状态通过一个具体的生活物景加以诗意的展开。虽说对孩子天真纯洁的歌颂(肯定性的审美感情,肯定性的道德感情)在这儿不容置疑,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恰是通过成人世界的劳苦势利的映衬和对比才凸显出来的,因此,写作这首散文诗的前提即是作者对身处的现代社会怀有强烈的不满意、不愉快的情绪。因此其情感组合是以否定性的社会情绪为主,配以相对的肯定性的道德感情和肯定性的审美感情构成了一个悖论性的立体交叉情感模式,而这种立体交叉式的情感组合正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式的情感组合模态。具体到每一个诗段内部的意象之间、语象之间、语句之间,这种悖论式的情感组合也相当密集。如“喧笑”与“苍白的微笑”之间的审美感情的对立;“致人死命的波涛”与“婴儿的摇篮”之间的审美感情的对立;“风暴飘游”、“船舶破碎”、“死亡猖狂”与“孩子游戏”之间的审美感情的对立以及“枯叶”与“小船”的审美感情对立等。正如《吉檀迦利》通过深刻的精神自省和痛楚的精神遨游而得到心灵的救赎一样,这首独立成篇的散文诗也是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的负面因素的反讽式提示而获得情感的宣泄,它让我们随着诗的婉转曲折,经历了心灵的振荡之后,从骚动不宁的社会名利场走向心灵的安宁静和。
美国学者迈克尔·特鲁在《当代美国散文诗的复兴》一文中论及迈尔·夏皮罗(1913一)、戴维·伊格内托乌(1914一)、罗伯特·布莱(1926二)和拉塞尔·埃德林“935一)等人的散文诗时,指出他们的诗歌美学追求的特点。夏皮罗选择散文诗的形式,部分原因是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反拨。夏皮罗散文诗追求这种具有“反叛性”和“开放性”的艺术精神,他的散文诗代表作《脏话》仅从题目就可看出强烈的反讽意识和批判精神。另一位美国诗人迈克尔·本尼迪克特(1935一)认为,散文诗描写了作家对某些“有压抑感的现实的关心,对当代社会组织的‘怀疑’,以及对原子时代的政治现实所持的批判态度”。试看布莱的散文诗《用白色芦苇茎造的小鸟窝》:
这是白色的乌窝!白得如同大海冲击岩石时激起的泡沫。光线透进鸟窝,我们感到它像维多利亚门上浑浊的气窗,或如克里米亚病房里长期认真值夜班的女护士乱蓬蓬的灰白色头发。这是造了以后又被忘掉的东西,仿佛我们自己的生命,将被我们在坟墓里全忘光。那时候,我们飘浮着,恍恍惚惚,一片黑暗,接近我们将要得到新生的岸边。
|||
此诗以白色的小鸟窝的命运隐喻现代人类的生存境遇,其语言是隐喻加换喻式的(正如布莱自己所说的为抽象,心灵的外化物),其基调为否定性的社会情绪和否定性的自然情绪,但同时又糅合肯定性的道德感情(这种现代人类苍白的生存境遇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照之下,又是合目的性的)。因此,通过“白色的鸟窝”这一独特的意象,作者展开心灵想象和幻觉细节部分,目的是批评反省和讥刺现实的生存环境,而我们读了此诗以后,也觉得它以诗的特殊表现抵达了我们内心某种抒情欲望,它唤醒了我们被日常生活遮闭了的心灵深处的情感经验。
散文诗引入我国之后,最早的开拓者鲁迅、刘半农、沈尹默、许玉诺、郭沫若、焦菊隐、高长虹、李金发、徐志摩、许地山、庐隐、,胡风等对于散文诗的批判、反省、讥刺的现代性审美意识是自觉的,因而中国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的散文诗作品出现了不可多得甚至可享誉世界的名篇名作,如鲁迅的《野草》、高长虹的《心的探险》、许地山的《空山灵雨》、徐玉诺的《将来之花园》、焦菊隐的《夜哭》等。我国早期的散文诗创作起点很高,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这一批作者从中国传统诗学传承下来的“素质和技巧”(也即东方民族的情感和悟性)足以进行现代散文诗的文本创作,再加上现代意识的冲撞激荡,于是产生了完全不同于“文以载道”或“以理节情”的传统诗美学精神的现代散文诗。其表现为:尊重人的日常生活和公众世俗感情,理想的近代呼声,它从普通、平凡生活和事物的感触、鉴别出发,自由表达觉醒的心灵对于社会、人生、命运的情感和意识。对于这种新的审美精神,我们应将它提到本体文化高度加以体·认,“长期以来,我们并不缺乏创造这一文体的素质和技巧,缺乏的主要是激活它们去自觉创造的近代意识。散文诗的诞生,是这种意识的深刻内容积淀在形式上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它才区别了有诗意的散文和散文化的诗,作为一种新的“有意味的形式”,以自己特定的审美感情获得了独立存在的价值。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意识到了30、40年代遭遇了政治意识形态强力吸纳和功利化的转化,散文诗这种表现现代意识最为突出的文体,当然难免遭遇政治化、功利化和实用化的命运转向。众所周知,我国散文诗发展到30、40年代的战歌、50年代的牧歌和颂歌式书写,其笔下的散文诗作品就易于流为轻弹浅唱的单向平面性的东西,80年代初期我国散文诗界大量充斥着这种徒有散文诗其形而无散文诗之魂的“伪散文诗”,于是才有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散文诗的现代意识的回归,徐成淼认为这种轻弹浅唱式的平面抒情实在是对散文诗的最大误解乃至亵渎。散文诗诗人李松樟对这种陈词滥调式的散文诗写作从正面批评道:“似乎散文诗诗人们不会(或者不愿意)面对困窘。很少有人深切地感受到(真正自我感受而不是抄袭模仿别人)纷繁动荡的时代以及我们自身生命某种程度的觉悟所带给我们灵与肉的压力困扰„„当诗歌大踏步走进自我深层,走进灵魂的幽冥边界,并带着充血的声音给中国当代文学以深远的震动之间,散文诗却几乎是迟钝地陶醉于林间溪畔,乐而不返。”散文诗诗人桂兴华从自身创作体验出发,对中国散文诗界一度流行的思维模式痛加斥责:“我集中地袒露自己,为了反抗当前散文诗领域中流行的思维模式:无我!”“无我者,对整个民族正站在贫瘠的黄土高坡上的现实视而不见,总是熟门熟路地唱着满肩的阳光。该忧的不忧,该患的也没患,远离了最沉重、最迫切的社会问题,只是简单地成了推理概念的宣传晶。在涉及情感世界里,又必然忸怩作态,遮遮盖盖,倾诉不像倾诉,不会也不敢真诚,没有交给读者什么东西。”以上数位著名散文诗诗人对于我国散文诗曾经一度偏离其艺术精神的批评,对我们认识散文诗的现代审美及其特殊的审美功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市场经济的话语环境之下,随着信息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当代中国实际上已被深度置入了全球现代化的发展轨道,现代化给中国人带来的种种精神上的困惑依然有增无减,因此,散文诗依然是当代中国人透视内心情感,借以升华自我,实现自我关怀和自我超越的情感载体,相对于自由分行新诗和散文来说,它是一种与现代心灵(情感状态,情感结构)更加相互认同,更加“异质而同构”的情感载体。
第二篇:苗族史诗的审美意识
略论苗族史诗的审美意识
内容提要: 我国苗族史诗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形式多样,比喻生动。虽说不同地域苗族居民的生活形态、心理素质不同,但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苗族与其他各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因此苗族史诗呈现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民族审美意识。本文试从图腾美、力量美、审美个性等方面粗略地探讨一下我国苗族史诗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 苗族;史诗;审美意识
美与审美是人类文化的高级形态。审美意识,是人们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美的领会,它来源于人们对生活实践的体验积淀及认识升华,并通过艺术创造和一定形式加以体现。人作为审美的主体,审美意识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及功利目的紧密相连的。这就使得处于特定生活形态和心理素质的苗族的审美意识及艺术创造,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又在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中呈现出异中有同和同中有异的性状。
“史诗,是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由各民族先民在歌谣、神话、传说、谚语等的基础上集体创作和传承的一种题材重大、主体严肃、规模宏大,格调庄重的叙事体长诗,是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体裁之一。” ①史诗,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文体,在世界许多民族的文化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苗族是我国南方人口较多,分布地域较广的民族,因此有着自己独特的史诗。苗族史诗是苗族文化的结晶,是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苗族史诗是形象化的历史,是苗族的先民们通过史诗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的审美意识。然而,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苗族与其他各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苗族史诗是原始苗族集体思维的结晶,是苗族一代又一代口头流传,不断进行艺术加工,不断完善的原始社会文学作品。在长期的、集体的口头流传创作之中,这种影响、渗透和融合就更加紧密,因而也就具有更多的共同审美意识。我国苗族史诗内容丰富,但“根据所反映的内容,史诗可分为两大类: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②那么,这些史诗反映出苗族什么样的审美意识呢?只有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本文将从审美的角度切入,对苗族史诗的审美意识略作探讨。
一、苗族的图腾美源于苗族人民的审美理想
图腾是族类千百年来发展的精神支柱,他们把一切物体都视为有人性,特别是与自己关系紧密的东西。他们将它视作自己的祖先,认为他们与自己的命运相关联。由于有了图腾,崇拜便应运而生。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表现了对图腾物的虔诚崇拜,并将他们的这种心态用一种可以传授给子孙后代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他们的希望有所寄托,悲哀有所慰藉,再进一步使人们具有历史感,还使人们加强相互之间的来往与融合,于是便形成了一种围绕着图腾而产生的文化事象。这种人与动植物相结合、亦神亦人的艺术形象是一种图腾艺术,寄托了人们的某种理想和愿望,表现了当时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特有的审美意识。
在苗族史诗中反映苗族最原始的图腾是枫树,苗族把枫树称为“妈妈树”,反映了苗族先民以枫树为图腾的历史。他们确认枫树与自己的祖先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假如是现在,爹妈你生我,生就生下了,有啥值得说?回头看当初,枫树生榜留,有了老妈妈,才有你和我。”③苗族先民认为人是由榜留(蝴蝶妈妈)生的,而蝴蝶妈妈又是枫树生的。于是,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由来,即民族的根。就这样,他们称枫树为妈妈树。判别女性的最好方式就是其生殖能力,苗族的枫树图腾具有“性”的作用。枫树以它特有的生殖能力,确立了它在崇拜枫树的苗族社会里的“妈妈树”的地位。在苗族先民看来,枫树是孕育他们的始祖,是尊者,是受崇拜的对象。苗族对枫树的崇拜即是对祖先灵魂的崇拜和对生命的崇拜,它的本质含义在于它的生命、生殖和长寿(永生)的内蕴,因此枫树对于苗族人民来讲,也就具有了审美的意义。
苗族图腾崇拜之二是牛图腾崇拜。苗族很多地方都过“牛王节”,“牛王节”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洞庭湖是一个天湖,天湖里排浪冲天,人是别想渡过去的。湖这边的苗人听说湖那边有谷子,得到它就不再挨饥受饿了。于是他们就冒险渡天湖去找谷种,然而没有一次能渡过去,不是被淹死就是被饿死。这事让洞庭湖边的一条神牛知道了,神牛很同情人们的境遇,想帮助人们得到谷种。在一天深夜,神牛跑到谷地里,滚了满身的谷粒,但被守谷的神发现了,追了过来,神牛只好跳进天湖游到了岸这边,结果身上的谷子全让水冲掉了,只有鼻子尖上还粘有几粒。就是这几粒谷种,让苗人吃上了饭。而神牛因偷谷种而被玉帝贬到凡间,专门耕地打耙。神牛就帮苗人耕地、打耙、把谷种种下地。由于谷种太少,谷子种得不多,所以神牛只吃草而把饭留给了人吃。为了不忘记神牛的恩德,苗人每年的四月初八都过“牛王节”。
苗族人民以牛作为图腾,除了认为它与本民族有血缘关系之外,还因为牛敏捷有力,甚至比人强大。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能力还很低。在弱肉强食的野蛮社会中,苗族人民希望自己像牛一样强大有力,人们想象着自己所虔诚崇拜的英雄像猛兽一样,甚至比猛兽还要强大,就可以战胜一切来自自然与人类本身的各种危险。这实际上是为了生存而自我保护的一种意识和愿望。
在我们今天看来,自然觉得幼稚甚至荒诞,但它们不仅是形象生动的,而且充满了对美的向往与创造美的热情,它曲折地显示了人类童年特有的审美意识和朴素的唯物论倾向,史诗的价值不在于认知而在于审美。正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处在狩猎时期的原始部落的人们用虎皮、爪和牙或野牛的皮和角来装饰自己,意在暗示着自己的敏捷和力量,即打倒敏捷的东西者,是敏捷的,打倒强的东西者,是强的。这也就是说他们曾是勇气、敏捷和力量的标记,正因为如此,才能唤起原始部落人们的美感,而归入装饰的范畴里。”④这种美感成为苗族人们模仿动物,用动物装饰自己的动机,并且认为这种动物与本民族有血缘关系而加以崇拜。
二、苗族的审美品位来自苗族人民对力的崇拜与赞美
英雄之所以受到崇拜,那是因为他们是理想的化身。虽说英雄的艺术形象、个性特征有所不同。但是,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却源于共同的审美理想,这其中就有对力量的审美。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他的权力。”⑤正如苗族原始人类匍匐于大自然的脚下,是因为它有无限的威力,不可制服的力量。而苗族人们一代又一代地歌唱英雄的故事,是因为苗族人民经过自己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奋斗,由弱到强,制服了动物,改造了自然,成为社会的主人。这些都与力量分不开。
一个人有强健的体魄、非凡的力量,会给人一种安全感、可靠感,会给人一种健康之美、阳刚之美。原始社会人们想借助外部的力量来保卫自身安全的可能性极少,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迎接各种挑战。因此,只有强有力者才能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而软弱无力的人很快就会被自然与社会抛弃。所以,力量就是生存,是权利。有力量就可以拥有一切。力量是一种美,强健有力的人,就是形象最美的人,英雄当然个个都是力量之神了。
在《苗族古歌》与《苗族史诗》中,出现了众多开天辟地的巨人英雄—神人。天刚生下来,象个白色的大撮箕,地刚生下来又“相迭在一起”,一个叫剖帕的巨人,“举斧猛一砍,将天地分开”。剖帕劈开天地后,一个叫往吾的巨人,用一口天锅,将天和地煮圆,但是天和地很小,巨人把公和样公、把婆和廖婆,“把天抽三抽,把地捏三捏”,天地就变大了。从此天和地分开,但是天和地相距太近,人们只能低头坐着,一抬头就要碰着脑壳,这怎么生活?这样一个叫府方的巨人,力大过人,把天顶起来。古歌是这样叙述府方:“哪个是好汉?来把天一顶/来把地一踩/天才升上去/地才降下来。府方老人家/脚杆有九节/手臂有八双/能吃九箩鱼/能吃九糟把/嘴巴咬死马/腰杆硬象钢,来把天一顶,来把地一踩,天才升上去/地才降下来/风才来回吹/鸟才自由飞。”⑥天地形成后,养优来造山:“高的压它矮/弯的拉它直。”修扭造河,耕公等开田地;火耐发明取火煮食,他的功绩并不亚于汉族传说中的隧人氏和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最后由姜央造鸡、造狗、造牛,成为人类始祖。在这众多的巨人中间,没有主宰一切的“上帝”式的人物,巨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助,他们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了开天辟地的历史使命。
巨人群展示出来的巨人形象是粗犷的、豪放的,是建立在劳动创造的沃土上的,是一种壮美,一种夸张了的劳动创造的美。巨人群的劳动,体现出人类的才能、智慧、品德、意志、情感等美的性质,是对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意志和力量的赞美。这种“奉献精神”在过去受到颂扬,在今天仍然受到颂扬,就是到了将来,它仍然作为一种崇高的美德存在于世间。在苗族先民看来,世上的一切都来自劳动的创造。各位英雄都加人其中,各显神通,各尽其责,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史诗中的劳动场面五光十色,艳丽夺目,体现了苗族先民们协同劳动之壮美。在《苗族古歌》与《苗族史诗》中看不到那种以十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歌颂战争的描写,关系到民族命运的不是战争,而是在荒山野岭、荆棘丛中求生存,是劳动和奋斗。这种美是一种崇高之美,属社会美的范围。
作为美学范畴的崇高,指的是一种主体、客体的审美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不和谐——矛盾性。它包括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不和谐、实践(目的性)与存在(现实性)之间的不和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不和谐,内容与形式之间不和谐,形式因素之间的组合不和谐等等。但这种不和谐——矛盾性并不是静止的、凝固的,而是运动的、发展的,是由不和谐走向和谐,由矛盾性走向统一性。作为一种强烈的审美感受“崇高”,正是产生于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当混沌初开,既无日月星辰,也无江河湖海的时候,创世主与这“混沌”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一个巨大的矛盾,是主体与客体的不和谐,是目的性与现实性之间的不和谐,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然而,若仅仅是不和谐,是无法产生崇高美的,只有当这一对对构成不和谐的矛盾因素在运动、发展的时候,只有当它们由不和谐逐渐走向和谐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当创世主们行动起来,向混沌宣战,为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殖繁衍的世界而作出巨大努力的时候,崇高便产生了。
美学的崇高本可以属自然美的范围,也可以属社会美的范围;而苗族创世史诗中这种自我奉献以换取整个种族、整个人类幸福、安乐、繁荣、发展的崇高具有明显的人文内容,充沛的人文精神,理应属于社会美的范围,它是人类社会崇高美的滥筋。
苗族创世史诗中的巨人形象,是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艺术反映。巨人们通过自己创造性(其实是人类)的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开天辟地的过程中实现了他们设想的目的:分清阴阳;使自然界打上了他们的活动印记——撑天顶地,成了“神(人)化自然”,这个“自然”,便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结合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劳动创造力)的对象化产品,是人化自然的一个属性。对劳动者本身来说,这是他们审美意识注射体,他在观赏它时倾注深深的爱情,这便是审美意识的流露,即神(人)对这个主体的客体化。巨人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庄严、刚劲、雄浑之美。
在我们今天看来,自然觉得幼稚甚至荒诞,但它们不仅是形象生动的,而且充满了对美的向往与创造美的热情,它曲折地显示了人类童年特有的审美意识和朴素的唯物论倾向,史诗的价值不在于认知而在于审美。
不论是武功高强的战争英雄,还是神力无比,能与大自然较量的苗族创世英雄,他们凭着自己的力量,不畏强暴,奋力拼搏,终于取得了胜利。这就是从人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美,是值得我们崇拜的力量美。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生活每前进一步都是异常艰难困苦的,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虽说在自然界伟大的力量面前,人类往往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是那么的无能为力,束手无策。但是,苗族人们能凭想象力自由驰骋塑造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这是苗族人们对人类力量最终能够战胜自然力量的坚定信念观,也是对人类力量能借用自然力量,从而变得更强大有力的憧憬和向往。
三、苗族在生活实践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个性 苗族是用劳动来创造自己民族的历史。苗族以土地耕种,农业生产为主。生产水平相对低下,生产规模比较狭小,社会生活形态原始而简朴是其特征。苗族人民要继续生活,苗族要求发展,就要付出沉重的劳动代价,苗族先民们产生了“革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原始心理。苗族先民希望通过自己艰辛的劳动,向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以解决自身生存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大问题,当然,他们同时希望大自然对于他们的劳动慈爱地给予回报,由此,孕育了苗族劳动至上的民族意识和善良、勤劳、温和的民族特征。苗族英雄追求的是以劳动为荣。苗族史诗不是像其他某些民族以塑造某个单个的英雄形象为其中心,而是以英雄群体为其关注的对象。这些英雄,没有主次之分,没有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各个英雄一律平等,共同劳动,共同创造。劳动,是苗族英雄的主导行动,对劳动的追求和热爱,是苗族英雄们的共性。尽管这些英雄的个性不够突出,但具有鲜明共性的英雄群像的塑造,同样具有一种宏伟的英雄气魄,因此苗族史诗呈现出其独特的审美个性。
苗族英雄的独特性还在于注重用道德来作为衡量英雄的尺度。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很大,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诚实和虚伪,公正与偏私等等,都属于它的范畴。文学作品反映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其中也包含对道德情操、伦理关系的认识。文学作品在反映生活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的对生活作出评判。苗族史诗在塑造英雄时,毫不例外地揉进了许多当时人们的主观意愿和客观标准,对美好事物的颂扬和追求,对丑恶行为的鞭挞和评击。苗族英雄们总是在善与恶的对立和斗争中尽显其英雄本色。史诗中姜央和雷公的描写就是一例。姜央是苗族人民理想中的英雄,他不仅被赋予“外界事物的庄严宏伟,也包括了灵魂的高尚伟大。”他正直,是善与美的代表。他的高尚美德和优秀品质在和雷公的斗争中散发光采。雷公具有强大的威力,非常残暴,贪得无厌。他屡次挑衅,屡次失败,还企图用洪水淹死姜央,毁灭人类。姜央有胆有略,嫉恶如仇,终于制服了雷公。姜央和雷公,已经超出了形象本身的含义,他们是人类品格的代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苗族先民们以其对社会关系的朴素的理解,赋予姜央正直、勇敢的品质,而雷公则是凶暴贪婪、丑与恶的代表。姜央的胜利,雷公的失败,也体现了一种道德的评判,道德的裁决。由此可见,善恶的尺度是苗族史诗衡量英雄的标准,苗族英雄不仅技艺高强,而且都蕴含有一种道德的力量。
苗族英雄的道德力量还表现为他们所追求的不是财富,而是道德的完善和道义的实现。史诗有这样的情节:日月造好后,要钉到天上去。英雄里工担负了这个任务。因为日月发烫,里工一松手,日月掉进泥沼里。里工失败了,英雄雄天来接替,雄天又失败了。英雄冷王明知任务之艰巨,深知生命安危之难卜,但他善于克己,讲究伦义,勇于献身。他“头上顶太阳,肩上扛月亮,腰杆拴银河,星星袖里藏,晦晦喊一声,象箭天上飞。”⑦最后完成了大任,让日月星辰光照人间。史诗写出了三位英雄气吞山河的雄壮气魄,然而这三位英雄更具有魅力的,是一种前赴后继,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一种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情操。他们追求的不是财富和荣誉,他们是以“济苍生”为己任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这种追求,比起他们的力量武艺来,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是精神上的追求,还是行动上的展示,都一致揭示出苗族英雄之最高的准则是义、道义、道德。应该说苗族英雄是尚义的英雄,苗族英雄是古代苗族最高道德规范的典型。
苗族史诗在展现劳动英雄风采的同时,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首先,从英雄对劳动的重视中,形成了推崇勤劳的美德。传达英雄创业的艰苦,劳动的艰辛之时,就应该勤俭持家,就有了自给自足、知足常乐的民族心理。从英雄群体智慧和力量的展示中,有了一种团结、和谐、融洽的感觉,并逐渐上升成为一种民族的凝聚力。在英雄们欢声丰收的喜悦之中。天、地、人合一的观念,以农为本,以食为天的观念,成为苗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其次,史诗表现出来的道德倾向,史诗以道德作为衡量英雄人物的尺度,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苗族用理想中的英雄形象,用英雄的人格和行为,对“礼义”作了完善的注释。苗族英雄的形象,既教化了民众,也规范了民众。至此,“讲道德、讲仁义”也就成为苗族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成为造就苗族古代文化灿烂辉煌的一个内在因素,它更以一种历史的规定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后代,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劳动创造了美”⑧,苗族史诗对劳动,对生活所作的如实描绘中,既有原始先民们憨厚的面孔,又有他们朴实的心灵,纯朴的品性;既有苗族先民的荒蛮色彩,又有田野的清新气息。在史诗优美、流畅、犹如涓涓细流的叙述中,给人一种诗情画意,赏心悦目的美感的享受,在那样一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蓬勃向上的氛围中,读者得到了一种令人欣慰,完善完美的审美心理的满足,让人体会到苗族人民以质朴美、纯真美、和谐美为内涵的审美理想的追求。
注释: ① 周作秋《民族民间文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页。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285页。
杨通江《苗族歌谣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9页。施昌东《“美”的探索》,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3版,第53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5页。田兵王编《苗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页。今旦、马学良译注《苗族史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页。⑧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参考文献: [1] 施昌东《“美”的探索》,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3版。[2]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3] 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 杨通江《苗族歌谣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5] 过竹《苗族神话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6] 江建文《文艺美的拓展与超越》,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7] 朱慧珍《民族文化审美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8] 田兵王编《苗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第三篇:简论公文写作的审美意识
简论公文写作的审美意识
简论公文写作的审美意识
公文写作的审美意识,作为公文写作研究的一个课题,公文写作训练的一种修养,公文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应当引起重视。有人认为,公文写作只是管理的需要,只有实务意义没有审美可言,这是不对的,无论从历史发展上认识,还是从现实体验上观察,公文写作的审美追求不可或缺。任何事物,只要对人类生活、社会文明具有积极意义就具有美的品格、美的价值、美的效果,而对美的认识和接受、把握和追求就一定能够成为人的审美意识发挥作用。公文写作是机关管理职能和文字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既体现公文写作的特殊功能、特定效力又体现与其功能、效力相适应的公文作品的体式特征。在这里面,有内容的美也有形式的美,有反映生活、认识生活的美也有作用生活、改造生活的美,有在创新中规范的美也有在规范中创新的美。公文写作审美意识就是对公文写作功能效力和公文作品体式特征相结合、相统一的和谐美的认识和接受、把握和追求。
首先是公文主题的图治美。公文是各级各类机关在立法规制、实施领导、处理公务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材料。我们在研究公文写作本质属性的时候,十分强调的一句话就是,机关管理职能决定文字表现形式,文字表现形式为机关管理职能服务。一方面,公文写作的审美意识与公文写作的功能效力结合在一起,公文写作的功能效力决定公文写作的命运,是公文写作审美意识的基础;一方面,公文写作的审美意识与公文作品的体式特征结合在一起,公文写作的表现形式是公文写作功能效力的载体,也是公文写作审美意识的显现。因此,公文写作审美的第一位的追求是公文的主题美,没有公文主题的美就没有公文体式特征的美。这里,需要强调两个问题:一是公文主题在体现机关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其图治的理想和目标,其管理的规范和有序,其效力的有限和强大,都具有美的品格、美的价值、美的效果;二是公文主题在其实现过程中,强调的是机关管理职能与文字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其主题美寓于形式美之中,同样具有美的属性。因此,公文主题美不是一句空话,一句口号,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包括反映生活的真实美,认识生活的内在美,作用生活的目标美,改造生活的效力美,也包括与之相和谐的公文体式的规范美、创新美。应该承认,在公文写作中,求实是一种美,求是是一种美,在求实、求是基础上的求治更是一种美;理想是一种美,有序是一种美,在理想指导下,在有序规范中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更是一种美;会要是一种美,应务是一种美,在会要应务中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更是一种美。必须强调,追求公文主题美,追求公文主题的图治美,应该成为公文写作审美意识的重大目标,贯彻公文写作的各个过程和各个过程的自始至终。
其次是公文结构的简约美。公文主题美必将制约和影响,最终决定公文作品的结构美、表达美、语言美,公文作品在适应和满足公文写作功能效力需要的过程中所必然形成的十分鲜明的体式特征,更加具有美的品格、美的属性。如果说公文主题美更多体现的是思想修养、政治信仰、管理规范方面的有序、协调、稳定、和谐,那么公文作品的结构美、表达美、语言美更多体现的则是表现形式方面的“艺术”水平。其中,首先遇到的是对公文结构美的认识和把握、接受和追求,集中体现在公文作品的整体构架、成文路线、层次安排、条理显示上面。公文作品结构美的最明显特征是它的简约美,在结构公文作品的时候,必须执行逻辑思维的路线,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坚持逻辑思维的原则,必须按照逻辑思维的要求,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在综合、比较、分析、论证的过程中保证公文作品的框架支撑有力,条理清楚明白,层次严谨有序,不用或少用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在求实、求是、求新中提出问题、观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形而下的基础上作形而上的文章,既有形式逻辑的比较、衔接和平衡又有辩证逻辑的全面看问题、发展看问题的辩证统一,无论是采取纵向链条式、横向铺陈式的结构方式还是采取归纳式、演绎式的结构方法,都要体现其逻辑力量。在结构公文作品的时候,提倡简而不陋,约而不繁,提倡结构的简化,层次的简化,条理的简化,提倡简化中的精思、精当、精显,让公文读者在享受公文作品主题图治美的同时享受逻辑严谨、简约精当、一目了然之美,发挥条理清楚、层次明晰、效力彰显的作用。追求公文作品结构的简约美,就要切忌繁琐、冗杂,切忌混乱、交叉,切忌游离、分散。公文作品的逻辑严谨、简约精当之美是其他写作产品所无可比拟的。
三是公文表达的直白美。
广义理解,公文作品的表达包括公文作品表现形式方面的全部内容,而狭义理解,公文作品的表达则仅限于表达方式及其修辞方法的运用。在研究公文写作性质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到公文写作的功能效力是在直接告诉、直接作用、直接效应中实现的,而这种直接告诉、直接作用、直接效应体现在公文表达的审美特征上就是它的直白美,公文作者的意向、意图、意志也就是公文的写作目的,包括各项方针、政策、措施、办法,包括要求怎么办、不许怎么办,包括支持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抑制什么,也包括鼓励和惩罚、平衡和控制,都要直接告诉给公文作品的读者及其作用对象,越直接越好,越明白越好,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模棱两可,不能似是而非,不能造成误解和歧义。公文表达的直白美与公文主题图治美紧紧联系在一起,与公文结构简约美相辅相成。如果说婉约是一种美,含蓄是一种美,深沉是一种美,那么直白也是一种美,是一种显而易见、直来直去、深入浅出、易知易晓的美。追求公文表达的直白美必然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以说明为主,作为公文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必须在介绍、解说和阐释中体现公文写作的功能效力,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说明就没有公文;同时也必须承认议论和记叙是公文作品的重要表达方式,在许多情况下公文里的议论、记叙是不可或缺的,但议论事理、铺陈事实是为说明服务的,常常表现为说明式议论、说明式记叙或者议论式说明、记叙式说明;至于文学色彩比较强烈的描写、抒情则应少用,而文学色彩特别强烈的夸张、虚构等基本不用,具有逻辑力量的排比、设问、反诘等修辞方法则时有所见。最后是公文语言的明洁美。我们在研究公文语体风貌的时候,曾经指出在特定语言环境下形成的公文语体的基本特征是它们准确性、平实性、简明性、庄重性,其重要标志是模糊语言的普通运用和准确选择、模式语言的反复出现和具体推敲,集中体现在字斟句酌的明洁美。一方面,公文作品的语言要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只要把立法规制、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指示意见、措施办法阐述明白,语言越平实越好、越晓畅越好,越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容易接受越好,不必浮文巧饰,不必反复喧染,不必装腔作势、故弄玄虚,提倡用大家都懂的语言去说大家不懂或不甚懂、不全懂的事理,戒浮戒晦,尚明尚晓;一方面,公文作品的语言要简洁凝炼,要干净利索,要惜字如金,关键处、紧要处要一字千钧,要在相近的词汇、概念、命题中认真比较、选择,体现准确和庄重,语言越简洁越好,越准确越好,越干净越好,在明白、明确、明朗的前提下,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事理不说两句话、三句话,删掉可有可无的字、句、段,不必啰嗦,不必重复,少有套话、大话、空话、废话;同时在模糊语言运用中体现出更加准确并不模糊的特点,在模式语汇、语式的运用中体现更加鲜活并不呆板的特点,从而使公文语言更加平实,更加晓畅,更加准确,更加生动,更加显示公文语言明洁美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志,切忌乏力干瘪、繁琐冗杂、虚张声势、哗众取宠。文学语体有文学语体的美,科技语体有科技语体的美,新闻语体有新闻语体的美,生活语体有生活语体的美,同样,公文语体有公文语体的美,只有追求公文语言的明洁美才能保证公文主题的图治美、公文结构的简约美、公文表达的直白美。
公文写作的审美意识对公文写作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不但影响公文写作的功能效力而且影响公文作品的体式形象。公文写作的审美意识,在现代公文写作研究中是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课题,对现代公文作品尚未展开审美学分析,少有直接地审美学评价。而这一点,在历代公文写作发展中却早有自觉,不然的话,在我国历代文论、文选中为什么一直存在着与文学写作同论、同选的事实呢?尽管在管理职能、管理方式、管理作风方面处于不断变化、变革之中,其公文写作的审美意识、公文作品的审美价值却是始终存在的事实。只要我们看一看我国历代公文写作的名篇,一以贯之的就是它的应务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当时就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在其后仍有承继和借鉴的意义。在一定的角度上分析,公文作品的审美价值更具有稳定性和生命力。
第四篇:散文诗两篇
散文诗两篇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解两首诗末尾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爱的爱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两首诗,进行朗诵比赛,直至背诵。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篇末含蓄的语句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四环节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金色花》
第一板块
第一环节——自学质疑
1、请同学们阅读课下注释并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参考资料: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吉檀迦利》等。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一种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轻声读一遍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在课本上做上标记。
【2】读完后,①借助工具书,读准并掌握做标记字词的读音或意义。
②注意标注重音,把握语速、节奏和感情
第二环节——合作释疑
与小组伙伴交流一下标记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在标记有争议的地方说明理由,达到意见基本统一。
第三环节——展示评价
1、各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读课文。(可读某一节也可读全文)
2、听读后,临近的两个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打分。
第二板块
第一环节——自学质疑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班得瑞钢琴曲《初雪》)。(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练读,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根据听读和自己的体会,说说各节表达的朗读情感:
第二环节——合作释疑
1、与小组伙伴交流你对这首散文诗朗读情感的理解,并选择两节读给小组伙伴听听。
2、小组内通过交流对这首散文诗的朗读情感达成一致意见。
第三环节——展示评价
1、各组的____号进行朗读展示,要求:读出文章的情感美。
2、展示后,老师简要分析朗读时各节应体现的情感和各组朗读表现并评价打分。第三板块
第一环节——自学质疑
默读诗歌,感知诗意,思考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谈谈读过诗后的整体感受,说出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用“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小男孩(妈妈),从_____________看出。”句式说话。
【2】细心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一朵怎样的花?
(2)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
(3)“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4)“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5)“‘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这一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
(7)诗人为何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金黄的色彩象征什么?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第二环节——合作释疑
与小组伙伴交流你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并虚心请教小组伙伴,修改完善答案,准备展示。第三环节——展示评价
1、按照老师的分工,请各组的__号口答展示,小组伙伴帮助他及时修改完善。
2、老师在听答中评价打分。
参考答案:
【2】(1)(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2】(2)(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愿望: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2】(3)(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4)(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2】(5)(妈妈寻找孩子的焦急和找到孩子后的惊喜心情;“我”为妈妈做好事保密的高兴和调皮。)
【2】(6)(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母子情深。)
【2】(7)(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第四环节:巩固提高
让学生根据以下板书内容对课文进行复述并总结文章主题,然后让学背诵课文。板书 :
金色花
泰戈尔
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
母子情深。
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
第二课时《荷叶 母亲》
第一板块
第一环节——自学质疑
1、请同学们阅读课下注释并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参考资料:泰戈尔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其中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艺术精髓。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和“小诗”,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写母爱与童心、自然以及人生,语言清新淡雅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轻声读一遍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在课本上做上标记。
【2】读完后,①借助工具书,读准并掌握做标记字词的读音或意义。
②注意标注重音,把握语速、节奏和感情
第二环节——合作释疑
与小组伙伴交流一下标记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在标记有争议的地方说明理由,达到意见基本统一。
第三环节——展示评价
1、各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读课文。(可读某一节也可读全文)
2、听读后,临近的两个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打分。
第二板块
第一环节——自学质疑
1、老师配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班得瑞钢琴曲《童年》)(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仿读。)
2、学生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第二环节——合作释疑
1、与小组伙伴交流你对这首散文诗朗读情感的理解,并选择两节读给小组伙伴听听。
2、小组内通过交流对这首散文诗的朗读情感达成一致意见。
第三环节——展示评价
1、各组的____号进行朗读展示,要求:读出文章的情感美。
2、展示后,老师简要分析朗读时各节应体现的情感和各组朗读表现并评价打分。第三板块
第一环节——自学质疑
细心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2、围绕“红莲”,作者描写了哪几个情景?
3、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赏莲的情景?
4、作者情绪怎样变化,有什么作用?
5、篇末“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诗中的荷叶和红莲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第二环节:合作释疑
针对以上问题请同学们在认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法,有分歧的地方小组进行讨论解决,做好展示准备。
第三环节:展示评价
老师让每组的组长从以上各题中抽题,根据所抽题目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教师根据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分。解决不了的问题或不容易掌握的问题老师进
行讲解。
参考答案:
1、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画面;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
2、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
3、做铺垫,将花与人紧密联系,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4、作者的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
5、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那道道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
6、荷叶——象征为儿女遮风避雨、无私奉献的母亲。
红莲——象征在母亲的关爱、呵护下逐渐成长的儿女。
第四环节:巩固提高
让学生根据以下板书内容对课文进行复述并总结文章主题,然后让学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荷叶母亲
冰心
三看红莲:雨前红莲、雨打红莲、叶覆红莲
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心绪散尽
第五篇:散文诗精选
散文诗精选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一纸肝肠断,魂殇九泉。
雪花一夜染红尘,寒冬玉砌缕白装。
北风呼啸袭万里,寒窗夜冷自神伤。
_引。
文/几孤风月
漫天风雪盘旋纷飞,轻舔寒冬的安恬,贯穿草木的枝影,横栖入地。
千丝万缕的飞絮将尘世染得雪白,白装玉砌,冬天洁白的心灵覆盖尘世的肮脏,一抹雪后的斜阳融化万般景象的重叠,美与不美间都浮动着一种生机。
傍晚,随着黄昏的消逝姗姗来迟,客家的灯火为本是洁白的雪披上了一层黄装,美丽的情怀变得有些黯然。失色的景象还在继续维持着那一丝安恬,最终安歇在我不舍的情结中。
静静流淌的心事在幽静的乡间蔓延开来,变得有些浮躁。只是却不知是为了那不能维持的一丝安恬,还是为了那渐渐消逝的一抹生机。
漫天的飞雪迷离了我的眼眸,我仓促的呼吸间带有一丝绝望,是否黑暗的世界里或许能有一抹生机,我望眼欲穿的注视着远方的景象,生怕在下一秒它就不会再出现于我的眸子里。
我沉沦千世迷惘一生的无悔。对爱的执着超越生死的束缚,飘飞的雪花重现脑海的彷徨。我恨,亦或不恨那些荼毒灵魂的片断,断送青春的轮廓,掩埋沧桑的心。
窗外北风凛冽,吹落枝头的缀雪掩埋我遗弃在尘世上的美好。断得一曲离伤,惹就万般相思意。荒凉的尘世间冷清得只剩烟酒的陪伴。
一抹红颜笑的余香,湮没了我所有的哀愁,嘴角扬起的一丝微笑是否能安然度过这漫漫长夜?
赶赴梦乡的途径中留有我路过的残影,屐印中带有很明显的仓促痕迹。
当烟花划过苍穹,留下一道美丽的过去,我们相拥着像雕像般矗立在天边。还记得那时你的微笑,如今依旧深刻在脑海,我却还想奢求你那笑能够将我带去你的身边。
记得去年相思吟,真心他人不胜醉,彩妆不复,花容天国生香处。
3、寻觅
琴音悠远,寄出的是期盼
那是寻找知音的无奈
月下低吟,玉笔轻抬半张红笺
寄出的是相思涟涟
莺舞桃溪,水中倒映着一抹清瘦
那落在香瓣上的晶莹
伴着清流远去的情殇
带走的不是眷恋
倾听风动落花,那缕轻愁袭来
渐渐地
心香和着古乐卷动,释放着囚禁的爱
又淡淡地
绿了的桃林,不要掩藏我的情啊
我要让心意飞扬
却寻觅那今后的乐章
还有去年被桃花染红笑面的姑娘
若,让夜停止清唱,只留下淡淡的剪影,是否我的惆怅,会随着夜的静止而宁静。
若,让回忆停止漫延,只留下浅浅的余温,是否我的思念,会随着记忆的终止而停歇。
--题记
1、结束我们的故事已有好几年的时间,迷迷糊糊的,就这样一个人走了很久。记不清、途中出现过的风景,看不到、何处才是漂泊的尽头。
好久都没有去找寻关于你的痕迹,往事的种种,似乎也都不复当年的风情,岁月匆匆的流过,染白了记忆里最后一根丝线,从此、只能成为你窗前的那一束风铃,摇响记忆最深处的回音。
或许、每一个繁华的背后,都会隐藏着无数的哀伤,一如花样的年华般,回忆起来,却是无数的怀念和寂寞。微笑的背后,有多少苦涩的泪水在纷飞,回忆的章节里,又是谁把谁的温柔定格到永恒,化成心底那一道永不泯灭的痕迹。
就这样、只能让一滴滴暖暖的泪水,用一行行冰冷的文字,结束了我迷离的梦,这也许就是故事,这大概就是结局。不同的是,故事中、你依然舒展着美丽的华裳,而结局里、我却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迷失了方向。
不知道、在这记忆的边缘徘徊了多久,总以为、你的笑容已被我模糊,可泛黄的宣纸上,那一道道褪色的笔迹,却把你的容颜无比清晰的刻画于我的脑海,嘴里呢喃着呼唤了千遍的名字,在这样清冷的夜间,我该如何走过心间泛滥的寂寞。
也许、相逢和别离注定是一个擦肩而过的两级,就像我们的故事般,我们都没能走上相对的路,所以我们便离得越来越远,远的再也找不到回去时的方向,只剩下一些凌乱的足迹,错落的排列在这条没有归宿的途中。
消逝的时光倒影着曾经的片段,望着天边的启明,新的一天又将来临,破碎的清梦,苍白了我成熟的脸,耳边听着的是昨天的离歌,迎接来的却是明天的叹息。
还记得,那一年,你舞着轻盈的脚步,涉过流水,从远方来到我的身旁。还记得,那一年,你用欢声笑语,陪我走过一段又一段难忘的旅程。如今,只剩我一个人,踏上远行的旅途,形影相行的漂泊于天涯。
夜、一如既往的深沉,面对着那些记载过去的文字,心情说不说的复杂,细数着过往的点点滴滴,模糊的双眼对着自己说道:该放手了,一切也都该过去了,爱你,就该让你飞,你若成风,我便化云,永远在背后默默的守护也就够了。
人生本就是如此,痛苦中的徘徊,失去后的懂得,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成长,不断的感悟,虽然过程是那么的辛酸,但只要对方能够幸福,悲伤也会化为天边的彩虹,哪怕是悲伤的彩虹,也能让两个人的故事,永久的定格在那美好的一刹那。
缘聚缘散,终难逃命运的安排,缘来了,做梦了,缘走了,心碎了„„
你若安好,那便是晴天。
(嫣然,祝福你,一定要幸福,把我的那份幸福也一起享受掉,这样你就会更加的幸福了,至于我„„„„!)
最后一句:我爱你,永远!
4、桃花依旧,人面全非
向晚之时,形单影只的我,随着亵渎的脚步,再次走进了东岳。
看、寒夜桂魄下,花卉早已凋,叶片犹自落,人寥若晨星,貌似荒之地。
听、阴风刮木音,峭壁流水声,寺内木鱼敲,暮鼓连亘响,恰如曲伴奏。
突然,雨点疏落,风势猛烈,月被云隐,道中陌路匆匆散去,唯有我一个,还在漫步,细赏着飞雨而感想。
止步,在冣熟悉的伴着河、亭的古井边缘。那边缘上的青苔,依然青翠;那河里流着的水,依然清澈;却看那亭柱,当初伊人目视我为她刻下的诗篇,字字还是如此清晰......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使人低回,不忍离去。此刻,沉思。沉思着,沉思着,蓦然回首,想起了曾经我们在东岳结下的缘、似水的柔情。
彼时是今年的一个姹紫千红、黄莺歌唱、燕子飞舞的季节。
那日过午,孤身的我,枯坐于艳阳斜照的河岸边。忽视一红颜,划着一叶扁舟,孑然的在河中徜徉。我立身向你挥手,想让你的船舶停靠岸。你徐徐的向我使近,那一刻,琴弦被拨动......我曰:“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这鸟语花香的烟花,渡我,可愿?你轻轻点了点头。
在船只中,我无意想起一句诗、而吟着: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你、一笑置之。悠忽,你回头一望,咏:船过清水水无痕;我翘首偶见一只燕鸻,对上:鸟飞天空空无迹。
停泊,于花前月下还生疏的这里,彼此下了扁舟,一起踏着轻轻的跫然,走到了那边的亭子坐下,谈起了一些话题,直至太阳落山,只剩一抹余晖。彼此有归心欲离时,相约了明天在此再会,方才作别,各自离去。
初次相约后,万万承想不到,每日常常都是如此,有时还不管起着风、下着雨,都要见上一面,才肯在一天当中罢休。爱、就这样,就这样默许着。直到立夏,我们,终于伊始相恋了,而这里,变成了我们幽会的老地方。
时光一点一点的过去,我们越来越水乳交融。偶尔在古井边缘牵着手,为青苔洒水,想让它能一直保持青翠。偶尔转悠到河岸,赏、花卉在河边点缀;观、皓月在水中渲染。经常于亭内我用古筝为你抚琴,你为君起舞,同唱一首柔曲;依偎着荡秋千,说说笑笑......在寒秋的时候,有一日,在亭内,和你依旧跟往常一样。我无意在地上瞥见一枚细针,便拾起在亭柱上刻着“我会伴尔至白头,爱侣永远不背叛,魏碑刻下为证词。丽人之艳予都拒,“莎”愿我们无了局”,你深情的望着。
而如今,在这个残冬,桃花依旧,你却走了,永远的走了,丢下了我一个,让我变得这么孤单。
已经是夜深了,我还是不忍离去。终于定局,黯然泪下的走出了东岳......5、流沙砌城,转身即塌
尘世凄华,流沙迷眼泪下,一世情缘亦真亦假。
梦里痴寻,声嘶力竭呼唤,若有来生他还愿等她。
那一季,是谁撩起你的发尖,让你走入他的心田。
那一季,是谁拨动了他那根孤寂的心弦,让他从此陷入痴恋,不能释怀。
群花争艳,独留一树梅花浅立寒冬。
花开花败,也只是一季芬芳。
孤立晚冬的那树梅花,却延续着最后一季的凄美之香,荡人柔肠。
一朝薄情、一世感伤,往日情节、历历在望。
苍白了谁的容颜?诉说着谁的感伤?
寒梅为雪已碎,轻叹雪的薄情。
守候一季,魂却随风飞。
摇怜痴梅,情系下轮回。
那一季,是谁的绝情,挑乱了他的心。
那一季,是谁的离别,让他幽梦被惊。
指尖流沙,是谁模糊了谁的年华,美丽城堡轰然倾塌。
萧风吹残了圆月,也吹白了心里的那根青丝。
只怪、酒醉月老牵错线,许下凡尘一段缘。
情亦断,痴心不迁,可那浅笑的容颜渐行渐远,直至云边。
脚踏着离别时泪,细数着满身的伤痕,红尘岁月,已不再往复从前,悲吟笙歌,可伊人迟迟不见。
逝水年华,扯下了尘世的繁华,蹉跎的岁月,还有谁会陪他徒步浪迹天涯。
繁星点缀的天空,勾勒出的却是那幅凄美之画。
恋上忧伤、静观世俗的苍茫,看那粒尘埃最后飘落的向往。
曾经、地老天荒前的誓言,如鸳的眷恋,终究禁不起逝水的流年。
窗外,繁华落幕,留下了夜色的凄凉与惆怅。
多少次在午夜梦里徘徊,只为等待再次抚摸你不老的容颜。
多少次午夜梦醒伤泣,只因梦里,你转身不见,身影渐渐走远,直至模糊在眼前。
红颜一笑,倾国倾城。曲终人散,没有谁能把它滞留永远。
流沙砌城,在转身瞬间,轰然倒塌。
只叹自己,对过去始终放不下,太傻,太傻·······
我们的故事,终究不是哪美丽的神话。。
6、你眉目如当年、流转我心间
暖阳的照抚,柳梢微颤撩动心弦,心头泛一阵苦涩的涟漪。默默的,怀念起那段青涩甜蜜的流年,你万般柔情,腐乳了我的眷恋,留下的只是深深的落寞和浅浅的忧伤,你眉目如当年,流转我心间,你的轮廓早已定格于我的脑海。------题记
若、时间可以倒流,彼此体谅,是否我现在就不这么落寞,只留下昔日的影儿。
若、回忆停止蔓延,思念终止,是否我现在就不这么忧伤,只留下记忆的碎片。
或许、每个繁华的背后,都会隐藏着许多的伤痛,如此风光,回忆起来,却是许多怀念与痛楚,就像我们的故事,已过去许久,想起来有几分温暖又有几分寂寞.....曾经、你牵过我的手,越小路,踏草坪,看荷塘鱼儿戏水;拉过我的手,奔跑着,超近路,看烟火;紧握我的手,过小河,翻山岭,看鸿雁展翅翱翔;夕阳下我们肩靠着肩,花草拥镞,蝶飞蜂舞,鸟语花香,对影成双。是你百般呵护的陪我走过一段又一段难忘的旅程。如今、只剩下我一个人,漂泊在天涯,不知何处才是尽头。
不知、在这记忆里徘徊了多久,原以为你的轮廓早已遗忘,原来,只是深深埋藏,心头泛滥起阵阵萧瑟,昔日的场景在脑海里如电影片段般反复放映着,眼眶湿润,冰凉,早已泪两行。
也许、我们只是擦肩而过,相逢然后别离,人来人往,只是匆匆过客,简单的慰问,短暂的情缘,谁都不会为谁永远停留。
你眉目如当年流转我心间,如今早已撒下了句点,文字早已将你的轮廓无比清晰的刻画于我的脑海。
如果当时......人生应该就是如此吧,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总是在回忆中痛苦的徘徊,所以我们应该懂得珍惜眼前人,不要让他/她成为你的痛苦的过去。
梨花万朵
一
我开在雪花里,我和梅花同在。
当春天来临,带来了又一轮四季循环,我仍旧开在新的蓓蕾枝旁,然后凋谢在百花怒放之前。
于是人们误以为我是开放最早的花朵。
其实我只是开放得太晚,而又结束得太早。
除了透骨的洁白,这树梨花一无所有。
没有奇香,也注定无果。
二 你说,你会等我到永远。
可是,永远究竟有多远?
紧紧抓住我吧!就在此时、此刻、此地。
因为永远并不存在,亲爱的。
爱我,就请珍惜眼前。
三
我多想在你身上留下我独有的印记!
于是我想如赵敏咬张无忌般狠狠地咬你一口,好让你永远记住这痛,永远记住我。可那真的有用吗?伤疤再深,愈合之后也就不会再疼了。
如果你不再爱我,即便看到伤口,我的影子也不过是在你脑中淡淡地一闪而过,毫不关情。
四
你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是的。你我的灵魂早已融汇在了一处。
我把你装在了心里。我在心里和你对话,把心事都说给你听。我快乐时,你对着我微笑,轻吻我面颊;我痛苦时,你把我揽入怀中,轻抚着我的秀发。
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从未离开我的身旁。
五
我知道你是爱我的。
可是以后呢?当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把你我长久地隔开?当你的生活走出封闭的环境,从此进入五光十色的伊甸花园?
我想请求你答应我不要忘记我,永远只爱我一个。
但我终究没有这么做。
承诺和誓言从来都是最不可靠的东西。当时也许真心,可时过境迁之后,一切也就都风流云散了。
六
你悔改了罢,亲爱的!
我原谅你假装和别人亲热来伤害我,因为我也犯过同样的错。
我也为此深深质疑过你我的人品:我们居然以爱的名义去伤害自己最爱的人,并以此为乐!我们真的爱彼此吗?我怀疑。
但我不原谅你因受了我的伤就去伤害别人。
不要说那只是暧昧游戏而已。暧昧,有时比爱更伤人。
不管对方怎样,你都没有权利去伤害她的心。
你对我犯的最大的错误不是伤害了我,而是你轻视了除了你我之外的其他人的感情。
不要再继续下去,不要再让我失望。那会减低我对你的爱。
七
我想让你爱我更多一些,再多一些,我想独占你的整个心灵。
可我却是如此地卑微:我并不是太美;我很贫穷;我没有工作、没有前途;甚至,没有健康的体魄。我简直就是一无所有。
这么双手空空的我,怎么配让你只爱我一个?
于是我拿起了久违的画笔,重新为我的人生勾勒线条,并且涂满了希望的色彩——只是为了让你再看见我时眼前一亮,永难忘怀。亲爱的,我要你以我为荣,以我为傲。
八
因为我深爱你,所以我善于从你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中捕捉到你对我的每一份情意,纤毫无遗。你知道的,我一直都懂你。
我知道你也爱我,因此也同样善于捕捉我爱你的每一个证据,尽管我将它们藏了又藏。是的,你懂我。
九
当我假装无情,冷漠地对待你时,你一反常态:在众人面前张扬轻狂,在我面前却变得沉默而尖锐。
我明白你的张狂只是为了掩饰和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我也知道你是在用疏离保护自己不再受伤害。
我听得到你无声的诉求:“不要太过伤我,我很疼。”
其实我也很疼。
亲爱的,也不要太过疏远我了啊!我很怕失去你的爱。
十
我终日歌唱。
你知道,我是善于歌唱的。
“唱一唱我,唱一唱我吧!为什么从来不唱我呢?”
唉,傻的你呀,我爱!虽然你不在歌词里,甚至不在歌声里,可你一直就藏在我的嗓音中啊!
我彻夜作画。
我笔下的图画都是动人的,我知道。我善于作画。
“把我画进去了没?把我画进去了没?”
恐怕你仍旧要失望,我爱。的确找不出任何有关你的影像。
呵,我小气又吝啬!我不肯将你夸耀在纸上,不愿展露你于毫端。我只把你珍藏在笔杆中。
而我的指尖正是因为触摸着你的心,流淌出的色彩才更绚烂,也更深沉。
十一
我写尽这种种的暗语,只为博取你浅浅的一笑。
十二
心里面有你,苦也是甜的。
十三
无论你做了什么样的荒唐错事我都能原谅你。
在你解释之前我已经替你找到了种种的理由;你还没道歉我就已经不生气了。
这就是爱,这就是爱呀!
但愿你不会肆意地来杯饮这爱的甘泉吧!
因为它也不是永不枯竭的。
十四
你对我的爱,要远远超过于我对你的爱。
你简短的话语,句句都饱含着深情。
总是要在很久之后,我才会有同样的感受。
这些爱的呢喃,多么地宝贵!我却完全地漠视了。
我伤到你了吗?
原谅我吧,我爱!原谅我之前那些无理的猜疑、哭闹和指责罢。
十五
我每时每刻都在和你倾谈:在心里、在梦里、在想象中。
可你真的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反而沉默了。
还有什么话语是没说过的吗?
没有了,一句也没有了。
十六
玫瑰为什么扎伤了我?
是因为我起了贪念,想把它从枝头上摘下来。
十七
玫瑰为什么是红色的?
因为它染上了过路人从心头滴出的血。
十八
我的梦是一朵盛放在暗夜的花。
挥舞着翅膀,从记忆里闻香而来的你,缠绕在花蕊的最深处。
天色即将拂晓。
不要开灯,就让这春天尽可能地长吧。
十九
在你的快乐面前,我为自己的痛苦感到难堪。
呜咽的喉咙使我无法开口。
我还必须回过头去,掩饰那些心酸的泪水。
去!走!远远地离开我!
我对心里的那个你喝斥。
我不再爱你了。
至少暂时不爱了。
二十
我孤单地站在你的世界之外,一颗心又酸又痛,又痛又麻
二十一
生怕别人笑话你,你把对我的爱一再掩藏,尽管人家都不瞎。
掩耳盗铃的故事,不就是在讲你吗,我的傻瓜?
生怕别人不知道我爱你,你一再拿着证据炫耀,尽管人家都不瞎。
所谓的自作聪明,大概就是指你这样的行为吧,我的傻瓜!
二十二
三十岁,在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中懂得了宽容,不再非白即黑、是非分明。
二十三
我手握防你之刀,却将自己刺得鲜血淋漓,夜间尤甚。
二十四
道理只不过是道理,感情仍旧还是感情。
二十五
理智是理智,爱是爱,两者注定平行而不相交。
二十六
爱情这个孕妇,怀的是痛苦之胚胎,却生出了诗的花朵。
二十七
“想”与“不能”之间,永恒折磨。
二十八
把一切都交给时间吧,它是唯一的鉴证之神。
二十九
尽管利用我对你的爱和思念来折磨我吧,你这任性的人。
你从中获得的胜利快感,将远远不能抵偿它给你自己所带来的痛楚。以为我不清楚这点吗,你这头愚蠢的犟驴!
我用原谅取代责备、沉默代替报复,那是因为我比你对自己仁慈,你这自虐的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