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崧舟一夜的工作教学实录(两课时)
王崧舟《一夜的工作》教学实录(两课时)
师:1998年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那一年,有一个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总理的无比沉重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师有感情的诵读)《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 在你的胸前写下 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 用你的眼睛诉说 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 不用多问 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 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 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 用你的微笑回答 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 不用多问 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 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 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 人们在心里呼唤 你是这样的人
师:听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1:那位诗人为什么写下这首诗? 生2:总理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师:你有话想说吗? 生3:这里的你是指谁?
师:读进一首诗,想进一首诗。„„带着这样的疑问,这样的感受,一起走进总理的一夜。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总理的一夜是怎样的一夜?读完后,假如让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明白吗?(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周总理这一夜,你默默地看了,我想你也静静地想了。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总理的一夜,你想用哪个词来概括,这是怎样的一夜? 生1:辛苦
师:(板书)王老师想问你,你是怎样想到用“辛苦”这个词的? 生1:我从“厚厚的一叠”说明他的辛苦
师:“厚厚”他没放过,让他感受到辛苦。读书就应该这样。生2:繁忙
师:(板书)请问,当你用“繁忙”这个词概括总理的一夜,你想到了什么?
生2:我是从这一段里看到的“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我是想,他批文件十分认真。
师:说得真好,他既吸收了他的发现,又融入了自己的发现„„ 生3:俭朴
师:(板书)我把这个词写下来,你说,生3:“一把小转椅„„如此而已”。
师:是的,无论总理的住,还是总理的吃,只有你刚才的词“俭朴”概括最合适。生4:劳苦,我觉得„„
师:(板书)还有谁不同的理解,你觉得总理的一夜是怎样的一夜? 生5:短暂而漫长
师: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为什么说短暂?
生5:从“公鸡喔喔叫明„„”,说漫长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他才„„”
师:从词语的表面看,短暂、漫长是矛盾的,而这总理的一夜却统一起来,为什么?这是你独特的感受。王老师也想用两个词语来表现自己读了以后的理解。(师在黑板上写上“通宵达旦”、“殚精竭虑”)总理一夜是“通宵达旦”的一夜,这一夜他没有休息,没有睡觉,甚至没有打一个盹。总理一夜是“殚精竭虑”的一夜,每一个文件要批阅,每一句话要反复斟酌。师:再读文章,读着读着,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特别为这一颤?请在这些句子画一些记号。
生:(边读边画)
师:(巡视)同学们,让你为之一颤的文字,找出来还不够,你得细细地品,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
师:(巡视)有同学觉得光在心里品还不够,还在书上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用一个词一句话都行。
师(巡视)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你读着读着,你有一种冲动,你想大声的朗读,读你找到的、品过的句子。(生自主读书3、4分钟)
师:停,总理的这一夜,读着读着,我们的心都为之一颤,是吗?请你读你的句子。生1:“这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 师:读着读着,你为什么为之一颤? 生1:因为„„简单
师:假如你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你想用哪个词? 生1:极其简单
师:请你再读,把“极其简单”这种感受读出来。生1:(有感情地读)
师:好,太好了。齐读,体会体会“极其简单”的这四个字 生:(齐读)
师:“如此而已”,是的,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的房子曾经是谁住过的地方?也可以猜猜。生1:毛泽东
师:注意,是高大的宫殿 生2:末代皇帝溥仪
师:你说得没错,这个人比溥仪更大。这是清朝摄政王载亨住过的房子,摄政王就是„„摄政王的宫殿,可能会有哪些陈设? 生1:古董 师:怎样的古董? 生1:无价之宝 生2:西洋沙发 生3:黄金美玉珍宝 生4:奇花异草,山水盆景
师:这是„„曾经是那么昂贵的陈设,但是当这座高大的宫殿成为我们总理居住的房子,读下去——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师:岁月„„曾经有那样多的奇珍异宝、家具,如今成了总理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总理!同志们,同学们,“极其简单”真的简单吗? 生:简单
师:对,陈设是简单,但让对总理来说简单吗?不简单,不简单是—— 生:极其不简单
师: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是谁住的吗?周总理是堂堂一个总理,他有„„的权利,有„„的权利。对于总理办公的地方,它应该有什么? 生1:沙发 生2:字画 生3:文房四宝 生4:很大的办公桌
师:你觉得太小了,甚至这不下更多的文件。对吗? 师:但是当这座房子成了总理的办公地方,但现在室内——(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
师:”本来„„沙发、办公桌,„„总理本应该„„但现在——(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师:你说极其简单,简单吗? 生:不简单 师:什么不简单? 生1:周总理这个人 生2:品质不简单 生
3、性格不简单 生4:精神不简单
师:精神不简单吗!说得多好!当你读这句话时,„„
师:此时此刻,当你读这句话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这句子的? 生1:敬佩 生2:崇高 生3:佩服
师:来,我们一起来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句子。(生齐读句子)
师:同学们,这样看似简单,又极其不简单的句子还有吗? 生1:“花生米的颗数并不多,„„增加了份量” 师:你是怎么体会到极不简单? 生1:总理吃夜宵就只吃几颗花生米„„ 师:你又怎样看是极其不简单的?(生1无语)
师:喝这杯茶的是谁?吃花生米的是谁?他是怎样的情况吃这点东西?所以你体会到总理的不简单。生:齐读
师:真好,是啊!总理的简朴的生活让我们感动;但是总理的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却让我们无限感慨!哪些句子让我们无限感慨? 生:“他不是普通的浏览„„”
师:的确,这个句子让你有无限感慨。不是浏览,而是书上的一个词—— 生:批阅
师:不,比批阅还更准确的词,你找到了吗?你把它圈出来 生:审阅
师:同学们,你是怎么理解“审阅”这个词的? 生1:一句一句地审,一句一句地阅 生2:一句一句地阅读 生3:一边咨询,一边审阅 生4:十分严格地看着
师:刚才有同学说一句一句地阅读,但怎样的阅读才称得上审阅? 生1:认真仔细„„ 生2:一个字也不放过 生3:非常严格 生4:不放过任何字和词语(生齐读这句)
师:只有这样的阅读才叫审阅,但是同学们,总理这样审阅的仅仅是这样一份文件吗?第一组同学准备
师: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的总理坐在不大的写字台前,打开了他今晚要审阅的文件,只见他——(生接读)
师:夜很深了,只是时钟“嘀嗒嘀嗒”走动的声音,总理坐在办公桌前,继续审阅文件,只见他——(第二组接读)
师:夜更深了,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的总理依然坐在办公桌前。只见他——(第三组接读)
师:东方发白,夜色烂珊,总理坐在办公桌前审阅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第四组接读)师:这一夜他休息过吗?睡过觉吗?他连打一个盹儿也没有。同学们,这一叠厚厚的文件,摆在总理的面前,重大的问题,棘手的问题,急迫的问题,需要总理去思考,需要总理决定。你说,总理的一夜简单吗?你说他会想到什么问题,他会思索什么文件?(出示一段话,师范读:“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他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把他想的写下来。(生写话)
师:这一夜,我们的总理到底想了哪些问题,请你们„„ 生1:他想着哪些地方没有粮食
生2:他想着怎样使人民富裕起来,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生3:他想今晚一定要批好这些文件,不辜负老百姓的期望 生4:他想怎样使贫困山区的人民脱离穷苦的面貌 生5:他想着灾区人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生6:他想着如何使人民生活有保障,致富,国家更加富强 生7:他想着老百姓吃得饱吗?有衣服穿吗?
生8:他想着山区的孩子能读上书吗?有多少失学儿童?
师:这就是我们的总理,一边批阅着文件,一边思索着那么多的问题。这一夜简单吗?容易吗?平凡吗? 师:“我回来后„„”(生接读作者的心理话)师:当你读完这句话,当你高声对全世界说,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1:激动 师:为什么激动? 生2:兴奋 师:为什么兴奋? 生3:骄傲 师:为什么骄傲?
师:怀着这种心情,一齐对全世界说——(生齐读最后一句作者的话)
师:“我这么说着,我又想对全世界说——(生1接读)
师:为什么要对全世界说?(生2读)
师:请问你看到总理怎样的一夜? 生3:劳苦、简朴。生3读 师:请问你看到总理怎样的一夜? 生4:漫长。生4读
师:我高声对全世界说——(引读)
师:请部你看到过这样的总理吗?你看到过这样呕心沥血的总理吗?看到过这样殚精竭虑的总理吗?我不禁想高声对全世界说——(生接读)
师: 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没有)你看到的是总理的一夜,你又怎么看到,敢断定总理的每一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
生1:花生米的分量„„可能每一夜都这么多 生2:厚厚的一叠文件„„
师:同学们,总理的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吗?这是我们敬爱的总理走完生命最后历程时最后的几行脚步。
(课件出示字幕,师深情叙述总理生命最后一段日程)1971年 月 日,总理诊断得了癌症 „„
9月20日,总理第四次手术,在推车上鼓励小平同志搞好工作 10月24日,总理第五次手术,12月20日,总理生命垂危„„
1月7日深夜11时,总理从昏迷中醒来,用微弱的声音吩咐医生:我这里没什么,你们去照顾别人
1975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师:同学们,看完总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的生命历程,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1:关心国家大事 生2:叫医生照顾别人 生3:关心别人
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是什么?
生4:总理从身患癌症到死亡,这4年的时间里还在为国操劳
师:人民群众比总量的一切还要重要,甚至生命。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现有你相信了吗?这样的劳苦,你信了吗?这样的呕心沥血,你相信了吗?因为我们的总理,我们的好总理,就是这样的人啊!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用这首诗来表达好吗?(生齐声诵读这首诗《你是这样的人》)
师:1998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那一年,有一位叫三宝的作曲家,谱写了极其感人的旋律。(播放歌曲《你是这样的人》)。这是一首凝聚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极其崇敬的诗;这是一首凝聚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无限怀念、无限爱戴的歌!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在心底呼喊——《你是这样的人》 下课!
第二篇:王崧舟《一夜的工作》教学实录
一夜的工作
——王崧舟教学实录
《你是这样的人》,这是一首凝聚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极其崇敬的诗;这是一首凝聚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无限怀念、无限爱戴的歌!
师:1998年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那一年,有一个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总理的无比沉重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
(师有感情的诵读)《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
在你的胸前写下
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
用你的眼睛诉说
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不用多问
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
用你的微笑回答
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不用多问
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
人们在心里呼唤
你是这样的人
师:听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1:那位诗人为什么写下这首诗?
生2:总理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师:你有话想说吗?
生3:这里的你是指谁?
师:读进一首诗,想进一首诗。„„带着这样的疑问,这样的感受,一起走进总理的一夜。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总理的一夜是怎样的一夜?读完后,假如让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明白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周总理这一夜,你默默地看了,我想你也静静地想了。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总理的一夜,你想用哪个词来概括,这是怎样的一夜?
生1:辛苦
师:(板书)王老师想问你,你是怎样想到用“辛苦”这个词的?
生1:我从“厚厚的一叠”说明他的辛苦
师:“厚厚”他没放过,让他感受到辛苦。读书就应该这样。
生2:繁忙
师:(板书)请问,当你用“繁忙”这个词概括总理的一夜,你想到了什么?
生2:我是从这一段里看到的“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我是想,他批文件十分认真。
师:说得真好,他既吸收了他的发现,又融入了自己的发现„„
生3:俭朴
师:(板书)我把这个词写下来,你说,生3:“一把小转椅„„如此而已”。
师:是的,无论总理的住,还是总理的吃,只有你刚才的词“俭朴”概括最合适。
生4:劳苦,我觉得„„
师:(板书)还有谁不同的理解,你觉得总理的一夜是怎样的一夜?
生5:短暂而漫长
师: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为什么说短暂?
生5:从“公鸡喔喔叫明„„”,说漫长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他才„„”
师:从词语的表面看,短暂、漫长是矛盾的,而这总理的一夜却统一起来,为什么?这是你独特的感受。王老师也想用两个词语来表现自己读了以后的理解。(师在黑板上写上“通宵达旦”、“殚精竭虑”)总理一夜是“通宵达旦”的一夜,这一夜他没有休息,没有睡觉,甚至没有打一个盹。总理一夜是“殚精竭虑”的一夜,每一个文件要批阅,每一句话要反复斟酌。
师:再读文章,读着读着,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特别为这一颤?请在这些句子画一些记号。
生:(边读边画)
师:(巡视)同学们,让你为之一颤的文字,找出来还不够,你得细细地品,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
师:(巡视)有同学觉得光在心里品还不够,还在书上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用一个词一句话都行。
师(巡视)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你读着读着,你有一种冲动,你想大声的朗读,读你找到的、品过的句子。
(生自主读书3、4分钟)
师:停,总理的这一夜,读着读着,我们的心都为之一颤,是吗?请你读你的句子。
生1:“这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
师:读着读着,你为什么为之一颤?
生1:因为„„简单
师:假如你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你想用哪个词?
生1:极其简单
师:请你再读,把“极其简单”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1:(有感情地读)
师:好,太好了。齐读,体会体会“极其简单”的这四个字
生:(齐读)
师:“如此而已”,是的,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的房子曾经是谁住过的地方?也可以猜猜。
生1:毛泽东
师:注意,是高大的宫殿
生2:末代皇帝溥仪
师:你说得没错,这个人比溥仪更大。这是清朝摄政王载亨住过的房子,摄政王就是„„摄政王的宫殿,可能会有哪些陈设?
生1:古董
师:怎样的古董?
生1:无价之宝
生2:西洋沙发
生3:黄金美玉珍宝
生4:奇花异草,山水盆景
师:这是„„曾经是那么昂贵的陈设,但是当这座高大的宫殿成为我们总理居住的房子,读下去——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师:岁月„„曾经有那样多的奇珍异宝、家具,如今成了总理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总理!同志们,同学们,“极其简单”真的简单吗?
生:简单
师:对,陈设是简单,但让对总理来说简单吗?不简单,不简单是——
生:极其不简单
师: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是谁住的吗?周总理是堂堂一个总理,他有„„的权利,有„„的权利。对于总理办公的地方,它应该有什么?
生1:沙发
生2:字画
生3:文房四宝
生4:很大的办公桌
师:你觉得太小了,甚至这不下更多的文件。对吗?
师:但是当这座房子成了总理的办公地方,但现在室内——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
师:”本来„„沙发、办公桌,„„总理本应该„„但现在——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
师:你说极其简单,简单吗?
生:不简单
师:什么不简单?
生1:周总理这个人
生2:品质不简单
生
3、性格不简单
生4:精神不简单
师:精神不简单吗!说得多好!当你读这句话时,„„
师:此时此刻,当你读这句话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这句子的?
生1:敬佩
生2:崇高
生3:佩服
师:来,我们一起来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同学们,这样看似简单,又极其不简单的句子还有吗?
生1:“花生米的颗数并不多,„„增加了份量”
师:你是怎么体会到极不简单?
生1:总理吃夜宵就只吃几颗花生米„„
师:你又怎样看是极其不简单的?
(生1无语)
师:喝这杯茶的是谁?吃花生米的是谁?他是怎样的情况吃这点东西?所以你体会到总理的不简单。
生:齐读
师:真好,是啊!总理的简朴的生活让我们感动;但是总理的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却让我们无限感慨!哪些句子让我们无限感慨?
生:“他不是普通的浏览„„”
师:的确,这个句子让你有无限感慨。不是浏览,而是书上的一个词——
生:批阅
师:不,比批阅还更准确的词,你找到了吗?你把它圈出来
生:审阅
师:同学们,你是怎么理解“审阅”这个词的?
生1:一句一句地审,一句一句地阅
生2:一句一句地阅读
生3:一边咨询,一边审阅
生4:十分严格地看着
师:刚才有同学说一句一句地阅读,但怎样的阅读才称得上审阅?
生1:认真仔细„„
生2:一个字也不放过
生3:非常严格
生4:不放过任何字和词语
(生齐读这句)
师:只有这样的阅读才叫审阅,但是同学们,总理这样审阅的仅仅是这样一份文件吗?第一组同学准备
师: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的总理坐在不大的写字台前,打开了他今晚要审阅的文件,只见他——(生接读)
师:夜很深了,只是时钟“嘀嗒嘀嗒”走动的声音,总理坐在办公桌前,继续审阅文件,只见他——(第二组接读)
师:夜更深了,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的总理依然坐在办公桌前。只见他——(第三组接读)
师:东方发白,夜色烂珊,总理坐在办公桌前审阅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第四组接读)
师:这一夜他休息过吗?睡过觉吗?他连打一个盹儿也没有。同学们,这一叠厚厚的文件,摆在总理的面前,重大的问题,棘手的问题,急迫的问题,需要总理去思考,需要总理决定。你说,总理的一夜简单吗?你说他会想到什么问题,他会思索什么文件?(出示一段话,师范读:“夜芫玻 茏芾硪痪湟痪涞厣笤淖盼募 遣皇瞧胀ǖ匿 溃 且槐呖匆槐咴谒妓鳎 胱臺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把他想的写下来。
(生写话)
师:这一夜,我们的总理到底想了哪些问题,请你们„„
生1:他想着哪些地方没有粮食
生2:他想着怎样使人民富裕起来,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生3:他想今晚一定要批好这些文件,不辜负老百姓的期望
生4:他想怎样使贫困山区的人民脱离穷苦的面貌
生5:他想着灾区人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生6:他想着如何使人民生活有保障,致富,国家更加富强
生7:他想着老百姓吃得饱吗?有衣服穿吗?
生8:他想着山区的孩子能读上书吗?有多少失学儿童?
师:这就是我们的总理,一边批阅着文件,一边思索着那么多的问题。这一夜简单吗?容易吗?平凡吗?
师:“我回来后„„”
(生接读作者的心理话)
师:当你读完这句话,当你高声对全世界说,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1:激动
师:为什么激动?
生2:兴奋
师:为什么兴奋?
生3:骄傲
师:为什么骄傲?
师:怀着这种心情,一齐对全世界说——
(生齐读最后一句作者的话)
师:“我这么说着,我又想对全世界说——
(生1接读)
师:为什么要对全世界说?
(生2读)
师:请问你看到总理怎样的一夜?
生3:劳苦、简朴。生3读
师:请问你看到总理怎样的一夜?
生4:漫长。生4读
师:我高声对全世界说——(引读)
师:请部你看到过这样的总理吗?你看到过这样呕心沥血的总理吗?看到过这样殚精竭虑的总理吗?我不禁想高声对全世界说——(生接读)
师: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没有)你看到的是总理的一夜,你又怎么看到,敢断定总理的每一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
生1:花生米的分量„„可能每一夜都这么多
生2:厚厚的一叠文件„„
师:同学们,总理的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吗?这是我们敬爱的总理走完生命最后历程时最后的几行脚步。
(课件出示字幕,师深情叙述总理生命最后一段日程)
1971年月日,总理诊断得了癌症
„„
9月20日,总理第四次手术,在推车上鼓励小平同志搞好工作
10月24日,总理第五次手术,12月20日,总理生命垂危„„
1月7日深夜11时,总理从昏迷中醒来,用微弱的声音吩咐医生:我这里没什么,你们去照顾别人
1975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师:同学们,看完总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的生命历程,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1:关心国家大事
生2:叫医生照顾别人
生3:关心别人
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是什么?
生4:总理从身患癌症到死亡,这4年的时间里还在为国操劳
师:人民群众比总量的一切还要重要,甚至生命。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现有你相信了吗?这样的劳苦,你信了吗?这样的呕心沥血,你相信了吗?因为我们的总理,我们的好总理,就是这样的人啊!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用这首诗来表达好吗?
(生齐声诵读这首诗《你是这样的人》)
师:1998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那一年,有一位叫三宝的作曲家,谱写了极其感人的旋律。(播放歌曲《你是这样的人》)。这是一首凝聚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极其崇敬的诗;这是一首凝聚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无限怀念、无限爱戴的歌!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在心底呼喊——《你是这样的人》。
第三篇:王崧舟教学实录《一夜的工作》
王崧舟教学实录《一夜的工作》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1998年的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那一年有一位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与爱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你是这样的人》(师朗读宋小明的诗。大屏幕打出这首诗。)
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用你的眼睛诉说: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不用多问,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
师:相信这首诗一定让咱们有所感触,自己再读一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体会,这首诗的哪些地方,让你有所触动?放开声音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你是这样的人》)
说一说,读完这首诗什么地方触动了你?
生:我觉得是第二段:“不用多想,不有多问,你就是这样的人。不能不想,不能不问,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我觉得总理是个很有爱心的人,他对每个人都充满爱心。以前在看《延安颂》的时候,我看到周恩来总理和他的妻子为福利会的孤儿捐献了许多。
师:是的,她从这两句诗,想到了总理的爱心,想到了总理的心与孤儿院的孩子连在了一起,说说你的触动。
生:我的触动是:“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我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反正也是在电视中看到过的,总理在刮胡子时动了一下,给他刮胡子的叔叔不小心在他的脸上划了一下,那一定是很痛的,而且是在脸上,我想周总理平时也是很劳累的,也会形成一些伤痛,但是不管是身上的伤痛还是心里的伤痛,他都会藏在心里,总是把微笑带给别人。所以,这句话对我有很大触动。
师:你的体会太深了。这份伤痛不仅仅是表面的伤痛,而且是内心的伤痛。而无论是内心的伤痛还是表面的伤痛,我们的总理都把它深深地藏在了自己的心中,只把那微笑的一面留给了世界,这是怎样的一位总理啊!你还有感触要说?
生:周总理是一位好总理,是我敬佩的总理,是我心目中最美最美的总理。
师:我相信你说的是真话,我相信你说的话也是其他同学最想说的话。同学们,为什么宋小明会有这样的诗句,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的一夜,请看课文。
自己大声朗读课文《一夜的工作》,读的时候,注意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一边读一边用心思考,读过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在你心目中总理的这一夜,是怎样的一夜?听明白了吗?
学生轻声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读了、看了总理的一夜,假如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对总理这一夜的工作的最大感受,你用哪个词语?请高举你的小手,让老师看到你那自信的神情。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负责的总理。
师:(板书“负责”)这是负责的一夜,他读出了“负责”。
生:这还是“劳苦”的一夜。(师板书:劳苦)
师:王老师知道,这个词书上有,但是我非常佩服你,咱们这篇课文983个字,你独独注意了这两个字,可见你目光是多么的敏锐,老师想问你一下,你为什么不用“辛苦”这个词?(师在“劳苦”后面板书“(辛苦)”)
生:因为我觉得“劳苦”比“辛苦”应该更深一层。
师:你体会到的“更深一层”在哪儿呀?
生:因为“劳苦”的意思是又劳累又辛苦。
师:说得多好!又劳累又辛苦,这只是总理的一个晚上的情况。
生:我还觉得这是一个“简朴”的夜晚。
师:是的,(师板书:简朴)这的的确确是一个简朴的夜晚。
生:他还是一个爱民的总理。因为作者说他把椅子弄歪了,而总理自己把椅子搬正了,也没说他。
师:(板书:爱民)你体会到了他对下属的关心和爱护,用“爱民”这个词来概括,是吗?
生:是的。
师:是啊,爱民的背后是一颗博大的爱心啊!
生:我觉得他是繁忙的,(师板书:繁忙)因为它说:写字台上面有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一尺来高已经够多的了,而且还说“你送来的文件我放在最后”,说明在这之前,肯定还有很多东西送过来,因此,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繁忙的夜晚。
师:说得真好。你注意到了这个晚上的一个小小的细节,而且这一细节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的,那就是“一尺来高”的文件。是吧?你从“一尺来高”这个词读出了这一夜的繁忙。有没有同学能用四个字的词来概括你这一夜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是“为国为民”的一夜。(师板书“为国为民”)
师:是的,总理在思考的任何一件事情不正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吗?
生:他还是不辞辛劳的。(师板书:不辞辛劳)
师:正像刚才这位同学所讲的一样,这的的确确是劳苦的一夜,是辛苦的一夜,然而加上“不辞”,这才是总理光辉的形象,他永远是那样不辞辛劳。谁还能用四个字的词来概括?请你。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认真工作的夜晚,因为它说: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提笔想一想,这说明他很认真地在批阅文件。
师:是吗?这是一个“认真工作”的夜晚,老师建议你为“认真工作”再换一个词儿,你一定能说出来。
生:认真负责。
师:你看看,词语就在你的口中,就在你的心中啊。(师板书:认真负责)“认真负责”说得多好!谁还有四个字的词语?
生:他还是个艰苦朴素的总理。
师:这还是个艰苦朴素的一夜,是吗?(板书:艰苦朴素)是的,这是艰苦朴素的一夜。
生:他还是个任劳任怨的总理。
师:任劳任怨,多好啊,我相信这个词总有同学能从口中喷出来,(师板书:任劳任怨)说得太好了,这是任劳任怨的一夜啊!如此的繁忙,如此的艰辛,如此的简朴,但是,他没有半句怨言,没有一丁点儿的劳骚,这才是我们的同总理啊!非常好。王老师相信,对于总理的这一夜,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这是非常宝贵的。但是,对于总理的这一夜,光有这点感受是不够的,是吧?让我们从那么多的感受中选择其中的某一点(指点板书的那些词语),那是你感受和感触特别深的地方,抓住它,带着它,再走近总理的一夜看看,你是从什么地方,哪些文字,哪些句子当中再次深切地体会和理解了这一点,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可以轻轻地读,也可默读。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师:好的,所有的同学都已将自己的理解转化成了一条深深的波浪线,非常美丽的波浪线。老师想问一下,哪些同学对总理这一夜的简朴感触特别深?而且已经找到了一些细节?告诉大家。
生:“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从这里我看到,原来这房子挺大的,但他却很简朴,只拿了“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这一点东西。
师:找得非常准,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也不少。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位同学了不起的发现。
同学齐读一遍。
师:再读一遍。这样的文字,读一遍两遍显然是不够的,再读一遍,细细地读,不要放过一个字,一边读一边感受,你会发现,这一段话中突然有一个词从你的眼中跳出来,哪个词跳入了你的眼帘?把它抓住,不要放过了,知道吗?
同学再齐读。
师:告诉大家哪个词突然跳入了你的眼帘?
生:极其简单。
(师板书:极其简单)
师: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个词会突然跳入你的眼帘?
生:我觉得因为总理很简朴。
师:你的回答也很“简朴”,再说说为什么这个词会突然跳入、映入你的眼帘?
生:因为总理一般都是比较高等的大人物,像日本的国家总理都是很有钱的,但他只是在房间里放一些和平民百姓一样的东西。
师:好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极其简单”后面的话,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简单”之前为什么还要加上一个“极其”呢?来,读吧。
生再读一遍。
师:假如把“极其”这个词儿换掉,你会换哪个词儿?怎样的简单?
生:我会换“非常”。
师:“非常”,不够啊!
生:我换“特别”。
师:“特别”,还不够啊!
生:“十分”
师:更不够啦!
生:我换“如此”。
师:“如此”?非常、特别、十分„„这些显然不够,唯有“极其”才够味道。我们再读一读这句。(教师轻声地引读)“一张不大的写字台„„”读——。
生读。(师接:“„„如此而已。)
生:这是一张不大的写字台,里面有“不大”两个字,“不大”说明这张写字台很小,而且只有一张。
生:我注意到这里只有一盏台灯,一般来讲,像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有像会场里一样的很漂亮很大的灯。
师:那叫什么灯啊?(师用手势启发)
生:水晶吊灯。
师:水晶吊灯,通体照亮整个屋子,是吧?
生:是的,那样才能显出总理的气派。前面还说,一个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
师:你注意到了“高大的、宫殿式的”这个词儿,是吧?你说下去。
生:一般宫殿式的房子,里面装修都是很漂亮的,很气派的,但是,他却只有一盏台灯,而不是水晶灯。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由一盏台灯联想到了宫殿式的房子。请大家放下语文书。你们由宫殿式的房子想开去,猜测一下,这间屋子原来的主人可能会是谁?
生:我猜可能会是毛泽东。
师:毛泽东有另外的屋子。(众笑)注意“宫殿式的”。
生:我猜可能是一个很有钱的外国人。
师:一个很有钱的外国的大富豪?他还没有资格住这样的房子呢,告诉你!
生:我想有可能是以前的皇上。
师:比皇上还大呢!你猜猜他是谁?
生:我想可能是蒋介石。
师:跟蒋介石没有任何关系。我说,这个地方住的人比皇上还大„„
生:我想可能是太上皇吧。
师:太上皇,是啊,想得合情合理。我告诉你们,同学们,原来这房子的主人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赦政王,什么是赦政王?就是管着皇帝的那位亲王。大吧?厉害吧?
再由此想开去,你估计这座屋子里面原来可能会有些什么?看过电视、听过故事,你由此想开去,可能会有什么呢?
生:我想这房子里原来肯定会有很多很多仆人,而且陈设很好,一些餐桌也很好„„
师:那是什么做的,你知道吗?
生:是用黄金做的。
师:那是白银做的,所有的餐具都是白银做的。有这些餐具你觉得过分吗?
生:不过分。
生:我想可能会有很多名人字画。
师:说得真好,肯定会有的。
生:有很多奇珍异宝。
生:古代的瓷器。
师:古董文物、奇珍异宝„„肯定会有的。
生:还可能会有一张用金子做的床。
师:金床?金子是很有限的,不一定是用金子做的,也许是用红木做的。
生:肯定有很多装饰用的钻石。
师:许多钻石、玛瑙、翡翠„„同学们,由此想开去,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里面肯定会琳琅满目、金壁辉煌„„但是,拿起书,当这座曾经是如此金壁辉煌、如此价值连城的屋子,现在成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办公的地方,我们只看见——读——
生读:“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有名人字画吗?
生:没有。
师:我们看见了——读——
生读:“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有银器、银具等这些古玩珍宝吗?
生:没有。
师:有水晶的吊灯吗?
生:没有。
师:有迷人的字画吗?
生:没有。
师:有大幅的地毯吗?
生:没有。
师:有金子做的大床吗?
生:没有。
师:什么都没有,只有——
生:一张不大的写字台,师:只有——
生:两把小转椅,师:只有——
生:一盏台灯。
师:如此而已。你说,这简单前面怎么能不加上“极其”这个词啊!也难怪“极其”这个词会首先映入你的眼帘。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再来感受一下总理这“极其简单”。
生读:“这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现在屋子的主人是谁?
生:是周总理。
师:是总理,是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啊,他的权力大不大?
生:大。
师:大得很啊。那么你想,作为一国的总理,手中握有如此大的权力,肩上挑着如此沉重的担子,你想,他的屋子里应该有些什么?
生:我觉得至少应该有一个高大的文件夹。
师:大一点的文件夹,是吗?还不是高大的文件柜,只是大一点的文件夹,这过分吗?
生:不过分。
生:我觉得还应该有台流声机和几张古典的碟片。干什么?
生:因为这可以让人心情舒畅。
师:你是想让总理在劳苦工作之后能够恢复一下、休息一下?
生:对。
师:你看,女孩子就是心细。(众笑)不过分,一点都不过分!
生:我想,总理的房间里应该有三张大一点的沙发。
师:干什么?
生:总理累了,可以在上面坐一会儿,歇一会儿。
师:女孩子的心就是细腻。三张沙发,过分吗?
生:一点都不过分。
生:应有一个非常舒适的床,让总理在夜晚工作了以后,非常劳累的话,就在办公室睡一觉,也好继续工作。
师:隔壁到是有一张床,舒适不舒适就不知道了,我没有睡过。
生:我觉得总理的地板应铺有很软的地毯,踩上去很舒服的。
师:是啊,这都不过分啊。应该有沙发,有吗?
生:没有。
师:应该有地毯,有吗?
生:没有。
师:应该有文件柜,有吗?
生:没有。
师:什么都没有。请你告诉人们,我们只看见了——读——
生读:“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简单吗?
生:简单。
师:怎样的简单?
生:极其简单。
师: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极其不简单”的东西在我们的心中涌动,什么东西让你感受到极其不简单?
生:总理的艰苦朴素。
师:总理的艰苦朴素的作风让你感受到了极其不简单。
生:总理的工作真是繁忙。
师:他的工作真是让你感受到了极其不简单。
生:他不辞辛劳。
师:这让你感受到了极其不简单。
生:他认真负责的精神。
师:他认真负责的精神让你感受到了极其不简单。好,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再读这一句话,你的感受、你的感情肯定和刚才初读那一句话的时候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
师生同读这一句。
师:看得出来,你们的眼睛、你们的眼神告诉了王老师,你们感动了。有一份深深的感动在你的心中涌动,是吗?来,再一次把你们的感动用你的朗读告诉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学生齐读这一句。
师:同学们,王老师完全有理由相信,让你感动的地方彼彼皆是,比如„„比如„„(把话筒给学生,示意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生:比如,“花生米几乎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份量。”
师:你感动吗?
生:我感动。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说“花生米几乎可以数得清颗数”这等于是很少的。
师:是啊,你能想像出,一国的总理应该吃些什么?
生:应该吃“鲍鱼”之类的!
师:是啊。以你的生活体验,他应该吃这些山珍海味、美味佳肴是吧?没想到他吃的竟然是花生米,而且数得清个数。你为此而感动。再比如——
生:再比如“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说明总理非常认真,而且是看了一遍还看一遍。
师:是啊,来,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这一份感动。拿起书,读一读刚才这位同学发现的这一处。
生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问我一两句”
师:再读一读,你是从哪儿读懂“审阅”这个词儿的?
生再读这句。
师:你是从哪儿读懂“审阅”一词儿的?从哪儿读懂他绝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在“审阅”?
生:“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有时问我一两句。”这就是周总理怎样审阅文章的。
师:能把你的目光再缩小一下,缩小到一个词,缩小到几个词来谈谈你对“审阅”的感受吗?突然你缩到了哪个词儿?
生:一边看一边思索。
师:你想说的是哪个词?
生:思索
师:把“思索”这个词再放大了,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周总理是想到了人民的困难,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
师:是啊。她聚焦到了“思索”,然后就想到了总理可能会想到很多很多的问题,只有这样看文件才叫“审阅”。再找。
生:“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文件说„„放在最后。”他的稿子一尺来高,说明很多,而且他还说,把你们送来的稿子放在最后„„
师:这和“审阅”有什么联系吗?
生:他是很仔细地“审阅”这一尺来高的文件的,会花去很多时间的。
师:对呀,这一尺来高的文件他“审阅”了多长时间?
生:整整一夜。
师:如果用四个字的一个词来概括,那是“通宵达旦”啊。这一尺来高的文件,他通宵达旦地看,得花多少时间啊,这叫“审阅”。谁还有不同的体会?
生:“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这句话写出周总理不是很简单地看一遍就算了,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师:对,说得挺好,要大声地说,自信地说。这才叫“审阅”。由此你想到,假如请你在“审阅”前再加一个词,你认为总理这是怎样地“审阅”这叠文件?
生:他是在负责地审阅。
生:我觉得他是在用心地审阅。
师:多好啊,这个“心”用得太好了。
生:仔细地审阅。
生:专心地审阅。
师:再加一个词,专心——
生:专心致志地审阅。
师:对,这样语气就更强。
生:认真地审阅。
师:再加一个词——
生:对了,认真负责地审阅,语气更强。
生:细心地审阅。
师:换一个词儿——,还可以是“一丝——”
生:一丝不苟地审阅。
师:是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周总理这专心致志,这一丝不苟,这认真负责的审阅。大家一起来读这一段话。
生齐读这段。
师:同学们,难道总理他这样认真负责审阅的仅仅是最后一个文件吗?不是,让我们随着王老师的描述,进入这个简单而又极其不简单的晚上吧。
师导语: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他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示意学生接读)
生:“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的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师继续:夜很静,人们早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依然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只见他——(示意学生读下去)
生读:“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的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师继续:东方发白,天将破晓,敬爱的周总理揉了揉疲倦的双眼拿出了今天晚上他要审阅的最后一个文件,只见他一句一句他„„(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
生读:“„„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的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师继续: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夜晚啊,这是一个多么艰苦的夜晚啊,这又是一个多么不平常的夜晚啊,因为,在那个夜晚,我们的总理思考着许多许多问题„„(音乐自然响起,《在宁静的月光里》,同时出现字幕: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他想着)
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在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在想些什么呢?用你的笔写下来,写在练习纸后面吧,用你的心去写,用你的想像去写,告诉自己,那是一个大国的总理,那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以后的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总理!上自国家大事,下自黎民百姓,他有多少多少的事要思考,他有多少多少的问题需要解决,想吧,写吧,写下来吧,写下总理的思考,也写下你对总理的那份感受和体验。
(学生在音乐声中写作,教师边行间巡视,边请起几位写得有代表性的同学)
师:同学们,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的这一个夜晚,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去倾听总理在想些什么。
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他想着„„
生:这个村里的粮食不够了,明天得给他们送去。
师:是啊,这是一些芝麻琐碎的小事,但是,民以食为天,如果老百姓过不上温饱的生活,国家怎么能够安定啊!总理会想这些问题的。
生:为了新中国的强盛,我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师:对啊,总理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中国强盛起来。
生:我要为人民奉献,要做个好总理,我一定要一句一句认真负责地审阅这些文件。
师:说得多好啊,他一生的诚诺,就是要做一个人民的好总理。是啊,他想着——
生:今晚我一定要把这些文件看完,明天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去做呢。
师:是啊,明天一定还有更多的文件等着我。
生:加油啊,我不能睡。辛苦一点又如何,我一定要把这些文件批完。
师:是啊,只有他加油了,祖国和人民才不加油啊。他在想——
生:今天晚上我一定要把这些文件看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不能睡„„
师:是啊,明天还会有更多更多的事情等着我去处理呀!他想着——
生:我一定要一句一句地审阅,辛苦一点也不要紧,这样才能对得起国家和人民。
师:辛苦一日又如何,为了人民、为了党和祖国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他想着——
生:怎样才能让贫困地区富裕起来,又怎样才能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师:总理就是这样,大事小事他都要做得十全十美,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举轻若重啊。他想着——
生:我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让所有的人民都过上幸福的日子。
师:是啊,他心里装着所有的人民,而唯独没有装着他自己啊!(音乐停)
所以,在回来的路上,我对自己说,我看见了总理一夜的工作,他是这样地劳苦,这样地简朴,我这样想着,我又想高声地对全世界说:看吧——(示意学生接读)
生读:看吧,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师:同学们,请问,你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我是带着自豪的心情读的!
师:来吧,带着自豪的心情告诉全世界!
生读:看吧,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师:你感受到了自豪。(对另一生)请问,你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我是带着“佩服”的心情„„
师:佩服是不够的,带着敬佩的心情来读,好吗?来,读吧。
生读:看吧,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师:是啊,(对另一生)你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读的?
生:我是带着感动的心情来读的。
师:来吧,读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受感动吧!
生读这一段,(读得非常投入,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你们谁受到了感动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感动地告诉全世界!
全班齐读这一段。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仅仅是总理的一个晚上,但是,你们为什么如此坚决地告诉全世界,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凭什么?你们凭什么会如此坚决?你们凭什么会如此感动?你们凭什么会如此大喊告诉全世界?你们凭什么?凭什么?
生:凭总理是个不辞辛劳,认真负责的总理。
师:凭你对总理一生的了解,是吗?
生:因为周总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不辞劳苦地工作。
生:凭我相信,周总理他一生都是为国为民的。
生:凭周总理这一夜的做法。一个人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转变一生的做法。
师:说得多好啊!这一夜所习惯足以证明他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
生:为了全中国,为了全中国人民,他值得,他想:他值得!
师:凭着他对中国人民的热爱和信念,是吗?说得多好啊!
(师深沉地)是啊,正像你们所讲的那样,他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生病的那最后的一段日子吧„„(出示课件: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师快读)
课件内容:
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了癌症。
1975年,周总理的病情开始恶化。但他仍然拖着只剩30公斤的重病之躯,继续顽强地工作着。
6月7日,周总理会见菲律宾总统马科斯。
8月26日,周总理在医院会见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
9月7日,周总理不顾病情的严重恶化和医护人员的一再劝阻,坚持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
9月20日,周总理做第四次大手术。在进入手术室的前一刻,躺在推车上的周总理吃力地握住小平同志的手,鼓励他把工作做好。
10月24日,周总理做了第五次大手术。这次手术过后,他一再叮嘱邓颖超,死后不要保留骨灰。
12月20日,生命已经处于垂危状态的周总理,向应约前来的罗长青询问台湾的近况。谈话不到15分钟,周总理就昏迷了过去。
1月7日11时,周总理从昏迷中苏醒,用微弱的声音对身边的医生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总理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总理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师:„„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问一学生)你哭了,为什么你哭了?
生:因为周总理为了人民,他生病了也还是为了人民,所以我哭了。
师:你感动了。(对另一生)为什么你眼里包含泪花?
生:因为周总理为了国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关心着其他的人。
生:总理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总理也是病人呀,他为什么又要让护士去照顾别的人呢?
师:是啊,你想问问总理,为什么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你还不想想你自己啊!
生:我想说,总理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人民,为什么到最后还是想着别人!
师:是啊。
生:我还想问问总理,为什么还要告诉邓颖超死后不要保留肯灰?
师:对呀!他连骨灰都没有留下来,撒向了碧蓝的大海!
生:我想对总理说,总理啊,您已经尽职了,为什么还要对自己的身体不负责呢?
师:我知道,这“不负责”是带引号的。所以,同学们,了解了总理事迹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他人格的深深的感动。我们的诗人宋小明,我们还有一位了不起的作曲家三宝,在1998年3月5日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时候,作曲家三宝也还着和我们一样的感动,为《你是这样的人》这首诗谱了一首极其感人的旋律。来,我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伟大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走进我们的周总理。
(学生起立,大屏幕播放总理的一生的事迹片断,画面配有戴玉强原唱的歌曲《你是这样的人》,师生共同观赏,全场隶穆,师生泪下。)
师: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我们的好总理。下课。
张华教授评王崧舟《一夜的工作》
我很希望你们能与王老师再多接触一会儿。但主持人把我推到这儿来,我就开始谈。
无论是我对王崧舟老师的评论,还是我接下去要谈的话题,请各位老师都不要太认真。我在开始讲之前,想说明一点,在我们国内的大学里工作的、专门写各种教育学、心理学、包括写如何进行语文教育的这方面的书的所谓专家、教授们,他们在讲课或作报告的时候,不让大家昏昏入睡者,寥寥无几,所以你们千万不要太对他们充满一种神秘感,我坦白地讲,刚才王崧舟老师的这堂课,我就上不了。于是,我没有资格评王崧舟老师的课。但因为我过去也是一个老师,只是遗憾没有亲自教过语文,但是,我教过初中,也教过不少学科,于是,我是从作为一个老师的角度,来和大家一起欣赏、回味这节课,而不是对他做什么评论。接下去,我要和大家一起用一个半小时,来谈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和大家一起共同欣赏一下王崧舟老师刚刚领大家进入的、至今使大家眼泪未干的这一堂课,准备讲几句话。
第一点,我想对《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发表一些看法。
这篇课文描述的是我们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平凡的一夜的工作,但在这平凡的一夜工作中揭示了很多道理和很高尚的一种情愫。对这篇课文,对周恩来总理,我觉得这样的主题太沉重。我非常崇敬这个人,这个人的特点如果概括起来的话,第一点就是人格伟岸。这个伟岸的人格是跨越阶级、跨越国界的,于是,谁和他接触,谁都会崇拜他。他是靠那种伟岸的人格感染人。第二点是他的包容精神。那是常人难与比拟的,海纳百川,任何对立面他都能够包容。这是一种不得了的精神,比方说,周恩来在后来临去世的时候,也就是王崧舟老师说的做第五次大手术的时候,当把他的腹部切开,因他患的是晚期膀胱癌,他的小腹里整个肠子都拧在了一起,根本没有办法做手术,怎么样切开又怎么样缝合,一动都没动。这种痛苦是难以想像的。因此,我说他的包容、容忍的精神,是不得了的。第三点,他是那种儒家精神在当代的复演、复制最好的人。他是共产党的大儒,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新,也就是儒家的那种崇高的精神在他身上特别突出。但第四点,我必须再说一点,那就是,周总理的人生是一个悲剧的人生。这一代的领导人很多人都是悲剧的人生,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太多的悲剧我们不堪回首。比方说,中华民族历史上自有文字记录以来,发生灾荒最严重的一次就是三年自然灾害,那是1959年至1961年这三年,饿死三千万人。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事情,是史无前例的。所以对周恩来这个伟岸的人格、这个伟大的精神,在当时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他的人生注定是悲剧的。所以,这个话题我都不大敢想,而这样一个话题让我们的小学生来接触,必定是永远也不能理解这一点的,只能是理解某一方面的情感,或者说是体验某一方面的情感。所以,我想讲,首先对这篇课文,我觉得在这个时候安排这篇课文,在我个人来看,恐怕不是最恰当的,这是其一。其二,这篇课文恐怕和王崧舟老师选的那首诗比起来,其可解读的价值远远比不上那首诗。我在想,如果把那首诗做为正文,把课文作为一种辅读的材料来说明那首诗,效果恐怕还会更好一点。但我不知道,教材的选编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篇课文,目的我不清楚,但我觉得这样一个话题,让五年级的学生来接触的话,是太沉重,太沉重了。这是我对课文的想法。
正是因为这么一个如此艰难的题材,我们王崧舟老师把它上得如此的有声有色,这就集中显现出了一个艺术家的风范。我不知道你们的感觉怎么样,王老师就像一个艺术家一样,是一个艺术家在上课,而不是一个平常的老师在上课,我真的是有这种感受,老师们,因为我也被他的课所感动。
第二点,我想谈一谈学生给我的印象。
这班35个学生,他们给我的印象是那么好,那么可爱。尤其是孩子们和王老师一起在上这节课时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呈现出令我非常感兴趣、印象很深刻的情景,集中反映了我们的孩子可爱的一面。比方说,他们在学习课文时有一些非常有趣的镜头。第一个镜头就是导入的时候,也说不上导入,其实就是在进入学习,在读宋小明的诗的时候,在我看来那已不是一夜的工作的导入,而就是在接触周恩来的精神境界,读后让学生来谈对那首诗的感想时,有一个同学说“周总理充满了爱心”,而且联想到了他所看到的一些情节——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到孤儿院去照顾孤儿,一下子就把这首诗和他的生活经历结合了起来,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这使我们想起了周恩来那种充满爱心的、无边际的,可以跨越种族的爱心的博大。这是第一个镜头。再比方说,他能够把痛苦藏在心里,把微笑留给别人,我们的小朋友讲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就是周总理在理发、刮胡子的时候咳嗽了一下,结果朱师傅不小心把总理的下巴刮破了,我们的学生理解为这是把痛苦留给自己,把微笑留给朱师傅。这个例子非常有趣,但是从这有趣中你们想到吗,非常宏大的在成人看来那么有意义的,能够提高人的精神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的非常有意义的东西,成人想像出来的东西,在孩子看来可能不是你所想像得那样。我们的诗人宋小明写出的周恩来把痛苦埋在心里,那是什么样的痛苦呀?这个痛苦反映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痛苦,我们中国的政治是政道和治道,两种东西合起来叫做政治。政道一般是由皇帝、第一把手来负责的;治道是由宰相来做的,这两者之间在历史上充满了冲突。一方面他的功劳要给毛泽东主席,就像过去的宰相要把功劳给皇帝,当然另一方面自己还要做工作,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还要拼命在政治上保全自己,要在政治上不倒是很难的,所以这种痛苦太复杂了,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们只能意会。而我们的孩子理解到的痛苦就是刮胡子刮破了的那点痛苦。这使我想到了一个例子。在古希腊的时候,有一个国王,他有个爱将,这个爱将骁勇善战,所向披糜,特别厉害,敌方就想,我要想战胜这个国家,必须得离间这个国王和他的爱将的关系。于是,他们就用离间计,对国王说,你的爱将要谋害你,而且说有什么什么证据。而恰在这时,他的爱将端来了一杯水,拿来几个药丸,国王马上把敌方来的使离间计的这个人送来的那封信丢在一边,顺手把爱将拿过来的药丸接过来,一口就吞了下去。这个故事,经常被人们拿来称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说明国王非常英明,非常勇敢。但小孩子看了这个故事怎么说呢,孩子说:这国王真厉害,他一口就把药吞下去了,他怎么不嫌苦啊?——孩子这样来理解。所以,从刚才我举的有趣的例子中,我们也可以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我们认为,我们赋予某篇课文或某一个情节的价值或追求,在孩子看来,可能根本不是成人所想像的那个样子。这是我听课后的第二个印象。第三点印象,也是令我非常感动的,就是孩子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那个宫殿式的建筑和室内的简单陈设这具有强烈对比关系的情节,而且发表了非常好的评论。第四点,就是在文章的后面,渐入佳境,进入高潮。孩子们在练习纸上所写的东西,孩子们所表达的一种想法,以及一种情感的流露,孩子们都有情感的投入,让我们感动。这是从孩子们身上,给我留下的几点印象。
第三点,我来谈一谈对王崧舟老师的印象。
我的第一个感受,王崧舟这节课之所以上得好,首先是因为他有艺术家的充满激情的心灵。因为他有这样的心灵,于是,他在上这样的课的时候,首先感动的是他自己。他自己首先被这种氛围所感动,于是,用自己的情感自然流露,而又感染了我们在座的学生。所以,他的课自始至终充满情感,最后,一个堂堂男子,也涌出了激动的泪水。整节课,我都看到他的眉头紧锁着,因为他被一种情绪所控制着,所感染着,所以,当他的课结束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道始于情”。如果一个老师无精打采地来到课堂上会是什么样子?但如果一个老师带着充满了激情的心灵来到课堂上,又会是什么样子?在我看来,老师充满激情地来到课堂上,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也是我们教师从你自己工作的异化的状态中摆脱出来的一种思路。老师最大的悲剧,或者说成人的最大悲剧之一,就是不得不接受他的工作的异化。
我不知道我表达清楚了没有?就是我们的工作尽管让我们养家糊口,让我们活下去,但同时也异化我们。什么叫异化我们?就是说我们和我们的工作是分离的,或者说我们并不真心喜欢我们这份工作,我没有溶进这份工作当中去。比如说,我是个语文老师,但我和我教的语文是分离的,我和我教的学生是分离的,于是,你每工作一天,都在经受一次苦役,但你又不得不去做,因为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来选择。而且,就这项工作还有很多竞争,这样,人就不得不面对自己每天所从事的工作的异化。而当人充满激情地和自己的工作融为一体的时候,首先对老师来讲,是摆脱了一种异化的状态,所以自己就活得好。因此,这首先不要把它看作是拯救学生,而要看作是拯救自己,对我们自己好。所以,从王老师充满激情的心灵当中,我感觉到,他喜欢这项工作,他爱学生,他爱语文,我看到的不是王崧舟老师在讲,而是语文在说什么,而换一个角度,又好像不是语文在说什么,而是王崧舟老师在说什么,在这节课中,由于他充满激情,也就把他所教的课文以及这35个孩子,都在心灵上面融为一体,这是他为什么能够达到较高的境界的一个理由。
第二个印象,王老师是一个有智慧的教师,他充满了教学的智慧。比方说,当孩子有一个问题的时候,他就及时地捕捉这个问题的实质;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有特殊需要的时候,他能够及时出现在学生的身边;当孩子想说某句话而没有说出来,但他能够带着孩子说出来„„这都是智慧的体现。比方说,老师们,有一个情节你们注意到了吗?当孩子们描述这个宫殿式的建筑和室内的简单陈设的时候,王老师有句话:你们说说这宫殿式的房子里面应该有什么?这一个问题就把我们的孩子们一下子拉进了周总理工作的场景,孩子和周总理拉近了,孩子和课文拉近了。孩子们说,应该有个文件柜,还应有几张沙发,还应有个留声机以及几张古典的碟片,还应有一幅走起来轻软一些的地毯等等,当孩子们描述还应有什么的时候,事实上,他们的心里就在想:我能为你做点什么?这里,既是课文在呼唤着孩子的心灵,也是孩子在发自内心地想,我能为你做些什么。于是,情感就自然展现出来了,这一个问题,就让孩子们进到课文中来,这就是智慧。再比如说,到后来,当孩子们的情绪非常饱满的时候,王老师又放出了音乐,屏幕上打出了几个字,后面是,总理当时正在想什么呢?一下子就把孩子和周总理融为一体,就是假如我是总理,我当时在想什么,我要把它写下来。这许许多多的环节,都是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
智慧是什么?在我们中国的文化当中,智慧叫做“以道观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的都不是智慧,你只能去体会,这叫“以道观之”。意念是“以我观之”。说那些不可说的东西,就是在体会智慧、表达智慧,这是非常悬妙的,是把人和这世界融为一体的,用孔子和孙子的话来说,就是“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智慧的境界了。在西方,智慧还是什么?它源自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来自一个叫赫尔莫斯的神——智慧之神,他是专门在上帝和人间传递信息的,是上帝的信使。到后来,在20世纪,在西方诞生了一个词,这个词叫“解释学”,解释学就是集中体现出一种智慧的表达。作为一个老师,说出学生想说而没有说出的东西,这就叫智慧,这是西方人的概念。总之,王老师体现出了一种教育智慧的力量。
第三点,总体来看,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登山,就像登泰山一样,一开始是缓缓的,然后渐入佳境,到了一定程度来到中天门,再后到南天门,一览众山小。它是层层的一种递进,然后层层地提高,渐入佳境,最后达到高潮,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他不是按着一个个环节,按着备课本中的那样按部就搬地下来,而是像登山一样,不断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体验一种更高的境界。
第四点,这堂课王老师上得美伦美幻,但还有没有其他的思路来上这堂课呢?
如果你来上这节课,你准备怎么上?你再怎么向王老师学,你终究学不来,因为,你不是王崧舟。于是,我们就要想,我们到底要向王老师学什么?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思路。
让我来想一想,我想到这样几点:
1、这堂课首先是从用两个字的词来概括,到用四个字的词来概括,直到后来用一句话来概括,然后又来替换文中的一些词,如“极其简朴”,它是这样从部分到整体,直到一个较高的境界。但是,假如我们不从部分到整体来进入这一境界,我们从整体到整体行不行?我们一开始,首先不把这篇课文用几个词来概括它,而是整体感受这篇课文。我甚至觉得我们能不能不把宋小明的那首诗与课文分离开来,而是整体地把它读完,体会完,然后再去谈对这篇课文的想法。一开始就进入一个整体的境界,一开始就饱受一种情绪的感染。然后等我们的学生已经充分地表达了对这篇课文的想法的时候,再来谈对某些词的含义的理解。这样处理行不行?是不是一条思路?
2、王老师在后来的45分钟时间里,他的语言和情感是一体的。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因为他的很多情感还没有调动起来,所以他的很多话是主持人的语言呢?还是平常我们上课的语言?一开始,王老师是主持人的语言,每个地方都是非常优美、流畅、充满激情的。所以,我在想,假如我们不用这种主持人的语言来上,而是用一种自然的语言,就像我们平时谈话的语言来上课,又会是什么效果?就是说,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究竟是要把它“做出来”,做得尽善尽美地那么好呢?还是让它自然流畅?这两者可不可以结合?这有没有可能来探讨?
3、这堂课让学生读得再多一点,体会的再多一点,然后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表达,可不可以?
4、这堂课使我想到一个西方学者的话,就是:有时候我们追求意义,不需要解决问题。这节课是一堂意义的课,是完全在一种情感的包容当中,在一种情感的体验当中走完了这么长的时间不觉得累。但是,我们要想,我们追求意义和提出问题这二者的关系如何处理?我们能不能把追求意义和让学生提出问题结合起来?提出什么问题呢?提出这篇课文本身的问题,提出其它的问题,可不可以?就是说,能不能让学生在一种情感的氛围当中,再做深入的理性思考当中,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看法,谈自己对总理的看法。当然,这种谈并不是用怀疑主义、玩世不恭地谈,而是负责任地谈,是自己动脑子去谈对问题的看法,行不行?在我看来,我们这堂课还可以把对意义的追求,情感的体验和对问题的质疑,这几者结合得更加紧密一点。
这是我对这节课还有没有新的思路方面简单地来概括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因没有任何准备,我自己也没有任何语文教学的经历,谈得不着边际,请大家见谅。
第四篇:王崧舟教学实录
王崧舟教学实录——《只有一个地球》
第一课时
师:美国有家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哦?它是在美国发行的,是英文写的(众笑)它每年都评出一位新闻人物,评出来的肯定是这一年最优秀的人物。评选人物--圣安东尼.威廉斯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是正常的,知道是不正常的。(众笑)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知道吗?
生:知道。
师:这知道是正常的。(众笑)他带领华盛顿人民三年内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1979年的新闻人物是邓小平,因为他发表了南巡讲话,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1998年,评选了一位特殊的“新闻人物”,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知道是谁吗?想知道吗?
生:想。
师(点击课件,出示旋转的地球)是什么?
生:地球。
生:地球。
生:地球。
师:吃惊吗?为什么?
生:以前都是评选人,为什么选地球?以前什么不选它?
生:不是人,为什么选?如果地球是人,也就是全球60亿人,而不是一个人。
师:听得懂吗?时代周刊是不是搞错了,想知道吗?真的?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
(传发文章)
师:大声地读,把文章读通顺,然后再问一问自己,你的心情怎样?
(把话筒传递到部分学生嘴边。)
师:我一边在巡视,一边在倾听,一边在用心感受。感受你们跳跃的那颗心。你在读这篇文章时,心情是怎样的?能跟大家说说吗?
生:我们在美丽的宇宙中,只有一颗让人生存的星球,人们却不断地在乱砍乱伐,不断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为此我感到非常痛心。
师:我注意到了,你刚才说了两个“不断地”,不断地乱砍乱伐,不断满足自己。多么贪婪的人类啊。
生:我心情非常学生。如果再这样下去,人类将陷入无路可走、无地可容的结局。
生:人类的乱砍乱伐为自己挖下了坟墓,钱再我,地球破坏了,钱也不过是一堆废纸。
生:我有三种感受:可爱的球体让我自豪。第二种感受是看中间部分,非常痛心。第三种感受:看到结尾人们已经意识到要保护地球了,我的一腔热血已经涌了上来,我以后一定要保护地球。
师:女孩子的心思它就是细腻。(众笑)他注意了中间的部分,也体会出来了,尤其是最后,她用了“一腔热血”。再去触摸一下我们的语言,课文中哪些地方,哪些词句表达出了你的这种心情。用波浪线画出来。颤抖的波浪姆,那是心灵的颤抖。
(生自学)
师:尽管我不忍心打扰。你印象最深的,心灵越颤抖的读给大家听。
生:(读)滥用化学品的后果非常严重,使生物链遭到了破坏,非常痛心。对人们的无耻行为感到十分痛恨。
师:还有谁对这一段非常痛心吗?
生:人们不保护这些资源,实际是对自己的毁坏。
师:你们可以在这这词语上画个三角形。(板书:生态灾难)你们知道哪些生态灾难呢?
生:美国用珊瑚岛作实验,因为核污染,不能再生活。
生:太平洋上有一段“死亡之谷”,海面上有一种受污染而生出的藻类,让这一段失去了生命。
生:森林被伐,没有人住。
师:森林被伐,风沙漫天,水土流失,人们背井离乡。
生:大气层遭到破坏,导致了酸雨的形成。
生:土地变成了沙漠。
师:沙漠肆虐,(指板书)不要小看了这四个字,再读一读,大声读。
(生继续交流让自己痛心的句子)
师:我听得出你非常焦急。
(再指名读)
师:你不仅感受到这种威胁,而且你有一种呼吁的想法。
(生再读)
师:听得出你的声音里饱含着一股义愤,想说吗?齐读吧。
(齐读)
师:每个人的表情都那样凝重,能高兴吗?高兴得起来吗?能轻松吗?轻松得起来吗?还想说吗?继续。
生:(读“如果人们不加节制地开发”一段,并谈自己的看法。)
师:短短的三分钟,“不加节制”这个词用了三遍,值得划一划。从不加节制地开采着矿产资源看出了什么?
生:几百年才能形成的资源是宝贵的--
师:不能漏啊。几百万年(板书)
生:几百万年才能形成,却这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就破坏了,人类真是太不应该了。
师:同学们,几百万年,向千万年,甚至几亿年才能形成的资源被贪婪的无知的人们破坏着,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很伤心,感觉到妈妈正在被破坏。
(指名读)
师:女孩子表达的方式比较含蓄,含蓄的语调背后绝对是不平静的心情。
生:读到这里,我非常惭愧,这是地球妈妈几亿年的努力工作才奉献给我们的,我们几百年、几十年就能破坏掉。
师:还有别的吗?让你心情沉重吗?
生:(读“慷慨地--”一段)地球如此慷慨,人类却随意破坏。
师:地球的慷慨和人类的贪婪,地球的无私与人类的自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读“地球很小很小--”一段)我从“只有”、“只占”可以看出地球的空间太小了。
师:不对呀,书上有问题呀,地球应该“很大很大”,改吗?
生: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五颗行星中一棵。
师:你管太阳系干嘛?地球有一亿平方公里呀。
生:地球人口很多,人均面积很少。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口?
生:60亿。
师:再过五十年,人类将有多少?
生:90亿。
师: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
生:30亿,40亿,10亿,80亿。
师:80亿。再过五十年,地球上将有90亿人,有10亿将生徨地饿死。地球大不大?再读一读这句子。
(生齐读)
师: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者才发出这种感叹:只有一个地球,应该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再读一读我们的心声。
(生读)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吧,为什么《时代周刊》把地球评选为新闻人物了吧。再读一读。
(生读)
师:因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第二课时
师:通过反反复复地朗读,反反复复地感情,反反复复地理解,我们走进了《只有一个地球》。我知道你们都付出了真情。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疑”是什么?
生:友谊。
生:问题。
师:(转向那个学生)只怪王老师口齿不清。(众笑)想“进”吗?
生:想。
师:好,那就先“疑”。
师:提个要求。你提的所有的问题必须是忠诚的,自己早就懂的不必再提,很简单的问题自己一思考就可以解决的不要再提。读,一条横线,一个问号,表示你这个地方有真问题。
(生读书质疑)
师:有问题请举手。一节课才四十分钟,每个人提个问题就是五十五分钟。有三四个问题的同学提你最疑惑不解的,提到十个问题,我们就停。
生:为什么地球可爱,又容易破碎呢?地球这么坚实,怎么会“碎”呢?
师:答案百分百在书上。(板书:破碎?)
生:人类无穷无尽地破坏,地球还能活多久?
师:(板书:地球活多久?)这是一个大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连打两个问号,一个比一个大)
生:是什么地质变化使地球矿产资源形成?
师:一个相当不错的问题,书上没答案,在课上干讨论也讨论不出什么来。到课外找课外书。(板书:地质变化?)
生:地球离我们多遥远?
师(板书:遥远?)
生:为什么就像一叶扁舟?
师:(板书:扁舟)这个问题上节课我们还形容着呢,可能这位同学认为研究得不够深入。
生:为什么40万亿公里范围内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师:(板书:40万亿?)
生:凭什么破坏地球,地球是我们大家的。
师:好一个义正辞严的“凭什么”,充满愤慨的“凭什么”。(连打三个问号)
生:可以建设海上城市,范围不就扩大了吗?
师:你对“很小很小”产生了质疑,大胆地质疑。(板书:很小很小?)
生:月球上有多少人可以去居住呢?
师:(板书:月球上可以有多少人居住?)
生:今天,我们在保护地球,那些不法分子在破坏我们的精心保护,是不是一种浪费?
师:(板书:精心保护?)十个问题,是同学们在认真读书后产生的,古人告诉我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想不想再进一进?十个问题,只要再读再思考就可以解决。王老师完全相信你们可以自己解决。每个人只要挑选一个你最感兴趣、认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自己解决,行吗?
(生自主解决问题)
师:好,好,王老师怀着一份深深的期待,想和你们分享智慧的喜悦。
生:(回答中,师引导学生再读)
师:这样下去,地球怎么能够活多久?闭上眼睛。(师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段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洪水,看到了人们在撕心裂肺地喊着。
师:现往前看。
生:他们在那砍树,大片的森林被砍光了。
师:然后村庄怎样?
生:村庄被风沙包围了,被洪水淹没了。
师:桥梁怎样了?
生:桥梁被水冲断了。
师:人们怎样了?
生:在包围在水中,有的爬上树上,有的在屋顶上,他们哭着喊着。
师:喊什么?
生:他们喊着“救命--”。
生:我看到了动物在拼命地逃跑。
师:非典就是地球对人类滥吃野生动物的惩罚。
生:我看到了妈妈把我们遗弃了。
师:那是你想到的,看到的呢?
生:我看到他们眼中的惊恐。
生:所有的房屋倒塌了,他们在祈求狂风不要让我们流离失所,洪水流向了人类的家园,人们在向母亲求饶。
师:哪有什么上天?根本就没有上天,是人类在毁灭自己。再读一读刚才那段话。
(齐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
师:不光是这些,看看地球每天在发生着什么变化?
(点击出示: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此死亡。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外衣。
每天,我们的地球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森林被大火砍伐毁于一旦。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悄然流失。
师:你有什么想说?
生:人类真是太残忍了。
生:人类在毁灭自己。
(再读:“可以不断再生--”一段)
师:听到你们的朗读,看到你们的表情,王老师的心情是那样沉重,面对人类的摇篮,你一定有许多的话想说给人类听,请把它们写下来。
(播放音乐){那音乐凄婉,悲凉,让人心痛,听过,但不知是什么曲子}
(生写)
生:保护母亲吧,否则人类最后的表情便是哭泣。
生:***水源是人类的源泉,***天空是我们的外衣,--
生:人类不要再胡闹了,最后吃亏的是你们自己。
师: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板书课题)(生齐读)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生齐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记住--(齐读)
师:(挨个梳理那十个问题,擦去解决的,留下没解决的)我们的这些问题就像地球的问题一样,困挠着人类。只要人们的意识开始觉醒,灵魂开始闪光,这些问题就一定能得到解决。
下课。
[评与思:该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充分朗读,读中见悟;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提供了新的平台,促进了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有条件的学校可带学生到微机室进行网上教学,资源更丰富快捷,相信孩子的体验会更深刻。]
第五篇:王崧舟教学实录
王崧舟教学实录——《威尼斯的小艇》
执教者: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
评课人:特级教师钱正权
师:同学们很精神。生:老师很精神。
师:同学们,我们看黑板,读一读课题。生:威尼斯的小艇——师:声音很好听。生:威尼斯的小艇——师:后鼻音很到位。
生:威尼斯的小艇——师:你可以当小小播音员。
生:威尼斯的小艇——师:声音很柔和。好,大家齐读—— 生:威尼斯的小艇。
师:同学们,这“小艇”前加了个威尼斯,你怎纯矗? 生:威尼斯是一个地方,它里面的小艇与众不同。生:威尼斯是一个地方,我们这里没有。
生:威尼斯是一个地方,小艇是它们的特产。
生:威尼斯是一个水上城市,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威尼斯的小艇就象我们这里的汽车。
师:我们在读课文之前,好好琢磨题目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小艇有什么与众不同?威尼斯和小艇有什么关系?大家放开声音读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来提问。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读得非常认真,也非常投入,课文读完以后,老师想问一下,这篇课文读完了,你想跟大家说些什么?
生:威尼斯真伟大。
生:威尼斯像小孩一样,早上快活玩耍,晚上就睡觉了 师:天才的比喻!
生:我想去坐一坐小艇。
生:交通工具跟我们与众不同。
师:(因为开始有个学生说到小艇与众不同)证明你理解是正确的,读了课文,刚才我猜对了。生:我在小艇里看书,拉开窗帘,很美。生:威尼斯的船夫驾驶技术真好呀!师:你也想当一回船夫。生:景色优美
师:假如你是作者,真的到了威尼斯,真的坐上了威尼斯的小艇,真的看到了那里的桥梁,看到那里的人们,看到那里的月光,看到那里的一切,你带了照相机,你最想将哪个地方拍下来?大家读读课文,找找看。
生:(读课文)
师:带了照相机了没有?你的眼睛就是相机,最想将什么拍下来? 生:最想把威尼斯的小艇拍下来。师:在课文的哪里?念给大家听听。生:“威尼斯的小艇„„蛇” 生:我想把街头夜景拍下来(„„等于街头汽车„„你觉得特别美。„„)
师:你得把那种感觉读给大家听,让大家都睡着了,读读看,是不是让大家都睡了。生:(从开始的念变成读,从读变成有感情读)师:谁也想把夜景拍下来? 生:(读课文)
师:那么安静的夜晚,古老的威尼斯沉睡着,你要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声音告诉大家? 生:轻轻地(再读一次)
师:王老师也想读读这个地方,你们看着王老师,把书放下(等读书准备就绪,师范读)师:咱们一起像王老师这样读好吗? 生:齐读
师:真好,谁想拍得跟这些同学不一样? 生:我想把威尼斯的人拍下来(读)。
师:哦,你想把商人及各种各样的人拍下来。同学们,咱们走了一趟威尼斯,看了一趟威尼斯,拍了不少的照片,但我们学习课文得深入课文,得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的琢磨,读完了以后,你肯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体会,有新的感受。我们再认真仔细读一次这段话,谈谈你的新感受,等会交流,注意把自己读懂了的地方用波浪线划一划。生:读
师:好,停!这两段话大家都读懂了吗?你读懂了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标点或者都读懂了一段话,把你的感受跟同学交流,做一下分享。生:„„行动起来„„仿佛一条蛇。
师:你读懂什么? 生:威尼斯的小艇就象新月。师:真的读懂了吗?你知道什么是新月吗? 生:刚刚发现的月亮
师:那今天晚上我刚刚发现又大又圆的月亮是新月吗?那是满月。什么时候的月亮是新月呢? 生:月牙儿是新月
师:问题听清楚,什么时候的月亮是新月!要不要老师告诉你们?农历月初的时候叫新月。师:新月像什么呀? 生:眉毛,镰刀,香蕉,小船,小艇„„
生:老师我要说体会。(读: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师:你再读给大家听,把感觉读出来。生:读(努力找感觉)
师:这句话真的读懂了吗?王老师有两个问题想问你,第一个,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好象
师板书:
1、行动起来,轻快,灵活,好象一条蛇。生:齐读
师:第二个问题,轻快、灵活用一个词连起来。生:既轻快又灵活。
师:那我把它说成这样 板书:
2、行动起来,既轻快又灵活,仿佛一条蛇。生:齐读
师:能不能改? 生:行
师:好,那我们分四人小组讨论,先确立专题讨论讨论,如果把书上的句子改成1或者2到底行不行!生:讨论(师巡视)
师:好,每个小组议论纷纷,气氛活跃。研究第一个专题的举手。生:我觉得用仿佛好一点,好象就很不一样。
生:仿佛比好象要像一点。其实仿佛就是好象,好象就是仿佛。生:仿佛深奥一点,好象就是好象。生:课文前面已经有一个“像”了„„ 师:读,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有点像独木桥„„也有像„„就这里跟前面都不一样。„„像沙发。师:真好,一个非常伟大的发现呀。
板书: „„有点像„„ „„像„„ „„仿佛„„ „„像„„一般„„
师:你叫什么名字?(生回答)非常了不起,非常伟大的发现,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打比方都不一样
师:不重复,不一样,这样的文章读起来都不一样,都有变化,真好,一起读一读。生:齐读这一段。
师:咱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问题,我们来读课文里的这句话。生:齐读(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师:不行(指名读)
师:不行(轻快、灵活得读好)指名读
师:不行,听老师读一读。(轻快,灵活加速)生:齐读
师:我们再读一读黑板上的这句话 生:读
师:感觉既不轻快又不灵活。看文章写得那么好,生动、形象、优美,再来读读。生:读课文
师:读课文时把它独特、轻快、灵活读出来。生:再读一次
师:读到这样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你最想做什么? 生:拍照,看风景,坐小艇去感受一下,去威尼斯转一圈。
第二课时
师:准备好了吗?语文书打开了吗,笔没放好的都没有准备好。师:同学们真聪明。生:老师真聪明。师:同学们真可爱。生:老师真可爱。师:同学们再接再厉。生:老师再接再厉。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领略到威尼斯小艇的独特,灵活,轻快,一定深深印在心上。怪不得同学说,我真想去坐一坐威尼斯的小艇,看一看,玩一玩,但是小艇是物,是死的,没有了人,没有了船夫,就没有它的特色,所以,咱们去威尼斯特别不能忘的是—— 生:船夫
师:自己读一读写船夫的那一段——(指名读)咱们一起读,王老师读开头,你们接下去读。师生:读
师:此时此刻你就在威尼斯,你在小艇旁边,你就面对船夫,你想对他怎么说? 生:船夫,你的驾驶技术真好。生:船夫,你辛苦了。生:船夫,开慢一点
生:船夫,你能教教我吗? 生:船夫,下次我还会光顾的。
生:船夫,小艇开慢一点,我想看看风景。师:船夫最想说什么?
生:请上船,我会开你们到处走一走的。生:小朋友,快来坐我的小艇吧!
生:不用怕,我的技术很好,不会翻船的。
师:现在四人小组来,推荐一个人做船夫,其他同学当游客。注意,船夫要吆喝,招揽你的生意,最好能请到顾客上你的船,千方百计吆喝好。能不能用课文的词语把游客请到船上;游客是来世界各国,你听了吆喝后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讨论
师:做船夫的举手,请上台!你是一号船夫,你是二号船夫,你是三号船夫。下面都是游客。师:咱们有请一号船夫,——掌声有请。
生:各位游客,我可以到很多景点,我的驾驶技术很好,我的小艇也很漂亮,有皮垫子,象沙发,你可以坐在里面看书,不管什么地方我都能快速驶进去。
生:我是二号船夫,大家快来坐我的船,你要快点,我就开快一点,你要慢,我就开慢一点。生:表演(小朋友自己请一个同学合演)师: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就问。生:请问一号船夫你的船免费吗?
一号船夫:(想了想)我的技术很好,如果你满意就给,不满意„ 生:请问二号船夫,你的船会不会涨价?
二号船夫:这个呀,那就看你的路程有多远了,太远了当然要加钱!游客重的话,也要加一点。生:三号船夫,你是个女的,你有力气驾驶吗? 三号船夫:我都已经当船夫了,当然了。
师:愿意上一号船的举手,上二三号的分别举手。
师:威尼斯的船夫真是厉害,有精湛的技术,又有经商头脑,对威尼斯的风景点非常熟悉,那么威尼斯到底有什么样的美丽风景呢?威尼斯有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把这些地方用笔划出来。生:划,读
师:独特风情,优美风光,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能读个大家听听吗?
生:大建筑物残破说明历史悠久(读相关课文)生:„„走到小艇里去„„(戏好看)生:那里有许多小艇。„„
师:白天,威尼斯冲满生机活力,晚上,寂静围绕着威尼斯入睡,这些情景产生都跟什么有关? 生:小艇。
师:当小艇怎么样时,威尼斯充满活力,当小艇怎么样时,威尼斯寂静入睡? 生:做生意时(找出句子)靠岸的时候就静下来。
师:威尼斯的动,威尼斯的静,都充满着情趣,无论是动也好静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优美。同学们想一想,除了书上用小艇做来的事外,你想想,还有哪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 生:先齐读课文第五段,再想象。
生:我看见女教师提着手提包,匆匆忙忙坐上小艇去学校上课。生:看见科学家坐上小艇去考察。
生:看见小学生背着书包上船,在朗读课文。生:看见运动员坐小艇去打球。
生:我看见西门豹穿着唐服来考察了。师:那是科幻片
生:我看见病人坐小艇去医院,旅客去游览。生:小姑娘卖花。
生:提着蛋糕坐在小艇里过生日。生:温州的记者去采访船夫。
师:哈,温州人去卖鞋了。肯定有。
师:好,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这是威尼斯的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独特的风情。使这个古老的城市变得更加迷人,更加美丽。学完了这些课文,你想说些什么话来夸夸威尼斯的风景,赞美威尼斯?把你对威尼斯的真实感受、感觉、想法写下来。(过了几分钟)生:船夫,你怎么不去划船比赛呀?
生:别的城市没有小艇,威尼斯有。我爱威尼斯。
生:小艇小艇你真棒!独特城市由你创!我们生活全靠你!大家都来把你要!(有出入)生:威尼斯的小艇,你是个愉快的“人”,我爱你!师:有机会希望你们去威尼斯走走,玩玩。下课。
特级教师钱正权
评课
这是一堂朴实、扎实的语文课。
1、聊天:创设愉快环境,和谐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恐惧,聊天过后,就非常轻松。
2、五人读课题后,来个小小的探索,“在小艇前加威尼斯你怎么看?”用意在激发学生研究文章的兴趣。
3、王老师的教学流程:(1)激发兴趣(2)初读,要求读流利(3)你想说些什么,给学生宽泛的说话要求,没有设定问题疑问(4)引导初读,渐渐深入,教师精心设计游客拿照相机拍摄一事,符合课文内容,引学生进入课文,去拍摄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5)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深入字间之中,引向深入,由整体感知,品味课文,研读课文。
4、教导小艇象新月时,什么是“新月”当学生不知道王老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其实探究式学习不跟接受式对立,我们提倡探究式学习,并不排除接受学习。
5、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改写两句话。“书上句子改成这样行不行?”进一步探索。教师巧妙设计,善于引导,使学习上了一个台阶。开始学生的理解是仿佛真像一点,好象有点不像。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教师及时评价:一个伟大的发现。同时板书4个句式,在这前后联系中,学生明白打比方有很多变化,让学生知道后,教师评价引导,让学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后一句老师采用读中比较方法,分别读:轻快、灵活和既轻快又灵活,后者学生感觉好象不轻快不灵活,老师意图训练学生语感,语言表达形式,跟意思是否一样,学生找到了感觉。
6、以读为主线,把读层层引向深入,让学生体验,探究。教师发挥积极引导作业。
7、进行活动化教学,先说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扮演船夫和游客。以活动形式内化课文语言和积累运用课文语言,同时把口语交际的方法引到阅读教学中去。(建议:这里学生运动课文语文不多,因让学生多读以后,抓住船夫“操纵自如”来吆喝,介绍船夫技术,引导学生把这些语言运动出来)
8、展开想象,让学生说说其他的游客。并且设计活动性作业,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体会。如果是平时我们可以相应设计基础性作业。
这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设计的两节课。是传统教学和发展性研究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自由,老师充分重视学生体验。这两节课是值得我们推敲,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