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年级语文情趣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低年级语文“情趣”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一“情趣”教学模式的特点。
“情趣”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要充分发挥语境的整体功能,力求教学的高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和识字的关系,充分利用语言环境,创造出许多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孩子们识字、阅读、说话、理解等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进行。这样的一堂课,识读说写有机地交织在一起,这样的交织,会使课堂教学生气勃勃,儿童的情绪被调动,他们能愉快地兴高采烈地去学去记。
二、“情趣”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
(一)做到了识字、阅读、说写三者有机结合。
(二)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可创造因素,为提供孩子创造思维的舞台。
(四)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高语文素养。
(五)实现了四大突破即:课堂气氛的民主化、课堂语言的儿童化、课堂教学的开放化、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趣”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信任学生,注重培养低年级学生在课堂自主探究、自主合体的能力,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个性和创新品德。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学习的全过程中去,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依靠自身能力、主动发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在模式的操作中,师生关系和谐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培养质疑品质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教师创新示范是“自主——创新”的前提。小组交流讨论是“自主——创新”的可靠保证。及时反馈鼓励是“自主——创新”的得力措施。
三、“情趣”教学模式实现了四大突破
(三)课堂教学的开放化,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1、创设情境,诱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开场白,如《雪娃娃》第一课时的导入:设计寻人启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发展个性。
为了改变以往“我讲你听”“我教你读”的单一模式,将游戏、表演、学文等融为一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人人参与活动。尽可能地增大学生的学习自由度,树立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自主探索学习的活动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源泉。我将“微笑、活动、鼓励、游戏”带进课堂,把愉快教育溶入课堂,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参与合作、学会讨论,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所在,感受到获取知识的东趣和轻松。
语文课堂教学给学生一些实践的空间,特别是“表演”的空间,真正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怀感体验。通过自愿组合表演,让学生在演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训练了学生的悟性。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了主动参与,每个小朋友的个性创造性得到了表现。
3、注重自主合作学习,在自主合作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首先根据学生意愿、组建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学困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学习小组。每组成员均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先根据学习具体情况每组设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报告员,经过一段时间后轮换。建组做到相对平衡,使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讨论起来,小组里学习意能相互展开公平部争和相互帮助。同时,把合作技巧融入学生日常规范和自我教育之中。如:表达感谢的应答;注意听他人讲话;赞扬对赞扬的应答等等。
在合作中,小组的小朋友集体纠正了字的读音,字的书写笔顺,扩大了词汇量。学生们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使整节课远远不止在于学习四个新字,而让学生通过合作认识了数倍于四个的生字,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不仅达表了自己的不同意见,培养参与的意识,也了解了别人的想法,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拓广思维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反馈时,小组里的每一个小朋友都动起来了,积极参与学习中的创新意识。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提问中提倡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好习惯。
学生参与质疑活动,不但需要老师的鼓励,还需要老师的启发、引导、点拔和示范。没有教师的指导,这一活动就会失控或低效。在初始阶段,应以鼓励和示范为主。在学生敢问能问的基础上,要加强质疑的设计,师生共同参与,逐步提高演算质疑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仔细听别人的提问或回答,认真读书积极思考,清晰而有条理的表述等等。
5、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创作、交流,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上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当然,低段语文“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强调交流质疑,少数学生就产生依赖心理,放松了学习,强调个性的发展,少数学生主忽视集体纪律的约事。开放了课堂,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了,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变化多了,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厚的知识,也促使教师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更广泛地去学习知识,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等环节上更注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逐步纠正自主创新课堂教学运作过程中的弊端并使其日臻完善。
第二篇:低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低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程敏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习的乐,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四)、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阿凡提的故事》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本学期我虽然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不足之处,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
第三篇:二类模式 中小学彝族语文教学情趣初探
摘要“二类模式”彝族语文教学情趣的营造和培养是巩固和提高彝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优生带队”是培养和营造彝族语文教学情趣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在彝族语文教学实践中置身于学习型教师之列,采取便捷妥当的教法,充分利用科学有效的课时,就将能使学生学习彝族语文情趣更高质量更好。
关键词:二模;彝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14-01
“二类模式”简称“二模”是指少数民族地区以主体民族汉语文为主要教学语文,同时开设本土民族语文课的中小学校。本文所针对的是彝族聚居地区以彝族语文为开设科目的凉山彝区中小学校。在凉山彝区的“二类模式”中小学校中,彝族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呈十分落后的状况。
1、教材编写更新较慢,教本内容远远不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2、教本内容严重与“九义”汉语文教材内容脱节;
3、师生通过教与学快捷掌握彝族语文作为交际工具的难度增加;
4、彝族语文教学的监管措施不到位,教学成果奖励层次习惯性地总是放于其他学科之尾,挫伤了教学积极性。因此,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措施来营造和树立教与学的情趣。
首先,彝族语文教师必须置身于具有刻苦研究习惯的学习型教师之列,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深谙“双语”教育理论,诚信语言的双向互补功能,懂得彝汉双语有着既对译又对解的特性。学生通过对“九义”汉语文对译过来的彝族语文课的学习应用,能够弥补他们在学习主体民族汉语文过程中的许多遗漏和使用中的不准确现象,从而提高其学习主体民族汉语文的学习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广学博知的“一条河”观念,学习中小学其他基础学科的教学方法,采取多媒体和媒体以外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新和愉快教学,让全新的双语学习理念和教学模式去占领师生教和学的心脑世界,使师生逐渐消除在学习彝族语文中的偏见和错觉,让他们感受彝族语文学习能解决师生在学习汉语文课中存在的许多难题,同时感到自己汉语文知识水平的提升。
其次,要做好总结和比较,选用便捷、妥当的教法。根据彝族语文课有限的课时数和预定的教学目标看,“优生带队”是较好的一种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让优生带头学习引路,让中差学生借助课本和工具书纠正和修改优生和教师在引学中出现的差错,差生跟着优生和中等学生学会新知识的一种愉快教学方式。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基础层面不同的学生的情趣保持在一定的愉快氛围中,让优生有个“为人之师“的光荣感,让中差生在纠正优生和教师的错误中感到愉快和自豪,让中差生都跟着优生和教师不停地读写学练,完全避免了差生闲着“没事干”的弊端。
在”二模”彝族语文教学中,常常会有学生学习起点的错落不齐现象。在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中学生中,经常会有才开始学习彝族语文或不能操持彝族话的“二模”学生,他们往往在课堂上由于“跟不上”而表现得坐立不安,这一现象如果长久得不到引导纠正,会使学生惧怕甚至于放弃学习彝族语文。“优生带队”的“引”“学”“纠”课堂教学是“二类模式”学校、班级起点不等学生学习彝族语文的较好教学方法。“优生带队”学习,还应当在课外学习活动中加以使用和体现。如在演讲比赛、朗诵、习作等活动中,都要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参加,教师应让优生带领中差同学参加集体活动并取得个人和集体荣誉。他们各有所长,各施才智,汇成团队荣誉。这不仅使优中差学生都对彝族语文学科有了学习兴趣,还助长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平时,中差学生没有多少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又有许多东西没能很好地学习,心理上总是认为“欠了老师的帐”或者觉得老师看不起自己,见了老师就紧张、胆怯。针对这些情况,老师应注意保护好学生的“面子”。现代教育心理研究成果表明:中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心理是十分脆弱的,他们的内心往往很紧张,一心总想着回答不好老师的提问。加上“二类模式”学生多数来自山区彝区,本身就有着与众不同的“羞怯意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根据以上现象做到体贴学生,知道学生一时答不上的问题就不要抽问。绝不能在课堂上施以惩罚性、报复性提问,多问多数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课余还要积极主动地给中差学生打招呼。聊天时切忌“三句不离本行”地谈学习谈成绩,尽量谈些能体现学生长处、亮点和的话题。让他们慢慢消除顾虑和羞怯,亲近老师,喜欢学习。
再次,“二类模式”中小学的彝族语文课时数仅次于“九义”汉语文课时数,处于次主课的课时地位。
教师应珍惜这样的机会,多宣传自己所从事的双语科学常识。让自己周围的师生们知道,让学生家长也领会到开设彝族语文课的好处和目标所在。使他们消除一切忧虑和误解,确信“二类模式”的彝汉双语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学习汉语文等主学科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既能懂得彝族语文和彝族文化,也能够更全面地掌握主体民族汉语文知识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知识。
综上所述,“二类模式”中小学校的彝族语文教学,只要采取积极妥当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借助现代媒体教育技术和重视环境体验教学,推行“优生带队”法,就会实现师生愉快联动,教学相长。
第四篇:低年级语文体验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低年级语文体验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却较短;对具体可感的对象比较容易接受,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基于这些特点,教学中更需要教师去启发、引导。而情境教学是“以情感为依托,以体验为途径”,让学生知、情、意和谐统一,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并获得知识,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创造乐趣、提高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突破。
一是游戏与问题相结合。从学生发展的特点出发来看,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有“情”又要有“趣”,“情”与“趣”相结合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情境创设中把游戏与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学习乐趣,在问题中获得领悟,正是寓教于乐教学的体现。
例如,我在上一年级汉语拼音“ang,eng,ing,ong”的复习教学时,就有很多学生发不准后鼻音。为了让学生掌握好后鼻音的发音,我设置了一个游戏情境来吸引学生,以此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很适合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低的特点。
具体情境是:课前,我制作了一些汉语拼音的小卡片,找了几个性格比较开朗、又喜欢表现的学生,并把小卡片分发给他们,并做了一些讲解和安排。然后在课堂上,我把学生领到操场上,让他们放松心情,接着我给学生讲故事:前鼻韵母“an,en,in”此时就像我们一样在操场上玩耍,突然“g”追来了,它很坏,冲着“an,en,in”就开始追着打。“an,en,in”这几个孩子都吓坏了,于是发出的声音都是“ang,eng,ing”了。在故事讲的同时让之前安排的那几个学生进行表演,听着我描述的故事动起来,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学习情境中,这个时候我问学生,大家应该怎么办啊?我发现有的学生皱着眉毛、有的学生跟着叫,甚至有个特别性急的学生跑去拽住那个带着卡片“g”的学生……接着我说:“大家看汉语拼音的字母宝宝里有很多聪明的噢!看,‘o’和‘n’来了,他俩对g说:‘咱们一起玩吧!’于是这3个小伙伴玩的非常开心。你们听,他们还在“ong……ong……的唱着歌谣呢!”故事已经结束了,学生学习的心情放松了,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我看到学生几个一组的自己去玩这个游戏了,在玩中还互相纠正后鼻音的发音,使他们自然地掌握了发音。
二是民主与合作相结合。让学生在民主的、相互合作的教学中获得思维上的锻炼,让他们能够辨别是非,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情感上的升华,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例如,我在上二年级的一堂识字课上是这样教学的: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又比较好动,每次上课都得费很大的力气,要想让他们尽快进入听课状态,还是得多下功夫。于是,我让一个女生到讲台上领读生字的时候,她拿的小教鞭不小心把写着“鸽”这个字的卡片碰到了地上,下面就有好几个学生喊:“老师,谢文瑶把卡片碰到地上了。”这个时候很多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件事上了,有的笑、有的拍桌子……班级一下子变得乱糟糟的,那个碰掉卡片的女生很紧张地望着我,这个时候我灵机一动,拍手让学生安静下来,接着问他们:“谢文瑶刚才碰掉的是哪张卡片。”学生很快从自己的卡片中找出刚才碰到的“鸽”字卡片。这时候我接着说:“为什么只有这张‘鸽’掉下来啊,我想一定是你们有些人没读准这个字,‘鸽’生气了,就自己跑下去了,不愿意跟你们在一起,那么大家现在想个办法让它回来吧!”这个时候,学生都很认真的练习发音,我马上把卡片放了回去,此时已没有学生再去关注卡片是怎么下去的了。对此事我没有进行强制性的管制,而是在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自动地回归到学习上,也促使了学生灵动的生成,让课堂更顺利地进行下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开发和培养,我们必须结合工作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第五篇: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景、启发导入:
通过猜谜语、讲故事、看图片、听录音等多种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序号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检查识字情况:
出示生字系卡片:学生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用多种形式认字)
三、熟读课文 训练朗读
(生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1、教师示范读课文
2、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自由读)
3、总体把握课文讲了什么事或内容
四、再读课文、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方式:指名读、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分角色朗读课文、演课文……指名读 分排读 比赛读等。
2、由学生提出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它!【重点字、词、句、段教师做重点指导、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通过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五、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把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谈体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中年级语文常态课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一、启情导入。
1、导入。目的在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谈话、歌曲、谜语、交代学习任务等方式。
2、质疑。针对课题质疑。
3、资料交流。有预习任务的可以展示资料收集情况——作家、背景、图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勾画并认读生字词,查阅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小组检查交流。
3、检查自读效果。
(1)认读生字词,正音、正字。(2)指读课文。
(3)初步解决对课题的疑问。(4)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简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出本课学习目标。
二、品读课文。
1、再读课文,重点认知。
教师从全文入手精心设疑,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启发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受到文本内容的熏陶,获得丰富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并揣摩、体会写法技巧。
2、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文本,先自主学习,然后合作学习,最后汇报交流。在合作中互相启发,在汇报中拓展思维,强化重点、难点。在这一环节运用的基本手段:
第一,引导学生重视多读,注意每次读的目的性,方法的科学性、多样性(如默读、朗读、指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引导学生把读书和思考相
结合,摒弃表面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方法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真正读进去。
第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重点词、句或难理解的词、句,方法有: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要避免烦琐分析。
第三,三年级开始要求逐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表达方法。学生的认识一般由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逐步深入;三者之间又互相联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统一体,因此设计问题时可以考虑合理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争吵》一课,在重点认知环节教师问:“文中的安利克、克莱蒂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这个问题能够直接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进入文本内容,同时对内容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在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重点抓住对安利克的心理活动内容的认知,体会到心理活动描写的精妙。
第四,挖掘课文创新点,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
三、回顾整体。
首先再次自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特点,或背诵积累语句,或练习复述,或表演再现课文内容。落实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积累的理念。
四、拓展延伸。
1、联系实际的情感体验或感悟。
2、教师根据课文特点,根据训练的需要,适当安排小练笔,或进行一篇带多篇的拓展阅读。
五、教师总结。
高年级语文常态课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一、启情导入。
1、导入。目的在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谈话、歌曲、谜语、交代学习任务等方式。
2、质疑。针对课题质疑。
3、资料交流。有预习任务的可以展示资料收集情况——作家、背景、图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勾画并认读生字词,查阅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小组检查交流。
3、检查自读效果。
(1)认读生字词,正音、正字。(2)指读课文。
(3)初步解决对课题的疑问。(4)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问题提出:
高年级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往往莫衷一是,这也一直困扰着高年级的教师们,新课程改革要求常态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疑也呼唤着一个新模式的产生。
二、提出依据:
1、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由学生被动的、接受型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同时也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调控者。
2、现代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本身的经验十分重要,这里不但包括实践的操作经验,而且包含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
小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从零开始的,也不是只发生在语文课上的,学生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也无时无刻不在运用母语,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实行弹性教学。
三、课堂结构:
(一)自主探究。
高年级学段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逐步放手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一阶段,可做以下几项要求:
1、自学生字词,扫除文本障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的生平、成就及写作背景等知识。
4、尝试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记下疑难之处。
以上几项教师要给予检查、督导,学生形成习惯后,可逐步放之于课外。
(二)讨论交流。
1、自能读书。
学生经过了第一阶段的探究,很多内容已经学会。
因此教师不要不厌其烦地从头讲到尾,可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效果: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重点点拨。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能力。阅读技能是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养成比阅读结果的正确更为重要。(1)问题导引。
学生读不懂、读不好、读不下去或迟迟无法说出令人满意答案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体会。教师要在全体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适时点拨指导。
问题提出的途径有三:一是来自于学生,二是来自于教师,三是由师生共同提出。问题的设计要深入浅出、切中主旨、牵一发而动全身。
问题的解决一般可以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程序来完成。需要强调的是:问题的答案不必强求一致,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2)品词析句。
语言之美,发乎情,止于言。作家遣词造句的功夫自不必说,教师若能把握文本中重点的字、词或句,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情感体验与升华。
有效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从课文中获得情感体验与情感的升华。
除说明文外,阅读教学最成功的一点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有适时的点燃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并升华至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境界,才能收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3、读悟结合。
朗读既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和内化语言的重要环节。
1)朗读训练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初读课文时要读得正确流利,掌握课文的大意;深入理解课文时需要仔细品读,在读中玩味、理解作品内涵,感悟作者情感;课文学完后需要赏读,在赏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写作技巧,并在读中内化吸收。
2)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默读、齐读、自读、指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选择,以达到激情、悟理、创设氛围的效果。
(三)有所积累。
选入教材的课文大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有的朗朗上口,有的耐人寻味……把其中的一句、一段乃至一篇背诵下来,在日常的交际中不经意脱口而出,也可以说是学习语文的收获吧。
(四)技巧顿悟。
学生阅读课文,无疑就是和文学巨匠们在对话。文本中题目的设计、题材的选取、语言的运用、布局谋篇的精到……都会给学生打下深深的烙印。教师要善于捕捉信息,适时提出如:这篇文章写得好,你认为好在哪?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得到写作技巧的顿悟。
(五)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精选一些与课文类型相一致的文章供学生学习,便于学生学习的迁移,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课文续编。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以后,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习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
(3)社会调查、资料查询。对相关问题搞社会调查或查阅相关的资料,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