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如雨后春笋,在各级各类学校迅速兴起。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打破了原来“满堂灌”的被动添鸭式教学模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地区和学校,却出现了诸多尴尬和困惑,本文主要分析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实施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课程 整合
当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教育和学习的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课程的应用显得愈来愈重要,如何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应从小学抓起,从源头抓起,因此,加速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以下简称整合)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虽然整合已开展多年,但一些问题仍旧存在,广大教师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之间依然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有的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式组织教学,有的教师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但是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为什么现代教育技术不能普遍、有效地进入课堂教学呢?本文将针对整合存在的问题,探索整合实施的途径与基本方法。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是必然趋势
根据南国农教授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教育、教学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应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优化教育、教学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上的应用,不仅打破了原有的学习方式,而且使得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结构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所以说,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小学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手段,丰富教
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二十一世纪新型优秀人才,才能更好增强国家科技的软实力,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实现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把一些单调、枯燥的或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所谓整合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是参与整合的教师必须能够准确把握学科脉络。然而,目前的整合实施中面临着三大问题。
1、教师未能正确树立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意识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接受,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尤其是老教师不愿意去学习这些新的技术,也不愿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没有将这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贯彻到实践中去。有部分教师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简单地把知识从“黑板”搬到了“投影仪”上,可谓是课堂搬家,收到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些本可以借助实物来进行操作,却非要费时费力地制作动画进行模拟演示。还有些教师为了省时,直接从网上下载课件,未经修改就为自己所用,严重忽视了地域差异、学生差异,这样的课堂,不但体现不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真实效果,而且收到的教学效果会比传统方式教学更差。
2、教学过程中主导(体)绝对化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二者对立统一。只有教师没有学生,或者只有学生没有教师都不能形成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要依靠教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产生学习动机;还要依靠教师把当前所要学的新知
识、新概念和学生关于当前所学只是的原有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形成意义学习,因此在这一阶段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主导的作用是正确的。但是,很多教学实施者受多年来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导致他们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将“人灌”变成了“机灌”,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另一种是学生占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绝对主体的整合课上,教师虽然为学生创设了很多自主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上网查询、分析资料、成果汇报等活动,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和指导不到位,学生自主学习处于“放羊状态”,导致教与学的效率并不高。
3、软件资源相对匮乏
许多学校都加大了硬件资源的投资,但是软件资源相对匮乏,大多数学校没有拥有自己的软件资源库,教师要开展相关课程,就要自己去开发多媒体课件,但是一个完整的课件的开发,要经过策划、设计、制作等一系列环节,可能要花费几天时间。照此计算,教师的工作量比原有的传统教学备课所用的时间花得多得多。这样就造就了前面所说的有些教师,直接下载一些课件,就为“我”所用。但是,如果教师如果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软件开发上,而不能将精力放在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上,不是又本末倒置了吗?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啊!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整合应紧紧围绕着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的困难这个中心目标开展研究工作,应以教与学的过程为主线。分析和了解传统教学手段在完成教学目标时不同教学步骤中存在的困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解决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结果什么样、如何应用等。
1、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首先,通过各种培训要让教师明白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还要让他们了解、掌握现代教学资源,学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应用媒体的能力,充分了解现代教育媒体的特性,在课堂中不是因为“用”而“用”,而是因为“有用”而“用”。其次,教师观念要更新。在整合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有意注意时间短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
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能够营造必要的教与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抽象知识架设了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此外,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比还有很强的交互性、变静为动、变微观为正常、虚拟、模拟性、实时性等等。教师就应该好好理解这些特性,并将其运用到课堂中去,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开发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在目前城乡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的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一些在城市成功的整合的课程案例,放到农村中去不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开发资源不仅仅由国家来开发,还应该鼓励院校从实际出发开发各种整合资源,并最终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才可以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怎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更好,而不是疲于各种资源的制作或寻找。
四、结束
整合已成为当代教育的发展潮流,但是它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应不断的学习,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整合的道路上,教师们应及时反思、总结,坚信通过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整合一定能在教学的道路上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何克抗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 [2]《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思考》张万超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对策》 白然 中国电化教育 2006
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阶段总结)
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报告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学校领导的重视下,我校积极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应用教学改革实验,师生充分发挥计算机操作技术熟练的优势,侧重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进行了实践探索。工作进程中,我们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而且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都有十分显著作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深层面都有着不同层度的改进。
一立题背景
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渗透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方面。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们以极大的速度跨入信息时代。在教育领域里,人们借助于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孩子们成长在21世纪这个人类的信息时代,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应初步认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对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是时代的需要,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各地要逐步实施“校校通”工程,实现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学其他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整合性的根本在于它的学科交叉性和它支持知识联系的整合性。
2.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实现了卫星电视系统、因特网系统和通讯系统的合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为扩大教育规模,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构建终身教育与学习体系奠定了基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边远地区带来契机,将对西部地区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3.传统的教学手段、方式效率低,严重阻碍教育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日益被人们所接受,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小学综合课程,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强调要加强现代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探究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成为迫切需要。
4.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再现各种事物的细节和变化,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提高教学效果。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把许多宏观和微观的、瞬间的和漫长的、简单和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从感性向理性飞跃。
6.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能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的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还需要教学手段激发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从上个世纪以来,教育界对网络在教育发展中的应用给了更大的关注。面对信息社会带来的冲击,我校领导提出了“建网就是建学校,谁领先了一步就是领先了一个时代,也就抢占了教育发展的至高点”等观念,为此,全校形成共识。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网上培训为载体,以提高教师素质和办学能力为目标,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中心,探索出一条课堂教学新途径。近年,我校在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学校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大力投入资金,加快硬件、软件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初具规模,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作为我校实验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主要内容
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实验,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用三种技术做两件事情,实现一个目标。即是(1)现代媒体技术,即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也就是现代教育媒体,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2)现代媒传技术,即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方法,也就是媒传教学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3)教学系统设计技术,即优化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也就是教学设计,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智能形态的技术。三种技术合起来,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媒体、媒传教学法、教学设计是组成现代教育技术的三个基本要素。所以用三种技术,也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两件事情:1.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学信息、教学媒体、教学人员、教学环境等等。我们的实验中、需要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最主要的是现代教材资源和现代教学技术环境资源,也就是现代教材体系和电化教育系统工程的建设和利用。就是使教学过程各组成要素(教学任务、内容、手段、方法、效果等)及其相互关系,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做到整体优化。
实现一个目标: 就是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以教学模式为核心的现代教学体系。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
2、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3、现代教育技术对普通学校各学科教育教学的影响;
4、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5、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与教过程的评价。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在新的教学环境(技术支持的环境)下,教育技术在中学各学科教学的应用中,需要采用何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2、学校如何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1、通过研究、总结教育技术在中学各学科教学的应用中,所采用何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在信息时代如何改革传统教育思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以实验法为主,以文献法、调研法为辅。四本阶段实施过程中心工作
1.软、硬件建设,师生信息技术培训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础与关键(1)硬件建设是基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我们自2000年建校开始重视现代教育设施的投入,五年来,有计划的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方面设立专项资投入金,至今已经投入一百多万元。建设了一个以主控室为控制中心的综合应用型校园网。到目前为止,学校有两个教学微机室、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即网络中心、一个多媒体教室和20个办公室都配备微机,所有微机全部连入校园局域网。利用交互式多媒体电视教学系统和校园局域网建立了一个通畅、高速、性能强,能同时传输资料、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号的传输系统。校园网将全校21个信息点的100余台的物质基础微机联结起来。这个校园宽带网络环境为我校的个性化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师生的信息素养建设是关键
在师资队伍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我们把握的原则是观念先行,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信息技术培训同步开展,队伍建设适当超前,促进硬件投入进度,加大软件的开发。
通过学习、研讨,教师们认识到,现代化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能力,要有现代的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在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普遍有所提高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树典型,抓示范、在校内开展了多媒体教学研究课、网络教学示范课、两项全能基本功竞赛、优秀CAI能手等活动,将原以为很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每位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使教师们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到学校现有条件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完全可行的。
在技术培训过程中,我们向教师提出了“自我加压、潜心研究、广泛交流、注重应用”的学习与实践要求,自2002年以来先后开设了windows入门、课件制作、网络基础、网页制作等培训班,设立了校本培训班和校外培训班,共开设了5期培训班约20课时的技术培训。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整合
网络信息以其丰富的知识量,快捷的传输为多个学习者提供了同一问题的多样化的、不同的观点,提供了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综合判断的机会,我们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时,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求、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极积性。强调以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教学过程的探究化、教学活动的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明确实施目的、制定实施方案。
依据课题总体要求,以教研组为核心,召开参加课题人员会议,明确本阶段实验目标,统一思想、明确认识,在总结上一段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本阶段的实施方案,在高一、二、三年段全面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的一般教学模式。任务落实到每位实验教师,明确分工,每月进行一次课题调研课,课后组织教师认真讨论,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每学期写出与课题相联系的结段性总结,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模式构建的实际情况,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要求,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确定出与学生实际相符合的教学模式。确保把教研活动落到期实处。
六实施的阶段性效果和存在问题 1效果:(1)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力。通过实验使课题组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改革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加强了自身能力的提高,使我校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力迅速提高,冮明江、闫春哲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中均获一等奖,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和好评。(2)全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经过本阶段的实验,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对多媒体图片、动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使方面能力有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意识得到了加强。其解读、运用各种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习成绩获得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2存在问题:(1)在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平时教学与课题构建脱节的现象,没有真正做到课题构建实施中的连续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缺乏持久性。(2)实验教师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解不够,在实施中多数情况下凭经验进行,使实践缺乏强有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持,实际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七本模式下一阶段实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符合学生的现有认识实际,把握住两考考纲。
2.优化教学过程,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热情和积极性。实现师生教学活动的双向交流,并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地位。
3.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讨论、阐述观点和回答问题,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帮助学生形成相互交流学习成果的良好习惯。
4.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教学中时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梯度性,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八今后的设想
1.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现代教学理论的理解,从理念上更新提高认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增加相互间学习,不断苦练内功,提高三种技术的应用能力,做到得心应手。
农垦北安分局第二高中
课题组
2005年12月21日
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阶段性实验报告
农垦北安分局第二高中
课题组
2005年12月21日
第三篇: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实验方案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要求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以培养知识型的人才向培养创新型、能力型的人才转变,而学校教育的趋势应当由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方向转变成为由学生主导学习的过程及方向,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创新性地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更是终身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代表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在改变着学校的教学面貌。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互连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这必将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校自2005年以来,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一方面大力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条件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开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网络平台、系统软件和多版本的电教教材,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并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制作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创新性教学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及时转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满堂灌”、“ 一言堂” 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部分教师一心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盲目应用多媒体课件,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 穿新鞋,走老路” 严重地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索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教育,已成为我校必须进行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现代教育技术”指学校所有的基于智能和多媒体的教育教学设备、因特网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各学科指现行高中教育的各个学科。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教育”研究课题界定为: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因特网技术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库,通过教师科学地开发、设计,重新建构教学程序,使网络环境与学科教
学内容实现有机整和。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自主式学习过程,努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良性发展。
三、实验假设及理论依据、实验假设:只要教师能积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树立学生中心、能力中心、活动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掌握现代化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灵活、科学地运用网络技术和资源,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习规律,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形成积极参与、积极探究、互学互助的教学过程,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理论依据:
(1)自主学习理论
B 自主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的个性化,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学习要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要学会和掌握学习的方法;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结合。
(2)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以宏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和挖掘人的创新潜能为宗旨。它强调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情景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及目标、基本内容:
(1)对本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高备的能力与水平的调查分析。
(2)据调查分析落实可行性解决方案
(3)覆盖各学样的教育技术整合探究性实验
(4)现代教育技术对常规教学的具大作用的研究报告
(5)整合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6)整合教育对培养学生多学科、多层面、社会化问题综全信息能力的作用
(7)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方案。、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各个学科全面溶合。并总结出实现整合的可行性方案。
五、实验设计
(1)组织一批能力强,有进取心的青年教师开展资源库与学科内容有机整合的研究,先在几科上有所突破,然后带动其他学科的研究。
(2)组织下列活动反馈研究成果
定期通过问卷、交谈等形式了解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影响,及时了解学生由此而发生的变化,并及时调整相应策略。通过课堂的小检测,了解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于教学效率的影响。
定期的给学生一些未接触到的材料,让学生自学并进行相关测试,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并分析整合学习对学生的影响。
六、实验步骤
(一)时间:本实验为2年半(2 0 0 6.9-2 0 0 8.12)
(二)步骤
1、准备阶段
2006.9-----2006.12对全校教职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与水平进行调查。2006.1---2007.2进行可行性解决方案的设计,确定先期实验科目。
2、实验阶段
2007.2---2007.7组织学科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选取相关内容进行实验。
3、实验与总结
2007.8---2008.2总结整合教育对对常规教学的作用
2008.2---2008.7总结整合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2008.9---2008.12总结整合与综合处理能力的关系
2008.12整合实验的总结工作。整理实验研究资料,积极配合上级各部门对实验研究的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汇总实验成果,撰写实验工作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报有关部门申请结题。
七、实验组织、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王吉飞
成员:赵满绩、赵学东、王海、课题实验小组
组长:赵满绩
副组长:赵学东、王海
成员:张德满、咸忠武、张爱荣、张波、李少娣、刘希山、郑桂巧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讲稿
第一讲:教育技术概述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素养与基本技能为宗旨,主要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现代教学设计环节及内容、多媒体素材的收集获取、处理方法、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方法、多媒体教学环境系统等。
中国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分支,一种是学院派,主要是一部分高校专门从事教育技术教学和研究的教授专家,他们大都是注重理论研究,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关注教育技术的宏观研究,高瞻远瞩,居高临下。
另一个是实用派,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几乎不涉及理论,只讲教学中的实战技巧和软件应用,应用中讲究简单中的灵活高效。我们通常把这派称为“现代教育实用技术”。
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教育技术的产生和演变
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做借鉴,英国、美国可作为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源不同,但都与”直观教学——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
直观教学阶段(20世纪初-20年代)
直观教学通过运用真实的事物如标本、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其实质是一种观察经验的直观技术。
代表人物: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世界图解》,被认为是世界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直观教学的广泛应用,对提高教学效果产生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为近代各国教育家所推崇。
“活的字母”
“活的字母”(象征字母表)出自《世界图解》一书。在字母表中,字母和一些动物的画图一一对应,动物所发出的声音就代表着字母的发音,“活的字母”因此而得名。夸美纽斯认为,传统的机械掌握字母的方法非常呆板,学生常常陷入毫无意义的发音练习之中,学而生厌。针对这种弊端,他别出心裁,独具一格,编排出“象征字母表”,使死的字母变成了会发音的“活字母”。
在《学校——游戏》剧本的第三幕第三场中,夸美纽斯描绘了他发明的“活字母”的教学过程: 教师:孩子们来吧!我们来看看这幅图画。学生:老师,我们很愿意这样做。教师;(手指着第一幅画)这是什么? 学生:鸟。
教师;说得对。什么鸟? 学生:不知道。
教师;(问另一个学生)你知道吗? 学生;也不知道。
教师:这是乌鸦。你们知道它怎么叫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它这样叫;啊——啊——啊。你们学它叫吧!学生;啊——啊——啊。
教师:对。你们知道这个声音怎么写吗? 学生:不知道,教师:我来教你们。这儿是“A”的写法。你们每个人在任何书里看到这样的字形,一定要(象乌鸦叫一样)“啊——啊——啊”地读出来。
教师:你们是不是想知道它是怎样写的? 学生:想知道。
教师:那很容易学。伊生:你来开始写一写,让其余的人看看。这儿是画图用的木制笔杆,用右手的三个手指这样握住它,然后自上往下这样写(大家都摹仿,最后教师又说),这儿是粉笔,把这个字母写在黑板上第一个字母的旁边,看,你们已经学会写这个字母了。你刚才写的,怎么念出来呢? 视觉教学阶段(20世纪20年代-30年代)
出现了机械的、电动的信息传播媒体:照相机、幻灯机、无声电影。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就是《视觉教育》。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凡领取教师资格证者,必须修读有关视觉教学的课程。
代表人物:霍邦,《课程的视觉化》提出了媒体分类的层级模型,成为当时视觉教学理论的代表,讲教具、教材从具体到抽象成都排列,从实地见习开始,它提供的教材最具体,越往上,具体性减少,抽象性增加,最上面是词语,最抽象。
视听教学阶段(20世纪30-50年代)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得运用,人们感到视觉教育名称已经概括不了已有的实践,并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育的术语1931年7月,美国辛克斯公司在华盛顿做了一个电影教学的实验:在儿童看电影的前后,分别用5种测验表格考查他们的学习成绩,看电影后比看电影前成绩平均增加88分,学生增加知识量35%。美国哈佛大学在马萨诸塞州3个城市中学所进行的实验也证明,用电影教学的学生比不用电影教学的学生成绩提高20.5%。但学校缺乏专门的设备、资料和专家的理论指导而发展缓慢,却应用在工业和军队的培训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生产工业培训电影457部,为军队购买了5.5万部电影放映机,花费在影片上的投资达10亿美元,将教学电影用于作战人员和军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6个月,将1200万平民训练成陆海空作战部队,把800万普通青年训练成制造军火、船舶的技术工人。也提高了人们对战后学校教学使用视听媒体的兴趣和热情。
战后十年是试听教学稳步发展的时期。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听教学分会。
代表人物:戴尔 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经验之塔”三层
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50-60年代)1960年,美国的视听教育协会组成特别委员会,研讨什么是视听教育。1963年2月,该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将视听教育的名称改为视听传播,许多研讨视听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趋向于采用传播学作为视听教育的理论基础。传播概念和原理引入视听教学领域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视听领域的实践范畴和理论框架,即由仅仅重视教具教材的使用,转为充分关注教学信息怎样从发送者教师等,经由各种渠道媒体等,传递到接受者学生的整个传播过程。
代表人物: 拉斯韦尔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5W”模式是:
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拓新,国际教育界深感原有视听教育的名称不能代表该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范畴,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名称确定以后,人们便开始探讨它的定义。1970年,美国政府的一个专业咨询机构教育技术委员会在给总编和议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技术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资源的结合,从而促使教学更有效的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学与教的整个过程的方法。”
我国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在中国,早期,教育技术被称为“电化教育”。是我国独创的名称。电化教育这个名词是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出现的。1935年,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将该馆的大会堂定名为“电化教学讲映场”,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电化教学”这个名词。1936年,我国教育界人士在讨论为当时推行的电影、播音教育的定名问题时,提出并确立了“电化教育”这个名词。同年,南京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这个名词。以后,“电化教育”这个名词便逐渐地被引用开来,一直到现在。“电化教育”是我国的特有名词。1936年,针对当时出现的利用幻灯、电影和广播进行教育传播的方式,并根据当时国外的“视听教育”的称呼,提出了“电化教育”一词并延用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电化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
电化教育起步,一切重头做起,立机构、组队伍、添设备、编教材、出书刊、开课程、建专业、搞实验。
电化教育“三件”,硬件:两机一幕,八室一站三系统(普通电教室、学科专用电教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微型电教室、视听阅览室、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室、电教教材库,卫星地面接收站,无线电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
软件:电教教材,书本教材系统和非书本教材系统
潜件:电教概念特点作用等简单阐述和七论(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管理论)
起主导作用的理论基础是戴尔的经验之塔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8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使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信息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90年代中期,随着网络的兴起,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教育信息高速公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育系统的建设并投入使用。
三件建设重点转变:
硬件:建设网络教室和校园网;软件:以网络课程和数字化教材建设为主;潜件建设:以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和方法的探究为主。
电教领域的主流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起主导作用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世界各国都把科教兴国作为重要举措,对教育技术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把发展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的发展和民族发展的推动力。美国1998年投入510亿美元,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术终身学习。克林顿担任总统时曾提出,2000年美国必须实施100%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连通,使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先进国家。德国教育部长阿莱格尔1998年宣布,制定教育技术发展方案,重点倾向于应用多媒体教学和微机操作水平的提高。马来西亚建立了“多媒体超级走廊”,使教育信息化达到了国际水平。
中国继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意见》之后,1999年6月13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则为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任务: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陈至立部长曾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教育技术正从教育改革边缘移向中心,教育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
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中国颁布的第一个有关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标准。该标准对教育技术作出了如下的定义: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 时 72 学 分 4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特殊的信息技术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或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之后,专门培养师范生未来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现代教育观念、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具有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课程。《现代教育技术》涉及到众多媒体、技术和理论,内容面广量大且要求很高。课程着重介绍以下内容: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理论知识;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系统知识;数字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综合应用等。
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知识的整合。这对师范院校保持特色、培养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民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肩负着一定的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任。师范类各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担任中等学校的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能够更新教育观念,灵活运用信息技术,适应教育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学人才的需求。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展非常必要。
学生通过前期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且已学习过本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树立科学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增强现代教育观念,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教育信息处理的方式、方法;掌握各类媒体的加工、处理与艺术化操作;能运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制作多媒体课件;了解基于网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掌握学科教学相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初步具备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的能力。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课程教学大纲的选遍原则是: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在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指导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突出教育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坚持以下原则:
1.“观念为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应更多的强调“应用性”,强调未来教师职业素质的完善。要把提高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作为教学首要任务。
2.“能力为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媒体应用能力、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研究协作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等方面。《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要紧密围绕培养学生能力展开,让未来的人民教师成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行家里手。
3.“创新为本”。现代教育技术处于飞速发展与变革之中,不断有新媒体、新方法、新理念涌现。课程应把最新的信息、最前沿的观念贯彻到教学内容中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实践能力。课程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绪论、文字图形图像媒体及技术、音频媒体及技术、视频媒体及技术、动画媒体及其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其教学、基于网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教学设计与评价共九大部分内容。实验环节包括现代教学媒体实验、多媒体教室综合实验、数字化音频实验、非线性编辑实验、多媒体课件开发实验、教学动画设计实验和网络综合应用实验等。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文字教材
(1)教材
《现代教育技术》 陈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9月第1版;
(2)参考教材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 祝智庭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第2版;
《教育技术学导论》 黄荣怀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2月第1版;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张剑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2版。
2.电子资源
由任课教师根据多年任课经验,依靠教研室集体备课,依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多媒体一体化设计。电子资源建立于文字教材之上,以精讲和部分内容系统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在讲要点、讲方法、或解答疑难问题。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1章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目标:
1.了解本课程知识结构;
2.认识当今信息时代的特征以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拓展目标:
1.说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2.阐述“经验之塔”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3.论述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4.建立基本的教育技术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技能目标:熟悉机房环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网站的登陆、搜索、上传等操作;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认识时代
知识要点: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知识要点:现代教育技术定义、内涵及相关名称;
第三节 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第四节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知识要点:
1.常用的几种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
2.媒体、教学媒体的概念、内涵及特性;
3.戴尔—经验之塔理论。
(三)教学活动
1.建立协作学习小组
(1)形成3、4人一组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小组,为小组命名。
(2)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总任务意向,征询组员意见,记录相应建议,并作相应修改。
2.感受时代变化
利用调查法和文献法,比较与15年前相比时代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一人归纳全组的意见在全班交流。
(四)教学建议
通过交互式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知识结构、领会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的定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内涵及应用领域。穿插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话题,进一步强化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和理解。首节理论课讲授应适当注意节奏,以教师讲解配合师生讨论的方式为主。第2章 文字图形图像媒体及技术
(一)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目标:
1.掌握各种视觉教学媒体的特点;
2.掌握数字照相机的相关构造、原理;
拓展目标:
1.了解画面中的艺术表现;
2.能合理利用光线、空间、线条、色彩等创作出具用美感的视觉作品; 技能目标:
1.掌握应用数码相机、扫描仪获取外部数字图像资源的方法;
2.掌握图形获取和处理技术;
3.阐释复杂影像的合成方法,能进行较为复杂的影像合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字化拍摄技术
知识要点:
1.数码相机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
2.曝光控制技术、清晰表现控制技术色彩控制技术的方法;
第二节 拍摄的艺术化表现
知识要点:
1.画面、色彩、空间的利用;
2.各种美感的表现;
第三节 扫描仪及扫描技术
知识要点:扫描仪的原理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
第四节 影像加工处理
知识要点:Photohop的相关操作(工具栏、图层、通道、影像合成及调节的一般方法);
第五节 图形生成技术
知识要点:矢量图形的特点、原理和绘制方法。
(三)教学活动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拍摄作品(包括成功作品,也包括曝光不足、照片模糊、分辨率太低的作品)进行课堂展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激发思维并要求每小组在课后提交书面分析报告,并将结果上传至课程网站上。
(四)教学建议
通过交互式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了解到教学媒体的分类,各种教学媒体的基本原理、内涵及应用领域,了解本知识环节的知识结构和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师自带相机、播放特殊照片的艺术处理、穿插讲解有关数码照相机行情、选购方面的知识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兴趣。
第3章 音频媒体及技术
(一)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目标:
1.掌握音频媒体的特点;
2.掌握常用音频媒体格式; 拓展目标:能够应用音频媒体进行教学;
技能目标:掌握音频的数字化加工技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频数字化采集技术 知识要点:音频数字化过程及指标; 第二节 音频数字化编辑加工
知识要点:音频数字化加工的特点和方法; 第三节 扩音技术
知识要点:扩音连线及故障解决。第4章 视频媒体及技术
(一)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目标:
1.掌握各种视频媒体的特点、教学功能; 2.掌握文字稿本的编写方法; 拓展目标:
1.了解数字电释与高清度电视; 2.熟悉常用数字视频光盘设备;
3.阐释视频教材标准,知道视频教学的注意点; 技能目标:
1.掌握采集、编辑、输出视频的方法; 2.VCD/DVD光盘刻录技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视频媒体的教学功用及视频教材的设计制作
知识要点:视频媒体在教学中运用的方式、特点和注意事项; 第二节 视频数字化采集技术
知识要点:数字摄像机的基本组成和一般操作; 第三节 数字视频编辑加工
知识要点:数字视频编辑中所使用的原理、指标、格式和软件; 第四节 用Premiere进行非线性编辑 第五节 数字视频
第六节 DVD节目制作与光盘刻录
知识要点:DVD的原理、工作方式、分类和特点; 第五节 教育视频内容的评价与利用 知识要点:视频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运用。第5章 动画媒体及其技术
(一)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目标:
1.了解动画、教育动画的特点; 2.认识动画在教学中的作用;
拓展目标:能设计自身学科需要的教学动画; 技能目标:
1.了解常用动画创作软件;
2.能用Flash软件制作形变动画和各种运动动画; 3.能用Flash制作具有按钮交互的多场景动画; 4.掌握用3ds max制作三维动画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动画概述
知识要点:动画的特点、分类、获取方法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二节 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 知识要点:
(1)Flash文件的特点,创作、发布的一般过程;
(2)Flash软件的界面构成、场景、时间轴、图层、帧的概念及相关操作;(3)形状补间动画、动作补间动画、折罩动画、路径动画的相关操作; 第三节 三维动画的设计制作
知识要点:三维动画的制作软件、基本制作过程。
(三)教学活动
1.查找汇集有本专业教学动画的网站,留心注意影视片的片头设计,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共享。2.探讨教学媒体的特点与运用,以表格形式概括出各种媒体形式在自身专业学科教学中运用的特点和该注意的问题,与小组同学交流共享表格内容,并作为作业提交。
(四)教学建议
本章应特别注意动画设计开发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①介绍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给学生提出设计开发的具体要求,让他们自我探索完善,将“干线式”与“任务驱动”方法有机结合。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具体是通过在该章后面安排的“教学实践—Flash动画设计制作实践”来实现。③要求完成高要求的动画设计与制作,并以电子作业形式提交。④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
第6章 多媒体技术及其教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目标
1.了解多媒体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2.了解课件的概念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3.掌握多媒体概念及其特点,常见媒体类型的特点;
4.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过程;
5.熟练掌握CAI基本概念、特点,掌握课件的定义;
拓展目标
1.掌握课件开发中学习者分析、界面设计的方法;
2.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和各要素设计、评价方式和标准; 3.尝试利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过程; 技能目标
1.熟练掌握Powerpoint的使用及相关技巧;
2.了解常见专业教学常用软件,熟悉本专业教学常用软件; 3.熟练掌握多媒体演示教学系统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多媒体概述
知识要点:多媒体课件的定义、类型及开发流程; 第二节 多媒体课件设计 知识要点:
1.CAI基本概念、特点;
2.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内容设计、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3.文字脚本、制作脚本的编制; 第三节 利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 知识要点:
1.Powerpoint做作课件过程;
2.Powerpoint一般操作、使用技巧、适用范围; 第四节 利用金山演示制作多媒体课件 知识要点:金山演示特点、适用范围; 第五节 利用Authorware制作多媒体课件
知识要点:Authorware和Powerpoint的区别,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基本技术; 第六节 专业教学常用软件
知识要点:专业教学常用软件分类和适用范围; 第七节 多媒体课件评价标准
知识要点:课件评价标准中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实用性; 第八节 多媒体教学设备
知识要点:多媒体演示教学系统各组成设备原理、特点、连线,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教学活动
1.查找交流汇集有本学科高质量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网站,以小组的形式选择其中至少5个课件进行评价分析。
2.探讨本专业教学课件制作的特殊性,分析所在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成功做法和存在问题。
3.总结反思本章的教学,找出不足,加以弥补,并填写学习日志。
(四)教学建议
本章是核心章节,内容较多,要求较高。课堂讲授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着重讲解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概念、原理,将“干线式”方法运用到教学之中,减少在菜单、命令、工具等基本知识方面介绍的时间。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从教学设计、媒体选择、界面交互等角度深化对课件制作环节的理解,适时补充美学理论、构图原理等知识。
第7章 基于网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一)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目标:
1.学会信息浏览与检索; 2.掌握网络信息交流常用方式; 3.掌握网络教学的特点和模式;
4.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及对教育的意义;
5.熟悉计算机网络常用术语; 拓展目标:
1.述说虚拟现实的特性和教育应用现状; 2.说出网络教育的优势;
3.阐释网络环境下各种教学与学习模式的特点,评说其优势和不足; 4.具备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合适教与学模式的能力; 技能目标:
1.掌握利用引擎搜索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2.会使用FTP软件下载及上传文件;
3.掌握电子邮件、BBS、即时通讯工具的应用技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息浏览与检索 知识要点:
1.IE的相关操作和技巧; 2.常用搜索引擎的使用; 第二节 文件上传与下载
知识要点:网络传输常见方式和软件; 第三节 基于网络的通信与信息交流
知识要点:各种基于网络交流模式的特点及其适用环境; 第四节 虚拟现实技术及虚拟学习环境 知识要点:虚拟现实的特性及教育应用; 第五节 基于网络的教与学 知识要点:
1.网络教学的优势及应用范围;
2.网络环境下教学与协作学习的模式与特点。
(三)教学活动
探讨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每组选择教材中的一个模式进行探讨,在小组充分探讨的基础上,向全班同学汇报。
(四)教学建议
通过引入阶段建立师生共同经验,利用交互式课件的演示,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网络教育特点、发展及远程教育主要类型。可通过常用聊天软件QQ的介绍,引出群组的功能、IP地址的概念、因特网的接入方式等基本问题,并对TCP/UDP传输协议,图像截图的方法,P2P技术等做概述。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利用网络去比较、细化这些概念,使知识理解上升到较高层次。第8章 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一)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目标:
1.了解资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说出流媒体的特点,了解流媒体的格式; 拓展目标:
1.说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对于教育现代化的意义; 2.说出网络课程的概念和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的特点; 技能目标:
1.了解网站建设的方法和常用技术;
2.掌握Dreamweaver中媒体元素的添加、表格、样式、导航的设计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网络教育资源概述 第二节 用Dreamweaver创建网站
知识要点:了解Dreamweaver的界面构成、特点及相关操作; 第三节 网络课程开发
知识要点:网络课程特点、开发流程; 第四节 流媒体技术
知识要点:流媒体定义、特征及常用格式。
(三)教学活动
1.了解本专业现有的网络资源,与小组同学交流探讨,并分析其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
2.查找与自身学科相关的“精品课程”,选出3个比较优秀的案例,从教育性、技术性、艺术性等角度分析,并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探讨学科教学网站的实现方法与途径。
第9章 教学设计与评价
(一)教学基本要求 基本目标:
1.掌握教学设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了解教学设计的内涵及重要有意义;
3.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4.熟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5.了解教学策略的种类和特点;
拓展目标:
1.述说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及运用要点;
2.阐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以及整合基本模式的内涵; 3.初步具有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
1.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深化对课件制作的认识;
2.能运用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绩效;
3.熟练掌握教学设计概念,树立系统的教学设计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知识要点: 1.系统化理论、基本模式和教学设计层次; 2.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第二节 学习需要分析
知识要点:学习需要分析的步骤; 第三节 学习者分析
知识要点:学习者分析方法; 第四节 学习内容分析与组织 知识要点: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 第五节 阐述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1.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2.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 第六节 教学策略及教学活动设计
知识要点:信息化在教学活动中的设计应用; 第七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知识要点:
1.课程整合的定义和目标;
2.基于任务驱-协作、学科网站自主学习、网络探究的课程整合模式; 第八节 教学设计模板 第九节 教学评价与反思 知识要点:
1.教学评价的功能和分类; 2.基于自主学习过程的评价种类。
(三)教学活动
1.探讨设计方案
(1)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成果(重点是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用资源),听取小组成员对成果的意见后加以修改,保存于电子学档,并在班级上以说课、试讲的方式展示教学设计成果。
(2)每组选出一项好的教学设计成果,全组对其进行加工完善,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班级对各小组的教学设计整体水平做出等第的评定。2.反思交流
(1)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实践,填写反思记录文档,尽可能修改完成一份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的教学设计方案。
(2)在反思的基础上,交流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分析现有教学设计方法的优势及不足。
(3)在交流讨论基础上形成小组对现有教学设计理论优缺点的共识,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在课程学习网站上发表。
(四)教学建议
本章是教材的难点与核心章节,理论性较强。教学应侧重讲解重要的概念、典型案例及通用性较强的原理。通过让学生观摩优秀课程设计视频、往届学生微格试讲录像,使其了解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及现代媒体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运用。从课程导入、内容讲述、媒体运用、情景创设、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小组讨论。并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各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深入领会教学设计的概念内涵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