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自然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自然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倡“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看到,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这里真正地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发挥了很高的效用。现代教育技术正在为更好地满足学科教学的需求而在学校中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使用计算机、使用多媒体、使用网络等现代教学设备和技术,已成为教学的内在需求。下面就小学自然教学中如何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自然学科的整合谈谈几点做法:
一 改革传统教学,倾情网络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伙伴。
(1)改变师生角色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知识,学生通过练习记忆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整个课堂由教师主宰,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网络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的传统地位受到了挑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教师从原来的直接传授知识的施教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幕后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导者。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主动自主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和中心。实现了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就是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并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求发展的社会主体。
(2)改变教学模式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彻底改变了“一支粉笔写天下,三尺讲台说春秋”的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既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信息、选择学习途径,确定学习内容和数量并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网络教学改变了以往小学自然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讲的“科学”太多,学生探索、思考“科学”太少的课堂教学格局。
多媒体网络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明显提高,“探究能力”增强。如:一些自然事物像火山、地震等,小学生不可能进行直接观察的,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材料和网上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增强探究能力。
二 释放时空,拓展探究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即WebQuest)就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以信息技术环境和信息化学习资源为依托,以具有深化和扩展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为导引,以高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和提升信息素养为目的。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使开放的网络环境作为探究学习的一个平台。为了进行信息技术与自然学科整合的实践,我设计了一个主题为“恐龙灭绝之谜”的WebQuest。具体的构想与做法如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4亿万年之久,可是不知何因,这种曾经繁盛一时的生物在短时间内突然销声匿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没有人亲眼见到,所以通过Internet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扩大视野,并对这一谜团有进一步的解释。
2.角色扮演,分配任务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当一大堆问题提出来后,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扮演科学家,天文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分工合作的形式来展开学习,这样既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保证绝大多数的问题从不同的方面都可以研究到,又可以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在制定学习计划和明确分工的时候,应让学生明确,一份清晰详细的学习计划、科学的目标和有序的分工是完成探究任务的重要保证,教师应在过程中予以一定的指导。
3.搜集资料,加工整理 Internet中的信息量很大,学生可能还不能很准确地搜集到所需要的资料,教师应提供一些参考资源,例如恐龙网,博物馆的网址等,让学生有个明确的方向。
4.进行评价 确定评价维度,写出评价标准,学生对能够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5.交流成果 在小组的合作和努力下,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获得了很多知识和信息。而因为采取的是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协作学习小组对自己小组的主题问题了解的很多,其他的问题(知识点)知之甚少。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性,在局域网内,采用报告会的形式,每个小
组向其他的小组成员发布自己小组收集、整理、加工过的知识和信息。这样,学生共享了所有的小组的学习成果,节约了学习时间,又培养了资源共享的意识,又会让学生在发布的过程巩固了知识,还会获得一种学习的成就感。让学生从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中认识到物种灭绝实际上是生物演化的一个必然阶段,从而进一步思考面对现在的生物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样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全过程,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环保意识,又展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突出培养了学生个体创造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凭借信息技术有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有个性地探索和创建信息,从多方面有效地培养了信息素养,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网上探究交流,优化合作学习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这一点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比较容易实现,可是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比较不容易实现。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网络技术使教育突破了地域和时域的限制,使学习者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条件,改变被动的、被支配的、受监控的地位。资源共享,大大扩展了学习者的信息来源,支持了人的"象牙塔"的各种等级和资格的限制以及文化专制,是无名之辈展示和发挥自身才能的广阔天地。
如教学“青蛙”一课,如果让城市孩子了解有关青蛙的形态特征、活动、捕食情况,对于他们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他们根本无法走近青蛙的真实生活,更无法透过青蛙去了解整个蛙类世界的精彩。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初步了解到“青蛙的身体分头、躯干、四肢三部分,青娃的头呈三角形,前肢短,后肢长”。然后充分考虑学生在能力、性格,以及理解方面的差异的现实,有意识地采取“分层协作”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教师出示的思考题,再到教师制作的课件中查找相关资料。点击课件中的“音像资料”,就可以自由选择图片、动画、录像等内容观察青蛙的生活;点击课件中“拓展性阅读”,就可以进入蛙类生活的资料库,一个全新的从网上下载的多媒体世界,蛙类的“衣、食、住、行”乃至趣闻轶事无奇不有,学生可以尽情浏览。查找资料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有的学生就发表意见了,“青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们应该保护它。” “林业专家认为,青蛙味道虽鲜,但却遍体寄生虫,吃青蛙对身体有害无益。” “有的酒店把青蛙端上了餐桌,实在太可恶了。” “大洋网讯,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厄瓜多尔一种青蛙的皮肤里发现一种毒素,毒性非常强,经调制后可以作为止痛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索科学奥秘,相互间共享研究资源,从中体验科学的乐趣,获得相应的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探究能力。这样,网上交流不受课时的限制,让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放大学生探究的结果,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充电,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实践证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构建了“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极大地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科学启蒙这门课程的教学,应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
知欲。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由传授知识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在这种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更广泛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多角度的分析、选题和多样化的形式体现无疑将打磨学生的思维,给知识的迁移做了铺垫,更为课堂拓展了丰富的再创造空间。实现了课堂的可拓展性。
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
牵手适时接触有度—
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思考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发展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当学生的时候,每天听老师用一根粉笔,一张嘴,一节课从头到尾讲到底,总觉得课堂实在是缺少变化,单调乏味。
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我制作了一张《数铅笔》的幻灯片,运用投影教学赛课,获得了数学电化教学优质课一等奖,初尝现代教育技术的甜头。
今天,电脑网络成为我们身边工作、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当我在数学课上再次应用信息技术时,学生已鲜有当初异常兴奋的表情了,在他们看来,顶多就是体验到视听的多方面享受罢了。
可以说从当年的学生到今天的教师,我们经历了从黑板到投影机,从幻灯机到多媒体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作为从教多年的数学教师也亲眼目睹了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所带来的重大影响。近几年我也非常关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的运用,自己大胆尝试,并且听了很多教师的课,作了记录,其中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这些真实的案例使我对数学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有了新的思考。
【案例描述】
曾经上过一节三年级数学公开课《口算乘法》,开课是“口算比赛”,运用多媒体的声效和动感的画面,公布口算比赛的规则、营造出比赛的竞争氛围,同学们跃跃欲试。当孩子们还在为刚才的比赛欢呼时,紧接着是去游乐场,摩天轮、旋转木马、疯狂的老鼠等极富动感的游乐项目立刻吸引了他们的眼球,仿佛身临其境。接下来是 “买饮料”、“今天我当家”等一系列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情景,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中很快的学会了口算乘法的基本方法,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一直到课下,孩子们始终热情高涨,意犹未尽。课后,我觉得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新授和练习的教学,听课的老师们认为多媒体创设的情景积极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评委则婉转的表示情景有点过于花哨。因为这是一节赛课,我很在意评委的看法,课后我甚至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产生了怨气与怀疑,开始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望而却步。
不久,校内一位年轻的教师观上了一节《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我再度审视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新课堂。
教学基本流程:
第一步,提出问题:演示“乌鸦喝水”的动画,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回答因为水面升高了。这个故事能启发你测出水中石头的体积吗?此时多媒体打破教材、跳出教室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
第二步,猜想假设:学生提出各种测量石头体积的方法,猜想石块的体积即上涨水位的体积,等于容器的底面积(字母S表示)乘水位上涨高度(字母H表示)。多媒体动感的设计清晰的模拟出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弥补学生语言叙述的不完整及缺憾,同时尽可能的扩展和完善学生学习的舞台,为后面学生的亲手实验提供指引与帮助。
第三步,动手验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发现相同的石块放入不同大小的容器内,实验结果一致,体积相等,得出结论V石=SH水。
第四步,再生问题:多媒体演示石头投入容器内,没有完全没入水中的情况,提问“那么这时能把上涨水位的体积转化为石头的体积进行计算吗?”学生马上联系前后两种石块没入水中的不同情形,意识到公式V石=SH水的运用,前提是石块必须完全没入水中。从而进一步质疑,深化理解知识。„„
显然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逼真地模拟出同学们的猜想和试验过程,创设出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现代教育媒体在走进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具光彩,最有生命力的一面。
【案例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融入数学课堂教学,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案例二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恰当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最值得我欣赏的是:其一,设计者是让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完成很多头脑中的猜想或原先没法亲自动手完成的实践;其二:动手试验的教学环节说明设计者并没有让多媒体越俎代庖,替代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在多媒体的演示指导下切切实实动手做试验。遵循了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多媒体网络技术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绝不取代学生的实践活动。
反思案例二,我前后共设计有六个之多的情景片断,教师一步步按照电脑的预先操作程序播放完画面,结束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这和注入式教学有什么区别呢?谁能说孩子们在结束观看后不是陶醉于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中
呢?如果在教学中频繁使用多媒体,使得学生只有眼看和耳听的份,导致学生注意力的最终落点不在教材上而在媒体方面,削弱了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训练。此时我的眼前闪现出种种教育现象:“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下面我们来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等等。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的圈套让学生往里钻,还是教师自己也被这个圈套牵着鼻子走呢。再例如在公开课、优质课的评比中,教师忙着在鼠标、键盘和黑板间来回操作,教师俨然成了“放映员”,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成为了机器的附庸,一节课下来,学生对精美的画面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对知识的重难点却一头雾水„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整合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课堂现象,我们该如何看待席卷而来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它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课又该怎样体现课程意识呢?
【案例启示】
为什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实际运用和操作中,常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有时教师的良苦用心得不到应有发挥,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不明显。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呢,我认真反思,反复学习,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做到适时与适度。
一、课件的选择适度
多媒体技术是当代信息技术的最为先进的手段,课件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老师易于制作和操作的一种。课件的选择是否合适对一节课的成败至关重要,通过对课件选择的一些正反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我个人以为课件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1、与课程资源整合有度
课件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而设计的,所以课件不应是课本的拷贝,而应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另一方面,课件的设计必须与课本紧密结合,注重学科本身的特点,尤其要把握课件与课本结合的度。比如在“分数意义”的概念教学中,课件的直观演示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学生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有很好的帮助,学生更容易抽象出分数的概念。类似这样枯燥、抽象的概念知识,以及空间与图形方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等,学生需要直观支撑他构建知识的内容,用课件来呈现是比较合适的。当然也不以偏概全,去年听了一节《圆的周长》很受启发,以往像这样的公开课老师必定绞尽脑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没想到教师仅仅是让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圆形硬纸板,用一根毛线绕圆形硬纸板的外沿一周,然后再比照直径长度来回三次度量,很容易的让学生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变化,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认识到这个倍数(圆
周率)是一个固定的数。不管是教师的精心讲授还是课件的辅助教学在这里就显得有些杀鸡用牛刀、甚至有些多余。所以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做成课件,也不一定做成课件的内容上课效果就一定好。恰如其分地运用是锦上添花,否则只是本末倒置。
2、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有度
(1)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一位教师教学《比例尺》一课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自制了“比例尺”教学课件,课件内容有国家地图、湖北省地图、数值比例尺图例、线段比例尺图例,还加上一些实物缩放图,又是网络下载,又是自拍照相,花了不少功夫。一节课下来,课件还未完全演示给学生看,下课铃响了。学生对比例尺就是一种“比”并不清楚,前项是什么?后项是什么?没有印象,只会模仿着进行比例尺的计算而已,至于为什么这样算恐怕也是跟着播放的内容依葫芦画瓢。就此而看这位教师纷繁复杂的课件设计只是完成自己的教案,并没有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思维发展。导致了这样一种现象:数学课堂上学生学习知识的时间少了,独立思考空间少了,必要的练习巩固没有了。这就是为什么语文老师说视听欣赏永远无法取代文字品读,数学老师说图文并茂的情景无法取代学生的思维训练。也就是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孩子孩子心中就有一千个奇思妙想。由于学生年龄小,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片和过多无用的信息往往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获取;悦耳动听的音响效果往往会妨碍他们对问题的揣摸;快速切换的页面信息还会削弱孩子们思维的多样性和主动性。从某种层面上看,课件不当的使用还会限制孩子们的思维,这个结果与新课改的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精神是相违背的。所以,我们在课件的选择和使用上,应当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与学生的发展目标结合有度。
(2)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
课件的选择和使用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不同的年龄层次所认可的课件设计形式也不同。例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的思维活动正处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形式。这一时期,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多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课件大多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而高年级则更侧重于知识的层次和容量等。
二、多媒体演示适时 多媒体演示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它所提供的图像、声音、色彩等各种形式的感知,让学生通过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其变静为动的功能,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供了便利。那么何时演示,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找准“最佳作用时机”,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让演示真正的为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如:在《解方程》一课,教学例1 x+3=9,学生第一次接触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解方程,这时课件演示出示天平,并用天平两边的实物表示出x+3=9,让学生看着天平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学生很快会想到将从两边各各拿走3个,此时课件动态的演示这一过程。接着教师提出如何将这个变换过程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来呢?学生很容易的说出就是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样在教学新知前的演示,很快帮助学生实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知识建构,而却记忆深刻。教学例2 3x=18,学生对运用天平平衡原理解方程并不陌生了,在尝试解决得到方程的解后,此时天平演示则是对结果的检验,对学生应用天平平衡原理解方程的再次印证。两次课件的演示一次在学生学习前,一次在学生尝试解决后。两次不同时机的演示目的不同,前者为解方程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后者保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恰到好处地把握多媒体的演示时机,最终它们共同实现了算理和算法的完美结合。帮助学生在理解上降低了难度,突破了解方程的难点。
另外在掌握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间上,我们还可以遵循因课而定、因人而定的原则:在新课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在超过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后可以再次使用多媒体,重新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多媒体演示发挥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应注意的其他几个问题
在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整合的优势,但还要考虑到媒体自身的优劣,客观冷静的分析,做到扬其长,避其短。
1、注意与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相结合,优势互补,以便发挥其各自的长处。如实物、简笔画、图片、录音机以及有效的直观操作、交流讨论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不可忽视。
2、注意媒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平衡性,发扬多媒体视觉上的优势,弥补动手实践的弱势,能够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三要素很好的结合起来。
3、注意学生的情感需求,不要让越来越多的“人机对话”替代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教师要处理好人机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情感交流。教师及时的评价、肯定的眼神、激励的语言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4、注意学生的用眼卫生,尽量避免整节课都是课件播放,假设每节课的教师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话,视觉的盛宴换来的将是孩子们眼中不复存在的美好世界。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数学课堂教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多学、多想、多尝试、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它与学
科教学牵手适时、接触有度,挖掘它的巨大潜力,让我们的整合课具有人文性、学科性、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浅谈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葛丽霞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多媒体课件设计要求》于天放
第三篇: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试卷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AEXT1994:教育技术就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3、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就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4、多媒体:指在计算机控制下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实现同时采集、处理、编辑、存储和 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这些信息媒体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活动影像等。
5、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观重视教育者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强调学与教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6、超文本/超媒体:超文本就是以单位组织信息在节点与节点之间通过表示它们关系的链加以连接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当超文本的信息节点存储多媒体信息并使用与超文本类似的机制进行组织和管理形成就叫做超媒体。
7、学习目标的ABCD学习法:就是按照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进行学习目标描述的方法。
8、教育技术AEXT2004:教育技术就是通过创设、使用、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便利学习和提高成绩为目的地、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研究和实践。
二、填空
1、现代教育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物质、技术前提、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知识“爆炸”和人口增长是现代教育技术产生的客观要求、传统教育的缺点和不足是教育技术产生的促进因素。
2、根据多媒体CAI课件的内容与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资料工具型、课堂演示型、个别化交互学习型、练习复习型、教学游戏型。
3、根据计算机具体的用途和辅助对象的不同CBE可分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和计算机教育行政管理。
4、计算机在教育中的作用。从技术上说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特点,其具体的教学功能特点是教材内容的多媒体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化、教学形态的多样化、教学时间的扩大化、教学环境的虚拟化、教学效果反馈的及时化。
三、概述
基于多媒体计算机构成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和助教促学方面表现出哪些优势和作用?
答:
1、能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2、能改变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
3、能优化教学信息的传递是重点突出难点化解建立接近真实情境提供缺乏的见解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信息的有效加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4、能有效地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5、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6、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时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
7、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
8、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大教育或学习的空间使教育摆脱以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四、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1、整合要有明确的目的——“整合”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提供的新的沟通机制和丰富资源的环境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能力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整合”必须有正确明晰的指导思想——实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具有多种价值取向可供选择。一定要在信贷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下把整合的研究和实施纳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整合”要坚持整合要素的个性特点——在研究和实践“整合”
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特点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也要严格遵循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以体现教学过程的规律的需求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整合”是功能特点和基本规律意义上的整合。
4、“整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把两个以上的具有不同特点的事物整合在一起不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推理就能实现的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去实验、探求和总结才能发现“整合”的本质和规律。
5、“整合”的结果是“双赢”的——成功的整合应当是把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也就是说“整合”的结果既以信息技术优化了课程教学的过程促进了学生智能水平的提高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授了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五、试论教师学习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类已跨入到21世纪,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和改革机遇。我国教育部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站在新世纪起跑线上的广大教师,应该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
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最新科技知识,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现代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它包括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我们应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方法,全面提高运用教育技术的素养和教学的应用能力,包括:课堂多媒体教学;卫星电视广播远距离教学;多媒体计算机个别交互学习方式;基于因特网的远程通讯教学;虚拟现实仿真教学等。以适应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教学方式。在几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还拥有先进的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电子图书馆、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双向教学系统等。而现代教育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进步或革新,同时它引发和推动着我国教育教学思想、教育体制以及教育的过程与方式、方法发生根本性变革。
2、现代教育技术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给学校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进一步加剧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又促进具有优势互补条件的学校加强联合,共同参与更高层次的竞争。学校能吸引到多少学习者,就取向等各方面。学校必须走联合之路,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之间的联合非常容易,不受国家、地域的限制。因此,各国因
此推进学校之间的合作。
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作用。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职能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法过程在的主要任务不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面对面传授给学生,而要逐步转向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组织、引导、帮助督促学生在其中学习。教师熟练掌握操作各种先进的教育工作;要掌握现代认识理论,帮助学生设计出最佳学习程序;要具备多门学科共同的基础,有较宽的知识面,熟知各种科学方法,使自己在并不擅长的领域里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个别化学习方式,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水平选择适合的学习进度,在没有负担的轻松环境中学习,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学生必须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代技术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教育教学技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物征。为了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要十分重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以探索提高教育改革,扩大教育规模的新途径。同时,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们不满足于学校书本上的知识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可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促进现代化教育技术发展的最直接的重要因素。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
云端课堂,如何有滋有味有营养
2020
年开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成为教育的主要诉求。教师们以“互联网+”学习为手段,全国上千万教师、亿万学生相聚“云端”,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尚属首次。教师如何快速适应“应急态新课堂”,重塑教学型态?如何保质保量地实现教师居家施教、学生居家学习、家校以网互联、师生以网互通,如何从平台、资源、工具等多个方面保障云端课堂的实施,只有解决这些摆在教师们面前的问题,才能让我们的云端课堂有滋有味又有营养。
一、利用现有的智慧课堂+
为云端课堂护航
由于事发突然,在教师们的准备不足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资源平台,利用最熟悉最了解信息技术方能最快速适应“应急态新课堂”的要求。
从传统课堂与云端课堂时空对应的角度来说,利用现有的智慧课堂
APP
把“课堂搬到网上”的直播课堂是当前比较简便易行方式,但直播课堂并不能等同于“停课不停学”,将“停课不停学”简单地理解为用网络的手段填满课表的时间,就是我们想要的“云端课堂”吗?这种做法显然是偏颇的,对云端教学时长的片面追求,会导致我们注重在线教育的形式,忽视质量,照搬课表开展直播课堂目前已显示出一系列问题。首先是技术上的风险,由于疫情前我国的网络应用并未针对大规模的直播课堂应用场景做好准备,直播带来的高并发、大流量导致网络拥塞、掉线、卡顿等事故频发,其次,即使解决技术上的连接问题,照搬传统课堂的直播课堂也存在合理性的疑虑,一方面受制于教师(即“主播”是有一定的专业门槛的,我们的教师是否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学主播?),另一方面受制于学习者(如我们的学生,是否能够对直播课堂有较高的学习参与度?特别是对于低龄段的学生来说,一般并不具备长时间的学习自控力),所以仅仅靠直播课还不足以单独撑起“停课不停学”,还需要在现有的智慧课堂上做加法,保障学生在云端课堂学习的效果。
1.录播课课堂实现优质的教学呈现
同直播课堂的实时性相比,录播课堂则是事先准备好课程录像,邀请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师打造,可实现多人智慧,准备打磨更充分,在理念、教学设计、活动资源设计、交互设计、作业练习、教师个人风格辨识等方面表现更为成熟。
2.活用巧用社交娱乐媒体软件增进互动
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些社交娱乐媒体功能是非常强大的,深挖它们的功能,灵活运用到云端课堂中,能帮助我们提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
我们利用在QQ
群多人语音通话功能进行年组教研;在腾讯会议中开班会、开家长会,开故事会,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在喜马拉雅上进行语文、英语朗诵作业;在全民
k
歌上进行班队会、唱歌、舞蹈特长展示,开演唱会,号召平时喜欢唱歌,对全民
k
歌很熟悉的家长也行动起来,加入到我们的抗疫活动中,《感恩的心》、《我的中国心》、《武汉,加油!》等歌曲,让孩子们在家长的带动下,爱国、爱家之情在音乐的感染下犹然而升,活动呈现出融洽亲子关系、互动气氛热烈;有的家长们还利用平时用于娱乐的“抖音”提交学生们的音乐、体育、班队活动视频作业,效果有趣、有感染力,甚至有的作品还获奖了,这些社交媒体、娱乐软件用活用巧能让我们的云端课堂更有滋有味。
3.多平台混用创建灵活有个性的云端课堂
每位老师的对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本身的个性不同,学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就目前我们使用的单一平台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师对教学的需要,在我看来不同平台各有自己的优势,灵活优选符合自己教学要求、能为己所用的平台,可以实行多平台混用,把主要的精力放到针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支持服务上来。
我现在的学校平时用
“晓黑板”来进行家校沟通与家校管理工,以前多是使用发通知功、讨论和调查功能、晓成长功能
。“发通知”功能中,老师可以向家长发送即时消息,系统会自动反馈每位家长是否收到信息;“讨论和调查”功能,让老师以更恰当的方式,及时掌握每位家长的想法;“晓成长”,帮助老师和家长随时记录和分享孩子的精彩瞬间;晓黑板所有信息支持图文、语音、视频、文字、表情等形式。
在这次云端课堂使用中,我们有的教师运用了里面的视频模块,也同样实现了在线直播教学和在线答疑辅助教学。教师们通过XXX云平台使用对比,发现晓黑板(电脑版)操作起来更简单,由于是小众
app,网络不会拥堵且教学中师生间互动效果更好(学生用麦可以实现实时回答问题),后来教师们就纷纷选择使用教育云平台优质的课程资源,运用晓黑板推送课前预习要求、课后用晓黑板在线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答疑(现在不乏有能力强的教师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用晓黑板上直播课)、批改作业,当然也有教师习惯用
来批改作业,效果也是不错的。平台的选择关键是教师要依据个人习惯选择用起来是否顺手,用起来是否能解决本班实际问题,还有就是要考虑平台能容量的人数,最好提前做下测试,或可教师间协调适当错开直播课堂的上课时间,再有就是教师间多沟通,互相学习,优选出能在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中发挥最好效果的平台,据我了解还有的学校,用“一起作业”
进行英语听写练习,用“喜马拉雅”开展读书活动,甚至用“木木课堂”实现了全年级的考试监测。
这种多平台混和的方式由于有智慧课堂教学平台作为基础,能实现云端课堂的资源最
大化共享,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教师而言可能是短时间内最便捷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依据个人特长、能力用最擅长的信息技术创建有质量的云端课堂。
二、利用智慧课堂大数据精准教学
信息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不断临近,“智慧教育”在云计算、5G
等技术的加持下,其数据驱动的发展趋势也愈发明晰。如何依托智慧课堂的大数据来确定、落实并巩固教学目标?如何利用智慧课堂大数据对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进行诊断?如何借助智慧课堂的大数据让教育教学工作变轻松?
1.有效利用数据,找源头调策略
通过跟踪“晓黑板”云端课堂学生(11
周)每天参与直播答疑得到的统计数据,我们发现学生参与情况在中期有了严重的下滑,分析找原因发现是因部分家长已复工导致学生无法参与直播课程,于是我们调整了在线答疑的时间,并请家长配合重点督促部分无法参加在线直播的学生看回放并提交
学习图片,通过调整思路,问题有效解决,学生参与情况迅速回升,随后家长复工人数增加,学生参与情况呈缓慢下降趋势,针对数据结果,我们积极应对,通过召开线上家长会、一对一帮扶,以帮助家长和学生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2.充分利用数据,精准评价
如何对科学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一直是让老师们头疼的问题,智慧平台能根据学生上课签到、作业、习惯养成等方面情况,为我们提供全面细致的数据,甚至能细化到每个学生,提示老师哪些同学要重点关注,哪些同学很优秀,哪些同学的习惯有待改进,老师们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些大数据,对学生的评价能更精准,工作会变的更轻松。
3.综合利用数据,为老师和学生“画像”
我们要从用数据呈现学习结果,转向用数据分析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通过行为大数据,老师们要善于发现在教育教学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自己“画像”,关注学生需要改良哪些行为,有哪些做得好的行为,为学生“画像”,这样老师们的整个教育教学动作
一定更精准。积累的数据还可以反映出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的个性化表现,帮助老师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三、线上互动为云端课堂添滋彩
云端课堂是师生基于互联网平台发生的时空分离、教学分离的教育方式。在这种分离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度不高,思维活跃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们加强线上教学互动,来保证教学的效果。
1.目前大多数在线教育平台都自带一些互动功能,教师可使用平台的互动功能,比如投票、举手、分组、点名等,也可连麦点人回答问题,教师还可以借助在线教育平台的白板、屏幕共享等功能让学生通过涂鸦或
PPT的形式向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多种方法督促学生
保持专注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加强教学互动,调动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率。
2.教师提前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制作简单的题库,以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根据教学进度面向全班同学发放题库,要求学生在互动专区中给出答案,这不仅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可以设计两种方式的课堂游戏,一类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堂游戏,比如角色扮演,要求学生扮演故事中主人公,模仿其说话、动作、表情等;
另一类是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组织大家进行适当的线上课堂游戏,比如成语接龙、你画我猜等,增加课堂乐趣,促进课堂互动。课堂游戏是调动课堂氛围的利器,但是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具有较高要求,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游戏增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后引导学生在学习群中发言、讨论,为优秀的发言点赞。由于时间的跨度拉长了,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这样也有利于比较内向的同学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更能体现出教育的公平,学生们在这个互动场中,都在学习。
5.要适应隔着屏幕与学生眼神和情感的互动,眼睛尽量要看着摄像头来讲,不要老是看着屏幕;语言注意用“你”,而不是“你们”,要知道你和学生可是一对一直播呀;不走寻常路的老师也可尝试利用一些道具来配合云端的神秘感,调动学生参与的激情。
综合利用多种方式的线上互动,利用互联网+发挥线上互动的优势,加强我们的线上控堂的能力,就能让我们的云端课堂更高效、更深入。
曾经,在国际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有一个颇为著名的问题,叫“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智慧课堂在此次疫情之前推进缓慢,在经过疫情的催化立刻就热得冲上云霄,火得让人猝不及防。结合本次
“应急态新课堂”而开展的云端课堂教学的体会,我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有了重新的理解。乔布斯之问是技术之变与教育不变之问。这是由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教育即生长,要使人的天性和能力得以健康生长,使人的精神、情感有崇高追求,这无法单纯通过技术完全实现,针对教育开发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一定要立足教育本身,多关注教学的需求、关注教师的需求。希望未来围绕着教育领域开发的信息技术更有教育的温度和思想,真正解决在此次云端课堂中遇到的各种不得已,教师们的不得已——不得已采取的多平台混用;家长们的不得已——不得已在手机上下无数
app,学生们的不得已——不得已要在短时间内适应各种不同平台的切换;希望信息资源平台的设计能更实用、更便捷、更强大,在后面老师们的“新常态课堂”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更给力,尽快终结“乔布斯之问”!
第五篇: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英语学科的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英语学科的整合保山市第七中学王吉红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变化,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将会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那么,我们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优势和特长,在学校教育中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培养出会学习,善思维,勇于创新的外语人才呢?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作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突破口,从而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英语课是综合性工具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的,但我们目前的条件状况却并没有使其发挥的余地,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它的巩固和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在日常授课中注意多加强语言使用的训练,使学生学会英语思维,接受纯英语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听、说、读、写英语形成习惯,这对他们的英语的进步是大有裨益的。
为此,在日常授课中,我一直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加强听说训练,即使一些较难的单词我也尽量用简单英语解释。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觉学生的领悟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反映在课堂回答上比较积极活跃,听力测试通过率较高。但缺点也因之产生:学生易产生松懈和厌倦心理,他们要时刻集中注意力去捕捉老师讲的每一点信息,稍有疏忽便可能错过对一个单词或一句话的理解,长而久之便想放弃,于是就懒得去仔细听讲了,形成恶性循环,成绩便很难提高了。
这时,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帮了英语教师一个大忙。它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和不断冲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从而在大脑皮层产生较强的反射,留下较深的印象。具体来说,我用过以下一些操作:
在复习上节内容上,我采取对话问答或习题巩固等方式,对话辅以图片(pictures)或文章(articles)进行,一般采取集体作答(together)或双人一组作答(in pairs)。习题的处理连同答案一起设计上,使用微机幻灯片放映,答案单击显示,逐个进行。
在教授单词时,我把单词用微机幻灯片展示在大屏幕上,每个单词跟着相关解释,然后打开录音机放音跟读几遍。记住之后,再辅以单句翻译,加强巩固,这样新单词便在语音、语调、拼写、释义、运用等几个方面得到加强,想记不住都困难。
在巩固了新课、熟悉了单词之后,就要对新课加以处理了,这时现代技术更显出了它的无穷魅力,你可以用简明的图片(或从剪辑库中提取或手工制作)将课文的大体概况作一图标式的解释,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并且可以在听课文录音的同时,将课文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思考问题。问题的设计尽量贴近课文的内容,同时可以起到训练学生听力和对课文理解力的双重目的。此外,我们还有大量的媒体软件可以利用,学校音像阅览室里有各种各样的有关课文的磁盘和软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成组片插件,链接控制播放,真的是方便极了。剩下的习题处理更是灵活自如,从题型设计花样上,想达到的目的上你都可以使用不同的效果显示,尤其是各种教学软件的使用更增添了它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再者,区校互联网的开通,极大地将思维引入了一个更广泛的领域,将现代教学技术的概念进一步扩大至整个互联网这一庞大载体,使得我们能够做到随时从网上截取及时有用的信息用于教学和研究,从而更大范围地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这是以往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我就曾利用网上信息上了一节较成功的英语自主选修课,我把从网上捕获的关于圣诞节的故事,贺卡及插图和几首圣诞诗歌搜集整理在一起,加上课上我的解说和介绍,在圣诞节到来的时候,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选修课。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我们只是才刚刚开始,就已经显示出了它的极大的与从不同的优越性。随着它的深入和加强,它的更大更优越的作用必将得到更淋漓尽致的开发,这对于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生及教师负担过重问题的解决,谁说不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大事呢?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优点:
一、创设情景,趣味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英语教学是一门艺术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是由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所决
定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英语交际运用能力,发展智力和情感。那么,教师就必须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师,为学生提供能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自然情景和教学情景就显得极其重要,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学生能在各种不同的场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进行交际。在此期间,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使教学多样化、交际化,把枯燥的单词有机地组成对话形式,编写成小故事、短句或小品来表演;把语法知识点改编成有趣的游戏。在这个阶段,教师仅是个指导者、导演。在这个真实的情景交际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大胆参与表演,发展他们的交际技能,使学生敢说、乐说、会说。这样在运用中自然地记住了词汇,大大增强了语感。
在教学Lesson15课时,我避免了用简单枯燥的数字操练形式,而是运用计算机信息、计算机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门牌号码、自行车号码、电话号码、摩托车号码、汽车号码等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各种信息,跟随着画面上跳动的数字有节奏的跟读。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对英文数字的实际运用,我又穿插了一首英文数字歌,让学生们在乐中学、学中乐,并用所学的数字说一说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通过练习,孩子们学会了用英语来表达数字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和用的能力。色彩鲜艳的画面、逼真的视觉形象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我把大量的口语交际情景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画面提供情景,学口
语、用口语,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情景对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轻松愉快地交际中,克服了学生口语能力低、弱的恐惧心理,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从小养成敢说、爱说英语的好习惯,让他们更好地去听说交际,使他们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充满自信地与人交谈。
二、展示课堂教学结构与过程,优化学生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能系统地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象直观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
感的形象,以调动学生的视听觉等多种感官,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冲动。这样,就能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使得他们的认知活动从文字走向图象、从无声走向有 声、从单调走向多彩、从单一走向多元,由此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深刻性和多向性。运用这一技术,形成了程序性教学,构建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此过程中,除了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挖掘
他们的潜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围绕一个数字,四人 一组讨论,说一说这个数字可以由哪些数字组成。同一个数字有了这么多精彩的答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各抒己见,不仅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同时,画面上出现大量的组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想方设法使他们
尝到成功的喜悦,捕捉满足与欢乐。给予他们信任与勉励的目光,克服少数后进生的自卑感,让他们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在不断探索中迸发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渗透语言知识,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使他们脑子里的感性知识多于理性知识,把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一过程的实现,就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将枯燥字母的“形”用生动的画面显示出来、将抽象的语言材料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帮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来领会语言知识,让他们的语言与思维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下更加具有立体性。
三、优化视听说组合,增加操练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语言是有声的,学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说话,也就是为了交际。这一切,都有赖于学
生的听力理解程度。因此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我都穿插听力训练,带着问题听录音,然后再回答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听力,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在传统的电教媒体中,幻灯投影有像无声,录音机有声无像,而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图、文、声并茂,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增强了教学的魅力,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学生的“眼、耳、口、脑、手”把“视、听、说、想”有机地结合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激发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形式多样的视听说训练,挖掘学生语言表达的潜力。
由于利用计算机集板书、演示、练习于一体,一切均可以由程序控制,节约了大量板书的时间,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声并茂的直观优势,易于突破教学难点,减少了许多繁琐的细节。另外,利用它辅助教学,可大容量、超高速、反复地给学生操练新授内容,这样学生参与的机会就明显增多,教学的密度和广度随着增加而有机地增加。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它这一优势,基本上达到了人均操练3--4次的预定目标,加大了练习量,切实地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过多的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把“减负”工作落到了实处。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重视。它
不仅具有一般电教手段的优势,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以其优异的功能、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广大师生的青睐,显示出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是一种新事物,它代表着课堂教学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英语教育的现状。只有这样,英语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中学英语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
程。整合思想是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英语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现代
教育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英语学科的教学中,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能力。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试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英语学科整合的几个方面: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英语学科内容的整合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中,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英语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教师在英语学习材料的选择上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高一下The Science of Farming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让学生查找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农业状况,激发学生去创新改革 New Science of Farming;又如高二上 Unit 4 News Media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询世界各国的新闻网站,并下载相应的英文原版报纸,比如说“Times”,“ Fortune”等,相互交流,拓展知识面,紧扣时代脉搏。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到中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英语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目前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英语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英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英语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目前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的。如在教授高二下学期Destination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网络在屏幕上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四、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英语学科研究性课题的整合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研究性课题的研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英语研究性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五、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英语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受到阻碍。
2.要从英语学科的角度需要出发来使用计算机,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使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3.不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的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则会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
4.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
5.注意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六、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英语学科整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整合提高学生运用和处理英语信息的能力
通过整合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
通过整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通过整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整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利用这一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学手段,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有效途径。我们坚信只要合理正确地使用这一技术,就能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总的来说,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英语课堂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和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