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研修日志
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研修日志
几何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图形、理解几何知识,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教学策略。听了范存丽的专题讲座,我认为应该着重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密切联系生活,建立空间观念
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不脱离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小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不少的数学表象,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习数学。把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作为素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反映身边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欲望。
2、注意引导观察,形成空间观念
观察是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活动。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离不开观察活动,因此,组织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观察,使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如学习“圆柱体体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一些实物的表面,亲自动手摸一摸、分一分、摆一摆,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反映、形成表象,让学生对概念有个清晰和正确的理解。
3、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正确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和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物体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许多分析器官协同参与活动,形成和巩固空间观念。小学生的思维是具有一定具体性和形象性的,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等过程,获得具体的描述性结论,初步形成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数学理解能力。
4、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素质教育是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离不开想象和验证,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想象和验证的机会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按照教材所示方法推导公式,然后鼓励仔细观察、开动脑筋,还可用剪拼的方法,把圆形
第二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就非常的有必要。因此,教师在几何知识教学中要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生活经验,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玩各种积木或玩具,已经积累了较多关于形状感知方面的生活经验,只不过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机会、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发现。这些表象和经验正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心中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就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起点。
二、引导有序观察,培养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觉观察。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观察,从而让他们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表象,从视觉上去感知空间观念。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可以展示学生带回来的长方体物品,并让小组学生在观察、交流中逐步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建立起“长方体”的概念。
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观察,从而让他们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于几何形体的表象。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这样的日积月累,使空间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学生即使离开了实物、模型,也能进行空间形式的思考。
三、加强操作感知,深化空间观念
实践操作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直观形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构建概念表象,有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以采用学生喜爱的“剪一剪、画一画、量一量”等实际操作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使他们的空间观念得到培养。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熟悉的图形,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加深理解。例如在《画垂线与平行线》这一课时,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学生往往依据感觉,但是对如何确保它的四个角都为90度并不清楚,但有了这次画的经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画法,进一步认识了垂线、平行线、长方形的特征,形成清晰的表象。此外,还有“折一折、摆一摆、比一比、摸一摸”等操作方法,也能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当然在教学中这些操作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具体地教学活动中,它们相互依存,有机地整合。只不过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但是要注意一定要有明确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使它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在操作中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这样他们的空间观念会更易于形成和巩固。
四、放飞丰富想象,升华空间观念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观察和操作的能力之外,还要让学生培养学生丰富的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升华。例如在《直线、射线和角》一课时,可以采取用手电筒的光线射向墙面这一情景引入,提问学生这是射线吗?进而把手电筒射向外面,追问这是射线吗?引发学生思考。如果在外面也被挡住了,那就不是,如果一直在外面延伸,那就是。
由于射线的概念是很抽象的,学生比较难以理解。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突破,得到了升华。想象能力需要长期训练,让学生养成一种能够自觉地将实物抽象出图形,并在头脑中清晰地显示图形的框架,能将这些图形进行拼摆、组合、加工的能力。例如:在用切拼法推导圆面积公式时,需要想象“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与长方形”,从而借助长方形与圆的关系得出圆面积公式。因此,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进行这样的练习,必然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协调活动,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以促使学生对几何形体有深刻的认识,让他们的空间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第三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崀小学 黄三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之一,而空间观念的形成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对几何形的再现,对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往往离开了这些几何实体,而依赖于头脑中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的反映,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在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让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一、实验观察,积累感性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学生对几何形体有目的,有步骤的观察,可以使客观刺激自身的特点较长时间地作用于大脑,促使其表象的形成。
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必须明确交待观察的目的任务,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需要观察的图形或图形的某一部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细致的观察,才勇保证对观察的对象有清晰的感知,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制订这样的观察目标:①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②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③相对的面的面积怎样?④相对的棱的长度怎样?依据这一目标进行观察,长方体的空间直观表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就初步形成了。
二、操作实践,强化感知。
动作是感知的重要手段,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能增强感知效果。操作实践活动是一种给学生提供思考与弄懂问题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它具有直观形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构建概念表象,有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因此,在几何知识教学中,光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学生亲自动手的操作实践,通过比、量、拆、剪、拼、摆等,使视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加强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如:教学“方体的认识”后,让学生把矩方体纸盒拆开,看一看,比一比;再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在拆和做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长方体特征的感知,而且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表象。
操作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的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要保证操作在有效地调控下进行,操作前,教师要提出操作要求和程序;操作中要加强操作指导。要求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要给学生时间上和独立探索的保证;操作后要引导学生离开实物进行回忆,用语言再现操作过程和结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在脑的指令下、耳、眼、手、口多种感官参与的印象也就越深,也就越有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变式比较,形成正确表象
学生对几何形体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直观感知这个初级阶段,还应充分发挥表象的桥梁作用,使具体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学生形成的结果,往往与教师出示的图形方式有很大关系。如果教师只出示标准图形,很可能使学生把图形的本质特征与其个别属性系起来产生技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或内涵的错误,不断变化其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以帮助学生抓住图形本质特征,正确形成表象。如出示不同方位放置的梯形,以实出梯形本质属性。
第四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空间观念做了较为明确的表述,“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这使我们对空间观念的含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师在几何知识教学中要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下面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激活生活经验,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玩各种积木或玩具,已经积累了较多关于形状感知方面的生活经验,只不过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机会、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发现。这些表象和经验正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心中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就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起点。案例一:《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片断
学生会有这样的经验:把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东西装入同一个容器中,大的东西会将容器塞的满满的,而小的容器就会留有比较大的空间。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就可以充分地利用了这一经验: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书包(都比较满)塞到抽屉里,然后用自己的双手摸摸抽屉,你有什么感觉?
生1:抽屉被书包塞满了。
生2:抽屉里空的部分很少。
师:其实大家的意思都是觉得抽屉很挤了,是吧?这是为什么呢?
生1:因为抽屉本来是空的,书包放进去,就没多少地方是空的了。
师:你的意思也就是说书包占了抽屉里大部分的空间。
师:那现在请你们把书包拿出来,再把文具盒放进去,这时候你又是什么感觉? 生1:抽屉里比刚才书包放进去空多了。
生2:抽屉没那么挤。
生3:抽屉里还能放很多东西。
师:为什么文具盒放进去你会觉得很空呢?
生:因为文具盒很小。
生:因为文具盒比书包小,它在抽屉里所占的空间小。
„„
通过这样两次的比较,然后联系生活中类似的情形,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本案例中“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感受抽屉里的空间,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对体积的理解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二、引导有序观察,培养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觉观察。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观察,从而让他们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表象,从视觉上去感知空间观念。案例二:《上下、前后》教学片断
师:现在的交通便捷,非常有序,司机和小朋友都很遵守交通规则,瞧。
(播放①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②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师:这么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吗?
生:红绿灯。
师: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次,看谁能又快又准地发现画面中红、黄、绿灯是怎么摆的? 生1:红灯在上面
生2:红灯在黄、绿灯的上面
生3:绿灯在下面
„„
对于一年级这样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观察更容易为学生所认识和理解,也容易使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案例三:《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昨天老师布置让你们找一些长方体的物品,有没有找到?
生1:我找到的是礼品盒和牙膏盒。
生2:我带来的是这个长方体的音乐盒。
师:同学们找到的长方体物品真多啊!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你组内的长方体物体进行观察,找一找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
学生在观察、交流中逐步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建立起“长方体”的概念。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观察,从而让他们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于几何形体的表象。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这样的日积月累,使空间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学生即使离开了实物、模型,也能进行空间形式的思考。
三、加强操作感知,深化空间观念
皮亚杰曾说,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实践操作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直观形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构建概念表象,有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以采用学生喜爱的“剪一剪、画一画、量一量”等实际操作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使他们的空间观念得到培养。
1.剪一剪
案例四:《厘米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每人利用自己带的剪刀和老师发的吸管。你试着不用尺子量,能剪下1厘米长的吸管吗? 学生操作。
师:剪完后的同学,用尺子量一下剪下来的部分,看看是不是1厘米,如果相差大的同学,就再剪一次,看第二次能不能剪的更准确一些。
„„
二年级的小朋友对1厘米的长度比较模糊。由于认知水平的不同,学生的剪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一次或多次的剪,比较明确地建起1厘米长度的表象。
2.量一量
案例五:《米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74厘米,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是1米呢?谁能上来指一指,并贴上标签。
(请2个学生指、贴、说)
师:刚才同学们的估计到底准确不准确呢,我们该怎么办?
生:用米尺量一量
请一学生上来量
师: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1:注意0刻度要贴着地面,这样才准确。
生2:老师人要站直。
师:刚才两位同学中第二位同学估计的比较准确,只差了一点;第一位同学差的多了一些,应该是到老师的腰部这里。现在你们想知道自己身上哪儿到地面是1米吗?
生:想。
师:在量之前先听清要求:组长做好分工,第一个人站直当模特,第二个人负责测量,第三人负责监督,看看量的方法是否准确,第四个人在量出的部位贴上标签。
„„
学生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并不是很有数,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巧妙地设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1米到底有多长?引导学生进行多次量一量,既培养了学生的估计能力,又让学生对1米的长度有了更深的认识,建立起初步的表象。
3.画一画
案例六:《画垂线与平行线》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生作画并展示交流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先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作为长,然后利用画垂线的方法作出两条2厘米长的线段做为宽,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
学生以前画长方形的时候,往往凭的是感觉,对如何确保它的四个角都为90度并不清楚,但有了这次画的经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画法,进一步认识了垂线、平行线、长方形的特征,形成清晰的表象。
除了以上三种之外,还有“折一折、摆一摆、比一比、摸一摸”等操作方法,也能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当然在教学中这些操作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具体地教学活动中,它们相互依存,有机地整合。只不过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但是要注意一定要有明确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使它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在操作中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这样他们的空间观念会更易于形成和巩固。
四、放飞丰富想象,升华空间观念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观察和操作的能力之外,还要让学生培养学生丰富的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升华。
案例七:《直线、射线和角》教学片断
笔者将准备好的手电筒射向墙面
师:这是射线吗?
生1:不是,因为它有两个端点,是线段。
生2:射到外面就是射线了。
生3:不一定,如果这光线被挡住了,那就不是了。光应该没有被东西挡住。
师:大家讲的都很有道理。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假如我们站在一个无比空旷的地方,手电筒打亮,它的光照射出去,朝着一个方向无限延展,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这条光线看做是一条射线。
射线的概念是很抽象的,学生比较难以理解。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给予学
生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突破,得到了升华。
想象能力需要长期训练,让学生养成一种能够自觉地将实物抽象出图形,并在头脑中清晰地显示图形的框架,能将这些图形进行拼摆、组合、加工的能力。例如:在用切拼法推导圆面积公式时,需要想象“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与长方形”,从而借助长方形与圆的关系得出圆面积公式。因此,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进行这样的练习,必然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上四个方面的策略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综合运用的。总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协调活动,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以促使学生对几何形体有深刻的认识,让他们的空间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第五篇: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
《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的学习体会
通过参加《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专题培训后,充分认识到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不仅有助于小学生获得后续学习应知和必需的知识。就此,本人结合参加专题培训的收获与从事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谈一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实物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几何图形来自丰富的现实生活。进行图形教学,首先要从小学生生活熟悉的实际事物引入。
例如:在高年级学习“圆的认识”时,由于他们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列举如钟面、方向盘、车轮„„等实物。教师可以通过车轮的转动,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认识圆的要素——圆心、圆的半径、圆的直径。
二、联系生活经验和生活情境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现实背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几何图形,这是学生学习理解空间与图形的重要资源。如学生通过对冰箱、砖、牙膏盒等物品的观察,先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再根据感性认识找出这些实物的外形特征,就形成对长方体的直观认识。教学中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的融合,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理解的更透彻。如计算做一个油箱用多少铁皮就是求六个面的面积,计算粉刷烟囱就是求四个侧面的面积,等等。
三、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探究
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通过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看一看、说一说等多种感性活动,调动听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经历一个积极的感知过程,形成正确、清晰的几何形体表象。如让学生用尺量一量线段的长度,使学生感知线段可以度量而且有两个端点这一表象;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桌的角,使学生发现角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这一表象;让学生用纸折一折,使学生发现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的这一表象,等等。
总之,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教学方法诸多,主要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方案,采用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提高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