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吕培军
包钢十二小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树立现代的创造性教学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兴趣与愿望。注重认识,培养情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阶梯。教学的过程就是训练思维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创造性教学观、创造性潜能、非智力因素、皮格马利翁效应、创新阶梯、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教学过程、大语文教育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遏动力。”这句话是江泽民同志说的肺腑之言。邓小平同志生前也说过:“我们培养的儿童不能仅仅满足于现在,而应该是面向未来。”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人才,是既能适应世界,又能改造世界的人才,他们不但需要有求实精神,而且也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21世纪的教师应该把一个什么样的教育用在新世纪的少年儿童身上呢?教育界的专家们说,2010 年以后,人的中心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每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21世纪教育的特征。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紧迫任务。
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肩负重任,责任重大。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把它作为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来对待,努力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我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探索这个途径和方法。现在谈一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些浅显认识。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导。
一、激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兴趣与愿望
1、树立现代的创造性教学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开启学生创新意识之门的“钥匙”,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创造性教学观:即学生发展的长远观念。从教会到会学,从会学到会创造的教学发展观,教学最终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继承。在掌握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超越前人解决问题的能力。端正教学思想,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人,尊重他们,热爱他们,关心他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质疑问难,善于思考,解决问题,敢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为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
2、注重认识,培养情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认识学习母语的重要性,形成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信心,锻炼学习毅力,持之以恒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认识十分重要,人往往只有认识了才有情感,即情感是在认识活动中产生的。教师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极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非智力因素。据心理学家介绍,一个人的成败,智力因素只占25%,非智力因素占75 %,教育心理学也表明,情商是关系一个人的事业和学业成败的关健。情商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创新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和和谐发展。其中智力因素是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关健。所以,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母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对母语的情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试想:一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又怎么能谈得上创新呢?我敢说没有认识就没有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
3、心中有天才方能培养天才。我们教师必须得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潜能,都有自我实现的创造才能。要把他们看成天才,当天才来培养。“心中有天才方能培养天才”,我相信这个真理。我记得,教育学有一种效应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效应大家皆知,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良好作用。如果我们教师能把自己扮演成皮格马利翁的角色,把自己的学生当作“雕像”,用十足的爱心去对待学生,那么这“雕像”定会活起来的。
4、志向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没有任何志向,他就不会有学习动机,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培养。志向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是否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古今中外,那些有所成就的发明家,他们的创新行为都离不开创新精神的激发。周恩来总理因为从小就立下志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后来成为我国第一代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国家总理。郑成功从小喜欢读书,一次他在学校读书时了解到,台湾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他想:祖国的海上明珠——台湾岛,如今正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着。台湾同胞正在遭受欺压凌辱。于是,郑成功立志收复台湾。为此,他更加刻苦读书,练习剑术和其他武艺,后来参军苦练杀敌本领,苦读兵书,钻研兵法,终于在公元1662年收复了宝岛台湾。郑成功就成为名震中外的爱国英雄。还有唐僧玄奘立志取真经。他经过十多年的长途跋涉,西去印度取回大量经论并精心译出。这些从小立志长大成才的例子不胜枚举,都说明了志向是非立不可的。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了解学生是否有远大志向。若有,我们应多鼓励、赞扬;若还没有,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激发起来。
二、构建学生创新阶梯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阶梯,是创新教育的特征。那么怎样构建阶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办法:
(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代大教育家程颐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作学问有规律,那就是以思为根本。“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宋代教育家、哲学家张载认为:观书必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宋代另一位学者陆九洲说:“所谓读书须当明物理,揣事情,论事势且如读史,须看他所以成,所以败,所以是,所以非处,优游函泳,文自得力。”意思是读书要思考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成败的原因、评价的根据,经常这样推敲、琢磨,必定受益。正如大文学家苏轼有句名言:“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得思子自知。”古往今来,这些名家学者们都格外强调“思”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思”就无所谓“得”,没有“得”又会有多大发展与进步呢?凡有名有成就的大“家”们,无一不与他们从小勤学善思有关系。张衡博学勤思考,发明了地动仪;沈括善思成全才,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司马光小时候以创造性思维 —— 变定势思维人离水为创造性思维水离人,砸缸救伙伴,后成为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神宗在位时,司马光主持编撰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公集》。
再说,人来到这个大千世界,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物俯拾即是,疑问是必然的,有疑问而不向教师请教,始终得不到解决。在教学中,学生是否能够生疑,是否敢于发问,是其能否产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努力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质疑的方法,保护质疑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好习惯。
1、怎样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这样,教师要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放手让他们“异想天开”,大胆想象。因为没有想象就谈不上创造性。绝不能使儿童的创造心灵受损。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好奇儿童创设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并以科学的方法把他们的天真好奇引向轨道上来。如:一位教师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让学生看了题目说一说自己想问些什么。有的学生问: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的尾巴哪儿去了?有的学生问: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有的学生问:小壁虎借着尾巴没有?这样,这节课学生带着好奇心和疑问来积极主动地读书,效果就特别好。课后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肯定。
2、教给学生怎样质疑的方法。我认为每课都有三个质疑阶段,那就是:课前预习质疑阶段;课中讲读质疑阶段;课后质疑阶段。课前预习质疑有三问:一问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二问这篇课文怎么写的?三问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课文?课中讲读质疑阶段:(1)针对课题提出问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一连串问题,如:谁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用草船向谁借箭?用草船怎样借箭?“借”是真正意义上的借吗 „ „ 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学生也受到了思维训练,从中得到些质疑方法的启迪。(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抓住文章的第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即本文中心句中的“杰出”、“爱国”两个中心词语,引导学生提出“詹天佑的杰出才能表现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他的强烈爱国热情表现在哪儿?”这样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释疑来逐步认识詹天佑这个人物。(3)课后质疑阶段,就是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教材、教师的观念,提出异议。如:我校有位老师教《为人民服务》一课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号召学生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学习他勇于牺牲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并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时,有位在全班个子最高(身高约 1.80 米)的男生提出不同看法,他说:“这样的人太傻,我才不学他呢,光荣一阵子,痛苦一辈子!”这个同学的想法确实与众不同,使他的语文老师为之一惊。听了他的这句话,你能说他是对还是错吗?也许大家会觉得这位同学思想觉悟不高,境界太低,但他这种敢于尝试错误,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创造精神,却值得称赞。我认为主体能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或问题是非常可喜可贵的。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这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
又如:1989 年,我刚毕业分配,教《东郭先生和狼》一课后,有位男同学举起了手我问他有什么问题。他站起来问我:“老师,书上说狼要恩将仇报吃东郭先生,东郭先生绕着毛驴躲到左,躲到右,那他为什么不让他的毛驴帮他挡住狼,赶走狼呢?”当时,我正琢磨该怎样回答他,又一位同学在前一位同学的启发下问道:“老师,您讲的这篇课文既然是寓言故事,那狼为什么不吃掉毛驴而非要吃东郭先生呢?”是的,毛驴也是肉,狼为什么不吃呢?我一时语塞。在今天看来,这些学生的思维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教师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提问比回答更有创造性,哪怕是幼稚可笑的问题也行。)就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他们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
当前语文教学中,统一的东西太多,统一的思维方法、统一的认识过程、统一的认识结论,“统一”掩盖了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冲淡了学生的认识过程。这个“统一”就像我们仅用一个画面让学生直观一样,明显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束缚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同学之间争论,敢与老师争辩),打破盲目的服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就愈来愈大,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方面发展。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要努力达到“求异”、“求变”、“求活”三个层面。、求异,就是不限制、不规定、不统一答案和结论。求变,指的是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即“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之意。求变思想的精髓就是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求活,即信息交流的多向性。
(三)注重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想像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学生创新意识的开拓和发展依赖于想像力的提高,而发散思维训练非常有利于想像力的提高。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够发散学生思维的训练。我很欣赏第五届全区小学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中,呼和浩特市的张亚红教的《麻雀》一课,因为这节课发散思维的训练非常突出。张老师教的是第二课时。开课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之后,张老师说:“由于风猛烈地摇树,小麻雀掉了下来。”同时,把小麻雀图贴在黑板上,接着贴大猎狗图,问:“猎狗凝视着小麻雀,此时你最想对猎狗说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对猎狗说:“猎狗呀,猎狗,你怎么能忍心吃一个弱小的生命呢?猎狗呀,你发发慈悲可怜可怜这个幼小的生灵吧!小麻雀虽然小,但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猎狗,你不能这样对待它!„„”。这时,学生已进入情境,情感充沛。张老师不失时机,紧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说一下此时此刻小麻雀的处境。同学们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有的说:“有惊无险”;有的说:“绝处逢生”;有的说:“转危为安”;有的说:“化险为夷”;还有的说:“虎口脱险”。张老师不以某一个同学的一个正确答案为满足,而是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大家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正是张老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高明之处。张老师在提出问题之后,总是不局限在一个结论上,而是放开手,让同学们都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力求焕发出几道奇异的“火花”,使得课堂上不断地出现闪光点——新颖独特的、令人拍案叫绝的观点,整个课堂气氛异常热烈。会场听课的数千名老师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拍手叫好。接着,张老师就“老麻雀像石头一样落在猎狗面前”一句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老麻雀像“石头”一样?“石头”说明了什么?有的同学说,老麻雀救小麻雀的意志坚定不移,像一块巨石一样不可动摇;有的同学说,是因为母爱的伟大力量支持着它,使它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有的同学说:这是老麻雀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在做最后的努力;还有的同学说,这是老麻雀在绝望中争取一线希望的举动„„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都敢于谈出自己的心里话。我觉得张老师这节课发散思维训练十分突出,十分到位,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语文训练课。这节课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值得我们教师大力提倡、推广。
(四)教学的过程就是训练思维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全国小语理事丁培忠老师生前说过:“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真正的语文教学,必然是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统一在一起的。”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的情境,把学生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此外,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教育学生学语文,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要仅仅局限于课堂语文的学习,可以在各门学科、各种渠道、各种活动中学。
总之,一句话,语文可以在生活中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的孩子期待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老师。祖国的创新人才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来“精心浇灌”。人民教师责任重大。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大辞典》
2、《名人名言》
3、《教育心理学》
4、《教育学》
5、《创造学》
联系电话:
*** 531324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吕培军
包钢十二小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36-02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广泛地涉及到人的基本素质和人文修养。语文功能和性质上的广泛性,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文课堂教学就是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合的一门独特艺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唤醒主体、倡导以人为本、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首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一、创设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创新
1.和谐与创新
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会学生宽容、理解、信任、激励学生,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景,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自信的乐趣、积极进取,实现自强。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学生创造的星火得以燎原的推助器。也许,学生的一个想法、一个做法是不符合实际逻辑的,是荒谬的,甚至是错误的。而此时,我们不急于怀疑他们的动机,而是以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特点、学生的认知、学生的身心去决定。宽容的本质,是要我们从学生的过失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达到人文。然而,没有谁不是天生的普通人,但也没有任何人注定是平庸之辈。信任每一个学生,允许每一个学生犯错误,让孩子们在错误中得到成长,在信任中得以自信。老师的信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老师的信任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你的鼓励、你的信任都将激励着每一个学生去尝试、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在充分的自信、和谐中去创新,制造“奇迹”。
2.自由与创新
创设自由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为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里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形成敢于开口、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
二、多法并举,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1.变序设疑,启发逆向思维
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产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应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2.诱导发散,训练多向思维
诱导发散,培养多向思维是触发创新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注意精选发散点,一篇课文以一两个重点为宜,在教学中既要注意科学性又要对发散点的结果加以分析、评价。例如,在教学《麻雀》一课时,我讲完课文后,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当时有位学生对课文的结尾提出了异议:“猎人唤回了猎狗走开了,而那只可怜的小麻雀仍在地上,还没有脱离危险,猎人一走,它还会被野兽吃掉或者饿死”。面对这位学生的多向思维我们应给与肯定,及时给与鼓励,于是,教师应因势利导,请学生给课文换一个结尾。有的说:“猎人应唤回猎狗,并且将受伤的小麻雀放回到树上在离开”。还有的说:“猎人应该爬上树,轻轻的把它放回到原来的窝里”“把小麻雀带回家,养好伤,放回大自然”一个质疑,引发出多个答案,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大家的创造性思维迸出了火花。
3.展开想象,引导求异思维
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文而异,凭借课文中的某一重点,某一关键处作想象的生长点。质疑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的训练点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可以让孩子们发挥想象,拓展延伸、续编故事:“如果乌鸦再找到一块肉,狐狸还想得到这块肉,狐狸会怎样做呢?”此时,孩子们的思维活跃,纷纷举手争着发言。有的同学说:“狐狸先说好话,但是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狡诈的小眼睛一眨,随即对乌鸦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了人家东西,迫害小麻雀,遭小白兔的谣„„这时的乌鸦再也沉不住气了立刻还击:“狐狸,你胡说八道!乌鸦刚一张口,肉就到狐狸的嘴里了„„”想象多丰富,多有创意,这个学生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使他的思维步入了更宽阔的想象世界。像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点拨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让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在教学中,我们创造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创新的活动天地。
三、革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更新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走进了课堂;于是单
一、传统的学习模式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室,感受到了多媒体教学的独特风味,它的容量大,效率高,妙趣横生。五彩的画面、神奇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景、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画面,都能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进而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的心境,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成了水到渠成。教学手段的更新,创新因素的融入,让每一位学生爱创、乐创、愿创,久之则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2.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你的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只是我们老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予学生,令你的学生钦佩并使你得到暂时的满足。长期这样只会使学生对你产生依赖思想。正如古语讲的“授人已鱼不如授人己渔”。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对其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学生真就是“众鸟乱飞”,所谓的“创新”成为“胡思乱想”;更达不到真正的创新,久而久之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若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究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从而使创新精神得到更好地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他们能够着手于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例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
3.积极客观评价,鼓励创新
每个学生都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作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的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的见解很独特”“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太了不起了!”„„一声声的赞扬犹如一股股暖流流入到了学生的心田,不但使学生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喜悦,而且在无形中鼓励了学生要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实施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中,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教育的责任是对民族的负责,对未来的负责;教育是今天播种明天收获的事业。这个意义上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灌输知识更为重要,更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时代需要创新,在当今知识急剧膨胀、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的着力点必须由文化传承转向激发创新,这是不可违逆的趋势。强化教育的“创新”追求,就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承担历史的责任。语文学科又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得天独厚的沃土;因此,身为教育者,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广阔天地。运用新理念、转变老观念,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实践把握学习机遇,做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者;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诚心诚意地把学生置身于教育的主体地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具有创新能力,才能成为新世纪所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把更新观念,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按照学生实际,因材施材,突出学生个性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文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能力培养;开发潜能;个体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可以预见,将来的国际竞争必定是日趋激烈。为了能使我国青少年适应这样的形势,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既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语文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这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一、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创新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是在课堂上,为了赶时间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总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不是有限地叫两三个有能力解决的同学说说,就是当一些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卡壳”或产生“争议”时,就急于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告诉学生,因而质疑成了摆设,对文章的理解也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无数事实说明,儿童具有天然的创造欲望和潜能,他们对周围的世界的兴趣浓厚,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喜欢活动,喜欢探索,这些都为我们中课堂上因势利导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我认为要想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必须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给足学生说的时间,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完成对文本独特的、多维的、深层次的理解。
二、个体差异,实施个性教育
性格差异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速度和质量。性格外向的学生对学习新的、难度较大的教材感兴趣,并且总能积极而迅速地做出回应;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课堂里反应会稍慢些,课后常花时间复习,作业认真,遵守纪律。性格独立的学生参与竞争性学习;性格顺从的学生常等待老师的布置,依赖同学的帮助;性格乐观的学生学习信心强,情感满足快,成功可能大;性格消极悲观的学生情绪体验差,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导致学业失败……
然而,以往在课堂上,我却经常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年龄相仿,学习同一种内容时有的学生感到太难,有的却认为太浅;有的学生理解快而深,有的却理解得慢而浅,有的甚至还似懂非懂或根本不懂等现象而出现“教有所困”。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差异,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打破传统教学的“整体”教学观的束缚,注重整体与个体并重,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实施个别教学,充分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在实施个别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积极的差异意识,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发展宽容大度、善解人意、激励奋进的职业情感和人格魅力,保护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努力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学生:有的不善言辞,但独立思考能力却很好;有的学习成绩不佳,但动手能力却很强;有的数学成绩较差但绘画特别有天赋,等等。因此,我们应坚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力。存在于学生个体的优势和特长,只要我们能善于发掘,有效利用,就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三、拥有特级教师的特质――会思考、能创造
每次观看于永正、顾家漳等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时,我总会叹服于他们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睿智:教学设计活,课文篇篇不同,内容课迥异。我曾“克隆”了于永正老师《翠鸟》一课的教学片断,效果却完全不同。在课后的反思中,我明白没有一种教学流程或方法途径是万能,可以适用于每一节课的。“他人的先进经验是可贵的,但它根植于他人的土壤。有些经验是个性化、非模仿性的,教师如不顾自己的教学实际生搬硬套,往往是劳而效微,事与愿违。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正如于老师所说,只有不断反思研究课堂,力求有变化、出新意,根据知识的发展、对象的转换、条件的变化,永远备新课、上新课,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新奇感、惊异感,从而孜孜以求,学而不厌。
众所周知,教无定法。思考能让我们从习以为常的教学惯性与惰性中超拔而出,赋予教师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的思想品质,不拘泥于某一教育理论,而是不断反思研究课堂,把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产生效益,增强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敏锐地感知力与专业判断力,才有可能在随波逐流的时势中能独树一帜,体验课堂教学的思想的尊严和乐趣。
几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我觉得在优化课堂教学措施的同时,我们所付出的可不仅仅是课堂上的那四十分钟,可以说教师花在课外的功夫远远大于课堂上。
参考文献:
[1]曹丽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07期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 激励 质疑 想像 活动
创 新 是 一 个 民 族 的灵魂,时代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如果语文教学多一点 培育创 造力的 意识 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 一些创 新意识和创 新能力,国家就会多一些创新人才。这样,我们才能从容面对国际竞争,中华民族 才能屹 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 生的创 新能力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 新能 力的培养 决不 是脱离语言文字、离开语文学 科本身所特定 的教 学目 标和教 学规律去搞 些花架子、搞些形式主义,而是要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即在识字、阅读、作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先说识字。识字教学是学生思维开发之始,应借助这一载体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帮助他们建立最佳智能结构。
首先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师语文论文生关系,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尽可能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树立创造的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次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儿童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在识字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如利用汉字规律调动学生感性经验,注重音、形、义结合,借助汉语拼音在游戏中识字、在活动中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言语的相互结合,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和字义的探求。如教学“纸”字时,针对学生容易在右下方加点的情况,我拿来一张白纸,故意在上面洒上一点墨水,说:“哎呀!好好的一张白纸,现在有了这个黑点成了废纸,直可惜!”最后又说:“同学们,看见了吗?白纸,白纸,不能有点,有了点儿就变成废纸。”
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就不会再写错“纸”字了。
再次要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创新思维同发散思维直接相关,因此,培养创新思维可以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入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自己想办法识记生字,使得同学们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形近字换偏旁、编儿歌顺口溜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了难点,识字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再谈阅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创新新精神的培养可以从质疑开始。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的过程实质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我在讲读课文时,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起了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了创造的思维火花。同时,我还凭借课文中提供的想像空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教学《称象》一课,我问学生:还有其他称象的办法吗?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可以让随行的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划线的地方为止,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还有的说可以用水缸舀水来称,就地取材,会更方便。学了《蝙蝠和雷达》,我让学生说说人类除了雷达以外,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你自己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想发明什么?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获取了知识,拓宽了思路,并发挥想像力,运用头脑中存储的知识进行加工、组合,在幻想中产生了大量的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发展了创造想像能力。
此外,我还注意激发学生的想像、联想和幻想。
在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时,启发他们进行再造想像,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对于留有空间的课文,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去填补空白。如学习《狼和小羊》,让学生想像狼向小羊扑去后发生的事;读了《小摄影师》,问:小男孩还会来吗?为什么?
让学生续编故事;学了《小珊迪》,让学生补写小珊迪在换零钱的路上发生的故事。同学们的想像力从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思想感情也得到了陶冶。
最后说说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情趣是开拓写作的源泉,也是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让他们亲自参与活动的设计、活动的过程和活语文论文动的总结,并在活动中引导他们积极动脑、动手,认真观察、思考,真正解决他们无事可写的问题。我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自命题作文,提倡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开阔了写作的思路。如写一件事,可以是令人高兴的、伤心的、懊悔的、激动不已的学生都能将自己的经历、感受生动具体地叙述清楚。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边观察边体味,通过多种方式写事物。如写一种水果,我让同学们将准备好的水果带入课堂,用“看、摸、闻、尝”的方式去感受。同学们的创作兴趣很浓,写起来也得心应手,越写越起劲,从中充分感受到了创作的快乐。
由此看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无所不在。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l
第五篇:浅谈培养小学语文创新能力
浅谈培养小学语文创新能力
【摘 要】伴随新课改的深化发展,当前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越来越受人们关注,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多年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压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目前伴随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所面临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小学语文作为教育中的基础课程,老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培养小学生对与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对于学习学生有了很大的兴趣就能自主学习,也愿意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所以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阅读后有初步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去自由想象当个人找剑时的情境。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他能不能顺利找到自己的剑了?”、“用怎样的方法能够帮助他找到剑了”这样能够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从中进行引导,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生动适当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要摆脱老师在讲台单一的教学输出方式,打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改变老师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形象。老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合作、有爱的关系。老师尽量将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靠拢,将自己调试到教学内容所需要的状态,在课堂上老师要表现出激情、趣味和爱心,这样不但可以排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和学习的压力带来的紧张感,活跃课堂氛围,而且愉快、轻松的课堂环境也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大脑在轻松的条件下才能更积极的思考。学生和老师有和谐的关系后,学生才能在老师面前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习问题敢于争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老师在课堂上多和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在生活上和学生进行问题的沟通,老师和学生和谐、平等的相处,老师只有在和学生融洽的相处中,才会有心理的沟通,才知道学生对于学习真实的想法,方便老师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再就是可以让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合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更喜爱语文课堂。学生在和老师合作思考学习中,让学生主动的对知识进行探索,并在实践中懂得运用知识,在遇到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启发学生但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就是人体大脑通过对已有表象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改造和加工创造出来的新形象心理活动。而丰富的想象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正处在想象力非常活跃的阶段,小学的语文教材每一章内容都是很好的想象材料,所以在教学老师要学会如何促进学生的想象力。
1.画图想象
小学语文总有很多描述性的文章,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文章描写的内容加上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画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在画图的过程中既能对文章描写的事物有清晰的认识,也能让学生在脑海想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一课文的时候,文中对“金鸡叫天都》有非常细致的描写,但是在课本上没有配图,为了让学生对作者描绘的景象有深刻的了解,让这种美能够直观的感染到学生,可以将文中的景象通过学生自由的想象用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就是对“狮子抢球”、“天狗望月”、“仙子弹琴”这些奇石景象在文中只是一笔带过,学生们可以通过名字想象出他们的样子,将其画出来。这样学生对于文章有了自己的想象力,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2.扩补想象
扩想也就课文内容表达的涵义进行拓展,或者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充。比如在学习古诗《山行》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先理解古诗描绘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然后让学生按照对诗的了解,扩充想象,写一篇写景的作文。或者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结尾进行续写,或者对文章结局的改编。培养学习创新思维。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促进创新
学起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的质疑,有不同的意见敢于表达。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相对比较幼稚,但是老师还是要表扬学生的行为,慢慢的让学生思考的程度越来越有深度,老师也可以在学生的质疑和提问中清楚学生在那些知识点上还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在主动探索去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对于学生发掘出来的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能够让学生们之间的思想擦出火花,小组合作学习也能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当尽量将语文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比如:在学习《马踏飞燕》的时候,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察目标和观察任务,自己选择一种方法去观察小动物,在不断的观察中才能有新的发现。学生自由对事物有了观察能力,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才能进行探索,提升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素养,在课堂上和生活中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和关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的学生氛围中学习,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帮助学生的思维进行扩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旦.让语文课堂充满创新活力――关于培养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16
[2]贾林勇.独具匠心谋思路 标新立异求发展――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3)[C],2013:1
[3]周传彪.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