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实践研究
摘要 借助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现阶段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情况,并以此为基础,为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提供针对性意见,希望能够加强二者之间的整合。
关键词 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9―0030―03
1前言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按照高中生身心发展特征,借助合理心理教育手段,梳理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实现我国素质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中教学体系内基础课程之一,一直没有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已经成为高中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实际上就是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在虚拟网络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摆脱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枯燥乏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问卷调查
笔者为了能够全面了解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情况,按照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进行初步了解。
问卷设计
1)问卷调查目的。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除此之外,笔者还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进行了解,认识到二者整合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2)问卷设计依据。高一学生刚开始进入高中学校,一时间难以适应学习强度较高的学习任务。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采取针对性教育手段,疏导高一学生在心理上的障碍,在最短时间内适应高中学校生活。笔者按照高一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从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为自身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了解程度、人际交往特征、问题解决技巧。
问卷的实施 笔者在高一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问卷调查。为了能够保证问卷调查的精确性,对问卷调查采取匿名形式,当堂回收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一共发放200张问卷,回收200张问卷,调查问卷有效率100%。
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按照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笔者对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调查结果与产生原因分析如下。
1)学生自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亚健康居多。如表1所示,在对自身心理状况认知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自身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是该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论证。造成学生自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亚健康居多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心理健康认识十分模糊,并且受到社会环境及宣传影像因素影响。由于高一学生自认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进而在自身认识上会出现一定偏差。
2)学生对心理健康有关知识有较高兴趣。如表2所示,高中阶段作为学生身心发展主要时期,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已经初步了解,但是整体还较为模糊,需要进一步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知识对自身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3)能够接受并提倡建立心理咨询室。如表3所示,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需要适当接受心理咨询,希望得到教师在心理方面的帮助与指导,希望学校构建心理咨询室。这是因为高中阶段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问题,但是他们的身心尚未成熟,无法应对生活及学习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引领。
4)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把课堂形式的多样性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如表4所示,高中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并不喜欢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但是对团体活动及模拟情境教学方式十分感兴趣,在实际学习中具有较高学习兴趣。特别是模拟情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就表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解决传统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
按照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可知,想要提高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程度,就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趣味性,提升教学质量。
3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实践
由针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结果可知,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落实,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质量。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析
1)课程目标、内容。
①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进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按照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分别为学生心理辅导、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其中,学生心理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情感教育主要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了解情绪掌控方法;青春期教育主要包含法制教育及审美教育;人际关系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事物,了解基本社交技巧,规范自身言行举止。
③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行?I内的作用显著提升,得到研究人员高度关注,并且取得显著研究成果,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如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等,这些都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造成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特征,表明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具有一定可行性,可以有效推动教育改革落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
①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从心理学层面来说,高中生在生活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并且并不善于修饰情绪。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逐渐进入心理封闭时期,造成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出现逆变心理。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应该积极沟通交流,借助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真正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就是在学校课堂环境下,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有关知识,进而提升自身心理素质。换句话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项服务工作,需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让学生自主感悟心理健康知识,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整合点分析与技术应用 按照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课前准备环节。
①整合点来源。如在教学“远离病毒、珍爱生命”心理健康知识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详细了解病毒类别及危害,认识到毒品危害,进而自我保护、远离毒品。高中阶段学生生活较为简单,在对毒品认识上存在很大不足,并不了解毒品的危害。为了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学重点及难点,加强学生对毒品危害的认识,这样才可以正确认识毒品。因此,在学生没有提前预习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结合信息技术,直观展现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②整合点技术应用。为了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让学生自主参与新课堂教学,首先,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小组,选择小组管理人员;其次,对每个学习小组任务进行划分,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了解毒品有关知识;最后,每个小组按照了解到的知识制作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③效果分析。在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统计之后可知,信息技术在课前准备环节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丰富教学内容,导入多元化知识。学生在资料获取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团队意识。
2)课堂导入环境。
①整合点来源。如在教学“记忆的方法”?r,教学目标制定为帮助学生了解记忆规律,按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记忆方法。教师在帮助学生了解记忆法时,首先帮助他们了解记忆规律,进而认识到自己的记忆特征。对此,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不足,应用信息技术导入“记忆的方法”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②整合点的技术应用。教师在对“记忆的方法”教学内容导入过程中,可以为学生直观展示有关记忆和遗忘的基本规律的图片,帮助学生对记忆规律进行了解,正确认识记忆对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了解了自己的记忆特征之后,可以通过课件图片进行深度记忆,缩短记忆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提高记忆能力。
③效果分析。在课堂导入环节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记忆水平,正确认识在记忆方面存在的优势及不足,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个性化教学。
3)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环境。
①整合点来源。素质教育实际上也是全面教育,在关注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课堂范围内,通过纸制方式实现,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心理健康管理的质量。
②效果分析。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结合学生心理特征,一同提高心理健康管理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4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变为实际能力。因此,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开发的方式和步骤并就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最后文章就课程开发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关键词:信息技术 校本课程 课程资源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一、补充性原则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在信息技术国家与地方课程计划框架内,把握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对信息技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起补充作用,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是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存在的意义与研究空间所在。
二、共享性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从工具性的角度而言具有通用性,是信息技术在高中各个学科中应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根据需要开发出来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注意共享。这种共享体现在:
1、其它学科在进行信息收集、处理、表达与交流时,可以有相应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予以支持,以此来强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
2、信息技术学科自身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重复性开发校本课程,因此建议已开发类似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学校将该类资源通过可行方式实现共享。
三、实用性原则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关于学生信息素养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非常重视学生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而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益补充,它的开发也必然要围绕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解决为主线,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可操作性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根据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与相关的便利条件,建立能够做到学生选课方便、教师上课方便集发展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于一体的信息技术网络学习的平台,保证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中以负责任的态度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方式与步骤
一、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方式
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与校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依托于信息技术网络学习的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共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享与课程的可操作性,开发主体是学校里的信息技术教师,开发模式为实践→评估→计划→开发,相应的课程开发方式有三种:改编、选用、新编。
1、改编
信息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与此相关的国家或地方信息技术课程都存在着内容滞后于形势的现象。我们可以考虑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拓展,加强对某一个主题的学习,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空间;既做到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关照全体学生,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达到对现有课程的补充。
2、选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Internet网上有关信息技术学习的资源也日益丰富,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共享性原则,我们可以考虑将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予以对外共享或与相关校本课程资源拥有者进行协商,直接采用他们开发的校本课程,取其精华,转变成为适合自己学校学生上课的校本课程资源。在没有实现共享的初级阶段,我们也可以考虑将一些知名IT网站主办的工具性栏目介绍内容,经过适当的组织,让学生参与学习,以增强学生在信息处理、交流与表达方面的能力。
3、新编
随着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人类社会推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使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表达和交流的方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对应于信息处理的每一环节,我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特长与学生的兴趣,在信息技术国家课程课标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开发相关的主题。它可以包括信息技术发展史、信息技术前沿探究、动画处理专题、视频处理专题、IT教程制作处理专题等等。在开发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期间注意结合学校活动、其他学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要,增强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步骤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大致遵循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经历需求评估、确定目标、组织与实施这么几个必经阶段,每门学科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过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程又有各自的特点。本人自2001年任教高二网页设计课程,经过两年的试教,熟悉了该套教材,发现有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于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标制定以后,决定依据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改编方式,尝试对浙教版的网页设计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试图使其更适合我校开设网页设计课程的实际需要,取得的实践经验汇报如下:
1、需求评估
网页设计过程是各类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网站。制作者首先应具有良好的文字组织能力;
人工智能初步算法与程序设计其次要有一定的美学、心理学常识;再次具备计算机技能。根据以上学习的内容与目标来判断,该网页设计课程的学习典型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阶段、作品设计阶段。该学习内容可以涉及信息技术新课标的五个选修模块如
数据库管理技术网页设计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右图所示。网页设计校本课程的目标――能够制作网站,它的前台部分可以涉及新课标中的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模块,它的后台部分可以涉及新课标中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及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基于互联网中与网页相关的如著名的“蜘蛛”、“爬虫”等软件可以与新课标中的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挂钩。在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方面一学年只开设一门选修课的情况来看,既使是在零起步的情况下,也无论从教学内容准备、师资、还是场地、设备方面都不成问题,而且在有以往积累的情况下,可以有计划的逐步增加教学内容的容量与深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地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承担的任务非常繁重,在忙得时候可能上课期间都要被叫出去做一些维护工作。因此如何做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与学校信息化管理两不误,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比较现实的问题!
分层教学是信息技术学科用来解决学生参差不齐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个人觉得这是一种理想的方式。班级范围内分层,不是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一定有这么多精力来精确实施;年级范围内分层牵涉范围太大,需要涉及机房、排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课与师资分配,弄不好还会造成各方面矛盾。
再深入一个层次,我们目前发挥了我们自身所拥有的信息技术优势了吗?拥有发达信息技术的我们受到学校班级授课的限制,将教学局限于班级教学,仅仅局限于我们学校里的学生,这对于其他尤其是西部地区渴望学习数字技术的人们提供了我们的帮助吗?
2、确定方案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标的指导思想指引下,根据我对网页设计课程的理解,综合考虑自身长处、学生需求与工作的实际情况,利用网络交流跨越时空的特点,确定如下目标:
A)制作《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它应具有如下功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的功能、有利于老师实施网络课堂教学的功能、学生作业上交及评价功能、诸如视频教程、校本课程、电子教案、智慧资源等课程资源共享的功能、学生优秀作品登记与发布的功能。
B)根据以往授课经验,制定网络授课计划,列出每个专题的课题名称与所需的授课时间,然后将网页设计课程每节课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尤其是有关如何操作的部分通过屏幕录制软件录制成为视频,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编号,等到《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创建完毕以后,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对学生尝试进行授课。
3、组织与实施
基于以上思考,经过若干年地实践,结合省编《网页设计》教材,发挥自身特长,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采用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范例,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以网页设计过程中的知识点介绍练习为结点,内容分为知识点介绍、练习及相应操作视频点播、思考与拓展等几部分组成的《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目前已完成一个学年18到72课时的网络课程容量,大致分为31个阶段。
其中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的评价。预计此阶段区间课时容量可以是4到11节课之间。
依托该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课程的内容与任务逐步拓展,部分内容可根据小学、初中、高中整体教学地需要平滑下移至初中、小学。
总体而言:在该网页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期,我们制作相关的视频教程应以网页设计工具的使用及网页设计基本概念介绍为核心,网页元素图片、动画的制作工具介绍为辅,每阶段对应的学案所布置的任务应有梯度,相互之间有机联系,将多个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完成自主选择完成任务地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教师根据给定格式,提供他们的视频教程与相关的学案,即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平时更加钻研教材,将有规律性的、需要重复讲解的内容录制下来,制作成适合学生自主点播学习的视频教材,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在学生跟不上进度或老师无法同时兼顾课堂的时候实施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的策略。
经验之谈
网页设计校本课程从筹划到完成,大致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所设计的《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在2005年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中获三等奖,在试教时期出现了并发访问困难的现象,经过改进后现在在课堂上已能够正常使用,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达到了兼顾全体学生,老师与学生各取所需的目的。由于该门校本课程由一个人统筹规划并且是作为正规课程来上,所以遇到的阻力比较小,不需要太多的协调问题,但是如果要同时开出多门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让学生进行选课,那就需要以组为单位进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还要按照教师申报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制定相关校本课程内容及简介、制定选课指南、组织学生参加选课培训、学生选课等相关流程,妥善解决好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的选课及对学生的评价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信息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紧密相关。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为信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规划、开发、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动、文化等信息资源,能够为特色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因此要能够成功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就必须做好相关课程资源收集与整理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这类资源可以有教材本身、与教材配套的教辅用书及光盘等、校内教师的电子教案或课件或教学录像或教学案例等数字化资源、与校运动会等活动有关的图片或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学生完成作业上交的数字作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知识、技术、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成果等等
二、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很大程度上该校外课程资源是指数字化资源,如没有时空限制的数字图书馆、类似于K12之类的资源库、可从中国基础教育网等教育类门户网站中免费获取的数字资源、可从信息技术课程网等专业学科网站获取相关的数字资源、亦可从天极网之类的IT行业网站获取相关数字资源、各类搜索引擎中直接查找需要的课程资源。除了从Internet获数字资源以外,还包括校外的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高校等社会资源、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人力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
三、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
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相互之间的交换要建立有效的协调与共享机制。对于这一点,以前由于缺乏信息资源标准,各地教育资源建设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交流和共享。可喜的是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在2002年8月,由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并依此建立了国家级的基础教育资源库,这些都标志着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注意事项
开发者们可能会在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忽视一些问题,这里再次提醒,希望能够引起注意: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一、学段之间的合理衔接
每个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有不同的目标。从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技术性与人文性角度来考虑,从小学到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目标则由倾向于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逐步转移至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当然由于各地区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发展的不平衡,高中阶段通过共享、改编的方式适当设立符合自己学校情况能解决实际问题且能帮助其他学科进行学习的技能性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也无可厚非,但要注意分清主次。
二、实践→反思→再实践„„
任何一门校本课程的开发都需要根据反馈进行再次修改,以适应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这个过程没有终点。这一点对于信息技术知识更新频繁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犹为显得重要。当教师在拥有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时,应紧密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过程出现的具体情况,积极地对课程进行调整和补充,使之不断完善,最终使教师设计的校本课程顺利转变为适应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需要的校本课程。
三、选好网络平台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应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选择合理的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素材资源的收集与相关教学行为的管理,以拓展校本课程教学的时空范围,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完成各类资源管理、作业上交及评价的网络平台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如果实在存在困难,也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原则,选择象天空教室等一些优秀的网络教学平台来借签使用,帮助自己有效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教学。
四、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主题或活动形式出现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亦根据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之类的指导原则,遵循高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主题或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校本课程作品设计,解决实际问题,表达他们对某一活动或某一观点的看法。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五、关注全体学生发展,合理实施各类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应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拓展,设置形式多样、门类齐全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选择,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特长发挥与个性的张扬的现实基础,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让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达到全体学生都有收获的目的。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具备可操作性,评价指标简捷有效,评价过程快捷实用。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个体以及其他同学或根据学生表现进行人工智能评价,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实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判定谁优谁劣!
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专家的指导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融入学校整体校本课程开发与区域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大环境之中,在学校甚至区级部门的协调下有调不紊有序进行开发。它需要我们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把握学习相关的课程理论基础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用。这就需要请区一级甚至更高级别的校本课程专家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评估和指导,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理论的基础,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目标,为我校校本课程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保证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意见
2、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试行)
3、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4、区域推进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策略研究 余杭区瓶窑一中 费建良
5、校本研究指导 青岛市教育科研网 解本利
6、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 丁革建
7、阳店一中校本课程实施总结 李江波
8、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徐晓东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农村小学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当务之急。以农村小学为立足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途径、方式方法、师资建设等问题,构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为农村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的学校、家长、老师大多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小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给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在农村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过程。不少学校,教师和家长并没有感到自己的学生或孩子有多大问题,有的家长认为教育都是学校的事,学生出了问题就应该找学校,与家长无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和“打骂教育”的现象并存。因此,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还有,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来看,目前还缺少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广大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比较缺乏,因此很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用挖苦、尖刻的语言刺激学生,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只重视学科课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内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在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有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应如何做还感到无所适从。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载体。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即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总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能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成立组织机构,形成网络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具体由教科室、教导处、大队部、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员等若干人组成。制订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计划,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计划和年级授课计划,并设立心理辅导室,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安排一名中层领导负责日常事务,指导教师制定具体教育计划,督促教育计划的实施,评估教育活动的效果。班主任具体负责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对学生进行初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解决学生常见的轻微心理问题,并及时妥当地把一些较为突出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交给心理辅导室,由心理辅导员会同校外专家咨询、诊断、治疗,从而发挥早期干预的作用。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协助班主任开展辅导工作。
2.科学规划教育,分段实施
学校开设心理活动课,各班每隔一周安排一节心理活动课,并分年段实施授课内容。具体目标如下:“三个基本目标”和“一个最终目标”。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各年段授课内容为:
一、二年级以校园适应和常规训练为主;
三、四年级以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为主;
五、六年级以情绪、个性和品德方面的内容为主。每一学年的活动均包括促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个性,培养品德,增进社会适应力等内容。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助系统
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由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的教师和优秀的、有丰富教育经验的老师担任辅导教师,每周三次对学生开放,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二)加强培训,形成全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1.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
教师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必须非常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多方入手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学校可以采用“专家指导、课题组成员研讨,全体教师集训,个人自修钻研”等多种方式培训教师,提高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学会正确面对和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正确理解心理与品德的关系;正确认识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抛弃“师道尊严”,尊重、理解学生,与他们平等的沟通,自觉做学生的“心理保健者”。
(2)制定措施,严格要求。学校在加强教师师德的学习的同时,提出了“好教师的十个要求”,对教师的言行作出更为具体的规定,并制订细则认真考评。一方面促进教师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杜绝因教师的不当行为而引起的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3)改进方法,提高业务。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课堂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等都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学校重视教师业务培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指导家庭教育,家校同步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家访的一项内容;学校校报设立学生家长专栏,定期刊登家教经验大家谈。
(三)营造良好氛围,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马克思曾经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知识才能的增长,无不受到优美、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
1.学校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
学校在校园环境布置、美化方面尽可能心理化,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愉悦、宽松,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如在设置校园标语牌时,要将心育考虑进去,既有其内容,又要将心育作为实现这些规范的有力措施。例如:“请不要随地吐痰”、“自律、自制,做自己的主人”等。这样将外在的要求与其自我的心理需求有面地结合起来,减少由此而造成的逆反心理,从而变外在强制为自我要求。还可以利用校园黑板报、班级墙报,召开主题班会,集体讲座及校园广播等形式,扬善抑恶,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同时介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心育氛围。在校园内种草、植树,并进行合理装点和优化布置,使学校的草坪、绿树、盆花都富有美的气息,给学生一个健康、愉快的心境,消解因学习压力而带来的紧张心态,消除疲劳,使人心胸开阔,情绪愉快,促进不良情绪的排遣。
班级的心育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室卫生做到窗明几净,清爽宜人;教室布置可以张贴一些心理素质好的名人画像和有利于心理素质提高的语录;总体的感觉是要求做到给学生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2.学校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
树立教师的新形象。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增强自身心理健康,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生活。一是要保持愉快、自信和乐观的心理状态,尽可能拥有良好的心境,有正确的自我意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识,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二是要正确认识对待学生,能谅解、宽容、尊重学生;三是具有良好的个性和注意自己的装束、仪表,以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校的各种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关系,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师生之间的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如:开学初的“同学们,新学期好”的横幅,每天在校门口和教学楼迎接学生上学的值周、值日老师„„学校和教师要创造健康和谐的校园心理气氛,不断加强和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建设。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校风、班风、学风良好的学校或班级,思想品德教育就抓得紧,纪律严明,学生学习气氛浓厚,同学之间和师生关系之间的关系融洽,友好互助,教学相长。在这样的学校和班级里生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自然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四)多途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开设心理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各班每两周开设一节,并纳入课表,由心理辅导老师或班主任主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内容安排上,低年级以校园适应和常规训练为主,中年级以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为主,高年级以情绪、个性和品德方面的内容为主。每一学年的活动均包括促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个性,培养品德,增进社会适应力等内容。
心理活动课按年级列出教育目标、内容,但每个年级都要体现出“人际交往、学习、自我意识”等方面,编写教案。教学组织形式可以用“情境式”、“训练式”、“游戏式”、“辨析式”、“小品表演式”等,教学方法可运用“讲授法”、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讨论法”、“训练法”、“表演法”等。心理活动课由于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故深受学生的欢迎,教育效果良好。
2.渗透于学科教学
各学科的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不少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的因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更有助于老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了辅导的效果。两者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就可以在课堂内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做好课前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确定渗透的方向;二是寻找渗透的结合点,即针对学生的实际,挖掘寻找教材中进行心理辅导的结合点,获取渗透的载体;三是在渗透中强调让学生认识自己,适应环境,明确渗透的目的。我们要抓住心理教育的结合点,捕捉渗透的有利时机,用心理卫生的观点去关注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透析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变得喜欢学习了,教师的报怨也少了,课堂教学轻松活泼了,效率也提高了。
3.与少先队工作相结合
在少先队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条新途径。少先队活动,由于其具有活动性、趣味性、教育性,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所以它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会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节日的潜力,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因素,精心设计活动,有效地进行教育。二是利用仪式和庆典进行心理教育,如每周的升国旗仪式,每学期的开学典礼,都是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载体,其作用不可忽视。三是少先队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也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抓手。系列化的教育活动,能突出活动的整体性,发挥反复强化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成效。
4.个案研究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为了发挥心理辅导的早期干预作用,我们教师要参与个案研究。教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及有关测量资料,确定1—2名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身体情况”、“学业情况”、“个性特征”、“家庭情况”等方面全面、深入、具体地了解学生。运用心理学有关知识,对已掌握的资料或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从心理上寻找原因,制定教育对策,报学校领导小组审核后实施。在个案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本着发展性原则,运用综合辅导模式,积极主动与他们建立和谐的辅导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作自我探讨,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逐步了解和发展自我、发挥潜能,使学生向健康的方面迈进。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了教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创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构建了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但是,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较棘手,需要作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1.小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与学习有关,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进行研究,非常有价值。
2.教育是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的产生,用健康浇灌健康。
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这并不说明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多么严重。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缓慢,势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当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深入人心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从有意走向无意。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的自觉行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观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关林本科毕业论文
教育潮流。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希望本文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能为广大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班华主编,《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2】陈永胜,《小学生心理卫生》,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3】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4】王耘、叶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5】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编著,《教师实用心理学》,开明出版社 2000。
【6】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俞国良、陈虹主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开明出版社,2001。
第四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农村小学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当务之急。以农村小学为立足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途径、方式方法、师资建设等问题,构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为农村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在最佳的状态”。
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力竞争日趋剧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候,作为社会的一员,如何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生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些问题,对21世纪的主力军、祖国的希望——广大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在大中城市小学广泛开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取得了一定理论成果,并在实践活动中也已形成某种工作模式。而在广大农村小学中仍是一项很薄弱的工作,并且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恰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急待开拓的新领域。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农村地区往往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那里的学生质量、办学设施、师资队伍、教育观念和方法、社区生活环境等状况全然与大中城市的学校不同,有时很难搬用城市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体系。
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的学校、家长、老师大多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小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给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在农村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过程。不少学校,教师和家长并没有感到自己的学生或孩子有多大问题,有的家长认为教育都是学校的事,学生出了问题就应该找学校,与家长无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和“打骂教育”的现象并存。因此,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还有,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来看,目前还缺少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广大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比较缺乏,因此很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用挖苦、尖刻的语言刺激学生,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只重视学科课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内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在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有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应如何做还感到无所适从。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载体。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即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总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能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成立组织机构,形成网络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具体由教科室、教导处、大队部、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员等若干人组成。制订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计划,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计划和年级授课计划,并设立心理辅导室,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安排一名中层领导负责日常事务,指导教师制定具体教育计划,督促教育计划的实施,评估教育活动的效果。班主任具体负责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对学生进行初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解决学生常见的轻微心理问题,并及时妥当地把一些较为突出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交给心理辅导室,由心理辅导员会同校外专家咨询、诊断、治疗,从而发挥早期干预的作用。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协助班主任开展辅导工作。2.科学规划教育,分段实施
学校开设心理活动课,各班每隔一周安排一节心理活动课,并分年段实施授课内容。具体目标如下:“三个基本目标”和“一个最终目标”。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各年段授课内容为:
一、二年级以校园适应和常规训练为主;
三、四年级以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为主;
五、六年级以情绪、个性和品德方面的内容为主。每一学年的活动均包括促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个性,培养品德,增进社会适应力等内容。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助系统 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由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的教师和优秀的、有丰富教育经验的老师担任辅导教师,每周三次对学生开放,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二)加强培训,形成全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 1.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
教师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必须非常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多方入手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学校可以采用“专家指导、课题组成员研讨,全体教师集训,个人自修钻研”等多种方式培训教师,提高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学会正确面对和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正确理解心理与品德的关系;正确认识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抛弃“师道尊严”,尊重、理解学生,与他们平等的沟通,自觉做学生的“心理保健者”。
(2)制定措施,严格要求。学校在加强教师师德的学习的同时,提出了“好教师的十个要求”,对教师的言行作出更为具体的规定,并制订细则认真考评。一方面促进教师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杜绝因教师的不当行为而引起的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3)改进方法,提高业务。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课堂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等都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学校重视教师业务培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2.指导家庭教育,家校同步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则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任老师。父母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进行,学校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小组,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家访等形式,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具体做法如下:向家长推荐订阅《家庭教育杂志》、《家庭教育报》,让家长受到教育;正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学期中重点进行家访,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家访的一项内容;学校校报设立学生家长专栏,定期刊登家教经验大家谈。
(三)营造良好氛围,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马克思曾经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知识才能的增长,无不受到优美、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1.学校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
学校在校园环境布置、美化方面尽可能心理化,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愉悦、宽松,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如在设置校园标语牌时,要将心育考虑进去,既有其内容,又要将心育作为实现这些规范的有力措施。同时介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心育氛围。在校园内种草、植树,并进行合理装点和优化布置,使学校的草坪、绿树、盆花都富有美的气息,给学生一个健康、愉快的心境,消解因学习压力而带来的紧张心态,消除疲劳,使人心胸开阔,情绪愉快,促进不良情绪的排遣。2.学校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
树立教师的新形象。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增强自身心理健康,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生活。一是要保持愉快、自信和乐观的心理状态,尽可能拥有良好的心境,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二是要正确认识对待学生,能谅解、宽容、尊重学生;三是具有良好的个性和注意自己的装束、仪表,以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建设。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校风、班风、学风良好的学校或班级,思想品德教育就抓得紧,纪律严明,学生学习气氛浓厚,同学之间和师生关系之间的关系融洽,友好互助,教学相长。在这样的学校和班级里生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自然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四)多途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开设心理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各班每两周开设一节,并纳入课表,由心理辅导老师或班主任主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内容安排上,低年级以校园适应和常规训练为主,中年级以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为主,高年级以情绪、个性和品德方面的内容为主。每一学年的活动均包括促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个性,培养品德,增进社会适应力等内容。2.渗透于学科教学
各学科的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不少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的因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更有助于老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了辅导的效果。两者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就可以在课堂内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做好课前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确定渗透的方向;二是寻找渗透的结合点,即针对学生的实际,挖掘寻找教材中进行心理辅导的结合点,获取渗透的载体;三是在渗透中强调让学生认识自己,适应环境,明确渗透的目的。我们要抓住心理教育的结合点,捕捉渗透的有利时机,用心理卫生的观点去关注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透析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变得喜欢学习了,教师的报怨也少了,课堂教学轻松活泼了,效率也提高了。3.与少先队工作相结合
在少先队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条新途径。少先队活动,由于其具有活动性、趣味性、教育性,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所以它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会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节日的潜力,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因素,精心设计活动,有效地进行教育。二是利用仪式和庆典进行心理教育,如每周的升国旗仪式,每学期的开学典礼,都是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载体,其作用不可忽视。三是少先队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也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抓手。系列化的教育活动,能突出活动的整体性,发挥反复强化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成效。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了教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创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构建了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但是,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较棘手,需要作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1.小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与学习有关,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进行研究,非常有价值。
2.教育是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的产生,用健康浇灌健康。
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这并不说明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多么严重。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缓慢,势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当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深入人心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从有意走向无意。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的自觉行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观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希望本文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能为广大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第五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安溪八中刘培德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着科学化、专业化方向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我们在心理课程建设、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宣传以及心理科研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践,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以下是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几点初浅做法:
一、建章立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兴、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人员间的相互配合。为将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建立了科学的运行机制:
1.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不断完善以校长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心理辅导中心名誉主任,分管德育副校长、政教处主任为中心主任,专职心理教师为副主任,并有专兼职心理教师5人。形成由主管校长牵头、政教主任负责、年段长落实,组建包括“班主任、专兼职心理教师、科任教师、班级联络员”在内的工作网络,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为前沿,发挥工作网络的专业管理功能。
2.建立校园监护三级预防系统,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实施预警预报;对轻度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个别或团体咨询;对特殊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个别高危个体做出转介建议,并做好因心理障碍而引起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做好向上级有关部门的上报工作。
3.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和发展规划,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办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职责、心理健康课程安排、工作计划、五年发展规划等各项工作条例,并严格按照方案实施落实。
二、加大投入,完善心理咨询辅导中心的硬件建设
在学校原有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和计划,学校投资40多万元,对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进行重装改造,购置了中小学心理测评软件(网络版)、箱庭玩具、音乐放松系统、智能宣泄系统(智能打击宣泄、智能呐喊宣泄)及团体辅导室等配备,届时心理咨询室将集办公接待室、咨询室、音乐放松室、宣泄室、沙盘室、团体辅导室为一体,设备一流,功能齐全,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了硬件支撑。
三、重视科研,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开展,跟我们长期重视科研,重视心理老师的培训,拥有一支理论扎实、业务突出、素质过硬、意识强烈的教师队伍是分不开的。因此,我校长期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由政教处直接负责,有一名专职教师和四名兼职教师,为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学校积极鼓励心理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员班、心理咨询师培训、省市级乃至全国心理学会会议。
2.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2011年以来,我校就有《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转化策略研究》和《感恩教育在农村中学品德教育中作用研究》两个泉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市级课题研究,并获得好评。还有《中学生考试焦虑症研究》、《正确对待异性交往,拒绝早恋》两个省级课题获得二等奖。
3.打造强有力的班主任团队。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一期的班主任培训,通过德育研讨会和班主任例会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并和心理辅导老师一起探讨相关案例,不断提高他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促进学校和谐心理氛围的形成。
四、加强宣传力度,让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平时的宣传非常重要。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我校重视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让教师更了解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当然更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我们把宣传的一个重心放在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正确认识上。结合各级主管部门的安排,多派心理教师参与充电、专业知识培训等。
2.让学生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来,内心极不舒服,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矫正性功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是我校开展活动的重点。具体如下: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中学生解疑释惑。在初
一、高一年段开展青春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帮助青少年学生掌握必要的青春期知识,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好学习和人际交往、交友恋爱等方面的困惑顺利度过青春期;在初
三、高三年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结合学生的情况做好考试心理讲座,帮助学生调节考试心态,做好应考心理准备。
办好心理健康简报:报纸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扩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宗旨,办好每月一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简报《心之舟》,分别发至全校教师、学生,每个月出版一期,简报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平时来信咨询过程中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面对各年段学生,内容上坚持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相结合;报纸也结合学生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投稿及体会择优刊登在相关版面。
广播、黑板报宣传: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途径,每月向老师和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个案分析,让学生学会主动关心自己的心理问题,并能积极地寻找帮助。
五、以活动为载体,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立足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广泛深入的开展,学校还开展各项主题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各项德育活动和特色活动中,在军训、校运会、艺术节、课间跑操、每周一歌、阳光体育、志愿者服务、农村社会实践、关爱福利院孤寡老人等活动中多角度渗透有益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创造性、拓展性、欣赏性、审美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充分凸显了我校学生的青春风采。
2.针对中学生心理特点,做好青春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
我校将发挥泉州市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积极开展青春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不断开拓创新思路,把青春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延伸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我校地处农村,生源大部份来至于农村,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在我校就读,由于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立足于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我校重点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展开相应的研究活动,关心和鼓励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3.依托心理健康协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心理健康协会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自由组合起来的,本着“助人自助”的原则,开展朋辈心理咨询活动的一个学生社团组织。协会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指导下,设会长一人,副会长一人,下设秘书部、宣传部、科技部、咨询活动部。我校的心理协会有着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有科学的活动计划,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组织相关的心理活动,并在每周有固定的时间开展朋辈之间的互助活动,充分发挥着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4.预防为主,努力把心理咨询工作落在实处
我校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实行日常心理咨询值班制度,心理咨询室每周一—周五的中午12:00-13:50和下午17:30-19:00均有心理咨询老师接待学生个体咨询,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的材料和档案:咨询室材料、档案的进一步整理、完善、充实为了使心理咨询室工作朝着规范性、系统性、连续性的状态发展。将继续按照心理咨询的专业要求,对心理咨询室材料和档案进行了一系列的整理、完善和充实。
加强心理咨询室和各班班主任、各班心理协会会员的沟通与协作。班主任、心理协会成员发现本班学生存在心理困惑时,建议其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心理咨询老师发现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向有关班主任和政教处进行反馈,如有必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以上是我校对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反思和总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关注全体学生的人格成长,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使心理工作深入到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还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研究我校学生的普遍心理现象,为心理工作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做出贡献。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我们还准备定期开展对家长的心理知识讲座,弥补过去对这方面的忽视,为更广泛的群体提供心理服务,同时也是从不同的侧面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应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