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时间:2019-05-12 21:3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第一篇: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刘国文

邵武第一中学(福建邵武邮编:354000)

email :lgw@fjswyz.org

[论文摘要]本文作者就《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下,如何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切合实际地贯彻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特别是“创设教与学的情境”和“设计学习活动任务”两个环节的设计,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撰写此文,谈谈自己的感想,与大家商榷。

[关键词]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情境、“半成品加工”策略 教学过程设计是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的关键前提,基于上述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在许多情况下表现为学生以解决信息问题为主线而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实际上是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而教学过程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关系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的效果。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把相当的精力投入在教学过程设计上,认真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要特别重视以下两个环节设计:

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以至想“活”起来,从而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可以直观地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解决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能动地要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情景体验与案例剖析,来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注意,有利于教师导入新课。信息技术教学比较常用

一、创设教与学的情境

关于创设教与学的情境的重要意义,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对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教学的情境是什么?

我们先来了解知识的产生与书本知识的关系。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

刘国文:男,1966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邵武,198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专业,理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邵武市学科带头人,现任邵武一中信息技术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组长。致力于推广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情景为“任务型情景”,是指与学习内容相似的、高度真实任务、案例、或事实的情景。教材在一些章节的开头安排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或故事用于创设“任务型的情景”,有些确实是很实用的和贴切的。例如,在“4.1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一节中,通过刘丽同学的母亲需要解决信息保密问题的案例,创设一个待解决问题的任务型情境,引入课题,这个案例十分贴切本节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一下子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如何“加密”这个神奇的问题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迫不急待地想去体验运用计算机程序解决这个加密与解密问题的过程,了解其原理。

当然教材中有些情景案例受地域或时间的限制不太合适引用,例如:4.2使用智能工具加工信息,该小节中的情境案例中涉及到的网站虽然可以登录上去,但那个虚拟的播音员已经不播音了,只留一个画面,且网站的内容都是英文,这样的情境案例就不适合采用。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依据教学目标、当地特色及学生情况,创设情境。还有一些章节教材没有提供情境的案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能动地创设教学情境,如“4.3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章节中就没有提供情境案例,我引用在网上捏造谣言,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而被刑事拘留的真实的新闻报导案例,如下:

请看下面一则摘自2005年11月6日汕头都市报的新闻:

澄海籍女青年黄某真将自己道听途说的关于有人抓小孩,挖心脏、肾等器官的谣言以题为《请大家高度注意——最近出现很多用布袋装孩子的行为,听说是要挖心脏、肾、眼角膜„„》张贴在汕头本地网站“E京”论坛的“澄海茶座”上,内容危言耸听,在网民中引起哗然和讨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澄华派出所民警立即开展侦查,并于11月1日晚在澄海文祠西路的一间咖啡店将正在上网的黄某真抓获,现场查扣电脑1台。经审查,黄某真对其违法事实供认不讳。因涉嫌故意散布谣言被公安机关治安拘留10天。

相关法律条文: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九条第五款“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故意散布谣言或者以其他方法煽动扰乱社会秩序的,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这个案例很容易把学生拉入即将要学习的课题中,使学生深切意识到在网络发布信息不能太随意,由此切入“合乎规范发发布信息”这个主题,情境创设达到预期效果。这类案例很多,需要我们老师平时有心去多留意与收集,最好引用近期的新闻报导,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选材的内容不仅要与课程内容相吻合,最好是这一时期学生关注热点的相关信息,经过教师刻意挖掘,以一种能让学生心驰神往的问题视角展示给学生,学生会感到更真切、更新鲜。信息来源应该真实、准确、权威。切忌道听途说,无中生有的杜撰。

展示情景的作品形式与学习的内容要相适应,长短要适度,点到为止,不要让学生无休止沉浸在情境当中,忘记了本节课的学习的主题。展示情景后,接下来要引导学生对情景的内容作深入的剖析,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个别发言等方法,要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思考其中蕴含的问题,产生

学习欲望,以便引入正题。

综上所述,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既然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如何能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把握以下有价值教学情境的特性:

①生活性。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②形象性。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③学科性。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同时还要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

④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颖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⑤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

二、寻找恰当问题,合理安排学习活动的任务

前面提到信息技术课程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亲身经历信息技术过程。通过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即“做中学”、“学中做”,进而培养信息能力。正因为如此,“任务驱动”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当中。

新课程《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教材在编写时,就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以“知识体系+实践活动”方式呈现4个主题的学习内容及过程内容,并设置如“任务”、“观摩”、“实践”、“交流”、“探究”、“评价”、“练习”、“拓展”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整个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贯穿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任务”是为完成学习目标而提出的,要求学生要完成的具体内容。这些做法确实方便教师组织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有些主题活动的内容一是缺乏新异性,未必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受地域的限制,不适合或无法开展。

我们仍然不能照本宣科地按照教材进行教学,而应该按照课程标准,对所用教材进行适度处

理,把教材作为教学资源,根据地区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动地创造性使用教材。在设计主题活动、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方案时,我们有必要修改教材中的主题任务的内容,寻找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心向的问题或主题。在寻找恰当问题或设计适当主题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主题任务)应该源自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不仅有意义,可操作,还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心向。

第二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主题任务)要能与前面的教学情境创设相衔接,蕴含于教学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对情景的内容作深入的剖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由此产生学习的任务。

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主题任务)涉及到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相对集中于具体教学单元,培养的信息能力相对围绕某一方面的应用。

第四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主题任务)涉及的内容不宜太单一,思维肤浅。内容要相对复杂,能引发学生相当深度的思维。便于设计任务时,能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任务链。要有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沿着任务链,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获得。

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章节内容,如果纯粹是按教材给出的例子制作表格,毫无意义,因为表格的制作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这样做只能是重复的学习,浪费时间。所以,给学生一份调查报告,由学生在阅读完报告后再将其设计成表格形式,进行数据挖掘,产生出另一份统计图表。当然,有条件的,可以请同学亲历调查,产生调查报告,然后根据报告内容制作图表,进行分析,这样

可能效果更好,但用时多,工作量大。

第五要解决的信息问题(或要完成的主题任务)不宜太大太泛,无法操作,或在规定课时内难于完成,最后是草草收场,会影响学生以后进行类似活动的的态度与积极性。因此,任务要明确,主题或问题应该是要求具体,可操作、可完成,能让学生体验到完成后的成功快乐,也有利于后续的评价。

第六要解决的信息问题(或要完成的主题任务)的内容具有可选性,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也可以自己确定。

例如,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课文内容是作一个宣传“孙中山”事迹的幻灯片,除了依据课本内容进行制作外,可以开导学生产生联想,请学生自主确定主题,这样可以产生多元化的作品。如从孙中山作为革命的先驱,想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还可以联想到鲁迅、巴金、老舍等文人,这样扩展了学生的思路。

由于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是基于“非零起点”,而基础模块教材又大都以方法、过程作为主线,超越具体技术,超越基本操作,在教学实践上表现为方法浮游在技术之上,需要什么技术再涉及什么技术,技术不具系统性,零散且跳越性非常之大。这使得教学实施操作难度非常大,尤其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有限的教学空间和复杂的学生基础,其结果是导致技术力量不足,操作训练泛泛而过,涉及到技术很多,但都是浅尝辄止,教师的教多于学生的学,学生出现明显地思路混沌和上手生疏。这个情况在开始的部分,“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获取”等章节内容上表现的还不是特别明显,因为这些内容还属于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到了“文本、表格、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剖析数据库”等教学内容时就日益突出。实际上,无论学生的基

础有多好,短时间内要调动各种软件、各种技术来支撑这些方法的学习,都是相当困难的。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在设计任务时,可采用“半成品加工”策略。

什么是“半成品加工”策略

应用“半成品加工”策略,主要作用有: 一是用于课堂教学的演示,配合讲解基本的方法与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

二是供学生进行上手练习,体验技术与过程、方法的高度结合。

半成品加工就是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只

三是用在于提供学习的情景和训练的软件环

是对教学的内容这部分“留白”,让学生在短时间

境,回避技术盲点和环境贫瘠。

内体会到相关技术操作的方法和信息素养的内涵,所以,提供的半成品往往是大半的成品,只差

提高了讲解、理解和实践的效率,并且优化了学习

一点就完成了。比如,在讲解超链接时,要提供基的情景与练习的环境。

本做好的网站,只是增加、修改其中的各种链接。

例如,“3.3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章节,又如,在讲解声音对动画的作用,提供的是比较完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集成各种媒体,包括插入图像、整的动画,里面仅仅缺少的是声效,针对这一点,声音、视频和动画。如果我们按照实际工作的流程,让学生插入、调整人物的对话以及风声、雨声等音

需要学生在前面几节课中就要进行创意、规划、作

效,充分体现声音信息在多媒体中的作用。应用“半

品版面设计布局与资料搜集。但学生的理解程度不

成品加工”策略使技术真正变得单纯起来,但针对

一样,原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与操作熟练程度不一

了实际的流程,却解决了关键问题。使得庞大的过

样,技术完成进度也不一样,第一节课结束时作品

程学习不再对复杂的技术有过分的依赖,零散的技

完成的程度都不一样,到了多媒体集成这一节课

术也不再成为方法学习造成瓶颈,而过程与方法也

时,进度就不容易统一,给集成的意义、各种媒体

不再对技术的落实造成障碍。在提高课堂效率上无的作用等方面的教学带来困难,而学生的进程还将

疑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继续出现差异,从而影响到了学习目标的落实,评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教学设计中,设计出一系

价也变的非常困难。如果不依赖于学生的进程,到

列的主题活动、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

了多媒体集成的这环节时,由教师提供数个类似半

案,使教学逐步适合“主题式”、“活动式”和“任务式”

成品的多媒体作品,只是抽掉了其中需要插入的少的教学模式,并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开放、自主、协

部分媒体元素,而保留大部分的内容。这样,就可

作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突破现行教材在内容、形式、以只针对需要插入的多媒体元素进行讲解与实践,体系、结构和层次上的瓶颈与困难,既能给基础较

不会削弱作品主题的丰富性,甚至加强了问题的解

差的学生提出基本要求,也能给基础较好的学生留

决,突出了基本过程中的“集成”环节,既充分体

下个性发展的空间。

现了过程与方法,又不弱化技术,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显著。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朱慕菊 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3]顾建军 李艺 董玉琦 主编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李艺 主编《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9 [5]李冬梅 主编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6]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4.8

[7]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 《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必修)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7 [8]

本文作者简介:

刘国文:男,1966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邵武,198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专业,理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带人,邵武市学科带头人,现任邵武一中信息技术教师,信息中心主任,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从事计算机教学与计算机应用管理工作,教学成绩优异,多次获得信息技术会考地区一等奖。1998年起参加学校承担的多个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2003年起负责学校承担的国家级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的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致力于推广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教育信息化,成果显著,由本人开发编制的多个课件先后在国家、省、地获奖,撰写的论文也多次获奖与发表。

通讯地址:福建省邵武市八一路48号邵武一中邮编:354000 电子邮件:lgw@fjswyz.org

第二篇:新课标下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实践与探究论文

【摘要】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明显,两极分化严重,“分层教学”是解决这种差异,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分层,适应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求,为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新的活力,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评价

1.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作了很大的调整,改变了原来的“零起点型”、“技术型”的结构模式,以“实践、探究、拓展”型为主导,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层层剖析教学内容;以交流、任务和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挖掘学生学习潜能;要求学生在进入高中前,必须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具备一定的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能力。但由于受到原学校师资水平的影响,使得高一的新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存在极大的差异,特别是市、县级高中,差异尤为突出。其一,生长在市县城里,学习条件好的学生,小学、初中阶段接受了很好的信息技术教育,有的参加过各种竞赛培训,已成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专家,达到了学习新课程的标准;其二,来自周边农村的学生,学习条件较差,基础不好,有的甚至没碰过电脑,不具有学习新课程的基础。

面对如此大的差异集体学习显然是行不通的,“分层教学”则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

2.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的源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将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个别辅导、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现代的分层教学思想。

3.“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3.1调查模底,动态分层

首先,理论和技能测试。结合本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测试,认真分析测试结果以及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问卷调查。以调查表、集体讨论、个别谈话的方式,进一步掌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方式和水平,为合理的分层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合理分层。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差异,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将学生分为三层,特长生:掌握相当的信息学知识,自学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能够超前学习的学生;普通生:具有新课程所要求的基础知识,能够完成新课程学习的学生;急需帮助生:以前没有学过或学的很少的学生。根据各层学生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学生在机房的位置,互相结合、互助协作。

3.2教学目标分层

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同学超过课程要求去自主学习。对特长生来说在掌握课本知识后,应巧妙设计,更大的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最大程度的提高他们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通生要让他们完全掌握基本知识,完成作业,并逐渐缩小与特长生间的差距;对急需帮助生,促进他们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第三章第一节“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单元教学时,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帮助生:给定素材、主题利用word软件能制作3-4页电子报刊;普通生:能自行设计主题,搜集素材,制作8-10页电子报刊;特长生:能够制作出精美的电子报刊。通过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该单元的学习,各层次的学生掌握都相当不错,教学效果很好。

3.3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分层

新教材在内容上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的发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适合于普通生的学习;对于特长生,其过于浅显,挖掘不出学生内在的潜能,需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充分的补充。如我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爱好增加了pascal语言、C语言、算法设计和Flash动画制作等内容;而对于急需帮助的学生,跳跃太大,无法按部旧班的教学,所以在教学时增加了过渡教材,弥补他们以前学习的不足。这样,就会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会学习新的知识。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特长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的思考和分析问题,在学习中引入信息学奥赛知识,分组竞争,共同探讨,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普通生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加入必要的演示和讲解,依照教学大纲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逐步教学,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急需帮助的学生则须耐心讲解,个别辅导,教会他们一些常规的方法,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具备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对学生的任何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唤起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信心,完成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

3.4练习设计的分层

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等因素,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使学生学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在练习上可分为基础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教学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同学要求完成综合题。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教学第四章每1节“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一课时,我安排了三道题:(1)运行“C:学生练习文件夹下的“口令.Vbp”程序”,查看其功能,回答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分为几个过程。(2)运行“C:学生练习文件夹下的“口令.Vbp”程序”,查看其功能,并修改口令密码。(3)设计一小软件,对某一指定的文件加密。对于上面三题,都是依据书本而产生的侧重实践的练习题,所有同学都可完成(1)(2)两题,加深对书本知识的巩固,而少数特长生则可完成第三题,完成小软件的制作。在安排练习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和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论基础水平如何,人人都有练习能完成,个个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

3.5学习评价的分层

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性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和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评价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通过评价以及下课堂或课后给学生的矫正、调整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深;通过评价对少数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排除障碍,不使问题积累;通过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培养高深信息技术人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3

[2] 《信息技术教育》2007.4

[3] 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

第三篇: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浅议

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浅议

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下面的问题:第一、教学理念偏离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养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容易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理解成操作技能的培训,忽视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第二、教师教学水平不足,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乏味。目前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多数教师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末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少信息技术课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很不相称。第三、学生选修自主性未能得到切实落实。根据新课标规定,信息技术课程中选修的5个模块,原则上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自主选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所在学校的师资数量班额和硬件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学校都是由教师统一选定某一模块来选修。即使是有条件的学校由于选修课程体系的复杂,以及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内容和要达到怎样的预期目标等不了解,也无法作出合理的选择。

新课标强调学科整合,设置综合课程,强调教学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教学的基础性。这是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新课标为了加强科目之间的联系,将内容相似或者相近的科目融合,以强化基础性教学。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总目标,《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教师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处理可以独辟溪径自成一体,也可以适当解压、释放和整理,但重要的是不可脱离信息技术课程最基本的内容目标,下面我谈谈我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保护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来自书本、老师、家长和学术权威的观点、意见、看法和学说等产生不同的理解,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这种理解。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任何一个人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都难以做到了如指掌、面面俱到,因此课堂上有时出现学生知老师不知、老师这么认为学生却那么认为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作为教育行为的执行者必须放弃对师道尊严的某些狭隘而偏执的理解,以宽广的胸怀面对学生的提问、质疑和异议。

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创造性来源于创造欲望,创造欲望要用积极的手段去激发。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学术思想和观点、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具体进步过程、让学生体验创造的艰苦和乐趣、让学生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专利申请保护意识以及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自我、增进相互了解和认识。

我们不难领会出这样一种含义:今后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和教学都要具有相当的开放性,要允许教师和学生享有自己的选择权,正确看待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存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欲望。

3.遵循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示和诱导下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我们的学生普遍胆子太小,不敢否定书本上讲的内容,同时知识面很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只是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介绍更深层次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介绍一些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逐步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拓宽课程的知识面

1.打破课本内容的束缚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划分为六个模块。一个必修模块 ――信息技术基础,五个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从课程的这种结构布局可以看出,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我们的日常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本的范围之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增加其它自然学科方面的知识

任何一项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涉及到应用领域的多个学科,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的结果。我们应当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些道理:首先,作为一名受到良好教育的未来的科学工作者或工程师,应当重视所有自然科学的进步,因为它们的进步会对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其次,通过自然学科的学习,可以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于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问题求解过程。

3.增加人文、社会和管理学科方面的知识

作为一名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应该对信息技术学科所固有的文化、社会、法律和道德内容、信息技术学科对其它学科和国民经济的作用以及哲学研究和美学价值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作用等内容有所了解,应该学习一下信息技术的历史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行业的职业责任、风险性和可靠性、信息管理学、专利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知识。

三、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起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其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将取代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已经由灌输转变为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难题,引导学生发现和了解一些新的学习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第四篇: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模式探究

岷县一中

包宏伟

【摘要】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供我们借鉴,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明显,两极分化严重,“分层教学”是解决这种差异,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分层,适应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求,为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新的活力,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模式

模式分析

【正

文】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有一些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在影响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沉闷、学生缺乏生气与乐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由于信息技术课受到各学校条件及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及操作水平差异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不少困难。

3、目前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大多数以课堂实践操作为主,由于学生先前所掌握的知识及操作水平参差不齐,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各有异同,所以导致学生在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无疑给教师对于课堂任务的设计及课堂纪律控制方面增加了难度。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都是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基本模式

分层教学理论的实施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具体落实到教师的备课、辅导、作业的布置、讲评、测试和学生的预习、接受知识、复习和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以分层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借鉴其他学科的分层教学经验,结合信息技术课堂实际,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尝试了以下的基本教学模式:

第一,学生分层。要确定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的现状和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熟练程度。一般我们分为三个层次, A层:学生基础差,对电脑没兴趣,接受和学习能力也比较差;B层:接触过电脑,有一定基础,接受能力较好,能基本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C层:基础比较好,接受和学习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在教学中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给每个层次的学生的任务要难易适中。其中,第一层的学生属于计算机操作水平差的一组,第二层的学生属于操作水平一般的一组,第三层的学生则属于操作水平比较熟练的一组。这样,就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掌握,可以布置不同的、有针对性的任务进行练习并进行指导。

第二,教学目标分层。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同学超过课程要求去自主学习。对特长生来说在掌握课本知识后,应巧妙设计,更大的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最大程度的提高他们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通生要让他们完全掌握基本知识,完成作业,并逐渐缩小与特长生间的差距;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打好基础。

第三,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分层。课本中的例题起着对概念的应用、解题规范化的示范作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但是层次性不强,内涵有限。教师应熟悉教材前后联系,掌握每个概念、例题所处的地位,对概念例题恰如其分进行分层,有的适可而止,有的加以铺垫与引申,形成便式习题组或例题组,以供不同层次学生选用。

第四,教学评价分层。由于采用了分层教学和分层测验,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不同,为了有效的反映出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的进步,必须进行分层评价。如果再以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价学生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效,势必会造成不公平现象,并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果也反映不出学生实际的掌握水平以及提高的幅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他们的评价也应该不同。分层检查学习效果,可以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的学习向更高一层迈进。通过评价对少数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排除障碍,不使问题积累。通过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及时调整。

四、对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模式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首先是学生分层较难。信息技术教师所任教的班级数较多,但与每个班级学生的接触时间较少,每个班级之间学生存在的差异性程度又有一定的不同,这就给有效落实学生分层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其次是课堂调控较难。同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差异程度也有所不同,而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控制,使各层学生互相激励、启发,而不是互相干扰,其难度较大。再次是备课难度大。对同一教学内容,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编制不同的练习,又要处理好各层习题与各层学生之间的关系,工作量非常大,且难度较大。所以这种分层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给广泛推广增加了难度。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分层教学模式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更好的环境,任务设置的合理、得当,能使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潜能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可以从更深层次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潜心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锦生.分层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第22卷 第4期. [2] 于宏,宋延敏.分层教学中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策略.当代教育科学,2004(6). [3] 周卫东,靳艳琳.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中小学电教, 2005(3).

联系人:包宏伟

联系电话:***

第五篇: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摘 要】音乐教育是高中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部分,但事实上,音乐对于人格的形成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课标要求下,如何改进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成为当下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流行歌曲;方法与策略;心理特点

音乐,是教化人心,陶冶情操的一种重要手段,罗曼罗兰说过,只有音乐才能穿越历史的时空,保存着艺术生命的鲜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培养人高尚优雅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如今高中的学生背负着高考压力,有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很容易忽略掉其他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进行高中音乐教学相关方法与策略的研究与改革,提升高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兴趣,也会对其今后的人格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学生学习音乐时的心理特征

想要对于高中的音乐教学进行改进,首先要了解所教对象即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高中学生处于最有活力,经历最旺盛的青少年时期,此时的他们已经告别了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冲动的感性时期,而进入能够独立思考,对于所接触的事物具有一定的理性判断的时期。在婴幼儿到高中之前的这段时间里,他们对于音乐的认识已经获得了很大程度地进步,生活的经历,老师家长的教育,通过外界所接触到的各种文化知识,让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对于音乐的独属于自己的欣赏态度,也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自己对于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更加丰富深刻的情感反应,想要表达个性,表达自我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所以在音乐欣赏的时候,他们也更倾向于通俗流行的、感情强烈、具有强烈个性化标签的音乐作品,以往那些古典的、民俗的、表现宏大叙事主题等较为严肃传统的音乐逐渐离开了他们的视线。

二、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中音乐教学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态,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一方面,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阶段,高考的竞争压力,繁重的作业压力使他们无暇顾及其他,对于音乐课的学习兴趣不足,在课堂上走神,甚至许多学生会在音乐课上写其他学科的作业;一方面,由于高考成绩不包括对音乐素质的考察,所以高中音乐老师没有升学率的压力,对于学生的音乐教学只是敷衍了事,不会去专心钻研。此外,高中学校音乐课程的设置也存在很大缺陷,不仅教学方式单一僵化,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所教音乐也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相脱离,无法满足学生们对于音乐的需求。形成高中学生既喜欢听音乐,又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悖论。

三、音乐教学的课程特点

高中学校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时,想要更加合理有效,应当满足以下几个特点:

1.给高中学生以更多的选择空间

以往的高中音乐教学将学生的想象力束缚在一本音乐教科书里,没有给学生太大的想象空间,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合理的课程设置应当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自主选择,不要千篇一律,应当进行差异化教学,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大的空间来发展自己的音乐特长和兴趣爱好。

2.学生应当有一定的音乐鉴别能力

高中音乐课程应当是开放性的,吸纳性的接受表达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音乐,而不拘泥于某几种音乐,这样学生才能欣赏到不同的音乐作品,并通过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比较,鉴别出好的,能够净化人心的音乐。

3.音乐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时期,已经具备能够独立思考,进行理性判断的能力,所以高中的音乐课程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还应当关注学生的拓展性能力的提升,即提升他们的音乐文化修养。

4.音乐课程要多元化,国际化

高中音乐课程在设置的时候,不要只选择国内的音乐作品,而应当接触更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经典音乐。音乐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化风俗,了解了不同地域的音乐,就能够加深对于这个地区民族文化的认识。同时,能让学生有更全面的国际视野,对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的音乐在世界音乐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能够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四、新课标下音乐教学的改进策略与方法

新课标要求中提到,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审美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并注重音乐在实践中的作用。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时,应该依照此要求进行方法与策略的改进。

1.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

以往,学生普遍反映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运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对比法、讨论法、启发法等方法,同时辅以各种新兴的多媒体高科技教学手段,以此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习惯,并且不要只进行音乐方面的教学,还可以联合文学、历史、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音乐资源更加丰富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发达的媒介技术将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地球村”,各种信息,各种资源都唾手可得,音乐资源也比以前要丰富许多。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便捷快速的媒介技术,在教学时展示各个国家、各个地域的音乐作品,音乐视频,让学生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电脑、手机、互联网等媒介进行音乐的自主性学习,拓展与音乐相关的知识。

3.建立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往的音乐教学通常采取的是单向的传播方式,老师一直是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并不关注学生的反馈情况。这样不仅会打消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也会使师生之间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更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尊重学生的想法,建立起一种平等平和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高中音乐教师应当以新课标的标准来改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在音乐欣赏、音乐素养方面更好的提升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祖旭东.改变高中音乐教学方法,用音乐净化学生心灵[J].新课程,2013(8):144

[2]王燕.有关高中音乐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探讨[J].华夏教师,2013(1):87

[3]张怀婷.新课程观下高中音乐教学方法与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4):88

下载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摘要】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定义及教学......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定义及教......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过程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过程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在新课标下如何理解数学教学过程,以及如何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在新课标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注重课堂组织与......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浅谈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浅谈 摘 要: 词汇是英语学科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师生均应重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应深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应该在方法......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评价方法探析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法探析 杭州萧山第十一高级中学沈娅芳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信息技术课程带来了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开发......

    高中新课标下化学学困生转化研究

    高中新课标下化学学困生转化研究山东省惠民县第二中学 宫建民摘要: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老问题。但又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2004年以来,我省开......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期待是梦境掠过的思念,乍寒还暖;期待是清风抚摸的瞬间,扰人心田;期待是泪水滴落的刹那,丝丝恼人;期待是阴霾里的笑靥,扣人心弦; 期待是擦肩的邂逅,美妙难言;期待是春风和雨的温暖,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