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确认识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的挑战性与安全性
有别于户外运动,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是一种高结构的教学表现形式,它以幼儿的身体发展、体育精神的培养及社会性发展等为主要目的。在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挑战性”活动常常为广大教师所推崇,也深受幼儿的喜爱,因为这类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运动兴趣,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运动水平。然而,挑战性越强,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就越多,这让很多教师有所顾虑。
实践中,教师在处理“挑战性”与“安全性”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在做法上也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全面、深刻地认识“挑战性”与“安全性”,明确认识,力求既使挑战不失本色,又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安全,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
一、挑战的内涵与实施要点
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挑战,是指幼儿主观上想要突破自己原有的能力范围,达到高于原有基础水平的行为。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倾向于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内容,以提升活动价值。然而,要真正体现活动的挑战性,需要对挑战的内涵形成清晰的认识,并把握实施要点。
(一)正确认识挑战的两个层面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一般通过两个层面诠释挑战,即动作技能的提高和社会性发展。
◆动作技能的提高
这主要体现为教师通过激励和指导,鼓励幼儿在挑战中突破自我极限,使幼儿的动作技能水平获得新的提高。这种单纯的技能提高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备受青睐,因为这可以让教师很快看到活动效果,使幼儿直观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社会性发展
除了动作技能的显性提高,教师通常还会设置一系列隐性的挑战内容,从而发展和提高幼儿的社会性(合作、坚持、勇敢等)。如从单一游戏到双人配合游戏;从单一信息整合到复合信息整合:从单一空间游戏到多元空间游戏等,都是以隐性的方式给予幼儿挑战的平台和空间,来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二)准确把握挑战的“度”
所谓挑战的“度”,一方面指难度,体现为教师所设计的挑战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挑战难度如果过高,远远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就会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指心理承受度,即教师所创设的环境要符合幼儿当前的认知特点和理解范围,如果超出了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适得其反。如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避免营造恐惧的氛围和环境,尤其对于小班幼儿,布置的场景不能过于黑暗,模仿的动物不能过于凶恶,以免对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幼儿造成阴影与创伤。(三)合理设置不同难度的“挑战点”
幼儿的体育运动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不能用一种标准去恒定“挑战点”,而要根据活动目标的需要和幼儿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难度的“挑战点”,以满足全体幼儿积极挑战的欲望。如在跳远活动中,教师可设置不同宽度的障碍供幼儿选择,鼓励幼儿勇敢尝试挑战,同时也要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
(四)采取富于变化的激励方式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在鼓励幼儿尝试挑战时,语言较为平淡,肢体动作较为贫乏,不能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直接影响了挑战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采取富于变化的激励方式,以激发幼儿挑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师可以变换姿势,或放松地站着说,或蹲下来说,或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表达要求:教师可以变换语调,或轻声细语地描述,或响亮地提出要求等。这些强烈的反差能让幼儿更好地保持注意力与兴奋度,对于同一件事物表现出更多的好奇,从而增强挑战的欲望。(五)挑战应注重体现包容性
在体育教学活动的挑战环节,教师不能硬性地规定每个幼儿都必须完成挑战,而不考虑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幼儿,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不是每个幼儿都能挑战成功,挑战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勇于挑战、乐意挑战。教师应该看重幼儿主观积极的挑战意愿和挑战过程,要体现挑战的包容性,允许有瑕疵,更要允许有失败。
二、安全的贯彻与实施要点
安全是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然而,随着挑战的难度不断增加,活动中的安全隐患也在增多。为了使挑战有安全保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折不扣地落实安全工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保障幼儿的安全。(一)活动前仔细询问
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前,教师必须询问班级幼儿有无身体不适、患疾或疲劳的情况,应避免让这些幼儿参与挑战难度较大的活动,以免造成更大程度的伤害。(二)进行规范的示范与讲解
教师的示范动作、示范用语如果不规范,就会导致幼儿出现认知上的偏差与错误的模仿行为。如同样是带领幼儿跑步,有的教师会认真地将每一个动作进行分解,并做好摆臂、开步、手的形状甚至呼吸等示范:有的教师只是随便跑跑,简单地要求幼儿模仿。不规范的动作示范与讲解,会让幼儿形成不良的动作习惯,成为幼儿运动中的“安全隐患”。因此,教师要以正确、规范的动作示范与用语传授幼儿技能,给予幼儿直观的视觉冲击,为幼儿的自主运动作好铺垫。(三)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在挑战难度较大的活动环节,除了放置必要的保护器械(如软垫、护具等)外,教师还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教师的站位、手势、距离等,都是直接影响幼儿身体安全的重要因素。如在“跳山羊”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站位及动作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安全性,活动中教师应迎面站于幼儿落地一侧,双腿呈弓步状,双手自然迎出,以防幼儿落地时跌倒。教师必要的保护行为,既能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又能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学习科学有效的保护动作,从而增强幼儿运动中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四)积累日常体育运动的经验
日常体育运动是安全的有力保障,幼儿经常参与各项体育运动,有利于身体各关节、肌肉、器官得到锻炼与发展,增强运动能力。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每天进行晨跑:带领幼儿复习已学过的体育运动内容,练习主要动作;组织幼儿开展体育游戏或比赛活动;开展亲子体育游戏,将运动的理念融于家庭教育中等。幼儿在日常锻炼中不断积累运动经验,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可以通过有效刺激进行不断完善与突破,这种运动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幼儿从容应对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挑战,在安全上也有较大的保障。(五)组织专题练习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专题性”的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行为,并通过创设特定的环境,让幼儿在某一情境中进行体育运动,使幼儿形成某一特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行为。如游泳、遇震遇火逃生、滚落时的自我保护动作等,这些特色鲜明的体育教学活动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幼儿形成固有的安全意识。
三、“挑战性’’与“安全性”的关系
从以上关于挑战和安全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挑战性”与“安全性”并非相互独立的,两者也不是相互包含的关系,而应该不分彼此、相互融合于体育教学活动中。(一)“挑战”是“安全”的高层次表现
在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只有将“挑战”之前所有的安全工作都做到位,做好充分的准备,“挑战”环节才能得以顺利地开展与实施。如在一个高处向下跳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只有在幼儿熟悉向下跳的起跳、落地等一系列正确动作后,并且在幼儿心理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实施难度更大的“叠高”挑战环节。因此,只有当“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挑战”才有意义。换句话说,有了安全保障的“挑战”才能称之为“挑战”,否则只能叫做“冒险”。(二)“安全”在“挑战”中无处不在
第二篇:运动性游戏的挑战性与安全性研究
运动性游戏的挑战性与安全性研究
徐珊
绥德县天线宝宝幼儿园 718000
有别于室内静止游戏,幼儿园运动性游戏是一种高结构的教学表现形式,它以幼儿的身体发展、体育精神的培养及社会性发展等为主要目的。在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挑战性”活动常常为广大教师所推崇,也深受幼儿的喜爱,因为这类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运动兴趣,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运动水平。然而,挑战性越强,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就越多,这让很多教师有所顾虑。
在运动性游戏,教师在处理“挑战性”与“安全性”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在做法上也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全面、深刻地认识“挑战性”与“安全性”,明确认识,力求既使挑战不失本色,又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安全,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
一、挑战的内涵与实施要点
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挑战,是指幼儿主观上想要突破自己原有的能力范围,达到高于原有基础水平的行为。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倾向于设臵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内容,以提升活动价值。然而,要真正体现活动的挑战性,需要对挑战的内涵形成清晰的认识,并把握实施要点。
(一)正确认识挑战的两个层面
在运动性游戏中,一般通过两个层面诠释挑战,即运动性游戏、动作技能的提高和社会性发展。
◆动作技能的提高
这主要体现为教师通过激励和指导,鼓励幼儿在挑战中突破自我极限,使幼儿的动作技能水平获得新的提高。这种单纯的技能提高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备受青睐,因为这可以让教师很快看到活动效果,使幼儿直观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社会性发展
除了动作技能的显性提高,教师通常还会设臵一系列隐性的挑战内容,从而发展和提高幼儿的社会性(合作、坚持、勇敢等)。如从单一游戏到双人配合游戏;从单一信息整合到复合信息整合:从单一空间游戏到多元空间游戏等,都是以隐性的方式给予幼儿挑战的平台和空间,来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二)准确把握挑战的“度”
所谓挑战的“度”,一方面指难度,体现为教师所设计的挑战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挑战难度如果过高,远远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就会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指心理承受度,即教师所创设的环境要符合幼儿当前的认知特点和理解范围,如果超出了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适得其反。如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避免营造恐惧的氛围和环境,尤其对于小班幼儿,布臵的场景不能过于黑暗,模仿的动物不能过于凶恶,以免对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幼儿造成阴影与创伤。
(三)合理设臵不同难度的“挑战点”
幼儿的体育运动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不能用一种标准去恒定“挑战点”,而要根据活动目标的需要和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臵不同难度的运动性游戏“挑战点”,以满足全体幼儿积极挑战的欲望。如在跳远活动中,教师可设臵不同宽度的障碍供幼儿选择,鼓励幼儿勇敢尝试挑战,同时也要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
(四)采取富于变化的激励方式
在运动性游戏中,很多教师在鼓励幼儿尝试挑战时,语言较为平淡,肢体动作较为贫乏,不能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直接影响了挑战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采取富于变化的激励方式,以激发幼儿挑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师可以变换姿势,或放松地站着说,或蹲下来说,或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表达要求:教师可以变换语调,或轻声细语地描述,或响亮地提出要求等。这些强烈的反差能让幼儿更好地保持注意力与兴奋度,对于同一件事物表现出更多的好奇,从而增强挑战的欲望。
(五)挑战应注重体现包容性
在运动性游戏的挑战环节,教师不能硬性地规定每个幼儿都必须完成挑战,而不考虑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幼儿,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不是每个幼儿都能挑战成功,挑战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勇于挑战、乐意挑战。教师应该看重幼儿主观积极的挑战意愿和挑战过程,要体现挑战的包容性,允许有瑕疵,更要允许有失败。
二、安全的贯彻与实施要点
安全是幼儿园运动性游戏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然而,随着挑战的难度不断增加,活动中的安全隐患也在增多。为了使挑战有安全保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折不扣地落实安全工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保障幼儿的安全。
(一)活动前仔细询问
在开展运动性游戏活动前,教师必须询问班级幼儿有无身体不适、患疾或疲劳的情况,应避免让这些幼儿参与挑战难度较大的活动,以免造成更大程度的伤害。
(二)进行规范的示范与讲解
教师的示范动作、示范用语如果不规范,就会导致幼儿出现认知上的偏差与错误的模仿行为。如同样是带领幼儿跑步,有的教师会认真地将每一个动作进行分解,并做好摆臂、开步、手的形状甚至呼吸等示范:有的教师只是随便跑跑,简单地要求幼儿模仿。不规范的动作示范与讲解,会让幼儿形成不良的动作习惯,成为幼儿运动中的“安全隐患”。因此,教师要以正确、规范的动作示范与用语传授幼儿技能,给予幼儿直观的视觉冲击,为幼儿的自主运动作好铺垫。
(三)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在挑战难度较大的活动环节,除了放臵必要的保护器械(如软垫、护具等)外,教师还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教师的站位、手势、距离等,都是直接影响幼儿身体安全的重要因素。如在“跳山羊”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站位及动作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安全性,活动中教师应迎面站于幼儿落地一侧,双腿呈弓步状,双手自然迎出,以防幼儿落地时跌倒。教师必要的保护行为,既能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又能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学习科学有效的保护动作,从而增强幼儿运动中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四)积累日常运动性游戏的经验
日常运动性游戏是安全的有力保障,幼儿经常参与各项体育运动,有利于身体各关节、肌肉、器官得到锻炼与发展,增强运动能力。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每天进行晨跑:带领幼儿复习已学过的体育运动内容,练习主要动作;组织幼儿开展体育游戏或比赛活动;开展亲子体育游戏,将运动的理念融于家庭教育中等。幼儿在日常锻炼中不断积累运动经验,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可以通过有效刺激进行不断完善与突破,这种运动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幼儿从容应对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挑战,在安全上也有较大的保障。
(五)组织专题练习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专题性”的运动性游戏,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行为,并通过创设特定的环境,让幼儿在某一情境中进行体育运动,使幼儿形成某一特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行为。如游泳、遇震遇火逃生、滚落时的自我保护动作等,这些特色鲜明的体育教学活动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幼儿形成固有的安全意识。
三、“挑战性’’与“安全性”的关系
从以上关于挑战和安全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幼儿园运动性游戏中的“挑战性”与“安全性”并非相互独立的,两者也不是相互包含的关系,而应该不分彼此、相互融合于体育教学活动中。
(一)“挑战”是“安全”的高层次表现
在幼儿园运动性游戏中,只有将“挑战”之前所有的安全工作都做到位,做好充分的准备,“挑战”环节才能得以顺利地开展与实施。如在一个高处向下跳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只有在幼儿熟悉向下跳的起跳、落地等一系列正确动作后,并且在幼儿心理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实施难度更大的“叠高”挑战环节。因此,只有当“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挑战”才有意义。换句话说,有了安全保障的“挑战”才能称之为“挑战”,否则只能叫做“冒险”。
(二)“安全”在“挑战”中无处不在
“安全”在“挑战”中扮演的是“幕后工作者”的角色,对于活动中所有的安全隐患,教师都必须事前做好充分的考虑与准备。如器械位臵的摆放、游戏队形的疏密、教师的站位、幼儿生理与心理的极限等,这些都是在“挑战”环节中时时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因素,教师必须时刻将“安全”牢记心中。
第三篇:《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
《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设计科学合理的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并书写完整的教案。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自己所设计的教案上课。
3、情感目标:重视备课及教案的书写,通过小组分工合作,体验合作的乐趣、强化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设计科学合理的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并书写完整的教案。
2、教学难点:能够根据自己所设计的教案上课。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优秀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人手一份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简单串讲前六章知识点,指出本课是对前六章知识的巩固和升华,是本教程真正的核心。
前六章知识点为:
(1)认识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
(3)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教育活动设计(4)幼儿身体认识与安全教育活动设计(5)幼儿园早操活动设计(6)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设计
2、摸索练习。出示“有趣的长凳”这样一个幼儿园中班体育教学活动方案,让学生现场准备5分钟设计该活动,进而上台表述设计思路,以同学为小朋友展示教学过程。(难点)
3、新课讲授。
(1)、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设计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
(2)、运用讲解法,教授幼儿园体育教育活动设计。教师主导,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为主。(解决教学重点)
4、【巩固与练习】
分组讨论,同样是“ 有趣的长凳”这个中班体育教育活动,通过本节课学习完善教案。(突破难点)
5、【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用练习的方式重复性的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
6、【课后延伸】:
1.幼儿健康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评价幼儿的健康水平?
2.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学前教育专业组
2015年6月
第四篇:正确认识考试与教学关系
4.正确认识考试与教学关系
成功的教学要通过对各种考试或测验结果的分析去获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考试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对教科书,教法的适应情况,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教与学的关系。具体作法是对试题试卷进行分析及时反馈。
(1)对知识掌握的分析。教师应求出每项知识内容分类中试题的平均得分,将此平均分与计划表中的满分作比较,以反映学生对各项知识内容的平均掌握程度。
(2)对能力目标的分析。通过分析考生在各能力项上的平均得分、达标率与满分率来了解学生在各项能力上与原有目标所存在的差距。(3)根据双向细目表对表中每交叉分项的试题作同样的分析,并与满分比较,找出某个具体交叉点上的教与学的成功和失败。通过以上的计算、分析、比较,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教科书、教法的适应情况,掌握学生能力的发展状况与特点,诊断出教学中的问题和症结。
对考卷分析之后,应及时将考试整体情况及分析结果反馈给学生,同时应将考卷发还给学生本人,让学生对照自己试卷的反应,参照教师对双向细目表有关的分析结果,诊断出问题所在。同时,理清知识项与能力项中哪方面存在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以便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6)考试结果数据的统计分析
考试数据的统计分析是考试结果分析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对每一试题的得分情况做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各题的得分率,可以准确发现学生对试卷各题的回答情况。
(1)考试的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的分析。平均分可以表示出某一学生群体的整体水平,及格率可以表示出中等水平学生群体的相对大小,优秀率可以反映出尖子生群体的相对大小。如果将这些数据进行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横向对比,则可以反映出一个集体与另一个集体之间的相对差距。
(2)考试成绩与起点基础水平的对比分析。每次考试可以将本班入学时各分数段人数分布作为基础,以各分数段为基本分析单元,将本次考试的上线人数、上线率逐一进行相应的分析,看各段上线总人数和上线率是否有所提高。这样可以看出一位教师或一个班级在一个阶段的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两级分化。以便及时制定整改措施。(3)总分、单科上线人数与单科有效上线人数的统计、对比分析。有效上线是指在总分上线的同时单科成绩也上线,表明学生单科成绩没有拉总分的后腿。各个学科单科人数上线人数多,有效上线人数也多,表明教师教学成绩良好。如果上线人数较多,同时不少总分上线的学生这一学科却没有上线,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不够关注班上相对优秀的学生。因此从教学管理到质量分析都应高度重视有效上线的问题。对策建议
1.教师要正确认识分数的作用
分数有它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学生学业评价中用分数进行科学合理的测量,对于实现地理教学目标、促进地理教学改革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数在一定程度上能表明学生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能力、技能和技巧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升级、升学也能依分数而定,是学生日后学习成绩较好的预告和证明之一。通过分数反馈信息,教师能诊断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还能诊断出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生通过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可以激发其求知欲和兴趣的发展,当然,分数也有消极作用,如分数不能十分准确、全面地说明学生的学业情况,不能给学生提供明确、具体、及时的反馈与矫正信息,所以,分数不是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更不是人生的全部。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
按照评价的方法,可将评价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强调数量计算,结果准确,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的特征。定性评价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由评价者对被评价者评出等级、写出评语。我国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考试经验,人们普遍认为通过考试给出分数是比较公平的测量手段。用辩证的观点看,科学合理的考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相反阻碍教学的发展。所以基础教育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教师应引导学生保持“平常心”用平和的心态对待考试,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3.让分数也有人情味
人情味是人性之中最温情的一面,教育工作本身也是面对人的工作,在教师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憧憬的生命。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批改作业、批改试卷、给出分数,是我们经常做的看似极平常的一个教学环节,学业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作业和试卷的批改,我们常常用对和错来评判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得作用。但它缺乏激励性、导向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加上针对性的评语能弥补这些不足。有些分数带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但细细品味,道是无情却有情,因为有时一个小小的变换形式的给分,就可以使一颗颓废的心重新的燃起希望之火,这完全取决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分数表达教师的情感取向,分数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因此教师要正确利用分数,以此达到师生间很好的情感交流,发挥分数对学生的促进作用。4.帮助学生提高分数
(1)找出影响学生的真正障碍,“对症下药”。前面我们分析过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教师要对学生,尤其是考试分数较低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析,是来自生理的障碍、环境障碍、心理障碍、认知障碍还是情感障碍、个性障碍等,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疏导。如,帮助学生适应初中学习生活;适应新学校环境;适应新学校教师的教学,听好每节课;改变个人的学习策略,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等等。
(2)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差距,“因材施教”。最能出成绩的学习就是针对性最强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考试的失分点在哪,然后从失分点上找原因。找到了原因,“因材施教”,成绩才会提高。(3)深入分析丢分原因。考试中的满分卷通常是不多的,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些遗憾,都需要总结经验,找出丢分的原因。将学生在校的月考、期中、期末、模拟考试题进行反复研究和练习才是提高成绩最根本的手段。学生最大的缺点是不重视考试后的错题,殊不知,真正解决了这些错题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成绩。不能只是简单地将正确答案写在试卷上,要深入分析答错的原因,是知识缺漏,还是解决方法、技巧有问题,是审题不严,还是推理、计算错误。并注意保存好这些试卷,在今后的每次考试前拿出来看一看,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4)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由于缺乏自信,怀疑个人的能力、水平,在困难面前容易退缩,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教师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困难面前不气馁,经得起失败的打击和挫折,才能在考试中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水平。
第五篇:幼儿园教学活动计划户外体育
神木县第七幼儿园2013—2014学第二学期
户外体育教学计划
朵朵四班高瑞芳
本学期我们要在保证户外体育活动时 间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不断优化幼儿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对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游戏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一、活动实施的原则性:
1、目标性原则以幼儿发展目标为核心,将幼儿园的各种教育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手段,克服过去教育工作中重内容出发,忽视教育目的的现象。
2、发展性原则幼儿体育游戏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发展不仅体现为幼儿知识、技能的增长,更体现在幼儿的心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幼儿的发展规律既遵循一般的规律,又体现着个体的差异。为此,组对幼儿体育游戏活动的指导必须把着眼点放在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上。从观察、研究幼儿入手,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根据每个幼儿发展的不同特点,因人施教,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幼儿主动性结合相结合的原则我们班组对幼儿进行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的指导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计划、组织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
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引导幼儿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观察、指导幼儿,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没有幼儿的主动参与,任何教育难以获得良好效果。因此,要尊重幼儿兴趣与需要、注意、激发幼儿的内部动机,调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了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幼儿发展需要和幼儿主动性的倾向,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出现新的“儿童中心”,消弱教师作用的现象。
4、活动性原则活动是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桥梁,是幼儿活动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幼儿动手动脑为特点的教育活动,活动多方面的经验,促进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倾向。
5、整体性原则不同形式、不同方面、不同途径的教育均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使体、智、德、美等方面的教育,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大班组与家庭的教育成为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克服重智轻德、重课轻游、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的现象。
二、基本活动活动内容
1、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能侧身、钻、双脚跳、投掷等动作。
2、活动中能主动地或者在教师的铃鼓下交换游戏。
3.、在活动能勇敢、不畏惧困难。
4、运用各种信号练习走、跑动作的速度和能力。
练习单脚跳,学会玩皮球的基本技能,学会拍球、抛接球、传球、踢球、运球,学会垫子上爬、滚、翻动作。根据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户外活动的设计中,既要以游戏为主,还要注重运动技能的培养。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是放在户外活动中的前提。
三、基本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2、初步形成幼儿的交往意识、合作意识;萌发产生认同感、亲切感、有关心、帮助他人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记录能力。
3、在积极参与、交流活动过程中,逐步体现自我,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