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总结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总结
实验一:
实验名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材料: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备用,制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备用、烧杯一个
实验过程: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2)、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后观察现象。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二:
实验名称: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
实验过程:(1)铜球穿过铁圈
(2)、给铜球加热,不能穿过铁圈(3)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又穿过铁圈 实验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三:
实验名称: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细管、胶塞、平底烧瓶、红颜色的水、水槽、热水 实验过程:
(1)细管插在胶塞中间,用胶塞塞住瓶口(2)、往瓶里加红颜色的水
(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细管里水的位置。(4)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细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四:
实验名称: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气球、水槽2个、平底烧瓶、热水、冷水 实验过程:
(1)把气球套在平底烧瓶口(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察现象。(3)把烧瓶放在冷水中,察现象。实验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五:
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
实验材料:水槽、蜡烛、玻璃片、去掉底的饮料瓶、火柴
实验过程:
(1)把蜡烛放在水槽中点燃,罩上饮料瓶,拧紧瓶塞。观察现象。(2)、把水槽内的水加到饮料瓶里的高度。(3)拧开瓶盖,迅速将火柴插入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实验六:
实验名称: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答案不唯一,还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实验)
实验材料:尺子、小鼓、鼓槌、豆子 实验过程:
(1)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我们会听到尺子发出嗡嗡的声音,同时会看到尺子在振动。
(2)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我们会听到鼓面发出咚咚的声音,同时看到鼓面上的豆子在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七:
实验名称:探究沙子、水和空气传播声音的效果。实验材料:三只分别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铅笔
实验过程:(1)把桌面整理干净,分别将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平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轻轻地贴在袋子上,捂住另一只耳朵。
(2)在距离一臂远处,用铅笔上的橡皮轻轻敲桌子,用耳朵认真倾听。
实验结论沙子传播声音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水和空气。实验八:
实验名称:声音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答案不唯一,还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实验)
实验材料:铅笔
实验过程:用钢笔敲击桌面的中心,我们不论站在桌子的哪个方向,都能听到铅笔敲击桌子的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各个方向的(或四面八方)。
实验九:
制作名称:制作一件小乐器。(答案不唯一,还可以制作其它乐器)
制作材料:大小一样的瓶子七个、水、金属棒、音高标签
制作过程:
(1)依次在七个瓶子中从少到多装上不同量的水,用金属棒敲击瓶子,调试音高。
(2)在各个瓶子上贴上音高标志。(3)用金属棒弹奏乐曲。实验十:
利用科学方法检测土豆、花生的主要营养成分。利用科学方法检测土豆、花生的主要营养成分。实验名称:检测土豆、花生的主要营养成分。实验材料:土豆、花生、碘酒、白纸、滴管 实验过程:
(1)滴几滴碘酒到土豆上,待一会我们发现土豆片上滴碘酒的地方变蓝了。
(2)将花生剥去皮,在白纸上涂抹一下,我们发现白纸上留下了油迹。
实验结论:土豆中含有淀粉,花生中含油脂。实验十一:用漏斗、软塑料管等材料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
实验名称: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
实验材料:漏斗、软塑料管、塑料膜、长筒袜、碎馒头、乒乓球
实验过程:
(1)用漏斗代替口腔,软塑料管代替食道,塑料膜代替胃,长筒袜代替肠。
(2)把潮湿的碎馒头放在口腔里,手捏食道使食物进入胃。
(3)胃中的食物进入肠(用乒乓球代替)用手挤食物在肠内前进,最后从肛门排出。
实验结论:食物的消化过程是: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实验十二:
实验名称: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材料:水槽、玻璃杯、水、纸团、实验过程:
把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过一会儿观察,纸团没湿。
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十三:
实验名称:空气受热会上升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 实验过程:(1)点燃蜡烛
(2)把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那里。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第二篇: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植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植物及果实的图片、西红柿植株的图片。
2、学生准备:各种植物及果实(如:土豆、胡萝卜、豆角、油白菜、香蕉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植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板书:
1、植物和我们)你能具体说说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吗?
2、学生回答
(二)播放各种植物图片。
1、你们看一看图片上的植物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2、学生回答。
(三)自主学习。
1、认识植物的局部。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植物,请学生分析一下。
今天你们都吃植物了吗?你知道吃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吗?(2)师生交流。
2、调查研究,小组讨论。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植物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不同形式向人类提供食物的有关信息,并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2)在我们所吃的植物中,有哪些部分被我们食用了?
(四)拓展活动。
1、教师出示西红柿植株的图片。
(1)同学们,让我们来认识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你能说一说它是哪几部分组成吗?
(2)学生回答。
2、请同学们画出一株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五)教师小结。
2、果实和种子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
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
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类植物的图片、浸泡过的蚕虫种子、镊
子等。
2、学生准备:各类植物果实如:花生、玉米、茄子、辣椒、豆角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果实就是植物种子的“家”,它们在果实中受到保护,现在请你找一找哪里有种子?
(二)小组研究讨论。
1、同学们将自己带来的各类果实进行研究,并找出它们的果实。
(1)学生进行分析,并找出果实中的种子。
(2)对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进行分析。
2、说一说种子是怎样进行旅行的?
(1)学生先自己自主发言。
(2)教师播放关于种子传播的图片和资料。
(三)自主学习。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先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再把预测的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
(2)用镊子仔细地剥开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画下你所看到的。
注意:
2、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1)先让学生说一说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2)课外拓展实验:
①在4只瓶里都放入两面三张纸巾,撒上一些种子。将1号瓶瓶盖拧紧。
②分别在2、3号瓶内洒一点水,而将4号瓶内的种子完全浸泡在水里,然后都拧紧盖子。
③将1、3、4号瓶放到碗柜里,2号瓶放到冰箱里。五六天后观察4只瓶子。
(四)拓展活动:
你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又是自己能研究的问题?如:大种子发芽快还是小种子发芽快?把蚕豆种子头朝下放,根会向上长吗?
(1)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2)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预测。(3)作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
3、根和茎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根和茎;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和联系生活经验了解根和茎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设计实验或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已有的结论; ●能够利用工具做植物的茎横切和纵切的实验;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分别准备一些植株完整的蔬菜、庄稼带进课堂
2、两天前及课前20分钟将数段新鲜的芹菜的茎放入一个装有染过红色的水的容 器中,以备教学观察;
3、提前准备透明的玻璃瓶或者杯子,一株完整的植物、食用油些许;
4、有关变态根和变态茎的实物。(箩卜、莲藕、大蒜、姜、荸荠)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实物,认识根的不同类型
1、出示菠菜和大蒜,指出它们根的在哪里。
2、学生观察、比较:菠菜的根和大蒜的根有什么不同?
3、提问:你们可以根据根的形态不同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4、学生交流汇报。
5、小结:科学上把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区别的植物的根叫做直根;而没有明显主根,每一条根都想胡须一样粗细的根叫做须根。
6、小组活动:植物分类——把带来的植物按照根的类型不同分一分,说说哪些植物是直根,哪些植物是须根。想一想它们一般分别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
7、小结:植物的根的特点与它的生长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二、利用多种资料,认识茎的不同类型
1、小组活动:(出示图片)找一找,这些植物的茎在哪里?
2、交流汇报。
3、小结:大多数植物都有茎,茎有多种多样的形态。
4、出示竹子、牵牛花、黄瓜、西瓜等植物的挂图,观察、比较: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5、交流讨论。
6、教师即时简单板画不同类型的茎,取名。
7、小结:植物的茎形态各异,每一种形态的茎都是与植物的本身的特点及生长环境等相适应的。
三、探究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
1、思考、讨论:植物如果没有根和茎可以不可以?为什么?
2、提问:植物的根和茎分别有什么作用?
3、学生讨论、交流。
4、小结: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的第一个作用是“固定植物”,它可以将一株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地下。形态各异的茎处于植物的中央部位,它把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也起到了“支持植物”的作用。
5、除此之外,植物的根和茎还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6、质疑:你可以用什么来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
7、(1)分组讨论并汇报实验装置。(2)评价各组实验装置。
(3)完善方案,利用准备材料组织实施。(4)观察:(前两天)放置在阳台上的“植物根吸收水分”的实验装置,烧瓶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汇报。(水量减少)讨论:烧瓶里减少的水到哪里去了?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5)小结:由于水面有一层植物油,它阻止了水分蒸发,因此减少的水不可能是蒸发掉的。我们看到烧瓶里的水下降了,这就说明水分是被植物的根吸收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也将溶解在水中的养分吸收进来供植物生长。
8、讨论:植物的茎是如何传输水份和土壤中的养料的?你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茎传输水分的过程吗?(1)交流方法。
(2)(出示课前20分钟老师将一段新鲜的芹菜的茎放入一个装有染过红色的水的容器中)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芹菜的茎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思考:这个现象能够说明什么?(植物体内有运输水分的管道)
(3)把前两天插入红水中的茎切开,看看里面是不是有运送水分的管子。演示讲解茎的横切和纵切的方法。(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讨论。在茎的横切面上的一圈小红点是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的一条条红线是什么?
(6)小结: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是通过植物体内的导管运送到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去的。
9、总结: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植物的茎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同时还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4、叶和花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叶和花;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和联系生活经验了解叶和花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设计实验或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已有的结论; ●能够利用工具做植物的花的解剖实验;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分别准备各种各样的叶,准备两株大小、品种相同的植物;
2、提前准备纸盒、胶带、剪刀、几粒种子、花盆、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实物,认识叶的不同类型
1、讲述:一粒种子从土壤里钻出来,先长出什么?它像什么?(板书:叶)
2、观察:(出示植物的叶)这片叶的正反面有什么不同?
3、学生汇报
4、小组活动:拿出你们准备的叶子,认真观察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5、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6、学生交流汇报。
7提问:谁能给这些相同的叶子取个好听的“名字”
8、小结:科学上把植物的叶按形状区别,有扇形叶、卵形叶等,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关、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
9、(猜一猜)阳关对植物生长是否有影响呢?
10、小组活动:研究阳关对植物生长是否有影响(课前准备向阳性实验)
1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
12、你还能旧叶子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其他问题吗?
13、学生汇报
14、小结:植物的叶子是植物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作用需要我们继续刻下研究。
二、利用多种资料,认识花
1、小组活动:(出示图片)找一找,你认识这些美丽的花吗?(板书:花)
2、交流汇报。
3、小结:大多数植物都有花,花有多种多样的种类。
4、出示一朵花:你们知道花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吗 ?
5、交流讨论。
6、教师演示解剖花
7、学生活动:解剖花
8、观察:(出示雌蕊)你们知道他上面有什么吗?
9、学生活动
10它有什么用途?他怎样传播?
11、学生汇报
12、阅读小资料
13、小结:植物的花形态各异,他又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三、课后拓展:继续搜集叶和花的资料
四、课后作业:
1、小组活动:你种的植物张的怎么样?
2、小组活动:研究叶子的其他问题
3、认真作好记录(教师及时引导)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3、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4、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二、教学准备:
瓶子、铅笔盒、杯子、水、勺子、牙膏、胶水、涂改液、牙刷、石块、螺帽、玻璃、橡皮、米、各种豆子、锺子、擀面杖、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量杯、筛子等。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大家看,今天我给大家都带来了哪些物品?(学生边看边说出名称)
2、师:请大家把这些物品按固体、液体分类。
3、学生活动。①往水里加面粉,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②往牙刷上挤点牙膏。(师强调面糊和牙膏只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 是液体。)
(二)学习新课
(1)用多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1、师:在三年级上学期我们曾经观察过水,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用哪些感官来认识它的?(生:看、闻、尝、听、摸)
2、师:下面我们就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研究石块、螺帽、玻璃、橡皮的性质。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研究的结果。
5、师小结。
(2)了解固体间存在硬度差异
1、师:请大家说一说,你们的桌面上都有什么?
2、师:请你们四人小组想办法,把这些固体弄碎,并根据弄碎的难易程度给它们排序。把排序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3、学生进行实验。
4、汇报排序结果。
(3)认识固体混合和分离的现象
1、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固体混合和分离的现象?
2、师演示:糖拌花生米混合及分离的现象。
3、提问: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
4、师小结。
(4)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变化情况
1、师出示:黄豆、玉米粉、绿豆三种物体,同时将这三种物体放到天平上称一下。请学生记下各个物体的重量。
2、师:请大家预测一下,假如老师将这三种物体混合在一起重量会怎么样?(生:预测)
3、师:将三种物体放在天平的称,学生记下克数,然后请学生将原先称得的三种物体的克数相加,看结果与老师称的克数是否一致。
4、师小结:固体混合后重量没有变化。
5、师:用量简将黄豆、玉米粉、绿豆测一下,分别记下各自的毫升。
6、学生预测,三种物体混合体积会不会发生变化。
7、师演示实验。
8、师小结:固体混合后体积会变化。(5)学会分离混合固体的方法
1、师:请大家用桌上的筛子把两种颗粒大小不等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
2、学生分组实验。
3、师简单小结:并提醒学生将桌面,地面收拾干净。
(三)总结
1、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2、学生自由发言。
2、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水认识固体的性质。
2、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二、教学准备:
水槽、蜡烛、橙子、苹果、方糖、黏土、沙搅捧、小树枝、盐、颜料、小碟、热水、杯子等。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及其性质,谁来说一下,固体有哪些性质?(生答)
2、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固体及固体的性质。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1、师:老师这儿有一些物体,请大家来看一下是什么?假如我把它们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请大家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进行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师小结。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师:请大家把方糖、沙子放到水里搅拌几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进行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师小结。
(3)认识生活中固体与液体混合与分离的运用
1、师: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固体与水混合,如药水比药片、药粉好服用多了。往汤里加点味精汤更鲜。
2、师:在生活中,有时候又需要把固体与水分离,如海水中可分离出盐,供人们食用。
(4)认识溶液的结晶现象
1、师出示彩色树枝:大家看,好看吗?大家想做吗?
2、师:请大家按照P34页制作彩色树枝的步骤动手制作一根彩色树枝。
3、学生动手制作。
4、师进行点评。
(三)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自由发言。
3、认识液体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多种方式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教学重点:液体轻重,黏稠度的性质。教学难点:液体轻重的性质。教学准备
烧杯、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食用油、蜂蜜、牛奶等液体、量杯、天平、勺子、塑料袋、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许多液体,说说你都知道有哪些液体?
2、出示两种没有名称的液体,(酒精和醋)请同学们帮帮忙,判断这是什么液体?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气味”)
3、讲解:气味是液体的一个特点,液体还有很多特点,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认识液体好吗?(板书“认识液体”)
(二)引导探究
1、认识液体的颜色、气味和味道是液体的性质。
①请看讲桌上摆了很多种液体,这些液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根据回答板书:“颜色”)
②出示食用油和蜂蜜,这两种液体你们每个桌上都有,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辩认它是什么液体。
(根据回答板书:“味道”)
③讲述:刚才我们大家提到颜色,气味和味道这些都是液体具有的特点,在科学上我们把这些特点叫做性质(板书“性质”)但液体的性质不仅仅表现在颜色,气味和味道上,还表现在许多方面。
说说你还想研究液体的哪些性质?
2、研究液体的其他性质
① 板书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② 和学生一起把提出的问题合并归类,选出将要研究的问题。③ 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④ 请1—2个小组来汇报,其他小组给他们小组提出问题和建议。⑤ 发表格,先假结论是什么样的,并先把预测写在纸上。⑥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⑦ 请1—2名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⑧ 根据学生汇报师板书:轻重不同,黏度不同。
(三)课堂小结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教学目标:
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知道液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性质。教学准备
烧杯、量杯、蜂蜜、油、水槽、托盘(分组实验材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前几节课认识了液体,知道了液体有许多性质,谁能记得它们都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
(二)引入新课(1)点题
1、今天我们要把液体倒进水里去,来继续研究液体更多的性质。(同时板书“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2)猜想激趣
1、指导液体在水中沉浮的实验,大家看面前的托盘有三杯液体,分别有水、油、蜂蜜,如果把它们依次倒入前面的空烧杯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倒的顺序不同?又会怎样?
2、学生自由猜测大胆想象。
3、组内商讨实验顺序。
(三)学生分组实验
1、师巡视各组实验,做的适当指导。
2、小组汇报实验顺序及实验结果。
3、师讲述:大家都得出了一个结果,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组内交流一下(同时板书)
4、教师:现在请大家帮一个忙,三个小烧杯都脏了,愿意。把它们都洗干净吗?那么你们想怎样洗呢?在小组商量一下吧?
5、学生活动。
6、老师:提问哪个杯子洗得最干净?蜂蜜跑到哪里去了?
7、学生回答。
8、老师小结:在水槽中一点也找不到蜂蜜的影子,这个现象叫做溶解。
9、教师:哪个杯子洗得最不干净?怎样才能想办法把它洗干净。
10、学生回答。
11、教师:在这个小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2、学生回答。
13、教师:你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举几个这样例子吗?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液体的什么性质?
2、学生自由发言。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
能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器材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水槽、水杯、橡皮泥(或铝箔)、泡沫板、生鸡蛋、土豆、食盐、回形针若干、灌水小药瓶、塑料“潜水艇”学具(配套学具箱中有)。
2、学生准备:水槽、水杯、橡皮泥(或铝箔)、泡 沫板、硬币若干、生鸡蛋、土豆、食盐、小刀、“潜水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都看到实验台上的物品了吧?大家会
想,这些物品好熟悉呀,现在就请你们把它们轻轻放入水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问题
1、你们有什么发现或有什么问题想问?
2、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3、师生共同确定研究问题。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三、探究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一)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1、提问:橡皮泥放入水中的时候是沉还是浮的?用 什么样方法使它浮起来呢?
2、学生预想推测
3、根据你们的想法设计实验,比一比谁能在最短时间内,使橡皮泥 浮上来?浮上来之后,请你在橡皮泥上放回形针。在橡皮泥 不沉的情况下,看看谁放的回形针最多?
4、学生实验(比赛开始)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5、学生边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卡。
6、交流实验结果,评出获胜者。
(二)探究土豆和生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
1、提问:橡皮泥可以捏成各种形状,使它空间变大。如果把土豆放入水里,怎么能使它浮起来呢?
2、学生预想、推测
3、教师鼓励,让学生分组试一试。
4、学生分组活动、汇报。
5、那如果想让生鸡蛋在水中浮起来该怎么办呢?
6、小组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设想。
7、介绍死海有关知识
8、教师:往水里加盐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呀。下面大家就自己模拟制作一个死海,看鸡蛋真的能浮起来吗?
9、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10、小组交流(认识到水中加盐能增加水的浮力)。
(三)探究物体沉浮的奥秘及其应用。
1、研究“怎样让沉在水中的小药水瓶浮起来”。
2、学生动手做。
3、你的药瓶浮起来了吗?想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
4、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应用,你知道是什么吗?
5、让学生分组玩“潜水艇”,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
6、学生讨论、交流: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道理
7、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
8、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有关浮力应用的知识。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1、今天天气怎样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气象符号。
2、知道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
3、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教学准备
1、搜集不同年代观测气象的方法。
2、准备设计气象符号的文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假期你们经常随父母出门旅游吗?出行前首先要了解什么?
2、在什么情况下不便出门游玩?
(一)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今天我去哪里玩?出行前首先要了解什么?(1)学生汇报。(2)师生小结,板书:今天天气怎么样
2、从哪里可以得到关天气的信息?天气预报常从哪些方面说天气?
(1)学生讨论。回忆天气预报包括的内容,以及获得天气预报的饿不同渠道。
(2)小组汇报。(3)师生小结。
3、认识晴、阴、多云、小雨、风力风向、雪等各种天气符号表示的含义。
(1)学生自己设计符号,记录各种天气情况。(2)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表示天气的符号。
(3)知道学生观看图片,了解现代天气预报的方法。4、150多年前,人们是怎样观察天气的?(1)小组讨论后汇报。(2)师生小结。
5、大家想一想谁最关心天气?
人们所从事的哪些活动,哪些地方受天气的影响,有哪些影响? 分组讨论后汇报。师生小结。
(二)课后作业。
1、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词语。
2、设计天气符号。
2、气温是多少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C、观察百叶箱。(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4)、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连记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3、雨下得有多大
一、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2、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
3、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
4、知道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二、教学准备
1、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
2、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下雨。
2、做个头发湿度计。
3、小组合作来完成。(1)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2)师生小结。
4、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1)活动时要注意安全。(2)分小组进行测量。(3)小组汇报。
5、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
6、教师小结。
4、今天刮什么风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二、教学准备
1、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
2、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1)分小组进行观测。
(2)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3)小组汇报。(4)教师小结。
2、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3、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1)准备好制做材料。
(2)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4、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5、气候与季节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二、教学准备
1、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2、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1)秋天气候的特征。(2)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3)小组汇报。(4)师生小结。
3、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1)小组讨论后汇报。(2)教师小结。
四、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
1、观察
一、教学目标
1、观察、描述并画下自己的眼睛,提出有关眼睛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2、利用放大镜观察邮票、利用显微镜观察人民币盲文及布纹。
3、听各种声音,并借助纸喇叭、听诊器等工具听大树的“心跳”。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不透明的大口袋、各种质感不同的物体、各种食品。
学生准备:小镜子、纸喇叭。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出示课题后,请学生谈谈什么是观察?我们用哪些感官来观察?眼睛是我们的主要观察器官,那么,你观察过自己的眼睛吗?下面,我们先来用眼睛观察眼睛。2.观察眼睛。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一次由浅人深的、完整的观察,使他们体会到观察应是有目的的、细致的、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的。
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地明确提出每次活动的要求,活动中,要及时对孩子们作出指导。
(1)看看眼睛
比一比.看谁观察到的内容多。
(2)再仔细看看,还能发现什么。
(3)描述眼睛
(4)画眼睛
(5)提出问题
3.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4.用耳朵听。包括以下活动:
(1)描述听到的声音。
(2)想法听到更多的声音,要让学生动脑想出办法。
(3)再用工具来听听,教材中安排了听大树“心跳”的活动,如果听诊器数量有限,可以将这个活动放在课后进行。
(4)讨论:我们可以用耳朵“认识”哪些物体?你还想听到哪些声音?我们怎样能听到? 5.用其他感官去观察。(1)摸物游戏
(2)捏鼻尝味
6.猜猜它们是什么? 猜过之后,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认识到“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2、测量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厘米格)、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提出问题:“只凭我们的感觉可靠吗?”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2)观察教材第58页上的一幅可造成视错觉的图片,说说图中两条线直吗?它们一样长吗?然后用尺测量一下,最后请学生们谈谈有什么发现和感悟。
(3)出示两个外观相同的纸盒,请学生们用手掂掂,试试能否判断出谁轻谁重(纸盒中,分别用透明胶带固定不同数量的豆粒或其他质量较小的物体)。当学生们发现难以准确判断时,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只凭感官无法觉察微小差异。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注意,测量时要以最宽处取值,测长度时,要从叶片尖部量到基部,不包括叶柄。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
3.测量容积(体积)。
(1)认识量杯和量简。
(2)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3)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也可测一测常用容器能装多少水,如:玻璃杯、吃饭的碗等。4.测量质量。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率。
(2)学习使用小天平。
(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5.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测水温与测气温是不同的,需特别注意的是:读数时,不能将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2014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2014.5
(一)石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请你设计实验探究解答。
实验器材:木板 铁钉2个 酒精灯 火柴 镊子 小长方体石块
实验步骤:①将铁钉钉在木板上,两个铁钉之间的距离以刚好通过小长方体为准;②用镊子夹住长方体石块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加热;③加热一会后,用镊子夹住长方体石块,试一试是不是能从两个铁钉之间穿过?④等小长方体石块冷却后,再用镊子夹住长方体石块,试一试是不是能从两个铁钉之间穿过?
实验现象:加热后的小长方体石块不能从两个铁钉之间穿过;冷却后能穿过从两个铁钉之间穿过。实验结论:石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在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轮胎为什么容易爆裂?你是如何探究的,把你探究的过程写出来。在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轮胎内的空气被晒热,体积膨胀,达到一定的压力,就会出现爆裂现象。探究过程:①用两个水槽,一个装热水,一个装冷水;②在锥形瓶上套上一个气球;③将套有气球的锥形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④现象是放入热水中时气球鼓起来了,放在冷水中气球恢复原样。说明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植物生长对岩石的风化作用,请你把观察到的现象写出来。
树根深深扎入岩石缝隙中,将岩石撑裂。
(四)请你设计实验,辨别未标明名称的砂岩和石灰岩。
用滴盐酸的方法,因为石灰岩遇盐酸冒泡,所以冒泡的是石灰岩。另一个是页岩。
(五)土壤中有什么?请你设计实验探究。
实验课题:探究土壤的成分
实验材料:土壤、酒精灯、石棉网、放大镜、烧杯、滤纸、玻璃片、滴管、铁盘
实验方法与步骤:①通过直接观察来发现土壤里有什么,必要时借助放大镜;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有什么现象。②将土壤放在装有水的烧杯不用玻璃棒搅散,使土在水中沉淀;③用滴管汲取一些澄清的水滴在玻璃片上;④将有水滴的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直至水分蒸发干;⑤在铁盘上放一些干土,用酒精灯加热。
实验现象及结论:①把土壤放入水中有气泡跑出来,说明土壤中有空气;②搅散的土壤沉淀后观察沉下来的土分层,有沙子;③水蒸发后在玻璃片上有污渍,说明土壤中含有溶于水的物质;④加热干土,土壤会冒烟,有一股怪气味,说明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⑤实验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沙子、水、空气、粘土、腐殖质等构成的。
(六)为什么会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
实验课题:探究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实验材料:两块木板,上面铺着同样厚的土,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喷壶;量筒;烧杯 实验方法与步骤:①两木板,上面铺着同样厚的土,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把两块木板倾斜相同的角度。②同时用喷壶浇同样多的水。用烧杯把流下的水收集起来。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有草覆盖的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少,而且比较清;无草覆盖的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多,而且比较浑浊。说明水、土、植物是互相依存的。
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同样多的土、水、木板倾斜的角度
实验中的不同条件: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
(七)凸面镜中的像与镜外的我们大小相等吗?请你设计实验探究回答。
实验材料:凸面镜,大卡纸、桌子
实验步骤:①在窗户边的桌子上放一面凸面镜,让镜面对着窗户;②把卡纸放在凸面镜的斜对面,调整凸面镜与卡纸的位置
现象及结论:我们将在卡纸上看到窗户清晰的正立的影像。大小要比实际的形状小。
第四篇: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方案2010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方案
一、实验名称:热传导实验
实验器材:试管夹、酒精灯、火柴、小锯条、蜡烛、铁圆盘、方盘。实验方案:
(一)1、把三根火柴用蜡油依次粘在小锯条上
2、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住小锯条加热小锯条的一端。
现象:会看到三根火柴依次掉落下来。
(二)把蜡油滴在圆盘的边缘,用试管夹夹住圆盘,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圆盘的圆心。
现象:会看到蜡油会融化
(三)把蜡油滴在铁方盘的一角,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住方盘
加热方盘的另一角。
现象:方盘一角处的蜡油会融化。
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传导。
二、实验名称:热对流实验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水、小米、大米、黑米。
1、实验方案:在烧杯内放入少量的热水。把小米、大米、黑米放进去。
2、把酒精灯放在三角架下,把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
3、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点燃酒精灯。
实验现象:水开了以后,小米粒随着水游到上面,又游到下面,又上去,又
下来。循环往复。
实验结论: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受热的水会上升,周围及上面较冷的水会
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这样就产生了对流。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的方式传播的。
三、实验名称:吸热能力强弱实验
实验器材:黑白纸袋、黑白手套、黑白锥形瓶、温度计。
实验方案:把两个同样大小、材料的黑白纸袋戴在手上,在太阳下晒。
把两个同样大小、材料的黑白手套戴在手上,在太阳下晒。
把两个同样大小的锥形瓶套上两个同样大小的黑白纸袋,里面分别放上温度计。
实验现象:黑纸袋和黑手套热,黑色的锥形瓶里的温度计度数高。
实验结论: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热强。
四、实验名称:物体保温实验
实验器材:棉花、棉手套、动物毛皮、毛衣、泡沫塑料、温度计。
实验方案:分别用棉花、棉手套、动物毛皮、毛衣、泡沫塑料包裹住温度计的液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温度计的度数没有升高。
实验结论:这些物体不会生热,而是保温。
五、实验名称:液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器材:水槽、热水、冷水、烧杯、小药瓶、吸管、酱油、橘子汁、牛
奶、醋、水。
实验方案:把吸管分别插在小药瓶的瓶塞中,把酱油、橘子汁、牛奶、醋、水,分别装在5个小药瓶中,盖上塞子。把这5个小药瓶先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再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在热水中5个瓶子里的液体遇热上升,在冷水中液体遇冷下降。实验结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六、实验名称: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实验器材:水槽、烧杯、饮料瓶、气球、热水、冷水
实验方案:把气球套在饮料瓶口,用热水烫瓶身。观察现象。把瓶身放在冷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用热水烫气球膨胀起来,放入冷水中气球缩回去。实验结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七、实验名称: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铁环、铁球、烧杯、冷水 实验方案:
1、点燃酒精灯。
2、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小球一段时间。
3、把小球套在铁环上,观察现象
4、把加热的小球放在冷水中冷却,再放在铁环上,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热后把小球套在铁环上,小球通不过铁环。
把加热的小球放在冷水中冷却,再放在铁环上,小球能通过铁环。
实验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八、实验名称: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实验器材:电灯、纸张 实验方案(现象):
1、打开电灯。用纸卷成纸筒,能看到灯光。
2、把纸筒弯折,看不到灯光。
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九、实验名称: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实验器材:水槽、激光灯、牛奶、水
实验方案:
1、在水槽里倒入水,再倒入少量牛奶。
2、开亮激光灯,从水槽的一侧照过去。
实验现象:会看到激光灯的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的。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十、实验名称: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三个同样大小的硬纸板(中间带小孔)。实验方案(现象):点燃蜡烛,把一张硬纸板放在蜡烛的前面,能看到烛
光。再放第二张硬纸板,透过两个孔能看到烛光,再放第三个纸板,透过三个孔能看到烛光,左右移动中间的纸板,看不到烛光。
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十一、实验名称:彩虹的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阳光、喷壶
实验方案:在太阳下背向阳光喷水,背向阳光观察。实验现象:会看到彩虹。
实验结论: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雨后,空中有很多小水珠。阳光照
射在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十二、实验名称:凸透镜成像实验
实验器材:凸透镜、支架、纸屏、支架、蜡烛、火柴
实验方案:
1、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按顺序立在桌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镜面、火焰、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2、适当调节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在纸屏上可以看到蜡烛的像
实验现象:在纸屏上出现蜡烛火焰倒立的大小不等的像。
实验结论:利用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成的是放大的像。
十三、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地性实验
实验器材:几粒浸泡过的玉米粒、纸巾、培养皿、黏土
实验方案:
1、把玉米粒放到培养皿里,使玉米的尖朝向培养皿中心。
2、固定玉米粒。将纸巾浸湿,盖到玉米粒上。盖上培养皿,封好口。
3、把培养皿立起来,并用粘土固定好。
4、每天观察玉米粒根的生长方向,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玉米粒的根都向下生长。
实验结论:植物具有向地性。
十四、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光性实验
实验器材:两个花盆、向日葵种子、纸盒。
实验方案:
1、在两个花盆里种上同样多数量的向日葵。
2、把两个同样的纸盒罩在花盆上。
3、在两个纸盒上同样的高度分别钻上同样大小的孔,一个面向阳光,一个背向阳光。
实验现象:向日葵的幼苗朝向小孔的方向生长。实验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
十五、实验名称:植物具有向水性。实验器材:三个花盆、向日葵种子、水
实验方案:
1、在三个花盆里的中心分别种上同样数量的向日葵。
2、每隔三天浇同样多的水给三盆向日葵。第一盆只浇左侧,不要浸湿右侧,第二盆只浇右侧,不要浸湿左侧,第三盆全部浇湿。
实验现象:向日葵的根朝向有水的地方生长。实验结论:植物具有向水性。
十六、实验名称:昼夜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地球仪、小人、手电筒
实验方案:用地球仪当作地球,在它上面粘一个纸人,用手电筒的光代替
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仪上。让地球仪在“太阳光”下运转一圈。观察“地球仪”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这部分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地球仪”的哪个部分照不到“太阳光”?这个部分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小人从开始接受阳光到再次接受阳光时,是不是正好转了一圈?
实验现象:地球仪向着太阳光的那部分被照亮,地球仪背着太阳光的那部
分照不亮。纸人从开始接受阳光到再次接受阳光时,正好转了一圈。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十七、实验名称:四季更替的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四个地球仪、激光灯、粉笔
实验方案:用粉笔在桌面上画一个椭圆做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把四个地
球仪放在轨道上,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的位置,把激光灯放在轨道的圆心位置,旋转激光灯一周,以北半球接受太阳光为例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以北半球接受太阳光为例,如下图所示:
当地球仪运行到A处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得到的热量相等,北半球是春季,南半球是秋季。当地球仪沿逆时针方向运行到B处时,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多处于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当运行到C处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得到的热量相等,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当地球仪继续运行到D处时,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少,白天最短,处于冬季,南半球是夏季。
实验结论:(四季更替的原因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
在自转过程中,有赤道平面,在公转过程中有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在赤.................................
道平面与轨道平面之间,有一个交角,叫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引起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同一地点.................................(主要是温带地区)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有时太阳高度大(夏季)...............,有..时太阳高度小(冬季)..........,有时太阳高度适中(春秋季)..............。这样在一年中就会出..........现冷热不同的四季变化。...........
十八、实验名称:月相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手电筒、皮球
实验方案:两人合作,一人把自己当地球,将皮球高举在空中,当作月球,另一人使阳光(手电筒光)照射到月球(皮球)上,然后一边使月球公转(自西向东沿逆时针方向)。一边观察月球明亮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月球在绕地球公转时,由于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月亮的明暗部分大小不同。
实验结论:月球不会发光,它反射的是太阳光,月球总有一面被太阳照亮,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向阳的一面有时全部是黑暗的,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少,有时明亮部分与黑暗部分相等,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多,有时全部是明亮的,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多,有时明亮部分与黑暗部分相等,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少,有时全部是黑暗的,这样就形成了月相的变化。3
第五篇: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1)
时
间
2017
年
3月
7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
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目的: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
实验步骤:
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观察到的现象:
摩擦后的塑料梳子吸上了(碎纸屑)。
实验分析:通过摩擦可以使物体带静电!
实验结论:
梳子摩擦后吸上了轻小物体,说明梳子摩擦后产生了(静电现象)。
科学实验报告单(2)
时
间
2017
年
月
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
认识灯泡构造与如何使灯泡发亮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到短路的现象及其危害,学会检查电路装置,能区分断路和短路的异同。
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灯泡1个。
实验步骤:
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观察到的现象:小灯泡亮了。
实验分析: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过小的灯丝再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循环的路线,这样小灯泡才能亮起来!
实验结论: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科学实验报告单(3)
时
间
2017
年
月
日
实验者
123组
实验名称:
认识简单的电路
实验目的:
经历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器材: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若干根。
实验步骤:
组装电路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观察到的现象:小灯泡亮了。
实验分析:要使小灯泡亮了起来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实验结论:电路中的电流必须形成一个循环的封闭的路线,小灯泡才能亮起来.科学实验报告单(4)
时
间
2017
年
月
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
检测材料的导电性
实验目的: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实验器材: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
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
5、整理器材。
观察到的现象:在我们选取的材料中,铜片、钥匙……能让小灯泡发
;纸条、塑料片、木片、橡皮……不能让小灯泡发。
实验分析: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导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绝缘体,实验结论:我们身边的物体有的是(导体),有的是(绝缘体)。
时
间
2017
年3
月
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
比较串联和并联情况下,灯泡的光亮强度
实验目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4根。
实验步骤: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
连起来。比较电池的串联和并联的特点。
3、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
连起来。比较灯泡的串联和并联的特点。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观察到的现象:串连电池的小灯泡最亮。串连小灯泡的小灯泡最暗。并连小灯泡和并连电池的小灯泡一样亮。
实验分析:电路连接的方法有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小灯泡的亮度是不同的。
实验结论:两节电池串连是3V,两节电池并连是1.5V
科学实验报告单(6)
时
间
2017
年
月
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
观察一朵油菜花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到解剖是人们解决观察中遇到问题的一种方法。
实验器材:油菜花1朵、镊子1、放大镜1、白纸1小张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1朵油菜花,2、把油菜花放在白纸上,用镊子解剖观察,解剖顺序是由外及内,要夹住各部分的基部。
3、说出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数量。
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解剖观察,油菜花有4个花瓣,呈黄色;4个萼片,呈黄绿色;6根雄蕊,1根雌蕊组成。
实验分析:油菜花分成了4部分,即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实验结论: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科学实验报告单(7)
时
间
2017
年
4月13
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
观察花的构造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花的构造。
实验器材:放大镜,白纸,镊子,各种花若干。
实验步骤:
1、用各种感官观察各种不同的花。
2、借助放大镜、镊子等简单工具对每种花进行观察。
观察到的现象:有的花只有雄蕊,有的花只有雌蕊,有的花没有萼片,有的花花瓣多,有的花花瓣少。
实验分析:有的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都齐全叫完全花,有的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叫不完全花。
实验结论:
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构成和不同的特点。
科学实验报告单(8)
实验四:辨别食物的营养成分
(10分)
时间;2017年5月16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实验材料:花生米、瓜子、馒头、面包、土豆……白纸、碘酒、滴管。
实验步骤:
1、用烘烤法检测小麦中的水分。
2、用燃烧法检测花生,小麦中的无机盐。
3、在白纸上挤压法检测脂肪。
4、用稀碘液检测淀粉
5、整理实验材料。(2分)
实验现象;1、试管口部有水珠2、燃烧后剩下白色粉末物质
3、纸上有油迹
4、变蓝
实验分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很多,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
实验结论: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水、无机盐、脂肪、糖类、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时
间
2017
年
月
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
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实验目的: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实验器材:面包、牙签、霉菌、塑料袋、冰箱、温度计、记录单
实验步骤:
1、准备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放上霉菌。
2、分组实验:第一组:让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另一块滴十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中,扎进口放在桌子上。第二组两块面包都滴十滴水,分别装在塑料袋中,扎进口,一块放在冰箱中,一块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隔一天观察一次,做好记录。
观察到的现象:保持干燥的面包没有长,滴有水的面包长有,冰箱里的面包没有长,温度较高的面包长
了。
实验结论:
霉菌的生长需要获取
营养
和
适宜的生长环境。
科学实验报告单(10)
四
年
级
下
册
班
次
实验组别
时
间
2017
年
月
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
观察岩石标本
实验目的:了解常见岩石的鉴别方法,掌握三大岩石种类的基本特征。
实验器材:岩石标本(花岗岩、石灰岩、砾岩和砂岩)、放大镜、稀盐酸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每一种岩石。
2、用胶头滴管将稀盐酸分别滴在每一块岩石上。
3、采用其他办法识别出所提供的花岗岩、石灰岩、砾岩和砂岩。
观察到的现象:花岗岩上有
石英、长石、云母。将稀盐酸滴在石灰岩上出现
气泡的现象。
实验结论;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经常是好几种混杂在一起的岩石。
科学实验报告单(11)
四
年
级
下
册
班
次
实验组别
时
间
2017年
6月
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
比较矿物的反光情况和透明度
实验目的: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是矿物的重要特性。
不同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是不同的。
实验器材:几种矿物、手电筒、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记录单。
实验步骤:
1、观察几种矿物的透明度,并记录。
2、观察金属、蜡烛玻璃泥土、丝绸的反光情况,按反光强弱进行排列。
3、整理器材。
观察到的现象:按反光强弱进行排列是
金属.玻璃
蜡烛
丝绸
泥土。
实验结论:不同矿物
透明度、光泽和形状
不同,有金属光泽的大部分
是
金属
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