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四年级科学分组实验资料
目录:
1、观察种子的结构
2、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3、观察花蕾
4、观察花的结构
5、用轮子模仿物体的运动方式
6、认识弹力
7、测力计的使用
8、感受重力
9、重力的大小
10、认识摩擦力
11、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
实验
一、观察种子的结构
实验准备:大豆种子 实验过程:
1、观察大豆种子之前,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解剖、观察方法。
2、组织观察并填写记录表:让学生猜想种子内部的每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3、观察种子记录表:(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自己的发现)观察发现(图)
猜想将来它能长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经过观察发现它原来是
植物的哪一部分
4、描述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猜想。
5、观察其它植物的种子。其他种子里面有相同的结构吗?
学生分组观察胚比较大的种子(绿豆、蚕豆)
总结:种子的共同特征,即种子里面都有胚。(胚能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
实验
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实验过程:
1、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每一个培养皿中的种子分别具有什么条件?猜想哪个培养皿中的种子能够萌发?
2、和学生共同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的种子:一号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但是没有水;二号种子浸在水中但是隔绝了空气;三号、四号种子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而且都能接触到新鲜的空气,但是三号放置在常温下,四号放置在寒冷的温度下。四种不同的环境暗含两组对比试验:第一组对比实验是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比较只有空气、只有水、又有空气又有水三种环境哪种环境适合种子萌发;第二组对比实验在同时具备空气和水的条件下,比较温度对种子萌发条件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3、布置学生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
组织学生总结种子萌发条件: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实验
三、观察花蕾
实验准备:
开花植物的花蕾(或实物、图片)实验过程:
1、观察花蕾的外形特征
调动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看一看、摸一摸并且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来观察花蕾。教师要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照片、图画、文字等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在交流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认识到:不同植物的花蕾颜色、大小、形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有花柄、萼片两部分。
在观察花蕾外形特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活动前教师提前考察适合学生观察的场地,注意观察地点是否安全,思考怎样合理安排才能够便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观察花蕾。
②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爱护环境的教育,教育学生不要随意采摘花蕾。
③对于采用照片记录观察结果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于自己的重要发现照特写,避免在观察过程中不加思考的对花蕾的外形进行简单复制。
2、鼓励学生继续留心观察花蕾的变化过程。
实验
四、观察花的结构
实验准备:身边常见开花植物的花朵、放大镜、镊子、白纸等。实验过程:
1、教师指导。
学生观看CD,学习解剖方法
教师强调解剖时要用镊子尖夹住每一部分的根部,用力拔下,避免学生破坏花的每一部分的完整性。
2、学生解剖花,观察记录。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解剖方法的指导,还要提示学生边观察边记录。
3、交流总结。
在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花有哪些相同的结构,每一部分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4、后继激趣。
“花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部分会发生哪些变化?”“植物开花就一定能结果吗?”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之间的认知矛盾,从而激励学生继续观察花的变化的兴趣。
实验
五、用轮子模仿物体的运动方式
实验准备:轮子、纸等。实验过程:
1、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一个用轮子模仿上面物体的运动,另一个在纸上可以用文字或图画来记录轮子的运动路线。当学生小组合作模仿物体的运动方式时,教师适时指导。
2、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请学生上台用悠悠球模拟物体的运动,然后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也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
总结归纳: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平动和转动两种。摆动属于振动,振动又属于平动这是因为摆动和振动都是物体在来回或上下移动,因此可以看作平动。
实验
六、认识弹力
实验准备:弹簧、橡皮筋等。实验过程:
1、教师强调活动体验的重点是:观察它们有什么变化,你用力的同时有什么感受、反推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学生玩弹簧和橡皮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3、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运用上一课的知识描述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①谁施力了?方向是怎样的?②谁产生了反作用力?方向又是怎样的?③结果怎样?通过描述它们的变化并且画出反推力(弹力)的方向,帮助学生形成或完善弹力的概念。
实验
七、测力计的使用
实验准备:弹簧测力计等。实验过程:
1、教方法 教师可以手持弹簧测力计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所测量的力不要超过它的量程。
②、测力前应竖直提起测力计观察它的指针是否指向零刻度线,若指针没归零,则应通过调节使指针归零。
③在测力过程中,要注意轻拉轻放,以免用力过大使指针与面板下端导板相撞而移位,并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防止由于弹簧与外壳摩擦而影响测量的精度。
④待指针停稳后,眼睛平视指针读数,要尽量减小读数误差。
1、练习测量并记录数据
先让学生练习调零,再要求他们将测力计挂在支架上,然后在下面的挂钩上先挂1个钩码,全组成员练习读数。
1个50克的钩码挂上去以后怎么读数,是用gf(克力——非国际单位制,是工程单位制)还是N表示(牛顿——国际单位制),教师应适时补充说明:用N表示,1个50克的钩码重量是0、49牛顿,用学生的话说,就是钩码对测力计的拉力是0、49牛顿。
学生再次练习之前,教师应当再次提醒他们:如果测力计的量程为2、5牛顿,每个钩码重0、49牛顿,那么测量时最多只能挂5个钩码。同时要求他们认真读数并做好记录。
2、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实验
八、感受重力
实验准备: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场景图,儿童提水、抛石子等关于重力现象的动画课件或图片等。实验过程:
1、学生体验:提水、抛石子等
教师应及时从中梳理出“向下”这个词来,帮助学生从众多现象中找到“下落”的规律并形成对重力方向的猜想。
2、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用带重物的细线固定在支架上,固定支架观察它们受到重力后朝哪个方向。
②数次调整支架的倾斜角度,再观察重物朝向哪个方向。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学习重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如果学生当中有说出“地球引力”的,教师可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例如,在前面做实验用过的支架上改吊一些别的物体,并再次倾斜支架,继续观察重物朝哪个方向;或者就用细线拴一石块,摇晃石块并观察石块静止后朝哪个方向。但是,尽管这些实验可以间接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学生依然不能由此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和阅读“指南车信箱”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实验
九、重力的大小
实验准备:支架、细线、钩码、圆筒式弹簧测力计等。实验过程:
1、明确研究主题——身边常见的不同物体的重力有多大呢?
2、接着,指导学生针对准备好了的材料(钩码、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应要求小组活动人人参与、个个动笔或动手。教师应及时掌握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包括计划内容是否齐全、记录表栏目是否科学、统计图是否标好了刻度、材料是否便于测量等。
注意:如果被测物体超出了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必须调换。
3、学生动手测量:测量时,要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测力计,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要分工合作,要如实记录等。
4、制成统计图
5、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以苹果为例,可以一边出示苹果一边说它重力的大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苹果的重力大小一般在多大范围内(通过多次进行这样的测量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估测能力),然后师生一起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汇总。
实验
十、认识摩擦力
实验准备:围棋子,毛巾等。实验过程:
1、介绍材料
2、宣布比赛规则 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要求棋子必须停留在分值区内,尽量停在高分区。既然是推棋,棋子就只能要求是滑动而不是滚动,所以棋子底面应是平的那面,圆弧形的那面则要朝上摆放。
每人有三次机会,将所得分记入P68页的表格中
3、进行第一轮游戏,初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4、将第一轮游戏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予以指正,然后让学生带着“怎样控制好棋子”的问题进行第二轮游戏。
5、交流总结
实验
十一、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
实验准备: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烧杯、食盐溶液、火柴、蜡(碎蜡)、坩埚钳等。实验过程:
1、交待注意事项
师:实验当中,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请看“注意事项”。
(灯片2:①不触摸正在加热和加热后没有冷却的器材;②正确使用酒精灯,盐水快干时要移开酒精灯,熄灭火焰;)
师:明白了吗?请将盐水倒出来,开始加热吧。
2、学生提取食盐
3、填完变化过程示意图并确认食盐变回来了
师:现在所有的盐又都变回来了,是吗?(板书:——)再说说,刚才是用的什么方法呀?(板书:将水蒸发)但是,老师有疑问了,怎么证明这些白色粉末就是先前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呢?它是不是在烧的时候产生的新物质呀?
4、总结归纳:这样既能变过去又能变回来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可逆的变化过程
第二篇: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演示实验教案
四 年 级 下 册 科 学 演 示 实 验 教 案
目录:
1、观察种子怎样长成小苗
2、观察小苗的生长
3、观察花、观察果实
4、观察鸡卵
5、测量运动物体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距离
6、力的作用
7、蜡烛熔化实验
8、初探金属生锈的实验
9、金属与锈
实验
一、观察种子怎样长成小苗
实验准备:种子——小苗——大树——果实幻灯片 实验过程:
1、认识种子的多样性。
请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搜集的种子。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多样性,教师可以适当指出。
2、观察激发兴趣。
学生观看一个幻灯片:一粒小小的种子逐渐长成参天的大树、结出香甜的果实。
为什么种子如此奇妙?
实验
二、观察小苗的生长
实验过程:
1、课堂指导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小苗逐渐长大将会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观察内容。
其次,组织学生讨论观察方法。教材第6页出示的观察方法是用直尺测量小苗的高度,数叶子的数量,用绘图纸(网格纸)测量叶子的大小、宽窄。
最后,提醒大家观察的同时要记录下观察数据。
2、课后观察、记录
注意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同时栽种一盆小苗,当小苗生长到某一阶段后,教师适时提醒同学观察、记录、交流小苗的生长数据。鼓励学生在其余时间保持自由观察的兴趣。
注意:整理数据的活动可以在小苗生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开花结果之前,结合本单元第3课内容进行教学。
实验
三、观察花,观察果实
实验准备:一盆开花的植物、一盆挂满果实的植物等。实验过程:
1、花的记录
(1)生交流第一次发现花蕾的日期,观察并记录花蕾的变化。
(2)填写种植记录三。
(3)师:一株植物一生中会开多少朵花?(4)学生讨论交流,填写种植记录四。
2、观察果实。
师:植物开花一般会怎么样?我们来观察辣椒果实的生长位置和外形特点。
生观察后交流,并画出辣椒果实。
3、比较花和果实的数量,并画出花和果实数量统计图。
4、数种子
师:数一数,一个果实中有多少粒种子?
师指导学生把辣椒切开,为学生准备好镊子、手套、白纸,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数种子,以免伤害学生的皮肤和眼睛。
学生讨论:通过自己的观察数据,想到了什么。
5、整理我们的植物种植记录
讨论小结:播种、发芽、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收获种子。
实验
四、观察鸡卵
实验准备:鸡蛋等 实验过程:
1、明确观察方法及要求。①、观察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鸡蛋。首先指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鸡蛋的外壳;再指导学生把鸡蛋从中间敲碎观察卵壳膜;最后指导学生观察卵白、卵黄和胚盘。
②、观察要求
鸡蛋打碎后要把卵白、卵黄和胚盘放到培养皿里,既注意了教室卫生,又便于观察。
2、学生观察。
教师提示学生要把观察中的发现用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3、指导学生了解鸡蛋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在学生观察记录鸡蛋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讲述鸡蛋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
五、测量运动物体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距离
实验准备:小车、棉线、皮尺、秒表等。实验过程:
测量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距离
1、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⑴、计时、报时(需要什么工具?多久报一次时?今天我们就10秒钟报一次时吧);
⑵、测量距离(用什么工具量距离?小车在运动的时候好不好测量?怎样做既不会影响小车的连续运动,又能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做记号)用什么做记号?做完记号以后再来测量小车到达的位置);
⑶、拉小车; ⑷、做记录
2、演示实验:
⑸、哪个小组先来试试,让小车运动起来,并测量它每运动10秒钟,运动到什么位置。
⑹、大家分一下工吧。⑺、学生进行合作测量。
⑻、评价:你们觉得这一小组的做得怎么样?
3、交待实验要求后学生动手实验。
4、师生共同总结交流:
大家来看这些曲线图,你能发现什么吗?(线条都是上扬的)时间与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运动时间越长,运动的距离越远)
小车每个10秒钟内运动的距离一样吗?(不一样)哪个时间段运动的距离长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曲线的坡度陡一些 做减法发现每个时间段内通过的距离不同)
一个时间段内小车通过的距离长,这就说明小车在这个时间段内运动的速度快。
实验
六、力的作用
实验准备:小铁球,木质斜面(斜面要比较长),条形磁铁;人们生产生活中应用力的图片。
实验过程:
1、体验
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人人都要参与、要有秩序,要明确每一种体验活动的操作方法。
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体验:向对方用力时,对方有回应吗?如果有回应,和你用力的方向一样吗?
人与物体可直接感知的力:进行“提水”、“推门”、“掰手腕”等活动。
物体与物体之间须间接感知的力:进行“压海绵”、“用磁铁改变运动小铁球的快慢和方向”等活动。思考:“力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交流:力对物体可以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先进行组内的交流,然后再组织全班的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帮助他们认识到:提、推、拉、压、吸引都是力,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大小和方向,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实验
七、蜡烛熔化实验
实验准备:蜡烛等。实验过程:
1、从青铜器的生产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怎样制作一个蜡星星?
2、蜡星星的制模:提示可以用厚纸制作。
3、嘱咐学生注意安全,小心烫伤。
4、学生完成制作。
5、评价总结制作情况。
实验
八、初探金属生锈的实验
实验准备:铁丝、细砂纸、吸水纸、小塑料盘、生锈的金属与没有生锈的金属(铜、铁、铝)、图片等。
实验过程:
1、选定一个研究方向
2、设计对比实验
3、实验探究并观察记录(课后)出示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供学生观察验证的一组对比实验(潮湿与干燥)并已经能够看见结果的材料。
4、通过其他途径进一步解决问题 查阅资料:金属生锈的其它原因。
实验
九、金属与锈
实验准备:细砂纸、吸水纸、小塑料盘、生锈的金属。
实验过程:
1、对比观察一种金属及金属上的锈并做好记录
指导观察方法:用细砂纸擦铁质部分;比较软硬的办法:刻画,比较刻画后的痕迹深浅。
学生观察后汇报,然后讨论:铁锈还是铁吗?
2、对比观察多种金属及金属上的锈并做好记录
3、初步得出研究结论并据此判断其它物质变化的类型 引导学生得出:锈是某种金属发生了变化后所产生的新物质。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将物质的变化尝试按“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分类,并对前一课的物质变化的例子进行又一次的判断和分类——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例如:蜡烛熔化、热胀冷缩、水的三态变化、剪开布料、木头做成家具、食盐的溶解等都属于形态上的变化(即物理变化);金属生锈、和水泥、泥土烧成砖都会产生新物质(即化学变化)。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2014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2014.5
(一)石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请你设计实验探究解答。
实验器材:木板 铁钉2个 酒精灯 火柴 镊子 小长方体石块
实验步骤:①将铁钉钉在木板上,两个铁钉之间的距离以刚好通过小长方体为准;②用镊子夹住长方体石块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加热;③加热一会后,用镊子夹住长方体石块,试一试是不是能从两个铁钉之间穿过?④等小长方体石块冷却后,再用镊子夹住长方体石块,试一试是不是能从两个铁钉之间穿过?
实验现象:加热后的小长方体石块不能从两个铁钉之间穿过;冷却后能穿过从两个铁钉之间穿过。实验结论:石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在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轮胎为什么容易爆裂?你是如何探究的,把你探究的过程写出来。在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轮胎内的空气被晒热,体积膨胀,达到一定的压力,就会出现爆裂现象。探究过程:①用两个水槽,一个装热水,一个装冷水;②在锥形瓶上套上一个气球;③将套有气球的锥形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④现象是放入热水中时气球鼓起来了,放在冷水中气球恢复原样。说明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植物生长对岩石的风化作用,请你把观察到的现象写出来。
树根深深扎入岩石缝隙中,将岩石撑裂。
(四)请你设计实验,辨别未标明名称的砂岩和石灰岩。
用滴盐酸的方法,因为石灰岩遇盐酸冒泡,所以冒泡的是石灰岩。另一个是页岩。
(五)土壤中有什么?请你设计实验探究。
实验课题:探究土壤的成分
实验材料:土壤、酒精灯、石棉网、放大镜、烧杯、滤纸、玻璃片、滴管、铁盘
实验方法与步骤:①通过直接观察来发现土壤里有什么,必要时借助放大镜;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有什么现象。②将土壤放在装有水的烧杯不用玻璃棒搅散,使土在水中沉淀;③用滴管汲取一些澄清的水滴在玻璃片上;④将有水滴的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直至水分蒸发干;⑤在铁盘上放一些干土,用酒精灯加热。
实验现象及结论:①把土壤放入水中有气泡跑出来,说明土壤中有空气;②搅散的土壤沉淀后观察沉下来的土分层,有沙子;③水蒸发后在玻璃片上有污渍,说明土壤中含有溶于水的物质;④加热干土,土壤会冒烟,有一股怪气味,说明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⑤实验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沙子、水、空气、粘土、腐殖质等构成的。
(六)为什么会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
实验课题:探究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实验材料:两块木板,上面铺着同样厚的土,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喷壶;量筒;烧杯 实验方法与步骤:①两木板,上面铺着同样厚的土,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把两块木板倾斜相同的角度。②同时用喷壶浇同样多的水。用烧杯把流下的水收集起来。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有草覆盖的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少,而且比较清;无草覆盖的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多,而且比较浑浊。说明水、土、植物是互相依存的。
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同样多的土、水、木板倾斜的角度
实验中的不同条件: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
(七)凸面镜中的像与镜外的我们大小相等吗?请你设计实验探究回答。
实验材料:凸面镜,大卡纸、桌子
实验步骤:①在窗户边的桌子上放一面凸面镜,让镜面对着窗户;②把卡纸放在凸面镜的斜对面,调整凸面镜与卡纸的位置
现象及结论:我们将在卡纸上看到窗户清晰的正立的影像。大小要比实际的形状小。
第四篇: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方案2010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方案
一、实验名称:热传导实验
实验器材:试管夹、酒精灯、火柴、小锯条、蜡烛、铁圆盘、方盘。实验方案:
(一)1、把三根火柴用蜡油依次粘在小锯条上
2、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住小锯条加热小锯条的一端。
现象:会看到三根火柴依次掉落下来。
(二)把蜡油滴在圆盘的边缘,用试管夹夹住圆盘,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圆盘的圆心。
现象:会看到蜡油会融化
(三)把蜡油滴在铁方盘的一角,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住方盘
加热方盘的另一角。
现象:方盘一角处的蜡油会融化。
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传导。
二、实验名称:热对流实验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水、小米、大米、黑米。
1、实验方案:在烧杯内放入少量的热水。把小米、大米、黑米放进去。
2、把酒精灯放在三角架下,把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
3、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点燃酒精灯。
实验现象:水开了以后,小米粒随着水游到上面,又游到下面,又上去,又
下来。循环往复。
实验结论: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受热的水会上升,周围及上面较冷的水会
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这样就产生了对流。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的方式传播的。
三、实验名称:吸热能力强弱实验
实验器材:黑白纸袋、黑白手套、黑白锥形瓶、温度计。
实验方案:把两个同样大小、材料的黑白纸袋戴在手上,在太阳下晒。
把两个同样大小、材料的黑白手套戴在手上,在太阳下晒。
把两个同样大小的锥形瓶套上两个同样大小的黑白纸袋,里面分别放上温度计。
实验现象:黑纸袋和黑手套热,黑色的锥形瓶里的温度计度数高。
实验结论: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热强。
四、实验名称:物体保温实验
实验器材:棉花、棉手套、动物毛皮、毛衣、泡沫塑料、温度计。
实验方案:分别用棉花、棉手套、动物毛皮、毛衣、泡沫塑料包裹住温度计的液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温度计的度数没有升高。
实验结论:这些物体不会生热,而是保温。
五、实验名称:液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器材:水槽、热水、冷水、烧杯、小药瓶、吸管、酱油、橘子汁、牛
奶、醋、水。
实验方案:把吸管分别插在小药瓶的瓶塞中,把酱油、橘子汁、牛奶、醋、水,分别装在5个小药瓶中,盖上塞子。把这5个小药瓶先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再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在热水中5个瓶子里的液体遇热上升,在冷水中液体遇冷下降。实验结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六、实验名称: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实验器材:水槽、烧杯、饮料瓶、气球、热水、冷水
实验方案:把气球套在饮料瓶口,用热水烫瓶身。观察现象。把瓶身放在冷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用热水烫气球膨胀起来,放入冷水中气球缩回去。实验结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七、实验名称: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铁环、铁球、烧杯、冷水 实验方案:
1、点燃酒精灯。
2、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小球一段时间。
3、把小球套在铁环上,观察现象
4、把加热的小球放在冷水中冷却,再放在铁环上,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热后把小球套在铁环上,小球通不过铁环。
把加热的小球放在冷水中冷却,再放在铁环上,小球能通过铁环。
实验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八、实验名称: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实验器材:电灯、纸张 实验方案(现象):
1、打开电灯。用纸卷成纸筒,能看到灯光。
2、把纸筒弯折,看不到灯光。
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九、实验名称: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实验器材:水槽、激光灯、牛奶、水
实验方案:
1、在水槽里倒入水,再倒入少量牛奶。
2、开亮激光灯,从水槽的一侧照过去。
实验现象:会看到激光灯的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的。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十、实验名称: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三个同样大小的硬纸板(中间带小孔)。实验方案(现象):点燃蜡烛,把一张硬纸板放在蜡烛的前面,能看到烛
光。再放第二张硬纸板,透过两个孔能看到烛光,再放第三个纸板,透过三个孔能看到烛光,左右移动中间的纸板,看不到烛光。
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十一、实验名称:彩虹的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阳光、喷壶
实验方案:在太阳下背向阳光喷水,背向阳光观察。实验现象:会看到彩虹。
实验结论: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雨后,空中有很多小水珠。阳光照
射在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十二、实验名称:凸透镜成像实验
实验器材:凸透镜、支架、纸屏、支架、蜡烛、火柴
实验方案:
1、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按顺序立在桌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镜面、火焰、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2、适当调节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在纸屏上可以看到蜡烛的像
实验现象:在纸屏上出现蜡烛火焰倒立的大小不等的像。
实验结论:利用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成的是放大的像。
十三、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地性实验
实验器材:几粒浸泡过的玉米粒、纸巾、培养皿、黏土
实验方案:
1、把玉米粒放到培养皿里,使玉米的尖朝向培养皿中心。
2、固定玉米粒。将纸巾浸湿,盖到玉米粒上。盖上培养皿,封好口。
3、把培养皿立起来,并用粘土固定好。
4、每天观察玉米粒根的生长方向,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玉米粒的根都向下生长。
实验结论:植物具有向地性。
十四、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光性实验
实验器材:两个花盆、向日葵种子、纸盒。
实验方案:
1、在两个花盆里种上同样多数量的向日葵。
2、把两个同样的纸盒罩在花盆上。
3、在两个纸盒上同样的高度分别钻上同样大小的孔,一个面向阳光,一个背向阳光。
实验现象:向日葵的幼苗朝向小孔的方向生长。实验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
十五、实验名称:植物具有向水性。实验器材:三个花盆、向日葵种子、水
实验方案:
1、在三个花盆里的中心分别种上同样数量的向日葵。
2、每隔三天浇同样多的水给三盆向日葵。第一盆只浇左侧,不要浸湿右侧,第二盆只浇右侧,不要浸湿左侧,第三盆全部浇湿。
实验现象:向日葵的根朝向有水的地方生长。实验结论:植物具有向水性。
十六、实验名称:昼夜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地球仪、小人、手电筒
实验方案:用地球仪当作地球,在它上面粘一个纸人,用手电筒的光代替
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仪上。让地球仪在“太阳光”下运转一圈。观察“地球仪”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这部分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地球仪”的哪个部分照不到“太阳光”?这个部分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小人从开始接受阳光到再次接受阳光时,是不是正好转了一圈?
实验现象:地球仪向着太阳光的那部分被照亮,地球仪背着太阳光的那部
分照不亮。纸人从开始接受阳光到再次接受阳光时,正好转了一圈。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十七、实验名称:四季更替的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四个地球仪、激光灯、粉笔
实验方案:用粉笔在桌面上画一个椭圆做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把四个地
球仪放在轨道上,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的位置,把激光灯放在轨道的圆心位置,旋转激光灯一周,以北半球接受太阳光为例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以北半球接受太阳光为例,如下图所示:
当地球仪运行到A处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得到的热量相等,北半球是春季,南半球是秋季。当地球仪沿逆时针方向运行到B处时,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多处于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当运行到C处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得到的热量相等,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当地球仪继续运行到D处时,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少,白天最短,处于冬季,南半球是夏季。
实验结论:(四季更替的原因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
在自转过程中,有赤道平面,在公转过程中有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在赤.................................
道平面与轨道平面之间,有一个交角,叫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引起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同一地点.................................(主要是温带地区)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有时太阳高度大(夏季)...............,有..时太阳高度小(冬季)..........,有时太阳高度适中(春秋季)..............。这样在一年中就会出..........现冷热不同的四季变化。...........
十八、实验名称:月相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手电筒、皮球
实验方案:两人合作,一人把自己当地球,将皮球高举在空中,当作月球,另一人使阳光(手电筒光)照射到月球(皮球)上,然后一边使月球公转(自西向东沿逆时针方向)。一边观察月球明亮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月球在绕地球公转时,由于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月亮的明暗部分大小不同。
实验结论:月球不会发光,它反射的是太阳光,月球总有一面被太阳照亮,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向阳的一面有时全部是黑暗的,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少,有时明亮部分与黑暗部分相等,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多,有时全部是明亮的,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多,有时明亮部分与黑暗部分相等,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少,有时全部是黑暗的,这样就形成了月相的变化。3
第五篇:2017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变化的世界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能用各种感观察觉到周围的物体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能从物体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说出两种以上记录某一物体变化的方法。情感目标: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现象。能感受到自然界中各种物体变化的奇妙。能坚持对一种选定的物体进行长期的观察,并能将观察用两种以上的方式记录下来。
知识目标:举例说明什么叫做变化。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观察到的变化进行分类。能知道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起风了,下雨了,草绿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着的世界。探究活动 一.活动:“我知道的变化”
1.生看图体会生活中的各种变化。2.说说我们知道的变化。
3.把自己知道的变化记录下来。4.小组交流我们的记录。5. 给这些变化分分类 二.观察各种的变化
1.师示范一些化学变化。2.生观察(提出质疑)3.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变化。拓展
一.活动“寻找我们身边的变化?”
请学生在生活中找找周围物体的各种变化。(第二课时)
引入:相互交流说说我们找到的生活中的物体变化。探究活动
讨论“解释什么叫变化”
1.请生根据自己找到的各种物质变化试着解释什么叫变化。2。讨论:自然界中有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活动:“记录物体的变化”
1.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2。分析我们对一种植物的长期观察的方法。3。分组设计一种记录方式。拓展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板书设计 变化的世界
我们知道的变化:火山爆发、铁钉生锈、四季变化、天气变化„ 按大小分类:
按时间长短分类: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2.多样的天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能用文学词语描述天气现象。能用文学和科学并模仿动物运动的主术语描述天气变化。能设计一组符号记录天气的状况。
情感目标:1.愿意关注、收集与天气变化有关的信息。2.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及其原因。3.愿意欣赏天气变化的美丽。4.愿意收集各种预测天气变化的谚语。
知识目标:1.能说出两种以上科学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2.能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师:今天早上起床推开窗,你发现天气如何?你的心情怎样?出门要准备什么? 生自由谈感受 探究活动
一、“天气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天气变化。
二、活动:“描述天气”
请学生回忆文学作品中描述天气的词语。回忆我们学过的与天气有关的诗歌。三.活动:“我最喜欢的天气” 1.谈话:“你最喜欢什么天气,和小组成员口头交流”2。记录我喜欢的天气(可以用绘画或诗歌的形式记录)3。分组交流我们的记录。4。各组展示我们记录的天气。拓展
课余收集民间有关天气的谚语,并把它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1.交流我们收集到的天气谚语 探究活动:
一.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
1.谈话:古代人们是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的? 2。谈话:哪些自然现象能预知天气变化? 二.活动:“天气谚语”
用图文方式记录收集到的谚语。(填写书上图表)拓展
说说利用谚语来预测天气变化的优点和不足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第三课时)引入:
(创设情景)教师扮演预报员先给大家播报今天的天气情况 探究活动 一.谈话:“现代人是怎样知道天气的?” 1。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师板书)2。小组交流,记录。(比一比哪组知道的多)二.交流:“ 播报天气消息”
三.活动: “设计表示天气的图形符号”
1.自主设计。2。分组交流。3。认识标准的图形符号。拓展 认识天气
自学“科学在线”。介绍自学成果。板书设计
2.多样的天气
文学词语:细雨纷飞、春暖花开、白雪皑皑、秋高气爽。。。我喜欢的天气:
天气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燕子低飞,大雨不久到。”
3.观测天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观测计划。2.能设计和制作简易的观测天气变化的仪器。3.能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绘制天气变化的曲线图。
情感目标1.能合理的分工,合作完成观测、记录两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2.能逐体会到利用简单仪器有助于定量的观测研究。3.能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知识目标
1.说出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2.能说出各种风向的含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谈话:“你知道气象员的工作吗?想不想试着做一个小小气象员,观测一下天气情况呢” 探究活动 活动:“制定观测计划”
1.分析课本第8页的计划表。2。说说要计划什么?3。分组计划,完成计划表。二.活动:“制作简易观测仪”
1.说说需要哪些材料? 2。学习制作方法3。自主制作。(互相帮助完成)三.活动:到室外检测我们制作的风向仪 拓展
课余改进我们制作的风向仪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第二课时)引入
展示我们改进后的风向仪
1.上台介绍。
2。说说改进的办法。探究活动 一.活动:“制作雨量筒”
1。说说需要哪些材料? 2。看图自主制作。3。分组交流我们的作品。二.活动:“实地检测”仪器
1.学习使用方法。2。到室外实地测量。(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
交流展示改进后的风向标和雨量筒 探究活动 一.活动:“建立小小气象站”
1.说说气象站要测量哪些数据。2。说说气象站需要哪些测量仪器。3。分组建立气象站。二.讨论:“怎样放置测量仪器” 1.引导讨论:“测量仪放在不同地方测得数据一样吗?”。2。说说测量仪放在什么地方最好,为什么?
三.活动:“设计记录表” 拓展
把我们的测量数据绘制成曲线图 板书设计 3.观测天气
观测时间
天气
温度
风向
风力
雨量
典型植物变化
月
日
月
日
4.发布天气消息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以研究论文和报告的形式将自己的观测和研究结果展示出来。2.能对其他同学的观测和研究结果提出客观的评价和积极的建议。3.能从图片中归纳分析出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情感目标:1.能在发布天气变化消息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2.能体验到科技发展能给人们带来更准确的天气消息。3.体验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的意义。4.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测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
知识目标:1.能从图片中分析出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技术。2.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提高天气预报水平的影响。(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
课件演示天气预报
1.引导观看,说说天气预报的作用。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探究活动 一.活动:“天气消息发布会”
1.小组交流我们两周来收集到的关于天气的数据资料。2。小组商讨如何发布天气消息。(如何分工、合作、用什么方式汇报)3。分组扮演天气预报员向大家播报天气消息。4.引导互相评价。(说说优点、建议)二.交流活动
1.与同学交流观测天气的体会。
2。将我们的记录与电视台发布的天气预报进行比较。3。比较哪组的预报更准确,为什么。
4。把同学们对我们小组的评价意见记录下来。拓展: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天气的资料
(第二课时)引入 谈话:“你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的吗?” 生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
一.活动:“天气预报制作的过程” 1。自由猜想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2。看图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边看边思考用到什么仪器)3。分阶段分析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并记录在课本上。
4.分析在天气预报制作的全过程中运用到哪些科学技术,说明了什么。二.交流活动
1.把自己收集到的关于天气预报资料与大家分享。2.举例说明科技发展对天气预报的影响。三.自学科学在线
1.自己阅读科学在线内容。2。交流自学情况。
拓展:课余时间继续观
继续观测天气变化并做好记录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5.天气与生活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造成的影响。2.能够对图表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得出某些科学结论。3.能够用实例或调查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天气变化造成影响。
情感目标:1.愿意把收集到的天气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图片与其他同学交流。2.能通过对天气与人类关系的分析,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剧烈的天气变化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2.能举例说明酸雨是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谈话:“今天你穿什么衣服?一年四季你选择什么样的衣服?”(生自由发言。)探究活动 一.活动:“天气对我们的影响” 1.谈话:“你喜欢什么天气?在不同的天气中喜欢做什么? 2.看课本插图思考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3.自由发言说说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4.举更多的事例说明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二.讨论活动
1.谁最关心天气?说说自己的理由。2。组代表汇报。3。小游戏:“我说位置,你找物体。”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我国一年四季天气的变化情况
(第二课时)引入
信息发布会——请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 一.活动:“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1。请生小结天气变化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2。思考:人类活动是否也对天气带来影响? 3。看课本上的插图理解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4.分析课本上的调查表,你能发现什么? 二 交流活动
1.分析调查表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小结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拓展
搜集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第三课时)引入
交流会——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探究活动
一.活动:“了解家乡的天气” 1.说说家乡的天气。
2。设计调查表调查家乡的天气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二。自主学习
1.自学“科学在线” 2。介绍自学成果。3.举更多实例说明。
拓展
调查我们生活的地区是否有酸雨
6.固体、液体和气体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2.能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3.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4.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情感目标
1.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2.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知识目标
1.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2. 能说出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师出示几种不同状态的物体请生辨认,引导观察。(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活动 一.活动:“给物体分类” 1.观察课本插图。
2。对图中的物体和教师出示的物体分类。3.举出更多固体、液体和气体。二.活动:“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1.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分工、认真观测、及时记录)2。说说注意事项。
3。分组研究几种固体的主要性质。4。记录固体主要性质。(完成课本上的表格)5.分组汇报,交流。(说说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如何测量)拓展
准备黄豆、小米、沙等材料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第二课时)
引入
看看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探究活动 一.活动:“混合、分离固体”
1.混合黄豆、小米、沙等固体,再想办法将他们分离。2。讨论:所有的固体都有形状和体积吗?
3.交流:将分离物体的方法和理由与同学交流。二.活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1.分组按研究固体的方法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2。各组互相交流、汇报。
拓展
一.小结液体的主要性质
(第三课时)
引入
课前讨论会
谈论:不同液体的性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探究活动
一.活动:“混合不同液体”
1.猜想混合不同液体后会出现的现象。
2。试着混合不同的液体,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二。活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1.准备典型的固体、气体和液体。2。通过式样比较它们的不同。
3。考虑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
拓展
一.试着用几种方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设计
6.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
气体
液体
7.冰、水和水蒸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使用工具测量感观不易察觉到的物体某一特性的变化。2.能通过试验探究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3.能用二维图表形象的进行试验记录。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情感目标
1.愿意与其他同学谈论水的状态与温度的关系。知识目标
1.能说出水的冰点与沸点的含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一.猜谜游戏 1.师出谜面:“透明无色,有时摸的着,有时抓不住,离开了它我们活不了” 探究活动 一.活动:“化冰实验” 1.谈话:“你玩过秋千吗。”2。观察课本上的图,说说男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问题:“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4。根据小鼠标的提示完成“我的观点” 二。活动:“动还是静?”
1.回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实验1:让冰自然融化,每隔两分钟观测一次。
3。实验2:加热冰,记录冰化成水及沸腾时的温度变化。4.两小组合作,分别完成其中一个实验,做好记录。5.完成课本上的实验记录表。
拓展
一.将实验记录绘制成曲线图
(第二课时)
引入
活动:“小小交流会” 1.将实验记录与大家分享。2。互相评价 探究活动 一.活动:“统计分析”
1.根据实验记录表分析冰的温度,溶成水时的温度;水沸腾时的温度,所需的时间,继续加热后水的质量是否改变? 二.交流活动。
1.交流实验中的成功和失败。2.小结水的变化及所需条件。
拓展
搜集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情况。
(第三课时)
引入
“科学汇报会”
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探究活动
一.讨论会
1.甲杯和乙杯中的冰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2。在什么条件下液态的水能沸腾?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3。小结水的三态变化定义。二.自学“物质的三态临界点”
1.自学科学在线。2。交流自学成果。
拓展
举例说明物质三态变化的生活应用 板书设计
7.冰、水和水蒸气
水的三态变化
冰
水
水蒸气
8.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3.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感目标
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创设情景)教师出示一张半湿的纸,请生尽快将它弄干 1.生分组比赛,看哪组最快,方法最多。探究活动 一.活动:“水到哪里了?” 1.谈话:“说说纸里的水到哪去了?” 2。看课本插图说说这些水到哪里去了? 二.活动:“写字游戏”
1.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字。2。生观察这个湿字。3。说说你的发现。
4。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拓展
找找生活中水不见的现象
(第二课时)引入
游戏:“水不见了”
1.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2。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探究活动 一.交流活动
1.说说我们找到的生活中水不见了的例子。2。比一比哪组的小车组装的得又快又好。二。活动:“理解蒸发”
1.看课本理解蒸发的定义。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蒸发。
拓展
找找自然界中的蒸发现象
(第三课时)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引入
把自己找到的例子与同学交流 1.生各抒己见。探究活动 一.活动:“研究蒸发的快慢”
1.猜想:水分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分组讨论,提示: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示)3。动手进行对比实验。(提示:控制好变化的条件,认真记录)4。得出结论。(可以用什么办法再次证明我们的结论)5。完整地介绍我们小组的研究经过。6。互相评价,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见解。二.交流:“在什么情况下,水分蒸发得快一些,说说理由” 1.小组交流,共同总结影响按蒸发快慢的因素。2.说说我们是怎们证明的。
拓展
搜集有关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 猜 想?:水分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设计
8.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水
水蒸气
9.雨的形成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3.能设计模拟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作凝结。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一。(创设情境)感受自然界的雨
1.请生观看课间展示下雨的情景,激发质疑。2。请生说说下雨的感受。3.猜想雨的形成。探究活动 一.活动:“找一找小水珠从哪里来” 1.从课本图上找一找哪里出现了小水珠。2。猜想这些小水珠从哪里来? 3。互相交流我们的猜想。4.参照课本提示进行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5.分析对比实验,思考为什么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 6.由对比实验联想到小水珠形成的条件。二。讨论活动
1.分组讨论 :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2。谁的解释更有道理,为什么?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找找身边小水珠出现的例子
(第二课时)引入
课前交流会
1.请生将找到的生活例子与大家分享。2. 自由举例。探究活动 一.活动:“雨的形成” 1.分组设计研究计划。
2.分组按计划开展探究活动。3.记录实验方法和现象及结论。4.试图用多种方法检验我们的结论。5.分组汇报、交流,互相评价。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引入
师出示地方干旱的图片 引导:怎么帮帮农民伯伯救救稻田? 探究活动
一.活动:“认识人工降雨” 1.自学“科学在线”的内容。
2。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人工降雨。3。看课本理解什么是可逆变化。4。举更多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变化。二.活动:“写一篇科学童话” 1.命题作文:小水滴旅行记。2.提示:需要用到一些科学术语。3.说说自己的构思。4.自主完成作文。
拓展
为自己的作文加上漂亮的插图 板书设计
9.雨的形成水蒸气
小水珠
(凝 结)
雨的形成: 1。猜想
2.设计实验
3.实验验证
4.多次验证
10.周围的生物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制定出较完整的观察计划。2.能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3.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生物相关的资料。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情感目标
1.能与其它同学分工合作制定研究计划进行观察、记录。2.在观察中始终不伤害生物,保持对生物的珍爱态度。
知识目标
1.能说出三条以上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2.能说出“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师讲授: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许多生物,科学家们目前知道的生物大约由150多万种,他们认为至少还有三四千万种生物等待我们去发现、鉴定 探究活动
一.活动:“观察、记录周围的生物” 1.制定小组观察计划。
2.完成小组观察计划,准备寻找的材料和工具。3.说说寻找中应该注意的事项。4.分组寻找(室外活动)。(教师从旁观察,及时指导。)5.小结:我们的活动感受。6.整理工具,洗干净小手。
拓展
整理我们的寻找记录
(第二课时)
引入
教师出示蝴蝶和蝴蝶标本 1.提出疑问:“它们有什么不同?” 2.生观察比较蝴蝶和蝴蝶标本的不同。探究活动
一.交流活动:“寻找到的生物” 1.分组汇报我们的寻找收获。2。统计小组和全班的记录数据。
3.思考:为什么有的小组发现的种类多,有的小组发现的少? 二.活动:“周围生物介绍会”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
1.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介绍两种生物。(要求说出它的特征和生活环境,我们在哪,怎们找到的?)
2.简单记录他们的介绍。3.引导互相评价。
拓展
将寻找的范围扩大继续寻找各种生物,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介绍
(第三课时)引入
讲故事引入 1.教师讲达尔文的故事。2.说说故事教会我们什么? 探究活动
一.活动:“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讨论:我们怎么判断研究对象是有生命还是没有生命的呢?也就是说,生命有哪些主要特征?
2.看“科学在线”了解科学家是怎么区分的。
3.重新检验本小组对生物的观察记录,并做适当的调整。二.活动:“看图区分生物” 1.(参照课本)看看有什么生物和非生物。2。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理由。
拓展
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实地考察来认识更多的生物,收集有关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变化的资料并记录下来 板书
10.周围的生物
寻找到的生物:凤仙花、竹子、青蛙、小鱼、蜻蜓、蝴蝶、毛毛虫、小鸟„„
统计:小组共找到
种生物,全班共找到
种生物,其中有
种生物是不同的11.种茄子
类型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植物生长过程和变化的相关信息。2.能按照植物种植方法的提示种植选定的植物。3.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自己所种植的植物生长全过程进行记录。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完成种植植物的各种活动。2.能坚持长期对植物的生长进行观察、记录。
知识目标
1.能说明如何应用计算发芽率的公式。2.通过观察能找出植物一生经历的主要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一.(引起学生兴趣)师事先准备好一根茄子 1.你认识它吗?
2。(给予挑战)你知道它是怎样长大的吗? 探究活动 一。活动:“了解植物的生长”
1.谈话: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2.说说你喜欢哪些植物?你了解关于它的什么知识?
3.选择一种适合的植物了解它的生长过程并把它记录下来。二。活动:“查找资料”
1.引导:你打算用什么办法在学校找到我们所需的资料? 2.说说到图书室查资料的注意事项。3.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图书室查找资料。4.及时记录资料。
拓展
准备种植植物的材料和工具
(第二课时)
引 入
一.(创设情境)课件出示:农场各种蔬菜茁壮成长的情景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谈话:你认识这些蔬菜吗?
探 究 活
动
一.活动:“种茄子” 1.看看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2.按照课本提示将茄子的种子播进花盆的土里。3.将小手洗干净。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每天照顾茄子(浇水、施肥),等待它发芽
(第三课时)(复习课)引入
一.“交流分享会”
1.把在照顾茄子过程中的点滴与大家分享。(说说怎样浇水、施什么肥、茄子是如何变化的等等)
探究活动
一.活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学习课本上的种子发芽率公式。
2。根据课本提供的公式计算自己植物的种子发芽率。3。小组互相交流种植经验。二.活动:“记录茄子的一生”
1.分组讨论设计多种记录茄子生长过程的方法。2。参考课本的提示方法。
拓展
继续坚持种植并观察茄子,用多种方式记录茄子的一生 板书设计
11.种茄子
种子发芽率=种子发芽总数 / 播下的种子总数×100% 查找资料的途径:看书、看报、电视、上网、亲身实践
12.植物的生长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记录描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及其变化。2.能归纳出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因素。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种植植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2.能结合自己的种植实践说出两点以上不能浪费粮食的原因。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2.能推测出农业技术和设备在种植植物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复习引入)谈话:“随着我们种植的植物一天天长大我们的观察和记录做的怎样了?有哪些发现和收获?” 自由发言。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探究活动 一.活动:“描述植物的一生”
1.我们种植的植物在从种子到果实的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时期,从自己的记录中找一找。
2.分析我们的记录表。
3.分组展示我们的实验记录。二。交流活动
1.将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变化与其他同学交流。2.分组交流我们的种植经验。3。引导思考:种子发芽需要什么? 拓展
活动:“粘贴我们的实验记录,大家互相学习交流”
(第二课时)
引入
同学们各自展示自己种植的茄子,与大家分享劳动成果 生互相参观学习。探究活动
一.活动:“怎样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1.谈谈自己的种植经验。
2.小结:怎样才能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3.讨论:哪些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4.交流我们的文字记录。
5.把大家的意见总结下来,完成课本上的记录。6.查阅资料,看看我们的总结一致吗? 二.交流活动:“感受劳动美”
1.结合自己的种植经验的体会,谈一谈现在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解。
(第三课时)引入
(创设情境):美丽的校园 1.生自由发表感想。
2.说说校园里有什么植物。探究活动
一.活动:“绿化校园,美化生活”
1.分组交流校园中适合哪些植物。2.分组制定校园种植计划。3.实地考察校园环境。4.改进我们的设计方案。二.自学活动:“太空种植” 1.自学“科学在线”。2.交流自学成果。
3.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太空种植的知识?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实现我们的校园绿化计划 板书设计
12.植物的生长
植物的一生:
出芽→长叶→长出花蕾 →开花→结果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3.养小鸡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设法调查出同学调查小动物的经验。2.能采用适当的方法调查小动物饲养技术和观察小动物生长情况。3.能提出两到三个在养小鸡的过程中要研究的问题。情感目标
1.能坚持长期的观察和记录。2.对研究小动物的生长感兴趣。3.通过饲养小动物加深对动物的爱心。
知识目标
1.能知道如何饲养小动物。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复习引入)谈话:“植物的一生主要经历哪些阶段?动物呢?” 1.生各抒己见。2.看图初步了解。探究活动
一.活动:“小调查”
1.哪些同学饲养过小动物,有什么经验和体会? 2.统计全班同学的饲养情况,填写课本表格。二.交流讨论
1.讨论:小动物刚出生时需要受到怎样的照顾,生长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 2。分组介绍我们的经验和体会。
拓展
整理搜集今天的资料制成卡片
(第二课时)引入(猜谜)“身着羽毛衣,头顶小红冠,小嘴尖又尖,爱吃虫和米” 生猜谜底。探究活动
一.活动:“制定养小鸡的计划”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查找资料或向有经验的人了解饲养知识。3。分组制定饲养小鸡的计划。4。看看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拓展
准备饲养小动物的材料和工具
(第三课时)引入
课前交流会
请生将找到的有关小动物饲养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探究活动
一.活动:“制作小鸡生长情况记录图表” 1.分组自由讨论。
2.参照课本的提示进行设计。二.活动:“制定研究计划” 1.谈话:“关于小鸡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你想研究什么?” 2.制定我们的小组的研究计划
3.温馨提示:在饲养过程中,坚持连续观察和仔细记录是非常重要的,考验大家耐心和毅力。
拓展
好好饲养小鸡,并认真记录其生长变化 板书设计
13.养小鸡
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研究问题: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研究方案:
年 月 日
14.小动物的生长 类型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从小动物生长过程的记录中,通过比较找出小动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过程和主要变化。2.能设计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介绍自己饲养小东物的过程。
情感目标
1.通过饲养小动物形成或加深对动物的关爱。2.能坚持对动物生长过程的长期观察。3.能通过交流体验饲养小东物的艰辛联想到父母抚育自己的艰辛。知识目标
1.能具体说出小动物在各个生长时期发生哪些主要变化。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谈话: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小动物是否长大了? 生互相交流饲养体会。探究活动 一.活动:“整理我们的记录”
1.自主整理饲养记录。(根据课本提示进行整理)
2.向同学们介绍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二.活动“展示我们的成果”
1.看课本上王佳同学的饲养日记。2.学习饲养小鸡日记的写法。
拓展
进一步改进我们的饲养记录,学写饲养日记。
(第二课时)引入
引导谈话:“小鸡爱吃什么?” 生各抒己见。探究活动
一.交流活动
1.向同学介绍自己饲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2.交流科学的饲养方法。
3.讨论:设计个性化记录表,记录影子和温度变化。4.将其他小组同学的研究成果记录在自己的统计表内。探究活动
一.活动:“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 1.学习课本上王新叶同学的观察记录报告。2.交流我们的记录。(汇报不同的记录方式,说说这样记录的好处)。3.互相评价。
4.评一评哪组的观察记录更仔细,研究成果更丰富? 拓展
整理自己的研究报告,让它更丰富
板书设计
14.小动物的生长
小鸡的生长过程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5.毛毛虫不见了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对毛毛虫过河的妙法提出自己的假设。2.能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记录某种变态发育昆虫的生长过程。3.能归纳出变态发育昆虫的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分几个阶段。情感目标
1.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发现。2.能与小组其他人协作观察、记录和制作动物标本。
知识目标
1.能解释毛毛虫不见了的原因。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变态发育的概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创设情景)课件演示:“一条毛毛虫过河,它想过诃,可是河上既没有桥也没有船,它不会游泳,怎么办?过了些日子,毛毛虫自己过河了,你猜猜它用了什么办法?” 1.生自由猜想。2.生自由质疑。探究活动
一.活动:“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 1.请生提出自己的猜想。2.怎样证明自己的假设。(提示:可以亲自观察,也可以查找资料等办法来查找答案。)3.比一比谁的理由更充分,谁的解释更清楚。4.参照课本上的对毛毛虫生长变化的观察。拓展
搜集有关毛毛虫的资料
(第二课时)
引入
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毛毛虫的资料 生自由介绍。探究活动 一.活动:“毛毛虫的变化”
1.分组交流我们找到的毛毛虫的秘密。2.看课本提供的图片,了解毛毛虫的变化。3.用自己的话解释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二.讨论活动 1.讨论:“其他昆虫叶也像蝴蝶一样吗?”(说说自己的观点和证据)拓展
集更多的昆虫的生长变化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第三课时)(复习课)引入
课前交流会
1.将我们找的资料与小组同学分享。探究活动
一.活动:“昆虫的一生”
1.介绍一种昆虫的一生变化情况 2.互相评价。
3.看书理解什么叫变态发育。二.讨论活动
1.全班同学观察到的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又哪些相同和不同? 拓展.根据课本提示学做昆虫标本 板书设计
15.毛毛虫不见了
毛毛虫 → 蝶蛹 → 蝴蝶(毛毛虫的生长变化)
虫卵
→
蝌蚪
→
青蛙(变态发育)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6.我在长大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收集、证明自己在不断生长和发育。2.能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收集到的证据3.能通过分析成长记录图标发现身高、体重等变化规律。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挂重物活动的感受,从而体验父母的艰辛。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命的珍贵。
知识目标
1.能描述人类生长的大致过程和变化特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谈话:“自从去年的生日之后,发现自己有了哪些变化?长高了?长胖了?学会了更多的本领” 生自由发言。探究活动
一.活动“怎样知道自己在生长?”
1.能找出哪些办法来证明自己在不断地生长发育? 2.向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变化,比比谁的证据更丰富。二.交流活动
1.分组交流我们的变化证据。
拓展
搜集有关自己生长变化的证据
(第二课时)
引入
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自己生长变化的证据 生自由介绍。探究活动
一.活动: “设计生长记录表” 1.分组讨论:“怎样设计自己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2.选择身体生长的一些基本特征,设计表格记录。3.填写我们自主设计的表格。
4.根据我们记录的数据绘制生长变化曲线图。5.分组交流我们的记录。
6.我们还想设计不同的图表来记录。二.活动:“本领在增长”
1.讨论:我们还有什么在增长呢?2.设计表格记录我们的技能发展。3.分组交流我们的记录。
(第三课时)
引入
谈话:要想学会更多的本领,应该怎么做? 生自由发言。(提示:要仔细照顾好我们的身体,注意休息和锻炼。)探究活动 一.活动:“了解人的生长过程”
1.看图理解人的一生各阶段。2。讨论:如何让我们的生命更精彩。3。讨论:人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有哪些主要变化?(试与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进行比较)二.活动:“比较人、植物、动物的生长”
1.讨论:人、动物、植物比较生长过程和变化一样吗? 2。自己设计表格记录,进行分析、比较
拓展
活动:“体验妈妈的辛苦”
坚持将一个2至3千克的重物绑在自己肚子上,体会有什么感觉?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板书设计
16.我们在长大
我们在长大的证据:
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2.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3.能设计试验验证液体、固体和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情感目标
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2.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它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知识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2.能够举例说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创设情境)课件展示“水烧开、瘪乒乓球鼓起来、电线冬、夏两季的变化” 1.请根据这些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记录下来。探究活动
一.活动 “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解释生活现象:商店的瓶装液体商品为什么不装满?水没烧开。(参看课本插图)2。说说我们的猜想。(生自由发言。)3。记录我们的猜想。二。活动: “设计实验” 1.分组讨论:“选择什么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2。看看课本的提示。
3。小组讨论多种实验方案。(记录下来)拓展
找找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
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生自由介绍。探究活动
一.活动:“实验验证”
1.分组实验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提示:用表格的方式)2。分析表格,得出结论。
3.交流:在实验中,我们有没有增加或减少液体? 4.我们的结论:
拓展
用我们的研究结论说明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第三课时)引入
活动:“固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仿照活动1来研究。
2.交流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及解释。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探究活动
一.活动:“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猜想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2.根据我们的假设设计实验。3。共同交流得出结论。二.活动“生活应用” 1.看图解释现象。
2。记录更多的现象及解释。3。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发现。
板书设计
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液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固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气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的性质
18.盐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2.能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3.能设计分离与混合物体的方法。4.能举例说明有一些变化是可逆的。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2.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说明溶解的含义。2.能用可逆变化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游戏:“猜猜这是什么溶液?” 1.生自由猜测。2。教师揭谜。探究活动
一.活动 “混合”
1.照课本提示混合物体,观察现象。2。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调查表上。(课本67页)
3。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分类,将自己的标准和结果记录下来。二。讨论活动 1.分组讨论:“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食盐和糖去哪了?” 2。理解什么叫溶解。
拓展
用实验验证更多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体
(第二课时)引入
谈话:“你知道还有哪些能溶于水的物体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自由发言。探究活动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一.活动:“分离”
1.选择工具分离不溶于水的物体。2.试用不同的方法分离混合物。3.记录我们的不同方法。4.分小组交流多种方法。教学过程
二.活动
:“海水晒盐 1.自主学习。2.交流学习心得。
拓展
搜集有关溶解和分离的资料
(第三课时)引入
(创设情景):老师手中的汽水在开时有什么现象?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
生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
一.活动:“分离溶液与溶质” 1.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选择一种或两种方法试一试。
3.将自己使用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与同学交流。二.交流活动
1.夏天出汗后为什么会在衣服上留下白色的东西? 2.理解什么是可逆的变化。3.举例说明更多的可逆变化。拓展
看图说说
板书设计
18.盐到哪里去了 活动:“混合”: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 分类:标准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