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读为主心得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以读为本”
李亚萍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读一本书要认真,仔细的多读,书里的含义就自然而然的领悟到了。只有通过真情实感的朗读,学生才可以体会出主人公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和至高无尚的道德情操。而在课堂上,这些要靠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激发,决不仅仅是老师填鸭式的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以读为本”可以让教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让学生自觉投入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通过“读”,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想象力更为丰富,而且表现出浓厚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发展,真正实现与素质教育的接轨。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小学,一些贫困生需要参与家庭经济劳动,缺少一定的语言表达环境,语言表达能力相对的匮乏。注重“以读为本”不但可以实现老师的轻松教学,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表达能力。
一、目前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1.小学语文课堂仍是以讲解分析为主,教师“填鸭式”喋喋不休地串讲,分析文章以及字词句的理解意思,让小学生学得被动、枯燥、呆板。2.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让学生一味的死记硬背,机械式的应试记忆理解。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理解力、分析力。3.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通话能力)和写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升,学生不善于表达,害怕作文写作,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和发展。
二、怎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
(一)初读课文,识字解析激发兴趣
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语文教学一般要按照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教学先后顺序。老师在教学中应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学生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做到认真初读全文,标出生字新词解析理解。学生在学习中要大胆提问、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表现能力。再速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语句。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并依据低年级学生对新奇知识特别感兴趣的特点,提出一些与中心语句感兴趣的话题及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自学课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学的主动性。这种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悟出了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变得爱读、爱问、爱答、爱动脑等,由“怕学”变得“爱学”。
(二)朗读课文把握基调,赏析领悟文章思想脉动
朗读课文是运用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要求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如同音乐和绘画艺术一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朗读训练到位,不仅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色彩和内在思想有所提升,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表达水平。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的感受,进一步培养语感,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所想表达的思想,并从中深受启发。总之,要重视开口朗读,告别“哑巴语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让自己的心与“文心”相共鸣。要长期坚持朗读,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以形成良好语感朗读训练,是提高小学语文的途径,也是从小培养学生读书语感的重中之重。
(三)注重诵读,总结积累优美词句
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有效手段。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的方法。许多人对背诵不以为然,以为这是“死记硬背”的读法,这是一种误解,小学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在学习语文时,尽量发挥这些优势,多背一些,效益无穷。
好的文章就如一壶清茶,品位无穷。熟读课文,可以增强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的感受,进一步培养语感,领会作者的意图,理解课文真谛,并从中深受启发,从而指导行为。
以读为本自古以来就是代代相传的好方法,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不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一盘美味的佳肴,只有细细品尝,才能领略到其中的色香俱全,获取营养;一篇佳作,只有让学生进行诵读,美妙的语句进行记忆,方能领略到其妙处。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阅读。记忆性文章需要读,领略性文章需要读,鉴赏性文章需要读,写作性文章也需要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道理不言而语。
以读为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背诵。背诵核心语句,积累精华语言,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乃至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都很有益处。
注重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倡导创造性学习行为,减少教师的拖沓分析来鼓励学生参与阅读实践,让学生能在主动阅读中提高思维及培养情感式、艺术式熏陶,开发启迪思想,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以读为本”要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初读感知,读中善思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初读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赏析领悟。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和教师必要引导、点拨,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在读书中的发现,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总之, 在实践教学中实施“以读为本”, 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的优良途径。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教学大纲,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思想, 树立新型的教学价值观,才能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第二篇:以学为主感受
观看“以学为主”课例感受
2016年12月5日,通过网络学习了观看了“以学为主”课例后,感受颇深。变被动于主动,这样把学习者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也能使其逐步引向深入,更符合学习目标的要求,使学习成果显著,往往包含了特定学习主题中的重要学习步骤。首先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前为学生提供一个典范,可以为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提供参考,得到启发。
新课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的关键。课堂上要让学生多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多思考,做到精准备课,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这样在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及时点拨学生、启发学生、激励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给他们自己去理解、品味、感悟,用情境呈现问题,创造开放的学习坏境。
在课堂上,教师应和学生一起交流,共同提高,鼓励学生既要认真反思,正确评价,又要充分阐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启发学生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不能全盘替代。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使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不是传话筒,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集体中的一员,应积极实践,努力做好点拨、激发指导工作,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积极参与,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达到以学为主的目标。
第三篇:以读为主的五环节教学法
以读为主的五环节教学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对语文教学的意义重大,学生学习语文时,读得多了自然会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当然,并不说要一味地让学生去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学生一遍一遍的读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以获得更多的收获。在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的过程让学生去读,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组织、引导、点拨等作用。初读:在学生读之前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让学生更投入的去读。初读以默读为主,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比如在读《大自然的语言》时,可以给学生设计以下问题以使学生的初读更有效率:(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这样学生通过初读对文章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从中获得了相关的知识。而在《恐龙无处不在》这篇课文中,学生初读课文主要是要说明白本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事理,即通过恐龙无处不在证明板块构造理论。如在记叙文中,可以让学生说说本文写了哪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初读应以筛选信息,学生初步感知为主,要侧重于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研读:在学生对文章大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设计一些更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研读文章中相关的部分,从而达到对文章更深层的把握。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
1、课文第一、二段和第三段体现了怎样的写作思路?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可以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3、本文的结构和顺序是怎样的?在学生再读以后,可以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几分钟,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及时了解情况并进行指导,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整体结构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个较高的认识。在这个环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研读文章的积极性,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或采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完全动起来。研读不能看做是让学生再读一遍,而应根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不断地让学生读,哪部分不理解就再读哪一部分。
赏读:在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之后,这环节主要是从语言上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学习文章好的语言,记叙文主要是学习一些描写优美、感情真挚的语言,说明文则是学习准确、科学、周密的语言,议论文则学习准确、严谨的语言。在赏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表达效果,并尽量背诵下来,特别适宜感情朗读的要让学生读出感觉来。总之,侧重于强给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在潜移莫化中受到影响,从而使学生语言表达水平得到提升。悟读:在学习一篇文章以后,学生从各个方面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收获,要让学生结合的实际说说或写写学习小结,在听、说、读、写上,在思想上、在感情上所获得的收获,学习之后的启示等等都可以说或写,从而使学生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
延读:学生的学习不只限于课内文章的学习,要注意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读与课文同题材的作品,也可以让学生读作者的其它好的作品,有的是节选的可以让学生读整篇作品,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第四篇:二、 以读为主贯穿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佳和最有效的工具,它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能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去了解古诗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古诗《春日》生动描绘了春天万紫千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课前我没有先让同学们去朗诵古诗,而是将春天的视频先播放给同学们看,让同学们领略春天的美丽。我说:“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大诗人朱熹是如何来描写春天的景色的呢?”这时候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来听我给他们朗读这首古诗,并很快按照我设计的思路领悟了这首诗的含义。可以说在这里电教手段为古诗的教学提供了帮助,为学生理解此诗做了铺垫,真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音乐都非常敏感,所以我抓住这一特点有的放矢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古诗《草》,在课前我首先播放《小草》这首歌曲,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以读为主贯穿古诗教学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之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素养。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我坚持古诗要以读为本!在读中品位在读中理解!一个“读”字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反复诵读让同学去品位古诗的涵义、古诗的魅力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的朗读、小组朗读、配乐朗读等等!教师则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了诗的节奏和停顿。例如在教授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情。
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灾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于大雪纷飞之时,因嗅到梅花的幽香而发现墙角梅花傲风斗雪,凌寒怒放的动人景象,心有所悟,写下此诗。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总之,古诗教学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特点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应因文而异,因学生的特性而异。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努力让课堂气氛活跃,书声朗朗,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的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身心、人格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以读为主(共)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读”占鳌头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本文试着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 “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朗读 感知 领悟 表达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小说高年级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
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近年来,我在开展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第三轮以“方法为核心”的实验中,坚持以课标为依据,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理论为指导,从注重阅读方法指导、立足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如何改进阅读教学进行了如下探索。
初读感知,读中善思。所谓“初读”,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一篇课文的通读,其要求是使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这一环节,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各自去读,要求读时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会正确断词、断句,做到准确流利。要从整体入手,启发学生通览全文。然而,这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初读时应培养学生掌握自读课文的一些好方法,如动笔圈画出那些似懂非懂的地方或者不理解的地方,用符号标出来,以便与同桌讨论与交流或请教老师;还要培养学生读中善思、读中善疑,为精读赏析做好铺垫。
二、“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
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
三、精读中领悟,重在“巧”。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美读悟情,熏陶升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十分推崇美读,他指出:“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美读”既是“读”的训练方法,又是“读”的理想境界,要让学生在美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可采用配音诵读、比动作诵读等形式,以达到课标所说的“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坚持“以读为主”、“以方法为抓手”,让学生在读中学法、读中用法,就能较好地实现教会学生自能读书的最终目标;只要让学生认真与文本对话,体验作品的神韵,领略作品的美感,就能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只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以读为本 论文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
论文摘 要 小学语文是学生语言训练的起始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以读为本,通过让学生充分的朗读,在读中注重情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独到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熏陶学生高尚的情操,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深化农村课堂教学改革,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是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落后现状的突破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读一本书要认真,仔细的多读,书里的含义就自然而然的领悟到了。只有通过真情实感的朗读,学生才可以体会出主人公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和至高无尚的道德情操。而在课堂上,这些要靠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激发,决不仅仅是老师填鸭式的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以读为本”可以让教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让学生自觉投入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通过“读”,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想象力更为丰富,而且表现出浓厚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发展,真正实现与素质教育的接轨。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小学,一些贫困生需要参与家庭经济劳动,缺少一定的语言表达环境,语言表达能力相对的匮乏。注重“以读为本”不但可以实现老师的轻松教学,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表达能力。
一、目前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1.小学语文课堂仍是以讲解分析为主,教师“填鸭式”喋喋不休地串讲,分析文章以及字词句的理解意思,让小学生学得被动、枯燥、呆板。2.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让学生一味的死记硬背,机械式的应试记忆理解。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理解力、分析力。3.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通话能力)和写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升,学生不善于表达,害怕作文写作,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和发展。
二、怎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
(一)初读课文,识字解析激发兴趣
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语文教学一般要按照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教学先后顺序。老师在教学中应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学生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做到认真初读全文,标出生字新词解析理解。学生在学习中要大胆提问、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表现能力。再速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语句。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并依据低年级学生对新奇知识特别感兴趣的特点,提出一些与中心语句感兴趣的话题及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自学课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学的主动性。这种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悟出了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变得爱读、爱问、爱答、爱动脑等,由“怕学”变得“爱学”。
(二)朗读课文把握基调,品味文章思想脉动
朗读课文是运用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要求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如同音乐和绘画艺术一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朗读训练到位,不仅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色彩和内在思想有所提升,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表达水平。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的感受,进一步培养语感,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所想表达的思想,并从中深受启发。总之,要重视开口朗读,告别“哑巴语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让自己的心与“文心”相共鸣。要长期坚持朗读,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以形成良好语感朗读训练,是提高小学语文的途径,也是从小培养学生读书语感的重中之重。
(三)注重诵读,总结积累优美词句
好的文章就如一壶清茶,品位无穷。熟读课文,可以增强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的感受,进一步培养语感,领会作者的意图,理解课文真谛,并从中深受启发,从而指导行为。
以读为本自古以来就是代代相传的好方法,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不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一盘美味的佳肴,只有细细品尝,才能领略到其中的色香俱全,获取营养;一篇佳作,只有让学生进行诵读,美妙的语句进行记忆,方能领略到其妙处。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阅读。记忆性文章需要读,领略性文章需要读,鉴赏性文章需要读,写作性文章也需要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道理不言而语。
以读为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背诵。背诵核心语句,积累精华语言,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乃至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都很有益处。
注重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倡导创造性学习行为,减少教师的拖沓分析来鼓励学生参与阅读实践,让学生能在主动阅读中提高思维及培养情感式、艺术式熏陶,开发启迪思想,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以读为本”要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只拘泥于单一的答案。比如对教师的同一个提问,不同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都是学生感悟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够完整,可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只要沾边,都应视其正确,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即使学生的回答毫不沾边,也不要当面指责学生不对,反过来要肯定他敢于发言的一面,并示意老师相信他下次能答好。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足够尊重,认为他行,他的表现就会很积极。正如一副对联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可见教师是否信任、尊重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尊重的学生必然会信心实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愉快地学习。
(五)“以读为本”的教学法能促进“教”“学”相长
“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发挥他们的个性,形成开放性思维、积累语言知识等都有很大作用。反过来,“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使教师从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接触到更多、更新的教学观念,能够创造性地组织和规划教学任务,有了更多发挥展示能力的机会,顺应了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达到“以读促教”的目的。
总之, 在实践教学中实施“以读为本”, 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的优良途径。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教学大纲,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思想, 树立新型的教学价值观,才能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坚持以“读”为突破口,是新时代改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冯爱军.以读为本 提高语言能力——浅谈如何搞好语文学习中的阅读[J].商情,2011,48:163.[2]金丽艳.重视阅读教学 提高语文素养[J].吉林教育:综合,2012,1:67.[3]刘见群.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有效形式——以读为本[J].新课程小学,2011,11:173.[4]张映.新课程语文朗读方式的探究[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2,3:14.[5]陈强富.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J].当代教育发展学刊,2011,12:89.[6]朱慧芳.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2011,11:67.以读为主 注重方法 立足创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例谈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阅读教学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老师们在理解、把握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上逐渐趋于准确、理性和科学。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可否认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认识层面的,有的是操作层面的。近年来,我在开展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第三轮以“方法为核心”的实验中,坚持以课标为依据,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理论为指导,从注重阅读方法指导、立足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如何改进阅读教学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初读感知,读中善思
所谓“初读”,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一篇课文的通读,其要求是使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当代著名小学教育家、“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课题实验顾问田本娜教授在《稳中有改,固中求新》中谈到: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感知语言,达到对课文内容、情思的初步理解。初读也就是这个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稍后的精读课文,研究赏析,体会作品的情感等打下基础。这一环节,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各自去读,要求读时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会正确断词、断句,做到准确流利。从整体入手,启发学生通览全文。然而,这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初读时应培养学生掌握自读课文的一些好方法,如动笔圈画出那些似懂非懂的地方或者不理解的地方,用符号标出来,以便与同桌讨论与交流或请教老师。还要培养学生读中善思、读中善疑,为精读赏析做好铺垫。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以由题质疑:“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意见相反的话分别是谁说的?作者有什么感受?如《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荔枝》的结尾句是“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可以让学生想想去掉这句话和保留这句话,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要带着上述问题认真读书,寻找答案。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真正阅读的开始,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
二、精读理解,赏析领悟
精读是指为了达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程度,而对文章进行反复钻研细心领会的一种阅读方法.主要是词句的理解,文章的把握,要点的概括,内容的探究,作品的感受等方面。因此,在初读感知,读中善思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初读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赏析领悟。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和教师必要引导、点拨,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在读书中的发现,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以说促读,让学生思维碰撞激发表现欲,促使创新思维的发展,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如上面提到的《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我是这样抓住课文的创新点和发展点进行指导学生精读赏析的(视屏播放):
(师:这个梦一直伴随了我33年,我只好在梦里念着她,在文字中写着她,在一个又一个秋天里,让妹妹陪着我,到北海去,读——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到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回过头来看课题。这《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
生1:不尽的怀念,这深深的怀念,这刻骨铭心的怀念——秋天两个字化作了母亲。
生2:我认为史铁生怀念的秋天的菊花,就是他母亲啊。
生3:我觉得史铁生怀念的是母亲和他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怀念的就是母亲给他的——“好好儿活”啊。
师:是啊,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陪伴了我的一生,成就了我一生。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陷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请再读课题。)
这时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又更进一层。把“怀念”和“好好儿活”联系起来,把主题和课题联系起来。
接着是读出思考:“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体会母亲希望孩子也像她一样勇敢地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在理解感悟后,把学生“送进去”再读一读,让学生把自己的看法与文本朗读很好的结合起来,读出思考,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成为了语言品味的主人,意象创造的主人,文学欣赏的主人,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创造者。
三、美读悟情,熏陶升华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是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十分推崇美读,他指出:“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美读”既是“读”的训练方法,又是“读”的理想境界,要让学生在美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可采用配音诵读,比动作诵读等形式,以达到课标所说的“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怒吼吧,黄河》这是一篇充满革命激情,充满爱祖国、爱中华民族情感的课文。在指导朗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所表达的这一情感基调,用昂扬、充满激情的语调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光未然、冼星海那种热爱祖国、充满革命激情的精神,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激发读书热情。如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时而„„”这组排比句时,让学生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配乐诵读等形式美美地读,于读中悟情,读中入情。在美读中品味作者通过文本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我们民族发源地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体会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体会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让学生在美读中情感得以熏陶,认知得以升华。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坚持“以读为主”,“以方法为抓手”,让学生在读中学法,读中用法,就能较好地实现教会学生自能读书的最终目标;只要让学生认真与文本对话,体验作品的神韵,领略作品的美感,就能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只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以读为本,回归小学语文本色
“读”,历来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示: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读”,摆在了首要位置。美国1974年公布的《中学教育的基本原则》中认为:“读、写、算、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等各种不同的方法,是处理生活事物所需要的工具。”也将“读”摆在首位。仔细研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也不难发现通篇蕴涵了这样一个思想:语文教学应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回归语文本色,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中国古代的教育也正是从大量的朗读、记诵入手,积累引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得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而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难得听见那琅琅的读书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而学生所得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的一点也听不进;而潜心读书时间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回归小学语文本色,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鸟的天堂》一文,写了巴金两次来到“鸟的天堂”,见到茂盛的大榕树和众鸟纷飞的场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深刻体会“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同时也认识了“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到语文课堂上来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读促悟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朗读。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积累并逐步学会欣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中创新教育已成了诸多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掌握文章的语言,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从中理会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并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悟性,在悟性的层面上开发灵性,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创设情境,范读促悟
朗读是一种用富有个性化的声音来表达文章内容的过程。指导朗读,如果过分重视技巧,势必只让学生产生一种统一的而不带个人感悟的声音。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是朗读要求的重、难点。学生只有进入情境,感情才容易激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情景,并使情景具有形真、情深、理念寓于其中等特点。在《林海》第三自然段学习中,我首先联系上下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是啊,大兴安岭是温柔的、美丽的,也是神奇的。列车呀!你快些吧!再快些吧!让我们早点投入大兴安岭的怀抱,去拥抱每一棵绿树,亲吻每一朵小花,倾听小河的歌唱,欣赏蝴蝶的舞蹈„„到了!到了!同学们,走吧!让我们一同去亲近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吧。”这一段情境交融的导语,把学生的思绪牵引到茫茫的林海之中。接着,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地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这一过程,教师的创意,激趣范读,让学生充分领悟。
二、熟读精讲、突破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是为学生的读服务的,就是指导学生读通、读懂、会读。离开指导学生读书这个目标,讲的再动听,也不能说是成功的,在讲与读的关系上,应该是以读为主,以讲为辅。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当然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和必要的讲解,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词句所在段,篇的含义,真正体会到词语运用的准确,句式的优美,篇章的严谨,不读或不反复多次地读,是不可能领会到的。(1)抓关键性词语,读出重音,在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中:“雪地里来了多少小画家?”学生:“一群。”教师:“‘一群’这个词要读得重些,以突出‘来了好几位小画家’。”经过教师的点拨,抓住了这个关键语,学生得到了要领,有意识读出适当的重音。通过教师讲、学生读、读后再讲,讲后再读,学生在读中理解了“一群”的意思。(2)指点句子,理解内容,在教“不用颜料,不用笔”一句时,通过教师指点,让学生明白小动物们用脚在雪地上踩几点,就成了一幅多么美的画,可见这些画家们真了不起,继而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读,以讲导读,使学生感知其感情,发出内心的赞叹:小画家的本领真大!
三、多种形式,因材施读 在组织学生朗读时,要考虑到形式的多样化,才不至于朗读形式的单一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反感。范读方式很多,可范读全文以渲染气氛,也可先范读难度较大的句子、段落,帮助学生扫除一些语言障碍,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中“ 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句中的“不用”,应读重音,“几步就成”读得快一点并有停顿,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朗读问句的技巧外还要及时作示范,让学生知道问人家话要读得短而快,音调高一些。范读,不仅为学生树立了直接模仿的模样,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个别读齐读。这是课堂中最经常采用的读法,个别读可以检查读的结果,面向全体学生的齐读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通过个别读,齐读的交替,能激发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提高朗读效果,让学生读好、读懂。(3)引读,在教学“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的这个句群时,学生理解后可以个别读、齐读,也可采用引读的方法,以强化理解与记忆,此外,还可采用自读,分组轮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手段。
四、选择最佳读法,读出最佳效果
首先要根据内容特点选择读法,不同内容和文体,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大有差异,对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我们首先根据内容选择读法,进行合理的训练。
古诗词和写景状物的文章,不但语言精炼词藻华丽,而且感情丰富,是感情朗读的最好材料,应充分运用各种感情朗读的方法,达到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目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要思考的问题多,用默读和自由读比较合适。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而说明文的特点是知识丰富,感情淡薄,可以默读为主感情朗读为辅,以达到增长知识,了解事物的特点和性能的目的。
仅仅根据内容选择读法还不够,还要根据教学程序,循序渐进地选择读法,如初读课文时,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我选择自由轻声读的方法,既省时,又面向全体。精读课文时,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后要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形成能力。我指导学生充分地适用各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如精读重点段,表演竞读朗读、齐读,“开火车”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激发情感,在愉悦的气氛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熟读成诵,增强语感
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有效手段。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的方法。许多人对背诵不以为然,以为这是“死记硬背”的读法,这是一种误解,小学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在学习语文时,尽量发挥这些优势,多背一些,效益无穷,也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以读促悟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读的训练,让学生从初步感知课文的读到理解地读,再到品味地读,真正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达到叶圣陶所说的“美读”境界。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将会有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