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地理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 道听“图”说
——浅谈高中地理地图教学
【摘要】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的、直观的、综合的表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始终和地理教学相伴。学好地图、用好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法宝。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地图资源,挖掘地图信息,进行有效的地理教学已成为地理教学的一大重要课题。【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图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及其范围是十分宽广的,大到全球,小到某个区域。如此广阔的研究对象,单凭眼睛在同一时间内是不可能直接把它尽收眼底,只有通过地图,才能一览无余。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增强学生的学生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以提高教学效率,这就成为地理教学的一个关键之所在。地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位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特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其它学科相比,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地理图表,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奠定了地图的地理第二语言地位。学好地图、用好地图也就成为学习地理的法宝。在高考中,地理学科对学生的地图能力要求很高,它要求学生能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的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从命题看,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这些都表明地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无可置疑的重要地位。地图的选择与应用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地图资源,挖掘地图信息,进行有效的地理教学已成为地理教学的一大重要课题。
2.1 看地理轮廓图,培养学生想象力
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十分活跃,为了使课堂气氛和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地图优势,积极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把地理轮廓图想象成某些具体事物,帮助学生认识和记忆地理事物,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学习“中国的行政区”时,可以利用中国行政区划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如中国的轮廓酷似一只屹立的雄鸡,云南省的轮廓像一只蹲着的公鸡,黑龙江省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鹅,甘肃省像一只玉兔,内蒙古自治区像一只翱翔天空的雄鹰,台湾像一根香蕉,海南岛像一个菠萝等;世界上的国家,如意大利轮廓图形似一只漂亮的长筒高跟鞋,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的几何图形等。将地理教学中蕴涵的美学发掘出来,寓教学于娱乐之中,寓教学于美育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爱上地理。
2.2 一图多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的结合和相互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在很多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上教师都可以提出“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与人有什么关系”、“如何利用”等问题。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看“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既可以直观地看出丘陵占10%、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又可以进一步分析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2/ 3,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但是,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方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还可以联系我国主要地形的分布分析出我国地区差异大,不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差别大,以及引出西部大开发等知识。这样经常性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大有好处。
2.3 多图并用,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
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比较、分析、综合,2 归纳,说明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这在教学中可以广泛地运用。例如,我国有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认识其地理意义时可以把“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的干湿地区图”、“我国不同气候类型图”、“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等地图联合使用,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界线是我国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是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是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我国气候类型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中以水田为主的农业区和以旱地为主的农业区的分界线。像这样多图并用,很容易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教学效果不显著。
2.4 画地理略图,提高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教师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手脑并用,思想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我国山脉分布、山脉走向时,可以一边画简图,一边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山脉的分布及其走向。
2.5 利用等值线图,举一反三
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分属教材不同章节的知识,但是存在着某些特殊的联系,知识点具有一些共性,这时可以采用求同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例如,地理教学中,有一些等值线图,如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都属于常见的等值线图,用以表示地理现象的数量及其分布状况。由于等值线图上标注有数值,而且数值间隔是相等的,因此可以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等,反映出地理事物变化的急缓、递变的方向及分布特点等。最先接触的等值线是等高线,学好了等高线,对学习其他的等值线有较大的帮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既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推陈出新,降低了知识的学习难度,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真可谓一举两得。
2.6 利用坐标类地图,揭示规律
坐标类地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地理信息量化处理的一种形式。坐标类地图主要分为曲线图和柱状图两种。
1.曲线图:曲线图是在坐标中通过连点成线,反映数量演变状况,表示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变化一般在时间要求上跨度小、连续性强,多用在气温变化、河流径流量、人口增长变化等方面,分析这类图表时要抓住曲线走势来说明问题。例如,认识我国人口的增长的状况,可以利用“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来分析,根据曲线变化得出:旧中国人口增长缓慢,自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状况,进而引出分析人口增长缓慢与迅速的原因。通过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图,以图代文来表述课文,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学习和巩固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
2.柱状图:是在坐标中按照时间发展和空间变化的要求,用柱状高低表示事物的量变状况,正确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此类地图视觉效果强,主要用在城市降水量变化、工农业产品产量增长、对外贸易进出总额增长、人口的增长等方面,一般时间跨度以整体为一个单位。例如,认识我国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增长情况,可以看“祖国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增长”柱状图,图中用红色柱状图表示转进口比重,紫色柱状图表示转出口比重,从1970年至2000年的变化情况可以一目了然。利用地图学习,降低了知识的学习难度,知识简明扼要。
另外,还有曲线和柱状综合在一起的地图,多用在分析城市或地区气候类型方面。为了直观表示某地的气候类型,往往用曲线图表示各月的平均气温,用柱状图表示各月的降水。例如,通过分析“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可以得出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分雨季和旱季,属热带季风气候。这种图在分析气候特点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是其他方法很难取代的。
2.7 利用形象图表,激发兴趣
形象图表以具体事物形象出现,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1.示意图:主要用于解释地理概念或原理,像农业分解图、工业作用示意图、4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图等,图中一般都配有文字说明,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看“坎儿井剖面示意图”,既能够清楚地看出坎儿井分布地区地面的高低起伏,又可以了解坎儿井的结构和用途,形象生动,使学生对新疆的绿洲农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漫画:主要用于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利用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表现人们在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某种行为或现象。例如,八年级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一节中,课本采用了三幅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形象生动且寓意深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与创新思维能力,而且在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态道德实践中有独特的作用。
总之,地理是一门空间概念很强的学科,许多知识都反映在各种地图上。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多渠道地进行地图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地图,不断给学生创造读图、用图、绘图的机会,引导其从地图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实践,用图像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发展创造思维,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仁贤.中学课堂有效教学的20条建议.天津:天津出版社,2008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胡良明,袁书琪.地理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蔡孟裔,田德森.新编地图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沈斌.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07 5
第二篇: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玉山县岩瑞中学毛尚根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新编各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编写体系科学、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然而,作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在教学实践中处境尴尬。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如何进行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课题就摆到了每个地理教师的面前。
笔者认为,正视地理学科,进而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有效地理学习的途径;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所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是关键。本文将立足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有效地理教学。
一、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科兴趣
现代地理学从德国“洪堡时代”到现在,只有两百年,学科研究范畴却变化很大,无论在自然还是人文方面,处处都有地理学。它以各学科为基础,更在各学科之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诸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维系着全社会的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二、正确认识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随之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多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如八年级上下册讲授中国自然及分区地理,教材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则应有意识的充实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
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诸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将以上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要特别注意追求其有效性
第三篇:浅谈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浅谈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党坝中学 任雪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责任重大。担负着为使国家更繁荣昌盛培养栋梁之材的重任。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新课程改革的旗帜下,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肩负起教育的重任。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地理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更是如此,利用好现代化的各种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认认真真上好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每一位地理老师应该追求做到的。结合我在地理课堂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及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就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小见解。
首先,要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谁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必须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人翁的精神,使学生会学、乐学。可以从一下两点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学生的兴趣需要老师的耐心培养和多次的鼓励。
学习地理必须学会读图、用图。有些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就不会看图,实在是看不懂,见图头就痛。”我会微笑的对他们说:“没关系,慢慢来,我帮你,你会学会的。”在课堂上,我经常来到这些学生身边,指点他们读图,教给方法,当他们有一点点的进步时,我都会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就这样慢慢的耐心培养和经常的鼓励,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的学生进步了,他们对我说“老师,我会看地图了。”难题解决啦,学生的兴趣也会慢慢提高的。
2、设计好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也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模式和过程不要一成不变,总是阅读文字、读图学习等单一的了一套,学生会厌烦的,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可以用猜谜语、举鲜活的实例、将相关的故事、搞个辩论会、小表演等,来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到“淮河的污染”时,可以举学生身边河流的例子。学生熟知“暴河”,亲眼目睹了暴河的污染,一说起暴河,学生情绪高涨,有话可说,学习兴趣也就来了。
在学习完“南北区域”之后,可以设计一个小辩论会: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南方和北方的不同,同学们,你们是喜欢住在南方还是北方?结合我们学习的地理知识
说出理由,看谁说的好,看哪个组说得好!这样分组来辩论,这种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学习的知识,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有些知识较为抽象,学生见到的少或是根本没有见过,像地球的海陆变迁、地壳的运动、喀斯特地形的形成、热带雨林景观等等,这些如果运用多媒体视频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学生兴趣提高,并且很容易学会、理解相关的知识理论。
其次可以从以下几个小的、细的方面入手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前充分备课
要上好一节地理课,必须充分备课,备学情、备学法、备教法、备目标、备过程。其中,备好目标是关键。课堂教学目标就是指路灯,就是指南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能力的教学目标,同时合理使用教材,把教材知识作为教学的材料而不是目的,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把教材思路和教学思路有机结合,特别注意是制定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二、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1、进入课堂:进入课堂老师要精力充沛,要精神饱满,充满智慧和激情。没有激情的老师就没有激情的学生。课堂上教师要用幽默的语言做调料,用肢体语言作辅助,让地理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感到满足。教师如果萎靡不振,拖拉懒散,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2、创设情景:新课导入的情境创设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导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尽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平时注意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运用到地理课堂的导入中,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讲 “黄河”一课,可以引用俗语导入:“跳进黄河洗也洗不清”,为什么呢?学习了黄河的相关知识你就知道了,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学习讲“长江”一课,引用俗语“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创设情境,母亲对子女的思念就如滔滔不绝的长江水,长江发源哪里,哪来的滔滔江水?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江。合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3、课堂上与现实生活联系要紧密
老师绝不能抛开学生和课本唱独角戏,从上课到下课自己一讲到底,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老师应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地理问题,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可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习,讲我国的降水特点,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所在地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下雨多?冬季下雨吗?南方为什么下雨时间长?从生活实际入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将我国的民族时,先让学生观察人民币的纸币背面有几种文字?你知道是哪一个民族的文字吗?你知道我国有哪些民族吗?从而引出“中国的民族”的教学。
在学习,讲河流的水文特征时,可以从身边的暴河入手。离我们最近的暴河什么季节发水,进入汛期,冬季结冰吗?为什么?这就是北方河流的水文特征。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指引学生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重视书中地图插图、地图册、地图挂图的运用,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许多地理知识都在地图中,地图运用的好,学生的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让学生多观察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从图中发现问题,从图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图一定要细致,读图的时候一定要准确。用图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创造能力。
在学习,讲四大高原时,运用多媒体幻灯片播放展现四大高原特点的图片,青藏高原雪峰连绵,内蒙古高原平坦开阔,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云贵高原的崎岖不平„„各自特点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提高课堂实效。
在学习,讲长江与黄河时,就让学生仔细阅读“长江水系图”和“黄河水系图” 从图中找到河流的发源地,源头名,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河流的支流等等,比一比谁找得快,找得准,积极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读图的能力。
学好地理就要用好相关的各种图。
5课后对教学进行及时反思并不断地进行改进
每上完一节课后要及时静下心进行反思,小结一下得与失,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独特的地方还可以用笔记录下来,以备以后的教学中用。我教四个班的地理,每个班上课的过程都不完全一样,我依据前一个班上课的情况,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更优化,更完善。
在课后老师必须还得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每位教师的教学特点不同,每个班级有自己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每位地理老师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发展、创新,达到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以上仅仅是我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小见解。初中地理虽然不参加中考,但地理是一门实际应用很强的学科,地理教师应勇于担负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第四篇:地理学科有效教学之我见
地理学科有效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实施也有几年的时间了,各位地理同仁已在课改实践中摸爬滚打了几个年头了,在有效教学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面谈一谈自己对新课改的有效教学的理解、实践等的认识,这是自我完善的好机会。
教育观念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前提
“教师能够走多远,就能带学生走多远„„”这句话深深地激励着我,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必须具备全新的课改理念,才能指导新课程的实施。为此积极主动地参加校本培训,业务讲座,参加市县级的各类新课程培训,新课改的教研活动,以及继续教育学习,并多次参加了县市级的各种技能大赛,通过比赛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通过学习使我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对新教材、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方式都有了全新的认识,真正地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并对教师的形象、地位和作用进行从新定位。
通过新课程的运行,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地理教师新角色的展现,首先是自身观念和心态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感是新兴的地理教师角色的基本要求。认同是一种接纳,真诚,敬业,举止大方得体,成功的角色是得到学生的喜爱,他们会更加亲近你,更加喜欢你,也必然会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学生这样的情感对教师来说极其宝贵。他往往引发出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和关注,教师要营造和维护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地理教师角色具有多元化的动态转换特征。教师即是知识传授者,也是学习者,即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教学活动要具有创造性,要能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即兴发挥,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不必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
观念的更新促进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的革新要抓住地理教学环节,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地理教学方法的重头戏。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做法:
善于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众周知,由于种种原因地理学科在初中各门课程中处于劣势,俗称“副科”,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于每个地理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地理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无论课前导入,环节导入,还是问题的情境导入都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吸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比如:中东的课前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中东战争残不忍睹的画面,让和平环境中的学生了解战争的痛苦,激起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同时也引发大家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这里战争不断?探究的欲望强烈,兴趣高涨。
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引用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家住北京的小明,父亲去海南出差,过了几天,小明放学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一个男人按响了门铃,说:这几天天冷了,你爸爸让我把羽绒服和大衣给他带去,小明答应了,回到屋里去取,可到了屋里他马上报了110,小明的做法对吗?老师的话音刚落,学生兴趣大增,在兴趣的促使下,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知识,不但解决了问题,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的新课改的理念。
活用新教材,让学生活动起来
地理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其突出特点是以活动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地理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创设情境,诱发动机,让学生活动起来。例如:在讲述大陆、半岛、岛屿的区别和联系时,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我的形式自述各要素的特点,在讲述陆地家族的相互联系时,让学生放飞想象,生活中的哪些事物与这三者的关系相似?学生的想象真是丰富多彩,在活动中,不时闪现学生智慧的火花,在45分钟的课堂上,学生的潜能得以唤醒,特长得以展示,个性得以张扬。相信学生给他们一个自主学习的天地,给他们一个大胆试飞的空间,你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惊喜和感动。确实给学生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能创造出现有教学资源之外的新的课堂资源。
学生的活动不只是动脑,动手实践更重要。在讲述地势和地形一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全班分四个小组,进行贴图接龙比赛,在老师准备好的图版上,粘贴表示三个阶梯界限的山脉名称和各阶梯地形区名称,大家齐动手,积极配合,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扩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等方面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相互协作的能力。正像美国教育家说的那样:“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可见在活动中学习非常重要。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过程,体现了由“学科中心”转向“活动中心”,由“知识本位”转向“技能培养”,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主体”的新课程标准。把原本属于学生的时间、空间和活动的机会换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机。为学生创造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各自都得到发展的学生乐园。
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观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获得信息的数量,而且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形象的情境展示,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为教学增添新的活力。例如:极地地区离我们遥远而深邃,学生不得而知,通过多媒体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了极地的自然环境,极地的科研状况和对极地的和平利用和保护。对金庆民和秦大河等登上南极科考和穿越极点的英雄壮举的赞叹,同时对日本捕鲸队破坏南极生物行为的痛恨。在课件的观察中不自觉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油然而生,大大增强探究意识和献身极地科考的愿望。还有象海陆变迁一节,可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喜马拉雅山从海底变为陆地、荷兰低地国的变化过程,形象逼真。一目了然。
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地理教材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各种地图储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观察和阅读地图从图像上获取信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新教材增加大量的图像也是新课改的出发点。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并运用地图让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国的季风气候时,利用中国的海陆分布图分析冬夏季风的源地、方向、风的性质、成因等效果非常明显。不但要读懂地图,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要动手绘制简单的地图,象“一笔画世界”,长江、黄河干流轮廓图等不但提高绘图能力和水平,而且完善了美育素质。总之,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最广泛。
他山之石,可攻我地理之玉
地理知识涉及范围广,内容错综复杂。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的难度很大,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科学的记忆方法,例如:在讲述经纬度时,涉及圆周角和两面角的知识,教师要用数学知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在讲述气温分布规律冬、夏季海陆气温差异时,涉及到物理学知识,讲述喀斯特地貌时要用化学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和原理。地理知识的记忆难度很大,教师能帮助学生科学记忆,会提高课堂效果。如谐音法:老象缅仰越河太曼,到达印尼柬金边。现在缅甸首都内比都。有效的记忆东南亚的国家和首都。口诀记忆、歌诀记忆、首字记忆等多种方法效果都很好。如:黄河流经的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直下陕晋和豫鲁。即可识记流经省区,又可巩固省及简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诗歌之韵味美术之魔力来记忆地理。比如学习长江的开发既有自然概括、经济开发,又具有人文地理色彩,通过小诗掌握知识:长江六千三百长,发源唐古拉山上。流经十一省市区,汇入东海太平洋。支流众多富水量,流域面积最宽广。上游源头到宜昌,巨大水能它蕴藏。今朝建有葛洲坝,明朝三峡美名扬。还有地理教材不同于科普读物,往往引不起阅读兴趣,可把诗歌运用到学习记忆地理知识上效果更好,如著名诗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清楚地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这一规律。
反思是腾飞的羽翼
理想毕竟与现实存在着距离,教学设计先于教学过程,因此,很有必要在课后及时对每一节课进行反思,反思什么呢?我认为:首先反思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一节课的教学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因此上完一节课必须要检查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完成,以便做好下一节的衔接。其次,要思教法,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是否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否有力于教师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再次,要反思教具使用是否得当,是否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另外,还要反思问题的提出是否恰到好处,事例运用是否说明问题。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动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
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寻求问题结论等一系列环节组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问题情境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
反思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反思会使教师超越自我,能让我捕捉到教学中的灵感,反思吐故纳新,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升华,反思也让我深陷沉思,迷茫困惑。然而我发现,反思会使我的教学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他一定能让我超越自我,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第五篇: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
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
(三)教学内容表述方式的变化
改变了以往在教学大纲中详细列出知识点(具体到每个地名)以及学生掌握每一知识点所应达到的认知目标层次(识记、理解、运用)的表述方式,而以内容标准说明学生学习初中地理课程以后所应当发生的基本的行为变化和相应的教学活动方式与内容,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内容则隐含在行为变化标准之中。因此不再罗列知识点。
对于区域地理内容的处理,改变了以往对中国各地区、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均加以介绍的做法,而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任选1个大洲、5个世界地理区域、5个国家和5个中国地理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四)实施建议的变化
课程标准对于多种教学方式的选择、地理信息资源的利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和过程的评价、学习方法和活动水平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等有了新的或更充分的阐述。
要想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首先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并在教学实际中认真贯彻课程标准。遗憾的是,由于课程标准意识的淡漠,如同以往不重视教学大纲甚至不知道教学大纲的情形一样,许多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仍然不重视甚至不知道学科课程标准。许多课堂教学实例反映出教师不是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随意而为。如仍然热衷于让学生记忆“最高、最低、最大、最小、最多、最少”之类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地理资料,并频频在试题中出现。又如割裂课程目标的三个组成要素,脱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企图单独设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使得这两个目标的达成成为空谈。再如将学生的行为变化过程简单化,对于需要多次设置为课堂教学具体目标的内容标准仅局限在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中,而没有循环和提高的过程,实际上使得学生的行为变化成为不可能或不巩固。还有选择教学方式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与设备情况的深入分析,为探究而探究、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以一节课有多少时间用于讨论和有多少时间用于演示课件作为衡量一节课优差的主要标准。凡此种种,都说明不少教师误以为学科教学只是无目的、无任务、无基本要求的“活动”,以致教学十分随意。再加上一些错误说法的误导,就使得学科教学没有依据,没有标准,也就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长此以往,何谈有效教学呢?
三、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实现中学地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过分依赖“师讲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是简单地依赖某一种教学方式,是不可能全面达成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各种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课程目标的。学生要掌握较难理解的基础知识和较难掌握的基本技能,离不开教师的讲授。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通过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体验和领悟。学生要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更为有效。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着适应性和局限性,即适于达成某些教学目标,而不适于达成另一些教学目标,即使是讲授式教学方式,也有为什么讲授、讲授什么、用什么方法讲授等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有着启发式和“灌输式”之分。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那种不管学生是否理解,能否接受,有无兴趣的生硬灌输,简单告诉结论的教学方式,尤其是简单重复课本内容,按照教科书的内容和顺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大力实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中学地理有多种教学方式,诸如启发式的讲授式、探究式、体验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等。这些方式的又都可以与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的结合。⑨
1.讲授式,也称讲解——接受式、“先行组织者”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讲解现行组织者,即阐明教学目标。使用学生已知的概念、术语、原理,以恰当的阐述和类比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提高学生的记忆新信息的能力,给出实例,给出背景,促进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意识。
第二阶段,给出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即教师提出相关的学习材料,并明确学习内容的逻辑顺序,把学习内容和“先行组织者”联系起来。
第三阶段,强化认知系统,即运用整体综合的原则,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扩大认知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确立学习新内容的批判态度,澄清疑问。
科学的讲授是把讲解的重点放在“先行组织者”,也就是概念、术语、原理,以及与原有知识的联系方面,而不是简单重复教材内容。为着理解概念、术语、原理,为着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必须补充讲授那些在教材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必须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必须时时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启动学生的思维。因此,科学的讲授是与“满堂灌”、“照本宣科”完全不同的。讲授式适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尤其是对学生掌握较难理解的知识,教学效率较高。
2.探究式,也称“引导发现”、“问题解决”、“科学探究”等。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使学生明确需要调查、探究的问题范围以及所要使用的方法。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找出调查、探究中的困难,并把困难转化为问题。
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第四阶段,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并在调查、探究的基础上得出一致的结论,还要加以验证。
探究式教学方式仍然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主要不是靠教师的讲授来使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和提供的的情境中,围绕着预期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疑问和见解,最终得出共同的结论。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由于这一方式能够较为综合地达成多方面的教学目标,所以应当比以往更多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以运用。但是探究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和较难掌握的技能,其教学效率不如讲授式。
3.讨论式,也称“法理学的探究”。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给学生提供资料和事实。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确定资料和事实中涉及的观点、价值取向、政策等。
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就资料和事实表明看法,阐述立场及理由。
第四阶段,引导学生从对立的角度彼此质疑。
第五阶段,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看法,稳固立场。
第六阶段,引导学生检验各自的立场,确认立场背后的事实与假设是否正确,以及保持这一立场的预期结果。
真正的讨论式并非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只用几分钟时间,让前后左右几个学生一起考虑并回答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真正的讨论式教学需要有充分的预备知识,要有真正的观点的交锋和活跃的思考。这一方式利于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但所用时间较多,学习知识的效率也不如讲授式和探究式。
4.体验式,也称“角色扮演”。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分组准备,明确问题,确定角色扮演者,进入情境。
第二阶段,分析角色,确定表演程序,布置场景。
第三阶段,组织观众,明确观众的观察内容。
第四阶段,表演,并对表演进行讨论和评价。
第五阶段,调换表演者,根据新的理解重新表演,并对新的表演进行讨论和评价。
第六阶段,总结。
这一方式不是让学生随意表达观点,而是以特定身份表现观点、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对于多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很有效果。由于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体验程度较深,适于围绕一些综合性、观点鲜明的主题展开,但所用时间较多,学生也要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不易大量运用。
5.研究性学习,结合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在新课程中开设的一门新课程。
按照教育部《研究性学习指南》的精神,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并确定研究的课题。
第二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确定研究方案和进行分工。
第三阶段,学生自主开展研究。
第四阶段,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解疑。
第五阶段,学生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交流研究方法和体会。
这是一种最为开放的教学方式,应当在课堂之外,围绕一个课题作较长时间的学习,适于学生按照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实践,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方式不看重学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也不看重学生掌握了多少新知识,而看重学生的体验和创新,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因此,这种方式利于能力的培养,尤其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于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已有规定的课时和要求,既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更不可能在课堂内用大量时间进行。
信息技术的应用、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运用,又都是与上述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一种单独的教学方式。同样是学生分组学习,小组学习是各组学习任务相同,最后将各组的学习结果进行比较和综合。合作学习则是各组的学习任务不同,最后将不同的学习结果综合在一起。不论是小组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必须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组合与分工,不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组合,以致出现“强强联合”、“弱弱联合”,甚至弱势学生无人组合的情况。
从以上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必须根据其适应性,结合学科特点加以选择。不加选择的盲目使用,或者简单地只运用某一种方式,都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还应当指出,启发式是中小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把启发式原则与讲授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并谈。
课程改革和有效教学都不是要以某种新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各种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恰当的选择和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形式化,重现象不重本质,有形式而无实质,有外在活动却没有内在体验;二是绝对化,以为新课程的实施只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三种方式,不分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要合作、探究,完全自主。⑽再有就是有些人鼓吹探究式教学方式就是比讲授式教学方式好,不顾实际地一味强调探究和研究。因此广大教师十分关注接受性学习应当被批判还是依然是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探究性学习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还是学习方式之一?
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企图在教学中只运用某一种方式的认识和做法是绝对错误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各有特点,不能相互替代。接受性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探究性学习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⑾即使组织学生探究,也必须考虑教学时间的规定。如果把所有的课堂教学时间都用于探究,势必难以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启发式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绝不可以误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少讲,甚至不讲了。那样做,才可能恰恰使得教学无效呢。
四、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效教学的又一重要条件,也是证明教学是否真正有效的唯一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这是正确的,也是符合新的中学地理课程三方面目标要求的。在课程改革试验中,中学地理课程必须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与过程,注重评价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效果和进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注重评价学生对地理感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因此必须在继续使用书面测试、口头测试、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方法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诊断等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除了教师以外,还要让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⑿无论使用何种评价方法,都应注意中学地理课程评价的着力点应当是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活动技能与能力、对人地关系观点的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程度等,而不能是对地理资料的死记硬背。
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有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时,对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理解偏颇、把握不准。在某些人的误导下,许多教师误以为课程改革要用过程性评价完全替代终结性评价,甚至要取消考试。对于过程性评价也误以为只是学生成长记录。应当明确,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非智力因素进行较全面地评价。其功能在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过程性评价具有评价方法、标准和结果更为全面,反馈更为及时,实施方式更为灵活,评价层次更为深入,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持续进行等优点。但其也有评价标准较难统一、评价过程和程序难以规范,评价结果难以证明公平与公正,难以为社会所接受,易失之于繁琐,评价工具易运用不当等局限。
过程性评价以往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中运用较少,需要认真研究和稳妥实验。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教育教学评价中应当注意:
不能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对立起来,乃至以过程性评价替代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各有优势和用途,既不能互相排斥,更不能互相替代。
不要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排除在过程性评价之外,只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不能把过程性评价与某种特定的评价方法和工具等同起来,如误以为过程性评价就是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立。
不能过分夸大过程性评价的作用,无论实际情况如何都要进行过程性评价,甚至以为有了过程性评价,评价方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⒀
在实验工作中,在积极开展过程性评价实验的同时,必须重视终结性评价的改革,包括平时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测方式和题目的编制,还有毕业和升学考试制度、方式、试题编制的改革。
2006年3月26日于北京红莲园
参考文献:
①关文信:有效教学内涵
《新华文摘》2006.3〈论点摘编〉
②见诸多刊物和网站上有关有效教学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