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听评语文课
如何听评语文课
一、关于听课
听课的作用
1、了解情况,检查工作 2、发现经验,汲取营养 3、发现问题,帮助解决
(1)发现讲课教师的具体问题,帮助解决。(对个体进行指导)
(2)发现教学带有倾向性的共性问题,研究解决。(对全校教学进行指导)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听课有检查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但更重要的听课是自己向教师学习的机会,是收集信息的机会。领导干部研究教学、指导教学首先是从听课开始的。如果你不大清楚指导什么,怎样指导;如果你还没有掌握指导教学的主动权;如果有些老师对你还不太服气;如果你不清楚抓什么研究专题„„那就从听课开始吧!
(二)听课前的准备 1、长期准备
课标的学习:把握学科教学的基本特点,了解学科教学要求。
(1)识字:遵循汉字构字规律,注重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强调识字工具的指导与运用;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和意愿,养成良好书写习惯。(2)阅读:强化朗读感悟,注重阅读方法的个性化;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培养语感,注重积累;学生思维与表现方法多样化,学用结合;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培养创新精神。(3)表达: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写作中尝试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重视具体过程与方法的指导;重视修改和修改中的合作;关注儿童生活与情感世界。
教材的学习:了解教材内容,教学要求。
其他资料的学习(特别是小语教学刊物):了解教改信息、经验。
2、课前准备
通读教材,了解内容
研究课后题,了解教学要求。通读教参相关内容,借鉴参考。
思考问题:教学要求,重点难点,主要环节和方法。
(三)听课的基本要求
听课是评课的基础。听得不好,肯定不会评得好
精力高度集中,做到“四动”:耳、眼、手、脑四个器官并动。
耳听:听教师的要求、讲解、提问,听学生的发言。
眼看:看教师的教态、板书、演示,看学生动作、神态。
脑想:想课堂上每个环节、每个方法的目的、作用、必要性(这样安排好不好?为什么?有无更好的办法?)。想环节之间的联系。
手记:尽可能记录课的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环节(精彩之处,典型的问题);记下自己思考的内容。
(四)听课注意的问题
1、听课既要看老师,又要看学生。
看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组织引导作用,应变能力等
看学生:参与的时间够不够;参与热情高不高,是否积极主动;参与的质量高不高,效果如何。学生出现的问题要从教师的角度找原因。2、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识字课:是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阅读课:是否重视学生的读书并给予指导,是否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文指导课:是否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是否帮助学生打开了思路。
3、不同类型的课文,听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如、写景的文章,是否抓住了景物特点,是否重视引导想象、引导入境。写人为主的文章,是否紧紧抓住了主要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
说明性文章,一是能抓住要点,能掌握介绍的科学知识、生活常识;二是了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学习这类文章的表达方式。叙事性作品,一是读懂文章,了解梗概,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二是从中得到情感体验。诗歌,一是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领会诗歌的意境;二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感染。
二关于评课
(一)评课的准备
把自己听课的感受、看法理出头绪(可边听边做)。
1、回忆
即回忆课的主要过程,典型环节(精彩之处及问题);回忆自己已往对某个问题的了解、认识。
2、分析整理
从以下三方面理出对课的基本认识(列出简要提纲或发言要点)
(1)主要优点(或成功之处,精彩之处)。要形成理性的认识,这些认识要有课中的做法、实例做支撑。如重视学生的参与,什么证明了这一点。教学观念新,哪些地方说明了教学观念新。
(2)不足之处及原因。
(3)改进的具体意见(针对不足之处)或需要研究的问题。
(还可视情况看课本、教参等资料,或与其他听课人就某些问题做探讨。)
(二)评课的标准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
例如,对一节阅读课的评估,主要看读、写训练是否落实;是否既能紧扣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又能根据内容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作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能时时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一夜工作》的片断,这段教学紧扣课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很好地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师:课文中说“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你们想一想,花生米到底增加了没有从课文里找出依据。
生:没有增加。因为课文里说“可以数得清颗数”。
生:增加了。因为课文里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好像没有增加,实际上是说增加了。
师:你说的是有一些道理,但还不够准确。想一想,这句话如果去掉“好像”,是什么意思?
生:肯定没有增加的意思。
师:那么加上“好像”呢?
生:加上“好像”以后,这句话的意思是:本来应当增加,可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
师:对。可见单从这句话不好判断到底增加了还是没有增加,再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几句。
生:前面说“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既然茶增加了一杯,花生米当然也应增加一倍。
师:说得对。既然花生米增加了,作者为什么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呢?
生:作者的意思是:增加了一个人的花生米才那么一点,可见平时总理一个人的时候就更少了。说明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
对一堂阅读课的评估,往往只侧重在学生的回答漂亮不漂亮上,对学生读得如何,课文读得熟不熟,读得好不好往往重视不够,至于课堂上是否动动笔,练一练,就不大注意了。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如一位老师在讲读完《可爱的草塘》后,启发学生:“你们就要和小丽分手了,你不想对她说几句话吗你就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吧。可以写赞美草塘的话,可以写感谢小丽的话,也可写赞美家乡并邀请小丽来做客的话。”对于这种加强笔头练习的做法,评课时一要给予肯定,二是加强学习。
2、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词、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和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饱经风霜;四周围黑洞洞的,能不容易碰壁吗)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德国人养花,中国人养花,季先生的梦实现了吗)教师教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中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但教师要能明确课文的中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体现中心的重点词和句。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理解,是指分清段落层次,明确写作特点。段落层次分得清,有利于指导学生分段和理清思路;写作特点明确,有利于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3、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
(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不要求学生掌握语法、修辞之类的知识(只要求学生部分地在实际中运用),如果教学中向学生讲授主语、谓语、拟人、比喻等语法、修辞知识,显然违背了课标的要求,即“超纲”。课标指出进入中年级,学生在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学时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这也不符合大纲的规定,即“越位”。
(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课文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分四段描写:第一段(1一4自然段)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5—9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三段(10-13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从课文的内容看,第二段具体描写大榕树的静态和第三段描写鸟的动态应作为课文的重点;在语文基本功训练方面,可根据本组的“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把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作为重点,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做到理解的重点与基本功训练的重点的统一。
(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却比较容易得以解决,就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4、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向努力。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5、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教态。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艺术。如,说话是否得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2)启发诱导的艺术。如,是否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等;(3)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如,是否善于使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环节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是否善于巧妙地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
(三)评课注意的问题 1、辨证地看问题。
语文教学中涉及对、错的问题较少。(多数是好不好、怎样更好的问题)
例:《五彩池》学生“小组合作填诗句”。有许多优点:紧密结合课文,语言的运用,向课外延伸,所填内容无统一答案,合作学习,展示个性等。有没有值得探讨的呢?教师要预先搭一个框架,有一定的局限性。(1)充分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2)善于从好的设计中发现不足。
例:《这条小鱼在乎》,“拯救”环节,“小鱼好像在说什么?”有利于想象入境,又是口语训练。若再加一个环节,“我的心情怎样?”或“如果是你亲自救了小鱼,看到小鱼在水中游动的样子,想到小鱼说的的话,你的心情怎么样?”(3)要善于从问题中发现闪光之点。
例:《琥珀》研究课,课后质疑。生:“晌午是什么意思?”全课精读都完了,居然有这样的问题?怎么看?敢于让学生质疑,学生敢于质疑这一点是值得大为赞赏,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赞赏。怎么提高质疑水平、提高差生是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某位老师在教学中过多使用课外资料,重点不突出。但其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的意识、观念是新的,问题出在使用课外资料度的把握上。要充分肯定其动机和出发点,新观念,再研究收集什么,怎样使用。(4)允许存疑。
有些问题一时都说不清楚,有些问题各有道理,有时遇到固执己见的现象等均可暂时存疑。教学设计的优劣是相对的,是比出来的,2、因人而异,增强针对性。
要考虑这节课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解决?
对这位老师来说,解决什么问题最能见效?是认识问题、观念的问题,还是教材理解的问题?是教学目的不明确、内容安排得不恰当,还是教学方法不够好?
例:一位很优秀的教师,课上得很好,曾在市基本功竞赛中获奖。《宠物店的故事》,教材是一篇新课文,教参有些地方写得不明确,课文把握偏了。怎么办?重点研究对教材的理解 例:某教师自身语文水平低,教材理解及表达水平较低,说话病句多。提什么建议?让学生好好读书。
3、站在一定高度看问题
只谈具体问题,对提高老师的认识水平不利,其所得到的只是细枝末节。只谈理论、认识,教师会觉得不解渴,还是不知怎么做。因此,既要谈课的具体内容、方法,又要结合课提高认识。
如,从某一好的做法中提升其认识。对自己的某个做法知道好,说不出好在哪儿。就课谈:你这种做法好在哪儿,体现了什么新观念。4、要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
教师是否佩服你的评课,优点看的准,问题提的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行。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听评课是一种综合能力。来自于听评课的实践。不可能听别人说了怎样听、评语文课,自己就会听、评语文课了。要靠大量的听课、评课实践,要靠自己思考、积累。近两年语文教学改革的力度大、发展迅速。难以制定一个公认的、能普遍适用于所有语文课的明确的标准;即使有某些标准,也会因评价者的理解不同而不同。因此怎样评价语文课,更多的依赖于个人的经验。
第二篇:如何听评语文课
如何听评语文课
一、关于听课
听课的作用
1、了解情况,检查工作
2、发现经验,汲取营养
3、发现问题,帮助解决
(1)发现讲课教师的具体问题,帮助解决。(对个体进行指导)
(2)发现教学带有倾向性的共性问题,研究解决。(对全校教学进行指导)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听课有检查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但更重要的听课是自己向教师学习的机会,是收集信息的机会。领导干部研究教学、指导教学首先是从听课开始的。如果你不大清楚指导什么,怎样指导;如果你还没有掌握指导教学的主动权;如果有些老师对你还不太服气;如果你不清楚抓什么研究专题„„那就从听课开始吧!
(二)听课前的准备
1、长期准备
课标的学习:把握学科教学的基本特点,了解学科教学要求。
(1)识字:遵循汉字构字规律,注重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强调识字工具的指导与运用;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和意愿,养成良好书写习惯。(2)阅读:强化朗读感悟,注重阅读方法的个性化;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培养语感,注重积累;学生思维与表现方法多样化,学用结合;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培养创新精神。(3)表达: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写作中尝试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重视具体过程与方法的指导;重视修改和修改中的合作;关注儿童生活与情感世界。
教材的学习:了解教材内容,教学要求。
其他资料的学习(特别是小语教学刊物):了解教改信息、经验。
2、课前准备
通读教材,了解内容
研究课后题,了解教学要求。
通读教参相关内容,借鉴参考。
思考问题:教学要求,重点难点,主要环节和方法。
(三)听课的基本要求
听课是评课的基础。听得不好,肯定不会评得好
精力高度集中,做到“四动”:耳、眼、手、脑四个器官并动。
耳听:听教师的要求、讲解、提问,听学生的发言。
眼看:看教师的教态、板书、演示,看学生动作、神态。
脑想:想课堂上每个环节、每个方法的目的、作用、必要性(这样安排好不好?为什么?有无更好的办法?)。想环节之间的联系。
手记:尽可能记录课的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环节(精彩之处,典型的问题);记下自己思考的内容。
(四)听课注意的问题
1、听课既要看老师,又要看学生。
看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组织引导作用,应变能力等
看学生:参与的时间够不够;参与热情高不高,是否积极主动;参与的质量高不高,效果如何。学生出现的问题要从教师的角度找原因。、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如,识字课:是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阅读课:是否重视学生的读书并给予指导,是否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文指导课:是否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是否帮助学生打开了思路。
3、不同类型的课文,听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如、写景的文章,是否抓住了景物特点,是否重视引导想象、引导入境。写人为主的文章,是否紧紧抓住了主要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
说明性文章,一是能抓住要点,能掌握介绍的科学知识、生活常识;二是了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学习这类文章的表达方式。叙事性作品,一是读懂文章,了解梗概,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二是从中得到情感体验。诗歌,一是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领会诗歌的意境;二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感染。
二、关于评课
(一)评课的准备
把自己听课的感受、看法理出头绪(可边听边做)。
1、回忆
即回忆课的主要过程,典型环节(精彩之处及问题);回忆自己已往对某个问题的了解、认识。
2、分析整理
从以下三方面理出对课的基本认识(列出简要提纲或发言要点)(1)主要优点(或成功之处,精彩之处)。要形成理性的认识,这些认识要有课中的做法、实例做支撑。如重视学生的参与,什么证明了这一点。教学观念新,哪些地方说明了教学观念新。
(2)不足之处及原因。
(3)改进的具体意见(针对不足之处)或需要研究的问题。
(还可视情况看课本、教参等资料,或与其他听课人就某些问题做探讨。)
(二)评课的标准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
例如,对一节阅读课的评估,主要看读、写训练是否落实;是否既能紧扣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又能根据内容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作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能时时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一夜工作》的片断,这段教学紧扣课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很好地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师:课文中说“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你们想一想,花生米到底增加了没有从课文里找出依据。
生:没有增加。因为课文里说“可以数得清颗数”。
生:增加了。因为课文里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好像没有增加,实际上是说增加了。
师:你说的是有一些道理,但还不够准确。想一想,这句话如果去掉“好像”,是什么意思?
生:肯定没有增加的意思。
师:那么加上“好像”呢?
生:加上“好像”以后,这句话的意思是:本来应当增加,可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
师:对。可见单从这句话不好判断到底增加了还是没有增加,再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几句。
生:前面说“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既然茶增加了一杯,花生米当然也应增加一倍。
师:说得对。既然花生米增加了,作者为什么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呢?
生:作者的意思是:增加了一个人的花生米才那么一点,可见平时总理一个人的时候就更少了。说明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
对一堂阅读课的评估,往往只侧重在学生的回答漂亮不漂亮上,对学生读得如何,课文读得熟不熟,读得好不好往往重视不够,至于课堂上是否动动笔,练一练,就不大注意了。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如一位老师在讲读完《可爱的草塘》后,启发学生:“你们就要和小丽分手了,你不想对她说几句话吗你就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吧。可以写赞美草塘的话,可以写感谢小丽的话,也可写赞美家乡并邀请小丽来做客的话。”对于这种加强笔头练习的做法,评课时一要给予肯定,二是加强学习。
2、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词、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和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饱经风霜;四周围黑洞洞的,能不容易碰壁吗)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德国人养花,中国人养花,季先生的梦实现了吗)教师教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中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但教师要能明确课文的中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体现中心的重点词和句。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理解,是指分清段落层次,明确写作特点。段落层次分得清,有利于指导学生分段和理清思路;写作特点明确,有利于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3、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
(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不要求学生掌握语法、修辞之类的知识(只要求学生部分地在实际中运用),如果教学中向学生讲授主语、谓语、拟人、比喻等语法、修辞知识,显然违背了课标的要求,即“超纲”。课标指出进入中年级,学生在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学时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这也不符合大纲的规定,即“越位”。
(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课文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分四段描写:第一段(1一4自然段)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5—9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三段(10-13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从课文的内容看,第二段具体描写大榕 3
树的静态和第三段描写鸟的动态应作为课文的重点;在语文基本功训练方面,可根据本组的“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把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作为重点,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做到理解的重点与基本功训练的重点的统一。
(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却比较容易得以解决,就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4、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向努力。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5、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教态。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艺术。如,说话是否得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2)启发诱导的艺术。如,是否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等;(3)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如,是否善于使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环节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是否善于巧妙地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
(三)评课注意的问题
1、辨证地看问题。
语文教学中涉及对、错的问题较少。(多数是好不好、怎样更好的问题)
例:《五彩池》学生“小组合作填诗句”。有许多优点:紧密结合课文,语言的运用,向课外延伸,所填内容无统一答案,合作学习,展示个性等。有没有值得探讨的呢?教师要预先搭一个框架,有一定的局限性。
(1)充分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
(2)善于从好的设计中发现不足。例:《这条小鱼在乎》,“拯救”环节,“小鱼好像在说什么?”有利于想象入境,又是口 4
语训练。若再加一个环节,“我的心情怎样?”或“如果是你亲自救了小鱼,看到小鱼在水中游动的样子,想到小鱼说的的话,你的心情怎么样?”(3)要善于从问题中发现闪光之点。
例:《琥珀》研究课,课后质疑。生:“晌午是什么意思?”全课精读都完了,居然有这样的问题?怎么看?敢于让学生质疑,学生敢于质疑这一点是值得大为赞赏,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赞赏。怎么提高质疑水平、提高差生是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某位老师在教学中过多使用课外资料,重点不突出。但其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的意识、观念是新的,问题出在使用课外资料度的把握上。要充分肯定其动机和出发点,新观念,再研究收集什么,怎样使用。(4)允许存疑。
有些问题一时都说不清楚,有些问题各有道理,有时遇到固执己见的现象等均可暂时存疑。教学设计的优劣是相对的,是比出来的,2、因人而异,增强针对性。
要考虑这节课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解决? 对这位老师来说,解决什么问题最能见效?是认识问题、观念的问题,还是教材理解的问题?是教学目的不明确、内容安排得不恰当,还是教学方法不够好?例:一位很优秀的教师,课上得很好,曾在市基本功竞赛中获奖。《宠物店的故事》,教材是一篇新课文,教参有些地方写得不明确,课文把握偏了。怎么办?重点研究对教材的理解
例:某教师自身语文水平低,教材理解及表达水平较低,说话病句多。提什么建议?让学生好好读书。
3、站在一定高度看问题
只谈具体问题,对提高老师的认识水平不利,其所得到的只是细枝末节。只谈理论、认识,教师会觉得不解渴,还是不知怎么做。因此,既要谈课的具体内容、方法,又要结合课提高认识。如,从某一好的做法中提升其认识。对自己的某个做法知道好,说不出好在哪儿。就课谈:你这种做法好在哪儿,体现了什么新观念。
4、要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
教师是否佩服你的评课,优点看的准,问题提的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行。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听评课是一种综合能力。来自于听评课的实践。不可能听别人说了怎样听、评语文课,自己就会听、评语文课了。要靠大量的听课、评课实践,要靠自己思考、积累。近两年语文教学改革的力度大、发展迅速。难以制定一个公认的、能普遍适用于所有语文课的明确的标准;即使有某些标准,也会因评价者的理解不同而不同。因此怎样评价语文课,更多的依赖于个人的经验。
新课程背景下怎样评语文课
——来自浙江宁波市李兴贵中学的经验
新课程标准不仅决定教材的编写使用,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评价。老师们拿着教材进课堂的时候,最关注的是: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这个长期以来语文教师讨论最热烈的问题,应该有新的解释。为此,笔者根据两年来宁波城区初中语文教研活动中的探索实践,试就评课的理念、依据、方法谈些看法。
(一)评课的理念
传统的评课只注重教师的教学行为,以甄别鉴定为导向,造成教研活动中的公开课过分做作,与平时的“家常课”相去甚远。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是学生,教师的行为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调节,评课与教学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受评价影响的教学与受教学影响的评价由于着眼点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传统评课从评价出发而影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新课程要求以学定教,从学生出发来设计教学,反过来影响评价。因此,我们在全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中倡导如下评课理念:、好课不是“做”出来的。教研活动中的“做”课已经十分普遍,这种以展示表演为主的课因为过分做作,往往会失去研究的价值,近几年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其实,真正有价值的课恰恰是那种常奇谈怪论果。我们知道,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堂的。针对这些问题来思考、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正是教研活动的意义所在。2001 年下半年,我们明确要求城区教研活动中的公开课要注意课的研究价值宁可是一堂存在着某种问题或缺陷的课,也不要追求那种千辛万苦的“做”出来、好看不实用的“完美课”。、不以成败论好课,传统的评课当中常常用“成功”或“失败”来定论,特别是教研员、学科专家一句“这堂课上得十分成功”,那真叫人如获至宝。这种评价客观上影响着教师的上课观念,一旦上“成功”了,教师便会情不自禁地对学生说:“谢谢配合!”事实上,这种以成败论课对上课者和听课者没有多大的意义。笔者认为,教研活动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松散型的学习形式,公开课只是教师们提供一个思考、交流、研讨的平台,是一次学习与探索、团结与锻炼、促进与提高的机会。评课要反映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追求与愿望,重过程轻结果,通过对课堂教学现象的分析评议,获和启示,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驱动。上课、听课、评课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教学研究活动不管哪一个级别的公开课还是平时随堂所听的“家常课”,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展示,而是为了促进、提高。收获最大的是上课者,参加听课评课的教师也希望在活动过程当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因此,我们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研活动的“任务驱动”,突出公开课的激励、导向功能,有时同一内容安排数位老师开课,有时安排不同层次的老师同时开课。然后组织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老教师、新教师一起评课。有时还采用分组交流、互动评课的方式,促使教师参与、思考、研究,帮助教师反思、高速自己的教学行为,认识、发现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改进教学策略,提高专业水平。
(二)评课的依据、看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正确
传统的评课往往注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显性行为,诸如教材的理解、知识的落实、教学的基本功等等。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主张评课首先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理念,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情感倾向透露出来的或隐含着的价值取向。我们在教研活动当中要求教师们对传统的评课进行反思;课堂上什么东西最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什么?如果仅仅停留在完成教案,把课文讲解完毕,让学生掌握几个知识点,显然不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我们要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指向知识与能力,还要指向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文言文教学,一般总是抓住课文的知识点串讲朗读直至会背诵为止,课外辅以练习巩固,有的公开课只不过增加多媒体的手段而已。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我们以《陋室铭》、《爱莲说》、《大龙锹》为公开课组织研讨,教师在课堂上昼组织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材料、工具书,通过小组交流、互相讨论启发完成对课文的理解,还指导学生通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脉络来朗读背诵。听课教师的最大收获是:明白了从教师尽心地教课文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从而加深了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这是评课首先要把握的方向。、看教学设计有无突破、创新
去年以来,《人民教育》杂志开展了“教案有无必要来一场革命”的讨论,许多教师对现行的教案存在着的种种弊端提出尖锐的批评,指出教案有的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有的甚至就 6
是教参的翻版,而评课中过多地强调教材、教参的要求又加剧了这种倾向。笔者认为,新课程必然带来“教案的革命”,教案应当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特别是语文课,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都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过程,既紧扣目标又突破传统,突破教参的束缚,使课堂教学有新意。如《渔夫故事》的教学,一位教师原先的设计按照教参要求,突出童话知识与想象能力的教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学习的对象,再怎么启发引导也不见效。后来改为让学生按童话的语句特点说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想象成渔夫,在情节的发展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这样,课堂上的小组讨论、问题探究就能顺势而为,收到实效了。评课就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教学目标的确定、问题的讨论、流程的安排当中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突破常规,有所创新;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和学生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互动交流的渠道,使学习变得有吸引力。、看学生的课堂表现
传统评课的最大弊端是以教论教,只见老师不见学生。其实上课不等于教师讲课,评课也不能只就教师的表现来评议。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语文教学要臻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制定了“学生课堂表现观察表”,作为评课的参照体系,从学生的态度、情绪、行为表现来判断其课堂参与程度和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是否创设了悬念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通过认知冲突、问题解决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的情感、态度有明显的好转,获得了新的感悟。这样的评价者是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根本。、看教师能否体现教学个性。语文教学改革 20 多年来,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与经验,形成诸多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们在日常教学当中也喜欢按照某种模式来作,久而久之,自己的教学个性却埋没掉了,语文的丰富多彩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囿于模式只会使语文教学僵化。于是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号召大家:追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个性特点。评课就是发现教师的特长,帮助教师反思、总结,发掘其教学潜能,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特色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定势、情感上的默契、行为上的一致、交流表达上的应和等等,都会呈现出比较稳定的特征。如果放弃已有的个性特征刻意去追求公开“表演”的效果,学生会对突如期来的课堂场景很不适应。因此,评课要为教师理思路、明方向,给教师一些自信,让其扬长避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别是年轻教师,应多一些鼓励。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看方法手段是否得当。语文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目前很多地方要求教师公开课必需要用多媒体,似乎没有电脑课件的课堂便不成其为课。这种片面的追求方法手段上的现代化反而有害于教学。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喜怒哀乐的情感传递、神彩飞扬的表达、机智幽默的语言,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课堂的高潮;而新疑明睿的导引、令人愤悱的问题、活泼生动的组织方法及手段是否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是否能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呢?
(三)评课的步骤、方法
根据上述评课理念和依据,经过两年的实践摸索,我们初步摸索出了评课的操作方法:、课堂观察法:教师在听课过程中,除按《学生课堂表现观察表》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以外,还制定了《宁波市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评估表》。教师随堂观察评估,既定性,又量化,把评课重点落在学生身上。、反思讨论法:课后先由施教者围绕教研活动的主题方向,对自己的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性自我评价。然后同一备课组或教研组讨论评价,提出书面意见,一方面帮助施教者总结提高,另一方面为其他听课教师提供讨论内容,引发思考。、小组评议法:我们要求各校的语文教研组在每次教研活动后组织听课教师讨论评议,可对照记录有量化,也可根据观察记录评点,或全面解剖,或微格分析,在评论中启发内省,在内省中强化提升,最终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各教研组的评议意见要列表汇总,交市教研室存档。、集体反馈法:上述意见汇总后,主持者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待下一次活动时再集体反馈,提出指导性意见。
第三篇:语文课评
《花钟》课评
程惠芝
听完三年级的四节语文课《花钟》,其中三位老师都把第一自然段当成了重点去感悟,体会文中对花“开了”的不同描述,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但同样的,三位老师都在此处走了弯路。
宁凤霞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先出示改编句子(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了……)
老师读了一遍后,再出示原文(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学生读。
老师问:你们发现这段话和刚才老师说的那段话有什么不同吗?
由于老师没有事先提出明确要求,此时屏幕上只有原文,学生一时不知从何答起。
吕红霞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同时出现改编后的句子和原文,问:读读这两组句子,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1我发现都是说花在几点开了。第二组句子里说“紫色的”了,第一组句子没说。
„„
学生的回答显然还不是问题的重点。郭凤然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课件出示句子(略)
师:读读记记每种花是在什么时间开放的? 生:读文记忆。
师说花名,生说时间;师说时间,生说什么花开。(只为记忆而记忆,没有了语言文字的品悟。)师最后问:读第一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不明所以。
三位老师抓的训练点都不错,目的也很明确,可是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效果都不尽人意。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1、老师提问题的语言不够准确,没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问题没有梯度,跨度大。
2、没有充分地备学生,没有依据本班学情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
3、课件运用不够科学合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我想,这几点也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评
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程惠芝
听了雷俊杰老师执教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被她轻松自然的教风所吸引。课堂上,雷老师以朴实的语言,扎实的教学,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有效学习的桥梁。
雷老师紧紧围绕“爱心”这条主线,以“谈何容易”为线索展开教学。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本节课体现的特点:
1、整体把握,抓准切入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文章的情感主线很清晰、明朗。雷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同时,老师以“谈何容易”为切入点让学生读文,谈文,悟文。以悟促读,读悟结合。
2、搭建想象平台,落实说话: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能对本文有一个更具有深入的感悟,雷老师设计了这一环节:小钱如果不得病他现在会干什么呢?这样,不仅让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加强了他们的理解、体验。学生的“个性想象”在语文课堂中的说话训练中尽情地流淌。
记得崔峦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不是很容易的事,可喜的是雷老师力图体现这一点,这是值得我学习的。简见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我所追求的。最自然的语文课堂才是最好的语文课堂,不知对否?
《落花生》课评
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程惠芝
《落花生》这篇课文是许地山先生回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种花生,收获花生后与家人一起品花生、议花生,从文中父亲所说的话中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要做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人。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文字朴实易懂,生活气息浓郁。是一篇以物喻理、借物喻人的好文章。聆听了叶老师执教的《落花生》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1、尊重学生,调动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这节课上,李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积极参与。
2、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这节课质疑的环节中,李老师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教学内容安排清楚,目标明确。学生能够围绕问题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方式新颖,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3、课件运用的恰到好处
学生对落花生的生长过程不熟悉,叶老师生动形象的课件让学生对其一目了然,从而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建议:老师的语言表达可否再清楚有力些。
第四篇:听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评课心得体会
[听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评课心得体会]—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今天教研室来听课,收获颇多,听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评课心得体会。什么课算是一节好课,张主任给我们道出了真谛,就是既要有理性的传授,又要有感性的体验,而现在许多老师往往很重视理性的教授,拼命的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理论毫无保留的传授甚至灌输给学生,讲过之后,教师心满意足,成就感颇强,可学生很多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老师没有关注学生的感性体验。我们经常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可是听过张主任的讲话,我认为授之于渔不如让其下池塘捉一次鱼。真正让学生体验一次,可能他会终生难忘。这也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即由“教与学”转变为“学与教”,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实际上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结合我讲的《氓》这一课出现的问题,我做了一下反思:
1、一节课的导入不宜过多,导入的作用就是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不能故意卖弄,拣重点说就可以了,心得体会《听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评课心得体会》。如果导入是亮点,其他的也是亮点,到处是亮点就都不是亮点了。
2、这就课讲了一个爱情悲剧,可是我的设计却直接说出了“这个爱情悲剧分为几个部分”,这样的话,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就只能望一方面想,谈何发散思维?所以,应该设计为“你认为本课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在设计女主人公的情感时,我设计成了“阅读全文,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不如设计成“从原文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的情感有何变化”这样学生就不得不看书,这样就达到了体验的目的。
4、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不要冗杂,要简单清晰。比如用一张ppt课件展示一下学生要讨论的问题,由浅入深,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在上课时我只给了学生两分钟的讨论时间,教研员说,两分钟能讨论什么东西?最少五分钟,这样,学生体验的时间也够了,回答时也有话可说了,内容也充分了,讲课的速度也提高了,效率也高了。总之,明白了一切从学生的体验出发,真正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这样也就处理好了“共性与个性”“近期与长远”的关系了,这也就实现了张主任所谓的“大教育观”“大教学观”了。
第五篇:听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评课心得体会
听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评课心得体会
[听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评课心得体会]—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今天教研室来听课,收获颇多,听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评课心得体会
。什么课算是一节好课,张主任给我们道出了真谛,就是既要有理性的传授,又要有感性的体验,而现在许多老师往往很重视理性的教授,拼命的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理论毫无保留的传授甚至灌输给学生,讲过之后,教师心满意足,成就感颇强,可学生很多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老师没有关注学生的感性体验。我们经常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可是听过张主任的讲话,我认为授之于渔不如让其下池塘捉一次鱼。真正让学生体验一次,可能他会终生难忘。这也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即由“教与学”转变为“学与教”,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实际上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结合我讲的《氓》这一课出现的问题,我做了一下反思:
1、一节课的导入不宜过多,导入的作用就是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不能故意卖弄,拣重点说就可以了,心得体会
如果导入是亮点,其他的也是亮点,到处是亮点就都不是亮点了。
2、这就课讲了一个爱情悲剧,可是我的设计却直接说出了“这个爱情悲剧分为几个部分”,这样的话,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就只能望一方面想,谈何发散思维?所以,应该设计为“你认为本课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在设计女主人公的情感时,我设计成了“阅读全文,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不如设计成“从原文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的情感有何变化”这样学生就不得不看书,这样就达到了体验的目的。
4、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不要冗杂,要简单清晰。比如用一张ppt课件展示一下学生要讨论的问题,由浅入深,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在上课时我只给了学生两分钟的讨论时间,教研员说,两分钟能讨论什么东西?最少五分钟,这样,学生体验的时间也够了,回答时也有话可说了,内容也充分了,讲课的速度也提高了,效率也高了。
总之,明白了一切从学生的体验出发,真正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这样也就处理好了“共性与个性”“近期与长远”的关系了,这也就实现了张主任所谓的“大教育观”“大教学观”了。
〔听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评课心得体会〕随文赠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