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学实施一体化方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学实施一体化方案
一、说明:
本一体化方案的实施必须建立在严格执行中央电大所规定的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引、导、查、核四个具体环节。
引:引导学生制定自学、上网、阅读作品、完成平时作业、复习迎考的具体学习计划。
导:就本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难点、重点及引申知识点进行讲授与答疑、解难。
查:反复检查学生阅读教材、上网学习、阅读作品、完成作业的情况,落实具体的实践性环节。
核: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中阅读教材的进度、水平、阅读作品的量、上网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平时作业完成的状况,并及时给予成绩评定。二、一体化实施方案:
第一学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上)
(一)第一个单元:第一周至第四周
1、学习进度:
a.自学教材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和第二讲“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b.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鲁迅、郭沫若的所有作品。c.复习《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有关鲁迅、郭沫若的具体章节。
2、上网学习:
a.上中央电大平台阅读和了解中央电大规定的有关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实施方案。b.上中央电大平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专栏,阅读并记忆中央电大主讲老师及主持教师的关于鲁迅与郭沫若专题辅导及有关鲁迅、郭沫若的直播课堂,IP课件。
c.上中央电大与安徽电大的影音在线,观看有关鲁迅、郭沫若作品 的资料片。
3、面授辅导:本单元安排两次面授辅导
a.第一周安排一次面授辅导:(由责任教师或授课教师来完成。)①规范本课程一个学期的学习范围。要求学生自己制定自学计划,含:阅读教材、阅读作品、上网学习、完成作业的时间、学习进度及学习量。
②规定本学期交作业时间为第四周、第七周、第十一周、第十五周,与面授辅导课同步。
③规范本学期学习内容为:第一讲至第九讲(含第九讲),本学期学习的重点为:鲁迅、沈从文、张爱玲。b.第四周安排第二次面授辅导:
①检查学生阅读教材、阅读作品、上网学习及完成作业情况,并收取学生上网学习、阅读教材、作品记录本及第一次平时作业。②补充讲解鲁迅生平语录及鲁迅对自己文学创作的评价,讲解鲁迅生平经历与创作的关系。
③组织学生就“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和“如何消除经典阅读中的历史隔膜?”两个论题开展讨论。
(二)第二个单元:第五周至第八周 1.学习进度:
a.自学教材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
b.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茅盾、老舍、曹禺的作品。c.复习《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有关茅盾、老舍、曹禺的章节。
2.上网学习:
a.上中央电大在线平台学习关于茅盾、老舍、曹禺的专题辅导。b.上安徽电大影音在线,观看《子夜》、《骆驼祥子》、《雷雨》《日出》等影片。
c.上安徽电大教学平台,关注本课程的教学补充方案和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调整与规范自己的学习进度与内容。d.上安徽电大平台教学辅导直播课堂:曹禺话剧赏析。
3.面授辅导:本单元第七周安排一次面授辅导
①讲评第一次平时作业情况,公布第一次检查学生自学教材、阅读作品、上网学习,平时作业完成情况。②重点阅读沈从文、张爱玲的作品。
③讲授“茅盾的文学主张”,“如何理解老舍市民世界的文化反思”,“曹禺话剧创作中的蛮性原始力量”。④收取第二次平时作业。
(三)第三个单元:第九周至第十二周 1.学习进度:
a.自学教材第六讲、第八讲。
b.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有关沈从文、穆旦及其他九叶诗人的作品。
c.复习《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有关沈从文,京、海派作家,九叶诗派的具体章节。
2.上网学习:
a.上中央电大教学平台,学习有关沈从文、穆旦及九叶诗人的专题辅导。
b.上安徽电大在线,学习有关沈从文的专题教学辅导。c.中央电大影像在线或安徽电大影音在线,观看电影《边城》。
3.面授辅导:本月第十一周安排一次面授辅导
①讲评第二次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公布检查学生自学教材、阅读作品、上网学习、平时作业完成情况。
②讲授“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城乡对照的两个文学世界”的关系 ③布置第十五周面授辅导课期间的穆旦、九叶诗人,现代散文五家作品及其艺术特征具体表现讨论会的讨论题。④收取第三次平时作业。
4.小组活动:(小组活动以小组活动记录为准。)
第十二周安排一次小组活动,讨论阅读沈从文、老舍、茅盾、鲁迅作品的读后感。
(四)第四个单元:第十三周至第十六周 1.学习进度:
a.自学教材第七讲、第九讲。
b.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张爱玲、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何其芳的作品。
c.复习《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有关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的具体章节。
2.上网学习:
a.上中央电大教学平台学习有关张爱玲、现代散文五家的专题辅导。b.上安徽电大教学平台,学习有关张爱玲的教学辅导。c.收看安徽电大在线直播课堂: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袭旧与创新。
3.面授辅导:本单元第十五周安排一次面授辅导 ①收取第四次平时作业。
②师生共同朗诵、讨论穆旦、何其芳、周作人、朱自清、冰心、郁达夫的作品,加深对各位作家艺术风格的印象。
(五)第五个单元:第十七周至第二十周 1.学习进度:
a.复习教材第一讲至第九讲。
b.重点阅读复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的作品。
c.反复思考本学期四次作业所涉及的知识点及作家、作品分析。
2.上网学习:
a.中央电大教学平台上所有专题辅导并收看期末复习。
b.安徽电大教学平台上有关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的专题辅导。
3.面授辅导:本单元安排二次面授辅导 a.第十七周安排一次面授辅导: ①讲评第三次、第四次平时作业。
②公布检查学生阅读教材、阅读作品、上网学习完成情况,四次平时作业完成情况。
③分析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特色。b.第十九周安排一次面授辅导:
①引导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重点学习。②订正四次平时作业的答案。③对学习重点及难点进行答疑、解难。
4.小组活动:(小组活动均以小组活动记录为准。)第十八周安排一次小组活动,交流本学期作品阅读情况,交流个别化自主学习情况。
第二学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下)
(一)第一个单元:第一周至第四周 1.学习进度:
a.自学教材第十讲、第十一讲。
b.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赵树理作品。
c.复习《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有关赵树理及解放区文学创作的具体章节。
d.复习《中国当代文学》中有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样板戏”产生的历史背景。
2.上网学习:
a.上中央电大教学平台,收看有关赵树理、“革命样板戏”的专题辅导。
b.上中央电大的影像在线与安徽电大的影音在线,观看革命样板戏
“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沙家浜”等。c.上安徽电大教学辅导观看直播课堂:革命样板戏赏析。
3.面授辅导:本单元安排两次面授辅导 a.第一周安排一次面授辅导:
①布置本学期学习的范围、重点、难点。
②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制定自学教材、阅读作品、上网学习、平时作业的计划。
③公布本学期本课程学习的重点是:“革命样板戏”、王安忆、余华。要求学生重点观看“革命样板戏”、王安忆、余华的作品。
④规定本学期交作业时间为第一周、第四周、第七周、第十一周、第十五周。⑤讲解第十讲中的难点“何为赵树理方向?”,以及第十一讲难点“如何辨证评价样板戏?”
b.第四周安排第二次面授辅导:
①收取第一次平时作业及阅读教材、作品、上网学习的记录本,进行检查。
②师生共同讨论:“赵树理方向的沉与浮”,“革命样板戏的美学内涵”。
(二)第二个单元:第五周至第八周 1.学习进度:
a.自学教材第十二讲、第十三讲。
b.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舒婷、北岛、顾城、海子的作品,阅读汪曾祺的作品。
c.复习《中国当代文学》中有关朦胧诗人及汪曾祺的具体介绍。
2.上网学习:
a.上中央电大平台,观看有关朦胧诗人及汪曾祺创作的专题辅导。b.上中央电大网上图书馆和安徽电大网上图书馆阅读舒婷、北岛、顾城、汪曾祺的其他作品。
3.面授辅导:本月第七周安排一次面授辅导
a.讲评第一次平时作业完成的情况,订正第一次平时作业中的错误。公布检查学生自学计划制定,阅读教材、作品、上网学习的结果。b.讲解“朦胧诗的发展和变异”,“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c.收取第二次平时作业。
4.小组活动:(小组活动以小组活动记录为准。)
第八周安排一次学习小组活动,请学员分别谈谈读赵树理、汪曾祺小说的感受,自定并朗诵一首朦胧诗人的诗。
(三)第三个单元:第九周至第十二周 1.学习进度:
a.自学教材第十四讲、第十五讲。
b.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有关王安忆、王朔的作品。c.复习《中国当代文学》中有关王安忆、王朔的具体章节。d.重点阅读王安忆的《长恨歌》、《纪实与虚构》。
2.上网学习:
a.上中央电大教学平台,观看有关王安忆、王朔的专题辅导。b.上安徽电大教学平台,观看直播课堂:“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与王安忆的《长恨歌》。
3.面授辅导:本月第十一周安排一次面授辅导
a.讲评第二次平时作业,公布第二次检查学生自学教材、阅读作品、上网学习、平时作业完成情况。
b.讲解“转型期文学发展的特点和王朔现象” c.收取第三次平时作业。
4.期中考试:第十二周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开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类型:填空、选择、简答、论述
(四)第四个单元:第十三周至第十六周 1.学习进度: a.自学教材第十六讲。
b.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余华的作品。c.重点阅读余华的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d.复习《中国当代文学》中有关先锋小说及余华的具体章节。
2.上网学习:
a.上中央电大教学平台,观看有关先锋小说及余华的专题辅导。b.上中央电大图书馆网站,阅读余华的小说。c.上安徽电大在线,观看有关余华的专题辅导。
3.面授辅导:本月第十五周安排一次面授辅导 a.收取第四次平时作业。
b.师生共同讨论:先锋小说的发展与嬗变;
《活着》的思想内涵与叙述方式; 《现实一种》的叙述方式。
(五)第五个单元:第十七周至第二十周 1.学习进度:
a.复习教材第十讲至第十六讲的全部内容。
b.复习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王安忆、余华的作品。c.思考第十讲至第十六讲课后思考题。
2.上网学习:
a.反复观看中央电大教学平台上第十讲至第十六讲的所有专题辅导 b.及时收看中央电大期末复习专题辅导。
3.面授辅导:本单元安排二次面授辅导 a.第十七周安排一次面授辅导:
①讲评第三次、第四次平时作业完成情况。②讲评期中考试情况。
③公布本学期检查学生阅读教材、阅读作品、上网学习完成情况的结果(没有上网学习、阅读教材的学生,平时成绩为零分)。b.第十九周安排一次面授辅导: ①总复习。
②重点作家王安忆、余华的重点分析。③和学员谈谈如何回答论述题。
④分学习小组总结本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的学习情况,交流心得体会。
第二篇:如何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如何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属于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即二级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的文学。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原因,也为了教学上的方便,大学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把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分开,其实两者联系紧密,又同属于一个学科,进入研究写作时完全可以“打通”。
如何进行现当代文学论文的选题,重要的就是靠平时读书、上课思考和问题积累。读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听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特别的印象,或者有什么不解的问题。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面的拓展,会发现许多问题前人已经解决了,或者发现原来对自己是问题的,其实通过知识的获取,也已经不成为什么问题了;但也可能有另外的一种情况,即是自己所感觉的问题,学术界也还没有能够解决,甚至是被忽略了,这时你就会围绕这些问题做更多的思考,慢慢就会引起研究的兴趣,很可能就由此产生写论文的冲动与题目。
大家学习现当代文学课程时,可能比较注意如何应对考试,精力多用在理解和掌握课文方面,按照每次课提出的知识点和思考题,去寻求相对标准的思路与答案。这样的学习可以了解必要的文学史知识,培养审美和归纳分析的能力,但考试的目标往往把人给框住了,难于充分发挥学习的创造性。如果不满足于考试过关,就应当把“应试式”的学习再提高一步,转向更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尝试写研究性的论文,就是有利于提高整体能力的综合训练。写研究性的论文和一般考试或做作业有所不同,那就是更强调对所研究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能在前人既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有所突破,最好自成一说,或者能自圆其说,而不止是“回答”得“正确”,符合“标准”。就是说,研究性论文写作,包括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应当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有所创新,而不只是简单重复既有的学术观点。如果只读教材,将其中内容和有关材料组合一下,不一定能成为研究性的论文,因为论文多少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或发现。
论文题目的选择是写好论文的第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题目选得太难,工作量太大,自己限于能力、时间或材料等条件,做不下来,或者功力不够,做成虎头蛇尾,那就不合适。所以题目的大小难易要适中,最好还有研究的兴趣。如果平时对某个问题早就有所思考,又感兴趣,题目刚好从中产生,那当然就顺理成章了。无论是对论文早有一些准备,还是临时找题目,都必须先做一项工作,那就是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大致情况,逐步收缩范围,从问题入手,掌握学术界对相关课题研究的进展,然后再决定选择什么题目。毕业论文的评价标准中第一条,就是选题的学术意义如何,值不值得做。一般而言,学术界已经有人做过很多,你也提不出什么新的见解的题目,就不值得重复去做了。当然,有些题目尽管前人做过,但如果你换另一个角度、或者使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去重新解读,那也是创新,是“老题新做”,这也是有价值的。因此,在选题之前务必通过了解相关领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来决定自己进入研究的方位。
(一)著作:《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对于大家写论文应当是有帮助的。这本书的写法带有较多研究的色彩,或者说,是在示范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展开分析论证,可以为选定以现当代文学作为论文范围的同学提供参考。这本教材有16讲,评论了16位作家,同时也论涉了许多相关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其中多数章节都有类似学术史以及研究现状 的内容,介绍了学术界评论界的各种代表性观点和主要的研究成果,建议同学们注意其中罗列的书目以及所引发的问题,也许可以从中找到论文的题目。
如果要更全面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寻找自己进入研究的方位,大家还要看一些学术史或学科史方面的书。如黄修己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对数十年来各种现代文学史研究专著与教材有全面的评述;徐瑞岳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以专题述评方式介绍了各种文体、流派与主要作家的研究历史;崔西璐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概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系统总结了1990年代之前的当代文学研究状况。
(二)期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出版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这是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影响最大的资料库,它每月一期,复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最新发表的有代表性的部分学术论文并分专题对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了索引。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已经出版20多年,设有资料专栏,每年还有研究述评,概括主要的研究成果和倾向。《文学评论》、《新文学史料》和一些学报,也不时有类似研究述评的论文刊出。有些专题性的研究刊物如《鲁迅研究月刊》、《延安文艺研究》、《茅盾研究》、《郭沫若研究》,等等,也注重资料和研究述评。更重要的资料整理成果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发起编纂的大型丛书《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包括文学运动、论争、社团资料丛书30种,作家(170位)专辑合集150卷,还有《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索引》合《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等等。这些工具书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在选题之前,浏览查阅这 样一些“研究之研究”和相关的资料,对本学科以及某些研究领域的学术进展状况有大致的了解,就像有了一份地图,帮助我们掌握基本的方位,熟悉必要的路向,帮助我们确定选题的范围。
(三)论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等等。
传统做学问讲求先有“书目学”知识,其实现当代文学研究也有这种必要,在选题基本确定后,征求老师的指导,给自己列出一个基本的参考文献书目,认真阅读研究前人的成果,可以从中引发问题,获得启示,形成思路。
这里从同学们学习写作和准备毕业论文的实际出发,为大家介绍一些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向与选题类型。
(一)“作家论”研究。现当代文学有代表性的著名的作家几乎都已经有专门的研究,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所论列的十多位作家,就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选择比较著名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要有所突破,难度比较大。如果全面论述,很难做到不重复别人的观点。所以,对本科生来说,以作家研究特别是著名的作家为题,不宜全面展开,最好集中在某一点上讨论阐述你的新发现,或者尝试用新的角度、新的方法重新阐释问题。举例来说,曹禺的研究已经相当充分,如果全面评论曹禺,再写一部“曹禺论”,必须有大量的前期研究准备,对本科生来说,是太过艰难的任务,不容易完成。但不等于象曹禺这样的著名作家的课题就不能做了,关键是选题要适合。这些年有些年轻学者和大学生就选择某些特别的角度,仍然将曹禺研究向前推进了。如有的运用精神分析方法解析曹禺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与创作实践,有的集中分析《雷雨》“悲天悯人”的主题,有的专门 探讨曹剧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出走模式”及其特殊的意义,有的讨论曹剧的“背景艺术”,有的专门赏析曹禺剧作“诗意特征”形成的因素,有的研究几十年来《雷雨》演出的历史,有的比较分析曹剧的各种修改版本,等等。这些选题范围不大,但角度新颖,便于操作,有利于通过扎实的钻研得出己见,甚至能够在某一点上把研究引向深入。举这个例子是说明,如果以作家作品研究为题,必须先要了解既有的同类研究的状况,根据自己的兴趣、实力与条件,选择比较具体集中的研究课题,尽量不要贪大求全。以小见大往往更能发挥本科生的才能,也更适合做毕业论文。另外,有些作家在文学史上的“等级”不是很高,以往研究较少,但他们的创作有特色,或者能通过他们看到某种文学史现象,也值得作为论题。如《理解路翎》(陈阳春)和《蹇先艾论》(马佳)两篇毕业论文,所论的作家虽然不是最知名的,但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位置,论文以此为题,论述比较全面,对学科也有所贡献。
(二)文学思潮、流派、社团研究。1980年代中期以后,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几乎是热点。一部分是关于重大的文学思潮溯本追源,如考察诸种“主义”的影响和流变,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人道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都已经有专著出现。另一部分是流派社团研究,如学衡、创造社、新月派、现代评论派、左联、九叶派、朦胧诗派等等,研究也比较多了,特别是京派、海派的研究,还有文学的区域文化特色研究,一度成为热闹的话题。最近又有许多人对报刊传媒的研究感兴趣,如《新青年》、《新潮》、《现代》、《小说月报》、上海生活书店等等,都成为讨论的 课题。这些方面的研究仍然有许多空间,本科论文完全可以就其中某个方面进入研究。例如,文学史对《小说月报》的关注多是1921年经过改革、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主打刊物之后,对该刊在此之前的状况不甚了解,一般评价很低。有的同学就专门考察1921年之前的《小说月报》,澄清了过去的一些模糊的认识。这样的文章选题集中,适合作为毕业论文。当然,这类研究非常强调占有材料,如果以这方面为题,也要考虑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也可以充分利用既有的研究成果,把思潮、流派、社团或报刊传媒的研究与作家作品研究结合起来,生发出一些新的课题。如果切入的角度合适,问题集中,也是适合作为本科生的论文选题,并写出新意来的。如《茅盾与自然主义》,利用关于自然主义传入中国的材料,结合茅盾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实际进行分析,就是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
(三)文学史现象研究。即集中考察在文学史上曾经代表某种倾向、形成较大影响的现象,可能是交叉涵盖上述几方面的研究。如蒋光慈的创作艺术成就并不算大,能流传的作品不多,但历史上的影响非常大,一度代表文坛的潮流,有的同学就把蒋光慈作为一种文学与文化的现象来研究,从革命思潮、社会心态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与得失。又如这些年“女性写作”成为文坛突出的景观,其中也蕴含某些文化现象,有的论文选择某一个女作家的创作为切入点,涉及社会心理、文化转型诸多方面的探讨,也得出一些深入的见解。总之,“现象”研究应当真正抓住在文学和文化发展中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个案,提升为“现象”的观察与剖析。这方面有很多题目可做,如“红色三十年”、“革命加恋爱”的写作风尚、“赵树理方向”、“红色文学史”集 体写作、1958年民歌运动、样板戏、“王朔热”、“张爱玲热”、“金庸热”、校园文化与文学、80后青春文学等等,都可能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内涵,可以作为某种文学史或文化史现象来讨论。做这类题目除了要占有文学史材料,还要有较多的理论概括与提升,对理论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
(四)文体研究和作品细读研究。即对现当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作为不同的文体创造与衍变的考察研究,也包括诸如“冰心体”“语丝体”、鲁迅杂文、十四行诗、爱美剧、秧歌剧、小说散文化、新诗戏剧化等等。这方面的成果也很多,作为本科毕业论文,可以选相对小一点的文体流变现象或艺术形式的创新作为研究题目。如某一个时期某一方面的文体变化,甚至某一个作家在文体某一点上的创新,都可以作为论文选题。这类选题除了对文学史、文体史脉络的了解,还要求有比较细腻的艺术分析。如《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吴晓东),运用叙事学理论探讨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的不同功能,揭示了鲁迅作品意义表达方式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并关注其对现代小说范式创建的特殊贡献。这种研究,将文体研究和作品细读结合起来了,题目不大,但探讨的问题很深入,有助于理解鲁迅作品价值和现代小说文体的衍变。
(五)文学史的史料钩沉、收集、整理研究。现当代文学的本科论文一般较少以此为题。其实,做史料整理的题目也很能培养学问的功底与扎实的作风。比如考证某一个文学史事件、某一个史料,或者为某一位作家撰写年谱,都适合作为论文的选题。不过这类课题除了必须熟悉文学史、文化史的知识,还要具备查阅资料的基本条件。
(六)跨学科研究和文化研究。这是现当代文学的学科 生长点,应当鼓励同学们做这些方面的题目。比如近来很受学界关注的城市文化形态研究,出版传媒研究,影视研究,图像研究,网络研究,等等,都有可能在和文学研究的结合中产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与课题。
以上只是大致介绍几种选题的类型与范围,这几种类型也互相交叠,另外还有其他各种选题的路向,不可能一一列举。大家完全可以触类旁通,根据各自的兴趣、条件与特长,在导师的辅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做的题目。
下面再谈谈论文写作中可能碰到的一些问题。
(一)要认真阅读作品,熟悉材料,珍惜自己的阅读印象和体验。人文学科包括中文学科的学术研究要有相对完整的训练过程,通过自己亲身反复触摸研究对象,大量阅读原始材料(尤其是作品)和既有的研究成果,不断地思考、摸索、讨论,才能发现问题,也发现自己治学的潜质以及研究的方位。有些同学论文定题之前没有充分的准备,题目是临时决定的,时间比较紧,那也要尽可能补充那个“发现问题”的准备过程。常常见到有的同学原来准备就不足,题目是仓促决定的,定下来就急于拉框架,出观点,模仿别人的论述,这容易先入为主,以论带史。因此,题目决定后,如果思路还不清楚,先不要着急,必须认真读作品,熟悉材料。尤其是作家作品研究,个人的阅读体验、审美的感觉可能就是阐释问题的出发点,文学研究是特别强调主体性的。自己阅读过程的印象、体验和思考最重要,要抓住一些鲜活的体验、思考的火花,以及一些不解的问题,很可能就在其中生发出新意,所谓创新的基础可能就在这里。
(二)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些观点创新。初学论文写作的人容易受教科书的讲述方式影响,总要拉开架势,方方面 面都罗列,结果反而淹没了自己的观点与发现。其实学术论文不能等同于教科书式的通论,一般常识性的内容不必罗列,必须突出创新点并加于充分论证。例如,当代作家汪曾祺有许多人研究过了,再以他为研究对象,就必须某些方面有新的见解,不能重复学术界既有的一般结论。如《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吴宇宏)就突出“传统性”这一方面的论述,有些属于文学史知识的内容,也是一笔带过,不加展开,笔墨重点放到关于传统性的几个层面的解释上,包括仁爱之心,韵白之美,民风余韵,水气阴柔,乐感精神,每一个层面都紧扣着“传统性”展开论析。这样,创新的见解就很突出,超越了以往同类研究。所以在酝酿观点,形成思路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如何把创新的见解,或者阐释问题的新的角度突出起来,整个构思要逐步收拢,放弃那些常识性的一般化的介绍,要让读者明白你的研究创新点和突破点在那里。
(三)要有理论的提升。除了纯粹资料性的论文,一般现当代文学的学术论文写作都要求有理论的分析和概括,而不是就事论事,罗列组合一般的作家生平、时代背景、作品情节或文学史常识。常常见到有些同学写论文已经准备了许多材料,也有一些思考,但写起来感到很平淡,没有多少话好说,或者有些观点提出后不会深入论证,这就是缺少理论的提升。理论分析能力当然不是短时间可以养成,但写作过程也应当是提升理论能力的机会。我们可以带着问题去寻求合适的理论。写不下去了,问题难于解释,不妨先放一放,问问老师,寻找和学习某些理论方法,一当找到了适合的理论,就会豁然开朗,文章的思路结构也可能出来了。例如《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吴晓东),所讨论的“人称”与 “视角”问题,一般读者也都会注意到,但其中丰富的形式意义,不加于深掘和解释,又是不容易发现的。一些感觉到的问题,不提到理论的层面,可能终究说不清楚。该文作者可能是先接触到W.C.布斯的《小说修辞学》理论,也可能是先对鲁迅小说的叙事特色有感触,带着这个问题去读布斯的理论。不管那种情况,论文作者都是注重将作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做理论的解释和提升,所以这篇文章有见解,有理论品格。我们在强调理论提升的同时,应当注意防止机械地拿某种新理论去套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地选择必须适合研究对象,不要喧宾夺主,不要为了标明自己在用某种新鲜理论,而不惜把研究对象当作“证明”理论的“材料”。常常见到有些文章理论架势很大,很新潮,但内容单薄,不过是观点加例子。这种文风不值得提倡。
(四)注重研究的历史感与审美感。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是文学的学科,又是历史的学科,是两者的统一。文学史研究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理论,也有别于一般的文学批评或文学赏析,所以要讲求历史的分寸感,同时有审美的意味。这些年有许多研究现当代文学的文章,着重点不在文学,甚至完全不再顾及文学,而是把文学史作为文化史、思想史的印证材料,文学性的东西被忽略了。作为个人的选择,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那未可厚非。但思想史或文化史的研究,其内容范式都不完全等同于文学史,也不能够代替文学史研究。做文学史的论文,应当注重文学的、审美的因素。还有,讨论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社团流派、事件论争,都应当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要有辨证的知人论世的眼光。如郭沫若《女神》,《理解路翎》(陈阳春),其研究对象路翎本身就是一种文学史现象,过去的评论有很大的分歧。如果完全 不考虑路翎作品的生成背景,以今天的流行审美标准来要求路翎,可能就不理解路翎的生涩与反叛。该文把路翎审美追求中的“偏执”,其有意反抗现实主义的挑战,及其创作得失都放到历史的场景中重新做出评价,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连“生涩”也有了特定的内涵。这样的研究没有脱离文学研究注重审美分析的要义,又比较有历史分寸感,有说服力。学术论文写作是综合能力的训练,很难依照什么条条,就可以操作,所有提示与建议,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实践去摸索体验。
第三篇: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总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改革”
课题成果的总结
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
范 藻
本教改课题在2002年12月被批准为校级重点课题后,经过课题组几位老师的认真实施,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又于2005年9月,四川省教育厅“川教[2005]253号”文件批准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项目”,2006年又被学校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还作为省级精品课程的上报项目。迄今为止,本课题已经有了6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也给了我们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
一、目前取得的成效
1、理性认识深刻。怎样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性质,这样评说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而这样改进这门课程的教学等,都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最后,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只有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才能使这门课程找到拓宽学术思维的空间,寻求学科建设的路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文学知识·语文能力·专业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整体推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撰写的相关论文发表在2003年第5期的《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和2003年第1期的《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上。落实在教改上就是:紧扣一个中心:文学和人的关系;注意两个方面的联系:文学历史和经典作品;抓住三个要素:时代背景、作家心态、文学创作;围绕四大题材:农村乡土题材、革命战争题材、现实问题题材、历史文化题材。
在学科认识上,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文学和人的关系,即以作品中的文学形象生命为核心,前承作家的生命,后继读者的生命;抓住两个根本:现代性的“创新”价值和审美性的“抒情”旨趣;打破了传统按体裁的“四分法”,划分三种类型的文学:使命文学,情趣文学,新锐文学;贯通四个环节:以历史走向为背景、以审美思潮为依托、以文学作品为对象和以读者接受为重点。
2、教材建设独特。由课题主持人范 藻教授撰写的《现代性与审美性:中国新文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上、下册,计70万字,于2006年10月和2008年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公开出版,作为实施本教改的辅助参阅教材。该套教材围绕新文学现代性“创新”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性“抒情”的文学实质,这一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史的核心概念。对从1902年到1999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分成六个阶段,每一阶段均按“时代背景和文化思潮”为“面”、“文学运演和审美心态”为“线”、“文学表现和创作鉴赏”为“点”来统观文学,尤其注重经典的和有代表性作家作品的鉴赏。既注重了时代对文学的影响和文学对时代的表现,又强调了对优秀的作家作品的创造性的独特分析。
建立起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围绕一个中心:文学和人的关系,即以作品中的生命为核心,前承作家的生命,后继读者的生命;抓住两个根本:现代性的“创新”价值和审美性的“抒情”旨趣;划分三种类型:使命文学,情趣文学,新锐文学;贯通四个环节:以历史走向为背景、以审美思潮为依托、以文学作品为对象和以读者接受为重点。
3、教师成果斐然。担任这门课程的三位任课老师先后在核心期刊《当代文坛》、《天府新论》、《毛泽东思想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电影评价》和一般刊物《中国学术研究》、《审美文化丛刊》、《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红河学院学报》、《美与时代》等,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课题主持人有三篇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还公开出版美学、教育学和文学研究专著三部,主编《大学语文》教材一部,一次获得四川文学奖,两次获得四川省文艺评论奖,两次获得达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奖,三次被评为学校科研“十佳”,连续两次被聘为学校学术带头人,在主持课题期间晋升为教授。课题组的另一主讲老师雷斌破格晋升为讲师。
课题主持人范藻教授出版或发表的与课题直接有关的教学研究著作和论文:
1、《现代性与审美性:中国新文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上、下册)70万字,2006年12月,2008年2月中国文史出版社。
3、《工具性与人文性:新编大学语文》57.5万字,2007年8月中央文献出版社,任主编。
4、深刻的学术文学与完善的教学体系的统一——兼评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 文学史教程》:《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文学知识· 语文能力· 专业素质——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之我见:《黑龙江高教研究》(核心期刊)2003.5.4、学生进步明显。近三届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选题,每次获得的优秀论文中有一半左右是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共有8位同学在学校读书期间就发表了相关方向的论文,尤其是2003级的范潇兮,先后在《演讲与口才》、《中国学术研究》、《美与时代》和《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该同学又考取了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2004级的李江燕在《四川文理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论文,被人大书报资料2007年10期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收目。
二、课程建设的回顾
本门课程大约经历以下两个发展阶段:
1985年——2001年的课程建设情况:这一阶段为大学专科层次的教学,中国现代文学史部分讲授一个学年,中国当代文学史部分讲授半个学年,课名统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先后有以下老师担任过这门课程的教学。
李明泉副教授,后调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现任副院长,教授。张治中副教授,于2001年退休。参编苏广文、胡国强主编1995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黄岚讲师,后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离校。参编苏广文、胡国强主编1995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顾瑛讲师,在职获得硕士学位后,调至重庆工商大学任教。唐政讲师,后调至重庆《青年报社》工作。
2002年——2008年的课程建设情况:
这一阶段为大学专科和本科同时并举、且向本科层次提高的阶段。从2001年与西华师范大学联合办本科以来,除大学专科沿用以前的课时计划外,该门课程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两门课程,分别讲授一个学年;还增开了四川文学和地方的研究、诗歌鉴赏和影视文学原理和鉴赏等课程。2002年该门课程获得了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的立项,2005年又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
范 藻于2000年作为人才引进来到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担任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主讲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美学原理和地方文学研究等课程,他 于2007年被评为学校首届“教学名师”。
雷斌老师于2005年西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来我院先后担任该门课程的专科和本科的教学工作,能独立授课,并于2006年破格评为讲师。
赵 琴老师于2002年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来我院一直担任该门课程的专科段的教学工作,能独立授课,进步明显。
唐 颜和杨晓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2007年来我院承担《大学语文》的教学,还协助该门课程的教学。
从2006年起,又聘请了知名作家宋小武(一级)、高级记者刘秀品(正高)为我校的兼职教授,开设选修课,给学生讲授当代四川和达州市地方文学和地方作家的专题课程。
从2007年起还安排中文系的陈正平教授给学生讲授新诗的鉴赏,李万斌教授给学生讲授影视文学的原理和鉴赏。
三、本门课程的特点
1、实现了三个“一体化”。
(1)思维——表达的一体化,依次按正确、深刻、新颖的原则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次按准确、简明、优美的要求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和板书表达能力。开展了预习笔记、学生试讲、课堂讨论、期末学生抽签回答问题等方式。
(2)课内——课外的一体化,做好课堂教学的典型引路,老师注重在知识的联系、问题的实质等方面开展教学,还注意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举办了文学社活动、听取专家讲授学术报告、办好《巴蜀风》内部报刊等。
(3)阅读——写作的一体化,指导并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教材、精读原著和广泛涉猎有关的资料、书籍,还要适当布置书面作业,每学期每个学生应写三个以上、每篇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学期结束还要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课程论文。
2、建立了合理的教学体系模块。
本课程共需要两个学年共计216学时,我们是这样分配的: 文学发展的历史知识:68学时。经典作品的鉴赏分析:100学时。课程论文的撰写评讲:16学时。中学语文的篇目讲析:32学时。
3、摸索出有效的实践教学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能说、会写、善教”的综合素质,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 的,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保持师范性的前提下,拓宽 就业口径,提高鉴赏能力,增强应用写作和文秘能力等实用技能。实践教学的内 容主要包括:课程论文的撰写和课程中与中学语文有直接关联的内容。我们是这 样实施:一是选取恰当的选题和篇目认真剖析,典型引导;二是提出切实的要求,逐步提高;三是开展教学讨论,在比较中鉴别;四是结合教育见习、试讲和学院 演讲协会、文学社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
这样才能较好地将对文学的理性认识和文学史知识与论文撰写、教育实践和 其他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注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外,我们还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预习——讨论式:老师提前布置书面预习,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上课时依 据准备的发言稿或提纲,阐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提问——回答式:由学生在讲课中用口头或书面提出问题,老师现场回答 解疑,学生还可继续追加问题,老师再予以解答。
3、置疑——论辩式:由老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纳成两种不同的观点,再各选取 一个中心发言人,形成对立的两方,在攻讦驳难中明辩事理。
4、备课——讲解式:选取中学语文教材中部分篇目,布置学生写出教案,从 中选取优秀的登台讲授,老师再作点评总结。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方面,除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外,还运用以下的形 式:
1、网络查询法: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从网上查询最新的信息,以丰富教 学内容。
2、微格教学法:将学生讲课情形现场录制,并当堂投放出来,老师进行现场 点评。
3、录像放映法:将购买的专题资料片的光碟,或下载其他高校的相同课程的 教学录像据教学的需要放映出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学生见解。
二、值得总结的经验
1、做到课程体系的综合性。整合相关课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实施,即以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门课为基础的主干课程,加上新诗鉴赏、地方文学研究和影视文学研究为扩展的选修课程,再以文学理论、美学原理、写作、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为帮助的外围课程,还辅之以“巴蜀风”文学社的创作、“青年志愿者”支教活动等,使这门课程较好地做到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结合、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结合。
2、注重学生接受的实效性。授课努力贯彻讲文学历史重在梳理线索、析文学现象重在透视原因、品文学作品重在审美感悟,本课程目前已经成为了中文系学生最欢迎的一门专业课,出勤率长期在98%以上,学生试讲和毕业论文选题有40%的选择本课程的内容。还有学生在公开刊物发表本课程的研究论文5篇,其中一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收目。
3、加强教学保障的有效性。通过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较好地解决了教学活动和管理中的随意性现象,完善了质量监控机制。建立了注重从教学的基本环节到学生的接受效果、从改革检测内容到更新考核形式、从学校的教学督导到学生干部的信息反馈等一系列的质量监控。
4、探索教材建设的创新性。这套名为《现代性与审美性》的教材,对这一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分成六个阶段,每一阶段均按“时代背景和文化思潮”、“文学运演和审美心态”、“文学表现和创作鉴赏”来统观,并将传统的按体裁的四分法,重新划定为“使命文学”、“情趣文学”和“新锐文学”三大块进行讲解,在对这三类文学先作概述的基础上,还注重运用新的批评方式重点赏析了若干名家的名篇。
2008年10月17日
第四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资料(5)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第三次作业讲评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是吕纬甫。
2.30年代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时期,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评论,其中,影响最大也最值得参考的是著名女评论家苏雪林的《沈从文论》。
3.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的,比如,爱穿侍萍绣过后衬衣,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过生日等等。
4.在《骆驼祥子》中,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又老又丑的女儿,名叫虎妞。
5.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眉间尺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
6.在“五四”之后,许多作家都产生过彷徨的情绪,郭沫若也写过题为《彷徨》的十首诗,这些诗后来收入他于《女神》后出版的诗文集《星空》中。
7.沈从文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而翠翠便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
8.牛天赐是老舍以中华民族商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中的主人公。
9.王光东的《关于浪漫的沉思——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论》一书认为,前期郭沫若文艺思想虽然变化多,又偏激,不科学,但其价值就在于“深刻的片面”,即使不科学,也是合理的,满足了时代需求的。
10.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故以“老舍”作为他的笔名。
11.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12.《边城》的故事非常简单,也就是写茶峒小镇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
13.在沈从文的作品中,神性是最高的人性,因此,“神”、“爱”与“美”是三位一体的。
14.曹禺的三大杰作是《雷雨》、《日出》和《北京人》。
15.在1940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三个月左右,茅盾就创作了反映这一事变的长篇小说《腐蚀》。
16.《边城》在结尾处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在这里,“这个人”是指傩送。
17.与“京派”相对应“海派”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包括有新感觉派之类的先锋前卫的文学,其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其代表性小说《梅雨之夕》的作者是新感觉派的著名作家施蛰存。
18.《日出》的主要人物有交际花陈白露、潘月亭、李石清、顾八奶奶、面首胡四以及洋奴张乔治。
19.被看作是京派小说“鼻祖”的小说家不是沈从文,而是曾参加过语丝社的废名。
20.在40年代初,郭沫若一口气创作了以“战国”时期和“南明”时期为题材的六部历史剧,其中,最有代表性是《屈原》。
现在大家在对于填空题已经很少会出错了,我只是不知道大家为此花了多少时间,如果能控制在10~20分钟以内,那还算可以,不然,肯定会影响后面的题目,特别是最后一道分析题。
出错比较集中地出在第14题“曹禺的三大杰作”的理解上。也许,有人会认为,《原野》也是曹禺的杰作,因为现在有人都说曹禺有四大杰作,还有说五大杰作的(加上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家》),但这个题目的限制是“三大杰作”,也就是说要在曹禺的所有剧本中选出最为优秀的三部,因此,应该填《北京人》。此外,也还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如第1题,有人不小心,将“吕纬甫”写成“吕伟甫”,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我们有明确要求:“不得有错别字”,因此,一个字也将丢掉这一分。还有同学将第20题的“屈原”的“原”字写成上面一个“厂”字头,下面一个元旦的“元”。这是一个不规范的简化字,电脑打不出这个字,辞典上也没有这个字,但平时有人就习惯这么随手写,在考试时是不行的,我们也特别作了要求:“书写规范”。更离奇的是,有两位同学将第8题的《牛天赐传》写成《朱天赐传》,这我就完全不懂了,第二位很有可能是照抄第一位同学的答案,但第一位同学是看书看花了眼?
在大家拿到手里的作业册上,填空题部分有一个印刷错误,(我自己的电脑中并没错,估计是编辑部没用电子稿,而是自己重新录入的,未校对出来):第7题将“沈从文”印成了“浓从文”,有不少同学在作业本上主动给改了出来,但也有许多同学并没发现。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同时也注入了鲁迅的主观精神,他作品中有的人物的名字,就是根据他自己的笔名衍生而成的。比如(C)。
A.吕纬甫 B.魏连殳
C.宴之敖 D.眉间尺
2.《莫须有先生传》是著名作家(B)的作品。
A. 沈从文 B.废名
C.周作人 D.鲁迅
3.所谓“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京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群,其中,蒙古族出身的作家是(B)。
A.废名 B.萧乾
C.林庚 D.芦焚
4.请先阅读这段文字:
马达声音响了,一八八九号汽车开路,已经动了,忽然吴老太爷又锐声叫了起来:
“《太上感应篇》!”
这是裂帛似的一声怪叫。在这一声叫喊中,吴老太爷的残余生命力似乎又复旺炽了;他的老眼闪闪地放光,额角上的淡红色转为深朱,虽然他的嘴唇簌簌地抖着。
然后,再根据“《太上感应篇》”和“吴老太爷”等关键词,判断这段文字出自(D)。
A.老舍的《骆驼祥子》 B.鲁迅的《铸剑》
C.沈从文的《边城》 D.茅盾的《子夜》
5.鲁迅小说《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上有脸有面的大人物。其中,墨子出自小说(C)。
A.《理水》B.《出关》
C.《非攻》 D.《铸剑》
6.作品的主人公曾在哈尔滨修江堤时,为了发财而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2000多工人。这一内容出自曹禺的话剧(A)。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7.小说《纺纸记》的作者是(A)。
A.废名B.萧乾
C.林庚 D.芦焚
8.沈从文最初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与一个文学刊物直接有关。这个刊物是(D)。
A.《文学月刊》 B.《现代》
C.《文学杂志》 D.《现代评论》
9.曹禺在创作中明显受古希腊命运悲剧影响的作品是(A)。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蜕变》
10.在老舍的创作中,被看作是《骆驼祥子》的姊妹篇的作品是(C)。
A.《月牙儿》 B.《柳家大院》
C.《我这一辈子》 D.《四世同堂》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京派”活跃的主要园地有(A)(C)(D)。
A.《文学杂志》B.《时事新报·学灯》
C.《文学月报》 D.《大公报·文艺副刊》
2.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共分三部,它们是(A)(B)(D)。
A.《惶惑》 B.《偷生》
C.《幻灭》 D.《饥荒》
3.萧乾的主要小说作品有(A)(B)(C)。
A.《篱下集》B.《栗子》
C.《梦之谷》 D.《谷》
4.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A)(C)(D)。
A.《春蚕》 B.《苦夏》
C.《秋收》 D.《残冬》
5.曹禺的前三部话剧作品是《雷雨》、《日出》和《原野》,这些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B)(C)(D)等。
A.曾文清 B.仇虎
C.陈白露 D.侍萍
令人高兴的是,有同学在这里又为我改了一个错,即第一题的C项《文学月报》,应为《文学月刊》,也许其他同学也发现了,但没有敢改。其实在上一题“单项选择题”的第8题中,《文学月刊》已经出现过。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鲁迅是如何评价“京派”和“海派”的?
这一题大家都做得不好,几乎是人人都只有照抄书上的两句话:鲁迅在《“京派”与“海派”》中说:“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似乎是各打五十大板,其实是从地域文化角度为两派文“看病”,对当时文坛弊病的批评可谓入木三分。连“可谓”之类的措辞也不带改一下。在这个题目上,大家丢分的很多,一半以上丢了2分,有的甚至丢了3分,因为连抄都没抄全。也有的对京派和海派作了解释,但没有说到点子上,也因此而丢了1分。
其实,我们只要想一想鲁迅为什么会“各打五十大板”,就会说得十分明白:鲁迅在他的一生中,不仅对传统文化一直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对当时的执政府和一切与执政府媾和的人也一直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他与陈西滢的斗争就属于后者,他始终认为这是公仇不是私仇。由于京派作家跟陈西滢都属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京派中的著名女作家凌叔华也就是陈西滢的夫人,因此,在鲁迅看来,他们主要远离政治实际上也就是在政府的“帮闲”。虽然,在京派作家的眼里,上海的作家都属于海派,但在鲁迅看来,真正的海派是以新旧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下海”捞钱的文人,他们已经堕落成出版商的工具和走狗。
当然,也许我们的题目上也有一些问题,说得不是很明白,应在加上一句“为什么”。但大家无论是在在回答什么问题时,都不能只是简单地抄书,一定要有一点自己的主见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2.1951年,曹禺创作的《明朗的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个题目大家都做得不错,大多数同学都谈到了以下主要原因:他放弃了自己创作的个性与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完全按照当时流行的主题先行的路子去深入生活,选择人物,设计情节,如履薄冰,惟恐歪曲了生活,违反了政策。作者本人的创作完成后,又经过多次审查和反复修改,结果成了思想的传声筒,作者所特有的诗意与美感荡然无存。此外,有的同学还补充道,曹禺在创作谈中说,许多剧作家,包括自己在内,都在处理人物思想转变时感到困难,认为这是剧本创作中最难解决但又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因此,顾虑太多,不敢放手,结果削弱了人物的性格的鲜明性,降低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也有的同学补充说,新中国成立后,曹禺的名声大了,地位高了,十分在意别人特别是领导的看法和态度,创作上的自信心锐减,写作多是为了配合形势或完成领导布臵的任务。1951年他主动提出要写一部描写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剧本,得到了领导的赞许,于是他写出了《明朗的天》……
3.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主要包括哪几类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道出现多次的题目,但这个题目犹如一个陷阱,许多同学一不小心就掉了进去,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教材的掌握程度还不够,或者说读得不全。教材在72页中说,在老舍的“市民形象”中,活跃着三种类型的市民: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又称理想市民)。但教材在78页中又说,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属于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系列,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也占有显著的位臵。
虽然如此,大家对老派、新派及正派市民及特点的了解已经比较到位了。
4.茅盾的《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与概念化的“革命文学”主要有什么不同?
最好是先说明“革命文学”作品的特点(可以丁玲、胡也频、蒋光赤的作品为例,也可以茅盾自己早期的作品或别的初期左翼创作为例,然后再针对这些特点说明茅盾小说的发展和变化。有的同学虽然提到革命文学,但由于只是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与革命文学不同,对革命文学的特点并没有作出符合实际的说明。也有的同学虽然也说到了革命的特点,如“文学等于宣传”、“小说应当起唤醒民众的重大责任”等,他们所说这些特点只是一种推测或想象,除了有人说到“公式化”、“概念化”的特点外,并没有说出当时革命文学的一些十分典型特点,如“革命加恋爱”、“三人行模式”、“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愤激情绪”等。
从这个题目暴露出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即对诸如“革命文学”这样的文学史上常识不了解,或知之不多。因此,这个题目大家普遍答得不好,比较好一点的同学只凭借着自己对茅盾的了解,十分勉强地作了这样的回答:概念化的“革命文学”主要是茅盾早期创作中表现出的创作手法,作者主要想为“革命”而写,想通过作品给人们指出一条正确的革命之路,而又缺乏生活体验,使作品显得生硬、牵强,使人感到概念化、说教。而茅盾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创作的《子夜》等一批现代社会剖析小说,重视生活体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概念化,同时也开创了现代社会剖析小说之先河。这类小说……
五、分析题(40分)
1.曹禺在《雷雨》、《原野》和《北京人》中,是如何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何礼赞,即表现在什么样地方。不是问“为什么要礼赞……”用不着去讲一大堆理由。有的同学对作品很熟悉,但不会回答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答非所问”。
选择这一题的同学不多,但也有的同学做得不错。在这个班上,我并没有讲曹禺,在大家做这次作业时,我的关于曹禺的辅导也还有做出来,而有的同学却靠自己的学习,很好地掌握了曹禺的创作。
例一,在以蘩漪、仇虎、愫方等人物形象为例,说明了曹禺是如何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后,这样写道:曹禺对生活中的悲剧性事件特别敏感,可以说是这位悲剧性剧作家的天赋,当然又跟他的人生阅历和体验相关。曹禺早年生活的经历是不幸的,他生下来三天,母亲就去世,父亲是一个日渐潦倒的封建官僚,脾气暴躁,在家里动辄发火骂人,整个家庭气氛极其沉闷压抑。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曹禺自小就充满恐惧心理,处处谨慎小心,非常孤独寂寞。成年以后的他依然如此,不爱讲话,善于幻想,对外界的议论特别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作为一个天性脆弱的知识分子,曹禺却在《雷雨》、《原野》、《北京人》中一再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蘩漪、仇虎、金子等性情激烈、充满强大的心理能量的人物,都是他最花心力去塑造的。这也许就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所谓补偿心理。曹禺之所以特别向往“蛮力”,其实正是出于他自身的生存欠缺。
例二,也有同学从曹禺早期接受过基督教文化的角度出发,这样写道:这段基督教文化的启蒙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的人生观、创作观的形成有相当作用。从曹禺话剧创作模式来看,表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典型的社会道德剧:《雷雨》是“迷惘人生的罪恶与罚”,《原野》是讲“人与人的极爱与极恨的感情”,《北京人》是“原始野性的呼唤”。从曹禺剧作的人物来看,他们都是上帝苦难的子民,可分为贪婪型(如周朴园)、淫乱型(如蘩漪)、仇恨型(如仇虎)等等,这里都渗透着基督教的人文意识。另外,对于前期曹禺来说,“家”是一个无法挣脱的梦魇,一个外在的心狱,而冲出“家”的桎梏,即出走,成为曹禺剧作一再重复的潜在主题。在这种心态下,曹禺创作了一系列人物,使他们在作品中具有一种原始的力量,这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作者要在其作品中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
2.什么是“牧歌”和“田园诗”?你对《边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有何看法?
有的同学对“牧歌”和“田园诗”是一回事,还是两种不同的两回事并不清楚,心中没数,说起来就不可避免地有些含糊。有的同学甚至说“牧歌泛指以农村生活情趣为题材的诗歌和乐曲,田园诗是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二者究竟什么关系,他不敢说。但也有同学开宗明义,一上来就肯定地说:“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牧歌情调……”
例一,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有名的《桃花源记》,文章提到的世外桃源,就在沅水下游,与沈从文的家乡一水相连。一千五百年后,沈从文在他的《边城》里,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桃花源,这儿的风景和人物更加令人心醉!翠翠这个天真美丽的姑娘,就是山水的精灵吧!从她那水晶一般的大眼睛里,可以看透她那纯洁如水的心灵。她是无言的大自然滋养出来的,没有沾染一丝一毫尘世的污浊。一切出自天性,无论是爱,是天真,还是勤劳、自重……老船夫的身上,也洋溢着边地人民淳朴、豪爽的人性之美。大老、二老、船总顺顺,也都显示出各自的人性之美来。总之,这里没有一个坏人。而这些美的人物,又都活动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原始的、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世外桃源里,对沈从文来说,这一切都是他遥远的美好回忆,是可以用来对抗和回避喧嚣的都市生活烦扰的精神“自然保护区”。
例二,在对“牧歌”和“田园诗”进行简要说明后,这样写道:沈从文的《边城》就构筑了一个理想世界,作者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均已失望的情况下,便在偏远的少数民族那里,在似乎不文明的生活中发现了人性的美。……地处边界有茶峒,生活是那么宁静安谧,然而又是停滞沉闷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那么低微,知足常乐。作家编织了这样一个动情动人的故事……
例三,回答得最好的,也是行文最为放松和随意的。她在解释了“牧歌”和“田园诗”这两个概念后,这样写道:沈从文的作品《边城》非常具有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我在读过之后,从中体验了两种美的意境,一种是自然环境的美,一种是人性的美。然后再分开论述,最后总结说,作品之所以有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是由于作者注重意境,善于“造境”,重在表现风格和人情,使优美与平庸交织,淳朴与健康并存,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量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人和自然合一,或者自然环境成了人物的外化……
第五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
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
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
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
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3、阿Q的人物形象及小说的社会影响。
4、《故事新编》中“油滑”的写法。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二)(2学时)1、20年代小说基本概况。
2、叶绍钧、许地山、郁达夫等人的作品。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一)(1学时)1、20年代新诗概况。
2、徐志摩、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征。第五章 20年代新诗
(二)(2课时)
1、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及生平。
2、《女神》的内容及艺术特点。第六章 20年代戏剧(1学时)1、20年代戏剧创作概况。
2、田汉作品。
3、《获虎之夜》的艺术表现。第七章 二十年代散文(2学时)
1、二十年代家作品。
2、周作人的“美文”艺术特色及朱自清作品的特点。
3、《野草》体现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
30年革命文学思潮、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以及文学论争的内容。第九章 30年代小说
(一)(2学时)1、30年小说创作概况。
2、丁玲与张天翼作品。
3、新感觉派小说的概念以及代表作家作品。第十章 30年代小说
(二)(2学时)
1、茅盾的创作道路。
2、《子夜》。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三)(2学时)
1、老舍的创作道路。
2、《骆驼祥子》。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
(四)(2学时)
1、巴金创作道路。
2、《激流三部曲》。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
(五)(2学时)
1、沈从文的创作道路。
2、《边城》。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2学时)1、30年代诗歌创作。
2、戴望舒、卞之琳二作品。第十五章 30年代戏剧(2学时)1、30年代戏剧概况。
2、曹禺生平及创作道路。
3、《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2学时)
1、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2、30年代小品散文概况。3、30年代报告文学概况。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
1、国统区文学概况。
2、文学论争内容。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2学时)1、40年代小说概况。
2、张爱玲等作家作品。
3、《围城》、《四世同堂》、《赛夜》。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2学时)1、40年代新诗概况。
2、九叶诗派代表作家作品。第二十章 40年代戏剧(2学时)1、40年代戏剧概况。
2、郭沫若的历史剧以及夏衍的作品。第二十一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2学时)
解放区文学思潮概况。
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2学时)
1、解放区文学创作概况。
2、赵树理、孙犁等二小说。第二十三章 1949——1976文学思潮(2学时)1、50、60年代文学思潮。
2、文化大革命文学思潮。第二十四章 50、60年代小说(2学时)1、50、60年代小说概况。
2、柳青、梁斌、杨沫、李准、茹志鹃等作家作品。第二十五章 50、60年代新诗(2学时)1、50、60年代新诗概况。
2、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等作家作品。第二十六章 50、60年代戏剧(2学时)1、50、60年代戏剧概况。
2、《茶馆》、《关汉卿》等剧作。第二十七章 50、60年代散文(1学时)1、50、60年代散文概况。
2、杨朔、秦牧等散文作品。第二十八章 1976——1989文学思潮(2学时)80年代前、后期二文学思潮。第二十九章 80年代小说(2学时)1、80年代小说概况。
2、王蒙、刘心武、韩少功、莫言等人作品。第三十章 80年代新诗(2学时)1、80年代新诗概况。
2、艾青、舒婷等人诗作。第三十一章 80年代戏剧(2学时)1、80年代戏剧概况。
2、沙叶新、高行健等人作品。第三十二章 80年代散文(2学时)80年代散文、报告文学概况。
第三十三章 9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90年代文学思潮概况
第三十四章 90年代小说述评(2学时)
1、“新写实小说”概念及作家作品。
2、“女性小说“概念及作家作品。
3、“新生代“小说概念及作家作品。4、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概况。
第三十五章 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2学时)90年代新诗。散文创作概况。第三十六章 台湾文学(2学时)
1、台湾文学概况。
2、白光、李昂等人小说。
3、余光中、杨牧等人诗作。
4、梁实秋等人散文作品。
四、参考书目
钱理群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凌宇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散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 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田中阳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陈小波编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对象
修完该课程所规定内容的新闻系广告学本科生。
二、考试目的
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考试内容
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考试要求
1、记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文学社团的概念。
2、了解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3、掌握文学革命兴起与发展的背景以及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一)考试内容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3、阿Q的人物形象及小说的社会影响。
4、《故事新编》中“油滑”的写法。考试要求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道路。
2、分析《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表现出来的主题,以及进行人物分析。
3、掌握《呐喊》与《彷徨》中的主题。
4、掌握《故事新编》体现出来的“油滑”。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二)考试内容 1、20年代小说基本概况。
2、叶绍钧、许地山、郁达夫等人的作品。
考试要求
1、掌握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抒情小说的作家作品。
2、掌握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的作品及艺术特色。
3、掌握郁达夫的作品,以及对《沉沦》的作品分析和“零余者”的概念。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一)考试内容 1、20年代新诗概况。
2、徐志摩、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征。考试要求
1、了解新诗的发展历程。
2、掌握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及特色。第五章 20年代新诗
(二)考试内容
1、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及生平。
2、《女神》的内容及艺术特点。考试要求
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2、掌握和分析《女神》的主题及特色。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田汉剧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征。考试要求
1、了解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掌握田汉剧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征。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1、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周作人的“美文”艺术特色及朱自清作品的特点。
3、《野草》体现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考试要求
1、了解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掌握周作人的“美文”艺术特色及朱自清作品的特点。
3、掌握《野草》体现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产生和理论主张,识记“左联”的概念。
2、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其理论主张。
3、四次大的文学论争。考试要求
1、了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产生和理论主张,识记“左联”的概念。
2、了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其理论主张。
3、掌握四次大的文学论争。第九章 30年代小说
(一)考试内容 1、30年代小说的作家作品概况。
2、丁玲的创作经历和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张天翼作品的讽刺特色。
3、新感觉派小说的概念,作家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30年代小说的作家作品概况。
2、掌握丁玲的创作经历和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掌握张天翼作品的讽刺特色。
3、识记新感觉派小说的概念,掌握作家作品。第十章
30年代小说
(二)考试内容
1、矛盾的创作道路及其小说。
2、《子夜》的艺术特色以及人物特点。考试要求
1、了解矛盾的创作道路及其小说。
2、分析《子夜》的艺术特色以及人物特点。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三)考试内容
1、老舍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作品中的讽刺特色。
2、《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和人物性格。考试要求
1、了解老舍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掌握他作品中的讽刺特色。
2、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和人物性格。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
(四)考试内容
1、巴金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
2、《激流三部曲》的艺术特色,主要人物。考试要求
1、了解巴金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
2、掌握《激流三部曲》的艺术特色,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
(五)考试内容
1、沈从文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作品特色。
2、《边城》的主题及人物。考试要求
1、了解沈从文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并掌握其作品的特色。
2、分析《边城》的主题及人物。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30年代新诗概况。
2、戴望舒、卞之琳的作品及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考试要求
1、了解3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戴望舒、卞之琳的作品及其不同的艺术风格。第十五章
3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30年代戏剧概况及作家作品。
2、曹禺的创作历程,《雷雨》、《日出》、《原野》的内容,繁漪、陈白
露、仇虎的人物性格。
3、《北京人》体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并掌握30年代戏剧概况及作家作品。
2、了解曹禺的创作历程,掌握《雷雨》、《日出》、《原野》的内容,分析繁漪、陈白露、仇虎的人物性格。
3、掌握《北京人》体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1、鲁迅杂文的特色。
2、小品散文的发展及作家。
3、报告文学的发展。考试要求
1、掌握鲁迅杂文的特色。
2、了解小品散文的发展及作家。
3、了解报告文学的发展。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1、国统区文学的发展。
2、文学论争。考试要求
1、了解国统区文学的发展。
2、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学论争。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 考试内容
1、四十年代小说的概况。
2、沙汀作品的讽刺特色。
3、钱钟书的创作历程,《围城》的艺术特色。
4、《四世同堂》的特色,祁瑞宣的性格特色。
5、《寒夜》的主题以及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
6、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7、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以及张恨水的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40年代小说的概况。
2、掌握沙汀作品的讽刺特色。
3、了解钱钟书的创作历程,分析《围城》的艺术特色。
4、掌握《四世同堂》的特色,分析祁瑞宣的性格特色。
5、掌握《寒夜》的主题以及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
6、掌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7、了解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以及张恨水的作品。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四十年代新诗概况。
2、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3、“九叶诗派”的概念,其作家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4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3、识记“九叶诗派”的概念,了解其作家作品。第二十章
4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40年代戏剧概况。
2、郭沫若历史剧的内容和特色。
3、夏衍的剧作及其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40年代戏剧概况。
2、掌握郭沫若历史剧的内容和特色。
3、掌握夏衍的剧作及其艺术特色。第二十一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考试要求
了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 考试内容
1、解放区文学的概况。
2、赵树理小说的特色及小说人物。
3、孙犁、丁玲、周立波小说的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解放区文学的概况。
2、掌握赵树理小说的特色及小说人物。
3、掌握孙犁、丁玲、周立波小说的艺术特色。第二十三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1、50年代、60年代文学思潮以及三大批判。
2、“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考试要求
1、了解50年代、60年代文学思潮以及三大批判。
2、了解“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第二十四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考试内容 1、50、60年代小说概况。
2、柳青、梁斌、杨沫的小说及艺术特色。
3、王蒙等人的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50、60年代小说概况。
2、掌握柳青、梁斌、杨沫的小说及艺术特色。
3、了解王蒙等人的作品。
第二十五章
50年代、6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况。
2、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诗歌的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二十六章
50年代、60年代的戏剧 考试内容 1、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况。
2、《茶馆》的艺术特色及其人物性格。
3、田汉历史剧的内容与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况。
2、掌握和分析《茶馆》的艺术特色及其人物性格。
3、掌握田汉历史剧的内容与艺术特色。第二十七章
50年代、6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1、50、60年代散文概况。
2、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50、60年代散文概况。
2、掌握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特色。第二十八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了解80年代前期、后期的文学思潮。第二十九章 80年代小说 考试内容 1、80年代小说概况,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找文学的概念。
2、王蒙、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蒋子龙、张洁、谌容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4、汪曾祺、林斤澜、邓友梅、冯骥才的作品。
5、张贤亮、贾平凹、王安忆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6、张承志、韩少功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7、徐怀中、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8、“先锋小说”的概念,作家作品。
考试要求
1、了解80年代小说概况,识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找文学的概念。
2、掌握王蒙、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掌握蒋子龙、张洁、谌容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4、掌握汪曾祺、林斤澜、邓友梅、冯骥才的作品。
5、掌握张贤亮、贾平凹、王安忆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6、掌握张承志、韩少功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7、掌握徐怀中、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8、识记“先锋小说”的概念,并掌握其作家作品。第三十章
8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80年代新诗概况。
2、艾青、舒婷、顾城等人的诗歌及其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8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艾青、舒婷、顾城等人的诗歌及其艺术特色。第三十一章 8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80年代戏剧概况。
2、沙叶新、高行健的戏剧及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80年代戏剧概况。
2、掌握沙叶新、高行健的戏剧及艺术特色。第三十二章
8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80年代散文、报告文学的概况。考试要求
了解80年代散文、报告文学的概况。第三十三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90年代文学思潮概念。考试要求
了解90年代文学思潮概念。第三十四章 90年代小说述评 考试内容
1、“新写实小说”概念。
2、“女性小说”的作家及其特色。
3、新生代小说的创作特色。4、90年代长篇小说的概况。考试要求
1、识记“新写实小说”概念。
2、掌握“女性小说”的作家及其特色。
3、掌握新生代小说的创作特色。
4、掌握90年代长篇小说的概况。第三十五章
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 考试内容 1、90年代诗歌、散文的概况。
2、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90年代诗歌、散文的概况。
2、掌握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三十六章 台湾文学 考试内容
1、台湾现当代文学概况。
2、白先勇等人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台湾乡土派作家作品。
4、余光中等人诗歌。
5、梁实秋等人散文创作。
6、台湾通俗小说的发展。考试要求
1、了解台湾现当代文学概况。
2、掌握白先勇等人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了解台湾乡土派作家作品。
4、了解余光中等人诗歌。
5、了解梁实秋等人散文创作。
6、了解台湾通俗小说的发展。第三十七章 香港文学 考试内容
1、香港文学的概况。
2、全篇小说的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香港文学的概况。
2、掌握全篇小说的特色。
四、考试的方法和时间:
闭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五、评估标准:
学生修完本课程并参加期末考试后,期末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六、考试设计结构
试卷题型为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20分、赏析题30。其中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
(陈小波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