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余映潮6《孔乙己》课堂实录
走进余映潮6《孔乙己》课堂实录
师:一上课我就感受到大家青春的热情,让我们带着这种热情完成这节文学欣赏课。
(出示)(两个任务:文意理解+课中比读)
师:文意理解,这个很简单,说说《孔乙己》阅读的初步感受。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
生1:首先是社会炎凉、群众的麻木、科举的罪恶。师:前面应该有一个总说,“我觉得——”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孔乙己就是一个笑料,作者写孔乙己的遭遇是对封建社会的抨击,说白了,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科举的罪恶。
师:孔乙己是谁的笑料呢?是看客们的笑料。建议不要用太随意的口语,“说白了”。
生3:我体会到孔乙己是可有可无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地位。
师:他既不是长衣帮,也不是短衣帮,是一个可怜的社会边缘人物。“可有可无”这个词概括得很好。生4:我通过孔乙己的遭遇,感受到了社会炎凉。师:这个发言切入到文学作品的范围来了。刚才我们谈的是初步的感受,这是一篇小说。讲一点东西:《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他说:“创作此文,意在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是20世纪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孔乙己本身有弱点,正因此,他遭遇了许多令人同情的变化。
(出示)(《孔乙己》是运用“儿童视角”来编排故事、塑造人物的小说。小说以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吻,讲述他眼中的孔乙己的凄惨遭遇。)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文章是用“儿童视角”写的? 生:《最后一课》。
师:师啊,小弗朗士的眼睛就是儿童视角。还有《社戏》《我的叔叔于勒》等等都是如此。
师:(出示)(《孔乙己》巧妙地进行“场景设置”,在“咸亨酒店”让孔乙己“出场”“退场”,子这个场景里集中地表现人物、叙述故事。
同学们,《最后一课》场景在哪啊?(在教室)你看,马上触类旁通了吧?教室就是场景,那么《社戏》的场景在哪?(在船上)很好啊,知道了场景。
师:(出示)(《孔乙己》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文中的重要任务孔乙己和丁举人。文中对丁举人的描写就是虚写。对孔乙己的叙述中也有虚写的内容,如听人说。师:(出示)(《孔乙己》从丰富深刻的“角度”叙写了孔乙己的故事,对他与酒店的关系,对他的“偷”的描写,“手”的描写,“脸色”的描写,对众人的“哄笑”的描写,我们都可以进行专门的欣赏。)这篇文章的文章价值就在于多角度、多线条描述孔乙己的变化。
师:(出示)(专家评述:小说突出地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孔乙己的人物特征:长衫,语言,手。长衫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语言直接呈现人物的文化背景,手的不同阶段的功用隐喻孔乙己的人生命运。
第二板块:课内比读
师: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不少是可以用“课中比读”的方法来进行品读欣赏的。如《从百草园草三味书屋》《雪》《故乡》《闰土》等。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对比,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对比,故乡的从前和今天对比,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对比……《孔乙己》同样能够这样,请把视线落到4、11段。通过细致之处的对比来感受孔乙己的变化。
师:比如,孔乙己拿钱的动作,开始是排,而后是摸。请从两段中找出细微的地方,然后阐述表达了什么?动笔。先画下来,再分析、旁注。活动时间,五分钟。(生写)
师:将见解写在书中,自己欣赏,各自表达,可以举手了。生1:我从孔乙己之前“身材高大,青白脸色”到后来的“又黑又瘦”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命运变化和丁举人的残暴。生2:我从孔乙己的外貌变化,以及他之前与人争辩,但最后用哀求的眼神说:“不要取笑。”可以看出,孔乙己已经不争辩了,说明孔乙己内心已经没有尊严了。
师:已经没有自尊了。心理防线完全没有了,你分析得很好,孔乙己的巨大变化,不仅是身体方面的。
生3:孔乙己以前是“穿着长衫”的,看得出他内心轻视劳动人民;后来孔乙己穿着“破夹袄”,看得出他的身心遭到了严重的摧残。
师:象征身份的长衫永远不见了,如何不见?有许多空白,让我们思考。
生4:孔乙己以前站着喝酒,现在却只能坐在地上喝酒了。说明他的人生已经很凄惨了。
师:注意,这个对比牵动着我们不好的心情。他的双腿被打折了,永远站不起来了。
生5:孔乙己以前总会搪塞别人的嘲笑,现在却只是哀求。师:这位同学非常锐利。象征身份的长衫没有了,语言也彻底摧毁了,命运巨大的变化带来了他的两个巨大变化。生6:我从孔乙己掏钱由“排”变成“摸”,说明他以前付钱是分文不少的,是规矩的,带着点炫耀,而现在已经很落魄了,不但赊账还不了,一碗酒钱也不够。师:“排”带点炫耀,带点童趣,这样对比是有表现力的。生7:以前孔乙己是在酒店里喝酒,但是现在却只能在门槛外边。天气冷,不进屋,是因为心里不想再被人嘲笑。师:这个分析太深刻了!原来喝酒会争辩,为自尊反驳,但现在他悲惨地坐在外面,无法站立,令人揪心。
生8:孔乙己以前与掌柜聊天,现在一话不说就走了。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尊严。
师:这可能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碗酒了。
生9:以前,他要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现在他只要一碗酒。师:对,他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四文大钱。
生10:他以前还会争辩,现在喝酒根本不理会嘲笑。现在只是用极低的声音,哀求不要取笑。我看出了他身体极其虚弱,不乐观,不从容。
师:这是孔乙己第一次撒谎,他的腿断了。请关注“秋风过后”到“换上棉袄”了这一段,这是环境描写,这里为何要关注到天气的内容?
生11:增加了悲凉的气氛,反衬穿破夹袄的凄凉。生12:天气冷了。但孔乙己依然来喝酒。可呢个是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了,想喝最后一碗酒。
师:发现得真好啊!这就是环境描写的魅力。师:这样小结一下。
第4段
第11段
孔乙己的出场
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于退场
正常
残疾
伤痕
断腿
长衫
夹袄
青白脸色
黑色的脸
眼睛大大的 哀求的眼神
师:还有,时令、语言、语气、动作、形貌、姿态、酒量、钱数、手的用途……这些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了巨大摧残的孔乙己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了人们深深的思索。——思索孔乙己的命运及命运告诉我们的道理,也许就是个人原因,也许是社会原因。
师:刚才大家阐述得很好,唯一不足的是手的用途阐述得不够到位。写字的手、读书的手、喝酒的手、数钱的手、被吊起来的手、爬走的手……写尽了孔乙己的性格命运变化。
第三板块:小结
师:学习小结。“比读”是一种优秀的阅读方法,有“比读”必有“反复”,有“比读”必有细节,有“比读”必有“深入”,比读既能训练阅读的能力,也能培养思维能力。这节课我们进行了文章的理解,进行了“课中比读”,感谢同学们精彩的发言,谢谢!下课。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好研网]
第二篇:余映潮课堂实录
余映潮《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2004年《星光大道》的总冠军阿宝,同学们还有印象吗? 生:有。
师:他那富有穿透力的高音、他那具有民族特色的装扮,确实令人耳目一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刘成章先生走进黄土高原,来感受另一种非常独特的、大型的民间艺术舞蹈——安塞腰鼓。(显示幻灯片1)
师:听有的同学说在小学接触过删节版的《安塞腰鼓》,那么那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想象中的安塞腰鼓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1:安塞腰鼓是一种民间艺术,它融合了陕北汉子那种奔放的情怀,号称天下第一鼓,是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生2:1986年,安塞腰鼓获奖。
师:请看大屏幕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
二、安塞腰鼓简介(幻灯片2)安塞腰鼓简介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最为盛行。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师:这种磅礴的气势和精湛的表现力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把它们准确表达出来的呢?现在咱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注意朗读的基本要求。
三、朗读 感受鼓势(幻灯片3)
朗读 感受鼓势
要求:
① 发音准确、语调自然流畅、速度快慢适中。
② 理解作品、调动感情。
③ 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节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完后从整体上谈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谈一下你的感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生3:是一种磅礴的气势。
生4:我觉得安塞腰鼓有一种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比的原始的豪放的力量。生5:安塞腰鼓的那种节奏能使人和它一起动。师:舞动、跃动、跳动。
生6:通过《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黄土高原上那些后生舞出来的狂热的舞蹈。就像黄河奔涌而出
师:认识挺深刻的,谈得非常到位。
这种气势、这种鼓势,体现在课文当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怎样才能产生这种震撼的“隆隆”声呢? 生7:回音、回响。师:这种气势确实象这位同学说的那样,是一种磅礴的气势、是一种撼动人的气势。只有这样的气势,才能够象刚才同学所说的那样,就像捶在你的心上一样,使你跟着它的鼓点在舞动。所以听到的才是一直不绝于耳的“隆隆,隆隆”的响声。咱们试一下,看看在这大厅里是否能产生这种回响。师:只听见——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同学们在读这样的句子的时候,不一定用尽全力大声喊出来。可以集中力量,在内心充分蓄势,读出那种气势和回音。
其实,要想真正的读好文章,必须对语言进行充分的品味。只有读懂读透了,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的这种气势,我们可以借助于屏幕上所提供的有关资料,加以理解。请看屏幕。(幻灯片4)
安塞腰鼓之劲
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非常有感染力地读出了安塞腰鼓的这股“劲”)
师:在文中,作者是如何把这种“劲”表现出来的?现在,咱们就进入第二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精读,品味鼓韵。
四、精读 品味鼓韵(幻灯片5)
精读 品味鼓韵 语言美 画面美 构思美 ……
师:在品读的时候,请拿起手中的笔。把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字、词、句、段找出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认识。另外,把你有困惑的一些字、词、句、段也找出来,一会儿咱们共同来解决。屏幕上提示大家可以从语言美、画面美、构思美等方面来赏析,其实本文还有很多美点、亮点值得品味。可以结合着课后第二题进行。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读、品。
(小组内热烈讨论)
生8:我个人觉得第14段、第15段写得好,它们首先用了“隆隆,隆隆”的象声词,“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这种写法充分写出了鼓声对观众心灵的震撼。
师:突出了震撼,不错。注意多音字“隆”字的读音:在“黑咕隆咚”中读一声;当它作为象声词“隆隆”时读二声。
生9:我觉得第8段很好,“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一段运用了一些反义词,对比非常强烈,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气势。
师:用三组反义词更加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气势,非常好!
生10:我觉得第7段非常好。因为这一段运用短句的形式,它的语言很磅礴,气势很激荡,让人想象那种奇美,而且它的节奏也是很急促的。这一段的结构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安塞腰鼓的气势。
师:能试着读一下吗?(生10读)师:很好,读出了气势。这一段确实非常精彩,它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连续五个比喻句组成了一个大的排比句,给人一种排山倒海般的震撼。作者在本段中借鉴《阿房宫赋》里的写法,尤其是修辞,排比、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倒置等。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看一看《阿房宫赋》里的修辞,对比着感受一下。
生11:我觉得9、10、11段这三个排比段,写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粗犷。与之相比,描写得更深刻一些的是14、15、16段,连续用了五个“隆隆,隆隆”来描写生命的壮阔。师:“描写生命的壮阔”,描写这种震撼力。生12:第16段。
师:你先读一下好吗?(生12很有感情地读。)
生12:我觉得这一段写出了气势。它展现了安塞腰鼓宏伟磅礴的力量,还有西北汉子忘情表演的激情。这种声音使我联想到了白居易的一首诗《琵琶行》里的几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我觉得这一段把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得淋漓尽致。
师:很好。你能联系到具体的诗词名句,来丰富你的认识,非常好。这里注意“弦”字的读音,应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
生13:我非常喜欢第20段,“多水的江南”这一段。有了这一段的存在,更能衬托出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文化、厚重的土层,也能衬托出安塞腰鼓的粗犷、有力、磅礴的气势和能量。师:你认为是为了突出安塞腰鼓的这种磅礴的能量、西北高原厚重的土层,而写到了江南。师:那么,为什么是易碎的玻璃呢?
生13:因为江南是多水的,而且它也是柔美的,这样一来,多水的特质就让人觉得很符合。师:一锤下去就碎了。一说到江南,就使人联想到江南水乡,很柔美;而西北高原则正相反。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和气质。在这里我就想起了宋代词的两个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在此,江南是婉约派,而西北则是豪放派,是不是很恰当?
生14:我比较喜欢第12段,(有感情地读)“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我认为这一段语言上有明显的节奏感。而且这一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更好的突出后生们象腰鼓似的那种磅礴的气势。师:主要用的是哪种修辞方法? 生14:排比。
师:噢,刚才说成比喻了。这一段确实写得很精彩!在这里,用排比突出了这种气势,而且,这两句紧紧相连,成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那么,他们是哪来的那么一股劲?他们要“挣脱”什么?“撞开”什么呢?(学生沉思)
这一段的每一句都有一个鲜明的动词,注意品味。三个动词意思相似,但表达的程度却—— 生:不同。
师:步步加深,一个比一个强烈!“挣脱”的“挣”在这里应读去声zhèng,用力摆脱束缚。生15:我比较喜欢第7段,这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来描写了舞姿。这种舞姿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人带来一种奇伟磅礴的气势。正是因为安塞腰鼓融入了陕西汉子的那种豪放的性格,才使得安塞腰鼓与众不同,比其他的鼓更加有气势。
师:你欣赏的还是第7段,拥有诗一般的语言。连用五个比喻组成一个排比句,气势是排山倒海般的、是不可阻挡的。下面,我们把这五个句子读一读,感受一下。(学生齐读)
从这急促的旋律中我们能感受到,黄土高原上要爆出一场非常壮阔、非常豪迈、非常火烈的舞蹈,那就是——安塞腰鼓!(生齐声答)刚才是从语言上来品味的,透过这些精美的语言,在你头脑中能产生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6:1——4段都能在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非常好的画面:一片湛蓝一望无际的天空下,黄土高原上,有像火一样的红高粱,在这壮阔的背景之下,有一群后生们蓄势待发,准备敲起斜背在身体一侧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起的腰鼓。
师:这是第一个画面,非常美丽、非常壮阔,它突出了演出之前的“静”。后生们的表情是沉稳安静的,腰鼓是呆呆的,作者描述的是一个静的画面。此时,后生们的内心是无比激动的,因为马上就要进行火热的表演了。他们此刻正在积蓄力量,等待着爆发!此时的安静,和“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那么,作者是如何由这个寂静的场面一下子转入惊心动魄的表演场面呢?
生17:从“但是”开始就已经由静转动了,“看”字独立成段,过渡到第7段的一个小高潮。师:“但是”、“看”独立成段,这是句式上的一种特色、一种美。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独具匠心的。惊心动魄的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一个关键的“看”字,我们该如何读,才能使寂静的画面一下子转成惊心动魄的画面呢? 生18:要具有爆发力。师:那谁来爆发一下?
生19:看!(女生读得很文静,大家都笑了。)生20:看!(该男生读得很有气势。)师:读得很好,把感觉读出来了。生21:文章用了反衬的写法。
师:反衬,这是一种写作手法,又叫以动衬静。这种写法在咱们古典的诗词歌赋里经常用到,象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还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声更幽”。这些都是运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在这里,作者用鸡啼,而不用鸟鸣、蛙叫,其原因是——
生22:鸡鸣更具有穿透性。
生23:我认为鸡啼可能更符合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地点,蛙叫在黄土高原上一般不大出现。(大家笑了)
师:在咱们中国的历史上,鸡啼一般象征天亮了,是新的一天的开始,给人带来希望。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画面都是静的,如果说开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爆破的话,那么结尾的静我们就可以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来概括。这样来看,文章的构思非常巧妙:首尾静,中间动,映衬得非常好。这是文章整体方面的构思技巧,大家看一下,文章主体部分的构思呢? 生24:主体部分一直有一个短句来贯穿全文,那就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师:这是什么手法? 生:反复。
师:反复了几次? 生:四次。师:通过“好一个安塞腰鼓”,把本文的主体部分穿起来了。而且这四个部分不是简单的反复,每一部分都有新的含义、新的意境。如第一部分是描写安塞腰鼓火热的击鼓场面,那急促的鼓点、飞扬的流苏、闪射的同仁,改变了人的感觉,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它使人想到了——
生: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师:想到了——
生: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师:还想到了—— 生: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师:这是联想什么呀? 生:虚写。
师:虚写。不是实实在在存在此地的场景。他联想到“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什么意思?
生:战场。
师:噢,古战场。它出自杜甫《后出塞曲五首》了的第二首,表现的是一个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那“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呢? 生25:选自《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师:你对这首歌还比较熟悉。这是陕北著名的信天游里的一种比兴的手法,在这里作者是想写“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这里写的是咱们老一辈革命家那种豪迈的情怀。再看第三个联想“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刚才有几个同学说 这一句不太明白。
生26:这个可以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历代的进程,就是婉转曲折、最终解放的一个进程。师:把历史纵深开来,从古代的出征场面到咱们老一辈革命家进行的解放全中国的战争,能理解到这一点就相当不错了。在这里,“晦暗”是什么意思呢? 生:迷惘。
师:迷惘、糊涂。“晦暗”本来是指天气的,而在这里,是指思想上的迷惘、迷惑。好,现在同学们还有哪些疑惑?
生27:老师我想提问一下第16段,它连续用了四个“隆隆,隆隆”的描写词,请问这一段到底描写了些什么?
师:刚才在品味的时候,也有同学问到了这个问题。
生28:第18段的“红豆角角老南瓜”,在小学课本上是“红豆角”。生29:我觉得这是陕北方言的特点。
师:非常好!陕北方言喜欢用叠音字,课本中还有很多,如“茂腾腾”“兹溜溜”等等,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生:亲切感。
生30:我想问一下第2段,“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到底是要挣脱什么、冲破什么、撞开什么? 我觉得它是冲破了、撞开了平常人们身上的层层伪装和那层外壳。
师:很好。尤其是包裹着人们思想的外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如果还有疑惑的话,请看大屏幕。(幻灯片6)
关于《安塞腰鼓》(刘成章)
我在陕北生活多年。陕北以她的山河五谷养育了我,我在陕北发现了无数闪闪发光夺人魂魄的人类美质,因此当我决定此生以写作为业的时候,我就立誓,要长时间地写陕北,要把陕北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统统挖掘在世人面前。而在写《安塞腰鼓》之前,我已接连写了好几篇颇有影响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但使陕北骄傲地在新时期美的视野中踏出一方天地,而且都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讴歌改革开放。那个时期,我满脑子都是改革开放。因为天地的巨大变化给我个人和国家都带来了希望,我对改革开放充满了热情。
这是有关作者写《安塞腰鼓》时的资料。这篇文章写的很含蓄,作者不惜笔墨地写安塞腰鼓表演时的场面、后生们的力量,但是,对于与本文有关的时代背景全都略去,几乎一个字也没有提。请看资料,作者此时的文章都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讴歌改革开放。看到这里,对刚才的问题认识是否加深了?他到底要挣脱什么、冲破什么、撞开什么?那“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指的是什么?
生30:撞开那层束缚。
师:是啊,主要是从思想上来解放自己,通过这群茂腾腾的后生们的行动去改变现状。此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吃的是红豆角角老南瓜,他们那来的这种巨大的能量?
生31:我认为他们巨大的能量源自他们的理想,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师:很好。有了希望了,思想解放了,苦苦思索之后,终于大彻大悟了。
生32:老师我觉得我跟王俊想的不太一样。我认为他们的能量是来自西北汉子所带有的远古的那种豪放朴素的精神和性格。
师:好,你谈了自己的看法,主要突出了地域特点。生33:我认为主要来源于他们的振奋自豪之情。
师:阵痛的发生、阵痛的排解,这种振奋自豪之情是非常震撼的。那么到底是那股劲要冲破、要撞开?思想解放,体现在行动上。虽然贫困落后,但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下,是不是充满了热情,就能写出好文章呢? 为了让大家在写作上有所感悟,请看屏幕上的资料。(幻灯片7)
关于《安塞腰鼓》(刘成章)
我多年写诗、读诗的经验,或者作为思想积淀,或者作为艺术积淀,都构成了作品的坚实基础。但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我动笔时的思维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沸腾状态,几乎像风一样自由、水一样沸腾。这状态太重要了。我体会,作家必须敏感于这种状态出现的时机,并奋力抓住。抓住它,就等于抓住了自己最高质量的心血。如果错过它,比方让我三五年后或者现在再写《安塞腰鼓》,那是断然写不出来的。
作者在写《安塞腰鼓》的时候,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请快速浏览,你从中看到写作要具备哪些状态?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积累,积累知识、积累经验……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思维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沸腾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感,一旦产生时,才能写出好文章。好,刚才我们从语言、画面和构思上欣赏了《安塞腰鼓》,确实非常精彩!那么,作者借“安塞腰鼓”到底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34:我觉得这就要联系它的时代背景了。它从侧面描写了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使他怦然心动。
师:怦然心动!既然《安塞腰鼓》要赞改革开放、要赞陕北人民冲破所有束缚的这种渴望和追求,作者就借助安塞腰鼓、借助后生们的力量来宣泄,他们内心的这种爆发力是不可一世的、是无法阻挡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对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喷发,偏偏赋予“安塞腰鼓”呢?(学生有点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如何说起。)
师:“安塞腰鼓”是西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对于作者来说,他生于黄土高原,长于黄土高原。他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主要的是,他对黄土高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热爱这片土地。所以,当他离开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踏破岁月、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黄土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面对20世纪80年代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作者怦然心动,想到了“安塞腰鼓”。他必须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这篇美文与其说是在描述“安塞腰鼓”的气壮山河,还不如说师作者在借“安塞腰鼓”抒发心中不可遏止的激情,那就是:对黄天后土的礼赞,对蓬勃生命力的讴歌!既然作者能把无形的鼓声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那我们也可以借助声音把作者的这种激情、把安塞腰鼓的这种气势宣泄出来!请看大屏幕!
五、演读 感悟鼓魂(幻灯片8)
演读 感悟鼓魂 分角色朗读:
①可领读、合读、轮读……
②可组内合作、也可组与组之间合作……
(师生合作,演读课文23——30段。幻灯片9 有领读、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
(23)(女领)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4)(合)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25)(男领)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26)(男领)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27)(轮读)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28)(师)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29)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30)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读完后,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下课!)
余映潮《孔乙己》课堂实录
时间:2012年3月19日
地点:海口景山海甸分校四楼多功能厅
第一板块:文意理解
师:一上课我就感受到大家青春的热情,让我们带着这种热情完成这节文学欣赏课。
(出示)(两个任务:文意理解+课中比读)
师:文意理解,这个很简单,说说《孔乙己》阅读的初步感受。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
生1:首先是社会炎凉、群众的麻木、科举的罪恶。师:前面应该有一个总说,“我觉得——”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孔乙己就是一个笑料,作者写孔乙己的遭遇是对封建社会的抨击,说白了,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科举的罪恶。师:孔乙己是谁的笑料呢?是看客们的笑料。建议不要用太随意的口语,“说白了”。
生3:我体会到孔乙己是可有可无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地位。
师:他既不是长衣帮,也不是短衣帮,是一个可怜的社会边缘人物。“可有可无”这个词概括得很好。
生4:我通过孔乙己的遭遇,感受到了社会炎凉。
师:这个发言切入到文学作品的范围来了。刚才我们谈的是初步的感受,这是一篇小说。讲一点东西:《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他说:“创作此文,意在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是20世纪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孔乙己本身有弱点,正因此,他遭遇了许多令人同情的变化。(出示)(《孔乙己》是运用“儿童视角”来编排故事、塑造人物的小说。小说以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吻,讲述他眼中的孔乙己的凄惨遭遇。)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文章是用“儿童视角”写的? 生:《最后一课》。
师:是啊,小弗朗士的眼睛就是儿童视角。还有《社戏》《我的叔叔于勒》等等都是如此。
师:(出示)(《孔乙己》巧妙地进行“场景设置”,在“咸亨酒店”让孔乙己“出场”“退场”,子这个场景里集中地表现人物、叙述故事。
同学们,《最后一课》场景在哪啊?(在教室)你看,马上触类旁通了吧?教室就是场景,那么《社戏》的场景在哪?(在船上)很好啊,知道了场景。师:(出示)(《孔乙己》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文中的重要人物孔乙己和丁举人。文中对丁举人的描写就是虚写。对孔乙己的叙述中也有虚写的内容,如听人说。
师:(出示)(《孔乙己》从丰富深刻的“角度”叙写了孔乙己的故事,对他与酒店的关系,对他的“偷”的描写,“手”的描写,“脸色”的描写,对众人的“哄笑”的描写,我们都可以进行专门的欣赏。)这篇文章的文章价值就在于多角度、多线条描述孔乙己的变化。
师:(出示)(专家评述:小说突出地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孔乙己的人物特征:长衫,语言,手。长衫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语言直接呈现人物的文化背景,手的不同阶段的功用隐喻孔乙己的人生命运。
第二板块:课内比读师: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不少是可以用“课中比读”的方法来进行品读欣赏的。如《从百草园草三味书屋》《雪》《故乡》《闰土》等。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对比,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对比,故乡的从前和今天对比,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对比……《孔乙己》同样能够这样,请把视线落到4、11段。通过细致之处的对比来感受孔乙己的变化。
师:比如,孔乙己拿钱的动作,开始是排,而后是摸。请从两段中找出细微的地方,然后阐述表达了什么?动笔。先画下来,再分析、旁注。活动时间,五分钟。(生写)
师:将见解写在书中,自己欣赏,各自表达,可以举手了。
生1:我从孔乙己之前“身材高大,青白脸色”到后来的“又黑又瘦”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命运变化和丁举人的残暴。
生2:我从孔乙己的外貌变化,以及他之前与人争辩,但最后用哀求的眼神说:“不要取笑。”可以看出,孔乙己已经不争辩了,说明孔乙己内心已经没有尊严了。师:已经没有自尊了。心理防线完全没有了,你分析得很好,孔乙己的巨大变化,不仅是身体方面的。
生3:孔乙己以前是“穿着长衫”的,看得出他内心轻视劳动人民;后来孔乙己穿着“破夹袄”,看得出他的身心遭到了严重的摧残。
师:象征身份的长衫永远不见了,如何不见?有许多空白,让我们思考。生4:孔乙己以前站着喝酒,现在却只能坐在地上喝酒了。说明他的人生已经很凄惨了。
师:注意,这个对比牵动着我们不好的心情。他的双腿被打折了,永远站不起来了。
生5:孔乙己以前总会搪塞别人的嘲笑,现在却只是哀求。
师:这位同学非常锐利。象征身份的长衫没有了,语言也彻底摧毁了,命运巨大的变化带来了他的两个巨大变化。
生6:我从孔乙己掏钱由“排”变成“摸”,说明他以前付钱是分文不少的,是规矩的,带着点炫耀,而现在已经很落魄了,不但赊账还不了,一碗酒钱也不够。师:“排”带点炫耀,带点童趣,这样对比是有表现力的。
生7:以前孔乙己是在酒店里喝酒,但是现在却只能在门槛外边。天气冷,不进屋,是因为心里不想再被人嘲笑。师:这个分析太深刻了!原来喝酒会争辩,为自尊反驳,但现在他悲惨地坐在外面,无法站立,令人揪心。
生8:孔乙己以前与掌柜聊天,现在一话不说就走了。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尊严。师:这可能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碗酒了。
生9:以前,他要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现在他只要一碗酒。师:对,他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四文大钱。
生10:他以前还会争辩,现在喝酒根本不理会嘲笑。现在只是用极低的声音,哀求不要取笑。我看出了他身体极其虚弱,不乐观,不从容。
师:这是孔乙己第一次撒谎,他的腿断了。请关注“秋风过后”到“换上棉袄”了这一段,这是环境描写,这里为何要关注到天气的内容? 生11:增加了悲凉的气氛,反衬穿破夹袄的凄凉。
生12:天气冷了。但孔乙己依然来喝酒。可呢个是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了,想喝最后一碗酒。
师:发现得真好啊!这就是环境描写的魅力。师:这样小结一下。
第4段
第11段
孔乙己的出场 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于退场
正常 残疾
伤痕 断腿
长衫 夹袄
青白脸色 黑色的脸
眼睛大大的 哀求的眼神
师:还有,时令、语言、语气、动作、形貌、姿态、酒量、钱数、手的用途……这些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了巨大摧残的孔乙己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了人们深深的思索。——思索孔乙己的命运及命运告诉我们的道理,也许就是个人原因,也许是社会原因。师:刚才大家阐述得很好,唯一不足的是手的用途阐述得不够到位。写字的手、读书的手、喝酒的手、数钱的手、被吊起来的手、爬走的手……写尽了孔乙己的性格命运变化。
第三板块:小结
师:学习小结。“比读”是一种优秀的阅读方法,有“比读”必有“反复”,有“比读”必有细节,有“比读”必有“深入”,比读既能训练阅读的能力,也能培养思维能力。这节课我们进行了文章的理解,进行了“课中比读”,感谢同学们精彩的发言,谢谢!下课
第三篇:孔乙己 余映潮 分析
余映潮老师的《孔乙己》实录及欣赏
起立,班长带大家(齐呼 景山的校训、班训)
师:一上课我就感觉到同学们青春的热情,让我们带着这种热情来进行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欣赏。两个任务:文意理解,课中比读(屏显)
一、文意理解
第一个任务很简单——文意理解,说一说《孔乙己》这篇课文阅读之后的初步感受。好,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
好,谢谢!请你来!
生 :社会的复杂、群众的麻木和科举的罪恶。生:首先是社会炎凉。
师:前面应该要有个总起,我感受到了,我从这篇小说中感受到了……
生:其实我刚读完这篇小说觉得挺有趣的,孔乙己,说白了,就是小说里的一个笑料。但是呢,就是通过这个笑料,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还有揭示社会的丑陋。
师:嗯,孔乙己是谁的笑料呢?是那些看客们的笑料。因此,孔乙己这个人呐,很可怜呐!注意说话里面不要带口语——“说白了”。
好,请你来。
生:课文中的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人。鲁迅就是用这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来反衬出一种当时封建社会的状况——人性的冷漠和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
师:是呀,他既不是短衣帮,又不能像那些穿长衫的一样潇洒地慢慢“坐喝”,所以他是一个边缘的人,可有可无。概括得真好,通过这个人的命运反映了社会的炎凉。
好,继续说话。请你来。
生:这篇文章,我认为,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等写出了当时世态炎凉、世风日下的情况。
师:好!当中加一句——通过什么什么描写,表现了他的命运的变化,然后再是你的第三句话。这个同学的发言就切中我们文学作品范围中来了。通过作者的描写,通过情节的变化,表现人物的命运。
还有同学要说吗?(没有)好,刚才我们谈的是初步的感受。《孔乙己》是篇小说。《孔乙己》是关于一个小人物的小说。《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孔乙己的小说。这篇小说用各种描写的手法表现一个人物的命运,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这就是我们的初步感受。
欣赏:这是整体感知课文,余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主问题”: “说一说《孔乙己》这篇课文阅读之后的初步感受。”虽说是初步感受,可很是需要花功夫的。它需要学生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至少走一个来回,还需要他们筛选提炼整合,就自己已有的认识来谈自己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对小说主人公的理解,对作者用意的理解。这也是老师上课伊始打探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这里老师能了解到学生读课文文学味少了些,小说的知识运用得少(到最后发言的同学切中文学来谈),谈得感受大多是概念化的理解,如:反映封建社会,抨击封建制度。余老师的回应一一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思考小说中人物命运变化,为后面的小说欣赏做铺垫。
过渡:资料助读
资料一:意在描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屏显)
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一点东西。《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爱的最满意的自己的作品之一。注意:鲁迅先生自己说,他说创作《孔乙己》这篇小说意在描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我们现在的解读常常认为是批判封建社会,但作者的本意是唤醒我们的同情心。孔乙己这个人物无疑有很多弱点,正是因为他的弱点,才导致了他生命里程的变化,但作者塑造这个人物要表现的是“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资料二:《孔乙己》运用“儿童视角”编织故事。(屏显)师:注意这四个字“儿童视角”。阅读小说,我们要关注视角。《孔乙己》的创作手法,是用儿童视角来编织故事。小说里以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吻,讲述他眼中的孔乙己的故事。这四个字要批注在课本上——儿童视角。一说到这四个字,你们脑海里应闪现一批用儿童视角写的小说。能不能记得你们学过的课文里用儿童视角的小说?
生:《最后一课》
师:是呀,小弗郎士的眼睛里写出了一个重大事件。鲁迅先生还有一篇小说——《社戏》,学过了吗?学过了。还有外国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学过没?还没有,以后会学到。你们看,拿到一篇小说,你就知道它是儿童视角还是成人视角,还是第三人称的视角。
下面再注意四个字——“场景设置”
资料三:《孔乙己》巧妙地进行“场景设置”,在“咸亨酒店”。(屏显)
师:注意咸亨酒店就是场景,作者在咸亨酒店让孔乙己“出场”和“退场”,在这个场景里集中地表现人物,叙说故事。短篇小说非常讲究场景设置。我们顺着这个同学的发言问一下。
师:《最后一课》的场景在哪?
生:在教室。
师:马上触类旁通了吧!就是在教室里形成故事情节。想一想一个大难题,《社戏》的场景在哪里? 生:在船上。师:怎么讲?
生:就是主人公他们在船上看戏。师:一群人,小主人公和他周围的人物群像都是在船上。很好啊,知道什么是场景了。下面又有一种手法,就是“虚写和实写”。
资料四:《孔乙己》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文中重要人物孔乙己和丁举人。文中对丁举人的描写就是虚写。(屏显)
师:虚写和实写,虚实相生。这个里面另一个读书人——丁举人始终没有出来,但是他的故事却在文章里面,所以对丁举人是虚写。作者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写了文中的重要人物,孔乙己和丁举人。对孔乙己主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写,丁举人就是虚写。就是孔乙己也有虚写,比如听人家说过孔乙己,就是虚写。这个很重要,读孔乙己一定要读出多线条多角度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资料五)资料五:《孔乙己》从丰富深刻的“角度”叙写孔乙己的故事:对他与“酒”的关系,对他的“偷”的描写,“手”的描写,“脸色”的描写,对众人们“哄笑”的描写,我们都可以进行专门的欣赏。(屏显)
师:昨天有个老师说,她一节课专门欣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孔乙己脸色的变化,表现他心理的变化,表现他命运的变化。这个线条就很好。孔乙己的手在文章里就很多。这篇小说的文学价值就在于多线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下面是专家的话。
资料六:小说突出地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孔乙己的人物特征:长衫、语言、手。(屏显)
师:长衫足一种身份的象征。尽管他很落魄,但他仍然自尊地认为他是读书人,不管它多么破多么旧,他仍然穿着。但是他的长衫终于没有了。因此他的命运就有了暗示。语言,之乎者也,满口之乎者也,但是,后来呢?手,一笔好字,能够用来抄书谋生,后来呢?所以呀,语言直接呈现人物的文化背景,同时也体现人物命运的变化。手的不同阶段的功用隐喻着他的人生命运的巨大变化。这是专家的话。我们这节课,要涉及这三个方面的知识。
欣赏:这是丰厚的课中“微型讲座”。这一个环节为下面的课中比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读课文,读小说指明了方向,为学生指点了小说的欣赏角度与基本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不至于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激动一会,雾里看花,实质没有留下什么。这里,学生学习的是小说阅读的知识和方法,加之下一环节的实践,相信这些都会驻留在学生心里。
下面进行课中比读,请同学们把这段话读一读,很有意思的一段话。
二、课中比读
生:(齐读资料)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不少是可以用“课中比读”的方法来进行品读欣赏的。(屏显)师: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退场时候的孔乙己和出场时候的孔乙己都是可以比读的。把我们的视点落在第四段和第十一段上,通过细微处的对比来展现孔乙己命运的变化。请大家看练习三,“他不回答,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句话在第四段。再看下面的练习,“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这就是比读啊!第四段里他拿钱的手法是“排”,第十一段里,他拿钱的动作是“摸”,这就叫课中比读。大家从第四段和第十一段找出细微处进行比较,然后阐释。开始各自尽心的、地读书。手上要拿笔,要把它们画下来,然后进行分析。活动时间,每位同学5分钟。
(生勾画旁批,比读5分钟)
师:互相讲一讲,自己的欣赏。(生杂然讲,师巡视)
师:好吧。下面我们自由赏析,各自表述自己欣赏的那一个点。好,可以举手了。谢谢!
生:在第四自然段里,作者看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可是到了第十一自然段里,孔乙己又黑又瘦,这说明了孔乙己脸色在变化,同时也说明了丁举人的残暴。
师:好!分析得好!脸色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青白脸色表明孔乙己虽然营养不良,但也算健康。饱受摧残的孔乙己,脸色是黑的,这就是变化。
生:第四段,孔乙己涨红了脸说,到后面孔乙己低声说:“„跌断,跌,跌‟他的眼神好像在恳求掌柜”。先前的孔乙己还同别人争辩,可是在丁举人打之后,变得没有力气跟别人争辩了。开始他还能找到,哎,哎,(师补上:自尊)对,自尊,可是后来随着他的腿断,自尊也没有了。
师:已经没有自尊了,只是想喝一碗酒就走。此时这个人的心理防线已经没有了。这里,你分析得很好。从争辩不争辩,能反映出心理的巨大变化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变化,分析得好!
生:我找到的是第四段他穿的是长衫,而到十一段他穿的是破夹袄。穿长衫是他轻视劳动人民,从内心里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而穿破夹袄时,说明他的身心和精神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了。
师:是呀!不仅仅是因为贫困。象征他身份的长衫永远不见了,是不是被丁举人剥落了呢?这里面有很多空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谢谢!
生:第四段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的,可是十一段孔乙己在门槛外坐着。说明 ……(听不清)师:注意,这个对比牵动着我们不好的心情。你看,一个站着喝酒的人,一个和人争辩的人,最后是匍匐在地上的。他的双腿被人打折了,他永远站不起来了,这就是站着和坐在地上的巨大反差。谢谢你!
好,请你来分析。
生:在第四段中,他拿“者乎”来搪塞别人,十一段中就是“不要取笑”,就没有“者乎”了。
师:嗯!这位同学的眼光非常锐利。注意,孔乙己的长衫永远地没有了,象征他身份的没有了,再也不是读书人了。同时,他的语言系统也被摧毁了,他满口的之乎者也,这时只有“温一碗酒”。象征他文化象征他身份的语言表达特征没有了。这同样是他的巨大变化,命运的巨大变化带来了他上面两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一个是他的长衫,一个是他的语言。你看专家分析的,还有手啊!好,请你来。
生6:在第四段拿钱是排出,十一段是摸出。
师:对,排,带点炫耀,一个、两个、三个……几文啊?九文。而且这个“排”还带点童趣啊。排可看出孔乙己心情蛮好的。“摸”呀,抖抖索索,同样是富有表现力的。谢谢你的分析。排的时候还要了一碗茴香豆啊,摸的时候呢?是一碗酒,茴香豆也没有了。
生:孔乙己原来喝酒是在酒店里的,后来是在门槛外的,没有进屋。这时天气很冷了。我想他不想进屋被众人嘲笑。在外面喝酒不得已。
师:这个分析太深刻了!这位同学看出来的是孔乙己喝酒的位置。原来别人嘲笑他,他还要争,第十一段,他非常可怜地坐在门槛的外面,甚至小伙计看也没看到他,看不见他。这一幕很让人揪心啊!一方面,他怕人嘲笑,不想进屋;一方面他没有力气跨过门槛,因为他没有腿,只有手。好,继续。
生:第四段孔乙己喝酒时都和周围的人,包括小伙计掌柜的说笑,这次,他只想喝酒,不说话。
师:这次在咸亨酒店出现,目的很简单,就只是喝他一生可能是最后的一碗酒。好,继续赏析。还有啊,还有很多优美的线条。请你来。生:原来是要两碗酒,一碟茴香豆;后来只是一碗酒。说明被丁举人残害后的孔乙己不仅十分贫困,而且什么都没有了。
师:对,他什么都没有了。他只有四文大钱。
生:在第四段温酒时,能正面面对别人的嘲笑,十一段声音是极低的,说明他很虚弱。
师:对,他低声说道:“跌,跌断。”这是孔乙己第一次撒谎。他的腿被人打断了,他仍然保持他的自尊,爱面子呀。他说是跌断的呀。
同学们,请关注十一段这样一个地方。“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是环境描写,但是第四段是没有环境描写的。这里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关系到天气的内容。请你来。
生:这一段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增添了悲凉的气氛。然后写我靠着火,穿棉衣的 的 哎(师:感觉),对,感觉来反衬孔乙己穿破夹袄的凄凉。
师:对秋风的描写,对秋意的描写,就是氛围的描写啊,这里的氛围就两个字:悲凉。它渲染的是孔乙己最后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那种悲凉的情景。同时同学分析得很好,用“我”穿棉衣来反衬孔乙己那时穿的是破夹袄,而且是在户外。
生: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孔乙己的腿已经没有了,但是他为什么不能等天气暖了以后再来喝酒呢?我想,他可能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子不多了,他想最后一次来这家酒店喝一碗酒。
师:对,很好啊!这个同学的发现真有意义。春天,万物向上,朝气蓬勃,代表的是生命的复苏。所以作者一定要安排在冬天或者是秋天,来表现这个人物命运的凄惨。这就是景物描写的作用。
好,谢谢同学们!你们欣赏到这么多美好的内容。
我们这样小结一下。第四段写了孔乙己的出场,第十一段写的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同时也是退场。做好旁批。小说人物的出场和退场是很有讲究的,读小说要分析人物是怎样出场的,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场的,是怎么退场的。这都是需要我们欣赏的。
一个正常的人被社会,被恶势力摧残,这个命运的变化,谁能够承受得起啊!
他出场的时候有个伏笔,请你们批注“伏笔”两字,“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伤痕”就是伏笔,表示着孔乙己常常挨打,就有打断腿和它照应。“伤痕”和“断腿”是伏笔和照应的关系。他的长衫没有了,知识分子的那种自尊永远的没有了,他穿着破夹袄离开这个世界。他的脸色,脸色的变化表明了他命运的变化,他最后变成了一个像鬼一样的人,他的脸是黑的。这是颜色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他那大大的眼睛和人争辩,和他那恳求的眼神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啊。这个人直到死都还要自己的自尊,不管是和人争辩还是恳求,都是一种自尊,都是对自我的保护。还有多少内容啊,时令的对比,语言的变化,语气的变化,千万不要忘了你手中的笔,他的动作描写的变化,外貌形态、站坐姿态、喝酒的数量、钱数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手的用途。这些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我们深深地思索。思索什么,孔乙己命运的变化,或者说孔乙己的命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就在这深深地思索之中,也许是社会的原因和个人的原因。鲁迅先生在小说里很有味道一句话暗示了我们孔乙己个人的原因;孔乙己这个人好喝懒做。
同学们,我们刚才用对比的方法,发现了很多地方,阐释也很到位,就是有一点——手的用途,没有阐释到位。一个读书人的手,喝酒的手,偷东西的手,被人吊着打的手,写检讨书的手,最后成为走路的工具啊。由此可见,丁举人的残酷。偷东西打手,他把腿干掉了。小说表现人物的角度多巧妙。如果你们老师下节课给你们讲,应该是议一议孔乙己的手啊。手的描写贯穿全文。如果你的老师用另外的角度读课文,你们就自己读一读吧,孔乙己的手怎样表现了他性格命运的变化。
小结一下,比读,读起来。
(生齐读)“比读”是一种阅读方法,有比读必有反复,有比读必有训练,有比读必有深入,比读既能训练阅读能力,也能培养思维能力。(屏显)
欣赏:“课中比读”,“ 把我们的视点落在第四段和第十一段上,通过细微处的对比来展现孔乙己命运的变化。”余老师选点精准,抓住了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组织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在第四自然段和第十一自然段里走了N个来回,徜徉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出生入死”,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读课文。他们读出了许多对比点:青白与黑瘦,争辩与恳求、站着与坐着、排出与摸出、两碗与一碗、长衫与夹袄……他们从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姿态、动作等等方面读出了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遭受巨大摧残的孔乙己。那性格和命运发生巨大变化的孔乙己形象呈现在学生眼前。那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从大人到小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的冷漠气氛也出现在学生面前。这里再也不是课前对作品概念化的理解了,这种理解同样也深入了学生的心灵。
师:好,这节课我们进行了文意的理解,进行了课中比读,谢谢同学们非常优秀的课堂发言。下课。
欣赏:余老师的课最后总有类似的总结和鼓励。
这个课用两个主问题学习一篇经典课文,让人觉得越品越有味。这是余老师在对课文有了“精细的阅读”、“深刻的理解”、“独到的见解”之后采取的高效的艺术的手法。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前提下,选取了最有价值的关键处:第四段和第十段,进行了最有艺术的处理:“课中比读”。当时听课的老师质疑资料助读环节老师讲得过多,后来又折服于学生“比读”的深度和广度。倘若没有前面资料铺垫,很难有后面学生“比读”的深、广。当我们感动于学生越来越深地走进文本,越来越近地走近孔乙己,越来越理解作者“意在描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时,我们对前面的教学环节才恍然大悟。关键是学生的收获,在读同类型的其它课时,这些学生一定有类似高效的阅读方法。这就是余老师说的“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
第四篇: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
时间:2011-9-30 9:36:11 作者:雪飞学习资源网 来源:雪飞学习资源网 查看:3028 评论:0 内容摘要: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余映潮《故乡》优质课课堂实录 师:上课。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如果我们把“故乡” 两个字换成“人物” 来看的话,大家说一说,作者在小说里面写的是什么呢?一个是现实中的(稍停)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杨二嫂),一个是现实目睹的(稍停)(生齐答:杨二嫂)。我们今天重点研读“现实目睹的闰土” 这一部分。请大家翻开课文,从“这来的便是闰土⋯⋯” 一直到“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是我们今天研读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当一篇小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去阅读50
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先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 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一段。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 读重音。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好,我来起头。“这来的便是闰土”,读———
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师:继续读。读“我这时很兴奋” 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 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 内心的那种惊讶。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生各自揣摩、朗读)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到“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 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朗读要讲究语速,不能读快,中年的闰土,内心充满苦难,这一段是他内心苦难的表白。你们看,“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 要读出稍慢的语速来,好,大家一起来,试一试。“我问问他的近况”,读——— 生:(齐读)我问问他的景况⋯⋯
师:还是读快了,你看———(非常缓慢地读)“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那种凄惨的情形要读出来。好,再读——— 生:(齐读)非常难⋯⋯
师:好,接着来,“他只是摇头” 读——— 生:(齐读)他只是摇头⋯⋯
师:再读“这时,他出去了⋯⋯” 这一段。这一段要读出叹息的语气。“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 要把“叹息” 的语气读出来。好,再来。“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读———
生:(齐读)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
师:这一段读得最好。看来同学们已经开始进入了小说的情境。好了,咱们刚才了解了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很容易概括,它是写中年闰土的,写了中年闰土的什么呢?一起说——— 生:(齐)外貌。
师:外貌,形象,还有呢? 生:心理,语言。
师:表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生:苦。
师:苦!你看,“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再来说说写了他哪几个方面的苦。生: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这几个方面。
师:苦难的原因在这儿,很好。但我们最好从这一部分开始的地方说起。如“这来的便是闰土” 这一段写的是什么苦啊?
生:最开始写了闰土的外貌,还有他从前和现在外貌的对比,还有他的神态。师:是,外形穷苦。接着往下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写的什么内容呢?
生:这是他内心的苦,从精神上写他的苦。
师:神情凄苦。再看他的语言呢?“非常难”,表现了什么苦? 生:他内心的痛苦。
师:他内心的痛苦,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悲苦。然后就是刚才你说的,七个苦因的点示。
闰土这个人,他的苦,具体来说,外形是穷苦的,神情是凄苦的,语言是悲苦的,精神是困苦的。苦难,笼罩着他。这就是我们了解课文之后进行的概括,这个概括,首先用了一个“苦” 字,然后再细节化,这样的概括方法,叫做“总分式概括”,记下来。(板书:总分式概括)(生记录))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分段地概括。这样,对这个小说的情节、人物有比较粗略的了解。下面,我们对这篇小说进行妙点揣摩。(板书:妙点揣摩))什么叫妙点揣摩?就是你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种修辞手法用得好,哪种构思方法用得好,哪个地方描写得好,它表现的是什么,你都可以说。我先把方法告诉大家。它叫多角度品析。(板书:多角度评析)什么地方你都可以找,都可以去揣摩。怎么揣摩呢?有这样四句话:妙在写出了什么,妙在表现了什么,妙在说明了什么,妙在点明了什么。(板书:写出了、表现了、说明了、点出了)不是这四句话都要你说,只需要你说一句话。下面读课文,在里面找妙点,揣摩。老师告诉你们,还有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 笔拿在手上,你觉得这个地方要发言的,就写在旁边,开始———(学生找妙点,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我想多少有一点体会了,咱们先这样来进行一下热身,每个人先自由自在地对自己讲你所揣摩的妙点,好不好?我说“开始” 就开始讲,自己给自己讲。开始———
(学生小声自己讲)
师:行了,同桌之间,两人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这样说。好,下面开始妙点揣摩,愿意发言的同学请举手。生:我揣摩的妙点是: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破”和“薄” 可以看出生活对他的压迫,使他万分愁苦。
师:“破毡帽”,“极薄的棉衣”,写他非常冷。“极薄”,衣服不能御寒,多么的苦啊,妙在写出了他的衣着。生:我觉得外貌描写把以前的闰土和现实中的闰土进行了对比,通过这么多年的变化可以看出闰土的生活有多么的苦,生活使他由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很呆的人。
师:妙在对比,我觉得你还可以说细一点。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写得特别的好,文中水生的松松爽爽与闰土的迟疑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两代人之间的对比,突出了“我” 与闰土之间的隔膜。还有宏儿与水生之间非常亲密无间的关系。
师:我觉得你的观点非常深刻。你发现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个地方我要讲一下,闰土和“我” 现在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们” 的后一代怎么样呢?水生和宏儿的出场就暗示着作者的这种希望,课文最后把它点出来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但是我们要走下去,后代也许不会像我们这一代,再产生隔膜了。你的发现非常深刻。好,接着来。
生:我觉得有一句话写得很好,就是“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我” 的记忆中有一个闰土的形象,但是看到的却不是记忆中的闰土了,说明闰土变了,这为下文作了铺垫。
师:很好,“虽然我一见” 就表示“我” 对童年闰土的印象之深,说明他们的友谊之深。但又不是“我” 记忆中的闰土了,感觉很沉重。
生:我觉得这个地方写得很好,就是“我想到希望,我突然害怕起来”,这个地方就是说他对未来有一种希望,有一种迫切的希望,并且相信得很深,但是这个时候就有一点质疑了,就是说感到非常茫然,对希望不是充满坚定的信心了,他看到这种变化了,对自己和闰土的路,以及他们后代的生活非常的茫然了。师:这个“茫然” 要谈深一点就谈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我们现在品析妙点还是应该到我们刚刚读的那几段去品析。好,接着来。生:我觉得第?自然段“石像” 那个地方写得很好,因为小时候的闰土在“我” 心目中是一个小英雄,很活泼很开朗,而现在的闰土,因为他受了很多的苦,所以他就显得很麻木了,对生活也没有像以前那样的向往和追求了。
师: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把这个妙点品析一下。生:这个妙点⋯⋯
师:好,我来替你说。这个“刻” 字用得好,它表现了闰土脸上的皱纹很深。是不是?就这样说就行了。接着来。
生:我比较喜欢第?自然段:“他站住,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我特别喜欢“欢喜” 和“凄凉” 这两个词,这两个词是对比的,写出了闰土当时的心理活动,他非常想见到“迅哥儿” 的,但是因为时代的变迁,他终于恭敬起来。
师:对,这儿“欢喜” 是因为见到童年时代的朋友,“凄凉” 是为自身的境遇感到内心很凄凉。写出了自己的心情。她说得很好,再来。
生:我也比较喜欢第?自然段,先为大家读一遍,(很深情地朗读),这里三个词用得非常好,一个是“欢喜”,一个是“凄凉”,还有一个是“分明”。“欢喜” 和“凄凉” 用了对比的写法,既表现了闰土见到“我” 之后的欣喜,又表现了闰土凄苦的心情,也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凄苦的出场,也预示着一个悲剧的开始,那么后面所用的“分明”主要在表现“我” 与闰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感情上的隔阂,一堵无形的高墙,形成了可悲的厚障壁,我觉得这里已经充分地表现了闰土的凄苦心情。师:你非常能干。(掌声)师:流畅的表达,充满情感的表达,比余老师品得要好!我觉得,这个“老爷” 还可以品——— “分明的叫道:‘老爷!’” ———品一下吧?好不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妙点哪!谁说一下?好,你说。
生:我觉得他们在小的时候都是以兄弟相称的,而现在因为他们的地位不同了,闰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而鲁迅却很有名。正因为地位不同,所以他们之间的称呼也有了改变,师:这是闰土内心把自己和别人隔开了。还要注意:这里是迅哥儿,不是鲁迅,是小说中的“我”,是不是?请坐。我觉得这个“老爷” 特别妙!你们看课文,就这一声“老爷” 之后,谈话进行不下去了,这句话就隔开了“我” 对闰土的嘘寒问暖,没有话说了,所以这个表现力是很强的。好,继续说。我建议你们把“非常难” 这一段话品读一下。它每一句话都表现了一个社会的现实,“非常难” 是总说,后面呢?———“第六个孩子都会帮忙了” ———它每一句话都有表现力。品一下,好不好?(稍停)能不能说几句?好,我来问,你们答。“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 表现了什么? 生:(纷纷说)多子。
师:好,再来。“又不太平” 表现了什么? 生:(纷纷说)⋯⋯
师:对,表现了战乱频繁。“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 表现了什么? 生:(齐)苛税!
师:对,苛税,土豪劣绅、军阀什么的,都向农民要钱是不是? “收成又坏” 写出了什么?
生:(齐)饥荒。师:除了人祸,还有天灾。“东西种出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写出了什么? 生:(齐)关卡多。
师:关卡之多,都向农民要钱。“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现了他没有办法,无路可走。好,下面我再给同学们介绍几个妙点,你们把它记下来,回去品一品,看老师的这个妙点找得怎么样,好不好?一个场景之妙。场景,故事就在“我” 的家里发生,把故事情节放在一个场景之中。还有写水生与宏儿两个孩子之妙,三处写“长烟管” 之妙,四声“老爷” 称呼之妙,写闰土的五次无言之妙⋯⋯。刚刚你们说的妙点都是一点一点的,老师说的这些妙点都是串式的,一串一串的,同学们将来读小说一定要注意,小说里不少地方有伏笔,有照应,有反复,要发现里面的串式妙点。好了,我们这一个环节,就进行到这里。
师:读小说就要认识里面的人物,因此读小说的第三步是评说人物,就是怎么样认识闰土这个人。(板书:评说人物)下面我就告诉你们,怎么认识小说中的人物,你们现在说一说闰土的外貌形象、习惯、衣着、年龄等。如闰土是一个戴着破毡帽的人,闰土是一个穿着极薄的棉衣的人,这样就行了,首先,从他的外貌、神态、习惯等内容说起。
生:闰土是一个在海边种地的人。师:一句,还有没有?
生:和以前比起来,他的身材加了一倍。师:一个中年人。
生:闰土是一个拿着烟管的人。
生:闰土是一个将长烟管靠在桌旁的人。
生:闰土是一个双手开裂而且又粗又笨的人。生:他是一个脸上刻着许多皱纹的人。师:把皱纹写出来了。生:他是一个木偶人。
师:他像一个木偶人,但他不是一个木偶人。生:他是一个眼睛肿得通红的人。师:对!
生:他是一个头上戴着一顶破毡帽的人。生:他仿佛是石像一般。师:他仿佛石像一般的人。生: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
师:你点出了他的身份———是一个农民。生:他是一个脸上刻着许多皱纹的农民。
生:他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农民。
师:对,就是这么简单,首先从他的外貌形态来认识他,他喜欢吸烟,就和前面的拿着钢叉的小英雄形象对比啦,对不对,他脸上有皱纹,就和原来的紫色的圆脸对比啦,他穿的极薄的棉衣,和原来他的衣服对比啦。这是评说的是第一步,就是从外貌神态来认识他。好,第二步,从他的变化、经历、命运来说一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开始了。
生:他是一个被生活折磨得衰老贫穷的穷苦农民。生:他是一个正在受苦受难的人。
师:他是一个苦海无边的人。从变化来说呢? 生:他是一个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像上的人。师:对,他要那些东西。———你也试一试吧? 生:他是一个⋯⋯ 师:想好再说。
生:他是六个孩子的爸爸。
师:她说他是六个孩子的爸爸。也可以呀,说明了身份嘛。你说。生:他是一个沉默寡言、迟钝麻木的受压迫的农民。师:对,说得好。你说。生:他是一个勤劳的人。师:命运的变化呢?
生:他是一个被生活折磨得衰弱的人。
师:对,被生活折磨得衰弱,四十岁脸上就有很深的皱纹。生:由活泼到麻木的人。
师:说得真好,由活泼到麻木的人。我来艺术化一下好不好?他是一个由可爱走向可怜的人。对不对?
生:他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
师:对,善良可以从他带干青豆看出来。现在我们进行到第二个层次了。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三步,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呢?———点出人物形象的含义,他的代表性,他的典型意义。
生:作者以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的生活,就是说兵、匪、官、绅的压迫,以及他们生活所遇到的困难或者一些事情,都通过他一个人来表现。
师:对,他是一个形象,是千万个闰土的缩影。是那个时代的人。还有三位同学举手。
生:作者塑造闰土这个形象,来反映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就是以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来作为广大受压迫劳动人民的代表。师:他点出了他的角度,作者写闰土这个人物,是从农村的角度,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农民日益走向破产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生:我觉得是由闰土来揭示深刻的主题思想,引起人民对农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起了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师:说得好,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这篇小说就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那个时候的苦难。还有没有说的?你们看,我们认识人物,又学习到了一种方法,叫做分层次表述。(板书:分层次表述)
师:好啦,看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课,通过《故乡》的学读,学习了小说阅读的一种三步法:了解内容,进行总分式概括;妙点揣摩,进行多角度评析;评说人物,进行分层次表述。同学们活动得比较好,当你们还要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我们的这一节课已经结束了。谢谢各位同学,下课!
生:老师再见。
第五篇:《松鼠》课堂实录(余映潮)
《松鼠》课堂实录
——余映潮2010年春月在育才中学
执教:余映潮 湖北省荆州市教科所教研员 时间:2010年3月13日上午 8:10——8:55 地点: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恒念堂报告厅
主持人: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即将为我们上示范课的是著名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他给我带来的第一个课题是《松鼠》。老师们,掌声响起来。师:好,同学们,上课!师: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师:请坐!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松鼠》,这是一篇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小品——科学小品。小品是短小的、精悍的、文笔生动的文章。科学小品就是文笔清新流畅优美的,介绍科学事物的文章。《松鼠》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下面我们开始学习。
师:(出示幻灯片1)“热身活动”,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很简单,但是有要求,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可以少到两三个字。好,想一想。师:(转向一位学生)谢谢你!你来说一下。生:介绍松鼠这个动物。
师:(重复)介绍松鼠这种动物。师:再简单一点,就是介绍松鼠。师:(转向学生)好,谢谢你!
师:介绍松鼠的什么呢?后面得继续往下讲。好,哪位同学站起来说。师:(转向另一位学生)好,请你来。生: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特征。师:很好哇!有它的外貌,有它的性格特征。行,谢谢你!师:把外貌、性格特征再换,换内容。师:请你来。
生:写了松鼠的漂亮,驯良,和乖巧。
师:抓的是第一句话,很关键的内容。(师进一步启发)继续思考,从概括的角度来看写了什么?它要吃、它要住、它要玩。这是什么呢?
生:写出了松鼠的外形和习性,很讨人喜欢。
师:有两个字很重要。“习性”,全篇文章可能就离不开“习性”。还有吗?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你来试一试。生:还讲了松鼠的作用。
师:松鼠的作用,在第6段。还有吗?还有什么作用呢?还有其它内容呢? 生:讲了松鼠给人的印象。师:给人的什么印象,说清楚。生:讨人喜欢的印象。
师:对,很关键的几个字。很讨人喜欢。好,看我们对课文的初步了解,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写松鼠的生活习性的。
师:从第另外角度来看,还写了松鼠的漂亮、乖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又写了松鼠的讨人喜欢。如果我们真正地看松鼠生活的话,还要注意到是写了松鼠的林中的生活。它只喜欢在树林里生活,在大树上生活。好,这个问题我们基本解决了。看第二个问题。
师:(出示幻灯片2)下面这组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现在来读一下。漂亮 驯良 乖巧 清秀 矫健 轻快 敏捷 机警 玲珑 美丽 警觉 轻快 响亮 生:(齐读词语一遍)
师:思考一下,感觉到了什么?请指点或者是整体地分析,都可以。我们开始试着来回答。生:我感觉松鼠很有灵性,像人一样。从“警觉”“轻快”感觉得到。师:我们如果说,把审题放在“这组词上面”,你会感觉到什么?好,再思考。这组词,你看它的外貌形态,它表达的情感倾向等等,都是可以感觉的。好,请你来吧!生:这让我感受到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师:大家看一看这一组词,是不是?都是什么词? 生:都是褒义词。
师:都是褒义词。都是表达情感的,表达一种喜爱的情感,还有什么词呢?其中有好多好多,或者说基本上都是形容词。整个地看都是很美的,都是写美的,所以它是美词,一组美词、一组形容词、一组褒义词,它写出了松鼠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好,这两个“热身活动”我们就进行到这儿,下面是训练活动。我们的训练叫“集体训练”,每个人都要做事,所以现在第一个动作,把笔写起来,完成两个训 练活动。练习一:趣说松鼠。有特别的要求,这个要求使我们用另外的方法看课文。要求细说,这说明是一点点,简说,话语不多。还有一个要求,从两段或两段以 上的文字整合内容,这是一种方法。听我举一个例子:我想说,松鼠的尾巴,噢,松鼠的尾巴,在第2段、在第4段里面都有,于是我就把它连起来。我说松鼠的尾 巴怎么样?怎么样?怎么啦!我再举一个例子,松鼠的爪子,在三个段里面都有出现,于是合拢来,综合一下,给大家讲松鼠的爪子。我说的仅仅是两个例子,还有 很多的内容,都是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发现的。开始思考,不要放下你手中的笔。生:(学生细读课文,进一步探究。约3分38秒)师:好的,互相的启发一下,同桌之间。
师:好的,我们全班来交流一下。说一说,你从书里面观察到的松鼠,开始吧!师:(转向一位学生)好,谢谢,请你来。
生:松鼠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它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地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而且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师:嗯,那么你整合一下内容,用一个什么样关键词来统配它的呢?你说的是松鼠的动作,非常的轻捷。生:(进一步补充刚才的回答)
师:她说松鼠的动作很敏捷、很轻快。行了,多好!师:(转向另一位学生)好,请你来!
生:它们从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林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还有第4节的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会儿也爬上去了。说明松鼠的爬树技巧很高。
师:嗯,我觉得你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加起来,可以说松鼠的警觉。对不对,从来住在树上,不下来,很警觉。师:继续。好,请你来!生: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从这句话,我看出松鼠爪子十分灵活。
师:嗯,好啊,还有啊!
生:它们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也看出松鼠爪子十分灵活。
师:好,谢谢你!那么你应该这样说:我说的是松鼠的爪子。如果说这们的话,那么就掉了一条,它们用爪子梳理自己身上的毛发,对不对?好,谢谢你!但是呢?我考虑你可能是从松鼠的吃这个角度来说的。生:我读出了松鼠独特的生活习性,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还有第5小节,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可以补充松鼠喜欢在树上生活,这是它特有的生活习性。师:对,特有生活习性,在这个地方观察到的。谢谢!师:(转向另一位学生)好,请你来!
生:我读到了松鼠的活动范围,还有时间。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师:嗯,你介绍它活动的时间。谢谢!我来概括一下刚才同学的发言。以上所有的发言有什么弱点呢?没有书中说……你们说的是什么呢?我读到了什么……我的要求是什么呢?书中说?好,哪位同学知道?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好,请你来!生:松鼠的声音。
师:我说的是……(老师进一步帮助学生纠正)
生:我说的是松鼠发出的声音,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师:你看说得多好,把松鼠的声音,它怎么表达的?它的特点是什么?给我们讲清楚了,谢谢你!师:(转向一位学生)好,先请你来!
生:我说的是松鼠对住所条件的要求,我觉得从松鼠对住所条件看出松鼠十分聪明,既保证了舒适,又保证了自己的安全。
师:聪明,乖巧,在这方面有很好的表现。你来!生:我说的和他一样的。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你的呢?
生:我觉得从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也可以体现出松鼠是十分聪明的。师:为啥,你能不能再说一次。你说,我说的是松鼠的尾巴…… 生:我说的也是松鼠的尾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可以突出松鼠是一种十分聪明的小动物。
师:好,那么如果我要补充你的弱点的话,你应该这样说:松鼠有一条美丽的大尾巴,然后说下面的内容。你说好不好?而且有个要求,美丽的大尾巴在哪儿?第2段。好继续来。还有人讲吗?还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说的是松鼠的爪子,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从这边还可以看出松鼠很爱干净。
师:而且它的爪子是那样的锐利。你看我给你加一下就变成了整合文章的内容,把两个地方的内容放在一起。是吗?谢谢!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请你来!
生:我从它们虽然也捕食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可以看出松鼠很通人性。
师:嗯!那么你这个发言是不是走题呢?(进一步启发)老师刚才说,我说的是松鼠的…… 生:我说的是松鼠的通人性,从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可以看出。师:这也是它的生活习性。师:(转向另一位学生)请你来!
生:我说的是松鼠的窝,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这里又可以看出松鼠的能干。
师:好的,你是不是可以看一下内容,我说的是两段或两段以上的文字整合的内容。那么,我建议你说,松鼠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它们只喜欢住在大树上,于是,在开始几段说明。你说好不好?谢谢!那么,我就观察到我们同学的习惯,不注意答题的要求,凭自己的直觉去答,这一点要引起充分的注意。现在我请你们观察这 样一种现象,请你们帮我的忙,看一看,我要说的是松鼠的跑跳,你们看课文,答案我来说,但是你们要看课文,赶快划、找。
生:(学生细读课文,进一步探究。约58秒)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来看老师的整合。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把有关的文字形成一个类别,来说明一件事物的,而且是利用课文。师:(出示幻灯片3)生:(一起读幻灯片文字)
幻灯片文字: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它们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 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会儿就 爬上去了。师:原来课文是可以这样读的。这是我刚才对你们的学习要求。好,通过这次练习,我们会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多角度地感受到松鼠的可爱。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 用描述的方法来介绍松鼠这样一种手法。好,刚才同学们很努力,下面我们休息一下。看“课中休闲”,让你们安静地思考一个问题,放松自己的心情,放松紧张的 思维,我这个问题,不要求在课堂里有答案,只是让你们悠闲地思考,然后继续第二个训练。
师:我轻轻地读给你们听,你们休闲。“从段与段之间衔接的关系看,从内容的主要与次要关系来分析,第4段和第5段是可以互换位置的吗?”课文内容的选点我 们可以看看,4段和5段交换位置后,5段和3段的关联是不是更紧密一些。再从基本的生活要求来看,吃和住是不是应该放在主要的地方,而其它的可以往后挪,这就是我要你们思考的内容。
师:(出示幻灯片4)好,我们开始第二次训练活动。“品读精段”,请同学们把眼光集聚在第二段文字上。欣赏第二段文字的表达之美、拟人角度,什么都可以说。
师:(进一步提示学习方法)这一次从中两两为一组,开始研讨第二段文字的表达之美?开始吧!
师:好吧!交流。这一段文字的表达之美,你就不要说松鼠的外形美,外形美是表达之美的结果。好试一下,我们先回答,试试看,看怎么回答?
师:谢谢这一位同学,她举手了,看她怎么回答。
生:第二小节的第二行,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上半句把松鼠 尾巴比作帽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松鼠尾巴的形状,而且格外漂亮。后一句写出了松鼠懂得利用它的尾巴,也可以看出松鼠非常聪明、乖巧,很讨人喜欢。师:好,请点题,什么之美?
生:尾巴,松鼠尾巴的……(学生答不出来)
师:谢谢你!刚才你的分析我很喜欢听,我为什么要你回答什么之美,我们换一种方式,它的这种美丽的尾巴摆在我面前是什么手法,你也分析了比喻,对不对。手法之美。谢谢!师:继续来。
生: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从这句可以体现出松鼠的人性之美。师:松鼠的什么之美? 生:松鼠的通人性。
师:松鼠的通人性之美。松鼠之美,那么从表达的角度,从作者的语言表达角度来看什么之美呢?你看,可以说用词美,可以说句子美,都可以说。师:继续来。生:从第二小节的清秀、闪闪有光、矫健、轻快、敏捷、机警等一连串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松鼠美丽而活泼的特点,让我们初步感知了松鼠讨人喜欢的模样。体现词语之美。师:用词之美,多好啊!这位同学分析就像模像样了。就等这一句。师:好,谢谢你。(转向另一位学生)请你来!
生:第二自然段的第2句: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我觉得这个“衬”字用得非常好,因为它把松鼠的面孔和美丽的尾巴形成了一个整体。师:(进一步补充)给我们一种画面的感觉。生:我觉得它用词非常的好。
师:对,这叫炼字之美。一个字用得非常的好!好,继续来。
生:我也说的是第2句,我觉得玲珑的小面孔与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形成对比,更突出松鼠的身形小巧。对比手法之美。
师:对,表现出烘托的意味。多好!
生:我找的是第二自然段的第1句: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作者拟人化地把松鼠的生活习性,写得栩栩如生,松鼠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警觉,可以突出作者写的形容词之美。
师:修辞之美。修辞具体地可以说四字短语的排比之美,两个“非常”的反复之美,既是概括的描写,又是作者情感的表现。好,谢谢你!师:(转向另一位学生)请你来!
生:我选的也是第1句,我觉得这一句用了许多非常美的形容词,而且这一句本身属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我觉得作者表达方式的运用非常精通,有一种描写之美。
师:对,表达方式之美。具体到这一段的表达方式就是描写,谢谢,这个词用得好!师:继续发现。这边的同学,还发现什么呢?
师:还利用一点时间,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件事,这一段文字层次很美,其实大致上分为三个层次,每个人都要看一看,划一划,然后把你的见解告诉大家。师:哪一位同学来说一下,请你来。
生:这一段文字共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概括地写了松鼠的面容清秀及漂亮的外形。第二层次主要写了松鼠玲珑的小面孔和美丽的尾巴。第三层次主要写了松鼠像人一样用前爪送东西吃。师:好,谢谢。他用概括的话来分层,用解释的话来分层,划到哪里为止?我们请另外一位同学来表述。这边的同学也跟上发言了。
师:(转向另一组学生)这边的同学也跟上发言了。
生: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这是第一个层次,概括地写出了松鼠的性格特点。第二个层次是玲珑的小面孔,衬 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这是第二层,既写出了松鼠尾巴的美丽,又写出松鼠尾巴 的作用。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这里是第三个层次,写出了松鼠如何吃东西。
师:好,谢谢这位同学。他既有分析,又有层次,他怎么分析的,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多好!
师: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是吗?请拿起笔在这一段的旁边批上“层次美”三个字,继续听我讲,把大家的发言一起深化。来认识什么是“表达之美”、“描述 美”。我刚才提示了要把三个字旁批在课文上,这里同样的道理,仍然要旁批。“它们面容清秀”这一句就是描述美。“松鼠的跑跳轻快极了”在后面的文章里,也 同样是描述美。整篇文章,或者每个段里面,作者主要的表达方式,就是用描述之美来说明松鼠的。
我们再来看,这三个字很重要,它告诉你们去观察语言现象——“修饰美”,用“非常”来修饰“敏捷”。“玲珑的小面孔”,面孔前面用“玲珑”一词来形容,“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这就叫修饰美。简单一个词前面加上形容,表达修饰之美。还有大家刚才说到了修辞美,用排比的方 式、用比喻的方式、用反复的方式、用拟人的方式,都是修辞之美。还有句式美。老师给这个句子里面加上了竖线,是表示这样的句子是两层,一层是描述,一层是 评价。这个句式非常重要。显然对于写事,对于写物,都很有用。一层是描述,一层是评价。
如果要注意你的学习方法,你应该同样地划一下。还有情感之美。作者怀着喜爱的感情来写松鼠,整篇文章,包括这一段文字,都渗透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一起来读一下。(说明朗读要求)注意重音,它能够表现你对修饰之美的感觉;还要注意重音,它能够表现你对炼字、炼词的感觉;还要注意重音,会表现你对句子里面层次的感觉。你看,“松鼠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感情不就出来了吗?一齐来试一下。生:(齐读第二小节的文字)
师:夸张一点读,好不好?再来一遍。(师示范第一句,并强调要读出重音)生:(再读第二小节的文字)
师:你看,这一次好多了。好的。这一节课我们就牵涉到这样的训练,那么我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呢?其实,我们就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事是对全文课文的分析,第二件事是对一个段落进行欣赏。谢谢同学们的努力。下课。师:同学们辛苦了。再见!生:老师再见!师: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