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余映潮《窃读记》课堂实录(本站推荐)
余映潮《窃读记》教学实录
师:咱们今天学习的是《窃读记》。读过课文了吧?这篇课文很好懂,一读就懂。请告诉我,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作者非常喜欢读书,觉得读书是件非常快乐的事。这么多书坚持读下去,说明读书很有意思,她求知欲很高。
师:他读懂了这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小女孩。很好!你来分享。
生:我从国文老师的最后一句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读懂了我们的肚子需要用食物来供养,而我们的头脑需要用书,用知识来供养。
师:用知识来充实我们的头脑,用书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很好!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文章第7然段读懂了,作者读书能把自己融入到书的内容当中,甚至连自己读了多长时间都不知道。
师:很贪婪地读书!还有吗?
生:我从第4自然段明白了窃读的滋味是非常快乐的,也还是很害怕的。
师:这种非常快乐而又害怕的,很复杂的读书的滋味,在文章中表现出来了。
生:我从整篇文章中读出作者读书十分艰难,因为书里提到,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如果被书店老板发现,可能还要受到惩罚。
师:很快乐地读书,而且又是很艰难地读书。读懂它真好!谁还来说?
生:我觉得作者当时很想读书,可又没钱买书,只能到各家书店读书,这是作者渴望得到知识的精神。
师:这是作者童年的境遇。只读书,不买书,这就是窃读!
生:我看出作者很有毅力,为了读书不惜多跑几家书店。
师:这是作者对书的热爱!
生:我还读出作者求知欲很高,到处读书。
师:是呀,为了读书不惜挨饿,不怕劳累!
生:我认为,作者可能是受家庭条件的限制买不了书,但仍阻止不了她爱书的精神。每天一放学,就匆匆地跑到书店看书,而且觉得这种窃读的滋味是很快乐的。
师:嗯,用行动满足自己的渴望!
师:我知道,大家读出了很多很多,这样,我先强调几个地方,然后我们开始读书。第一点:我们要会写两个字,圈下来。第一个字是第三自然段“从大人腋窝下穿过”中的“腋”,注意它的结构。第二个字是“最令我开心的是下雨天”
那一段里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的“皱”。这两个字大人都容易写错,把这两个字记下来。
再圈两个词,第一个词是第四自然段中的“知趣”。这个词我们常常用到,而且它还是很有味道的一个词。第二个词“饥肠辘辘”,肚子饿得叫了!
好,再强调一个地方,我们要圈出这样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个句子就全篇的内容来讲非常重要!
第二个句子:“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如果说,我刚才说的这两个句子你们读懂了,那么整篇文章,你们基本上就读懂了。那在基本上读懂了课文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呢?──训练我们的能力!我们来看这两个活动:
课件:品读活动:
解说一个词
品味一个词
师:解说一个什么词呢?──窃读。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说“窃读”的意思。课件:品读活动一:
根据课文内容说“窃读”
例:小小女孩的窃读。
比如:我要说的是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小小女孩的窃读。其它,请你们到文章中去发现,这是什么样的窃读?好,到课文里面开始思考。
(学生自读,思考)
师:根据课文内容来说吧,这篇文章写了小小女孩什么样的“窃读”?
生:写了小小女孩快乐的窃读。
生:贪婪的窃读。
师:把句子念出来。
生:我打开书一页两页,像一匹狼贪婪的窃读。
师:贪婪的窃读是因为这是人家的书,所以要很快的读,恨不得把书吞到肚子里去。
生:惧怕的窃读,怕书店老板把自己赶出去,因为她只读不买。
师:会赶走她,很讨厌这个小孩。但从她来讲又很自尊,怕人家说,就是这样的一种窃读。
生:快乐而惧怕的窃读,快乐因为读书汲取许多的知识,这时精神的食量。惧怕是因为只看不买,怕人家眼睛盯着自己。
生:艰难的窃读,文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发现……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这让我发现小女孩读书的艰难。
师:书的魅力很大,吸引着我,但我有时又不得不放下书,再到另外一家书店,多么的艰难啊。
生:满足的窃读,因为在她读完书后,既学到了知识,又没有花钱。
生:忘我的窃读,因为她读书时,几乎忘了所有的事情,可能她读书的时候已经非常疲惫了。
师:你能把书中的一段话念一下怎么样呢?
生:“饭店飘来了阵阵菜香时,我已经饿得……舒舒服服地读一读”。
师:什么都忘记了,但是饥饿已经袭来了。
生:担忧的窃读,怕书没读完,被人买走或卖完。
师:如果是那样该叫人多么的遗憾,多么的想念呀!
生:辛苦的窃读,因为她一读就是两个多钟头,腿很酸很累。
生:认真的窃读,因为每当读到日光灯突然亮了,她才知道晚上已经到了。
师:是呀!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小时了,又累又忘我的窃读。
根据课文内容来说多得很,这就叫多角度的从各个侧面来理解课文内容“窃读窃读”什么样的窃读呢?各种滋味都在里面。好,我来吧大家的发言小结一下,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课件:只看不买的窃读 担心害怕的窃读
紧张贪婪的窃读 察言观色的窃读
混入人群的窃读 大雨掩护的窃读
饥肠辘辘的窃读 长久站立的窃读
沉浸快乐的窃读
师:当然,我还没有把大家说的很多很多的窃读都概括出来,这一片小小的文章,写了这么多丰富的生活内容,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读)
这就是我们根据文章内容来解说一个词,解说窃读,大家活动很好,但这只是一边表面上的来说课文内容,我们还要把它深化下。
师:品味一个词,品味哪一个词呢?品味“滋味”这个词。
课件,品读活动二:
深入课文语言品“滋味”
例: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暗喜表现了“我”局的人多可以让自己“隐藏”起来读书的那种暗暗高兴的滋味。
师:根据深入课文语言品“滋味”,窃读的感受是丰富的,我们刚才都已经说明了。这样的具体的来说是什么滋味呢?看老师写了一个例子(出事例子)像这样的词在课文里面太多了,他们都能表现读书的滋味。请大家像老师一样找一个地方看看,你找的地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读书滋味。到课文中去划词划句,然后组织自己的发言。
(学生自读)
师:好的,发表你的见解!
生:我认为是一种惧怕的滋味,因为每当我看书的时候,发现环境不适合就会再换一家。惧怕老板发现。
师:这是一种担心害怕的滋味,看书很不安逸,看着看着,还要察言观色,察言观色的滋味。
生:这是一种恋恋不舍的滋味,可认从这一句“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吐沫,好像把……然后,才恋恋不舍的把书放了回去。”从“恋恋不舍”看出作者留恋书中的内容。
师:于是,又开始明天的窃读。
生:贪婪的滋味。
师;举例子。
生:站了几个小时。
师:这还是什么滋味?
生;劳累的滋味。
师:品出来了。
生:全神贯注的滋味。
生:迫切的滋味“在一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急切的寻找……”她急切的想找到书打开来读
师:“急切”这个词用得好,担心这本书被人家买去了,所以“急切”写出了焦急的心理活动,也就是一种滋味
生:开心快乐的滋味 “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还有那水中装样子的滋味,对装模样的滋味!好,把这句话读出来!
(生读)
师:你看,装模作样,面部表情确实很镇定的。
生:轻松的滋味,我从“我低着头……却浑身轻松”
师:为什么在这里写“轻松”两个字,这又是什么滋味呢?是轻松的滋味吗?轻松之后,又要写什么?
生:贪婪快乐的滋味“一页,两页……”从“贪婪”这个词中,体会到我急切读书的滋味。
师:这个地方“我听到了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故意放慢了脚步”我觉得这个地方很有味!本来急急的赶,又放慢了脚步,我又故意平静了以下,我要进到书店里了,人家会不会发现我,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滋味。
生:害怕又快乐的滋味,隐藏自己,当做别人的女儿或者小妹妹。
生:艰难的滋味,读了很长时间,又饿退又酸。
师:对肚子饿的滋味出来了,劳累的滋味也出来了,但她离开书店走出去的时候是浑身轻松的呀,这个轻松还有人解释吗?
生:轻松可以表现小女孩喜欢读书。
师:还有补充吗?
生:轻松还是一种得意的滋味,因为她做到了国文老师的话,不花钱就读到了很多书!
师:对,还因为我这一次窃读成功了,我读了很多书,所以很得意!多么可贵的人爱读书的品质呀!
师:好,我觉得大家找了很多好的地方,这些地方都表现了读书的滋味,我们再来小结一下。我们来看:进入书店前,她的心里是一个急切而又盼望的滋味。
来到书店,担心被人家买去了──又喜又忧的滋味
读书啊,贪婪的读书啊!一页两页──贪婪的滋味
有时候放下书知趣的走开──察言观色的滋味
下雨的时候,人家不说我了,雨下的再大一些呀──暗自庆幸的滋味
啊,终于天已晚了,放下书把──恋恋不舍的滋味
饥肠辘辘,双腿麻木──忍饥受累的滋味
老师说:“你们是……”──漫漫长大的滋味,受到磨练的滋味,得到知识的滋味,字里行间,滋味是多么的浓郁啊!
(随即课件出***的滋味)
师:好我们把这一段,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下文)
课件: 品读活动二:
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的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的阅读着的小女孩,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正是“窃读”百般滋味,细腻生动的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师:百般滋味呀!我们可能就没有这样的百般滋味!应该在有时候去体验一下这种滋味。
师:好,这节课,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培养了我们的能力。
(课件)品读活动小结:
解说一个词──锻炼我的概说能力
品味一个词──品味我们的赏析能力
师:同学们 思维很活跃,学习很用心,谢谢大家!
第二篇:余映潮课堂实录
余映潮《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2004年《星光大道》的总冠军阿宝,同学们还有印象吗? 生:有。
师:他那富有穿透力的高音、他那具有民族特色的装扮,确实令人耳目一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刘成章先生走进黄土高原,来感受另一种非常独特的、大型的民间艺术舞蹈——安塞腰鼓。(显示幻灯片1)
师:听有的同学说在小学接触过删节版的《安塞腰鼓》,那么那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想象中的安塞腰鼓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1:安塞腰鼓是一种民间艺术,它融合了陕北汉子那种奔放的情怀,号称天下第一鼓,是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生2:1986年,安塞腰鼓获奖。
师:请看大屏幕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
二、安塞腰鼓简介(幻灯片2)安塞腰鼓简介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最为盛行。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师:这种磅礴的气势和精湛的表现力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把它们准确表达出来的呢?现在咱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注意朗读的基本要求。
三、朗读 感受鼓势(幻灯片3)
朗读 感受鼓势
要求:
① 发音准确、语调自然流畅、速度快慢适中。
② 理解作品、调动感情。
③ 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节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完后从整体上谈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谈一下你的感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生3:是一种磅礴的气势。
生4:我觉得安塞腰鼓有一种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比的原始的豪放的力量。生5:安塞腰鼓的那种节奏能使人和它一起动。师:舞动、跃动、跳动。
生6:通过《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黄土高原上那些后生舞出来的狂热的舞蹈。就像黄河奔涌而出
师:认识挺深刻的,谈得非常到位。
这种气势、这种鼓势,体现在课文当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怎样才能产生这种震撼的“隆隆”声呢? 生7:回音、回响。师:这种气势确实象这位同学说的那样,是一种磅礴的气势、是一种撼动人的气势。只有这样的气势,才能够象刚才同学所说的那样,就像捶在你的心上一样,使你跟着它的鼓点在舞动。所以听到的才是一直不绝于耳的“隆隆,隆隆”的响声。咱们试一下,看看在这大厅里是否能产生这种回响。师:只听见——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同学们在读这样的句子的时候,不一定用尽全力大声喊出来。可以集中力量,在内心充分蓄势,读出那种气势和回音。
其实,要想真正的读好文章,必须对语言进行充分的品味。只有读懂读透了,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的这种气势,我们可以借助于屏幕上所提供的有关资料,加以理解。请看屏幕。(幻灯片4)
安塞腰鼓之劲
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非常有感染力地读出了安塞腰鼓的这股“劲”)
师:在文中,作者是如何把这种“劲”表现出来的?现在,咱们就进入第二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精读,品味鼓韵。
四、精读 品味鼓韵(幻灯片5)
精读 品味鼓韵 语言美 画面美 构思美 ……
师:在品读的时候,请拿起手中的笔。把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字、词、句、段找出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认识。另外,把你有困惑的一些字、词、句、段也找出来,一会儿咱们共同来解决。屏幕上提示大家可以从语言美、画面美、构思美等方面来赏析,其实本文还有很多美点、亮点值得品味。可以结合着课后第二题进行。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读、品。
(小组内热烈讨论)
生8:我个人觉得第14段、第15段写得好,它们首先用了“隆隆,隆隆”的象声词,“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这种写法充分写出了鼓声对观众心灵的震撼。
师:突出了震撼,不错。注意多音字“隆”字的读音:在“黑咕隆咚”中读一声;当它作为象声词“隆隆”时读二声。
生9:我觉得第8段很好,“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一段运用了一些反义词,对比非常强烈,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气势。
师:用三组反义词更加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气势,非常好!
生10:我觉得第7段非常好。因为这一段运用短句的形式,它的语言很磅礴,气势很激荡,让人想象那种奇美,而且它的节奏也是很急促的。这一段的结构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安塞腰鼓的气势。
师:能试着读一下吗?(生10读)师:很好,读出了气势。这一段确实非常精彩,它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连续五个比喻句组成了一个大的排比句,给人一种排山倒海般的震撼。作者在本段中借鉴《阿房宫赋》里的写法,尤其是修辞,排比、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倒置等。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看一看《阿房宫赋》里的修辞,对比着感受一下。
生11:我觉得9、10、11段这三个排比段,写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粗犷。与之相比,描写得更深刻一些的是14、15、16段,连续用了五个“隆隆,隆隆”来描写生命的壮阔。师:“描写生命的壮阔”,描写这种震撼力。生12:第16段。
师:你先读一下好吗?(生12很有感情地读。)
生12:我觉得这一段写出了气势。它展现了安塞腰鼓宏伟磅礴的力量,还有西北汉子忘情表演的激情。这种声音使我联想到了白居易的一首诗《琵琶行》里的几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我觉得这一段把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得淋漓尽致。
师:很好。你能联系到具体的诗词名句,来丰富你的认识,非常好。这里注意“弦”字的读音,应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
生13:我非常喜欢第20段,“多水的江南”这一段。有了这一段的存在,更能衬托出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文化、厚重的土层,也能衬托出安塞腰鼓的粗犷、有力、磅礴的气势和能量。师:你认为是为了突出安塞腰鼓的这种磅礴的能量、西北高原厚重的土层,而写到了江南。师:那么,为什么是易碎的玻璃呢?
生13:因为江南是多水的,而且它也是柔美的,这样一来,多水的特质就让人觉得很符合。师:一锤下去就碎了。一说到江南,就使人联想到江南水乡,很柔美;而西北高原则正相反。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和气质。在这里我就想起了宋代词的两个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在此,江南是婉约派,而西北则是豪放派,是不是很恰当?
生14:我比较喜欢第12段,(有感情地读)“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我认为这一段语言上有明显的节奏感。而且这一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更好的突出后生们象腰鼓似的那种磅礴的气势。师:主要用的是哪种修辞方法? 生14:排比。
师:噢,刚才说成比喻了。这一段确实写得很精彩!在这里,用排比突出了这种气势,而且,这两句紧紧相连,成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那么,他们是哪来的那么一股劲?他们要“挣脱”什么?“撞开”什么呢?(学生沉思)
这一段的每一句都有一个鲜明的动词,注意品味。三个动词意思相似,但表达的程度却—— 生:不同。
师:步步加深,一个比一个强烈!“挣脱”的“挣”在这里应读去声zhèng,用力摆脱束缚。生15:我比较喜欢第7段,这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来描写了舞姿。这种舞姿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人带来一种奇伟磅礴的气势。正是因为安塞腰鼓融入了陕西汉子的那种豪放的性格,才使得安塞腰鼓与众不同,比其他的鼓更加有气势。
师:你欣赏的还是第7段,拥有诗一般的语言。连用五个比喻组成一个排比句,气势是排山倒海般的、是不可阻挡的。下面,我们把这五个句子读一读,感受一下。(学生齐读)
从这急促的旋律中我们能感受到,黄土高原上要爆出一场非常壮阔、非常豪迈、非常火烈的舞蹈,那就是——安塞腰鼓!(生齐声答)刚才是从语言上来品味的,透过这些精美的语言,在你头脑中能产生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6:1——4段都能在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非常好的画面:一片湛蓝一望无际的天空下,黄土高原上,有像火一样的红高粱,在这壮阔的背景之下,有一群后生们蓄势待发,准备敲起斜背在身体一侧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起的腰鼓。
师:这是第一个画面,非常美丽、非常壮阔,它突出了演出之前的“静”。后生们的表情是沉稳安静的,腰鼓是呆呆的,作者描述的是一个静的画面。此时,后生们的内心是无比激动的,因为马上就要进行火热的表演了。他们此刻正在积蓄力量,等待着爆发!此时的安静,和“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那么,作者是如何由这个寂静的场面一下子转入惊心动魄的表演场面呢?
生17:从“但是”开始就已经由静转动了,“看”字独立成段,过渡到第7段的一个小高潮。师:“但是”、“看”独立成段,这是句式上的一种特色、一种美。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独具匠心的。惊心动魄的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一个关键的“看”字,我们该如何读,才能使寂静的画面一下子转成惊心动魄的画面呢? 生18:要具有爆发力。师:那谁来爆发一下?
生19:看!(女生读得很文静,大家都笑了。)生20:看!(该男生读得很有气势。)师:读得很好,把感觉读出来了。生21:文章用了反衬的写法。
师:反衬,这是一种写作手法,又叫以动衬静。这种写法在咱们古典的诗词歌赋里经常用到,象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还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声更幽”。这些都是运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在这里,作者用鸡啼,而不用鸟鸣、蛙叫,其原因是——
生22:鸡鸣更具有穿透性。
生23:我认为鸡啼可能更符合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地点,蛙叫在黄土高原上一般不大出现。(大家笑了)
师:在咱们中国的历史上,鸡啼一般象征天亮了,是新的一天的开始,给人带来希望。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画面都是静的,如果说开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爆破的话,那么结尾的静我们就可以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来概括。这样来看,文章的构思非常巧妙:首尾静,中间动,映衬得非常好。这是文章整体方面的构思技巧,大家看一下,文章主体部分的构思呢? 生24:主体部分一直有一个短句来贯穿全文,那就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师:这是什么手法? 生:反复。
师:反复了几次? 生:四次。师:通过“好一个安塞腰鼓”,把本文的主体部分穿起来了。而且这四个部分不是简单的反复,每一部分都有新的含义、新的意境。如第一部分是描写安塞腰鼓火热的击鼓场面,那急促的鼓点、飞扬的流苏、闪射的同仁,改变了人的感觉,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它使人想到了——
生: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师:想到了——
生: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师:还想到了—— 生: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师:这是联想什么呀? 生:虚写。
师:虚写。不是实实在在存在此地的场景。他联想到“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什么意思?
生:战场。
师:噢,古战场。它出自杜甫《后出塞曲五首》了的第二首,表现的是一个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那“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呢? 生25:选自《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师:你对这首歌还比较熟悉。这是陕北著名的信天游里的一种比兴的手法,在这里作者是想写“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这里写的是咱们老一辈革命家那种豪迈的情怀。再看第三个联想“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刚才有几个同学说 这一句不太明白。
生26:这个可以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历代的进程,就是婉转曲折、最终解放的一个进程。师:把历史纵深开来,从古代的出征场面到咱们老一辈革命家进行的解放全中国的战争,能理解到这一点就相当不错了。在这里,“晦暗”是什么意思呢? 生:迷惘。
师:迷惘、糊涂。“晦暗”本来是指天气的,而在这里,是指思想上的迷惘、迷惑。好,现在同学们还有哪些疑惑?
生27:老师我想提问一下第16段,它连续用了四个“隆隆,隆隆”的描写词,请问这一段到底描写了些什么?
师:刚才在品味的时候,也有同学问到了这个问题。
生28:第18段的“红豆角角老南瓜”,在小学课本上是“红豆角”。生29:我觉得这是陕北方言的特点。
师:非常好!陕北方言喜欢用叠音字,课本中还有很多,如“茂腾腾”“兹溜溜”等等,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生:亲切感。
生30:我想问一下第2段,“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到底是要挣脱什么、冲破什么、撞开什么? 我觉得它是冲破了、撞开了平常人们身上的层层伪装和那层外壳。
师:很好。尤其是包裹着人们思想的外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如果还有疑惑的话,请看大屏幕。(幻灯片6)
关于《安塞腰鼓》(刘成章)
我在陕北生活多年。陕北以她的山河五谷养育了我,我在陕北发现了无数闪闪发光夺人魂魄的人类美质,因此当我决定此生以写作为业的时候,我就立誓,要长时间地写陕北,要把陕北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统统挖掘在世人面前。而在写《安塞腰鼓》之前,我已接连写了好几篇颇有影响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但使陕北骄傲地在新时期美的视野中踏出一方天地,而且都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讴歌改革开放。那个时期,我满脑子都是改革开放。因为天地的巨大变化给我个人和国家都带来了希望,我对改革开放充满了热情。
这是有关作者写《安塞腰鼓》时的资料。这篇文章写的很含蓄,作者不惜笔墨地写安塞腰鼓表演时的场面、后生们的力量,但是,对于与本文有关的时代背景全都略去,几乎一个字也没有提。请看资料,作者此时的文章都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讴歌改革开放。看到这里,对刚才的问题认识是否加深了?他到底要挣脱什么、冲破什么、撞开什么?那“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指的是什么?
生30:撞开那层束缚。
师:是啊,主要是从思想上来解放自己,通过这群茂腾腾的后生们的行动去改变现状。此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吃的是红豆角角老南瓜,他们那来的这种巨大的能量?
生31:我认为他们巨大的能量源自他们的理想,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师:很好。有了希望了,思想解放了,苦苦思索之后,终于大彻大悟了。
生32:老师我觉得我跟王俊想的不太一样。我认为他们的能量是来自西北汉子所带有的远古的那种豪放朴素的精神和性格。
师:好,你谈了自己的看法,主要突出了地域特点。生33:我认为主要来源于他们的振奋自豪之情。
师:阵痛的发生、阵痛的排解,这种振奋自豪之情是非常震撼的。那么到底是那股劲要冲破、要撞开?思想解放,体现在行动上。虽然贫困落后,但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下,是不是充满了热情,就能写出好文章呢? 为了让大家在写作上有所感悟,请看屏幕上的资料。(幻灯片7)
关于《安塞腰鼓》(刘成章)
我多年写诗、读诗的经验,或者作为思想积淀,或者作为艺术积淀,都构成了作品的坚实基础。但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我动笔时的思维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沸腾状态,几乎像风一样自由、水一样沸腾。这状态太重要了。我体会,作家必须敏感于这种状态出现的时机,并奋力抓住。抓住它,就等于抓住了自己最高质量的心血。如果错过它,比方让我三五年后或者现在再写《安塞腰鼓》,那是断然写不出来的。
作者在写《安塞腰鼓》的时候,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请快速浏览,你从中看到写作要具备哪些状态?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积累,积累知识、积累经验……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思维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沸腾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感,一旦产生时,才能写出好文章。好,刚才我们从语言、画面和构思上欣赏了《安塞腰鼓》,确实非常精彩!那么,作者借“安塞腰鼓”到底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34:我觉得这就要联系它的时代背景了。它从侧面描写了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使他怦然心动。
师:怦然心动!既然《安塞腰鼓》要赞改革开放、要赞陕北人民冲破所有束缚的这种渴望和追求,作者就借助安塞腰鼓、借助后生们的力量来宣泄,他们内心的这种爆发力是不可一世的、是无法阻挡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对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喷发,偏偏赋予“安塞腰鼓”呢?(学生有点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如何说起。)
师:“安塞腰鼓”是西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对于作者来说,他生于黄土高原,长于黄土高原。他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主要的是,他对黄土高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热爱这片土地。所以,当他离开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踏破岁月、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黄土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面对20世纪80年代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作者怦然心动,想到了“安塞腰鼓”。他必须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这篇美文与其说是在描述“安塞腰鼓”的气壮山河,还不如说师作者在借“安塞腰鼓”抒发心中不可遏止的激情,那就是:对黄天后土的礼赞,对蓬勃生命力的讴歌!既然作者能把无形的鼓声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那我们也可以借助声音把作者的这种激情、把安塞腰鼓的这种气势宣泄出来!请看大屏幕!
五、演读 感悟鼓魂(幻灯片8)
演读 感悟鼓魂 分角色朗读:
①可领读、合读、轮读……
②可组内合作、也可组与组之间合作……
(师生合作,演读课文23——30段。幻灯片9 有领读、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
(23)(女领)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4)(合)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25)(男领)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26)(男领)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27)(轮读)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28)(师)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29)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30)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读完后,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下课!)
余映潮《孔乙己》课堂实录
时间:2012年3月19日
地点:海口景山海甸分校四楼多功能厅
第一板块:文意理解
师:一上课我就感受到大家青春的热情,让我们带着这种热情完成这节文学欣赏课。
(出示)(两个任务:文意理解+课中比读)
师:文意理解,这个很简单,说说《孔乙己》阅读的初步感受。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
生1:首先是社会炎凉、群众的麻木、科举的罪恶。师:前面应该有一个总说,“我觉得——”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孔乙己就是一个笑料,作者写孔乙己的遭遇是对封建社会的抨击,说白了,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科举的罪恶。师:孔乙己是谁的笑料呢?是看客们的笑料。建议不要用太随意的口语,“说白了”。
生3:我体会到孔乙己是可有可无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地位。
师:他既不是长衣帮,也不是短衣帮,是一个可怜的社会边缘人物。“可有可无”这个词概括得很好。
生4:我通过孔乙己的遭遇,感受到了社会炎凉。
师:这个发言切入到文学作品的范围来了。刚才我们谈的是初步的感受,这是一篇小说。讲一点东西:《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他说:“创作此文,意在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是20世纪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孔乙己本身有弱点,正因此,他遭遇了许多令人同情的变化。(出示)(《孔乙己》是运用“儿童视角”来编排故事、塑造人物的小说。小说以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吻,讲述他眼中的孔乙己的凄惨遭遇。)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文章是用“儿童视角”写的? 生:《最后一课》。
师:是啊,小弗朗士的眼睛就是儿童视角。还有《社戏》《我的叔叔于勒》等等都是如此。
师:(出示)(《孔乙己》巧妙地进行“场景设置”,在“咸亨酒店”让孔乙己“出场”“退场”,子这个场景里集中地表现人物、叙述故事。
同学们,《最后一课》场景在哪啊?(在教室)你看,马上触类旁通了吧?教室就是场景,那么《社戏》的场景在哪?(在船上)很好啊,知道了场景。师:(出示)(《孔乙己》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文中的重要人物孔乙己和丁举人。文中对丁举人的描写就是虚写。对孔乙己的叙述中也有虚写的内容,如听人说。
师:(出示)(《孔乙己》从丰富深刻的“角度”叙写了孔乙己的故事,对他与酒店的关系,对他的“偷”的描写,“手”的描写,“脸色”的描写,对众人的“哄笑”的描写,我们都可以进行专门的欣赏。)这篇文章的文章价值就在于多角度、多线条描述孔乙己的变化。
师:(出示)(专家评述:小说突出地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孔乙己的人物特征:长衫,语言,手。长衫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语言直接呈现人物的文化背景,手的不同阶段的功用隐喻孔乙己的人生命运。
第二板块:课内比读师: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不少是可以用“课中比读”的方法来进行品读欣赏的。如《从百草园草三味书屋》《雪》《故乡》《闰土》等。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对比,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对比,故乡的从前和今天对比,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对比……《孔乙己》同样能够这样,请把视线落到4、11段。通过细致之处的对比来感受孔乙己的变化。
师:比如,孔乙己拿钱的动作,开始是排,而后是摸。请从两段中找出细微的地方,然后阐述表达了什么?动笔。先画下来,再分析、旁注。活动时间,五分钟。(生写)
师:将见解写在书中,自己欣赏,各自表达,可以举手了。
生1:我从孔乙己之前“身材高大,青白脸色”到后来的“又黑又瘦”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命运变化和丁举人的残暴。
生2:我从孔乙己的外貌变化,以及他之前与人争辩,但最后用哀求的眼神说:“不要取笑。”可以看出,孔乙己已经不争辩了,说明孔乙己内心已经没有尊严了。师:已经没有自尊了。心理防线完全没有了,你分析得很好,孔乙己的巨大变化,不仅是身体方面的。
生3:孔乙己以前是“穿着长衫”的,看得出他内心轻视劳动人民;后来孔乙己穿着“破夹袄”,看得出他的身心遭到了严重的摧残。
师:象征身份的长衫永远不见了,如何不见?有许多空白,让我们思考。生4:孔乙己以前站着喝酒,现在却只能坐在地上喝酒了。说明他的人生已经很凄惨了。
师:注意,这个对比牵动着我们不好的心情。他的双腿被打折了,永远站不起来了。
生5:孔乙己以前总会搪塞别人的嘲笑,现在却只是哀求。
师:这位同学非常锐利。象征身份的长衫没有了,语言也彻底摧毁了,命运巨大的变化带来了他的两个巨大变化。
生6:我从孔乙己掏钱由“排”变成“摸”,说明他以前付钱是分文不少的,是规矩的,带着点炫耀,而现在已经很落魄了,不但赊账还不了,一碗酒钱也不够。师:“排”带点炫耀,带点童趣,这样对比是有表现力的。
生7:以前孔乙己是在酒店里喝酒,但是现在却只能在门槛外边。天气冷,不进屋,是因为心里不想再被人嘲笑。师:这个分析太深刻了!原来喝酒会争辩,为自尊反驳,但现在他悲惨地坐在外面,无法站立,令人揪心。
生8:孔乙己以前与掌柜聊天,现在一话不说就走了。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尊严。师:这可能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碗酒了。
生9:以前,他要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现在他只要一碗酒。师:对,他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四文大钱。
生10:他以前还会争辩,现在喝酒根本不理会嘲笑。现在只是用极低的声音,哀求不要取笑。我看出了他身体极其虚弱,不乐观,不从容。
师:这是孔乙己第一次撒谎,他的腿断了。请关注“秋风过后”到“换上棉袄”了这一段,这是环境描写,这里为何要关注到天气的内容? 生11:增加了悲凉的气氛,反衬穿破夹袄的凄凉。
生12:天气冷了。但孔乙己依然来喝酒。可呢个是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了,想喝最后一碗酒。
师:发现得真好啊!这就是环境描写的魅力。师:这样小结一下。
第4段
第11段
孔乙己的出场 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于退场
正常 残疾
伤痕 断腿
长衫 夹袄
青白脸色 黑色的脸
眼睛大大的 哀求的眼神
师:还有,时令、语言、语气、动作、形貌、姿态、酒量、钱数、手的用途……这些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了巨大摧残的孔乙己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了人们深深的思索。——思索孔乙己的命运及命运告诉我们的道理,也许就是个人原因,也许是社会原因。师:刚才大家阐述得很好,唯一不足的是手的用途阐述得不够到位。写字的手、读书的手、喝酒的手、数钱的手、被吊起来的手、爬走的手……写尽了孔乙己的性格命运变化。
第三板块:小结
师:学习小结。“比读”是一种优秀的阅读方法,有“比读”必有“反复”,有“比读”必有细节,有“比读”必有“深入”,比读既能训练阅读的能力,也能培养思维能力。这节课我们进行了文章的理解,进行了“课中比读”,感谢同学们精彩的发言,谢谢!下课
第三篇:余映潮观舞记课堂实录
1、《观舞记》教学实录及听课点评与赏析(余映潮)师生问好。
师介绍课型:自读训练课
学习方法:积累、品析
(导入简洁朴实明快,不像我们某些课为导而导,花时间未必有效果;课型与学习方法明确,不像我们有些课课型与方法都不大清楚。)
一、积累
(一)生:独立勾画(1)比较难读的生字(2)雅致的两字词语(3)生动的四字短语(4)能够概括全文的话语
(重视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这一点有些公开课都是一带而过,而且学习方法也很单一,如课件出示,一读了之。教学无重点,设计无新意,教学无效果。余老师在这一块舍得给时间;第(4)点意在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全文,也是在训练学生找关键句的能力。)
(二)师出示课件:(1)比较难读的生字(略)生读。
师:观察一下,画一画。师:再读一遍。
(2)雅致的两字词语(略)生读,师重点讲析。(3)生动的四字短语
变幻多姿、叱咤风云、息息相通、高视阔步、尽态极妍、不可限量 师重点讲析。
(4)能够概括全文的话语 师生对话: 生1:„„ 师:请阐释。生1:„„ 生2:„„
师:同样的要阐释。生2:„„ 生3:我认为„„
师:嗯,谢谢你,非常好。师阐释。
课件出示: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
(怎么学习字词?这也是一线教师的困惑。看余老师的课,我的启迪有:要有重点。那就是学生容易读错、容易写错、不容易理解的字词;
要有方法。比如让学生观察一下,画一画,读一读,再读一读,都是精心设计的,有目标的。“观察”、“画一画”指向字形,“读一读,再读一读”指向字音。)
二、品析 【主问题设计】
(一)课件出示:一起来发现:《观舞记》中的一篇微型的“观舞记”?
(二)生:读文寻找。
(三)交流互动: 生4:11——18段 师:怎么阐释? 生4:„„
生5:我认为11——18段。
师:阅读阐释的能力很重要,„„说出来。生6:„„
师:这就是更简洁、更明确的分析。„„语言标志非常明晰。
(四)课件出示本部分,生齐读。
(五)文段变形。
(余老师的课设计精妙,体现了他高超的文本解读和教材处理艺术。这一点,我们从他的主问题设计就可以领略到。当然这背后,是他超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和辛劳。“文段变形”更是他反复阅读、反复揣摩后发现的一颗珍珠。余老师的精当的教学评价语也可见一斑。)
(六)讨论话题:每一段都好。
【师提示】注意话题: 每一段都好。(“都”读重音)这时候的学习方法是拿起笔,做旁批。①交流互动: 生7:„„ 生8:„„
师:想为难你一下,你看出了这段中的关键词吗? 生8:“共鸣”。
师:请勾画,这就是关键词。生9:16段中„„
师:精美、精致的语言对人物进行了速写。生10:„„
师:你的分析非常准确,„„这实际上写舞台的背景。生11、12:„„
师:非常重要的一段,„„开始。生13:„„
师:这就叫“未成曲调先有情”啊!生14:„„
师:详写。第16段简笔。繁简得宜。生15:„„
师:“在一个难忘的夜晚”扣住题中的“记”字。用呼告开头,富有激情。生16:„„
师:把“忽而”画下来。详写。分三个层次,有层次美。②师点评、小结(课件): 从第11段开始: 诗意的开头(11)庄重的背景(12)人物光艳的出场(13)人物特写(静)(14)
舞蹈开始,渲染氛围(动静结合)(15)概写一笔(16)详写一笔(17)赞叹一笔(17段变形分开后)微型“观舞记”的形式美:
缓笔之美(不着急写人物,写„„,是一大技巧)烘托之美(背景烘托、音乐烘托,美中更显美感)详略之美
修辞之美(„„生动,有情致,不只是修辞手法的运用)结构之美(诗一般的结构,读起来好听,观察起来好看)
(再次佩服余老师设计问题的精妙。“每一段都好”意在引导学生去赏析字词句段,去寻觅本部分的“语文”之美,把学生带入语文的殿堂。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倾听、恰如其分的点拨、点评,教给方法、适时归纳总结,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实实在在的提升。)
三、学习总结
我们发现的是一篇在层层的铺垫、烘托之后,用精彩的语言形式描写人物,赞叹人物的好范文。本结课是自读训练课,我们完成了两个任务:知识板块的积累、作文范文的撷取。
(回望整节课,结构简约完整,内容丰满充实,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品析课文的能力、读写结合思维训练等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我们感觉到,这是一节很常态的、很有借鉴价值的语文示范课。)
2、《观舞记》课堂实录以及点评
(注:本文发表于《文学教育》2012年10月下期,执教:翔宇教育集团湖北省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 杨平;实录及点评:荒漠)
一、课堂导入
师:语文课本的扉页上有这么一句话: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老师也认为:文章是作者对生活的记录和感悟,是作者对生活的发现。请同学们一起把屏幕上的话读出来。生(齐读):文章是作者对生活的记录和感悟,是作者对生活的发现。
师: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也需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今天,我们这堂课的发现之旅将要到达哪儿呢?请同学们把屏幕上的课题包括副标题一起读一遍。生(齐读):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师:这是作家冰心在观看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表演之后,为她们舞蹈的美深深折服,饱含深情写下的文章。今天,我们尝试着用发现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
【点评】从语文课本上的话语导入课文,“发现”一词让学生明确了学习本文的方法和思路。课堂导入简洁而实在。
二、从作者感受的角度发现
师:首先,我们从作者感受的角度去发现。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几个问题:1.作者无法说出自己感受的句子是
;2.作者不得不说自己感受的句子是
;3.作者努力说出自己感受的句子是
。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大声地自由地读课文1——10自然段,探讨以上问题,探讨时请注意屏幕上的红色字体。(红色字体为“无法说出”“不得不说”“努力说出”。)生大声读课文,师巡视。师:谁来说说第一个句子?
生1(读课文):如同一个婴孩,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哑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师:红莲、孔雀在这里指什么? 生1:指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师:一个全新的生命,突然之间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到了造物主的神奇,他感到满心的欢喜和激动。可是,他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呢? 生(齐):不能。
师:对,他“无法说出”。请同学们再找一找课文中直接表达“无法说出”的句子。
【点评】对于学生一开始错误的回答,教师并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
生2(读课文):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师:这是作者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赞美。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 生2 :激动。
师:请你试读一下这个句子。生2 读。
师:读得还不够深情。提示一下,把句子中的一个词重读。哪一个词? 生(齐):怎样。
师:一起读一下,读出作者饱含深情对印度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赞美。生齐读句子。
师:读得很好。请同学们继续说第二个句子。
生3:作者不得不说自己感受的句子是:但是,朋友,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 师:你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3 :这是一个反问句。师:反问句一般起什么作用? 生3 :强调。
师:对,加强语气。你认为加强了什么语气? 生3 :加强了作者激动欢喜的语气。
师:老师认为,要想把作者激动欢喜的语气读出来,也应该把句中的两个动词重读,是哪两个动词? 生(杂言):忍,吐。
师:既然作者是“不得不说”,为什么要用“吐”字? 生4:“吐”更能表现作者激动的心情。师:作者想——
生4:作者想一口气把激动的心情说出来。师:有一个成语是—— 生(齐):一吐为快。
师:作者“忍”了很久的感情“不得不说”,只好“吐”出来。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注意重读两个动词,读出作者积蓄已久不得不说的心情。生齐读句子。
师:看第三个句子。作者在说出自己感受的时候加了一个词,怎样地“说”? 生(齐):努力地说。
师:“说”出了印度卡拉玛姐妹舞蹈怎样的美? 生(齐):飞动的美。
师:这个句子里哪几个词应该重读,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我想请一个小组来读一下这个句子,哪个小组来读一读?
生(A小组齐读):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地说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生鼓掌。)师:他们把“努力”“飞动”这两个词进行了重读,读出了作者的感情。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这三个句子,后面分别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呢?第一个句子是—— 生(齐):问号。(屏幕上显示问号。)师:第二个句子是——
生(齐):问号。(屏幕上显示问号。)师:第三个句子是——
生(齐):感叹号。(屏幕上显示感叹号。)
师:作者观看了印度卡拉玛姐妹舞蹈后的感情在一步一步地加深,一步一步地增强,从“无法说出”到“不得不说”再到“努力地说”。接下来,请男生读第一个句子,女生读第二个句子,全体同学读第三个句子。同学们,让我们读出作者对印度卡拉玛姐妹舞蹈的热情赞美吧!生按要求齐读句子。
【点评】“从作者感受的角度发现”,是本节课的第一学习板块,也是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教师精心选取了三个句子让学生去“发现”,从朗读的角度品味词语的作用,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一环节,以“发现”开头,以“品”为突破口,以“读”为落脚点,教学环节简洁而有效。
三、从舞蹈者表演的角度发现
师:这“飞动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如此震撼作者的心灵?“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从舞蹈者表演的角度去发现。(屏幕显示:从舞蹈者表演的角度发现。)老师想问一下,咱们班有没有会跳舞的同学? 生(杂言):XX„„
师:同学们看过他们跳舞吗? 生(齐):看过。
师:那么,同学们用笔写过他们的跳舞吗? 生(齐):没有。
师:假如老师要你们描写XX同学跳舞,你们会从哪些方面来描写? 生5:动作,外貌,神态。生6 :还有服装和身姿。
师:舞蹈是身体的艺术。接下来,我们来看作者冰心从哪些方面描写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点评】从学生熟悉的同学舞蹈进入描写语言的品析,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表演舞蹈,只是籍此唤醒学生人物描写知识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这个环节,老师想让同学们以合作小组的形式自由地“发现”,再以合作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请看屏幕上老师给同学们提出的步骤和要求:1.由一人确定角度——我们发现“飞动的美”表现在美;2.用自己小组喜欢的方式读句子;3.由一人对所找句子进行简单地品析。你们知道“品析”的意思吗?
生7:“品析”就是对所找到的句子进行分析,并且说出句子表达的含意。
师:对,就是要说出句子美在哪里。下面,每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已经完成了的小组请用举手的方式告诉我。
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师巡视。不一会,生纷纷举手。
【点评】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把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交给了学生,学生就不会茫然无措浪费时间了。
师:刚才同学们的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进行得非常热烈,下面有请同学们把你们小组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有请B小组展示。
生8(B小组成员):我们小组认为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表现在神态美,我们找的句子是第17自然段第2句,我们采用的朗读方式是男女生交叉读。B小组成员男女生交叉朗读。师:还有一个环节。
生9(B小组成员):我们小组认为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卡拉玛姐妹的表情非常丰富,舞姿非常优美。(生鼓掌。)
师:有没有哪个同学对B小组的回答提出疑问或者进行补充?
生10:我进行补充。这个句子还运用了大量的成语,这样使句子更美。师:应该说是大量的四字短语,是精美的修饰词。谢谢你的发现。还有吗?
生11:这一段话不仅运用了排比和修饰词,而且从“笑颊粲然”“侧身垂睫”“张目瞠视”“点额抚臂”“画眼描眉”等词语可以看出卡拉玛姐妹在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师:卡拉玛姐妹不仅在舞蹈,还在表现出诗歌里的内容。说得真好。有谁知道“颦蹙”是什么意思? 生12:皱着眉头。师:“粲然”是什么意思? 生12:笑容灿烂的样子。
师:“皱着眉头”和“笑容灿烂”能不能读成一样的语气? 生12:不能。
师:不同的表情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读。我给同学们把这段话读一遍。教师范读。生鼓掌。
师:我知道,同学们的掌声是送给卡拉玛姐妹的。她们用舞姿表达感情,我们用声音表达感情。我们一起来读一遍,注意刚才老师语气的变化。生齐读。
师:同学们把这段话读得很好了。接下来继续展示,有请C小组。
【点评】“展示——点拨——范读——齐读”,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学习效果自然会好。
生13(C小组成员):我们小组认为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表现在动作美,我们找的句子是第16自然段。
C小组成员接力朗读第16自然段。生鼓掌。
生14(C小组成员):我们小组认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卡拉玛姐妹用她们的舞姿表现出了诗歌里的离合悲欢。
师:老师对他的品析进行一下品析。他运用了非常规范的语言,准确地说出了这个比喻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他的品析,前半句说出了句子的特点,后半句说出了这个句子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因此,进行句子品析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前面说句子的特点,后面说句子的作用。
【点评】教师及时小结句子品析的方法,既带领学生品析句子,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师:刚才C小组的同学是从“动作美”来品析的。卡拉玛姐妹舞蹈的动作是怎样的快,又是怎样的慢呢? 生15: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
师:这里运用了比喻,让我们知道了卡拉玛姐妹舞蹈动作的慢与快。通过比喻,把抽象的“慢”与“快”变得具体了。我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点评】教师进一步地追问,通过分析两个比喻,将学生抽象空洞的品析变得具体实在,学生朗读起来才有情感。
师:有没有从外貌这个角度来写的呢? 生16(D小组成员):我们小组认为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还表现在外貌美,我们找的句子是第1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D小组成员齐读第13自然段最后一句。生鼓掌。
生17(D小组成员):我们小组认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卡拉玛姐妹的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丰富。师:哪个同学对D小组的回答质疑或者补充?
生:我不知道这句子哪个地方运用了比喻,我认为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句中说“她用那双能说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一对长眉一双眼睛”不可能“说万千种话”,很明显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对,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一对长眉一双眼睛”本来就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不可能拟人,也没有比喻。回答得非常好,掌声送给他!(生鼓掌。)
【点评】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并没有简单地纠正,而是让其他学生进行纠正。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比教师包办要有用得多。对于回答优秀的同学及时予以鼓励,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师:还有要展示的吗?有请E小组。
生18(E小组成员):我们小组认为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表现在动作美,请同学们看到第18自然段写“蛇舞”的部分。E小组成员齐读“蛇舞”部分。
生19(E小组成员):从这一段中的“轻摇”“微颤”“蠕动”三个词可以看出卡拉玛姐妹舞蹈的形容尽致,尽态极妍,特别是后面引用白居易的诗歌,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卡拉玛姐妹舞蹈的优美和精彩,使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回答完毕,谢谢。师:应该谢谢你精彩的发言。谢谢你!
【点评】“回答完毕,谢谢。”学生精彩而礼貌的发言博得了听众的赞美,教师也及时地毫不吝惜地给予了表扬。
师:这一部分描写的是“蛇舞”,他们说出了“轻摇”“微颤”“蠕动”三个动词,老师觉得还有一个动词。
生(齐):传。
师:这四个动词表现出了“蛇舞”什么样的特点? 生(杂言):柔韧,轻柔,舒缓。师:“蛇舞”是轻柔曼妙的。我想请女同学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我认为女生更能够用声音表现“蛇舞”轻柔曼妙的感觉。请男同学给予掌声。男生鼓掌。女生齐读“蛇舞”部分。
师:真的有“蛇舞”轻柔曼妙的感觉。虽然我们没有亲临现场观看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表演,但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现”,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所说的“飞动的美”。但是,同学们,舞蹈如果仅仅是“飞动”的,如果没有舞蹈者用心地表演,又怎能拔动人的心弦、震撼人的心灵呢?文章中有一句话表明了舞蹈者是在用心地表演,忘情地舞蹈。是哪句呢?
生20(读句子):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师:你能不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20:说明卡拉玛姐妹跳舞的时候十分地投入,才能把舞蹈的细节表现出来。
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她们不仅在用身体舞蹈,而且在用心灵舞蹈。只有用真心和真情表演的舞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舞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送给用真心和真情舞蹈的卡拉玛姐妹!(生鼓掌。)
【点评】“从舞蹈者表演的角度发现”,是本节课的第二学习板块,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所学内容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是课文的学习重点。教者带领学生反复品析描写语言,欣赏着作者不同角度的描写方法。“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语言的学习就是语文学习的精髓与实质。师: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精彩的舞蹈视频。师播放印度舞蹈视频。生观看,师巡视。师:老师想听听同学们观看视频后的感受。
生21:我从视频中看到了卡拉玛姐妹服装十分地鲜艳。师:打断一下,视频中表演的不是卡拉玛姐妹。请继续说。
生21:还有,动作十分地灵活,表情非常地丰富,从她的眼神可以看出她的内心世界。师:回答很好,同学们,掌声送给他。(生鼓掌。)
【点评】作者把舞蹈变成文字,教者又带领学生把作者的文字变成学生自己的品析语言,再用视频来证实作者的文字,又把视频变成学生自己的感受。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学生感受舞蹈和文字的魅力。
四、从舞蹈艺术的角度发现
师:印度和中国一样,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该有多少可以演绎的故事!作者是不是也看出了舞蹈者演绎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找出句子并读一下。生22:第17自然段: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师:卡拉玛姐妹不仅在表现诗句里的离合悲欢,还在演绎着印度的文化艺术。刚才同学们的“发现”就是从舞蹈艺术的角度来发现的。(屏幕显示:从舞蹈艺术的角度发现)同学们,我把刚才的“发现”打在了屏幕上,我们一起把这几句话读一遍。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精美的服饰、动人的眼神、妙曼的舞姿,还——
生(齐读):舞蹈出诗歌里的离合悲欢,演绎出人生中的喜怒哀乐,讲述着优美的诗歌故事,传承着悠久的文化艺术。
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什么孕育了如此优美绝伦的舞蹈? 生23:是印度悠久恢宏的文化艺术。生24:我认为是印度人民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师:劳动创造美,文化孕育美。同学们,这个意思应该从哪个地方来找呢? 生(杂言):第19自然段。
师:印度人民真是太伟大了!创造出了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印度的文化艺术真是太神奇了!孕育出了如此震撼人心的舞蹈艺术。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一遍这个句子,读出我们对印度舞蹈、对印度人民的高声赞美吧!
生高声齐读第19自然段。
【点评】“从舞蹈艺术的角度发现”,是本节课的第三学习板块。从舞蹈表演到文化艺术和劳动创造,文章主题得到了彰显。高声朗读,更让学生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师:刚才老师带领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了“发现”,同学们想不想尝尝自己发现的乐趣? 生(齐):想!
师:屏幕上有一首小诗,老师没有给出诗的标题。(屏幕显示艾青诗歌《给乌兰诺娃》的内容。)同学们可以从内容、语言、情感的角度自由地“发现”,可以在小组内自由交流。生讨论,交流。
师:谁来从内容上“发现”——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的小诗?
生25:我发现第一小节是在写人跳舞,第二小节头两句是在写跳舞的人,后面是作者在赞美。(生鼓掌。)师:到底是不是在写跳舞呢?(屏幕显示诗歌标题和作者)还真说对了,这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在观看了前苏联舞蹈家乌兰诺娃的芭蕾舞表演后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小诗。谁来从情感的角度“发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26:赞美。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赞美的感情?
生26:“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师:作者赞美了舞蹈者。作者还赞美了什么吗?
生26:劳动。“是劳动创造的结晶。”作者还赞美了劳动。(生鼓掌。)
【点评】这是课堂的拓展延伸部分。教师精心选用艾青的小诗,进一步印证了“发现”,检验了所学知识,耗时少而效益高。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一堂课的“发现之旅”,让我们感受了印度舞蹈的优美绝伦,也体会了印度文化的博大精深。只要我们拥有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并大胆地去尝试“发现”,那么,我们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享受到无穷的“发现”的乐趣。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请同学们一起读。生(齐读屏幕文字):因为发现,所以创造;因为创造,所以快乐!师:谢谢同学们,下课!
【总评】这是荆州市初中语文第20届课堂教学艺术大赛获得第一名的一节课,也是一节处处体现大赛主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教语文”的一节课。教学设计上,教者别具匠心,以“发现”一线贯穿,整节课从作者感受、舞蹈者表演、舞蹈艺术三个角度让学生进行“发现”,其中以第二个板块为整节课的学习重点,着重品析描写语言,进行朗读指导,品读互促,抓住了文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方法上,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为主,辅以传统的问答讲解方式,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体”作用,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氛围上,整节课洋溢着浓郁的学习气氛,学生认真地思考,大胆地表达,深情地朗读,全班几乎每个同学都得到表现的机会,尝到了“发现”的快乐,课堂上精彩不断,掌声不断。学习效果上,无论是品析语言还是朗读句子,无论是课文学习还是拓展延伸,学生们的表现都极为精彩。总之,这是一节极为有效的课。■
3、相关资料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印度舞蹈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以此为背景的,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她们以身体、神态、服饰来表现舞蹈的“飞动的‘美’”:
光艳:秀丽的面庞;能说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女性的妩媚不仅表现在美丽的五官,更多地表现在眉目之间。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
曼舞:长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细步──从“轻云般慢移”到“旋风般疾转”。神韵:印度舞蹈大多表现宗教故事,卡拉玛姐妹以神采飞扬的舞姿传神地表现了“离合悲欢”。让人不必拘泥于故事情节,而为之喜为之悲,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阂,让人心灵相通。“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舞蹈达到这种神韵,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2.课文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怎样理解这句话? 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欣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是离不开她们的文化背景的。3.本单元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可以做一些比较研究。
如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其他如两篇文章在比喻、排比运用方面的异同,等等。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题。
1.试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此题意在让学生从内容方面了解课文。
1.如:“深深地低头合掌”“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2.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
二、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点。根据学生自己的体会完成练习。
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
三、△你阅读、观看或聆听过外国的文艺作品(舞蹈、文学、绘画、雕刻、影视、音乐等)吗?如果有,请举例说说你的感受,与同学交流一下。
此题是扩展题,意在鼓励学生多接触优秀的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学建议
一、本文对舞蹈艺术的描写优美生动,应该作为教学重点。从语言形式到表现内容,有什么特点,要让学生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
二、外国优秀的文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精神财富。应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三、古今诗文中有许多精彩的描写歌舞的句子,如本文所引白居易“珠缨炫转星宿摇,花头薮龙蛇动”;其他如晏几道“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都是传颂千古的名句。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积累起来。
四、怎样借鉴这篇文章的写法,用语言表现某种艺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运用。有关资料
一、印度舞蹈艺术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帕和莫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到了吠陀时代,印度舞蹈有明显的发展,而且有了文字记载。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记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着闪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样”,“男子戴金首饰,通过舞蹈表演有关战争的场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专门以跳舞、唱歌谋生的种姓”。可见当时舞蹈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波尔尼也曾提到过“舞蹈”一词。至于在印度史诗之一《罗摩衍那》中有关舞蹈的记载就更多了。《罗摩衍那》中写道:“在阿逾陀日夜举行舞会和音乐会,供国王享乐”,“一位舞者的优美的舞姿使罗婆那为之陶醉”。
但是,有关舞蹈艺术的专著应该以婆罗多的《舞论》为代表,它是印度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著作,一般认为它是公元2世纪的产物,但其内容应更早于成书年代,可能在公元以前。《舞论》是一部诗体著作,它全面论述了戏剧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无不具备,而主要是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起一个戏剧工作手册的作用。
到了迦梨陀娑时期(公元5世纪),印度舞蹈又得到重大发展。迦梨陀娑的著作很多,他的剧作使古代印度戏剧创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他不仅以诗驰名于世,而且也是一位有名的剧作家,他流传至今的剧本《沙恭达罗》《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等,都是很著名的。剧词中散文与诗歌并茂,穿插自如,而且剧中有舞蹈,也有歌曲。他的《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的第一、二幕中对音乐和表演的理论还进行了充分研究。迦梨陀娑的著作中也提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同音乐一样,舞蹈艺术也是一种谋生手段,印度自古以来时兴舞女在寺庙跳舞,迦梨陀娑曾经描写到当时一些寺庙中的舞女情况。在拜纳的《戒日王本行》中提到了戒日王给儿子过生日跳舞的舞伎们。但是据史料记载,当时舞伎演员的社会地位不高。甚至在婆罗多时候,音乐舞蹈方面的专业艺人已受到社会歧视,当时婆罗多仙人曾写了一长篇故事,描述演员所受到的屈辱,表明了演员在社会上卑贱的地位。不过音乐和舞蹈艺术本身是很受重视的,各阶级的男子和妇女都学习这两种艺术。古典舞蹈
直到中世纪才最后定型的印度古典舞蹈,绝大部分是祭神舞,亦包括宫廷舞。宫廷舞蹈由祭神舞演变而来,成为统治阶级娱乐的一种方式。古典舞蹈共分四大舞派,即婆罗多舞(注:即卡拉玛表演的舞蹈)、卡塔利舞、卡塔卡利舞和曼尼普利舞。民间舞蹈
印度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在古典文献《夜柔吠陀》和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中都有记载。有些是属于宗教性的,有些是属于季节性的等等,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深受群众欢迎,所以有些民间舞蹈能够世代相传。主要有彭戈拉舞、格塔舞、秋莫尔舞、波瓦依舞、格尔巴舞、拉斯舞。
二、对比材料──高尔斯华绥《观舞》
某日下午我被友人邀至一家剧院观舞。幕启后,台上除周围高垂的灰色幕布外,空荡不见一物。未久,从幕布厚重的皱褶处,孩子们一个个或一双双联翩而入,最后台上总共出现了十多个人。全都是女孩子;其中最大的看来也超不过十三四岁,最小的一两个则仅有七八岁。她们穿得都很单薄,腿脚胳臂完全袒露。她们的头发也散而未束;面孔端庄之中却又堆着笑容,竟是那么和蔼而可亲,看后恍有被携去苹果仙园之感,仿佛己身已不复存在,惟有精魂浮游于那缥缈的晴空。这些孩子当中,有的白皙而丰满,有的棕褐而窈窕;但却个个欢欣愉快,天真烂漫,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尽管她们显然全都受过极高超和认真的训练。每个跳步,每个转动,仿佛都是出之于对生命的喜悦而就在此时此地即兴编成的──舞蹈对于她们真是毫不费难,不论是演出还是排练。这里见不到蹑足欠步、装模作样的姿态,见不到徒耗体力、漫无目标的动作;眼前惟有节奏、音乐、光明、舒畅和(特别是)欢乐。笑与爱曾经帮助形成她们的舞姿;笑与爱此刻又正从她们的一张张笑脸中,从她们肢体的雪白而灵动的旋转中息息透出,光彩照人。
尽管她们无一不觉可爱,其中却有两人尤其引我注目。其一为她们中间个子最高,肤褐腰细的那个女孩,她的每种表情每个动作都可见出一种庄重然而火辣的热情。
舞蹈节目中有一出由她扮演一个美童的追求者,这个美童的每个动作,也都异常妩媚;而这场追逐──宛如点水蜻蜓之戏舞于睡莲之旁,或如暮春夜晚之向明月吐诉衷曲──表达了一缕摄人心魄的细细幽情。这个肤色棕褐的女猎手,情如火燎,实在是世间一切渴求的最奇妙不过的象征,深深地感动着人们的心。当我们从她身上看到她在追求她那情人时所流露的一腔迷惘激情,那种将得又止的夷犹神态,我们仿佛隐然窥见了那追逐奔流于整个世界并永远如斯的伟大神秘力量──如悲剧之从不衰歇,虽永劫而长葆芳馨。另一个使我最迷恋不置的是身材倒数第二、发作浅棕、头着白花半月冠的俊美女神,短裙之上,绛英瓣瓣,衣衫动处,飘飘欲仙。她的妙舞已远远脱出儿童的境界。她那娇小的秀颅与腰肢之间处处都燃烧着律动的圣洁火焰;在她的一小段“独舞”中,她简直成了节奏的化身。快睹之下,恍若一团喜气骤从天降,并且登时凝聚在那里;而满台喜悦之声则洋洋乎盈耳。这时从台下也真地响起了一片与啧啧之声,继而欢声雷动。
我看了看我那友人,他正在用指尖悄悄地从眼边拭泪。至于我自己,则氍毹之上几乎一片溟蒙,世间万物都顿觉可爱;仿佛经此飞仙用圣火一点,一切都已变得金光灿灿。
或许惟有上帝知道她从哪里得来的这股力量,能够把喜悦带给我们这些枯竭的心田;惟有上帝知道她能把这力量保持多久!但是这个蹁跹的小爱神的身上却蕴蓄着那种为浓艳色调、优美乐曲、天风丽日以及某些伟大艺术珍品等等所同具的力量──足以把心灵从它的一切窒碍之中解脱出来,使之泛满喜悦。
第四篇: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
时间:2011-9-30 9:36:11 作者:雪飞学习资源网 来源:雪飞学习资源网 查看:3028 评论:0 内容摘要: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余映潮《故乡》优质课课堂实录 师:上课。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如果我们把“故乡” 两个字换成“人物” 来看的话,大家说一说,作者在小说里面写的是什么呢?一个是现实中的(稍停)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杨二嫂),一个是现实目睹的(稍停)(生齐答:杨二嫂)。我们今天重点研读“现实目睹的闰土” 这一部分。请大家翻开课文,从“这来的便是闰土⋯⋯” 一直到“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是我们今天研读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当一篇小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去阅读50
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先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 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一段。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 读重音。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好,我来起头。“这来的便是闰土”,读———
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师:继续读。读“我这时很兴奋” 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 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 内心的那种惊讶。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生各自揣摩、朗读)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到“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 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朗读要讲究语速,不能读快,中年的闰土,内心充满苦难,这一段是他内心苦难的表白。你们看,“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 要读出稍慢的语速来,好,大家一起来,试一试。“我问问他的近况”,读——— 生:(齐读)我问问他的景况⋯⋯
师:还是读快了,你看———(非常缓慢地读)“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那种凄惨的情形要读出来。好,再读——— 生:(齐读)非常难⋯⋯
师:好,接着来,“他只是摇头” 读——— 生:(齐读)他只是摇头⋯⋯
师:再读“这时,他出去了⋯⋯” 这一段。这一段要读出叹息的语气。“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 要把“叹息” 的语气读出来。好,再来。“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读———
生:(齐读)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
师:这一段读得最好。看来同学们已经开始进入了小说的情境。好了,咱们刚才了解了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很容易概括,它是写中年闰土的,写了中年闰土的什么呢?一起说——— 生:(齐)外貌。
师:外貌,形象,还有呢? 生:心理,语言。
师:表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生:苦。
师:苦!你看,“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再来说说写了他哪几个方面的苦。生: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这几个方面。
师:苦难的原因在这儿,很好。但我们最好从这一部分开始的地方说起。如“这来的便是闰土” 这一段写的是什么苦啊?
生:最开始写了闰土的外貌,还有他从前和现在外貌的对比,还有他的神态。师:是,外形穷苦。接着往下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写的什么内容呢?
生:这是他内心的苦,从精神上写他的苦。
师:神情凄苦。再看他的语言呢?“非常难”,表现了什么苦? 生:他内心的痛苦。
师:他内心的痛苦,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悲苦。然后就是刚才你说的,七个苦因的点示。
闰土这个人,他的苦,具体来说,外形是穷苦的,神情是凄苦的,语言是悲苦的,精神是困苦的。苦难,笼罩着他。这就是我们了解课文之后进行的概括,这个概括,首先用了一个“苦” 字,然后再细节化,这样的概括方法,叫做“总分式概括”,记下来。(板书:总分式概括)(生记录))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分段地概括。这样,对这个小说的情节、人物有比较粗略的了解。下面,我们对这篇小说进行妙点揣摩。(板书:妙点揣摩))什么叫妙点揣摩?就是你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种修辞手法用得好,哪种构思方法用得好,哪个地方描写得好,它表现的是什么,你都可以说。我先把方法告诉大家。它叫多角度品析。(板书:多角度评析)什么地方你都可以找,都可以去揣摩。怎么揣摩呢?有这样四句话:妙在写出了什么,妙在表现了什么,妙在说明了什么,妙在点明了什么。(板书:写出了、表现了、说明了、点出了)不是这四句话都要你说,只需要你说一句话。下面读课文,在里面找妙点,揣摩。老师告诉你们,还有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 笔拿在手上,你觉得这个地方要发言的,就写在旁边,开始———(学生找妙点,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我想多少有一点体会了,咱们先这样来进行一下热身,每个人先自由自在地对自己讲你所揣摩的妙点,好不好?我说“开始” 就开始讲,自己给自己讲。开始———
(学生小声自己讲)
师:行了,同桌之间,两人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这样说。好,下面开始妙点揣摩,愿意发言的同学请举手。生:我揣摩的妙点是: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破”和“薄” 可以看出生活对他的压迫,使他万分愁苦。
师:“破毡帽”,“极薄的棉衣”,写他非常冷。“极薄”,衣服不能御寒,多么的苦啊,妙在写出了他的衣着。生:我觉得外貌描写把以前的闰土和现实中的闰土进行了对比,通过这么多年的变化可以看出闰土的生活有多么的苦,生活使他由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很呆的人。
师:妙在对比,我觉得你还可以说细一点。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写得特别的好,文中水生的松松爽爽与闰土的迟疑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两代人之间的对比,突出了“我” 与闰土之间的隔膜。还有宏儿与水生之间非常亲密无间的关系。
师:我觉得你的观点非常深刻。你发现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个地方我要讲一下,闰土和“我” 现在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们” 的后一代怎么样呢?水生和宏儿的出场就暗示着作者的这种希望,课文最后把它点出来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但是我们要走下去,后代也许不会像我们这一代,再产生隔膜了。你的发现非常深刻。好,接着来。
生:我觉得有一句话写得很好,就是“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我” 的记忆中有一个闰土的形象,但是看到的却不是记忆中的闰土了,说明闰土变了,这为下文作了铺垫。
师:很好,“虽然我一见” 就表示“我” 对童年闰土的印象之深,说明他们的友谊之深。但又不是“我” 记忆中的闰土了,感觉很沉重。
生:我觉得这个地方写得很好,就是“我想到希望,我突然害怕起来”,这个地方就是说他对未来有一种希望,有一种迫切的希望,并且相信得很深,但是这个时候就有一点质疑了,就是说感到非常茫然,对希望不是充满坚定的信心了,他看到这种变化了,对自己和闰土的路,以及他们后代的生活非常的茫然了。师:这个“茫然” 要谈深一点就谈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我们现在品析妙点还是应该到我们刚刚读的那几段去品析。好,接着来。生:我觉得第?自然段“石像” 那个地方写得很好,因为小时候的闰土在“我” 心目中是一个小英雄,很活泼很开朗,而现在的闰土,因为他受了很多的苦,所以他就显得很麻木了,对生活也没有像以前那样的向往和追求了。
师: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把这个妙点品析一下。生:这个妙点⋯⋯
师:好,我来替你说。这个“刻” 字用得好,它表现了闰土脸上的皱纹很深。是不是?就这样说就行了。接着来。
生:我比较喜欢第?自然段:“他站住,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我特别喜欢“欢喜” 和“凄凉” 这两个词,这两个词是对比的,写出了闰土当时的心理活动,他非常想见到“迅哥儿” 的,但是因为时代的变迁,他终于恭敬起来。
师:对,这儿“欢喜” 是因为见到童年时代的朋友,“凄凉” 是为自身的境遇感到内心很凄凉。写出了自己的心情。她说得很好,再来。
生:我也比较喜欢第?自然段,先为大家读一遍,(很深情地朗读),这里三个词用得非常好,一个是“欢喜”,一个是“凄凉”,还有一个是“分明”。“欢喜” 和“凄凉” 用了对比的写法,既表现了闰土见到“我” 之后的欣喜,又表现了闰土凄苦的心情,也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凄苦的出场,也预示着一个悲剧的开始,那么后面所用的“分明”主要在表现“我” 与闰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感情上的隔阂,一堵无形的高墙,形成了可悲的厚障壁,我觉得这里已经充分地表现了闰土的凄苦心情。师:你非常能干。(掌声)师:流畅的表达,充满情感的表达,比余老师品得要好!我觉得,这个“老爷” 还可以品——— “分明的叫道:‘老爷!’” ———品一下吧?好不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妙点哪!谁说一下?好,你说。
生:我觉得他们在小的时候都是以兄弟相称的,而现在因为他们的地位不同了,闰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而鲁迅却很有名。正因为地位不同,所以他们之间的称呼也有了改变,师:这是闰土内心把自己和别人隔开了。还要注意:这里是迅哥儿,不是鲁迅,是小说中的“我”,是不是?请坐。我觉得这个“老爷” 特别妙!你们看课文,就这一声“老爷” 之后,谈话进行不下去了,这句话就隔开了“我” 对闰土的嘘寒问暖,没有话说了,所以这个表现力是很强的。好,继续说。我建议你们把“非常难” 这一段话品读一下。它每一句话都表现了一个社会的现实,“非常难” 是总说,后面呢?———“第六个孩子都会帮忙了” ———它每一句话都有表现力。品一下,好不好?(稍停)能不能说几句?好,我来问,你们答。“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 表现了什么? 生:(纷纷说)多子。
师:好,再来。“又不太平” 表现了什么? 生:(纷纷说)⋯⋯
师:对,表现了战乱频繁。“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 表现了什么? 生:(齐)苛税!
师:对,苛税,土豪劣绅、军阀什么的,都向农民要钱是不是? “收成又坏” 写出了什么?
生:(齐)饥荒。师:除了人祸,还有天灾。“东西种出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写出了什么? 生:(齐)关卡多。
师:关卡之多,都向农民要钱。“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现了他没有办法,无路可走。好,下面我再给同学们介绍几个妙点,你们把它记下来,回去品一品,看老师的这个妙点找得怎么样,好不好?一个场景之妙。场景,故事就在“我” 的家里发生,把故事情节放在一个场景之中。还有写水生与宏儿两个孩子之妙,三处写“长烟管” 之妙,四声“老爷” 称呼之妙,写闰土的五次无言之妙⋯⋯。刚刚你们说的妙点都是一点一点的,老师说的这些妙点都是串式的,一串一串的,同学们将来读小说一定要注意,小说里不少地方有伏笔,有照应,有反复,要发现里面的串式妙点。好了,我们这一个环节,就进行到这里。
师:读小说就要认识里面的人物,因此读小说的第三步是评说人物,就是怎么样认识闰土这个人。(板书:评说人物)下面我就告诉你们,怎么认识小说中的人物,你们现在说一说闰土的外貌形象、习惯、衣着、年龄等。如闰土是一个戴着破毡帽的人,闰土是一个穿着极薄的棉衣的人,这样就行了,首先,从他的外貌、神态、习惯等内容说起。
生:闰土是一个在海边种地的人。师:一句,还有没有?
生:和以前比起来,他的身材加了一倍。师:一个中年人。
生:闰土是一个拿着烟管的人。
生:闰土是一个将长烟管靠在桌旁的人。
生:闰土是一个双手开裂而且又粗又笨的人。生:他是一个脸上刻着许多皱纹的人。师:把皱纹写出来了。生:他是一个木偶人。
师:他像一个木偶人,但他不是一个木偶人。生:他是一个眼睛肿得通红的人。师:对!
生:他是一个头上戴着一顶破毡帽的人。生:他仿佛是石像一般。师:他仿佛石像一般的人。生: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
师:你点出了他的身份———是一个农民。生:他是一个脸上刻着许多皱纹的农民。
生:他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农民。
师:对,就是这么简单,首先从他的外貌形态来认识他,他喜欢吸烟,就和前面的拿着钢叉的小英雄形象对比啦,对不对,他脸上有皱纹,就和原来的紫色的圆脸对比啦,他穿的极薄的棉衣,和原来他的衣服对比啦。这是评说的是第一步,就是从外貌神态来认识他。好,第二步,从他的变化、经历、命运来说一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开始了。
生:他是一个被生活折磨得衰老贫穷的穷苦农民。生:他是一个正在受苦受难的人。
师:他是一个苦海无边的人。从变化来说呢? 生:他是一个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像上的人。师:对,他要那些东西。———你也试一试吧? 生:他是一个⋯⋯ 师:想好再说。
生:他是六个孩子的爸爸。
师:她说他是六个孩子的爸爸。也可以呀,说明了身份嘛。你说。生:他是一个沉默寡言、迟钝麻木的受压迫的农民。师:对,说得好。你说。生:他是一个勤劳的人。师:命运的变化呢?
生:他是一个被生活折磨得衰弱的人。
师:对,被生活折磨得衰弱,四十岁脸上就有很深的皱纹。生:由活泼到麻木的人。
师:说得真好,由活泼到麻木的人。我来艺术化一下好不好?他是一个由可爱走向可怜的人。对不对?
生:他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
师:对,善良可以从他带干青豆看出来。现在我们进行到第二个层次了。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三步,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呢?———点出人物形象的含义,他的代表性,他的典型意义。
生:作者以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的生活,就是说兵、匪、官、绅的压迫,以及他们生活所遇到的困难或者一些事情,都通过他一个人来表现。
师:对,他是一个形象,是千万个闰土的缩影。是那个时代的人。还有三位同学举手。
生:作者塑造闰土这个形象,来反映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就是以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来作为广大受压迫劳动人民的代表。师:他点出了他的角度,作者写闰土这个人物,是从农村的角度,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农民日益走向破产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生:我觉得是由闰土来揭示深刻的主题思想,引起人民对农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起了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师:说得好,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这篇小说就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那个时候的苦难。还有没有说的?你们看,我们认识人物,又学习到了一种方法,叫做分层次表述。(板书:分层次表述)
师:好啦,看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课,通过《故乡》的学读,学习了小说阅读的一种三步法:了解内容,进行总分式概括;妙点揣摩,进行多角度评析;评说人物,进行分层次表述。同学们活动得比较好,当你们还要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我们的这一节课已经结束了。谢谢各位同学,下课!
生:老师再见。
第五篇:《松鼠》课堂实录(余映潮)
《松鼠》课堂实录
——余映潮2010年春月在育才中学
执教:余映潮 湖北省荆州市教科所教研员 时间:2010年3月13日上午 8:10——8:55 地点: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恒念堂报告厅
主持人: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即将为我们上示范课的是著名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他给我带来的第一个课题是《松鼠》。老师们,掌声响起来。师:好,同学们,上课!师: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师:请坐!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松鼠》,这是一篇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小品——科学小品。小品是短小的、精悍的、文笔生动的文章。科学小品就是文笔清新流畅优美的,介绍科学事物的文章。《松鼠》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下面我们开始学习。
师:(出示幻灯片1)“热身活动”,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很简单,但是有要求,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可以少到两三个字。好,想一想。师:(转向一位学生)谢谢你!你来说一下。生:介绍松鼠这个动物。
师:(重复)介绍松鼠这种动物。师:再简单一点,就是介绍松鼠。师:(转向学生)好,谢谢你!
师:介绍松鼠的什么呢?后面得继续往下讲。好,哪位同学站起来说。师:(转向另一位学生)好,请你来。生: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特征。师:很好哇!有它的外貌,有它的性格特征。行,谢谢你!师:把外貌、性格特征再换,换内容。师:请你来。
生:写了松鼠的漂亮,驯良,和乖巧。
师:抓的是第一句话,很关键的内容。(师进一步启发)继续思考,从概括的角度来看写了什么?它要吃、它要住、它要玩。这是什么呢?
生:写出了松鼠的外形和习性,很讨人喜欢。
师:有两个字很重要。“习性”,全篇文章可能就离不开“习性”。还有吗?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你来试一试。生:还讲了松鼠的作用。
师:松鼠的作用,在第6段。还有吗?还有什么作用呢?还有其它内容呢? 生:讲了松鼠给人的印象。师:给人的什么印象,说清楚。生:讨人喜欢的印象。
师:对,很关键的几个字。很讨人喜欢。好,看我们对课文的初步了解,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写松鼠的生活习性的。
师:从第另外角度来看,还写了松鼠的漂亮、乖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又写了松鼠的讨人喜欢。如果我们真正地看松鼠生活的话,还要注意到是写了松鼠的林中的生活。它只喜欢在树林里生活,在大树上生活。好,这个问题我们基本解决了。看第二个问题。
师:(出示幻灯片2)下面这组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现在来读一下。漂亮 驯良 乖巧 清秀 矫健 轻快 敏捷 机警 玲珑 美丽 警觉 轻快 响亮 生:(齐读词语一遍)
师:思考一下,感觉到了什么?请指点或者是整体地分析,都可以。我们开始试着来回答。生:我感觉松鼠很有灵性,像人一样。从“警觉”“轻快”感觉得到。师:我们如果说,把审题放在“这组词上面”,你会感觉到什么?好,再思考。这组词,你看它的外貌形态,它表达的情感倾向等等,都是可以感觉的。好,请你来吧!生:这让我感受到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师:大家看一看这一组词,是不是?都是什么词? 生:都是褒义词。
师:都是褒义词。都是表达情感的,表达一种喜爱的情感,还有什么词呢?其中有好多好多,或者说基本上都是形容词。整个地看都是很美的,都是写美的,所以它是美词,一组美词、一组形容词、一组褒义词,它写出了松鼠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好,这两个“热身活动”我们就进行到这儿,下面是训练活动。我们的训练叫“集体训练”,每个人都要做事,所以现在第一个动作,把笔写起来,完成两个训 练活动。练习一:趣说松鼠。有特别的要求,这个要求使我们用另外的方法看课文。要求细说,这说明是一点点,简说,话语不多。还有一个要求,从两段或两段以 上的文字整合内容,这是一种方法。听我举一个例子:我想说,松鼠的尾巴,噢,松鼠的尾巴,在第2段、在第4段里面都有,于是我就把它连起来。我说松鼠的尾 巴怎么样?怎么样?怎么啦!我再举一个例子,松鼠的爪子,在三个段里面都有出现,于是合拢来,综合一下,给大家讲松鼠的爪子。我说的仅仅是两个例子,还有 很多的内容,都是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发现的。开始思考,不要放下你手中的笔。生:(学生细读课文,进一步探究。约3分38秒)师:好的,互相的启发一下,同桌之间。
师:好的,我们全班来交流一下。说一说,你从书里面观察到的松鼠,开始吧!师:(转向一位学生)好,谢谢,请你来。
生:松鼠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它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地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而且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师:嗯,那么你整合一下内容,用一个什么样关键词来统配它的呢?你说的是松鼠的动作,非常的轻捷。生:(进一步补充刚才的回答)
师:她说松鼠的动作很敏捷、很轻快。行了,多好!师:(转向另一位学生)好,请你来!
生:它们从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林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还有第4节的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会儿也爬上去了。说明松鼠的爬树技巧很高。
师:嗯,我觉得你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加起来,可以说松鼠的警觉。对不对,从来住在树上,不下来,很警觉。师:继续。好,请你来!生: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从这句话,我看出松鼠爪子十分灵活。
师:嗯,好啊,还有啊!
生:它们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也看出松鼠爪子十分灵活。
师:好,谢谢你!那么你应该这样说:我说的是松鼠的爪子。如果说这们的话,那么就掉了一条,它们用爪子梳理自己身上的毛发,对不对?好,谢谢你!但是呢?我考虑你可能是从松鼠的吃这个角度来说的。生:我读出了松鼠独特的生活习性,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还有第5小节,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可以补充松鼠喜欢在树上生活,这是它特有的生活习性。师:对,特有生活习性,在这个地方观察到的。谢谢!师:(转向另一位学生)好,请你来!
生:我读到了松鼠的活动范围,还有时间。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师:嗯,你介绍它活动的时间。谢谢!我来概括一下刚才同学的发言。以上所有的发言有什么弱点呢?没有书中说……你们说的是什么呢?我读到了什么……我的要求是什么呢?书中说?好,哪位同学知道?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好,请你来!生:松鼠的声音。
师:我说的是……(老师进一步帮助学生纠正)
生:我说的是松鼠发出的声音,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师:你看说得多好,把松鼠的声音,它怎么表达的?它的特点是什么?给我们讲清楚了,谢谢你!师:(转向一位学生)好,先请你来!
生:我说的是松鼠对住所条件的要求,我觉得从松鼠对住所条件看出松鼠十分聪明,既保证了舒适,又保证了自己的安全。
师:聪明,乖巧,在这方面有很好的表现。你来!生:我说的和他一样的。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你的呢?
生:我觉得从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也可以体现出松鼠是十分聪明的。师:为啥,你能不能再说一次。你说,我说的是松鼠的尾巴…… 生:我说的也是松鼠的尾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可以突出松鼠是一种十分聪明的小动物。
师:好,那么如果我要补充你的弱点的话,你应该这样说:松鼠有一条美丽的大尾巴,然后说下面的内容。你说好不好?而且有个要求,美丽的大尾巴在哪儿?第2段。好继续来。还有人讲吗?还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说的是松鼠的爪子,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从这边还可以看出松鼠很爱干净。
师:而且它的爪子是那样的锐利。你看我给你加一下就变成了整合文章的内容,把两个地方的内容放在一起。是吗?谢谢!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请你来!
生:我从它们虽然也捕食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可以看出松鼠很通人性。
师:嗯!那么你这个发言是不是走题呢?(进一步启发)老师刚才说,我说的是松鼠的…… 生:我说的是松鼠的通人性,从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可以看出。师:这也是它的生活习性。师:(转向另一位学生)请你来!
生:我说的是松鼠的窝,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这里又可以看出松鼠的能干。
师:好的,你是不是可以看一下内容,我说的是两段或两段以上的文字整合的内容。那么,我建议你说,松鼠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它们只喜欢住在大树上,于是,在开始几段说明。你说好不好?谢谢!那么,我就观察到我们同学的习惯,不注意答题的要求,凭自己的直觉去答,这一点要引起充分的注意。现在我请你们观察这 样一种现象,请你们帮我的忙,看一看,我要说的是松鼠的跑跳,你们看课文,答案我来说,但是你们要看课文,赶快划、找。
生:(学生细读课文,进一步探究。约58秒)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来看老师的整合。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把有关的文字形成一个类别,来说明一件事物的,而且是利用课文。师:(出示幻灯片3)生:(一起读幻灯片文字)
幻灯片文字: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它们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 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会儿就 爬上去了。师:原来课文是可以这样读的。这是我刚才对你们的学习要求。好,通过这次练习,我们会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多角度地感受到松鼠的可爱。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 用描述的方法来介绍松鼠这样一种手法。好,刚才同学们很努力,下面我们休息一下。看“课中休闲”,让你们安静地思考一个问题,放松自己的心情,放松紧张的 思维,我这个问题,不要求在课堂里有答案,只是让你们悠闲地思考,然后继续第二个训练。
师:我轻轻地读给你们听,你们休闲。“从段与段之间衔接的关系看,从内容的主要与次要关系来分析,第4段和第5段是可以互换位置的吗?”课文内容的选点我 们可以看看,4段和5段交换位置后,5段和3段的关联是不是更紧密一些。再从基本的生活要求来看,吃和住是不是应该放在主要的地方,而其它的可以往后挪,这就是我要你们思考的内容。
师:(出示幻灯片4)好,我们开始第二次训练活动。“品读精段”,请同学们把眼光集聚在第二段文字上。欣赏第二段文字的表达之美、拟人角度,什么都可以说。
师:(进一步提示学习方法)这一次从中两两为一组,开始研讨第二段文字的表达之美?开始吧!
师:好吧!交流。这一段文字的表达之美,你就不要说松鼠的外形美,外形美是表达之美的结果。好试一下,我们先回答,试试看,看怎么回答?
师:谢谢这一位同学,她举手了,看她怎么回答。
生:第二小节的第二行,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上半句把松鼠 尾巴比作帽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松鼠尾巴的形状,而且格外漂亮。后一句写出了松鼠懂得利用它的尾巴,也可以看出松鼠非常聪明、乖巧,很讨人喜欢。师:好,请点题,什么之美?
生:尾巴,松鼠尾巴的……(学生答不出来)
师:谢谢你!刚才你的分析我很喜欢听,我为什么要你回答什么之美,我们换一种方式,它的这种美丽的尾巴摆在我面前是什么手法,你也分析了比喻,对不对。手法之美。谢谢!师:继续来。
生: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从这句可以体现出松鼠的人性之美。师:松鼠的什么之美? 生:松鼠的通人性。
师:松鼠的通人性之美。松鼠之美,那么从表达的角度,从作者的语言表达角度来看什么之美呢?你看,可以说用词美,可以说句子美,都可以说。师:继续来。生:从第二小节的清秀、闪闪有光、矫健、轻快、敏捷、机警等一连串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松鼠美丽而活泼的特点,让我们初步感知了松鼠讨人喜欢的模样。体现词语之美。师:用词之美,多好啊!这位同学分析就像模像样了。就等这一句。师:好,谢谢你。(转向另一位学生)请你来!
生:第二自然段的第2句: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我觉得这个“衬”字用得非常好,因为它把松鼠的面孔和美丽的尾巴形成了一个整体。师:(进一步补充)给我们一种画面的感觉。生:我觉得它用词非常的好。
师:对,这叫炼字之美。一个字用得非常的好!好,继续来。
生:我也说的是第2句,我觉得玲珑的小面孔与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形成对比,更突出松鼠的身形小巧。对比手法之美。
师:对,表现出烘托的意味。多好!
生:我找的是第二自然段的第1句: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作者拟人化地把松鼠的生活习性,写得栩栩如生,松鼠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警觉,可以突出作者写的形容词之美。
师:修辞之美。修辞具体地可以说四字短语的排比之美,两个“非常”的反复之美,既是概括的描写,又是作者情感的表现。好,谢谢你!师:(转向另一位学生)请你来!
生:我选的也是第1句,我觉得这一句用了许多非常美的形容词,而且这一句本身属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我觉得作者表达方式的运用非常精通,有一种描写之美。
师:对,表达方式之美。具体到这一段的表达方式就是描写,谢谢,这个词用得好!师:继续发现。这边的同学,还发现什么呢?
师:还利用一点时间,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件事,这一段文字层次很美,其实大致上分为三个层次,每个人都要看一看,划一划,然后把你的见解告诉大家。师:哪一位同学来说一下,请你来。
生:这一段文字共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概括地写了松鼠的面容清秀及漂亮的外形。第二层次主要写了松鼠玲珑的小面孔和美丽的尾巴。第三层次主要写了松鼠像人一样用前爪送东西吃。师:好,谢谢。他用概括的话来分层,用解释的话来分层,划到哪里为止?我们请另外一位同学来表述。这边的同学也跟上发言了。
师:(转向另一组学生)这边的同学也跟上发言了。
生: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这是第一个层次,概括地写出了松鼠的性格特点。第二个层次是玲珑的小面孔,衬 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这是第二层,既写出了松鼠尾巴的美丽,又写出松鼠尾巴 的作用。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这里是第三个层次,写出了松鼠如何吃东西。
师:好,谢谢这位同学。他既有分析,又有层次,他怎么分析的,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多好!
师: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是吗?请拿起笔在这一段的旁边批上“层次美”三个字,继续听我讲,把大家的发言一起深化。来认识什么是“表达之美”、“描述 美”。我刚才提示了要把三个字旁批在课文上,这里同样的道理,仍然要旁批。“它们面容清秀”这一句就是描述美。“松鼠的跑跳轻快极了”在后面的文章里,也 同样是描述美。整篇文章,或者每个段里面,作者主要的表达方式,就是用描述之美来说明松鼠的。
我们再来看,这三个字很重要,它告诉你们去观察语言现象——“修饰美”,用“非常”来修饰“敏捷”。“玲珑的小面孔”,面孔前面用“玲珑”一词来形容,“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这就叫修饰美。简单一个词前面加上形容,表达修饰之美。还有大家刚才说到了修辞美,用排比的方 式、用比喻的方式、用反复的方式、用拟人的方式,都是修辞之美。还有句式美。老师给这个句子里面加上了竖线,是表示这样的句子是两层,一层是描述,一层是 评价。这个句式非常重要。显然对于写事,对于写物,都很有用。一层是描述,一层是评价。
如果要注意你的学习方法,你应该同样地划一下。还有情感之美。作者怀着喜爱的感情来写松鼠,整篇文章,包括这一段文字,都渗透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一起来读一下。(说明朗读要求)注意重音,它能够表现你对修饰之美的感觉;还要注意重音,它能够表现你对炼字、炼词的感觉;还要注意重音,会表现你对句子里面层次的感觉。你看,“松鼠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感情不就出来了吗?一齐来试一下。生:(齐读第二小节的文字)
师:夸张一点读,好不好?再来一遍。(师示范第一句,并强调要读出重音)生:(再读第二小节的文字)
师:你看,这一次好多了。好的。这一节课我们就牵涉到这样的训练,那么我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呢?其实,我们就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事是对全文课文的分析,第二件事是对一个段落进行欣赏。谢谢同学们的努力。下课。师:同学们辛苦了。再见!生:老师再见!师:谢谢大家!